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教版】福建省厦门市第五中学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20课《虽有嘉肴》教学案
《虽有嘉肴》教学设计
《虽有嘉肴》教课方案【教材剖析】《虽有佳肴》是新改版的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五篇课文,是整册书的第三篇文言文课文,联合本单元教课目的和初一重生学习文言文的现状,特制定此教课方案。
【教课目的】一、知识与技术目标:1、指引学生累积要点文言实词,能借助说明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2、熟读并背诵课文。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指引学生朗读课文,读准字音,掌握节奏,读出感情,领会古汉语独有的韵律美。
2、让学生运用“留、补、删、换、调”的翻译方法,理解课文粗心。
三、感情与态度目标:指引学生联系实质,让学生理解教课相长的道理。
【教课要点】指引学生累积要点文言实词,能借助说明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熟读并背诵课文。
【教课难点】指引学生朗读课文,读准字音,掌握节奏,读出感情,领会古汉语独有的韵律美。
教课方法】朗读法、议论法。
【教课课时】 1 课时【课前预习】1、查阅相关资料,认识《礼记》、《学记》的相关知识。
2、借助讲解和工具书,认读课文中的生字、生词。
3、读课文 2 遍,初步认识课文内容。
【教课过程】一、导入(采纳发问问题的方式导入新课,惹起学生的思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老师自但是然转入文学知识。
同学们,你有没有听过“玉不琢,不可器,人不学,不知道”这句话,那你知道这句话是出自哪本著作的吗?(师答:《学记》)二、感知课文(采纳不一样的方式阅读,但每一次读要达到不一样的目的)采纳花式众多的朗诵,使讲堂“活”起来,让学生在朗诵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培育语感,丰富文化底蕴)1、一读课文(个人读),读准字音。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知不足而后能自反.()也,知困而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课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
..2、二读课文,读出神韵。
(教师范读,划出朗诵节奏)(在掌握字音和节奏的基础上,全班高声朗诵,读出节奏,读出韵律美。
)3、三读课文,理解字词。
(学生在小组内相互朗诵并联合说明和参照书,理解重要字词,并在掌握要点字词的基础上,让学生进行文言实词归类。
七年级语文上册 20《虽有嘉肴》教学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
20《虽有嘉肴》本单元课文从不同视点叙述对人生的考虑和感悟,本篇古文相同以简略的文段从证明的视点提出“教育相长”的观念,旨在让学生了解不只日子中能够习得道理取得感悟,相同学习也要有正确的情绪和办法。
1.学生处于好动思维活泼阶段但往往在学习上针对问题的考虑方向会发生较大误差,所以需求及时引导学生正确地考虑答题方向,鼓舞学生结合课文注释、导学案,先行预习课文的文句,再经过熟记词句含义和熟读背诵激起学生爱好。
2.关于简易白话文,实词的释义不行小看,应该以学生开始触摸的视角来耐性阐明,多结合古意,有爱好地叙述弥补相关课外常识引发学生的爱好,并安置简略的实词阐明,简易白话文给学生操练。
常识与才干:了解《礼记》、《学记》相关常识,了解要点白话词语,熟读并背诵课文。
进程与办法: 对照注释翻译课文;了解类比说理的办法。
情感情绪价值观:了解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认识到实践的重要性。
了解《礼记》、《学记》相关常识,了解要点白话词语,熟读并背诵课文。
了解类比说理的办法,了解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
1课时讲授法、协作探求法一、巧引进。
1、“四书”、“五经”是国学之珍宝,是才智之源泉。
“四书”、“五经”别离是哪几部典籍?2、导语。
半部《论语》治全国,一帧《礼记》誉千秋。
或许同学们对《礼记》不甚了解,但《礼记》中的名言却常常在咱们的耳畔回响:“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告知咱们要勤于研讨;“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启迪咱们要做好规划,有的放矢;“苟利国家,不求富有”教育咱们要有为国为民的情怀……可见,《礼记》影响之深广。
今日,就让咱们接近《礼记》,领会为学之道。
二、知作品。
1、生报告收集到的有关《礼记》的材料。
《礼记》,又叫《小戴礼记》,儒家经典作品之一,是秦汉曾经各种礼仪作品的选集。
相传为西汉戴圣撰写。
它与《周礼》、《礼仪》合称“三礼”。
汉代把孔子定的典籍称为“经”,把孔子的弟子对“经”的阐明称为“传”或“记”,《礼记》因而而得名,即对“礼”的阐明。
七年级语文上册 20《虽有嘉肴》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20虽有嘉肴一学习目标确定的依据1、新课标对文言文的要求:(1)阅读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注意积累、感悟和运用。
(2)阅读浅易文言文,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2、教材分析:《虽有嘉肴》是单元中的一个重点篇目。
它主要论述了教与学相互促进的问题,教学相长,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因此要重视实践,在学和教的实践中“知不足”、“知困”,明事理,出真知,得到进步与发展。
