烛之武退秦师(讲课)
《烛之武退秦师》 课件64张
诵读提示
关于烛之武
❖ 烛之武,考城人(今河南兰考), 是三朝老臣,但始终得不到升官,在郑 国一直担任“圉正”(yǔ、养马的长 官),大概相当于《西游记》里所说的 “弼马温”吧。被举荐使秦时,已年过 七十,须发皆白,身子伛偻,步履蹒跚。
晋文公果然极富政治才能。在大臣狐偃、 贾佗等人协助下,晋文公采取了一系列整顿政 治、经济的措施,“轻关易道,通商宽农,稼 穑劝分,省用足财”、“赋职任功”、“举善 援能”等。经过几年经营,晋国国力大为增强, 称霸的欲望迅速膨胀,而楚国却成了前进路上 的最大障碍。公元前632年,晋楚兵戎相见,晋 文公先是退避三舍,以报优待之恩,再联合齐、 宋、秦之师破楚于城濮,从而使晋文公确立了 继齐桓公之后的霸主地位。
2、了解烛之武说服秦伯的方法,认识 烛之武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
3、感受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只身 说服秦君,维护了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 精神。
自学指导一
自读三四节,解 决重点文言知识。
夜缒而出,见秦伯, 曰:“秦、晋围 郑,郑既知亡矣。若 亡郑而有益于君,敢 以烦执事。越国以鄙 远,君知其难也。焉 用亡郑以陪邻?邻之 厚,君之薄也。若舍 郑以为东道主,行李
❖
——冯梦龙《东周列国演义》
合作释疑
1、为什么选择烛之武退秦师?
2、面对困难,从郑国君臣的表现来分 析他们的形象
2、为什么选择烛之武“退秦师”?
烛之武是一个不被重用的老臣,但 深明大义,且腹有良谋、成竹在胸,以 国家大局为重,临危受命。
也委婉地批评了郑伯不能用人,但 在关键时刻作为国君,能接受规劝,诚 肯认错。
烛之武退秦师公开课一等奖课件
历史背景。
烛之武与秦穆公的恩怨纠葛
02
阐述烛之武与秦穆公之间的个人恩怨,以及烛之武为何选择退
秦师的原因。
退秦师的过程与结果
03
详细描述烛之武利用智谋成功退走秦军的过程,以及最终秦国
撤军的结果。
公开课目的与意义
1 2
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通过讲述古代历史故事,引导学生了解和传承中 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感和气势。
反问
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 的意思,加强语气和表
达效果。
05 主题思想及现实 意义
忠诚勇敢主题思想阐述
烛之武忠诚于国家,勇于担当, 临危受命,体现了强烈的爱国 主义精神。
在国家危难之际,烛之武不顾 个人安危,挺身而出,展现了 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烛之武的忠诚和勇敢,不仅赢 得了后人的尊敬和赞誉,也成 为激励人们奋发向上的精神力 量。
烛之武退秦师公开课一等奖 课件
contents
目录
• 课程介绍与背景 • 文本解读与赏析 • 人物形象塑造与特点 • 写作手法与技巧探讨 • 主题思想及现实意义 • 互动环节与课堂延伸
01 课程介绍与背景
烛之武退秦师故事背景
战国时期诸侯争霸的历史背景
01
介绍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之间的争霸战争,以及秦国逐渐强大的
02 文本解读与赏析
原文朗读及注释
原文朗读
播放专业朗读音频,引导学生跟读, 感受文章的语言魅力。
注释详解
对文章中的生僻字、多音字、通假 字等进行详细注释,帮助学生理解 文意。
重点词句解析
重点词语
列出文章中的重点词语,如“夜缒而 出”、“阙秦以利晋”等,进行深入 解析,包括词义、用法及在文章中的 作用。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教案【优秀5篇】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教案【优秀5篇】导语;烛之武退秦师载于左传·僖公三十年,题目为后人所加。
内容讲述公元前630年,秦、晋借口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且与楚国亲近,而合攻郑国,在自己的国家(郑国)危难面前,烛之武前往敌国交涉,于强秦面前,其不卑不亢,能言善辩,终于使秦国从郑国退兵。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下面是细心的给大家整理的5篇烛之武退秦师教案的相关范文。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篇一(第一课时)知识与技能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概括大意。
