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中国人的审美观点谈谈中国建筑美的取向
中国传统建筑的风格与意义
中国传统建筑的风格与意义中国传统建筑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展现了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和独特的审美观念。
这些建筑风格独具特色,不仅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也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意义与文化内涵。
本文将探讨中国传统建筑的风格特点及其所蕴含的意义。
一、飞檐翘角的屋檐:展示华夏儿女的聪明才智和审美追求中国传统建筑的屋檐采用飞檐翘角的形式,这一设计不仅具备实用性,还起到了装饰和点缀的作用。
屋檐呈斜角,使得屋顶看起来更加宏伟壮观,同时也能起到防风遮阳的作用。
这种屋檐的设计不仅显示出中国人民聪明才智的体现,同时也展示了他们对美的追求。
二、朱红色和琉璃瓦的搭配:象征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中国传统建筑常常采用朱红色和琉璃瓦的搭配。
朱红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代表性颜色,象征着喜庆和吉祥。
而琉璃瓦则是中国特有的建筑材料,色彩多样,耀眼夺目。
这种搭配不仅使建筑外观华丽而富有特色,更象征着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
三、对称式的布局与空间的巧妙设计:展示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与生活观念中国传统建筑常常采用对称式的布局和空间的巧妙设计。
这体现了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对于“天人合一”和“和而不同”的理念。
对称式的布局代表着阴阳平衡和和谐统一的观念,而空间设计则注重以人为本,追求舒适和宜居。
这种设计风格不仅营造出美观和谐的空间氛围,更体现了中国人的生活态度和价值取向。
四、园林式的建筑布局:表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中国传统建筑的园林布局注重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强调以人为本,追求自然与人的和谐一体。
园林式的建筑不仅将建筑与自然景观完美结合,还营造出独特的空间氛围。
这种布局方式表达了中国人对自然的敬畏与热爱,并倡导人们以和谐态度与自然相处。
五、雕梁画栋的装饰艺术:传承中华民族的美学传统中国传统建筑的装饰艺术具有独特的风格,常常运用雕梁画栋的方式进行装饰。
这一艺术形式充分展示了中国人民对美的追求和对细节的重视。
雕梁画栋以其细腻精美的图案和精湛的技艺,为建筑增添了独特的韵味和艺术价值,传承着中华民族的美学传统。
中国传统建筑的美学特征
中国传统建筑的美学特征
中国传统建筑的美学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序列层次美:中国传统建筑注重空间的序列组织和层次变化,使得建筑整体呈现出一种有序的美感。
这种序列层次不仅体现在单体建筑之间,也体现在建筑群落的组合之中。
2.自然和谐美:中国传统建筑强调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
因此,在建筑造型和色彩等方面,都与自然环境相互呼应,形成了独特的美学特征。
3.结构精巧美:中国传统建筑采用木质结构体系,注重结构逻辑的清晰和构件之间的连接,使得建筑整体呈现出一种结构精巧的美感。
4.规格稳定美:中国传统建筑注重建筑的稳定性,采用中心对称或轴线对称的布局方式,使得建筑整体呈现出一种稳定、平衡的美感。
5.造型意境美:中国传统建筑的造型注重与自然环境的融合,追求意境深远。
建筑立面造型丰富多样,屋顶曲线优美,檐口精致细腻,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独特风格和美学特征。
6.装饰文化美:中国传统建筑注重装饰文化,运用雕刻、彩绘、琉璃等手法,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到建筑之中,使得建筑整体呈现出一种文化内涵深厚的美感。
这些美学特征不仅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独特风格和艺术价值,也反映了中国古代文化和哲学思想的深刻内涵。
从美学视角看建筑
从美学视角看我国传统建筑前言:我先解释一下我为什么选这么一个题目,晚课我还修有一门《美学》,胡老师的课,讲的特别棒,其中他讲到美学的七大艺术之一——建筑——建筑是凝固的音乐,音乐是流动的建筑,所以我翻阅了大量的资料和文献,以及结合自己生活所见,希望从美学的角度谈谈自己对建筑的理解,以及感受。
正文:悠悠千载,中国传统建筑文化,深受儒、道、释三家文化濡染,而尤为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为巨。
柳诒徵在《中国文化史》一书中曾说:“孔子者中国文化之中心也,无孔子则无中国文化。
自孔子以前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传,自孔子以后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开。
”在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史上,儒学历经汉代经学、宋明理学、清代朴学等文脉渐进流变,形成了一股波澜壮阔的文化洪流,强有力地影响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塑造了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孕育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美学神韵,映射着光辉灿烂的哲学智慧。
同欧洲古代建筑艺术比较,中国传统建筑美学有3个最基本的特征:一、审美价值与政治伦理价值的统一。
审美价值高的建筑,也同时发挥着维系、加强社会政治伦理制度和思想意识的作用。
二、植根于深厚的传统文化,表现出鲜明的人文主义精神。
建筑艺术的一切构成因素,如尺度、节奏、构图、形式、性格、风格等,都是从当代人的审美心理出发,为人所能欣赏和理解,没有大起大落、怪异诡谲、不可理解的形象。
三、总体性、综合性很强。