学习本课,要在积累文言重点词语、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调动已有的知识储备,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
本课作为单元中的引领课尤其重要。
3、中招考点:中考文言文试题一般取材于课内,尤其是教学大纲中规定的基本篇目。
考查内容主要包括文学常识、实词注解、语句翻译、名句默写、划分节奏、概括分析(中心、人物形象、情节、思路等)、写法探究、比较辨析、延伸拓展(开放性试题)等。
4、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通过前几个单元的学习,已经积累一定量的文言重点词语,对阅读文言文的方法有了初步的了解,文言文的阅读能力也有所提高,但具体如何运用方法去理解文本解决问题还是掌握不好,有待提高。
二学习目标1、通过查资料,了解《礼记》相关知识,注意字的正确读音,熟读并背诵课文。
2、借着课下重点词语的注释,能准确翻译课文。
3、通过理提炼课文主旨,要会用正确的学习方法指导完善自我人生。
三评价任务1.针对目标1,设计一个活动:通过开展小组比赛,看谁读得又快又准确流利。
2.针对目标2,设计一个活动:在笔记本上写出你的课文翻译并向同桌读出,能对同学的翻译情况作出正误判断。
3.针对目标3,设计一个活动:小组内的成员结合自己的亲身体验互相说一说,教学相长给自己的启示。
四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教学活动是师生互动的双边活动,单纯教师授课不关注学生的“填鸭式”教学和教师绝对放手、学生主宰课堂的“放手式”教学都不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
真正意义上的教学必须注重教为主导和学生为主体,其实古人早在《礼记》上就有“教学相长”的论述,让我们走进《礼记集解》中的《学记》,悉心体味吧。
初中语文【虽有嘉肴】教案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虽有嘉肴》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虽有嘉肴》。
(2)理解课文中的生词和成语,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论证结构。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和阅读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通过写作练习,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自豪感。
(2)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3)培养学生诚实守信、团结合作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虽有嘉肴》。
(2)理解课文中的生词和成语。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论证结构。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文言文表达方式和句式结构。
(2)成语的意义和运用。
(3)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论证逻辑。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虽有嘉肴》的作者和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注意生词和成语的读音和意义。
(2)学生结合课文注释,理解课文内容。
3. 小组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课文中的生词和成语的运用。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感悟。
4. 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课文中的生词和成语的意义和运用。
(2)教师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论证结构。
5. 写作练习:(1)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编写一篇小作文,运用课文中的生词和成语。
(2)学生互相评改,教师进行反馈和指导。
四、课后作业:1. 抄写课文《虽有嘉肴》并背诵。
2. 收集与课文相关的成语,进行归类和解释。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和合作意识。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抄写课文、背诵情况和成语收集归类解释的准确性。
3. 写作练习:评价学生在作文中的语言表达、逻辑思维和创新能力。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0课虽有嘉肴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第二十课虽有嘉肴教学目标:1.了解《礼记》;2.把握“虽、旨、至道、善、困、是故、自强、自反”等重点词语;3.理解并体会本文论述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1.“虽、旨、至道、善、困、是故、自强、自反”等重点词语;2. 理解并体会本文论述的道理。
教学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告诉我们一个真理:实践出真知。
这条真理被历代人所认可,它出现在好多作品中,同样我们今天要学的《虽有嘉肴》也蕴含有这样的道理。
二、了解作品《虽有嘉肴》出自《礼记》《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
该书编定是西汉礼学家戴德和他的侄子戴圣。
戴德选编的八十五篇本叫《大戴礼记》,在后来的流传过程中若断若续,到唐代只剩下了三十九篇。
