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病患者的营养支持
胆汁淤积性肝病患儿的营养支持

content 01 小儿胆汁淤积性肝病
02 营养治疗对胆汁淤积性肝病患儿十分重要 03 胆汁淤积性肝病患儿的营养支持
content 01 小儿胆汁淤积性肝病
02 营养治疗对胆汁淤积性肝病患儿十分重要 03 胆汁淤积性肝病患儿的营养支持
小儿肝内胆汁淤积的病因
新生儿发生胆汁淤积的病因1
• 急性和慢性病毒性肝炎,α1-抗胰蛋白酶缺乏症, 威尔逊病,与炎症性肠病相关的肝病,自身免疫性 肝炎,药物引起的肝损伤以及肝内胆汁淤积综合征
• 其他原因包括由胆石症,腹部肿瘤,淋巴结肿大或 因摄入药物引起的肝炎引起的阻塞
1. Robert M, et al. Nelson Textbook of Pediatrics. Edition 20. 2016.
1. 闫秀梅, 闫景彬, 方玲娟,等. 婴儿胆汁淤积性肝病的肠内营养治疗评估[J]. 现代实用医学, 2018, 030(003):289-291,295.
content 01 小儿胆汁淤积性肝病
02 营养治疗对胆汁淤积性肝病患儿十分重要 03 胆汁淤积性肝病患儿的营养支持
营养评估是对胆汁淤积性肝病患儿进行营养支持的基础
小儿胆汁淤积的流行病学
小儿胆汁淤积的发生率依国家、地区、年龄及病因不同而有所差异,胆道闭锁患儿数占胆汁淤积患儿总数的25% ~40%,可见胆道闭锁是引起胆汁淤积最主要的原因1-3
1/2500
特发性新生儿肝炎1
7%~50%
胆道闭锁4
胆汁淤积性黄疸(足月儿)3
1/9000 ~
1/4800
全胃肠外营养相关性胆汁淤积1
导致移植术后线性 生长迟滞1,2
导致移植术后智力发育迟缓 /损害神经认知发展1
终末期肝病患者的营养支持

终末期肝病患者的营养支持2014-04-24终末期肝病(end-stage liver disease,ESLD)是指各种慢性肝损伤导致的肝病晚期阶段,其主要特征为肝细胞功能不能满足人体的生理需求。
营养不良是ESLD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也是影响ESLD 预后的重要因素,其程度不仅与腹水、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等并发症的发生密切相关,还影响患者的生存率和肝移植术后的转归。
因此,正确评估ESLD患者的营养状态并进行有效的临床干预,可以减少并发症、改善预后、提高生活质量和延长生存期。
1、营养不良的病因肝脏是机体营养物质代谢中心,肝损伤会引起糖、蛋白质和脂肪等代谢发生改变,表现为蛋白质分解和支链氨基酸(branched-chain amino acids,BCAAs)利用增加、尿素生成减少、肝和骨骼肌糖原合成减少、糖异生增加、葡萄糖耐量降低和胰岛素抵抗、脂肪分解增加、脂肪酸氧化和酮体生成增多等。
机体主要的能量供应从葡萄糖的氧化转变为脂肪的氧化,呼吸商降低,这种能量代谢的改变加上肝脏灭活激素的功能下降常继发胰岛素抵抗。
ESLD患者由于能量和营养物质代谢异常,机体处于分解代谢状态,可引起多种营养物质缺乏,发生营养不良。
目前认为ESLD营养不良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营养摄入不足、营养物质的合成或吸收减少、蛋白质和矿物质的丢失以及高代谢状态等。
1.1 营养物质摄入不足食欲减退是常见原因,与味觉障碍(锌、镁等电解质缺乏)、高血糖症、腹水和外周水肿时限钠饮食的口味较差有关。
促炎因子(如肿瘤坏死因子、白细胞介素1b 和白细胞介素6等)水平升高也可引起食欲减退。
恶心、呕吐、胃食管返流、胃轻瘫和大量腹水引起的胃容受性舒张功能受损和早饱、肠蠕动异常和肠道菌群失调等也可导致饮食摄入不足。
一些医源性因素,如为避免肝性脑病给予低蛋白饮食,因进行各种检查和操作需要禁食而使患者不能规律进餐等,均可加重营养不良。
1.2 营养物质合成和吸收障碍肝功能受损时,肝脏合成和存储能力下降,肝肠循环受到影响。
2019年ESPEN肝病营养指南解读(全文)

