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目的的概述
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https://img.taocdn.com/s3/m/2ccd61e79b89680203d82551.png)
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 三,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
(一)个人本位论 个人本位论 (二)社会本位论 个体发展与社会发展的辩证统一论 (三)个体发展与社会发展的辩证统一论
我国的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是指教育所要培养的人的质量和规格的总要 求,即解决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的问题.按照 《教育法》的规定,我国现阶段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德, 教育法》的规定,我国现阶段的教育目的是" 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 人". 教育目的不同于培养目标和专业培养规格.教育目的 是对各级各类教育的人才培养标准的总体要求,而培养目 标,专业培养规格是某一层次,类别教育或某一专业的具 体要求.培养目标,专业培养规格的制订不应违背教育目 的,但又不等于教育目的.同时,教育目的也影响,制约 着课程目标和教学目标.总之,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课 程目标,教学目标是一般与特殊,普遍与个别,总与分的 关系,依次为: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 关系,依次为: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 目标.
二,普通中小学的任务和培养目标
普通中小学的性质与任务 (一)普通中小学的性质与任务 培养全面发展的具有独立个性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 设者,作为我国总的教育目的,是各种形式的教育和各级 各类学校都必须贯彻的,由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需要多层 次,多类别的人才,而且各级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水平又 有差异,所以各级各类教育在实现教育目的时也各有自己 的特点.因此,为在普通中小学实现教育目的,首先就要 明确这种教育的性质和任务.普通中小学( 明确这种教育的性质和任务.普通中小学(包括实施九 年制义务教育的小学,初中和高中) 年制义务教育的小学,初中和高中)教育的性质是基础教 育;它的任务是培养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他们学习做 人和进一步接受专业(职业) 人和进一步接受专业(职业)教育打好基础,为提高全民族 素质打好基础. 素质打好基础.
教育目的的概述
![教育目的的概述](https://img.taocdn.com/s3/m/0423594b26284b73f242336c1eb91a37f1113211.png)
教育目的的概述一、教育目的的概念(一)教育目的的定义所谓教育目的,就是人们在进行教育活动之前,在头脑中预先观念地存在着的教育活动结束时所要取得的结果。
它指明教育要达到的标准和要求,说明办教育为的是什么,培养人要达到什么样的质量和规格。
(二)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的关系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从二者的联系看,教育方针是教育目的的政策性表达,它们在对教育社会性质的规定上具有内在的一致性,都含有“为谁服务”的规定性,都是一定社会(国家或者地区)各级各类教育在其性质和发展方向上不得违背的根本指导原则。
从二者的区别上来看,首先,教育方针所包含的内容比教育目的要多些。
教育目的普通只包括“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而教育方针除此以外,还包含“怎样培养人”的问题和教育事业发展的基本原则;其次,教育目的在对人培养的质量规格方面提出较为明确的要求,而教育方针对“怎样办教育”、“办什么样的教育”方面的规定性更为突出。
二、教育目的的作用教育目的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依据,也是教育活动的归宿,它对于明确教育的方向、建立教育制度、确定教育内容、选择教育方法、组织教育活动、进行教育管理、评估教育质量等,教育目的都起着决定性的指导作用。
惟独教育目的确立以后,教育事业才干有组织、有计划地朝预定的方向发展。
教育不可能没有目的,无目的的教育是不存在的。
教育目的的具体作用表现在:1、控制教育对象的发展方向教育目的是社会对培养人材的总要求,按照教育目的来培养人的活动是一种对受教育者的控制活动。
这种控制活动需要较长的周期,需要学校、社会、家庭各方面的配合。
教育目的规定了受教育者预定的发展方向,可使各个方面共同地自始至终地对受教育者进行控制。
惟独这样才有利于青少年一代按照社会的要求,健康成长。
2、对教育活动起指导和支配作用教育目的始关系着教育全局性的问题,它贯通于教育活动的始终和一切方面,并对教育工作起指导作用,教育工作的一切方面都受教育目的的制约,都要符合教育目的的要求。
教育目的概述
![教育目的概述](https://img.taocdn.com/s3/m/cafca061905f804d2b160b4e767f5acfa1c783d9.png)
教育目的概述涉及对教育活动所追求的目标和意义的阐述。
教育目的通常包括以下几个层次:
1. 国家的教育目的:这是教育政策制定者根据国家的发展需求、社会价值观和文化传统设定的,旨在指导整个国家教育体系的方向。
国家的教育目的通常反映了国家对于培养公民、促进社会进步和维护国家安全等方面的期望。
2. 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在学校层面,教育目的更加具体化,针对不同教育阶段和类型的学校,如小学、中学、大学等,设定相应的培养目标。
这些目标可能包括知识技能的传授、道德品质的培养、创新能力的激发等。
3. 课程目标:课程目标是教育目的在课程设计和实施中的具体体现,它规定了学生在完成特定课程后应达到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等方面的标准。