戴圣选编的四十九篇本叫《小戴礼记》,即我们今天见到的《礼记》。
这两种书各有侧重和取舍,各有特色。
东汉末年,著名学者郑玄为《小戴礼记》作了出色的注解,后来这个本子便盛行不衰,并由解说经文的著作逐渐成为经典,到唐代被列为“九经”之一,到宋代被列入‘十三经”之中,为士者必读之书。
《礼记》是战国至秦汉年间儒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仪礼》的文章选集,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
又叫《小戴礼记》。
与《周礼》《仪礼》合称“三礼”。
《礼记》的作者不止一人,写作时间也有先有后,其中多数篇章可能是孔子的七十二名高徒弟子及其学生们的作品,还兼收先秦的其它典籍。
从来礼乐并称。
《礼记》的内容主要是记载和论述先秦的礼制、礼仪,解释仪礼,记录孔子和弟子等的问答,记述修身作人的准则。
实际上,这部九万字左右的著作内容广博,门类杂多,涉及到政治、法律、道德、哲学、历史、祭祀、文艺、日常生活、历法、地理等诸多方面,几乎包罗万象,集中体现了先秦儒家的政治、哲学和伦理思想,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
《礼记》全书用记叙文形式写成,一些篇章具有相当的文学价值。
有的用短小的生动故事表明某一道理,有的气势磅礴、结构谨严,有的言简意赅、意味隽永,有的擅长心理描写和刻画,书中还收有大量富有哲理的格言、警句,精辟而深刻。
初中语文【虽有嘉肴】教案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虽有嘉肴》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虽有嘉肴》。
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例如“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领悟课文中的道理,明白学习的重要性。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1. 课文《虽有嘉肴》的朗读和背诵。
2. 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古文词语的理解。
2. 领悟课文中的道理。
四、教学准备:1. 课文《虽有嘉肴》的文本。
2. 与课文相关的辅导资料。
3. 录音机、课件等教学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用课件展示课文《虽有嘉肴》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课文的主题。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注意生字的正确读音和句子的停顿。
3. 合作学习:让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课文中的疑难问题。
4. 探究学习: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例如“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5. 讲解与辅导:对课文中的古文词语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
6. 课堂练习:让学生翻译课文中的句子,巩固所学知识。
7. 总结与拓展:总结课文中的道理,引导学生领悟学习的重要性。
拓展与课文相关的文化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8. 布置作业:让学生课后朗读和背诵课文《虽有嘉肴》。
完成课后练习,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9. 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合作学习的表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课后作业评价:检查学生完成的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七年级语文上册20虽有嘉肴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虽有嘉肴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礼记》、相关知识,理解重点文言词语,背诵课文。
2、过程与方法:对照注释翻译课文;了解类比说理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明白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认识到实践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1、能对照注释翻译课文;2、了解类比说理的方法,明白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巧引入。
1、“四书”、“五经”是国学之瑰宝,是智慧之源泉。
“四书”、“五经”分别是哪几部典籍?2、导语。
半部《论语》治天下,一帧《礼记》誉千秋。
或许同学们对《礼记》不甚了解,但《礼记》中的名言却常常在我们的耳畔回响:“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告诉我们要勤于钻研;“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启迪我们要做好规划,有的放矢;“苟利国家,不求富贵”教育我们要有为国为民的情怀……可见,《礼记》影响之深广。
今天,就让我们亲近《礼记》,领悟为学之道。
二、知作品。
1、生汇报搜集到的有关《礼记》的资料。
《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著作的选集。
相传为西汉戴圣编撰。
它与《周礼》、《礼仪》合称“三礼”。
汉代把孔子定的典籍称为“经”,把孔子的弟子对“经”的解说称为“传”或“记”,《礼记》因此而得名,即对“礼”的解释。
