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教育学】教育学复习资料(1)
教育学复习资料完整版

教育学复习资料完整版篇一:《教育学》大学期末考试复习资料(完整版)《教育学》期末复习提纲一、选择题1. 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代表人物、主要观点)(一)教育学的萌芽1、中国萌芽阶段的教育思想:孔子(“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启发教学;“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学思结合;“学而时习之”的学习结合;“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的学行结合;“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的以身作则;因材施教)道家老子主张回归自然,一切任其自然就是最好的教育。
2、西方萌芽阶段的教育思想:苏格拉底:以其雄辩和与青年智者的问答而著名(产婆术)。
明确提出“美德是否可教”的问题。
柏拉图:《理想国》,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统治者。
亚里士多德: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
最早提出教育要适应儿童的年龄阶段,提出和谐发展教育。
古罗马昆体良:西方第一部教育著作是的《论演说家的教育》(又称《雄辩术原理》)。
比较系统论述了有关儿童教育的问题,被称为第一本研究教学法的书。
(二)独立形态教育学的阶段1.英国哲学家培根:近代实验科学的鼻祖,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提了出来。
2.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提出“泛智教育”思想,探讨“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
全面系统论述了班级授课制。
首先提出让一切男女儿童都受教育的普及教育思想,按照年龄分期确定了学校教育制度和教育内容。
3、英国教育家洛克的《教育漫话》,提出著名“白板说”。
4、法国教育家卢梭提出近代教育论述中最完备的关于教育年龄阶段的划分。
5、德国哲学家康德明确主张进行“教育实验。
6、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旧三中心7、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奇《林哈德与葛笃德》书中提出教育目的是全面和谐发展人的一切天赋力量和能力。
明确提出“使人类教育心理学化”的口号。
8、美国教育家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提出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改造。
提出“做中学”的思想,构成了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完整体系。
(新三中心)现代教育派的代表。
教育学考点(一)

教育学考点(一)1.教育机会平等包括教育起点机会平等、教育过程机会平等和教育终点机会平等。
2.文雅教育,亦称“自由教育”,最早由亚里士多德提出。
要实施文雅教育,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闲暇时间;二是要有自由学科。
3.广义的教育包括正式教育和非正式教育,其中正式教育又可分为正规教育和非正规教育。
4.家庭教育的特点:早期性、连续性、权威性、感染性、及时性。
5.20世纪30年代起,要素主义、永恒主义和新托马斯主义教育掀起了一场主张恢复西方传统教育核心价值取向、反对进步教育和新教育的运动,形成了“新传统教育”思潮。
6.20世纪三大教学运动指的是人本主义的学习观与教学观、程序教学运动和学科结构运动。
7.孔子是我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将毕生精力贡献给教育事业的人。
8.能够反映人类追求教育民主的观点的有:(1)有教无类,因材施教;(2)把一切知识交给一切人;(3)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4)人人生而平等,人人都有同样权利9.当代世界教育发展的趋势包括:(1)教育全民化;(2)教育终身化;(3)教育民主化;(4)教育信息化。
10.夸美纽斯是使教育学走上独立发展道路的第一人,因此夸美纽斯被称为近代的“教育巨匠”和“教育理论的始祖”。
在他看来,学校不幸变成儿童“才智屠宰场”,其根本原因在于教学工作违背了适应自然的原则。
夸美纽斯依据教育适应自然的原则将母育学校比喻为“春季”。
11.《大教学论》是近代第一部教育学著作,也被认为是最早的一部具有完整体系的教育学著作。
《大教学论》的出版是教育学形成独立学科的开始,它开创了近代教育理论的先河。
12.《母育学校》是世界上最早的学前教育专著。
13.《世界图解》是世界上第一本图文并茂的的儿童读本。
14.陈鹤琴先生提出并完善了“活教育”的理论体系。
“活教育”的目的论:陈鹤琴指出,“活教育”的目的是“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
“活教育”的课程论:鉴于传统教育的严重弊端,他主张到大自然、大社会中去寻找“活教材”。
《教育学》复习资料

《教育学》复习资料绪论1.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学是通过对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的研究,去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2.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大体上可以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1)教育学的萌芽阶段最早出现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是我国的《学记》西方最早的教育学著作是古罗马帝国教育家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教育》又称《雄辩术原理》(2)教育学的独立形态阶段1632年,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写出了近代最早的一部教育学著作——《大教育学论》。
提出普及初等教育、论证班级授课制、论述教学原则。
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出版教育名著《爱弥儿》,系统地阐述了他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
康德是较早在大学开设教育学讲座的教授。
1806年赫尔巴特出版《普通教育学》,标志着教育学已经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3)教育学的发展多样化阶段斯宾塞是英国著名的实证主义者,反对思辨。
代表作是1861年出版的《教育论》杜威创立实用主义教育学说,他的代表著作是1916年出版的《民主主义与教育》。
主张“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学校即社会”、“儿童中心”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杨贤江于1930年以李浩吾的化名出版了《新教育大纲》。
这是我国第一本试图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论述教育的著作。
(4)教育学党的理论深化阶段1956年美国心理学家布卢姆制订出了教育目标的分类系统。
他把教育目标分为认知目标、情感目标、动作技能目标三大类。
1963年美国的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发表著作《教育过程》。
他认为学科结构要与儿童认知结构相适应。
提出“任何学科的基本原理都可以用某种形式,交给任何年龄的任何儿童”1975年苏联心理学家、教育家赞科夫出版《教学与发展》。
强调教学应走在学生发展的前面,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
