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牙绝弦》听课评课稿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 伯牙绝弦及点评9篇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伯牙绝弦及点评9篇伯牙绝弦及点评 1一、说教学内容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25课《伯牙绝弦》。
《伯牙绝弦》是一篇文言文,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
故事的主人公俞伯牙与钟子期的真挚情谊令人感动。
本文行文简洁、流畅,不足百字,而且古今字义差别不大。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借助注释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意;二是积累中华优秀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三是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二、说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及学生的实际学情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
1.读通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读懂课文:借助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读出自己的感悟,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读好课文:感受朋友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真挚友情。
4.背诵课文:积累中华经典诗文。
三、说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 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背诵积累。
教学难点: 体会伯牙,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
四、说教学准备《高山流水》的乐曲自制课件五、说教学方法1、注意朗读和默读的训练,让学生在自主的读书中学习,思考,读中理解内容,体悟感情,增强语感。
调动学生的情感积累和知识积累,在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上下功夫;默读比朗读的速度快,更利于训练思维,要让学生一边默读,一边思考每句话的意思,默读后,要有自己的感受,并组织相应的汇报交流活动。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是阅读教学的重要方面。
这篇课文虽篇幅短小,但毕竟是文言文,因此开课伊始要求学生首先将课文读通顺,读出节奏,读出感情,然后要结合已有经验,参照注释,参看插图,查阅相关资料理解句意,把握主要内容;之后入情入境地读课文,拓展阅读,想象当时的情景,把自己的情感纳入到课文的人物和情节中去,了解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从而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最后背诵课文。
六年级语文《伯牙绝弦》评课稿(精选6篇)
六年级语文《伯牙绝弦》评课稿(精选6篇)六年级语文《伯牙绝弦》评课稿(精选6篇)评课是在听课活动结束之后的教学延伸。
对其执教教师的课堂教学的得失,成败进行评议的一种活动,是加强教学常规管理,开展教育科研活动,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促进学生发展,推进教师专业水平提高的重要手段。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六年级语文《伯牙绝弦》评课稿相关内容,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大家。
六年级语文《伯牙绝弦》评课稿篇1今天,借我们学科组五环跟进之机,白树常老师和赵玉玲老师为我们展示了两节精彩的同课异构课堂教学。
这两位老师风格不同,白老师沉稳老练,属于内热型,赵老师生动活泼,属于外热型。
他们课前精心准备,课上引导深入浅出,学生学得入情入境,课堂上异彩纷呈。
白老师的课:1、对文本解读深入,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感情随着语调的变化而变化,或激昂,或低沉,学生随着老师的引导渐入佳境。
2、凸显了语用教学。
学习了新词新语法等,老师引导学生练习运用。
比如“善”字教学,引导学生说喜欢唱歌的叫“善歌”,喜欢跳舞的叫“善舞”。
“峨峨兮若泰山”,引导生练习说句子“皎皎兮若明月”,“依依兮若杨柳”等。
3、课堂节奏张弛有度,动静搭配。
课堂上,有自学,有互动,有写话,有朗读,这种有动有静的节奏感很强,效果也很好。
赵老师的课:1、层次性体现好,循序渐进,深入浅出。
这种层次性体现在教学的每个环节当中。
比如在善鼓善听的句子中,先引导学生想象景物,练习表达,补充资料,体会知音难觅,再次感受相聚的欢乐,再去读,就有了提升。
2、语文味道浓烈。
赵老师引导学生抓汉字特点,体会语言之美,感受艺术之美,这也是本单元的重点。
“琴”字处理,抓字形特点去理解绝弦的意思;“善”字的引导时,也是从字形特点出发,张大嘴巴,美极了,妙计了。
这些话说的合情合理,毫不矫揉造作,很自然得体。
3、整堂课淡化讲解,突出朗读,课堂上始终洋溢着朗朗的读书声。
两位老师共同的问题是“兮”字的朗读,这就是难点,是学生易犯错的地方,但老师没抓住,是不是应该在范读基础上让学生体会老师是怎么读的,然后老师引导为了突出感情,要拖长音,放慢速度。
伯牙绝弦评课稿