《礼记》的内容分为两大类:一是关于礼乐的一般理论文章,二是关于礼乐制度的文章。
2、了解《学记》。
《虽有嘉肴》节选自《学记》。
《学记》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篇系统性的教育学论文。
据郭沫若考证,《学记》作者为孟子的弟子乐正克。
《学记》对教育作用、教育目的、学校制度、教育内容、教学原则、教学方法以至师生关系、教师问题等方面,都做了比较系统而精辟的概括和理论的阐述。
3、知道题目《虽有嘉肴》的由来。
三、齐诵读1、生读课文,给难字注音,划分朗读节奏。
2、出示课件,认读,把握节奏。
(1)、读准字音嘉肴()弗食()自强()教学相长()兑命()学学半()()(2)、把握节奏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初中语文虽有嘉肴教案
初中语文《虽有嘉肴》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虽有嘉肴》。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字词和成语,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学会通过查阅资料、互相问答等方法,拓展自己的知识面。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2)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学习,培养勤奋好学的态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虽有嘉肴》的朗读和背诵。
(2)课文中的关键字词和成语的学习与运用。
(3)课文内容的分析和理解。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古文词汇和句式的理解。
(2)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的运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通过提问方式,激发学生对课文《虽有嘉肴》的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课文的语言美。
(2)要求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并划出关键词语和成语。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共同解决课文中的难点问题。
(2)分享学习心得,互相提问,提高理解能力。
四、作业布置1.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准备下一节课的课堂讨论。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发现学生在朗读和背诵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训练。
要引导学生正确运用课文中的关键字词和成语,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在合作探讨环节,要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中来。
六、教学内容与方法1. 教学内容:(1)深入分析课文《虽有嘉肴》中的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
(2)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修辞手法的实际应用。
(3)引导学生探讨课文中的主旨和寓意。
2.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了解修辞手法的运用。
(2)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探讨课文的主旨和寓意。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虽有嘉肴》教学案
16、翻译下列句子。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玉石不经过雕琢,不能成为精美的器物;人不经过学习,不可能懂得该懂得的道理。
17、出自本文的成语是什么?它的寓意是什么?
(1)玉不琢,不成器
(2)玉石不经雕琢,成不了器物。比喻人不受教育、不学习就不能有成就。
(3)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知道了不足,才能自我反省;知道了不懂的地方,然后才能勉励自己。
(4)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
所以说:教和学是互相促进的,《兑命》说:“教别人也是自己学习的一半。”
二、品读赏析,把握文意
12、这篇短文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样的道理?
明确:教学相长。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
14、结合自身的学习经验,请谈谈“教学相长”的道理给了你怎样的启示?
四、拓展延伸,巩固提高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兑命》曰:“念终始典于学”。其此之谓乎!《礼记》
1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是故(2)念终始典于学
(3)古之王者建国君民(4)其此之谓乎
16、翻译下列句子。
(2)、“教学相长”还意味着学习中的互动和交流。有时候,可以采用教的方式学习。比如,尝试把自己的理解讲给同桌听,看看他的反应。如果他不能明白,可能表明你的理解中存在漏洞或缺陷,这时就可以“知困”而“自强”。
四、拓展延伸,巩固提高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兑命》曰:“念终始典于学”。其此之谓乎!