传统优秀的建筑作品,几乎都是动员了当时可能构成建筑艺术的一切因素和手法综合而成的一个整体形象,从总体环境到单座房屋,从外部序列到内部空间,从色彩装饰到附属艺术,每一个部分都不是可有可无的,抽掉了其中一项,也就损害了整体效果。
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的政治伦理内容,要求它表现出鲜明的性格和特定的象征涵义,为此而使用的手法很多。
最重要的是利用环境渲染出不同情调和气氛,使人从中获得多种审美感受;其次是规定不同的建筑等级,包括体量、色彩、式样、装饰等,用以表现社会制度和建筑内容;同时还尽量利用许多具象的附属艺术,直至匾联、碑刻的文字,来揭示、说明建筑的性格和内容。
中国建筑风格美学论文范例欣赏(共2篇)
中国建筑风格美学论文范例欣赏(共2篇)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第1篇:从当代中国知名建筑设计看传统美学思想的演变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的迅速崛起,促成了本土建筑设计的蓬勃发展,涌现出大量优秀的建筑设计师和建筑作品。
中国新一代的建筑设计师攀附于中国的崛起之身,于世界建筑师中脱颖而出,设计了一批知名的建筑。
当代中国的建筑设计,既受到中国强大的传统思想文化的深刻影响,受到全球化后现代浪潮的巨大冲击,展现出全新的设计风格和美学特征,正在逐步形成中国特色的建筑语言和美学思想体系。
一、中国传统建筑美学思想的当代解读中国辽阔的土地和灿烂悠久的历史文化,造就了中国建筑独特的审美传统和地域风格。
中国传统建筑的主要类型有宫殿、坛庙、寺观、佛塔、民居和园林建筑等,其建筑设计的组群布局、空间、结构、建筑材料及装饰艺术等方面有着鲜明的东方特色和民族风格,享誉全球。
中国传统建筑美学依附于东方文化与哲学,思想庞杂,内涵丰富。
它反映了中国人独特的宇宙观和价值观,并且超越了“器”或“式”的层次,更侧重于“道”或“法”的深度。
中国传统建筑美学思想与价值体系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以弘扬君权为核心的儒家思想受中国几千年君权至上和儒家伦理道德的影响,建筑上表现为以弘扬君权的宫殿及与宫殿密切相关的都城规划为主,且成就最高。
如北京故宫建筑群,强调巨大的体量、对称的布局、富有节奏的空间序列、富丽堂皇的色彩等设计要素,对中国建筑审美文化的影响十分深远。
中国特有的“礼制建筑”(坛庙、神祠、宗庙、宗祠)和帝王陵墓的建设规划,则体现了社会等级秩序、上下尊卑的宗法礼教文化。
这种重视权力、主次分明的建筑特征,在审美心理上形成一种庄重、崇高的感受,集中体现中国建筑审美的主流思想。
2.多元、丰富、内敛的民族建筑文化中国属内陆国家,漫长的历史与封闭的社会形态,塑造了中国人的内敛性格。
中国古代建筑的美学思想
我国古代建筑有着悠久的历史,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另一种延续方式。
古代建筑的建造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如权力、财力、物力及等级思想,因此建筑物有着很大的差别。
我国古代建筑主要分为四类:宫殿建筑、寺庙建筑、园林建筑、民居建筑。
各类型建筑是一个相对较为独立的体系。
一、布局审美中国古代建筑的结构和布局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我国大部分古建筑群体是主体建筑建造在中轴线上,左右两边以配殿辅佐,体现了我国古代的中庸思想。
无论是哪种类型的建筑,都和人这个主体密不可分。
中国古代哲学以天、地、人为一个宇宙大系统,追求天地人合而为一和宇宙万物的和谐统一。
老子提出了“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准则。
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不仅体现了古人的生活理想,而且从根本上成就了中国古代的文化精神。
环境是指相对并相关于某项中心事物的周围事物。
古人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由阴阳二气和金、木、水、火、土衍生出来的,这种思想对古代建筑也有着很深的影响,宫殿、寺院、园林、住宅的选址、方位都受这种观念的影响。
建筑物的选址对应着阴阳五行,而天上的星宿与地面方位是遥相呼应的,有着东方青龙、西方白虎、南方朱雀、北方玄武的“四象学说”。
我国北方建筑物大部分是坐北朝南。
这是由于受我国北方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的影响,朝南的建筑居住条件最好,冬暖夏凉。
二、意境之美我国古代建筑体现了集营造技术、文化、艺术为一体的和谐之美。
中国建筑技术与艺术在历史的发展潮流中,无论是材料、工艺还是内涵、形式,都明显区别于西方以柱式为主轴的建筑发展模式。
中国的大型建筑群体就像一幅优美的中国画,有着重写意、重传神、重表现的审美追求。
意境美是中国山水画发展成熟之后凸显出来的传统审美要求。
中国古代的匠师在用单体建筑组合建筑群体时,常常使用绿化对建筑物进行烘托。
三、色彩之美我国古代建筑在用色上十分讲究,色彩的使用是有规范的,不可以随意使用。
其一,通过将民俗文化观念与宗教观念相结合,确定色彩。
如,很多寺院的墙面使用红色或者黄色;道教建筑则以白色和黄色居多。
建筑知识:中国传统建筑的审美价值
建筑知识:中国传统建筑的审美价值中国传统建筑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仅是一种建筑形式,更是一种文化符号和审美价值的体现。
在中国传统建筑中,既有宏伟壮丽的宫殿和寺庙,也有雅致典雅的园林别墅,无论是大规模建筑还是小型私家院落,都有着独特的审美价值。
首先,中国传统建筑的审美价值体现在其与自然环境的和谐。
中国传统建筑一直以来都尊重大自然,它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让人在其中感受到绿色环保、和谐安逸的生活方式。
在建筑设计上,中国传统建筑倡导“天人合一”的理念,即让建筑与自然相互融合,从而达到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状态。
中国传统园林中的水、花、石等元素,都被巧妙地布置在了建筑中,构成了一个美轮美奂的自然景观,展现出中国传统建筑的优美审美价值。
其次,中国传统建筑的审美价值体现在其精湛的工艺。
中国传统建筑工艺独特精湛,建筑工匠们注重对材料、质感、色彩的不断改进和探索,注重对生时间的耐心和细心雕琢。
如白塔、瓦当等建筑构件,不仅仅是实用的部件,更展现了建筑工匠的匠心独运和精湛技艺。
而且,中国传统建筑的造型也充满着精致的艺术表现力,无论是传统宫殿、寺庙,还是园林别墅、私人小院,都经过了精心雕琢和设计,展现出其所特有的艺术魅力。
最后,中国传统建筑的审美价值体现在其历史文化内涵上。
建筑不仅是一种物质,更是一种文化。
在中国传统建筑中,有许多优秀的建筑物,如故宫、长城等,具有着重要的历史文化意义。
