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音史(师范类归纳)

合集下载

教师资格考试学科知识与能力知识点中国音乐史篇

教师资格考试学科知识与能力知识点中国音乐史篇

2017年教师资格考试学科知识与能力知识点中国音乐史篇通过最新吉林教师资格考试资讯、大纲可以了解到2017年吉林教师资格考试内容、考试时间、招聘条件,教师资格笔试科目为中学:《综合素质》、《教育知识与能力》和《学科知识》;小学:《综合素质》、《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幼儿:《综合素质》、《保教知识》,吉林中公教师考试整理了吉林教师资格备考资料大全供考生备考学习。

需要更多指导,请选择在线咨询一对一解答。

导语:中国音乐史这类题目在历年教师招聘考试题目中经常遇到,很多考生和学员也经常在这个题目中摔跤绊跟头,所以今天特意为大家准备了关于近现代音乐史这个知识模块的相关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大家对这个模块里的知识点的一些基本知识有个更深入的理解和记忆,以防于未然。

考点·刘天华中国现代民族器乐领域杰出的音乐家。

二胡曲:《良宵》《月夜》《苦闷之讴》《独弦操》《病中吟》《烛影摇红》《光明行》《悲歌》《空山鸟语》《闲居吟》琵琶曲:《改进操》《歌舞引》《虚籁》。

考点·黄自中国20世纪30年代着名作曲家、音乐教育家、音乐理论家。

代表作品有:合唱《抗敌歌》《旗正飘飘》;清唱剧《长恨歌》;艺术歌曲《南乡子》《点绛唇》《花非花》《春思曲》《思乡》《玫瑰三愿》;儿童歌曲《西风的话》《雨后西湖》《踏雪寻梅》;管弦乐作品《怀旧》等。

考点·《长恨歌》1932年创作的清唱剧《长恨歌》,韦瀚章作词。

共十个乐章,黄自生前完成了七个乐章,分别为第一乐章《仙乐风飘处处闻》(混声合唱)第二乐章《七月七日长生殿》(女声合唱)第三乐章《渔阳鼙鼓动地来》(男声合唱)第四乐章《惊破霓裳羽衣舞》(未完成)第五乐章《六军不发无奈何》(男声合唱)第六乐章《宛转蛾眉马前死》(女高音独唱)第七乐章《夜雨闻铃肠断声》(未完成)第八乐章《山在虚无缥缈间》(女声合唱)第九乐章《西宫南内多秋草》(未完成)第十乐章《此恨绵绵无绝期》(混声合唱及男中音独唱) 考点?赵元任赵元任,着名语言学家、音乐家。

中音史复习

中音史复习

中音史一.名词解释新音乐运动:是将其作为倡导学堂乐歌的终极目标1919年“五四”运动后,萧友梅曾将新音乐(他谓之“新乐”或“今乐”)用作“旧乐”(指中国传统音乐)的对称。

学堂乐歌:1概念:是随着新式学堂的建立而兴起的歌唱文化,一般指学堂开设的音乐(当时称唱歌或乐歌)课或为学堂唱歌而编创的歌曲,它是一种选曲填词的歌曲,起初多是归国的留学生用日本和欧美的曲调填词,后来用民间小曲或新创曲调的。

学堂乐歌的倡导、推广者以沈心工、李叔同、曾志忞等启蒙音乐教育家为代表。

2意义:是我国新音乐文化发展的最初阶段的萌芽,很大程度上影响了20世纪我国群众歌曲的基本定位。

3 内容:宣扬富国强兵、抵制外辱的爱国精神歌颂推翻帝制,建立共和新政对象为中小学生的军歌呼吁妇女解放,主张男女平等宣传新文化,去除旧习俗陆华柏:现代作曲家、音乐教育家。

在过华中师范大学担任过教员和音乐系主任。

作有歌曲、管弦乐、歌剧等作品。

特别是歌曲《故乡》和管弦乐康藏组曲》最为出名。

大同乐会:这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颇有影响的一个国乐社团。

由古琴家郑觐文创办、主持,聘请汪昱庭、苏少卿、陈道安、程午加、柳尧章等为教师,向入会的会员传授中西音乐的知识和技艺,并进行有关中国古乐的仿制和民乐的改革。

以中国乐器进行乐队合奏的试验也是他们作了最初的试探,并创编了著名合奏曲《春江花月夜》等。

郑觐文逝世后该社的工作由卫仲乐等继任,至1937年抗战爆发后,其活动实际告终。

和平进行曲:赵元任在1915年创刊的《科学》杂志上发表。

是公认的中国人创作的第一首钢琴曲,该曲表达了热爱和平的心声,是赵元任先生在美国留学期间完成的。

延安颂:莫耶词,郑律成曲。

1938年夏作于延安。

1940年曾易名《古城颂》登在国民党统治区《新音乐》第二卷第3期。

歌曲热情地歌颂了抗日战争中的延安欣欣向荣的动人景象,具有抒情性,又富战斗气息。

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原名“国立音乐学院”成立于1927年11月27日。

中音史复习资料

中音史复习资料

1.《声无哀乐论》三国魏嵇康的音乐美学论著。

认为音乐只有形式美,他否认音乐是人的精神产物和音乐对人的思想影响,重视音乐的形式美和美感作用,重视表现人的自然性情,反对儒家礼乐对人的束缚和把音乐作为名教的工具,是中国古代重要的一部音乐美学论著。

2.变文:是唐代佛教寺院用与宗教宣传的一种散文和韵文交替出现的说唱形式,其名称源于佛教语汇。

3.《成相篇》:公元前三世纪战国时期荀子的成相篇,是一篇至今流传下来的兼用韵文和散文的作品,是说唱音乐的远祖,其内容是揭露统治者的愚蠢。

在形式上,它是用一种叫做“相”的打击乐器打着节奏而同时歌唱的一种诗篇。

4.歌舞戏:受到汉代百戏情节性歌舞和角觝影响,南北朝末年兴起有故事情节、有角色化妆表演、载歌载舞,或同时兼有伴唱和管弦伴奏的戏剧雏形,唐人称“歌舞戏”。

5.亲王破阵乐:是唐代宫廷燕乐中的一部著名歌舞,创作于初唐时期。

6.法曲:是隋唐宫廷燕乐中的一种重要形式,其风格特点是较为清淡,其曲调和乐器的运用承袭了汉民族的清乐体系的精华,又吸收了佛教、道教和外族音乐。

7.《广陵散》:又名《广陵止息》,产生于东汉末年广陵地区。

反映了汉以来人民不满封建迫害,赞扬英雄人物,追求光明幸福的精神境界。

与儒家倡导的“中和”之旨相悖,具有进步性。

8.《碣石调·幽兰》:著名古琴曲,传自南朝梁代的丘明。

现存的曲谱是唐人的手抄本,是我国目前所见到的最古老的文字谱。

此曲抒发了作者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幽愤心情。

9.嵇康:字叔夜。

魏末琴家、音乐理论家、思想家。

在魏任中散大夫,世称嵇中散。

竹林七贤之一。

10.燕乐半字谱:唐代的一种乐谱。

活工尺谱的一种早期形式。

亦称半字谱。

11.乐记:儒家学派的音乐哲学、美学著作,成文于战国。

12.李延年:西汉武帝时期乐府重要音乐家,能吸收西域音乐进行创作歌曲13.乐府:是汉代兴盛起来的,以改变民间音乐为主的音乐机构。

西汉武帝时期兴旺发达。

后来可大为三种:一是作为音乐机构的乐府;二是乐府机构采用过的诗歌,及后人拟作的,类似民间诗歌;和音乐有关的各种题材的音乐文学作品。

中音史复习资料

中音史复习资料

列举十个远古乐器(先秦以前的)鼓、龠、磬、钟、埙、瑟、筝、琴、箫、笙、笛、篪骨笛 1986,河南舞阳县贾湖出土,猛禽较骨钻孔而成,有8,7,6,5孔笛,7孔居多,音阶结构至少六声音阶,也有七声音阶,科学鉴定距今9000年,是竖吹乐器。