激趣导入。
同学们,你有没有听过“玉不琢,不成器”这句话,那你知道这句话是出自哪本著作的吗?(《礼记》)
七年级语文上册 20 虽有佳肴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7.反复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语气,节奏鲜明。
8.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等)理解难懂的词语,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11.口头翻译全文,师生一起矫正。
三、合作研讨,把握内容
12.这篇短文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样的道理?
明确:教学相长。人学习之后就会知道不足,知道了不足之处,才能反省自己,提高自己;教人之后才能知道自己有理解不了的地方,这样才会自我勉励,不断提高。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
13.本文说理逻辑严密,条理分明。想一想:文章开头作者为什么要从“虽有佳肴”写起?
20 虽有佳肴
课 题
20、《虽有佳肴》
课时1课时Fra bibliotek课型新授型
教学目标
1.积累重点文言字词,熟读并背诵课文。
2.准确翻译文句,理解文中所蕴含的道理。
3.联系实际,用正确的学习方法指导自己的学习。
重点难点
1、准确翻译文句,理解文中所蕴含的道理。
2、联系实际,用正确的学习方法指导自己的学习
教学准备
教 (导) 学 过 程
9.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解决字词问题。
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虽有佳肴虽:佳:肴:
(2)弗食,不知其旨也食:旨:
(3)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至道:善:
(4)是故学然后知不足,都然后知困是故:困:
(5)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反:自强:
(6)故曰:教学相长也长: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20课《虽有佳肴》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虽有佳肴》教学准备1. 教学目标1.在教师指导下能正确、流利朗读课文并最终背诵课文。
2.理解、积累、识记常见的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翻译课文,用“意义”法划分句子节奏。
3.引导学生理解教学相长的道理,并联系实际,能用正确的学习方法指导自己的学习。
2. 教学重点/难点翻译课文,掌握重点诗词含义,理解“教学相长”的道理。
3. 教学用具4. 标签教学过程新课导入【设计意图:设计此环节,意在有常见的知识入手,引出本课内容。
】同学们,你应该听过“玉不琢,不成器”这句话吧,那你知道这句话是出自哪本著作的吗?它出自《学记》,今天我们学习出自《学记》的另一篇文章《虽有佳肴》。
课堂实录一、了解《礼记》。
【设计意图:设计此环节,意在了解古代的文学经典的常识,积累文学知识。
】《礼记》是战国至秦汉年间儒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仪礼》的文章选集。
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
该书的编者是西汉礼学家戴圣,所以《礼记》又叫《小戴礼记》。
与《周礼》《仪礼》合称“三礼”。
本文节选自《学记》(《礼记集解》),又名《小戴礼记》,儒家经典著作之一,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的选集,共49篇。
《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是中国教育史上,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教育学的专著。
文字言简意赅,喻辞生动,系统而全面地阐明了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和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学之间的关系。
二、掌握生字读音。
【设计意图:设计此环节,意在强化学生对字词的掌握能力。
】嘉(jiā)肴(yáo)自强(qiǎng)兑(yuè)命学(xiào )学半三、掌握重点字词。
【设计意图:设计此环节,意在给学生归纳文中的各种文言词语的意思。
】1.通假字兑命兑:通:“说”,是殷商时的贤相傅说。
2.古今异义词(1)弗食,不知其旨也。
(古义:甘美;今义:用意,目的)(2)教然后知困。
(古义:不通,理解不了;今义:困难)(3)然后能自强。
(古义:自我勉励;今义:到)3.一词多义:(1)其弗食,不知其旨也(代词,指“佳肴”,美味的菜)弗学,不知其善也(代词,指“至道”,最好的道理)其此之谓乎(表示揣测)(2)学教学相长(学习)学学半(教)三、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虽有嘉肴》教案
《虽有嘉肴》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虽有嘉肴》。
(2)理解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式,掌握文言文的基本语法。
(3)了解课文所表达的主题和思想。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
(2)培养学生运用文言文进行交流和表达的能力。
(3)学会通过课文内容进行推理和分析,培养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
(2)培养学生勤奋学习、自主探究的精神。
(3)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虽有嘉肴》的朗读和背诵。
(2)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式的理解。
(3)课文主题和思想的理解。
2. 教学难点:(1)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和语法。
(2)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解释词语和句式的含义。
2. 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朗读和背诵课文,自我检测学习效果。