这些建筑物不仅仅具有实物意义,更载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内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这些建筑物,人们可以深刻感受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优美绝伦。
综上所述,中国传统建筑以其和谐自然、精湛工艺、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内涵,展现了其独特的审美价值。
它不仅是一种建筑形式,更是人们审美眼界的提升和文化素养的提高。
作为我们中华文化瑰宝的一部分,中国传统建筑应该更好地保护和传承,让后人能够通过它们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厚重历史和美好未来。
中国古代建筑的美学特点
中国古代建筑的美学特点一、天人合一的思想二、严谨而谦逊的设计理念中国古代建筑注重层次分明、结构谋划严谨、美感均衡,但同时又力求谦逊和坦诚。
中国古代建筑几乎没有过多的外表装饰,往往都是朴实无华的设计。
建筑师们尽量隐藏宏伟和壮丽的结构,使建筑在整体上更显得谦和、含蓄。
在建筑材料的选择上,古代建筑更多地使用了自然材料,如木材、石材、砖瓦等,以体现建筑与自然的融合。
三、追求谐美的比例和尺度中国古代建筑强调尺度和比例的谐美。
中国古代建筑的布局和构造往往遵循一定的比例和尺度关系,力求各个部分的比例和谐、协调。
古代建筑的整体布局通常以中轴线为核心,左右呈对称布局,各个部分的尺度和比例都倾向于和谐契合,给人一种整体感和稳定感。
在建筑的细节处理上,也注重线条和比例的协调,使建筑呈现出优美的形态。
四、精细的装饰工艺中国古代建筑注重精细而繁复的装饰工艺。
古代建筑在外观、内部空间和细节处理上都会采用各种装饰元素来丰富建筑的美感。
这些装饰元素包括雕刻、彩绘、灯饰、瓦当、扛把等等。
雕刻和彩绘是古代建筑中最常见和重要的装饰手法,能够增强建筑的立体感和观赏性。
同时,在建筑的设计和布局上也注重装饰元素与整体结构的和谐配合。
五、体现社会文化与思想中国古代建筑不仅仅是一种物理的结构,也承载着丰富的社会文化与思想内涵。
古代建筑往往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制度、宗教信仰和价值观念。
例如,皇宫建筑和宗教寺庙往往体现了中国封建帝王的权威和神圣,宅院建筑反映了中国传统家庭的尊严和约束。
同时,建筑中的壁画、雕像和文案等也展示了人们对美、哲学和文学等方面思想的表达。
六、自然光线的利用中国古代建筑注重自然光线的利用。
建筑的布局、窗户和门的位置都精心设计,力求让自然光线尽可能进入室内。
古代建筑中常常会有天井、亭台、露台等空间,以增加自然光线的投射和变化。
这样的设计不仅能够节省能源,还能够给人一种舒适和开放的感觉。
以上是中国古代建筑美学特点的一些重要方面。
中国古代建筑的美学特点体现了中国古代人文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关系,具有丰富的内涵和时代特色,对现代建筑设计仍有一定的借鉴和启示作用。
中国建筑与美学原则上集合的现象及含义
一、我国建筑与美学原则的关系我国建筑与美学原则的关系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课题。
美学原则作为一种普遍适用的审美规律,对于任何一种艺术形式都具有指导意义。
而在我国建筑中,美学原则的体现不仅体现在建筑的外观、结构上,更体现在建筑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精神价值中。
在我国传统建筑中,对于美学原则的运用可谓淋漓尽致,体现了我国人对于建筑的审美追求与独特见解。
二、我国建筑中体现的美学原则我国古代建筑所体现的美学原则主要包括对称均衡、谐调比例、轻重对比、内外结合等方面。
这些原则在古代建筑中得到了极好的体现。
比如在宫殿建筑中,常常可见到两侧对称的建筑布局,以及建筑结构中的谐调比例。
这种对称均衡不仅使建筑具有了美的形象,更使人们感受到了一种内在的和谐与平衡。
另外,在我国园林建筑中也可以看到美学原则的运用。
园林中的假山、湖泊、亭台楼阁的布局,都体现了我国人对于轻重对比和内外结合的审美追求。
这种构思不仅使园林呈现出了优美的景致,更体现了我国人对于自然和人文的和谐统一的审美情怀。
三、我国建筑与美学原则的结合意义我国建筑与美学原则的结合不仅仅是对美学原则的一种简单体现,更体现了我国人对于文化传统的继承和发展。
美学原则在我国传统建筑中的体现,不仅仅是对于建筑美的追求,更是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
通过建筑的审美设计和建造过程,可以让人们更好地了解和感受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与内涵,同时也使人们对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我国建筑与美学原则的结合也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我国传统建筑美学原则所体现出的均衡、和谐与统一的审美追求,也可以为当代建筑设计提供借鉴。
在现代建筑设计中,体现我国传统美学原则的建筑作品不仅能够丰富当代建筑的形式语言,更能够为人们带来更好的审美体验。
借鉴我国传统建筑美学原则,对于当代建筑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四、结语我国建筑与美学原则的结合现象不仅仅代表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卓越成就,更为当代建筑设计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中国建筑艺术之美
中国建筑艺术之美
中国建筑艺术之美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结构美:中国古代建筑的结构设计非常巧妙,如斗拱、榫卯等构件的运用,使得建筑物既稳固又美观。
同时,建筑的布局和空间处理也充满了智慧,如对称、轴线等手法的运用,使建筑物呈现出和谐统一的美感。
2. 装饰美:中国古代建筑的装饰丰富多彩,如彩绘、雕刻、砖雕、木雕等,既有精美的图案,又有寓意深刻的题材。
这些装饰既体现了匠人们的高超技艺,又展示了古代文化的韵味。
3. 色彩美:中国古代建筑的色彩搭配讲究和谐,如黄瓦绿檐、红墙绿树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给人以视觉上的享受。
同时,建筑的色彩还与地域、气候等因素相结合,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风格。