价值:证明我国古代音乐文化有9000多年可考历史,通过测音,说明位于中原的河南地区,可能是五声,七声音阶形成和成熟最早的地方。

礼乐制度:为巩固社会地位和等级社会,吸取商代灭之之教训,社乐制度由周公初步制定,后人增补而成一种严格而又烦琐的制度,礼乐制把上层社会的人分等级,再依等级地位的不同规定所施行的礼乐,表现在三个方面:(1)乐器排列方面,天子四面,诸候三面,卿二面,士一面排列(2)乐舞规模大小,天子八佾,诸候六佾(3)繁琐的典礼,仪式不同音乐不同。

一、郑卫之音狭义的讲,郑卫之音是指先秦时期郑国和卫国的地方音乐。

广义的郑卫之音即民间音乐。

历史上儒家曾把郑卫之音贬为“靡靡之音”、“淫声”、“亡国之音”等,原因主要是郑国和卫国在周代是商代后裔的聚居地,郑卫之音是“商之遗音”。

二、郑卫之音的音乐特点音乐的娱乐性和观赏性大大增强,教育功能很弱。

为后世的歌舞伎乐发展奠定了基础。

八音周代出现的乐器分类法,按照制选材料的性质分为金,石,木,土,草,丝,匏,竹,是我国音乐史上最早的乐器科学分类法。

曾侯乙墓编钟 1978年,湖北隋县出土,显示出我国历史上编钟音乐文化所达到的惊人成就。

(1)整套编织共64枚,分为上,中下三层。

(2)这套钟的总音域达到五个八度,可奏出完整的五声音阶,其间中部区可演奏十二个半音,采用纯律和三分损益律的复合生律法。

(3)钟上有铭纹,为了研究古代乐理提供了实证资料,其价值在于其证实了我国古代双音钟的存在,说明了战国时期编钟艺术的高度发达。

乐府乐府是秦朝开始设立、汉代开始兴盛起来的、以搜集、改编、整理和表演民间音乐为主要职能的音乐机构。

它对各民族间音乐文化的交流、融合及对秦汉音乐文化和以后各代音乐文化都有很大的影响。

中音史考点集锦

中音史考点集锦
相和大曲:由于乐人的参与,使得相和歌获得高度发展,形成了“相和大曲”,分为:艳;曲;趋和乱;相和歌常用的调式有三种:平调、清调、瑟调。
五旦七调:古龟兹乐的一种宫调体系,由音乐家苏祗婆提出。在五个不同调高(旦)上,各按七声音阶构成七声调式,可得三十五种调式。这就是苏祗婆琵琶音乐的三十五调式理论。
《碣石调.幽兰》:由于古琴独奏艺术的发展,因此曲采用了纯律定弦法,以“证调”定弦,全曲共分四段,节奏变化较多,十三泛音都已用到,《碣石调,幽兰》中古琴不仅已具备了七弦十三徽的形制,且记谱法也已是相当精细,这说明我国古琴艺术在南北朝时期就已经发展到了相当高的程度,且是目前仅见以文字记谱的琴曲。
李延年:中山(今河北定县)人,乐工出身,曾任主持乐府音乐活动的“协律都尉”。他有过人的音乐天赋。武帝即位初期,曾作“十九章”用于郊庙祭祀,他后来“次序其声”,配乐谱曲,从而改变了当时“郊祠而无乐”的现象。除了奉上之作外,他也为司马相如等文人的诗赋配过曲。
鼓吹乐:是以打击乐和吹管乐为主并兼有歌唱的一种器乐合奏形式。鼓吹大概在秦末汉初传入内地,被我国北方牧民所用。汉武帝时,鼓吹已由民间发展到宫廷,被广泛应用于仪仗、宴飨、军队等场合之中。依照用途和乐器配置的不同,鼓吹可分为黄门鼓吹、横吹、骑吹、短箫铙歌等数种。
八音分类法:是我国周代按照制作材料的不同进行乐器分类的方法,是我国最早的乐器分类法,是按发音体物质的不同而分成八类。分别是:金(钟、铙)、石(磬、鸣球)、土(埙、缶)、革(鼓)、丝(瑟、琴)、木(柷、敔)、匏(笙、竽)、竹(箫、篪)。
三分损益律:西周礼乐在实践中用数理方法总结归纳出“三分损益率”是一种生律的方法,是春秋时期出现的以弦长为基础计算乐律的理论,乐器作为伴奏的说唱
俗字谱:是自宋代起开始流行并传承至今的传统记谱法。它采用工尺谱的草体形式作为基本的记谱符号,其读音按照相应的工尺谱字发音,并以“俗乐使用的字谱”之义而得名。

中音史——精选推荐

中音史——精选推荐

中⾳史●⼋阙:《吕⽒春秋·古乐篇》记载,反映原始农牧⽣活的组歌,⼀共包含8⾸,表演者⼿执⽜尾巴,边跳边唱。

“昔葛天⽒之乐,三⼈操⽜尾,投⾜以歌⼋阙。

⼀⽈载民,⼆⽈⽞鸟,三⽈遂草⽊,四⽈奋五⾕,五⽈敬天常,六⽈达帝功,七⽈依地德,⼋⽈总禽兽之极”●相和歌:汉代产⽣的艺术歌曲,它是在北⽅民歌基础上经过加⼯⽽成。

其发展过程经过了三个阶段,最初是清唱的民间歌谣,既⽽⼜加上帮腔,成“⼀⼈唱、三⼈和”的“但歌”,最后形成带有乐器伴奏的“丝⽵更相和,执节者歌”的艺术化歌曲。

相和歌主要⽤丝⽵乐器伴奏,有笙、笛、节、琴、瑟、琵琶、筝等七种。

●礼乐制度:礼乐制度是周代建国初期由周公制定的。

其⽬的之⼀是为了巩固等级制社会,其次也是吸取商代灭亡的教训,反对淫乐采取节乐措施。

礼乐制的实施巩固了奴⾪主阶级的社会地位,促进了⾳乐的发展。

但它⼜成为了礼的附庸,使⾳乐成为以礼为中⼼的模式⾳乐,并逐渐趋于僵化。

●四夷之乐:当时王朝四周各族部的乐舞,歌曲,由鞮鞻⽒掌教。

●⼋⾳:⾦⽯⼟⾰丝⽊匏⽵(钟镛钲饶铎、磬.鸣球、埙,⽸、⿎,建⿎, 鼗,鼙,拊、琴,五弦琴,瑟,筑、柷,椌)●⼗⼆律:黄钟⼤吕太簇夹钟姑洗仲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射应钟(单为六阳律/阴吕)●乐府:是秦代创⽴的宫廷⾳乐机构,⾄汉武帝时得到⼤规模的扩充。

乐府的职责主要是采集、改编民间⾳乐,创作新作品并进⾏表演。

乐府对民歌的采集已超出《诗经》,遍及黄河、长江流域的⼴⼤地区。

兴旺发达时期在西汉武帝时。

●⿎吹:秦汉时得名并发展起来的⿎吹乐,是⼀种以吹管乐器和打击乐器为主兼有歌唱的器乐合奏。

●清商乐:东晋南北朝期间,承袭汉、魏相和诸曲,吸收当时民间⾳乐发展⽽成的俗乐总称。

●《碣⽯调幽兰》传⾃南朝梁代的丘明,是我国现存最古⽼的琴谱。

属于以⽂字记录弹奏⼿法的⽂字谱式。

该谱所以称碣⽯调是指它的曲调形式。

其溯源,⽽退⾄汉代相和歌和歌瑟调曲。

“其声微⽽志远“此弄宜缓消息弹之。

它强调的微和缓嗾使为了更深刻的表达其幽怨压抑的情绪。

南艺钱慧老师中音史复习资料

南艺钱慧老师中音史复习资料

远古夏商时期中国音乐起源:《模仿自然说》《情感本能说》《劳动起源说》《异性求爱说》《巫术起源说》《葛天氏之乐》是一部载歌载舞的乐舞,表演时有三个表演者手中拿着牛尾巴,边舞边唱,一共有八首歌曲。

