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诗写作九忌、绝句写作布局
诗词学堂·格律诗的八大禁忌
![诗词学堂·格律诗的八大禁忌](https://img.taocdn.com/s3/m/84f31023f011f18583d049649b6648d7c1c7080f.png)
诗词学堂·格律诗的⼋⼤禁忌写格律诗,有⼋⼤禁忌:⼀忌孤平;⼆忌尾三连平(或者尾三连仄);三忌换韵;四忌失粘;五忌合掌;六忌重字;七忌直⽩;⼋忌新旧韵乱⽤。
现分别阐述如下:⼀忌孤平:关于孤平已经在前⾯做了解释,⼤家只要按照格律诗的基本格式和衍⽣的基本格式去做,就不会出现这类问题。
⼆忌尾三连平(或者尾三连仄):所谓尾三连平,也叫尾三平,即句⼦中末尾的三个字同时为平声字。
同理尾三连仄⼤家就很好理解了。
三尾平和三尾仄都是作诗的⼤忌,格律诗在节律设置上早已经克服了这种忌讳,但有些作者在写作时由于疏忽等原因,还是容易出现这类问题,⼤家⼀定要注意。
三忌换韵:就是在⼀⾸格律诗中只能依照⼀个韵部来写作,不能出现两个韵部的字。
但邻韵是个例外。
四忌失粘:格律诗中的粘是指在格律诗中,第⼆句和第三句、第四句和第五句、第六句和第七句这种相邻的句⼦之间平仄基本要相同。
我们以七绝平起仄收基本格式的第⼆句和第三句为例来看这个问题,如下: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第⼆句和第三句的第⼀、第⼆、第三、第四和第六个字的平仄都是对应⼀样的,但第五个字和第七个字平仄对应却相反,这不是失粘的问题。
这是考虑了整⾸诗押韵和避免三尾平(或三尾仄)等忌讳的需要。
因此粘主要是对⼆、四、六字⽽⾔的,因为这是词节上的关键字,⼀般不能失粘,只有救拗句中可以失粘,但救回来了,就不失粘了。
从这⾥我们同样可以反证明,为什么格律诗的衍⽣基本格式可以存在的合理性了。
现在有⼈会问,在格律诗衍⽣基本格式中,如句“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为什么第⼀、第三个字都可以变换,第五个字就不能随意变换的问题了。
考虑⼀下三尾平(或三尾仄)的问题,⼤家就明⽩中间的原因了。
五忌合掌:合掌就是对仗中意义相同的现象,诗病的⼀种。
指对仗中意义相同的现象。
⼀联中对仗,出句和对句完全同义或基本同义,称为合掌。
此为诗家⼤忌。
⽰例《《端午吊屈原》》:汨⽔悠悠载恨深,龙⾈碧粽祭忠魂。
格律诗创作中的一些禁忌
![格律诗创作中的一些禁忌](https://img.taocdn.com/s3/m/ccefe6210a4c2e3f5727a5e9856a561253d32156.png)
格律诗创作中的一些禁忌聂笑民格律诗创作中,除我们已经知道的平仄、押韵、对仗等基本格律规则要求外,还有一些声韵、构思及表达等方面的细节问题需要忌讳。
一、忌孤平与三平尾、三仄尾其实这个问题也可以说是涵盖于基本格律规则之中的部分。
孤平是个存在较多争议的问题。
就当代最具代表性的“王、启”二家而言,“王力说”的孤平不包括仄脚句,只针对平脚句五言的“平平仄仄平”和七言的“仄仄平平仄仄平”这两种句式而言,“除了韵脚之外只剩一个平声字”即为孤平。
“启功说”的孤平“实指一平被两仄所夹处”,这个不分平脚句还是仄脚句,也不管是五言七言,只要两仄夹一平就算。
只是不同位置处宽严有别:越近韵脚处越严格,七言句首第二字处可以不论。
当今诗界广泛认可后者理论。
这里特殊句式“平平仄平仄”除外(不忌),但不宜反复出现。
格律诗形成后准确是何时最早提出来“三平尾”之忌讳也确实无从查考说法不一,早期空海的《文镜秘府论·调声》中是可不避的,言三仄尾可救可不救,若救须采用三平尾:“三平向下承者,如王中书诗曰:待君竟不至,秋雁双双飞”。
在当代启功的《诗文声律论稿》中有言“三字脚如果全平或全仄也是非律的”。
即格律诗(律句)的尾三字是忌讳三连平或三连仄的。
二、忌撞韵、挤韵、连韵后人关于声韵的忌讳基本是由沈约的“四声八病”部分摒弃后进一步演绎出来的。
撞韵是指不用韵的那一句(亦称仄脚句)最后一个字用了与韵脚同韵母的仄声字。
挤韵是指诗句中过多的使用了与韵脚同韵母的字,特别是近韵脚处使用尤为明显。
连韵是指相邻的两句押韵句用了同音字作韵脚。
今人对“撞挤韵”定义是以相同“韵母”的字为该处“韵”的界定。
但原则上旧韵就不能说“相同韵母”了,这个“韵”只能是就“同韵部的字”而言,按韵部划分,同一韵部的算“同韵”。
有的虽属不同韵部,但今音属同韵母,笔者以为这类情况也该自行判断,按“同韵”避之。
因毕竟所谓的回避“撞挤连韵”的目的都是为了读起来声韵的和谐协调与优美,当以今人读起来不感觉“撞挤连”方为妥当。
绝句、律诗创作基本方法
![绝句、律诗创作基本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07c2c627b90d6c85ec3ac6ef.png)
绝句、律诗创作基本方法绝句1.绝句的结构不像律诗那样严格规定当中两联要对仗,它比较自由,不要求明显的稳定结构.。
(1)但如果用对仗,往往用在首联。
如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是在首联用对仗的。
饮湖上初晴后雨【苏轼】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2)但是,尾联用对仗,也不是少见的。
如孟浩然的《宿建德江》,就是尾联用对仗的。
: 宿建德江【孟浩然】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3)首尾两联都用对仗,也就是全篇用对仗,也不是少见的。
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是全篇用对仗的。
:登鹳雀楼【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绝句的结构是追求统一的,但又不能把统一绝对化;它还在统一中追求变化。
艺术形式的统一是在变化中的统一,艺术形式的变化是在统一中的变化。
没有统一,必须无以构成艺术形象所必须的单纯,没有变化,单纯就可能变成单调,无以构成艺术形象所必须的丰富。
绝在四句中追求单纯和丰富的统一,严整和灵活的统一,正是绝句的艺术结构内在规律。
在高度的限制中发挥灵活性,对于这种本来已经很单纯的艺术形式的生命力来说是不可少的。
3.律绝1.律绝跟律诗一样,依照律句的平仄,讲究粘对、押韵。
2.。
A.五绝:(1)平起式两字压韵——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2)仄起式两字压韵——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3)平起式三字压韵——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4)仄起式三字压韵——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五绝中除了“平平仄仄平”没有字是可平可仄(防孤平),其他句式都是第一字可平可仄。