4. 材料美:中国古代建筑善于利用各种建筑材料,如木材、砖石、青瓦等,将其发挥到极致。
这些材料不仅具有实用性,还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为建筑增色不少。
5. 文化美:中国古代建筑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如宫殿、庙宇、园林等,都是古代政治、经济、文化的缩影。
通过对建筑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社会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审美观念等方面的内容。
总之,中国建筑艺术之美是多元且丰富的,它既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能,又展示了中华民族独特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内涵。
中国传统建筑之美
中国传统建筑之美中国传统建筑以其独特的风格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而闻名于世。
这种建筑形式不仅呈现出中国古代的智慧和工艺水平,同时也体现了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
中国传统建筑的美丽在于其精细的设计、和谐的比例以及独特的建筑结构。
本文将探讨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以及它们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
一、结构与比例中国传统建筑注重结构的稳定和比例的协调。
在中国传统建筑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概念是“天人合一”。
这意味着建筑的设计要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与宇宙的和谐相应。
传统建筑采用了许多天文、地理和数学的原则来确定建筑的结构和比例。
在传统建筑中,常见的结构包括单檐、重檐和抬檐。
这些结构形式使建筑物在不同地区和不同气候条件下都能够适应,并确保了建筑的稳定性。
此外,传统建筑还注重使用实木、石材和砖瓦等天然材料,这些材料在建筑结构中发挥重要作用,不仅使建筑更坚固耐用,也赋予了建筑独特的美感。
二、装饰与细节中国传统建筑注重细节和装饰的精美。
在传统建筑中,尤其是宫殿和庙宇等重要建筑,采用了许多雕刻和绘画技术来增加建筑的艺术价值。
在建筑的门窗、柱子和檐口等地方常见到精美的雕刻图案,这些图案常常以动物、植物和神话传说为主题,形象生动而富有艺术魅力。
此外,传统建筑的屋顶也是其独特之处。
中国传统建筑采用了独特的屋顶形式,如“飞檐”和“翘角”,这些形式不仅具有装饰性,还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防水和遮阳的作用。
屋顶上的彩画和琉璃瓦更是为传统建筑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三、古建与现代社会中国传统建筑不仅体现了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艺术水平,同时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现代社会中,传统建筑被广泛应用于文物保护、旅游景点以及民居建设中。
传统建筑的保护和传承不仅有益于文化传统的传播,也对推动旅游产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除了保护传统建筑,现代社会还在传统建筑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和发展。
许多建筑师和设计师将传统建筑的元素融入到现代建筑设计中,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这种融合不仅保留了传统建筑的美感,同时也满足了现代社会对功能性和实用性的要求。
浅谈中国古典建筑居住设计的美学思想
浅谈中国古典建筑居住设计的美学思想摘要:“中国建筑为东方独立系统,数千年来,继承演变,流布极广大的区域。
虽然在思想及生活上,中国曾多次受外来异族的影响,发生多少变异,而中国建筑直至成熟繁衍的后代,竟仍然保存着它固有的结构方法及布置规模;始终没有失掉它原始面目,形成一个极特殊、极长寿、极体面的建筑系统。
”——林徽因中国建筑第一个基本特征,是其特殊的平面布局。
中国传统建筑的第二个基本特征——环境之美。
关键词:建筑美学;中国传统哲学观念;天人合一;传统伦理礼法与建筑设计;和谐之美一、前言中国文化的根基是儒释道思想,在中国古典建筑的设计美学中,儒家审美表现为以礼制为基础,讲求建筑的等级规范和严谨的秩序,道家秉承“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追求人与自然的融合和高远的精神境界,佛家则是朴素,空净,讲求意境,其追求的意境美,体现为建筑中“禅意”与“空灵”的韵味。
这三种思想经过漫长的融合,最终形成中国独特的建筑审美:出世与入世、理性与感性的结合,在礼制和秩序的理性基础上,融入诗词,字画,山水,花木,自然…。
建筑与居所,成为中国人思想与情韵的载体,虽为人造,却宛若天成,亦富有诗情画意,其建筑美学思想别具一格,独步世界。
二、礼制与道法结合的建筑形态儒家以“礼”的制度实现制定了严格的建筑标准,体现在等级严密、主次分明的建筑格局里,如建筑规模大小、高低,朝向,颜色等都对应不同身份与社会阶层,身份的大小尊卑通过严谨清晰的建筑形制一目了然。
在“中庸之道”的影响下,中国传统建筑注重对称、平衡、秩序,统一,虽细节不同,却不突兀出挑,强调建筑整体的的协调一致与工整,这一特点不仅体现在单一建筑中,也体现在群落建筑中,体现在百姓的民宅里,也体现在皇家的宫殿里。
道家和佛家思想,追求“出世”。
“天人合一”的思想,是道法自然,顺应天地万物,影响到建筑设计理念的各个方面,如建筑居所的选址、规划、布局和形制,将人、自然与建筑和谐统一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不可分割的整体,并追求自然,雅致,恬静的感官体验。
历史长河中的中国建筑之美与人文精神
历史长河中的中国建筑之美与人文精神中国建筑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智慧与创造力的结晶,展现了中国人民对自然、生活和宇宙的理解与追求。
这些建筑不仅仅是物质的载体,更是中国人文精神的体现。
它们融合了传统文化、哲学思想与审美观念,以独特的形式和结构,传递着中国人对和谐、平衡和精神境界的追求。
中国建筑的美可以从多个层面来观察。
