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心理学重点整理

合集下载

医学心理学超重点

医学心理学超重点

第一章医学心理学绪论一、医学心理学定义是医学和心理学相结合的一门新的交叉学科,研究心理行为因素在健康与疾病相互转化过程中作用规律的一门学科。

二、医学心理学的学科性质学科归属:心理学(应用心理学)分支学科学科性质:交叉学科基础学科应用学科1.交叉学科:和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康复医学密切联系2.基础学科:为整个医学事业提出心身相关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和科学方法3.应用学科:应用于医学各领域三、医学心理学的健康与疾病的理论观点:整体观、心身统一观、人与环境的密切联系观、主动调节和适应观。

第二章心理学基础第一部分:认知过程感觉:(一)定义人脑对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二)分类1 外部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皮肤觉(触冷热痛)(眼)(耳)(鼻)(舌)(皮肤)2 内部感觉运动觉:关节肌肉的感觉平衡觉:身体姿势的感觉机体觉:内脏感觉(三)感受性的变化1 感觉适应感觉器官因受连续刺激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变化规律:受强烈刺激持续作用时,感受性下降受微弱刺激持续作用时,感受性提高举例:视觉感受适应:明适应暗适应嗅觉感觉适应: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2感觉对比同一感受器接受不同刺激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3感觉的互相作用一定条件下,各种不同的感觉发生相互作用,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4感觉后像一种感觉引起另一种感觉的心理现象5感觉能力的习惯性感觉性在生活实践中通过不断练习可提高知觉:(一)定义人脑对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及其外部相互关系的反映。

(二)基本特征1.选择性人在知觉客观世界时,总是有选择性地把少数事物作为知觉的对象,而把其他事物当成知觉的背景,把知觉对象从背景中区分出来,从而对它们做出清晰的反映。

2.理解性人在知觉事物时,总是根据以往的知识经验来理解它,诠释它;而不是被动地把知觉对象的特点登记下来。

3.整体性知觉对象是由许多部分组成的,人们在感知它时不会把它感知为许多个别的孤立部分,而是把它知觉为一个统一的整体。

医学心理学知识点大全

医学心理学知识点大全

医学心理学知识点大全第一章绪论医学心理学:是医学和心理学相结合的学科,这门学科是将心理学的理论和技术应用于医学领域,研究心理因素在人类健康和疾病及其相互转化过程中的作用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医学心理学对疾病与健康的思考:L人是一个完整的系统2.人同时有生理活动和心理活动3.人与环境是密切联系的4.心理因素在人类调节和适应内外环境活动中具有一定的能动作用研究过程分六个步骤:1提出假设2选择关键变量及其检查方法3确定临床研究范式4选定研究样本5检验假设6结果的解释和发布(医学心理学研究中常用的)研究方法:1个案研究2相关研究3实验研究第二章心理学基础心理现象分类:分为心理过程和个性特征两类心理过程:认知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情绪的功能:1情绪的适应功能2.情绪的动机功能3心理活动的组织功能4情绪的信号功能认知情感意志三者之间的关系:意志过程和认知过程,情绪情感过程共同构成了人的心理过程,认知是基础,情感是动力,意志是保证,三者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一方面认知过程是意志过程的前提和基础,认知协助意志确定目的,制定计划,采取克服困难的合理方法,而情绪对意志具有动力作用,表现为情绪情感既能激发又能阻碍人的意志行动,另一方面意志过程又可以推动认识活动的不断深入,同时意志对情绪情感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意志行动的基本特征:1意志具有明确的目的性2意志是与克服困难相联系的3意志是以随意活动为基础的意志的品质:1自觉性2果断性3.坚韧性4自制性人格:是指一个人的整体精神面貌,具有一定倾向性的,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它使每个人在心理活动过程中表现出各自独特的风格人格心理结构:1人格倾向性2人格心理特征3自我调节系统影响人格形成的因素:1先天遗传因素2社会生活环境(社会生活环境和实践活动是人格发展的决定因素)3.教育马斯洛的需要层次:1生理的需要2安全的需要3归属和爱的需要4尊重的需要5自我实现的需要动机:是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着一定目标的内部心理动力动机冲突:1双趋冲突2双避冲突3趋避冲突4双重趋避式冲突性格与气质的关系(区别与联系):区别:1气质是生来具有的,受到先天遗传素质的影响,而性格是在后天的社会生活环境中逐渐形成发展起来的2气质形成早,不易变化,而性格形成晚,变化要快3气质无好坏之分,性格有优劣之分联系:1不同气质类型的人可形成相同的性格特征2性格可以在某种程度上掩盖和改造气质3气质影响性格的动态方面,性格形成的速度第三章心理发展与心理健康心理健康:也称心理卫生,心理健康是以积极的,有效的心理活动,平稳的,正常的心理状态,对当前和发展着的社会、自然环境以及自我内环境的变化具有良好的适应功能,并由此不断地发展健全的人格,提高生活质量,保证旺盛的精力和愉快的情绪我国心理健康的标准:1智力正常2情绪良好3人际和谐4适应环境5人格完整青少年的心理健康:1培养良好的适应能力2及时解决情绪情感问题3防止性的困扰第四章主要理论流派人的心理活动分成意识,前意识,潜意识潜意识:是指人的心理结构的深层,那些我们意识不到的,但却激发我们大多数的言语,情感和行为的原始冲动或本能欲望及不愉快的经历人格的结构理论:弗洛伊德将人格结构分为本我(服务于快乐原则)自我(现实原则)超我(至善原则)(本我自我超我之间发生冲突时,个体就可能产生焦虑)焦虑的分型:现实性焦虑,神经性焦虑,道德性焦虑自我防御机制:1压抑2否认3退行4投射5反向形成6置换7合理化8认同9理智化10.升华行为学习理论(刺激-反应理论):以可观察的行为,以及主观体验、意识等心理活动和内脏活动作为主要观测元素的一种心理学流派,在对动物和人类进行的实验研究基础上,发现并提出一系列有关学习的原理和规律强化物:凡是能增强某个行为概率的刺激操作性条件反射:又叫工具性条件反射,它描述了有机体(动物或人)做出一个特定的行为反应后,导致环境发生某种变化,即发生了一个事件行为强化:一个具体的行为的发生,有一个直接结果紧随着这个行为,导致了这个具体行为在将来被加强的过程正性加强:行为结果使积极刺激增加,进而使该行为反应逐渐加强负性加强:指行为结果使消极刺激减少,进而使该行为反应逐渐加强第五章心理评估心理评估:是根据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对人的心理品质及水平所做出的鉴定心理评估的作用:1辅助诊断2疗效评价3健康鉴定(人才选拔、新职工入职)4司法鉴定(案发时行为能力、精神状况)心理评估的方法:1观察法2会谈发3调查法4心理测验法及临床评定量表心理评估的一般过程:1确定评估目的2明确评估问题与方法3了解特殊问题4结果描述与报告智力水平分级:超常115~130平常85~115边界70~85第六章心理应激应激:应激是个体面临或察觉到环境变化对机体有威胁或挑战时做出的适应性和应对性反应的过程应激系统模型的基本特征(法则)包括:1应激是多因素的系统2各因素互相影响互为因果3各因素之间动态的平衡或失衡决定个体的健康或疾病4认知因素在平衡或失衡中起关键作用5人格因素起核心作用根据系统模型,心理应激可被定义为:个体的生活事件、认知评价、应对方式、社会支持、人格特征和心身反应等生物、心理、社会多因素构成相互作用的动态平衡〃系统〃,当由于某种原因导致系统失衡,就是心理应激根据过程模型,心理应激可被定义为:个体在应激源作用下,通过认知、应对、社会支持和个性特征等中间多因素的影响或中介,最终以心理生理反应表现出来的作用〃过程〃应激源:是引起应激的刺激,也就是应激的原因。