2019年ESPEN肝病营养指南解读(全文)2019年欧洲临床营养和代谢学会(the European Society for Clinical Nutrition and Metabolism,ESPEN)继1997年[1]、2006[2]年和2009年[3]之后,又一次更新了肝病临床营养指南。
十余年间大量基础和临床研究为指南更新提供了证据,需要通过专家团队进行汇总分析,最终转化为指导意见。
中华医学会2019年同时发布了《终末期肝病营养指南》,而2018年欧洲肝脏研究学会(European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the Liver,EASL)首次发布了《慢性肝病营养临床实践指南》,肝病患者营养管理得到空前的重视。
一、指南修订的历程和意义此次指南更新历时2年余,分为总论、急性肝衰竭(acute liver failure,ALF)、酒精性脂肪性肝病(alcoholic steatohepatitis,ASH)、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steatohepatitis,NASH)、肝硬化、移植与外科和营养相关肝损伤(nutrition associated liver injury,NALI)七个部分。
2016年11月24日在斯洛文尼亚首都卢布尔雅那召开第1次会议,形成106条推荐意见和声明,并对证据进行分级。
2017年经过数轮网络投票筛选,2018年对部分证据进行更新和补充,最终提出了85条推荐意见和17条声明。
该版指南把肠内和肠外营养综合起来进行意见推荐,不再单独阐述,提高了指南推荐意见的可操作性和便捷性。
此外,首次对NASH、肝硬化合并骨病、肝硬化合并肥胖、肝硬化合并肌少症和NALI等方面提出指导意见,而且对ALF、ASH、移植和外科等相关内容进行了更新和补充,更凸显了指南的延续性和整体性。
二、营养风险评估的实施指南推荐意见46和47首次建议成立包括医师、营养师、护士和药剂师在内的多学科团队共同实施营养管理,从而规范和提高营养管理质量,改善长期预后。
肝功能不全的营养支持

(四)、肌酐身高指数(CHI)
连续保留三天24小时尿液,取肌酐平均值与 相同性别及身高的标准肌酐值比较,所得的百分比即为CHI。评定标准:>90%为正常,80-90%表示蛋白轻度缺乏,60-80%表示中度缺乏,<60%表示重度缺乏。
Hale Waihona Puke (五)、血浆氨基酸谱正常EAA/NEAA>2.2
<2.0,轻度营养不良
二、脂类在肝中的代谢
肝脏是合成、储存、转运、分解脂质的枢纽;另外肝脏合成的胆汁有助于脂肪的消化吸收。
(二)肝功能不全:
血清甘油三酯明显升高:脂肪动员增加所致,严重肝功能不全时伴有线粒体对脂肪酸氧化障碍,造成血中游离脂肪酸浓度升高。 磷脂代谢异常:血磷脂通常是降低,有是因磷脂分解代谢障碍而升高。 胆固醇代谢异常:多见于胆汁性肝硬化,常为血清胆固醇升高。
指标 A级 B级 C级 1、近期(2周) 体重改变 无/升高 减少<5% 减少>5% 2、饮食改变 无 减少 不进食/低热量流质 3、胃肠道症状(持续2周) 无/食欲不减 轻微恶心、呕吐 严重轻微恶心、呕吐 4、活动能力改变 无/减退 能下床活动 卧床 5、应激反应 无/低度 中度 高度 6、肌肉消耗 无 轻度 重度 7、三头肌皮褶厚度 正常 轻度减少 重度减少 8、踝部水肿 无 轻度 重度 上述8项中至少5项属于C或B级者,分别定为重或中度营养不良
肝功能不全的营养支持
肝脏是人体最重要的代谢器官,参与体内近500种生理生化过程。肝功能不全必然引起代谢紊乱,造成营养不良,进而影响疾病的发展和预后
1、肝功能不全患者代谢特点
一、糖在肝脏中的代谢
肝脏在糖代谢中处于中心地位 合成、储存糖原 氧化分解功能 糖异生及转化为其他非糖物质 调节血糖、保持恒定的血糖浓度
肝硬化病人护理措施

肝硬化病人护理措施概述肝硬化是一种慢性肝病,其特征是肝脏组织损伤和纤维化,导致肝功能受损。
肝硬化病人需要特殊的护理措施来管理和改善他们的健康状况。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肝硬化病人护理措施,以帮助护士和其他医疗专业人员更好地照顾这些患者。
护理措施1. 管理疼痛肝硬化病人常常伴随着腹水、腹胀和腹痛等症状。
