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第一次回复许广平时所建议的为人处世之道

合集下载

许广平眼中的鲁迅

许广平眼中的鲁迅

许广平眼中的鲁迅在上世纪的数十年间,鲁迅曾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政治话题”。

提起鲁迅,很多人会想到那个“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革命者形象。

近些年来,人们通过不同的方法,去还原“作为普通人的鲁迅”。

随着许广平50年前撰写的《鲁迅回忆录》手稿于2010年出版,读者看到了一个更丰满的鲁迅形象。

为人师:深入浅出,幽默风趣许广平这样描述鲁迅的外貌:“鲁迅是一个平凡的人,如果走到大街上,绝不会引起一个人的注意……但在讲台上,在群众中,在青年们的眼里所照出来的真相却不一样。

他那灰暗的面孔这时从深色的罩上面纱的一层灰暗放出夜光杯一样的异彩。

人们听到他的声音就好像饮过了葡萄美酒一般的舒畅。

两眼在说话的时候又射出来无量的光芒异彩,精神抖擞地,顿觉着满室生辉起来了。

”鲁迅在短短56年的人生中,先后多次担任教职,从绍兴府中学堂教员到北大讲师,他教过中学生化学,也在大学教授过文学。

无论在北京,在厦门,或是在广州,鲁迅讲的课总是能吸引很多人。

他擅长用十分浅显直白的例子来阐明复杂的道理。

作家郑伯奇回忆说:“他先谈起家乡的风俗,大意是男人讨媳妇的时候,并不要什么杏脸柳腰的美人,要的是健壮的少女。

由这类的例子,他归结到农民和绅士对于美观的不同。

然后,他用实证,揭破了‘美是绝对的’这种观念论的错误。

而给‘美的阶级性’这种思想,找出了铁一般的证据。

”课堂上的鲁迅也有幽默的时候。

有一次讲到《西南荒经》上说,吃了一种叫讹兽的肉的人,说话就会不诚实。

他随即讲了个故事:有人走到三岔路口,去问路,结果从不同的人那里得到三个不同的回答。

他接着幽默地说:“大约他们亦是食过讹兽罢!”学生们一阵哄堂大笑。

鲁迅上课从不点名,因为反正学生一个也不会少,就连别科系的学生都会跑过来听。

“他是严峻的,严峻到使人肃然起敬,但瞬即融化了,如同冰见了太阳一样,是他讲到可笑的时候大家都笑了。

有时他并不发笑,这样很快就又讲了下去。

到真个令人压抑不住了,从心底引起共鸣的时候,他也会破颜一笑,那是青年们的欢笑使他忘却了人世的许多哀愁。

家教有关的优秀作文素材

家教有关的优秀作文素材

家教有关的优秀作文素材家教有关的优秀作文素材家教是什么呢?家教大多是普普通通的语言,却能在日常生活中影响每个人的心灵,通过言传身教,让每一个家庭成员刻骨铭心。

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家教有关的优秀作文素材,希望对大家能有所帮助。

家教有关的优秀作文素材1我家里有四位亲人,分别是爷爷、奶奶、爸爸、妈妈。

我们是一个和睦的大家庭,家里充满了欢声笑语,但是在这欢声笑语之中也有着严厉的家教。

那代代相传的家教,虽是严厉,可是可以让我受益终生。

比如:要是在家的时候,奶奶做好了饭,爷爷没动筷子来吃饭的时候,我或者是爸爸妈妈都不可以吃。

这是对长辈最基本的孝心,也是我的爸爸常对我说的一句话:“百善孝为先。

”爸爸还对我说过,记住这句话可以让我走的更远。

从此以后我便记住了那句话。

在放暑假的时候,我写完了今天打算要写的作业。

妈妈在客厅打扫卫生,我一出去,妈妈就坐在沙发上,我去问妈妈:“妈妈,您怎么了?”“我就是有点累罢了,没有怎么样。

”妈妈一边说,一边揉自己的肩膀。

我坐在沙发上,给妈妈揉揉肩,说:“我来帮您打扫房间吧。

”“好。

不过,累了一定要休息一下。

”我答应了妈妈,马上去洗手间拿出来了扫帚开始扫地,我看见妈妈把客厅和餐厅扫完也拖完了,我就开始扫我的房间,我扫完后拿着拖把开始一点一点拖地。

过了一段时间我做完了家务,妈妈让我坐到沙发上来。

妈妈问我累不累,我说我一点都不累,这是我应该做的,因为我已经牢牢地把爸爸对我说的那句“百善孝为先”给记住了。

我是一定要为您做力所能及的事情,我也要给爸爸和爷爷、奶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不但爸爸告诉我那句话,而且他也用自己的行为实践着那句话。

每当赶集的时候,爸爸都陪奶奶去赶集。

赶完集后,爸爸就去奶奶家,和奶奶说说话、聊聊天,让奶奶不无聊、不寂寞。

在奶奶生病的时候,要是轻的话,爸爸就给奶奶买药。

如果有一点重,就带奶奶去医院看病。

有的时候爸爸也给奶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有的时候奶奶家的水龙头坏了,爸爸马上就去奶奶家修理,有的时候爸爸也给奶奶做一些好菜,还有的时候给奶奶做些家务。

