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徽宗 赵佶手书道德经卅三章

合集下载

宋微宗的瘦金体

宋微宗的瘦金体

宋徽宗的瘦金体直到现在,我们对宋徽宗赵佶的功过评判仍充满矛盾。

作为一位掌握着生杀大权的人君,他是极不称职的;但作为一个书法家,他却是在书法史上无法绕过的,他的作品至今都还在艺术的天地中闪着生命的幽光。

“一代昏君,千秋巨匠”。

这既是对他书法成就的肯定,也是对其作为不称职的政治家的讨伐,而对他专门立传的《宋史》则有一个让人难于理解的评价,颇具意味:“自古人君玩物而丧志,纵欲而败度,鲜不亡者,徽宗甚焉,故特著以为戒。

”这是元人对他的历史定位,目的在于告诫自己的后人要以赵佶为诫,然而,很具戏剧性的是,元人并没有肯定他在书法史上的成就,认为书法于他乃玩物丧志,但书法却成就了徽宗的一代巨匠的地位,这本身就是历史的肃剧。

一般而言,史书所载的人物都有着呆板的面孔,对于权力的集大成者更是。

但是上天似乎对于徽宗特别眷顾,正史中无记载的链条缺环让文学家更有想象的空间,从而,他的面孔就由单维变成立体,存活于不少的文学作品之中。

但在这些文学作品之中,他依然是一个玩物丧志之人,无论是对于足球还是妓女李师师都是如此。

昏庸、糊涂、褊狭成了贴在他身上的先验标签。

在施耐庵的笔下,他是权力的中心,同时又是斗争的焦点。

千百年过去了,沧海桑田,世事难料,他所醉心的书法却又延续着他的生命。

对于他而言,作为他签名的“瘦金体”书法多已散逸,在那硬瘦的一竖或一点之中,身也仅仅是个隐喻。

一幅狭窄的字画其实是一方广阔的天地。

它证明自己存在的只有两种颜色———黑和白。

老子曰:“知其黑守其白”,这是最为古老而又普通的辩证法。

一旦缺少这两种最为普通的颜色,书法就无法确证自身的存在,从而跌入万劫不复的深渊之中。

宋徽宗赵佶深明中国古老的哲学,知道其中蕴藏的玄机。

他的书法先是学初唐的薛稷、薛曜兄弟,后又学习同时的黄山谷。

薛氏二兄弟的书法技艺均传承其舅父褚遂良,于是褚氏的楷书的架构、笔势等书法血液便随之注入宋徽宗的艺术生命之中,而黄山谷书体跟他的诗一样硬、瘦、奇、险,也在宋徽宗的书法之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老子《道德经》全文(楼观台版本)

老子《道德经》全文(楼观台版本)

老子《道德经》全文(楼观台版本)老子介绍: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

老子有两个可能的身份,一是老聃,一是老莱子。

中国春秋时代思想家、哲学家,老聃曾担任守藏史(藏书室室长)。

著有《道德经》一书,是道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他的学说后被庄周发展。

道家后人将老子视为宗师,与儒家的孔子相比拟,史载孔子曾向老子请教关于礼的问题。

到了唐朝武宗时期老子被定为是三清尊神之一太上老君的第十八个化身,但是早期的道士却认为老子是太清神的手下。

老子与后世的庄子并称老庄。

《道德经》介绍:《道德经》是春秋时期老子(李耳)的哲学作品,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三十七章在前,第三十八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八十一章。

《道德经》文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被誉为万经之王。

《道德经》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一,对传统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影响。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道德经》是除了《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关于《道德经》的版本,可能有数十种之多,其中,晋王弼《老子道德经注》,浙江书局重刊华亭张氏原本(简称“王弼本”、“王注本”、“王本”);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老子》帛书甲、乙本(简称“帛书本”);湖北荆门郭店一号楚墓出土《老子》甲、乙、丙三组竹简本(简称“竹简本”、“简本”),是三个重要的版本。

老子《道德经》楼观台版本:01. 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

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

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02.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张金涛:两代帝王与一部《道德经》

张金涛:两代帝王与一部《道德经》

张金涛:两代帝王与一部《道德经》*导读:主题词:明太祖、宋徽宗、《道德经》研究、启示内容提要:本文试图通过明太祖与宋徽宗对《道德经》的诠注对照,说明《道德经》是……主题词:明太祖、宋徽宗、《道德经》研究、启示内容提要:本文试图通过明太祖与宋徽宗对《道德经》的诠注对照,说明《道德经》是一部研究普遍真理的科学著作。