乐舞还有黄帝时代的《云门》,黄帝时代所作至尧时代增修的《咸池》。

《咸池》又名《大咸》,相传咸池为东方日浴地,有可能这是一部崇拜日浴的乐舞。

《箫韶》简称《韶》,可能此乐舞以排箫为主要伴奏乐器的缘故。

《夏龥》又名《大夏》是一部歌颂夏禹治水有功的乐舞。

《大濩》又称《濩》是一部歌颂成汤灭夏建立商朝功勋的乐舞商代的巫乐,又称“巫音”,即巫术活动中所用的乐舞。

1973年在浙江余姚河姆渡出土了用禽骨制成的骨哨和卵形的陶埙,至今约7000年,1986年在河南省舞阳县贾湖村出土了用鹤骨制成的骨笛,至今约9000年。

1977年湖北崇阳出土的铜鼓,1976年河南安阳安屯好墓出土的编绕。

周秦时期周代的礼乐制度:为维护和巩固统治,周代统治阶级制定出符合本朝的礼乐制度,从思想上巩固等级名分,以维护天子的权威。

礼乐的礼就是宗法制度和等级制度相互结合的礼仪,乐就是音乐,包括乐队,乐舞编制,乐曲,乐舞的使用。

佾指古代乐舞的行列,一是认为每佾固定为八人,另一种认为人数与八佾相同。

天子用八,诸侯用六,大夫用四,士二乐县:。

正乐县之位,王宫县,诸侯轩县,卿大夫判县,士特县,辨其声。

周代掌管音乐的乐官最高级别为“大司乐”,为中大夫,一般具有行政,教学和演奏三职能。

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乐包括乐德,乐舞和乐语。

宫廷乐舞包括六代乐舞,小舞,颂乐,雅乐,房中乐,四夷之乐。

六代乐舞简称“六乐”,都是从黄帝时期开始历代沿袭下来带有史诗性的乐舞。

分别是黄帝时期的《云门大卷》,唐尧时期的《咸池》,虞舜时期的《韶》,夏禹时的《大夏》,商汤时的《大濩》,周朝当代的《大武》。

小舞是相对于“六代乐舞”等大型乐舞而言,那些13岁至19岁的国子们还必须学习一定数量的小舞。

中音史复习资料

中音史复习资料

人名篇:肖友梅,音乐教育家、作曲家。

字雪朋,号思鹤。

原籍广东香山(今中山县),童年随父亲寓居澳门。

1901年赴日本留学,在东京音乐学校学习钢琴与声乐,并在帝国大学学习教育。

1913年又到德国莱比音乐学院和莱比大学学习,取得博士学位后于1920年回国。

前后达十八年。

在日本时,曾参加同盟会,掩护过孙中山先生的革命活动。

1920年回国后,先后在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音乐体育专科、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和北京艺术专门学校音乐系任教,并担任领导工作。

在蔡元培的支持下,1927年在上海创办了国立音乐院,这是中国第一所专业音乐院,为音乐教育事业与培养专业音乐人才涤讪了基础。

萧友梅还致力于编写音乐教材,计有1924年的“风琴教科书”、1925年“钢琴教科书”、1927年的“ 小提琴教科书”等,著有“ 中西音乐的比较研究”、“古今中西音乐概说”和“ 中国历代音乐概略” 等学术论著,先在北京主持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音乐科和北京大学附设音乐传习所,同时组织了我国第一上管弦乐队,自任指挥。

赵元任(1892—1982 2.25) 汉族,字宣仲,又字宜重,江苏武进(今常州)人,生于天津。

1 929年6月底被中央研究院聘为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员兼语言组主任,同时兼任清华中国文学系讲师,授“音韵学”等课程。

1938年起在美国任教。

他是中国现代语言和现代音乐学先驱。

著有《新诗歌集>.在谱曲方面按照他择定的“中国化”的目标,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

采用和创作具有中国风味的歌调。

首先是吸收和融化他所熟稔的中国传统曲调,例如《听雨》.依声调谱曲,即处理歌词“字音跟越调”的关系。

他又按艺术歌曲的旋律与伴奏,有与一般歌曲不同的更高要求。

借鉴了欧洲艺术歌曲的创作经验,例如《教我如何不想他》刘半农词,《卖布谣》刘大白词。

他还未当时的爱国民主斗争和社会教育等,写过不少与艺术歌曲不同的更为通俗的作品。

青主:廖尚果(1893--1959),即青主,中国音乐理论家,广东惠阳县府城人(今惠城区桥西),曾用笔名黎青主,别署黎青、廖尚果L.T.等。

中音史(师范类归纳)

中音史(师范类归纳)