第一章教育的概念1.教育质的规定性(教育的本质属性)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活动与其他社会活动的根本区别,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它有以下四个方面的特点:(1)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是个体在社会的生存需要。
教育学复习资料--各章节重点(考试通过-超有效)

教育学复习资料--各章节重点(考试通过-超有效)work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mpany.2020YEAR教育学复习资料一、绪论1.教育学——是通过研究教育现象来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是教育科学体系中的一门基础学科。
2.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教育问题.教育的对象:不限于青少年,也包括幼儿、特殊儿童(主要是缺陷儿童)以及成人。
3.教育学创立的标志和条件:教育学的创立于16世纪—18世纪。
简述教育学创立的体系(标志):①对象:教育问题构成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②概念和范畴:形成了专门的反映教育本质和规律的教育概念与范畴及其体系;③方法:有了科学的研究方法;④结果:产生了一些重要的教育学家、专门的系统的教育学著作;⑤组织机构:出现了专门的教育研究机构教育学创立的条件(1)来源于社会实践发展的客观需要(2)与近代以来科学发展的总趋势和一般科学方法论的奠定有着密切的关系(3)与一些著名学者和教育家们的努力是分不开的4.教育学的发展:形成多种流派.①实验教育学:梅伊曼、拉伊;强调定量研究②文化教育学:狄尔泰等;采用理解与解释的方法③实用主义教育学:杜威、克伯屈④制度教育学:乌里、瓦斯凯等⑤马克思主义教育学:从社会、教育与人三者之间的历史的、现实的总体联系中来考察教育和人的发展问题。
⑥批判教育学:鲍尔斯5.当代教育学的特征(发展趋势)(1)教育学研究的问题领域急剧扩大(2)教育学研究基础和研究模式的多样化(3)教育学发生了细密的分化(4)教育学研究与教育实践改革的关系日益密切(5)教育学加强了对自身的反思,形成了教育学的元理论。
6.谈谈你对学习研究教育学重要意义的认识。
(P25-27)答:学习研究教育学重要意义在于:1、能启发教育实践工作者的教育自觉,使他们不断领悟教育的真谛。
2、能获得大量的教育理论知识,扩展教育工作的理论视野。
3、能养成正确的教育态度,培养坚定的教育信念。
4、能提高教育实际工作者的自我反思和发展能力。
教育学复习要点

教育学第一章教育学概述问答题1.教育学发展经历了几个阶段,各自的基本特点是什么?第一阶段:学科萌芽阶段〔奴隶社会—封建社会〕。
主要特征是教育学还没有从哲学、政治学、伦理学中分化为独立的学科,出现了少数专门探讨教育问题的著作。
第二阶段:学科形成阶段〔17—19世纪〕。
主要特征是教育学成为一门原始状态的独立学科。
第三阶段:学科成熟阶段〔19世纪50年代—〕。
教育学在整体和局部上都向着科学化方向发展,各种流派思想百花齐放。
第四阶段:学科现代化阶段。
随着社会的进步,生产的现代化,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促使教育学向现代化方向发展。
〔附注:萌芽时期教育思想和教育论著的三个方面特点:首先,这时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论著没有形成特定的独立体系;其次,教育学上的独立命题和范畴不多,有的命题和范畴既没有明确的的界定,同时又没有得到充分地展开;再次,教育经验总结和论述中,理论抽象层次较低,想象描述、形象比喻较多,许多没有进行严格的逻辑推理论证、没有科学实验证明。
〕2.学习教育学能给我们带来什么益处?1〕教育学能够教会我们认识教育活动2〕教育学教会我们如何成为一个好教师3〕教育学将会指导我们不断总结经验,探索教育规律,成为一个教育家第二章教育的产生和发展简答题1.简要阐述三种教育起源论的基本观点。
第一,生物起源论,认为人类的教育起源于动物界的生存本能活动,认为动物界就有教育活动。
这种观点混淆了动物的本能活动与人类社会教育活动的界限,是错误的。
第二,心理起源论,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
这种观点否认了教育是在意识支配下产生的目的性行为,是错误的。
第三,劳动起源论,认为教育起源于劳动,起源于劳动过程中社会生产需要和人的发展需要的辩证统一。
这种观点科学地说明了教育的起源,是正确的。
2.简述资本主义社会教育的特点。
P30-33(1)从法律上废除了封建社会教育的等级制度,扩大和普及了学校教育。
(2)学校教育系统逐步完善。
(3)创立了新的教学组织形式——班级授课制。
教育学复习资料完整版(供参考)

第一章教育的产生与发展1.教育的本质:教育是人类通过有意识地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从而影响自身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2.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3.学校的产生: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历史产物,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次重大事件.⑴生产的发展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物质上的准备.⑵统治阶级对人才的需求,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社会条件.⑶文字的产生和文化的发展,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现实条件.4.古代学校教育的特征:⑴与生产劳动相脱离,成为一种相对独立的社会活动.⑵为统治阶级所垄断,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森严的等级性.⑶内容主要是古典人文学科和治世之术,有明显的保守性.⑷教学的组织形式主要是个别教学,教学方法主要是灌输与死记,同时也注重在实践中学.⑸教育的象征性功能占主导地位.⑹出现专科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的萌芽.5、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教育终身化,社会化,生产化,民主化,国际化,现代化,多元化6.现代教育的特点:⑴具有鲜明生产.⑵逐步走上了大众化道路⑶内容日益科学化.⑷班级授课制成为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⑸形成了比较完备的教育系统.第二章教育学的形成和发展1.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普通教育学任务包括理论建设和实践应用.2.古代教育学思想:孔子的教育教学思想.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和教育思想家.孔子的教育思想主要反映在《论语》一书中.孔子主张:“有教无类”、“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战国后期,礼记中的《学记》,是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的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⑵西方古代的教育学思想苏格拉底是以问答法来启迪他人思想.分三步:①称苏格拉底讽刺;②叫定义;③叫助产术引导学生自己进行思索,自己得出结论.教师在过程中起助产作用.柏拉图的教育思想体现在《理想国》中.亚里斯多德的教育思想体现在《政治学》中.3.教育学的建立与变革: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是近代最早的一部教育学专著.主张把广泛的自然知识传授给普通人的“泛智教育”康德第一次将教育学列入大学课程.卢梭《爱弥尔》.洛克提出了“白板说”,提出“人类之所以千差万别,便是由于教育之故”;他主张绅士教育.裴斯泰洛齐第一个建立分科教学法并开师范教育先河.4.