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文言文阅读强化训练(17年6月12日)-2003 文档

合集下载

统编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提升题(附答案)

统编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提升题(附答案)

初一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提升题(附答案)初一课外文言文阅读一、《请君入瓮》①周兴与丘神勣通谋,太后命来俊臣鞫②之。

俊臣与兴方推事③对食,谓兴曰:“囚多不承,当为何法?”兴曰:“此甚易耳!取大瓮,以炭四周炙④之,令囚入中,何事不承!”俊臣乃索大瓮,火围如兴法,因起谓兴曰:“有内状推⑤兄,请兄入此瓮!”兴惶恐,叩头伏罪。

〔导读〕:本文写的是来俊臣“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及周兴作法自毙的故事。

〔注释〕:①瓮(wèng):大坛子。

②鞫(jū ):审讯犯人。

③推事:研究事情。

④炙(zhì ):烧烤。

⑤内状:宫内递出的状辞。

推:追究,检举。

一、解释加点的词。

1、俊臣与兴方推事对食2、囚多不承3、当为何法4、因起谓兴曰二、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之”。

1、太后命来俊臣鞫之2、以炭四周炙之三、翻译下列句子。

1、兴曰:“此甚易耳!取大瓮,以炭四周炙之,令囚入中,何事不承!”2、因起谓兴曰:“有内状推兄,请兄入此瓮!”四、来俊臣请周兴入瓮,是采用了的方法。

二、《鲁人曹沫》①曹沫者,鲁人也,以勇力事鲁庄公。

庄公好力②。

曹沫为鲁将,与齐战,三败北。

鲁庄公惧,乃献遂邑③之地以和,犹复以为将。

齐桓公许与鲁会于柯④而盟。

桓公与庄公既盟于坛上,曹沫执匕首劫齐桓公,桓公左右莫敢动,而问曰:“子将何欲?”曹沫曰:“齐强鲁弱,而大国侵鲁亦甚矣。

今鲁城坏即压齐境,君其图之!”桓公乃许尽归鲁之侵地。

既已言,曹沫投其匕首,下坛,北面就群臣之位,颜色不变,辞令如故,桓公怒,欲倍其约。

管仲曰:“不可。

夫贪小利以自快⑤,弃信于诸侯,失天下之援,不如与之。

”于是桓公乃遂割鲁侵地,曹沫三战所亡地,尽复予鲁。

①这里所选的是《史记》中《刺客列传》的第一部分。

②好力:喜欢勇士。

力,有力之士。

③遂邑:今山东宁阳县。

④柯:齐邑,今山东阳谷县阿城镇。

⑤快:快意。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1)乃献遂邑之地以和(2)桓公与庄公既盟于坛上(3)曹沫三战所亡地(4)欲倍其约(5)齐桓公许与鲁会于柯而盟2、翻译句子。

高考文言文阅读强化训练(33篇)

高考文言文阅读强化训练(33篇)

高考文言文阅读强化训练(一)阅读下面文言选段,完成1—6题。

蔡泽者,燕人也,游学干.诸侯。

去之赵,见逐。

之韩、魏,遇夺釜鬲①于途,蔡泽乃西入秦。

将见昭王,使人宣言以感怒秦相范雎曰:“燕客蔡泽,天下雄俊弘辩智士也,彼一见秦王,秦王必困君而夺君之位。

”范雎闻,使人召之。

蔡泽入,则揖范雎,范雎固不快。

及见之,又倨。

范雎让之曰:“子尝宣言欲代我相秦,宁有之乎?请闻其说!“蔡泽曰:”若夫秦之商君、楚之吴起、越之大夫种,其卒然亦可愿与?“范雎知蔡泽之欲困己以说,复谬曰:”何为不可!若此三子②者,固义之至也,忠之节也。

是故君子以义死难,视死如归。

生而辱,不如死而荣。

士固有杀身以成名,惟义之所在,虽死无所恨,何为不可哉!“蔡泽曰:“今商君、吴起、大夫种之为人臣,是也;其.君,非也。

故世称三子致功而不见德,岂慕不遇世死乎!夫人之立功,岂不期于成全邪!身与名俱全者,上也。

名可法而身死者,其次也。

名在戮辱而身全者,下也。

”于是范雎称善。

乃延..,为上客。

..入坐后数日入朝,言于秦昭王。

昭王召见蔡泽,与语,大说之,拜为客卿。

范雎因谢病请归相印。

昭王新说蔡泽,遂拜为秦相,东收周室。

蔡泽相秦数月,人或恶之,惧诛,乃谢病归相印,号为纲成君。

居秦十余年,事昭王、孝文王、庄襄王,卒事始皇帝。

为秦使于燕,三年而燕使太子丹入质于秦。

太史公曰:韩子称长袖善舞,多钱善贾,信哉是言也!蔡泽等世所谓一切辩士,然游说诸侯,至白首无所遇者,非计策之拙,所为说力少也。

及羁旅入秦,取秦相,垂功于天下者,固强弱之势异也。

然士亦有偶合,贤者多如此子,不得尽意,岂可胜道哉!然此子不困厄,恶能激乎!(《史记•范睢蔡泽列传》)注释:①釜鬲:行厨炊具②三子:指商君、吴起、大夫种,他们都是功成被杀。

1、下列加点词的意义不正确的一项是()A、游学干.诸侯干:求托、请托B、秦王必困.君而夺君之位困:使……窘迫、困窘C、及见之,又倨.倨:傲慢、放肆D、昭王新说.蔡泽说:听说2、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乃.延入坐,为上客其.君,非也A、B、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皆出于此乎士固.有杀身以成名秦昭王召见,与.语,大说之C、D、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彼与.彼年相若也3、下列各组文言句式归类完全相同的是()①为秦使于燕②何为不可③言于秦昭王④信哉是言也⑤三年而燕使太子丹入质于秦⑥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⑦青出于蓝而青于蓝⑧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⑨不拘于时A、①③⑤⑦B、②⑤⑥⑧C、③⑤⑦⑧D、④⑥⑧⑨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现象与例句加点字用法不相同的是()例句:蔡泽乃西.入秦A、上.食埃土,下饮黄泉B、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C、于其身也,则耻.师焉D、东.收周室5、下列对文末太史公的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有的辩士到了头白也没有获得入仕的机遇,实在是因为游说的效果不大,而非其胸中缺少筹策。