不同层次,不同的出发点与追求,从《道德经》中汲取的营养完全不相同。

我们学习《道德经》,既不能咬文嚼字,也不能断章取义,更不能生搬硬套。

正确的方法是:依据其基本的理论体系,结合自身的修养、工作实践和追求目标,全面地、系统地、有的放矢地进行学习和研究。

* 一、一代雄主朱元璋眼中的《道德经》朱元璋是明朝的开国皇帝。

称帝之前,他所处的时代背景是元政不纲、群雄揭竿并起,兵祸连年不断。

颠沛流离的苦难经历、身经百战的戎马生涯,铸就了他英武明断的过人胆识。

同时,多年的征战杀伐,尤其是同僚间的勾心争斗,又成就了他阴险狠毒的暴戾心肠。

朱元璋登基之后,当时主要的政治目标,就是要千方百计地巩固刚建立起的大明王朝。

作为一代雄主,他很清楚治国方略的理论基础是何等重要。

很自然地,他想到了《道德经》。

正如他在《自序》中所言:自即位以来,罔知前代哲王之道,宵昼遑遑,虑穹苍之切。

在精研了《道德经》的微言奥旨,且与诸儒之说进行了一番比较之后,他认定《道德经》乃万物之至根,王者之上师,臣民之极宝(见《明太祖高皇帝御注道德真经序》)。

于是于洪武七年(1374年)亲自为《道德经》作注。

在朱元璋的眼中,他是怎样来读解《道德经》的呢?首先,他是以政治家的眼光,以治国安天下为己任来解读《道德经》的。

且先看看他在开篇第一章所作的阐释吧:《道德经》原文: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第一章)御注:上至天子,下及臣庶,若有志于行道者,当行过常人所行之道,即非常道。

心即路也,路即心也,能执而不改,非常道也。

道既成,名永矣,即非常之名。

在这一段御注中,朱元璋一反历代诸儒对道和名的无休止的刨根究底,而是直接与天子、臣庶心中的道联系起来,不尚空谈,开门见山地论治国之道。

元朝宰相曾怎样评价宋徽宗

元朝宰相曾怎样评价宋徽宗

元朝宰相曾怎样评价宋徽宗宋徽宗因《水浒传》而在中国家喻户晓,他多才多艺,书画均能青史留名,2009年,其《写生珍禽图》以6000多万元人民币创下中国画拍卖纪录;然而,他在25年的北宋帝国元首任上轻佻为政、任性享受,最终导致北宋灭亡。

在选择宋徽宗为国家元首时,当朝宰相章曾厉声反对:“端王轻佻,不可以君天下。

”元朝宰相脱脱写罢《宋史·本纪·徽宗赵佶》后也掷笔而叹:“宋徽宗诸事皆能,独不能为君耳!”——当然,宋徽宗为民族造成令诗人悲吟千年的“靖康耻”,他也得自食亡国苦果:公元1127年,宋徽宗的个人生活调转方向由天堂直奔地狱,上万口子的皇室家族,除康王赵构一人“泥马过江”而逃外,“全家覆没”为金人俘虏,上演了一出令人痛恨交加的人间悲剧。

宋徽宗赵佶五色鹦鹉图宋徽宗赵佶1、公元1127年公元1127年,是北宋靖康二年,南宋建炎元年——这一年,由宋太祖赵匡胤创立的北宋帝国,历经166年风华绝代之后被金朝灭亡。

在此之前一年多,金人分东路军和西路军进攻北宋首都汴京(今开封),已经打到太原与中山府,离汴京只剩10天路程。

宋徽宗迫于宠信“六贼”与执政失误的朝廷压力而下“罪己诏”,之后又在太常寺卿李纲和给事中吴敏的要求下“引咎禅位”于长子赵桓,是为宋钦宗,年号“靖康”。

然而,8个多月后,6万多金人又沿着熟悉的路径攻到汴京城下,北宋20多万勤王军因朝廷“和战”决策失误已经回到全国各地。

兵临城下的金人首先让北宋朝廷下令收缴汴京城里的马匹和武器,削去宋朝的反抗能力,然后又让北宋朝廷为他们搜刮京城官府和民间的金银财富,此外,还向北宋朝廷索要给金太宗的贡女3000名,犒赏金军的少女1500名。

靖康二年正月十日,金军统帅宗翰和宗望将宋钦宗及其亲王和朝廷大臣囚禁于金人军营,二月六日,命令宋钦宗跪听金太宗诏书:宣布宋徽宗与宋钦宗被废为老百姓,然后下令当场剥去宋钦宗的皇帝服装。