规范教育学的建立: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被称为《普通教育学》第一部规范形态的教育学,标志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赫尔巴特传统教育三中心“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注重系统知识的传授. 实用主义教育学美国教育家杜威《民本主义与教育》.以实用主义哲学为指导以儿童为中心以经验为基础以活动为主要手段的教育观念.5.当代教育学的发展:凯洛夫主编出版的《教育学》是一本试图以马义的观点和方法阐明社会主义教育规律的教育学.6.教育学研究在当代的发展趋势:⑴学科发展的分化和综合.⑵理论导向上的冲突与融合.⑶研究方法的多元互补. 教育学研究方法:观察法文献法调查法实验法比较法个案研究法.第三章教育与社会的发展1.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⑴政治制约着教育的领导权和教育的享受权.⑵政治决定着教育的目的的性质和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⑶政经制度制约教育制度.⑷教育相对独立于政经制度.2.教育对政经制度的影响:⑴培养合格公民造就政治人才.⑵宣传思想形成舆论.⑶促进社会政治民主化.3.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⑴生产力的发展为教育的发展提供基础性条件(人力与时间和才力与物力).⑵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⑶生产力发展水平对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教育结构有制约的作用.⑷生产力发展水平对教育的内容手段和组织形式的改革有决定作用.4.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⑴教育是实现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⑵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手段.⑶教育是发展科学的重要手段.5.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科学技术为教育的发展提供动力还为教育的发展指明方向.科学对教育的作用表现在⑴科技发展对教育者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⑵科技可以影响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⑶科技发展将促进学校教育专业与结构的调整与更新.6.教育对科技发展的作用:⑴教育能完成科学知识的再生产.⑵教育推进科学的体制化.⑶教育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⑷教育具有推进科学技术研究的功能.7.信息技术与教育.⑴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的知识结构和教育内容.⑵信息技术改变着教学和教育的观念.⑶信息技术的日益成熟和普及为实现教育的第三次飞跃提供了平台.8.文化对教育的作用⑴社会文化发展提高了人们对教育的需求,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完善.⑵社会文化发展促使学校与社会联系加强.⑶社会文化的发展促进教学内容的质量和结构的变化.⑷文化发展影响教育方法手段和组织形式的变革.9.教育对文化的作用⑴教育是社会文化得以保存和传递的重要手段.⑵教育是村金社会文化交流和融合的重要手段.⑶教育是社会文化创造和更新的重要手段.10.学校文化的特征:⑴是一种组织文化⑵是一种郑和性较强的文化.⑶以传递文化传统为己任.⑷学校文化的缩影是校园文化.11.学生文化的成因:⑴学生个人的身心特征.⑵同伴群体的影响.⑶师生的交互作用.⑷家庭社会经济地位.⑸社区的影响.12.学生文化的特征.⑴学生文化具有过渡性、非正式性、多样性、互补性、生成性.13.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指教育经验有自身的规律,对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具有能动作用.表现为:⑴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⑵具有政治经济和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性.第四章教育与个人的发展1.个体身心发展: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身心两方面的积极的变化过程.2.人的身心发展的特殊性:⑴人的身心发展是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实现的⑵人的身心发展具有能动性.3.关于身心发展动因的理论⑴内发论代表人物:中国的孟子;奥地利弗洛伊德认为人的性本能是最基本的自然本能;美国威尔逊把基因复制看作是决定人的一切行为的本质力量;美国心理学家格塞尔强调成熟机制对人的发展起决定作用.⑵外铄论代表人物:中国的荀子;美国的华生;英国哲学家洛克提出“白板说”.⑶多因素相互作用论: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与外部环境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4.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⑴不平衡性.根据个体身心发展的最佳期给予合适的教育.⑵顺序性.教育活动必须循序渐进地进行.⑶阶段性.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受教育者采取不同的内容和方法.⑷个别差异性.因材施教⑸互补性.注重培养受教育者自信和努力的品质.5.遗传或称遗传素质是指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如机体的结构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等的特点.6.遗传的意义.⑴是人身心发展的前提,为个体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⑵遗传素质的差异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⑶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是不能忽视的,但也不能夸大.7.成熟:人的机体的成熟程度制约着人身心发展的程度和特点,它为一定年龄阶段身心特点的出现提供了可能和限制.心理方面独立自主的自我意识。
大学教育学原理复习资料(免费完整版)[教育]
![大学教育学原理复习资料(免费完整版)[教育]](https://img.taocdn.com/s3/m/9bbb32d54128915f804d2b160b4e767f5acf80c8.png)
大学教育学原理期末复习资料(完整版)一.名词解释1.教育学:教育学是以教育事实为基础,以教育价值观引导下形成的教育问题为对象,探索和揭示教育活动规律性联系,并服务于教育实践的一门学问。
2.教育:广义的教育是指泛指一切增进人的知识与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的活动。
狭义:学校教育是由专门的教育机构所承担的、由专门的教职人员所实施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以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为首要和直接目标的教育活动。
3.教育目的:根据一定社会发展和阶级利益需要提出的培养人的质量规格的总设想或规定,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进行有意识、有计划的影响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想结果。
4.学校教育制度(学制):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系统,规定了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目标、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学校之间的纵横衔接关系。
