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真正的教育》读后感

合集下载

《什么是好的教育》读后感

《什么是好的教育》读后感

《什么是好的教育》读后感《什么是好的教育》读后感(通用5篇)《什么是好的教育》读后感1当理想在心中涌动,路就在脚下!教育名家夸美纽斯曾经提出:“我们对于国家的贡献哪里还有比教导青年和教育青年更好或更伟大的呢?”或如卢梭所言,在所有一切有益于人类的事业中,首要的一件,正是教育人的事业。

教育就在培植未来,在当下之中,就是在创造着未来。

我们拥有什么样的教育,就会代表我们有一个什么样的未来。

究竟什么样的学校教育是好的学校教育?这不是一个有理论论证的问题,而是要置身其中,能感受到学生与老师那种和谐的关系,向学的心态。

进而通过这样的教育,让学生和教师都能最大限度地得到成全的教育。

教育质量的根本乃是孩子们的生命质量,是他们如何凭借当下充实、丰富而美好的教育生活,走向健全的人生。

铁打的校园,流水的学生,一年一年,我们陪着一拨一拨的孩子成长,每一届孩子都是新的开始。

我们需要一次又一次地鼓起师者的勇气,不断地从头开始,满怀热情,换发自我创造活力,来点燃孩子们的心智。

这其中,就是教师命运所在,价值所在。

勇敢的承负命运,在其中孕育自我生命的创作活力,以对人类、民族生命发展的执着、对年轻生命成长的挚爱来实践卓有意义的教师人生。

《什么是好的教育》读后感2偶然的机会,有幸读到刘铁芳的《什么是好的教育》一书,让我在寒冷的冬天什么感到无比的充实。

什么是最好的教育?刘铁芳在中写道:“教育本身就是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一位哲学家说:“一个随外在力量而行动的人,就是奴隶。

”一个现代人,首先必须具备独立精神和独立能力。

独立,是现代人必备的素质,是健全人格的重要构成,是人能够立足于社会,发挥其潜力的基础。

独立性强的孩子一定会发展得好,独立性差的孩子发展一定是比较差的,这是社会的需求造成的。

因此,努力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就成了我们的当务之急。

如何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呢?相信自己能把学习搞好,积极努力的去提高学习效率与效果,是学习的自信;相信自己能将自己从事的工作干好,能实现自己的理想目标,是事业上的自信;自信是一个人成功的基础。

什么是教育读后感通用10篇

什么是教育读后感通用10篇

什么是教育读后感通用10篇一篇好的文档,总能让人看了赏心悦目,无形之中也体现了一个人的能力,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什么是教育读后感通用10篇》,希望您能喜欢!什么是教育读后感(篇1)坦白地说,没读这本书以前,我还不了解什么是教育;当认真读完后,我很羞愧,现在才对教育有初步的理解。

下面则是我对这本书以及对教育的一些肤浅的见解。

这本书试图通过选择当代各学科的知识来回答头等重要的问题,介绍了有关教育的种种。

这本书的作者雅斯贝尔斯所认为的教育是极其严肃的伟大事业,通过培养不断地将新的一代带入人类优秀文化精神中,让他们在完整的精神中生活、工作和交往。

而为了达到这种教育,则需要各方面的努力:首先谈谈学生,学生本人必须有为自己而学的意识,尤其是大学,它要求具有无止境的求知欲,但只有出于自愿,认知才成为可能。

可如今,人们习惯快速地浏览,喜欢看简短的文章,不是那些能够引起人们沉思和反省的对象,而是那些人们即刻知道转背又忘的东西。

学习是自己的,我们大学生学的不仅是专业知识,更是要养成思考的习惯,并保持科学的思维方式。

谁要是只知道结果,而不知推导的方法,那么他所获得的仅仅是一堆死知识。

接着谈谈教师,作者认为具有独立见解和追求的教师最受欢迎。

小学教育则要求基础教育,我们教育者要重视基础教育,树立百年树人的观念。

教育与其他不同,不是立竿见影的事。

这就表明持久教育的必要性。

教师— 1—要具备灵活应变的能力,能随时回答学生可能提出的任何问题,且具备爱心和责任心,明确教育与技能训练的区别。

对待学生,则需要尊重学生的自由,让学生明白学习的动机。

还有就是学校,社会的问题。

如今的现状是大多数人不经推敲,只为眼前这样或那样的一时需要去思考,而将重要的东西置之不顾,各学校为争夺学生数目而展开激战,为追求升学率而采用应试教育,嘴上却提倡素质教育。

学校对教师和学生而言有权威,而当权威高于自由,教育效果不会好,只有当权威和自由完美统一时才可以,而这只出现在国家发展的鼎盛时期。

《什么是教育》读后感4篇

《什么是教育》读后感4篇

《什么是教育》读后感4篇《什么是教育》读后感篇一教育是一个具有复杂内涵的概念,曾经有无数人考察它的意义。

《什么是教育》这本书就是回答这问题的一本书,它以美国哲学家、教育家杜威的理论为层面,深入考察教育的本质涵义,结合德国哲学家黑格尔的哲学内容,作了深入浅出的说明。

在文中,作者先列举了杜威对教育思考时提出的四个问题,1、什么称得上是教育?2、在没有任何修饰的情况下,教育的本质是什么?3、教育的纯粹、简单指的是什么?4、满足什么条件,教育才能成为现实,而不仅仅是一个口号?围绕以上问题,对理论作实践的考察,作者提出一个简短的定义:教育是文化传播的社会促进过程。