《伯牙绝弦》评课稿赵诗应《伯牙绝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八组“艺术的魅力”专题中的一篇文言文。
故事荡气回肠、耐人寻味。
故事讲的是:伯牙喜欢弹琴,子期有很高的音乐鉴赏能力。
伯牙把感情溶进乐曲中去,用琴声表达了他像高山一样巍然屹立于天地之间的情操,以及像大海一样奔腾于宇宙之间的智慧,琴技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而钟子期的情操、智慧正好与他产生了共鸣。
不管伯牙如何弹奏,子期都能准确地道出伯牙的心意。
伯牙因得知音而大喜,道:“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子期死后,伯牙悲痛欲绝,觉得世上再没有人能如此真切地理解他,“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今天,听了谢老师对本课的教学,获益匪浅,下面谈谈自己的感受。
一、课前谈话、揭题导入课前谢老师组织学生谈谈自己与朋友之间发生的一些事情进行了简单的互动,拉近了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距离,营造了一个和谐的气氛,相机导入新课出示课题,过度自然。
二、初读感知,体会韵味:本层次的教学谢老师采用自悟交流法。
让学生初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把不好读的地方多读几遍,结合各种形式的朗读,直到把课文读通顺。
在学生初读课文的基础上, 再让学生根据自己对文言文的理解注意停顿恰当,并用课件出示出来。
这样学生在读熟课文的基础上,既体会文言文的节奏美,又为下面的理解和朗读奠定基础。
三、再读感悟,自学探究:语文课堂学习既是每个学生的事,又是师生,生生共同的事。
学生更应是课堂学习的主人。
课堂教学想要真正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就应该营造一个合作学习的民主氛围。
读懂课文内容是文言文教学的难点,在教学这一环节时,谢老师教给学生读懂古诗文的方法,1.借助课后的注释;2.联系上下文理解;3.借助工具书理解。
通过平时学习古诗知道学古文不能生搬硬套,要学会用自己的话读懂课文的意思。
之后,让学生运用这些方法自读自悟,弄懂课文的意思。
然后汇报自己的理解,最后交流感悟,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课文。
这样的设计一方面培养了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同时也为全体学生提供一个可以自由表达的空间和机会。
伯牙绝弦评课稿
《伯牙绝弦》评课稿评课:翁仕甜一、以读代讲,读出自己的理解。
“读书百遍,其义自现。
”这堂课从开始到最后都充满着琅琅的读书声。
从刚开始接触课文时“大声朗读,争取读流利”、接着继续接触课文“找出停顿,读出节奏”将文言文的陌生和晦涩化解、到“再将文章读一遍,借助注释,看看哪些地方读懂了,哪些地方没读懂”,和穿插在理解中的一次次“引读”,以及在“善哉”处的对读使理解水到渠成,最后的课外拓展“伯牙在钟子期墓前写下的词”的配乐读让学生深深地体会到知音难觅等。
每一次朗读并不是一味地简单机械的重复,而是层层递进,步步提高。
教师意在给学生充分读的空间,力求通过朗读激发学生阅读古文的兴趣,点燃学生热爱阅读文言文的热情。
二、紧抓“知音”,品出意境。
整节课,教师引着学生静下心来,在这短短的77个字中品读、想象、感悟。
让学生品味“善”字的不同意思,以现代人的角度解读“善哉”;查找从何处可以看出“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并在此处对“善鼓琴”“善听”进行了拓展,使学生个性化得到体现,由而使“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的理解水到渠成。
再让学生想象: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不复鼓的仅仅是琴吗?通过想象说话,再一次让学生深切感受到伯牙失去知音的那种刻骨铭心的痛。
这一品味,让学生的情感得到了升华:那就是“千古知音最难觅”。
三、课外拓展。
教师在教学中,为升华“知音难觅”以及伯牙珍惜“知音”的情感,在教学末尾进行了拓展。
教师饱含热情地介绍了伯牙与钟子期相识相知的始末,让学生了解到他们相识的难得,以及更深刻地感受到伯牙失去知音的那种刻骨铭心的痛。
再在结尾处引出的伯牙祭奠钟子期的词“忆昔去年春,江边鲁会君。
……”对教学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让学生“难舍知音”的感情再不能抑制。
整堂课,教师能够把自己的情感深深地融入到文本中,让学生通过读中感悟,在不知不觉中实现了学生、教师与文本的思想交流和心灵沐浴,真正达到了突显语文教学实效的目的。
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伯牙绝弦》评课2
《伯牙绝弦》评课稿
张老师执教的《伯牙绝弦》注重对文本的挖掘,情境的设计巧妙合理;并注意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带着不同的感受朗读,拓展延伸环节把学生的情感导入高潮,对文本的理解更上一层楼。
一、名句导入
一开始以谈话的方式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又出示古今中外描述友情的诗句,引出今天学习的课题(伯牙绝弦),并通过介绍高山流水的故事使学生对文本内容有了初步理解,为课文的深入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朗读课文富有层次
张老师通过引导学生回忆文言文学习的方法先自由朗读课文。
但文言词的拗口是学生对文本的学习第一道障碍,为此,张老师又特意出示了带停顿号的文章,便于学生朗读。
又通过对“兮、哉”的读法指导使对文章的朗读更为到位。
从要求读通顺,读流利,到读得节奏,再到一句一句感悟读,引读,配乐读等。
张老师这样一步步搭建朗读的阶梯,理解关键词语的意思真是用心良苦。
三、以情入境,品味知音之情
