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社会课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社会教学论》基本学材
讲授人:刘冲
四川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第一讲小学社会课导论
一、定义“社会课”
(一)定义
美国国家社会课理事会(National Council for the Social Studies,NCSS)对“社会课”的定义——社会课是综合社会和人文学科以提高公民素质的课程。学校的社会课提供了从一系列学科中精选的通识内容的学习,这些学科包括人类学、考古学、经济学、地理学、历史学、法学、哲学、政治学、心理学、神学和社会学等,还有适当的人文科学、数学和自然科学的内容。社会课的基本目标是帮助年轻人发展能力,使他们在这个相互依存的世界上,作为一个存在着多种文化差异的民主国家的公民,能够为了公众的利益,做出合理、理性的决定。
任何学科内容只要符合以下两点,都可吸收到社会课中:关注人类经验;能帮助学生成为合格公民和更好的决策者
(二)美国社会课的水平
美国一些教育家倡导利用人类遭遇的重要两难问题及其包含的焦点问题作为社会课的重要指导:
社会稳定——社会变化;个体自由——群体权力;人的同一性——人的多样性;供给——需求;人口控制——人口增长;资源保护——资源利用;技术进步——道德规范(三)“社会课”的使命
帮助未成年人成长为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人,发展他们适应和建构社会生活必备的新知识、新态度、新技能,能应对未来社会的变化和挑战。
(四)“社会课”应解答的问题
我们的角色是什么?我们怎样发展为现在状态的?我们将去向何方?我该如何理解周围的事物?我对他人以及周围环境负有什么样的责任?我该如何做出那些对人类生活有影响的决定?
二、“社会课”的基本主题
(一)公民教育
公民应具备什么样的素质?怎样才算是好公民?其目标是通过主流价值观维护社会稳定吗?它是通过讨论有争议的问题把学生培养成社会批评家吗?它是爱国主义的灌输吗?是对法律的无条件服从吗?是对社会现状的接受吗?是对公共事务的积极参与吗?
【延伸】美国公民教育的三条主线:鼓励年轻一代接受美国核心价值观;鼓励学生评论社会现实;使年轻一代能积极参与到社会事务中来。
(二)社会常识教育
帮助学生理解他们的世界的信息,关于这个世界“是怎样的”以及它“可能会变成怎样”。
(三)思维决策教育
每个公民都要面临和解决各种各样的问题。公民决策影响公民自身以及整个社会、国家的其他人的生活。本主题帮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技巧。
三、“社会课”的主要线索
文化——传统、习俗、信仰
历史——时间、延续、变化
地理——人、场所、环境
成长——个体发展与认同
社会——个体、群体、公共机构
政治——权力、权力机关、统治
经济——产品、分配、消费
科技——科学、技术、社会
国际理解——全球化、民族、和平、合作
公民——理念、价值、素养
四、我国小学社会课的定位
(一)课程的设立
2000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在小学阶段新增“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其中低段(1-2年级)设“生活”课,高段(3-6年级)设“社会”课。
2002年,《全日制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实验稿)》和《全日制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实验稿)》颁布,小学低段(1-2年级)设“品德与生活”课,高段(3-6)设“品德与社会”课。
2012年,《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2011年版)》和《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颁布,在理念、思路、目标、内容、实施等方面对实验稿作出修订。
(二)课程定位
《品德与生活》:“是一门以小学低年级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具有良好品德与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
《品德与社会》:“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为核心、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
【思考题1】
我院资料室收集了多个版本的义务教育各科教材。一些出版社网站也提供了教材的电子版本。请同学们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自行到学院资料室翻阅《品德与生活(社会)》教科书,或登陆出版社网站浏览电子教科书,简要归纳《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教科书的设计特点。
五、本课程的学习内容
第一讲小学社会课导论
第二讲小学社会课发展史
第三讲课标解读
第四讲课程目标
第五讲课程内容
第六讲教材分析
第七讲课程资源开发
第八讲教学设计
第九讲教学策略
第二讲小学社会科发展史
一、社会科在美国
(一)前社会科时期/社会教育时期(18C末-20C初)
1.建国初期培养国家意识的需要
引入历史、地理、公民等课程,培养“具备道德、忠贞爱国、深思熟虑、有教养的公民”。关注公民的价值观、宗教信仰、国家主义、地理常识、历史常识、政治素养。
2.工业革命后适应社会生活的需要
教育应引导儿童适应变化着的世界,社会科的内容转向“生活适应教育”、“学校适应社会”。
(二)社会科时期(20C初-二战)
1.社会科的确立
1916年,“全美教育协会”设立“全国社会科委员会”,提出社会科的教育目标——培养举止得体的、有正确价值观的、有教养的好公民。
同年,该委员会发布《中等教育中的社会科》报告,确立了中学社会科,内容包括:公民、民主问题、欧美历史。
2.社会科教学内容的转向
20年代,“历史”主导;30年代前期,“对国家的忠诚”;二战,“维护世界和平的责任”
(三)社会科教学的转折期(二战后-60年代初)
1.战后初期的转折
美苏对峙,苏联卫星上天,社会科教学内容突出了“东西方关系”。一篇题为WHAT SHALL WE TEACH ABOUT RUSSIA的文章广为流传。
50年代末-60年代,关注非西方国家问题——中国大跃进、中东局势、非洲问题、越战、亚洲冲突。
2.60年代教育改革
Bruner的THE PROCESS OF EDUCATION(1960)标志着新课改的开始。“教育的中心不在于讨论当前的社会问题及适应现实社会生活,而在于教导理性的学科。”“课程应包含文化中最完美精致的内容,发展学生的理性。”“任何一门学科都可规成一系列概念和原理组成的基本结构。”社会科加强了学科概念、原理和方法的学习,课程教学应回归知识本位。
(四)社会科的重建(60年代末-80年代初)
1.重建的背景
60年代美国的“躁动”——种族冲突、民权运动、反战情绪
70年代美国的“危机”——越战泥潭、水门事件、经济危机
Bruner主导的结构主义课程改革强调知识系统和学业标准,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度不够,无法解决社会对教育的失望
2.重建的过程
70年代起,美国开展“回到基础”(basic competence movement)教育改革运动,社会科的教学重点转向社会关注(social concern)
对社会科的重新界定——以公民教育为目的,整合多元经验和知识,发挥公民在建设民主社会中的作用,促进公民对社会事务的关注和对人类关系问题的理解。
强调对社会科教师的培训——专业准备、教师资格教育、教师职前教育、资格证书、教师招聘、教学技能、教师与社区、教学条件、职业意识。
(五)社会科发展的新时期(80年代以来)
1.新的教育改革运动
1983年,《国家在危机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加强五门新基础课的教学,为所有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