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僧与四王-精

合集下载

浅谈_四王_与_四僧_的艺术特点_刘晓亮

浅谈_四王_与_四僧_的艺术特点_刘晓亮

2009-12热点聚焦清朝在中国的美术史上是一个重要的时间段,它是对中国绘画的一个总结时期,这一时期的绘画领域中文人画占主要地位。

由于董其昌分宗立派的思想,从根本上来论是树立画坛的正宗。

在他的思想指引下,清初的王时敏身体力行去实践,并影响了他的同道、弟子和家人,共同建立了以临摹为主要特色的———“四王”。

他们在艺术上强调“日夕临摹”、“宛如古人”,脱离现实醉心于前人的笔墨技巧,摹古是他们创作的一大倾向。

他们的艺术主张和艺术风格颇能迎合清王朝的束缚和麻痹知识分子的政治需要和清王朝贵族的审美口味,因此他们被誉为正统。

与这种画坛正宗相对的在野画家的代表则是“四僧”他们以其不拘一格的艺术思想和独特的个人风格,为清代古风弥漫的画坛带来了阵阵清风。

虽然以“四僧”为代表的一批在野派画家不入时代的主流,却是主流不可缺少的补充。

他们的作品不受任何的约束,通过他们的作品来寄托自己的情感,他们的作品像“元四家”一样,讲究抒发性灵,气韵超逸,极富有个性,这一类画家以清初“四僧”为代表的。

四王董其昌在绘画思想上主要为:扬南宗,抑北宗。

“以淡为宗,笔墨至上”。

南北宗论虽以倡扬文人画家,贬抑工匠画家、职业画家为表,而实际上却以重临摹、重笔墨、重心向、重真率为里。

如此,中国文人山水画向着半书法的方式的抽象化方向发展,运用视觉上各种对立因素如虚实、开合等去营造所谓的“心向”。

最终达到“集其大成,自出机杼”。

这便是“四王”渊源的传统,秉承这一传统,王时敏与王鉴继承它、深化它,并由王晕、王原祁进一步发扬,创造了王时敏、王鉴梦想达到却没完全达到的境界。

王时敏是“四王”之首,又是“娄东派”之先,少时得董其昌指授,取法“元四家”,以黄公望为宗,而偏于摹拟画风虚灵松秀,墨气醇厚,然而气势薄弱。

王鉴为“虞山派”之首,远述董、巨,仿古作品更见功力。

在山水画创作上讲究布局笔墨处处有传统、有来历,但是缺乏从写生中所获得创新。

青绿一格,又独得其妙。

王辉受益于前二王,又得力于前二王的推许,故名重一时,且影响深远。

美术专业毕业论文参考选题

美术专业毕业论文参考选题

陕西师大远程教育学院函授生美术专业毕业论文参考选题一、《国画专业》1.论“四王”与“四僧”的异同。

2.论赵孟颊对元四家的影响。

3,现代意识和审美观念的时代特点。

4.中国画的思维方式和表现语言体系所包涵的现代意识及其理念结构。

5.意境和生活与人生的深层关系。

6.书法、笔墨的形式美与人生情慷的契合点。

7.境界、语言、形式的完美结合是东方审美观念的最高理想8.东西方造型艺术的异同点。

9.长安画派今昔谈。

10.论中国画的市场问题(价值规律)。

11.浅谈书法临古与创新的关系。

12.逸乎以神游,谈然而心欢—从郭熙的绘画中透视其人生境界。

13.工笔画对其他画种及其工艺的借鉴。

14.读白石老人浅谈书法对绘画的影响。

15.论陈子庄绘画之笔墨·技法与意境的关系。

16;浅析弘仁山水画艺术特色和艺术思想。

17.石涛人生与书画—浅析《画语录》。

18.浅谈写生在山水画学习中的重要性。

19.浅谈八大山人写意“鸟”的造型。

20.由《落花诗贴》看唐寅山水画与书法的关系。

21. 浅谈王履《华山图序》—师法自然。

22. 浅谈沈周花鸟画的艺术成就以及对后世的影响。

23. 顾恺之人物画当中“形神”关系的浅析。

24. 浅析陈老莲人物画艺术风格。

25. 绚丽的瑰宝---朱仙镇木板年画。

26. 论临摹在中国画学习中的重要性。

27. 赵孟頫的仕元心态对其绘画思想的影响。

28. 探析徐渭诗书画中的意境美。

29. 徐渭艺术个性探究。

30. 从“眼中之竹”到“手中之竹”谈绘画创作。

31.浅论吴道子的艺术成就及其影响。

32.文徵明山水画意境浅析。

33.对写景山水画创作样式探略。

34.论山水画教学中写生的重要性。

35.赵孟頫“书画同源”论对文人画发展的作用与影响。

36.浅谈国产水墨动画的中国韵味。

37.试剖析徐渭绘画艺术形成的背景。

38.“线描”——在传统工笔人物画中的重要性。

39.浅谈黄公望的作品以及后世的影响。

40.传承与创新--浅析傅抱石笔墨当随时代。

情断神伤:清代山水与价值迷乱——兼谈四僧与四王

情断神伤:清代山水与价值迷乱——兼谈四僧与四王
47
化 阁 帖》 全部 临 写过 一 遍 , 他 对钟 、 王、 虞、 褚、 颜、 柳 及苏、 黄 等诸 家 的作 品 , 可 以说是 一生 临写 。他 五十 四岁在 京城 第二 次看 到王 羲 之 《 官 奴 帖》, 在 临这 幅 他 朝思 暮想 的 书法 经 典 时写 下 了 “ 顿悟 ” 的重 要 感 受, 自题 日 : “ 兹对 真 迹 , 豁然有会” , “ 豁焉心胸 , 顿