但我们发现,这不能全面解释教育的内涵,因为教育的复杂内涵与外延,实质是一个主动接受与被动接受的问题。

按照黑格尔的理论,也就是有关抽象和具体性的一般概念有关。

黑格尔对教育的考察是深入的也就是所谓的偶然真理和内在真理,真理才是教育使命的核心,所以作者把它命名为五个性:事实性、系统性、工具性、道德性和主观性。

但教育有一个先决条件,先决强调教育概念的逻辑地位,也强调他们的时序地位。

如果考察教育的思维层面,那么也就是一个从理性到思辨思维的过程。

在阅读中,我感受到了教育的对立性,它们是本质与存在、崇高与世俗、实际与沉思的关系,而整体的教育理念决定了教育的崇高性。

我总是认为,教育是独立的,一种超脱与政治、社会制度以外的东西,激发人类思维的独立。

《什么是教育》读后感篇二今夏有幸阅读了《什么是教育》一书,本书作者思维开阔、观点突出。

本书作者在书中有诸多阐述,其中比较突出的是以下的观点:“哲思活动是绝对自由的自我存在的特殊表达”,“原初性的哲学思考者享用了通过思考而又超越思考的自由,他们不想在探求包含一切活动的存在本身时,寻找勉强的知识。

”《什么是教育》一书中的言论丰富且不乏许多闪光的地方,通过阅读这本书,些许体会得以有所心得。

每每阅读有关书籍时不免感到只是一遍的阅读是不够的,还有待深入的学习。

读《教育的本质——什么是真正的教育》

读《教育的本质——什么是真正的教育》

读《教育的本质——什么是真正的教育》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原理陈佳宜通览台湾学者贾馥茗先生的作品《教育的本质》,可以得到这样一个启示:人道承天。

作为教育类的作品,作者没有把精力放在教什么,怎么教的问题上,而是重点探究为什么而教。

全书分为五个章节,分别是:从人开始、人性论点、率性修道、人道上承天道、人道教育要旨。

从书的框架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试图将人的发展和天道联系在一块,以“率性修道”作为契合点,引出人的发展在于秉承天道“诚”“仁”的精神,经过“修仁”、“行义”、“致诚”,做到修己成人;而人的教育在于尊重“生而为人”的学习者,以引导学习者“成人”为任务,“成人”即是成为合乎天道,发扬人性的人。

本书最大的特点在于,作者在书中广泛引用中国古典典籍的精神和要义,从这些精神和要义中推究出教育的本质。

我感触最深的是“率性修道”、“人道上承天道”、“人道教育”这三个章节。

“率性修道”这一章中,讲了三个问题:1、率人性,2、修人道,3、修己成人。

在“率人性”中,作者首先讲了人类的潜能是人性发展的基础,潜能的开发既要讲究时机也要讲究方式。

人的可塑性使得人的潜能得以开发,所以要善用人的可塑性,所以率人性不但要注意排除不良的习性,还有确定正确的发展方向。

在“修人道”中,作者说人道在于修己,即每个人都从自己做起。

所谓道也,不可须臾离,可离非道也。

所以修道就在于自己的一言一行之中,不但无须他求,更不必煞费苦心地周张用事刻意而为。

修道的准则就在于:修仁、行义、致诚。

在“修己成人”中,作者主要阐明《中庸》里面一个观点:“诚者,非自成而已也,所以成物也。

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性之德也,合外内之道也”。

即在“成己”之后,还要“成人”才算人道的完成。

于是作者接着提到了成己者的条件在于师德师范,成人之道在于明白师的守则,即教学相长,还有确定学习方式,即正业居学,以及了解“学者之失”,做到“长善就失”,确定教学方法,有本有末。

在这部分提到了很多《学记》里面的理论。

什么是真正的教育读后感

什么是真正的教育读后感

什么是真正的教育读后感
《什么是真正的教育》是一本由美国著名教育家约翰·杜威所著的一本关于教育的经典著作。

这本书让我对教育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思考。

在书中,杜威强调了教育的本质是“使人类具有能力去完成生活中的重要任务”。

他认为,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力和实践能力,帮助他们成为有价值的个体。

杜威还提出了“教育即生活”的理念,认为教育应该与生活紧密相连,而不是与现实生活脱节。

他主张通过实践活动来教授知识和技能,而不是仅仅通过书本和课堂。

此外,杜威还强调了“学生中心”的教育理念。

他认为,学生是教育的主体,应该根据他们的兴趣和能力进行个性化教育,而不是强制他们接受固定的课程和标准。

读完这本书后,我深刻地认识到了教育的真正意义。

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帮助他们成为有价值的个体。

同时,我也认识到了教育的复杂性和多样性,需要我们不断地探索和实践,以找到最适合每个个体的教育方式。

总之,《什么是真正的教育》这本书让我对教育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思考,也为我提供了一些实用的教育理念和方法。

我相信这些理念和方法会对我的教育实践产生积极的影响。

什么是教育读书笔记

什么是教育读书笔记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什么是教育读书笔记篇一:《什么是教育》读后感《什么是教育》读后感什么是教育?人类从未停止过对这个问题的研究和探讨。