5.义务教育:以法律的形式规定的,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
是一种普遍的、全民的教育。
6.课程:广义的课程指的是学生在学校中获得的全部经验,狭义的课程是指为实现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而规定的教学科目及其目的、内容、范围、分量和进程的总和。
7.课程计划:是国家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制定的有关学校教育和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8.课程标准:指学科课程标准,它是各学科的纲领文件。
是根据课程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编定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教学指导文件。
9.课的结构:是指课的组成部分及各部分进行的顺序和时间分配。
10.教学:是以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为基础的教与学相统一的活动,是以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多向互动、动态生成为存在方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有组织、有计划的教育活动。
11.教学方法:是师生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所采取的一系列教与学相互作用的具体方式和手段的总称。
12.讲授法:是教师通过简明、生动的口头语言向学生系统地传授知识,发展学生智力的方法。
13.班级授课制:将学生按年龄和程度编成班级,使每一班级有固定的学生和课程,由教师按照固定的教学时间表对全班学生进行上课的教学制度。
教育学复习资料

教育学复习资料导言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教育规律和教育问题的学科,它为教育实践提供理论指导和科学方法。
在教师资格考试、师范类专业课程及教育研究领域都有重要地位。
本文旨在为广大教育学学习者提供一份综合而详尽的教育学复习资料,帮助大家对教育学的理论和实践有更全面的了解。
一、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和内容1. 教育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教育规律和教育问题的学科。
它研究教育的目的、原理、方法和效果,以及教育与社会、个体等各种关系。
2. 教育学的基本内容教育学的基本内容包括教育的宗旨和任务、教育的对象和主体、教育的原则和规律、教育的方法和手段等。
其中,教育的宗旨和任务是教育学的核心内容,它决定了教育的方向和目标。
二、教育学的学派和流派1. 教育学的学派分类教育学的学派可以分为西方教育学和中国教育学两大类。
西方教育学主要包括行为主义、认知主义、社会构建主义、人本主义等;中国教育学主要包括新教育学、课程教育学、教育管理学、教育法学等。
2. 教育学的流派发展在教育学的研究和实践过程中,涌现了许多不同的流派,如进化主义、功能主义、唯心主义、唯物主义等。
这些流派从不同的角度和理论基础出发,对教育问题进行分析和解释。
三、教育学的理论模型和研究方法1. 教育学的理论模型教育学的理论模型主要包括教育目标模型、教育过程模型、教育评价模型等。
这些模型以不同的层次和角度来研究教育的方方面面,可以帮助教育工作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教育学理论。
2. 教育学的研究方法。
教育学复习资料

教育学复习资料一.《教育学》选择题1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可分为4个阶段;教育学的萌芽阶段;教育学的独立形态阶段;教育学的发展多样化阶段;教育学的理论深化阶段,教育学的萌芽阶段:2《论语》一书是大教育家孔子聚集的关于哲学、政治、伦理和教育方面的言论。
(因材施教)3.柏拉图的政治学著作《理想国》。
4.战国末最早出现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是我国的《学记》。
〔儒家思孟学派〕5.西方最早的教育学著作是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培养》。
教育学的独立形态阶段:6.近代最早的教育学著作是是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
他提出了普及初等教育,论证了班级授课制度。
〔他提出,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芒的职业〕7.法国的启蒙思想家卢梭的《爱弥儿》,系统的阐述了他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
8.德国哲学家康德,是最早在大学开设教育学讲座的教授。
9.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这是第一本自成体系的教育学著作,它标志着教育学已经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主张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
〔他是传统教育的代表人物,主张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
〕教育学的发展多样化阶段:10.英国资产阶级思想家,社会学家斯宾塞是英国著名的实证主义者,出版《教育论》11.德国教育家梅伊曼和拉伊同时提出了“实验教育学”。
12美国.杜威提出了实用主义教育学说,代表著作是《民主主义与教育》,主张以学生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做中学。
并提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从做中学”,“学校即社会”〔提醒大家注意助威逻辑关系,好比题的一个选项会出到“社会即学校”等〕13.凯洛夫的《教育学》,是第一本试图以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阐明社会主义教育规律的教育学14.杨贤江的《新教育大纲》,是我国最早第一本试图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论述教育的著作。
教育学的理论深化阶段:15.美国布卢姆制定出教育目标的三个分类系统,主要分为认知目标、情感目标、动作技能目标三大类。
16.布鲁纳的《教育过程》提倡结构教学,发现学习法。
教育学全面复习资料

教育学是一门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学科。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1.教育的概念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
学校教育(狭义的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2.学校教育制度⑴学校教育制度在形式上的发展历史上曾经有过从非正式教育到正式而非正规教育再到正规教育的演变。
正规教育的主要标志是,近代以学校系统为核心的教育制度,又称制度化教育。
(注重学历阶段)前制度化教育始于与社会同一的人类早期教育,终于定型的形式化教育,即实体化教育。
近代学校系统的出现,开启了制度化教育的新阶段。
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是清朝末年的“废科举,兴学校”,以及颁布了全国统一的教育宗旨和近代学制。
(1902《钦定学堂章程》壬寅学制1904《奏定学堂章程》癸卯学制)非制度化教育相对于制度化教育而言,它所推崇的理想是“教育不应再限制于学校的围墙之内”。