医学心理学重点

医学心理学重点

【感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

【医学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与健康和疾病关系的学科,既关注心理社会因素在健康和疾病中的作用,也重视解决医学领域中的有关健康和疾病的心理或行为问题。

【医患关系】:指医务人员在给病人提供医疗服务过程中与病人建立的相互关系。

【心理评估】:依据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对人的心理品质及水平所作出的鉴定。

【人的社会化】:指一个人从出生,从不知不识的生物个体的人,经过不断地学习知识、技能和社会规范,培养和提高自己的社会需要发展自己的社会性把自己一体化到群体中去,从而使社会不断延续和发展下去的基本过程。

【行为】:机体在各种内外部刺激影响下产生的活动。

【无助】:机体在某种应激作用下导致的在情感、认知和行为上表现出消极的特殊心理状态。

不能采取行动来应对应激。

【负性生活事件】:个人认为对自己产生消极作用的不愉快事件。

【异常心理】:个体的心理过程和心理特征发生异常改变,是大脑的结构和机能失调;或是指人对客观现实反映的紊乱和歪曲。

问答:一、影响应激反应严重程度的因素:1、认知评价:是个体对遇到的生活事件的性质、程度和可能的危害情况作出估计。

直接影响个体应对活动和心身反应,是生活事件到应激反应的关键中介因素之一。

2、应对方式:是个体解决生活事件和减轻事件对自身影响的各种策略。

应激结果明显受患者各种应对策略的影响。

应对与各种应激有关因素存在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关系。

3、社会支持:具有减轻应激作用,是应激过程中个体“可利用的外部资源”。

与应激事件引起的身心反应成负相关,对健康具有保护作用,可降低心身疾病的发生和促进疾病的康复。

4、个性特征:是应激系统的核心因素。

可影响个体对生活事件的感知,偶尔甚至可以决定生活事件的形成。

个性影响认知评价、应对方式,与社会支持有联系。

二、心理测验的分类方法:1、根据功能分:智力测验、人格测验、神经心理学测验、评定量表。

医学心理学知识点总结整理

医学心理学知识点总结整理

医学心理学知识点总结整理一、医学心理学概述。

1. 定义。

- 医学心理学是心理学与医学相结合的一门交叉学科。

它研究心理因素在人体健康与疾病及其相互转化过程中的作用规律。

2. 研究范围。

- 研究心理或行为的生物学和社会学基础及其在健康和疾病中的意义。

- 研究心身相互作用关系及其机制。

- 研究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过程中的作用规律。

- 研究各种疾病过程中的心理和行为特征及变化规律。

- 研究如何将心理学原理及技术应用于人类的健康促进及疾病防治。

二、医学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1. 观察法。

- 定义:通过对研究对象的科学观察和分析,探讨心理行为规律的一种方法。

- 类型。

- 自然观察法:在自然情境中对个体的行为进行直接观察、记录和分析。

例如,观察患者在病房中的日常行为。

- 控制观察法:在预先设置的情境中进行观察。

例如,在特定的实验房间内观察被试者对某种刺激的反应。

2. 调查法。

- 定义:通过晤谈或问卷等方式获得资料,并加以分析研究的方法。

- 类型。

- 晤谈法:通过与被调查者面对面的交谈来获取信息。

晤谈时要注意建立良好的关系,提问清晰、避免诱导性问题。

- 问卷法:通过书面形式,让被调查者填写问卷来收集资料。

问卷设计要合理,包括问题的内容、顺序、措辞等方面。

3. 实验法。

- 定义:在控制的条件下,观察、测量和记录个体行为的一种研究方法。

- 类型。

- 实验室实验:在实验室环境中严格控制各种变量,对被试者进行实验研究。

例如,研究不同噪音强度对人的注意力的影响。

- 现场实验:在实际生活场景中进行实验,对变量进行一定程度的控制。

例如,在学校环境中研究某种教学方法对学生学习成绩和心理状态的影响。

4. 心理测量法。

- 定义:依据一定的心理学理论,使用一定的操作程序,给人的能力、人格及心理健康等心理特性和行为确定出一种数量化的价值。

- 常用心理测验。

- 智力测验:如韦氏智力量表,用于评估个体的智力水平。

- 人格测验:如明尼苏达多相人格调查表(MMPI)、艾森克人格问卷(EPQ)等,用于了解个体的人格特征。

医学心理学重点内容

医学心理学重点内容

医学心理学重点内容医学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医学与心理学之间相互作用的学科,旨在深入探讨和理解心理与身体健康之间的关系,寻求促进患者身心健康的方法和途径。