高三语文一轮专题复习测试题:文言文练习17+Word版含答案.doc

高三语文一轮专题复习测试题:文言文练习17+Word版含答案.doc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6题。

(18分)(2017上海卷)①羊祜,字叔子,泰山南城人也。

博学能属文,美须眉,善谈论。

郡将夏侯威异之,以兄霸之子妻之。

举上计吏,州四辟从事,皆不就。

夏侯霸之降蜀也,姻亲多告绝,祜独安其室,恩礼有加焉。

②帝将有灭吴之志,以祜为都督荆州诸军事,镇南夏,甚得江汉之心,吴石城守去襄阳七百余里,每为边害,祜患之,竟以诡计①令吴罢守。

于是戍逻减半,分以垦田八百余顷,大获其利。

在军常轻裘缓带,身不被甲,铃阁以下,侍卫不过十数人,而颇以渔畋废政。

尝欲夜出,军司徐胤执綮当营门曰:“将军都督万里,安可轻脱!将军之安危,亦国家之安危也。

胤今日若死,此门乃开耳!”祜改容谢之,此后稀出矣。

③每与吴人交兵,克日方战,不为掩袭之计。

将帅有欲进谲诈之策者,辄饮以醇酒,使不得言。

吴将邓香掠夏口,祜募生缚香,既至,宥之。

香感其恩甚,率部曲而降。

祜出军行吴境,刈谷为粮,皆计所侵,送绢偿之,每会众江涡游猎,常止晋地,若禽兽先为吴人所伤而为晋兵所得者,皆封还之,于是吴人翁然悦服。

称为“羊岱”,不之名也。

祜与陆抗相对,使命交通,抗称祜之德量,虽乐毅,诸葛孔明不能过也。

抗常病,祜馈之药。

抗服之无疑心,人多谏抗,抗曰:“羊祜岂鸩人者?”④祜女夫尝劝祜有所营置,令有归载者,祜黯然不应,遂告诸子曰:“人臣树私则背公,是大惑也,汝宜识吾此意。

”(节选自《晋书·羊祜传》)【注】①诡计:奇计。

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2分)(1)博学能属.文(2)祜独安.其室2.为下列居中加点词语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2分)(1)皆计所侵.,送绢尝之()A.侵占B.侵占C.侵害D.侵袭(2)祜与陆抗相对,使命交通..()A.结交B.连接C.往来D.沟通3.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2分)A.胤今日若死,此门乃.开耳今君乃.亡赵走燕B.称为“羊公”,不之.名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C.祜女夫尝劝祜有所.营置视成所.蓄,掩口胡卢而笑D.人臣树私则.背公及诸河,则.在舟中矣4.把第③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

2017年高考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

2017年高考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

2017年高考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推荐文章高考语文阅读复习:古诗炼字题的十个切入点及表现手法热度:高考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及掌握课文方法热度:高考语文论文阅读《在古诗诵读中融入德育内涵浅探》热度:高考指导: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及赏析句子六种方法热度:采桑子·杂忆诗词阅读原文附答案热度: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是考生必须掌握的重要技能,下面是店铺收集整理关于2017年高考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以供大家参考学习。

2017年高考文言文阅读题原文(一)曾公亮,字明仲,泉州晋江人。

举进士甲科,知会稽县。

民田镜湖旁,每患湖溢。

公亮立斗门,泄水入曹娥江,民受其利。

以端明殿学士知郑州,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囊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之者廋耳索之果然公亮明练文法,更践久,习知朝廷台阁典宪,首相韩琦每咨访焉。

仁宗末年,琦请建储,与公亮等共定大议。

密州民田产银,或盗取之,大理当以强。

公亮曰:“此禁物也,取之虽强,与盗物民家有间矣。

”固争之,遂下有司议,比劫禁物法,盗得不死。

契丹纵人渔界河,又数通盐舟,吏不敢禁,皆谓:与之校,且生事。

公亮言:“萌芽不禁,后将奈何?雄州赵滋勇而有谋,可任也。

”使谕以指意,边害讫息,英宗即位,加中书侍郎兼礼部尚书,寻加户部尚书,帝不豫,辽使至不能见,命公亮宴于馆,使者不肯赴。

公亮质之曰:“锡宴不赴,是不虔君命也,人主有疾,而必使亲临,处之安乎?”使者即就席。

熙宁三年,拜司空兼侍中,河阳三城节度使,明年,起判永兴军。

居一岁,还京师。

旋以太傅致仕,元丰元年卒,年八十,帝临哭,辍朝三日,公亮方厚庄重,沉深周密,平居谨绳墨,蹈规矩;然性吝啬,殖货至巨万,初荐王安石,及同辅政,知上方向之,阴为子孙计,凡更张庶事,一切听顺,而外若不与之者。

常遣子孝宽参其谋,至上前略无所异,于是帝益信任安石。

安石德其助己,故引擢孝宽至枢密以报之。

苏轼尝从容责公亮不能救正,世讥其持禄固宠云。

(节选自宋史·曾公亮传)2017年高考文言文阅读题目(一)4.下列对文中第一句加线句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B. 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C.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D.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5.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相指宰相中居于首位的人,与当今某些国家内阁或政府首脑的含义并不相同。

七年级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含答案)

七年级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含答案)

七年级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含答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七年级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含答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七年级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含答案)的全部内容。

七年级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含答案)一先公(指欧阳修)四岁而孤,家贫无资。

太夫人以荻(与芦苇相似的草本植物)画地,教以书字。

多诵古人篇章。

使学为诗。

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街坊)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抄录未毕,已能诵其书,以至昼夜忘寝食,唯读书是务.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

1、选出下列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 )A、以荻画地以:用B、教以书字:写C、使学为诗为:作为D、及其稍长及:等到2、欧阳公“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的最根本原因是:()A、欧阳修聪明过人B、太夫人教子有方C、闾里士人家慷慨借书D、欧阳修刻苦攻读3、将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多诵古人篇章。