护士应定期评估病人的疼痛程度,并根据需要提供适当的疼痛缓解措施,如镇痛药物。
同时,护士还应鼓励病人采取舒适的体位来减轻疼痛。
2. 管理腹水腹水是肝硬化病人的常见并发症之一。
护士应监测病人的腹围和体重变化,并定期进行腹水引流或腹腔穿刺以减轻腹部不适和改善呼吸。
3. 控制并发症肝硬化可导致多种并发症,如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和门脉高压等。
护士应密切监测病人的生命体征和症状,并及时采取措施控制并发症的发展。
例如,对于肝性脑病,护士可以监测和管理病人的神经状态、给予高蛋白低氨基酸饮食,并确保病人的安全。
4. 饮食管理肝硬化病人的饮食管理非常重要。
护士应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制定适宜的饮食计划。
通常建议病人采取低盐、低脂、高蛋白的饮食,并避免饮用含酒精和咖啡因的饮料。
此外,护士还应监测病人的营养摄入情况,并进行必要的营养支持。
5. 心理支持肝硬化病人常常伴有焦虑、抑郁和自卑等心理问题。
护士应提供积极的心理支持,与病人建立良好的沟通和信任关系,充分了解病人的情绪需求,并提供相应的心理干预措施,如心理咨询和认知行为疗法。
6. 促进运动适当的运动对于肝硬化病人非常重要。
护士应教育病人关于适宜的运动方式和强度,并鼓励他们积极参与运动。
常见的运动方式包括散步、瑜伽和轻度力量训练等。
运动可以改善病人的心肺功能、缓解肌肉疲劳和改善睡眠质量。
7. 增加社交活动肝硬化病人常常因为身体不适而感到孤独和沮丧。
护士应鼓励病人增加社交活动,如参加社区活动、加入支持小组等。
社交活动能够帮助病人缓解焦虑和抑郁情绪,增强其生活质量。
8. 定期随访护士应与病人建立定期随访的机制,定期评估病人的病情和健康状况。
慢性肝病患者营养评估与干预

四川绵阳四〇四医院.感染科 罗小红
2020.01.16
护士,我这个病可以吃啥?
可以吃肉吗?
只能吃稀饭?
可不可以喝鱼汤?
可以吃水果吗?
目录
CONTENTS
01
肝病与营养的关系
Lorem ipsum dolor sit amet,
consectetuer adipiscing elit.
Child-Pugh A级及B级肝硬化患者营养不良发生率为21%~40% C级患者营养不良发生率为70%一90% 住院肝硬化患者,有81%存在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 48%~80.3%的肝硬化患者存在热量摄入不足
【1】侯维,蒋朱明,杨剑,许静涌.慢性肝病患者肠外肠内营养支持与膳食干预专家共识[J].临床肝胆病杂志,2017,33(07):1236-1245.
选择肠内营养需要满足以下两个条件:
①功能基本正常的胃肠道; ②通过口服的方式不能摄入足够营养素。 当患者存在营养风险、完全肠内营养 (TEN)不能满足目标需要量、胃肠道功能障碍、无法耐受 肠内营养支持、肠内营养出现不良反应或热量供应不足时,需应用补充性肠外营养支持。
营养支持--时机选择
患者应尽量避免长时间空腹,白天禁食时间不应超过3~6h,鼓励采取少吃多餐,将每日摄入能量 和蛋白质等营养素分至4~6次小餐。
➢ WHO统计表明:2015年,全球近3.25亿人患有慢性肝炎,病毒性肝炎导致134万人死亡。 ➢ 在我国约有1.2亿慢性病毒性肝炎携带者,约有3000万肝病患者,而且每年新增肝病
患者约200万。
➢ 营养不良指因能量、蛋白质或其他营养素缺乏或过量,对机体功能乃至临床结局 造成不良影响的现象。 ➢ 包括营养不足和营养过剩两个部分。
常见疾病的营养支持建议

可间断食用酸奶。禁食粗糙、坚硬、含粗纤维丰富和刺激性食物。少食多餐,每日5~6餐。食物制作清淡少油、软烂、少渣、易吞咽。
糖病
合理安排餐次,定时定量定餐:按1/5、1/5、2/5分配,一日至少3餐;注射胰岛素,口服降糖药易低血糖者可一日4~6餐。
如伴腹泻,应采用低膳食纤维膳食
甲状腺功能减退
营养治疗目的:减少甲腺素的消耗,保护甲状腺功能。原则:控制能量,防体重增加,补充易缺乏营养素。
25~30kcal。
占总能量的25%。
碳水化合物占总能量不超过60%。
蛋白质1.0g/(kg/d)
注意补充富含铁、维生素B12、叶酸、钙的食物