4. 教师的教学目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课程目标设定具体的教学目标,这些目标指导教师的教学活动,确保教学内容和方法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达成预期的学习成果。
教育目的的实现需要教育者、学生、家长和社会的共同努力。
教育目的不仅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也是评价教育效果的重要标准。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社会背景下,教育目的可能会有所变化,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革。
例如,约翰·杜威在其著作《民主主义与教育》中提出了教育目的应与民主社会相适应,强调教育应促进个体的全面发展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教育目的的实现还涉及到教育方法的选择、教育资源的分配以及教育评价体系的建立。
教育目的的明确和实现对于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第四章 教育目的(1)
![第四章 教育目的(1)](https://img.taocdn.com/s3/m/a7f540a00029bd64783e2c2c.png)
(二)普通中小学教育的组成部分 体育 智育 德育 美育 综合实践活动 对于学生的发展,有时需要针对某种倾向,着重强 调或抓好某一方面的教育,但这不意味着可以忽视 和放松其他方面教育,否则就会出现重大缺陷或失 误
人才规格问题,从根本上说,是个性全面发
展的问题
区别:
a 教育目的是理论性术语,是学术性概 念,是教育学原理或教育基本理论研究的范 畴; 教育方针是工作术语,政治性概念,属 于教育政策学或教育行政学范畴 b 教育目的针对人的发展,指向受教 育个体;教育方针反应国家对教育事业整体 的要求和希望 c 教育目的是教育工作者和学生的中 级目标,具有理想性,不确定性;教育方针 是教育事业的知道思想,必须落实,具有不 可回避和现实针对性
(一)教育目的受一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及 以此为基础的政治观点与制度的制约 生产力是制约教育目的的最终决定性因 素,在阶级社会里,统治阶级的教育目的, 取决于统治阶级的经济利益和政治利益。
(二)教育目的的制定要考虑受教育者身心特点,但 它不影响教育的性质和方向 对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特点的认识是提出教育目的 的必要条件,原因: 1教育目的所直接指向的对象是受教育者 2人们期望教育目的转化为受教育者的个性,就必须 考虑受教育者的身体发展、心理发展的过程和规律 3教育目的主要通过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活动实现 4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不仅是教育的对象,而且 也必须是教育的主体
教育目的的内容结构
教育目的的内容结构是指教育目的由哪几个 部分构成及相互之间的关系 两部分:a 身心素质 b 社会价值
例: 毛泽东提出的教育目的中,“德、智、体 的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 是对身 心素质的规定; “劳动者及建设者”是对社 会价值的规定
教育目的的概述
![教育目的的概述](https://img.taocdn.com/s3/m/ef5402d5453610661fd9f477.png)
教育的概述一、教育目的的概念教育目的即指教育要达到的预期结果,反映教育在人的培养规格标准、努力方向和社会倾向性等方面的要求.狭义的教育目的特指一定社会(国家或地区)为所属各级各类教育人才培养所确立的总体要求。
各级各类学校无论具体培养什么领域和什么层次的人才,都必须努力使所有学生都符合狭义的教育目的。
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者产生什么样的结果。
可以表达为对教育活动具有指向作用的目的领域(也有人称为目标领域),含有不同层次预期实现的目标系列。
其结构层次有上下位次之分,依次为: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等,各位次名称的含义及所产生作用的特点既有相同性,也有各自的独特性。
它不仅标志着一定的社会(国家或地区)对教育培养人的要求,也标志着教育互动的方向和目标,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二、教育目的的功能教育目的的功能指教育目的对实际教育活动所起的作用。
教育目的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其层次的多样性,使它具有多方面的功能.1.对教育活动的定向功能任何社会的教育活动,都是通过教育目的才得以定向的。
教育目的是全部教育活动的主题和灵魂,不仅为受教育者指明了发展方向,预定了发展结果,也为教育工作者指明了工作方向和奋斗目标。
具体体现为:一是对教育社会性质的定向作用,对教育“为谁(哪个社会、哪个阶层)培养人”具有明确的规定。
二是对人才培养的定向作用,对“培养什么样的人”具有明确规定。
三是对课程选择及其建设的定向作用.它对选择什么样的内容、选择何种水平的教育内容、对内容如何进行取舍等具有决定性作用。
四十对教师教学方向的定向作用,除了要培养学生能力和技能方面的教学定向外,还有对培养思想品德方面的夹着定向作用,使教师知道自己所要教的最重要的是什么。
正因为教育目的的定向功能,教育活动才有所依循,避免其社会性质和发展方向上的失误。
2、对教育活动的调控功能一定的教育目的,是一定社会根据自身或人的发展需要对教育活动进行调节、控制的一种手段,以便达到其自身发展的目的。
教育目的概述
![教育目的概述](https://img.taocdn.com/s3/m/46dce1e0866fb84ae55c8da5.png)
二、教育目的的体系
教育目的(国家) ↓ 培养目标(学校) ↓ 课程目标(教师) ↓ 教学目标(教师)
学年(学期)目标-单元目标-课题目标-课时目标
1.国家的或思想家理想中的教育目的
地位:处于教育目的结构的上位,应当被各类 教育所遵循。
特点:这个层面的教育目的是高度概括化、抽 象化的,与教育实践间还存在较大差距,还不能代 替各级各类学校对所培养人材的特殊要求,还必须 把它具体化。