(注重终身教育)【教育制度的发展阶段:①前制度化教育②制度化教育③非制度化教育】⑵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①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②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③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④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⑤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⑥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3.古代中国学校教育的形态中国早在4000多年前的夏代,就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态。
西周以后,学校教育制度已经发展到比较完备的形式,建立了典型的政教合一的官学体系,形成了六艺教育即:礼,乐,射,御,书,数。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官学衰微,私学大兴,儒、墨两家的私学成为当时的显学。
隋唐以后盛行科举制度。
宋代以后,程朱理学成为国学,儒家经典被缩减为《四书》《五经》,特别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书被作为教育的基本教材和科举考试的依据。
明代以后,八股文被规定为科举考试的固定格式,一直到光绪31年(1905),清政府才下令废科举,开学堂。
教育学复习资料

教育学复习资料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
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是教育活动中互为的主体和对象。
教育者:凡在教育活动中承担着教育责任和施加教育影响的人都是教育者。
受教育者:凡在教育活动中承担学习责任和接受教育的人都是受教育者。
教育学是研究人类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先秦时期的《学记》是世界最早的一部教育专著。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的《大教育论》是教育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开始。
德国的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是教育学成为独立学科的代表作。
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在大学里讲授,最早始于德国哲学家康德。
19~20世纪,影响较大的是美国杜威为代表的实用主义教育学。
教育的人口功能(1)教育可减少人口数量,是控制人口增长的手段之一(2)教育可提高人口质量,是改变人口质量的手段之一(3)教育可使人口结构趋向合理化人的身心发展的概念人的身体发展包括机体的正常发育和体质增强人的心理发展一是知识、技能和能力的发展,一是思想品德和审美的发展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基本因素与作用1、遗传素质是人的发展的必要物质前提2、环境对人的发展有重要影响3、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教育方针是一个国家或政党发展教育事业,开展教育工作的根本指导思想我国的教育方针“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教育方针的精神实质1、一贯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方向2、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质量规格和标准3、坚持为社会培养劳动者4、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育人道路全面发展教育:是指教育者根据社会的政治经济要求和人的身心发展特点,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实施的一种旨在促进人的素质结构全面、和谐、充分发展的系统教育。
其组成部分为1、德2、智3、体4、美5、劳他们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促进,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共同形成着受教育者的合理素质结构。
素质教育:素质是个体在先天的基础上,通过后天的环境影响和教育训练而形成起来的顺利从事某种活动的基本品质或基础条件。
教育学原理全部考点背诵版(一)

教育学原理全部考点背诵版(一)一、教育学概述1. 教育的概念教育的本质: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
教育的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
教育的性质:教育具有社会性、历史性、民族性、阶级性、生产性。
2. 教育的功能个体功能: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包括生存功能、发展功能、享用功能。
社会功能:教育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包括人口功能、经济功能、政治功能、文化功能、科技功能。
3. 教育的目的教育目的的内涵:教育目的是国家对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的总的要求,规定人才培养的质量和规格。
教育目的的类型:终极目的、阶段目的、具体目的。
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宗教本位论、社会本位论、个人本位论、教育无目的论、生活本位论、能力本位论。
我国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坚持全面发展、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坚持个性发展。
4. 教育的发展教育的发展阶段:原始社会教育、古代社会教育、近代社会教育、现代社会教育、当代社会教育。
教育的发展趋势:全民化、终身化、民主化、多元化、信息化。
二、教育制度1. 学校教育制度学校教育制度的定义: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及其管理规则。
学校教育制度的类型:双轨制、单轨制、分支制。
学校教育制度的构成:学校类型、学校级别、学校形式。
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的改革: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
2. 现行学制现行学制的特点:重视早期教育、强调基础教育、提高教育质量、注重职业教育、发展成人教育。
现行学制的改革:学制缩短、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相结合、学校类型多样化。
3. 义务教育义务教育的概念:指国家对适龄儿童和少年实施的一定年限的、普及的、免费的、强迫的、世俗的基础教育。
义务教育的发展: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提高义务教育质量。
我国义务教育的发展:1986年颁布《义务教育法》,2006年修订《义务教育法》,实现免费义务教育。
教育学统考背诵要点(教育学原理)(一)

教育学统考背诵要点(教育学原理)(一)一、教育学概述1. 教育学的定义: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教育问题、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2. 教育学的任务:揭示教育规律,为教育实践提供理论指导。
3. 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古代教育学、近代教育学、现代教育学。
4. 教育学的分化与综合:普通教育学、特殊教育学、比较教育学、民族教育学等。
5. 教育学的研究方法:历史法、比较法、实验法、调查法、逻辑法等。
二、教育的基本概念1. 教育的本质: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2. 教育的目的: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3. 教育的功能:个体功能、社会功能、文化功能。