B.七绝:(1)仄起式两字压韵——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2)平起式两字压韵——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格律诗创作“十忌”
![?格律诗创作“十忌”](https://img.taocdn.com/s3/m/adc4b4ca85254b35eefdc8d376eeaeaad1f316b7.png)
格律诗创作“十忌”展开全文董闻是律诗要遵循既定的规则。
俗语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这句话相对格律诗而言也是如此。
诗之所以称其为诗,就因为它有着不同于其他体裁的独特之处,有自己的特点。
诗的整体和局部的配合,总的来说就是景+情+意,然后通过起承转合的铺排,来构成诗的全部。
一句话,诗的整体就像一个人的身体,完整、协调、统一,形神兼备。
我们在读诗的时候常常会听到一个词,那就是意境。
那么这意境到底是什么东西呢?意是诗不可缺失的东西,如果说文字是构成诗的骨架、外形,那么意就是诗的灵魂。
诗要有灵魂,这是诗者之共识。
诗要有所表达,不能为诗而诗。
意,是诗所要表达的主题,也是诗者思想的主要体现;意,可明可暗,有内有外。
一部作品可以描写外在的景致,但是通过对情景的描写,再现作者的思想情愫,这就是意的蕴含。
诗如果无意,就像人缺少了思想和灵魂,这是要不得的!因此诗有诗的原则,主题就是诗的灵魂,文字是你再现思维意识的一种媒介。
关于格律诗的规则及技法,前人的论述很多,我们不可能一一去论述,现在我们只说一下简单的十忌,也就是在诗的创作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1、忌失态所谓不失态,就是我们常说的四平八稳,要尊重事实。
不失态,简单的说就是在写诗的时候,要尊重最基本的事实。
比如,我们写山,就要有山的姿势,写水要有水姿。
尊重事物本来的面貌,写山或峭拔俊秀,或者巍峨壮观,以及其他对关山势的描写。
但是绝不能把山写成像水一样的流动,或者长条腿跑了。
一句话,要在尊重事实的基础上,巧妙地运用各种修辞手法。
任何文学作品都来源于生活,它虽然高于生活,但是不能脱离生活的实质,包括玄幻都要遵循思维的最基本的逻辑,这是第一个不失态——不脱离原态。
2、忌繁杂诗的特点篇幅短小精炼,体裁决定不能有太多的铺垫,所以写的时候要去粗取精,与内容不相干的东西千万不要装进去,更不要凑数!有时候,写的时候词穷了,就将乱七八糟的东西都塞进去,这是不行的。
如果这样下去,到最后恐怕连你自己也不知道写的是什么了。
【诗词学堂】格律诗的八大禁忌和写作技巧
![【诗词学堂】格律诗的八大禁忌和写作技巧](https://img.taocdn.com/s3/m/04ff023003020740be1e650e52ea551811a6c95f.png)
【诗词学堂】格律诗的八大禁忌和写作技巧写格律诗的八大禁忌写格律诗,有八大禁忌:一忌孤平;二忌尾三连平(三连仄);三忌换韵;四忌失粘;五忌合掌;六忌重字;七忌直白;八忌新旧韵乱用。
今天说说格律诗的写作技巧一、律诗8个句子中,每个句子的第一个字的平仄选取技巧。
律诗有8句,每一句的第一个字加在一起就是8个字。
这8个字的平仄以“4平4仄交叉选用”“3平5仄或5平3仄交叉选用”为佳,不到万不得已时,尽量避免“2平6仄或者6平2仄交叉选用最好不要选用“1平7仄或7平1仄”更不能“8个都是平或者8个都是仄”。
理由是为了格律的和谐。
二、非韵句的四声递用技巧非韵句是指律诗中尾字不押韵的句子。
以律诗的四种格式来分,首句为最后字仄的格式中非韵句有4个,即第1、3、5、7句;四声递用的意思是,非韵句中最后一个字(肯定是仄声字),在选用上、去、入的仄声时,相邻的仄声字,最好不要在同一个声部里。
比如第一句最后一个字选用了去声,那么第三句最后一个字最好不要再选用去声字,你可以选用上声字或者去声字。
同理,凡是相邻的非韵句最后一个字在选声部时都要交错开选用。
一首诗中的非韵句最后一个字仄声部的选用最好是按照上、去、入声部这样递进选用。
即使达不到最佳,也要交错开来.三、对仗句的词性位置技巧一首诗中的非韵句最后一个字仄声部的选用最好是按照上、去、入声部这样递进选用这个技巧就是:要注意,诗写时尽量不使用词组。
结合主题,可以在名词(一个字)前,加形容词来增加力度。
另外:颌联和颈联相对应来看,同一位置的字的词性,要避免重复。
举例:颌联:X名词XXX动词X,XXXXXXX。
颈联:X非名XXX非动X,XXXXXXX。
其它位置也同理。
如果相同的位置上使用的词性也相同,就犯了“四言一法”的毛病。
这种要求,是为了诗句生动,不至于句式呆板。
所以请大家在读唐诗时注意一下。
这个技巧在五律中更应该值得注意.在对仗句中要避免“合掌”“正对”.先说“合掌”“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便是合掌。
律诗创作注意事项
![律诗创作注意事项](https://img.taocdn.com/s3/m/6b63fe352bf90242a8956bec0975f46527d3a7d7.png)
律诗创作注意事项1、起句的注意事项注意1:一般起句的景物写的不可太满,要留些余地给承句。
要不然你在起句话都说完了,人家承句写啥啊?就像聊天一样,你跟别人聊天,聊天自然是要两个或者以上的人嘛。
结果就你自己在那不停不停的说,跟和尚念经似地。
这就叫自言自语,不叫聊天。
比如写春吧,你可以在起句就开始直接写春天中的景色,也可以大概的提下春,不写具体的景物,这样你的承句就会非常好写,承句就具体写春天里的景物就好了。
你起句把春天的莺莺燕燕啊花花草草啊都写上了。
你让人家承句咋办嘛。
注意2:起句的前后分句可以是互补关系,可以是递进关系,可以是平行关系,可以是相连关系。
注意3:起句选取的景物要为转句的情服务,不要选取跟你表达的主题或感情无关的景物。
春天的景物多了去了,花草树木,莺歌燕语,不要把所有的景物都堆砌上去,都说三千弱水只取一瓢饮的,现在不要你只取一瓢,你可以多取几瓢,但你不能把三千弱水都取光了吧。
要有选择的选景。
注意4:选取的景物一定要符合自然的逻辑。
比如题目是夏夜,你选的景物是太阳当空照。
或者写月的时候同时写雨,这些都是不符合自然逻辑的。
注意5:如果是以景语开头,那么就要选用符合心情格调的景来写。
如果你心情很好,那么就不要选用“凄风、冷雨”凄凉的景物来写。
如果心情不好呢,就不要选用“自在娇莺恰恰啼”等欢快明丽的景来写。
注意6:起句一定要扣题。