浅议鲁迅《伤逝》中涓生和子君爱情失败的原因

浅议鲁迅《伤逝》中涓生和子君爱情失败的原因

浅议鲁迅《伤逝》中涓生和子君爱情失败的原因第一篇:浅议鲁迅《伤逝》中涓生和子君爱情失败的原因内容提要鲁迅先生的短篇小说《伤逝》是一部以爱情为主题的小说。

它所讲述的是两个觉醒的知识分子涓生和子君的爱情故事。

他们从积极争取婚姻自主和爱情的自由的斗争到爱情走向失败,演绎了一出始则热恋同居,终则悲惨离异,最后子君死于那无爱的世界的令人痛彻心肺的悲剧。

本文结合鲁迅先生的生平与创作背景,从三个方面分析探究涓生和子君爱情悲剧的形成原因:一、首先,他们生活在那“万难破坏的铁屋子里”,整个社会的沉滞、腐朽很自然地毁灭了他们的“绿洲”。

二、他们本身的性格弱点也注定了他们的爱情必定是一个悲剧。

三、经济上的困顿,使他们失去了轻松自如的心态,他们的爱情也就一步一步地走向灭亡。

总之,涓生和子君的爱情悲剧根源在于社会,小说所揭示的是,在那要“万难破坏的铁屋子里”,仅靠个人的奋斗是得不到真正的爱情的。

同时,他们的爱情悲剧也是性格悲剧。

因此,必须彻底打破那沉滞的“铁屋子”,做一个真正的觉醒者。

同时也要有一定的经济基础,不要“饿着肚子战斗,减了锐气”,才能得到真正的爱情。

浅议鲁迅《伤逝》中涓生和子君爱情失败的原因《伤逝》是鲁迅先生1925年创作的一部短篇小说,也可以说是鲁迅先生唯一一部以爱情为主题的小说。

它讲述的是两个觉醒的知识分子涓生和子君的爱情故事。

作为鲁迅的唯一爱情小说,却以涓生和子君他们爱情的破裂为结局,可以说是一个把美好的毁灭给人看的彻底的悲剧,究其悲剧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他们生活在那“万难破坏的铁屋子里”,整个社会的沉滞、腐朽不可能不毁灭他们爱情的绿洲。

从这个意义上讲,他们的悲剧是社会悲剧。

封建社会是吃人的社会,封建礼教吃人的礼教,是容不得真正的爱情的。

涓生和子君只是希望获得婚姻自主和爱情自由,可以说,是这个世界上一个小小的愿望,但那些几千年来形成的虚伪、反动的封建“仁义道德”却容不下他们的叛逆!封建社会需要的是奴隶!一个“忠诚”的奴隶!那些“德高望重”的封建卫道士和“铁屋子”里面的“沉睡者”们都不允许他们的“屋子”里出现叛逆者!在那间“铁屋子”里,人们永远维护着他们认为是无法替代、无法逾越的礼教精神。

鲁迅的痛苦

鲁迅的痛苦

鲁迅的痛苦孔庆东鲁迅有战斗的一面,这是人所共知的。

鲁迅也有智慧的一面,我也在很多场合讲过了。

这些都是通过他的作品、他的为人处世,不难看到的。

但是一个人最不容易看到的,是他内心的痛苦。

尤其是伟人的内心世界,很不易观察。

可是越难观察,人们越要去探索,因为非常有意义。

这不像那些明星隐私,公布出来带给大众以娱乐,而是通过剖析杰出人物的内心,考察我们人类共通的一些精神奥秘,指导我们在人生的路上更好地前行。

鲁迅这样一个伟人,他是有着巨大而深刻的痛苦的。

珍珠是怎样形成的?是蚌壳里面有了痛苦,痛苦的结果是珍珠。

杜甫和欧阳修都有诗歌“穷而后工”的思想,痛苦往往是思想和艺术的源泉。

鲁迅的痛苦是跟我们二十世纪的中国命运紧密相连的,所以中国人应该了解这些既是个体的也是的集体的痛苦。

鲁迅个人生活的痛苦有以下几种:幼年丧父——使他的人生道路发生了根本性转折。

包办婚姻——使他的家庭生活和情感生活蒙上了重大的阴影。

兄弟失和——影响了他的思想和一代中国知识分子的人生选择。

病痛——影响了他的寿命和一部分人生观。

鲁迅思想方面的痛苦有以下几种:群众的麻木——在《药》等作品里我们可以感受到。

敌人的污蔑——例如梁实秋等文人暗示他“拿卢布”,相当于今天暗示某人是拉登的同伙。

革命阵营内部的摩擦和压迫——如他所愤怒指出的同是被压迫的奴隶,却有人要做“奴隶总管”。

然而鲁迅之所以为鲁迅,就在于他不仅感受和承担了这些痛苦,而且能够以伟人的力量对这些痛苦进行了成功的转化。

所以,决不像一些浅学之徒妄自揣测的那样,说什么痛苦造成了鲁迅的“变态”和“暴虐”,而是通过克服这些痛苦,鲁迅心里充满了阳光和大爱。

看不到鲁迅心中的阳光和慈爱的人,不是根本没有认真读鲁迅,就是自己的心理过分阴暗了。

鲁迅非常善于将痛苦转化为思考的力量和深度。

从创造心理学上讲,这是一种“力比多”的正常转移,其他人也可以或深或浅做到的。

他善于自我解剖,从而保持宽容的心态。

很多人都认为鲁迅是不宽容的,比如经常举出他在《死》中说过的那句话:我一个都不宽恕。

鲁迅与林语堂

鲁迅与林语堂

鲁迅与林语堂大陆文学史曾将林语堂先生彻底遗忘。

如今算是有了某种补偿。

对此我亦甚为欣慰。

问题是一些好事者,将林先生的被遗忘,归罪于鲁迅,拿来做鲁迅气量小、不容人、好骂好斗的证据,未免有失公允。

我不禁想说,今日的好事者,根本不懂得民国时期中国知识分子,不懂得那个大时代,及生活其中的知识分子的坦荡襟怀和真性情,不懂得人与人的关系的复杂微妙……林语堂先生这些年着实红火了一把。

