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社会课教案

合集下载

人教版小学社会学五年级上册教案-全册

人教版小学社会学五年级上册教案-全册

人教版小学社会学五年级上册教案-全册第一课:我们生活的社区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社区的定义和功能。

2. 培养学生热爱社区、关心社区的情感。

3. 让学生学会与社区居民和谐相处。

教学重点- 社区的定义和功能- 培养学生热爱社区、关心社区的情感教学难点- 让学生学会与社区居民和谐相处教学准备- PPT课件- 社区居民照片- 社区设施图片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PPT展示社区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社区,社区有哪些功能。

2. 新课导入:介绍社区的定义和功能,让学生了解社区的重要性。

3. 案例分析:展示社区居民照片,让学生分析社区居民的特点,培养学生关心社区的情感。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如何在社区中和谐相处,分享讨论成果。

5. 总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社区居民和谐相处的重要性。

第二课:我们的家庭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家庭的特点和功能。

2. 培养学生热爱家庭、关心家人的情感。

3. 让学生学会与家人和谐相处。

教学重点- 家庭的定义和功能- 培养学生热爱家庭、关心家人的情感教学难点- 让学生学会与家人和谐相处教学准备- PPT课件- 家庭成员照片- 家庭活动图片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PPT展示家庭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家庭,家庭有哪些功能。

2. 新课导入:介绍家庭的定义和功能,让学生了解家庭的重要性。

3. 案例分析:展示家庭成员照片,让学生分析家庭成员的特点,培养学生热爱家庭、关心家人的情感。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如何在家庭中和谐相处,分享讨论成果。

5. 总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家庭成员和谐相处的重要性。

第三课:我们的学校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学校的定义和功能。

2. 培养学生热爱学校、关心同学的情感。

3. 让学生学会与同学和谐相处。

教学重点- 学校的定义和功能- 培养学生热爱学校、关心同学的情感教学难点- 让学生学会与同学和谐相处教学准备- PPT课件- 校园照片- 同学活动图片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PPT展示校园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学校,学校有哪些功能。

三年级小学社会课教案

三年级小学社会课教案

三年级小学社会课教案教案概述本教案适用于三年级小学社会课的教学,主要围绕着学生对家庭、社区和国家的认知展开。

通过多种教学活动和资源的运用,旨在帮助学生理解家庭、社区和国家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和作用。

教学目标- 帮助学生认识家庭的重要性,理解家庭成员的角色和责任。

- 引导学生了解社区的组成和功能,以及社区的规则和价值观。

- 培养学生对国家的归属感和尊重国旗、国歌的意义。

- 促使学生发展团队合作能力和倾听他人意见的品质。

教学过程第一课:我的家庭- 目标:学生能够认识家庭的重要性,并能描述家庭成员的角色和责任。

- 活动:- 学生自我介绍自己的家庭成员,并描述他们的角色和责任。

- 学生分组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家庭中的日常事务和协作。

-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并展示关于家庭和家庭成员的图片、短片或故事。

第二课:我的社区- 目标:学生了解社区的组成和功能,以及社区的规则和价值观。

- 活动:- 教师介绍社区的相关概念和重要性,并展示图片或地图让学生了解不同类型的社区。

- 学生分组进行小组讨论,讨论自己所居住的社区中的重要地点和机构。

- 学生设计并制作一张社区地图,标注重要地点和机构,并解释它们的功能。

第三课:我爱我的国家- 目标:培养学生对国家的归属感和尊重国旗、国歌的意义。

- 活动:- 教师与学生一起讨论国家的重要性,并介绍国旗和国歌的意义。

- 学生分组进行创作活动,设计一面属于他们的小组国旗,并制定小组国歌的歌词。

- 每个小组展示他们的国旗和演唱小组国歌。

第四课:团队合作的力量- 目标:促使学生发展团队合作能力和倾听他人意见的品质。

- 活动:- 学生分组进行团队合作活动,解决一个具体问题或完成一个任务。

- 学生探讨在团队合作中的重要性,并讨论倾听他人意见的重要性。

-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团队合作活动中的价值和教训。

教学资源- 家庭照片、图片、短片或故事- 社区地图和图片- 国旗和国歌的相关材料- 团队合作活动的问题和任务评估方法- 老师观察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参与程度和反馈。

小学社会《我爱我的家》教案

小学社会《我爱我的家》教案

小学社会《我爱我的家》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家庭是我们成长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2.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家庭成员的作用和在家庭中的责任。

3.培养学生对家庭的热爱与保护家庭的意识。

4.通过各种活动,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学习能力。

教学重点:1.了解家庭是我们成长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2.认识家庭成员的作用和在家庭中的责任。

教学难点:1.培养学生对家庭的热爱与保护家庭的意识。

2.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学习能力。

教学准备:图片或PPT,小纸条,家庭成员介绍卡片,家庭成员角色扮演服装。

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新课 (10分钟)1.通过图片或PPT介绍家庭的重要性,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2.提问学生:你们觉得家庭是什么?家庭有哪些成员?Step 2 学习家庭成员 (15分钟)1.分发家庭成员介绍卡片,让学生自由选择一位家庭成员并大声介绍他们。

2.教师辅助学生理解家庭成员的作用和在家庭中的责任。

Step 3 家庭成员角色扮演 (20分钟)1.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扮演一个完整的家庭。

(可以根据班级人数适当调整)2.提前准备一些家庭成员角色扮演服装,让学生穿上服装扮演角色,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体验和感受家庭成员在家庭中的角色和责任。

Step 4 家庭的价值观 (15分钟)1.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让学生思考家庭的价值观,并列出他们认为的家庭应该有的一些价值观。