本文将重点介绍医学心理学的几个重要内容:心理因素对健康的影响、慢性疼痛管理、心理干预及其效果评估以及健康促进与疾病预防。

1. 心理因素对健康的影响心理因素对健康的作用是医学心理学的核心内容之一。

大量研究表明,心理因素可以对身体健康产生重要影响。

例如,长期的负性情绪状态如焦虑、抑郁等与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免疫功能下降等疾病密切相关。

此外,压力也是一种重要的心理因素,长期的压力状态会导致免疫功能下降、兴奋性神经系统紊乱等身体反应,进而增加心血管疾病、抑郁症等疾病的风险。

因此,了解心理因素对健康的影响,采取积极的心理干预措施对于维护身心健康至关重要。

2. 慢性疼痛管理慢性疼痛是指持续存在超过3个月以上的疼痛,给患者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极大困扰。

医学心理学在慢性疼痛管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通过认知行为疗法、心理支持和应激管理等方法,可以有效减轻患者的疼痛感受和病情恶化。

此外,医学心理学还注重与其他科学领域的协作,如物理治疗、药物治疗等,以综合性的方法帮助患者管理疼痛,提高其生活质量。

3. 心理干预及其效果评估心理干预是医学心理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通过心理干预,可以帮助患者调整心理状态,提高应对能力,从而改善身体状况。

常见的心理干预方法包括认知行为疗法、心理支持、解决问题疗法等。

心理干预常常与药物治疗和其他物理治疗相结合,形成综合治疗方案。

为了评估心理干预的效果,研究者们通过心理测量工具、生理指标等多种手段对患者进行评估。

这种评估可以帮助医生和心理师了解患者的心理变化和疾病进展情况,及时进行干预调整。

4. 健康促进与疾病预防医学心理学强调了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的紧密联系。

为了促进健康、预防疾病,医学心理学提出了健康促进和疾病预防的相关理论和方法。

例如,通过教育宣传,增强人们对健康的认识和重视;通过心理干预,帮助人们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培养积极健康的心态;通过社会支持、心理支持等手段,提供支持和帮助给予以保持身心健康。

医学心理学重点整理

医学心理学重点整理

1.医学心理学概念:是研究医学领域中的心理学问题的科学,其本体学科是心理学。

【★】2.医学心理学的研究领域:①与心理社会因素有关的疾病病因学和治疗学的研究问题②研究如何解决疾病发展、治疗与康复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心理行为问题③研究在医疗过程中,如何建立人性化的医患、护患和其他人际关系,减缓患者及其家属的心理应激等④研究医疗技术领域中涉及的各种心理学问题⑤涉及许多医学有关的基础研究和其他相关基础学科的研究。

【★】3.近年疾病谱变化特点:一些发生、发展与心理、社会因素密切相关的疾病,如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意外猝死等逐渐取代传染性疾病成为人类死亡的主要原因;各种适应不良的行为和精神疾患也正日益威胁着人类的健康。

【★】4.心理学在医学中的具体应用:①防治心身疾病②解决伤残、缺陷、慢性病患者和老年人存在的心理行为问题③解决护理工作中的心理学问题④对健康人群的心理健康保健⑤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5.医学心理学研究的原则:①心理与生理统一的原则②定性与定量统一的原则③系统原则④客观性原则⑤发展原则【★】6.生物医学模式的基本观点:强调疾病与个体的生物学变化的相互关系,强调一种疾病必然能够从生物学的角度找到一种原因(如感染)。

7.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基本观点:明确指出人同时具有生理活动和心理活动,强调心理和生理是相互联系的整体;强调人的社会属性,个体生存的环境与所接受的文化熏陶对其心理和生理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强调个体的心理因素在适应和调节的活动中具有能动作用。

【★】8.影响健康和疾病的因素:生物学因素(内部和外部);心理因素;社会因素(环境,文化,道德)。

9.医学模式概念:是指医学中的一种主导思想,是对某一特定时期各种医学思想的集中反映。

它影响着医学工作者的思维和行为方式,也必然对医学工作的结果产生影响。

10.意识:是一个包含多种概念的名词,其涵义是指个人运用感觉、知觉、思维、记忆、注意等心理活动,对自己的身心状态(内在的)与环境中的人、事、物变化(外在的)的综合觉察与认识。

医学心理学重点整理

医学心理学重点整理

心理重点整理1.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威廉·冯特于德国莱比锡大学创立第一所心理实验室以后,心理学才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2.临床心理的指导思想:①关于心理和生理统一的观点②关于人体内外环境系统论的观点③关于主观认知评价在疾病过程中的重要意义④诊断与治疗并重原则⑤关于人格特征对健康和疾病的重要性⑥关于自我调节系统在临床疾病进程中的主导作用⑦行为因素在疾病发生发展中的意义。

3.心理的实质是:①心理是脑的功能,即心理活动产生于脑,心理活动是脑的高级功能;②心理活动是客观现实的反映,即心理来源于外界客观。

③人类心理行为的双重属性,主要有生物学和社会学两个方面。

4.医学模式及其变化:医学模式是人们对疾病和健康的基本看法及态度,反映一定时期内医学研究的对象、方法、范畴和基本对策。

变化:神灵主义→自然哲学→生物医学→生物–心理–社会医学。

5.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1997年,由美国罗彻斯特大学恩格尔教授率先提出,基本观点是在考察有关人类健康和疾病时,对病因、病理、症状、诊断、治疗、护理、康复的分析、判断、对策都必须重视心理社会因素的影响,因为人的心理与生理、精神热躯体、机体的内、外环境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

6.实验心理方法:有目的地严格控制或创造一定条件,使用仪器和计算工具,以进行研究的方法。

7.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

8.知觉的种类:空间知觉(①形状、大小知觉;②距离知觉;③深度知觉;④方位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①真动知觉;②似动知觉;③诱动知觉;④自主运动),错觉。