各种单行本、文集竞相出版,小说还一再搬上荧屏。

对于这位曾因办小品文杂志《论语》红了半边天的现代作家,大陆文学史曾将他彻底遗忘。

如今算是有了某种补偿。

对此我亦甚为欣慰。

问题是一些好事者,将林先生的被遗忘,归罪于鲁迅,拿来做鲁迅气量小、不容人、好骂好斗的证据,未免有失公允。

家父曾藏有厚厚几大本《论语》合订本的。

我少年时也曾翻看过。

居所几经搬迁,现在早已不知了去向。

仅凭记忆,说两个林先生的“幽默”。

其一,某年某月某日,国民党中央召开常委会。

一位元老级大人物,一生不敢乘坐飞机,又怕延误与会时间,于是将他的拐杖送上飞机,并向大会发去电报:“请以手杖代之。

”其二,某财东为人吝啬,欲求某名士的诗作,又不想花大钱,心生一计,聊备薄酒,请名士来家中小饮,伺机提出索诗。

名士心中不悦。

正好财东的小娘子出来敬酒,名士眼睛一亮,见小娘子秀色可餐,便来了灵感,当即以手头的筷子为题,吟诗一首:“尔家娘子好身材,捏着腰儿两脚开。

若要当中滋味好,还需伸出舌头来。

”让财东和他的小妾闹了个脸红。

鲁迅批评林先生的《论语》“小骂大帮忙”,说他的小品文“无聊”,是否言过其实,有这两个例子也就可见一斑。

后一则,与时下流行的“黄段子”已是不遑多让了。

我查阅过《鲁迅全集》十卷本,约有五十篇文章提及林语堂先生的某些事情:有正面的;有治学问方面的;指名道姓的批评,约占三分之二。

从中我竟看不出鲁迅先生的“好骂好斗”,大多针对《论语》的规避严峻现实,据理陈词,明辨是非而已。

须知,林语堂创办《论语》力倡“幽默”之日,正当军阀政权和国民党一党专制黑暗、国难深重之时。

鲁迅《野草》赏析

鲁迅《野草》赏析

鲁迅《野草》赏析鲁迅《野草》赏析《野草》是现代文学家鲁迅创作的一部散文诗集,这部诗集真实地记述了作者在新文化统一战线分化以后,继续战斗,却又感到孤独、寂寞,在彷徨中探索前进的思想感情。