2.让学生将观点写在小纸条上,贴在黑板上进行讨论。

Step 5 家庭的保护 (15分钟)1.让学生自由讨论家庭的保护和安全问题,并列出一些保护家庭的方法。

2.分小组让学生分别选择一种方法进行讲解和展示。

Step 6 小结与反思 (10分钟)1.教师对本节课进行总结,并强调家庭的重要性。

2.提问学生:你们喜欢自己的家吗?你们会怎样保护自己的家庭?3.谈论学生对本节课的收获和感受。

教学延伸:1.给学生布置家庭作业,让学生写一篇《我爱我的家》的作文。

2.家访活动,让学生邀请家长到学校参观、访问的活动。

小学五年级社会教案培养学生的社会意识

小学五年级社会教案培养学生的社会意识

小学五年级社会教案培养学生的社会意识一、引言社会意识在小学五年级的社会科学课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培养学生的社会意识,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适应社会环境,提高社交技巧,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本文将介绍一份针对小学五年级学生的社会教案,旨在帮助教师们有效培养学生的社会意识。

二、教案目标1. 理解社会意识的概念和重要性;2.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3. 提高学生的社交技巧和合作意识;4. 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集体荣誉感。

三、教学内容1. 社会意识的引入- 通过引入相关的故事或短片,激发学生对社会意识的兴趣和好奇心。

- 引导学生思考社会意识的含义,抛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

2. 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通过示范和故事讲解,向学生传递社会责任感的重要性和作用。

- 引导学生思考自身在家庭、学校和社区中的责任,并鼓励他们主动承担责任。

3. 公民意识的培养- 介绍公民意识的概念和特点,向学生展示良好的公民行为范例。

- 引导学生参与公民活动,如班级会议、环境保护活动等,培养他们的公民意识。

4. 社交技巧和合作意识的提高- 教授学生基本的社交技巧,如与他人交流、表达自己的观点、倾听他人等。

- 开展小组活动和合作项目,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5. 团队精神和集体荣誉感的培养- 引导学生理解团队精神的重要性,讲解集体荣誉感的概念。

- 组织班级集体活动,如运动会、文化节等,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集体荣誉感。

四、教学方法1. 情境导入法:通过生活化的情境,让学生主动参与和思考。

2. 案例分析法:通过真实案例,向学生展示和讨论社会意识的实际应用。

3. 小组合作法:通过小组合作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4. 角色扮演法:让学生扮演不同角色,体验社交技巧的应用过程。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引入一则相关的新闻或故事,激发学生对社会意识的兴趣和好奇心。

2. 概念讲解:向学生介绍社会意识、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的概念,并与他们进行互动讨论。

小学社会《规则有什么用》教案

小学社会《规则有什么用》教案

小学社会《规则有什么用》教案教案:小学社会《规则有什么用》一、教学目标:1.了解规则的概念和作用;2.培养学生的遵守规则和合作意识;3.明确规则对于社会和个人的重要性。

二、教学内容:《规则有什么用》三、教学重难点:1.理解规则的概念和作用;2.培养学生的遵守规则和合作意识。

四、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新课(10分钟)1.教师用图画或实例向学生引导规则的概念,了解规则是什么。

2.教师提问:“你们在学校或家里有哪些规则?有什么作用?”引导学生思考和回答。

步骤二:讲授规则的作用(15分钟)1.教师引导学生回答规则的作用,比如:维护秩序、保护安全、促进公平等。

2.教师以故事或实例的形式向学生介绍具体的规则和其作用,激发学生对规则的认识和理解。

步骤三:情景演练规则(20分钟)1.教师设计几个日常生活中的情景,比如上课、自习、操场活动等,让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演练规则的遵守和作用。

2.教师在演练过程中观察学生的表现,及时指导和点评。

步骤四:小组合作讨论规则(15分钟)1.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讨论一个具体的场景,比如上课、操场活动、洗手等,讨论该场景下需要遵守的规则和其作用。

2.每组派代表上台汇报讨论结果,其他同学进行补充和评论。

步骤五:规则对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20分钟)1.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规则对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帮助学生理解规则的价值。

2.教师列举几个具体的例子,比如交通规则的重要性、游戏规则的重要性等,让学生进行讨论和总结。

步骤六:拓展活动(20分钟)1.教师设计小组活动或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体会规则的重要性和合作的意义。

2.学生展示活动成果,分享自己的体会和感受。

五、教学评价:通过观察学生的表现和参与情况,评价学生是否理解规则的概念和作用,是否能够遵守规则和合作。

可以通过小组讨论和活动的成果来评价学生对于规则的理解和运用。

六、板书设计:规则的概念:维护秩序、保护安全、促进公平小组讨论:上课、操场活动、洗手规则对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交通规则的重要性、游戏规则的重要性七、课后延伸:1.课后布置相关练习题,检查学生对于规则的理解和运用;2.鼓励学生在家庭生活中遵守规则,并与家人讨论规则的作用;3.鼓励学生参加社区活动,了解社会规则的作用和重要性;4.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或小组讨论,进一步体会规则的作用和合作的意义。

小学社会教案认识我们的省份

小学社会教案认识我们的省份

小学社会教案认识我们的省份认识我们的省份【一、课程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1. 了解中国的省份划分及各省份的名称;2. 理解各省份的地理位置和特点;3. 培养学生对祖国各个省份的认同感和地理意识。

【二、教学重点】1. 各省份的名称和地理位置;2. 各省份的特点和地域划分。

【三、教学准备】1. 地理图册或地图投影仪;2. 学生的地理课本;3. 图片或视频素材。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幅中国地图,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 你们有没有走出过本省的城市?- 你们知道中国有多少个省份吗?2. 探究(20分钟)a) 呈现各省份的名称和地理位置的图片或地图。

b) 与学生一起观察并进行简单介绍,提问:- 你知道这些省份的名称吗?- 你知道这些省份的地理位置吗?- 每个省份有哪些特点?c) 鼓励学生互相交流,分享自己对一些省份的认识和体验。

3. 深化(20分钟)a) 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中关于各个省份介绍的内容。

b) 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并回答问题:- 你在教材中了解到了哪些新的信息?- 你觉得哪个省份最有意思?为什么?- 你们之前对这个省份有什么误解或认识不足的地方?c) 鼓励学生互相提问和分享自己的观点。

