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误区 正确认识客观规律

合集下载

走出误区有效“叙事”----浅谈如何开展有效的教育叙事研究

走出误区有效“叙事”----浅谈如何开展有效的教育叙事研究

走出误区有效“叙事” ----浅谈如何开展有效的教育叙事研究【摘要】教育叙事研究方式对我国的教育研究产生较广泛的影响,其基本特点是研究者以叙事的方式表达其对教育的理解。

它对教育研究的发展有重要促进作用,是提高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

当前中小学的教育叙事研究实践存在一些误区,本文试图从两方面略谈如何开展有效的教育叙事研究:在策略上要运用“围绕日常生活叙事、改革传统习惯和观察视觉、改变无阅读状态下的研究、事例理论融于一体、叙事中融入反思”等方法;在过程上要以“提出问题、选择对象----融入现场、观察访谈----整理资料、撰写报告”的步骤展开。

【关键词】教育叙事研究有效误区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研究方法日益受人们关注,教育叙事研究就是其中的一种。

20世纪70年代,西方学者将叙事学从文学领域引入教育学领域。

90年代,我国教育学者予以引介、倡导,从而使教育叙事研究方式对我国的教育研究产生较广泛的影响,它被逐渐运用于教师的教育教学经验研究中,已经成为教师理解教育并讲述自己对教育的理解的重要途径之一。

一、概念界定“叙事”原是一种文学样式,“叙”就是叙述,“事”就是故事。

教育叙事研究是研究者(主要是教师)通过对有意义的教育教学事件、教育教学实践经验的描述分析、论证和反思,揭示内隐于这些事件、经验背后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和教育信念,从而揭示教育的本质、规律和价值。

其基本特点是研究者以叙事的方式表达其对教育的理解。

二、意义作用教育叙事研究作为一种独特的研究方式,对教育研究的发展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丰富了教育研究内容,给教育研究领域带来了一股清新之风,其主要作用表现如下:1.教育叙事研究为教学一线教师提供一种操作方便和效果实用的科研方法,从根本上解决长期以来教育研究与教育行动分离,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脱节的状况。

真正使教师人人都有参与教育研究的机会,让每个教师都有话可说,有事可写。

2、教师通过教育叙事研究反思自己的教育生活,有助于重新审视、改进自己的教育实践,以更鲜活的形式丰富教育科学理论,促使教育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更加完善、灵活,成为转化教师教育教学观念和行为的突破口。

自信自立和尊重客观规律的关系

自信自立和尊重客观规律的关系

自信自立和尊重客观规律的关系
自信自立和尊重客观规律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自信自立是主体性的体现,它要求人们相信自己的能力和潜力,有勇气和信心去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困难。

这种自信自立的精神可以激发人们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推动人们不断地追求进步和发展。

尊重客观规律则是客体性的要求,它强调人们应该认识和遵循客观存在的规律,按照规律的要求去行动和思考。

这种尊重客观规律的态度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世界,避免主观主义和盲目性的错误,从而更有效地解决问题和完成任务。

在自信自立和尊重客观规律之间,存在着相互促进、相互补充的关系。

自信自立可以激发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但如果没有尊重客观规律的态度,就可能导致盲目自信和冒险行为。

相反,尊重客观规律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世界,但如果没有自信自立的精神,就可能导致消极被动和缺乏创新精神。

因此,在实践中,我们应该既要保持自信自立的精神,又要注重尊重客观规律的要求。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困难,实现个人和社会的持续进步和发展。

高中思想政治必修第4册 综合提升1 第一单元 探索世界与把握规律

高中思想政治必修第4册 综合提升1 第一单元 探索世界与把握规律

易错剖析 | 走出误区
思想政治 必修4 哲学与文化 配人教版
第一单元 探索世界与把握规律
答案:①系统化理论化 ②唯心主义 ③历史使命 ④中国化 ⑤自然界 ⑥人类社会 ⑦物质世界 ⑧客观的
⑨主观能动性 ⑩实事求是 ⑪多样性 ⑫发展的 ⑬动力 ⑭ 对立统一
网络构建 | 整体把握
知识整合 | 识记理解
易错剖析 | 走出误区
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 持 与 时 俱 进 , 培 养 创 新 精
的灭亡
神,促进新事物的成长
网络构建 | 整体把握
知识整合 | 识记理解
易错剖析 | 走出误区
思想政治 必修4 哲学与文化 配人教版
第一单元 探索世界与把握规律
项目
原理内容
方法论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量变达
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质变 重视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 发展的
第一单元 探索世界与把握规律
综合提升
思想政治 必修4 哲学与文化 配人教版
第一单元 探索世界与把握规律
网络构建 | 整体把握
网络构建 | 整体把握
知识整合 | 识记理解
易错剖析 | 走出误区
思想政治 必修4 哲学与文化 配人教版
第一单元 探索世界与把握规律
网络构建 | 整体把握
知识整合 | 识记理解
易错剖析 | 走出误区
思想政治 必修4 哲学与文化 配人教版
第一单元 探索世界与把握规律
(3)全面理解哲学的概念 ①从本义上看,哲学是爱智慧或追求智慧。 ②从与世界观的关系角度看,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系统 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③从与方法论的关系角度看,哲学也是关于方法论的学说,是世界 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学习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辩证关系原理懂的体会

学习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辩证关系原理懂的体会

首先,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以承认规律的客观性为前提。

人们对客观规律的认识越深刻、越正确,就越能有效地发挥主观能动性错误。

不顾规律和违背规律,只能把事情办遭。

其次,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成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承认规律的客观性,并不是说人在规律面前时无能为力的。