(2)唯读书是务。

二守株待兔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

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16分)4、解释文中加点的词.①兔走触株( ) ②因释其耒而守株( )③冀复得兔( ) ④而身为宋国笑()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为”与“而身为宋国笑”中的“为”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B、为人谋而不忠乎C、始悟为山市D、此何遽不为福乎6、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7、为什么宋人不会再得到兔子?三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而忘操之。

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反归取之。

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文言文翻译强化训练

文言文翻译强化训练
) 食厚禄,死不敢顾,况圣世必无死乎?, 答案:吃着丰厚的俸禄,连死都不敢顾惜,更何况圣明时代肯定不会死人呢? (5分) 关键词:“厚禄”:丰厚的俸禄(《荀子·议兵》:“是高爵丰禄之所加也,荣孰大焉。”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取尊官厚禄,以为宗族交游光宠。” ) “顾”:顾惜(激昂大义,踏死不顾,亦曷故哉?——《五人墓碑记》 “必”:肯定、必定。 每译对一处给1分,大意给2分)
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①陛下兴军旅,百姓易咨怨,车驾游幸,深恐非宜。 答案:皇上您发动军队,百姓容易生出咨嗟怨怒,皇上车驾巡游,恐怕很不合适。 关键词: 兴:发动(兴师问罪 、兴师动众) 咨怨:咨嗟怨怒(“小人(小民)但咨怨,君子惟忧伤”——韩愈的《重云李观疾赠之》 。侧身西望长咨嗟 ——《蜀道难》) 游幸:巡游(“待贵妃游幸时,再请定名,岂不两全?”——《红楼梦》第十七回) 非宜:不合适(“事非宜 勿轻诺” ——《弟子规》) 各1分,全句大意1分)
(2)即偕诸大臣伏阙上书,疏入,帝惊泣不食,瑾等大惧。 答案:(2)韩文当即与各位大臣一道拜伏在宫殿前给皇帝上书,奏章呈进,皇帝惊哭不食,刘瑾等人大为恐惧。 关键词: 偕:与…一道(俄人偕英、法、美三国合兵犯天津。――《清史稿·奕山传》) 伏阙:伏在宫殿前(唐 独孤及 《为李给事让起复尚书右丞兼御史大夫等第三表》:“臣再以微诚,伏阙请命。” 宋 陆游 《跋临汝志》:“﹝ 欧阳澈 ﹞ 建炎初,伏阙上书,论大臣误国。” ) 疏:奏章(《谏太宗十思疏》) 各1分,句意2分
文言文翻译强化训练
目标:
强化直译意识。
强化采分点意识。
强化“信”、“达”的标准意识。
强化联想和推断意识。
强化课内文言的复习意识
(新课标I)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文言文翻译强化训练

文言文翻译强化训练
2.第一段记叙了什 么内容? 自叙起居。
老人曰:“自北兵②南下,悬 书 购 余者二,名捕者一,守围城者 一,以谋反告 讦 者二三,绝气沙
墠者一昼夜,其它连染逻哨之所 及,无岁无之,可谓濒于十死者 矣。李斯将腰斩,顾谓其中子曰: ‘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 门逐狡兔,岂可得乎!’陆机临死 叹曰:‘华亭鹤唳,岂可复闻乎!’
训练与反馈
题组 1 考点针对练 1.把下面文言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一) 臣光(司马光)曰:(1)夫信者,人君之大宝也。国保于民, 民保于信。是故古之王者不欺四海,霸者不欺四邻,善为国 者不欺其民,善为家者不欺其亲。昔齐桓公不背曹沫之盟, 晋文公不贪伐原之利,魏文侯不弃虞人之欺,秦孝公不废徙 木之赏。(2)此四君者,道非粹白,而商君尤称刻薄,又处于 战攻之世,天下趋于诈力,犹且不敢忘信以蓄其民,况为四 海治平之政者哉! (1)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刘向《说苑》) (1)将奈其士众何? (2)咸刈厥敌,使靡有余,何如? (3)使各居其宅,田其田,无变旧新,唯仁是亲。
解析 (1)“奈……何”这个固定结构要注意,“士众”也 很关键;(2)“咸”“刈”“厥(其)”“靡”“何如”为关 键词; (3)“使 ”后省略“之”“田其田”中的前一个 “田”的活用为动词,“旧新”为偏义副词,偏拍“旧”, “唯仁是亲”的结构同“唯利是图”一样,都是宾语前置 句。 答案 (1)将对他的士人、民众怎么办? (2)全部杀掉那些敌人,让(他们)没有剩下的人(或:让他 们一个不留),怎么样? (3)让他们各自居住在原来的宅院,各自耕种原来的田 地,不要改变他们原来的生活状态,只亲近仁义之人。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强化练习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强化练习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强化练习班级: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1. 小古文阅读。

文徵明习字文徵明临①写《千字文》,日②以十本为率③,书遂④大进。

平生于⑤书,未尝⑥苟且⑦,或答人简札(zhá)⑧,少⑨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故愈老而愈益精妙。

——选自《书林纪事》(注释)①临:临摹。

②日:每天。

③率:标准。

④遂:于是,就。

⑤于:对,对于。

⑥尝:曾经。

⑦苟且:敷衍了事,马虎。

⑧简札:信件,书信。

⑨少:同“稍”,稍微。

易:改换,更换。

愈益:愈加,更加。

[1](字词理解)下列词语中的加点字与“文徵明临写《千字文》”中的“临”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玉树临风B.兵临城下C.身临其境D.唐临晋帖[2](句段理解)对下面这句话翻译最准确的一项是()故愈老而愈益精妙。

A.因此,他的年纪越大,书法就越发精致巧妙。

B.因为他越来越老了,所以书法更加敷衍了事。

C.因此,愈老的书法水平更加精致巧妙。

D.因此,他的年纪越大,《千字文》就背得更加熟练巧妙。

[3](提取信息)文徵明之所以“愈老而愈益精妙”,是因为他()A.有兴趣,肯用功。

B.人聪明,练得多。

C.练得多,不随意。

D.不随意,有耐心。

[4](分析判断)下列句子中不是文徵明勤奋刻苦习字的具体行动的一项是()A.日以十本为率B.书遂大进C.平生于书,未尝苟且D.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5](评价人物)读了这篇小古文,你觉得文徵明是个怎样的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小古文阅读。