2、翻译1-2段,初步掌握文言文翻译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互助合作,完成1-2段文言文的翻译。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初步感知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机置个人安危于不顾,维护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重点难点:文言文翻译的方法。
知识链接(3分钟)1、简介左传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历史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依孔子修订的鲁史春秋编次,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240多年间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一些事件,是研究我国先秦历史很有价值的文献,也是优秀的散文著作。
左传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外交辞令,记事条理清楚,详略得当;写人简洁生动,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是历代散文的典范。
★ 左传的别名: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
★ 春秋三传:左传公羊传谷梁传。
因为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所以它们又被称作“春秋三传”。
2、秦晋围郑背景:见全优设计“走近文本”预习检测:(10分钟)(一)朗读展示:1、学生自渎:读准字音,读通文章。
2、教师或学生范读:边听边思考各自然段的大意。
3、学生集体朗读。
(二)整体感知,把握情节1、概述本文的故事。
2、归纳各段段落大意。
(用简洁的短语概括)秦晋围郑、临危受命、说退秦师、晋师撤离学法指导:(2分钟)1、文言文翻译的原则:力求直译,字字落实2、文言文翻译的方法:①人名、地名、国名、专用名词等保留不译,②单音节词换成双音节词,③补出省略的成分,④调整倒装句的语序。
《烛之武退秦师》讲课稿(配合我的优质课ppt的)
《烛之武退秦师》讲课稿教学过程环节1、导入新课,激发兴趣导语:公元前770---前476年,历史上称为春秋时代。
在这二百九十年间,烽烟四起,风雷激荡,大国争夺霸权互相攻伐,小国朝秦暮楚朝不保夕,仅据《春秋·鲁史》记载,便有480余次军事行动。
司马迁说: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
那么,国小力弱,要如何在夹缝中挣扎求生呢?谁又能在亡国之际力挽狂澜呢?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进《烛之武退秦师》。
共同了解一个不战而屈人之兵的传奇人物:烛之武!看看他是如何凭借三寸不烂之舌使虎狼之师不击自退的!本节课的目标是:幻灯片1.落实字音、词类活用、特殊句式、一词多义等文言基础知识。
2.反复诵读,赏析烛之武的劝说技巧。
3.分析烛之武形象,学习他困难当头挺身而出的爱国主义精神。
重点:烛之武形象难点:烛之武的劝说技巧环节2、落实基础,整体感知首先,我们来检查一下同学们对文言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
(幻灯片)环节3、研读赏析全班齐读,整体感知课文。
秦晋围郑,郑国面临灭顶之灾;烛之武临危受命,挺身而出。
“受任于亡国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可谓任务艰巨!研读第一段后半部分,烛之武是怎样劝说秦伯退兵的呢?提示:找到描写烛之武游说的句子并进行分层,分析。
文章开头给我们交待了当时形势,战争起因,秦、晋驻军方位。
这样的交待可以看出郑国与晋国利害相关。
郑国和秦国的利害关系不大,并且秦晋两国军队分兵驻扎,这就使郑国有机可乘。
为下文烛之武退秦师的成功埋下了伏笔,也就是说烛之武能成功的说服秦君并不是偶然的。
2.本文的重点是说辞,虽仅百余字,却委婉曲折,步步进逼,层层深入,表现出高的劝说艺术和游说技巧。
让学生细细品味并概括说辞中包含几层意思。
一共有四个层次:第一层(“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分析形势,以退为进,博得好感。
第二层(“若亡郑而有益于君”至“君之薄也”),亡郑陪邻,动摇联盟。
第三层(“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至“君亦无所害”),存郑有益,利益引诱。
烛之武退秦师-(讲课)PPT课件
2021
20
子犯请击之,公曰: “不可。微夫人之力 不及此。因人之力而 敝之,不仁;失其所 与,不知;以乱易整, 不武。吾其还也。” 亦去之。