鲁迅《野草》赏析1第二个讲和这种哲学相联系,反抗绝望的哲学,这是大家这几年发掘而谈的比较多的一个东西。

但是我觉得有些是过分地在哲学层面上,而不是生命体验。

这是鲁迅转向自己内心世界进行激烈搏斗时产生的一种精神产物。

头一种是鲁迅面对那样一种旧的势力,旧的世界的时候,产生的一种生命哲学,韧性*,是一种战斗。

那么这个就是他进入自己内心世界的这种开掘思考的时候,就是反抗绝望。

所谓反抗绝望,并不是一个封闭世界的孤独自我精神煎熬和咀嚼,而是坚决进行叛逆抗争中感受寂寞感受孤独时候,那种灵魂自我抗争,自我反思。

他的所有的内涵联系,通读《野草》都是和现实生存环境有深刻的联系。

《过客》刚刚发表一个多月,一个素不相识的年轻人叫赵其文来信问鲁迅这篇散文诗的命意。

提出了自己的看法,鲁迅回答他,鲁迅说“《过客》的意思不过如来信所说的那样,虽然明知前路是坟而偏走,就是反抗绝望。

因为我以为绝望而反抗者比因希望而战斗者更勇猛。

”这就是鲁迅的哲学,绝望而反抗者比因希望而战斗者更勇猛、更悲壮。

你自己前面一路光明,马上就可以得到或者经过努力可以得到。

和一种前面不知道是什么,甚至明知道可能是一场悲剧,那么我还要追求它。

他说更勇猛、更悲壮。

在《野草》里边第一篇《秋夜》以后,来了一篇叫做《影的告别》,影子的告别,这是《野草》里最晦涩的一篇作品。

影子对形,对一个人的形诉说自己前来告别的原因。

这本来就带着一种虚无的观念,整个这篇散文是讲自己内心世界的那样一种虚无绝望,而本身自己又有一种抗争这样虚无绝望的思想,这样的矛盾状态。

他用自己的沉默,向虚无黑暗做最后的悲壮的抗争。

还有一个叫《求乞者》。

在那种冷漠无情的社会里边,鲁迅所坚持的是一种人的骨气,人的反抗的精神。

他憎恶的是一种求乞的姿态,一种奴隶式的求乞,伸出一个手来跟人家要东西,这种求乞。

《论语》中的人物·子路

《论语》中的人物·子路
《论语》中的人物·子路
鲁迅先生在给许广平的信中说:
子路先生确是勇士,但他因为“吾闻君子死,冠不免”,于是“结缨而死”,则我总觉得有点迂。掉了一顶帽子,有何妨呢,却看得这么郑重,实在是上了仲尼先生的当了。仲尼先生自己“厄于陈蔡”,却并不饿死,真是滑得可观。子路先生倘若不信他的胡说,披头散发的战起来,也许不至于死的罢,但这种散发的战法,也就是属于我所谓“壕堑战”的。(鲁迅《两地书》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9月P17-18)
对于子路的死,鲁迅先生说是“结缨而死”,南怀瑾先生则说是战死,二者似乎有所异。今查手头的两部史书,得以证实,是指同一事而表达各异。
其一是《史记·仲尼弟子列传第七》:
初,卫灵公有宠姬曰南子。灵公太子蒉聩得过南子,惧诛出奔。及灵公卒而夫人欲立公子郢。郢不肯,曰:“亡人太子之子辄在。”於是卫立辄为君,是为出公。出公立十二年,其父蒉聩居外,不得入。子路为卫大夫孔悝之邑宰。蒉聩乃与孔悝作乱,谋入孔悝家,遂与其徒袭攻出公。出公奔鲁,而蒉聩入立,是为庄公。方孔悝作乱,子路在外,闻之而驰往。遇子羔出卫城门,谓子路曰:“出公去矣,而门已闭,子可还矣,毋空受其祸。”子路曰:“食其食者不避其难。”子羔卒去。有使者入城,城门开,子路随而入。造蒉聩,蒉聩与孔悝登台。子路曰:“君焉用孔悝?请得而杀之。”蒉聩弗听。於是子路欲燔台,蒉聩惧,乃下石乞、壶黡攻子路,击断子路之缨。子路曰:“君子死而冠不免。”遂结缨而死。
提到子路,也自然想起《侍坐章》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已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
南怀瑾先生说:
子路的个性,大家已经了解,这位急性子的老兄,听过以后,就冒冒失失地说话了。他说,假使有一个“千乘之国”——这是当时诸侯中大型的国家了,而这个千乘大国,是处在几个大国的中间,在强敌环伺下,又经过了连年的战争,而且内部财政上也非常艰难困苦,不断地发生灾害饥荒。像这样一个国家,如果交到我子路的手上来,我只要花三年的时间去治理,就可以使这个国家的全体人民,每个人都能够站得起来,每个老百姓都知道如何去走自己该走的路,做自己该做的事。子路这个话讲得实在蛮够气魄的,不但有英雄气概,而且有大政治家的气魄。可是孔子听了以后“哂之”,露了牙齿:“嘻嘻!”微微一笑,笑中充分表露了否定的意味。……子路说的话很有英雄气概、具大政治家的风范,但是孔子还是笑他,这并不是笑他的话不对,而是认为他还没有这种能力。(南怀瑾《南怀瑾选集》第一卷P447-448)

许广平、鲁迅参与“爱情定则”讨论

许广平、鲁迅参与“爱情定则”讨论
的 。 —— 爱 情 既 是 有 条 件 的 , 所 以 同 时 就 是 可 比
较 的 东 西 。凡 在 社 交公 开 及 婚 姻 自 由 的 社 会 , 女 男
子是 很 不易 表现 出来 。 何况 是 已经订 婚 的女 子 , 要 她 忽然改 变她 的情志 , 向别人 表示 爱恋 呢? ” 相 比较之 下 ,鲁 迅 的观 点则 有 了历 经世 事 的
58 I 器 期 釉 总 期
旧 闻天 地
JI UW ENTl AN Dl

二 连三 的文 字纠 缠 , 形甚 是尴 尬 。当时 , 情 谭熙 鸿
的 北 大 同 事 又 同 是 法 国 留 学 时 的 同 学 张 竞 生 找 到
因为 许广 平看不 上 对方 , 才逃 了 出来 。然 而 , 出乎 意料 地是 , 这次 , 她竟 然作 了一 次 封建 礼教 的代 言 人— — “ 因此 : 个 人 的 论 断 , 为 陈选 择 条 件 在 我 以
宽 容 和 开 明 , 他 在 12 9 3年 6月 1 日致 孙 伏 园 的 2
结合 , 不独 以纯粹 的爱情 为主要 , 并且 以组合 这 个 爱情 的条 件 多少浓 薄 为标 准。例 如 甲 乙 丙三 人 同
爱一 女 , 以谁 有 最 优 胜 的 条 件 为 中选 。男子 对 于女
想 , 以为丑 , 就想 遮 盖住 , 不 知外 面遮 上 了 , 他 他 殊
厚 的 爱 情 就 不 免 于 解 散 了 。 欧 关 离婚 案 的 众 多 即
是这 个道理 。
里 面依然 还在 腐 烂 ,倒不 如 不论 好 歹 ,一 齐 揭开 来 , 家看看 好 。” 大
主 张顺 从 的许 广 平 , 究 没 有顺 从 , 是 在 两 年 终 而

鲁迅致许广平的情书

鲁迅致许广平的情书

鲁迅致许广平的情书细细翻阅那些文人的情书,令人感动。

那些温暖人心的文字,足以温暖红尘中孤寂的心灵。

以下关于鲁迅致许广平的情书,仅供参考。

人物简介: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树人,字豫山、豫亭,后改名为豫才,浙江绍兴人。

中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新文化运动的主将。

许广平(1898年—1968年),中国现代女作家,祖籍福建。

在北京女子师范大学读书期间,曾是鲁迅的学生,在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中,终于和鲁迅走到了一起。

鲁迅致许广平的情书(一)广平:5日与7日的两函,今天(11)上午一同收到了。

这封挂号信,却并无要事,不过我因为想发几句议论,倘被遗失,未免可惜,所以宁可做得稳当些。

这里的风潮似乎还在蔓延,但结果是决不会好的。

有几个人已在想利用这机会高升,或则向学生方面讨好,或则向校长方面讨好,真令人看得可叹。

我的事情大致已了,本可以动身了,今天有一只船,来不及坐,其次,只有星期六有船,所以于15日才能走。

这封信大约要和我同船到粤,但姑且先行发出。

我大概15日上船,也许要到16日才开,则到广州当在19或20日。

我拟先住广泰来栈,待和学校接洽之后,便暂且搬入学校,房子是大钟楼,据伏园来信说,他所住的一间就留给我。

助教是伏园出力,中大聘请的,俺何敢“自以为给”呢?至于其余等等,则“爆发”也好,发爆也好,我就是这么干,横竖种种谨慎,也还是重重逼迫,好像是负罪无穷。

现在我就来自画招供,自卸甲胄,看看他们的第二拳是怎样的打法。

我对于“来者”,先是抱着博施于众的心情,但现在我不,独于其一,抱了独自求得的心情了。

(这一段也许我误解了原意,但已经写下,不再改了。

)这即使是对头,是敌手,是枭蛇鬼怪,我都不问:要推我下来,我即甘心跌下来,我何尝高兴站在台上?我对于名声,地位,什么都不要,只要枭蛇鬼怪够了,对于这样的,我就叫作“朋友”。