孟母戒子孟子少时,诵①,其母方织。

孟子辍②然中止,乃复进。

其母知其諠③也,呼而问之:“何为中止?”对曰:“有所失,复得。

”其母引刀裂其织,以此戒之。

自是之后,孟子不复諠矣。

注释:①诵:背诵。

②辍(chuò):停止。

③諠(xuān):忘记。

[1]给下列加点字选择正确意思。

其母方织(______)A.正在 B.方向 C.相当以此戒之(______)A.命令 B.告诫 C.戒备[2]用现代汉语翻译画线的句子。

高考语文3 专题强化训练12 文言文阅读(三)

高考语文3 专题强化训练12 文言文阅读(三)

专题强化训练12文言文阅读(三)(建议用时:60分钟)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上高县学记苏辙古者以学为政,择其乡闾之俊而纳之胶庠,示之以诗书礼乐,揉而熟之,既成使归,更相告语,以及其父子兄弟。

故三代之间养老、飨宾、听讼、受成、献馘,无不由学。

习.其耳目,而和其志气,是以其政不烦.,其刑不渎.,而民之化之也速。

然考其行事,非独于学然也,郊社、祖庙、山川、五祀,凡礼乐之事皆所以为政,而教民不犯者也。

故其称曰:“政者,君之所以藏身。

”盖古之君子,正颜色,动容貌,出词气,从容礼乐之间,未尝以力加其民。

民观而化之,以不逆其上。

其所以藏身之固如此。

至于后世不然,废礼而任法,以鞭朴刀锯力胜其下,有一不顺,常以身较之。

民于是始悍然不服,而上之人亲受其病,而古之所以藏身之术亡矣。

子游为武城宰,以弦歌为政,曰:“吾闻之夫子,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

”夫使武城之人其君子爱人而不害,其小人易使而不违,则子游之政岂不绰然有余裕哉?上高,筠之小邑,介于山林之间,民不知学,而县亦无学以诏.民。

县令李君怀道始至,思所以导民,乃谋建学宫。

县人知其令之将教之也,亦相帅出力以缮其事,不逾年而学以具。

奠享有堂,讲劝有位,退习有斋,膳浴有舍,邑人执经而至者数十百人,于是李君之政不苛而民肃,赋役狱讼不诿其府。

李君喜学之成而乐民之不犯,知其为学之力也,求记其事,告后以不废。

予亦嘉李君之为邑有古之道,其所以得于民者,非复世俗之吏也。

故为书其实,且以志上高有学之始。

元丰五年三月二十日眉山苏辙记。

(选自《栾城集》,有删改) 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习.其耳目习:练习B.是以其政不烦.烦:急躁C.其刑不渎.渎:轻慢D.而县亦无学以诏.民诏:命令解析:选D。

诏:告诫。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以学为政”就是挑选才智出众的人到学校学习,学成后让他们传授知识给周围的人,从而达到教化的目的。

2017届高考语文全国卷文言文专题阅读15篇(附答案)

2017届高考语文全国卷文言文专题阅读15篇(附答案)

2017届高考语文全国卷文言文专题阅读15篇(附答案)1.阅读下面这篇文言文,完成问题。

高永能,字君举,世为绥州人。

初,伯祖文呸举州来归,即拜团练使,已而弃之北迁,其祖文玉独留居延州,至永能始家青涧。

少有勇力,善骑射,由行伍补殿侍,稍迁供奉官。

种谔取绥州,发永能兵六千先驱入罗兀,五战皆捷,转供备库副使。

治绥德城,辟地四千顷,增户千三百,即知城事。

元丰初,为鄜延都监。

秋大稔夏人屯二千骑于大会平将取稼永能简精骑突过其营骑卒惊溃获钤辖二人转六宅使夏人患之,令曰:“有得高六宅者,赏金等其身。

”经略使吕惠卿行边,永能伏骑谷中,以备侵轶。

边骑果至,驰出击走之。

夏兵二万犯当川堡,永能以千骑与相遇,度不能支,依险设疑兵,且斗且却,而令后骑扬尘,若援兵至者,奋而前,遂解去。

擢本路钤辖。

四年,西讨,永能为前锋,围米脂城。

边人十万来援,永能谓弟永亨曰:“彼恃众集易吾军,营当大川,宜严陈待其至,张左右翼击之,可破也。

”诘旦,鏖战于无定河,斩首数千级,得马三千、橐驼牛羊万计。

城犹未下,密遣谍说降其东壁守将,衣以文锦,导以鼓吹,耀诸城下。

酋令介讹遇乃出降。

进东上閤门使、宁州刺史,以年请老,不许,又进四方馆使、荣州团练使。

永乐之役,献谋皆不用。

城既陷,其孙昌裔欲掖之从间道出,永能叹曰:“吾结发从事西羌,战未尝挫,今年已七十,受国大恩,恨无以报,此吾死所也。

”顾易一卒敝衣,战而死。

其子世亮与昌裔求得尸以归。

诏赠房州观察使,录世亮为忠州刺史,诸孙皆侍禁殿直。

永能家世州将,所领多故部曲,拊之有恩惠,遇敌则身先之。

下有伤者,载以己副马,故能得士死力。

远近喜言其事,称之曰“老高”。

及死,边人无不痛惜。

尝过其远祖唐绥州刺史思祥淘沙川庙,得画像及神道碑上之,诏即所在赐田三十顷,以奉祭祀。

(选自《宋史·高永能传》) 10.下列对文中字体加粗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秋/大稔/夏人屯二千骑/于大会平将取稼/永能简精骑突过/其营骑卒惊溃/获钤辖/二人转六宅使/B.秋/大稔/夏人屯二千骑于大会平/将取稼永能/简精骑突过其营/骑卒惊溃/获钤辖二人/转六宅使/C.秋/大稔/夏人屯二千骑于大会平/将取稼/永能简精骑突过其营/骑卒惊溃/获钤辖二人/转六宅使/D.秋/大稔/夏人屯二千骑于大会平/将取稼永能/简精骑突过其营/骑卒惊溃/获钤辖/二人转六宅使/11.下列对文中画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经略使,边防军事长官。