1.“击石拊石,百兽率舞。

”:远古人们敲击着石头化装成各种野兽歌舞祭祀的生动写照。

2.青海省大通县上孙寨出土的新石器时代(5000年前)彩陶盆。

3.八阕(que):跳两手各持一根牛尾舞蹈是所唱的歌。

4.《大夏》(颂神):人们为了欢庆治水胜利,歌颂禹的功绩,举行盛大的歌舞祭祀活动,人们表演的乐舞。

右手持羽毛,左手持乐器‘籥’(yue)。

籥排箫的前身。

《大夏》又称“夏籥九成”。

5.最早的南方民歌:“候人兮猗”是首情歌《候人歌》,等候禹的到来。

6.最古老的埙:构成两种三音列,大约六千年前浙江杭州湾河姆渡遗址与西安半坡村仰韶文化遗址。

7.“七音”最早记载:《左传》昭公二十年(前632),新音阶(清音阶)(清角4)、旧音阶(雅音阶)(变徵#4)、清商音阶(清角、清羽b6)。

8.商代音乐属于巫文明:祭祀传统乐舞《桑林》,赞颂汤代夏立商武功的乐舞《濩》(huo)。

9.《大武》(颂人):西周初年创作的大型乐舞,描写周武王伐纣。

10.“国风”:收集在第一部诗词总集《诗经》中的周代民歌总称。

影响较大:郑声(或郑风、郑音)(旋律美),卫音(擅长“趋数”)(节奏颇快),齐音(擅长“熬辟”)(旋律跳动大)。

11.“楚声”:战国时代兴起的楚国民歌和一部分利用楚国民歌曲调填词的专业创作总称。

著作:《下里》、《巴人》、《阳春》、《白雪》、《涉江》、《采菱》、《阳河》、《激楚》等。

12.屈原:名平,楚国贵族,曾任“左徒”。

作品:《九歌》(伴奏乐队以编钟和建鼓为主要乐器,并附以竽、箎、瑟等管弦乐器,这种乐队就是所谓“钟鼓之乐”)、《离骚》大型乐曲。

13.编钟:整套共六十五枚。

曾侯乙钟继承了西周以来编钟的传统音列而又有所发展,总音域达到五个八度。

几乎十二个半音俱全,可奏出完整的五声、六声或七声音阶的乐曲。

14.十二个半音:我国传统音乐术语称“十二律”,最早记载于《国语》。

15.韩娥:战国时代民间女歌唱家(三月不知肉味、绕梁三日)。

同时代或稍晚:秦青、薛谭(“揭云”典故)。

中音史复习——精选推荐

中音史复习——精选推荐

中⾳史复习中⾳史(上)考试复习重点1.⾻笛河南舞阳县贾湖村“⾻笛”。

是我国最早的乐器以及世界上最早的可吹奏乐器。

2.⼤司乐周初建⽴的我国最早的宫廷⾳乐机构。

重要职能:⾳乐教育。

“乐”的内容包括:乐德(最重要),乐语,乐舞⽬的:配合礼乐制度,维护周王朝的最⾼统治。

达到“礼乐治国”。

另外两个职能:严格的⾏政管理;⾳乐表演职能。

3.伯⽛杰出的古琴演奏家。

伯⽛和钟⼦期《⾼⼭流⽔》。

4、《楚辞》南⽅民歌⼤多数记载在《楚辞》中。

继《诗经》之后⼜⼀部诗歌总集。

屈原的作品构成了它的主体。

收录屈原的《离骚》《天问》《九章》《九歌》《远游》《⼘居》《渔夫》《九歌》是屈原以楚国民间祭祀中的歌舞为依据加⼯整理⽽成。

有浓重的巫风⾊彩及浪漫⾊彩。

《九章》反映了屈原被放逐后的苦闷与忧思。

表达了他爱国的情怀。

结尾采⽤了“乱”的⼿法,结构有长有短。

“乱”是先秦时期的⼀种⾳乐创作⼿法。

⼀般⽤于⾳乐结尾的地⽅,也是全曲的⾼潮所在。

5.⽼⼦的⾳乐思想题倡“⼤⾳希声、⼤象⽆形”。

提倡“⽆知⽆欲”,反对⼀切欲望。

他认为最理想的⾳乐是⽆声的,这种⽆声之乐正是有声之乐的本源。

是⼀种虚⽆主义⾳乐观。

6.《⼴陵散》⼜名《⼴陵⽌息》。

这个时期的琴曲创作特点是,不少琴曲直接取⾃当时的相合歌或相和⼤曲,带有明显的叙事性特点。

该曲描写的是格杀场⾯,由“正声”和“乱声”两个基本主题发展⽽成的⼤曲。

规模宏⼤,分为六个部分。

嵇康以擅弹此曲著称。

7.《胡笳⼗⼋拍》蔡⽂姬拍:表⽰乐曲段落全曲共⼗⼋段,⾳乐⽤宫、徵、⽻三种调式,表现了蔡⽂姬远嫁匈奴,思念故⼟,以后⼜惜别幼⼦的痛苦⼼情。

8.《梅花三弄》东晋恒伊演奏过的笛曲。

因同样的曲调反复了三次,所以称为“三弄”“弄”是古代⾳乐中⼀种曲式⼿法。

乐曲表现了梅花⾼洁安详的静态以及不畏严寒,迎风摇曳的动态。

9. ⽂字谱是⽤⽂字记述古琴弹奏指法、弦序和⾳位的⼀种记谱法。

《碣⽯调幽兰》是我国迄今为⽌唯⼀留存的⽂字谱。

10.《碣⽯调幽兰》中国历史上现存最早的琴谱,是唯⼀存留的⽂字谱。

中音史复习资料教学内容

中音史复习资料教学内容

84.夏商时期音乐发展的情况如何?夏朝是我国历史上建立的第一个奴隶制王朝。

历史从此跨入了阶级社会。

由于夏商时期私有制的社会性质,他的音乐也被打上了深深地阶级烙印。

夏商时期的乐舞《大夏》《大濩》与原始乐舞在性质上有着很大的差别。

他们反映了私有制确立以后音乐内容产生的质的变化。

《大夏》歌颂了原始社会氏族部落首领夏禹治水的事迹。

《大濩》歌颂了商汤伐桀的功绩。

这些音乐已变成为帝王歌功颂德“以昭其功”的工具。

商代的音乐发展亦有其自身的特点。

商代“巫风”盛行,人们崇尚鬼神,各种巫术占卜活动极为频繁,而巫、觋是联系人神的桥梁,他们不仅参与神权统治,还充当职业音乐舞蹈家,在一些重大祭祀仪典上表演。

商代乐舞绚丽多姿并深含神秘的宗教色彩。

85.我国音乐文化有约8000年可考的历史,依据是什么?远古、夏商时期的乐器有哪些?我国音乐文化可考的历史可上溯至新石器时代,依据是河南舞阳县贾湖骨笛,共计18支,距今有8000年的历史。

远古夏商时期的乐器主要包括打击乐器和吹奏乐器。

打击乐器有:鼓——是原始时期最早出现的打击乐器。

磬——是一种石制的击乐器,是石器时期的产物。

编磬——有几个磬组成一套编磬,“永启、夭余、永余”。

钟——在陕西长安县客省庄龙山文化遗址中发现最早的陶钟,还有三门峡庙底沟也出土了陶钟。

他们属于新石器时代的遗物。

编钟——现出土的、由多个不同音高的钟组成一组的编钟有河南安阳大司空村出土的商代编钟,是三个为一组。

编铙——殷墟妇好墓出土的五件一组的商代编铙。

吹奏乐器有:骨笛——河南舞阳县贾湖出土的骨笛是用猛禽的肢骨在其一面钻孔而成的。

骨哨——在浙江余姚县河姆渡氏族社会遗址发现了几十支骨笛,他们只是一些小骨管,有三孔和两孔,距今7000年。

埙——是用陶土制成的吹奏乐器。

商代已发展到五音孔埙。

籥——是一种较古老的吹奏乐器。

原始的籥是由二三管制成,是后来排箫的前身。

——属于编管吹奏乐器,是后来小笙的前身。

86.周代的礼乐制度如何建立和实施?周朝建立初期,由周公制定了礼乐制度,这是一种十分严格的等级制度。

中音史考试复习参考资料

中音史考试复习参考资料
• 1.1929年7月成立的“国立音乐专科学校” 的前身是 ,创办人是 。 • 2.《 》是为进步电影《桃李劫》所写 的主题歌,作者是 。 • 3.我国第一部清唱剧作品是《 》,作 者是 。 • 4.黄自在国立音专的“四大弟子”分别 是 、 、 、 。
• 5.我国第一首“中国风格”的钢琴曲是 》,作者是 。 《 • 6.我国近代音乐史上一部具史诗性的大型声 乐作品是《 》 ,该作品的作者是 。 • 7.有毛泽东亲自题名的“人民音乐家”分别 有 、 、 。 • 8.中国歌舞音乐的开拓者是 ,他创作的 《 》是我国近代第一首流行歌曲。
• 9.中国近代第一部大型歌剧是《 》,作者 是 。 》是我国第一部在高等专业音乐院校使 • 10.《 用的中国音乐史教材,其作者是 。 • 11.青主的音乐美学论著主要有《 》和 《 》。 • 12.中国人所写的西洋乐器重奏音乐在国外获奖的 》,作者是 。 第一部作品是《
• 13.我国近代中国共产党为培养革命文艺干 部而创立的第一所最高艺术学府是 。 • 14.我国第一部民族新歌剧是《 》, 诞生于 年。 • 15.京剧的唱腔以 、 为主。 • 16.“四大名旦”分别 是 、 、 、 。
8我国第一所独立的高等音乐学府是创办于1927年11月的91924年萧友梅创作第一首以纪念五四运动为主题的歌曲是10有中国舒伯特之称的是清华的四大国学导师之一11中国近代音乐创作开始进入成熟阶段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合唱曲的出现
一、填空题
• 1、李映庚编于1905年的《 》,是我国 近代史上第一部完整的军乐文献。 • 2、中国人自己编写的第一首学堂乐歌是 《 》。 • 3、我国第一部三部合唱曲是《 》,作者 是 。 • 4、我国第一首创作的钢琴曲是《 》, 作者是 。
• • •

中音史复习资料

中音史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1.《韶乐》:舜帝是的一部宗教性乐舞。

简称《韶》,乐舞由编管乐器排箫作为主要伴奏乐器,所以称为《箫韶》;乐舞有九次变化,故又名为《九辨》;因其歌唱部分有九段而被称为《九歌》。

由此可知,《韶乐》是内容丰富而富于变化的多段体乐舞。

它的主要特征是“箫韶九成,凤凰来仪,百兽率舞”。

春秋时期吴国公子季札和孔子都曾欣赏过这部作品,并给予了高度评价,孔子评价《韶乐》为“尽美矣,又尽善也”。

可见这部乐舞的艺术魅力。

2.葛天氏之乐:远古时期的乐舞,形式:三人操牛尾,顿足以歌。

内容:《载民》歌颂载负人民的大地;《玄鸟》对图腾的赞颂;《遂草木》,祝愿草木繁茂;《奋五谷》,祈求五谷丰收;《敬天常》,表达顺应自然规律的心愿;《达帝功》,歌颂天帝的功德,祈求护佑;《依地德》,感谢土地的赐予及恩惠;《总禽兽之极》,祈求鸟兽繁衍不息。