比如【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这个景,人如果是在低处,肯定是看不到的。
所以这起句,紧密扣着题目《登高》。
注意7:七律和记叙文有一个相同处,那就是时间、地点一般放在起句来交待。
古诗中很少有把时间、地点放在后面介绍的。
除非是刻意的需要。
2、承句注意事项:诗的承接之法,要点是紧接起联。
写景色,写情绪,都要不松不紧,若即若离。
与起句的气脉要连贯而不可断了。
接续起联,但不要和起联一样的平行描写,要有所递进,或者舒展。
承联适宜匀称舒缓一些,尽量不要用很突兀很激昂的情绪表达。
绝句的结构布局
![绝句的结构布局](https://img.taocdn.com/s3/m/084443d0ab00b52acfc789eb172ded630b1c98f2.png)
绝句的结构布局一、起承转合法。
这种布局的要求是:起来自然,承要舒缓,转要突起,结要深远。
例如:王维【渭城曲】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这首诗前两句就是在写景,我们可以理解为虚写,那么下半部分一定是重在抒情。
这和七律的特点类似!劝君更尽一杯酒,一个“更”字,突兀顿显!二、并列法。
当我们为了表达某种思想感情,而选取的题材基本上没有主次之分,就可以利用并列法。
使用并列法,一般采用对仗或基本对仗的形式,以示工整、优美。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这个就是并列法的典型这样的绝句章法用在写景上,要注意三个问题:1、要注意写出的景物必须是一副完整的画面2、尽量使用对仗3、安排好景物的先后顺序三、承接并列合用法一首绝句的前两句用承接法,后两句用并列法,或前两句用并列法,后两句用承接法。
一般来说,承接法适用于时间上有先后或逻辑上有因果的表述。
荣枯聚散有谁知?富贵繁华能几时?花落皆因昔日好,春残莫怨燕归迟。
前两句用的是并列,后两句用的是承接。
司空图【忆中条】:燕辞旅舍人空在,萤出疏篱菊正芳。
堪恨昔年联句地,念经僧扫过重阳。
先用并列法,以拟人、通感的修辞大致临摹出孤寂秋中。
再用承接法,点明旧地重游,事过境迁,人是物非的无奈之情。
四、起承承合法。
有些绝句在承接的基础上,需要更进一步地发挥,也可以不转,仍然继续承接。
承句补充起句意之不足,转句不转继续发挥,写出当前境况或者继续补充起句意之不足。
桂阳年少西入秦,数经甲科犹白身。
即今江海一归客,他日云霄万里人。
第三句没有转折,只是写了目前的境况!如果要写出性质相反的两个事物、事件或情况迥异的两种状态情景,可以利用对比法。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通过同时同地同景与不同人的对比,写出两次不同遇合的感慨。
六、先景(事)后情(议)法。
这种布局适合于咏物抒情或记事抒情,而抒情,又常常以一种议论的形式发出。
格律诗用韵十忌
![格律诗用韵十忌](https://img.taocdn.com/s3/m/dde77f78b94ae45c3b3567ec102de2bd9705de59.png)
格律诗用韵十忌对于格律诗来说,韵脚就像大厦的基石一样,必须扎实稳固。
不可有半点应符和马虎。
要想写出一首好的格律诗,用韵八忌,不可不知!一忌落韵,也叫出韵,其实就是不押韵。
也就是在该押韵的地方没押韵或押错了韵。
初学者多犯此忌。
因为格律诗要求一首诗里只能押一个韵,因此所有韵脚的字只能在同一韵部内,不许相互串门。
一旦用错,就是落韵。
二忌凑韵,凑韵就是韵脚字与全句意思不相符合。
举例一首:落叶飘飞满地黄,出门散步被窝凉。
尼姑庙里翻经卷,伸手推开那扇墙。
这里边的凉和墙就属于凑韵,因为出门散步和被窝凉不凉根本就没什么关系。
尤其是墙字,和整句意思就更不搭配了,如果是伸手推开那扇门还可以,但门不押韵,就胡乱选个墙,结果弄出笑话了。
因此写诗切忌凑韵。
三忌重韵,重韵,就是在一首诗中,反复用一个字做韵脚。
举例一首:户外忽闻百草香,出门独自赏风光。
春原踏遍归来后,鞋也香来袜也香。
这里第一句和第四句的最后一个字都是香字。
重复在韵脚上使用两次,这就是重韵,是不允许的。
四忌倒韵,倒韵就是为了押韵,把正常的词颠倒过来使用。
如把风雨变成雨风,把花卉变成卉花。
应该注意的是,汉语词汇有的能颠倒,有的不能颠倒。
为了押韵,把不能颠倒的词颠倒过来用,就会闹笑话。
举例一首:一杯浊酒泪沾裳,长夜茫茫独倚窗。
最忆当年关外路,云游四海老湖江。
第四句本来是云游四海老江湖,因湖字不押韵,颠倒过来就是云游四海老湖江,就解决了押韵的问题了,但云游四海老湖江却让人不知所云了!五忌哑韵,哑韵就是读起来不响亮的韵。
清冒春荣《葚原诗说》中说“押韵不宜多用哑韵,如四支、十四盐两韵中多哑字,须择而用之。
”清袁枚《随园诗话》中又说“凡诗,押哑韵而能响者,其人必贵;押险韵而能稳者,其人必安。
”可见,哑韵也不是不能用,但必须是高手才能驾驭。
对于哑韵一说,本人实在是知之甚少,不敢妄加评说,更难以诗举例说明!还望网友见谅!六忌僻韵,僻韵就是使用生僻字做韵脚。
陷读者于云里雾里。
有些诗人喜欢故弄玄虚,写诗总喜欢用一些生僻字,以彰显自己学问高深。
《绝句》的布局分析
![《绝句》的布局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a64303e169dc5022abea000e.png)
《绝句》的布局绝句是古典诗歌中最常写、最易学、最难精的诗体。
难就在于字数少(20或28字),要想说大话、唱高调、炫耀才学、卖弄词藻、铺排典故、大发议论都不行。
这20个字(或28个字)就象20位(28位)贤人,每字都有一定的位置,都要发挥特别的作用,一个字也不能浪费。
要写好绝句,“必须情感深挚,兴会淋漓,神与境会,境从句显,景溢目前,意在言外,节短而韵长,语近而情遥,神味渊永,兴象玲珑,令人一唱三叹,低回想象于无穷。
”怎样写绝句?最基本的是要考虑如何布局。
如何开头和如何结尾?现在先讲布局。
布局是把选取的一定的素材,根据显示主题,表现内容的需要,进行恰当的剪裁和合理的安排。
使诗文中的各部分有机地联系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统一体。
绝句的布局,主要有以下八法:一、起承转合法:这是最常见的方法。
它是按照事物的发展顺序,感情波澜的自然起伏或事理的内在逻辑往下写的。
此法往往表现为起、承、转、合在一首诗中四句的具体运用。
“起”,诗的开头;“承”,接着开头的意思加以发展;“转”,是转折,开拓新意;“合”,是结束全篇。
为了写好绝句,在采用此法时,要求:起要扣题、突兀;承要连贯、自然;转要新颖、巧妙,多为结句作准备;结要含蓄、深邃或铿锵有力,醒明本旨,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绝句从总体上讲,通常可分为前、后两半。
前半部分往往起引带、铺垫的作用;后半是主题意旨所在。