禁用圆白菜、花椰菜、菠菜、萝卜、草莓、花生、黄豆等食物。
维生素和膳食纤维:多吃绿叶蔬菜和新鲜水果,芹菜、荠菜和荸荠等蔬菜有降压作用,建议多选用
高脂蛋白血症
禁酒
限制总能量,增加有氧运动,减轻体重
占总能量的20~25%,饱和脂肪酸小于10%,多不饱和脂肪酸10%,单不饱和脂肪酸10%。限制动物脂肪的摄入,每日胆固醇小于300mg。多选用降脂食物,如酸奶、大蒜、苜蓿、香菇、木耳、山楂、绿豆、黄豆等,多饮绿茶。
增加含叶酸丰富的食物。增加含钙、镁、V.A、D丰富的食物,必要时服用营养补充剂。
适宜增加蔬菜、水果和蜂蜜,防治便秘。避免刺激性调味品和食物,禁烟酒。
控制脂肪(20~25%)和胆固醇(小于300mg)的摄入。尤应控制饱和脂肪酸的摄入(小于总能量的10%)。
不宜控制过严,占总能量的50~60%,要考虑每一种含CHO食物的血糖生成指数。
蛋白质的供给量近似正常人的标准,为1g/(kg/d),或占总热量的10~20%。孕妇、乳母为1.5g,儿童为2~3g,动物和大豆蛋白质至少占1/3。
《临床肝胆病杂志》:肝衰竭营养代谢特点及营养支持的研究进展

《临床肝胆病杂志》:肝衰竭营养代谢特点及营养支持的研究进展摘要:肝脏是机体进行物质代谢的主要场所,在多种因素引起严重肝损伤时,其合成、代谢以及生物转化功能会出现明显障碍。
总结了肝衰竭时糖、氨基酸、脂质等营养物质代谢的特点,以及营养不良的评估和临床干预的措施。
对于肝功能衰竭患者应尽早识别并及时纠正营养不良,以改善能量代谢及炎症状态,提高患者生存率。
关键词:肝功能衰竭;能量代谢;营养支持肝衰竭是一组以黄疸、凝血功能障碍、肝肾综合征、肝性脑病、腹水等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症候群,分为急性、亚急性、慢加急性、慢性四类。
其中急性肝衰竭(acute liver failure,ALF)表现为短期内迅速出现的严重肝功能障碍,既往无肝病基础;慢性肝衰竭为肝硬化基础上的肝功能不可逆性衰退;慢加急性肝衰竭( acute-on-chronic liver failure,ACLF)是指慢性肝病患者在各类诱因作用下发生了急性肝功能衰竭,现缺乏统一诊断标准[1-3],我国肝衰竭诊治指南[2]将其定义为黄疸迅速加深,血清TBil水平超过10倍正常值上限或每日上升≥17.1μmol/L;有出血表现,凝血酶原活动度≤40%(或国际标准化比值≥1.5)。
肝脏作为能量代谢的枢纽,在糖、脂肪、蛋白质、维生素等物质的代谢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肝病患者常常合并营养不良及能量代谢紊乱[4-5]。
据报道[6],严重肝功能衰竭患者营养不良的发生率高达80%,且与高感染风险、手术并发症、住院时间延长密切相关[7]。
因此,正确认知肝衰竭患者营养代谢特点,予以合理营养支持治疗对于改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1营养代谢特点类型肝衰竭发生的机制各一,ACLF源自于慢性肝病基础上的肝功能急剧恶化,由于免疫麻痹等因素,感染是ACLF常见的诱发因素及合并症,并且肝病和感染所致的全身炎性反应可相互叠加,导致高代谢水平[8-9]。
ALF虽然在正常肝功能背景下发生,早期病理改变与毒素、病毒的直接损伤相关,但随着疾病进展,往往伴发免疫激活,炎症反应在进一步肝损伤中占主体地位[10]。
肝炎患者营养护理

肝炎患者的营养护理【摘要】目前,尚未找到临床治疗肝炎的特效药物及显著的治疗方案。
营养治疗作为肝炎综合治疗的重要环节之一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中。
肝炎患者通常伴有或轻或重的营养不良及代谢失调症状,科学的饮食结构有助于肝炎患者肝细胞的自我修复及再生,可明显缓解临床症状,改善肝功能,从而有效提高药物的治疗效果和缩短病程。
【关键词】肝炎;营养;护理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2-0750-01肝炎为临床上最为常见的疾病之一,且具有很强的传染性。
临床上治疗肝炎常会因患者所摄取的营养不当而影响疗程,如:营养摄取量不足可使疾病难以治愈,而营养过剩则可能引发脂肪肝,营养丧失可引发低蛋白血症,营养不当可引发肝昏迷进而使病情恶化。