迄今为止,各个领域代表人物对教育的见解各有千秋,他们从不同的专业角度出发,去看待何为教育这个问题,让我们用更开阔的视野去理解教育的真正含义。

雅斯贝尔斯作为德国一位伟大的哲学家,从哲学的角度,为我们深度剖析了什么是教育,并通过他对教育的见解,让我们认识到何为教育,怎样更好的接受教育,传承教育。

雅斯贝尔斯对教育的独特见解是从“生存、自由、超越”的存在主义哲学基础上出发的。

他指出,在人的存在和生成中,教育环境不可或缺。

因为这种环境能够影响一个人一生的价值定向和爱的方式的生成,然而现行教育本身却越来越缺乏爱心,人们只是机械的去从事教育工作,只重视教育的结果,忽视了爱的理解。

雅斯贝尔斯所理解的教育本质,是“人的灵魂的教育”,它是精神上的,而非物质的。

缺乏爱的理解的教育方式,是没有灵魂的,空洞的,没有实际意义的。

这样的教育与其在精神上的本质相悖,不能达到教育触及灵魂的目的,没有存在的意义。

在不考虑社会和历史背景的前提下,教育可分为三种基本类型:经院式教育、师徒式教育、苏格拉底式教育。

经院式教育仅仅局限于“传授”知识,教师只是照本宣科,而自己毫无创新精神。

师徒式教育是完全以教师为中心,具有个人色彩的传统,学生对教师的尊敬和爱戴带有绝对服从的特点。

这两种教育要么固守陈规,要么缺少公平,并不能够达到教育的目的。

而苏格拉底式教育使得教师和学生处于一个平等地位,教学双方均可以自由的思索,没有固定的教学方式,只有通过无止境的追问来使得自己对真理进行了解。

教师的作用在于激发并加强了学生对探索求知的责任感。

雅斯贝尔斯对苏格拉底式教育极为的推崇,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的平等关系,让各自都占据主动地位,教师在引导的过程中以反讽的形式,让学生对自己进行反思,进而激发他们内部潜在的力量,让学生在自己努力认识真理、探索真理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达到教育的精神目的,使其整体精神得到成长。

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什么是教育》读书报告

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什么是教育》读书报告

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什么是教育》读书报告我所看的这本《什么是教育》作者是卡尔·雅斯贝尔斯,出自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于1991年,由邹进翻译。

雅斯贝尔斯是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家、心理学家、教育家。

作为二十世纪“视野最辽阔”的存在哲学家,雅斯贝尔斯用他的教育观,直接并集中地反映了他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

《什么是教育》从雅斯贝尔斯的“生存、自由、超越”的存在主义哲学基础出发,深入浅出地阐述了他对教育的独特见解,为世人认识和理解教育问题展现了一个极为宽阔的视野,引领我们去探寻教育的真谛。

该书由三个部分组成:什么是现代教育,教育的本质与现代,现代的学校教育。

(一)教育的本质是“教育即生成”雅斯贝尔斯在书中反复提及“教育的过程首先是一个精神成长的过程,然后才成为科学获知的一部分”。

这种思想使得在他的教育观中,他始终秉承的是成就人的灵魂的思想,强调教育是对人的灵魂的教育,而不是单纯的学科知识的堆砌。

他清晰的认识到在教育中,最重要的是人这个主体。

这在当今的教育中仍然是十分重要的认识,在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去解放“人”,去时间教育改革,而不是用教育压抑人的灵魂,就像他说的“仅凭金钱人们还是无法达到教育革新的目的,人的回归才是鉴于改革的真正条件”。

(二)教育的过程是“精神性交往”雅斯贝尔斯将教育的交流分为三个部分:一是教育是师生主体间自由交往的过程;二是教育是整体精神成长的过程;三是教育是个体自我教育和自我实现的过程。

在他的观点中仍有许多可以为今所用的高见。

他倡导正在教育过程中应是没有权威和中心存在的师生平等交流关系。

他也倡导在教育中学生不仅仅是被机械地灌输,机械地接受,而是主动去汲取知识,去寻找自己的意识,成为一个思想上的独立的人。

同时,学生也应该学会自我教育,将自我放在教育的两个面,自我练习,自我成长,“不要追随他人,要追随你自己”。

(三)教育的影响是深远的,作用是巨大的雅斯贝尔斯从个人和社会的两个方面上都看到了教育的重要性。

什么是好的教育读后感

什么是好的教育读后感

什么是好的教育读后感教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石,它对每个人的成长和发展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好的教育不仅能够为个人提供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能够培养出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人才。

在《什么是好的教育》一书中,作者通过对教育的本质和目的进行深入探讨,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和思路。

本文将从作者的观点出发,结合自身的学习和生活经验,谈谈对好的教育的理解和认识。

首先,好的教育应该注重个体的全面发展。

作者认为,教育的目的不仅是为了培养人才,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出具有完整人格和健康心灵的个体。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看到一些学生在学习上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但在品德和情感方面却存在着很大的缺陷。

这就说明了教育的片面性和功利性。

好的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和情感素质,让他们在学习的同时,也能够得到心灵的滋养和成长。

其次,好的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在当今社会,知识的更新速度非常快,传统的教育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社会的需求。

因此,好的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批判性思维能力,让他们具有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在未来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为社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最后,好的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在当今社会,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个人的行为和选择都会对整个社会产生影响。

因此,好的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让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就能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为社会的和谐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通过阅读《什么是好的教育》,我对好的教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好的教育不仅仅是为了传授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人才,为社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希望在未来的教育中,我们能够更加重视好的教育,为每个学生提供更好的成长环境和发展机会。