对文章难点的突破,张老师做的较好。
张老师通过引导学生品味知音难觅的深情和知音不在的悲哀使学生对文章的理解逐步深入。
进
而通过拓展延伸部分资料的补充,又使学生深深地体味到了文章的悲情,真正实现了情感共鸣。
教学有效而扎实。
实为亮点所在。
诚然,本节课也存在缺憾。
一是导入部分用时过多,精简一些就好了,这也导致了后面时间显得紧张些。
二是存在拔高的地方,对文本的讲解需要以学生真实的接受能力为前提。
然而,瑕不掩瑜,张老师的这节课还是比较精彩的,望再接再厉,继续呈现课堂的精彩。
《伯牙绝弦》评课
《伯牙绝弦》评课识知己,“读”占鳌头----《伯牙绝弦》评课稿湖北省保康县实验小学万香听了尚玲老师执教的《伯牙绝弦》感悟颇深,最值得我们赞叹的是她对文本的挖掘深入透彻;对情境的设计巧妙合理;对教程的构建匠心独具??一、以读代谈回归自然六次的朗读看似简单读,却是层层递进:第一次听课文范读引领,初步感受文言文朗读的古文的味道;第二次的字正腔圆的读,读准字音,感受古文的拗口;第三次的有板有眼,在教师范读得基础上让学生注意停顿,了解古文该怎么读;四读课文,有滋有味,意在原有的基础上提升读的质量,理解课文内容;第五次的分角色代入式朗读理解知音;第六次齐读结束,真情流露。
这样的朗读设计,让学生慢慢地读正确了,读通了,读明白了,使读有了层次。
每次的朗读并不是简单机械的重复,而是环环相扣,步步提升。
而这样多层次,多元化的朗读,都由一条“情感”主线紧紧地牵引,那就是教师抓住文本的“情脉”――伯牙与子期的心心相通,花大力气地品味语言的情思,在不经意间,学生的真情自然地流淌出来了。
二、把握住重点风彩意境“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是一场人生的悲剧,是一个人生的寓言,是知音难求的人生叹息,是人们在孤独中寻求温暖的见证,是心存美好、渴望美好、珍惜美好的心灵的呼唤。
教学要把重点放在文言语感的初步感知和对故事本身的体味上,通过诵读、体验、对话、联想,走进这场悲剧,理解这个寓言,聆听这声叹息,见证这种寻求,向往这份美好。
尚老师主要抓住重点句“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体会知己含义,为了使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结合,整堂课引领着学生如同畅饮着一杯醇香的酒,品味着一杯清香的茶,在字里行间,去品读,去感悟。
如让品味四个“善”字,每次的意思有什么不同;在现代文中,这个字的意思又是什么;再如,在文言文中相同的意思也可以用不同的字去表示如:“念”、“志”’都是表示心里想的意思。
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这一品,让学生深切感受到伯牙琴技的高超,子期对伯牙琴声的喜爱,以及他们之间的情谊。
伯牙绝弦评课
伯牙绝弦评课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伯牙绝弦》这篇课文的含义和内容,掌握相关的文言文知识。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通过学习《伯牙绝弦》,学生能够分析文言文的结构和特点,掌握一定的文学鉴赏技巧。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伯牙绝弦》,学生能够体会到古人的情感世界和人性的美好,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教学内容课本内容:《伯牙绝弦》是一篇经典的文言文,讲述了伯牙与钟子期的友谊和音乐之缘。
文章通过简洁的语言,表达了知音难觅的主题。
拓展内容:介绍《高山流水》这首曲子的创作背景和演奏技巧,让学生了解古代音乐和音乐文化的特点,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
教学过程导入:通过播放《高山流水》这首曲子,让学生感受古代音乐的韵味和魅力,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文本解读:教师引导学生逐句解读课文,讲解重点词语和句子的含义,分析文章结构和特点。
深入探讨:教师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文章的深层含义和主题,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拓展阅读:介绍一些与《伯牙绝弦》相关的文献资料,让学生了解更多关于古代音乐和音乐文化的知识。
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教师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情境式教学:通过播放音乐、图片等形式,营造古代文学的氛围,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意境和情感。
教学互动提问与回答: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分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与课文相关的主题和问题,进行合作学习和交流。
学生参与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互动,认真思考问题并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到合作学习中,与同学一起讨论问题、分享学习成果。
教师素质教师具备良好的文言文阅读和理解能力,能够准确解释课文中的重点和难点。
教师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和文学鉴赏能力,能够引导学生深入探讨文章的深层含义和主题。
教学效果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伯牙绝弦》这篇文言文的基本知识和阅读技巧。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体会到古人的情感世界和人性的美好,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小学语文公开课《伯牙绝弦》评课稿范文