首先,中国建筑注重与自然环境的融合,追求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这一点在中国古代园林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例如,苏州的拙政园和颐和园都是中国园林的典范。
它们不仅仅是花草树木的摆设,更是对自然山水的再现与模拟。
园林中的假山、湖泊、廊桥等元素,都是以自然为蓝本,以人工手法再现出来的。
这种自然与人工的结合,使得园林成为一个独特的艺术创作,给人以舒适、宜人的感受。
其次,中国建筑注重对称与平衡。
这一点可以从古代宫殿和庙宇的布局中看出。
例如,紫禁城的建筑布局就是以对称为基础的。
从正门进入,可以看到中轴线上依次排列的大殿和建筑物。
这种对称的布局不仅仅是为了美观,更是为了表达中国人对宇宙秩序与和谐的追求。
中国人认为,宇宙万物都是有序而平衡的,而建筑的对称布局则是对宇宙秩序的模拟与表达。
另外,中国建筑的美还体现在其细节与装饰上。
中国古代建筑以木结构为主,注重雕刻和装饰的细节。
例如,北京的故宫和南京的明孝陵都有精美的木雕和石刻。
这些细节的雕刻和装饰,不仅仅是为了美观,更是为了表达中国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艺术的追求。
这些细节的雕刻和装饰,使得建筑物更加生动、丰富,给人以美的享受和审美的愉悦。
中国建筑之美的背后,还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
中国人文精神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家庭的重要性、社会的互助与共同发展。
这些精神价值在中国建筑中得到了体现。
例如,中国传统建筑注重与自然环境的融合,追求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这体现了中国人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态平衡的关注。
另外,中国传统建筑注重家庭的重要性,强调家庭成员之间的和谐与团结。
这可以从中国传统建筑的结构中看出,例如四合院的布局,将家庭成员围绕在一起,形成一个和谐的生活空间。
中国传统建筑的美学特征
中国传统建筑的美学特征中国传统建筑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独特的美学特征深深吸引着人们的注意。
中国传统建筑的美学特征包括了建筑的整体布局、结构、形式和装饰等多个方面。
以下将从这些方面逐一阐述。
首先,中国传统建筑的美学特征之一是其整体布局的和谐与平衡。
传统建筑在布局上注重整体的对称和均衡,追求“一进一退、二进一退”的布局方式。
这种布局能够让建筑的各个部分相互呼应,形成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
同时,建筑的布局也要考虑到周围环境的因素,融入自然景观,使建筑与自然环境相互融合。
其次,中国传统建筑的美学特征还包括其独特的建筑结构。
传统建筑采用木结构,梁柱之间采用榫卯结构,使得建筑更加坚固耐用。
同时,传统建筑注重结构的精细和细节的处理,如飞檐、斗拱等。
这些结构的运用不仅起到了加固建筑的作用,更为建筑增添了一种独特的美感。
第三,中国传统建筑的美学特征还体现在建筑的形式上。
传统建筑以平面简洁、线条流畅为特点,追求简约而不简单的形式美。
例如,传统建筑的屋顶常采用斗拱、重檐等形式,形成了独特的屋顶造型。
建筑的门窗也经过精心设计,形式多样,富有装饰性。
此外,建筑的整体形式还要考虑到建筑与环境的协调,以及建筑与人的关系,给人以美的享受。
最后,中国传统建筑的美学特征还体现在建筑的装饰上。
传统建筑注重装饰的精美和独特性。
建筑的装饰包括了雕刻、绘画、彩绘等多种形式,常常运用传统的纹样和图案,使得建筑更加美观。
此外,传统建筑还注重建筑材料的选择和使用,如采用青石、琉璃瓦等材料,使得建筑更加具有质感和历史感。
综上所述,中国传统建筑的美学特征体现在整体布局的和谐与平衡、独特的建筑结构、简洁流畅的形式以及精美独特的装饰等方面。
这些美学特征不仅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师的智慧和艺术创造力,也表达了中国古代人民对美的追求和对自然与人的和谐共处的理解。
中国传统建筑的美学特征不仅对中国古代建筑有着重要的影响,也对现代建筑和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古代建筑中的建筑风格与审美理念
古代建筑中的建筑风格与审美理念古代建筑是人类智慧与艺术的结晶,各个时代的建筑风格与审美理念在不同的地区产生了丰富多样的特色。
从早期的木构建筑到后来的石质建筑,建筑师们通过不断的探索与实践,创造出了许多令人叹为观止的建筑杰作。
本文将介绍古代建筑中的几种主要建筑风格与审美理念。
1. 中国古代建筑风格与审美理念中国古代建筑以其独特的风格和审美理念而闻名于世。
中国古代建筑注重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强调建筑与环境相互融合。
例如,北京的故宫是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的代表之一,其建筑布局宏伟壮观,严谨而对称。
古代中国建筑师将“天人合一”的理念融入到建筑设计中,通过建筑材料的选择、结构的构造以及细节的处理,展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独有的审美理念。
2. 古希腊建筑风格与审美理念古希腊是西方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古希腊建筑风格对西方建筑影响深远。
古希腊建筑注重建筑结构与比例的完美性,追求简洁而富有力量感的形式。
帕台农神庙是古希腊建筑的代表作之一,其棱角分明的柱子和几何形状的建筑体现了古希腊建筑追求对称和秩序的审美理念。
3. 古罗马建筑风格与审美理念古罗马建筑以其宏大和壮观而著名。
古罗马建筑师注重建筑的实用性和持久性,他们采用了拱形和穹顶等创新的结构方法,为建筑提供了更多的空间和支撑力。
罗马斗兽场是古罗马建筑的杰作之一,其巨大的建筑规模和细致的建筑装饰充分展现了古罗马建筑的建筑风格与审美理念。
4. 古埃及建筑风格与审美理念古埃及建筑以其庄严肃穆的风格而闻名,古埃及人相信建筑物与神灵的联系,因此他们的建筑通常都是为了神圣的目的而建造。
金字塔是古埃及建筑的典型代表,外形庄重而辉煌,蕴含着古埃及对永恒和不朽的追求。
古埃及人通过精确的工程技术和独特的建筑形式,呈现了古代埃及独特的建筑风格与审美理念。
5. 古印度建筑风格与审美理念古印度建筑受印度教、佛教和伊斯兰教等宗教文化的影响,呈现出多元而精美的风格。
泰姬陵是古印度建筑的杰作之一,其华丽的白色大理石建筑和细致的浮雕装饰体现了古印度对美的追求和对独特建筑形式的探索。
中国古建筑美的感悟