9.错觉与幻觉:幻觉指无现实刺激作用于感官而出现的知觉体验,是一种虚幻的知觉。

他们的主要区别:①错觉是在外界刺激物作用于感官的情况下所产生对外界刺激物的不正确的知觉,而幻觉则是在没有外界刺激物作用于感觉器官下所产生的一种虚幻的知觉,可以说是“无中生有”不正常的知觉。

医学心理学重点知识梳理

医学心理学重点知识梳理

医学心理学重点知识梳理学科性质1、交叉学科2、基础学科3、应用学科研究范围:①研究心理或行为的生物学和社会学基础及其在健康和疾病中的意义。

②研究心身互相作用关系及其机制。

③研究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过程中的作用规律。

④研究各种疾病过程中的心理和行为特征及变化规律。

⑤研究如何将心理学原理及技术应用于人类的健康促进及疾病防治。

医学模式:指医学的主导思想,包括疾病观、健康观等,并影响医学工作的思维及行为方式,使之带有一定倾向性,也影响医学工作的结局。

医学心理学对疾病与健康的认识:1.人是一个完整的系统。

2.人同时有生理活动和心理活动,心、身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3.人与环境是密切联系的,人不仅是自然的人,而且也是社会的人。

4.心理因素在人类调节和适应内外环境活动中具有一定的能动作用。

基本研究方法:1.观察法2.问卷法3.心理测量法4.个案法5.实验法6.相关研究法感觉(sensation)的定义:感觉就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应。

感觉的特征:(1)感受性和感觉阈限:感受性也叫感觉的敏感程度,是感觉器官对刺激的感觉能力。

感觉阈限则是指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

感受性和感觉阈限之间呈反比的关系。

差别感受性和差别感受阈限也呈反比关系。

(绝对感觉阈值:刚刚能引起感觉最小刺激的强度,越小,感觉越强。

绝对感受性:人们在最小强度刺激的感觉能力。

差别感受性:对刺激物之间最小差异量的分辨能力。

差别感觉阈值:刚刚可以引起差别感觉的最小刺激强度。

)(2)感觉后像:刺激作用停止以后,感觉印象的暂时存留现象,叫感觉后像。

(3)感觉的适应:由于刺激物对感受器的持续作用使感受性发生变化(感受性提高或降低),就是感觉的顺应。

(4)感觉对比:统一感觉器官因为不同刺激物的作用,会使感觉在强度上和性质上发生变化,这种现象叫做感觉对比。

1(5)联觉:当一种感觉器官遭到刺激而产生一种特定感觉的同时又产生另外一种不同的感觉。

医学心理学重点

医学心理学重点

医学心理学(医大四院)第二章1、认知过程包括:感知觉、记忆、思维、想象和语言。

(填空)2、感觉的定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3、知觉的定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

4、知觉的种类: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

5、记忆分类:形象记忆、逻辑记忆、情绪记忆、运动记忆6、按记忆信息加工的方式或保持时间长短❖感觉记忆瞬间记忆❖短时记忆初级记忆❖长时记忆二级记忆7、记忆的心理过程:识记、保持、再认和重现。

8、情绪和情感: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身需要的态度的体验。

9、人格的概念:人格是指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具有一定的倾向性的、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10、需要的概念:是个体对生理的和社会的客观需求在人脑的反映,是个体的心理活动与行为的基本动力。

11、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易考):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12、动机的概念:是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着一定目标的内部心理动力。

13、动机的冲突:双趋冲突、双避冲突、趋避冲突。

双重趋避式冲突14、能力的概念:是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备的心理特征。

15、智力:属于一般能力,是指认识方面的各种能力的综合其核心是抽象逻辑思维能力。

16、气质:现代心理学将其理解为典型的、稳定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性。

17、气质体液学说:希波克拉底提出的,他认为人体内有血液、粘液、黑胆汁和黄胆汁四种液体,根据人体四种体液的不同比例,将气质分为多血质、胆汁质、粘液质、抑郁质。

18、性格的概念:是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对客观现实稳固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了的行为方式。

第三章1、健康:是指一个人在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健康和道德健康四个方面皆健全。

2、心理健康:是以积极的、有效的心理活动,平稳的、正常的心理状态,对当前的和发展着的社会、自然环境以及自我内环境的变化具有良好适应功能,并由此不断地发展健全的人格,提高生活质量,保持旺盛的精力和愉悦的情绪。

医学心理学重点

医学心理学重点

名词解释医学心理学(medical psychology):是医学和心理学相结合的交叉学科,研究心理变量与健康或疾病变量之间的关系,研究解决医学领域中的有关健康和疾病的心理行为问题。

感觉(sensation)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刺激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感觉的规律:适应、相互作用、补偿。

知觉(perception)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

知觉的分类: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

知觉基本特性:选择性、整体性、理解性、恒常性记忆(memory)是大脑对经历过的事物的识记、保持、再认和重现。

思维(thinking)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概括的反映。

情绪(emotion)和情感(feeling)是人对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关系的反映。

意志(will)是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来支配、调节自己的行动,克服各种困难从而实现目的的心理过程。

意志品质包括:自觉性、果断性、坚韧性和自制性。

个性(personality)一个人总的稳定的行为模式与心理特征。

(好像是名解)需要(need)是人对某种目标的渴求和欲望,心理活动和行为的基本动力。

动机(motivation)引起和维持一个人的行动,并将该行动指向某目标,以满足某种需要的意念活动。

能力(ability)是人顺利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备的心理特征。

各种能力独特的结合称之为才能。

一个人的各种能力在活动中能达到最完美的结合,能经常创造性的完成一种或者多种活动,可称之为天才。

能力的分类:智能(一般能力)、特殊能力、创造力。

智力(intelligence)属于一般能力,是指认识方面的各种能力的综合,其核心是抽象逻辑思维能力。

气质(temperament)是个人与生俱来、稳定的心理特征。

动力特征表现在:心理过程的速度和灵活性、心理过程的强度和稳定性、心理过程的指向性。

性格(character)在社会活动中形成的对人对己对客观现实所持的稳定态度和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医学心理学重点