在另立张邦昌傀儡政府之后,金人于四月一日押着大批俘虏和战利品启程北撤。

宋徽宗书画鉴赏1

宋徽宗书画鉴赏1

本画描绘得相当精致,人物表情 以及画面气氛,足以引人人胜。 通过纤细的技法和迷人的色彩, 把作品描绘得工整清丽,神妙 无加。但从所流传的赵佶各种 画笔看来,以及古人的一切看 法,认为此图不是赵佶之手笔, 元汤自谓“余自可一望而识”。 胡敬曾在他所著《西清札记》 中大骂在上面题诗的蔡京,说 他公然敢于皇上画笔上面正中 题诗,看来是有一定的道理, 也是我们值得分析的。应该说, 无论如何蔡京不应该如此“肆 无忌惮”地题诗于画之正中, 而且还在皇上御笔上方。因此, 历代鉴赏家认为《听琴图》并 非赵佶之作。然而不管此作是 代笔,或者是画院中人的作品, 无论如何,它都是一幅“神笔 之妙、无以复加”的上乘作品。
宋徽宗赵佶 《红蓼白鹅图 轴》(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红蓼鹅图》轴,高一三 二· 九厘米,宽八六· 三厘米, 设色画。无名款。收传印记 有“宣和殿宝”、“乾隆鉴 藏”等十余印。现藏台湾故 宫博物院。 图绘岸旁红蓼白鹅。构图洗 炼,形象明快优美,色彩鲜 丽,笔致自然,格调也很高 简。传为赵佶的绘画作品, 多为画院中高手所代笔。此 幅作品,可能即为画院中画 家所绘制,因此,也反映了 这一时期画院的艺术成就与 水平。
《 题 李 白 上 阳 台 帖》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赵佶 《题欧 阳询张 翰帖后 跋》北 京故宫 博物院 藏。
草书千字文卷 (局部)
草书千字文卷 (局部)
作为独立的画科,宋代的 花鸟画无论在绘制技巧还 是表现形式方面都已经达 到高度的艺术水准,《芙 蓉锦鸡图》便是其中的一 幅精品。此图是描绘金秋 景色的花鸟画作。图中芙 蓉盛开,随风轻轻颤动, 蝴蝶翩跹,相互追逐嬉戏, 引得落在枝上的锦鸡回首 凝视,目不转睛。
59
王超众
《 溪 山 秋 色 图 轴 》
北宋赵佶 97x53 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道德经第三章原文及解释

道德经第三章原文及解释

道德经第三章原文及解释1. 《道德经》第三章原文是:“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

”哎呀,这说的啥意思呢?咱来举个例子哈,就好比一个班级里,老师不特别强调谁是最好的,那同学们就不会争着去当那个最好的呀,大家就会更和谐相处呢!这就是不尚贤,使民不争呀!2. 原文里说“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这就好像在一个地方,如果不把那些稀奇珍贵的东西看得特别重要,那人们也就不会因为想得到它们而去偷盗啦!比如一个社区,大家都不追求那些很难得到的奢侈品,那也就不会有人为了得到它们而做坏事啦!3. “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这不就跟家里一样嘛,如果家长不在孩子面前老是表现出对某些东西特别渴望,那孩子的心也就不会乱呀,不会整天就想着那些东西啦!4. 圣人之治呢,“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哎呀呀,就像带孩子一样呀,让孩子内心平和,吃得饱饱的,不要有太强的野心,但要身体强壮呀!5. “常使民无知无欲”,就好像在一个小村子里,大家都简简单单的,没有那么多复杂的想法和欲望,不也挺快乐的嘛!6. “使夫智者不敢为也”,这不就是说让那些自认为聪明的人都不敢随便乱来嘛,就像在一个团队里,大家都规规矩矩的,那些爱耍小聪明的人也就不敢乱做事啦!7. “为无为,则无不治”,这就好像治理一个花园,不用刻意去做很多,顺应自然,反而一切都好好的呀!你说神奇不神奇?8. 道德经这第三章真的很有意思呀!它告诉我们很多道理呢,不尚贤、不贵难得之货、不见可欲,这些不都是让我们的生活更简单、更美好的方法嘛!9. 想想看,如果大家都能做到这些,那这个世界不就美好多了嘛!少了争斗、少了偷盗、少了很多乱七八糟的事情呀!10. 所以呀,《道德经》第三章真的很值得我们好好去理解和体会呀!它真的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很多启示呢!。

道德经全文(诵读版)

道德经全文(诵读版)

道德经全文(诵读版)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万物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jiào)。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wéi)美,斯恶(è)已;皆知善之为(wéi)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hè),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chǔ)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wéi)而不恃(shì),功成而弗(fú)居。

夫(fú)唯弗居,是以不去。

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xiàn)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zhì)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

第四章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渊兮似万物之宗。

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湛(zhàn)兮,似或存。

吾不知其谁之子,象帝之先。

第五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chú)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tuó)龠(yuè)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第六章谷神不死,是谓玄牝(pìn)。

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

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第七章天长地久。

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非以其无私邪(yé)?故能成其私。

第八章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chǔ)众人之所恶(wù),故几(jī)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第九章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zhuī)而锐之,不可长(cháng)保。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功成身退,天之道。