起时( 《 终南别业 》 ) 。在王维艺术生命存在价值 的 至高 无上 证 明 了“ 饿死 ” 的事并 不 小 , 而失 节 的事 也 大不 到 哪里 去 。舍弃 社 会 生 活 中 的是是 非 非 , 完 全 投人 到 艺术 与生命 的超 然 体 验 中去 , 这 可 能就 是 董 其 昌倡 导所谓 南 宗绘 画之所 在 。 二 则是 他 的书法 力 气 在 画 中所扮 演 的角 色 , 清 代绘 画所 谓 的复 古对笔 力 的重视 是一 个很 重要 的方 面。董其 昌临颜真卿 的作 品不计其 数 , 据称把《 淳
维 的指 责也 就可 以理 解 了 。屈 原 心 里不 舒 服 , 投 江 死 了之 , 而魏晋 以后 , 也 就 是 文 人 精神 确 立 之 后 ,

“ 畏死” 的精 神就 开始 了 。“ 端 坐 学无 生 ” 的 王维 , 在 内心对 生 死 尽 量 调 节 到 尽 可 能 自然 的 状 态 , 他 也
“ 倦 于仕 途 , 厌 于奉 制 ” , 而所 以“ 沉 吟未 能去 ” 者, 理 由充 分 得 很 : “ 世 纲 婴我 故 , 小 妹 日长 成 , 兄 弟 未 有 娶, 家贫 禄既 薄 , 储 蓄非 有 素 , 几徊 欲奋 飞 , 踟蹰 复相 顾。 ” ( 《 偶 然作 六 首 》 其三 ) 于是 在 诗 作 中间 为 自己 的所 作所 为 找足 了名 正 言 顺 的理 由 , 生 和 死 的对 峙

浅谈“四王”和“四僧”艺术精神

浅谈“四王”和“四僧”艺术精神

浅谈“四王”和“四僧”艺术精神发表时间:2012-03-31T16:47:52.390Z 来源:《时代报告(学术版)》2012年1月(上)供稿作者:叶扬岑[导读] 众所周知,“四王”是深受董其昌及其“南北宗论”影响的,“南北宗论”将艺术对比禅宗,亦分南北。

叶扬岑(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福建福州 350108)中图分类号:J2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41-1413(2012)01-0000-01摘要:本文着眼于中国画在当代的发展,通过将“四王”、“四僧”的绘画这一特殊艺术现象和中国的现实社会历史状况相联系,分别从“四王”、“四僧”当时所处的时代背景、师承关系、传统社会思想对他们的影响、文人画的发展历程、他们的绘画理论等五个方面入手,并以大量的历史事实为素材,对“四王”、“四僧”的艺术精神深入展开分析,探寻中国历史悠久的中国画得以发展到 “四王”、“四僧”的绘画形式的深刻原因。

关键词: “四王”;“四僧”;艺术精神到了现代,国人才慢慢地认识和了解“四王”和“四僧”的艺术成就,研究他们的专家、学者也越来越多,并且给予了他们适当的评价。

现如今的专家、学者不仅仅从整体上来研究“四王”、“四僧”,如《四王吴恽绘画艺术》(张书珩、傅新阳著)、《清初四僧绘画艺术》(张书珩、鄢爱华著)等等;也有从单个人物方面进行个案研究,如《为道日损——八大山人画语录解读》(崔自默著)、《八大山人》(胡光华著)、《石涛画语录》(石涛著、俞剑华注释)等等。

当今社会经济全球化的步伐日益加快,各国家、各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也日益频繁。

受西化思想的影响,一些人们觉得西方的艺术要强于我国传统的艺术形式。

但是纵观世界历史,并不一定是西方的东西就是优秀的东西,相反,更多的具有本民族传统性的文化才是世界各国一直引以为自豪的东西,也就是说民族的就是世界的。

1 中国社会传统思想对“四王”“四僧”艺术精神的影响1.1 中国社会传统思想对“四王”艺术精神的影响众所周知,“四王”是深受董其昌及其“南北宗论”影响的,“南北宗论”将艺术对比禅宗,亦分南北。

中外美术史知识要点归纳总结

中外美术史知识要点归纳总结

中外美术史知识要点中国部分一、对于设计专业的学生来说,学习中外美术史的重要意义:1.中外美术史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它记录了各个历史时期重要的美术遗存,阐述历史上各个时期经典美术风格和重要美术流派的艺术特色及其形成变化规律。

2.美术史是一门人文学科,它以视觉呈现的方式,记录社会发展的历程,学习中外美术史,不仅了解艺术造型、装饰风格、美术思潮的更迭与变迁,而且是理解中外文化特质的重要媒介。

3.设计的本质在于创造,而这种创造又常常根植于对中外民族文化特质的理解。

只有具备优秀的文化底蕴,才能产生优秀的设计。

中国美术史是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三个高峰递次运动的历史:中国绘画发展的第一个高峰——人物画中国古代绘画理论主张绘画具有“成教化、助人伦”的道德教育功能。