医学心理学重点

第一章1.什么是医学心理学?医学心理学是医学和心理学相结合的交叉学科,它研究心理学变量与健康或疾病变量之间的关系,研究解决医学领域中有关健康和疾病的心理行为问题。

2.医学模式有哪些?(1)生物医学模式:指从生物学的角度看待健康和疾病及其相互转化,不关注社会、心理行为因素对健康和疾病发生的影响。

(2)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指从生物、心理、社会三轴系综合看待健康和疾病疾病的发生与三种因素均有关系。

该模式认为心身是统一的,是相互影响的。

(3)整体医学模式:指出个人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对健康有巨大的影响,是引起现代疾病的主要因素,只有提高整体健康素质才能防治现代疾病。

第二章1精神分析理论的主要内容(1)意识分区理论○1意识:是心理活动中与现实联系的那部分,代表着能被自我感知到的心里活动;○2潜意识:是指个体当时无法直接感知到的那一部分心理活动;○3前意识:介于意识和潜意识之间,主要包括目前未被注意到或不在意识之中,但能通过自己集中注意或经过他人的提醒又能被带到意识区域的心理活动和过程。

(2)人格结构理论○1本我:代表着人类生物性的本能冲动(遵循快乐原则);○2自我:是人格组织中的管理和执行机构;○3超我:能对个人的动机行为进行监督管理,使人格达到社会要求的完善程度(遵循至善原则)。

(3)心理—性发展理论○1口欲期:从出生到一岁半左右,个体主要从口腔部位的刺激中得到快感;○2肛欲期:一岁半到两岁,个体从自身控制大小便中得到快感;○3性器期:三岁到五岁,个体开始注意两性之间的差别;○4潜伏期:六岁到十二岁,儿童的性力从自己的身体转移到外界的各种活动,生殖器性期:青春期。

(4)防御机制理论○1压抑:把不能被超我接受的观念、情感或冲动压抑到潜意识中,是一种不自觉的主动遗忘和抑制。

○2否认:指有意或无意的拒绝承认那些不愉快的现实以保护自我的心理防御机制;○3投射:将自己不能容忍的冲动、欲望转移到他人的身上,以免除自责的痛苦;○4退行:当人受到挫折无法应付时,使用较幼稚的方式来满足自己的欲望。

医学心理学重点内容

医学心理学重点内容

医学心理学重点内容一、医学心理学的定义医学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在生病和接受医疗过程中的心理反应、心理需求及其影响的学科。

它旨在通过探究心理与身体的相互作用,为医疗工作和患者的康复提供科学依据和临床指导。

二、心理因素对健康的影响1. 心理因素对疾病发生的影响心理因素与疾病发生密切相关,心理压力、抑郁、焦虑等负性情绪对健康会产生不良影响,增加患病风险。

心理因素还可以通过影响免疫功能、激活炎性反应等生理机制来影响疾病的发生。

2. 心理因素对康复的影响患者的心理状态对康复起着重要作用。

积极的心态、良好的心理适应能力有助于患者更好地应对疾病、遵守医疗方案,并提高康复效果。

3. 心理因素对医患关系的影响患者与医生之间的良好关系有利于治疗效果的提高。

而患者的焦虑、不信任等心理问题可能会影响医患之间的情感交流和治疗效果。

三、应对心理应激的策略1. 积极的心理调适面对疾病和治疗过程中的心理压力,积极的心理调适非常重要。

患者可以通过寻求社会支持、开展适当的运动、学习放松技巧等方式来减轻压力,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2. 心理干预对于存在明显心理问题的患者,心理干预是必要的。

医学心理学专家可以采用认知行为疗法、解决问题疗法等方法,帮助患者调整思维方式,提高应对能力,减少负性情绪对健康的不良影响。

四、信任建立与沟通1. 医患沟通的重要性医患沟通是有效治疗和护理的基础。

良好的沟通能够增加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提高治疗效果,并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

2. 构建信任关系医生应展现亲和力和专业性,让患者感受到关怀和安全。

同时,医生也应尊重患者的意愿和看法,积极倾听患者的需求,建立起相互信任的关系。

五、疼痛管理与心理干预1. 疼痛的心理因素疼痛是患者最常见的症状之一,但疼痛不仅仅是身体的感觉,还与个体的心理状态密切相关。

焦虑、恐惧、抑郁等负性情绪会加重疼痛的感受,并对治疗和康复产生不良影响。

2. 心理干预在疼痛管理中的作用心理干预是疼痛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医学心理学》重点梳理

《医学心理学》重点梳理

《医学心理学》重点梳理1、医学心理学的定义:是研究心理现象与健康和疾病的关系的学科,是根据我国医学教育发展的需要而建立起来的新交叉学科,它既关注心理社会因素在健康和疾病中的作用,也重视解决医学领域中的有关健康和疾病的心理或行为问题。

2、医学心理学的研究范围是什么?(1)研究心理或行为的生物学和社会学基础及其在健康和疾病中的意义。

(2)研究心身相互作用关系及其机制。

(3)研究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过程中的作用规律。

(4)研究各种疾病过程中的心理行为和行为特征及变化规律。

(5)研究医疗过程中医疗关系的特征及增进医患关系的途径和方法(6)研究如何将心理学原理及技术应用于人类的健康促进及疾病防治。

3、医学心理学的基本观点:身心统一的观点;社会影响的观点;认知评价的观点;主动调节的观点;情绪作用的观点;个性特征的观点。

4、开设医学心理学主要目的:(1)培养学生的整体医学观(2)掌握一些医学心理学研究和实践方法(3)掌握硬度和处理个人可能出现的人生难题的方法5、心理学研究方法:观察法,调查法、晤谈法、问卷法、心理测量法,个案法,实验法,相关研究法。