2021
21
3.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 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现场答案:因为别人的力量而损害他,不仁义,失去自 己所结交的,不智慧,用混乱代替整齐,不符合武德。 我还是回去吧。也回去了。
烛之武退秦师
《左传》
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2021
1
秦军氾( )南 夫( )晋,何厌之有
无能为( )也矣 失其所与,不知( )
共(
)其乏困 秦伯说( ),与郑人盟
若不阙( )秦 微夫( )人之力不及此
夜缒( )而
君之薄( )
出 使杞( )子、逢(
)孙戍之
2021
2
秦军氾( fàn )南
无能为( wéi )也矣
夫( fú )晋,何厌之有 失其所与,不知( zhì)
共( gōng)其乏困 秦伯说( yuè),与郑人盟
若不阙( quē)秦 微夫( fú )人之力不及此
夜缒( zhuì)而出
君之薄 (bó)
使杞( qǐ)子、逢(páng)孙戍之
2021
3
《烛之武退秦师》讲叙了春秋时期的一件什么事?
——冯梦龙《东周列国演义》
2021
13
晋侯....,以其.....,且...。晋....
秦....。佚之狐....:“国...,若....,师...” 公...。
辞曰:“臣...,犹....;今...,无....。”公曰: “吾....,今.....,是.....。然....,子....” 许之。
烛之武退秦师(讲课用)
题解
烛之武退秦师 退:使动用法,使-----撤退 师:军队
讲解第一段
且贰于楚也——在与晋国结盟的情况下又与楚国结盟。 晋军函陵——军,名词活用为动词,驻军、驻扎。(省略句) 以其无礼于晋—— (倒装句) 译文:晋文公、秦穆公联合攻打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理,并且在与晋国结盟的情况下又与楚国结盟。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南。
出兵伐郑的原因
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鲁僖公30年)在这之前郑国有两件事得罪了晋国。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而告终。郑国感到不妙,马上派子人九出使晋国,与晋结好。甚至在公元前632年五月,“晋侯及郑伯盟于衡雍”。但是,最终也没能感化晋国。晋文公为了争夺霸权,还是在两年后发动了这场战争。
词类活用
名词做状语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在东边;在西边) 夜缒而出(在晚上,当晚) 动词活用为名词 君亦无所害(害处)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恩惠,好处) 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臣之壮也(壮年)越国以鄙远(远方,边远的地方)共其乏困(缺少的东西)
郑围得解
烛之武
烛之武形象分析
烛之武是文中的主要人物。作者通过他的语言(不管是牢骚,还是说辞),从正面表现了他不仅能言善辩,而且深明大义、机智勇敢。尤其是说秦时的举重若轻、不卑不亢、委婉曲折、步步深入更集中地体现了一位出色的辩臣的形象。 此外,佚之狐的推荐、郑伯的自责,退秦师的事实,都从侧面烘托了这个人物。
解析: 用简单的话概括本段内容。 秦晋围郑,来势凶猛,郑形势危急,渲染了气氛。同时,晋国要报复其无礼,与秦没有多大的利害关系。敌我双方力量对比悬殊,但郑是有机可乘的,这就为下文烛之武智退秦师的成功埋下了伏笔。
《烛之武退秦师》课件
历史背景
秦、晋联合的历史必然: 其一,郑国曾二次得罪过晋国。 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跑过郑国时,郑 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公元前632年 时晋、楚之战中,郑国出兵助楚国, 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告终。后郑 国虽然即派人出使晋国,与晋结好, 郑伯甚至与晋侯“盟于衡雍”,但最 终没有感化晋国。
晋国,怎么会有满足的时候呢? 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之后,又 想扩大西边的疆界,如果不侵损秦国, 将从哪里取得他们所贪求的土地呢? 削弱秦国来使晋国得利,希望您考虑 这件事。”
秦伯很高兴,与郑国签订了盟 约。派遣杞子、逢孙、杨孙戍守 郑国,就回国了。
烛之武的游说艺术
迂回战术——不暴露游说目的
烛之武闭口不谈郑国的利益得失,言 谈中处处为秦国利益着想。晓之以害,动 之以利,使秦伯觉得枉费心机。
若不阙( quē)秦