人们通过自觉活动能够认识规律和利用规律。

人们为了满足自身需要,必须按照客观规律性去改造世界。

在人们发挥主观能动作用时,要注意一下三点:1.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

我们必须尊重事物的发展规律,我们不能说太阳从西方升起,或者苹果不会落地,因为这些都是我们认定的真理,如果我们违背这些,将会被人说是疯子。

因此,我们做一切事的前提是要从实际出发,认识事物的发展规律。

2.人的主观能动行要通过实践来发挥作用。

“实践是通往真理的唯一途径”,人类社会的进步来源于人类的不断地实践,入关没有实践,所有的幻想只会是水中的月亮。

我们不可能在空中建一座房子,因为没有地基,而发挥能动性的“地基”则是实践,只有有了这个坚实的基础,我们才能不断地来发挥我们的主观能动作用。

3.要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必须借助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如果没有材料,就是有再好的设计也是无济于事。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做好一件事,我们要做好预先准备,找到用来实现我们目标的“原材料”和“手段”,只有在这前提下,我们才能继续我们的实现目的。

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我们反对唯心论和形而上学的思想武器。

否认客观规律性,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就会形成形而上学。

夸大尊重客观规律性,否认人的主观能动性,就会陷入形而上学机械论的错误,表现为“宿命论”观点。

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必须尊重社会主义建设的客观规律,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同时必须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把革命热情和科学态度结合起来,才能开创新的局面,加速我国社会主义建设。

走出认识误区 努力做好思想政治工作

走出认识误区 努力做好思想政治工作
位与功过
深感到, 如果不切实抓紧这项关系 党和 国家前途命运的大事, 就会犯下
不可饶恕 的历史错误,江泽 民等 中央领导 同志多次在重要场合强调 了 思想政 治工作 的重要性, 并下发了中共 中央《 关于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 工作的若干意见》 中宣部还编辑出版 了《 , 毛泽 东、 邓小平 、 江泽民论思
想 政 治 工 作》 这 些 都 是 我 们 在 新 形 势 下 , 强 和 改 进 思想 政 治 工 作 的 , 加
当前 , 从我们 矿来看 , 部分走上 政工岗位的青年干 部,不安心本职
工作, 他们认为“ 搞技术评高工 , 行政 路路通 , 生产腰 杆硬 , 搞 搞 搞政工

场空” 这实际上是没有摆正 自己的位置, , 看不到 自己工作 的价值 , 把 自己列入从属地位 , 因而态度 比较 消极 , 反过来 , 又削弱 了思想政 治工
关键 词 : 想政 治 工作 大 气候 认 识误 区 思
在油 田重组改制不断深化 的新形势下。必须大 力加强和改进 企业 的思想 政治工作 , 这是改革新形势下 企业谋求发展、 稳定队伍的客观要 求和迫切任务 ,也是企业处在转 型时期 ,赋予广大政 工干 部的重要使 命 。大庆 油田建设 以来, 有着开展 思想政治工作的光荣传统, 广大政工 干部不辱使命 , 取得 了思想政治工作的辉煌成绩 。但是, 也不能不看到 , 开展企业思想政治工作 , 当前还存在一些不 可忽视 的问题和薄弱环节 ,

走 出“ 大环境不好, 小环境难 办” 的认识误区 . 立足本职工作 . 从
我做起 有的干部群众认为, 当前许多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薄弱了, 一些地方 程度不同的使政 工部 门的权威受到贬损 .思想政治工作的形象受到歪 曲, 严重削弱 了思想政治工作的战斗力 , 而引发 了严重 的后 果 , 以 从 所 片面的认为 ,大环境不好 , “ 小环境难办 ”“ 、 大气候治不好 , 小气候治不 了” 。笔者认 为,大环境 ” 小环境”“ “ 与“ 、 大气候 ” 小气候 ” 与“ 是相对的 毋庸置疑 。 大环境 ”“ “ 、大气候 , 以影响“ 可 小环境 ”“ 、 小气候 ” 但是 , 。 “小 环境 ”“ 、小气候” 也能影响“ 大环境 ”“ 、 大气候 ” 。五六十年代 的“ 雷锋 精 神 ”“ 、大庆精神 ”“ 、铁人精神 ” 不是给整个社会以巨大 的影响吗?如果每