4. 拓展(20分钟)a) 展示一些有关各个省份的图片或视频素材。

b) 学生观看并描述自己觉得有趣或吸引人的图片或视频。

c) 学生自由绘制和描述自己心中理想的祖国省份。

5. 总结(10分钟)- 请几位学生回顾今天的学习内容并总结;- 教师进行补充和点评。

【五、课后练习】请学生在课后找到自己所在的省份在地图上的位置,并描述一下该省的特点和自己对该省的认识。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导入问题和多种教学方法,培养了学生对祖国各个省份的兴趣和认识。

同时,通过小组讨论和互动,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和表达能力。

在未来的教学中,可以进一步拓宽教学资源,丰富学生的认识,例如可以邀请来自不同省份的学生进行交流等。

小学社会教育教案大全

小学社会教育教案大全

小学社会教育教案大全教案一:小学社会教育教案-认识家庭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家庭是什么以及家庭的作用。

2.帮助学生认识到家庭是一个亲密的群体,每个人在家庭中都有自己的角色和责任。

3.培养学生家庭观念和正确的家庭价值观。

教学重点:1.让学生了解家庭是什么以及家庭的作用。

2.培养学生对家庭的认同和尊重。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正确的家庭价值观。

教学准备:画有不同家庭成员的家庭结构图,图片、课件等。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教师出示一个画有不同家庭成员的家庭结构图,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回答问题:中国家庭通常由哪些成员组成?Step 2:知识点讲解(10分钟)教师向学生解释家庭的概念,家庭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一个重要的地方,是人们生活的地方。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你们在家里都有什么样的角色和责任?Step 3:小组讨论(1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就家庭的作用展开讨论,让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并共享自己的家庭故事。

Step 4:精选案例(10分钟)教师选取两三组学生分享他们的观点和家庭故事,并引导其他学生进行评论和思考。

Step 5:家庭价值观学习(15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家庭价值观的概念,并讲解一些典型的家庭价值观,例如互相尊重、团结合作、孝顺父母等。

教师通过案例教学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家庭价值观的重要性。

Step 6:总结和展望(5分钟)教师通过问答的方式对本课知识点进行总结,并展望下节课的内容。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们了解了家庭的概念和作用,明确了自己在家庭中的角色和责任,培养了对家庭的认同和尊重。

在家庭价值观的学习中,学生们也通过案例分析了解到了家庭价值观对于每个人的成长和家庭和谐的重要性。

人音版小学一年级下册社会教案(全册)

人音版小学一年级下册社会教案(全册)

人音版小学一年级下册社会教案(全册)
本教案适用于人音版小学一年级下册社会课程教学,全册共分为以下六个单元:
单元一:家庭
- 主要内容:了解家庭的组成和家庭成员的关系
- 教学重点:家庭的组成和家庭成员的关系
- 教学难点:理解不同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
单元二:食品
- 主要内容:了解食物的来源和不同种类食物对人体的影响
- 教学重点:食品的来源和食物对人体的影响
- 教学难点:认识不同种类的食物
单元三:交通
- 主要内容:认识不同交通工具,了解交通工具的安全常识
- 教学重点:认识不同的交通工具
- 教学难点:了解交通工具的安全常识
单元四:住房
- 主要内容:了解不同住房的类型和结构
- 教学重点:不同住房的类型和结构
- 教学难点:认识不同结构的住房
单元五:节日
- 主要内容:了解年度重要节日和相关风俗惯
- 教学重点:年度重要节日和相关风俗惯
- 教学难点:理解节日的重要性
单元六:环保
- 主要内容:了解环境保护的必要性,认识身边常见的环境问题
- 教学重点:环境保护的必要性和身边常见的环境问题
- 教学难点:认识不同身边的环境问题
以上为本教案的大致框架和重点难点,老师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情况进行灵活调整。

希望本教案能为人音版小学一年级下册社会课程的教学提供帮助。

小学社会实践教学教案(3篇)

小学社会实践教学教案(3篇)

第1篇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了解社会实践活动的意义和目的。

(2)掌握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技巧和方法。

2.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的能力。

(2)提高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1)激发学生对社会实践活动的兴趣和热情。

(2)培养学生关爱社会、关爱他人的品质。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1)社会实践活动的意义和目的。

(2)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技巧和方法。

2. 教学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社会实践。

(2)如何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搜集有关社会实践活动的资料。

(2)制作社会实践活动的PPT。

2. 学生准备:(1)预习社会实践活动的相关内容。

(2)准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物品。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社会实践?社会实践有什么意义?2. 学生回答问题,教师总结:社会实践是学生在课外、校外进行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旨在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动口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讲授新课1. 社会实践活动的意义(1)锻炼学生的动手、动脑、动口能力。

(2)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4)激发学生对社会的关爱和责任感。

2. 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技巧和方法(1)选择合适的社会实践活动。

(2)做好准备工作。

(3)积极参与,主动请教。

(4)认真总结,撰写心得体会。

(三)实践环节1. 教师组织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社会实践活动。

2. 学生按照分组进行实践活动,教师巡回指导。

3. 实践活动结束后,每组进行总结和分享。

(四)总结与反思1.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总结,分享实践活动中的收获和感悟。

2. 学生谈谈自己在实践活动中的不足和改进措施。

3. 教师点评学生的表现,提出建议。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

2. 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如团队合作、沟通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等。

小学社会实践活动教案(3篇)

小学社会实践活动教案(3篇)

第1篇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博物馆的基本功能和作用,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

2. 通过参观博物馆,激发学生对历史、艺术、自然等领域的兴趣。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

4. 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教学对象:小学四年级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博物馆参观路线图、相关知识点讲解材料、摄影设备、活动记录表等。

2. 学生准备:学生自行准备参观所需的笔记本、笔、水杯等。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教师简要介绍博物馆的起源、功能和作用。

2.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我们要参观博物馆?二、讲解博物馆相关知识1. 教师讲解博物馆的基本布局,包括展厅、藏品库、放映厅等。

