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府诗词的赏析

合集下载

汉乐府《江南》诗词赏析

汉乐府《江南》诗词赏析

汉乐府《江南》诗词赏析汉代,夏日的一天,在江南大地星罗棋布的湖荡中莲花盛开。

清澈的水面上采莲的小舟缓缓而行,水面下鱼儿在欢快嬉戏。

此时,不知哪位采莲人吟唱出一首助兴的小曲,随后,这歌声穿越千年,回荡在了水乡上空。

从此,江南这个流动着丰富意象的概念里,又多了一份清新活泼的“采莲”身影。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起首两句点出了诗歌发生的场景,叠词“田田”赞叹莲叶的茂盛饱满。

接下来的五句只改换了一个方位词,反复吟诵。

东西南北四个方向的跳跃,充满了节奏韵律的动感。

汉武帝时设立“乐府”,采集民歌就是乐府的职责之一。

这首汉乐府明白如话,无需注解,就能让人领略一派天真质朴的情趣。

诗中虽无一字写人,却如见采莲之人,身影和那穿梭往来的鱼儿一样轻灵,心情和鱼儿一样欢快。

有学者推断,诗的前三句可能由领者唱,后四句为众人和,歌声此起彼伏,回荡于夏日的荷塘之上,复沓而略有变化的句式,则是《诗经》开创的一种手法。

良辰美景中,采莲的年轻人暗生情愫。

虽未在诗歌中写明,却以比兴、双关的手法进行了暗示。

莲花的“莲”谐音“怜爱”之“怜”,是劳动中的青年男女之间纯洁感情的流露,而鱼儿在莲叶之下自由来去,也好比爱情的欢快灵动。

在这一时期乐府诗歌中,莲花所象征的情感,还是率真天性的自然表达,尚未加入宋朝之后“出淤泥而不染”的道德意义。

这首《江南可采莲》可以算作采莲诗的源头,后世很多诗歌都继承了这一主题。

两千多年过去了,摇舟采莲的场景日渐远去,采莲小曲的旋律更是失传已久,作为文学形式的这首《江南可采莲》却传世至今。

它所表达的浪漫意境,仍然能够唤起人们对水乡之美的无限向往。

诗词赏析——《江南》

诗词赏析——《江南》

《江南》
——汉乐府
《江南》是一首汉乐府诗,你知道什么叫汉乐府是吗?乐府原本是一个机构,就像教育局,公安局一样。

汉朝时乐府被设定成了一个专门的机构,主要的任务就是到民间采集老百姓传颂的民歌,回来后给这些民歌配上音乐。

后来,人们就直接把这些采集来的诗歌称为“乐府”。

于是,乐府不再是机构的名称了,而变成了诗体的名称,“汉乐府”就是汉朝的乐府诗
民歌大多是在劳动人民之间传唱的,当然有很多表现的是他们劳动生活的场景。

采莲就是古代的一种生产劳动。

江南自古就是水乡,每年夏末秋初,莲子成熟了,可以采摘了,少男少女们就乘着小舟唱着歌,出没在池塘中采摘莲子,《江南》就是一首表现采莲场景的民歌。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
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重点词句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这两句是说,江南正是采莲的时节,莲叶多么茂密呀,“何”是多么的意思,“田田”表示莲叶茂密的样子。

赏析
诗的前两句写的是,采莲的人们望着茂密的荷叶,心中充满了无
限的欢喜,禁不住发出赞叹,后面的“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采用了重复的句式,表现了鱼儿们在莲叶间自由自在穿梭的样子,轻灵、形象而且妙趣横生。

我觉得如果是在热闹的游乐场,小朋友们也会像鱼儿一样欢快的跑来跑去,从小朋友们身上我们就能感受到游乐场里的欢闹。

这首诗也一样,虽然没有写人,只写了往来穿梭的鱼儿,我们却能感受到采莲的少男少女们的欢声笑语,眼前也好像出现了一副江南采莲的图画呢
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荷叶,荷叶下自由自在,欢快戏耍的鱼儿,还有采莲的少男少女们的欢声笑语,这是多么生动的场景啊!。