走出哲学学习误区 提高知识运用能力

走出哲学学习误区 提高知识运用能力

例 1 2 1 年 江 苏卷 )1 1年博 鳌 .( 0 1 21 3
亚 洲 论 坛 年 会 的 主 题 是 “ 容 性 发 展 : 同议 程 与 包 共
【 略】 策 对哲 学知识 的考查 , 常常会采 用这样 的
设问 :请 用辩 证唯物论 的 内容加 以分析。 或“ “ ” 上述
材料体现 了历 史 唯物 主义 的哪些 道理 ? 解答 这类 ” 题型的关 键是建构 书本 的宏观 知识体 系 , 确地运 准
发 展 ” 内 涵 和 具 体 策 略 : 罗斯 总 统 梅 德 韦 杰 夫 的 俄 呼 吁 亚 太 地 区 的 国 家要 加 入 到 经 济 一 体 化 的 进 程
主 要 内容
世界的物质性原理及其方法论
辩 唯
申, 巴西 总统 罗塞 芙主张各 国应创 造条件 实现 经 济
增 长和 包容 性发 展 , 南非 总统祖 马提 出发展 中 国家 应加 强合作 、 共迎机遇和挑 战等 。“ 包容性 发展 ” 体 现 了唯 物 辩 证 法 的 哪 个 道 理? 请 结 合 材 料 加 以
历 史传 统 . 又
只注重单个 知识 点 的背 诵记 忆 , 没有建 构宏 观
② 运用辩证 唯物 主 义认 识 论的 自身特 色和
实践 是 认 识 的基 础 , 各 国的 实 是 相 互 相 互 沟通 的 : 的 思想。 世 界 各 国 在
蕊 -≮ |
提高
口 张 园 园
在一 般人眼中, 学 是学问的最高境界, 哲 充 满 神秘 、 象 与 思 辨 的 色 彩 。很 多 同 学 最 初 对 抽 《 活与哲 学 》 生 这部 分知 识充 满 了好 奇 与期 待 , 但 当学 习的序 幕 缓缓拉 开 , 初 的 学 习热 情 渐 渐 被 最 困扰所 代替 。常常有 同学 发 出这样 的疑 问 : 什 为

全面认识和把握按客观规律办事

全面认识和把握按客观规律办事

全面认识和把握按客观规律办事【知识梳理】对“按客观规律”的理解和掌握,应遵循获取知识的认知规律,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逻辑顺序来全面认识和把握。

1、“是什么”即什么是客观规律?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由于规律是客观的,所以又把规律叫做客观规律。

2、“为什么”即为什么按客观规律办事?(1)规律具有客观性,规律的客观性是指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规律的客观性还指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规律的客观性集中表现为它的不可抗拒性。

(2)人们能够认识规律并能利用规律。

人们要达到成功改造世界的目的,就必须认识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3、“怎么办”即怎样按客观规律办事?(1)认识规律。

规律总要通过各种具体现象表现出来,人们要运用抽象思维能力,对大量的具体现象进行概括和总结,发现和认识其中的规律。

(2)利用规律。

利用规律就是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人们要利用对规律的认识,预见事物发展的趋势和方向,指导实践活动,改造客观世界;也可以改变或创造条件,限制某些规律发生破坏作用的范围,使人们少受其害或免受其害,直到变害为利,为人类谋福利。

(3)按客观规律办事,就是实事求是。

我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从客观实际出发,从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做到按客观规律办事。

实事求是与解放思想是统一的。

【要点突破】全面认识和把握按客观规律办事,要走出三个知识误区:误区一:规律是客观的,所以规律是不变的(1)规律是客观的,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们既不能创造一个客观上不存在的规律,也不能改变或消灭仍在起作用的规律。

(2)但是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有条件的,只要条件存在,规律就存在、就起作用,一旦规律存在和发生作用的条件不存在了,规律就不起作用了。

不同的物质形态,不同的物质运动形式有不同的规律,同一规律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也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所以说规律不是不变化,但这种变化不是人为的变,而是随着客观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引导大学生走出思维方式的误区

引导大学生走出思维方式的误区
以下 几 种 。
的。所 以, 在运用这一思维形式时 , 不仅要注意静态
的比较 , 更要从客体 的动态过程进行 比较 , 这样才能
科学地 、 辩证地掌握客体的运动规律 和演化过程 , 真 正地 了解客体谁优谁劣和它们 的根本区别。仅仅满 足于将积累了数百年发展经验的发达资本主义 国家 和发展 不 过 几 十年 的 社 会 主义 国 家进 行 静 态 比较 , 犹如将一个正当壮年的大汉和一个尚未发育成熟的
工具 的功 能 , 于青 年大 学生 掌握 正确 的思维 方式 , 对
尤 其 是 在探 索 中艰 难 前 进 的 中 国 , 由此 发 现 了二 者 之 间那 极为 明显 的差距 。和 发达 国家 高得 惊人 的平 均 的 国 民收 入相 比 , 们 觉 得 社 会 主 义 制 度 是 造 成 他 社 会 主义 国家人 民生 活 水 平 落后 的 根 源 ; 和发 达 国
“ 上知天文 , 下知地理, 中知人事” 素问 ・ 是《 著 至教论》 中提 出的学 医者应 具备 的知 识结 构。“ 学
而不博而欲为医难矣” 已成为历代医家的共识 。皇 甫谧在文学 、 史学方面著述等 身, 葛洪 、 陶弘景于生 物学 、 天文 、 地理、 炼丹、 宗教等 多方面颇有造诣 , 李 时珍 的《 本草纲 目》 更被誉为 1 6世纪 的百科全书。 学愈博而思愈远 , 广博 的知识结构有利于透彻地理
的情 况 有 了更 多 的了解 。 在惊 叹其 高度 发 达 的社会
生产力之余 , 他们也将 目光 投向世界社会 主义 阵营
当今许多大学生之所 以产生信仰 、 信念危机 , 其
根 源 固然 是 多方 面 的 , 了 国 际 反 动 势 力 “ 除 和平 演
觉得前途渺茫。当然 , 比较是理论思维 的基本形式

关于理想与现实关系的辩证思考

关于理想与现实关系的辩证思考

关于理想与现实关系的辩证思考一,理想与现实的关系1.理想和现实是一对矛盾,它们的关系是既对立又统一的。

2.理想来源于现实,是对现实的反映,但不等于现实,是现实的升华。

3.理想高于现实,是现实的升华,但又不脱离现实,与现实是相互统一、必然联系的。

4.是在一定条件下,理想可以转化为现实,旧的理想实现了,又会有新的理想鼓舞和激励着人们。

二,在实践中化理想为现实1.对理想与现实关系的辩证思考4是实现理想的思想基础。

在树立和追求理想的过程中,我们常常会感受到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我们很容易对这种情况感到迷茫。