2. 介绍博物馆的藏品分类,如历史文物、艺术品、自然标本等。

3. 讲解博物馆的参观礼仪,如保持安静、爱护文物等。

三、分组讨论1.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出一名组长。

2. 每组讨论:参观博物馆有哪些好处?如何做好参观准备?3. 各小组派代表发言,分享讨论成果。

四、参观准备1. 教师发放参观路线图,讲解参观流程。

2. 学生按照参观路线图,自行规划参观路线。

3. 学生填写活动记录表,记录参观过程中的所见所闻。

第二课时一、参观博物馆1. 学生按照参观路线图,分组参观博物馆。

2. 教师巡视各组,解答学生疑问,引导学生关注展品特点。

3. 学生拍照记录参观过程,为后续活动做准备。

二、活动总结1. 各小组回到教室,分享参观成果。

2.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参观过程,总结博物馆的特点。

3. 学生填写活动记录表,总结参观过程中的收获。

三、知识拓展1. 教师根据学生参观过程中的表现,进行相关知识拓展。

2. 学生分组讨论,探讨博物馆对社会的意义。

3. 各小组派代表发言,分享讨论成果。

四、作业布置1. 学生根据参观过程,完成一篇关于博物馆的短文。

2. 学生邀请家人参观博物馆,共同体验博物馆的魅力。

教学评价:1. 学生对博物馆的了解程度。

品德与社会教案优秀7篇

品德与社会教案优秀7篇

品德与社会教案优秀7篇小学品德与社会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能够感受到男女同学间的不同之外处,初步掌握处理男女同学关系的方法。

2、感受真正的友情需要真诚相待,友好交往,相互尊重。

教学活动一、我和我的同桌让同学们回忆自己以前和同桌相处时出现的有趣事情。

可以是高兴的事,也可以是不高兴的事,让同学们畅所欲言,教师相机指导。

二、小竞赛分成男女两组,开展以下活动,看哪些同学做得又快又好。

1、搬运重物2、给布娃娃梳小辫3、穿珠。

4、两组比赛踢足球。

三、男生女生七嘴八舌将男生与女生分成两组,让他们各自说说对方的优点与缺点。

教师在黑板上记录下来,最后加以总结、引导。

四、假如我是男生(女生)演讲。

以“假如我是男生”为题,通过角色换位,展开不同的角色体验,从而使同学们对异性同学有一个客观的认识和了解。

五、小讨论当你喜欢与一个异性同学在一起但又怕别人说闲话时,你会怎么办?异性同学间应该怎样正常交往?教师请同学们将自己的想法说出来,并将它们一一写在黑板上,然后进行归纳,为异性同学间的正常交往支招。

老师也可以加以补充。

六、小话剧、他们应该怎么办?剧性介绍:小青和小波是邻居,也是好朋友。

他们每天一起上学,一起回家,可是,进入五年级后,小波在也不愿意与小青在一起了,小青每次想与他同行,他总是找各种理由避开她,小青为此很烦恼。

一天,她经过教室,突然听到同学们的议论,说她和小波的关系,小青才明白,原来是这样,请你演一演。

七、游戏活动游戏规则:让同学们以四人为单位分成小组。

以小组为单位快速设计一个小剧本。

表现男女同学可能在生活上、学习上如何取长补短、相互全作的主题,然后表演出来。

设计巧妙、表演真实者获胜。

八、夸夸我的好朋友请同学们说说自己在班上最好的朋友,说说二人间发生的故事,夸他的理由是什么,并对好朋友说一句感谢九、总结我的教学理念最后说一下我的设计理念。

我以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为基础,结合学生心理、生理特点,以及在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在活动中,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与主动性。

五年制小学社会课教案模板

五年制小学社会课教案模板

课时:2课时年级:五年级教材:《小学社会》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我国古代文明的发展历程,掌握一些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我国古代文明的热爱之情,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1. 我国古代文明的发展历程。

2. 一些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

教学难点:1. 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

2. 如何分析历史事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 教师出示一幅我国古代文明的历史画卷,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这幅画描绘了我国哪个时期的文明?”2.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今天我们将学习我国古代文明的发展历程。

”二、新课讲授1. 我国古代文明的起源- 教师讲解我国古代文明的起源,包括黄河文明和长江文明。

- 学生了解我国古代文明的起源,认识到我国古代文明具有悠久的历史。

2. 夏商西周- 教师讲解夏商西周时期的历史事件,如夏朝建立、商汤灭夏、周武王伐纣等。

- 学生了解夏商西周时期的历史事件,认识到这一时期是我国古代文明的重要阶段。

3. 春秋战国- 教师讲解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事件,如孔子、墨子等思想家的出现,诸侯争霸等。

- 学生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事件,认识到这一时期是我国古代文明的重要阶段。

三、课堂小结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我国古代文明的发展历程。

2. 学生复述我国古代文明的发展历程,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教师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我国古代文明的发展历程,那么接下来我们将学习哪个时期的历史?”2.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今天我们将学习秦汉时期的历史。

”二、新课讲授1. 秦朝的建立- 教师讲解秦朝的建立,包括秦始皇统一六国、推行郡县制等。

- 学生了解秦朝的建立,认识到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

2. 汉朝的发展- 教师讲解汉朝的发展,包括汉武帝开疆拓土、丝绸之路的开通等。

- 学生了解汉朝的发展,认识到汉朝是我国古代文明的重要阶段。

小学社会16篇教案

小学社会16篇教案

小学社会16篇教案教学目标通过本教案的教学,学生应能够:1. 了解中国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2. 研究各个地区的特点和文化;3. 培养对地理知识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教学内容本教案包含以下16个教学主题:1. 中国的大地理2. 中国的自然地理3. 中国的人文地理4. 华北地区的特点和文化5. 东北地区的特点和文化6. 华东地区的特点和文化7. 华南地区的特点和文化8. 西南地区的特点和文化9. 西北地区的特点和文化10. 台港澳地区的特点和文化11. 澳大利亚的地理和文化12. 非洲的地理和文化13. 欧洲的地理和文化14. 美洲的地理和文化15. 亚洲的地理和文化16. 世界的地理和文化每个教学主题都将包括以下内容:- 地理概念和背景知识- 地理特点和地理标志- 当地的文化和传统- 地理与文化的关系教学活动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所学内容,我们将采取以下教学活动:- 地图绘制与标记,帮助学生掌握地理位置和地理特点;- 小组讨论和分享,促进学生对不同地区的理解和交流;- 视听材料观看,让学生通过多媒体了解不同地方的风俗和文化;- 实地考察,让学生亲身体验不同地区的特点和文化。