6、医学心理学方法学的主要特点:基础理论的多样性、心里因素的主观性、研究对象的多学科属性7、医学心理学的量化方法:描述、序量化、间接定量、直接定量8、意识:是与语言有关的、人们当前能够注意到的那一部分心理活动。如感知觉、情绪、意志、思维等。9、潜意识:又称无意识或下意识,是个体自己不能察觉的那一部分心理活动,这个部分的内容是不能被道德和理智所接受的各种本能的要求和欲望,已经被意识遗忘了的不愉快的童年经历、心理创伤等。10、前意识:介于意识和潜意识之间,主要包括目前未被注意到货不在意识之中,但有需要时可以重新进入意识的关于事件和体验的记忆。11、弗洛伊德设人格含有三个基本系统:(1)本我:遵循“快乐原则”(2)自我:遵循“现实原则”8、感觉定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医学心理学知识点整理

医学心理学知识点整理

医学心理学知识点整理第一章医学心理学主要理论一、行为学习理论行为:狭义:外部动作广义:外部动作、内脏活动、心理活动医学意义:人类的个性可以被理解成是一系列习得性行为的综合。

异常行为和正常行为一样,是通过学习获得,那么也可以通过学习而矫正,进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创立了各种行为治疗方法。

1、经典条件反射(华生恐惧实验):某一中性环境刺激反复与非条件相结合的强化过程,最终成为条件刺激,引起原本只有非条件刺激才能引起的行为反应。

理论意义:一个中性刺激通过与无条件刺激配对,最后能引起原来只有无条件刺激才能引起的反应,这就是条件反射的形成。

强调环境因素对行为的影响。

特点:强化(环境刺激对个体行为反应产生的促进作用)、泛化(反复强化使某些与条件刺激相近的环境刺激也引起条件反射)、消退(取消强化,条件反射可逐渐消失)2、操作条件反射:某一种行为出现以后立即受到一种刺激,则该行为会因这种刺激的作用而发生相应的增强或减弱变化。

理论意义:操作条件反射重视行为结果对行为本身的作用类型:正强化(行为的结果导致积极刺激增加,则该行为增强)、负强化(行为的结果导致消极刺激减少,则该行为增强)、消退(行为的结果使积极刺激减少,从而使行为减弱)、惩罚(行为的结果使消极刺激增加,从而使行为减弱)3、内脏操作条件反射:操作条件反射在内脏功能方面的体现理论意义:通过内脏学习过程可获得对内脏的意识控制。

4、示范作用:人可以通过对—个具体模型(榜样)的行为活动的观察和模仿,学会这一种新的行为类型。

具体过程:注意过程、保持过程、行为过程、强化过程5、认知行为学习理论:将认知心理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理论相结合。

强调机体本身的各种因素,如期望、认知评价以及信念、人格等因素在行为学习过程中的作用。

认为当发生环境刺激作用时,个体总是根据自己的认识评价等活动做出不同的反应。

SOR二、精神分析理论医学意义:强调个人的早期生活经验对人格发展的影响。

认为被压抑在潜意识的心理冲突(主要是幼年时期的精神创伤和焦虑情绪体验)可以通过某种防御机制以病态方式表现出来。

(完整版)医学心理学考试重点总结——自己总结的

(完整版)医学心理学考试重点总结——自己总结的

第一章绪论1.医学心理学(medical psychology)——研究心理因素在人体健康与疾病及其相互转化过程中作用规律的学科。

2.医学模式(medical model)---指医学的一种主导思想,是某一时代各种医学思想的集中反映,包括疾病观、健康观。

3.医学模式转变的动因:人类死亡谱的结构发生显著的变化,行为危险因子成为人类重要的死因,人类遭受心理社会因素的挑战增加,心理行为调节具有维持健康的作用,人类对心身舒适的要求不断的提高4.主要的医学模式:自然哲学医学模式(亚里士多德.朴素唯物主义与辨证法为指导)生物医学模式(法国巴斯德创立微生物学)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5.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心理的实质:心理是脑的机能,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心理具有主观能动性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或心理活动发生.发展及其规律的科学。

1.感觉(sensation)是人脑对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感受性(sensitivity):各种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敏感程度和感觉能力。

感受阈限:衡量感觉能力的客观指标感受的特征:感受性,适应性,对比性2.知觉(perception)是人脑对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

知觉的基本特征:⒈选择性⒉整体性⒊理解性⒋恒常性⒌定势,即心向3.错觉(illusion)错觉是在客观事物刺激作用下产生的对刺激的主观歪曲的知觉,是不正确的知觉。

4.记忆(memory)是人脑对过去经历过的事物识记、.保持、遗忘.、再认和重现(回忆)的心理过程。

德国艾宾浩斯发现了遗忘曲线:先多后少,先快后慢注意基本特性:指向性与集中性分类:无意注意、有意注意、有意后注意思维重要特性:间接性与概括性分类:1.思维方式:动作思维(1-3岁)、形象思维(3-6岁)、抽象思维(核心模式)2。

探索答案:聚合思维、发散思维3.独立程度:常规思维、创造思维过程: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情绪和情感5.虽然是由客观事物刺激而产生,但不是任何刺激都能引起,只有那些与需要有密切关系的刺激才能引起。

医学心理学重点

医学心理学重点

第四章主要理论流派精神分析理论弗洛伊德创立一、潜意识理论1.意识是指与语言(即信号系统)密切相关,是心理活动中与现实联系的部分,能被自我意识所知觉;2.前意识是指当时意识到但随时可以意识到的那些心理要素;3.潜意识是不被外部现实、道德、理智所接受的各种本能冲动、需求和欲望,或明显导致精神痛苦的过去事件,如已经被意识遗忘了的童年时期不愉快的经历、心理上的创伤等。

2.人格结构理论1.本我——快乐原则;2.自我——现实原则;3.超我——至善原则。

3.性心理发展理论1.口欲期(1岁);2.肛欲期(2—4岁);3.性器期(4—6岁);4.潜伏期(6—10岁);5.生殖期(10-20)5自我防御机制:1、压抑2、反向作用3、置换作用4、退行5、投射6、升华6评述1.开辟了无意识的研究领域2.开辟了新的心理学的学科领域3.对现代西方社会思潮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该理论过分强调性本能在个体发展中的作用,他认为性本能的满足与否直接影响着人格的发展。