什么是教育读后感

什么是教育读后感

《什么是教育》读后感悦来初中——郁亚如我寒假里翻看了雅斯贝尔斯的《什么是教育》一书, 刚一看就被它深深地吸引了。

说实话, 我从来没对一本书产生如此浓厚的兴趣, 虽然有些章节哲学意味比较浓, 不是很容易理解, 但我每看一章节, 就做些简单的摘录, 与时的总结出里面的一些思想观点。

经过将近一周的阅读, 我终于读完了这本书, 我的心灵受到了很大的震颤, 收获很大。

下面我想从五个方面谈谈我的感想。

1.教育的含义书中谈到“教育是人对人的主体间灵肉交流活动(尤其是老一代对年轻一代), 包括知识内容的传授、生命内涵的领悟、意志行为的规范、并通过文化传递功能, 将文化遗产交给年轻一代, 使他们自由的生成, 并启迪其自由天性。

因此教育的原则, 是通过现存世界的全部文化导向人的灵魂觉醒之本源和根基, 而不是导向原初派生出来的东西和平庸的知识。

真正的教育绝不容许死记硬背, 也从不奢望每个人都成为有真知灼见、深谋远虑的思想家。

教育的过程是让受教育者在实践中自我练习、自我学习和成长, 而实践的特性是自由游戏和不断尝试。

”“教育活动关注的是, 人的潜力如何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并加以实现, 以与人的内部灵性与可能性如何充分生成。

简言之, 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 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积。

”“只有导向教育的自我强迫, 才会对教育产生效用, 而其它所有外在强迫都不具有教育的作用。

相反, 对学生精神害处极大, 最终会将学生引向对有用性世俗的追求。

在学习中, 只有被灵魂所接受的东西才会成为精神瑰宝。

”我非常赞同他的这些观点, 细想我们从小到大所学的知识, 有多少还存留在我们的记忆里?简直是太少了!这到底是为什么呢?因为我们一直是在强迫下学习这些枯燥乏味的知识, 不明白学习它的意义, 很多时候只是为了考试而学习。

我们的灵魂没有被唤醒, 我们的好奇心、学习兴趣、想象力都被强迫性的教育磨灭了。

将来等我做了老师, 我要努力去唤醒学生的灵魂, 去激发他们内在的学习动机, 让他们享受学习的乐趣。

什么是真正的教育读后感

什么是真正的教育读后感

什么是真正的教育读后感什么是真正的教育读后感(一)胡秀武我阅读了《什么是真正的教育——50位大师论教育》一书,这确实是一本兼具思想性、可读性和经典价值的教育智慧读本。

书中介绍了蒙田、夸美纽斯、康德、赫胥黎、杜威、苏霍姆林斯基、蔡元培、叶圣陶等50位古今中外思想家、科学家、教育家关于教育的精彩论述,集中回答了教育的本质、教学的艺术、知识之美、教师的职业生活,会发现,教育,来可以如此朴素而美好!"学校的目标是培养有独立行动和独立思考的个人,不过他们要把为社会服务看做是自己人生的最高目的。

"——爱因斯坦(119面)指出了育人的最终目的,无论学到多少知识,但都应有利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教师不仅要求学生说得出学过哪些词,还要讲得出它们的意思和实质,在评估学生的成绩时,不是看他记住多少,而是会不会生活。

学生刚学到新的知识后,老师应遵照柏拉图的教学法,让他举一反三,反复实践,看他是否真正掌握,真正变为自己的东西。

吞进什么,就吐出什么,这是生吞活剥、消化不良的表现。

肠胃如果不改变吞进之物的外表和形状,那就是没有进行工作。

我们的思想徒劳无益地听凭别人的想法摆布,受它们的奴役和束缚。

我们脖子上被套了根绳索,也就步履沉重,失去了活力和自由。

"教师的职业就是要研究人,长期不断地深入人的复杂的精神世界".——苏霍姆林斯基(209面)的教育观阐明了教师的工作的复杂性。

这个大干世界,是一面镜子,我们应该对镜自照,以便正确地认识自己;有人还把它分门别类,使之更加五彩缤纷。

总之,我希望世界是我学生的教科书。

它包容形形色色的特性、宗派、见解、看法、法律和习俗,可以教会我们正确地判断自己,发现自己的判断力有哪些不足和先天缺陷"因为爱、感激、信任和服从的情感的产生,是母亲和孩子之间本能的情感吻合的结果,所以这些萌发了的情感的进一步发展便是人类崇高的艺术!"——裴斯泰洛齐(258面)的教育观阐明了爱的多面性。

教育是一棵树摇动一片树 ——读雅斯贝尔斯的《什么是教育》

教育是一棵树摇动一片树 ——读雅斯贝尔斯的《什么是教育》

教育是一棵树摇动一片树——读雅斯贝尔斯的《什么是教育》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曾说:“教育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大学时我就听到这如诗般的语言,我坚信这样的教育哲学,翻过《什么是教育》这书,自认为我还没读懂,只能称之为“翻”,但是我更深信“教育是一棵树摇动一片树”。

哲学家的著作就像一顿心灵的鸡汤,洗涤着污浊,净化了灵魂!对于刚参加工作的我更是如此,需要思考我能做什么、我应该做什么、又该如何做。

教育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教师的言行会影响学生。

教师既是知识种子的传播者,又是文明之树的培育者,既是人类灵魂的塑造者,又是人类社会发展与进步的开拓者,是他们健康成长的引路人和典范。

因此,教师的言行是构成对学生影响的最现实的因素之一,它不仅影响着学生学习状况及其效果,而且影响着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水平。