但关键在第三句,第三句得力,则末句易之。
王楷苏《骚坛八略》云:“在第三句着力,须为第四句留下转身之地。
第三句得势,第四句一拍便着。
譬之于射,三句如开弓,四句如放箭也”。
杨载《诗法家数》云:要婉曲回环,删芜就筒,句绝而意不绝。
多以第三句为主,而第四句发之……大抵起承二句困难,然不过平直叙起为佳,从容承之为是。
至如宛转变化,工夫全在第三句。
若于此转变得好,则第四句如顺水之舟矣。
二、并列对合法:绝句中的四句,用两组对仗句分别写四个事物或分别写一个事物的四个方面,这样的布局叫“并列对合法”,这种方法工整而优美。
绝句开头八法布局八法结尾十六法
![绝句开头八法布局八法结尾十六法](https://img.taocdn.com/s3/m/f578d4936529647d27285289.png)
开头八法诗的开头,在绝句中叫“起句”、“发句”、“发端”;在律诗中叫“起联”、“首联”、“破题”。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诗歌创作的开头亦是如此。
宋严羽在《沧浪诗话·诗法》中说:“对句好可得,结句好难得,发句好尤难得。
”又说:“发断忌作举止,收拾贵在出场”。
明谢榛《四溟诗话》卷一:“凡起句当如爆竹,骤响易彻,结句当如撞钟,清音有馀”。
诗的开头,古人称为“凤头”,意即开篇就能引人入胜,并为下面几联留下广阔的空间。
诗怎样开头,并无定法,要根据题材来考虑,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常见的形式大致有八种:一、以写景开头。
这种开头又可分为四种类型:①在写景中蕴含着诗人某种情感。
如杜甫《秦州杂诗》之六:“莽莽万重山,孤城山谷间。
”这是描写宋卒们所处的环境。
“孤城”则暗含悲凉之意。
②写景为了烘托气氛。
如曹植的《七哀诗》:“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
”这是烘托了少妇对恋人千回百转的情思。
③写景为了铺垫和反差对比。
我在1990年写了一首《游延安宝塔山口占》诗,开头:“宝塔凌空慑鬼神,辉煌圣址炫家珍”两句,是说共产党当年的声望;后两句“唯忧日下延河水,无复渔郎来问津”是对党风不正的担忧。
前两句是为后面作对比铺垫。
它暗含邓小平所指出的“腐败不除,将亡党亡国”之意。
④写景是为了起比、兴作用的。
有的借景兴起。
如“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用孔雀不忍离去起兴,引出刘兰芝被家姑迫弃的故事;有的“兴”而兼“比”;如李白《上李邕》:“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用大鹏起兴兼以字比;哟的只比不兴,如贺之章的《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二、以叙事开头。
通过叙述揭示主题或全篇的主要内容。
这亦可叫“切题”或“破题”,立即点破题旨。
这亦有两种类型。
一种是切题词。
如杜甫的《石壕吏》:“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一种是切题意。
它虽与题目不合,但与题目的主旨切合。
如孟浩然的《宿建德江》:“移动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数,江清月近人。
律诗七禁忌七避免
![律诗七禁忌七避免](https://img.taocdn.com/s3/m/6f8992e681c758f5f61f676c.png)
格律诗(绝)七大禁忌:写格律诗注意的七大禁忌:一忌忌新旧韵混用:二忌孤平;三忌尾三连平(仄);四忌失对、粘、替;五忌合掌;六忌换韵;七忌直白。
一忌新旧韵混用:这是现代的一个规则,是指同一首诗中用韵,或用旧韵(平水韵),或用新韵(中华14新韵),二者只能用其一,不能新旧韵混用。
二忌孤平:所谓孤平,指一句中,除去最后一个韵脚字外,只有一个平声字,则为犯孤平。
比如“仄仄平平仄仄平”,如果第三字是仄声,除去第七个韵脚字外,只有第四个字是平声字,就犯孤平。
三忌尾三连平(仄):是指每句最后三个字都是仄声或都是平声字,比如“仄仄平平仄仄平”,如果最后一字是仄声,就是尾三仄;如果第五第六字是平声字,就是尾三平。
四忌失对、粘、替:①失对:是要求一联的上句与下句间的有关字,平仄相反。
如果相同了,就是失对。
②失粘:是指要求上联下句与下联上句间对应的字,平仄相同,即为粘,如果不粘,就是失粘。
③失替:要求一句内2、4、6字平仄交替。
没有交替,就是失替。
五忌合掌:是指律诗中,三四句、五六句,其实是两幅对联,如果一幅对联,上下句意思相同,就是合掌。
六忌换韵:是指一首格律诗中,韵脚的字的韵部,只能在同一个韵部中,如果不在同一韵部,就是换韵。
所谓韵脚,就是偶数句的最后一个字,如果第一句押韵,其韵脚也包括在内。
七忌直白:格律是要偏于雅致文言,太过直白,就不是格律诗了。
………………七个尽量避免一避免重字:是指一首诗中,尽量不要有重复的字,但是在本句句式中除外。
不过也有许多好的格律诗里也有重字,尽可能避免。
二避免挤韵:也称犯韵、冒韵,是指在诗句中不是韵脚处过多使用同韵的字,读起来让人拗口。
三避免撞晕:就是在不用韵的那句(白脚)(比如七绝的第三句子)尾字也用了韵脚同韵母的仄声字。
四避免重韵:一首诗中,用同一个字重复押韵这个是几个避免中的较为重要的,切记。
五避免七律的三同头(含三平头、三仄头):六避免七律的三仄尾七避免押韵单调:要求韵脚平声要阴阳都用,如果出现了皆阴皆阳,会出现阴阳失调。
律诗写作禁忌“四平头”
![律诗写作禁忌“四平头”](https://img.taocdn.com/s3/m/e857ac2db80d6c85ec3a87c24028915f804d8432.png)
律诗写作禁忌“四平头”绝律诗整首每一句起字全部采用平声字是一种极端不合规性的表述形式。
反之起字若全部用仄声字,则是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在绝律诗中都是不可取的,或者说有点不讲究律诗的外表。
就象诗词中的两仄声字中夹一平声字一样就是犯了“孤平'。
然“孤平'可以拗救,但全平头格律诗则无药可救。
当然,摘去格律诗的帽子,若喜欢一切均都可以称为心目中好诗词。
格律诗中的对仗联,主要看所对仗词性是广域还是侠义的对仗。
清代.车万育的《声律启蒙》一书,可以很好地理解诗词的对仗词语,是侠义和广域对仗形式及逻辑和思维模式的范本。
狭义的对仗大多指自然现象对仗,如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冠对带,帽对衫,能对否,圣对贤等等。
广域对仗也就是朦胧意境对仗,但觉对何曾,偶尔对时常,方才对恰巧,虎踞对龙蟠,风淅淅,露溥溥,两岸晓烟杨柳绿,一图春雨杏花红等等。