教学评估为了评估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掌握情况,我们将进行以下评估活动:-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和活动中的积极程度;- 小组展示,评估学生对所学地区的理解是否准确和全面;- 个人报告,要求学生在课后撰写有关地理和文化的文章。

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活动和学生的研究,我们将提供以下教学资源:- 电子地图和图表,帮助学生了解地理位置和地理特点;- 各个地区的文化资料,供学生研究和讨论;- 视听材料,介绍不同地方的风俗和文化;- 实地考察安排和准备工作说明,确保学生的安全和参与度。

以上是本教案的大致内容和计划安排,希望能够帮助学生对地理和文化有更全面和深入的了解。

如需更详细的教案和教学材料,请联系我们。

小学二年级社会教案

小学二年级社会教案

小学二年级社会教案【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和认识社会的概念;2. 掌握社会中的各种角色和职责;3. 培养学生的社会意识和社交技能。

【教学重点】1. 让学生理解社会的含义,并将其与个人生活联系起来;2. 帮助学生了解社会中不同的角色和职责。

【教学难点】1. 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这一抽象概念;2. 帮助学生认识社会中的各种角色和职责。

【教具准备】图片、小人物模型、PPT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约5分钟)1. 教师出示一张包含家庭、学校、社区等元素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并发表意见:这些地方都是属于什么的?是什么组成了我们的社会?2. 引导学生认识到社会是由人组成的,需要人们共同生活和合作。

二、呈现(约15分钟)1. 教师出示一些小人物模型,每个模型代表一个社会中的角色,如医生、警察、消防员等。

教师通过简单的描述,让学生猜测这些人的职责是什么,引导学生对社会中不同角色的认知。

2. 教师使用PPT呈现社会中的其他角色,如邮递员、教师、农民等,让学生了解社会的多样性和角色的多样性。

三、探究(约20分钟)1. 教师组织学生小组合作,每个小组发放一份工作卡片,上面写有一个职业。

学生需要通过小组合作,根据已学内容,描述这个职业的特点、职责及对社会的贡献,并用图片或文字进行展示。

2. 学生互相欣赏和评价其他小组的展示成果,讨论各职业的重要性和联系。

四、总结(约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社会的含义,强调社会是由各种不同角色和职责组成的,每个人都在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2. 教师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学到的社会中的角色和职责,并与学生共同总结出社会中更多的角色。

五、拓展(约10分钟)1. 教师出示一些关于社会职业的图片,让学生描述并猜测这些人的职责是什么,拓展学生的认知范围。

2. 鼓励学生从身边的社会环境中观察和了解更多的社会角色。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成功了解了社会的概念及社会中不同角色和职责。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案(优秀10篇)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案(优秀10篇)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案(优秀10篇)小学品德与社会教案篇一教材分析《快乐其实很简单》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上册第一个主题单元“让心灵比天空更博大”的第四课。

本单元是从心灵上净化学生,让学生用心去体会美好品质、美好心灵,学会宽恕他人、体谅他人、尊重他人、体会帮助他人的快乐、学会与人分享快乐,体会生活中的种种快乐。

本课学习通过游戏、活动和快乐体验一步一步、深入浅出地引导学生思考快乐的含义,感受快乐的心情,并领悟快乐的本质。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11岁多,已经是一个有思想有主见的小个体了,认识了不少的同学、朋友、亲戚,学会了与人交往,能自主开展小型活动,解决一定的实践问题。

具有调查了解、发现思考的能力了。

无忧的孩子他们的脸上应该挂着纯真的笑容,但是有不少孩子的笑容蒙上了阴云,部分留守儿童隔代抚养或亲戚寄养,性格孤僻消极,不善与人交流;有些独生子女在家里娇生惯养,拈轻怕重,爱攀比,不能很好与大人沟通,不会体验生活的乐趣,也不会体会学习生活,群体生活的快乐了。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让学生在愉悦的课堂中体会生活中的快乐,从而形成良好的生活理念。

二、情感与态度:感受生活中的快乐无处不在,懂得快乐就是帮人一把,从而真正领悟“给予是快乐的”。

三、行为与习惯… …:1、在帮助他人中体会快乐,并乐于与人分享快乐。

2、调整和控制自己情绪的能力,养成感恩和助人为乐的个性品质,促进学生人际关系的和谐发展。

教学重点和难点通过调查了解自己和别人的`快乐,知道什么是快乐,体会生活中处处有快乐;通过学习懂得快乐的源泉来自于帮助他人。

教学过程活动一:发现快乐1、播放歌曲《如果快乐你就拍拍手》,同学们让我们边唱边跳吧。

2、同学们感觉到开心、快乐吗?3、是啊,校运会我们班男子接力获得了第一名我们感到快乐,每周星期一宣布我们班获得劳动红旗我们感到快乐。

板书:快乐其实很简单。

活动二:“快乐调查”汇报—————在采访中获知人人都有自己的快乐。

小学社会课教案培养学生的社会观察和分析能力

小学社会课教案培养学生的社会观察和分析能力

小学社会课教案培养学生的社会观察和分析能力一、教案简介本教案旨在培养小学学生的社会观察和分析能力。

通过设计一系列的活动和任务,引导学生主动观察、分析社会现象,提高他们对社会问题的认知和理解能力。

本教案以小学社会课为基础,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需求,采用互动探究、合作学习的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培养学习能力为目标。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什么是社会观察和分析。

2. 培养学生具备观察和分析社会现象的意识和能力。

3. 增强学生对社会问题的认知和理解。

4. 提升学生的合作学习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内容与步骤1. 导入活动- 引导学生回想一下他们最近在社交媒体或新闻中听到的一些社会问题。

