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及其防控措施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临床表现
第2期(神经系统受累期) 少数病例可出 现中枢神经系统损害,多发生在病程1~5 天内,表现为精神差、嗜睡、吸吮无力、 易惊、头痛、呕吐、烦躁、肢体抖动、肌 无力、颈项强直等。
此期属于手足口病重症病例重型,大多数 可痊愈。
临床表现
第3期(心肺功能衰竭前期) 多发生在病 程5天内,表现为心率和呼吸增快、出冷汗、 四肢末梢发凉、皮肤发花、血压升高。
临床表现
(一)潜伏期 多为2~10天,平均3~5天 ,病程7-10
天。 (二)临床症状体征 根据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将手足口病分
期、分型为:
临床表现
第1期(出疹期) 主要表现为发热,手、足、口、 臀等部位出疹,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等 症状。部分病例仅表现为皮疹或疱疹性咽峡炎, 个别病例可无皮疹。
典型皮疹表现为斑丘疹、丘疹、疱疹。皮疹周围 有炎性红晕,疱疹内液体较少,不疼不痒,皮疹 恢复时不结痂、不留疤。不典型皮疹通常小、厚、 硬、少,有时可见瘀点、瘀斑。某些型别肠道病 毒如6和10所致皮损严重,皮疹可表现为大疱样 改变,伴疼痛及痒感,且不限于手、足、口部位。
此期属于手足口病普通型,绝大多数在此期痊愈。
报告死亡数的病种依次为手足口病、流行 性感冒和其他感染性腹泻病,占丙类传染 病报告死亡总数的100.00%。
病原学
肠道病毒属于小病毒科肠道病毒属。手足口病由 肠道病毒引起,主要致病血清型包括柯萨奇病毒 (,)A组4~7、9、10、16型和B组1~3、5型, 埃 可 病 毒 ( ) 的 部 分 血 清 型 和 肠 道 病 毒 71 型 ( A71,71)等,其中以16和71最为常见,重症 及死亡病例多由71所致。近年部分地区6、10有 增多趋势。肠道病毒各型之间无交叉免疫力。
2000年新加坡的疫情波及到苏州市,苏州新加坡 工业园区某幼儿园也因新加坡生病儿童返回苏州 引起暴发疫情;
2008年3月,安徽省阜阳市发生了较大规模的手 足口病疫情,累计报告病人4929例,其中22例死 亡;
2008年5月2日手足口病被纳入丙类管理传染病。
我国手足口病现状
2017年丙类传染病中报告发病数居前5位的 病种依次为手足口病(1929550 例)、其 他感染性腹泻病、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 腺炎和急性出血性结膜炎,占丙类传染病 报告发病总数的99.79%;
等致命性并发症 无合并症患儿预后良好,一般5-7天自愈
全球流行概况
全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性传染病,世界上大部分地区都有该病流行 的报道:
1947年在加拿大首次报告 新西兰塞顿于1957年最早加以描述( ) 1958年加拿大罗宾逊从患者粪便和咽拭子分离
出柯萨奇16(16)同时患者血清抗体有四倍增长, 初步查明16为本病病原 1959年提出命名 1972年美国首次分离出71病毒
国内流行情况
1981年起在北京、上海、福建等地有零星 报告,但缺乏病原学支持
1983年天津发生手足口病暴发流行,5-10 月间发生了7000余病例,经过两年散发流 行,1986年又出现暴发,两次暴发的发病 率分别达2.3%和1.9%
国内流行情况
2000年5-8月烟台招远市立医院报告1698例手足 口病,6月15-7月15日为高峰,3例死亡;
手足口病及其防控措施
传防科 肖瑶 2018
流行概况 手足口病基本知识 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措施
手足口病的定义
手足口病( ) 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 多发于5岁以下婴幼儿 多数患者以发热和手、足、口腔、臀部等部位的
皮疹、溃疡为主要特征 少数患者会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炎
肠道病毒的生物特性
属于病毒 肠道病毒适合在湿、热的环境下生存与传播,对
乙醚、去氯胆酸盐等不敏感,75%酒精和5%来 苏亦不能将其灭活,但对紫外线和干燥敏感。 各种氧化剂(高锰酸钾、漂白粉等)、甲醛、碘 酒都能灭活病毒。病毒在50℃可被迅速灭活, 病毒在4℃条件下可存活一年,在-20℃下可长期 保存
此期属于手足口病重症病例危重型。及时 识别并正确治疗,是降低病死率的关键。
临床表现
第4期(心肺功能衰竭期) 可在第3期的 基础上迅速进入该期。临床表现为心动过 速(个别患儿心动过缓)、呼吸急促、口 唇紫绀、咳粉红色泡沫痰或血性液体、血 压降低或休克。亦有病例以严重脑功能衰 竭为主要表现,临床可见抽搐、严重意识 障碍等。
流行环节
传染源
传播途径 易感人群
传染源
人是本病的传染源,患者和隐性感染者均 为本病的传染源,手足口病隐性感染率高。 肠道病毒适合在湿、热的环境下生存,可 通过感染者的粪便、咽喉分泌物、唾液和 疱疹液等广泛传播。
发病前数天,感染者咽部与粪便就可检出 病毒,通常以发病后一周内传染性最强
传播途径
产生的中和性抗体可在体内存留较长时间, 对同血清型病毒产生比较牢固免疫力,但 在不同血清型间鲜有交叉免疫。
流行特征
该病流行无明显的地区特征; 全年均可发病,一般5-7月为发病高峰; 托幼机构等易感人群集中的单位可发生暴
发疫情; 肠道病毒传染性强、隐性感染比例大、传
播途径复杂、传播速度快,控制难度大, 易出现暴发和短时间内较大范围流行。
密切接触是手足口病重要的传播方式,通 过接触被病毒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 杯、玩具、食具、奶具以及床上用品、内 衣等引起感染;
也可经呼吸道飞沫传播; 饮用或食入被病毒污染的水和食物亦可感
染。
易感人群
人对肠道病毒普遍易感 不同年龄组均可感染发病,以五岁以下儿
童为主,由其3岁及以下儿童发病率最高。 显性或隐性感染后均可获得特异性免疫力,
发病机制
肠道病毒感染人体后,主要与咽部和肠道上皮细 胞表面相应的病毒受体结合,其中71和16的主要 病毒受体为人类清道夫受体B2和P选择素糖蛋白配 体-1等。
病毒和受体结合后经细胞内吞作用进入细胞,病 毒基因组在细胞浆内脱衣壳、转录、组装成病毒 颗粒。肠道病毒主要在扁桃体、咽部和肠道的淋 巴结大量复制后释放入血液,可进一步播散到皮 肤及黏膜、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心脏、肝脏、 胰脏、肾上腺等,引起相应组织和器官发生一系 列炎症反应,导致相应的临床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