侠义的对仗,即下联只能按上联的词语来对,称为工整对仗,用词平仄要求严谨,不能有纰漏,词意对应规范要有连贯性,上承下接意境优美,不能随意为之。
广域的对仗,可有点随意春芳歇的味道了,讲究人的口语韵律只要在同一层次感觉上,差不多就行了。
工整的对联,必须得体合韵,明文意达,朗朗上口。
且上联与下联平仄相互对应才能成立。
所谓诗词中的对仗,一般首联和尾联(七律或五律诗词的第一二句和第七八句)可对可不对仗。
而颔联、颈联(七律或五律诗词的第三四句和五六句)则要求对仗工整。
七绝和五绝则是尾联要求对仗工整。
有关律诗的工整对仗形式,严谨的诗句要求不能脱离其格律和对仗工整的规矩。
当然,若你喜欢也可随意为之。
只是难解初学近体诗者的凝惑之心。
所以建议多读读有关写作格律诗词的书籍,尽量避免在写作格律诗中犯忌讳的律诗通病。
这其中包括'平头、孤平、三平或三仄尾'等等在内。
格律诗虽有一三五平仄不顾,二四六分明之说,但也不是完全可以不顾的,这只能在习作者基本了解其平仄规律后才能体会到并且如何避免犯格律诗的通病。
律诗写作九忌
![律诗写作九忌](https://img.taocdn.com/s3/m/d71d15cc941ea76e59fa041d.png)
律诗写作九忌律诗与绝句均属于近体诗,近体诗与古体诗是从诗体上区分,并非时代概念。
近体诗滥觞于南齐永明年间,史称“永明体”。
近体诗大兴于唐,对于字数、押韵、对仗、平仄均有严格规定,讲究格律,故又称格律诗。
近体诗包括绝句(五言、七言)、律诗(五言、七言、排律)。
律诗定型于初唐时期,盛唐以后,大盛于世。
《全唐诗》有4.89万余首,仅七言律诗就有9000余首,约占总数1/5。
律诗是一种十分精致的文学架构,它有中国式的平衡对称美,呈现出无与伦比的和谐。
整体架构又具有整齐中见差异,参差中见整齐的美。
它利用音、形、义的配合,构成了多维性的对称和变化。
正如胡应麟所说:律诗是“綦组锦绣,相鲜以为色;宫商角徵羽,互合以成声。
”(《诗薮》)我们学习写作律诗要掌握其基本规律,练好基本功。
徐增道:“八句诗,何以名律也?一为法律之律,有一定之法,不可不遵也;一为律吕之律,有一定之音,不可不合也。
”(《而庵说唐诗》)故而,写律诗要遵守基本规则,勿违犯禁忌。
一忌,立意不明,或散或庸。
“立意”就是确定主题。
王夫之:“无论诗歌与长行文字,俱以意为主。
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
”(《姜村诗话》)诗歌立意贵集中、创新、深远、真挚。
古人云:“意多乱文”。
一首诗意绪纷乱,等于无意。
比如宋《西昆酬唱集)中的《泪》“锦字梭停掩夜机,白头吟苦怨新知。
谁闻陇水回肠后,更听巴猿掩袂时。
汉殿微凉金屋闭,魏宫清晓玉壶欹。
多情不待悲秋气,只是伤春鬓已丝。
”北宋西昆派追求形式美,堆砌词藻典故。
此篇将八种不同的悲苦之泪并列排出——思妇、弃妇、征夫、纤夫、皇后、壮士、悲秋、伤春等多以典故出之,犹如散珠一片,漫散浮泛。
虽然诗中有意象,但立意不明。
在当前律诗创作中,也有注意了诗歌的形象性,忽略立意的现象,如一首写农村的诗歌:“街宽路净早脱贫,院绿楼红景物新。
万木冲天分左右,千花铺地扮冬春。
九龙照壁招商驻,四座牌坊待客临。
合作医疗民受惠,儿童无有辍学人。
”此诗并列八种现象——街路宽、院楼新、万木冲天、千花铺地、照壁招商、牌坊待客、合作医疗,儿童上学。
律诗的布局
![律诗的布局](https://img.taocdn.com/s3/m/3d9f6df14bfe04a1b0717fd5360cba1aa8118ca0.png)
律诗的布局律诗的形式可分为五律、七律和排律三种。
排律又称长律,句数不少于十句,两句一联,也称一韵,除首尾两联外,其余各联均须对仗。
今天,我们讲律诗的布局,只针对五律和七律。
五律和七律每首限定为八句,共四联,依次称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
容量比绝句多一倍。
因此,律诗的布局与绝句又不尽相同。
下面,介绍几种主要的律诗布局法。
一、起承转合法。
这种布局法与绝句的起承转合法有点相似,不同的是律诗的起承转合是以一联为单位,而不是以一句为单位。
比如:《阁外》:阁外涛声似旧时,两三星火荡支离。
烟迷远树天如坠,雾失归途鸟却知。
酒最伤人无月夜,情难回首少年期。
眼前看取风波恶,强与江鸥说息机。
首联定下全诗的基调,交代出时间和地点,以所闻所见两个截面总起全诗。
颔联分别从远处的静物与近处的动物入手以相承,继续写景,进一步交代了当时的天气状况,隐示作者当时的心情。
颈联转入抒情,结合前面所写景物定下情感基调,感慨现在,回忆过去。
尾联在呼应前文的基础上继续抒情,表明作者的志趣。
律诗的起承转合,妙处在于处处呼应,环环相扣、首尾关阖,句与句之间、联与联之间不离不弃,情景交融。
是律诗创作最常见的章法。
二、起承继转合法。
这种章法的基本概念,就是首联起,颔联承,颈联继,尾联转合,把转的功能放在尾联的上句,尾联的下句承担合的功能。
比如《登龙山》:四月携壶向冷泉,野花开晚在危巅。
林深日蔽分光弱,露重衣寒觉鸟孱。
侧世难寻云外路,余生赖有杖头钱。
登龙于我复何益,返阻崎岖脚下边。
首联点题,交代时间、事件和地点。
颔联分别从危巅和冷泉承下来写出龙山顶上景象和气候,同时也为作者的思想感情交代出氛围。
颈联在颔联的基础上继续发挥,写出登临绝顶的艰难,也适当地发出了作者由此而联想到的生活艰辛。
尾联上句笔锋一转,转入抒情,下句以感慨做结,呼应首联,说明人生追求越高,当要回归时也就越难的道理。
此章法的关键在于作者在颔联处感觉力度不够,还不能对为尾联的合结起到全力的推动,所以颈联处暂时不转,而是在颔联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挥。
写格律诗,有八大禁忌
![写格律诗,有八大禁忌](https://img.taocdn.com/s3/m/b41b0a07bdd126fff705cc1755270722192e59e8.png)
写格律诗,有八大禁忌写格律诗,有八大禁忌:一忌孤平;二忌尾三连平(三连仄);三忌换韵;四忌失粘;五忌合掌;六忌重字;七忌直白;八忌新旧韵乱用。
一忌孤平:所谓孤平,指一句中,除去最后一个韵脚字外,只有一个平声字,则为犯孤平。
孤平为诗家之大忌。
比如“仄仄平平仄仄平”,如果第三字是仄声,除去第七个韵脚字外,只有第四个字是平声字,就犯孤平。
犯孤平的句式,只限在韵脚的句子,就是说,最后一个字是平声字的句中(即韵脚句),要注意不要犯孤平,在非韵脚的句中,即使只有一个平声字,也不算犯孤平的句子,如“仄仄平平平仄仄”句,以一三五不论之说,第三、第五字变为仄声字,就变成了“仄仄仄平仄仄仄”,这样的句式,不是孤平,但是却犯了尾三仄,当然,对于初学者,尾三仄不是太严格,如果能避免,则更好。
《鉴赏古典诗歌2--还原语序》还原颠倒的语序,把握诗人的真实意图与情感侧重点一、要点解说:1.主语后置。
