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画坛“四僧”的介绍

合集下载

【精品】画家朱耷专题介绍

【精品】画家朱耷专题介绍

【精品】画家朱耷专题介绍中国的绘画艺术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在清初画坛,出现了四个出家为僧的书画家,称“清初四僧”。

四人都擅长山水画,但各有风格。

这“四僧”分别是:石涛,法名原济;朱耷,号八大山人;髡(kūn)残,号石谿(xī);渐江,法名弘仁。

石涛之画,奇肆超逸;八大山人之画,简略精练;髡残之画,苍老淳雅;弘仁之画,高简幽疏。

前两人是明朝皇室后裔,后两人是明朝遗民,四人均抱有强烈的民族意识,他们对明朝忠心不二,不肯归顺清朝。

他们的书画或写身世之感,或寄托亡国之恨,或笔墨纵横无阻,寄托对故国山川的炽热之情,表现出不为命运所屈的旺盛生命力和强烈的不屈不挠的意志。

他们独具风采的画风,振兴了当时的画坛,也深深影响了后世。

四人中成就最大的要数石涛和朱耷,在这儿主要介绍朱耷。

在今天的江西南昌,有很多的历史名胜,其中最为着名、人气最旺的是两处古迹,一是滕王阁,二是青云谱。

青云谱本是一座普普通通的道观,只有几间茅草房子,就是这样一个不起眼的道观,却因为明末清初的一个着名画家八大山人而闻名。

八大山人曾经在这里潜心作画,取得了巨大的艺术成就,现在这个道观成为着名的八大山人纪念馆。

八大山人不仅在中国非常出名,而且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国际天文学联合会以“八大山人”命名外星山脉,可见其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朱耷,江西南昌人,八大山人是他的号,他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儿子宁献王朱权的九世孙。

朱耷是皇亲国戚,又生长在书画家庭,从小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社会地位崇高。

他从小受到父辈的艺术陶冶,加上聪明好学,八岁时能作诗,十一岁能画画,本身拥有很高的文化素养。

如果明朝没有灭亡的话,朱耷这一辈子绝对不会为衣食发愁。

可他生不逢时,呈现在他面前的不是花团锦簇,而是无数的苦难和折磨。

大概在朱耷十八九岁的时候,明朝灭亡,不久他父亲去世,他的地位一落千丈。

紧接着他的儿子又死去。

这一系列打击,让他心灰意冷,内心极度忧伤和悲愤。

另一方面,他作为明朝皇室后裔,在清朝统治者看来是一个危险分子,便想尽办法要铲除他。

清初四僧有谁?

清初四僧有谁?

清初四僧有谁?
⽯涛
四僧是明末清初时期中国绘画史上名噪⼀时的绘画流派,由于画派成员原济(⽯涛)、朱耷(⼋⼤⼭⼈)、髡残(⽯溪)和渐江(弘仁)皆为僧侣,故名四僧。

⼀代宗师
⽯涛(1642-1707)清代杰出画家。

原姓朱,名若极,⼩字阿长,发为僧后,更名元济、超济、原济、道济,⾃称苦⽠和尚,游南京时,得长竿⼀枝,因号枝下叟,别署阿长,钝根,⼭乘客、济⼭僧、⽯道⼈、⼀枝阁,他的别号很多,还有⼤涤⼦、清湘遗⼈、清湘陈⼈、靖江后⼈、清湘⽼⼈、晚号瞎尊者、零丁⽼⼈等。

作品有:《松鹤图》、《⼗六阿罗应真图卷》、《疏⽵幽兰图》、《枯墨赭⾊⼭⽔》、《云⼭图》、《兰⽵图》、《乔松图》以及《⼭⽔册》。

节艺彪炳
朱耷,⼋⼤⼭⼈(1626-1705),籍贯南昌,明朝宁王朱权的后代。

明亡后,削发为僧,后改做道⼠。

号⼋⼤⼭⼈、雪个等。

书画巨匠
髡残,中国明末清初画家。

清初四僧之⼀。

俗姓刘,武陵(今湖南省常德市)⼈,居南京。

幼年丧母,遂出家为僧。

法名髡残,字⽯溪,⼀字介丘,号⽩秃,⼀号残道者、电住道⼈、⽯道⼈。

代表作有《报恩寺图》、《云洞流泉图》、《层岩叠壑图》和《⾬洗⼭根图》。

梅花古衲
弘仁(1610--1664)[清]僧。

明诸⽣,甲申后为僧,号渐江,⼀号⽆智,⼈称梅花古衲,俗姓江,名韬,字六奇,后改名舫,字鸥盟,安徽歙县⼈。

清初“四僧”及绘画特点

清初“四僧”及绘画特点

清初“四僧”及绘画特点唐照林12041030327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一部中国绘画的历史画卷,实际上是一部形象化的中华民族审美心灵发展史。

不同时代人的审美心理不同,绘画风格自然也各异。

“清初四僧”就有其不同于别人的独特艺术风格,是清初众多艺术个性鲜明画家中的突出者。

“四僧”指的是朱耷、石涛、髡残、弘仁四位遁迹空门的画家。

他们都是由明入清的遗民画家,怀着孤臣逆子之心在政治上不与新王朝合作,具有较强的反清意识。

他们的绘画都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他们坎坷的经历借助绘画的形式宣泄出来,作品具有较强烈的个性化特征,与当时占据画坛的正统画风大异其趣。

朱耷,原名统,南昌(今属江西)人。

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七子宁王朱权的后裔。

明熹宗天启六年(公元1626年)生,清康熙四十四年(公元1705年)卒。

清世祖顺治五年(公元1648年),剃发为僧,法名传綮,号八大山人,连缀于画则成“哭之笑之”四字,寓“哭笑不得”之意。

朱耷是明代宗后裔,明朝覆亡时为躲避政治迫害而皈依佛门,他把绘画当作寄托理想、宣泄情感的最佳途径。

八大山人擅长山水、花鸟、竹木,尤其擅长水墨大写意花鸟画。

他的绘画是“清初四僧”中最具有突出色彩的一位画僧。

由于他是明朝宗室后裔的原因,其所绘的画,笔情恣纵,不拘成法。

所作残山剩水,往往河颠树倒,满目荒凉,寄托了山河破碎的亡国之痛。

八大山人的花鸟画题材广泛,师古人而有变法,强调缘物寄情,画境清奇幽冷。

他所绘的画、八哥、鸭子、猫等动物,都倔强地昂着头,眼睛更是夸张奇特,有的甚至画成方形,眼珠点得又大又黑,往往点在眼眶的近上角,显出“白眼向人”、不肯妥协的神情。

石涛,原名朱若极,广西全州(今全县)人。

明朝宗室靖江王朱守谦第十世孙,亨嘉之子。

生卒年有许多说法,现基本倾向为明崇祯十三年(公元1640年)生,清康熙四十六年(公元1707年)卒于扬州。

幼年明亡其父被杀,石涛由内宫携带逃出,为避难求生而出家为僧,法号起济,字石涛。

清早期文人画派“四僧”之·弘仁

清早期文人画派“四僧”之·弘仁

弘 仁《黄山图册》选一
弘 仁《黄山图册》选二
弘 仁《黄山图册》选三
弘 仁《黄山图册》选四
弘仁
芝易東湖圖全景
弘 仁 山 水

谢谢欣赏
上上阁艺术沙龙
shang shang ge yi shu sha long
小提示:
部分图片素材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利请即通知,立刻处理。您可以自由:复制、发行、展览、表演、 放映、广播或通过信息网络传播本作品 ;创作演绎作品须遵守不得以盈利为目的对本作品进行出售、收费下载 或者做非实质性改动之后进行类似的行为。
弘仁早年从学孙无修,中年师从萧云从,从宋元各家入手,后来师法“元代四家”,尤崇倪瓒画法,今所见作品如《清溪雨 霁》、《秋林图》、《古槎短荻图》等,取景清新,都有云林遗意。就题画诗中,也充分表露了他对倪瓒的崇拜,“迂翁笔墨予家 宝,岁岁焚香供作师”。他在构图上洗练简逸,笔墨苍劲整洁,善用折带皴和干笔渴墨,由于他从黄山、武夷诸名山胜景中汲取营 养,重视师法自然,因此,作品格调不同于倪瓒,少荒凉寂寞之境,而多清新之意。直师造化,而别开生面,真实地传达出山川之 美和新奇之姿,他作的黄山诸景都不受倪瓒画法约束,而深得写生传神之妙,富有生活气息。如故宫博物院藏《西岩松雪图轴》, 笔法尖峭简洁,意境伟峻秀逸,反映了他的自身风貌。弘仁以画黄山著名,“得黄山之真性情”,深得传神和写生之妙,笔墨苍劲 整洁,富有秀逸之气,给人以清新的感受。与石涛、梅清成为“黄山画派”中的代表人物。查士标在题弘仁山水画云:“渐公画入 武夷而一变,归黄山而一奇。”石涛则说:“公游黄山最久,故得黄山之真性情也,即一木一石,皆黄山本色。”弘仁的山水画, 无论册页小品还是长篇巨制,或实地写生,或构思取意,黄山为他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