谁有什么法子呢?但现在之所以还只(!)说了有限的消息者:一,为己,总还想到生计问题;二,为人,是可以暂借我已成之地位,而作改革运动。

鲁迅写在信尾的问候语

鲁迅写在信尾的问候语

17
几十年的经验使我懂得,多想到别人,少想到自己,便可以少犯错误。

——巴金

迅留下的书信有一千多封,这是一笔文化财富。

不过,鲁迅写信有一种有趣的现象,对于不同的信,鲁迅在信尾所用的问候语是不同的。

1925年7月16日,鲁迅给许广平写了一封信,在这封信中,鲁迅就北京女师大学生反对校长杨荫榆封建家长式的统治和许广平讨论,语言诙谐幽默,信尾用的是“顺颂嚷祉”的问候语,意思是,祝你在吵嚷中得到幸福,表现了自己的
上帝听说一位慈善家在世间颇受人们的拥戴,他感到好奇,就化作一位平民,来到了人世间。

他找到了那位慈善家,对他说:“听说你经常捐款捐物,做一些慈善活动,很受人们的欢迎,真的是这样
这么点东西,民的心?想到这里,善家为何受欢迎的原因了。


帝的考察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周作人至死相信鲁迅偷看其妻洗澡 贬称许广平为

周作人至死相信鲁迅偷看其妻洗澡 贬称许广平为

周作人至死相信鲁迅偷看其妻洗澡贬称许广平为“妾”自1960—1966年辞世前,周作人给未曾谋面的香港朋友鲍耀明写了402封信,它们成了研究周作人晚年的思想、观点、情趣以及社会交往的重要的第一手资料。

鲍耀明致周作人的339封信,对研究晚年周作人也至关重要。

这里不拟全面论述《周作人与鲍耀明通信集》(河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的丰富内容,只谈谈其中有关鲁迅的话题。

鲁迅崇拜之争1962年5月8日,鲍耀明给周作人寄上了林语堂3月3日在香港发表的《追悼胡适之先生》一文,并作了摘录,有云:“文章的风格和人品的风格是脱不了的。

关于文章,适之先生是七分学者,三分文人,鲁迅是七分文人,三分学者。

在人格上,适之是淡泊名利的一个人,有孔子最可爱的‘温温无所试’,可以仕、可以不仕的风格。

适之不在乎青年的崇拜,鲁迅却非做得给青年崇拜不可”等语,似乎说得过火些,先生以为然否?周作人在5月16日的复信中,做了这样的回答:承示林语堂文,想系见于港版,其所言亦有一部分道理,胡博士亦非可全面抹杀的人,所云学者成分多,亦是实话,至说鲁迅文人成分多,又说非给青年崇拜不可,虽似不敬却也是实在的。

盖说话捧人未免过火,若冷眼看人家缺点,往往谈言微中。

现在人人捧鲁迅,在上海墓上新立造像,我只在照相上看见,是在高高的台上,一人坐椅上,虽是尊崇他,其实也是在挖苦他的一个讽刺画,那是他生前所谓思想界的权威的纸糊之冠是也。

恐九泉有知不免要苦笑的吧,要恭维人不过火,即不至于献丑,实在是大不容易事。

抛开胡适不谈,周作人评鲁迅的上述文字,抵得上鲁迅杂文的一贯风格——尖锐泼辣。

当时敢于如此谈论鲁迅者,实在不多见。

虽系私信,亦属难得。

即使在今天,它们也不能不引起人们的深思。

这里提出了三个问题:一是关于鲁迅本人的问题,即“文人成分多……非给青年崇拜不可”;二是鲁迅崇拜问题,即“现在人人捧鲁迅”;三是上海鲁迅墓上新立造像,究竟是“尊崇”还是“讽刺”的问题。

这三个问题环环相扣,密不可分,也几乎灌注了兄弟失和后周作人对鲁迅的全部怨恨。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综合素质评价附答案 (1)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综合素质评价附答案 (1)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综合素质评价(限时:150分钟满分:120分)一、积累与运用(35 分)1. 根据拼音写出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

(3 分)火花在我们眼前飞舞,艳丽的色彩yìng ______照在伯父的脸上。

我突然注意到他脸上的表情,那么慈祥,那么愉快,眉毛,眼睛,还有额上一条条的皱.纹,都现出他心底的欢笑来。

那时候,他的脸上充满了自然而和xié______的美,是我从来没看见过的。

yìng ______照和xié______ 皱.______纹2. 下列加点成语的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3 分)A. 我什么都没说,他就恍然大悟....了,也许是他悟性好吧。

B. 小时候读书囫囵吞枣....,后来,我才慢慢明白其中的意蕴。

C. 这篇作文在涉及历史事件时,有好几处张冠李戴....的错误。

D. 一场大风过后,这里成了不毛之地....,庄稼倒了一大片。

3. [2022·烟台芝罘区期末] 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 分)A. 能否加强亚洲各国之间的文明交流互鉴,是携手共建亚洲命运共同体,走向更为广阔的前景的关键。