3.贾湖骨笛:原始社会乐器。

出土于河南省舞阳县贾湖遗址,属裴李岗文化。

目前该遗址共出土骨笛35件,可分为三个时期:一、早期,距今9000多年至8600年左右,骨笛上开有五孔、六孔,能走出四声音节和完备的五声音阶;二、中期,距今8600至8200年左右,偶七孔,能走出六声和七声音阶;三、晚期,距今8200至7800年左右,能奏出完整的七声音阶以及七声音阶意外的若干变化音。

贾湖骨笛有三个特征:a 有固定音高意识 b 有音阶 c 律学测算,用等分来分的,能产生纯八、纯四度。

意义:说明我国古代音乐文化至少已有八千年的可考历史;它们是迄今为止人类发现的最古老的仍可演奏的乐器;是世界上迄今为止发现最早、保存最完整的管乐器。

4.雅乐:含义:是我国古代祭祀天地、神灵、祖先等典礼中所演奏的音乐。

周代雅乐,是西周以礼乐制度为基础,建立的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比较完善的宫廷雅乐体系,对后代影响非常深远。

内容:包括用于郊社、宗庙、宫廷仪礼、乡射和军事大典等各个方面的音乐,它是周代礼乐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特点:雅乐首先强调的是它的教育意义,用来配合道德方面的宣导。

中音史

中音史

一,填空题1,京房解决了钟吕还原黄钟的问题。

2,鼓吹乐可分为黄门鼓吹,骑吹,横吹,短萧饶歌四类。

3,相和歌的发展阶段:徒歌→但歌→相和歌→相和大曲。

4,“中华美育会”是由1919年上海专科师范学院和爱国女学的吴梦飞,丰子恺,刘质平等发起的一个以提倡美学为宗旨的新式音乐社团。

5,1938年鲁迅艺术学校始建于延安,有吴玉章为院长。

6,冼星海的四部大合唱分别为:《↗黄河大合唱》《生产大合唱》、《牺盟大合唱》、《九一八大合唱》。

7,百戏是古代乐舞,杂技表演的总称。

秦汉时期成为百戏(又名角抵戏),隋唐时期叫散乐,唐宋以后为了区别于其别歌舞,杂剧,才改成为杂剧。

8,诸宫调作品中较有名的是晋代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刘志远诸宫调》;元代王柏成《天宝遗事》9,南北朝时期的歌舞戏的代表曲目:大面,踏谣娘。

10,赵元任的大型合唱曲《海韵》。

11,抗日救亡歌咏运动的代表作曲家有:聂耳,冼星海,任光,张曙。

12,黄自创作的《长恨歌》是我国现代音乐史上的第一部大型清唱剧,第一部交响乐《怀旧》。

13,“国乐改进社”1927年5月成立于北京,由刘天华等人发起14,“我住长江头。

”这首歌是由青主作曲。

15,明代四大声腔:海腔,余姚腔,昆山腔,弋阳腔。

16,戏剧按结构可分为:板腔体,曲牌体。

二,名词解释1,张曙:在上海艺术大学音乐系学习时参加“南国社”,后入国立音专师范科主修音乐,1933年参与组织“苏联之友社”1937年在长沙,武汉等地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的领导工作,代表作有《日落西山》《丈夫去当兵》《洪波曲》等。

2,沈心工:①我国最早编写乐歌教材的作者之一②曾赴日本留学考察并与曾志忞创办了“音乐见此所”③1904年曾编辑出版了《重编学校歌唱集》和《心工唱歌集》等④他的乐歌创作通俗流畅,注意儿童歌唱特点。

《体操—兵操》《铁匠》《竹马》等广为流传。

3,李叔同:①其人多才多艺,诗文、词曲、话剧、绘画、书法、篆刻、无所不能,是中国油画、广告画和木刻的先驱之一②在本曾与曾孝谷创办了我国第一个话剧团体——“青柳社”③1906年创办了我国第一个音乐刊物《音乐小杂志》,他为当时美术,音乐,书法,篆刻等方面的发展作出了贡献④其创作多见于《李叔同歌曲集》,其中以《祖国歌》、《送别》《早秋》三首较著名,又以《春游》一首最为突出。

山西教师资格笔试之中国音乐史考点梳理

山西教师资格笔试之中国音乐史考点梳理

山西教师资格笔试之中国音乐史考点梳理通过山西教师招聘网可以了解到2016年山西教师资格证考试最新动态,一般山西教师资格证考试在每年下半年举行,9月份网上报名,11月份笔试,幼儿园笔试内容为综合素质、保教知识与能力,小学笔试内容为综合素质、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中学笔试内容为综合素质、教育知识与能力、学科知识。

面试以试讲、答辩等形式考察,山西教师考试网整理了山西教师招聘真题供考生备考学习。

不管是在音乐教师资格考试还是在教师招聘考试中,中国音乐史都是必考的内容,很多考生在准备这部分内容时显得慌乱无措,那么今天就给大家总结一些中国音乐史中常考的一些知识点,希望能够帮助大家进行考点的梳理和总结,达到快速备考的效果,建立起系统的知识框架。

那么,我将从古代音乐史总结到进现代音乐史。

(一)重点知识:贾湖骨笛;音乐起源:精神需要说、情感说、模仿说、劳动生产说;《弹歌》放映狩猎生活;《八阙》选自《吕氏春秋·葛天氏之乐》。

三大乐舞《云门》、《咸池》、《箫韶》。

《大夏》赞颂大禹治水的功绩;《大濩》歌颂商汤伐桀的功绩;兽面纹铜鼓是现存最早的铜鼓;虎纹石磬是体积最大的商磬;青铜铙最早出现的打击乐器。

这部分主要是让学生认识图片中的乐器,能够加以区分;(二)礼乐制度是周代建立的等级制度;春宫--第一个礼乐机构;六代乐舞中的《韶》孔子“三月不知肉味”,尽善尽美;尽善未尽美说的是《大武》;小舞等作为了解;诗经为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风、雅、颂;楚辞为第二部诗歌总集。

乐器八音也为重点知识;三分损益法;儒家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乐记》为我国最早的音乐美学著作,最早的一部百科全书式的音乐理论著作。

(三)汉代乐府:汉承秦制;相和歌解释以及伴奏乐器。

清商乐:请商三调和清平三调;《声无哀乐论》作者嵇康;何承天的新律已经相当接近十二平均律了。

《碣石调·幽兰》我国现存最古老的文字琴谱;(四)隋代的七部乐,唐代的梨园和教坊;音乐形式为歌舞大曲;变文保存最早的说唱本子;其他的乐器以及主要的音乐家作为了解即可;(五)宋元音乐中心:瓦子和勾栏;姜夔《白石道人歌曲集》;唱赚曲子的代表形式;由张五牛所创;诸宫调由孔三传所创;宋代曲子的解释要作为重点;元曲六大家;南戏的四大传奇和五大传奇为重点;《海青拿天鹅》为最古老的一首琵琶独奏曲。

中音史

中音史

中音史1.《牧童短笛》:开创了中国风格钢琴曲的先河。

以质朴优美的民族歌风旋律,流畅自如的对位写法,与中国风味去掉相谐的和声,以及变化再现的三部曲式结构,如同笔法简练的写意水墨画般的营造了中国式的诗情意境,被公认为是中国民族风格钢琴曲的奠基之作。

乐曲采用民间音乐作为素材创作,音调流畅自如,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

曲式为三段体结构,前后两段运用复调织体,中间部分采用主调织体。

全曲由五声音阶组成,和声具有独特的东方韵味。

这是中国近代音乐中一首经典式的钢琴名作。

(P181)2.《教我如何不想他》:刘半农词,赵元任曲。

作于1926年。

歌曲为通谱歌形式。

以对春夏秋冬四季自然景色的描绘,抒发作者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祖国和念旧”之情。