小学语文公开课《伯牙绝弦》评课稿范文近年来,语文教育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教师们也在探索更加有效、生动、形象的教学方式,其中公开课就是一个很好的形式。
本文将对一场小学语文公开课——《伯牙绝弦》做一次评课,分析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效果等方面。
一、教学内容这堂小学语文公开课的教学内容是《伯牙绝弦》,这是一篇古代传说故事,讲述了伯牙和钟子期一同游山玩水,终于相识,聊起音乐,钟子期认为伯牙的音乐是世间至美之音,伯牙却只有弹琴,而没有了伯牙的好友钟子期的陪伴,他的音乐也就此绝迹了。
教学内容生动形象,寓意深刻,与小学生的思维和心理特点相符合,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二、教学方式本次公开课采用了多种教学方式,其中最为突出的是情景教学。
通过老师们的讲述和学生们的演绎,真实地再现了故事中的情景和人物,使学生们陷入其中,深度感受到了故事的核心精神,也更好地理解到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
此外,课堂也有猜谜、观察、讨论等活动形式,使学生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获得了知识,提升了语文阅读能力,拓展了想象力和思维的广度和深度。
三、教学效果通过观察,这场课堂的教学效果非常好。
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从故事情境中了解了古人的音乐审美、情感交流,引导学生懂得“以友情、良好的人际关系作为人生最高境界之一,人类追求的目标之一”等等,进一步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给学生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此外,这场公开课注重让学生们感悟和理解,互动性强,让学生们一起参与、一起思考,这种形式让学生们感到课堂不再是单纯的语文阅读,而是浸泡在文化情感的氛围中,感受到了语文教学的魅力和内涵。
总之,这场小学语文公开课《伯牙绝弦》的成功,得益于课程教学设计、教学方式的完美融合,同时结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趣味心理,让学生们从中汲取知识、感悟文化、提升阅读能力,达到了语文教学的多种目的。
伯牙绝弦优秀评课稿
伯牙绝弦优秀评课稿
伯牙绝弦优秀评课稿
《伯牙绝弦》是一篇古文,讲的是春秋时期楚国俞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是交朋结友的千古楷模,它流传至今并给人历久弥新的启迪。
这堂课是鱼利明老师执教的,整堂课行云流水,紧紧吸引住了我们听课者的视线。
对这堂课印象较深的有这几点:一、在课前的师生交流中,鱼老师出示了一组四字词语让学生说说自己的家乡,这不仅唤起了学生原有的知识积累,还拉进了陌生老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奠定了课堂教学中师生融洽交流的基础。
更让人佩服的是在感悟绝弦时,鱼老师又用到了这些词语,另人眼前一亮。
二、认认真真地读。
整节课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课文在十遍以上。
读的形式上做到自由读、范读、指名读、男女生角色读、配乐朗读、全班齐读;读的要求上做到读正确、读流利、读出节奏、读出韵味、读出感悟。
每一次的'朗读并不是简单机械地重复,而是环环相扣,步步提升。
这样多层次、多元化的朗读,都由一条情感主线牵引,那就是伯牙与子期的琴心相融、心心相通。
老师肯花大力气去引导学生诵读古文,但就是这个读,我们觉得有一个地方值得商榷,就是“善哉”的朗读。
学生为什么读了那么多遍还是读得不到位呢?我们想是在感悟“志在高山,志在流水”的不到位引起的。
音乐表现出山怎样的巍峨;水怎样的澎湃。
也许在感悟时让图、音乐来帮助学生理解,效果会更好。
由于是第一次听古文教学,还摸不到门道,以上只是我们一些不成熟的见解。
伯牙绝弦评课
伯牙绝弦评课
教学目标:
帮助学生理解“伯牙绝弦”的内涵及意义。
引导学生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及团队协作精神。
教学内容:
“伯牙绝弦”的背景与含义。
中华文化中“知音”的概念。
相关的历史故事与文化内涵。
教学方法:
讲解与互动相结合,教师引导与学生参与相结合。
引入历史故事和文化典故,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和生动性。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教学效果:
学生能够理解“伯牙绝弦”的内涵及意义。
学生能够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文化自信。
学生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及团队协作精神得到有效提高。
教师表现:
教师准备充分,内容熟练,表达清晰。
教师能够根据学生的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确保教学效果。
教师态度亲切,与学生互动良好,课堂氛围融洽。
学生反馈:
学生表示对“伯牙绝弦”的内涵及意义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学生认为课堂内容丰富有趣,对中华文化产生了更浓厚的兴趣。
学生认为教师的教学方式多样,易于理解,课堂氛围良好。
课程设计:课程设计紧凑合理,符合学生的学习需求和认知水平。
课程中引入的文化典故和历史故事能够很好地辅助学生理解课程内容。
课程中安排的小组讨论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六年级《伯牙绝弦》评课稿