B. 为了杜绝中国式过马路这一不良行为,每个人心中都必须绷紧一根弦。

C. 经过近一年的打造,使传统手工作坊已经遍布在仿古街道的两旁。

D. 有报道称,目前绝大多数企业的销售利润在8% 以下,比去年下降了一倍。

4. 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的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A. 你明天什么时候出发?坐飞机?还是坐火车?请提前告诉我。

B. 他走过来对我说,原定今天下午的会议改到明天上午了。

C. 家乡盛产的梨呀,柿子呀,猕猴桃呀,都是我从小到大喜欢吃的水果。

D. 他还是一个十一二岁的孩子,怎能承受那么大的打击呢?5. 下列句子的顺序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3 分)生态文明建设如同一面广角镜,______,______,______。

①照见协同推进人民富裕、国家强盛、中国美丽的大局观、整体观②见证对子孙后代负责、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历史担当③折射出追求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发展理念A. ①③②B. ③①②C. ②③①D. ②①③6. 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3 分)A.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的作者是周晔,她是鲁迅先生的侄女,本文通过对鲁迅先生的回忆,表达了作者对鲁迅先生的赞美和怀念之情。

鲁迅与藤野先生相处的四件事

鲁迅与藤野先生相处的四件事

鲁迅与藤野先生相处的四件事鲁迅与藤野先生是中国近代文学史上一对矛盾又互补的人物,他们之间的交往可以说是充满了曲折和冲突。

然而,正是这种矛盾冲突使得他们的交往更加有意义和难忘。

以下是鲁迅与藤野先生相处的四件事,这些事情不仅具有历史意义,而且对后人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首先,鲁迅与藤野先生之间的第一次交往发生在北京的一次文学活动中。

当时,鲁迅是一位崭露头角的作家,而藤野先生则是一位备受瞩目的批评家。

在这次活动中,他们面对面地辩论了许多文学问题。

虽然双方意见不合,但他们的争论却使得文学讨论更加深入和有趣。

这个经验告诉我们,即使在不同观点之间存在矛盾,也应该以对话的方式进行交流,这样才能促进思想的进步。

其次,鲁迅在一次公开演讲中批评了藤野先生的观点,这引起了广泛的争议。

藤野先生并没有因此而生气,而是主动向鲁迅道歉,表示他聆听了鲁迅的批评,并愿意从中吸取教训。

这件事情告诉我们,当我们批评别人的时候,应该以善意和尊重的态度去对待对方,这样才能促进良好的交流和友谊的建立。

第三,鲁迅在某次演讲中向藤野先生请教了一个问题,而藤野先生给出了一个令人震惊的回答。

这个回答不仅突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也使鲁迅对文学的看法产生了重大的改变。

从这个事件中,我们可以看到,人们应该勇于挑战传统观念,不断学习和进步,才能达到新的高度。

最后,鲁迅和藤野先生在一次文学讨论会上发生了严重的争执。

他们在会上针锋相对地辩论了许多文学问题,甚至一度陷入僵局。

然而,经过长时间的交流和思考,他们最终在争议中找到了共同的答案。

这次争执告诉我们,只有通过持续的对话和思考,才能找到问题的解决之道,而不是在意见不合的时刻放弃沟通。

总的来说,鲁迅与藤野先生之间的交往是一段充满了矛盾和冲突的历程,但却是一段具有深刻意义和启示的交往。

他们的经历告诉我们,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应该以善意、尊重和开放的态度去看待他人的观点,并通过对话和争论来促进思想的进步。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交往中不断成长和进步。

鲁迅轶事

鲁迅轶事

鲁迅轶事△女作家萧红一次在鲁迅家里碰到一个瘦高个、短头发的陌生客人。

鲁迅向她介绍说:“这是我的一位同乡,是做生意的。

”饭后,“商人”谈起鲁迅的作品《伪自由书》、《二心集》等,见解深刻,谈吐不凡。

“这位儒商是干什么的呢?”萧红一时很纳闷。

一天晚上,“商人”身着长衫,手提一只小箱子,和大家告别而去。

鲁迅问萧红:“你看这位商人是做啥买卖的?”“不知道!”鲁迅笑了,幽默地说:“他呀,是一个贩卖私货的‘精神贩子’——参加过二万五千里长征的文艺评论家冯雪峰同志。

”△鲁迅家里有两个保姆,不知何故,发生了几次口角。

鲁迅受不了整天的吵闹,竟病倒了,晚上经常失眠。

隔壁的俞芳小姑娘问道:“大先生,你为什么不喝止她们?”鲁迅微笑着说:“她们闹口角是因为彼此心里都有气,虽然可以暂时压下去,但心里那股‘气’是压不下去的,恐怕也要失眠,与其三个人或两个人失眠,那么还不如让我一个人失眠算了。

”△名流免不了被邀请作演讲,鲁迅也不例外。

他演讲时旁征博引,妙趣横生,常常被掌声和笑声包围。

一次,他从上海回到北平,北师大请他去讲演,题目是《文学与武力》。

有的同学已在报上看到过不少攻击他的文章,很为他不平。

他在讲演中说:“有人说我这次到北平,是来抢饭碗的,是‘卷土重来’;但是请放心,我马上要‘卷土重去’了。

”一席话顿时引得会场上充满了笑声。

△许广平是鲁迅的夫人,但在她还是鲁迅的学生时,鲁迅却称她为“兄”。

“五四”时期,许广平因领导学生运动而被开除学籍,心中苦闷便给鲁迅写信,诉说个人的遭遇。

鲁迅给她的第一封回信便函称她为“广平兄”。

许广平很奇怪,以为鲁迅把她当成男同学了,于是在回信中专门做了如下的“说明”:“当我拆开信封,看见笺面第一行上,贱名之下竟紧接着一个‘兄’字,先生,请原谅我太愚小了,我值得而且敢当为‘兄’么?不,不,决无此勇气和斗胆的。