此曲口语化的特点唱起来自然,流畅。

转调频繁又觉得天衣无缝。

运用我国京剧国门的旋律座位素材贯穿全曲。

(P139)3.陆华柏:4.国立音专:中国第一所独立的高等音乐学府。

(P168)5.学堂乐歌:是我国自19世纪末开始在新式学堂和社会上广泛流行的一种歌唱形式,一直到“五四”时期盛行不衰。

学堂乐歌的特定概念是指清末民初新式学堂开设的“乐歌”课及所教唱的歌曲。

(P119)6.《和平进行曲》:钢琴曲,赵元任1914年作。

是我国第一首创作的钢琴作品。

发表于1915年《科学杂志》。

《和平进行曲》作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具有祈求和平的人道主义反战背景。

全曲22小节,2/2拍子,音调庄重而富于激情。

这是我国近代早期在复调思维基础上进行创作的一首钢琴曲。

(P126)7.曾志忞:号泽明,又名泽霖,上海人。

早年曾在上海南洋公学任教,曾志忞1903年入东京音乐学校学习,曾被梁启超誉为“上海曾志忞,留学东京音乐学院有年,此实我国此学先登第一人也。

”(P124)8.《夜上海》:陈歌辛曲(P203)9.救亡歌咏运动:以冼星海、聂耳为代表的音乐家所创作的大量优秀救亡歌曲标志着抗日救亡歌咏运动新时期的到来。

他们创作的歌曲更加富有时代气息和大众化的音乐风格,具有更为高昂明朗的音调和铿锵有力的节奏,在广大群众中广泛传播,开辟了一条通向救亡歌咏运动高潮的道路。

中音史

中音史

一:传统音乐1.广东音乐:是以广东民间小调为基础,又吸收了粤剧,粤曲,以及外省的民间音乐而逐渐形成的一种新型的民间器乐演奏形式,早期著名艺人有严老烈,何柳堂等,五四运动后的鼎盛时期的艺人有吕文成等,作品有《步步高》《平湖秋月》等。

2.华彦钧:尤精琵琶及二胡的演奏,有二胡曲《二泉映月》《听松》琵琶曲《大浪淘沙》等著名的六首乐曲。

二:音乐社团和院校1.上海国立音乐院:建立于1927年,原院长由当时国民政府的大学院长蔡元培兼任,萧友梅任教务主任。

该校体制分为本科师范科及选科三部分。

1928年设预科本科专修科实行学分制,成立了理论作曲,键盘声乐小提琴大提琴国乐等,主要教师有萧友梅:(理论作曲)朱英(琵琶笛)王瑞娴(钢琴)李恩科(英文合唱视唱练耳)易韦斋(国文诗歌)2.国乐改进社:由刘天华,柯政和,张友鹤,郑颖荪等发起,正式成立于1927年,主要活动有:出版音乐刊物(音乐杂志)举办暑假音乐学习班,在北平举办了一次中外音乐家的音乐会。

3.民众歌咏会:成立于1935年2月22日,由一部分爱国的学生,职工和市民自发组成的,这个组织在1936年上海的救亡抗日歌咏运动中曾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三.早期新音乐的发展1.学堂乐歌定义:清末民初1911年前后新式学校音乐课上所教唱的歌曲。

内容:⑴宣扬富国强兵抵御外强欺凌的爱国精神。

⑵呼吁妇女解放,鼓吹男女平等。

⑶鼓吹学习新文化,倡导除去旧习俗,树立新风气。

艺术形式:这些歌曲基本上是以与西方和日本通用的简谱或线谱记谱的,供学生集体咏唱的齐唱曲,至辛亥革命前后有少量合唱曲。

最初我国所选曲的歌调大多是日本歌调。

历史意义:⑴它是中国近代社会资产阶级新文化发展的产物,是近代音乐文化的突出成果,它不仅在思想启蒙方面给予当时的青少年学习深远的影响,而且使一种新的集体唱歌的形式得到确立,为后面的革命歌曲发展开了先河。

⑵乐歌使西洋音乐文化知识和技能,特别是五线谱和简谱的介绍,对中国现代音乐文化的发展和普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音乐简史复习资料分析

中国音乐简史复习资料分析

1..萧友梅...作曲家音乐教育家广东中山县字思鹤一字雪鹏1901赴日学习教育钢琴加入“同盟会”1912德学习以《中国古代乐器考》获得博士学位(《17世纪以前中国管弦乐队的历史研究》)与杨忠子创立北京女子高师音乐科(主任)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教务主任,北京国立艺专音乐系主任,1927年国立音乐院1929国立音专院长(德国专业音乐教育体系)合唱曲《春江花月夜》弦乐四重奏《小夜曲》管弦乐曲《新霓裳羽衣舞》钢琴独奏《哀悼引》钢与《秋思》反帝爱国政治斗争《卿云歌》《华夏歌》《民本歌》《五四纪念爱国歌》自然景色,学校生活,学生道德美感教育《问》《南飞之雁语》,论著《中医音乐的比较研究》1920《中国历代音乐沿革概略》1931,《和声学》1927《普通乐学》1928。

特点“研究音乐的方法”“音乐美学”2.学堂乐歌::学堂乐歌是20世纪初我国学堂里“乐歌课”所教唱的歌曲,其产生与当时社会、文化大有关系。

清末民初,向西方学习,要求废科举、办学堂、变法维新已成为中国大众的一致呼声。

一些人从日本或欧洲留学音乐归来,在国内新学堂开设乐歌课,教唱一些新歌,当时称之为“乐歌”,后来音乐界将这时期的学校歌曲统称为“学堂乐歌”。

内容上大部分是反映当时中国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要求学习欧美科学文明,实现“富国强兵”等爱国主义的思想。

创作方法主要是采自日本、欧美歌曲曲调,填上新词,也有改曲记词的,还有一部分是创作歌曲。

代表人物有沈心工、李叔同、曾志忞等。

代表作品有沈心工的《体操》、《竹马》、《男儿第一志气高》、《黄河》等,李叔同的《春游》、《西湖》、《送别》等。

其中,《春游》是一首三部合唱曲,也是现在见到的我国最早的一首合唱曲。

历史意义1在乐歌活动的影响下培养出中国最早的一批音乐教育人才,从而为中国普通音乐教育建设和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师资力量。

2通过学堂乐歌活动,展示出音乐教育的社会功能,从而引起社会各界对音乐教育的重视,逐步确立音乐课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

中音史复习资料5篇

中音史复习资料5篇

中音史复习资料5篇第一篇:中音史复习资料一.远古时期音乐的起源模仿说:音乐源于对自然音响的模仿。

《吕氏春秋》感情说:音乐源于人对于思想感情的表达。

《礼记·乐记》劳动说:音乐起源于人类的生产劳动。

《淮南子》对于中国音乐的起源,在基于一定事实根据的基础上,各种说法都仅仅是一种推测,应从多元的角度去理解,不应简单归结为一种因素。

二.周秦时期礼乐制度为维护和巩固统治,周代统治阶级制定出符合本朝的礼乐制度,从思想上巩固等级名分,以维护天子的权威。

礼乐的“礼”就是宗法制度和等级制度相互结合的礼仪,“乐”就是音乐,包括乐队、乐舞的编制、乐曲、乐舞的使用等等。

各级奴隶主必须根据自己的身份地位,按不同场合举行礼乐,以体现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等相互间的关系,不得随意僭越。

六代之乐简称“六乐”,据说是从黄帝开始历代流传下来的六部代表性乐舞,主要用于祭祀天地、山川、祖宗,其特点是规模宏大,有歌有舞,而声调平淡,节奏缓慢。

黄帝时的《云门大卷》尧时的《咸池》舜时的《大韶》禹时的《大夏》商汤时的《大濩》周初的《大武》郑卫之音自春秋起,周代的礼乐逐步走向没落,新兴的地主阶级将欣赏趣味转向以“郑卫之音”为代表的民间俗乐。