天台经幢 老子《道德经》真本

天台经幢 老子《道德经》真本
大唐 司马承禎刊正

第七章 天道平等
天之道,其犹张弓: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故天道,损有馀,补不足人道则不然,损不足,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其惟有道者
第八章 天道自均
天地相合,以降甘露,人莫之令而自均
第九章 天道莫测
天之所恶,孰知其故?
第十章 大匠司杀
常有司杀者杀;夫代司杀者,是谓代大匠斫;夫代大匠斫,希有不伤其手!孰为大匠?
第四章 虚能生实
天地之间,其犹橐籥;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第五章 无得其用,有得其利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以为利,无,以为用
第六章 天道反复
曲则全,枉则直,窪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天台經幢 老子道德经真本
南梁 陶 弘 景秘傳
第二十章 不以兵强
以道作人主者,不以兵强于天下,其事好还;师之所至,荆棘生焉;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故善兵者,果而已,毋以取强;果而勿骄,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不得已是谓果而勿强
第二十一章 奮(奮-田,读sui(隼),义同)兵不祥
奮(奮-田,读sui(隼),义同)兵者,不祥之器,丧戎之气,天道恶之不得已而用之,恬憺为上胜而勿美,若美之,是乐杀人夫乐杀者,不可得意于天下矣
第七章 大道汜兮
大道汜兮,其可左右功成身遂而不名有,万物得之以生弗为主,常无欲也,可名为小万物归之而弗知主,常无为也,可名为大是以圣人能成其大也,以其不为大
第八章 道在得一
夫一者至贵,无适于天下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人得一以为天下贞其致一也: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废,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人无以贞将恐蹶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

老子《道德经》第三章原文、翻译(译文)注释及延伸阅读

老子《道德经》第三章原文、翻译(译文)注释及延伸阅读

《道德经》第三章原文、翻译(译文)注释及延伸阅读[原文]不上贤①,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②,使民不为盗③;不见可欲④,使民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也,虚其心⑤,实其腹,弱其志⑥,强其骨,恒使民无知、无欲也。

使夫知不敢⑦、弗为而已⑧,则无不治矣⑨。

[译文]不推崇有才德的人,导使老百姓不互相争夺;不珍爱难得的财物,导使老百姓不去偷窃;不显耀足以引起贪心的事物,导使民心不被迷乱。

因此,圣人的治理原则是:排空百姓的心机,填饱百姓的肚腹,减弱百姓的竞争意图,增强百姓的筋骨体魄,经常使老百姓没有智巧,没有欲望。

致使那些有才智的人也不敢妄为造事。

圣人按照“无为”的原则去做,办事顺应自然,那么,天才就不会不太平了。

[注释]①上贤:上,同“尚”,即崇尚,尊崇。

贤:有德行、有才能的人。

②贵:重视,珍贵。

货:财物。

③盗:窃取财物。

④见(xian):通“现”,出现,显露。

此是显示,炫耀的意思。

⑤虚其心:虚,空虚。

心:古人以为心主思维,此指思想,头脑。

虚其心,使他们心里空虚,无思无欲。

⑥弱其志:使他们减弱志气。

削弱他们竞争的意图。

⑦敢:进取。

⑧弗为:同“无为”。

⑨治:治理,此意是治理得天下太平。

[延伸阅读1]王弼《道德经注》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心不乱。

贤,犹能也。

尚者,嘉之名也。

贵者,隆之称也。

唯能是任,尚也曷为?唯用是施,贵之何为?尚贤显名,荣过其任,为而常校能相射。

贵货过用,贪者竞趣,穿窬探箧,没命而盗。

故可欲不见,则心无所乱也。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心怀智而腹怀食,虚有智而实无知也。

弱其志,强其骨。

骨无知以干,志生事以乱。

常使民无知无欲,守其真也。

使夫知者不敢为也。

知者谓知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

[延伸阅读2]苏辙《老子解》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心不亂。

是以聖人之治也,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

尚賢,則民恥於不若而至於爭。

貴難得之貨,則民病於無有而至於盜。

王羲之的《道德经》惊现在美国,全文560...

王羲之的《道德经》惊现在美国,全文560...

王羲之的《道德经》惊现在美国,全文560...王羲之的《道德经》惊现在美国,全文5600字,一字不少,字字珠玑,实为大雅之作,今日书坛有谁能写出了解书法碑帖的朋友都知道,很多经典碑帖都流落在海外,主要分布这几个国家:法国、英国、日本、美国等。

造成这种现象最大原因,就是清代晚期,末代皇帝溥仪被扫地出宫,造成宫内所藏的很多文物、书画墨迹等等流落在军阀之手,然后这些军阀又变卖给外国殖民者,换取洋枪洋炮。

其中就包括一幅王羲之小楷《道德经》,据考证是极其珍贵的唐拓本,曾经被宋徽宗赵佶所收藏,卷首有“宣和”的印鉴。

溥仪被冯玉祥赶出皇宫,该卷《道德经》也是随身所带,不知何故,流落到日本被邨井渐甫收藏,在二战期间,被人带到美国,先珍藏在哈佛大学博物馆!邨井渐甫是日本的收藏家,也是一位汉学家,他小楷非常精湛,并文末题写一段跋文,表达自己对书圣王羲之的赞美之情。

虽为拓本,拓工非常精良,而且全篇《道德经》5600多字,一字不少,字字珠玑,字字精彩,犹如真迹传世,实在极为难得!关于王羲之是否写过《道德经》,其实在史上早有表述,据《晋书》卷八十〈王羲之列传〉所记载:又山阴有一道士,养好鹅,(王羲之)之往观焉,意甚悦,固求市之。