3. 合作探讨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4. 实践操作法:学生进行文言文写作和表达练习。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介绍课文《虽有嘉肴》的作者和背景。
2. 朗读课文:学生朗读课文,教师指导发音和节奏。
3. 讲解课文:教师讲解课文内容,解释词语和句式的含义。
4.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5. 课堂练习:学生进行文言文写作和表达练习。
五、教学评价1. 学生朗读和背诵课文的流利程度和准确性。
2.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和思维能力。
3. 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参与程度和问题解决能力。
4. 学生进行文言文写作和表达的准确性和流畅性。
六、教学资源1. 课文文本:《虽有嘉肴》原文及注释。
2. 教学多媒体:课文朗读音频、相关图片、视频等。
3. 参考资料:文言文语法参考书、相关文化背景资料。
4. 学习工具:文言文词典、翻译工具等。
七、教学进度安排1. 课时:本节课计划安排2课时,共计45分钟。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第20课《虽有佳肴》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1、仿照示例,为课文划分朗读节奏。
示例: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明确: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3、读课文2遍,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1、导入新课
古人常读的《四书五经》指的是什么书?
明确:“四书”为《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五经”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二、预习检测
1、给下列红字注音:
嘉(jiā)肴(yáo) 自强(qiǎng)兑( yuè )命
学( xiào )学半
教学重点
1、积累重点文言字词,熟读并背诵课文。
2、反复诵读,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疏通文意,答疑解惑。
教学难点
准确翻译文句,理解文中所蕴含的道理。
教学课时
3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及问题情境
设计意图
第一课时(总第 课时)
【课前预习】
1、查阅有关资料,了解《礼记》、《学记》的有关知识。
2、借助注解和工具书,认读课文中的生字、生词。
五、自由朗读课文
合作探究
1、这篇短文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样的道理?
明确:教学相长。人学习之后就会知道不足,知道了不足之处,才能反省自己,提高自己;教人之后才能知道自己有理解不了的地方,这样才会自我勉励,不断提高。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
2、本文说理逻辑严密,条理分明。想一想:文章是怎样论证“教学相长”的?
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7、其此之谓也
《虽有嘉肴》教案
《虽有嘉肴》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虽有嘉肴》。
(2)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3)掌握课文中的语法结构和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培养学生的朗读和表达能力,提高口语交际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教育的重要性的思考,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
(2)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和追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虽有嘉肴》的朗读与背诵。
(2)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的理解。
(3)课文中的语法结构和修辞手法的掌握。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抽象词语和深层次含义的理解。
(2)课文中的修辞手法的运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教师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引导学生明确学习任务。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虽有嘉肴》,注意停顿和语气。
(2)学生通过查阅工具书,解决生字词的问题。
3. 合作探讨:(1)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探讨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2)学生通过合作探讨,分享自己的理解和观点。
4. 讲解与分析:(1)教师对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其含义。
(2)教师分析课文中的语法结构和修辞手法,引导学生进行模仿和运用。
5. 朗读与表达:(1)学生进行朗读练习,注意语气和情感的表达。
(2)学生进行口语表达练习,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型。
四、作业布置1.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对本节课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2. 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准备进行学习。
五、教学反思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合作意识等,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课堂表现。