教学目标是课程目标的进一步具体化,是 教育者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 (如一节课一个单元或一个学期)工作时,希 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变化的结果。
三、教育目的的功能
(一)对教育活动的定向功能 对教育社会性质、社会功能、人的培养方向等的定向 (二)对教育活动的调控功能
以确定价值取向、确立标准、确立目标的方式对教育活动 进行调控。
突出。
导致的结果:对理性的极端推崇导致的结果是现代 人的生存危机
第一,理性的工具化使人丧失了对自然的敬畏,对他 人生命的敬畏,人与自然、人与他人处在一种紧张的关 系之中。
第二,理性的神圣化、绝对化使人生命的丰富性、多 样性和独特性丧失了,人成了一种只会追逐金钱与利益 的机器。为满足个体的私欲,而不顾他人的死活。很多 人为满足自己的好奇竟然希望他人跳楼自杀。
➢ (3)个人本位的教育目的
➢代表人物 18世纪和19世纪上半叶是其全盛时 期,卢梭、福禄倍尔、裴斯泰洛齐等人都属于这 一思想流派。
➢观点:
➢认为个人的价值远远高于社会价值,应当根据个人的 本性和个体发展的需要来确定教育目的
➢评价:
➢合理性:具有强烈人道主义色彩,强调个人的自由发 展、尊重人的价值
(2)人的理性和非理性的问题
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https://img.taocdn.com/s3/m/c4e00fd2b9f3f90f76c61be2.png)
2001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 展的决定》:“要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 旗帜,以邓小平同志‘教育要面向现代 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同 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坚 持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为人民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 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美的素质应该是人的一个独特的素质。
3、注意提高全民素质。 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是我国当今社会发 展赋予教育的根本宗旨,也是我国当代 教育的重要使命。 4、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全面发展培养各 级各类人才。 这一教育目的反映了我国教育的基本使 命。
三、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我国教 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这一学说是马克思、恩格斯在经济学的研究 中考察社会物质生产与人的发展关系时所提 出的关于人的发展问题的基本原理。 其基本思想是:人的发展是与社会生产发展 相一致的。旧式劳动分工造成人的片面发展, 大工业机器生产要求人的全面发展,并为人 的全面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实现人的全面 发展的根本途径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四、我国教育目的实现的策略
(一)正确领会和把握全面发展 ◆全面发展不是人的各方面平均发展、均衡 发展。 ◆全面发展不是忽视人的个性发展。 所谓“全面发展”,是受教育者个体必须在 体、智、德、美诸方面都得到发展,不可或 缺,即个性的全面发展;所谓“独立个性” 是体、智、德、美等素质因素在受教育者个 体身上的特殊组合,不可一律化,即全面发 展的个性。二者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第四章 教育目的
第一节 教育目的概述
一、教育目的的概念
(一)教育目的的定义 教育目的,是指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的社会 个体的质量规格的总的设想或规定。
教育目的概述
![教育目的概述](https://img.taocdn.com/s3/m/b3fa4577d4d8d15abf234eea.png)
③共性和个性的统一性
分析古今中外的教育目的,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教育目 的里包含着既有培养人的共性,又有培养人的个性的两个方面, 或侧重于培养共性,或侧重于培养个性,或兼而有之。这与确 定教育目的的指导思想有关。从教育的传统看,西方文化较强 调培养人的个性,鼓励人冒险和创新;东方文化较强调培养人 的共性,遵循中庸之道,如儒家文化。实际上,走极端都是片 面的,教育目的的确定既要考虑社会需要,也要考虑个人的需 要。也就是既要培养人的共性,也要培养人的个性。因为共性 是构成社会的基础,是社会稳定的前提;个性是社会发展的基 础,是社会变革的前提(从人的心理因素而言)。共性和个性 共同构成人的素质,也就是要培养具有共性的个性和具有个性 的共性,使之和谐统一。当然,共性和个性的结构与比例,应 视所从事的职业和所处的场合而定,而且人是有差异性的。
(三)成为劳动者、建设者、接班人
这两种提法明确了我国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也指出了我国教育 培养出来的人的社会地位及社会价值。他们不是剥削者,也不是供剥 削阶级驱使的工人、农民、知识分子,而是国家的主人。
三、确定我国现行教育目的的指导思想
(一)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理论依据) (二)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结合(理论依据) 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都只是教育的一部分。面对人、 社会和教育的现状,21世纪的教育除了不断加强科学教育 外,更重要的是要把人文教育提高到它应有的地位。这已 成为世界教育改革普遍关注的问题。 如美国一中学校长的信—— (三)“科教兴国”的思想(现实依据:社会主义物 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
(三) 1982年,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国家培养青少年、少年、儿童 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