故宫博物院藏四僧书画展

故宫博物院藏四僧书画展

故宫博物院藏四僧书画展画史上的“四僧”指的是:弘仁、髡(kun)残、八大山人(朱耷)、石涛(朱若极),四位活跃于明末清初的四位僧人画家。

前两人是明代遗民,后两人是明宗室后裔。

故宫博物院将于4月28日推出故宫博物院藏四僧书画展。

由于政治原因,清代宫廷中收藏的“四僧”作品极少,故宫博物院所藏“四僧”的作品都是1949年至今陆续征集的,展览选取院藏“四僧”佳作,以时代为序,力争将“四僧”最为典型的面貌展示给观众。

“四僧”在不同境遇下皈依佛门,开始书画创作,“豁达于山水之情”是四人共同的精神归宿,可谓是“殊途同归”。

由于个人经历不同,交游圈子不同,因此,虽同在佛门从事绘画创作,却各自形成具有强烈个性的绘画风格,又可谓“同途异趣”。

“四僧”的绘画在当时得到了世人的嘉许,并受到了之后的“扬州八怪”和“海上画派”等名家推崇,影响所及直至今日的中国画坛。

▌弘仁,俗姓江,名韬。

生于1610年,卒于1664年。

他是四僧中最年长的一位,少年孤贫、性癖、自小就喜欢文学,绘画一生从不间断。

明亡后清兵进逼徽州时,有志抗清,曾参加反清复明斗争,后离歙(she)赴闽,于武夷山落发为僧,法名弘仁。

弘仁的作品被后世评价为“高简幽疏”,他被尊为“新安画派”的领袖。

他本人被评价为“胸无纤尘”,这是古代画家最向往的境界,也是古人认为最美最高的风格。

他最著名点的《黄山图》册共60幅,画六十处风景点,将黄山的各处名胜尽收笔底,可以说他是黄山写生第一人。

山水画之外,他最爱画松树、梅花。

清弘仁黄海松石图他的绘画初学黄公望,晚法倪瓒,尤其对倪瓒的作品情有独钟。

国破家亡的影响与弘仁坚贞的个性是其偏爱倪瓒作品的主要原因,他入禅之后,不婚不仕,寡欲清心,挂瓢曳杖,芒鞋羁旅,怀着对故国之志,寄托于山水书画,直到生命的尽头。

清弘仁雨余柳色图清弘仁西岩松雪图▌髡(kun)残,生于1612年,卒于1692年。

髡残也是一位用袈裟掩裹着精神苦痛的前朝遗民,不过他更为艰难地走完了自己的人生历程,并在创作中坚持着自己的人生信念和审美追求,这与他的性格有关。

清代画坛“四僧”是谁?

清代画坛“四僧”是谁?

清代画坛“四僧”是谁?清代宫廷画家中的王恽、王鉴、王时敏、王原祁被人称作“四王”,同一时期还有一些人的创作与“四王”的艺术追求截然不同,在艺术上主张重视生活感受,强调抒发情感,对振兴当时画坛具有深远的影响。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时称“四僧”的四位僧侣画家,朱耷、石涛、弘仁、髡残。

四人都是明朝后裔,在政治上对清代统治者采取不合作的态度,都擅长山水画,却各有风格。

他们都主张竭力发挥创造性,反对摹古,取得创新成就,其特点:石涛之画,奇肆超逸;八大山人之画,简略精练;髡残之画,苍左淳雅;弘仁之画,高简幽疏。

他们的画风对后来的“扬州八怪”直到近代的吴昌顾、齐白石等画家都有较大的影响。

朱耷(约1626年—约1705年),字刃庵,取号雪个,后又有个山、道朗、个山驴、朗月、庵、传綮、破云樵者、人屋、驴屋和因是僧、八大山人等号,晚年书画均署八大山人四字。

明末清初江西南昌人,为南昌宁献王朱权九世孙,著名书画家。

明亡,一度为僧,后又作道士,后人尊其为清初画坛“四僧”之一。

江西省南昌市的青云谱道院,曾为八大山人出家修行地,现辟为八大山人纪念馆,周边为梅湖景区。

朱耷擅画水墨花卉禽鸟,笔墨简括、凝炼,形象夸张,亦画山水,意境冷寂。

所画鱼鸟每作“白眼向人”的情状,署款八大山人,以及含意隐晦的题诗,都寄寓着亡国之痛。

他的水墨画技法,对后来的写意画影响很大,后人对他的作品评价很高。

他以简洁的笔法,描绘出了花草、树木、鱼雁、芭蕉及怪石等生动的形象,艺术造诣极深。

现代美术家范曾先生这样评价他:“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

中国美术史苟无八大山人,绝对也会黯然失色。

八大山人对中国画的贡献几乎是不可计量的,而随着历史的推移,他的艺术将使千秋蒙庥,恩泽无以数计的后之来者。

”朱耷亦善书法,精篆刻,黄宾虹尝称“书一画二”,确为至言。

八大山人的书体,以篆书的圆润等线体施于行草,自然起截,了无藏头护尾之态,以一种高超的手法把书法的落、起、走、住、叠、围、回,藏蕴其中而不着痕迹。

简述清代四僧的艺术风格

简述清代四僧的艺术风格

简述清代四僧的艺术风格在中国画史上称“四僧”,是指活动于江南地区的一批明代移民画家,明末清初四个出家为僧的画家。

原济(石涛)、朱耷(八大山人)、髡残(石溪)和浙江(弘仁)。

4人均抱有强烈的民族意识。

他们借画抒写身世之感和抑郁之气,寄托对故国山川的炽热之情。

寄情山水,借画抒怀,艺术上具有开拓、创新精神,艺术上主张“借古开今”,反对陈陈相因,重视生活感受,强调独抒性灵。

他们冲破当时画坛摹古的樊篱,标新立异,创造出奇肆豪放、磊落昂扬、不守绳墨、独具风采的画风.石涛在他的著名的美学思想和画论《画语录》中阐述过许多他自己关于绘画艺术的见解。

阐述山水画创作与自然的关系、笔墨运用的规律及山川林木等表现方法,有许多独特的见解。

强调画家要面向现实,投身到大自然中去,“搜尽奇峰打草稿”,创造自己的艺术意境。

主张“借古以开今”,反对“泥古不化”,这些理论和他的创作一样放出异样的光芒。

他的主要观点是反对一昧的临摹古人的法度。

反对泥古不化,强调抒发个性,主张师法造化,认为“我之为我,自有我在,古之须眉,不能生我之面目,古之腑肠,不能安入我之腑肠。

”他反对把山水画艺术降低为单纯的皴擦点染的笔墨技术,主张以笔墨传写山川万物之神,主张用画家自己丢的想象深入对象,要能领悟自然事物的形象的丰富内涵,认为“山川使予代山川而言也,山川脱胎于山川也,搜尽奇峰打草稿也山川与予神遇而迹化也。

所以终归大涤也。

”通过写“天地万物”和山川大地的形势呈现出广阔的艺术理想。

《墨葡萄图》鉴赏:(1)、常规范式:本图位从民间收集来的,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纸本,墨笔。