六年级《伯牙绝弦》评课稿朋友易得,知音难求;伯牙子期,千古佳话。
听了潘老师执教的《伯牙绝弦》一课,我如同畅饮一杯醇香的美酒,细品一盏幽香的茶。
这个千古流传、情至肺腑的故事已经深深地刻在我的心上,这篇短短几十字的文言文在潘老师的倾心讲述下得到了极为精妙的阐释。
第一,以读为本,感受文言韵味由于文言文距现代的时间比较久远,而且语言表达形式和白话文有很大的差异,因此,学生阅读起来有一定的困难。
朱熹说过:“读书之法,在于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
将其运用到我们的阅读教学中,就是要多读,而且要做到读有层次。
潘老师依据学生实际和文本特点,以读为本,不仅将“读”的训练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而且“读”得有层次,有梯度:初读课文——读准字音;再读课文——读懂大意;三读课文——读准节奏;四读课文——读出情谊,读出文化,一步一个脚印地让学生在不同层次的准确到位的朗读中,领悟到水到渠成的阅读乐趣,形成扎实的语文能力。
潘老师在教学中通过自由读、指读、范读、师生合作读、创设情境读、诵读等多种形式的穿插进行,不仅让学生把握文言文朗读的技巧,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更为文字的理解内化打下了基础。
尤其是竹简形式变换,加上古琴乐曲渲染,再现了文本意境,激发了学生朗读的兴趣,提升了学生的诵读水平,使学生感受到了文言文的神韵。
第二,关注表达,感受语文魅力语文学科的独当之任在于文意兼得。
潘老师重点关注学生语言的训练,如:在指导学生理解“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时,先想象画面,感受泰山的巍峨,江河的广阔;再出示“峨峨泰山”、“洋洋江河”这样的AABC式的词语(徐徐清风、皎皎明月、依依杨柳……),想象当时的场景;最后在学生充分想象的基础上,再对“徐徐清风、皎皎明月、依依杨柳……”这样的场景进行“伯牙鼓琴,志在_______,钟子期曰:“善哉,_______!”师生合作,情境对话,感悟朗读,有效地调动学生去读书、去思考,步步深入,在不露痕迹的教学中,让学生渐渐对“知音”一词心领神会,达到思想的提升。
伯牙绝弦评课稿
伯牙绝弦评课稿《伯牙绝弦》评课稿听完这节课,我仿佛听到了伯牙优美的琴声,看到了伯牙因子期的离去喟然长叹、悲切伤感的神情。
也深深感受到知音难求的那种渴望、失落的心境……整节课教者都落实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课堂开放而有活力。
一、情境营造,激发兴趣语文教学中的情境营造不仅在于提供刺激物,增强气氛,还在于语文学习需要熏陶感染。
这一节课就体现了信息技术全程营造情景的特色。
教者在教学中,就利用课件,通过播放古筝乐曲,把学生带进优雅的环境中,诱发学生音乐细胞,调动学习兴趣。
从而也达到想象画面和积累词语“清风徐徐”、“炊烟袅袅”、“高山流水”等。
二、自读自悟,自主学习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语文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景,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
例如:老师在学生自由读文的基础上让学生解读内涵。
但并没有让学生刻板地进行逐句的解释。
而是通过受之以“渔”的方式让学生先说说自学古文的好方法,然后结合这种方法自己进行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整篇的古文教学,教师没有做任何繁琐的分析,这种开放灵活的形式给了学生更多自主学习空间,课堂上充满生动和乐趣。
三、以情促读,读中感悟,加强读书方法指导语文新课标注重了读中理解、读中体会、读中感悟,让学生充分地读。
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老师这节课不但注意指导学生朗读,还教给学生“想象画面-----体会感情”这一读书方法,体现了新课标“以人为本,着眼未来”的精神。
如在指导学生朗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这一句时,老师注重了学生自读自悟,通过品读,让学生体会出伯牙的心声。
四、发展学生个性,体现课题精神。
小学语文改革方向“读得进、记得住、用得出”。
这节课,以发展学生的个性为主,结合学习方法:一是抓住重点词、二是通过想象画面。
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伯牙绝弦》听课总评
《伯牙绝弦》评课:一、做文本的“知音”教师首先应该成为《伯牙绝弦》这个文本的知音。
为执教《伯牙绝弦》,才军细读此文,沉入语词,玩索不已,几达“三月不知肉味”的境界。
我细读过他为此写就的长达7000余字的《伯牙绝弦》文本细读,可谓研精阐微、识见卓荦,深得文本的个中三昧。
如:关于友谊的典故颇多,如:管仲与鲍叔牙的“管鲍之交”,郑少谷与王子衡的“生死之交”,角哀与伯桃的“舍命之交”等。
然而,比较起来,伯牙与子期的友谊更得“知音”之精髓。
具体想来,原因有二。
其一,管鲍之交、舍命之交皆赖于直接言说、行为激赏,其交情是在切切实实的交往中愈渐浓厚的。
而伯牙子期则不同,他们之间既无惯常的耳鬓厮磨,亦无全然忘我的付出,只在善鼓善听的一念之间。
其二,伯牙子期的相交系于一张古琴,可谓“自琴而始,破琴而终”。
在民族文化中,古琴是与名士隐者的高贵气节相依傍的,所谓“士,无故不彻琴瑟”。
显然,伯牙子期相交的格调,是高于管鲍、角哀之流的。
……很为这类细读感动。
以其昏昏,如何使人昭昭?在我看来,《伯牙绝弦》的全部精神都在文中的一“志”上。
在点评中,我已强调,“志在高山”者,“高山之志”也;“志在流水”者,“流水之志”也。
志者,藏之于心的怀抱也。
用当下一个时髦的语词来说,就是“愿景”,它是生命修炼的第一要义。
伯牙以琴声写志,子期呢,则以诗言度志。
子期的回应,妙就妙在“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的诗性应答。