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https://img.taocdn.com/s3/m/52fba47aeefdc8d377ee322b.png)
教育目的1.教育目的的概念(1)教育目的的定义教育目的指整个教育工作所要力图达到的最终结果,整个教育系统所要培养的人才规格和质量标准。
简而言之,教育目的所要回答的是“ 培养什么样的人” 的问题,是对理想中的人的素质结构和社会行为进行总体性的规划和预期。
(2)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的关系联系:在对教育社会性质的规定上具有内在的一致性,都含有“为谁培养人”的规定性,都是一定社会各级各类教育在性质和方向上不可违背的根本指导原则。
区别:1、教育目的:“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
教育方针:除上面两个,还有“怎样培养人”和教育事业发展的基本原则2、教育目的在对人培养的质量规格方面要求较为明确;教育方针在“办什么样的教育”“怎么样办教育”显得突出。
2.教育目的的主要理论(1)个人本位论。
代表人物:卢梭、裴斯特洛齐以及一些持自然主义和存在主义立场的思想和教育学者。
主要观点:人的本性在于其“自然性”;人性具有内在的、自我实现的趋向;只有每个人的本性都得到充分实现的社会,才是理想的社会;教育的目的就在于帮助人们充分地实现他们的自然潜能,以便在此基础上建立理想的社会和国家;对个性的压抑和摧残是一切专制国家和时代教育的通病,必须得到彻底的医治。
(2)社会本位论。
社会本位论,亦称“国家本位论”。
代表人物为柏拉图、迪尔凯姆、凯兴斯坦纳、法西斯和军国主义者等等。
主要观点:人的本性是其社会性(政治性、经济性或文化性);相对于个体来说,国家或社会是绝对的和优先的价值实体,个体只是构成这一绝对价值实体的“材料”或“要素”;个人的使命在于为国家或社会进步事业献身;教育的最高目的在于使个人成为国家的合格公民。
(3)内在目的论(4)外在目的论(5)教育准备生活说(6)教育适应生活说(7)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3.教育目的的确立的依据(1)社会依据1)据社会关系现实和发展的需要:现代社会关系结构及其制度的发展变化,对教育培养现代人提出了相应的要求。
教育目的概述
![教育目的概述](https://img.taocdn.com/s3/m/d5a472ae0029bd64783e2c87.png)
(教育目的)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行为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者产生怎样的效果。
狭义的教育目的是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才的总要求。
教育方针是国家或政党在一定历史阶段提出的有关教育工作的总方向和总指针,是教育基本政策的总概括。
它是确定教育事业发展方向,指导整个教育事业发展的战略原则和行动纲领。
教育方针含有“怎样培养人”的问题和教育事业发展的基本原则。
教育目的在对培养人的质量规格方面的要求较为严格。
教育目的意义:教育目的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它贯穿于教育活动的全过程,对一切教育活动都有指导意义,也是确定教育内容、选择教育方法和评价教育效果的根本依据。
教育目的的作用或功能有导向作用、激励作用或调控作用、评价作用。
教育目的包括三个层次:国家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教师的教学目标。
培养目标:是指根据各级各类学校的任务确定的对所培养人的特殊要求。
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在各级各类教育结构的具体化。
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之间的关系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
课程目标:指导整个课程编制过程的最为关键的准则,是指特定阶段的学校课程所要求达到的预期结果。
教学目标:教育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如一节课、一个单元或一个学期)工作时,行为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变化的结果。
这就要求学校、教师将教育目的、培养目标具体化,明确某阶段内的教学活动要达到的具体目标。
确定教育目的的依据: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教育目的的本质是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它是社会需求的集中反映。
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有不同的教育目的);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是确定教育目的的前提,在教育活动中受教育者不仅是教育的对象,也是教育活动的主体);人们的教育思想。
我国确定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和基础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
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劳动力,即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全面、和谐、充分的发展,还包括人的道德的发展。
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https://img.taocdn.com/s3/m/f59579b4dd3383c4ba4cd217.png)
第五章教育目的第一节教育目的概述教育目的是教育的核心问题,是国家对培养人的总的要求,规定着人才的质量和规格。
教育目的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方向,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