道士云:“为写《道德经》,当举群相送耳。

” 羲之欣然写毕,笼鹅而归,甚以为乐。

唐朝大诗人李白专门写了一首诗:“ 右军本清真,潇洒出风尘。

山阴过羽客,爱此好鹅宾。

扫素写《道经》,笔精妙入神。

书罢笼鹅去,何曾别主人。

”更为珍贵的是,还有王羲之真迹鉴定大师褚遂良题写一段鉴定的跋文,喜欢的朋友可以自己查阅。

王羲之小楷《道德经》可以说达到尽善尽美的境界,全篇一气呵成,清雄雅正,刚柔相济,意境高远,静气迎人,所谓不激不厉,而风规自远,空灵淡荡,高怀绝俗,真大雅不群之作,今日书坛有谁能写出!书不入晋,总归野道,想学好书法,一定要从魏晋开始,首选王羲之,今天特别向大家推荐王羲之小楷《道德经》的高清复制品,采用博物级的复制技术,与原作相差无二,期待您的喜欢!。

历史上有哪四位皇帝御注过《道德经》

历史上有哪四位皇帝御注过《道德经》

历史上有哪四位皇帝御注过《道德经》《道德经》是春秋时期老子的作品,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道德经》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一,对传统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影响,也是中国乃至世界的巨大精神财富。

“一千个读者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道德经》博大精深,每个人对它的理解也不尽相同。

两千多年来,诞生了千百篇注解老子的著作,光著名学者、台湾大学教授陈鼓应本人就收集有历代研究老子著作262种。

这千百种著作的作者按朝代分有先秦及宋、元、明、清、近代、现代、当代;若按阶层划分有学者,有王公大臣,有将军,有诗人,有画家,甚至还有四位皇帝。

一、唐玄宗的《道德真经注》和《道德经义疏》唐朝是我国历史上自始至终尊老奉道的王朝。

老子姓李,高祖李渊尊老子为始祖。

第二代皇帝太宗李世民下诏扩建鹿邑老子生地故里太上老君庙。

第三代高宗李治亲往鹿邑老子故里拜谒,封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老子母为“先天太后”,命王公百官及举子皆习《老子》。

唐玄宗是唐朝第九位皇帝,他在位四十五年,对老子及道教的尊崇达到了顶峰。

唐玄宗说老子是“万教之祖,号曰玄元,东训尼父,西化金仙”,玄宗不仅每晚对老子顶礼膜拜,还三次给老子封爵加号,拨款增修鹿邑老子生地庙宇。

又下诏全国增建老子庙,并命各地铸老子像。

在鹿邑太清宫内,藏有一通距今一千多年的巨碑,名为“唐开元神武皇帝道德经注碑”,碑文是唐玄宗对道德经的释文,为文物之珍品。

唐玄宗及整个李氏唐朝的尊老,使老子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尊崇,也使道教得到了广泛的发展。

二、宋徽宗的《御注道德真经》宋徽宗赵佶尊崇的不是老子的治国理身之要,而是利用道教神话去神化自己,徽宗亲作《天降临示见记》颁示全国,大肆宣传天神降临之事,命建真宫,以迎天神降临。

当金军大举南侵,徽宗仍在宫内设坛企图借助道士的神鬼之术退兵。

在他的影响下,蔡京、童贯等奸臣们也利用道教神化徽宗的同时神化自己,称自己是仙吏与人臣合一的官僚,从而巩固自己的地位,他们排斥异己,尽情享乐,使政治更趋腐败。

道德经三帝注

道德经三帝注

道德经三帝注作者:唐玄宗、宋徽宗、明太祖唐玄宗御註道德真經經名:唐玄宗御註道德真經。

作者:唐玄宗李隆篡。

四卷。

底本出處:《正統道藏》洞神部玉訣類。

參校本:敦煌卷子P.2375號。

唐玄宗御註道德真經序昔在元聖,強著玄言,權輿真宗,啟迪來裔。

遺文誠在,精義頗乖。

撮其指歸,雖蜀嚴而猶病,摘其章句,自河公而或略。

其餘浸微,固不足數。

則我玄元妙旨,豈其將墜?朕誠寡薄,嘗感斯文,猥承有後之慶,恐失無為之理,每因清宴,輒叩玄關,隨所意得,遂為箋注。

豈成一家之說,但備遺闕之文。

今玆絕筆,是詢於眾公卿臣庶道釋二門,有能起予類於卜商,針疾同於左氏,渴於納善,朕所虛懷渴於納善,朕所虛懷,苟副斯言,必加厚賞。

且如諛臣自聖,幸非此流,縣市相矜,亦云小道,既其不諱,咸可直言勿為來者所嗤,以重朕之不德。

唐玄宗御注道德真經卷之一道經上道可道章第一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道者,虛極之妙用。