纵165.7厘米,横64.5厘米。

就总体审美来讲,本图以水墨画葡萄一枝,串串果实倒挂枝头,鲜嫩欲滴,晶莹透彻,形象生动,茂盛的叶子以大块水墨点成,葡萄枝则用干墨勾勒,对比鲜明,,风格疏放,不求形似,但无处不神似,代表了徐渭大写意花卉的风格,也是明代写意花卉高水平的杰作。

就技法来讲,构图奇特,信笔挥洒,藤条错落低垂,枝叶纷披,以豪放泼辣的水墨技巧造成动人的气势和葡萄晶莹欲滴的效果,是典型的大写意花鸟画。

清初四僧——朱耷(四)

清初四僧——朱耷(四)

清初四僧——朱耷(四)“四僧”是指原济(石涛)、朱耷(八大山人)、髡残(石溪)、渐江(弘仁)。

前两人是明宗室后裔,后两人是明代遗民,四人均抱有强烈的民族意识。

他们借画抒写身世之感和抑郁之气,寄托对故国山川的炽热之情。

艺术上主张“借古开今”,反对陈陈相因,重视生活感受,强调独抒性灵。

朱耷(1626—1705),明朝宗室、明太祖第十七子宁献王朱权的后裔,谱名朱统(林金),别号雪个、个山、八大民人等。

江西南昌人,为清初写意派山水花鸟画大师。

明亡时他已十九岁,故对家道变幻、个人功名难求这一现实在有切肤之痛。

一度剃发为僧,好酒,佯狂,研习书画,过着耕田凿井的凄凉生活。

也曾一度被劝诱,企图出仕,但总觉屈辱,终生不仕清朝。

他留存下来为数不少的水墨写意画,笔情纵恣,不拘成法,意境荒凉,对后世影响深远。

有些作品只画一鸟一意。

显然,那些怪异的形象寄寓着个人坚毅的个性,尤其画鱼鸟的眼睛,“白眼向人”,情态冷漠。

加上落款“八大山人”,“八大”二字联写成似“哭”非“哭”、似“笑”非“笑”的字形,披露他对世事无可奈何、哭笑不得的心情。

八大山人的艺术就现代画史意义来说一种“表现主义”,他写物以附意,扬言以切事,所有花木鱼鸟无不染有个人际遇色彩,这就把传统的文人画意境推向极致。

书画合璧镜心纸本水墨款识:饱德鱼兼尾,征之一笔谛,莫教频切玉,都负水晶盘。

八大山人画并题。

八大山人。

钤印:可还德僊(白文)、八大山人(朱文)八大山人是中国花鸟画发展史上里程碑式的大师。

八大以花鸟名世,其笔下的鱼儿同样是其前朝遗民心态和落寞士人情趣的外化。

作为主体的鱼儿处于画面中部,头向左下,前窄后宽的安排,感觉略显局促。

鱼腹以较直的墨线勾勒,再以湿墨晕染鱼脊,寥寥数笔,可谓笔简行具。

八大画鱼,最为妙绝之处在于对眼睛的刻画,无论大鱼小鱼,似乎都带有眼神。

此幅也不例外,仔细观察可以发现,即将触纸的鱼儿眼中那落魄、颓唐的意味。

全图只着一鱼,这种无所依傍的构图,不仅最完美地体现了中国画中以空灵、含蓄、减省为最高审美的艺术法则,更将所有情事心语透过鱼儿的眼神表出,八大山人的一己心态亦于此表现得淋漓尽致。

清四僧

清四僧

四大名僧:在中国画史上称“四僧”,是指明末清初四个出家为僧的画家。

原济(石涛)、朱耷(八大山人)、髡残(石溪)和渐江(弘仁)。

四人都擅长山水画,各有风格。

他们都竭力发挥其创造性,反对摹古,取得创新成就,其特点:石涛之画,奇肆超逸;八大山人之画,简略精练;髡残之画,苍左淳雅;弘仁之画,高简幽疏。

都自具风裁。

他们的画风对后来的“扬州八怪”有较大的影响直到近代的吴昌顾、齐白石等画家。

清代初年和尚画家之多,在中国绘画史上是极其罕见的。

除“四僧”之外,著名的和尚画家还有弘智、自扃、普荷、七处、珂雪、智舷、诠修、超揆、超弘等人。

在一个短时期内,涌现这么多的和尚画家正是政权鼎革时势所造成的。

“遗民”和“遗民画家”出现较多的时代,往往是中国周边少数民族替代中原汉族政权的时代,如金与北宋、蒙元与南宋的相替。

满清替代明王朝亦复如此,所不同的是,除了政权的替代之外,还多了一道衣冠易制,特别是其中严厉的剃发令,这使清初许多知识阶层中的人当“遗民”也不可能,只有遁入空门,从而造成了和尚画家成批的出现。

“四僧”就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之下先后削发为僧的;此后,佛教的禅理、出家与还俗之间的抉择,都深深影响着这四名僧人画家的艺术生命。

弘仁:归黄山而益奇在“四僧”中,只有弘仁于出家之前有画迹可寻。

他最早的作品有明崇祯七年(1634)创作的《秋山幽居图》扇和明崇祯十二年(1639)创作的《冈陵图》卷,署款均为“江韬”。

《冈陵图》共由5位新安画家创作,各自独立成幅。

弘仁之作笔法结构参用倪瓒、黄公望,秀逸可爱。

其时,弘仁于5人中年龄最小,只有30岁,由于他画得过分认真,运笔略显拘谨文弱。

弘仁性格沉静坚忍,当民族危难之时挺身而出,明亡后遁迹名山,诗画寄兴,眷怀故国,有许多题画唱和诗坦露他这方面的思想。

他的绘画初学黄公望,晚法倪瓒,尤其对倪瓒的作品情有独钟。

国破家亡的影响与弘仁坚贞的个性固然是其偏爱倪瓒作品的主要原因,此外,也与具体的地域背景有密切关系。

“四王”与“四僧”

“四王”与“四僧”

“四王”与“四僧”石涛作品在明末清初的文人画坛上,有两个风格迥异,但影响力都极大的画派。

这两个画派的代表人物,我们都挺耳熟。

一派是由王时敏、王鉴、王原祁、王翚,四位互为亲友的王姓画家组成,合称“四王”,一般被认为是“正统派”。

他们深受董其昌影响,技法功力深厚,画风崇尚摹古,在清代占画坛主流地位。

王翚《夏山烟雨图》另一派则是由石涛、朱耷(八大山人)、弘仁、髡残(石溪)四位僧侣画家组成,合称“四僧”,一般被认为是“野逸派”。

他们以不拘一格、不守陈规、抒发性灵、奇崛出新而闻名。

于是在过去一段时间里,有些人就认为,四王是御用画家,是墨守成规的主流与正统画派,重复僵化,与清代皇族和封建的保守观念合拍,是“文人画中的院体画”;而四僧则是面向自然、面对人生,代表了画坛创新与进步的力量。

朱耷《孤禽图》其实,这样简单的两分对立,对于我们欣赏画作并无裨益。

因为艺术是多元的,并非非此即彼,也不是支持一派打到另一派的过程。

四王与四僧,都是本民族传统文化艺术中重要的财富。

先来说说“四王”。

众所周知,董其昌在绘画思想上,主要为“南北宗论”,把艺术比作禅宗,扬南宗,抑北宗,“以淡为宗,笔墨至上”。

他倡扬文人画家,贬抑工匠画家和职业画家,但实际上却十分重临摹、重笔墨、重心向、重真率。

王鉴《仿梅道人山水图》虽然四王总体上来说,走的是“入儒”之路,但我们也不能不看到,他们所渊源的这一传统。

王原祁《仿倪瓒山水》也就是由王时敏与王鉴砥砺深化,再由王翚、王原祁进一步发扬,向着“半书法”方式的抽象化方向发展,运用视觉上各种对立因素如虚实、开合等去营造所谓的“心向”,最终达到“集其大成,自出机杼”。