中国绘画发展的第二个高峰——山水画中国“天人合一”的道家哲学思想影响了山水画的繁荣。

中国绘画发展的第三个高峰——花鸟画狭义的花鸟画,指绘画的题材是花鸟。

广义的花鸟画,指绘画的题材不仅包括花鸟,还包括松竹梅兰、鱼虫禽兽、蔬菜瓜果等,即除人物山水之外所有的动植物。

花鸟画的主流是文人写意花鸟,追求崇高品德。

在中国美术发展的过程中,美术的创作队伍经过了分化,形成了民间画工、宫廷画师和文人画家三种美术创作者,与此形成了三个画种:画工画、院体画和文人画。

从目的上说,画工画主张祈福避祸,满足世俗需要;院体画主张成教化、助人伦;文人画主张自我表现,聊以自娱。

从题材上说,画工画主要表现民间世俗生活,代表作有;院体画主要表现宫廷生活,代表作有;文化画主要表现山水花鸟,代表作有;。

从种类上说,画工画主要是画像砖、画像石、敦煌石窟艺术和年画;院体画主要是人物画、工笔花鸟画和青绿山水画;文人画主要是水墨山水画和写意花鸟画。

大约在五十万年前,“北京人”创造了人体装饰品,是中国史前美术初创的标志。

史前美术繁荣的标志是彩陶的产生。

史前美术衰落的标志是玉器的出现。

《玉钩龙》是红山文化的玉器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论“清初四僧”的艺术特色及时代精神

论“清初四僧”的艺术特色及时代精神

【中国美术研究】文章主要从“清初四僧”的生活经历和当时的社会背景分析人物画风形成原因,从他们的传世作品中了解他们的绘画风格和艺术特色,最后阐述“清初四僧”对后世的影响以及对当代水墨画发展的启示。

一、“清初四僧”人物介绍及画风形成原因“清初四僧”是指弘仁、髡残、八大山人、石涛四位僧人画家。

他们都是明末清初的著名画家,由个人经历和身份特征相似而得名。

弘仁和髡残是由明入清的遗民,八大山人和石涛是明代宗室,明亡后,他们便出家为僧,以示不屈服于清廷。

他们将国破家亡之痛寄托在画中,抒写自己的身世之憾,同时也表现出他们不为命运所屈服的精神力量。

(一)弘仁弘仁,号浙江,安徽歙县人,清代著名画家。

他从小孤贫性癖,喜爱文学和绘画。

作为明代遗民,明亡后,他为了不臣服于清廷便去福建武夷山出家为僧。

同时,他还是“新安画派”的创始人,与查士标、孙逸、汪之瑞等四人称为“新安四大家”。

弘仁的山水画大多呈现出萧散冷寂的意境,其笔墨技法师从萧云从,作品神韵又似倪瓒。

他在早年就推崇和喜爱倪瓒的作品,其所画的家乡黄山,在继承了倪瓒的笔法和墨法上,又根据黄山的山石体貌独创新格,表现出黄山的独特精神气质。

(二)髡残髡残,字石溪,湖广武陵人,明末清初画家。

他年幼丧母,生性寡默,二十多岁出家为僧,常游于名山大川之中,三十余岁时明朝灭亡,他就加入了抗清队伍。

虽然反清失败了,但反清过程中为了躲避战争的烽火,经常逃到大山深处,便给了他感受大自然的好机会,为他后来的绘画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在绘画上,髡残擅长人物、花卉、山水,且尤其擅长山水,他的作品山重水复,有深邃清幽之韵。

他的笔墨技法师从黄公望、王蒙,擅长用秃笔渴墨,层层皴擦,厚重而不板,豪放而又有节奏感。

(三)朱耷朱耷,号八大山人,江西南昌人,明末清初画家。

他生于明代宗室,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十七子宁献王朱权的九世孙子,从小受父辈的艺术熏陶,他在很早的时候就会作画写诗。