“郑卫之音“是郑国与卫国一带的地方音乐,它保留了浓郁的商代音乐特色,节奏奔放活泼,音乐优美抒情,深受一些诸侯国君的喜爱。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305篇,分风、雅、颂三部分,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十五国风,共160篇,包括了黄河流域绝大多数的民歌,涉及的题材广泛,内容包括了生活的各个方面。

《楚辞》是继《诗经》以后的又一部诗歌总集,屈原的作品构成了它的主体,主要有《离骚》、《九歌》、《天问》。

这些作品想象丰富、辞藻瑰丽、感情强烈,句式参差,语句间常插入虚词“兮”,节奏感、表现力很强,与《诗经》形式迥异。

十二律理论用三分损益法将一个八度分为十二个不完全相同的半音的一种律制。

十二各律从低到高依次为: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洗、仲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

中音史

中音史
3.在表演上,改变了“|以生为主”的局面,开拓了“生旦并重”的新纪元。
4.梅兰芳是把中国戏曲传播到国外,并获得国际盛誉的第一位戏曲表演艺术家。
5.他是京剧界一代宗师
6.他对我过京剧艺术发展做出了及其卓越的贡献,代表着旦角表演艺术的时代高峰。
9.华彦军有哪些二胡曲、琵琶曲,他的音乐作品在我国民间音乐中有什么样的地位?
10. 黎锦晖的儿童歌剧音乐及其历史意义
儿童歌舞剧是以反映儿童生活题材为主要内容,以儿童为观众对象,由儿童自己表演的包含有故事情节、有人物形象、歌舞音乐、舞台道具的一种综合性艺术形式,但以“歌舞”为其主体,这是黎锦晖在“五四精神”的倡导下创造性的创造出来的一种具有创造性意义的音乐品种,在近代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
历史意义:1)学国语最好从唱歌入手
2)学校中各科的教材,有许多可以采用歌剧里去,通过排练和演出,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学好功课
3)可以训练儿童们一种美的语言、动作与姿态,可以养成儿童们守秩序与尊重艺术的好习惯
4)歌舞剧的化妆、服饰和布景等都需要儿童亲自动手设、制作。通过实践,可以“锻炼他们思想清楚或出世敏捷的才能”以及“将来处理大事的才干”
名词解释:
1.学堂乐歌:学堂乐歌是随着新式学堂的建立而兴起的歌唱文化,一般指学堂开设的音乐(当时称唱歌或乐歌)课或为学堂歌唱而编创的歌曲。
2.儿童歌舞剧:我国近代音乐家黎锦晖创立的一种旨在教育儿童的载歌载舞的演剧形式。代表作有《可怜的秋香》、《麻雀与小孩》、《小小画家》等。黎锦晖的儿童歌舞剧创作在中国歌剧发展史上有着启蒙性的重要意义。此外,以形象的艺术形式对儿童进行富有成效的教育,在中国教育史上有着开拓性的作用。
3. 赵元任有哪些重要的音乐作品?他对中国近代音乐的主要贡献是什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击石拊石,百兽率舞。

”:远古人们敲击着石头化装成各种野兽歌舞祭祀的生动写照。

2.青海省大通县上孙寨出土的新石器时代(5000年前)彩陶盆。

3.八阕(que):跳两手各持一根牛尾舞蹈是所唱的歌。

4.《大夏》(颂神):人们为了欢庆治水胜利,歌颂禹的功绩,举行盛大的歌舞祭祀活动,人们表演的乐舞。

右手持羽毛,左手持乐器‘籥’(yue)。

籥排箫的前身。

《大夏》又称“夏籥九成”。

5.最早的南方民歌:“候人兮猗”是首情歌《候人歌》,等候禹的到来。

6.最古老的埙:构成两种三音列,大约六千年前浙江杭州湾河姆渡遗址与西安半坡村仰韶文化遗址。

7.“七音”最早记载:《左传》昭公二十年(前632),新音阶(清音阶)(清角4)、旧音阶(雅音阶)(变徵#4)、清商音阶(清角、清羽b6)。

8.商代音乐属于巫文明:祭祀传统乐舞《桑林》,赞颂汤代夏立商武功的乐舞《濩》(huo)。

9.《大武》(颂人):西周初年创作的大型乐舞,描写周武王伐纣。

10.“国风”:收集在第一部诗词总集《诗经》中的周代民歌总称。

影响较大:郑声(或郑风、郑音)(旋律美),卫音(擅长“趋数”)(节奏颇快),齐音(擅长“熬辟”)(旋律跳动大)。

11.“楚声”:战国时代兴起的楚国民歌和一部分利用楚国民歌曲调填词的专业创作总称。

著作:《下里》、《巴人》、《阳春》、《白雪》、《涉江》、《采菱》、《阳河》、《激楚》等。

12.屈原:名平,楚国贵族,曾任“左徒”。

作品:《九歌》(伴奏乐队以编钟和建鼓为主要乐器,并附以竽、箎、瑟等管弦乐器,这种乐队就是所谓“钟鼓之乐”)、《离骚》大型乐曲。

13.编钟:整套共六十五枚。

曾侯乙钟继承了西周以来编钟的传统音列而又有所发展,总音域达到五个八度。

几乎十二个半音俱全,可奏出完整的五声、六声或七声音阶的乐曲。

14.十二个半音:我国传统音乐术语称“十二律”,最早记载于《国语》。

15.韩娥:战国时代民间女歌唱家(三月不知肉味、绕梁三日)。

同时代或稍晚:秦青、薛谭(“揭云”典故)。

音乐家:师乙。

民间琴家:伯牙(钟子期听琴)。

成连先生带伯牙去海边“移情”创作琴曲,成连是伯牙的老师,成连的老师叫方子春,住蓬莱山上,善教弹琴和“移情”。

16.儒家思想家以战国初期公孙尼子(孔子再传弟子)的《乐记》为代表,保存在经过汉代学者的音乐论著《乐记》。

《乐记》认为:音乐是人们思想感情的语言,会与欣赏者内心的感情发生共鸣。

17.乐府:创于秦,胜于汉。

总领导:乐府令丞,下设音监、游缴、仆射三丞。

主持音乐创作、改编:协律都尉。

创造“声曲折”记谱法。

我国历史上有重要影响的汉文化,后人誉为“华夏正声”的乐府音乐,是由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族人们共同创造的。