唐代诗词中的乐府风格分析

唐代诗词中的乐府风格分析

唐代诗词中的乐府风格分析引言唐代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为辉煌的时期之一。

而在唐代的诗词创作中,乐府体裁占据了重要地位。

本文将对唐代诗词中的乐府风格进行详细分析,探讨其特点、来源及影响。

乐府体裁概述乐府是中国古代音乐的一种形式,因其歌谣和歌舞表演而得名。

唐代时期,这种音乐形式逐渐转化为一种文学体裁,并成为唐代大量民歌和近现实题材的重要承载形式。

乐府风格特点1.自然质朴:乐府体裁以真实人生为主题,通俗易懂,表达了普通人民内心真挚的情感和生活体验。

2.叙事性强:通过故事情节、人物描写等手法来呈现事件或者个人经历。

3.曲调优美:由于起源于音乐表演形式,所以这类作品往往具有优雅动听的曲调,让读者在阅读时能够产生共鸣。

4.朗朗上口:乐府的歌谣性质使其具备了很高的记忆度,容易被人们传唱。

乐府体裁的来源及影响1.汉乐府文学的继承与发展:唐代诗人在传统乐府文学基础上进行创新,形成自己独特风格。

2.社会背景:唐代是一个相对开放、宽松而多元的社会环境,为乐府体裁的繁荣提供了土壤。

3.文人士大夫阶层的作用:许多唐代文人士大夫都对乐府感兴趣,并且积极加以模仿和创作,推动了其发展和流行。

唐代著名乐府作品1.《长恨歌》:王之涣根据汉开皇九年(187年)女真公主嫁给卡揆时刷写所撰写,表达了作者对昔日辉煌帝国没落悲叹之情。

2.《木兰诗》:通过描写木兰服装心得作词展现出平民妇女深沉爱国情感,给人以深刻印象。

3.《白日依山尽》:王之涣所作古文乐府诗,用简洁凝练的文字形象地描绘了黄河壮丽景色,极富韵律感。

乐府风格对后世影响唐代乐府诗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个重要的篇章,其特点和风格不仅影响了唐代文人的创作方式,而且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唐代乐府体裁在宋、元、明、清等时期都得到延续,并为后来的文人提供了新的写作方式和表达手段。

结论在唐代诗词中乐府体裁占据着独特而重要的位置。

其朴实质朴、故事性强和曲调优美等特点使其成为唐代文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李白诗词《关山月》的诗意赏析

李白诗词《关山月》的诗意赏析

李白诗词《关山月》的诗意赏析本文是关于李白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关山月》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借乐府旧题创作的一首五古。

全诗分为三层,开头四句,主要写关、山、月三种因素在内的辽阔的边塞图景,从而表现出征人怀乡的情绪;中间四句,具体写到战争的景象,战场悲惨残酷;后四句写征人望边地而思念家乡,进而推想妻子月夜高楼叹息不止。

此诗如同一幅由关山明月、沙场哀怨、戍客思归三部分组成的边塞图长卷,以怨情贯穿全诗,色调统一,浑然一体,气象雄浑,风格自然。

《关山月》李白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作者:李白(701-762)当然是大家公认的我国古代最伟大的天才诗人之一,大多数人认为他同时也是一位伟大的词人。

他祖籍陇西(今甘肃),一说生于中亚,但少年时即生活在蜀地,壮年漫游天下,学道学剑,好酒任侠,笑傲王侯,一度入供奉,但不久便离开了,后竟被流放到夜郎(今贵州)。

他的诗,想象力“欲上青天揽明月”,气势如“黄河之水天上来”,的确无人能及。

北宋初年,人们发现《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和《忆秦娥》“秦娥梦断秦楼月”两词,又尊他为词的始祖。

有人怀疑那是后人所托,至今聚讼纷纭。

其实,李白的乐府诗,当时已被之管弦,就是词的滥觞了。

至于历来被称为“百代词曲之祖”的这两首词,格调高绝,气象阔大,如果不属于李白,又算作谁的作品为好呢?注释:关山月:乐府《横吹曲》调名。

白登:今山西大同市东有白登山。

汉高祖刘邦曾亲率大军与匈奴交战,被困七日。

创作背景:李白看见征战的场景,因此他感叹唐朝国力强盛,但边尘未曾肃清过。

此诗就是在叹息征战之士的苦辛和后方思妇的愁苦时所作。

作品赏析:这首诗描绘了边塞的风光,戍卒的遭遇,更深一层转入戍卒与思妇两地相思的痛苦。

开头的描绘都是为后面作渲染和铺垫,而侧重写望月引起的情思。

唐宋诗词的乐府元素分析

唐宋诗词的乐府元素分析

唐宋诗词的乐府元素分析唐宋诗词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文化内涵,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其中,乐府元素作为一种重要的艺术表现形式,对于这一时期的诗词创作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本文将对唐宋诗词中的乐府元素进行深入分析。