中国古建筑美的感悟古建筑是中国悠久历史和独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横跨几千年的时间,中国古建筑以其独特的风格、精湛的工艺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成为世界古建筑的瑰宝。
这些宏伟壮丽的古建筑,不仅展现了中国人民的工艺水平和审美情趣,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
通过对中国古建筑的观察和感悟,我深深体会到中国古建筑之美。
1. 核心美学价值中国古建筑的美学价值在于其独特的审美追求和内在的哲学思想。
中国古代建筑师追求的是一种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和谐美。
他们注重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协调,追求山水之间的完美结合。
这种追求完美的和谐美,体现了中国人民对自然的敬畏和尊重,也表达了中国古代人民对生活的态度。
古建筑的美学也体现在其简约和谦逊中。
古代建筑师注重将建筑融入自然,不过度修饰和炫耀。
他们尽量保持建筑与周围环境的一致性,让建筑更加谦逊和含蓄。
这种简约和谦逊的美学价值,也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2. 典型建筑形式中国古代的建筑形式多种多样,包括宫殿、庙宇、园林、佛塔等。
其中,典型的建筑形式包括寺庙和园林。
寺庙是中国古代建筑中最具代表性的形式之一。
寺庙建筑通常具有严谨的布局和丰富的装饰,寺庙内供奉有佛像,是人们祈福和礼佛的场所。
寺庙建筑以殿堂为主要构筑,采用悬山法、遣水法、掩映法等技法,独特的布局和形式给人以庄重肃穆的感觉。
园林是中国古代建筑的另一个代表形式。
园林建筑注重自然风景和人文景观的结合,通过湖泊、假山、亭台楼阁等元素的布置,创造出一种优美、宜人的环境。
园林建筑体现了中国人文与自然和谐的美学观念,给人一种宁静、舒适的感觉。
3. 精湛的技艺和工艺中国古建筑之美还体现在其精湛的技艺和工艺上。
古建筑采用木结构,无使用一颗铁钉,却能在经历百年乃至千年的风霜雨雪中屹立不倒,体现了中国古代工匠们高超的木构建筑技术。
古人喜欢使用雕刻、彩绘等手法装饰建筑,使其更加绚丽多彩。
古建筑的瓦当也是一大特色。
瓦当不仅起到遮风挡雨的作用,更通过形状、色彩等元素的运用,使建筑更加美观。
中国建筑美学 读后感
建筑美学的认识与感受美的定义为人对自己的需求被满足时所产生的愉悦的反应,即对美感的反应。
2008年,大陆学者在《存在与华夏文明》一书中提出了美的这个定义.今天,在我学了建筑美学后,对于建筑的美学也有了一定的理解.美的定义是美学中最难的问题。
在人类历史上第一篇系统研究美学的文章《大希庇阿斯篇》中,作者借苏格拉底的口总结到:“美是难的。
在我看来,美是广义的.记得庄子说过:"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这就是审美对象的扩展。
庄子极大地扩展了美的范围,并把丑引到了美的领域,这样就有了美和丑的对立。
其实,美是随处可在的,这还取决于不同人的审美观。
在生活中的各个领域,美都是存在的。
毕达各拉斯把音乐中和谐的道理推广到建筑、雕塑等其它艺术,探求什么样的数量比例才会产生美的效果,由此,它们发现了在欧洲有长久影响的“黄金分割线”,他们有时也认为圆球最美。
这种偏重形式的探讨是后来美学里形式主义的萌芽。
十八世纪欧洲兴起了“实验美学”热,意图从具体的美的事物中找到美的本质,从而给出美的定义。
然而实验美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图形和声音,所得结论不具普遍性。
由美的这定义出发进行演绎,可以对美进行合理分类,把自然美,社会美、相对美、形象美、朦胧美等都归入了“美”这个种概念的属下。
由于人的需要随时间地点在变化,所以美的概念是动态的,美的外延也是不确定的。
如果以人感知客观世界的方式(嗅,触,尝,听,看,想)为标准,美可分为实用美,形式美,音乐美、精神美和创造美。
以人的需要层次为标准,美可分为生理美、先验美和精神美。
按人活动的场所分,可把美分为自然美和社会美。
按美产生时实物刺激的有无,美又可分为直接美和间接美。
按引起美的刺激是第一信号系统还是第二信号系统,美可以分为实际美和信号美…和谐、烂漫、磅礴、壮阔、温柔、热情、博大、健壮、浩瀚、善良、豪放是美的各种不同的具体形式,是个不相同的具体的美。
美是和谐、烂漫、磅礴、温柔、健壮、浩瀚、善良、豪放共同具有的一般内容和本质。
中国建筑的美学特点
中国建筑的美学特点首先,中国建筑的美学特点之一是“天人合一”。
这一美学理念主张人与自然、人与宇宙的和谐共生。
中国传统建筑注重与自然环境的融合,尤其是山水相依的建筑,更是将山水自然融入到建筑中,让建筑与自然景观相得益彰。
例如,中国园林中的假山、亭台楼阁等都是通过山水的营造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其次,中国建筑的美学特点还有传统文化的传承。
中国建筑一直以来都强调对传统文化的尊崇和传承。
在建筑的设计和装饰中,常常运用传统文化的符号、画面等元素,表达着中国人对传统文化的敬重和承载。
例如,中国古代建筑常常使用古代文人的诗词和墨韵画卷,以此来传达建筑的文化意蕴。
第三,中国建筑的美学特点还有建筑的均衡和谐。
中国建筑强调建筑各个部分之间的均衡和谐。
从整体来看,中国传统建筑通常采用对称的设计,追求建筑的整体平衡感。
在细节上,中国建筑注重建筑的比例和比配,使得建筑各个部分形成一种相互呼应、相互影响的关系。
这种均衡和谐的美学理念也体现在宫殿、庙宇等建筑中,使人感受到一种宏伟、庄重的气势。
第四,中国建筑的美学特点还有材料与工艺的运用。
中国建筑一直以来都十分注重材料的运用和工艺的精湛。
材料的运用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建筑的气质和风格。
中国古代建筑常常使用木材、青砖、大石等材料,运用榫卯结构、斗拱悬山等工艺,使得建筑具有独特的风格和纹理。
这种材料和工艺的运用不仅体现了中国建筑的传统特色,也体现了中国人对故土的热爱和对传统文化的承诺。
最后,中国建筑的美学特点还有空间的组织和布局。
中国传统建筑通常通过严谨的空间组织和布局来展示自身的美感。
厅堂、轩榭、庭院等空间往往被巧妙地利用,形成一种虚实结合、高低错落、迂回曲折的空间效果。
通过这样的空间布局,人们在建筑中可以感受到光影的变化、景象的流转,增加了空间的层次感和趣味性。
综上所述,中国建筑的美学特点是多元而丰富的,涵盖了对自然的尊崇、对宇宙的体悟和对传统文化的传承等方面。
通过这些美学特点,中国建筑不仅表现出一种独特的审美观念,也体现了中国人对自然、传统文化和社会价值的思考与追求。
中国传统建筑的艺术美学赏析