王时敏是“四王”之首,又是“娄东派”之先,少时得董其昌指授,取法“元四家”,以黄公望为宗,而偏于摹拟画风虚灵松秀,墨气醇厚,然而气势薄弱。

王鉴为“虞山派”之首,远述董、巨,仿古作品更见功力。

在山水画创作上,讲究布局笔墨处处有传统、有来历,但是缺乏从写生中获得创新。

清初四僧简介及绘画特点分析

清初四僧简介及绘画特点分析

清初四僧简介及绘画特点分析“四僧”是指原济(石涛)、朱耷(八大山人)、髡残(石溪)、渐江(弘仁)。

前两人是明宗室后裔,后两人是明代遗民,4人均抱有强烈的民族意识。

他们借画抒写身世之感和抑郁之气,寄托对故国山川的炽热之情。

艺术上主张“借古开今”,反对陈陈相因,重视生活感受,强调独抒性灵。

在中国绘画史上,朱耷,石涛,髡残,弘仁号称清初的“四画僧”,他们的艺术成就,为清代沉寂已久的画坛引入了一股清流,开创了时代的新风,并赋予中国绘画革新求变的时代精神,是中国清代绘画发展的高潮。

这四位因为遭逢时代剧变而遁入空门的画僧,之所以在艺术上成就非凡,可以说与他们波澜不息,血泪交集的生平有着极大的关连。

他们的作品均带有强烈的个性化特征和复杂的精神内涵,与当时占据主流地位的正统派画风大异其趣。

四位用袈裟掩裹着精神苦痛的画家,以激情洋溢,深情凝蓄、个性鲜明的艺术,开创了时代的新风,直接影响了扬州画派的兴起,并在以后三百年来为后人所景慕,影响极大。

朱耷(1626~1705),真名朱统筌,中国清代画家,僧人。

江西南昌人,南昌宁王朱权之后,明亡后出家,因尝持八大人觉经,故又号八大山人。

在书画上亦有许多画押,如“三月十九日”、“相如吃”、“拾得”、“何园”等,含义较深。

另外他署款时常将“八大山人”连缀写成“哭之”、“笑之”字样,以寄托愤懑。

作为明宗室后裔,朱耷身遭国亡家破之痛,一生不与清王朝合作。

他性情孤傲倔强,行为狂怪,以诗书画发泄其悲愤抑郁之情。

一生清苦,命运多舛,这形成了天才艺术家必须的人生苦难,更造就了他的艺术价值。

朱耷擅花鸟、山水,其花鸟承袭陈淳、徐渭写意花鸟画的传统。

发展为阔笔大写意画法,其特点是通过象征寓意的手法,并对所画的花鸟、鱼虫进行夸张,以其奇特的形象和简练的造型,使画中形象突出,主题鲜明,甚至将鸟、鱼的眼睛画成“白眼向人”,以此来表现自己孤傲不群、愤世嫉俗的性格,从而创造了一种前所未有的花鸟造型。

其画笔墨简朴豪放、苍劲率意、淋漓酣畅,构图疏简、奇险,风格雄奇朴茂。

【926】中国四大画僧石涛、八大山人、髡残和弘仁,你更喜欢谁?

【926】中国四大画僧石涛、八大山人、髡残和弘仁,你更喜欢谁?

【926】中国四大画僧石涛、八大山人、髡残和弘仁,你更喜欢谁?四大名僧:在中国画史上称“四僧”,是指明末清初四个出家为僧的画家。

原济(石涛)、朱耷(八大山人)、髡残(石溪)和浙江(弘仁)。

四人都擅长山水画,各有风格。

他们都竭力发挥其创造性,反对摹古,取得创新成就,其特点:石涛之画,奇肆超逸;八大山人之画,简略精练;髡残之画,苍左淳雅;弘仁之画,高简幽疏。

都自具风裁。

他们的画风对后来的“扬州八怪”有较大的影响直到近代的吴昌顾、齐白石等画家。

1644年明清易祚,中国封建史上最后一个汉族王朝覆灭。

明清的改朝换代并没有造成艺术传统的中断,相反,中国古代文人画在这一时期走向高峰。

面对动荡、裂变的社会,文化思想界表现得异常活跃,绘画艺术也打破了明末的沉寂,出现了画家林立、流派纷呈的局面。

在众多画家流派中,出现了清代四僧的身影。

美术史上的清代四僧指弘仁、髡残、八大、石涛四人。

他们是僧人,也是文人,甚至还蒙受道家的影响。

他们的作品融汇着文人习性,禅宗三昧,老庄哲学,在清初画坛各树一帜。

弘仁开新安一派,髡残开金陵一派,八大开江西一派,石涛开扬州一派。

原济(石涛)石涛(1642一约1707),清代画家、中国画一代宗师。

法名原济,一作元济。

本姓朱,名若极。

字石涛,又号苦瓜和尚、清湘陈人等。

广西全州人,晚年定居扬州。

石涛山水画册朱耷(八大山人)朱耷,别号八大山人,字号特多,雪个、个山等,南昌人。

为明宁王朱权后裔,明亡后,出家为僧。

其画多有象征寓意,藉以发泄内心积郁。

朱耷(1626-1705)山水画册1698年作水墨淡设色纸本十二开册各23.5厘米×34.2 厘米这十一页的山水作品,取景、布局、画风都不一样。

如第一页,描绘一孤舟于近岸,旁有数株疏秀的树木,予人幽静空灵的感觉,有倪瓒的疏简风格;第二页则描绘一房舍于连锦的山林、急速的瀑布旁,山石及树林填满了通幅空间,用墨湿润而厚重,带有董源的影子;第七页描绘了一大片山林,当中山石的造型比较圆浑,山崖间的“矾头”,空钩光秃的树枝,这都是受到黄公望及董其昌的影响。

一代宗师——画坛“四僧”石涛

一代宗师——画坛“四僧”石涛

一代宗师——画坛“四僧”石涛石涛,本姓朱,名若极,小字阿长,发为僧后,更名元济、超济、原济,自称苦瓜和尚。

游南京时,得长竿一枝,因号枝下叟,别署阿长,钝根,山乘客、济山僧、石道人、一枝阁。

他的别号很多,还有大涤子、清湘遗人、清湘陈人、靖江后人、清湘老人、晚号瞎尊者、零丁老人等。

他是明宗室靖江王赞仪之十世孙,原籍广西桂林,为广西全州人。

其生年有明崇祯九年、十四年、十五年(1636年、1641年、1642年)诸说,卒年有清康熙四十四年、四十九年、约五十七年(1705年、1710年、约1718年)诸说。

明亡后,朱亨嘉自称监国,被唐王朱聿键处死于福州。

时石涛年幼,由太监带走,出家,法名原济,字石涛,别号大涤子、清湘老人、苦瓜和尚、瞎尊者等。

曾拜名僧旅庵本月为师,性喜漫游,曾屡次游敬亭山、黄山及南京、扬州等地,晚年居扬州。

他既有国破家亡之痛,又两次跪迎康熙皇帝,并与清王朝上层人物多有往来,内心充满矛盾。

石涛号称出生于帝王胄裔,明亡之时他不过是三岁小孩,他的出家更多的只是一种政治姿态,这与渐江的'受性偏孤'是不同的,石涛的性格中充满了'动'的因素,因而他身处佛门却心向红尘。

康熙南巡时,石涛曾两次接驾,并山呼万岁,并且主动进京交结达官显贵,企图出人头地,但权贵们仅把他当作一名会画画的和尚而已,并未与之计较,故而功败垂成。

因此他是在清高自许与不甘岑寂之间矛盾地渡过了一生,好在他聪明绝顶,巧妙地把这种矛盾发泄到他的画作之中,所以他的作品纵横排闼、闪转腾挪,充满了动感与张力,这也正是他异于常人的高明之处。

石涛工诗文,善书画。

其画擅山水,兼工兰竹。

其山水不局限于师承某家某派,而广泛师法历代画家之长,将传统的笔墨技法加以变化,又注重师法造化,从大自然吸取创作源泉,并完善表现技法。

作品笔法流畅凝重,松柔秀拙,尤长于点苔,密密麻麻,劈头盖面,丰富多彩;用墨浓淡干湿,或笔简墨淡,或浓重滋润,酣畅淋漓,极尽变化;构图新奇,或全景式场面宏阔,或局部特写,景物突出,变幻无穷。

画坛清初四僧——弘仁、朱耷、石涛、髡残,家国情怀浸透纸素!

画坛清初四僧——弘仁、朱耷、石涛、髡残,家国情怀浸透纸素!