- 引导学生思考社会问题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

2. 学习观察和分析的方法- 普及社会观察的概念和方法,如观察对象、观察方法、记录方式等。

- 引导学生分析社会现象的方法,如比较分析、因果分析、问题分析等。

3. 活动一:社会问题观察- 随堂讨论:教师提供一些图片或简短视频,让学生观察并讨论其中存在的社会问题。

- 学生活动:学生分组进行社会问题观察,每个小组选择一个感兴趣的社会问题进行观察和记录。

4. 活动二:社会问题分析- 学生活动:每个小组选择观察所得的社会问题进行分析,运用所学分析方法,找出问题的原因和影响,并提出解决方案。

- 小组讨论和展示:各小组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观察结果和分析思路。

5. 归纳与总结-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社会观察和分析的重要性,以及培养社会观察和分析能力的方法和途径。

四、教学评价与反思1. 教师可根据学生在活动中的观察和表现,进行常规评价,如小组合作程度、思考深入度、观察记录的准确性等。

2. 教师对学生的言行进行及时回馈和指导,引导他们思考更深层次的问题并提供相应的解决思路。

3. 教师可以在课后对本节课进行整体反思,总结教学效果和改进建议,以优化后续教学。

五、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自主进行社会观察和分析的实践,如通过参观社区、采访社区人员、开展社会调查等,以拓宽他们的视野和锻炼他们的实践能力。

小学生社会课程教案开启了解社会的大门

小学生社会课程教案开启了解社会的大门

小学生社会课程教案开启了解社会的大门社会课程教案导读:社会课程在小学阶段的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帮助学生开启了解社会的大门。

本文将介绍小学生社会课程教案的制定和实施,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社会。

一、教学目标社会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社会意识、社会道德和社会技能,使他们具备与他人交往、与社会相处的基本能力。

二、教学内容1.社会生活1)了解社会生活的基本概念,如家庭、学校、社区等。

2)认识社会中的不同角色,如父母、老师、医生等。

3)理解社会中的规则,如礼貌、秩序、公平等。

2.社会资源1)了解社会中的资源,如水、食物、能源等。

2)认识资源的重要性和合理利用的意义。

3.社会问题1)了解社会中的一些问题,如环境污染、交通堵塞等。

2)培养学生关注社会问题和积极参与解决问题的意识。

三、教学方法1.情景模拟通过模拟社会场景,让学生亲身体验不同社会角色的角色扮演,如家庭、学校、超市等,培养他们的社会意识和社会技能。

2.案例分析通过真实的案例,让学生了解社会问题的发生原因、影响和解决方法,激发他们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小组合作将学生分为小组,让他们合作解决一些社会问题,如如何保护环境、如何处理垃圾等,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四、教学评价1.观察评价教师通过观察学生在社会场景中的表现以及解决社会问题时的思考和行动,对学生进行评价。

2.小组讨论学生可以通过小组讨论,交流彼此的理解和观点,互相评价。

3.作业评价给学生一些与社会课程相关的任务,如观察家庭成员的工作、写一篇关于社区环境的作文等,用作业的完成情况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

五、教学实施1.教学步骤1)引入课程内容,激发学生对社会的兴趣。

2)通过故事、图片等方式让学生了解社会生活和社会资源。

3)组织学生进行情景模拟和案例分析,培养他们的社会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解决一些社会问题。

5)教师进行评价,给予学生及时的反馈。

2.时间安排将社会课程安排在每周一到周五的某个时间段,每节课45分钟,持续整个学年。

小学三年级社会教案

小学三年级社会教案

小学三年级社会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家族的概念,能够描述自己的家庭成员。

2. 了解家庭成员的角色与职责,并明白家庭在社会中的作用。

3. 培养学生良好的亲情观和家庭责任感。

教学准备:1. 幻灯片、PPT等教学工具。

2. 描述家庭成员的图片或卡片。

3. 认知类游戏或小组活动材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约5分钟)1. 让学生回顾上次课学到的内容,询问他们是否记得家庭成员的名称和角色。

2. 引入本节课的主题:家庭与社会的关系。

提出问题:你觉得家庭在社会中有什么作用呢?二、学习与练习(约20分钟)1. 呈现图片或卡片,帮助学生复习家庭成员的名称,如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等。

教师可以用图片或简单的句子描述他们的角色,引导学生回忆并描述自己的家庭成员。

2. 教师展示幻灯片或PPT,介绍家庭成员的职责和作用。

例如,爸爸通常工作挣钱养家,妈妈负责照顾家庭和孩子,爷爷奶奶给予孩子关爱和教育。

3. 分组活动:a)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分发一张认知类游戏或小组活动材料。

b) 让学生根据材料中的提示,用自己的话描述自己的家庭成员。

鼓励他们互相交流,并辅导他们使用正确的词汇和语法。

c) 老师巡回指导,确保每个小组都在积极参与活动。

三、拓展与运用(约15分钟)1. 教师提问:你在家庭中的角色是什么?你在家里有什么责任?2. 鼓励学生分享自己在家中的责任和角色,并与同学讨论。

四、归纳总结(约5分钟)1. 小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包括家庭成员的名称、角色和职责,以及家庭在社会中的作用。

2. 提醒学生重视家庭关系,尊敬和关心自己的家人。

五、作业布置(约5分钟)1. 布置作业:请同学们回家后向父母询问家庭成员的更多信息,并做一个简单的家庭成员表格。

表格内容可以包括家庭成员的姓名、角色、职责等。

2. 鼓励学生利用图表或绘画的方式呈现家庭成员表格,并在作业本上完成。

六、课堂延伸(约5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在社会中,人们除了家庭外,还可以与谁建立亲密的关系?2. 鼓励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如朋友、同学、邻居等。

小学一年级社会教案全册

小学一年级社会教案全册

小学一年级社会教案全册第一课:我的家庭教学目标- 认识家庭的概念- 研究家庭成员的称谓- 掌握谦虚礼貌用语教学内容1. 家庭的定义和重要性2. 家庭成员的称谓,如爸爸、妈妈、哥哥、姐姐等3. 谦虚礼貌用语,如请、谢谢、对不起等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图片和问答引导学生认识家庭的概念。