现实中有一种认知偏差,就是用理想否定现实,还有一种偏差就是用现实否定理想。

正确认识和把握理想与现实的关系,在一定条件下,理想可以转化为未来的现实。

空谈理想而没有现实,理想就会变成空想。

2.坚定的信念是实现理想的重要条件。

追求崇高的理想,仅有美好的愿望是远远不够的,追求理想需要有执著的信念,自信和毅力来源于对理想的执著追求,也是实现理想的强大精神力量。

3.勇于实践、艰苦奋斗是实现理想的途径。

理想必须通过实践才能转变为现实。

再好的理想,如果不付诸行动,就没有实际意义。

在通向理想的道路上,为实现既定的理想,要不怕吃大苦、耐大劳,不惜献出自己的一切。

践行艰苦奋斗精神,是我们实现理想的根本途径。

关于理想与现实关系的辩证思考 4人生理想的实现,就是把理想从观念转变为现实。

所以要实现人生理想,就要关于理想与现实关系的辩证思考 4,创造理想向现实转变的条件。

(一)理想与现实的辩证关系理想与现实的辩证关系是:第一,理想与现实是一对矛盾,二者的关系是既对立又统一的。

二是理想来源于现实,是对现实的反映,但它不等于现实,而是现实的升华。

理想的材料来源于现实,理想的可能性来源于现实,理想的动机也来源于现实。

一句话,“理想只能是现实的某种反映。

”第三,理想高于现实,是现实的升华,但又不脱离现实,与现实相互统一,必然联系。

理想是未来的现实,现实是理想的基础。

走出新课改的误区

走出新课改的误区
维普资讯
第 2 期 20 0 6年 4月
丕苔 孝
EDUCAT| NAL | o NNoVAT| N o
No 2 .
Ap i, 0 6 rl2 0
走出秆 课 玟 的误区
高清 潮
( 远 师 范 附 属 小学 靖 甘 肃 白银 700 ) 3 6 0
师教 “的认识 ” 摆9 9 时, 个图片 、根小棒也要求小组合 9 作, 在这些看似合作交流的背后, 更多的是放任、 随意和
了, 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调动起来了, 重要的是要让评价 远离“ 浮躁”避免绝对化、 。 形式化的倾向。 我们要善于接纳
学生, 学会倾听学生的心声 。 给学生提供一个安全的心理
新课改. 让数学课堂充满了激情与活力 ; 新课改 , 让 数学课堂更精彩。 然而, 在新课改中, 由于一些教师还没有
究竟什么时候需要小组合作呢?我觉得应该在出现
新知识 、 需要培养学生新能力时让他们合作交流 ; 当遇到
大家都希望解决的问题且有一定难度时让他们合作交 流; 当学生意见不一致而且有必要争论时。 不妨让持相同 意见的学生一起合作探究 。 准备与对方辩论。另外, 小组
学模式 , 创建 以学生为主体 的素质教育模 式 , 我的理 解是 : 创设 自由、 和谐的学习氛围 , 把学习的主动权真
面得到发展。 二、 合作流于形式
持以鼓励为主, 才是富有魅力、 最有价值的评价。 在实践新
课程时, 我们不要认为只有对学生肯定 了、 表扬了、 鼓励
《 数学课程标准》 倡导 自主、 合作 、 探究的学习方式 , 于是有的教师便把合作交流当成了法宝, 一节课似乎没 有小组合作便不是体现新课标理念的课。比如; 有的教
上, 当学生回答了一个再也 简单 不过 的问题后 , 其他

引导学生走出创造性思维的误区

引导学生走出创造性思维的误区

引导学生走出创造性思维的误区人类最有活力的行为是创造,创造是科学研究的第一要义。

创造性思维是创造力的核心,是人们完成创造活动的基础,创造性人才的培养必须以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为基础。

结合学科特点,抓住教学契机,点燃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火花,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是语文教学的一项基本任务。

教学的实际中,我们语文教师常常会落入一种尴尬的境地。

为了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一方面我们会积极鼓励学生大胆思考、提出自己的独立见解;另一方面我们又会发现学生为了求新、求异,常常偏离创造性思维的正确轨道,陷入创造性思维的误区。

怎样摆脱这种尴尬,及时引导学生走出创造性思维的误区,是语文教师必须面对的实际问题。

误区一:思维目的不明在强调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的今天,我们语文教师会努力地为学生的思维活动提供广阔的空间。

而教学实际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某一项思维活动中,学生的思维形式非常活跃,但是思维的内容却像脱缰的野马,不着边际、漫无目的。

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就不能一味地喊好,而应该及时地加以调控,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既定的目标。

比如,有一节语言知识综合运用训练课,本人要求学生用一个比喻来说明“青年需要知识”的道理。

要求提出来以后,学生发言非常踊跃,当然其中不乏精彩的答案。

同时,也出现了这样一些答案,一部分学生用“天空需要白云”、“火车需要轨道”、“机器需要零件”、“自行车需要链条”、“电脑需要软件”等等比喻来说明青年需要知识的道理。

显然,这些同学没有抓住问题的要害,思维的过程脱离了根本目标,落入了为了思维而思维的误区。

根据这一实际情况,我就耐心地帮助学生分析问题的症结,使学生明确造成思维走向偏差的原因,从而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既定的目标。