4. 教育的价值:内在价值、外在价值。
5. 教育的类型:按教育对象分为学前教育、基础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按教育性质分为公立教育、私立教育、民办教育;按教育形式分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
三、教育与社会发展1. 社会发展对教育的影响:生产力、政治经济制度、文化、人口等。
2. 教育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培养人才、传承文化、促进科技创新、促进社会公平等。
3. 教育与社会互动关系:教育与社会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促进。
四、教育与人的发展1. 人的发展概述:人的发展的内涵、阶段、特点。
2. 影响人的发展的因素:遗传、环境、教育、个体主观能动性。
3. 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作用:引导个体发展、促进个体全面发展、激发个体潜能。
4. 个体发展的规律:阶段性、顺序性、不平衡性、互补性、个别差异性。
五、教育制度1. 教育制度的定义:教育制度是规范教育活动的各种规则、组织形式和运行机制的总和。
2. 教育制度的发展:从等级制到平等制、从封闭制到开放制。
3. 现代教育制度的基本类型:学前教育、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
4. 我国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双轨制、单轨制、分支制。
六、课程与教学1. 课程概述:课程的概念、类型、结构。
2. 课程理论:学科中心课程理论、学生中心课程理论、社会中心课程理论。
教育学复习资料

教育学复习资料介绍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规律的学科。
作为教育领域的基础学科,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包括教育的目的、内容、方法、过程以及教育者和学习者等方面内容。
本文档提供了一些教育学的复习资料,帮助读者巩固和加深对教育学知识的理解。
一、教育学的概念教育学是一门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规律的基础学科。
它以教育为研究对象,通过理论的分析和实证的研究,揭示教育的内在规律,指导教育实践。
教育学的重要内容包括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过程、教育者和学习者等。
教育学通过对这些内容的研究,旨在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教育,指导教育实践,提高教育质量。
二、教育学的发展历程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经历了较长的发展历程。
在古代,教育学主要集中在教育哲学和教育伦理方面的研究。
到了近代以后,随着科学研究的发展,教育学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科学体系。
现代教育学的发展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 传统教育学阶段传统教育学阶段主要集中在教育哲学和教育伦理方面的研究。
其中,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孔子等古代教育家的思想对传统教育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2. 科学教育阶段科学教育阶段是现代教育学发展的重要阶段。
在这个阶段,教育学逐渐形成了科学体系,开始注重对教育现象和规律的实证研究。
同时,心理学、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的发展也为教育学的科学化奠定了基础。
3. 应用教育阶段应用教育阶段的出现,标志着教育学的研究开始与教育实践相结合。
在这个阶段,教育学的研究越来越关注教育实践中的问题,并提出了一系列实用的教育方法和策略。
4. 软科学教育阶段软科学教育阶段是教育学发展的最新阶段。
在这个阶段,教育学与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交叉融合,开始注重对教育文化、教育社会学和教育心理学等方面内容的研究。
三、教育学的基本理论教育学的研究基于一系列基本理论,这些理论对于理解教育现象和指导教育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几个常见的教育学基本理论:1. 人本主义教育理论人本主义教育理论强调人的主体性和发展性。
教育学原理复习资料(3篇)

教育学原理复习资料(3篇)教育学原理复习资料(一)一、教育学的基本概念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教育问题及其规律的科学。
它不仅关注教育的理论层面,还关注教育的实践层面。
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包括教育、教学、学习、教育目的、教育制度等。
1. 教育教育是指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它包括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教育是指一切能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的活动;狭义的教育则专指学校教育,即通过学校这一专门机构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
2. 教学教学是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知识和技能、发展智力、培养品德的过程。
教学是教育的基本途径,是实现教育目的的主要手段。
3. 学习学习是个体在特定情境下通过经验获得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变化的过程。
学习不仅包括知识和技能的获得,还包括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形成。
4. 教育目的教育目的是指教育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教育目的具有导向、激励和评价功能。
5. 教育制度教育制度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教育机构体系的总和,包括学校教育制度、教育行政制度、教育评价制度等。
二、教育的历史发展1. 古代教育古代教育以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教育为主,具有以下特点:教育内容以伦理道德为主,重视人文教育。
教育对象具有等级性,主要面向统治阶级子弟。
教育方法以灌输为主,强调死记硬背。
2. 近代教育近代教育以资本主义社会的教育为主,具有以下特点:教育内容逐渐科学化,重视自然科学和实用技术。
教育对象逐渐普及,开始面向平民子弟。
教育方法逐渐多样化,强调启发式教学。
3. 现代教育现代教育以20世纪以来的教育为主,具有以下特点:教育内容综合化,重视综合素质的培养。
教育对象全民化,强调教育机会均等。
教育方法现代化,重视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
三、教育的基本规律1. 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教育受社会发展的制约,同时又对社会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具体表现为:经济发展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政治制度决定教育的性质和方向。
教育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第一节教育及其产生发展★一、教育的概念: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与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