崔颢《黄鹤楼》诗:“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意即“晴川(晴朗的原野上)汉阳树历历(可数),鹦鹉洲芳草萋萋”,“汉阳树”和“鹦鹉洲”置于“历历”、“萋萋”之后,看起来好象是宾语,实际上却是被陈述的对象。
2.宾语前置。
杜甫《月夜》诗:“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实即“香雾湿云鬟,清辉寒玉臂”。
诗人想象他远在鄜州的妻子也正好在闺中望月,那散发着幽香的蒙蒙雾气仿佛沾湿了她的头发,清朗的月光也使得她洁白的双臂感到寒意。
这里的“湿”和“寒”都是所谓使动用法,“云鬟”“玉臂”本是它们所支配的对象,结果被放在前面,似乎成了主语。
辛弃疾《贺新郎》词:“把酒长亭说。
看渊明、风流酷似,卧龙诸葛。
”晋代的陶渊明怎么会酷似三国时的诸葛亮呢?原来作者是把他们二人都用来比喻友人陈亮的,分别说明陈亮的文才和武略,按句意实为“看风流酷似渊明、卧龙诸葛”。
宾语“渊明”跑到了主语的位置上。
另如钱起《谷口书斋寄杨补阙》诗:“竹怜新雨后,山爱夕阳时。
”(怜新雨后之竹,爱夕阳时之山。
绝句、律诗四忌
![绝句、律诗四忌](https://img.taocdn.com/s3/m/a5afef2fdf80d4d8d15abe23482fb4daa48d1d7d.png)
绝句、律诗四忌
来源于醉月诗苑。
【绝诗四忌法】
何谓绝诗四忌?曰可加可减、可多可少、可彼可此、可上可下是也。
学者于律诗四忌又知趋避矣,故再以绝诗四忌示之,仍分述如下:
一、可加可减
如五绝之诗,加二字为七绝;七绝之诗,减二字为五绝之类。
二、可多可少
如一诗之中,一意分为四句,或四句仍归一意之类。
三、可彼可此
如咏梅之诗,可移而咏菊;咏山水之诗,可移而咏风月之类。
四、可上可下
如七绝仄起押韵之句,与第四句同为仄仄平平仄仄平。
苟其不分层次,上句与下句可以互易之类。
【律诗四忌】
何谓律诗四忌?一曰不工,二曰不贯,三曰不自然,四曰不典雅。
初学作诗者,于前述种种忌病,既已领会,则尤当注意此四忌也。
今述如下:
一、不工
律诗最重对偶,苟对偶之句配搭不匀,便不工矣。
二、不贯
律诗以第一联为起,第二联为承,第三联为转,第四联为合。
苟不知起承转合之层次,而两两相凑,便不贯矣。
三、不自然
律诗于立意、造句、炼字、修辞诸法,在在皆当研究,苟其徒重对偶,于诗之意义词句生拍硬截,便不自然矣。
四、不典雅
律诗宜善于运用古典,若只将迎眸、屈指、好将、从教称字,铺张字面,便不典雅矣。
律诗布局的四种方式
![律诗布局的四种方式](https://img.taocdn.com/s3/m/0880cfdf4128915f804d2b160b4e767f5acf8089.png)
律诗布局的四种方式五律和七律,是由首联、颌联、颈联、尾联组成的,共八句,容量比绝句多一倍。
因此它在布局上与绝句也就不尽相同。
现将其主要布局法归纳如下:1、起承转合法律诗的布局以“联”为单位。
首联(第一、二两句)为起,颔联(第三、四两句)为承,颈联(第五、六两句)为转,尾联(第七、八两句)为合。
起联起到点题、定基调或笼罩全篇的作用,故有的交待时间、地点、事项,有的总括全诗,有的则直接写景抒情等。
承联是接着起联写下去的,或描景,或叙事,或抒情,以加深扩充起联的内容。
转联是笔锋一转,别开生面,或由写景转到抒情,或由此时、此地、此事,转到彼时、彼地、彼事,其内容与前两联虽有内在的逻辑联系,但有明显的不同,转的意味较重。
结联以能点明主旨,振醒全篇,或含蓄蕴藉,余味无穷为上,故应有画龙点睛之笔。
我们来看杜甫的《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此诗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写所见所闻之景,是起;颔联上句“无边落木萧萧下”是承接第一句写的,下句“不尽长江滚滚来”是承接第二句写的。
这是分承法,从山、水两个方面分承,继续写景。
颈联转入抒情,从空间和时间两方面感慨自己的一生。
尾联归结到当前人老境困,仍是抒情。
这首诗的布局用的就是起承转合法。
孟浩然的《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亦用此法:山暝听猿愁,沧江急夜流。
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
建德非吾土,维扬忆旧游。
还将两行泪,遥寄海西头。
王昌龄的《宿京江口》、杜牧的《商山麻涧》以及前面举例我的那首《黄河》,它们的布局方法都属于起承转合法。
2、起承继转合法这种写法就是:在一首律诗中,首联为起,颔联为承,颈联为继,尾联为转合。
所谓“继”,就是接着颔联的意思继续发挥而不转折。
这样写的话,往往把转与合的功能由尾联承担了。
我们来看看郑谷的《鹧鸪》诗:暖戏烟芜锦翼齐,品流应得近山鸡。
浅谈如何写好绝句和律诗
![浅谈如何写好绝句和律诗](https://img.taocdn.com/s3/m/4a99435df111f18583d05a8f.png)
浅谈如何写好绝句和律诗罗甸县边阳中学陈志坚自中华诗词学会配合国家有关部门和单位提出“让中华诗词走进校园”以来,不少学校学习诗词之风逐渐兴起,然而,不少农村学校的语文老师不会写绝句和律诗,其它学科老师更不知如何下笔了。
笔者认为,要写好绝句和律诗,必须了解绝句和律诗,掌握它们的技巧:平仄、章法、对仗、押韵以及认真读前人的作品,即先求入门,后求精通。
一、平仄。
第一要读准汉字的读音,即掌握汉语拼音的四种调,第一声﹙阴平﹚、第二声﹙阳平﹚、第三声﹙上声﹚、第四声﹙去声﹚。
能辩四声,就能知平仄。
古代把汉语拼音的四种调分成平声和仄声,即阴平和阳平称为平声,上声和去声称为仄声。
第二要掌握平仄运用规则:⑴、绝句和律诗每句中的第二个字与第个四字的平仄要相对﹙反﹚,即每句诗平仄是交替出现的,如五言律诗:平平仄仄平;⑵、一联之内﹙即①②句为上联,③④句为下联﹚的上下句﹙又叫出句与对句﹚的平仄是相反﹙或叫做相对﹚的,如下列例子《听筝》中的第①②句“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⑶、联与联之间﹙即②③句﹚平仄要相粘,即下联﹙第③句﹚出句的平仄与上联的对句﹙第②句﹚平仄必须相同,由于五言绝句的第一个字可平可仄,所以五言绝句①②句和③④句的第二个字平仄要相同。
七言绝句的第一个字和第三个字可平可仄,所以七言绝句①②句和③④句的第二字和第四个字平仄要相同。
律诗是绝句的加长,只要注意第⑤句与第④句平仄相粘,即五言律诗要求第⑤句与第④句的句首的第一、二个字,主要是第二个字的平仄相同,七言律诗则要求第三、四个字平仄相同,主要是第四个字的平仄相同。
若不符合相粘的规则叫失粘。
例 : 听筝﹙唐﹚李端①鸣 筝 金 粟 柱, 平 平 平 仄 仄②素 手 玉 房 前。
仄 仄 仄 平 平③欲 得 周 郎 顾, 仄 仄 平 平 仄④时 时 误 拂 弦。