正如后世范仲淹在《严先生祠堂记》中夸赞严子陵“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一样,以苍苍云山、泱泱江水隐喻严子陵的高风亮节,子期的应答,也正是以峨峨泰山、洋洋江河来隐喻伯牙的高远志向和宏大怀抱。
在文学,有一切景语皆情语之谓;在文化,则是一切景语皆志语也。
知音者,知志也。
读懂了“志”,也就读懂了“知音”,你就成了文本的知音。
二、做课程的“知音”作为文本的《伯牙绝弦》和作为课程的《伯牙绝弦》是有区别的。
作为文本的《伯牙绝弦》要解决“有什么”的问题,而作为课程的《伯牙绝弦》则要解决“教什么”的问题。
《伯牙绝弦》听课评课稿
《伯牙绝弦》评课稿《伯牙绝弦》听了曹老师得《伯牙绝弦》一课,我深受感动。
现在,我想就曹老师执教得《伯牙绝弦》这一节课,谈谈自己得收获。
一、通过这堂课,孩子们不仅理解了“知音难觅”,而且还学会了用发展得眼光来瞧知音。
在课堂上曹老师巧用文本,努力营造强烈得文化氛围,引导学生多向感受,让学生把心放进课文里,设身处地去读,去想。
让学生得灵魂沉浮于字里行间,让心灵浸染书香。
曹老师注重以人为本,多次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用心灵阅读,在阅读得过程中切身体会本文所表达得纯真友情,让学生深刻体会子期与伯牙之间难能可贵得友情。
如:让学生找出“善”字一共出现了几次,每次得意思有什么不同。
在现代文中,这个字得意思又就是什么?再如,让学生想象:伯牙在断绝弦得时候,还断了什么?如果您就就是伯牙,假如能再见到子期,您最想说什么?通过想象说话,写话,再一次让学生深切感受到伯牙失去知音得那种刻骨铭心得痛。
让学生得情感得到了升华。
学生在老师得指导下,同文本真切地畅谈,与老师真情互动。
二、语文课首先要有语文味,文言文更就是如此。
《伯牙绝弦》充满着浓浓得语文味,教学时,曹老师注重灵活多变而又扎扎实实得朗读指导。
整堂课,教师反复多次引导学生朗读课文。
从刚开始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顺,读流利,到读得有节奏,再到一句一句感悟读,想像读、配乐读等。
每次得朗读并不就是简单机械得重复,而就是环环相扣,步步提升。
不论就是自由读、指名读、自愿读、范读还就是通过填空帮助背诵,“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每一次朗读都步步落实,毫不含糊。
而这样多层次,多元化得朗读,都由一条“情感”主线紧紧地牵引,在不经意间,学生得真情自然地流淌出来了。
学生在朗读中理解语言、品尝语言、运用语言,在扎实得语文实践中习得语感,积淀语感,领悟语言规律。
三、曹老师得教学语言、评价语言精当巧妙。
课堂中老师自始至终都能认真聆听学生得回答,并做出恰当合理得评价,如:听了学生精彩得朗读后,及时夸奖: “读出了泰山得高,同时您得朗读水平也高了”;“很好,能读着下文,念着上文”;“能想着画面,读出韵味”……生动有趣得语言激励了学生回答问题得积极主动性,也幽默地指导了学生得朗读,营造了浓浓得课堂氛围,叫人感到无比佩服。
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伯牙绝弦》听评课记录
《伯牙绝弦》听评课记录星期四,我听了吴老师的一节六年级的文言文——《伯牙绝弦》的教学,感到获益良多。
我走进吴老师的课堂,仿佛听到了伯牙优美的琴声,看到了伯牙因子期的离去喟然长叹、悲切伤感的神情。
也深深感受到知音难求的那种渴望、失落的心境……吴老师的课,之所以给大家留下这么深的印象,我觉得与她对文本的挖掘、领悟得深入、透彻是密不可分的,是她巧设情境,精心构建教程的结果。
一、导读题——未成曲调先有情进入课堂,吴老师先用课件出示“伯牙鼓琴图”(配乐),然后就用深情款款地语调说:“同学们,让我们走进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
我们看到的这幅画叫——“伯牙鼓琴图”。
你看,图中这位入神弹琴的,一身长袍,羽扇纶巾,达官贵族的打扮,他就是晋国的上大夫——俞伯牙(板书);而这位凝神听琴的,却是青布包头,两截布衫,劳苦大众的穿着,他是楚国的一个樵夫——钟子期(板书)。
”资料引进与氛围营造合二为一。
古画、古乐为学生营造了一个浓厚的学习古文的磁场,把学生带入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
伯牙和钟子期两位人物的身份对理解知音的含义,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举两得,善哉!二、练读文——抑扬顿挫展音韵对小学生来说,接触的文言文不多,文言词的拗口是学生对文本的学习第一道障碍。
为了推开这个“拦路虎”,吴老师在读上下了狠功夫,整堂课,引导朗读的遍数不下二十遍。
从刚开始接触时“用老祖宗的方法”自读到指名读、分组读、男女读、全班齐读;从要求读通顺,读流利,到读得节奏,再到一句一句感悟读,引读,配乐读等。
每次的朗读并不简单机械的重复,而是环环相扣,步步提升。
而这样多层次,多元化的朗读,都由一条“情感”主线紧紧地牵引,那就抓住文本的“情脉”──伯牙与子期的心心相通,花大力气地品味语言的情思,在不经意间,的真情自然地流淌出来了。
令我印象最深还是吴老师那句话“同学们,我们读文言文不仅要读得正确,还要能读出其中的味道!”的确,文言文的组词、造句、达义十分讲究凝练、音韵与节奏、气势,有着独特的辞采之美、音韵之美、意境之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伯牙绝弦》听课评课稿一篇短小、深奥的文言文,经邵老师的真情演绎,拨响了听课老师和学生们的心弦,让我们为之震撼、惋惜、悲叹。
听后,觉得以下几点值得我借鉴一、以读代讲回归自然古诗词的学习尤其需要意境的创设,不适宜直白地翻译,否则会打破这种意境。
理解文言,感受文言,读,是重中之重。
教学中,邵老师引导学生有层次地进行朗读:扫除字音障碍、感知大意的初读,借助注解、练习停顿的试读,角色转换的悟读,配以音乐的诵读,每次的朗读并不简单机械的重复,而是环环相扣,步步提升。
而这样多层次,多元化的朗读,都由一条“情感”主线紧紧地牵引,那就抓住文本的“情脉”——伯牙与子期的心心相通通,达到理解感悟的教学目标。