专题06课外文言文阅读-中考语文模拟试题名校阅读试题精选

专题06课外文言文阅读-中考语文模拟试题名校阅读试题精选

专题06 课外文言文阅读,【注释】①上述材料中的“意园”和“蓼花庄”都是作者虚构的。

②或________。

③焉:________,同“必有我师焉”中“焉”之义(《<论语〉十二章》)。

④克:________(结合语境推测)。

⑤息:________。

11.通过以上探究,你认为戴名世为什么要多次虚构他的园林蓝图?小助手:关注园林特点....。

....,联系人物生平....,归纳园林背后作者的精神追求(三)(2023年3月江苏省无锡外国语学校中考调研语文试题)阅读回答问题。

①马世奇,字君常,无锡人。

世奇幼颖异,嗜学,有文名。

登崇祯四年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

十一年,帝遣词臣分谕诸藩。

世奇使山东、湖广、江西诸王府,所至却馈遗。

还,进左谕德。

父忧.归。

②久之还朝,进左庶子。

帝数召廷臣问御寇策。

世奇言:“闯、献二贼,除献易,除闯难。

人心畏献而附闯,非附闯也,苦兵也。

今欲收人心,惟敕督抚镇将严束部伍,使兵不虐民,民不苦兵,则乱可弭。

”帝善其言,为下诏申饬。

时寇警日亟,每召对,诸大臣无能画一策。

世奇归邸,辄太息泣下,曰:“事不可为矣。

”③十七年三月,城陷。

世奇方早食,投箸起,问帝安在、东宫二王安在,或言帝已出城,或言崩,或又言东宫二王被执。

世奇曰:“嗟乎,吾不死安之!”其仆曰:“如太夫人何?”世奇曰:“正恐辱太夫人耳。

”将自经,二妾朱、李盛饰前。

世奇讶曰:“若.以我死将辞我去耶?”对曰:“闻主人尽节,我二人来从死耳。

”世奇曰:“有是哉!”二妾并自经.。

世奇端坐,引帛自力缢乃死。

先是,兵部主事成德将死,贻书世奇,以慷慨从容二义质焉。

世奇曰:“勉哉元升。

吾人见危授命,吾不为其难,谁为其难者!与君携手黄泉,预订斯盟,无忘息壤①矣。

”④世奇修颐广颡,扬眉大耳,砥名行,居馆阁有声,好推奖后进。

为人廉,父死,苏州推官倪长圩以赎锾②三千助丧。

世奇辞曰:“苏饥,留此可用振.。

”座主周延儒再相,世奇同郡远嫌,除服不赴都。

及还朝,延儒已赐死,亲昵者率避去,世奇经纪其丧。

2017年秋季初一七年级上期语文课外强化及拓展训练(十三)

2017年秋季初一七年级上期语文课外强化及拓展训练(十三)

2017年秋季初一七年级上期语文课外强化及拓展训练(十三)一、现代文阅读骑自行车翻山越河①三十年前,我父母用开菜园换来的钱,买了第一辆永久牌黑色二八式自行车。

父亲很快就学会了骑车,总挂两只菜篮子在后座两边去赶集。

②我们常顺着大路练习骑车。

田野中间的大路用沙土夯成,两边向路中央爬出绊根草,夏天的暴雨,会在路边上咬出大小坑,但在坑与坑之间,会有一条曲折如蛇的“路中路”,打足气的轮胎啃啮路面,沙沙响,像小牛吮奶,蚕吃叶,蛇蜕皮。

更妙的,是在田野间猪小肠一般的小路上骑行,小路油光水滑,没有水凼,可以顺风骑得飞快,南风吹在麦巷里,吹在湿汗淋淋的背脊与头发上。

青蛙蚱蜢固然是吓得慌不择路,狗之前总是不很耐烦地跑在我们前头,现在看着自行车上的小主人,望尘莫及自愧不如。

③父亲觉得我可以上路与他一起去卖菜了。

那一年我们在菜园里种了很多土豆,如果不及时卖掉,它们就会毫不客气地长出紫芽。

我和父亲闻鸡起床,将土豆挂在车后座上,父亲用的是从邻居大伯那里借来的飞鸽自行车。

两袋土豆加起来一百多斤,并不比人轻。

土豆两角钱一斤,驮到涂家河集卖完,可赚二十元钱,这在当时并不是小数字,所以我带着它们骑行在小澴(huán)河堤的杉树林巷里的时候,觉得一颗一颗土豆,比天上的星辰还要金贵。

星光照夜路,并不够用,打手电筒骑车,也不可能。

父亲熟门熟路,他知道十里八乡的每一道沟,每一道坎。

我在后面紧紧跟着,可我毕竟是一个骑车卖菜的生手啊!终于有一次,我骑车冲出堤面,一头栽到了漆黑的杉树林里。

如果不是一棵好心的杉树果断将我拦住,我会飞跌进星光下的小澴河,趁势将两袋土豆洗得干干净净吧。

电光石火间,车卡在树干丛中,我的身体由龙头前面翻滚下来,落在地面。

杉树的针叶将脸面与手臂刮得生疼。

父亲将车慢慢地往地上一摊,反身跑下堤,慢慢地将我由地上拉起来,一边捏遍我的身子,一边问我疼不疼。

看见我没事,他拍了拍我身上的尘土,扶起车子又出发了。

④第二年我考上了城里的中学。

六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理解强化练习部编版

六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理解强化练习部编版

六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理解强化练习部编版班级: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1. 文言文阅读。

鲁人徙越鲁人身善织屦①,妻善织缟②,而欲徙于越。

或谓之曰:“子必穷矣!”鲁人曰:“何也?”曰:“屦为履③之也,而越人跣④行;缟为冠之也,而越人被发。

以子之所长,游于不用之国,欲使无穷,其可得乎?”(选自《韩非子·说林上》)(注释)①屦(jù):麻鞋。

②缟(gǎo):白绢,鲁人用缟做帽子。

③履(lǚ):鞋,这里用作动词,指穿鞋。

④跣(xiǎn):赤脚。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而欲徙于越(________)(2)或谓之曰(_________)(3)以子之所长(_________)(_________)[2]翻译下列句子。