一、乐府元素的起源与发展乐府元素最早起源于古代宫廷音乐,后来逐渐演变成一种文学形式。

乐府诗最早出现于汉代,是由宫廷音乐的歌谣演变而来。

这种形式的诗歌,通常以七言绝句的形式表现,旋律优美、抒发情感。

在唐代,乐府元素开始被广泛运用于诗词创作中,成为当时文人雅士们流行的一种创作风格。

二、乐府元素在唐诗中的体现唐诗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巅峰之作,其中乐府元素的应用使得唐诗更加丰富多样。

唐诗中的乐府元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题材选择:唐代的诗人们善于借用乐府元素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他们常常选择一些乐府诗中的题材,如《长恨歌》、《白头吟》等,通过借用乐府元素的形式,使得诗歌更富于感染力和艺术性。

2. 抒发情感:乐府元素在唐诗中的运用,使得诗人们能够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情感。

他们通过借用乐府元素的旋律和韵律,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使得诗歌更加动人。

3. 描写风景:乐府元素的运用也使得唐诗中的风景描写更加生动。

唐代的诗人们常常通过借用乐府元素的形式,将自然景色与音乐相结合,使得诗歌中的风景更加具有音乐的美感。

三、乐府元素在宋词中的体现宋词是中国古代诗词的又一高峰,乐府元素在宋词中的应用也是不可忽视的。

宋词中的乐府元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题材选择:宋代的词人们也善于借用乐府元素来丰富自己的创作。

他们常常选择一些乐府诗中的题材,如《东篱乐府》、《长恨歌》等,通过乐府元素的运用,使得词作更加富有变化和独特性。

2. 抒发情感:乐府元素在宋词中的运用,使得词人们能够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情感。

他们通过借用乐府元素的形式,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使得词作更富有感染力和艺术性。

3. 描写意境:乐府元素的应用也使得宋词中的意境描写更加丰富多样。

陌上桑的古诗词赏析及诗意

陌上桑的古诗词赏析及诗意

陌上桑的古诗词赏析及诗意《陌上桑》是汉乐府中的一首乐府诗,属《相和歌辞》。

这首诗以幽默诙谐的风格和喜剧性艺术手法,刻画了一个既美丽坚贞,又聪明的采桑女子形象,洋溢着“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的民间风情,同时也反映出汉代贵族官僚仗势调戏民女的社会现实。

全诗情节逼真、语言华丽、形象生动,虽经文人修饰加工,仍体现出浓烈的民间歌谣风味。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陌上桑的赏析,方便大家学习。

原文:陌上桑乐府诗集〔两汉〕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

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

罗敷喜蚕桑,采桑城南隅。

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

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

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

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

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

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

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喜蚕桑一作:善蚕桑;相怨怒一作:相怒怨)使君从南来,五马立踟蹰。

使君遣吏往,问是谁家姝?“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

”“罗敷年几何?”“二十尚不足,十五颇有余”。

使君谢罗敷:“宁可共载不?”罗敷前置辞:“使君一何愚!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东方千余骑,夫婿居上头。