二、抓住重点品出意境邵老师把重点放在文言语感的初步感知和对故事本身的体味上,通过诵读、体验、对话、联想,走进这场悲剧,主要抓住重点句“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体会知己含义,整堂课引领着学生如同畅饮着一杯醇香的酒,品味着一杯清香的茶,在字里行间,去品读,去感悟。
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这一品,让学生深切感受到伯牙琴技的高超,子期对伯牙琴声的喜爱,以及他们之间的情谊。
“善哉”之声自内心由衷地发出,一次又一次,不绝于耳。
在此基础上,“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的理解水到渠成。
再如,让想象: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不复鼓的仅仅琴吗?通过想象谈话,再一次让学生深切感受到伯牙失去知音的那种刻骨铭心的痛。
三、课外拓展画龙点睛教师在教学中,设计了课外资料的环节。
子期墓前,伯牙写下了一首短歌材料的引入,加上教师饱含深情的朗读,则真正起到了画龙点睛、感人肺腑的功效。
教师能够把自己的情感深深地融入到文本中,让学生通过读中感悟,在不知不觉中实现了学生、教师与文本的思想交流和心灵沐浴,达到了突显语文教学实效的目的。
《伯牙绝弦》听课评课稿一篇短小、深奥的文言文,经邵老师的真情演绎,拨响了听课老师和学生们的心弦,让我们为之震撼、惋惜、悲叹。
听后,觉得以下几点值得我借鉴一、以读代讲回归自然古诗词的学习尤其需要意境的创设,不适宜直白地翻译,否则会打破这种意境。
理解文言,感受文言,读,是重中之重。
教学中,邵老师引导学生有层次地进行朗读:扫除字音障碍、感知大意的初读,借助注解、练习停顿的试读,角色转换的悟读,配以音乐的诵读,每次的朗读并不简单机械的重复,而是环环相扣,步步提升。
而这样多层次,多元化的朗读,都由一条“情感”主线紧紧地牵引,那就抓住文本的“情脉”——伯牙与子期的心心相通通,达到理解感悟的教学目标。
二、抓住重点品出意境邵老师把重点放在文言语感的初步感知和对故事本身的体味上,通过诵读、体验、对话、联想,走进这场悲剧,主要抓住重点句“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体会知己含义,整堂课引领着学生如同畅饮着一杯醇香的酒,品味着一杯清香的茶,在字里行间,去品读,去感悟。
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这一品,让学生深切感受到伯牙琴技的高超,子期对伯牙琴声的喜爱,以及他们之间的情谊。
“善哉”之声自内心由衷地发出,一次又一次,不绝于耳。
在此基础上,“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的理解水到渠成。
再如,让想象: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不复鼓的仅仅琴吗?通过想象谈话,再一次让学生深切感受到伯牙失去知音的那种刻骨铭心的痛。
三、课外拓展画龙点睛教师在教学中,设计了课外资料的环节。
子期墓前,伯牙写下了一首短歌材料的引入,加上教师饱含深情的朗读,则真正起到了画龙点睛、感人肺腑的功效。
教师能够把自己的情感深深地融入到文本中,让学生通过读中感悟,在不知不觉中实现了学生、教师与文本的思想交流和心灵沐浴,达到了突显语文教学实效的目的。
《春到梅花山》听课记录及评课稿一、复习导入。
1、师:小朋友,想去梅花山看梅花吗?先来读一读该课的词语,读对了词语,咱们就去看梅花。
2、(课件出示生字词)“开火车”读生词,齐读生词。
二、精读课文。
1、过渡:现在,就让咱们跟随小作者去看梅花吧。
2、学习第一自然段。
⑴出示课文的第一自然段。
(出示课件)红笔标出:“盛开的梅花,你挨着我,我挨着你,像蓝天下的片片彩云,那一朵一朵的梅花,晶莹透亮,散发出淡淡的清香。
”指名读句子。
自由读。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边读边想)【评:在教学过程中教予学生读书的方法,引导学生变机械的阅读为思考性的阅读】⑵小朋友,你们读了这句话想到了什么?说说看。
指名说。
师生交流:(出示课件)①盛开的梅花,你挨着我,我挨着你,像蓝天下的片片彩云。
“盛开”完全开放,“你挨着我,我挨着你”是说花非常之多之密,“像蓝天下的片片彩云”是说花儿色彩绚丽,开遍山坡。
②“那一朵一朵的梅花,晶莹透亮,“散发出淡淡的清香”。
“晶莹透亮”写出梅花的光亮可爱,“散发出淡淡的清香”写出梅花的香味雅而不俗,沁人心脾。
联想到那首王安石的《梅花》:遥知不是雪,为暗香有来。
“暗香”就是指这淡淡的清香。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用红笔标出“片片”、“清香”、“淡淡”、“彩云”、“晶莹特亮”、“挨着”。
【评: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性。
学生生动化的语言,教师机智地引导,让学生从文本对话中再现生动形象的梅花山画面,“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学生在自己的眼中构建了一个美丽的梅花山,更好地辅助学生理解课文,读好课文。
】⑶指导朗读①师:小朋友们想象中的梅花上可真是美不胜收阿!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播放配音录像)【评:先在文本对话中引发学生的思考,进行自我艺术世界的构建,再给学生以视觉的冲击,完善艺术世界的构建,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②“盛开的梅花,你挨着我,我挨着你,像蓝天下的片片彩云”。
(出示课件)梅花多吗?美吗?自由读,指名读。
教师范读。
自由练读,指名读。
③想不想和老师比一比朗读第一自然段?教师配乐范读,学生练读,指名读,配乐齐读。
【评:教师范读,声情并茂,读到“散发出淡淡的清香”时深吸一口气,无形中使学生身临到花香环绕的梅花山中,以读感人,由读悟情。
恰当地配之以音乐,激发学生的感情。
】3、学习第三自然段。
(出示课件)⑴出示:人们喜爱报春的梅花。
师:“报春”就是报告春天到来的意思。
人们为什么喜爱报春的梅花呢?答案就在第一自然段。