微夫( fú )人之力不及此
夜缒( zhuì)而出 使杞( qǐ)子、逢(páng)孙戍之
文
结合注释,疏通文意,尝试用四字短语概括文章情节。
本
概
(3)说服秦王
括
(1)秦晋围郑
(2)临危受命
(4)秦晋撤军
文本解读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 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乏困:缺少的物资。形作名。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 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 之所知也。
而且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他 答应给您焦、瑕这两个地方,然而他 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修筑防御 工事,这是您所知道的。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 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 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烛之武退秦师》PPT优秀课件精选全文
烛之武到了秦营之后,面对强敌,不卑不亢,侃侃 而谈。他运用自己的智慧,反复向秦伯陈述利害。 实则为郑,但表面上却处处为秦国着想。最终说服 秦伯,使其退兵。
文章结构
秦晋围郑
临危受命 说退秦师 晋师撤退
•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史著作。它依孔子
修订的鲁史《春秋》的顺序,记载东周前期二百四五十年 间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方面的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
• 《左传》突出的特点就是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行人辞令。
记事条理清晰,叙述精确,详略合宜,委曲简洁;记人婉 而有致,简而精,曲而达, 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具有极高 的文学价值。
一、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邻之厚,君之薄也。
二、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 困,君亦无所害。
三、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探究任务一 文章的文眼是哪个字?
围绕文眼,串联全文脉络
退之缘由
佚之狐荐烛之武退
郑伯劝烛之武退 烛之武劝秦伯退 秦师退迫晋军退
执事:办事的官员,指代 对方(秦穆公) 以:来
您何必要灭掉郑国而增加 邻邦晋国的土地呢? 以为:以(之)为,把…… 作为
行李:外交使者
【识文断义】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 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 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 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 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 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 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 乃还。
关于史书体例(一)
• 1.编年体:以年代为线索编排有关历史事件,如《春秋》
《烛之武退秦师》课件
烛之武退秦师
——《左传》
问:如何在齐桓公去世后称霸中原? 答:只需三步——吃饭、睡觉、打郑国
郑国:我好难······
前630年,晋秦联合伐郑。
前627年,秦穆公伐郑。晋郑联盟。
前607年,晋伐郑。 前604年,楚伐郑。 前600年,楚伐郑。 前598年,晋郑联盟。 前597年,楚伐郑。 前595年,晋伐郑。
敢无畏。从夜缒而出看出“视死忽如归”。
问:秦穆公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人 他是一个“耳根子软”的人吗? 物 秦伯是一位善于决断的君主。作者用 形 了“说(悦)”、“盟”、“使”、 象
“还”四个动词来写秦伯,一是反衬 烛之武劝说之效果,二是揭示秦伯决 策之过程。为什么会有这个决策?