何用识夫婿?白马从骊驹,青丝系马尾,黄金络马头;腰中鹿卢剑,可值千万余。

十五府小吏,二十朝大夫,三十侍中郎,四十专城居。

为人洁白皙,鬑鬑颇有须。

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趋。

坐中数千人,皆言夫婿殊。

”(白皙一作:白晰) 注释:陌上桑:陌:田间的路。

桑:桑林。

东南隅:指东方偏南。

隅,方位、角落。

中国在北半球,夏至以后日渐偏南,所以说日出东南隅。

喜蚕桑:喜欢采桑。

喜,有的本子作“善”(善于、擅长)。

青丝为笼系:用黑色的丝做篮子上的络绳。

笼,篮子。

系,络绳(缠绕篮子的绳子)。

笼钩:一种工具。

采桑用来钩桑枝,行时用来挑竹筐。

倭堕髻:即堕马髻,发髻偏在一边,呈坠落状。

倭堕,叠韵字。

缃绮:有花纹的浅黄色的丝织品。

帩头:帩头,古代男子束发的头巾。

少年:古义(10-20岁)男但:只是。

坐:因为,由于。

使君:汉代对太守、刺史的通称。

经典古诗词赏析之汉乐府江南

经典古诗词赏析之汉乐府江南

dōnɡ

结构:独体 音序:D 部首:一 组词:东方 东家 造句:中国在世界的东方。 书写指导:注意撇折顿笔。

西
结构:独体 音序:X 部首:西 组词:西方 西面 造句:学校的西面有很多树。
书写指导:注意第五笔为竖弯。
1.解释:“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莲:莲蓬。 何:多么。 田田:形容连叶茂盛的样子。 译文:江南水乡是采莲蓬的好地方,莲叶多么茂盛啊!
2.解释:“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 ,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戏:动词,嬉戏。 译文:鱼儿在莲叶间嬉戏。一会儿游到东,一会儿游到西, 一会儿游到南,一会儿游到北。
3.从五个“戏”你能体会到什么?
诗中一共用了五个“戏”字,虽然较多的篇幅写了 “鱼戏”,但写活泼嬉戏的游鱼快乐、自在的同时, 表现的仍是采莲人的心境。
江南莲叶茂盛,鱼儿在莲叶间快活地游来游去,江南 风景美丽,让人感到自由、快乐。
荷叶罗裙一色裁(cái),芙蓉(róng)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采莲曲》王昌龄)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ān)。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 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忆江南》白居易)

古 典
汉 乐
南府

古 典
汉 乐
南府
水了的了的乡绘首《 乡诗心采情人的采江 情的人情莲景们是莲南 。热对,人,采江歌》 爱江表欢反莲南,是 之南达乐映蓬水描一
江南是个好地方,那里的孩子可以划着小船到湖面 上采莲蓬,看活泼可爱的小鱼在莲叶间嬉戏。今天, 我们一起跟着课文去江南看一看吧。
【汉乐府】 原是汉代采诗制乐的官署,后来又专指汉代的乐 府诗。汉惠帝时,有乐府令一官,可能当时已设 有乐府。武帝时乐府规模扩大,成为一个专设的 官署,掌管郊祀、巡行、朝会、宴飨时的音乐, 兼管采集民间歌谣,以供统治者了解民俗民情。 这些采集来的歌谣和其他经乐府配曲入乐的诗歌 即被后人称为乐府诗。

古代诗词鉴赏乐府诗选读

古代诗词鉴赏乐府诗选读

古代诗词鉴赏乐府诗选读古代的文学艺术中,诗歌的地位至为重要。

其中,乐府诗作为一种特殊的诗体,具有独特的魅力和艺术价值。

本文将从古代乐府诗选入手,探讨乐府诗的特点和与其他诗体的区别,同时分析几首经典的乐府诗作以增进对其的理解。

一、乐府诗的特点和分类乐府诗这一诗体源于古代府官所作的小令和赋乐的歌谣,以其中的"乐府"一词命名。

其最早的形式将政治、社会和生活等内容结合,旨在适应民众的口味和心理,具有浓郁的民俗特色。

乐府诗的内容丰富多样,分为乐府辞和乐府体。

乐府辞包括叙事、抒情、赞美和骂人等多种表达方式,是乐府诗的基本形式。

乐府体则具有严格的格式规定,要求每首诗的各个部分和音乐的编排都符合特定的要求。

二、经典乐府诗赏析1.《木兰诗》《木兰诗》是一首以叙事为主的乐府辞,描写了唐代女将军木兰代父从军,舍身救国的故事。

诗中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感人的情感展示出了木兰的英勇和坚定。

2.《孔雀东南飞》《孔雀东南飞》是一首以抒情为主的乐府辞,描述了主人公凝望着东南方,思念远方亲人的场景。

诗中运用了极富感染力的叙述手法,表达了作者对亲人深深的思念之情。

三、乐府诗与其他诗体的区别乐府诗与其他诗体相比,有着明显的区别和特点。

首先,乐府诗注重节奏和韵律,每首诗的字数和句子长度都是有规定的。

而其他的诗体则相对自由,没有太多的限制。

其次,乐府诗的题材范围广泛,可以涉及到政治、历史、风俗等方面的内容。

而其他诗体则更注重个人的情感和内心的抒发。

最后,乐府诗的创作方式更加注重群体的参与。

在古代,乐府诗常常是群众集体创作的产物,而其他的诗体更多是个人的创作。

综上所述,乐府诗是古代文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独特的特点和艺术魅力使其成为了广大读者喜爱的文学形式之一。

