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风设计大纲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永城职业学院矿井通风与安全专业

毕业设计大纲

前言

简述编制毕业设计的依据、主要技术原则,对设计内容的简要评价。

第一章矿区概况及井田地质特征

第一节矿区概况

矿区或矿井的位置与交通:矿区或矿井所属省(市)县,位置之经、纬度,距大城市、铁路车站的距离。附近的铁路、公路、河流航运等情况。

井田地形、地势:属平原或盆地或丘陵地形,区域内的地势,主要山脉、河流、湖泊、水库分布,井田内的地面标高及标高差,河流之流量、流速以及历年最高洪水位。

气候、温度、雨量、雨季、旱季、风向和风速、结冰期、冻土深度和地震。

煤田开发历史,矿区内现有生产矿井、基建矿井及小窑分布,小窑开采范围。

矿井附近的厂矿企业和农业情况。

水源、电源、劳动力及建筑材料的来源。

第二节井田地质特征

井田内的地层情况:按地层沉积顺序(由老至新)叙述地层的地质时代、厚度、岩性及其走向和倾斜的变化,煤层层位对比及主要标志层。

井田及其附近的主要地质构造:各断层、褶曲的性质、产状及其对煤层的影响。

煤层及其顶底板岩石特征:煤系地层内所含煤层数目,可采煤层数目,煤层走向、倾向、倾角、煤层厚度、层间距离、煤层结构,煤层露头深度和风化带深度,薄煤带的分布和火成岩侵入情况,煤层的顶底板岩石性质、厚度和特征。

水文地质特征:地表水、潜水的特征,地表水与地下水的补给关系及对开采的影响,各含水层的特征及对开采的影响,预计矿井建设和生产期间的正常涌水量及最大涌水量。

沼气、煤尘与自燃。

煤质、煤的牌号与用途。

第二章矿井储量、年产量及服务年限

第一节井田境界

井田四周边界和毗邻矿井名称。

井田境界确定的依据,将来是否有扩大的可能性。

井田范围:走向长度、倾斜宽度和井田面积。

第二节井田储量

矿井工业储量的计算:根据地质报告(精查)提供的“能利用”储量中的A、B、C三级储量进行计算。

矿井设计储量:矿井工业储量减去设计计算的断层煤柱、防水煤柱、井田境界煤柱和已有的地面建筑物、构筑物需要留设的保护煤柱等永久性煤柱损失量后的储量。

矿井设计可采储量的计算:矿井设计储量减去工业场地保护煤柱、矿井井下主要巷道及上、下山保护煤柱煤量后乘以采区回采率的储量即为矿井设计可采储量。

将上述所计算的Z工、Z设、Z可按煤层、开采水平汇总。

井田及第一水平高级储量所占的百分比。

第三节矿井年产量及服务年限

矿井工作制度:矿井年工作日数、日作业班数,每日净提升时数。

确定矿井合理的年产量与服务年限:当设计任务书未给定井型时,可根据年产量、服务年限和储量的合理关系确定矿井年产量。若已给定年产量,则验算是否合理。

计算水平服务年限。

本章附图、附表:

1、矿井工业储量、矿井设计储量、矿井可采储量汇总表(分煤层、水平及储量级别列出);

2、矿井工业场地安全煤柱计算图(说明书插图)。

第三章井田开拓

第一节概述

矿区内生产矿井的开拓方式概述及评价。

影响设计矿井开拓方式的主要因素。

第二节井田开拓

应用方案比较法或其它设计方法来选择井田开拓方案。

井田开拓一般包括以下内容:

1、井田再划分;

2、井筒形式、数目、位置及开采水平的确定;

3、煤层群分组;

4、主要运输大巷和总回风巷的布置及煤层间的联系方式;

5、采区(或盘区)划分及其要素;

6、矿井提升、运输、通风和排水系统;

7、开拓巷道断面和支护形式。

第三节井筒特征

井筒穿过的表土层和基岩性质,井壁厚度和支护材料的选择。

井筒内的布置与井筒装备:确定主、副井和风井井筒断面及井筒装备。

列出各井筒的特征:井口坐标、深度、断面、形状、材料、壁厚、倾角和提升方位角等。

第四节井底车场及硐室

井底车场型式的选择。

井底车场轨道线路总平面布置:确定主、副井存在线长度,调车线长度,进行线路联接计算,线路的平面闭合计算。

确定井底车场各硐室的位置、支护材料及特殊技术要求,水仓容量、断面、长度、支护方式。

绘制井底车场总平面图。

第五节开采顺序及采区、采煤工作面的配置

沿井田走向的开采顺序:井田两翼的开采顺序、采区的开采顺序。

沿井田倾斜方向的开采顺序:煤层间、水平间、阶段间、区段间的开采顺序。

保证年产量的同采采区数和采煤工作面数。移交生产及达到设计产量时的采区、工作面分布情况(第一水平煤层配采的正常比例及达到此比例的措施)。

矿井年产量验算。

第四章采区巷道布置

第一节概述

矿区内现有准备方法概述及评价。井田内影响准备方式选择的主要因素。

第二节准备方式

设计采区概况位置、边界、范围(采区走向及倾斜长)、可采煤层数及层间距、煤层赋存状态、地质特征及储量。

选择采区准备方式,确定下列重要问题:

1、采区生产能力及服务年限。

2、区段斜长及区段数目。

3、采区上山布置:位置、数目、倾角、断面和支护形式。

4、区段平巷的布置方式、断面及支护形式。

5、采区中巷的布置方式、位置、数目、断面及支护形式。

6、各种联络巷道的布置方式、倾角、断面及支护形式。

7、采区内同采工作面个数及位置。

8、选择采区上、中、下车场型式及线路布置方式,并说明选用依据。

9、采区硐室:采区煤仓型式、容量、支护形式,上山绞车房、采区变电所等硐室的位置。

10、采区生产系统:运输、通风、供电、洒水系统及选用设备的型号。

本章附图附表:

1、采区巷道布置平面图(说明书插图);

2、采区上山与煤层相对位置剖面图(说明书插图);

3、区段平巷、中巷与煤层相对位置剖面图(说明书插图);

4、采区车场线路布置示意图(说明书插图)。

第五章采煤方法

第一节采煤工艺方式

包括工作面正规循环生产能力,回采工作面的破煤、装煤、运输方法及设备选型,工作面支护设计等

第二节回采巷道布置

包括采煤工作面回采巷道布置概况,工作面轨道顺槽、胶带顺槽、开切眼、轨道顺槽车场和联络巷、其他硐室等的设计。

第六章矿井通风设计

第一节通风系统

通风设计的基本数据。

确定矿井通风系统:确定的依据。矿井通风最容易时期与最困难时期通风系统示意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