对此,本文针对各种病毒性肝炎的特性,综合论述了患者的合理营养及科学饮食。
1 各类患者的合理营养1.1 急性肝炎通常急性肝炎患者的饮食问题主要为营养供给不足,所以在治疗过程中,应充分补充蛋白质及热量,充足的蛋白质及热量对于缩短治疗时间起着关键作用。
通常,当患者处于急性期时,一方面应食用足够的热量含量较高的食物外,还要补充足够的蛋白质,同时不容忽视维生素的摄取,可食用一定量的水果和蔬菜。
过了急性期后,水果和蔬菜的供给量应适当增加,不仅是因为其中含有大量的维生素和矿物质,而且还可调节患者品味,提高其食欲。
方法:急性期患者通常伴有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症状,且在午后表现得较为严重,而在早起较轻。
因此,热量的摄取应主要在早餐中;也可在起初只食单一食物,同时记录每天所食食物及饮食后的感受和反映,1-2周后可根据患者喜好增加食物各类,该方法在临床上的应用较为普遍。
患者若无恶心、呕吐等症状,饮食中可不限制脂肪的含量;患者若伴有严重的恶心、呕吐等症状,可以静脉给予适量的热量及钾、钠等离子,以确保热量供给充足,同时并维持电解质及水的平衡。
总之,患者饮食应根据其病情及个人情况而定,结合患者的品味,同时观察患者食后是否出现各种不适症状、能否耐受、有无提高患者食欲等情况,并随时做出饮食调整。
肝病患者的营养支持

我说一下脂肪肝吧:脂肪肝本身不是一种疾病,而是多种因素或疾病所造成的一种病理现象,如营养过剩或肥胖、酗酒、、糖尿病、高脂血症、药物作用、营养障碍、脂肪摄入过多等,都可能导致脂肪肝。
脂肪肝是一种可逆性病变,只要应对得当,脂肪肝会得到良好的控制甚至会消失。
脂肪肝患者应注意控制热能摄入。
对正常体重者、从事轻度活动者或肝炎恢复期患者,按照每天30 kcal/kg 供能。
对于肥胖或超重者,每天供给20~25 kcal 热量有利于体重控制和肝功能恢复。
碳水化合物可刺激肝脏大量合成脂肪酸,是造成肥胖和脂肪肝的重要因素。
因此,相对于降低脂肪来说,控制碳水化合物的摄入,更有利于减轻体重和治疗脂肪肝,特别要禁食含糖量高的食物,适当补充蔬菜、低糖水果等。
脂肪肝患者应适当地提高蛋白质摄入量。
含充足蛋白质的膳食可以避免体内蛋白质流失,有利于肝细胞的修复与再生,并可纠正低蛋白血症和防止肝细胞进一步受损。
蛋白质有较高的食物特殊动力作用,可刺激新陈代谢。
适当提高饮食中蛋白含量,有利于减轻体重。
一般推荐蛋白质每天供给量为 1.5~1.8 g/kg 。
膳食中蛋、奶、肉类、豆类及其制品皆可提供充足蛋白质。
如果患者的肝功能异常,应以豆类及豆制品为主要蛋白来源,限制肉类食品的摄入。
脂肪肝患者应适量控制脂肪和胆固醇摄入。
脂肪摄入过量,热能难以控制,对减轻体重不利。
但脂肪中的必需脂肪酸参与磷脂的合成,能使脂肪从肝内运出,对预防脂肪肝有利。
因此给予适量脂肪,一般推荐每天40~50 g 左右。
植物油不含胆固醇,对治疗脂肪肝有益。
对一些高胆固醇食物,如动物的内脏、油脂和皮,以及鱼子、蛋黄等应严格限制。
最后,脂肪肝患者还应注意补充维生素、矿物质和膳食纤维,有利于代谢废物的排出和体重控制。
肝病患者的营养支持肝脏是人体最大的代谢器官,它广泛参与体内复杂的生化过程,包括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等的代谢、维生素的储存和激活、解毒和产生代谢废物等。
肝脏患病时将出现复杂的营养素代谢改变,尤其在终末期肝病(end stage liver disease, ESLD) 或肝功能衰竭的患者体内,肝脏功能严重受损极大地影响了机体物质和能量代谢,因而普遍导致较严重的营养不良。
终末期肝病患者的营养支持

【 Ab s t r a c t 】 Ma l n u t r i t i o n i s o n e o f t h e mo s t i mp o r t a n t p r o g n o s t i c f a c t o s r w h i c h c a n i n l f u e n c e t h e c l i n i c a l o u t c o me o f p a t i e n t s