一、教育目的的概念1、广义的概念: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受到教育在身心诸多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者产生什么样的结果。
狭义的概念:教育目的是指各级各类学校在国家对受教育者培养的总的要求指导下,对人才培养的质量和规格上的具体要求。
2、教育研究教育目的,是要研究社会上的教育目的,它对个人的教育目的起着指导、调节、统摄作用。
3、教育目的的结构:是教育目的的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
教育目的一般有两部分组成:一是就教育所培养出的人的身心素质作出规定(也就是受教育者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素质)。
二是就教育所要培养出的人的社会价值作出规定(培养出来的人应该为什么样的社会服务,应当符合什么样的阶级利益)。
其中关于身心素质的规定是教育目的结构的核心部分。
4、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1)国家的教育目的国家对培养人的总的要求,它规定着各级各类教育培养人的总的质量规格和标准要求。
(2)学校教育目的培养目标(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是结合教育目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特点制定的各级各类教育的培养要求。
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之间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
(3)教师的教学目标(课程或者教学的)教学目标是在教学中,在完成某一阶段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
教学目标是微观层次的教育目的5、教育目的的作用:(1)导向作用:教育目的是一切教育行动的依据和前提。
(2)激励作用:教育活动又可以达成的最终目标,最终目标反过来激励教育活动。
(3)评价作用:教育目的是衡量和评价教育实施效果的根本依据和标准。
二、教育目的的社会制约性教育目的是由人提出的,属于意识范畴,它的形式是主观的,但人提出教育目的是有其现实的社会根源,它的内容是客观的。
教育目的是来自客观世界,来自现实社会。
教育目的的概念和名词解释
![教育目的的概念和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982ad265ae45b307e87101f69e3143323968f5d6.png)
教育目的的概念和名词解释教育是一个高度复杂且多层次的系统,涵盖了广泛的教学活动和学习过程。
在这一庞大的系统中,教育目的是一个核心概念,它是指教育的目标和意义。
教育目的涉及到个体发展、社会进步和价值观培养等方面,其所涵盖的范围十分广泛。
本文将对教育目的的概念进行深入探讨,并解释相关名词。
1. 教育目的的概述教育目的是指通过教育活动来实现的特定目标和理念。
它旨在塑造个体的品格、技能和知识,培养他们成为有思维能力和创造力的公民。
教育目的不仅仅局限于学校和教育机构,也包括社会和家庭的教育作用。
通过教育目的的达成,人们可以获得适应社会发展和个人成长所需的必要技能和知识。
2. 教育目的的分类教育目的可以根据不同的角度进行分类。
从个体发展的角度来看,教育目的可以分为认知目标和情感目标。
认知目标旨在促进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的发展,包括语言、数学、科学等学科的学习。
情感目标则关注个体的情感和态度的培养,如品德教育和公民教育。
从社会进步的角度来看,教育目的可以分为经济目标和社会目标。
经济目标旨在培养具备就业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人才,以推动社会的经济发展。
社会目标则强调培养公民意识、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参与能力,以建立一个和谐、民主、进步的社会。
从价值观培养的角度来看,教育目的可以分为个性目标和价值观目标。
个性目标关注个体的自我发展和个性塑造,旨在引导学生发展自信、自尊和自爱。
价值观目标则强调培养学生的思维道德和价值观,包括尊重、公正、伦理道德等。
教育目的的分类可以帮助教育者更好地理解教育的目标和意义,为教育活动提供指导,并促进教育的全面发展。
3. 教育目的的实现教育目的的实现需要依靠适当的教学方法和实践策略。
首先,教育者应该针对不同的教育目的,设计和实施相应的教育计划。
教育目的愈加明确,教育计划愈加合理,教学活动才能更加有效。
其次,教育者应采用灵活、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以满足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
不同的教育目的可能需要不同的教学策略,因此教育者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教育目的的概述范文
![教育目的的概述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c11bb354fbd6195f312b3169a45177232e60e467.png)
教育目的的概述范文教育目的是指教育的总体目标或方向,它体现了教育的价值取向和社会需求。
教育目的具有不同的层次和不同的分类方式,但总体来说,教育目的可以从个人层面和社会层面两个维度来考量。
个人层面的教育目的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促进个体的全面发展:个人要在身体、智力、情感、道德、艺术等各个方面得到全面的发展,使其具备健康、智慧、品格良好的素质。
2.培养创造力和创新精神:现代社会对创造力和创新精神的需求越来越高,教育应通过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和创新意识,培养其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新知识的能力。
3.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能力:个人受教育的目的也是为了适应社会的需求,并为社会做出贡献。
因此,教育应该培养学生各种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能力,包括沟通能力、合作能力、创业能力等。