平 平 仄 仄 平附 :绝句平仄规律示意图绝句①平平仄仄平平仄﹙平起仄收﹚②仄仄平平仄仄平﹙仄起平收﹚③仄仄平平平仄仄﹙仄起仄收﹚④平平仄仄仄平平﹙平起平收﹚二、章法。
[vip专享](七星阁-借阅并勘误)绝句与律诗的固定格式要求
![[vip专享](七星阁-借阅并勘误)绝句与律诗的固定格式要求](https://img.taocdn.com/s3/m/f1f8b8d9e518964bcf847caa.png)
(七星阁-借阅并勘误)绝句与律诗的固定格式要求-20120220格律诗是我国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很多脍炙人口的唐诗宋词无论从文采、笔调、与技法还是从内涵、意境与格调,或出神入化,或华美绚丽,或大气磅礴,或行云流水;或言情,或抒怀,或铭志。
经过历史演变与发展,逐步形成了别具特色的文学体裁。
并且由此诞生了不少伟大诗人,留下了许多不朽的传世佳作。
人们根据习惯,将从古至今我国的诗歌划分为古体诗(诗经、乐府中的诗歌)、近体诗(唐以后逐步形成的绝句与律诗)和现代诗歌(自由体、朦胧诗等)。
唐以后至宋朝,又在近体诗的基础上逐步发展了带有词牌性质的各类辞赋。
近体诗区别于古体诗的最典型特征就是对字数、行数、对仗、平仄、押韵等有十分严格的规范要求。
无论五言或七言绝句,也无论五言或七言律诗,在创作格式上讲究固定的几种平仄排列;讲究“对”和“粘”的规则;讲究“起、承、转、合"的布局结构;讲究出句和对句之间的上下对仗;讲究绝句与律诗中的韵脚与押韵。
这其中最难的就是对押韵的要求。
绝句:四句一组称为绝句;律诗:八句一组称为律诗。
平仄:古汉语将汉字分为平、上、去、入四个声调。
需要说明的是,古汉语中的入声字在现代汉语的普通话里已经不存在,但却常见于南北方部分方言中,比如山西、江浙、min南、潮州、广东话、湖南话等等。
依照现代新华字典或新华词典的相关解释:一声为“平”声,其余三声(二声<上声>、三声<入声>、四声<去声>)均为“仄”声。
但是在创作近体诗的过程中出于需要,对声的要求有了演变,即:将平声和上声统归于平声,但有阴平与阳平之分。
“对”和“粘”:无论绝句或律诗,其第一句和第二句的平仄是相反的(当然诗的第一句一般基本上是以仄声起头的),这称为“对”;但按照严格的平仄格式要求,诗的第三句和第二句的开头平仄必须是相同的,这称为“粘”;对仗:就是每一联的出句和对句之间除了要遵循平仄格式外,其对应的词性也必须相对,即: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副词对副词,量词对量词,虚词对虚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律诗写作九忌李晋灵律诗与绝句均属于近体诗,近体诗与古体诗是从诗体上区分,并非时代概念。
近体诗滥觞于南齐永明年间,史称“永明体”。
近体诗大兴于唐,对于字数、押韵、对仗、平仄均有严格规定,讲究格律,故又称格律诗。
近体诗包括绝句(五言、七言)、律诗(五言、七言、排律)。
律诗定型于初唐时期,盛唐以后,大盛于世。
《全唐诗》有4.89万余首,仅七言律诗就有9000余首,约占总数1/5。
律诗是一种十分精致的文学架构,它有中国式的平衡对称美,呈现出无与伦比的和谐。
整体架构又具有整齐中见差异,参差中见整齐的美。
它利用音、形、义的配合,构成了多维性的对称和变化。
正如胡应麟所说:律诗是“綦组锦绣,相鲜以为色;宫商角徵羽,互合以成声。
”(《诗薮》)我们学习写作律诗要掌握其基本规律,练好基本功。
徐增道:“八句诗,何以名律也?一为法律之律,有一定之法,不可不遵也;一为律吕之律,有一定之音,不可不合也。
”(《而庵说唐诗》)故而,写律诗要遵守基本规则,勿违犯禁忌。
一忌,立意不明,或散或庸。
“立意”就是确定主题。
王夫之:“无论诗歌与长行文字,俱以意为主。
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
”(《姜村诗话》)诗歌立意贵集中、创新、深远、真挚。
古人云:“意多乱文”。
一首诗意绪纷乱,等于无意。
比如宋《西昆酬唱集)中的《泪》“锦字梭停掩夜机,白头吟苦怨新知。
谁闻陇水回肠后,更听巴猿掩袂时。
汉殿微凉金屋闭,魏宫清晓玉壶欹。
多情不待悲秋气,只是伤春鬓已丝。
”北宋西昆派追求形式美,堆砌词藻典故。
此篇将八种不同的悲苦之泪并列排出——思妇、弃妇、征夫、纤夫、皇后、壮士、悲秋、伤春等多以典故出之,犹如散珠一片,漫散浮泛。
虽然诗中有意象,但立意不明。
在当前律诗创作中,也有注意了诗歌的形象性,忽略立意的现象,如一首写农村的诗歌:“街宽路净早脱贫,院绿楼红景物新。
万木冲天分左右,千花铺地扮冬春。
九龙照壁招商驻,四座牌坊待客临。
合作医疗民受惠,儿童无有辍学人。
”此诗并列八种现象——街路宽、院楼新、万木冲天、千花铺地、照壁招商、牌坊待客、合作医疗,儿童上学。
这种种景观犹如珠,并排并列,不分主次,形成“意多而散”而不足。
二忌,少形象、缺意象、多政治术语。
诗是形象的语言艺术,它不同于政论,必须有诗味,有意境。
林纾说:“意境者,文之母也。
”(《春觉斋论文•应知八则》)意象是意境的基础,有情有景产生意象。
意境,则是比意象高越一级的美学范畴。
只讲道理,有了“意”,但没有“象”,就谈不上诗味,更难表现“意境”了。
如一位诗友写永葆先进的诗:“军休干部党性坚,理想信念志不偏。
三个代表知行践,两个务必永承传。
遵章守纪廉政倡,求真务实伟业镌。
老骥壮心葆先进,盛世修身谱新篇。
”此诗内容健康,有真情,但缺少诗“象”,因此,虽然押了韵,仍少诗味。
三忌,失粘、失对、出律。
律诗的平仄格律,是运用汉语中的四声交换、对应规律,在音调上起到抑扬顿挫,富有音乐美的作用。
律诗应严守平仄格律的粘对规律。
有些诗友写诗注意内容,忽视格律要求,造成失粘失对,多处出律,应特别注意。
四忌,对仗不工,偏枯。
对仗(对偶)在先秦的诗歌中就已存在了,它体现了诗歌均衡美的特色。
对仗是律诗中有别于绝句的重要标志,它要求颔联(三、四句)、颈联(五、六句)对仗,要使相应词语的词性相同或相近,要平仄相反。
诗友们写律诗时,对仗不工不严的情况较多:①词性不同。
如:“烈士热血征途洒,三山倾覆九州红。
”“热血”与“倾覆”一是名词一是动词词性不同,不符合对仗要求。
如:“游荡华街逛超市、追寻时尚不惜钞。
”“逛”是动词,“不”是副词词性不同。
“超市”名词,“惜钞”动宾词组,词性不同。
②平仄未相反。
如:“披荆斩棘奔四化,国强民富业绩宏。
”(新声)此联上句“披荆斩棘”是平平仄仄,下句“国强民富”是平平平仄,未能相反。
“奔”是双音字。
③对仗出现偏枯。
何谓偏枯?指对偶句中的两物对一物,或以一意对两意,或种事物对属事物,显得不工整。
如“燕王买骏骨,渭老得熊罴。
”(杜甫)“骏骨”为一物,“熊罴”为两物。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李白)“橘柚”为两物,“梧桐”为一物。