前586年,晋郑联盟。 前585年,楚伐郑。 前582年,楚郑联盟,晋伐郑。 前581年,晋郑联盟。 前575年,楚郑联盟,晋伐郑。 前562年,晋伐郑,晋郑联盟。
1.了解《左传》的相关文化知识。 2.了解相关历史背景。 3.流畅朗读文本,梳理知识点,
学 习 目
准确理解文章内容。
标
4.理解人物形象,学习刻画人物
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
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
亦有不利焉!”许之。
二、临危受命
文
意 ❖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国危矣, 若使烛之武见 秦君, 师必退。” 公从之。 辞曰: “臣之壮
疏 也, 犹不如人; 今老矣, 无能为也已。” 公
曰: “吾不能早用子, 今急而求子, 是寡人之
过也。 然郑亡, 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 言于郑伯:介宾结构作状语,状语后置句
……秦穆公乃发兵送夷吾于晋。”
指秦穆公曾派兵护送晋惠公回国的事。
问:“朝济而夕设版焉”指的是哪 历
2024版《烛之武退秦师》公开课课件
简要介绍烛之武的生平,包括其政治、军事才能以及在晋国历史上 的重要地位。
秦穆公的形象分析
分析秦穆公在历史上的形象,包括其政治智慧、军事才能以及对外 政策的特点。
相关文学作品推荐及阅读指导
《左传》选读
推荐阅读《左传》中有关烛之武退秦师的原文段落,引导学生理 解古代汉语的特点和魅力。
《史记》选读
时代背景对烛之武的影响 他深谙兵法战略,善于利用外交手段维护国家利 益。
3
烛之武的成就与贡献 成功说服秦穆公撤军,为郑国赢得了宝贵的生存 机会。
退秦师事件在历史上的意义和价值
退秦师事国人 民在应对外来侵略时的勇气和智慧。
退秦师事件的文化内涵 彰显了中华民族在困境中不屈不挠、奋发图强的精神品质。
通过学习烛之武的故事,可以引导人 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培养 人们的忠诚、勇敢和担当精神。
在当代社会,我们需要继续传承和弘 扬忠勇精神,强化人们的爱国情感和 民族意识,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贡献力 量。
智慧谋略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和启示
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中充满了智 慧和谋略,这些智慧和谋略对于 现实生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背诵,培养文言语感;通过质疑探究,理解文本内涵;通过 比较阅读,提高鉴赏能力。
0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置个人安危于不顾,维护国家安全的爱国
主义精神。
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
01
诵读法、讨论法、点拨法。
教学手段
02
多媒体课件、音频、视频等辅助教学。
课时安排
03
烛之武
智勇双全、能言善辩、深明大义。 在国家危难之际,挺身而出,利 用自己的智慧和口才说服秦伯撤 军,展现出强烈的爱国精神和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况且,您曾经对晋惠公有恩惠,他也曾答 应把焦、瑕二邑割让给您。然而,他早上 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修筑防御工事拒秦, 这是您知道的。晋国有什么满足的呢?现 在它向东把郑国当作它的疆界,又想扩张 西部的疆界。如果不侵损秦国,晋国从哪 里取得它所贪求的土地呢?损害秦国而有 利于晋国,希望您考虑这件事。”秦伯高 兴了,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并派杞子、 逢孙、杨孙守卫郑国,就率军回国。
关 于 《左 传》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历史著作。 因为《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都是为解说 《春秋》而作,它们又被称作“春秋三传”,《左传》 又名《春秋左氏传》,也是一部自成体系的历史著作。
《左传》以《春秋》的记事为纲,以时间先后为序, 比较系统地记述了整个春秋时代各诸侯国所发生的重 要事件,同时也较为具体地描绘了一些人物的生活琐 事,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和政治状况。(起 于鲁隐公元年,终于鲁哀公27年)。记事比《春秋》 详细而具体。
艺术特色
一、伏笔与照应
交代秦晋合围郑的原因时,说是“以其无礼 于晋,且贰于楚也”,说明秦、郑并无多大的矛 盾冲突,为下文烛之武巧妙利用两国矛盾埋下伏 笔;
“夜缒而出”照应开头“秦、晋围郑”, “国危矣”;
“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和“微夫 人之力不及此”,又照应上文二国虽联合行动, 但貌合神离,为烛之武游说成功提供了条件。
亡郑无益于秦
说退秦师
存郑无害于秦
晋师撤离 晋忘恩负义,不可共事
请评价烛之武劝秦伯退兵的艺术
烛之武的“三巧”游说艺术 :
1、以“利”巧攻心理 2、以“害”巧析形 势 3、以“史”巧施离 间 (练习二、2)
人物形象
烛之武:中心人物。深明大义,机智善辩, 不卑不亢 。
佚之狐:慧眼识英雄的伯乐,对烛之武才 能有足够了解。
《左传》不仅是我国最早最完备的编年史,也
是先秦著名的文学作品,成为历代散文的典范。
春 秋 三传
春秋左氏传
左氏之传,史之极也。文采若云月, 高深若山海。
你知道吗?