其次,弗洛伊德提出人格发展理论的依据主要来自他个人的诊断经验和自我分析,很难重复验证。

二、行为学习的理论1狭义的行为:个体活动中可以直接观察并进行科学研究的对象。

广义的行为:个体内在的和外在的各种形式的运动,也包括主观体验、意识等心理活动和内脏活动。

2来源1.经典条件反射理论;2.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3.社会学习理论。

经典条件反射,又叫反应性条件反射,它是以无条件反射为基础形成的。

是俄国生理学家巴甫洛夫发现的。

操作条件反射(斯金纳、桑代克)正强化:当某一行为之后伴随着喜爱刺激出现时的事件。

负强化:当某一行为之后伴随着消极刺激的减少和解除时的事件。

惩罚:行为结果导致消极刺激增加的事件为惩罚。

社会学习理论: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Bandura A)是社会学习理论的创建者。

三、认知理论1967年,美国心理学家Neisser综合了许多不同领域内相互渗透的观点撰写了《认知心理学》一书,该书的出版标志着认知心理学成为心理学领域的又一个理论学派,正式登上了心理学的历史舞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医学心理学概念:是研究医学领域中的心理学问题的科学,其本体学科是心理学。

【★】2.医学心理学的研究领域:①与心理社会因素有关的疾病病因学和治疗学的研究问题②研究如何解决疾病发展、治疗与康复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心理行为问题③研究在医疗过程中,如何建立人性化的医患、护患和其他人际关系,减缓患者及其家属的心理应激等④研究医疗技术领域中涉及的各种心理学问题⑤涉及许多医学有关的基础研究和其他相关基础学科的研究。

【★】3.近年疾病谱变化特点:一些发生、发展与心理、社会因素密切相关的疾病,如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意外猝死等逐渐取代传染性疾病成为人类死亡的主要原因;各种适应不良的行为和精神疾患也正日益威胁着人类的健康。

【★】4.心理学在医学中的具体应用:①防治心身疾病②解决伤残、缺陷、慢性病患者和老年人存在的心理行为问题③解决护理工作中的心理学问题④对健康人群的心理健康保健⑤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5.医学心理学研究的原则:①心理与生理统一的原则②定性与定量统一的原则③系统原则④客观性原则⑤发展原则【★】6.生物医学模式的基本观点:强调疾病与个体的生物学变化的相互关系,强调一种疾病必然能够从生物学的角度找到一种原因(如感染)。

7.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基本观点:明确指出人同时具有生理活动和心理活动,强调心理和生理是相互联系的整体;强调人的社会属性,个体生存的环境与所接受的文化熏陶对其心理和生理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强调个体的心理因素在适应和调节的活动中具有能动作用。

【★】8.影响健康和疾病的因素:生物学因素(内部和外部);心理因素;社会因素(环境,文化,道德)。

9.医学模式概念:是指医学中的一种主导思想,是对某一特定时期各种医学思想的集中反映。

它影响着医学工作者的思维和行为方式,也必然对医学工作的结果产生影响。

10.意识:是一个包含多种概念的名词,其涵义是指个人运用感觉、知觉、思维、记忆、注意等心理活动,对自己的身心状态(内在的)与环境中的人、事、物变化(外在的)的综合觉察与认识。

就心理学的角度而言,意识包括认知、情感、意志三方面的心理过程。

11.意识的特征:意识的存在性,能动性,统一性,界限性。

【★】12.感受性:我们将感受器对刺激的敏感程度(感觉的灵敏程度)称为感受性。

感受性的高低用感觉阈限的大小来衡量。

感受性的高低与阈限的大小呈反比关系。

13.感觉,是个体心理活动的基础,是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或者说是机体的感觉器官对环境变化(刺激)的反应,是人对刺激的基本形式的最初体验。

其基本特征是:感受性与感觉阈限;感觉的适应;感觉的相互作用;感受性的补偿与发展。

【★特征】14.知觉,是人脑对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各种属性及其外部相互关系的综合反映,或者说是感觉器官与大脑对外界刺激所作出的解释、分析和整合。

其基本特征是:知觉的相对性;知觉的选择性;知觉的整体性;知觉的恒常性;知觉的组织性。

【★特征】15.思维是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在对感知觉的信息进行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以后,对客观事物所进行的间接、概括的反映过程。

【★】16.思维的过程包括:①对感觉知觉所获得的信息进行分析、综合的过程②对分析、综合以后的信息进行比较、抽象和概括的过程③在比较、抽象和概括的基础上得出概念的过程④利用概念进行判断、推理,又得出新的概念的过程。

17.思维方式分类:根据思维方式分类——动作思维;形象思维;抽象思维。

根据思维探索答案的方向分类——聚敛性思维;扩散性思维。

根据思维的独立程度分类——习惯性思维;创造性思维【★】18.记忆:是指人脑对过去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包括识记,保持,再认和重现或回忆)。

【★】19.记忆过程:①识记:指个体获取经验,记住事物的过程②保持:指对识记材料进行加工、系统化、概括并掌握它们的过程③再认和重现(回忆)④信息处理过程(编码,存储,检索或提取)。

【★】20.记忆的分类:按记忆内容分——形象记忆,逻辑记忆,情绪记忆,运动记忆;按记忆信息保持时间的长短分——感知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

21.注意:是心理活动对外界某种事物或自身的指向和集中。

22.注意的基本品质:注意的广度(又称注意的范围,是指单位时间内注意到的事物的数量);注意的稳定性(指注意能较长时间保持在感受某种事物或从事某项活动之中的特性,保持的时间越长,表明注意的稳定性越好)和紧张性(指注意集中的程度);注意的分配(在同一时间内,将注意指向不同的对象或活动上);注意的转移(个体有目的地,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

【★】23.情绪与情感的区别:①情绪与人的生理需要是否得到满足有关,而情感则是与人的社会性需要是否得到满足相联系的;情绪具有明显的情境性,往往由当时的情境引起,情绪一般是不稳定的,而情感一般不受情境影响,不为情境左右,具有稳定性、深刻性;情绪比较强烈,具有较大的冲动性和脚明显的外部表现,例如狂热的欣喜等,而情感体验常常比较弱,且一般不带有冲动性,例如荣誉感,责任感,正义感等。