最后,这些学生重新给出了诸如“鱼儿需要水”、“禾苗需要阳光”等与问题目标相吻合的答案。

误区二:思维过程混乱所谓思维过程混乱,一是指思维过程不清楚,二是指思维过程不正确,三是思维过程不合逻辑。

正确认识心理学,走出心理学误区

正确认识心理学,走出心理学误区

正确认识心理学,走出心理学误区正确认识心理学,走出心理学误区在当今社会,心理学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但同时也存在着许多对心理学的误解和误区。

这些误解不仅影响了我们对自身和他人的理解,还可能导致我们在处理问题和人际关系时做出错误的判断和决策。

因此,正确认识心理学,走出误区,显得尤为重要。

一、对心理学常见的误区1、认为心理学就是读心术很多人一提到心理学,就觉得心理学家能够洞悉他人的心思,仿佛拥有神奇的“读心术”。

然而,心理学并非如此。

虽然心理学家通过研究人类的行为和思维模式,可以对人的心理状态做出一定的推测和判断,但这绝不是读心术。

人的心理是极其复杂和多变的,不可能被简单地“读取”。

2、把心理学等同于心理咨询心理咨询只是心理学的一个应用领域,但心理学的范畴远远不止于此。

心理学还包括发展心理学、认知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实验心理学等众多分支,研究的内容涵盖了人类的感知、记忆、思维、情感、社会行为等多个方面。

3、认为学了心理学就能解决自己的所有问题有些人抱着解决自身问题的目的去学习心理学,期望能够一劳永逸地摆脱烦恼。

但实际上,心理学知识只是提供了一种理解和应对问题的视角和方法,并不能直接解决所有的个人问题。

而且,即使是专业的心理学家,也会面临自己的心理挑战。

4、觉得心理学只是理论,没有实际用途这种观点忽视了心理学在许多领域的实际应用。

例如,在教育领域,心理学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心理需求,从而制定更有效的教学方法;在商业领域,心理学可以用于市场调研、消费者行为分析和员工激励等;在医疗领域,心理学对于治疗心理疾病、促进患者康复也起着重要作用。

二、正确认识心理学1、心理学是一门科学心理学是基于实证研究和科学方法来探索人类心理和行为的规律。

它通过实验、观察、调查等手段收集数据,并运用统计分析和理论推导来得出结论。

与其他自然科学一样,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是经过严格验证和反复检验的。

2、心理学关注个体差异每个人都是独特的,其心理和行为也存在着差异。

简述如何处理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关系。

简述如何处理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关系。

简述如何处理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关系。

1、正确处理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

从实际出发,最根本的就是要从物质世界固有的规律出发,遵循客观规律,正确处理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坚持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

首先,尊重客观的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之前提。

主观能动性不等于主观盲目性、随意性,不等于胡思乱想,蛮干一通、要从实际出发,按照客观规律办事、人们的实践活动越是建立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主观能性也就发挥得越充分,越有效,反之,则一定会受挫折和失败。

毛泽东同志说:“人们要想得到工作的胜利即得到预想的结果,一定要使自己的思想合乎外界的规律性,如果不合,就会在实践中失败”(我们建国50多年的经验教训,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其次,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

客观规律是事物内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是隐藏在事物现象的背后的、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所以人们认识和掌握规律不是轻而易举的、要取得一个合乎规律性的认识,往往要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多次的反复才能完成,只有充分发挥的主观能动性才能更好地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为人类造福。

2、正确发挥主观能动作用。

(1)必须遵循客观性原则、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以承认规律的客观性为前提。

(2)必须把握能动性原则、人们通过自觉活动能够认识规律和利用规律。

(3)必须坚持实践性原则、实践是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内在统一的现实基础。

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就是要从我们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出发、对于青年学生来说,就是要树立脚踏实地,求真务实的学风,努力科学文化知识,为将来服务社会、建设国家打下坚实的知识基础。

正确认识心理学,走出心理学误区

正确认识心理学,走出心理学误区

正确认识心理学,走出心理学误区正确认识心理学,走出心理学误区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心理学这个词常常被提及。

然而,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对心理学的理解可能存在着诸多误区。

这不仅影响了我们对自身和他人心理的正确认知,也可能在面对心理问题时采取错误的应对方式。

因此,正确认识心理学,走出常见的误区,显得尤为重要。

一提到心理学,很多人会立即联想到心理咨询。

他们认为,只有那些心理有问题、精神不正常的人才需要接触心理学。

这是一个极其片面的观点。

实际上,心理学的研究范围非常广泛,它涵盖了人类的认知、情感、意志、行为等多个方面。

从婴幼儿的心理发展到老年人的心理变化,从教育心理学到职场心理学,从社会心理学到消费心理学等等,心理学无处不在,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另一个常见的误区是认为心理学就是读心术。

有些人觉得心理学家能够一眼看穿别人的心思,甚至能够预测他人的行为。

然而,这是不可能的。

心理学是通过科学的方法和理论,对人类的心理和行为进行观察、分析和研究,从而得出一般性的规律和结论。

它并不能直接读取一个人内心深处的具体想法,而是通过观察外在的行为表现、语言表达、情绪反应等,来推测可能的心理状态。

还有一种误区是认为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都是绝对正确和一成不变的。

事实上,心理学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完善的学科。

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以及研究方法的不断创新,心理学的理论和观点也在不断更新和修正。