名者,物得之所稱。

用可於物,故云可道。

名生於用,故云可名。

應用且無方,則非常於一道。

物殊而名異,則非常於一名。

是則強名曰道,而道常無名也。

無名,天地之始。

有名,萬物之母。

無名者,妙本也。

妙本見氣,權輿天地,天地資始,故云無名。

有名者,應用也。

應用匠成,茂養萬物,物得其養,故有名也。

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人生而靜,天之性。

感物而動,性之欲。

若常守清靜,解心釋神,返照正性,則觀乎妙本矣。

若不正性,其情逐欲而動,性失於欲,迷乎道原,欲觀妙本,則見邊徼矣。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

如上兩者,皆本於道,故云同也。

動出應用,隨用立名,則名異矣。

同謂之玄。

出則名異,同則謂玄。

玄,深妙也。

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意因不生,則同乎玄妙,猶恐執玄為滯,不至兼忘,故寄又玄峽遺玄,示明無欲於無欲能如此者,萬法由之而自出,故云眾妙之門。

天下皆知章第二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

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美善者,生於欲心,心苟所欲,雖惡而美善矣。

故云皆知,以己之所美為美,所善為善矣。

《道德经》 道家昆仑仙本(德经)

《道德经》 道家昆仑仙本(德经)
损之而益,益之而损;人之所教,以为教父。
第四十三章:
天下至极,骋至坚;入乎无间,出乎无隙。
无为有益,不言之教;不为之益,天下希之。
是以圣人,贵极尊微;成以极极,就于微微!
第四十四章:
名身孰亲,体货孰多;甚爱必费,多藏必亡。
道常无为,无为自华;为而无为,万物自归。
华而欲作,无名之朴;归而欲镇,无名之素。
无名朴素,欲将以静;晴静而为,天下自整。
第三十九章:
道者贵一,造化之精;德者尊一,华华之妙。
天得一晴,地得一宁;人得一祷,神得一灵。
谷得一盈,物得一生;皇得一中,王得一整。
第五十七章: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法利地,以象取天。
天下多忌,民而弥贫;天下多讳,民而越穷。
王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技巧,奇物滋起。
法多彰令,盗贼滋扰;官多迫压,国民滋抗。
无为自华,无事自富,无奢自整,无欲自朴。
第五十八章:
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夬夬
贵以賤本,尊以鄙根;高以底础,上以下基。
皇王自孤,公侯自鄙;琭琭如玉,珞珞如石。
第四十章:
夫大道者,自玄自妙;自恩自惠,自健自强。
返者道动,弱者道用;逆者道进,顺者道退。
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无为道初,有为道始。
万物居道,优生佳华;天栽地培,是为道晋。
圣人之道,代天普华;万民以尊,是以德尊。
第八十一章: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
智者不博,博者不智;与人愈有,为人愈多。
万民之道,忠信君主;万物之道,忠信人主。
天地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万民之德,普于天地;万物之德,华于人民。

道德经第三章原文及译文解读

道德经第三章原文及译文解读

道德经第三章原文及译文解读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被古人誉为“至圣经”。

其中的第三章是其中的经典之作,深刻探讨了道德修养和修身养性的重要性。

下面我们来详细解读《道德经》第三章原文及译文,并深入探讨其中的内涵。

【原文】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

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

圣人为政,虚心待人,满足民众的生活需求,使人们内心柔和,骨骼坚实。

让人民不追求知识与欲望,让智者不敢行己之私。

如果为了无为而去做事,就没有一件事情不能得到解决。

【解读】这一章的核心思想是要让人们摆脱欲望,舍弃私欲,使心灵得以纯净、内敛,从而实现心无杂念。

在古代的社会中,贪欲、争斗、频繁盗窃等问题屡见不鲜,孙子故曰:“望人自重,身心克己”,即要让人们自觉克制自己的私欲,从而追求内心的安宁与平和。

不过分崇拜贤者。

在古代社会中,贤者一般指的是有才华、有地位、有权势、备受尊崇的人。

但是《道德经》告诉我们,过分追求贤者的赞誉和颂扬,容易让其他人产生嫉妒之心,导致争斗的产生。

要适度崇拜贤者,让人们相互平等相待,避免因为权力、地位的差异而引发社会矛盾。

不过度重视珍贵之物。

这里的珍贵之物可以指金银财宝,也可以指稀有物品。

如果一个社会过分追求财富物质,必然会造成人们的欲望无度,导致人心的贪婪和盗窃的行为。

要适度看重物质财富,珍惜已有的生活资源,追求精神上的满足和内在的平静。

不让人看到引起欲望的事物。

人的欲望有时源自于外部物质的诱惑,如果容易被这些引起欲望的事物所触动,很容易让心神不宁,无法保持清静。

《道德经》告诉我们要克制自己,不被外部事物左右,培养内心的坚韧和自控能力。

圣人治理社会时要虚心待人,满足人们的基本需求,使人们无知无欲。

使得智者不敢妄为,为无为而为,从而达到无不治的效果。

这种治国之道,强调不以政府的权威压迫人民,而是以自我节制、内心清静为基础,达到人民安宁和社会稳定的目的。

十大名帖之八北宋时期宋徽宗赵佶二十六幅经典书画名帖赏析

十大名帖之八北宋时期宋徽宗赵佶二十六幅经典书画名帖赏析

十大名帖之八北宋时期宋徽宗赵佶二十六幅经典书画名帖赏析琴棋书画,古代被称作文房四艺,是文人墨客颇为称许的娱乐活动,古人认为,抚琴、弈棋、写字、作画,或者只是听琴、观棋、赏字、阅画,领会诗情画意,能赏心悦目,陶冶情操,有益于健康和长寿。