【★】24.情绪状态是指在特定时间内,情绪活动在强度、紧张水平和持续时间上的综合表现。

可分为心境(一种比较持久的、微弱的、具有渲染性的、影响人的整个精神活动的情绪状态)、激情(一种强烈的、短暂的、爆发式的情绪状态)和应激(个体在出乎意料的紧急情况下产生的极度紧张的情绪状态)。

25.社会性情感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形成的,起因于社会文化因素,体现着人所特有的社会性,反映了人们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状况,并对人的社会行为起着重要作用。

主要分为道德感(评价他人或自身的行为、举止、思想、意图是否符合社会道德行为准则时产生的一种情感体验)、理智感(是在人的智力活动中产生的情感体验,是和人的认识活动、求知欲、认识兴趣的满足、对真理的探求相联系的)和美感(指人们按照个人的审美标准对客观事物、人的行为和艺术作品予以评价时产生的情感)。

26.情绪具有明显的生理反应成分,通过3条途径直接关系到个体的躯体健康:①通过自主神经的交感和副交感神经影响全身各系统的生理功能②通过边缘系统影响内分泌代谢功能③通过激素作用于免疫细胞相应受体,影响人体免疫功能。

27.意志:是指个体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支配、调节行为,克服各种困难,从而实验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28.意志的特征:①意志行动有明确而自觉的预定目的②随意运动是意志行动的基础③意志行为往往与克服困难相联系。

三个基本特征相互关联:明确而自觉的目的是意志行动的前提,随意运动是意志行动的基础,克服困难时意志行动的核心。

29.意志品质:自觉性,果断性,坚韧性,自制力30.人格:是指个体在适应社会生活的成长过程中,经遗传与环境交互作用形成的稳定而独特的身心结构。

其特征有:人格的稳定性与可变性,人格的独特性和共同性,人格的完整性,人格的复杂性。

31.需要:是指个体在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中,当出现某种生理或心理不平衡时,为了恢复平衡或达到某种新的平衡而产生的一种心理状态或倾向。

【※】32.需要的层次:(从下到上)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社会交往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33.马斯洛需要理论的基本观点:个体只有在满足低层次需要的情况下,才能产生高层次的需要。

如果较低层次的需要一直处于不满足的状态,较高层次的需要就不容易产生。

作为脱离了动物界,并与动物界有着本质区别的人类,既有生物属性,又有社会属性,且这两种属性相互联系,不能截然分开,因此各层次需要相互重叠,在高层次需要发展后,低层次需要继续存在。

各个需要层次的衍生和个体的发展有着密切联系。

【★】34.动机:是驱使个体从事某种活动,满足需要,达到目标的内部动力。

35.动机冲突的类型:双趋式冲突(两个目标同时出现,并对个体具有同样的吸引力,但由于实际条件的限制,个体无法同时实现两个愿望时,在心理上出现的难以取舍的斗争,如鱼与熊掌不可兼得),双避式冲突(同时出现两件可能危及个体的事件,但由于条件的限制,个体只能回避其中之一,即个体只有忍受其中一个不利因素,才能避开另一个不利因素,如前有悬崖后有追兵),趋避式冲突。

(对同一事物既有亲近或实现它的愿望,又有避开或不让其发生的愿望,如爱吃甜食者减肥)36.挫折:心理学上将这种因指向目标的行动受阻而无法达到预定目标时所产生的认知偏差或情感反应称为挫折。

【※】37.心理防御机制:是指人们为了应付心理压力或挫折,以及适应环境而采用的一种潜意识的策略。

38.成熟型心理防御的方式:①升华(将潜意识中某种不能直接表达、不为社会所认同的动机、欲望和感受,导向能被社会广泛认同和接受的目标和方向上去,如司马迁的挫折与《史记》的成就,是最具有积极意义的建设性和创造性的防卫机制)②幽默(自我解嘲,是一种成熟的积极的防卫机制)③压抑(对人是有害的)39.性格:是个体对客观现实稳定的态度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是个体在活动中与特定的社会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是人格的核心特征。

【★】40.性格的特征:态度特征(指个体对待事物的心理倾向),意志特征(指个体对自己行为自觉控制和调节方面的性格特征),情绪特征(个体在对情绪的控制和调节中所表现出来的性格特征),理智特征(个体认识活动的特点和风格)41.能力:是指人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备的心理特征。

【★】42.能力的分类:一般能力(普通能力,是大多数活动所共同需要的能力),特殊能力(专门能力,是为完成某项专门活动所必不可少的能力)43.气质:是个人心理活动的稳定的动力特征。

所谓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是指心理过程的速度,强度,易变性,稳定性及指向性。

【★】44.气质的基本类型及其表现:胆汁质——精力充沛,情感发生快而强烈,易于冲动,对人直率、热情,心境变换剧烈多血质——活泼、好动、敏感,反应迅速,好与人交往,注意力易转移,兴趣易变粘液质——安静、稳重,反应缓慢,沉默寡言,情绪不外露,注意力稳定但难于转移,善于忍耐抑郁质——孤僻,行动迟缓,情感反应慢而强,善于观察别人不易察觉到的细小事物45.气质与神经活动类型:强而不均衡型兴奋占优势(兴奋型)——胆汁质;强而均衡灵活型(活泼型)——多血质;强而均衡不灵活型(安静型)——粘液质;弱型(抑制型)——抑郁型。

46.自我意识:是指个人对自己作为主体和客体存在的各方面的意识,包括对自己感知觉、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动的意识,对自己与客观世界的关系尤其是自己与他人的关系的意识,以及对自身机体状态的意识。

【★】47.心理健康的标准:①智力正常②健全的自我意识③善于调整和控制自己的情绪④能够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⑤良好地适应环境⑥具有健全稳定的人格⑦心理特征与年龄特征相符【★】。

48.个体心理发展的特点:①受遗传和环境因素的共同影响②呈现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③早期的发展重于后期的发展④发展模式中存在个体差异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