响患者 的生存 率 和肝 移植 术 后 的转 归[ 3 - 4 1 。 因此 , 正
确 评估 E S L D 患者 的营 养状 态并 进行 有效 的临床 干 预, 可 以减少 并发 症 、 改善预 后 、 提 高 生 活质 量 和延
长 生存 期 。
1 营养 不 良的病 因
肝脏是机体营养物质代谢 中心 , 肝损伤会 引起 糖、 蛋 白质和 脂肪 等代 谢发 生 改变 , 表 现 为蛋 白 质分解和支链 氨基酸( b r a n c h e d — c h a i n a m i n 0 a c i d s . B C A A s ) 利用增加、 尿素生成减少、 肝和骨骼肌糖原 合成减少 、 糖 异 生 增加 、 葡 萄 糖 耐 量 降低 和胰 岛素 抵抗 、 脂肪 分解增加 、 脂肪酸氧化和酮体 生成增 多 等[ 5 - 6 ] 。 机体主要的能量供应从葡萄糖 的氧化转变为
【 Ke y wo r d s 】 l i v e r c i r r h o s i s ; e n d - s t a g e l i v e r d i s e a s e ; ma l n u t r i t i o n ; n u t i r ti o n s u p p o r t ; b r a n c h e d — c h a i n a mi n o a c i d s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说一下脂肪肝吧:脂肪肝本身不是一种疾病,而是多种因素或疾病所造成的一种病理现象,如营养过剩或肥胖、酗酒、、糖尿病、高脂血症、药物作用、营养障碍、脂肪摄入过多等,都可能导致脂肪肝。
脂肪肝是一种可逆性病变,只要应对得当,脂肪肝会得到良好的控制甚至会消失。
脂肪肝患者应注意控制热能摄入。
对正常体重者、从事轻度活动者或肝炎恢复期患者,按照每天30 kcal/kg供能。
对于肥胖或超重者,每天供给20~25 kcal热量有利于体重控制和肝功能恢复。
碳水化合物可刺激肝脏大量合成脂肪酸,是造成肥胖和脂肪肝的重要因素。
因此,相对于降低脂肪来说,控制碳水化合物的摄入,更有利于减轻体重和治疗脂肪肝,特别要禁食含糖量高的食物,适当补充蔬菜、低糖水果等。
脂肪肝患者应适当地提高蛋白质摄入量。
含充足蛋白质的膳食可以避免体内蛋白质流失,有利于肝细胞的修复与再生,并可纠正低蛋白血症和防止肝细胞进一步受损。
蛋白质有较高的食物特殊动力作用,可刺激新陈代谢。
适当提高饮食中蛋白含量,有利于减轻体重。
一般推荐蛋白质每天供给量为1.5~1.8 g/kg。
膳食中蛋、奶、肉类、豆类及其制品皆可提供充足蛋白质。
如果患者的肝功能异常,应以豆类及豆制品为主要蛋白来源,限制肉类食品的摄入。
脂肪肝患者应适量控制脂肪和胆固醇摄入。
脂肪摄入过量,热能难以控制,对减轻体重不利。
但脂肪中的必需脂肪酸参与磷脂的合成,能使脂肪从肝内运出,对预防脂肪肝有利。
因此给予适量脂肪,一般推荐每天40~50 g左右。
植物油不含胆固醇,对治疗脂肪肝有益。
对一些高胆固醇食物,如动物的内脏、油脂和皮,以及鱼子、蛋黄等应严格限制。
最后,脂肪肝患者还应注意补充维生素、矿物质和膳食纤维,有利于代谢废物的排出和体重控制。
肝病患者的营养支持肝脏是人体最大的代谢器官,它广泛参与体内复杂的生化过程,包括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等的代谢、维生素的储存和激活、解毒和产生代谢废物等。
肝脏患病时将出现复杂的营养素代谢改变,尤其在终末期肝病(end stage liver disease, ESLD)或肝功能衰竭的患者体内,肝脏功能严重受损极大地影响了机体物质和能量代谢,因而普遍导致较严重的营养不良。
因此,对肝脏疾病或肝功能不全患者,应根据疾病情况、代谢改变及营养状况,选择合适的能源物质和营养支持途径,进行合理的营养支持。
肝脏疾病患者的代谢改变肝脏是机体重要的代谢器官,各种肝脏疾病可不同程度地损害肝脏功能,从而引起机体能量代谢的改变,以及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及脂肪等物质代谢的改变。
能量代谢改变肝脏疾病时肝糖原含量下降,糖异生作用明显增强,机体从以葡萄糖为主要能源转化为以脂肪作为主要能源,从而引起机体能量消耗改变。