教师的言传身教在潜移默化中摇动了学生的心。

教育是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教师的优秀教学和合理管理能促进学生的发展。

一方面,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转学科为中心为以学生为中心,从教案到学案是教师观念的转变,优秀的教学会体现“以生为本,以学为中心”。

另一方面,教育的推动作用在于学生范围的广泛,不应该是关注明星学生或弱势群体或忽略中间的学生,所谓过犹不及。

要把人当人看,人人机会均等,做到有教无类。

同时要注意因材施教,学生的发展是人人、全面、个性、终身的,有质量的教育才能推动和发展学生,从而成为最好的自己。

教育是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教育是爱的共鸣,是心与心的呼应,教师只有用爱去关心学生,才能教育好学生,才是真正的教书育人。

教师对学生的爱,是师德的核心。

在一定程度上,热爱学生就是热爱教育事业,但热爱学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让学生体会到教师的爱就更困难了。

教师对学生的爱是神圣的,这种爱是教师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学生一旦体会到这种感情,就会“亲其师”,从而就“信其道”。

所以说,师爱就是师魂。

教师与学生灵魂的碰撞,两人是平等的,都是独立的个体。

《什么是教育》读后感_读什么是教育有感

《什么是教育》读后感_读什么是教育有感

《什么是教育》读后感_读什么是教育有感《什么是教育》一书中的言论丰富且不乏许多闪光的地方。

大家读了之后会有那些感受呢?下面就跟店铺来看看《什么是教育》读后感吧!《什么是教育》读后感篇一教育是一个具有复杂内涵的概念,曾经有无数人考察它的意义。

《什么是教育》这本书就是回答这问题的一本书,它以美国哲学家、教育家杜威的理论为层面,深入考察教育的本质涵义,结合德国哲学家黑格尔的哲学内容,作了深入浅出的说明。

在文中,作者先列举了杜威对教育思考时提出的四个问题,1、什么称得上是教育?2、在没有任何修饰的情况下,教育的本质是什么?3、教育的纯粹、简单指的是什么?4、满足什么条件,教育才能成为现实,而不仅仅是一个口号?围绕以上问题,对理论作实践的考察,作者提出一个简短的定义:教育是文化传播的社会促进过程。

但我们发现,这不能全面解释教育的内涵,因为教育的复杂内涵与外延,实质是一个主动接受与被动接受的问题。

按照黑格尔的理论,也就是有关抽象和具体性的一般概念有关。

黑格尔对教育的考察是深入的也就是所谓的偶然真理和内在真理,真理才是教育使命的核心,所以作者把它命名为五个性:事实性、系统性、工具性、道德性和主观性。

但教育有一个先决条件,先决强调教育概念的逻辑地位,也强调他们的时序地位。

如果考察教育的思维层面,那么也就是一个从理性到思辨思维的过程。

在阅读中,我感受到了教育的对立性,它们是本质与存在、崇高与世俗、实际与沉思的关系,而整体的教育理念决定了教育的崇高性。

我总是认为,教育是独立的,一种超脱与政治、社会制度以外的东西,激发人类思维的独立。

《什么是教育》读后感篇二今夏有幸阅读了《什么是教育》一书,本书作者思维开阔、观点突出。

本书作者在书中有诸多阐述,其中比较突出的是以下的观点:“哲思活动是绝对自由的自我存在的特殊表达”,“原初性的哲学思考者享用了通过思考而又超越思考的自由,他们不想在探求包含一切活动的存在本身时,寻找勉强的知识。

《追寻真正的教育》读后感

《追寻真正的教育》读后感

《追寻真正的教育》读后感摘要:。

1.引言:对《追寻真正的教育》这本书的总体介绍和评价。

2.教育的目的:讨论教育的真正目的是什么,以及这本书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3.当前教育的问题:分析当前教育体系存在的问题,如应试教育、过度竞争等。

4.真正的教育的特点:阐述真正的教育应该具备的特点,如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注重个体差异等。

5.实现真正教育的途径:探讨实现真正教育的可行途径,如改革教育体制、提高教师素质等。

6.结论:总结全文,强调追寻真正教育的重要性。

接下来,我将根据详细具体地写一篇文章。

正文:《追寻真正的教育》一书让我对教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在书中,作者通过丰富的案例和深刻的分析,对教育的目的、当前教育的问题以及实现真正教育的途径进行了深入探讨。

在书的开始,作者明确指出教育的真正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而不是仅仅追求分数和排名。

这一观点让我反思我们国家的教育体系,发现很多时候我们过于注重应试教育,忽略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书中还深入剖析了当前教育体系存在的问题。

例如,过度竞争导致学生压力过大,缺乏创新和独立思考能力;过于依赖标准化考试,使得教育变得僵化和死板。

这些问题的存在无疑阻碍了教育的进步。

那么,真正的教育应该具备哪些特点呢?作者认为,真正的教育应该关注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和独立思考能力;尊重学生的兴趣和个性,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成长。

在书的最后,作者提出了实现真正教育的途径。

首先,我们需要改革教育体制,打破应试教育的桎梏,为素质教育腾出空间。

其次,提高教师素质,鼓励教师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最后,家长和社会也要转变观念,给予教育更多的支持和理解。

《什么是教育》读书心得

《什么是教育》读书心得

《什么是教育》读书心得《什么是教育》读书心得1卡尔·西奥多·雅斯贝尔斯是二十世纪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家、神学家、精神病学家和等教育思想家。