到了崇祯十七年,明朝灭亡,加上父亲去世,朱耷抑郁悲痛,便隐名埋姓于山野。

从清初画坛正统四王到在野四僧看审美风尚的流变

从清初画坛正统四王到在野四僧看审美风尚的流变
( 石 谷 语 )。 王
以 “ 四王 ”为 首的 正统 派是 顺应 时势 的产 物
明 末 , 以 董 其 昌为 首 的 文 人 对 士 人 画 作 了 一 个 系 统 总 结 , 把 中 国 古 典 美 术 的 自身 形 态 推 到 了 一 个 极 点 。 董 氏认 为 : 在 师 法 古 人 与 师 法 造 化 上 ,应 把 熟 练 掌 握 古 人 的 图式 放 在 首 位 ;在 表 现 自然 风 貌 与 表 现 内 心 景 观 上 ,应 把 构 造 依 附 古 人 图式 的 内 心 景 观 放 在 首 位 。按 照 董 氏 的提 法 , “ 人 画 文 就 应 该 更 加 自觉 地 向书 法 式 的 抽 象 符 号 化 发 展 , 也 就 是 充 分 运 用 古 人 画 中 的 丘 壑 形 象 , 并 简 化 为 图 式 ,在 画 面 上 依 附作 者 发 挥 笔 墨 情 趣 的 需 要 而 进 行 各 种 方 式 的 整 合 ” …。 显 然 , 董 氏对 文 人 画 中 笔 墨 艺 术 精 义 的阐 释 , 将 中 国古 典 绘 画 随 时 代 变 迁 而 产 生 的 内 在 矛 盾 畅 快 淋 漓 地 体 现 了 出来 。 满 清 入 主 中 原 后 ,其 统 治 集 团 的 高 压 政 策 与 其 自身 游 牧 民族 落 后 的文 化 对 中 原 文 明 的 制 肘 , 导 致 整 个 清 代 社 会 文 化 心 理 和 精 神 状 态 的 滞 顿 。满 族 统 治 者 也 注 意 到 了这 个 问题 , 为 了 笼 络 人 心 , 从 意 识 形 态 方 面 巩 固 自 己的 正 统 地 位 , 服 务 其 政 治 ; 使 知 识 分 子 顺 应 潮 流 ,抑 制 士 人 的 信 仰 ,他 们 急 需 找 到 一 个 很 好 的 文 化 代 言人 , 这 个 历 史 的 重 任 便 落 在 了 书 画 界 影 响 最 大 的 董 其 昌 流 派 上 。 对 董 其 昌 艺 术 的 提 倡 主 要 是 康 熙 皇 帝 玄 烨 , 玄烨 对 董 的偏 爱 到 了一 种 无 以复 加 的程 度 ,几 乎 将 董 的 作 品 真 迹 搜 访 殆 尽 。 由于 避 讳 ,惟 题 “玄 宰 ” 二 字 的 尚 可 流 入 民 间 , 使 本 来 已 经 誉 满 江 南 的 董 其 昌 身 价 益 重 。 而 清 初 的 四 王 在 家 学 渊 源 上 和 董 其 昌有 着 千 丝 万 缕 的 联 系 ,在 风 格 上 更 是 树 起 了董 其 昌 所 倡 导 的 复 古 大 旗 。 四 王 之 首 的王 原 祁 入 清 不 仕 , 以书 画 自娱 ,少 与 董 氏 、陈 继儒 等 人 过 从 甚 密 ,相 互 切 磋 , 并 与 王 鉴 、 程 加 燧 等 共 称 “ 中 九 画 友 ” , 并 有 “ 苑 领 袖 ” ( 秦 祖 永 《 阴 论 画 》 ) 之称 。 画 见 桐 他 在 临摹 上 追 求 古 人 的 笔 墨 气 韵 , 认 为 古 人 于 “ 墨 之 外 , 笔 别 有 一 种 荒 率 苍 茫 之 气 , 则 不 可 学 而 至 ” ( 王 原 祁 《 窗 见 雨 漫 笔 》 ) , 他 的作 品 多 以仿 某 某 笔 为 题 ,足 见 他 在 思 想 倾 向 上 和 董 其 昌 保 持 着 一致 性 。董 其 昌 绘 画 美 学 思 想 是 明朝 中 后 期 整 个 美 学 思 想 发 展 的 产 物 ,包 含 了儒 、道 、禅 三 家 美 学 思 想 , 在 艺 术 的 意 境 上 追 求 阴 柔 格 调 的 “ 美 清 丽 ” ,始 终 不 妍 放 弃 对 真 率 随 意 的 追 求 , 而 王 原 祁 却 少 了禅 、道 的 风 韵 , 画 面 呈 现 出 一 种 典 雅 平 正 , 务 求 古 朴 、 清 淡 。 这 样 的 艺 术 特 点 , 又 正 好 迎 合 了清 朝 统 治 者 在 艺 术 上 提 倡 基 于 程 朱 理 学 的 所 谓 “ 真雅 正 ” 风 格 。 清 以有 明 为 例 ,从 被 明 统 治 者 视 为 正 统 的浙 派 到 中后 期 由 吴地 在 野 文 人 所 兴 起 的 吴 门画 派 , 这 中 间 也 王到在野 四僧 看 审美风 尚的流变

论述“四王”和“四僧”山水画创作的审美取向之异同

论述“四王”和“四僧”山水画创作的审美取向之异同

论述“四王”和“四僧”山水画创作的审美取向之异同杨楠124967现在很多专业媒体上,只要刊载研究清代山水画的文章,大多莫不以“四王”和“四僧”作为对比的例子,继而阐述生活的提炼和艺术的提炼这一互为补充、互为协调的关系。

所述所论,不能说没有道理,在理,但却是老生常谈。

在诸多论述中,我比较赞同谢稚柳先生的观点,他说:“有清一代书画,开启于董玄宰,四僧、六家诸君子,虽卓有建树,不得不奉为圭臬。

……而他(董玄宰)的论点,作为绘画史上第一次建立的道统观,适应了形势的需要,对当时及后世的画坛毕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起了重大的作用,不仅直接领导了明末的松江画派,而且无形中领导了清代的所谓‘正统画派’,就是野逸的四僧,其实也是受惠于董其昌的。

甚至一衣带水的东邻日本所推崇的‘南画’,也是以董其昌的‘南、北宗’论为依据的。

”(《明清山水画集·明朝》序·1995年版上海美术出版社编)实际上,“四王”也罢、“四僧”也好,究其血脉还是沿袭于董玄宰,只是清初六大家(包括“四王”)侧重于董玄宰的“以笔墨之精妙论,则山水决不如画”;而“四僧”却相对全面地领悟了董玄宰的“以径之奇怪论,画不如山水;以笔墨之精妙论,则山水决不如画。

”董玄宰这一理论,可以说是一句关乎画学的至理名言,其道理与黄宾虹的“江山如画,其实江山不如画”无异。

但是,研究一个历史时期的绘画艺术,我们不能将着眼点局限在绘画的本身。

因为,社会形态制约艺术形态。

概言之,画家的个性风格的取向,虽说取决于画家本人的生活阅历、知识结构、艺术修养、流派师承以及笔墨功底,但在整体意义上却是受制于时代气候的。

绘画艺术的创作,其与文学创作相类,无外乎是内容与形式的相结合,内容与形式,实质上是“质”与“文”的关系。

不管一个画家的作品立意追求、形式乃至表现手法如何“聊写胸中逸气”、“超凡脱俗”,它都摆脱不了他所处的的时代背景和文化审美趋向对它的影响,也就是说,它所显现的精神内涵尽管历代画家和画论家怎样去标榜什么“大象无形”、“超以象外”,但其最终的“得其环中”都无一例外地被烙上时代的烙印,这就是哲学上所讲的“个性存在于共性之中”,也是六朝姚最所阐述的“质沿古意,文变今情。