4.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公民意识: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公民意识是个体成长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教育应该通过价值教育和公民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
社会层面的教育目的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促进社会发展和进步:教育是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基石,通过培养人才和传承文明,教育可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2.实现社会公平和社会正义:教育应该为所有人提供平等的机会,实现社会公平和社会正义,减少贫困和不平等的现象。
3.培养公民参与和社会责任感:良好的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教育应该培养学生具备公民参与和社会责任感的能力。
4.传承文化和传统: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还应该传承文化和传统,弘扬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和民族精神。
总而言之,教育目的是为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使个人能够适应社会需求并为社会做出贡献,同时也为了实现社会公平和社会正义,传承社会文化和价值观。
教育目的是多样的,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教育目的也会有所不同,但总体的核心在于培养具备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公民,为人的幸福和社会的繁荣做出贡献。
教育目的概述
![教育目的概述](https://img.taocdn.com/s3/m/ae75b87027284b73f242506f.png)
关于教育目的的概述教育目的的含义:一般认为教育目的是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的社会个体的质量规格总的设想或规定。
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的期望,即人们期望受教育者接受教育后身心各方面产生怎样的积极变化或结果,在一定社会中,凡是参与或关心教育活动的人,如教师、家长、政治家、科学家、艺术家等,对受教育者都会有各自的期望,也就是说都会有各自主张的教育目的。
狭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一个国家为教育确定的培养人才的质量规格和标准,是社会通过教育过程要在受教育者身上形成它所期望的结果或达到的标准。
这种教育目的是社会的总体上的教育目的,是由国家机关制定推行的,它对个人的教育目的起着指导、调节、统摄作用。
教育目的规定了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是培养人的质量规格,它集中反映了社会对年轻一代的要求,规定了教育工作的方向,它是教育工作的核心问题,它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也是教育工作的归宿,教育工作者只有正确认识,理解教育目的,教育活动才能进行得更顺利。
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概述:①主张以个人自身的完善与发展的需要作为制定教育目的的根本依据,认为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个人而不在于社会,教育的社会目的只是教育目的中次要的部分。
②主张尊重受教育者的天性和天赋的自由权利,维护受教育者的人格独立与尊严。
③强调每个受教育者都是不可重复的、独一无二的价值主体,强调个性的存在价值及其充分发展的重要性。
④把增进受教育者的个人价值,促进个人一切能力的和谐发展视作教育的最高目的。
社会本位论的价值取向的观点主要有:①社会本位论主张根据社会或国家的整体需要来造就个人,教育只是服务于社会或国家整体利益的工具与手段。
②认为社会是确定教育目的的首要因素,个人只是确定教育目的次要因素。
③认为教育目的在于促进个体的社会化,使个体掌握社会的知识与规范,成为符合社会准则的公民。
④认为个人只是教育加工的原料,个人不具有独立存在的价值。
⑤强调个人对社会规范或社会权威的服从。
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https://img.taocdn.com/s3/m/475c23290722192e4536f65f.png)
第一节 教育目的的概述
二、教育目的的功能
(一)导向功能 (二)选择功能 (三)激励功能
(四)评价功能
第一节 教育目的的概述
三、教育目的的确立依据 (一)教育目的要反映生产力和科技发展对人才的需 求。 (二)教育目的要符合社会政治经济的需要 (三)教育目的要符合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
第三节 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与培养目标
一、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
(五)劳动技术教育。 劳动技术教育是向学生传授现代生产劳动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生产技 能,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点,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的教育。劳动技术 教育包括劳动教育和技术教育两个方面。 劳动技术教育的任务: 1.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点和良好的劳动习惯。 2.使学生掌握初步的生产劳动知识和技能。 3.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通过劳动技术教育,增强学生的体质, 陶冶学生的情操,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并注意在劳动中培养学生 观察、思维、想象的能力和创造精神。
智育的任务:
1、向学生传授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在浩如烟海的科学知 识中,选择最基本的东西传授给学生,这就是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 2、培养训练学生形成基本技能和技巧。使学生获得在日常智力 和体力活动中常用的活动方式,如学习技能、操作技能、社会活动 技能等。 3、发展学生的智力,包括观察力、注意力、想象力、思维能力 等,其中核心是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
1981年,提出:“加强和改善思想政治工作,用马克思主义世界 观和共产主义道德教育人民和青年,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又红又 专、知识分子与工人农民相结合、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的教
育方针。”
第二节 我国的教育目的
二、我国建国以来关于教育目的的表述。
1982年,指出我国现阶段教育目的是:“国家培养青年、少年、 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 1985年,指出:“教育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 多出人才,出好人才。”“所有这些人才都应该有理想、有道德、 有文化、有纪律,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和社会主义事业,具有为国家 富强和人民富裕而艰苦奋斗的献身精神,都应该不断追求新知,具 有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造的科学精神。”
教育学原理——教育目的
![教育学原理——教育目的](https://img.taocdn.com/s3/m/de6417b8951ea76e58fafab069dc5022aaea468c.png)
二、我国的教育目的
1.建国以来教育方针的概况 2.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3.实现教育目的的对策
1.建国以来教育方针的概况
我国的教育目的是以教育方针的 形式表现的。发展过程可以分为 三个阶段: 50年代的教育方针 80年代的教育方针 90年代以来的教育方针
新的教育方针(十六大报告)
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 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 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 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 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和接班人。
2 .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培养“劳动者”,或“建设者和 接班人”;
▲要求德智体全面发展; ▲强调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附:⑴我国教育目的贯彻中的问题
(3)培养目标与教育目的
教 育 目 的 体 系
国家总的教育目的
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
逐 步
各门课程的教学目标
具 体
每个课时的教学目标
化
▲ 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
小学培养目标 初中培养目标 高中培养目标
我国小学教育的培养目标
初步具有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 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感情, 初步养成关心他人、关心集体、认 真负责、诚实、勤俭、勇敢正直、 合群、活泼向上等良好品德和个性 品质,养成讲文明、讲礼貌、守纪 律的行为习惯,初步具有自我管理 以及分辨是非的能力。
2.教育目的的功能
导向功能 调控功能 评价功能
教育目的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出发点、 依据和归宿。
3.制定教育目的的依据
社会需要是制定教育目的的客观尺 度;
第三章 教育目的
![第三章 教育目的](https://img.taocdn.com/s3/m/fee95cc58bd63186bcebbc28.png)
其他一些教育社会学家,如纳托尔普也持类似看法:“在教育 目的的决定方面,个人不具有任何价值,个人不过是教育的原料, 个人不可能成为教育的目的。”白尔格门也说:“教育除了造就每 个人使其乐于为社会而生活,并乐于贡献其最优力量于人类生活 的保存和改善以外,不能有别的目的。”
2.国家主义的教育目的论 产生的背景 国家主义的教育目的论兴起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日本、 意大利、德国为代表的极权主义教育是其集中体现。它们均鼓 吹国家利益至上,强调国家是一切价值的源泉,个人利益应无 条件地服从国家利益,教育只是实现国家利益的工具与手段, 为国家利益服务是教育的最高目的。
5.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 5.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 教育目的的层次由三个层面构成: 教育目的:全体对象的总要求; 培养目标:具体学校类型下的培养标准与要求; 课程与教学目标:课程或教学要达到的标准与要求。
教 育 目 的
培 养 目 标
1 2
培 养 目 标
3
培 养 目 标 …… 课 程 与 教 n 课 程 与 教 学 目 标 标 目 养
哈耶克也反对由政府亲自管理学校,他认为,“将整个教育 制度置于国家管理或指导之下,切切实实地隐含着种种危险…… 事实上,人们对教育所能拥有的对人的心智的控制力评价越高, 则人们就越应当相信将此一控制权置于任何单一权力机构支配 下所具有的危险。”
3.存在主义教育目的论 3.存在主义教育目的论 存在主义的教育目的论是从存在纪上半叶。与存在主义哲学一样,这 种教育目的论具有高度的个人主义色彩。在教育目的问题上,存 在主义者主要的观点大体上可以概括为:教育纯粹是个人的事, 教育无论是对公众、集体还是社会,都不承担责任。教育的目的 就是使每一个人都认识到自己的存在,并形成一套不同于他人的 独特的生活方式。教育要维护个人的自由,帮助个人进行自我选 择,并对自己的选择负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的概述