作品:江苏沛县刘邦《大风歌》,由刘邦亲自击筑,用家乡的曲调(楚声),引吭高歌。

公元前六年汉哀帝正是撤销乐府,归专管雅乐的大乐署。

18.相合歌:继承了周代“国风”和战国“楚声”的传统发展起来的。

特点是“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

曲式结构:“艳-曲-乱或趋”三部分。

“趋”或“乱”是乐曲的结尾部分,“曲”是整个乐曲的主体。

一个唱段为一“解”。

作品:《碣石》19.广陵散:曲内容最早记载——刘宋谢灵运,描述战国时代工匠之子聂政为父报仇刺杀韩王。

20.杜夔:为太和令,主持古曲的发掘与整理工作。

曹丕:相合歌热心写作者,设立专门音乐机构“清商署”。

西晋清商署荀勖创造管乐器“管口校正”(笛,竖吹的萧)。

21.清商乐:简称“清乐”,在南方民歌“吴声”、“西曲”的基础上,继承了相合歌的传统发展起来的新乐种。

“吴声”流行于江浙地区的民歌,“西曲”流行于湖北荆楚地区的民歌。

22.《三弄》:东晋桓伊创作的笛曲。

后被琴家们改编为琴曲《梅花三弄》。

23.《乌鸦啼》:西曲《乌鸦啼》早已散扶。

现存琴曲《乌鸦啼》最早传本载明初朱权《神奇秘谱》。

24.琴:是我国古老而富有民族特色的弹弦乐器。

神农氏“削桐为琴,绳丝为弦”(《桓谭新论》)。

文字谱,《碣石调·幽兰谱》。

师中:春秋时代著名琴工师旷后代。

民间相合歌形式琴曲作品:汉末蔡邑的“蔡氏五弄”:《游春》、《绿水》、《坐愁》、《秋思》、《幽居》。

蔡琰的《胡笳十八拍》。

魏晋嵇康的“稽氏四弄”:《长清》、《短清》、《长侧》、《短测》。

无名氏的《神人畅》、《流水》、《幽兰》(又名《碣石调·幽兰》梁代著名琴家丘明)、《古风操》等。

25.百戏:又名散乐,是杂技、歌舞及民间各种新的音乐技艺的总称。

26.北周武帝从突厥娶了阿史那氏,带来了善弹琵琶的龟兹乐工苏袛婆。

27.嵇康:字叔夜,魏末著名思想家。

诗人与音乐家。

《声无哀乐论》。

28.现存唐代古歌:《阳关三叠》(歌词王维七言律诗《送元二之安西诗》)、《渔歌调》(歌词唐诗人柳宗元七言诗《渔翁》)。

29.唐代大曲:曲式结构由“散序”、“歌”、“破”组成。

“散序”是一种散板的引子,器乐演奏为主。

“歌”又称“中序”,抒情慢板歌唱为主,配有舞蹈。

“破”以快速的舞蹈为主,有时配有歌唱。

30.《霓裳羽衣曲》:唐代著名的法曲,唐玄宗李隆基创作。

唐代中央音乐机构:太常寺、大乐署和教坊。

唐太宗时三梨园:长安宫,表演法曲,试奏唐玄宗新作。

长安太常寺,“太常梨园别教院”,试奏艺人们创作的法曲。

洛阳太常寺,“梨园新院”,演奏各种民间音乐。

31.俗讲:唐代佛教寺院里的一种通俗讲唱。

32.大唐初期曹柔创作最早的减字谱。

33.“月子弯弯照九州”:源于南宋建炎年间的江南吴地山歌。

34.北宋:柳永,善创新曲的词人。

苏轼:《念奴娇》。

周邦彦:“自度曲”。

南宋词人:张元干、张孝祥、岳飞、辛弃疾、陆游等。

姜夔:《白石道人歌曲集》宋词体裁:令、慢、近、犯。

宋词中单叠小令比较少,所谓小令主要指双叠小令。

慢,又叫“慢曲”或“慢曲子”,曲调较长,唱时用板打拍,如:姜夔《扬州慢》。

近,又称“近拍”或“过曲”,大曲中慢曲以后,入破以前由慢转快部分。

近,一般长于小令短语慢曲。

犯,又称犯调,指转调或转换调式35.唱赚:北宋时出现的民间声乐套曲缠令与缠达。

缠令,前有引子,后又尾声,中间插有若干曲牌。

缠达,又称传踏或转达,前有引子,引子后面用两个曲牌不断反复联成。

36.诸宫调:又称诸般宫调,一种以调性变化丰富而得名的说唱音乐。

37.郭沔:字楚望,南宋后期著名浙派琴家。

作品:《潇湘水云》、《泛沧浪》、《秋风》、《步月》等。

38.毛逊:字敏仲,初学江西派,后改浙派。

作品:《樵歌》、《渔歌》、《山居吟》等。

39.徐宇:字天民,元明时代浙派徐门琴派创始人,演奏风格自成一家。

作品:《泽畔吟》等。

40.《琴论》:作者玉礀,强调琴曲内容的表达是琴的表演艺术主要任务,“得意为主”的主张。

41.《唱论》:作者燕南芝庵,元代人,谈到唱歌者咬字与唱腔的问题。

42.虞山派徐上瀛发表音乐美学论著《谿山琴况》。

朱载誉律学研究著《律学新说》,应用十二平均律。

43.清代弹词:陈(适合老生、老旦角色)、毛(毛菖佩)、俞(俞秀山,“俞调”创始人,适合花旦、青衣角色)、陆四家。

44.明代浙派、虞山派与江派:浙派代表人物:徐诜有“徐门正传”之称。

虞山派:虞山(常熟)以严徵为首,又称“熟派”。

编有《松弦馆琴谱》,在艺术上追求“清微淡远”的风格。

徐上瀛,号青山。

45.清代琴派:广陵派,以徐琪父子为首扬州兴起的新琴派。

徐琪父子加工主要作品:《洞天春晓》、《墨子悲丝》、《潇湘水云》、《胡笳十八拍》等。

46.苏璟:字祐贤,代表新浙派,编有《春草堂琴谱》。

47.王善:字元伯,代表中州派,编有《治心斋琴学练要》、《精忠词》。

48.弦索:对以弦乐器为主的管弦乐合奏的通称。

49.《弦索十三套》:作者荣斋,属于弦索的合奏音乐,因有十三套乐曲而得名。

《弦索十三套》在清乾嘉时代(十八世纪)以前就已流行。

以琵琶、胡琴、筝等弦乐器为主。

曲调有《十六板》等。

50.魏良辅:嘉、隆间梁辰鱼依魏良辅格律写的《浣纱记》。

51.《牡丹亭》:全称《牡丹还魂记》,是汤显祖的杰作。

52.昆山腔到清代又称“昆曲”。

《桃花扇》稍晚于《长生殿》的一部名剧。

53.《谿山琴况》:一篇比较全面而系统的论述琴的表演艺术美学原则的著作,它总结了明末以前琴的表演艺术的丰富经验,并有所发展。

意义:继承发展了儒、道两家的思想,提出了古琴表演艺术的总的美学原则和理想的审美标准,并从情(情感)、意(意境)、神(形象)的角度探讨了内容美与形式美。

54.徐大椿:《乐府传声》一部重要的戏曲声乐论著。

55.李叔同与欧阳予倩等人一起组织过演剧团体“春柳社”。

56.京韵大鼓:唱腔属于板腔体结构。

57.京剧的发展(概况)P 36058.“二人转”:东北地区流行的歌舞小戏,又叫“对口戏”。

二人转是一种有深厚群众基础的歌舞小戏,它在一百多年的流传过程中,形成了一批传统剧目。

59.二人台:近百年来在内蒙西部、江西西北部祁县地区、河北张北地区流行的一种歌舞小戏,它最初是民歌和丝弦坐腔的形式,后来逐渐发展转化为化装演唱的小戏。

一旦一丑,载歌载舞。

60.锡剧:近百年来形成的地方戏。

最初称为无锡滩簧,又叫无锡东乡调或东乡小曲,是一种民间说唱。

61.吕剧:流行于山东地区的地方戏。

它是从说唱音乐琴书演变而来的。

常用曲调:四平腔、二板、流水板、娃娃腔等。

62.广东音乐:近百年来在广东珠江三角洲一带产生和流行的民间器乐曲,人们称之为“广东音乐”。

63.严公尚:擅长演扬琴,根据《三宝佛》部分段落改编为《旱天雷》、《倒垂帘》两曲。

64.何柳堂:著名琵琶演奏家,也是从事早期广东音乐创作和改编的作曲家。

65.丘鹤寿:我国较早编写广东音乐书刊的人。

1916年出版《弦歌必读》。

66.一九三四年曹天雷编《粤乐名曲集》。

67.江南丝竹:近百年流行于江苏南部、上海、浙江西部一带的器乐演奏形式。

乐曲,有的来自民间婚丧喜庆和庙会活动中演奏的风俗音乐,有的是长期流传于民间的古典曲牌。

“八大曲”:《老三六》、《慢三六》、《中花六》、《慢六板》、《欢乐歌》、《云庆》、《四合如意》、《行街》等。

68.吹歌:近代广泛流行于我国河北、山东一带的器乐合奏。

69.琵琶:上海汪岦庭派,汪派所传《夕阳萧鼓》最早见于1875年手抄曲本。

李南棠(李芳园之父)在《李氏谱》中对此曲做了较大改动曲名改为《浔阳琵琶》,唐初文人虞世南作曲。

江苙庭对李芳园的曲谱做了较大改编,曲名改为《浔阳夜月》、《浔阳曲》或《夕阳萧鼓》。

三是年代初,上海“大同乐会”柳尧章将它改编为民族器乐合奏《春江花月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