(1)或谓之曰:“子必穷矣!”鲁人曰:“何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以子之所长,游于不用之国,欲使无穷,其可得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那个人劝阻鲁人徙越的理由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怎样的道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守株待兔宋人有耕田者。

田中有株①。

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因释②其耒(lěi)③而守株,冀④复得兔。

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韩非子》注释:①株:树桩。

②释:放下③耒(lěi):古代用来耕田的一种农具。

④冀:希望。

[1]结合上下文和注释,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打“√”(1)兔走触株。

(a.离开;b.跑)(2)因释其来而守株。

(a.于是;b.因为)[2]下面与“折颈而死”的“而”意思相同的是()A.因释其耒而守株B.而身为宋国笑[3]写出文中划横线句子的意思。

六年级部编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强化练习题

六年级部编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强化练习题

六年级部编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强化练习题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1. 阅读与理解。

讳①输棋有自负棋高者,与人角,连负三局。

次日,人问之曰:“昨日较棋几局?”答曰:“三局。

”又问:“胜负何如?”曰:“第一局我不曾赢,第二局他不曾输,第三局我本等要和②,他不肯罢了。

”(注释)①讳:忌讳。

②和:和棋,平局。

[1]联系上下文,写出带点词语的意思。

次日(_____)胜负何如(_____)[2]这个故事的题目是《讳输棋》,文中哪一句话的内容最能体现题意?请用横线画出来。

[3]文中这个“讳输棋”的人是个怎样的人呢?请简要评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阅读与理解。

咏雪谢太傅①寒雪日内集,与儿女②讲论文义。

俄而③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④曰:“撒盐空中差可拟⑤。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即⑥公大兄无奕女⑦,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注释:①谢太傅:谢安。

②儿女:子女,这里泛指小辈,包括侄子侄女。

③俄而:不久,不一会儿。

④兄子胡儿:谢安次兄谢据的长子谢朗。

⑤拟:相比。

⑥即:是。

⑦无奕女:指谢道韫(yùn), 东晋有名的才女。

无奕,指谢奕,字无奕。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谢太傅寒雪日内集集:聚集。

B.公欣然曰欣然:高兴的样子。

C.白雪纷纷何所似何:为什么。

D.未若柳絮因风起若:如。

[2]下列关于“兄女”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她的父亲叫谢奕。

B.她的那句比喻句没有“胡儿”说得精妙。

C.她的丈夫是左将军王凝之。

D.她是谢太傅的侄女。

[3]下列对这则小古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谢太傅教学有方,善于引导小辈从生活中学习。

B.谢太傅哥哥的女儿才思敏捷,想象力丰富。

文章结尾补充交代了谢道韫的身份,表明作者对她的赞扬。

中考语文复习随州专用强化训练2课外文言文比较阅读课件

中考语文复习随州专用强化训练2课外文言文比较阅读课件

【译文】【甲】先生姓魏,名源,字文渊。他的祖先世代居 住在南昌奉新,元代末期躲避战乱来到南康建昌的温汤,于 是就居住在温汤。江西有一伙聚在一起做强盗的人,人数多 到一千多人。(朝廷)下诏任命都督任礼担负总兵(剿灭他 们)。魏源担负参赞军务,他先带领一千多人的军队去招抚。 魏源昼夜赶路,径直到达强盗的巢穴,宣布朝廷优待政策, 又将事先准备的榜文张贴出来告知那些强盗。强盗相继投降 归附。(魏源)给抓获的十四名首领戴上刑具押送到京城, 其余的人全都释放遣送回去,恢复本来的农业。(此时,) 总兵任礼到了,想要把投降的人全部杀了,(他)说:“他 们离开后又重新做强盗,那怎么办?”魏源说:“这就是魏 源的罪恶了。”(任礼)才不再说(杀强盗)。
【乙】吴王夫差乃告诸大夫曰:“孤将有大志于齐②,吾将 许越成,而无拂吾虑。若越既改,吾又何求?若其不改,反行吾 振旅焉。”申胥谏曰:“不可许也。夫越非实忠心好吴也,又非 慑畏吾甲兵之强也。大夫种③勇而善谋,将还玩吴国于股掌之 上,以得其志。夫固知君王之盖④威以好胜也,故婉约其辞,以 从⑤逸王志,使淫乐于诸夏之国,以自伤也。使吾甲兵钝弊,民 人离落,而日以憔悴,然后安受吾烬⑥。夫越王好信以爱民,四 方归之,年谷时熟,日长炎炎。及吾犹可以战也,为虺⑦弗摧, 为蛇将若何?”吴王曰:“大夫奚隆于越⑧?越曾足以为大虞⑨ 乎?若无越,则吾何以春秋曜⑩吾军士?”乃许之成。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6分)
(1)今有日攘其邻之鸡者
每天
(2)或告之曰
有人
(3)为酒困
困扰
(4)皆为玄石类也
类别
(5)如知其非义
合乎道义
(6)不能绝者
断绝
2.下列加点词的古义和今义相同的一项是D(2分) A.是非君子之道 B.请损之 C.居不竟月 D.以待来年 【解析】A.古义:这不是;今义:事理的正确和不正确。B.古 义:要求允许自己做某件事;今义:希望对方做某事。C.古 义:过了;今义:居住。D.明年。

课外文言文强化训练,迁移与转化

课外文言文强化训练,迁移与转化

课外文言文强化训练——迁移转化一、考试题型:①断句。

②写出实词在文中的意义。

一般为常见实词,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

③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

关键词语必须翻译准确。

④归纳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

从整体上明白文章写了什么人什么事。

⑤拓展迁移。

就是从阅读材料出发,联想、延伸到与之相关的话题、观点、材料等,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其考查的着重点是知识积累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方法指导:【断句的方法】1、人名、代词开头的断句。