指名回答。
⑵出示:早春,寒气还没有退尽,满山的梅花就开放了。
师:早春的天气怎么样?“春寒料峭”之时,梅花就开放了,是一朵梅花开了,是一株吗?是一片?是什么?“寒气还没有退尽,满山的梅花就开放了”你觉得这梅花怎样?指名回答。
就像那首《梅花》中前两句: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⑶师:凌寒独放就是它!老师听出来你们对梅花精神的赞美,能把这种感情读出来吗?指名读,齐读。
再读读这一句:人们喜爱这报春的梅花。
小结:读书,就应该这样,把上下文联系起来思考,才能读好书。
【评:知识之间融汇贯通,温故而知新,借古诗从单纯地感受梅花的外表,而转向体会梅花所体现出的内在精神,提升了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另外,教师于该环节中也教予学生边读边思考的读书方法。
】⑷师:人们怎么喜爱梅花?人们对梅花的喜爱是一般的喜爱吗?不急着回答,好好读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生:“非常”。
⑸你们是通过哪些词句读出来的?“涌动的人流”?看图,人多,。
“欢乐的海洋”?看图,小朋友,在这梅花的世界里,人们边走边看,一路欢声笑语,他们会说些什么?谁能读好这一句,指名读,齐读。
【评:课文讲解环环相扣,引导学生上下文相联系进行思考,于细微处理解课文。
】(6) 你想对梅花说些什么?指名说。
人们很留恋梅花,就像我们上学期学到的《看菊花》中一样,在《看菊花》中是怎样描写的阿?(“人们边看边走,边走边看,舍不得离去。
”)(7)人们为什么这么喜爱梅花?喜爱梅花的什么?指名说。
大家说的都对,人们喜爱梅花,喜爱梅花的姿态,喜爱梅花的清香,更喜爱梅花凌寒独放的精神。
让我们再读一读这一段,读出人们对梅花的喜爱,对梅花的赞美。
【评:既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也升华了主题。
】师:小朋友们书读得是声情并茂,相信字也是写得端正入体。
三、指导书写。
1、出示:发、休、息、欢,指名读(出示课件)2、这四个字中,教师觉得只有一个字需要特别留意一下,它很像我们以前学过的一个字,猜一猜!要注意什么?3、写“发”(就像一个小朋友歪着脑袋思考,想出了一个好点子)【评:形象地描述,生动的语言,让学生更好地记忆生字。
】4、学生练习写字,教师行间巡视。
评课:听了徐老师一堂声情并茂的语文课,我感触颇多,受益匪浅,现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我自己的感受:一、将信息技术和语文课程合理整合,形象的思维和抽象的思维相结合。
开始并不直接播放梅花山美景的录像,而先进行文本对话,让学生通过自身的阅读和理解构建自己头脑中的梅花山的景色,其后再观看梅花山片段录像,辅助学生进行合理地思考,将学生抽象的思维具象化,完善学生头脑中艺术世界的构建。
另外,在信息技术的辅助下,进行整个教学活动,例如相机出示句子,指导朗读,播放音乐,调动学生的朗读情绪,将信息技术和语文课程合理整合,巧妙地运用信息技术,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二、关注到学生美育的同时也不忽视德育。
通过朗读,播放梅花山录像(电教媒体),引导学生思考,仿佛身临其境地观赏梅花的晶莹透亮,感受梅花的清新淡雅,给学生以美的陶冶。
从抽象的文本描述转化为形象的思维,再现了梅花山的美景,给学生美的感受,但这时又以一首古诗为契机,引领学生体会梅花不畏寒冷,傲立风雪中的坚韧不拔的精神,将学生由对梅花外表的喜爱提升到对梅花内在精神的赞美,升华了主题。
给学生以美的享受也不忽视对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最后再播放音乐(电教媒体),指导学生朗读,在音乐中诠释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三、充分体现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性。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步步设疑,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尤其在教学第一自然段时,让学生边读边思考,将自己在朗读时的所思所想说出来,在学生的回答中,在教师的引导下,一步一步地理解课文。
教师的步步设疑是学生思考的台阶,学生通过自身的朗读和自我的思考,渐渐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四、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来读课文,以读解疑,以读会义,以读悟情。
整个教学过程立足课文本身,让学生从读中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教予学生读书方式,边读边提出问题进行思考,边读边联系以前所学进行思考,变机械地读字为开动脑筋地读文,“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鱼”。
五、内外知识,新旧知识相结合,相贯通。
不局限于课文中的内容,而是有机的结合课外知识,以前所学,其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服务。
从而也将学生所学知识融会贯通,温故而知新。
另外,徐老师丰富的教学语言也推动了教学的高潮,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让学生在朗读中有所学,在思考中有所学,更好地接受知识。
奉化市尚田镇中心小学听课记录上课教师学校锦溪小学班别三(1)班课题惊弓之鸟时间2007.11.10 记录者邢科课前谈话:你认识哪些成语?(龙飞凤舞,画龙点睛,打草惊蛇,叶公好龙……)一、导入揭题板书:惊弓之鸟这个成语里面藏着两样事物,是什么?(弓,鸟)出示图文:弓(认识“弦”字),箭,大雁(大雁排成“一”字形,爱惜小雁)范写“雁”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