通过对乐府诗选读的研究和赏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的文学风貌,拓宽文化视野,感受古人的智慧和情感世界。

人教版八上课外诗词赏析5

人教版八上课外诗词赏析5

《长歌行》汉乐府【原文】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译文】园中有碧绿的葵菜,露水将要被早晨的阳光晒干。

春天把幸福的希望洒满了大地,所有生物都呈现出一派繁荣生机。

只担心瑟瑟的秋天来到,树叶儿枯黄而漂落百草凋零衰亡。

千万条大河奔腾着东流入大海,什么时候才能重西流?人也一样少年时不努力,到老来只能是空空悔恨了。

【简析】这是一首咏叹人生的歌。

唱人生而从园中葵起调,这在写法上被称作“托物起兴”,即“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

园中葵在春天的早晨亭亭玉立,青青的叶片上滚动着露珠,在朝阳下闪着亮光,像一位充满青春活力的少年。

诗人由园中葵的蓬勃生长推而广之,写到整个自然界,由于有春天的阳光、雨露,万物都在闪耀着生命的光辉,到处是生机盎然、欣欣向荣的景象。

这四句,字面上是对春天的礼赞,实际上是借物比人,是对人生最宝贵的东西──青春的赞歌。

人生充满青春活力的时代,正如一年四季中的春天一样美好。

这样,在写法上它同时又有比喻的意义,即所谓“兴而比”。

自然界的时序不停交换,转眼春去秋来,园中葵及万物经历了春生、夏长,到了秋天,它们成熟了,昔日奕奕生辉的叶子变得焦黄枯萎,丧失了活力。

人生也是如此,由青春勃发而长大,而老死,也要经历一个新陈代谢的过程。

这是一个不可移易的自然法则。

诗人用“常恐秋节至”表达对“青春”稍纵即逝的珍惜,其中一个“恐”字,表现出人们对自然法则的无能为力,青春凋谢的不可避免。

接着又从时序的更替联想到宇宙的无尽时间和无垠空间,时光像东逝的江河,一去不复返。

由时间尺度来衡量人的生命也是老死以后不能复生。

在这永恒的自然面前,人生岂不就像叶上的朝露一见太阳就被晒干了吗?岂不就像青青葵叶,一语秋风就枯黄凋谢了吗?诗歌由对宇宙的探寻转入对人生价值的思考,终于推出“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这一发聋振聩的结论,结束全诗。

这个推理的过程,字面上没有写出来,但读者可循着诗人思维的轨迹,用自己的人生体验来补足:自然界的万物有一个春华秋实的过程,人生也有一个少年努力、老有所成的过程;自然界的万物只要有阳光雨露,秋天自能结实,人却不同,没有自身努力是不能成功的;万物经秋变衰,但却实现了生命的价值,因而不足伤悲;人则不然,因“少壮不努力”而老无所成,岂不等于空走世间一趟。

诗词《行路难》赏析

诗词《行路难》赏析

《行路难》赏析
(唐)李白
1.这是一首乐府古体诗,“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用夸张手法极写宴会之丰盛,以乐景写哀情,反衬诗人悲愤、失望的情绪。

2.,“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中,“停、投、拔、顾”四个连续的动词,与前两句中的“金、清、玉、珍”形成鲜明的对比,形象地表现了诗人内心的悲苦茫然和抑郁不平。

3.“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句中的“冰塞川”和“雪满山”用来比喻人生道路的艰难险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仕途的阻塞,体现了作者的痛苦心情。

4.“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这两句诗借用“姜尚垂钓碧溪”和“伊尹梦舟日边”的典故,委婉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希望有朝一日能被朝廷重用的愿望。

5.“行路难!行路难!”这两句诗反复咏叹,显示出诗人内心的茫然痛苦和理想无法实现的悲愤。

6.“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这两句诗运用典故,用“长风破浪”比喻实现政治理想。

意思是尽管前进的道路困难重重,但诗人仍然对前途充满信心,“相信总有一天,我能乘长风破万里浪,高挂风帆,渡过茫茫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

表现了诗人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和乐观自信的人生态度。

7.“破”、“挂”富有动感,充满气势,充分表达了诗人乐观自信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

8.诗歌中诗人的感情经历三个过程的变化:从“怀才不遇的悲苦茫然”到“对前途的期盼”再到“信念的坚定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