“自由、生存、超越”是雅斯贝尔斯哲学思想的核心理念,也是其著名的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的根本基础。

雅氏的教育思想关注人与人之间灵魂的交流和生命的体悟,强调人的主体性的价值和张扬,注重生命信仰与精神陶冶在教育中的作用,揭示了教育对生命本原追问和超越的本真意义。

他的教育思想对我们今天的教育具有极大的启示意义。

一、雅斯贝尔斯对教育本质的思考——人的灵魂的教育雅斯贝尔斯认为“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且明确地指出教育绝“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集”,“教育活动关注的是,人的潜力如何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并加以实现,以及人的内部灵性与可能性如何充分生成”。

他在《什么是教育》中反复谈及,“教育的过程首先是一个精神成长过程,然后才成为科学获知的一部分”,“创建学校的目的,是将历史上人类的精神内涵转化为当下生气勃勃的精神,并通过这一精神引导所有学生掌握知识和技术”,“我们要想振兴,就必须让教育的内涵超越实用的技术教育和宗教限制”,“专门技术训练将人制造成最有用的工具”,虽然教育离不开知识,但真正的教育是用知识来充盈于人,服务于人,启迪人心,而决非把人变成贯彻某种知识的工具。

教育离不开必要的技术技能的训练,但训练是为了涵养人的整体智慧,而不是把人当作训练的机器,使训练成为与人的心灵隔离的异己的活动。

尽管知识技能的传授不可缺少,但真正的教育必须超越于此,而上升到培育人的精神、安顿人的心灵的高度。

雅斯贝尔斯把教育分成三个层次。

第一种是训练,它与训练动物相似;第二种是教育和纪律;第三种是存在之交流,“训练是一种心灵相隔离的活动,教育则是人与人精神相契合,文化得以传递的活动,人与人的交往是双方(我与你)的对话和敞亮,这种我与你的对话关系是人类历史文化的核心”,真正的教育不过是“人对人的主体间灵肉交流活动”,是年轻人“与人格平等的求知识获智慈的人进行富于爱心的交流”真正的教育是爱的教育,而绝不是“耳提而命”,不是役使,不是教训,甚至也不是“塑造”,更不是任意的“改造”,必须是立足于人与人之间人格平等之上的交流、合作、共同参与、共同创造、共同分享。

《什么是教育》读后感

《什么是教育》读后感

《什么是教育》读后感《什么是教育》是德国哲学家卡尔·雅斯贝尔斯的一部关于教育思想的汇编,其中涉及了教育的本质、类型、任务、方式、可能性与边界,以及大学教育的理念和任务等。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教育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和理解。

书中,雅斯贝尔斯强调真正的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堆集和智识的训练,而是人的教育,灵魂的教育,整全的教育。

这让我深受启发。

传统的教育往往注重知识的灌输和技能的培养,但忽视了个体的全面发展。

而真正的教育应该是对学生内心世界的启迪和塑造,培养他们的思辨能力、创造力、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只有这样,教育才能够对学生产生真正的影响,让他们成为拥有独立思考能力和价值观的人。

在书中,雅斯贝尔斯提倡苏格拉底式的教育方式,强调师生间的平等尊重和互相照亮。

这对我来说也是一次重要的触动。

传统的教育模式往往是单向的,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而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

但这样的教育方式限制了学生的个人发展和自主性。

相比之下,苏格拉底式的教育则更注重师生之间的互动和平等。

教师应该更多地是引导者和启发者,而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

学生在平等的氛围中才能够真正参与到教育过程中,积极思考、提问和探索。

此外,雅斯贝尔斯还强调教育的目的是保持独立自由的个人意志以及对真理的不懈追求,并提出了本真的教育的方法。

他认为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独立思考和自由选择的个体,使其成为对真理的追求者。

这让我想起了现代社会中的教育问题。

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传统的教育往往过于注重功利和应试,忽视了个体的独立性和自由选择的能力。

因此,我们应该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价值观,引导他们去发现真正的兴趣和激情,追求内心的满足和成长。

总的来说,通过阅读《什么是教育》,我对教育有了更加深入和全面的认识。

真正的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和技能,更是对学生人性的启迪和塑造,是对学生全面发展的关注和引导。

教育需要从传统的单向教学模式转变为师生平等互动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自主性。

《什么是教育》读后感

《什么是教育》读后感

《什么是教育》读后感《什么是教育》这本书给了我对教育的全新认识和理解。

这本书是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的思想汇编,涉及了教育的本质、类型、任务、方式、可能性与边界,尤其是对大学教育的理念和任务作出了深入阐述。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被雅斯贝尔斯关于教育的见解所吸引。

他认为真正的教育不只是知识的堆集和智识的训练,而是人的教育,灵魂的教育,整全的教育。

这种教育应该使个体得到全面的发展,培养其思辨能力、判断力和感知力,让其能够成为独立自由的人。

书中提出了苏格拉底式的教育方式,强调师生之间的平等尊重和互相照亮。

雅斯贝尔斯认为,教育不应该是单向的灌输和填鸭式的传授知识,而应该是双向的对话和互动,老师和学生应该共同探索问题,相互启发和学习。

这种教育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创造力,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教育的目的是什么?雅斯贝尔斯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个体的独立自由意志和对真理的追求。