有研究报道,存在营养不良的肝功能不全的患者,普遍有能量消耗增加的现象,约1/3 ESLD患者处于高代谢状态,而且处于高代谢状态的患者往往预后较差。
碳水化合物代谢改变肝脏疾病或肝功能不全时,机体糖原贮存、葡萄糖氧化利用和血糖调节均发生相应改变。
现已证明,肝硬化患者常有葡萄糖耐量异常,并伴有高胰岛素和高胰高糖素血症,部分患者可出现Ⅱ型糖尿病表现,并称之为肝源性糖尿病,这主要与胰岛素抵抗和葡萄糖耐量异常有关。
肝硬化患者还会出现胰高糖素和胰岛素的不平衡,即胰岛素与胰高血糖素的比值下降,造成胰高血糖素和胰岛素的进一步失衡,影响机体的碳水化合物代谢。
低血糖可发生于大量肝细胞坏死的病例(如暴发性肝衰竭)或慢性营养不良的酒精性肝硬化患者中,这些患者短期禁食即可引起低血糖,这主要是由于肝脏糖异生作用丧失。
严重低血糖常会带来致命的后果,可导致显著的高氨基酸血症和乳酸性酸中毒。
蛋白质、氨基酸代谢改变肝脏是人体重要的蛋白质合成器官,肝脏疾病时蛋白质代谢改变最主要表现是白蛋白合成减少、氨基酸代谢异常和尿素合成变化。
急性肝脏疾病时,由于病程短,对白蛋白合成影响不大。
肝硬化时,由于有效肝细胞总数减少和肝细胞代谢障碍,导致血清白蛋白合成下降,出现低白蛋白血症。
另一方面,肝硬化时进入肝脏的氨基酸含量下降,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平衡失调,均可影响蛋白合成和分解,以及肝内氨基酸、氨和尿素的合成。
肝硬化患者血浆氨基酸谱发生改变,支链氨基酸(BCAA)水平下降,而血浆芳香氨基酸(AAA)浓度升高,从而造成BCAA与AAA的比值(Fisher比)下降。
肝功能不全患者血浆中BCAA浓度下降是由于外周组织中BCAA消耗增加,而AAA浓度增加是由于肝脏清除AAA 能力下降所致。
AAA是生胺性神经递质的前体,可通过L-系统转运以穿过血脑屏障,从而引起肝性脑病。
临床上,血浆中Fisher比常被用来作为肝脏疾病期间蛋白质代谢异常和肝性脑病严重程度的参考指标。
正常情况下,Fisher比值为3.5~4.0。
在肝硬化或肝功能不全的患者中,Fisher比值降低。
在肝性脑病或深度肝昏迷的患者中,Fisher比值可小于1。
脂肪代谢改变肝脏是进行脂肪代谢、游离脂肪酸氧化和利用的重要器官,也是脂蛋白、大部分载脂蛋白的主要合成、分泌、降解及转运场所。
肝脏疾病时可引起血浆总脂肪酸浓度下降和多不饱和脂肪酸缺乏,血浆游离脂肪酸及甘油三酯增高,过量的甘油三酯则以脂肪小滴形式贮存,从而导致脂肪肝。
肝脏疾病时,脂蛋白代谢异常、载脂蛋白合成障碍,可出现高甘油三酯血症,胆固醇酯及LDL的显著下降,这些均是肝细胞严重受损的征象,提示预后不良。
脂肪肝患者的营养支持脂肪肝本身不是一种疾病,而是多种因素或疾病所造成的一种病理现象,如营养过剩或肥胖、酗酒、、糖尿病、高脂血症、药物作用、营养障碍、脂肪摄入过多等,都可能导致脂肪肝。
脂肪肝是一种可逆性病变,只要应对得当,脂肪肝会得到良好的控制甚至会消失。
脂肪肝患者应注意控制热能摄入。
对正常体重者、从事轻度活动者或肝炎恢复期患者,按照每天30 kcal/kg供能。
对于肥胖或超重者,每天供给20~25 kcal热量有利于体重控制和肝功能恢复。
碳水化合物可刺激肝脏大量合成脂肪酸,是造成肥胖和脂肪肝的重要因素。
因此,相对于降低脂肪来说,控制碳水化合物的摄入,更有利于减轻体重和治疗脂肪肝,特别要禁食含糖量高的食物,适当补充蔬菜、低糖水果等。
脂肪肝患者应适当地提高蛋白质摄入量。
含充足蛋白质的膳食可以避免体内蛋白质流失,有利于肝细胞的修复与再生,并可纠正低蛋白血症和防止肝细胞进一步受损。
蛋白质有较高的食物特殊动力作用,可刺激新陈代谢。
适当提高饮食中蛋白含量,有利于减轻体重。
一般推荐蛋白质每天供给量为1.5~1.8 g/kg。
膳食中蛋、奶、肉类、豆类及其制品皆可提供充足蛋白质。
如果患者的肝功能异常,应以豆类及豆制品为主要蛋白来源,限制肉类食品的摄入。
脂肪肝患者应适量控制脂肪和胆固醇摄入。
脂肪摄入过量,热能难以控制,对减轻体重不利。
但脂肪中的必需脂肪酸参与磷脂的合成,能使脂肪从肝内运出,对预防脂肪肝有利。
因此给予适量脂肪,一般推荐每天40~50 g左右。
植物油不含胆固醇,对治疗脂肪肝有益。