2. 作业评价: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价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虽有嘉肴》 (礼记)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虽有嘉肴》(礼记)一、教学目标1.知识和能力目标:学生能够准确识记和理解课文中的生字词,了解《礼记》的基本特点,提高学生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过程和方法目标: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等方式,能够掌握课文的基本内容和思想,了解我国古代文化中的重要价值观,并能够品味文言文的精炼语言和深刻内涵。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理解课文所表达的“教学相长”的道理,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增强对古代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和基本语法结构,理解课文所表达的“教学相长”的道理,以及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2.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蕴含的深刻道理,以及如何在现代社会中应用这些道理。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教师通过展示一些精美的古代文物和图片,引导学生进入课程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新课:教师呈现课文中的生字词和基本语法结构,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自主探究出课文的基本内容和思想。
3.深入探究: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和讨论,探究课文所表达的“教学相长”的道理,以及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4.案例分析:教师选取课文中的典型句子和段落,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帮助学生理解其中的深刻道理。
5.课堂练习、作业与评价方式:教师设计形式多样的练习题目,学生完成后进行自评和互评,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6.总结反思: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反思,肯定学生的努力和进步。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1.教学方法:小组合作学习法、讨论法、讲授法等。
2.教学手段:PPT、板书、多媒体课件等。
五、课堂练习、作业与评价方式1.课堂练习: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练习题进行口头或书面练习,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例如,教师可以选取文中的名句进行默写或解释,或让学生用现代汉语复述课文的主要内容。
2.作业布置:教师可以布置适量的课后作业,例如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解释“教学相长”的含义,或者让学生探讨“教学相长”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福建省厦门市第五中学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0课《虽有嘉肴》教学案
虽有嘉肴
虽有嘉肴
【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1.积累重点文言字词,熟读并背诵课文。
(重点)
2.准确翻译文句,理解文中所蕴含的道理。
(难点)
3.联系实际,用正确的学习方法指导自己的学习。
【课时安排】2课时
【预习导学】
1.知识储备
《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著作的选集。
相传为西汉戴圣编撰。
汉代把孔子定的典籍称为“经”,他的弟子对“经”的解说是“传”或“记”,《礼记》因此而得名,即对“礼”的解释。
《礼记》全书用记叙文的形式写成,一些篇章具有相当高的文学价值。
有的用短小的生动故事表明某一道理,有的气势磅礴、结构谨严,有的言简意赅、意味隽永,有的擅长心理描写和刻画,书中还收有大量富有哲理的格言、警句,精辟而深刻。
2.反复朗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语气,节奏清晰。
虽有/嘉肴(jiāyáo),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qiǎn g)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yuè)命》曰:“学(xiào)/学半。
”其/
此之谓乎?
3.整体感知
借助注解和工具书,初步了解课文内容,解释句中的加点字。
(1)虽.有嘉.肴.虽:即使;嘉:美好;肴:用鱼、肉做的菜。
(2)弗食.,不知其旨
..也食:吃;其:指嘉;肴旨:味美;
(3)虽有至道
..也至道:最好的道理;其:..,弗学,不知其善
指至道;善:好处。
(4)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是故:因此,所以;然:这样;困:不通,理解不了。
(5)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
..也反:反省;自强:自我勉励。
(6)故曰:教学相长.也长:促进。
(7)其.此之谓
...乎.其:表示推测语气;此之谓乎: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此……之谓也”是一种固定句式,通常翻译为“大概说的就是……吧。
”
【预习检测】小组检测:“预习导学”3。
【课堂探究】
1.这篇短文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教学相长。
人学习之后就会知道不足,知道了不足之处,才能反省自己,提高自己;教人之后才能知道自己有理解不了的地
方,这样才会自我勉励,不断提高。
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
告诉人们,凡事都得亲身实践、体会,才能知道其中的道理,掌握它们的规律。
2.本文说理逻辑严密,条理分明。
想一想:文章开头作者为什么要从“虽有嘉肴”写起?
从“佳肴”写起,是为了由“佳肴”、“至道”引出下文对教与学关系的论述,有“佳肴”、“至道”作类比,教与学的关系就浅显易懂了,这种说理的方法叫做“类比推理”。
【随堂检测】本文短小精悍,试着快速背诵,小组比赛
【拓展延伸】
1.结合自身的学习经验,请谈谈“教学相长”的道理给了你怎样的启示?