浅析清四僧的艺术特色

浅析清四僧的艺术特色

浅析清四僧的艺术特色摘要清初,很多知识分子坚持民族气节,因痛恨清朝统治者削发为僧,以绘画避世山林,忧愁抒愤解忧,他们大多工书法、擅诗文,作品不但有气韵超逸,抒发性灵的一面,更有一股逸放不羁的个人风格,这类画家尤以弘仁、髡残、朱耷与石涛“四僧”为代表。

社会的背景和人生的履历让他们形成了独具一格的艺术特色,同时也造就了一幅幅杰出的艺术作品。

本文试着讨论清四僧的艺术特色的成因和发展趋向等诸多因素,以便于学习古人之大成。

关键词:清四僧;艺术特色AbstractClear early, many intellectuals insisted national integrity, for hate Qing dynasty rulers come for monk, to painting masquerade mountain, sorrow express anger worries, they most workers calligraphy, and good poetry, works not only has spirit free, express sex spirit of side, more has a unit Plaza put unruly of personal style, this class painter especially to hongren, and Kun residual, and Zhu Da and Shi Tao "four monk" for representative. Social background and life experience to let them form a unique artistic features, but also created a masterpiece work of art, we try to discuss clearing the artistic characteristics of four monks of causes and trends, and many other factors, so that learning of the ancients.Key words:Clear the four monk;Artstic characteristics目录摘要 (I)Abstract (II)目录 (III)一、绪论 (1)(一).清初画坛 (1)(二).四王与四僧 (1)二、独具一格的清四僧 (2)(一) 画从于心者——石涛 (2)(二)浑朴酣畅者——朱耷 (2)(三) 老辣苍健者——髡残 (3)(四). 空旷峻逸者——弘仁 (5)三、清四僧山水画 (5)(一)亡国之恨 (5)(二)遗民情节 (5)(三)寄情于画—乐游山水画中 (6)四、清四僧的艺术特色 (6)(一)清四僧的影响 (6)(二)清四僧绘的传承与发展 (6)五、结语 (6)参考文献 (8)谢辞 (9)一绪论(一)清初画坛大清王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封建阶级统治的封建王朝,其艺术的发展方向我们可以规划为两个方面,一方面发展方向是中国美术发展走向衰落步入低谷(javascript:;),在另一方面发展走向前所未有从未取得的空前发展的时期,这个就是清初画坛两种美术发展的不同方向和成就。

清四僧

清四僧

四大名僧:在中国画史上称“四僧”,是指明末清初四个出家为僧的画家。

原济(石涛)、朱耷(八大山人)、髡残(石溪)和渐江(弘仁)。

四人都擅长山水画,各有风格。

他们都竭力发挥其创造性,反对摹古,取得创新成就,其特点:石涛之画,奇肆超逸;八大山人之画,简略精练;髡残之画,苍左淳雅;弘仁之画,高简幽疏。

都自具风裁。

他们的画风对后来的“扬州八怪”有较大的影响直到近代的吴昌顾、齐白石等画家。

清代初年和尚画家之多,在中国绘画史上是极其罕见的。

除“四僧”之外,著名的和尚画家还有弘智、自扃、普荷、七处、珂雪、智舷、诠修、超揆、超弘等人。

在一个短时期内,涌现这么多的和尚画家正是政权鼎革时势所造成的。

“遗民”和“遗民画家”出现较多的时代,往往是中国周边少数民族替代中原汉族政权的时代,如金与北宋、蒙元与南宋的相替。

满清替代明王朝亦复如此,所不同的是,除了政权的替代之外,还多了一道衣冠易制,特别是其中严厉的剃发令,这使清初许多知识阶层中的人当“遗民”也不可能,只有遁入空门,从而造成了和尚画家成批的出现。

“四僧”就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之下先后削发为僧的;此后,佛教的禅理、出家与还俗之间的抉择,都深深影响着这四名僧人画家的艺术生命。

弘仁:归黄山而益奇在“四僧”中,只有弘仁于出家之前有画迹可寻。

他最早的作品有明崇祯七年(1634)创作的《秋山幽居图》扇和明崇祯十二年(1639)创作的《冈陵图》卷,署款均为“江韬”。

《冈陵图》共由5位新安画家创作,各自独立成幅。

弘仁之作笔法结构参用倪瓒、黄公望,秀逸可爱。

其时,弘仁于5人中年龄最小,只有30岁,由于他画得过分认真,运笔略显拘谨文弱。

弘仁性格沉静坚忍,当民族危难之时挺身而出,明亡后遁迹名山,诗画寄兴,眷怀故国,有许多题画唱和诗坦露他这方面的思想。

他的绘画初学黄公望,晚法倪瓒,尤其对倪瓒的作品情有独钟。

国破家亡的影响与弘仁坚贞的个性固然是其偏爱倪瓒作品的主要原因,此外,也与具体的地域背景有密切关系。

清初四僧简介及绘画特点分析

清初四僧简介及绘画特点分析

清初四僧简介及绘画特点分析“四僧”是指原济(石涛)、朱耷(八大山人)、髡残(石溪)、渐江(弘仁)。

前两人是明宗室后裔,后两人是明代遗民,4人均抱有强烈的民族意识。

他们借画抒写身世之感和抑郁之气,寄托对故国山川的炽热之情。

艺术上主张“借古开今”,反对陈陈相因,重视生活感受,强调独抒性灵。

在中国绘画史上,朱耷,石涛,髡残,弘仁号称清初的“四画僧”,他们的艺术成就,为清代沉寂已久的画坛引入了一股清流,开创了时代的新风,并赋予中国绘画革新求变的时代精神,是中国清代绘画发展的高潮。