“往昔悲唱阳关曲。
今日欢歌西部篇”“阳关”是属类,“西部”是种类,“西部”包括“阳关”,故是偏枯。
五忌,合掌、四平头。
1、何谓合掌:指对偶句中出句与对句的意思相同或相似,犹如两掌相合。
律诗字少意丰,必须惜墨如金,以有限的字词表达更多的情景意蕴。
故“合掌”乃作诗之大忌。
合掌有三种情况:其一,一联内用同义字、同一字相对。
冒春荣《葚原诗说》云:“对法不可合掌。
如李宗嗣‘普天皆灭焰,匝地尽藏烟’‘皆、尽’合掌。
”其它同义字如“犹、尚”、“因、为”、“听、闻”、“知、觉”、“如、似”等等常会构成合掌。
如:“谁闻陇水回肠后,更听巴猿掩袂时。
”其二,对偶句中出句与对句部分词语意思相同,也是合掌。
如“仙人洞里怀先哲,会议厅中忆昔贤”“怀先哲、忆昔贤”合掌。
“古迹高昌遗址破,交河故地旧城残”“遗址破,旧城残”合掌。
“不尽沙丘一抹绿,无边瀚海水盈潭”“沙丘、瀚海”合掌。
其三,“事异意同”即对偶句中的出句与对句所用辞藻典故虽不同,但两句含义一样或相近。
南宋魏庆之《诗人玉屑》曰:“两句不可一意”。
如“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虽写两种动物,两种神态,而含义均是思乡。
梅圣俞《和王禹玉内翰):“力锤顽石方逢玉,尽拨寒沙始见金。
”纪昀曰:“二句亦合掌”。
(《瀛奎律髓))今人犯“事异义同”的“合掌”颇多,如:“抗日军民驱虎豹,歼敌劲旅战熊罴。
”“每借浮云遮丽日,常生迷雾蔽晴天。
”“千山披素裹,万壑挂银装。
”2、何谓四平头?即律诗中间对仗的四句皆用一类字起头。
如高适《送李少府贬峡中,王少府贬长沙》中间二联:“巫峡啼猿数行泪,衡阳归雁几封书。
青枫江上秋天远,白帝城边古木疏”。
纪昀曰:“平列四地名,究为碍格,前人已议之。
”沈德潜指出:“连用四地名,究非律诗所宜。
”(《唐诗别裁集》)如:赵昌父《梅花》中间两联:“未至腊时须访问,已过春月尚跻攀。
直从开后至落后,不问山间与水间。
”两联各句开头“未至、已过、直从、不问”均为偏正词组的副词语,亦为“四平头”。
如一诗中间两联:“冬日炉前能取暖,夏天树下可乘凉。
春来花绽院中艳,秋至果熟树上香。
”两联中各句开头“冬日、夏天、春来、秋至”均以季节词开头,是为“四平头”:总之,变化多可以扩展诗意,丰富内涵,增强诗的表现力。
六忌,音步应谐不谐,应变不变。
何谓音步:指词或词组间因表达语意而拖长语音形成的间隔。
它具有节奏美。
齐梁以后,随诗歌律化的深入,音乐感的加强,五言诗与七言诗音步均有甲式与乙式。
五言(甲)二I一I二,(乙)二,I二I一。
七言(甲)二I二I一I二I,(乙)二I 二I二I一I。
要求二联之内音步相同,两联的音步上下要相异。
如:王维《山居秋暝》:“明月I松间I照,清泉I石上I流。
竹喧I归I浣女,莲动I下I渔舟。
”杜甫《蜀相》:“映阶I碧草I自I春色,隔叶I黄鹂I空I好音。
三顾I频烦I天下I计,两朝I开济I老臣I心。
”对于音步问题,写诗者时有忽略,出现应同不同,应异不异的现象。
如:“奥运I圆I夕梦,神州I百业I盈。
”“披荆I斩棘I奔I四化,国强I民富I业绩I宏。
”“时逢I端午I日,晓发I木兰I舟。
白莲I千秋I涌,沧波I一脉I流。
”后两联均为2、2、1音步。
七忌,出韵。
诗歌押韵,早在先秦以前就已存在,基本定式是偶句句尾押韵,称韵脚。
此与外国诗歌不同,日本、古希腊诗歌不押韵,欧洲十七世纪以后,诗歌创作才盛行押韵。
押韵不仅产生音乐美,而且对诗的内涵也产生积极影响。
袁枚说:“欲作佳诗,先选好韵。
”(《随园诗话》)唐以后写律诗,用《平水韵》,押平声韵,一韵到底,用同一韵部的韵,首句如为平收时,必须入韵,可押邻韵。
(编者按:如用新声韵,则不再押邻韵。
因古韵部分得细,新韵已归纳为14韵,故不宜再押邻韵。
)今人写律诗,中华诗词学会提倡用新声新韵,也可用平水韵,允许双轨制。
但一首诗中不能混用。
用新声韵写律诗,也必须在二、四、六、八句句尾押平声韵,一韵到底。
首句如为平声收,亦应押平声韵。
有些诗友写律诗,忽略这些要求,造成“出韵”现象。
如有首《庆祝建党85周年》的诗,其中第二、四、六、八句是:“创立巩固新政权,开放引资促发展。
独立自主办航天,和谐创新永向前。
”“权、天、前”是平声,“展”是仄声,出韵了。
八忌,诗中词语多处犯复,或犯题。
梁章钜《退庵随笔》云:“作近体诗前后复字须避”。
诗要求词语精炼而意丰,诗友们写诗时往往忽略。
如“游荡华街逛超市,追寻时尚不惜钞。
高档商品来买俏,大把银钱尽情销。
”“不惜钞”与“大把银钱尽情销”意思重复。
如:《甘肃行》:“驼铃阵阵走祁连,座座碉搂立漠间。
旧日阳关沙场在。
今朝烽燧已无烟。
雄关远望昆仑雪,石窟仍偎半月泉。
大漠流沙难锁住,春风已度玉门关。
”此诗立意不错,但犯复多处,“阳关、雄关、玉门关”“立漠、大漠、流沙”等。
诗中犯题的亦常见,如诗题《登峨眉山》首句写“峨眉峰耸入霄端”,诗题《月牙泉》,首句写“鸣沙山下月牙泉”,诗题《紫云游》第三句写“紫云岭上游”,诗题《晚耘轩内唱新歌》,末句写“晚耘轩内唱新歌”。
(编者按:所谓犯题宜注意。
古人用首句或诗中句作题甚多,仅为有别于它诗,似与题意无关。
)九忌,章法欠周。
何谓章法?亦称结构。
律诗的结构,有两方面涵义:(1)外在结构,指诗之材料安排的规范,比如开头、结尾,中间两联对仗。
它按句式的规划排列,属于结构的外部要求。
(2)内在结构,指感情的萌发、深化、结束,有人把它的进展过程,简称为起、承、转、合。
在创作中处理结构问题,就是如何把外部范式和内在的感情发展结合起来,更好地表现主旨,起承转合是诗歌抒情的进展过程(内部结构)常与律诗的外部结构一致,因此将章法简括为“起承转合”是有道理的,但不能死定为首联“起”,颔联“承”、颈联“转”、尾联“合”这一模式,因为诗人创作时,抒情进展过程并不一定与外部结构一致。
如:王维《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此诗主旨是寄托高洁情怀,抒发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首联,起,就题而起,写出山居的季节、时间、特点。
颔联,承,紧承首联写山中秋季新雨后的夜景——清新、幽静、明净,景中有情,寄托了高洁情怀。
侧重写物,以物芳而明志洁。
颈联,承上,依然写景。
但两联对仗有变化。
其一,颔联,是自然,静景;颈联侧重写人与自然的活动,是动景。
以人和而望政通。
同时,两联又互为补充,清泉、苍松、翠竹、青莲、明月,都是诗人高洁情怀的写照。
其二,音步有变化,颔联是二、二、一式,颈联是二、一、二式,形成节奏旋律美,没有“截腰”之病,为尾联的转合作好铺垫。
尾联,亦转亦合。
化《楚辞。
招隐士》“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久留!”典,反用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