对一些高胆固醇食物,如动物的内脏、油脂和皮,以及鱼子、蛋黄等应严格限制。
最后,脂肪肝患者还应注意补充维生素、矿物质和膳食纤维,有利于代谢废物的排出和体重控制。
重症肝炎患者的营养支持重症肝炎起病急骤,数天内病情可迅速恶化,给营养支持造成很大困难。
一方面,由于存在颅内高压,儿茶酚胺、皮质激素释放增加,患者处于高分解代谢的应激状态,对营养的需求增加。
另一方面,由于肝细胞严重损坏,肝功能急剧退化,机体无法耐受营养物质的大量摄入,同时还需要严格限制水摄入量以免加重脑水肿。
此时,营养支持应注意循序渐进。
开始时仅给患者输注10%葡萄糖以防止低血糖发生,缓解高分解代谢状况。
如果患者未发生肠梗阻,则可通过管饲进行肠内喂养。
如果患者发生麻痹性肠梗阻,则需对其进行肠外营养支持。
如果患者伴有严重的肝性脑病,可通过提供葡萄糖和脂肪乳剂以保证足够热量,但要限制蛋白质摄入。
一般初始的蛋白质摄入量为每天0.6 g/kg,应用标准的平衡型氨基酸制剂即可,需监测机体氮平衡,目标的热量供应量为每天30~35 kcal/kg。
如果患者处于负氮平衡状态,且伴有较重的肝性脑病,则推荐应用BCAA 制剂,蛋白质摄入量仍为每天0.6 g/kg,并可根据患者的改善情况逐渐增加其营养摄入量。
慢性肝炎患者的营养支持慢性肝炎在我国十分常见,许多患者无明显症状,特别是丙型肝炎患者。
非特异的身体不适,厌食以及疲劳是主要的临床表现。
大部分慢性肝炎患者能正常进食,无需人工营养支持。
慢性肝炎患者的饮食,以热量充足、高蛋白、高维生素、低脂肪、易消化为宜。
慢性肝炎及肝硬化患者饮食中应包含充足的蛋白质和类脂质以保护肝细胞,促进受破坏的肝细胞恢复和再生。
对于有明显厌食、纳差或存在中、重度营养不良的患者,可通过肠内或肠外途径进行营养支持。
推荐热量摄入为每天30~35 kcal/kg,蛋白质摄入为每天1.0~1.2 g/kg,以及足量的维生素。
对于明显水肿或腹水的患者,应限制钠及液体摄入量。
若患者出现肝性脑病症状,则蛋白质的摄入量应降为每天0.6~0.8 g/kg,营养支持时应采用BCAA制剂。
肝硬化患者的营养支持肝硬化患者营养状况营养不良在肝硬化患者中十分常见,尤其是在失代偿期患者中则更明显。
大样本的临床调查发现,肝硬化患者营养不良发生率为27%~87%。
代偿期的肝硬化患者中有30%左右存在不同程度的营养不良,失代偿期的肝硬化患者中,营养不良的发生率高达80%。
营养物质摄入不足是进展期肝硬化患者营养不良重要原因。
肝硬化尤其是门静脉高压患者,往往伴有消化道淤血、黏膜水肿,因此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存在一定程度障碍。
这类患者可反复出现上消化道出血,使得从消化道丢失的蛋白增加,出现贫血。
此外,肝硬化患者常伴有一定程度肝功能受损,肝脏的蛋白合成能力下降,易引起蛋白质缺乏性营养不良。
营养物质代谢异常,包括葡萄糖氧化利用下降、脂肪氧化增加、胰岛素抵抗等都可引起肝硬化患者营养不良。
研究证实,大部分肝硬化患者处于高代谢状态,对能量的需求增加。
此外,限制钠及蛋白质摄入也可引起营养不良。
事实上,肝硬化患者营养不良是多种因素并存造成的,其中代谢异常可能是导致营养不良最主要的病理因素。
肝硬化患者营养支持方案代偿期肝硬化患者营养支持时通常无需限制蛋白摄入。
一般推荐饮食中能量为每天30~35 kcal/kg,蛋白质摄入量为每天1.2 g/kg。
适当的营养支持可改善机体氮平衡,缩短住院时间,改善患者肝功能。
长期随访还发现,经过营养支持,患者肝性脑病的发生率降低,生存期延长。
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营养支持中首先遇到的问题是如何提供患者充足而合适的能量。
目前认为,无应激状态的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能量的供给量为每天30~35 kcal/kg,而应激状况的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如手术后、感染、消化道出血的患者等),能量的摄入量应降低到每天25~30 kcal/kg甚至更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