编年体 按年月日顺序
编写的史书体裁。如《春秋》、《左传》、 《资治通鉴》等。
纪传体 以人物传记为中心的史书体裁。
如《史记》、《三国志》等。
2.下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 B秦伯说,与郑人盟:秦伯很高兴,与郑国签订了盟约。 C且君尝为晋君赐矣:况且您曾经接受晋国的恩惠。 D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如果您能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作东方 道路上的主人。
⒊下列“其”字意义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D
A君知其难也 B共其乏困 C又欲肆其西封
D吾其还也
4、解释下列加线的词 ①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②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③邻之厚,君之薄也 ④君之所知也 ⑤夫晋,何厌之有?
①以其无礼于晋 因为,连
②敢以烦执事
拿,介
③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而,连
④越国以鄙远 来,连
⑤焉用亡郑以陪邻 来,连
再见!
封
既东封郑 肆其西封
一词多义
名词做动词,做疆界 名词,疆界
之
唯君图之
代词,指阙秦利晋之事
子犯请击之
代词,指代秦军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助词,的
臣之壮也
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一词 多义
其 君知其难也 他的,代词 吾其还也 表希望、商量的句首语气词 以其无礼于晋 郑国,代词
以
以(之)烦执事 拿,介词
以乱易整
用,介词
以其无礼于晋 因,连词
词语的重点含义
•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微斯人,吾谁与归? 微君,太子几废
(如果)没有,表示一种否定的假设或条件
名词→动词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驻军,驻扎) 越国以鄙远(意动,把……当作边邑) 既东封郑(使动,使……成为边境) 与郑人盟(签订盟约;建立同盟) 唯君图之(计划,考虑)
共其乏困(供)
字 秦伯说,与郑人盟(悦)
失其所与,不知(智)
古今异义
• ①东道主:东方道路上的主人(古) 请客的主人 (今)
②行李之往来(行李,古义:出行的人;
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
③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古义:把……作为
今义:认为)
④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古义:那人; 今义:尊称男人的妻子)
⑤亦去之(古义:离开 今义:往,到)
夜晚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上放下去,去 见秦伯,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 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如果灭掉郑 国对您有好处,怎敢拿这件事来麻烦您 (手下的人)。越过别国而把远地当作秦 国东部的边邑,您知道是困难的,您何必 要灭掉郑国而增加邻国晋国的土地呢?邻 国的国力雄厚了,您的国力也就相对削弱 了。假如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作为东方道 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秦国使者往来, 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所缺乏的东西,对 您秦国来说,也没有什么害处。
朗读课文
• 朗读全文,提出要求:圈点勾画不 理解的句子,批注有疑问的内容。
自读课文,找出文中的通假字、 古今异义词、词的活用以及特殊句式。
重点字词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 以:因为。 于:对 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且:并且。 军:驻扎军队。名词作动词。
无能为也已(矣)
通 假
艺术特色
二、情节曲折起伏
大军压境,郑危在旦夕,让人紧张,而 佚之狐的推荐,让人稍松一口气。但谁知他 却因长期得不到重用而“辞”,使郑国希望 又变得渺茫。郑伯的自责,也增加了文章的 戏剧性。再如,秦退后,子犯请求攻打秦军, 文章再生波澜。晋公讲了一番“仁”、 “知”、“武”的道理后,才平息了一场虚 惊。
郑伯:勇于自责,当烛之武发牢骚时, 对其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晋侯:没有感情用事,有清醒的头脑和 理智的判断。
课文小结