画坛清初四僧——弘仁、朱耷、石涛、髡残,家国情怀浸透纸素!明末清初,有四位出家为僧的画家。

他们的画对后世的影响深远,清代中期的“扬州八怪”、晚期的“海派”及近代的齐白石、张大千、潘天寿、李苦禅等,莫不受其熏陶。

独具一格的画风成就了中国绘画史上名噪一时的绘画流派——“清初四僧”,即弘仁、朱耷、石涛、髡残。

“清初四僧”的绘画都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与当时占据画坛的正统画风大异其趣。

1.弘仁(1610-1664):秀逸江南真山水明亡后,弘仁于福建武夷山出家为僧,字渐江,号梅花古衲。

弘仁,少年孤贫性癖,事母以孝闻。

自小就喜欢文学,绘画一生从不间断,是“新安画派”的奠基人。

弘仁性格沉静坚忍,当民族危难之时挺身而出,明亡后遁迹名山,诗画寄兴,眷怀故国,有许多题画唱和诗坦露他这方面的思想。

弘仁无疑是清初最富个性的山水画家之一。

他在绘画上的成就及其特征,不是简单地用遗民绘画、简洁淡远、疏淡冷寂等词语可以概括的。

他的艺术成就,是清初特定历史时期的反映,是遗民情结、禅宗奥旨、山水性情、古风流韵与恬静心态在画中融为一体后的集中再现。

2.朱耷(1624—1705):画中之鸟白眼向人朱耷,号八大山人。

朱耷是明宗室宁王朱权之后。

明亡以后出家,先当和尚,后来又做了道士。

他寄情于书画,艺术成就极高,是著名的遗民书画家,其画对后世影响巨大。

朱耷性格孤傲耿介,行事怪僻,常藉诗文书画发泄内心郁闷。

他的作品往往以象征手法抒写心意,如画鱼、鸭、鸟等,皆以白眼向天,充满倔强之气。

这样的形象,正是朱耷自我心态的写照。

画山水,多取荒寒萧疏之景,剩山残水,仰塞之情溢于纸素。

3.石涛(1642-1708):天地为师老更痴明靖江王、南明元宗皇帝朱亨嘉之子。

幼年遭变后出家为僧,驻锡于安徽宣城敬亭山广教寺,后半世云游,以卖画为业。

石涛是中国绘画史上一位十分重要的人物,他既是绘画实践的探索者、革新者,又是艺术理论家。

早年山水师法宋元诸家,画风疏秀明洁,晚年用笔纵肆,墨法淋漓,格法多变,尤精册页小品;花卉潇洒隽朗,天真烂漫,清气袭人;人物生拙古朴,别具一格。

讲述 ▎清初四大画僧笔下的意境山水

讲述 ▎清初四大画僧笔下的意境山水

讲述▎清初四大画僧笔下的意境山水古人云:智者乐水,仁者乐山。

古人喜欢纵情山水,在精致的小桥上、飞流的瀑布旁、潺潺的河流便、奇巧的树木下与远离人世喧嚣的房屋小舍里肆意歌唱……他们在山水的涤濯中,对内在世界的了解也逐渐加深,并逐渐达到了一种真正超越物质世界、超越自我、甚至超越“神”的人生境界。

在中国画史上就有这样一个群体,他们出家为僧,用水墨丹青留下了那一代人心目中最美的山水记忆,他们就是明初画坛四僧:原济(石涛)、朱耷(八大山人)、髡残(石溪)和渐江(弘仁)。

他们是僧人,也是文人,甚至还蒙受道家的影响,他们的作品融汇着文人习性,禅宗三昧,老庄哲学,在清初画坛各树一帜,其笔下的意境山水更是孕育了人对于自然、生命的大彻大悟。

弘仁开新安一派,髡残开金陵一派,八大开江西一派,石涛开扬州一派,四人的山水画各有风格。

他们都竭力发挥其创造性,反对摹古,取得创新成就,其特点分别为:石涛之画,奇肆超逸;八大山人之画,简略精练;髡残之画,苍左淳雅;弘仁之画,高简幽疏。

他们的画风对后来的“扬州八怪”都有较大的影响,近代的吴昌顾、齐白石等画坛名家都对他们的山水膜拜有加。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明初四僧笔下的那山那水,感受那份来自大自然给予生命的纯粹美好吧!一代宗师石涛石涛(1642年-1708年),清初画家,原姓朱,名若极,广西桂林人,祖籍安徽凤阳,小字阿长,别号很多,如大涤子、清湘老人、苦瓜和尚、瞎尊者,法号有元济、原济等。

石涛山水立轴画精品石涛作画构图新奇,无论是黄山云烟,江南水墨,还是悬崖峭壁,枯树寒鸦,或平远、深远、高远之景,都力求布局新奇,意境翻新。

他尤其善用“截取法”以特写之景传达深邃之境。

石涛还讲求气势。

他笔情恣肆,淋漓洒脱,不拘小处瑕疵,作品具有一种豪放郁勃的气势,以奔放之势见胜。

对清代以至现当代的中国绘画发展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石涛西津野航图石涛水容侵古岸石涛松风草堂石涛(款)深山秋水图石涛古木垂荫石涛溪岸幽居石涛溪桥野色石涛南山为寿石涛松风涧水图石涛松山茅屋石涛松溪茅舍石涛松荫研读图石涛(款)松鹤隐居图石涛西樵苍翠图1694年作石涛霜林扶杖图石涛山水石涛山水石涛山水石涛寒泉云深图石涛莲花峰图石涛松泉幽居石涛仿倪瓚秋山幽居圖石涛黄山紫玉屏图石涛寒山石径图石涛看松露滴身1702年作石涛江上望南岳石涛垂钓图立轴石涛(款)西樵苍翠图甲戌(1694年)作石涛山水石涛山水石涛山水石涛山水石涛洞庭放棹1697年作长夏山居石涛(清)松阁临泉图石涛秋山行旅图石涛千山红树图石涛海潮图1692年作石涛鬼面峻峰图石涛古树茅屋图石涛仿张僧繇访友图石涛法李成溪山寒林图石涛洞庭秋风石涛东苑菱花西苑藕1695年作石涛东坡诗意图山亭喜雨石涛(清)淮扬洁秋图石涛(清)窗读易石涛(清)石涛笔情恣肆,淋漓洒脱,不拘小处瑕疵,作品具有一种豪放郁勃的气势,以奔放之势见胜。

简析清初“四僧”的书画艺术

简析清初“四僧”的书画艺术

简析清初“四僧”的书画艺术清初“四大画僧”,是指明末清初四个出家为僧的画家。

他们是原济(石涛)、朱耷(八大山人)、髡(kūn)残(石溪)和渐江(弘仁)。

四人都擅长山水画,各有风格,自具风貌。

作品多表现不平之气,个性鲜明;他们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是能在传承古人的基础上,敢于打破明以来的尚古之风,突破古人成法,率性而作,自成一格;他们创作的素材多取自大自然,贴近生活,使作品呈现前所未有的生机和活力,赋有时代气息和生活气息。

1、石涛之画,奇肆超逸石涛(1642一约1707),开创中国山水画新面貌的一代大家。

法名原济,一作元济。

本姓朱,名若极。

字石涛,又号苦瓜和尚、大涤子、清湘陈人等。

广西全州人,晚年定居扬州。

明靖江王后裔,幼年遭变后出家为僧,半世云游,以卖画为业。

早年山水师法宋元诸家,画风疏秀明洁,晚年用笔纵肆,墨法淋漓,格法多变,尤精册页小品;花卉潇洒隽朗,天真烂漫,清气袭人;人物生拙古朴,别具一格。

工书法,能诗文。

存世作品有《搜尽奇峰打草稿图》《山水清音图》《竹石图》等。

著有《苦瓜和尚画语录》。

石涛《淮扬洁秋图》纸本设色,纵89厘米,横57厘米。

南京博物馆藏。

此图河曲弯弯,坡岸回转,芦荻丛生,老翁泛舟于湖上,既得秋景、秋情,又有超然尘外之感。

石涛《洞庭秋风》石涛《法李成溪山寒林图》2、八大山人之画,直抒心臆朱耷(八大山人),原为明朝王孙,明灭亡后,国毁家亡,心情悲愤,落发为僧,他一生对明忠心耿耿,以明朝遗民自居,不肯与清合作。