例如,曾经被广泛接受的某些心理治疗方法,在新的研究成果面前可能会被证明并非最优选择。

那么,为什么会存在这些误区呢?一方面,大众媒体的不当宣传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为了吸引眼球,一些影视作品或新闻报道往往会夸大心理学的某些方面,导致公众产生错误的认知。

另一方面,心理学本身的专业性和复杂性也使得普通大众难以在短时间内全面、准确地理解它。

为了正确认识心理学,我们首先要明确心理学是一门科学。

它遵循着科学的研究方法,包括观察、实验、调查等,通过收集和分析数据来验证假设和得出结论。

走出体育教师课余带生训练误区履行职责实施“四适”科学教练

走出体育教师课余带生训练误区履行职责实施“四适”科学教练

走出体育教师课余带生训练误区履行职责实施“四适”科学教练作者:黄伟仁饶声武来源:《体育师友》2010年第05期摘要:文章针对学校课余训练中的一系列不规范的教学行为,就如何提高认识走出误区,如何来司责和规范学校课余训练,使整个教练过程动机积极、行为科学进行了探讨,使课余训练切实做到“适当、适合、适时、适量”。

关键词:课余训练;误区;四适教练一、课余训练认识误区及其所导致的不规范、不科学的学练行为学校课余训练是体育教师课余的教学工作,客观上被打了“课余”的烙印,加上有的教师本身对此认识不足,误为“课余=份外”工作的误区。

不少教师只上课,课余不带生训练,即使有的带生训练也十分被动,诸如:教练过程脱离实际,违反认知规律、身体和技能形成的一般规律,无训练整体方案、阶段训练计划,无严密的组织措施和要求,表现的不科学,造成十分不良的后果。

归根结底,这是认识的问题,我们用“普及”与“提高”来概括,体育课是面向全体抓普及的话,课余训练就是抓提高的问题。

只有充分认识,摆好关系,才能走出误区,怀抱体育教师的事业心,才能有正确的工作定位,认真履行体育教师应尽的责任,并满腔热情投入到课余教练工作中。

在“减负”和实施素质教育的当今学校,充足的课余时间给体育教师培养、造就专业人才提供十分有利的条件,近年来,我们紧紧抓住这一契机,精心耕耘课余这片土地,辛勤挥洒汗水于沃土。

选才上,从一年级新生中选拔具有兴趣、爱好和体育灵性的学生,采用100米、原地推铅球、原地纵跳摸高等身体素质指标来选材,并对学生身材、体形等进行综合评估,此外,我们还有意将学生的文化课成绩作为选材的重要参数。

入选后逐一建档,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历史及各阶段素质记录、主要的阶段性目标和教学训练方案、实施训练过程综合分析笔记、改进方案等。

在课余体育生的教练中,无论刮风下雨,还是工作繁忙,我们始终坚守课余训练岗位,把抓体育特长生的课余训练,当作培训骨干,整体提升学校体育运动水平和体育教师造就体育专业人才的重要工作来抓,教练工作从不懈怠,做到一丝不苟。

高中政治哲学常识:全面理解规律的客观性

高中政治哲学常识:全面理解规律的客观性

高中政治哲学常识:全面理解规律的客观性规律客观性含义:就是指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

它有两层意思:一是指规律的存在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

由于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本身固有的内在联系,它不是人们从外部强加给事物的,不是人们的意识所赋予的。

不管人们是否认识它,喜欢它,它都客观地存在着。

二是指规律是否发挥作用,也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

规律起不起作用,关键在于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是否存在着。

当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存在时,规律就必然起作用。

当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不存在时,规律就不起作用。

如:价值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只要具备这个条件,价值规律就必然存在并发生作用,它不会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

规律具有客观性,还指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本身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人们不能根据自己的意志创造一个客观上不存在的规律,也不能改造或消灭仍然在起作用的规律,规律只能随着客观事物本身的性质、内容和所依赖的客观条件的变化而变化,而不能由人的主观意志任意改变。

规律的客观性突出地表现在它是不可违抗的。

规律是必然联系,说明它是铁的法则,具有强制性。

人们想问题,办事情不能同规律背道而驰,否则,就一定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规律的不可违抗性有力地证明了规律是客观的。

思维规律是客观的,并不是说思维规律可以脱离开人类的思维活动而存在。

思维规律的客观性表现在,不管人们是否意识到思维规律的要求,是否遵循思维规律进行认识活动,思维规律都在起作用,人们自觉遵循思维规律进行认识活动,思维规律就能促使人们获得正确认识,反之,在认识活动中就必然遭到失败。

第一课V ol.01天地合气物自生,不以人意为转移,物在先来意在后,承认客观是前提。

人类本从自然生,社会发展有规律,五大形态相更替,生力生关应统一。

如实虚歪三反映,正确错误要分清,神鬼观念把人骗,释疑解惑科昌明。

意识包括感思测,从外到内不会错,预测成功范例多,不可知论没处搁。

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不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

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不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

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不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一、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从不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这就是道。

所以个人的想法永远主导不了事物的规则,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认知且顺应规则。

在生活中经常有这样一个现象,很多人都觉得自己的想法总得不到实现,甚至认为明明自己很努力,为什么结果总不如愿。

所以就有这样一句话: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这句话是一个人谋事之时因为求而不得发出的感叹,一个人一旦坠入低谷之中,总会在抱怨说自己为什么运气不好,为什么自己会经历那么多的挫折,而在抱怨的同时,也会将原因归咎于外在因素。