“窃”“寡人”“孤”“妾”“仆”等.例句: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

夫亦醒妇抚儿乳儿喊乳啼妇拍而呜之。

2、常见发语词开头的断句。

“盖”“夫”“且夫”“今夫”等。

例句: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

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

3、时间词语开头的断句。

“是时”“后”“昔者”“继而”“俄而”等。

例句: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

众宾团坐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

其夫呓语既而儿醒。

4、动词的断句。

一个人连续完成几个动作的句子,可以根据动词进行断句。

例句:于是宾客无比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

以为顺留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

5、语气词句尾的断句。

“乎”“哉”“矣”“耳”等。

例句: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耶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6、根据表示对话的词语来断句。

“曰”“道”“云”等。

例句: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

7、根据修辞技巧的断句。

古人写文章讲究句式整齐、音律和谐,经常运用对偶、对比、顶针、排比等修辞手法。

例句: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

世易时移变法宜矣譬之若良药病万变药亦万变。

夫奢则不逊不逊必侮上侮上者逆道也。

昔吾先君桓公出游睹饥者与之食睹疾者与之财。

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壑凹者为壑【文言文翻译的方法】留——国号、年号、人名、物品名、地名、官名等可以直接抄录,不翻译。

例句: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名师伴你行2017语文一轮考点强化训练11 文言文阅读 4 含解析

名师伴你行2017语文一轮考点强化训练11 文言文阅读 4 含解析

考点强化训练十一文言文阅读——分析综合(时间:40分钟)一、(2015·河南六市联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原涉,字巨先。

祖父武帝时以豪桀自阳翟徙茂陵。

涉父哀帝时为南阳太守。

天下殷富大郡二千石死官赋敛送葬皆千万以上妻子通共受之以定产业。

时又少行三年丧者。

及涉父死,让还南阳赙①送,行丧冢庐三年,繇是显名京师。

为大司徒史丹举能治剧,为谷口令,时..年二十余。

谷口闻其名,不言而治。

专以振施贫穷赴人之急为务.人尝置酒请涉,涉入里门,客有道涉所知母病避疾在里宅者,涉即往候.叩门,家哭,涉因入吊.,问以丧事。

家无所有,涉曰:“但洁埽除沐浴,待涉。

"还至主人,对宾客叹息曰:“人亲卧地不收,涉何心乡此!愿彻去酒食."宾客争问所当得,涉乃侧席而坐,削牍为疏,具记衣被棺木,下至饭含之物,分付诸客。

诸客奔走市买,至日昳②皆会.涉亲阅视已,谓主人:“愿受赐矣。

”既共饮食,涉独不饱,乃载棺物,从宾客往至丧家,为棺敛劳俫③毕葬。

其周急待人如此。

遣奴至市买肉,奴乘涉气与屠争言,斫伤屠者,亡。

是时,茂陵守令尹公新视事,涉未谒也,闻之大怒。

知涉名豪,欲以示众厉俗,遣两吏胁守涉。

至日中,奴不出,吏欲便杀涉去.涉迫窘不知所为。

会涉所与期上冢者车数十乘到,皆诸豪也,共说尹公,尹公不听,诸豪则曰:“原巨先奴犯法不得,使肉袒自缚,诣廷门谢罪,于君威亦足矣.”尹公许之。

涉如言谢,复服遣去。

更始西屏将军申屠建请涉与相见,大重之。

故茂陵令尹公坏涉。

涉本不怨也.涉从建所出,尹公故遮拜涉,谓曰:“易冢舍者为建主簿..世矣,宜勿复相怨!”涉曰:“尹君,何壹鱼肉涉也!"涉用是怒,使客刺杀主簿.涉欲亡去,申屠建内恨耻之,阳言:“吾欲与原巨先共镇三辅,岂以一吏易之哉!"宾客通言,令涉自系狱谢,建许之。

宾客车数十乘共送涉至狱。

建遣兵道徼取涉于车上,送车分散驰,遂斩涉,悬之长安市。

..(节选自《汉书·原涉传》,有删改)[注] ①赙(fù):送财物助人办丧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外文言文阅读强化训练(17年6月12日)
(一)戴渊弃暗投明(9分)
戴渊少时,游侠①不治行检,尝在江淮间攻掠商旅。

陆机赴假还洛,辎重②甚盛。

渊使少年掠劫渊在岸上据胡床③指麾左右皆得其宜。

渊既神姿锋颖④,虽处鄙事,神气犹异。

机于船屋上遥谓之曰:“卿才如此,亦复作劫邪?”渊便泣涕,投剑归机,辞厉非常。

机弥重之,定交,作笔荐焉。

过江,仕至征西将军。

[注释] ①游侠:指勇于广交朋友,打劫分赃,重江湖义气的人。

②辎重:行李。

辎,一种可载重的有惟盖的车。

③胡床:一种坐具,即现在的折叠椅。

④锋颖:俊美出众。

9.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3分)
A. 神气犹异()
B. 投剑归机()
C. 机弥重之()
10.用三条“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3分)
渊使少年劫掠渊在岸上据胡床指麾左右皆得其宜。

11.你是怎样看待戴渊改邪归正的?(3分)
答:
(二)公孙仪相鲁而嗜鱼
公孙仪相鲁而嗜鱼,一国尽争买鱼而献之,公孙仪不受。

其弟子谏曰:“夫子嗜鱼而不受者,何也?”对曰:“夫唯嗜鱼,故不受也。

夫即受鱼,必有下人之色;有下人之色,将枉于法;枉于法,则免于相。

虽嗜鱼,彼必不能长给我鱼,我又不能自给(jǐ)鱼。

既无受鱼而不免相,虽嗜鱼,我能长自给鱼。

”此明夫恃人不如自恃也。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3分)
A.枉于法,则免于相(避免)
B.一国尽争买鱼而献之(都)
C.其弟子谏曰……(规劝)
D.夫唯嗜鱼,故不受也(正因为)
2、翻译下列句子(2分)
此明夫恃人不如自恃也。