他的作品往往以象征手法抒写心臆,如他画的鱼、鸭、鸟等,皆以白眼向天,充满倔强之气。

笔墨特点以放任恣纵见长,苍劲圆秀,清逸横生,不论大幅或小品,都有浑朴酣畅又明朗秀健的风神。

章法结构不落俗套,在不完整中求完整。

朱耷的绘画对后世写意花鸟影响极大。

3、髡残之画,苍左淳雅髡[kūn]残(1612-1692),本姓刘,出家为僧后名髡残,字介丘,号石溪、白秃、石道人、残道者、电住道人。

湖广武陵(今湖南常德)人。

清初四僧朱耷

清初四僧朱耷

清初四僧朱耷八大山人,明末清初画家、书法家,清初画坛“四僧”之一。

原为明朝王孙,明灭亡后,国毁家亡,心情悲愤,落发为僧,他一生对明忠心耿耿,以明朝遗民自居,不肯与清合作。

他的作品往往以象征手法抒写心意,如画鱼、鸭、鸟等,皆以白眼向天,充满倔强之气。

笔墨特点以放任恣纵见长,苍劲圆秀,清逸横生,不论大幅或小品,都有浑朴酣畅又明朗秀健的风神。

章法结构不落俗套,在不完整中求完整。

朱耷的绘画对后世影响极大。

人物概述八大山人,名朱耷,江西南昌人,为明宁献王朱权九世孙,清初画坛“四僧”之一。

明灭亡后,国毁家亡,朱耷心情悲愤,落发为僧,法名传綮,字刃庵。

又用过雪个、个山、个山驴、驴屋、人屋、道朗等号,后又入青云谱为道。

通常称他为朱耷,但这个名字用的时间很短,晚年取八大山人号并一直用到去世。

其于画作上署名时,常把“八大”和“山人”竖着连写。

前二字又似“哭”字,又似“笑”字,而后二字则类似“之”字,哭之笑之即哭笑不得之意。

朱耷擅花鸟、山水,其花鸟承袭陈淳、徐渭写意花鸟画的传统。

发展为阔笔大写意画法,其特点是通过象征寓意的手法,并对所画的花鸟、鱼虫进行夸张,以其奇特的形象和简练的造型,使画中形象突出,主题鲜明,甚至将鸟、鱼的眼睛画成“白眼向人”,以此来表现自己孤傲不群、愤世嫉俗的性格,从而创造了一种前所未有的花鸟造型。

画山水,多取荒寒萧疏之景,剩山残水,仰塞之情溢于纸素,可谓“墨点无多泪点多,山河仍为旧山河”,“想见时人解图画,一峰还写宋山河”,可见朱耷寄情于画,以书画表达对旧王朝的眷恋。

其画笔墨简朴豪放、苍劲率意、淋漓酣畅,构图疏简、奇险,风格雄奇朴茂。

他的山水画初师董其昌,后又上窥黄公望、倪瓒,多作水墨山水,笔墨质朴雄健,意境荒凉寂寥。

亦长于书法,擅长行书、草书,宗法王羲之、王献之、颜真卿、董其昌等,以秃笔作书,风格流畅秀健。

生平事迹朱耷为明宁献王朱权九世孙,朱耷的父祖都善书画,因此他从小就受到艺术陶冶。

八岁能作诗,十一岁能画青绿山水,少时能悬腕写米家小楷。

“四僧”绘画中的禅宗思想

“四僧”绘画中的禅宗思想

“四僧”绘画中的禅宗思想汇报人:日期:•“四僧”绘画概述•禅宗思想在“四僧”绘画中的体现目录•“四僧”绘画中的禅宗思想内涵•“四僧”绘画中的禅宗思想对后世的影响•“四僧”绘画中的禅宗思想在现代社会的应用与价值目录01“四僧”绘画概述朱耷石涛髡残弘仁“四僧”简介01020304明末清初画家,号八大山人,是明宁献王朱权后裔,为明遗民画家。

清初画家,原名朱若极,广西桂林人,原是建文帝朱标十世孙。

明末清初画家,字介丘,号石溪、白秃、石道人、石溪道人等。

明末清初画家,字渐江,别号梅花古衲。

绘画风格特点以花鸟画为主,风格独特,构图巧妙,笔墨简练。

山水画风格独特,构图多变,笔墨淋漓,气势磅礴。

山水画风格粗犷豪放,构图严谨,笔墨厚重。

山水画风格空灵清逸,构图简练,笔墨清新。

朱耷石涛髡残弘仁“四僧”在绘画中注重表现自然、生命、宇宙等主题,这些主题与禅宗所强调的“无常”观念密切相关。

他们通过描绘自然景象来表达对生命和宇宙的感悟。

禅宗思想强调“顿悟”,认为通过修行可以达到“悟”的境界。

在“四僧”的绘画中,这种思想得到了充分体现。

他们的绘画风格简约、空灵、清逸,追求一种超脱尘世、回归自然的境界。

这种境界正是禅宗所追求的“悟”的境界。

禅宗思想在绘画中的体现02禅宗思想在“四僧”绘画中的体现禅宗思想对“四僧”的创作理念产生深远影响,他们以禅宗思想为指导,追求内心的平静与超脱。

禅宗思想强调对生命的感悟和自我修行,这种思想在“四僧”的绘画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四僧”通过绘画表达对禅宗思想的领悟,将禅意融入画作,使作品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

禅宗思想对“四僧”绘画的影响“四僧”在绘画中运用简洁的线条、柔和的色彩和抽象的构图来表达禅意。

他们注重表现自然与心灵的和谐统一,通过描绘山水、花鸟等元素来传达禅宗的意境。

“四僧”的绘画作品常常表现出一种静谧、淡泊和超脱的氛围,这是禅宗思想在绘画中的具体体现。

“四僧”绘画中的禅意表达在色彩运用上,“四僧”倾向于使用柔和、淡雅的色调,以表现禅宗的清净、淡泊之境。

画坛四僧野逸画派的革新之风

画坛四僧野逸画派的革新之风

画坛四僧野逸画派的革新之风画坛四僧,是指明末清初时期的四位僧侣画家,即朱耷、石涛、弘仁、髡残四人。

在艺术上,画坛四僧主张以生活为基础,重视生活感受,直白的抒发自己内心的感情。

他们的艺术主张对清朝初年的画坛产生巨大影响。

画坛四僧中,朱耷的画,墨点无多泪点多;石涛之画,寓奇思于奇笔;弘仁之画,归黄山而益;髡残之画,借画谈禅,因禅说画。

他们各自的画作都别具风格,但都有一点相似之处:贴近生活。

南宋四家有三位刘、马、夏,赵孟頫,元四家,吴门四家、董其昌等大书画家,均出生在这一地区。

入清以后,四王吴恽六大书画家,也出生在这里。

王时敏、王鉴于明末与董其昌等人被称为“画中九友”,深受董其昌艺术思想影响,王原祁作为康熙皇帝书画侍从,王翚被康熙钦点绘制《南巡图》,整个朝野都充斥着四王吴恽为代表的绘画精神。

作为正统画派的代表,追随者、崇拜者无数,甚至以后的清宫造办处、如意馆都受其影响,直至近代海上的“三吴一冯”等海派诸家,以及鉴定大家徐邦达先生也不例外。

最高统治者对书画的好恶,都是决定书画发展与兴衰的决定性因素,从李世民以降至康熙无一例外。

由于康熙对董其昌书法的喜爱,科举考试都是以董书为法格的馆阁体格式,书法不入格就难以入仕,如八十老翁孟椿山拼杀一番,却因“朝殿三试以书不入格,屡落入后”而未获官铨。