先生之意何居?弟子真是无从知道。

不曰‘同学’,不曰‘弟’,而曰‘兄’,莫非也就是游戏吗?”于是,鲁迅就在第二次回信中写道:“这回要先讲‘兄’字的讲义了。

揭秘鲁迅和马寅初为什么关系不好,鲁迅是这样说的

揭秘鲁迅和马寅初为什么关系不好,鲁迅是这样说的

揭秘鲁迅和马寅初为什么关系不好,鲁迅是这样说的本文导读:这里有一份资料,资料是鲁迅先生写给许广平的《两地书》,节录其中一些关于马寅初的片段:这几天此地正在欢迎两位名人,一个是太虚和尚到南普陀来讲经,于是佛化青年会提议,拟令童子军捧花,随太虚行踪而散之,以示“步步生莲花”之意。

但此议似未实行,否则和尚化为潘妃,倒也有趣。

一个是马寅初博士到厦门来演说,所谓“北大同人”,正在发昏章第十一,排班欢迎。

我固然是“北大同人”之一,也非不知银行可以发财,然而于“铜子换毛钱,毛钱换大洋”学说,实在没有什么趣味,所以都不加入,一切由它去罢。

鲁迅先生所谓的“铜子换毛钱,毛钱换大洋”,指的是马寅初发表在1924年《晨报六周年纪念增刊》的《中国货币问题》,其中谈到了主币与辅币的换算问题。

到了1928年1月28日,鲁迅先生又在自己主编的《雨丝》周刊4卷7期化名“褚冠”发表的《拟豫言——一九二九年出现的琐事》,公开讽刺了马寅初:“有博士讲经济学精义只用两句‘铜子换毛钱,毛钱换大洋’,全世界敬服。

”鲁迅先生为何不待见马寅初:其一,鲁迅先生是性情中人,不会做作,不喜欢就是不喜欢,没有藏着掖着的习惯。

由此可见先生的真性情。

其二,马寅初先生有一妻一妾,其中小妾和自己的女儿差不多大,1917年,马寅初回国两年后又与嵊县姑娘王仲贞结婚。

王仲贞生于1904年,比马寅初小22岁,当时年仅十三岁,年少漂亮,小学文化程度。

这让鲁迅先生感觉不伦不类。

马寅初此举也很令当时人感到不舒服,胡适也说:“马寅初身体很强,每夜必洗一个冷水浴。

每夜必近女色,故一个妇人不够用,今有一妻一妾”其三,马寅初先生是哥伦比亚经济大学博士,正儿八经的学院系,回国后又担任北洋政府的财政部职员兼中国银行总司券。

不久到北京大学任教,别人都是做人力车去授课,唯有马寅初财大气粗坐的是中国银行的大马车。

其四,或许是文人相轻,或许是道不同不相为谋。

二人一个是文学领域的大家,一个专攻的是经济学。

鲁迅做人处事的方法

鲁迅做人处事的方法

鲁迅做人处事的方法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他的作品以深刻的思想、独特的文风和人文关怀而着称。

在做人处事方面,鲁迅也有自己独特的方法和原则。

首先,鲁迅强调要保持独立思考和独立人格。

他认为,一个真正的知识分子应该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不随波逐流,不人云亦云。

同时,他也应该有自己的独立人格,不受权势和利益的诱惑和干扰,坚守自己的信仰和原则。

其次,鲁迅提倡“韧性的战斗”和“真的猛士”精神。

他认为,对于社会的黑暗和不公,知识分子不应该只停留在表面的批判和谴责上,而应该积极投身于实际的改革和斗争中,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决心,为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的幸福而奋斗。

同时,他也强调要有“真的猛士”精神,敢于直面现实的残酷和无情,不回避、不妥协、不退缩,勇于承担责任和义务。

第三,鲁迅强调要真诚待人和关心他人。

他认为,做人应该真诚坦率,不虚伪、不做作,同时也要关心他人、帮助他人,以一颗善良的心去对待周围的人和社会。

第四,鲁迅提倡“大我”精神和集体主义。

他认为,个人的利益应该服从于整个社会和人类的利益,个人应该为实现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的幸福而努力奋斗。

同时,他也强调要有“大我”精神,关心他人、关注社会弱势群体,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综上所述,鲁迅做人处事的方法主要包括独立思考、韧性的战斗、真诚待人和关心他人、大我精神和集体主义等。

这些原则和方法对于我们今天的生活和工作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名人的家风家训范文「精选」

名人的家风家训范文「精选」

名人的家风家训「」家风简单地说就是一个家庭的风气,包括为人处事的态度和行为准则。

今天小编就来分享名人的家风家训范文,请各位读者好好欣赏和借鉴。

名人的家风家训范文:鲁迅的家风鲁迅和许广平仅有一子,即周海婴。

儿子出生时,许广平出现难产迹象,当医生向鲁迅征求意见是留大人还是留孩子时,他果断回答:“留大人。

”结果母子平安。

在儿子成长过程中,鲁迅基本按照《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的思想来实行,让他“完全的解放”,其中又说:“我现在心以为然的,便只是爱。