中国传统建筑的艺术美学赏析作者:严琛来源:《文艺生活·下旬刊》2016年第05期摘要:建筑是人们按照实用性对自然进行加工改造,进而创造得到的实体,同时在对建筑的加工改造过程中,加入美学艺术规律与审美思想,使得建筑成为具有审美价值的艺术品。
本文通过对中国传统建筑的研究,对其包含的审美观念与心理进行总结,从中国传统建筑对线性要素的的锤炼表达,分析和诠释中国传统建筑的艺术美学,以延续中国传统建筑的美学精神。
关键词:中国传统建筑;艺术;审美;美学;线性中图分类号:B2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15-0035-01中国传统建筑不仅仅是一类物质集合,同时它们还是一种精神价值的存在,想要更加深入的理解和解析中国传统建筑的价值,不能仅关注建筑的具体物质层面,还要从建筑的文化历史与艺术美学内涵进行解读,要充分结合建造者倾注其间的思想与精神进行探究与分析,只有这样才能更全面的了解中国传统建筑的真正价值。
而且传统建筑艺术必然涉及中国传统的审美观念与心理,再加上艺术美学的赏析需要采取感性的美学情感理解,因此,对于中国传统建筑的艺术美学赏析应置身于中国审美文化的背景之下,以此为基础审视中国传统建筑的历史发展,追求和探索其间的美学魅力,使其成为中国传统艺术中的不朽文化集。
一、中国传统建筑美学观人们无时无刻都可以感受到建筑的美,建筑的美与绘画、书法这样的艺术美不同,建筑在具有审美价值的同时,更加注重实用性的功能价值展示,是一种多向度的美的表达。
建筑的美是集合一个时代技术、文化、地域、社会、材料与审美等多方面内容的综合体现。
美学在中国传统建筑中的应用非常广泛,这不仅是一个时代生产力的展示,同时也是一部建筑美学发展史的总结,建筑中的艺术美学随处可见,可以通过感知去寻找和聆听时代的艺术之声。
二、中国传统建筑中的线性艺术美学赏析1.中国传统建筑中的线性艺术。
与西方艺术相比较,中国的传统艺术总会给人一种含蓄而细腻的美,虽不是写实艺术的自然展示,但是却给人一种精神上的领悟与内在上的气韵感受,而这种感受更加趋向与抽象的精神表达。
中国古代建筑的美
中国古代建筑的美中国古代建筑是中华民族智慧与创造力的结晶,它们以其独特的风格和精湛的工艺赢得了世界的赞叹。
这些建筑物体现了中国古代人民对自然和宇宙的理解,同时也反映了他们对美的追求和审美观念。
古代中国建筑以木结构为主,以其独特的方式展现了中国人民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古代建筑师以极高的技艺和工艺,将木材制成各种形状和结构,使建筑物能够经受住时间和自然的考验。
这些建筑物既充满了力量和稳定感,又展现了柔和和谐的美感。
古代中国建筑注重以人为本,建筑物的设计和布局都以人的需求为出发点。
例如,古代宫殿的设计就体现了以皇帝为中心的思想。
宫殿的建筑结构严谨,布局和谐,让皇帝能够舒适地居住,并展示出帝王的尊贵和威严。
古代中国建筑还注重传统文化的表达和传承。
无论是寺庙、园林还是民居,都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例如,寺庙建筑通常以佛教的信仰和哲学为基础,通过建筑的形式和布局表达出对佛教教义的理解。
园林则以自然景观和山水画为灵感,通过精心设计的花园、水池和建筑物,营造出一种宁静和谐的氛围。
民居则注重功能性和实用性,同时也融入了家族文化和价值观,给人一种温馨和亲切的感觉。
中国古代建筑还以其独特的工艺技术而闻名于世。
例如,中国古代建筑采用榫卯结构,即利用卯榫连接木材,使建筑物更加稳固。
这种工艺技术不仅能够承受大风和地震的冲击,还能够适应气候变化和季节变化。
此外,古代建筑还运用了彩绘、雕刻和瓷砖等装饰技术,使建筑物更加华丽和富有艺术感。
中国古代建筑的美还体现在其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处上。
古代建筑师注重利用自然的地形和景观,将建筑物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
例如,中国古代园林通常以山水为背景,通过布局和景观的安排,使人在其中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和宁静。
中国古代建筑的美不仅体现在建筑物本身,还体现在其所传递的文化和价值观念上。
古代建筑通过建筑形式、装饰和布局,传递出中国人民对生活的理解和追求。
这些建筑物不仅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国文化和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结合中国人的审美观点谈谈中国建筑美的取向
建筑美的原则——人们探索美,并努力地创造美,但是“美是难的”,有没有建筑的永恒之道来阐述美的原则呢?如果研究建筑美的形态,那么有造型美、空间美、环境美;如果研究美的机制,可以从美感心理、审美中介、理情寓合等因素来探讨;如果研究美的客观规律,甚至可以追溯到自然界最基本的存在法则。
这些多方位的阐述无非是在寻求一种美的普遍规律。
且看,为什么帕提农神庙、泰姬玛哈陵、天坛祈年殿等等这些不朽的建筑随着斗转星移已失去了原有的功能,但仍然能够作为建筑史上的艺术瑰宝,被推崇为美的象征呢?这是因为它们在符合美的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根据所处的地域环境,又创造出自身的艺术感染力。
人类文明开始以来,人们在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通过无数次的生产劳动,有意无意地总结出一些共同经验,这些共同经验演变成为群体中的一种思维方式,在人的内心深处沉淀成衡量美的原型标准,符合这种标准的建筑激发出读者隐藏的潜在心理本能,得到群体的共鸣,于是被公认为是真正美的建筑。
建筑美学是建筑学的重要分支。
是建立在建筑学和美学的基础上,研究建筑领域里的美和审美问题的一门新兴学科。
虽然建筑伴随人类走过了漫长的道路,但建筑美学的出现却是20世纪的事情。
英国美学家罗杰斯·思克拉顿运用美学理论,从审美的角度论述了建筑具有实用性、地区性、技术性、总效性、公共性等基本特征,可看成是建筑美学的创始人。
美国现代建筑学家托伯特·哈姆林,提出了现代建筑技术美的10大法则,即:统一、均衡、比例、尺度、韵律、布局中的序列、规则的和不规则的序列设计、性格、风格、色彩等,较全面地概括了建筑美学的基本内容。
此外,包豪斯的建筑美学理论与现代主义联系较多,美国建筑大师文丘里则从符号学的角度来探讨建筑的美和审美问题。
建筑美学以如何按照美的规律从事建筑美的创造以及创作主体、客体、本体、受体之间的关系和交互作用为基本任务,其具体内容是:建筑艺术的审美本质和审美特征;建筑艺术的审美创造与现实生活关系;建筑艺术的发展历程和建筑观念、流派、风格的发展嬗变过程;建筑艺术的形式美法则;建筑艺术的创造规律和应具有的美学品格;建筑艺术的审美价值和功能;鉴赏建筑艺术的心理机制、过程、特点、意义、方法等。
根据当前建筑美学的发展趋势,重点是研究建筑美与城乡环境的关系、建筑美的审美效应、建筑美与山水园林的关系等。