其实究其根本,并不是这个世界没有依照你的意志去发展,根源当然也不是外在因素,而是你的意志不符合当下事件的规律。

所以说,从你开始出发的时候就已经错了,一做就错,最后的结果自然差强人意。

《素书》: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不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淮南子》中有一句话:由是观之,利害之路,福祸之门,不可求而得也。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从这里来看,利害的路子,福祸的门径,不是欲求而能够得到的。

能主导事物结果的是本质,能够影响一件事情走向的是根本,都不是通过主观欲求能够达到目的的。

人在判断事物的时候常存在一个误区,就是:用自己的眼睛耳朵去判断事物,并且以欲望去主导方向。

耳目的考察只能分辨事物的表象常理,而且自身被欲望驱使时心智也会混乱,这样的状态怎么能够探听事物的本质呢。

只有用心去观察,找到事物的核心本质根源,才能主导事物的结果。

所以凭着自己的小聪明去主导事物的人,最后反而会被事物吞噬,就好像一个人很聪明,手段很多,但是手段多并不代表能够达到目的,最后反而弄巧成拙,所以生活中有许多聪明反被聪明误的事情。

《素书》: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不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二、秦穆公是春秋五霸之一,也是一个伟大的政治君王,但是他年轻的时候却是一个浅薄而且鲁莽的人。

一个性情鲁莽而且有着过大欲望的人,一定会因为自己的过度贪求而招致灾祸,所以秦穆公年轻的时候犯过一个极大的错误。

如何在职场中正确客观看待事物

如何在职场中正确客观看待事物

如何在职场中正确客观看待事物职场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事情和人,而这些事情和人又常常会影响到我们的情绪和行为。

如果我们不能正确客观地看待事物,就很容易陷入情绪化和偏执的泥沼,导致职业生涯的受阻。

因此,本文将从不同角度出发,探讨如何在职场中正确客观看待事物。

认清事实本质在职场中,我们需要面对各种各样的问题,有的问题看起来很简单,有的问题则需要考虑很多因素。

然而,在面对问题时,我们需要首先认清问题的本质,切勿被表象所蒙蔽。

举个例子,在职场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不和谐的人际关系,有同事之间的矛盾,有领导和下属之间的摩擦等等。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认真分析问题,理性地判断是由于什么原因导致了这种不和谐的人际关系,并且采取行动来化解这种矛盾。

此外,在分析问题时,不要过于主观臆断,不要轻信传闻,要通过多个渠道了解情况,多听取各方的意见建议,尽可能地收集实证数据,尽量避免主观臆断和偏见的影响。

保持客观中立职场中,我们往往面对的是来自不同人、不同团队、不同部门的不同声音,这些声音往往带有严重的主观色彩。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保持客观中立的态度,不被感情所左右,不偏袒某一方,不盲目相信任何一方。

具体来说,我们需要理性地分析各方的意见和建议,并以实际的数据和事实为依据作出决策。

同时,我们还需要尽可能地了解各方的立场和目的,从而更好地评估他们的意见和建议。

此外,在职场中,我们还需要避免陷入“团队思维”和“群体效应”,不要盲目跟随某个团队或群体的决策,应该始终保持自己的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

抱持开放心态在职场中,我们应该始终抱持开放心态,不要停留在过往的经验和知识中,而要不断地学习、挑战和创新。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职场环境,掌握新技能和新知识,抓住机遇,获得成功。

具体来说,我们需要多听取各方的意见和建议,包括那些不同于自己的声音。

我们需要尝试新的方法和工具,挑战自己的思维和能力,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此外,在职场中,我们还需要保持紧张的学习状态,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和技能,不断地扩大自己的视野和思路,以更好地应对职场中的挑战和机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走出误区正确认识客观规律
福建省仙游第一中学郑冬奇邮编:351200 邮箱:xyyzzdq@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规律是事物内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列宁说,“规律就是关系”,就是“本质的关系或本质之间的关系”(见《列宁选集》第2卷,第584页)。

恩格斯指出:“我们早就证实,在每一个领域内,都有在这种偶然性中去实现自己的内在的必然性和规律性(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

”规律具有客观性,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但人们能够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为人类造福。

可见,正确地理解和把握客观规律对于人类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具有重大的意义。

在近几年全国各地的政治科高考试卷中,规律为必考点之一。

为了帮助学生学习好规律、运用好规律、解答好有关规律的试题,我们必须走出对规律认识的种种思想误区。

误区一:宿命论──认为人们在客观规律面前无能为力。

简析:马克思主义认为,客观世界的发展有着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但人们在客观规律面前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们可以在实践中认识它、研究它,从而掌握它、利用它,或者限制它发生作用的范围,来达到改造客观世界,为人类造福的目的。

列宁说得好:“当我们不知道自然规律的时候,自然规律是在我们的认识之外独立地存在着并起着作用,使我们成为‘盲目的必然性’的奴隶,一经我们认识了这种不依赖于我们的意志和我们的意识而起着作用的规律,我们就成为自然界的主人(见《列宁选集》第2卷,第192页)。

”所以,我们要反对宿命论,决不做规律的奴隶。

误区二:不变论──认为客观规律是永恒不变的。

简析:规律是物质运动过程中本身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都有其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过程。

当物质运动由一种存在状态转化为另一种存在状态,由一个发展阶段转化为另一个发展阶段时,其本身固有的规律也必然随之发生变化。

就像恩格斯所说的:“商品生产的这些经济规律,随这个生产形式的发展阶段的不同而有所变化(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