这四位因为遭逢时代剧变而遁入空门的画僧,之所以在艺术上成就非凡,可以说与他们波澜不息,血泪交集的生平有着极大的关连。

他们的作品均带有强烈的个性化特征和复杂的精神内涵,与当时占据主流地位的正统派画风大异其趣。

四位用袈裟掩裹着精神苦痛的画家,以激情洋溢,深情凝蓄、个性鲜明的艺术,开创了时代的新风,直接影响了扬州画派的兴起,并在以后三百年来为后人所景慕,影响极大。

朱耷(1626~1705),真名朱统筌,中国清代画家,僧人。

江西南昌人,南昌宁王朱权之后,明亡后出家,因尝持八大人觉经,故又号八大山人。

在书画上亦有许多画押,如“三月十九日”、“相如吃”、“拾得”、“何园”等,含义较深。

另外他署款时常将“八大山人”连缀写成“哭之”、“笑之”字样,以寄托愤懑。

作为明宗室后裔,朱耷身遭国亡家破之痛,一生不与清王朝合作。

他性情孤傲倔强,行为狂怪,以诗书画发泄其悲愤抑郁之情。

一生清苦,命运多舛,这形成了天才艺术家必须的人生苦难,更造就了他的艺术价值。

朱耷擅花鸟、山水,其花鸟承袭陈淳、徐渭写意花鸟画的传统。

发展为阔笔大写意画法,其特点是通过象征寓意的手法,并对所画的花鸟、鱼虫进行夸张,以其奇特的形象和简练的造型,使画中形象突出,主题鲜明,甚至将鸟、鱼的眼睛画成“白眼向人”,以此来表现自己孤傲不群、愤世嫉俗的性格,从而创造了一种前所未有的花鸟造型。

其画笔墨简朴豪放、苍劲率意、淋漓酣畅,构图疏简、奇险,风格雄奇朴茂。

论述清初“四僧”绘画的艺术特征是什么?

论述清初“四僧”绘画的艺术特征是什么?

模板:浅谈清初“四王”及其画风对后世的影响受明末董其昌等人的影响,清代画坛始终以文人画占绝对优势。

而清朝前期的山水画,直承董其昌的理论和实践。

沿袭董其昌的画风脉络,恪守古法,讲究笔墨韵致,形成了以“清初六家”为代表的画坛正宗,他们领导画坛,左右时风,尤其是“四王”在当时山水画中的垄断地位是难以动摇的。

一、“清初四王”各自生平及其艺术风格。

“四王”是指王时敏,王鉴,王翚,王原祁四位明末清初的山水画家。

他们的绘画有共同的艺术特征,即追求笔墨,注重摹古,因此被称为“清初四王”。

(一)苍润松秀王时敏。

“四王”中,以王时敏为首,这不仅因其成就高,影响大,年岁长,也因它与其他“三王”的特殊关系。

王鉴同于他是江苏太仓人,小他六岁,他视其为子侄行,两人相互切磋画艺,对清初画坛同有开启之功。

论述清初“四僧”绘画的艺术特征是什么?清代初年和尚画家之多,在中国绘画史上是极其罕见的。

除“四僧”之外,著名的和尚画家还有弘智、自扃、普荷、七处、珂雪、智舷、诠修、超揆、超弘等人。

在一个短时期内,涌现这么多的和尚画家正是政权鼎革时势所造成的。

“遗民”和“遗民画家”出现较多的时代,往往是中国周边少数民族替代中原汉族政权的时代,如金与北宋、蒙元与南宋的相替。

满清替代明王朝亦复如此,所不同的是,除了政权的替代之外,还多了一道衣冠易制,特别是其中严厉的剃发令,这使清初许多知识阶层中的人当“遗民”也不可能,只有遁入空门,从而造成了和尚画家成批的出现。

“四僧”就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之下先后削发为僧的;此后,佛教的禅理、出家与还俗之间的抉择,都深深影响着这四名僧人画家的艺术生命。

弘仁:归黄山而益奇在“四僧”中,只有弘仁于出家之前有画迹可寻。

他最早的作品有明崇祯七年(1634)创作的《秋山幽居图》扇和明崇祯十二年(1639)创作的《冈陵图》卷,署款均为“江韬”。

《冈陵图》共由5位新安画家创作,各自独立成幅。

弘仁之作笔法结构参用倪瓒、黄公望,秀逸可爱。

中国美术史重点名词解释及简答案

中国美术史重点名词解释及简答案

中国美术史重点名词解释及简答案名词解释:唐三彩:是在白色的粘土胎的外表,按设计需要,施以含铜铁锰等油料着色剂,加入铅作助溶剂,经低温烧制后,釉色成光鲜富丽的绿蓝赭三色。

种类有俑和生活器具、殉葬的俑和驼、马动物是三彩中的精品。

绚丽夺目、鲜艳多彩。

三才的塑造以丰富多彩的变化,生动感人的形象,成为唐代雕塑和工艺美术的一个重要类别。

画品:南齐的谢赫著作《画品》,是古代第一部对绘画作品,作者进行品评的理论文章。

其中提出了绘画的社会功能以及品评绘画的六法论: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

同时也对曹不兴以来的27位画家品第高下,提出的绘画功能继承了曹植的理论思想,明确的概括出绘画创作与政教密切相关的主张。

吴门画派:明代中期活动于苏州,继承和发展了元代人文化的传统,重视诗书画三者的融汇,崇尚高洁而优雅的艺术风格,以绘画的形式表现理想的人文精神与审美情操,体现自得其乐的精神生活。

代表人物:沈周,文徵明,唐伯虎,仇英。

青山绿水:以石青和石绿色为主要色相描绘的青山绿水是中国山水画的一个重要门类,其表现手法是先施以笔墨勾画出景物的轮廓,然后在添染浓重之青绿色,其显著特征是颜色覆盖性强,色相鲜丽光彩,具有装饰意味。