北宋时期出现的那些生活用品、山川河流,真实地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科技水平,结合字画年代背景的记载,赏字更是别有一番趣味。

——题记宋朝历史从960年宋太祖赵匡胤黄袍加身、建立宋朝开始,一直到1279年赵昺跳海殉国为止。

共计将近320年。

宋于1126年-1127年发生靖康之难,徽、钦二帝皆被金人掳去,宋室被迫南迁临安(今浙江杭州),与入侵的金国以淮水、大散关为界,史称南宋,此前建都汴梁时期的宋称作北宋。

1276年,都城临安陷落,南宋亡于蒙古可汗忽必烈建立的元帝国的征服。

北宋统一以后,宋太祖对书法并未给以重视,更没有像唐代那样采取各种措施。

因此,一些士大夫也就漠然对待。

欧阳修曾这样感慨:"书之盛莫盛于唐,书之废莫废于今。

" 尽管如此,宋代书法在延续前人的基础上,形成了鲜明的时代特点:一是突破唐人重法的束缚,而以自己为主,以意代法。

努力追求能表现自我的意志情趣,形成"尚意"书风。

苏轼的"我书意造本无法",黄庭坚的"凡书画当观韵",强调"韵胜",皆是此意。

其二是有意将书法同其他文学艺术形式结合起来。

宋代书法大家同时又是文学家、画家。

苏轼说:"诗不能尽,溢而为书,变而为画。

","退笔如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不仅认为书画和诗一样,是表现自我的手段,而且强调文学修养对提高书法艺术的作用。

北宋草书在前代草书发展的基础上,并没有简单的对唐代草书进行全面继承,也没有盲目地对魏晋草书盲目崇尚。

北宋书家通过自己的努力,用草书这一书体展示出代表宋代书法的鲜明特征,草书也成为了这些书家书写性情的最好载体。

道德经注解交易版(第一、二、三章)

道德经注解交易版(第一、二、三章)

道德经注解交易版(第一、二、三章)序:记得大概在半年前师父注解《道德经》的时候那是我第一次看《道德经》,当时我虽然看得似懂非懂但对我的思维还是有很大启发的,影响应该是潜移默化的。

《道德经》本是老子教世人如何修仙的书,结果被后人用来延伸到治国经商和其他乱七八糟的事物上。

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现象,我觉得是因为没有多少人有读懂老子那个时代文字的能力了从而自以为明白的套用到其他地方。

当然,对一个没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普通人来说这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我就是这样的。

不会断句意思就有可能理解错,通假字不认得也会错,文字太简练所以给了众人广阔的想象空间,在这点上中国古代哲学都有相同的处境。

值得庆幸的是,我曾经花过大量的时间对交易进行思考,如果说悟得大道至简就算是悟道的话,那我应该算是有已经悟了一点儿交易之道的可能性,交易在我眼中已经变得简单甚至无聊。

但也有可能是受佛学的思想影响,不再执着于追求物质的心态反而更适合去做交易。

为了能避免误导大家,我会把自己对交易的理解综合我咏春拳师父和吕洞宾的解释从交易的角度谈谈《道德经》,就当是读书笔记吧,也许会对爱好交易的朋友来说会有启发。

同那些至今还亏损因而不得以看我文字的朋友说句玩笑话,也许你赚钱之日就是我得道之时呢,哈哈,祝彼此好运我们各取所需吧。

【老子·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为了方便大家理解,我把道分为大道和小道两种,大道是小道的集合。