9.本首诗通过对诗人在政治道路上遭遇艰难时复杂的心情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和乐观自信的人生态度。

诗词鉴赏之乐府

诗词鉴赏之乐府

诗词鉴赏之乐府乐府,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一种重要形式,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它是古代音乐和文学相结合的产物,既有音乐的节奏感,又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和思想。

在诗词鉴赏的广阔领域中,乐府诗更是一颗璀璨的明珠,闪耀着独特的光芒。

乐府诗源远流长,最早可以追溯到汉代。

乐府的音乐性质使得它在古代音乐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乐府诗的创作形式多样,既有以民歌为基础的民间乐府,也有以宫廷音乐为背景的宫廷乐府。

这些乐府诗以其独特的音韵和节奏,表达了古代人民的欢乐、愁苦和思考。

乐府诗的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多样。

它既有描写自然景物的山水诗,也有歌颂英雄事迹的英雄诗,更有抒发个人情感的抒情诗。

乐府诗以其鲜明的形象和深刻的意境,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艺术享受。

比如《木兰诗》,以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为主线,表达了女子的坚强和勇敢,赢得了广泛的赞誉。

而《孔雀东南飞》则以孔雀的美丽形象来描绘女子的温柔和婉约,给人以美的享受。

乐府诗的艺术特点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是音乐性。

乐府诗的创作离不开音乐,它的节奏感和韵律感使得它独具一格。

其次是情感表达。

乐府诗往往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描写,展现出诗人的情感和思考。

它既有对现实生活的反映,也有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比如《长恨歌》通过对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的描写,表达了对人生无常和命运的思考,给人以深刻的启示。

乐府诗的影响力不仅仅局限于古代,它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唐代以后,乐府诗的形式逐渐演变为更加自由的诗歌形式,但是乐府诗的艺术特点仍然被延续和发扬。

比如杜甫的《登高》以乐府诗的形式表达了对辽阔山河的赞美,而白居易的《长恨歌》则以乐府诗的手法描绘了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

这些作品无一不体现了乐府诗的艺术魅力。

在当代,乐府诗的魅力依然存在。

虽然乐府诗的创作形式已经不再受到音乐的限制,但是它的音乐性和情感表达依然被当代诗人所借鉴和发扬。

比如近年来流行的民谣歌曲,往往以乐府诗的形式表达对生活的思考和情感的抒发。

【古诗词】梁甫行原文及翻译赏析

【古诗词】梁甫行原文及翻译赏析

【古诗词】梁甫行原文及翻译赏析
梁甫行是三国时期文学家曹植创作的一首乐府诗。

此诗描述了边海百姓的艰难生活,比较深刻地反映了那个时代百姓生活困苦不堪的惨痛景象,表现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生活的同情。

八方各异气,千里殊风雨。

剧哉边海民,寄身于草野。

妻子象禽兽,行止依林阻。

柴门何萧条,狐兔翔我宇。

四面八方气候不同,风霜雪雨千里有异。

边海的人民生活艰辛,平时就住在野外的草棚里。

老婆孩子像野兽一样没有衣服穿,每天就在这艰险的山林里生活。

家家户户没有烟火,狐狸野兔在屋内乱窜。

《梁甫行》以白描的手法,反映了边海农村的残破荒凉景象,表现了作者对下层人民的深切同情。

“八方各异气,千里殊风雨”是“剧哉边海民”的衬托。

各地的情况虽然不同,但最艰难困顿的要数“边海民”了。

“寄身”三句,实写“边海民”的悲惨生活。

一个“依”字把逃民们的实际活动和恐惧心理都表现出来了。

他们要靠在林中采集食物而存活,要靠险阻的坳壑以藏躲,他们怕暴露行迹,白天足不出林莽,黑夜也不敢明火高声“柴门何萧条,狐兔翔我宇”是全诗的精华所在。

全诗采用了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的手法,使边海贫民悲惨的生活图景跃然纸上,言简意赅,寓意深刻。

曹植(192年-232年12月27日),字子建,沛国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人,生于东郡甄城(今山东甄城,一说莘县),是曹操与武宣卞皇后所生第三子,生前曾为陈王,去世后谥号“思”,因此又称陈思王。

曹植是三国时期著名文学家,作为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与集大成者,他在两晋南北朝时期,被推尊到文章典范的地位。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杜甫诗词《短歌行赠王郎司直》的诗意赏析