一、教育目的的概念
教育目的即指教育要达到的预期结果,反映教育在人的培养规格标准、努力方向和社会倾向性等方面的要求。
狭义的教育目的特指一定社会(国家或地区)为所属各级各类教育人才培养所确立的总体要求。
各级各类学校无论具体培养什么领域和什么层次的人才,都必须努力使所有学生都符合狭义的教育目的。
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者产生什么样的结果。
可以表达为对教育活动具有指向作用的目的领域(也有人称为目标领域),含有不同层次预期实现的目标系列。
其结构层次有上下位次之分,依次为: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等,各位次名称的含义及所产生作用的特点既有相同性,也有各自的独特性。
它不仅标志着一定的社会(国家或地区)对教育培养人的要求,也标志着教育互动的方向和目标,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二、教育目的的功能
教育目的的功能指教育目的对实际教育活动所起的作用。
教育目的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其层次的多样性,使它具有多方面的功能。
1.对教育活动的定向功能
任何社会的教育活动,都是通过教育目的才得以定向的。
教育目的是全部教育活动的主题和灵魂,不仅为受教育者指明了发展方向,预定了发展结果,也为教育工作者指明了工作方向和奋斗目标。
具体体现为:一是对教育社会性质的定向作用,对教育“为谁(哪个社会、哪个阶层)培养人”具有明确的规定。
二是对人才培养的定向作用,对“培养什么样的人”具有明确规定。
三是对课程选择及其建设的定向作用。
它对选择什么样的内容、选择何种水平的教育内容、对内容如何进行取舍等具有决定性作用。
四十对教师教学方向的定向作用,除了要培养学生能力和技能方面的教学定向外,还有对培养思想品德方面的夹着定向作用,使教师知道自己所要教的最重要的是什么。
正因为教育目的的定向功能,教育活动才有所依循,避免其社会性质和发展方向上的失误。
2、对教育活动的调控功能
一定的教育目的,是一定社会根据自身或人的发展需要对教育活动进行调节、控制的一种手段,以便达到其自身发展的目的。
教育目的对教育活动的调控主要借助以下方式举行:一是通过确定价值的方式进行调控。
这一点主要体现在对教育价值取向的把握上。
二是通过标准的方式进行调控。
教育目的总是含有“培养什么样的人”的标准要求,这些标准对实际教育活动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使教育者根据这样的标准调节和控制自身对教育内容或教学方式的选择等。
三时通过目标的方式来进行调控。
一种教育目的的实现会使它自身衍生出系列的短期、中期或长期的目标,具体调节和控制教育的各种活动。
就调节控制的对象而言,既包括对教育工作者教育观念、教育行为的调控;也含有对受教育者的调控,体现为对学生的外部调控和学生的自我控制。
3、对教育活动的评价功能
教育目的是检查和评价教育实践活动效果的衡量尺度和根本标准。
无论是过程性评价或者是终结性评价,都必须以教育目的为根本依据,对教育活动的方向和质量等作出判断,评价教育活动的得与失:一是对价值变异情况的判断与评价。
教育活动的进行,经常面临多种多样的价值观和教育目的的影响和干扰,并不是事先已赋予了明确的目的或多层次目标就能保证各方面的顺利进行和实现。
对于这种情况,必须坚持用所确立的教育价值观的要求进行衡量评价。
而是对教育效果的评价。
判断过程的得失、质量的高低、目标达成的程度等。
4,对教育活动的激励功能
教育目的实质上是人们的一种价值选择和追求。
在教育实践中人们接受了一种教育目的,娿就是认同了一种价值选择,就必然会激励人们为了实现自己所追求的价值而乐意付出各种努力,自觉抵制各种不符合教育目的的要求的活动,从而调动起人们自觉参与教育活动的积极性。
教育目的对各种教育因素还起着协调、沟通的作用,使它们保持一致,避免内耗和冲突。
教育目的的各种功能是相互联系、综合体现的。
每一种功能的作用,都不是单一表现出来的。
三,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
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是指对教育目的的价值性进行选择时所具有的倾向性。
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主要有以下三种:
1、个人本位的价值取向
认为人的价值高于社会价值,把人作为教育目的的根本所在。
个人本位论者主张教育目的的提出应当根据受教育者的本性,而不是从社会需要出发。
他们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人,充分发展受教育者的个性,增进受教育者的个人价值,评价教育的价值应当以教育对个人的发展所起的作用来衡量。
个人本位的价值取向在提升人的价值和地位方面具有积极意义,但完全忽视社会需要的个人本位者论在现实中极易导致极端个人主义,带有片面性。
2、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
认为社会价值高于个人价值,教育的根本价值是满足社会需要。
社会本位论者主张,教育目的要根据社会的需要来定,个人的存在和发展依赖并从属于社会,他的发展必须服从社会需要;教育目的就在于把受教育者培养成符合社会准则的公民,使受教育者社会化,保证社会生活的稳定和延续。
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在关注教育满足社会需要方面具有合理性,但完全忽视人的需要的社会本位论在现实中极易导致人的工具化、去个性化、超强社会化,带有片面性。
3、个人与社会统整的价值取向
认为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二者都重要,教育的根本价值是既满足个人需要又满足社会需要。
马克思吸收了以往任何时代关于人性、人的本质的理论观点,从哲学、经济学和社会学的角度历史地考察了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提出了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是对立统一的历史过程的观点。
既重视个人发展又重视社会发展的教育目的价值取向才是全面、深刻的。
也有研究者认为,真正合理的教育目的必须“牢固确立以适应人的全面发展需要作为教育的最高目标或终极目标的价值原则”。
(注:文档可能无法思考全面,请浏览后下载,供参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