任何一个事物我们都无法完完整整的描述它,因为在描述的过程中,我们必然要选择一个视角,而这个视角就是对描述的约束或者说局限。

道,更是如此,不可说,一说就错。

在这里,我把交易之道也相应的分成大道和小道,而小道我们可暂且称之为一种规律。

我们都知道的一种规律是价格会上下波动,因此江湖上流传着一句真言‘低买高卖’,这句话本身描述了交易的一个规律,也即是所谓的‘道可道’,可以说的东西。

狂草千字文丨难得一见的宋徽宗草书手卷真迹

狂草千字文丨难得一见的宋徽宗草书手卷真迹

狂草千字文丨难得一见的宋徽宗草书手卷真迹《草书千字文》是宋徽宗赵佶传世的狂草作品。

作于是1112年(宣和壬寅年)。

它是难得一见的徽宗草书长卷,是赵佶四十岁时的精意作品,笔势奔放流畅,变幻莫测,一气呵成,颇为壮观。

是继张旭、怀素之后的杰作。

以用笔、结体的熟稔精妙乃至书写意境而论,与怀素相比,委实伯仲难分。

这卷笔翰飞舞的墨迹,书于全长三余丈的整幅描金云龙笺之上。

其底文的精工图案,是由宫中画师就纸面一笔笔描绘而出,与徽宗的墨宝可谓相得益彰,共同成就了这篇空前绝后的旷世杰作!被誉为“天下一人绝世墨宝”。

此卷草书《干字文》,其所以可贵,在於作者掌握了狂草的基本法则,“使转”不违笔意,达到了“纵心奔放”,所谓“意先笔後,潇洒流落”的艺术效果。

有人认为这可能是徽宗临写怀素之本。

他们的根据认为此种草法出自怀素和尚,兼之宣和内府藏有怀素《千字文》有四轴之多,完全有条件从事临摹,我们以为这种怀疑不是毫无根据的,但不一定完全符合实际情形。

可以肯定,赵佶草书出於怀素,不仅平时临摹过怀素的草书《千字文》,而且还临过其它有关的草书帖。

从时代风格上讲,两宋的草书,大都师法张旭、怀素,不但名家黄庭坚、赵佶是如此,就是南宋的大诗人陆游诸人,亦莫不如是。

凡属临写之本,不管其技巧如何精到和高超,一经深入观察,会多少流露出矜持、板滞的运笔痕迹。

再说草书难摹,尤其是狂草更是如此。

此卷草书行笔飞动,全长数丈,一气呵成,几无败笔可寻。

值得提出留意的地方,卷中草书的字裏行间,夹了少数几个行书字,如“伊尹”、“圆”、“用”诸字书法。

已显露出薛稷的影响,与怀素的面貌迥然有别,倒是赵佶本人原有的特色。

明末孙承泽在所撰《庚子消夏录》中,著录此卷时,指出“徽宗千文,书法怀素”,这裏用的“书法”两字,意义相当明显,是师法而非临摹,不好理解为“临摹”之意。

宋徽宗赵佶《草书千字文》手卷宋徽宗赵佶《草书千字文》卷首宋徽宗赵佶《草书千字文》篇头宋徽宗赵佶《草书千字文》开篇宋徽宗赵佶《草书千字文》为三丈余整纸写成宋徽宗赵佶《草书千字文》的御制“手卷别子”宋徽宗赵佶《草书千字文》外锦(包首)宋徽宗赵佶《草书千字文》,这卷笔翰飞舞的《千字文》,是写在全长达三丈以上的整幅描金云龙笺上的。

鲜于枢楷书《道德经》卷——仅存楷书长篇

鲜于枢楷书《道德经》卷——仅存楷书长篇

鲜于枢楷书《道德经》卷——仅存楷书长篇在中国,《论语》比《道德经》影响大;在国外,《道德经》比《论语》影响大;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在世界各国经典名著中,《道德经》是被翻译成最多种语言、发行量最大的传世经典。

《道德经》的外文译本总数近500种,《道德经》的德文译本多达82种,研究老子思想的专著也高达700多种。

儒、道、释是中华文明的三大根基,老子、孔子是2500年中国历代君王的导师,影响中国2500年的历史。

德国电视台的一项调查表明,老子还是德国人心中“最知名的中国人”,每四个德国人家里就藏有一本《道德经》。

鲜于枢是元代著名书法家。

好诗歌与古董,文名显于当时。

鲜于枢和赵孟頫是一对惺惺相惜的艺术知己。

用赵孟頫的原话来说“契合无间言,一见同宿昔”、“书记往来间,彼此各有得”。

他们不但“奇文既同赏,疑义或共析”,而且“绝妙晋唐帖”、“最后得玉钩”也一起“握手传玩余,欢喜见颜色。

”鲜于枢书法成就最著。

鲜于枢的传世书法作品约有四十件,多为行草书,且以墨迹为主。

他的书法由唐人书法入手,再上溯东晋二王。

他功力扎实,善悬腕作字,喜用狼毫,强调骨力。

他的大字楷书雄逸健拔,圆润遒劲,气势磅礴而不失规矩。

行书结体谨严,真力饱满,潇洒自然。

草书学怀素并能自出新意,笔法纵肆,气魄恢宏。

下图为楷书《道德经》卷,纵26.7cm,横642.5cm,请欣赏。

建议拉至图片最下方,将手机横屏,由右至左欣赏。

此卷书法节录老子《道德经》卷,从第七章“天长地久”写起,至第三十七章“天下将自正(定?)。

”末书“老子道经卷上”,共211行,因缺下半部分,所以未署款。

每段接纸有“三教弟子”印。

卷后有翁方纲跋,吴荣光题名,颜世清跋五段,又有“松下清斋”题签。

此帖曾经翁方纲、陆恭、叶恭绰等人鉴藏,有数方印记。

潘遵祁钞录《须静斋云烟过眼录》著录。

此卷书法学虞世南,体态修长,笔法精美,清爽劲利,是鲜于枢仅见的存世楷书长篇。

从其成熟俊健的书风来看,当是他中年时期的佳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