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山区小城镇建设模式探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武陵山区小城镇建设模式探讨

摘要:发展小城镇是我国城镇化建设、带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大战略。但由于各地具体情况不同,因此,各个地区城镇化模式的科学选择也不同。尤其是地处武陵山脉腹地的铜仁城镇化建设模式就更应有自己的特色模式。

关键词:武陵山区;铜仁;小城镇;建设模式

由于受交通、自然等制约,让武陵山沉寂在大山深处。贫困,也成了这里群众戴在头上的“紧箍咒”。但是,这里秀美的山川河流,多彩的民族文化,正转化成后天优势。进入新世纪,随着扶贫开发深入推进,这个横跨湘、鄂、渝、黔四省市的特殊连片困难区域,上演了一场突围的大幕。随着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试点启动,让世代生活在这里的土家族、苗族、侗族等30多个少数民族3600多万人赶上致富的“快车道”。铜仁市位于贵州省东北部,地处武陵山脉中部,紧接湖南湘西自治州、怀化市以及重庆市。铜仁是云贵高原连接东部沿海地区的重要交通要道,素有“黔东门户”之称。铜仁市资源丰富,土地广阔而富饶,全市拥有土地总面积18003平方千米,其中有耕地面积4658.89平方千米,占总面积的25.87%,已发现与不同程度探明储量的矿产有59种,其中汞和锰储量最为丰富,是境内驰名中外,最具特色的优势矿产。铜仁市属典型的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市内雨量充沛,溪河密布,日照充足,为农业生产提供了有利条件,是贵州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基地,除主产水稻、玉米外,还生产红薯、洋芋、大豆、油菜、花生、烤

烟等经济作物。改革开放以来,铜仁市凭借自身独特的自然、人文条件及政策机遇,不断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依托自身优势加快推进农村城镇化建设。

一、铜仁市农村城镇化建设的现状及问题

近年来,铜仁市各区县的城镇规划、建设和发展,已经全面步入了快速发展轨道。到“十一五”期末,铜仁市城镇数量已发展到了74座(含5个办事处),城镇密度为0.41座/百平方公里。5年间,城镇建成区面积增加26.63平方公里,达到了90平方公里;城镇人口增加了24.5万,达到125万;城镇化水平提高5.5个百分点,达到了30.1%。目前,铜仁市城镇体系已初步形成,城镇规模不断扩大,城镇功能进一步完善。城镇化,已迈过了艰难的起步阶段。

首先,铜仁市依托资源办工业,围绕农业办工业,围绕市场办工业的工作思路,大力实施“强农稳市,兴工富市,旅游活市,商贸兴市环境立市”战略,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新的进展,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重大突破,城乡面貌日新月异,“三农”问题得到一定程度的妥善处理,农村城镇化还在快速发展,除县域得到优化稳定发展外,许多具有发展优势的村庄的城镇化也已初见端倪或还在起步。但是,尽管建制镇的数量和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都增加了,可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还没有实质性地向城镇化方向转变。

其次,重建轻管的现象严重,一些新划的建制镇或农村中心区域建起了大面积的标志性建筑和现代化样式的道路,以及标准化的

小区。但是相当一部分地区把小城镇建设起来以后没有实施有效的管理,而导致小城镇内部的卫生状况极差,环境污染严重,城镇秩序混乱的局面。这样不仅影响了小城镇的形象,而且无法实现推动小城镇自身发展及其拉动周边地区经济发展的功能。

再次,对小城镇的发展存在缺乏科学、合理规划的意识,规划工作片面强调小城镇自身的发展,规划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不强,没有充分考虑地方实际区位条件,资源状况。人口及人民意识、经济等各方面因素。有的规划缺乏基本建设要求,特别是基础服务设施不健全,出现“好看不好用”的局面,由此导致布局混乱,资源浪费和效率损失,制约了城镇经济的发展。

最后,地方政府在采用产业结构的调整来推动农村城镇化的同时没有合理协调好对农民利益调整分配的关系,同时,农民素质有待提高,不应只满足于现状,应通过政策调整展望未来,找准自己在利益调整中的价值定位,支持农村城镇化的发展。

二、铜仁市农村城镇化发展的思路

(一)高起点规划,城市建设更科学

对于铜仁市的科学规划应围绕市委市政府的“构建两带两圈产业体系、推进六个新跨越”发展战略部署来考虑,把铜仁市建成省际区域性中心城市,各县城、中心镇为基础的优势互补、辐射带动作用较强的梯级城镇体系,以吸引不同层次的农村群众向城镇转移,利用他们的一技之长,在城镇安居创业,实现角色转变。

(二)高标准建设,增加城市承载能力

城市道路是一个城市的骨架,其布局是否合理,直接决定着这个城市的功能,影响着这个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对于铜仁市而言,受到地理环境限制,城市道路数量少,标准不高,是制约各地城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为打破这一瓶颈,铜仁市必须新建和改扩建城市道路,基本形成科学、合理、顺畅的城市道路交通系统,为城市未来发展拓展广阔的空间。由于铜仁市城镇化起步较晚,城镇基础设施相对薄弱,很难适应城镇化发展的需要。为此,要解决这一难题,就必须加大城市供水、污水和垃圾处理、供电、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以提高城市的承载能力。住房建设是城市建设的核心内容。为此,各级政府在规范房地产市场的同时,要加大建设保障性住房力度,以满足中低收入人群的住房需求。

基础设施的完善,房屋建设的多形式推进,能够改善市民的生活质量,同时,也极大地增强了城市的承载能力,为快速推进城镇化进程打下了良好基础。

(三)高效管理,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

打造宜居城市,是近年来各地纷纷打出的口号。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居住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如何提升城市品位,为广大市民创造一个良好的人居环境,是时代对城市发展和管理提出的新要求。铜仁市要依托美丽的灵山秀水,融合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启动以创建园林城市、优秀旅游目的地城市为抓手的“创建”工作,改善城市人居环境,把铜仁市发展为宜居的生态旅游城。

三、铜仁地区农村城镇化建设的几种模式

铜仁地区在农村城镇化的建设模式选择与确定中需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基于铜仁地区的城镇化发展现状和区位因素,对铜仁地区的农村城镇化建设提出同心圆辐射模式、中心村建设模式、扇形扩展模式、佛珠式及产业集群等建设思路,具体如下。

(一)同心圆辐射模式

即以市、县中心为圆心,并在它的辐射下呈圆形波浪向四周扩展的城镇化模式。通过这种同心圆辐射模式,着力打造以“八县一市一特区”主城区为核心的经济圈,铜仁地区因没有平原地形,地势崎岖,面积狭小,所以应立足最基本的空间结构现状,在“八县一市一特区”已有的发展基础上,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十个区域根据目前的发展现状和区域特色,紧密结合西部大开发战略,因地、因时、因势制定自身的城镇发展规划和经济发展思路。按照区域经济发展的辐射理论,铜仁地区在打造以“八县一市一特区”为核心区域的经济圈时,通过点辐射、面辐射和线辐射的方式实现主城区与边缘落后地区优势互补,带动中心区域周边的建制镇或行政村经济发展,在总体上提高全区经济的运行效率和城镇化建设的速度,有步骤地推进全区的城镇化建设。

(二)中心村建设模式

中心村被认为是若干行政组成的,具有一定人口规模和较为齐全的公共设施的农村社区,它介于乡镇与行政村之间,是城乡居民点最基层的完整的规划单位。可见,中心村是一个规划概念,是城镇体系的基本单位的一种称呼,也是目前我国众多地区进行新型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