(教育最基本的功能是培养人才);“教育”一词最早出现在《孟子.尽心上》广义的教育:包括人们在家庭中、学校里、亲友间、社会上所受到的各种有目的的影响。
狭义的教育: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二、教育的基本要素及其关系1、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
2、教育要素间的关系:⑴教育者是教育影响和学生间的中介;⑵教育影响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的桥梁;⑶爱教育者是教育者选择和使用教育影响的依据。
三、教育的功能:是指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通过教育媒介对受教育者的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和作用。
可分为:⑴个体发展功能和社会发展功能。
个体发展功能是指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和作用。
社会发展功能是指教育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和作用;⑵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
正向功能是指教育有利于社会进步和个体发展的积极影响和作用。
负向功能是指教育阻碍社会进步和个体发展的消极功能。
⑶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
四、教育的起源:⑴神话起源说;⑵生物起源说;代表人物勒图尔诺和沛西能。
⑶心理起源说;认为教育是儿童对成人的模仿是教育的心理起源说,代表人物是美国的孟禄。
⑷劳动(社会)起源说;马克思五、教育的发展历程1、奴隶社会初期,人类出现了专门的教育形式即学校。
2、夏代,我国就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态。
西周的教育内容是以礼乐为中心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3、西欧进入封建社会后,形成了教会教育和骑士教育(骑士教育组要内容:七技:骑马、游泳、射击、投枪、打猎、下棋&吟诗)。
★4、20世纪后期教育特点:教育的终身化、全民化、民主化、多元化、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教育学】教育学复习资料(1) 教育学复习资料1、教育学——是通过研究教育现象来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是教育科学体系中的一门基础学科。
2、教育规律——是教育社会、人之间和教育内部各因素之间内在的本质的联系和关系,具有客观性、必然性、稳定性、重复性。
3、教育学的任务——是通过对教育现象的研究,来探索和揭示教育的客观规律,从而为教育实践活动提供科学理论依据。
4、义务教育——是国家通过法律形式予以规定的每个人都必须接受的一定程度的教育。
5、教育——是有意识的以培养人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6、学校教育——是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的,有目的、有组织、有系统的,以影响入学者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简单的说,学校教育就是专门的育人活动。
7、遗传素质——是先天继承下来的,与生俱有的生理特点和解剖特点。
8、教育目的——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需要的人的总目标、总要求,是所培养的人应达到的最终标准。
9、全面发展教育——就是“为促使人的身心得到全面发展而实施的教育。
”10、素质——指的是人所具有的稳定的内在的基本品质、资质、特点特征等。
11、素质教育——是按照一定社会发展的要求和教育对象身心发展的特点,来发掘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潜能,弘扬其主体精神,促进其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
12、应试教育——是一种以升学为唯一目的,围绕应考科目去开展学校活动的,片面的选拔淘汰教育。
13、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一定社会所需要的接班人和建设者,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的人。
14、师德——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必须履行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
从本质上讲,它是一定社会或阶级道德的一种具体、特殊的表现形式。
15、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它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的关系。
16、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身体力行,以形成他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
17、知行统一原则——又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
在德育过程中,既要对学生进行马列主义基本理论教育,又要引导他们长久进行实际锻炼,把理论教育与组织实践活动、提高思想认识和培养道德行为习惯结合起来,使学生成为知行统一、言行一致的一代新人。
18、德育过程——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思想政治观点、道德行为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施加系统的影响,使受教育者逐步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思想品德的过程。
19、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德育任务、德育内容与受教育者原有的思想品德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是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
20、课程—--广义的课程是指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内容的总和及进程安排。
狭义的课程是指某一门学科。
21、教学——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指导学生学习系统地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促进其身心全面发展的一种教育活动,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双边活动。
22、教育思想——是人们对一定社会和时代的教育现象、教育规律、教育问题的认识或看法,表现在培养人的一系列问题上的观念、理论及其体系。
23、我国的教育方针---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它具有阶级性和时代性、行政性和法令性、稳定性和发展性。
24、课程计划——又称教学计划。
是根据学校的培养目标和教育任务,由政府主管部门制订的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进行全面安排和规划的指导性文件。
25、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手段和方式的总称,它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
是师生相互联系的方式,是教法和学法的辩证统一。
26、班级授课制——又称课堂教学,是将学生按照大致相同年龄和知识程度编成班级,教师根据规定的课程内容,按固定的教学时间对全班学生进行统一教学的组织形式。