译文:
3、公孙仪为什么将“受鱼”与“枉法”联系在一起?这表现了他什么样的思想性格? (4分)
答:
(三)(9分)
陈实,东汉人也,为人仁爱。

时岁饥民馁,有盗夜入其室,栖于梁上。

实阴见之,乃起整衣,呼儿孙起,正色训之,曰:“夫人不可不自勉。

不善之人未必本恶习以成性遂至于斯。

”儿孙曰:“孰也?”实指梁上盗曰:“梁上君子者是也。

”盗大惊,自投于地,叩头归罪。

实徐谕之曰:“视君状貌,不似恶人,宜省己为善。

”实知其贫,乃令人与之绢二匹。

自是一县无复盗者。

9.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3分)
(1)栖于梁上()(2)实阴见之()(3)叩头归罪()
10.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3分)
不善之人未必本恶习以成性遂至于斯。

11.读完该文,你有什么启示?(3分)
答:
(四) 习惯说(9分)
蓉少时,读书养晦堂①之西偏一室。

俯而读仰而思思有弗得辄起绕室以旋。

室有洼,径尺,浸淫②日广。

每履之,足苦踬③焉。

既久而遂安之。

一日,先君子来室中坐,语之,顾而笑曰:“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国为?”命童子取土平之。

后蓉复履其地,蹶然以惊,如土忽隆起者;俯视,地坦然,则既平矣。

已而复然,又久而后安之。

噫!习之中人④甚矣哉!足之履平地,而不与洼适也;及其久,则洼者若平;至使久而即乎其故,则反窒焉而不宁。

故君子之学,贵乎慎始。

——(清)刘蓉
【注释】①养晦堂:刘蓉居室名。

②浸淫:渐渐扩展。

③踬:跌绊。

④习之中人:习惯在人的身上一旦养成。

9. 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3分) ....
A.一日/吾日三省吾身C.顾而笑曰/顾野有麦场
B.一室之不治/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耶D.至使久而即乎其故/温故而知新
10. 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3分)
俯而读仰而思思有弗得辄起绕室以旋。

11. 用原文回答:《习惯说》通过一件小事说明了什么深刻的道理?请谈谈你的理解。

(3分)
答:
课外文言文阅读强化训练(17年6月12日)参考答案:
(一)
9.异常丢掉器重
10. 渊使少年劫掠|渊在岸上|据胡床指麾左右|皆得其宜。

(每错多漏1处扣1分)
11.碰上赏识自己才华的人,甘愿为之卖命,而且还能为国家效力,所以戴渊弃暗投明是明智之举(言之有理即可)
译文:戴渊年轻时,任侠气盛,不检行为,曾在长江、淮河上劫掠商贾游客。

陆机休假后回洛阳,携带的行李物品很多,戴渊指使一些少年抢劫。

戴渊当时在岸上,坐在胡床上指挥手下行动,面面俱到。

戴渊原本就神采出众,即使干这种偷鸡摸狗的事情,也显得洒脱异常。

陆机在船舱里,隔着很远对他说:" 你这样才华出众的人,怎么也当强盗呢?" 戴渊听罢哭了,丢掉佩剑归附了陆机。

戴渊言辞慷慨,非同一般,陆机越发器重他,两人结为好友,陆机给他写了推荐信。

渡江以后,戴渊官至征西将军。

(二)
1、A
2、这是明白了依靠别人不如依靠自己的道理啊!
3、公孙仪认为接受了别人送的鱼,就欠了人情,顾虑到人情,执法就有失公正。

这表现了公孙仪清醒自律、廉洁奉公的思想性格。

译文:公孙仪做鲁国的宰相,并且特别喜欢吃鱼,全国的人都争相着买鱼来献给他,公孙仪先生却不接受。

他的弟子劝他说:“您喜欢吃鱼而不接受别人的鱼,这是为什么?”他回答说:“我正因为爱吃鱼,所以我才不接受。

假如收了别人献来的鱼,一定会有迁就他们的脸色;有迁就他们的脸色,就会歪曲和破坏法律;歪曲和破坏法律我就会被罢免相位。

虽然(我)爱吃鱼,这些人不一定再送给我鱼,我又不能自己供给自己鱼。

如果不收别人给的鱼,就不会被罢免宰相,尽管(我)爱吃鱼,但别人不用送给我鱼,我能够长期自己供给自己鱼。

”这是明白了依靠别人不如依靠自己的道理啊!那是告诉人们,依靠为自己办事的人不如自己去办事。

(三)
9.每空1分,共3分。

栖:躲藏阴:暗中归:承认
10.不善之人未必本恶/习以成性/遂至于斯。

(用了1—3条“/”,每对1处给1分;用了四条或四条以上“/”,本题给0分。


11.为人要宽容别人,要给别人改正从新的机会.更要尊重别人。

哪怕对方犯了错误也要给对方足够的尊严.对待别人犯的错误不应该一味的责罚,而应对之教导,使其能够从错误中走出来.也反应出教导者有着高尚品格.(言之有理,即可得分,本题3分)
【参考译文】
陈实是东汉人,为人仁厚慈爱。

那一年闹饥荒,百姓饥饿。

有一个小偷晚上进入他的屋子,躲藏在梁上。

陈实在暗中看到了他,于是起身整理衣服,叫他的儿孙起来,神情严肃地教育他们说:“人不能不自己勤勉,不善良的人本性未必是坏的,只是粘染了坏习惯,就变成了这样。

”儿孙说:“这样的人是谁?”陈实指着梁上的盗贼说:“就是那梁上的君子。

”盗贼很吃惊,自己跳下地,磕头认罪。

陈实慢慢地开导他说:“看你的相貌,不像是坏人,应该反省自己,做好事。

”陈实知道他很穷,于是让人给了他二匹绢。

从此整个县中再也没有小偷了。

(四)(9分)
9.C (3分)(A.计量时间的基本单位/每天;B.告诉/谈话;C.看;D.原来/原因)
10.俯而读/ 仰而思/ 思有弗得/ 辄起绕室以旋。

(各1分共3分)
11.故君子之学,贵乎慎始。

(1分) 告诉人们:一个人学习时,初始阶段的学习习惯非常
重要(或:要重视初始阶段学习习惯的养成)。

(2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