在皇帝的喜好之下,朝野不仅以董字为法格,董其昌绘画及他倡导的文人画,也形成一股热潮延伸至清末民国。

康熙皇帝对董其昌书画的喜爱,正是四王吴恽梦寐以求的愿望,他们更加极力倡导董巨、元四家、董其昌的绘画理念、绘画精神、绘画法格。

王翚、王原祁利用服务于康熙的光环,广收门徒致桃李满天下,满朝尽刮四王风。

朝野上下对正统文人画的追捧、模仿,使清初画坛变得枯燥乏味。

但在明遗民之中还有一些野逸派画家,冲破程式化羁绊,髡残、渐江、朱耷采取不与朝廷合作态度,用手中画笔挥写心中愤世之气(酷似今天的F4们)。

石涛则具有两面性,中年以前以释家正统传人自居,笔下创作仍以摹古为主。

小编为您揭开清初画坛“四僧”的神秘面纱

小编为您揭开清初画坛“四僧”的神秘面纱

小编为您揭开清初画坛“四僧”的神秘面纱尽管清朝的书画在中国书画史上的地位并不像宋元那样举足轻重,但还是涌现出了不少优秀的画家。

比如小编今天为大家介绍的'四僧',他们对近代中国画坛产生了很深远的影响,而这四人中我们最熟悉的听到最多的应该就是八大山人了。

那么,你是否想更深入的了解八大山人这个人同时又对另外三位画家感兴趣呢?那就接着看下去吧!首先,我们先来看看'四僧'都包括哪四人:清初四僧'是指活动于明末清初的弘仁、髡残、八大山人、石涛四位画僧。

因为'四僧'的遗民身份,明亡后纷纷遁入空门。

小编发现在网上有很多人包括小编自己一开始都有一个误区,都误认为八大山人指的是八个人。

因此在这里,小编要重点强调一下八大山人指的就是朱耷这个人,并不是指某一画派或者八个画家的统称。

弘仁俗姓江,名韬,字六奇,又名舫,字鸥盟。

明亡后于福建武夷山出家为僧,号梅花古衲。

清初四画僧之一。

弘仁的书画,受倪瓒影响较深,不少作品带有明显的仿倪风格,但在景物的刻画上又加入了个人风格。

笔墨简易,清空脱俗,尤好黄山松石。

为'新安画派'创始人,和查士标、孙逸、汪立瑞等四人并称'新安四大家'。

兼写梅竹,工诗。

存世作品有《枯槎短荻图》《西岩松雪图》《黄海松石图》等。

髡残本姓刘,出家为僧后名髡残,字介丘,号石溪、白秃、石道人、石溪道人,残道者、电住道人。

与石涛并称'二石'。

好游名山大川,擅画山水,师法王蒙,喜用干笔皴擦,淡墨渲染。

存世作品《层岩叠壑图》《卧游图》《苍翠凌天图》《清髠残江上垂钓图》等。

髡残的山水,构图饱满,善用秃锋渴笔画山石树木,苍劲凝重中透出丰润秀逸,意境奇僻幽深。

朱耷是明宁王朱权后裔,中国画史上的一代宗师。

本名由桵,字雪个,号八大山人、个山、驴屋等。

明亡后削发为僧,后改信道教。

所绘花鸟形象夸张奇特,笔墨凝炼沉毅,风格雄奇隽永。

山水近师董其昌,远法董源、巨然、郭熙、米芾、黄公望、倪瓒诸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画坛“四僧”的介绍清代宫廷画家中的王恽、王鉴、王时敏、王原祁被人称作“四王”,同一时期还有一些人的创作与“四王”的艺术追求截然不同,在艺术上主张重视生活感受,强调抒发情感,对振兴当时画坛具有深远的影响。

下面是本人为大家精心整理的文章,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朱耷朱耷(约1626年—约1705年),字刃庵,取号雪个,后又有个山、道朗、个山驴、朗月、庵、传綮、破云樵者、人屋、驴屋和因是僧、八大山人等号,晚年书画均署八大山人四字。

明末清初江西南昌人,为南昌宁献王朱权九世孙,著名书画家。

明亡,一度为僧,后又作道士,后人尊其为清初画坛“四僧”之一。

江西省南昌市的青云谱道院,曾为八大山人出家修行地,现辟为八大山人纪念馆,周边为梅湖景区。

朱耷擅画水墨花卉禽鸟,笔墨简括、凝炼,形象夸张,亦画山水,意境冷寂。

所画鱼鸟每作“白眼向人”的情状,署款八大山人,以及含意隐晦的题诗,都寄寓着亡国之痛。

他的水墨画技法,对后来的写意画影响很大,后人对他的作品评价很高。

他以简洁的笔法,描绘出了花草、树木、鱼雁、芭蕉及怪石等生动的形象,艺术造诣极深。

现代美术家范曾先生这样评价他:“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

中国美术史苟无八大山人,绝对也会黯然失色。

八大山人对中国画的贡献几乎是不可计量的,而随着历史的推移,他的艺术将使千秋蒙庥,恩泽无以数计的后之来者。

”朱耷亦善书法,精篆刻,黄宾虹尝称“书一画二”,确为至言。

八大山人的书体,以篆书的圆润等线体施于行草,自然起截,了无藏头护尾之态,以一种高超的手法把书法的落、起、走、住、叠、围、回,藏蕴其中而不着痕迹。

藏巧于拙,笔涩生朴,此中真义必临习日久才能有所悟。

他精研石鼓文,刻意临写汉、魏、晋、唐以来的诸家法帖,尤以王羲之的为多。

代表书法作品:《临兰亭序轴》。

传世画迹有《孔雀竹石图》《孤禽图》《眠鸭图》《猫石杂卉图》,以及《荷塘戏禽图卷》、《河上花并题图卷》、《鱼鸭图卷》、《莲花鱼乐图卷》、《杂花图卷》《杨柳浴禽图轴》、《芙蓉芦雁图轴》、《大石游鱼图轴》、《双鹰图轴》、《古梅图轴》、《墨松图轴》、《秋荷图轴》、《芭蕉竹石图轴》、《椿鹿图轴》、《快雪时晴图轴》、《幽溪泛舟图轴》、《四帧绢本浅绛山水大屏》等。

《杨柳浴禽图》,纵119厘米,横58.4厘米,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是一幅水墨写意花鸟画,描绘了一只浴后禽鸟栖息在树顶上的情状。

画面风柳欹斜,禽鸟展翅俯首梳理翎羽。

墨笔苍劲老健,寥寥数笔,即使禽鸟跃然纸上。

细察禽鸟造型别致,一爪独立,一爪蜷曲,正低头缩着脖子,梳理羽毛,白眼向天。

树下一块巨石支撑着树干,使人感到树身凌空,禽鸟正处于一种危在旦夕的境地。

全图布局简括,笔墨精练。

对树木与湖石的刻画力求苍劲,对禽鸟的描绘则生动传神。

石涛石涛(1642年-1707年),清初著名画家,广西全州人,小字阿长,别号很多,如大涤子、清湘老人、苦瓜和尚、瞎尊者,法号有元济、原济等。

清初,在国破家亡的命运促使下,由桂林赴全州,在湘山寺削发为僧,改名石涛。

半世云游,饱览名山大川,是以所画山水,笔法恣肆,离奇苍古而又能细秀妥帖,为清初山水画大家。

著有《画语录》。

石涛原姓朱,名若极,是明藩靖江王之后,其父朱亨嘉于南明隆武时在广西自称“监国”,反对隆武王朝,为巡抚瞿式耜俘杀。

是时,朱若极年龄尚幼,后隐蔽为僧,法名原济,亦作元济(后人误传为“道济”),号石涛,又号苦瓜和尚、大涤子、清湘陈人等。

早年屡游安徽敬亭山、黄山;中年住南京,曾在南京、扬州两次见康熙帝;去过北京,与辅国将军博尔都等交游;晚年定居扬州,以卖画为生。

自回到扬州后,石涛一心投身于艺术创作,其绘画风格由中年的繁富、清逸转向沉雄、朴实,艺术创作上进入最为纯熟、最为旺盛的时期,代表作品有《蕉菊竹石图轴》,现收藏于武汉博物馆。