他强调,教育应该帮助学生形成独立的意见和判断力,让他们能够审视和思考现实世界,并不断追求真理。

这种教育能够培养出具有思考力和创造力的人才,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贡献。

在书中,雅斯贝尔斯还提出了本真的教育方法。

他认为,教育应该帮助学生找到自己的本真,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发现和塑造自己真实的个性和特质。

这种教育方法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和个体差异性,注重挖掘和培养学生的潜力和独特之处。

通过读这本书,我深刻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和深远影响。

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和技能,更是培养人的灵魂和品质。

教育应该是一个整体的过程,以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塑造为目标。

同时,在教育中,师生之间应该建立起平等尊重和互相启发的关系,通过对话和互动,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创造力。

这本书对于我来说是一本启示录,让我重新审视和思考教育的本质和意义。

通过阅读,我认识到教育不仅仅是为了个人的职业发展和经济利益,更是培养个人的素质和人文精神。

只有通过真正的教育,我们才能培养出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力的人才,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贡献。

《追寻真正的教育》读后感

《追寻真正的教育》读后感

《追寻真正的教育》读后感摘要:一、引言二、对《追寻真正的教育》的理解三、真正的教育的特点四、我国教育的现状及问题五、如何追寻真正的教育六、结尾正文: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阅读了《追寻真正的教育》这本书后,深受启发。

本书作者通过对教育的深入剖析,让我们重新审视教育的本质和目标,启发我们追求真正的教育。

真正的教育应该立足于人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道德素养。

这本书强调了教育过程中个体差异的尊重,提倡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

同时,真正的教育还应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和人际关系,培养具有良好品德和社会责任感的人。

然而,反观我国教育的现状,我们发现仍存在许多问题。

应试教育体制下的分数导向,使得许多学校和家长过分追求成绩,忽略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兴趣培养。

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城乡差距、校际差距等问题日益严重。

此外,教师队伍素质参差不齐,教育质量有待提高。

为了追寻真正的教育,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教育改革应着力于打破应试教育体制,降低考试压力,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

通过调整课程设置和评价体系,引导学生全面发展。

其次,加大教育资源投入,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缩小城乡、校际差距。

加大对农村和贫困地区的教育支持力度,提高教育质量和公平性。

再次,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待遇,选拔和培养高素质的教师。

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和考核,确保教育教学质量。

最后,家庭、学校和社会应形成合力,共同关注学生的成长。

家长要尊重孩子的个性,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学校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社会要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倡导正确的教育观念。

总之,追寻真正的教育是我们面临的重要任务。

《什么是真正的教育》读后感

《什么是真正的教育》读后感

什么是真正的教育暑假里,我认真阅读了《什么是真正的教育——50位大师论教育》一书,这确实是一本兼具思想性、可读性和经典价值的教育智慧读本。

读了这本书后,我终于能够对自己所从事的本职工作有了更为全面的认知了。

书中介绍了蒙田、夸美纽斯、康德、赫胥黎、杜威、蔡元培、叶圣陶等50位古今中外思想家、科学家、教育家关于教育的精彩论述,集中回答了教育的本质、教学的艺术、知识之美、教师的职业生活、儿童的成长等问题。

你会发现,教育,可以如此朴素而美好!这是一本让我们每一个从事教育工作的人走近教育大师,回到教育原点的好书,是帮助我们树立教育思想,回归教育本原,实现教育情怀的引航之灯。

《什么是真正的教育》这本书看上去和市面上常见的关于教育类的书籍没什么两样,50个名人,50段着名的言论,厚厚的一大本,起初翻开书本就昏昏欲睡,相比起来这书比《笨狼的故事》没趣多了,为了完成任务我不得不坚持下去,慢慢的,其中的片段开始吸引我,犹如我开始明白一个人的心灵美才是最重要一样。

什么是真正的教育?关于这点我与作者不谋而合—教育需要返璞归真,面对现实教育中屡见不鲜的“伪教育”现象,面对教育生活中日益严重的教师职业倦怠,我深切地感受到,我们的教育,一方面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成就,同时也的确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和弊端,实事求是地说,这些问题的存在,有着复杂而深刻的社会和时代因素,同时也毋庸讳言,对教育,我们还十分有必要重新打量,追本溯源,返璞归真。

(摘至《什么是真正的教育》序)古往今来中外教育家已经在他们的著作与言行中探讨了职业幸福的途径。

第斯多惠认为,“教育者和教师必须在他自身和在自己的使命中找到真正的教育的最强烈的刺激”。

梁启超说教育应是自家田地,“要从自己劳作中看出快乐,那么自然会淋漓的劳作去”。

唯有在职业领域里体验幸福,认同自我,才能如叶圣陶先生所说那样“关心备至地、深思熟虑地、小心翼翼地去触及年轻的心灵”。

让这些成长中的心灵能够体验学业幸福的点滴滋味。

学习李镇西《真正的教育是什么》心得体会

学习李镇西《真正的教育是什么》心得体会

学习李镇西《真正的教育是什么》心得体会学习李镇西《真正的教育是什么》心得体会在学习中国教育九大名师之教学思想和教学技巧时,我研读了李镇西老师的《真正的教育是什么》(上下),感触很深,李老师在学习陶行知等前辈的教育思想时,也折射出李镇西高扬民主、科学、平等、奉献、理解、责任、爱心的教育旗帜的教育思想历程。

李老师强调当今的素质教育,需要我们重温陶行知先生的有关师爱的论述,并从奉献之心:“不要你的金,不要你的银,只要你的心”、理解之心:“我们要懂得儿童”、平等之心:平等之心:“拜小孩为老师”、责任之心:“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四个方面进行了细致的阐述,发人深省。