2. 概念讲解:简单解释家庭的定义和重要性,引导学生思考自己的家庭以及家庭成员。

3. 家庭成员称谓的研究:通过图片和动画等方式展示家庭成员的称谓,让学生模仿发音并记忆。

4. 练活动:学生自我介绍自己的家庭成员,使用正确的称谓和谦虚礼貌用语。

5.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思考其他家庭成员的称谓,如外公、外婆等。

6. 总结:通过简单回顾教学内容,巩固学生的研究成果。

教学评估- 学生能够准确说出家庭成员的称谓。

- 学生能够使用正确的谦虚礼貌用语与人交流。

第二课:我身边的人物教学目标- 研究认识生活中的不同职业和人物- 掌握描述人物特征的词汇教学内容1. 常见职业的认识,如医生、老师、警察等2. 描述人物的外貌和性格特征的词汇,如高、矮、漂亮、善良等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图片展示不同职业的代表性人物,引发学生对职业的兴趣。

2. 职业认知:简单介绍常见职业的职责和特点,让学生了解不同职业的意义。

3. 外貌特征的研究:通过图片和描述词汇,引导学生研究描述人物外貌特征的词汇。

4. 性格特征的研究:通过图片和情景,让学生研究描述人物性格特征的词汇。

5. 情景模拟:学生小组内角色扮演不同职业和人物,运用所学词汇进行交流。

6. 总结:通过简单回顾教学内容,巩固学生的研究成果。

教学评估- 学生能够准确说出常见职业的名称和职责。

- 学生能够描述人物的外貌和性格特征使用正确的词汇。

(继续编写其他课程内容和目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社会教学论》基本学材讲授人:刘冲四川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第一讲小学社会课导论一、定义“社会课”(一)定义美国国家社会课理事会(National Council for the Social Studies,NCSS)对“社会课”的定义——社会课是综合社会和人文学科以提高公民素质的课程。

学校的社会课提供了从一系列学科中精选的通识内容的学习,这些学科包括人类学、考古学、经济学、地理学、历史学、法学、哲学、政治学、心理学、神学和社会学等,还有适当的人文科学、数学和自然科学的内容。

社会课的基本目标是帮助年轻人发展能力,使他们在这个相互依存的世界上,作为一个存在着多种文化差异的民主国家的公民,能够为了公众的利益,做出合理、理性的决定。

任何学科内容只要符合以下两点,都可吸收到社会课中:关注人类经验;能帮助学生成为合格公民和更好的决策者(二)美国社会课的水平美国一些教育家倡导利用人类遭遇的重要两难问题及其包含的焦点问题作为社会课的重要指导:社会稳定——社会变化;个体自由——群体权力;人的同一性——人的多样性;供给——需求;人口控制——人口增长;资源保护——资源利用;技术进步——道德规范(三)“社会课”的使命帮助未成年人成长为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人,发展他们适应和建构社会生活必备的新知识、新态度、新技能,能应对未来社会的变化和挑战。

(四)“社会课”应解答的问题我们的角色是什么?我们怎样发展为现在状态的?我们将去向何方?我该如何理解周围的事物?我对他人以及周围环境负有什么样的责任?我该如何做出那些对人类生活有影响的决定?二、“社会课”的基本主题(一)公民教育公民应具备什么样的素质?怎样才算是好公民?其目标是通过主流价值观维护社会稳定吗?它是通过讨论有争议的问题把学生培养成社会批评家吗?它是爱国主义的灌输吗?是对法律的无条件服从吗?是对社会现状的接受吗?是对公共事务的积极参与吗?【延伸】美国公民教育的三条主线:鼓励年轻一代接受美国核心价值观;鼓励学生评论社会现实;使年轻一代能积极参与到社会事务中来。

(二)社会常识教育帮助学生理解他们的世界的信息,关于这个世界“是怎样的”以及它“可能会变成怎样”。

(三)思维决策教育每个公民都要面临和解决各种各样的问题。

公民决策影响公民自身以及整个社会、国家的其他人的生活。

本主题帮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技巧。

三、“社会课”的主要线索文化——传统、习俗、信仰历史——时间、延续、变化地理——人、场所、环境成长——个体发展与认同社会——个体、群体、公共机构政治——权力、权力机关、统治经济——产品、分配、消费科技——科学、技术、社会国际理解——全球化、民族、和平、合作公民——理念、价值、素养四、我国小学社会课的定位(一)课程的设立2000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在小学阶段新增“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其中低段(1-2年级)设“生活”课,高段(3-6年级)设“社会”课。

2002年,《全日制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实验稿)》和《全日制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实验稿)》颁布,小学低段(1-2年级)设“品德与生活”课,高段(3-6)设“品德与社会”课。

2012年,《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2011年版)》和《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颁布,在理念、思路、目标、内容、实施等方面对实验稿作出修订。

(二)课程定位《品德与生活》:“是一门以小学低年级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具有良好品德与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

”《品德与社会》:“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为核心、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

”【思考题1】我院资料室收集了多个版本的义务教育各科教材。

一些出版社网站也提供了教材的电子版本。

请同学们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自行到学院资料室翻阅《品德与生活(社会)》教科书,或登陆出版社网站浏览电子教科书,简要归纳《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教科书的设计特点。

五、本课程的学习内容第一讲小学社会课导论第二讲小学社会课发展史第三讲课标解读第四讲课程目标第五讲课程内容第六讲教材分析第七讲课程资源开发第八讲教学设计第九讲教学策略第二讲小学社会科发展史一、社会科在美国(一)前社会科时期/社会教育时期(18C末-20C初)1.建国初期培养国家意识的需要引入历史、地理、公民等课程,培养“具备道德、忠贞爱国、深思熟虑、有教养的公民”。

关注公民的价值观、宗教信仰、国家主义、地理常识、历史常识、政治素养。

2.工业革命后适应社会生活的需要教育应引导儿童适应变化着的世界,社会科的内容转向“生活适应教育”、“学校适应社会”。

(二)社会科时期(20C初-二战)1.社会科的确立1916年,“全美教育协会”设立“全国社会科委员会”,提出社会科的教育目标——培养举止得体的、有正确价值观的、有教养的好公民。