石涛擅画山水,吸取前人所长,尤善于体察自然景物。

对画论有深入研究,主张“笔墨当随时代”,画山水者应“脱胎于山川”,“搜尽奇峰打草稿”,进而“法自我立”。

所画山水、兰竹、花果、人物,讲求独创,构图善于变化,笔墨恣肆,意境苍莽新奇,一反当时仿古之风。

对扬州画派和近代中国画影响很大。

著作有《苦瓜和尚画语录》(其手写刻本名《画谱》)及后人所辑的《大涤子题画诗跋》等。

传世绘画作品有《诗画册》、《黄山人胜图》、《淮扬洁秋图》、《惠泉夜泛图》、《山水清音图》、《细雨虬松图》、《梅竹双清图》、《墨荷图》、《蕉菊竹石图轴》等。

清初,绘画在董其昌等人倡导的“南北宗”学说影响下,摹古之风日炽,这时才华横溢的石涛异军突起,对这种风气毫不理会。

他强调“我自用我法”,并清楚地指出“我之为我,自有我在”,这种改变古人面目而自创新法、自标新格的呼声是对传统观念的一种挑战。

然而另一方面,他又是中国传统画论的集大成者。

当代著名画家吴冠中先生就认为“石涛是中国现代美术的起点”,游走在现代和传统之间。

弘仁弘仁(1610年-1664年),清初画僧、诗僧。

俗姓江,名韬,一名舫,字六奇,号鸥盟,歙县(今属安徽)人。

剃度后字无智、无执,号渐江,别号梅花老衲等。

弘仁幼年丧父,发愤苦学,成为诸生。

明亡时赴闽,参与隆武政权抗清活动。

失败后出家武夷山回龙寺,不与清政府合作。

寄趣书画诗文,放情山水。

数年后返回歙县,居五明寺。

生性酷爱自由与山水,一度云游南京、芜湖、庐山,时常流连于奇松、云海之间,坐观流泉、飞瀑,以解亡明之忧。

卒于五明寺。

擅长绘山水、梅竹,师法造化,以真山水为稿本,尺幅之中,孕千里之势。

尤长于绘黄山,落墨轻而不枯,肥而不肿,凝重雄奇,蓄有傲然秀气,刚劲轩昂;烟云满纸,光怪陆离。

绘有《黄山真景册》、《石淙舟集图》、《三叠泉图》、《春暮林泉图》等。

书法宗于米芾,遒逸健放,有《云谷奇公塔铭》等。

为诗清新婉约,而吐露怀念故朝之情,含意深沉,有《画偈》、《偈外诗》、《偈外诗续》。

与朱耷、石谿、石涛齐名,负气节,富才艺,世称“清初四画僧”。

又与新安(即徽州,今安徽歙县一带)籍画家查士标、孙逸、汪之瑞齐名,世称“新安四画家”。

今歙县披云峰有其墓,周围植梅数百,以示纪念。

弘仁可以说是黄山写生第一人,他的《黄山图》册共60幅,画了黄山六十处风景点,将黄山的各处名胜尽收笔底。

山水画之外,弘仁最爱画松树、梅花,所画松纠结盘曲,挺拔雄奇,配以危岩怪石,亦得意于黄山。

他曾自号“梅花古衲”,并遗命友人于其墓侧多种梅。

《松梅图》卷和《墨梅图》轴为其画松与梅的代表作品,其松落笔凝重,气势磅礴;画梅枝如屈铁,暗香流动。

其绘画初学黄公望,晚法倪瓒,尤其对倪瓒的作品情有独钟。

从表面上看,在四位画僧中,渐江要算是一个出家后与前世脱离得最彻底的人了。

他不像八大山人那样出家后仍然悲愤难抑,也不像石涛那样身为世外人却热衷于社会的交往联络。

他出家后每日挂瓢曳杖,芒鞋羁旅,或长日静坐空潭,或月夜孤啸危岫,俨然是一个“不食人间烟火”、“丝毫世不相关”的世外高人了,他曾有“偶将笔墨落人间,绮丽亭台乱后删,花草吴宫皆不问,独余残沉写钟山”的诗句,表达了他对故国的怀念之情,但又不得已,只好寄兴于自然,云游各地。

其画山水,简淡高古,深得山水性情。

髡残髡残(1612—1673)俗姓刘,字介丘,号石溪,又号白秃、石道人、电住道人、残道者等,武陵(今湖南常德)人。

二十岁出家为僧,住金陵牛首祖堂山幽楼寺。

擅画山水,初学谢时臣,后学元四家及董其昌,尤推重北宋巨然。

与石涛合称“二石”,张庚《国朝画征录》称其山水“奥境奇辟,面邈幽深,引人入胜。

笔墨高古,设色清湛,诚元人之胜概”。

作画喜用干笔皴擦,随意点染,墨气沉着。

所作《溪山幽居图》,用笔精练,极清幽之致。

作品尚有《苍山结茅图》、《秋山红树图》、《苍翠凌天图》、《层岩叠壑图》、《茂林秋树图卷》、《水墨山水》等。

髡残自幼就爱好绘画,年轻弃举子业,20岁削发为僧,云游名山。

30余岁时明朝灭亡,他参加了南明何腾蛟的反清队伍,抗清失败后避难常德桃花源。

战争的烽火迫使他避兵深山,关于他这段在古刹丛林的经历,《石溪小传》有载:“甲申间避兵桃源深处,历数山川奇辟,树木古怪与夫异禽珍兽,魈声鬼影,不可名状;寝处流离,或在溪涧枕石漱水,或在峦猿卧蛇委,或以血代饮,或以溺暖足,或藉草豕栏,或避雨虎穴,受诸苦恼凡三月。

”艰险的丛林生活虽使他吃尽了苦头,但倒给了他一次感受大自然的好机会,为后来山水画的创作积累了丰富的素材,这一点在他不少的题画诗中,都明显可见。

平生喜游名山大川的髡残对大自然的博大意境,有着深刻的领会和观察,最后落脚在南京牛首山幽栖寺。

曾自谓平生有“三惭愧”:“尝惭愧这只脚,不曾阅历天下多山;又尝惭此两眼钝置,不能读万卷书;又惭两耳未尝记受智者教诲。

”髡残是一位能诗书,善绘画的多面手。

他擅绘人物、花卉,尤其精于山水。

他宗法黄公望、王蒙,绘画基础出于明代谢时臣,其技法直追元代四大家,上及北宋的巨然,他曾说:“若荆、关、董、巨四者,得其心法,惟巨然一人。

巨然媲美于前,谓余不可继迹于后。

”他学谢时臣,在直取其气概浑宏的同时,变其丝理拘谨的毛病,学元代四家以及董其昌的画法,同时敢于刻意翻新,“变其法以适意”,并以书法入画,不做临摹效颦。

黄宾虹称其“坠石枯藤,锥沙漏痕,能以书家之妙,通于画法”,说的正是他这种用情感,用心血入画,重视笔墨技巧的独特运筹。

一些被先人画惯的名山大川,到了他的画中,却别具一格,另有新貌,有着不同于他人手笔的特色。

《层岩叠壑图》是髡残的代表作之一,是其画风成熟时代的杰作。

画的左下角有一条小路,弯弯曲曲地向画幅的上面延伸。

右行几步,山上流下的溪水,已经汇成宽宽的河流。

临水有茅檐水槛,“临溪而渔”,当别有一番风味。

左面还有茅屋数间,有两人对坐其中,正在促膝长谈。

折向上行,两峰夹路,绿树茵茵。

稍向左转,站在一座简陋的廊桥上,右边已经雾气蒸腾。

过了廊桥,山路陡然右转。

不远处是棱宇依山而建,再向上则是一座寺院,山门前是一片平坝。

对面山上,长长的瀑布飞漱而下,落处激起腾腾水雾。

平坝边有石栏相护,人们可以凭栏观瀑。

寺院后面大江一片,远山茫茫、帆影点点,将人们的视野推向很远很远。

此画以浓墨、秃笔,勾、皴、点、擦,然后层层烘染,墨色苍厚,勾、皴简率,而敷以重赭色。

总之,景物繁复,笔墨苍莽,境界奇倔,气韵浑穆,依然是髡残家法。

髡残在明末遗民中享有很高的声望,他的画也为世人所瞩目。

当时著名的文人兼大鉴赏家周亮工就十分景仰、看重髡残的人品和画学,在《读画录》中为他写小传,谓:“人品笔墨俱高人一头地……绘事高明,然轻不为人作。

”三百多年来,髡残一直以其人品与画品并重的高华之气,影响着画坛,成为画家心目中的丰碑。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