筑美的规律主要体现在各种美学元素中,概括起来大致有:主题、重点、比例、尺度、韵律、和谐、对比、衬托、对称、均衡、隐喻、虚实、质感,等等。
这些抽象的美学元素如果使用得当,就有可能创造出令人欣赏的优美建筑。
平衡对称不对称放射
所有没的事物之所以能感动人,必须先透过我们的视觉系统,对物体做一番打量,我们才能有下一个阶段心灵上的感受。
因此这些美感的要素就是为了满足大部分人的视觉系统。
这样的特性反映在建筑美感因素上就是视觉上的平衡。
追求平衡的形式,一直出现在建筑历史之中,不论从埃及,希腊,罗马以来的建筑发展,以及我们耳熟能详的中国传统建筑——故宫建筑群,这些建筑形式大都遵循对称的平衡,历代的建筑理论家经常以人体的对称性,来类比建筑物应具有的庄严而优雅的对称美。
追求视觉上的平衡,虽然大部分是以对称的形式而达成的,但有时候就像跷跷板一样,不同重量的两边,可以因距支点的距离不同而达到平衡的关系。
我们可称这种关系为不对称均衡。
例如柯布西耶在巴黎郊区的萨瓦耶别墅,惊鸿一瞥,具有左右对称的平衡,然而左上方几个
圆柱体却破坏了这样的对称关系,但经过仔细打量后,这个建筑仍然是平衡的,因为左上方的突出物加上左下方的空虚部分,与右上方的许体,加上右下方的实体比较起来,维持了一种不对称的平衡美。
最后一种视觉的平衡是向心或放射状的平衡,许多欧洲城市都有放射状的空间,这种平衡关系的中央焦点,经常是具有纪念性的地标,如巴黎以凯旋门为中心的放射空间,另外古今中外的许多圆形建筑物,如赖特的古根汉母美术馆,中国皇帝祭天的天坛,都因为使用了圆形的空间,而达到的向心与放射状的平衡。
重复与韵律
我们经常听到这样一句话“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当提出这个再恰当不过的观点时,最能解释音乐与建筑的共通性的桥梁,除了两者都有来自希腊时代便开始探讨的比例关系之外(音乐中的几度音程与建筑的特定比例,得自同一套数学关系),便是他们都讲求因重复性而产生的美感。
建筑中的韵律也是经由重复性而得。
希腊神庙以及以后长久的后续发展,便是透过柱子的重复,而获得令人满意的韵律。
罗马时期重复的连续圆拱,为这种连续而简单的韵律感,下了几近完美的注解。
重复性在建筑中的发展,到了文艺复兴时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如阿尔伯蒂虽然重复使用古典柱子,但却将原来的固定不变的间隔,调整为中央间隔较宽的另一种韵律关系。
这样在韵律中求变化的做法,不仅符合音乐上的利用高低起伏而长短相同的原则,也被当代建筑师发扬光大。
例如台湾近年刚完成的凤凰城中央图书馆便利用钢架撑起随风飘扬的三角纤维布,除了提供遮阳的功能之外,重复而变化多端的形式,也提供了灵活而动态的韵律感。
统一变化对比张力
就相我们上面谈到的重复性,如果间隔永远一成不变,获得的韵律感有一致性而形成的统一的局面。
但我们并不满足于恒常的统一的原则,我们会同样在统一的重复中寻求些许的变化,这种统一中的变化,除了减少单调乏味的可能性外,经常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力和愉悦。
统一和变化之间的取舍与拿捏,有时仅是一线之隔,虽然我们都希望统一中有变化,而变化中求统一的口诀和法则,但实际创作的时候并不容易,因为太多统一会导致乏味,太过变化却引起混乱。
在美国加州,建筑师寇那与他的同事设计的查普别墅,虽然形体有许多变化,但墙面的颜色以及开窗和入口的比例都有强烈的统一性,因而达到了一种统一与变化的平衡和谐关系。
这栋房子在形式美感上要告诉我们的故事还没结束:入口处左边倾斜的墙线,处在其垂直墙线之中显得特别抢眼而独特,它和其他部分不同,自然形成了视觉上的对比,因而成为整个造型上的焦点;同时又因为是一个不稳定的姿态,容易引起人们想象它会继续下滑,而形成一种动态的张力,这个作品之所以在美感上十分丰富,就是因为上述统一与变化、对比与张力等原则相互作用的综合效应。
故事还没结束,入口右边的斜线阴影,与入口左边的斜墙而互相呼应(对称平衡),让我们喘了一口气;但随着太阳角度的变化,这种对称平衡又逐渐消逝,扣人心弦。
隐喻象征
文艺复兴时期,阿尔伯蒂((Leon Battista Alberti,1404--1472)通过身体的隐喻和性别的特征来描述超验的建筑隐喻,从而建立了二元对立理论。
他认为,建筑首先是裸露地被建造出来的,而后才披上装饰的外衣。
阿尔伯蒂将建筑表皮当作结构的结果,在此结果中,表皮是可以撕脱的上层或外层,它掩饰着内部建筑结构的真实面目。
在此概念下,表皮假定为有厚度的覆盖物,结构则是内在支撑物。
因而,结构隐喻坚韧不拔的男子,而表面装饰则暗喻依伴它物而存在的弱女子
在激进理念的引领下,现代主义建筑师竭尽所能地剥落建筑的古典装饰表皮,刻意淡化建筑表皮的存在,以消除表皮对功能传达意义的干扰。
表皮因此变得光秃粗糙,其色彩也因此减
化为以白色、黑色为中心的工业化的中性色。
柯布西耶的粗野主义作品是极端的例子。
于是,机器般裸露成为符合历史逻辑的抉择。
虽然,现代主义的理念及其作品反对古典主义,但其隐含的有关建筑表皮二元结构却是阿尔伯蒂二元对立理论的延续,只是以功能取代了结构。
在表皮与功能的二元对立关系中,表皮依然处于从属的地位,甚至处于较古典时期更为边缘的地位。
面对单调乏味的现代主义风格,后现代主义的先知先行者文丘里,在《向拉斯维加斯学习》一文中力主“装饰外壳”,即采用为良好目的服务的装饰手段而形成的风格。
他认为,装饰主义应该成为建筑的重要原则;建筑不应该再是现代主义、国际主义风格反装饰主义的垄断方式;这些风格的建筑是单一、冷漠、缺乏时代感,甚至是丑陋、平庸的。
文丘里运用古典装饰风格改造了当时的现代主义。
他所设计的建筑大部分具有古典建筑的符号和结构特征,特别是在建筑立面上使用大量的高低浮雕作装饰,使他的作品具有强烈的古典气息。
安德鲁所设计的中国国家大剧院是只金属壳,坐落于一泓池水中,犹如天外来客,与周边的传统建筑形成鲜明的对照。
这只金属壳开创了建筑外壳与功能空间脱离的先例,因而倍受现代主义的质疑。
的确,我们通过外皮来判断建筑的习惯受到了挑战,而且建筑的内部空间也有相当的牺牲。
但是,这些代价换取了建筑在其他方面的到场:传达了三个实体共处一个屋顶的国家意识;为传媒提供了1/2只金属巨蛋——一个新奇前卫而又不乏诙谐的视觉文化符号;并以古典的手法礼赞了潜藏于场地的轴线。
以森柏的观念而言,建筑表皮成为了内部功能空间与外部秩序对话的场所。
当代建筑随着时代的发展,审美观也在变化,今天,除了上述的比例、尺度、对比、均衡等美学元素之外,已更注重空间的处理和建筑艺术的隐喻效果,并强调主观的审美见解和建筑构图规律的结合,这就促成当今建筑艺术领域里出现了流派纷呈的局面。
有时,审美的效果也会被误认为是实际的需要。
例如现代玻璃幕墙建筑,看起来好像是为了争取更多的采光,实际上室内完全不需要那么大的采光面积,这完全是现代审美的需要。
相反,过多的玻璃不仅要设法遮阳,还将增加空调的能耗。
又如一些高技派的作品,那些表面上的构架好像是结构和设备的需要,实际上是为了表达某种艺术主张,为了增加空间层次,与结构设备的需要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