”因此,我们在认识客观规律时,必须一切以事物存在的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误区三:意志论──认为规律是可以创造或消灭的。

简析:规律是客观的,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

在实践过程中,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实际情况创造条件,使规律起作用的具体形式发生变化,但规律本身并不会因此而发生改变。

例如,人们可以利用规律引水上山,改变水流的方向,但引水上山仍是万有引力规律与机械运动规律共同起作用的结果,而绝不是人们改变了万有引力等规律。

正如斯大林所强调的:“马克思主义把科学规律——无论指自然科学规律或政治经济学规律都是一样——了解为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过程的反映。

人们能发现这些规律,认识它们,研究它们,在自己的行动中考虑到它们,利用它们以利于社会,但是人们不能改变或废除这些规律,尤其不能制定或创造新的科学规律(见《斯大林选集》下册,第540页)。

”因此,人们不能根据自己的意志创造一个客观上不存在的规律,或者改造、消灭正在起作用的规律。

误区四:指导论──认为人类在实践中要以客观规律为指导。

简析:这一观点混淆了客观规律与科学理论的区别。

马克思主义认为,规律是客观的,人们要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但规律本身并不能支配指导人们的行动。

人类的实践活动是受一定的思想意识的支配,因此,人们在实践中要以对客观规律的正确认识(科学理论)为指导,而不是以客观规律为指导。

毛泽东同志曾明确地指出:“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认为十分重要的问题,不在于懂得了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因而能够解释世界,而在于拿了这种对于客观规律性的认识去能动地改造世界。

在马克思主义看来,理论是重要的,它的重要性充分地表现在列宁说过的一句话:‘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运动。

’然而马克思主义看重理论,正是,也仅仅是,因为它能够指导行动(见《毛泽东选集》第1卷,第280页)。


误区五:先后论──认为先应认识和掌握客观规律,然后发挥主观能动性去实践。

简析:毛泽东指出:“不论做什么事,不懂得那件事的情形,它的性质,它和它以外的事情的关联,就不知道那件事的规律,就不知道如何去做,就不能做好那件事(见《毛泽东选集》一卷本第155页)。

”可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以认识、掌握和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和基础。

但这绝不是要求人们在进行任何一项工作前都必须在完全认识和掌握客观规律后,再去实践。

事实上,正是人们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发挥了主观能动性,才逐步认识和掌握事物的规律。

如果要求人们在掌握客观规律之后再去实践,那就无疑捆住了人们的手脚。

倘若如此,人们是永远也不会认识和掌握客观规律的。

误区六:等同论──即把规律等同于规则、法律等。

简析:这一观点只看到规律与规则、法律等的联系,而没有看到它们之间的区别。

规律是客观的,它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因此,人们不能制定、修改或废除它。

而规则等则是人们制定出来的,它是主观的,可以被修改、补充或废除。

因而,切不可把规律同规则、法律等混为一谈。

误区七:相互制约论──认为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是相互制约的。

简析:规律是客观的,指的是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还指规律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规律的客观性集中表现为它的不可抗拒性。

所以,客观规律始终制约着人的主观能动性,人们是否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决定着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能否收到积极的效果。

而人的主观能动性是派生的、第二性的,客观制约主观,而不是主观制约客观,正如马克思所说的:“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 卷,第603 页)。

”所以认为客观规律制约着主观能动性是正确的,而认为人的主观能动性制约客观规律则是唯心主义的观点。

误区八:自发论──认为只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就能认识、利用规律,把事情办好。

或认为只要尊重客观规律,就能把事情办好。

简析:人们办事情的过程,就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过程,所以人们要认识和利用规律,把事情办好,必须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但不能因此而认为只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就能认识和利用规律,把事情办好。

因为人的主观能动性实际上有两种:一种是脱离实际,违背客观规律的;一种是符合实际,符合客观规律的。

可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仅是认识和利用规律,办好事情的一个条件。

人们要把事情办好,必须使主观符合客观,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的要求去做,如果片面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就会给实际工作造成损失。

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的:“人们要想得到工作的胜利即得到预想的结果,一定要使自己的思想合于客观外界的规律性,如果不合,就会在实践中失败(见《毛泽东选集》第1卷,第261页)。

”因为客观规律始终制约着人的主观能动性,人们越是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收到的成效也就越大,可以做到事半功倍;人们尊重客观规律或掌握规律的程度越差,办事的成效也就越差,常常是事倍功半。

如果我们只是空谈尊重客观规律,不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去认识规律,不创造条件去利用规律,我们的工作也绝不会前进一步。

所以,认为只要尊重客观规律,就能把事情办好的观点也是不科学的。

总之,人们要把事情办好,必须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

误区九:好坏论──认为规律有好坏之分。

简析: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本身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它具有客观性,只要事物的性质没有变化且发生作用的条件存在,规律就必然起作用,所以规律本身并无好坏之分。

但规律自发地发生作用时,既可能给人类带来积极的作用,也可能给人类带来破坏性的严重后果。

规律具有好与坏的观点看到了规律发生作用时所带来的影响与后果是不同的,但没有看到规律是客观的,它本身并无好坏之分,所以是错误的。

参考文献:
⒈《马克思恩格斯全(选)集》
⒉《列宁选集》
⒊《斯大林选集》
⒋《毛泽东选集》
注:本文曾发表在《考试·高考文科版》ISSN1006-5962、CN11-2939/G4 2006年第3期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