以上,我们从总体上把握了这篇文章, 可以得知本文重点在“说”,说辞仅百余 字,但却充分体现了烛之武义无反顾、胸 有成竹、不卑不亢、步步紧逼、层层深入 的高超的论辩技巧。
从全文看,赞扬了烛之武在国家危难 之际,能临危受命,不避艰险,勇于维护 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同时也反映出 春秋时代各诸侯之间复杂的斗争。
一言之辩重于九鼎之宝, 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左 传
作者介绍
左丘明,春秋时鲁国都君庄 (即现肥城市石横镇衡鱼村)人。 双目失明,为鲁国太史。春秋时期 鲁国历史学家、散文家,其惊世名 著《左传》、《国语》,中外驰名, 被誉为 “ 百家文字之宗、万世古 文之祖 ” 。 古人谓之 “ 先 儒 ”“ 先贤 ” ,史学界推其为 中国史学的开山鼻祖。
国别体 分不同的国家编写的史书体裁。
如《国语》、《战国策》等。
背景介绍
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在这之前,郑国有两件事得 罪了晋国。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 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 楚国。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而告终。郑国感到形势不妙, 马上派人出使晋国,与晋结好。甚至在公元前632年5月,“晋 侯及郑伯盟于衡雍”。但是,最终也没能感化晋国。晋文公为 了争夺霸权的需要,还是在两年后发动了这场战争。
艺术特色
三、详略得当
本文主要表现烛之武的论辩技巧,所 以重点放在烛之武的说辞上。其他均只做 简单交代。主人公如何“夜缒而出”、 “郑国君臣如何焦急等待”、“秦如何退 师”、“烛之武如何见到秦伯”等一应内 容都被一笔略过。
完成以下练习:
阅读训练
1.下列句中划线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D
A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B既东封郑 又欲肆其西封。 C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D若不阙秦 阙秦以利晋
晋国之所以联合秦国攻郑,是因为秦国当时也要争夺霸权, 也需要向外扩张。发生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战,事实上是两 大军事集团之间的战争。一方是晋文公率晋、宋、齐、秦四国 联军,另一方则是以楚国为主的楚、陈、蔡、郑四国联军(郑 国名义上没有参战,实际上已提前派军队到楚国)。两年后, 当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时,自然要寻找得力的伙伴。秦、晋 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更中重要的是,这时的秦国也有向外扩 张的愿望,所以,秦晋联合也就成为必然。
秦国
公元前630年
晋国
氾南
晋 函陵
秦
军 新郑 郑国军
字词读音
秦军氾( fán )南
无能为( wéi )也已
共( gōng)其乏困
夫( fú )晋,何厌之有。 失其所与,不知( zhì)。 秦伯说( yuè),与郑人盟。
微夫( fú )人之力不及此。
夜缒( zhuì)而出。
使杞( qǐ)子、逢( páng)孙戍之 。
词类活用
形容词→名词 越国以鄙远(远方,边远的地方)
共其乏困(缺少的东西)
词类活用
名词→状语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在东边) 夜缒而出(在晚上,当晚) 朝济而夕设版焉(在早上 到晚上)
省略句
(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主语) (晋惠公)许君焦、瑕(主语) 夜缒(烛之武)而出(宾语) 敢以(之)烦执事(宾语) 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氾南(介词)
特殊句式
倒装句
以其无礼于晋(于晋无礼──介宾短语后置) 且贰于楚也(于楚从属── 同上) 佚之狐言于郑伯(于郑伯言── 同上) 何厌之有(有何厌── 宾语前置) 何陋之有 (有何陋──宾语前置)
特殊句式
口头翻译全文:
晋文公、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 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在与晋国结盟 的情况下又与楚国结盟。晋军驻扎在函陵, 秦军驻扎在氾南。 佚之狐对郑伯说:“国 都处于危急之中,如果能派烛之武去见秦 伯,一定能说服他们撤军。”郑伯同意了。 烛之武推辞说:“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 人;现在老了,不能干什么了。”郑文公 说;“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危急之中 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 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