学是第一位的,不学,则无法获得知识,也无法知道自己的不足,也就没有完善自己的机会。
“教学相长”还意味着学习中的互动和交流。
有时候,可以采用教的方式学习。
比如,尝试把自己的理解讲给同桌听,看看他的反应。
如果他能明白,可能表明你的理解中存在漏洞或缺陷,这时就可以“知困”而“自强”。
在学习中,当别的同学遇到问题的时候,要学会去教别的同学,这样也能明白自己的不足的地方,教别人的同时自己也会理解得更深刻,提升自我。
2.熟读《礼记》名言
(1)知为人子,然后可以为人父;知为人臣,然后可以为人君;知事人,然后能使人。
【译文】能知道作一个好儿子,然后才能做一个好父亲;知道作一个好臣下,然后才能做一个好的君主;明白如何为人做事,然后才能使唤他。
(2)贤者狎而敬之,畏而爱之。
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
【注释】选自《礼记·曲礼上》。
狎(xiá):亲密的意思。
憎:嫌恶的意思。
【译文】对有德才的人要亲近而且敬重,畏服而且爱慕他。
对于自己所爱的人,要能知道他的缺点,对于自己所憎恶的人,要能看到他的好处。
(3)博闻强识而让,敦善行而不怠,谓之君子。
【注释】选自《礼记·曲礼上》。
让:歉让。
怠:懈怠。
【译文】那些能博闻强识而且能礼让的,修身行善而且不懈怠的,可以称之为君子。
(4)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
【注释】选自《礼记·学记》。
俗:风俗。
【译文】君子如果想要教化人民养成良好的风俗,他一定要从教育入手。
【布置作业】
预习新课;完成校本作业。
人教版初中历史时间轴
七年级·中国古代史
约170万年前 ;元谋人生活在云南元谋一带
约80万年前 ; 蓝田人生活在陕西蓝田一带约20--70万年前 ;北京人生活在北京周口店一带
约18000年前 ; 山顶洞人开始氏族公社的生活
约5000--7000年前 ;河姆渡半坡母系氏族公社约4000--5000年前 ;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父系氏族公社
约4000多年前 ; 传说中的黄帝尧舜禹时期奴隶社会夏(约公元前21世纪到约公元前16世纪)
约公元前21世纪禹传子启夏朝建立
商(约公元前16世纪到约公元前11世纪)
约公元前16世纪商汤灭夏商朝建立
约公元前14世纪商王盘庚迁都殷
西周(约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771年)
约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灭商西周开始
公元前841年国人暴动共和元年我国历史开始有明确纪年公元前771年犬攻入镐京西周结束
春秋(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东周开始封建社会
战国(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
公元前356年商鞅开始变法
秦(公元前221年到公元前206年)
公元前221年秦统一秦始皇确立郡县制统一货币度量衡和文字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起义爆发
公元前207年巨鹿之战
公元前206年刘邦攻入咸阳秦亡
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02年楚汉之争
西汉(公元前202年到公元8年)
公元前202年西汉建立
公元前138年 119年张骞两次出使西域
公元8年王莽夺取西汉政权改国号新
公元18年绿林赤眉起义爆发
东汉(25年到220年)
25年东汉建立
73年班超出使西域
105年蔡伦改进造纸术
184年张角领导黄巾起义
200年官渡之战
208年赤壁之战
三国(220年到280年)
220年魏国建立
221年蜀国建立
222年吴国建立
263年魏灭蜀
265年西晋建立魏亡
西晋(265年到316年)
280年西晋灭吴
316年匈奴兵攻占长安西晋结束
东晋(317年到420年)
317年东晋建立
383年淝水之战
南北朝(420年到589年)
420年南朝宋建立南朝的开始
485年北魏实行均田制
494年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
隋(581年到618年)
581年隋朝建立北朝结束
589年隋统一南北方南朝结束
605年开始开通大运河
611年隋末农民战争开始山东长白山农民起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