27、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教学理论指导下为设计和组织教学而在实践中建立起来的各种类型教学活动的基本结构。
28、教学过程的基本环节----备课、上课、作业布置和批改、课外辅导、成绩考核.成绩分析等。
29、班主任——是组织领导班级组成为坚强集体,协调各方面教育力量,指导学生的全面发展的人。
30、班集体——是将学生按年龄和知识水平分成有固定人数的教学班,经过一定的培养,使其成为具备集体特征的正式群体。
31、课外教育——指的是学校在课堂教学之外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开展的多种多样的教育活动和教育工作。
32、社会教育——是通过学校以外的社会文化教育机构对青少年和人民群众进行的教育、影响。
33、家庭教育——指父母或其他年长者对子孙晚辈进行的教育。
即在家庭中,家长自觉的、有意识的按照一定社会对人才的要求,通过家庭生活和言传身教,对子女实施一定教育影响的行为活动。
34、教育合力——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三种教育力量统一要求、互相促进、协调一致,形成合力。
35、教师的职责------是教师职权范围内应负的责任。
教师的基本职责有如下几个方面:(1)教好功课,努力提高教学质量;(2)做好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工作;(3)促进学生的身体健康;(4)组织好学生的课外活动协调学校与社会、家庭的关系;(6)开展教育教学研究和参与学校的管理。
36、课程改革要求我们建立什么样的教学观-------A、新课程中的教学观应体现课程与教学的统一,强调教学过程的开放性与生成性。
B、新课程教学观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C、新课程教学观高度突出了过程与方法的地位。
D、新课程教学观以人的发展为本位。
37、课程改革要求我们建立什么样的学生观------A、学生是发展的人。
B、学生是独特的人。
C、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38、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建立什么样的教师观------A、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B、教师是教育科学的研究者。
C、教师是课程的建设者与开发者。
D、教师应该成为社区型的开放的教师。
39、新课程对教师的教学行为有什么要求---------1)服务。
2)调控。
3)反思。
4)合作。
40、传统教学观与现代教学观下的教师教学行为有哪些差异-------A、单向性与综合性。
B、专制性与民主性。
C、统一性和差异性。
D、承袭性与时态性。
41、新课程下如何备课--------A、备教材的利用价值。
B、备课程资源的开发。
C、备教学过程的设计。
D、备学习方式的选择。
E、备师生问题的生成。
F、备教学活动的开展。
42、教师在教学中如何用好课本中的问题---------A、注重对新课程中课本问题编排意图的理解。
课程改革后,教材变化了,教师不再是教教材,而是要用教材去教学,要教会学生从学习问题中攫取营养。
因此,这就要求我们要站到审视问题的高度,思考教材的问题是为了让学生弄清哪些知识,知识间是怎样有机联系的,与我们的现实生活有哪些关联,应培养学生哪方面的能力等,这样,教者处理问题就能游刃有余,得心应手,学生便能触类旁通。
B、注重问题的挖掘,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1)教会学生分解问题,分散难点,理清思路。
课程改革后,课本上的问题有些是比较复杂的,综合性强,往往是若干个小问题组合而成,这些问题对学生来说贴近生活,既有兴趣,又难以下手,教者把握得不好,就会令学生对学习产生恐惧,处理得恰当,可激发他们兴趣。
因此,教师要善于教会学生找准切入口——分解问题,理清思路。
让学生在问题的分解中,掌握到编题的意图,这样,学生便能灵活地学会自我提问,达到授之以渔的教学效果。
(2)引导学生学会联系前后问题,比较异同。
问题具有典型性,代表性。
所以教学过程中,应着重让学生对今天所学的问题与前面有关联的问题联系,并比较,这样学生对知识点掌握就更能透彻,融会贯通。
(3)引导学生学会提出问题,“举一反三”,开阔视野,培养创新精神。
课本中的问题需要学生自己探索才能解答,没有现成的答案,所以,教学过程中要抓住问题让学生挖掘身边的素材,扩展自己的知识面,提高自己的能力,真正地发挥问题的作用,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C、有机地渗透问题的人文思想,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价值观。
新课程《纲要》中明确指出“把学生的情感价值观作为学生的发展目标之一”,所以,课程改革后,教材中问题很多都联系到生产生活实际,我们应抓住它对学生有机地渗透人文意识,培养他们正确的学习态度,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同时应强化对学生意志的培养,让学生在处理实际问题的复杂艰苦的情景中接受磨练。
43、为什么说转变学习方式是这场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学习方式不仅包括学习方法,而且涉及学习习惯、学习意识、学习态度、学习品质等心理因素和心灵力量。
学习方式转变的实质是教育价值观、人才观和培养模式的变革,对促进学生的发展具有战略性意义,是这场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
传统学习方式单一、被动,使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销蚀。
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转变这种被动性的学习状态,把学习变成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
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之所以出现学校,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可以让新一代人用较少的时间直接获得人类积累的文化知识。
因此,接受学习是必要的。
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这两种学习方式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彼此是相辅相承的关系。
但我们过去的传统教学中比较突出和强调接受与掌握,相对来说冷落和忽视发现与探究,使学生学习成了被动接受、记忆的过程,窒息了人的思维和智力,摧残了人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不利于学生的发展。
这次教学改革就是要改变这种状态,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突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44、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如何促进学生自主能力的发展-------A、实行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交往互动。
(1)赋予学生以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2)以交往互动的教学活动促进学生发展。
(3)学会交往,建立积极、和谐的师生关系。
(4)沟通教学与生活、社会的联系,拓展教学视野,完善教育内涵•B、坚持以学生为主体。
(1)突出教学目标的发展性。
(2)使课程变为学生“自己的课程”,唤起学生的自我需求,以自己的方式对教材进行诠释、理解、改造和重组。
(3)通过师生、生生与教材的沟通、对话、应答,达到共创共生、批判反思、求异创新的目的。
(4)“以学论教”,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主线。
强调学习活动以探究为主,学生为主,交互为主。
(5)教师对学生要“导其所思,引其所做,扬其所长,促其所成。
”C、在活动过程中发展学生自主能力。
(1)发展学生的自主性是学生成长的必然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