院体画:又称院体院画,是中国画的一种,一般指宋代翰林图画院及其后宫廷画家比较工致一路的绘画,同时也专指南宋画院的作品,或泛指非宫廷画家而效法南宋画家之作,这类作品为迎合帝王宫廷的需要,多以花鸟,山水,宫廷生活及宗教内容为题材,作画讲究法度,重视形神兼备,风格华丽细腻。

彩陶:新石器时代的最重要的艺术形式,是指在打磨光滑的橙红色陶胚上,以天然的矿物质颜料进行描绘,用赭石和氧化锰作为呈色元素,然后入窑烧制,在橙红色的陶胚上呈现赭红,黑,白诸种颜色的美丽图案,形成的纹样与器物造型高度统一。

达到装饰美化的效果,这样的陶器称为彩陶。

画像石和画像砖:兼具绘画和雕塑两种功能。

画像石萌发于西汉武帝时期,雕刻着不同的图画用于构筑墓室,石棺,享祠或石阀的建筑材料。

中国山水画鉴赏——清代

中国山水画鉴赏——清代

中国山水画鉴赏——清代清代山水画可谓众彩纷呈,四王、四僧、新安画派、金陵画派、虞山画派、娄东画派、扬州画派、京江画派、海上画派等如八仙过海,各显其长。

在朝画家与在野画家或摹古,或革新,以不同的风格丰富了清代山水画坛。

四王的派系势力在道光、咸丰年间渐呈衰微之势,有成就的画家不多,只有汤贻汾与戴熙的山水有所突破,为时人所重,钱杜、胡远、吴庆云等人的山水,也称誉一时。

朱耷、石涛、髡残、弘仁为代表的四僧都是明朝遗民,均抱有强烈的民族意识。

他们借画抒写身世沧桑和抑郁之气,寄托对故国山川的挚爱之情。

艺术上主张“借古开今”,反对陈陈相因,重视生活感受,强调独汗性灵。

今与众画友陆续敬赏之。

重林复嶂图重林复嶂图清王昱纸本设色纵91.3 X横51.8厘米上海博物馆藏王昱,生卒年不详,王原祁堂弟。

擅画山水,师法王原祁和宋、元诸家。

所画山水疏而有致,淡而不薄。

此图山石以干笔皴擦,苔点密集。

云气以淡墨渲染,设色绚烂古雅,画面显得十分浑厚深沉。

南山积翠图南山积翠图清王昱纸本设色纵119 X横55.9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图绘两岸山势逶迤,一溪曲折中流,远山云雾弥漫,溪边坡石树丛间,隐见村落山居,境界深远。

用干笔皴擦,淡墨渲染,多用密点,笔法松秀,设色浅绛。

竹林听泉图竹林听泉图清沈宗骞纸本设色纵90.6 X横35.1厘米上海博物馆藏沈宗骞,生卒年不详,乌程(今浙江湖州)人。

擅画山水人物。

此图为沈宗骞精湛之作。

绘溪畔的竹林中,有一茅舍,屋内有人临窗侧首,似在听泉,静中有动,意境幽远。

画风受“四王” 影响,山石用披麻皴,密集苔点,笔墨秀润。

洞庭秋月图洞庭秋月图清王愫纸本设色纵65.4 X横39厘米上海博物馆藏王愫,生卒年不详,江苏太仓人,侨居苏州,王原祁之侄。

工诗词,擅山水。

笔法简淡、秀润,与王昱、王玖、王宸合称“小四王”。

此图是作者典型作品之一,描绘洞庭湖东山秋色,笔法秀润,与王原祁山水画风一脉相承。

自题“仿方黄鹤山樵笔法”,实为借古人笔法为江南山水写真,只是画法过于纤巧,虽秀润却无高古之趣。

“四王”与“四僧”

“四王”与“四僧”

“四王”与“四僧”2019-09-17在明末清初的⽂⼈画坛上,有两个风格迥异,但影响⼒都极⼤的画派。

这两个画派的代表⼈物,我们都挺⽿熟――王时敏、王鉴、王原祁、王四位互为亲友的王姓画家合称“四王”,深受董其昌影响,技法功⼒深厚,画风崇尚摹古,在清代占画坛主流地位;⽽⽯涛、朱耷(⼋⼤⼭⼈)、弘仁、髡残(⽯溪)四位僧侣画家则合称“四僧”,以不拘⼀格、不守陈规、抒发性灵、奇崛出新闻名。

于是在过去⼀段时间⾥,有些⼈就认为,四王是御⽤画家,是墨守成规的主流与正统画派,重复僵化,与清代皇族和封建的保守观念合拍,是“⽂⼈画中的院体画”;⽽四僧则是⾯向⾃然、⾯对⼈⽣,代表了画坛创新与进步的⼒量。

这样简单的两分对⽴,对我们欣赏画作并⽆裨益。

艺术是多元的,并⾮⾮此即彼,⽀持⼀派打到另⼀派的过程。

四王与四僧,都是本民族传统⽂化艺术中重要的财富。

“四王”众所周知,董其昌在绘画思想上主要为“南北宗论”,把艺术⽐作禅宗,扬南宗,抑北宗,“以淡为宗,笔墨⾄上”。

也就是倡扬⽂⼈画家,贬抑⼯匠画家、职业画家为表,⽽实际上却以重临摹、重笔墨、重⼼向、重真率为⾥。

虽然四王总体上来说,⾛的是“⼊儒”之路,但我们也不能不看到,他们所渊源的这⼀传统,由王时敏与王鉴砥砺深化,再由王、王原祁进⼀步发扬,向着“半书法”⽅式的抽象化⽅向发展,运⽤视觉上各种对⽴因素如虚实、开合等去营造所谓的“⼼向”。