”据周海婴所著《鲁迅与我七十年》介绍,鲁迅的教育方式是“顺其自然,极力不多给他打击,甚或不愿拂逆他的喜爱,除非在极不能容忍,极不合理的某一程度之内”。

有一天,周海婴死活不肯去上学,鲁迅用报纸打他屁股。

后来,鲁迅向母亲写信解释道:“打起来,声音虽然响,却不痛的。

”名人的家风家训范文:钱基博的家风钱基博乃一代国学大师,是学者、作家钱钟书的父亲。

钱基博对儿子管教极严,钱钟书十六岁时,还痛打一顿。

1926年秋至次年夏天,钱基博北上清华任教,寒假没回无锡。

此时的钱钟书正读中学,没有温习课本,而是一头扎进了小说的世界。

等父亲回来考问功课,钱钟书过不了关,于是挨了打。

1929年,钱钟书考入清华大学外文系后,钱基博还时常写信给他。

一封信中说:“做一仁人君子,比做一名士尤切要。

”随后一封信则表示:“现在外间物论,谓汝文章胜我,学问过我,我固心喜;然不如人称汝笃实过我,力行过我,我尤心慰。

”希望钱钟书能“淡泊明志,宁静致远。

我望汝为诸葛公、陶渊明;不喜汝为胡适之、徐志摩”。

钱基博对当时的新文化运动保持距离,埋首国学,他这样告诫钱钟书,不过出于一个儒者的文化立场。

名人的家风家训范文:梁启超的家风启超有九个子女,在他的教育、引导下,个个成为某一领域的专家,甚至还产生了“一门三院士”的佳话。

这“三院士”是建筑学家梁思成、考古学家梁思永、火箭控制系统专家梁思礼。

另外,四儿子梁思达是经济学家,次女梁思庄是图书馆学家,三女儿梁思懿是社会活动家。

鲁迅书信问候语里的情趣

鲁迅书信问候语里的情趣

鲁迅书信问候语里的情趣鲁迅书信问候语里的情趣善本古籍鲁迅曾留下了大量的书信,其信末问候语常常随意而为,却迸发出幽默的火花,在民国文人里堪称独树一帜。

鲁迅早期的信多用文言文,结尾常用“此颂曼福”、“即颂时馁”等句。

后来,鲁迅用白话文写信,根据收信人不同的工作,写不同的问候语,如对方是作家,信尾写的是“即颂著祺”、“即请撰安”等句。

是教师,用“并请教安”;是学生,用“即颂学安”。

如是夫妇,便“即请俪安”。

如是离家在外者,用“即请旅安”。

写给母亲的信,要“恭请金安”。

如果在春节时写信,会写“即颂年禧”;若是春夏季节写信,就用“并颂春祺”、“顺请暑安”。

此外,鲁迅有时还在信尾写“日安”、“时安”、“刻安”等问候语;当然这些还都是比较“正统”的问候语。

1925年7月16日,鲁迅给许广平写了一封信,信中就北京女师大学生反对校长杨荫榆封建家长式的统治和许广平讨论,信尾用的是“顺颂嚷祉”的问候语,祝福她在“吵嚷”中得到幸福快乐,就多了些幽默嘲讽的意味。

1935年7月,作家叶紫给鲁迅写了一封信,信中说:“我已经饿了”,“借我十元或十五元钱,以便救急”。

7月30日,鲁迅给叶紫写了一封回信,给了他一些钱,信尾问候语是“即颂饿安!”如此出人意料之问候,实在是俏皮得很,凸显出来一个很可爱的鲁迅形象。

另外,鲁迅还对少数几个朋友如许寿裳和蔡元培、黎烈文等人,使用过“道安”一词。

“道”为“道士”的简称,“道士”旧时泛称有道之士。

《春秋繁露》中有“古之道士有言,将欲无陵,固守一德”的话。

“即请道安”,即是称颂对方是有道心有造诣的学者,并向其问安。

鲁迅书信的这些问候语,无意而为,顺手拈来,不事雕琢,却又切人切情切事,让对方在会心一笑中,感悟到鲁迅先生那种亲切与友好;也反映出鲁迅先生幽默风趣的一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鲁迅第一次回复许广平时所建议的为人处世之道
一,走“人生”的长途,最易遇到的有两大难关。

其一是“歧路”,倘是墨翟先生,相传是恸哭而返的。

但我不哭也不返,先在歧路头坐下,歇一会,或者睡一觉,于是选一条似乎可走的路再走,倘遇见老实人,也许夺他食物来充饥,但是不问路,因为我料定他并不知道的。

如果遇见老虎,我就爬上树去,等它饿得走去了再下来,倘它竟不走,我就自己饿死在树上,而且先用带子缚住,连死尸也决不给它吃。

但倘若没有树呢?那么,没有法子,只好请它吃了,但不妨也咬它一口。

其二便是“穷途”了,听说阮籍先生也大哭而回,我却也像在歧路上的办法一样,还是跨进去,在刺丛里姑且走走。

但我也并未遇到全是荆棘毫无可走的地方过,不知道是否世上本无所谓穷途,还是我幸而没有遇着。

二,对于社会的战斗,我是并不挺身而出的,我不劝别人牺牲什么之类者为此。

欧战的时候,最重“壕堑战”,战士伏在壕中,有时吸烟,也唱歌,打纸牌,喝酒,也在壕内开美术展览会,但有时忽向敌人开他几枪。

中国多暗箭,挺身而出的勇士容易丧命,这种战法是必要的罢。

但恐怕也有时会遇到非短兵相接不可的,这时候,没有法子,就短兵相接。

总结起来,我自己对于苦闷的办法,是专与袭来的苦痛捣乱,将无赖手段当作胜利,硬唱凯歌,算是乐趣,这或者就是糖罢。

……
(1925年3月11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