同年,该委员会发布《中等教育中的社会科》报告,确立了中学社会科,内容包括:公民、民主问题、欧美历史。

2.社会科教学内容的转向20年代,“历史”主导;30年代前期,“对国家的忠诚”;二战,“维护世界和平的责任”(三)社会科教学的转折期(二战后-60年代初)1.战后初期的转折美苏对峙,苏联卫星上天,社会科教学内容突出了“东西方关系”。

一篇题为WHAT SHALL WE TEACH ABOUT RUSSIA的文章广为流传。

50年代末-60年代,关注非西方国家问题——中国大跃进、中东局势、非洲问题、越战、亚洲冲突。

2.60年代教育改革Bruner的THE PROCESS OF EDUCATION(1960)标志着新课改的开始。

“教育的中心不在于讨论当前的社会问题及适应现实社会生活,而在于教导理性的学科。

”“课程应包含文化中最完美精致的内容,发展学生的理性。

”“任何一门学科都可规成一系列概念和原理组成的基本结构。

”社会科加强了学科概念、原理和方法的学习,课程教学应回归知识本位。

(四)社会科的重建(60年代末-80年代初)1.重建的背景60年代美国的“躁动”——种族冲突、民权运动、反战情绪70年代美国的“危机”——越战泥潭、水门事件、经济危机Bruner主导的结构主义课程改革强调知识系统和学业标准,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度不够,无法解决社会对教育的失望2.重建的过程70年代起,美国开展“回到基础”(basic competence movement)教育改革运动,社会科的教学重点转向社会关注(social concern)对社会科的重新界定——以公民教育为目的,整合多元经验和知识,发挥公民在建设民主社会中的作用,促进公民对社会事务的关注和对人类关系问题的理解。

强调对社会科教师的培训——专业准备、教师资格教育、教师职前教育、资格证书、教师招聘、教学技能、教师与社区、教学条件、职业意识。

(五)社会科发展的新时期(80年代以来)1.新的教育改革运动1983年,《国家在危机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加强五门新基础课的教学,为所有毕业生离校后取得成功打下基础”。

对高中生社会科能力提出了要求——在社会和文化结构上确定自己的地位及发展的可能性;了解传统与现代观念;了解经济、政治制度的运作;领悟自由及被压迫世界的区别。

2.社会科课标的出台1994年,National Curriculum, Standard of Social Studies: Expectations of Excellence:“社会科是一门提升公民能力的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的整合课程。

在学校课程中,社会科提供了综合人类学、考古学、经济学、地理、历史、法律、哲学、政治、心理学、宗教和社会学的训练与研究,也涵盖了人文科学、数学、自然科学的内容。

”“社会科的主要目标在于发展学生的理解和推理能力,使他们处于多元化的民主社会和互相依存的世界中,成为一个为大众谋福利的公民。

”社会科10个交融整合的主题轴(strand)——文化;时间、连续与变迁;人、区域与环境;个人发展与认同;个人、团体与制度;权利、权威与管理;生产、分配与消费;科学、技术与社会;全球意识;公民理想与实践社会科的技能目标——获取信息和使用资料的能力;发展和呈现政策、论证和故事的能力;建构新知识的能力;参与团体的能力(六)美国社会科发展历程的经验课程教学与社会现实应紧密联系,及时反映社会变化;重视道德、公民和爱国教育,积极参与时政,宣扬国家意志、爱国情怀、民族自豪感;准确定位课程性质,明确课程目标;制定专业的教师任职标准。

二、社会科在日本(一)战后初期学科建设(战后-50年代中期)战后民主化改革,取消军国主义和极端国家主义色彩的课程内容,尤其是修身、地理、历史三科,代之以社会科。

小学社会科使用美国弗吉尼亚州的教学纲要(二)《社会科教学纲要》的颁行和修订1.1947年,颁行《社会科教学纲要》(试行)“使青少年理解社会生活,培养致力于社会进步的态度和能力。

”“社会科以青少年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为中心,丰富并深化青少年的社会经验,培养符合民主主义社会建设要求的社会人。

”2.1951年,修订《社会科教学纲要》初中的日本史并入社会科;高二、高三的东洋史和西洋史改为日本史和世界史;强调社会科要特别注重道德教育。

儿童认识社会的第一步,是展现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相互依存关系,了解各种基于人性化生活需求的社会功能。

3.1955年,颁布新的《社会科教学纲要》特别加强了道德教育和政治教育。

让学生认识到,天皇是国家的象征、国民统一的象征。

小学社会科的内容由原来的以社会生活经验为主,转向更注重亲切、尊敬、感谢、勇气、反省和责任等道德价值。

(三)60年代的改良(1968年小学社会科新大纲)1.提出了“公民素质”的概念公民素质是指,在社会生活中认真行使个人应有的权利,互相尊重;作为某个具体地区或作为国家的成员,知道自己所担负的义务和社会责任,并在此基础上具有正确的判断力和行为能力。

2.强调能力培养培养正确理解社会生活所需的基本资料的活用能力,对社会事物的观察力、思考力和正确判断力之基础。

(四)70年代的反思(1976年社会科教学纲要修订)小学社会科不分科,让学生通过单元学习方式对身边的社会及其与世界的关系有整体认识。

低年级学习关于学校、家庭、社区等生活及其人们的各种工作;中年级学习县、市、町、村的社会状况,包括自然和社会环境,文化遗产,当地人的贡献;高年级学习日本列岛的产业,国土特色,日本历史和政治,国际关系。

(五)80年代的改革(1989年大纲修订)小学低年级社会科与理科合并为生活科,以活动和生活体验为主要学习方式;强调国际意识的培养和国际理解教育,将日本置于国际社会中来认识;更加重视能力和态度的培养。

(六)90年代对问题解决能力的强调(1999年新的教学纲要)允许学校根据地方特点编排“区域学习”的内容;须竞选具体事例来学习历史、政治和国际关系,避免罗列知识式的抽象教学;历史学系强调以人物的作用和有代表性的文化遗产为中心,精选历史上具有代表性的事例;通过身边的公共设施、区域开发、灾害防治等运作机制等具体事例来认识政治的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