最终达到“集其⼤成,⾃出机杼”。

王时敏是“四王”之⾸,⼜是“娄东派”之先,少时得董其昌指授,取法“元四家”,以黄公望为宗,⽽偏于摹拟画风虚灵松秀,墨⽓醇厚,然⽽⽓势薄弱。

王鉴为“虞⼭派”之⾸,远述董、巨,仿古作品更见功⼒。

在⼭⽔画创作上讲究布局笔墨处处有传统、有来历,但是缺乏从写⽣中所获得创新。

王受益于前⼆王,⼜得⼒于前⼆王的推许,故名重⼀时,且影响深远。

王具有坚实的临摹功底,“仿临宋元⽆微不肖”,“下笔可与古⼈齐驱”,但是⼜能“集古⼈之长,尽趋笔端”。

清代“四僧”个性化水墨语言的特色及影响

清代“四僧”个性化水墨语言的特色及影响

清代“四僧”个性化水墨语言的特色及影响作者:邹敏来源:《世界家苑·学术》2018年第04期摘要:中国绘画的发展源远流长,山水作为其中的一个重要学科,有着不可撼动的地位。

中国山水的兴盛始于五代时期,由此进入百花齐放的盛世局面。

沿承到清代,出现了中国山水史上较有个性的一个团体--四僧。

作为对抗当时画坛主流“四王”的团体,“四僧”的个性化语言显然对后世有着更深远影响。

他们在艺术表达上以内心感受为基本点,强调自己内心放荡不羁,不与世俗为伍,找到属于自己的个性化水墨语言,用画作传达出自己的真实情感,对清代中后期画家乃至近现代画家都有着深刻的教育意义。

关键词:四僧;山水;个性化;语言绪论“四僧”分别是八大山人、石涛、弘仁和髡残,他们都是明代遗民,明亡后他们怀着孤臣遗子之心在心理在政治上不愿意和清政府合作,是具有强烈反清意识的遗民画家。

当大清铁骑踏足关内时,他们削发为僧,以绘画的形式来抒发自己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四僧”还是属于文人画体系,他们更多受到徐青藤极度抒发个性的艺术影响,他们更符合士大夫精神的终极关怀。

他们区别于“四王”的是更重视生活,不限于临摹和遵守古法,突破了“四王”所表达的情感内容,使得主客观相结合,既有继承更有发展和突破。

一、清代“四僧”个性化水墨语言的艺术特色八大山人,姓朱,名耷,晚年多用八大山人之号。

山水代表作有《秋林亭子图》、《松谷山村图》等等。

八大的个性不仅仅在于山水,更多为世人所知的是他在写意花鸟上的成就。

由于特殊的身世使得八大不能尽抒胸意,只得以用隐晦的手法表达。

他笔下的鸟和鱼形状为畸形,虽然只有区区几笔,但是夸张的造型-或延长或收紧,极具动态的跃然纸上。

自然中的鸟和鱼本是极具灵性的动物,但是八大笔下却显得十分呆滞,尤其在眼睛的刻画上,自然界的灵性动物主要是眼神神气,身姿矫健,而这些到了八大的笔下却截然相反,他刻画动物的眼珠要么死板的定在中央,要不顶天瞪视,翻出白眼,这正表达对现实的生活的无奈与不屑。

金陵烟霞

金陵烟霞

金陵烟霞作者:刘强来源:《检察风云》 2019年第6期近期,由中国美术馆、南京博物院共同策划和主办的“金陵盛迹——十七世纪的金陵画坛”在中国美术馆成功落下帷幕,此次展览共展出两馆典藏的40多位画家的81件书画作品。

金陵先客金陵,历来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绘画中心之一,多个绘画流派中的核心人物都与金陵存在或多或少、或长或短的关系。

短期曾活动于金陵的画家,如石涛,潘天寿先生称其为“开扬州一派”,属扬州画派;渐江、戴本孝,师法黄山,属新安画派;王翚,以“四王”一风统率清初画坛,属虞山画派;笪重光,罢官归乡,隐居茅山之麓,属京江画派;董其昌也曾短暂为官南京,半官半隐,成为十七世纪初文人逸士的典型,为许多文人所效仿,所作山水画风在文人画家群体中影响颇大,属松江画派;蓝瑛,脱胎于松江画派,兼取宋元诸家之长,开创武林画派。

他们都属于影响金陵画派的重要画家。

当然,金陵本地籍的半文人半职业画家也从受益于松江派、武林派、新安派等的画风影响,基本上保存了文人画巅峰期的浸淫痕迹。

但从画史上看,金陵画派的成就和影响,远不及同时代的“四王”和“四僧”。

清初“四王”(王时敏、王鉴、王原祁、王翚)以王时敏为首,他直接授业于董其昌,一生致力于追求董其昌所提倡的融合之道,清代史学家张庚认为,王时敏的画作中,每一个细节、每一个轮廓、每一个线条都取法古意。

“四王”是清初文人画的一个高峰,但代表了不反抗、不革新、安分守己、安然自得的艺术风格。

清初“四僧”(渐江、髡残、石涛、八大)以渐江为首,他的画神韵逸趣似元,风骨法度似宋,尤多学倪,是新安画派的开创者。

“四僧”与“四王”迥异,反映出与统治者不合的情绪,或者流露出强烈的愤懑和郁结不平的怨气,或流露出自甘寂寞,不求闻达的静谧和洒脱。

相较而言,金陵画派的特色并不鲜明,或可说是对“四王”“四僧”为代表的中国文人画巅峰潮流的承续,也即金陵画派的杂糅性和包容性较强,风格多样而难以高度归类,只能说以金陵地区为中心形成的画家职业群体而已。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