李老师谈到:师德和师爱,当然不是什么新潮的教育观点;但我们把半个多世纪之前的陶行知教育中的师爱思想同面向新世纪的素质教育相提并论,也并非牵强附会的联系。

这不仅仅是因为现在还有不少教育者并未真正解决这个问题,更因为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人们越来越深切感到,培养学生高素质的前提,是教育者的高素质,而在教师素质的诸多因素中,对学生的奉献之心、理解之心、平等之心、责任之心等“非智力因素”是第一位的。

还是那句老话,没有对学生发自内心的爱,就没有任何真正的教育。

反思一下我们自己,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有没有用真爱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孩子、用自己不懈的情怀去真正打动孩子的心灵?平时的我对学生确实是严慈并济,但更多的时候却只是一些号召之类的泛泛大话,显得那么苍白无力。

我有时会埋怨班上的学生如何如何懒惰、如何如何调皮、如何如何地不长进……总之太多的不对都是学生的错,却很少反思作为教师,自己在平时教育教学中的不当或不足,如我有时会用一种家长制作风管理学生,缺少与学生在民主基础上的心灵沟通;在转化后进生的时候有时也会缺乏足够的耐心,缺乏打持久战的毅力,总是想急于求成,经历了几次失败后就想到要放弃…..通过学习《真正的教育是什么》,让我深刻认识到自身的不足,认识到学习、自省的重要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什么是真正的教育:50位大师论教育》
读后感
湛江师范学院教科院蒋丽容
这本书是由江苏省特级语文老师——杨斌,选自国内外50位大师的教育观点的教育名著,是我们作为一位师范生和成为一位合格的老师都有必要去精读,把握这50位大师教育观精粹。

这50位大师的文章中涵括地回答了教育的本质,教育艺术等等这些问题。

读完这书,我认为,教育的本质:是确立人在教育中的崇高地位,让教育成为人的生命和心灵发育生长的过程。

教育本质观具体表现为:教育作为一种行为手段,只有能够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让受教育者自主学习,具备自主的学习能力,才能使受教育者的德、智、体、美、劳的得到真正全面和谐的成长。

在教学过程中,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是可以客观地体现这种教育现象,因此,可以从教育方法和教育内容来理解教育本质观。

一、教育方法。

教育方法包括教师的教法与学生的学法。

教育方法应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辅助的形式来进行教学活动。

例如,启发式教育方法,它是很明显地反映出以受教育者主动开发思维去探讨问题,而教育者启发性的辅助学生自主学习,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特别是课堂上提问的这种教学手段,教师可以通过课堂上让学生提出疑难,再通过论让学生自己解答的这种模式,学生在这过程中全靠自己思考去寻找答案。

通过学生的自问自答,可以充分体现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如我国著名特级小学语文教师——贾志敏,令我记忆深刻的是,看贾老师的一堂全国示范小学语文课《卖鱼的人》的视频,这堂课的第二课时主要是深入学习文章的中心思想和主旨内容,贾老师巧妙地运用自己幽默的语言来让学生自问自答,这完全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这种教学手段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让学生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而且也让学生喜爱老师,达到师生融为一体的境界。

这也是我们作为师范生,所要达到的艺术性境界。

二、教育内容。

当今,我们所说的教育内容,就是通过教育这种行为手段要向学生传授些什么样的知识。

教育所要传授的知识是要根据受教育者的年龄特点和阶段性发展,来进行个性化的因材施教。

所以,教育内容要会根据各个不同层次的受教育者而制定。

还记得,上世纪80年代的曾风行一时的天才式教育,选拔一批十二三岁有聪慧的学生,到我国科技大学进行为期四年的学习。

经过四年的学习。

李政道这位获得诺贝尔奖的大人物,推荐一些顶尖学子到美国留学。

但是,都后来才发现,对于这些“天才”来说,尽管学识很渊博,但人情世故这方面一窍不通。

从这个例子中,可以看出两个问题:第一,所谓的天才式教育,只是面对极个别天聪敏慧的学生,而绝大部分学生都是都智力正常水平的,所以,在选择教育内容时,要针对大部分学生智力水平发展阶段而选择,因此,老师在讲授这些知识时,应把教学重心普及到大部分学生上,而不是个别针对性教育。

第二,这种天才式教育,存在一个很严重的弊端,就是忽视学生情感,道德的教育。

只是一味地填鸭式的教育,向受教育者灌输各种各样的知识,忽视德、智、体、美、劳的全面教育,没有使受教育者达到真正的全面发展。

从这个典型的例子,我们可以借鉴出,教育内容应该实事求是,根据国家,社会,受教育者的特点,科学地选择合适的内容进行传授。

真正的教育,不是把外面的东西强迫受教育者去吸收,应当是使每个受教育者自主学习、自主提升能力的德、智、体、美、劳得到全面和谐真正的发展。

这不仅仅是受教育者个人发展,而且关乎于我们社会,民族,国家未来的发展。

有句古话说得好,“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当今,科学地培养新型人才,为我们未来的国家振兴繁荣铺路。

所以,选择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会有不同的教学成果。

而作为一名未来的老师,我们应该充分掌握好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现代教育教师技能,根据受教育者的身心特点实施个性化的教育。

教师的教学过程,也是一个艺术展示的过程,通过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完美配合,这支和谐的曲子会一直演奏下去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