杜甫诗词《短歌行赠王郎司直》的诗意赏析

杜甫诗词《短歌行赠王郎司直》的诗意赏析《短歌行赠王郎司直》是唐朝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乐府诗,是为勉励友人王司直所创作,这首诗也可以看作一首诗人对怀才不遇的诗作,这首诗节奏短促,在古诗中较少见,亦独创之格。

杜甫通过这首诗的短促节奏,来表达感慨友人王司直空有满腔抱负,却无处可施的一种悲愤之情。

《短歌行赠王郎司直》【年代】:唐【作者】:杜甫【内容】王郎酒酣拔剑斫地歌莫哀!我能拔尔抑塞磊落之奇才。

豫章翻风白日动,鲸鱼跋浪沧溟开。

且脱佩剑休徘徊。

西得诸侯棹锦水,欲向何门趿珠履?仲宣楼头春色深,青眼高歌望吾子。

眼中之人吾老矣!创作背景:768年(唐代宗大历三年)春天,杜甫一家从夔州出三峡,到达江陵。

沿江至江陵寓居。

暮春时遇王郎正要西入蜀中谋求出路,王郞向杜甫极言其怀才不遇之感,杜甫作此诗以劝慰。

作品赏析:《短歌行》是乐府旧题,称短歌是指歌声短促,这里可能指音调的急促。

王郎是年轻人,称郎,名不详。

司直是纠劾的官。

代宗大历三年(768)春天,杜甫一家从夔州出三峡,到达江陵。

这诗当是这年春末在江陵所作。

上半首表达劝慰王郎之意。

王郎在江陵不得志,趁着酒兴正浓,拔剑起舞,斫地悲歌,所以杜甫劝他不要悲哀。

当时王郎正要西行入蜀,去投奔地方长官,杜甫久居四川,表示可以替王郎推荐,所以说“我能拔尔”,把你这个俊伟不凡的奇才从压抑中推举出来。

下面二句承上,用奇特的比喻赞誉王郎。

豫、章,两种乔木名,都是优良的建筑材料。

诗中说豫、章的枝叶在大风中摇动时,可以动摇太阳,极力形容树高。

又说鲸鱼在海浪中纵游时可以使沧茫大海翻腾起来,极力形容鱼大。

两句极写王郎的杰出才能,说他能够担当大事,有所作为,因此不必拔剑斫地,徘徊起舞,可以把剑放下来,休息一下。

下半首抒写送行之情。

诗人说以王郎的奇才,此去西川,一定会得到蜀中大官的赏识,却不知要去投奔哪一位地方长官。

“趿珠履”,穿上装饰着明珠的鞋。

《史记。

春申君传》:“春申君客三千余人,其上客皆蹑珠履。

《乐府诗词的精华与特色》

《乐府诗词的精华与特色》

乐府诗词的精华与特色引言乐府诗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和艺术魅力。

本文将探讨乐府诗词的精华与特色,介绍其起源、发展和影响等方面。

起源与发展乐府诗词起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最早是作为歌谣来传唱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乐府诗词逐渐脱离了音乐表演的限制而独立存在,并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在唐代,乐府诗坛达到了巅峰,成为当时文人雅士流行创作的主要形式。

大量杰出作品涌现出来,其中不少至今仍被广泛传颂。

唐代以后,虽然乐府体裁逐渐式微,但其精华依然影响着后世。

与其他文学流派的关系•与“山水田园派”:–乐府作品常以山水田园为背景。

–描绘自然景色细腻生动,展现了作者的心境。

•与“爱情诗派”:–乐府诗以爱情为主题的作品较多,表达了强烈的个人情感。

–唐代女子在宫廷中进行的文学创作,多使用乐府体裁。

特色1.通俗性:乐府诗词具有浅显易懂、口语化的特点,使得广大人民群众能够理解和喜爱。

2.丰富性:乐府诗词内容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呈现出丰富多样的题材和风貌。

其中既有对历史事件、政治斗争等大事经过的记录,也有关于家风、人情、赋税等琐事的描写。

3.反映时代气象:乐府诗词作为当时民间艺术形式之一,反映了社会变迁和人们生活方式的转变。

通过观察乐府诗词可以窥见古代社会文化风貌和个人命运状况等信息。

4.影响力:无论是在音乐上还是在文字上,乐府诗词都对后世的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唐代以后,乐府体裁的文学创作方式虽有变化,但仍然保留了乐府传统的特色。

结语乐府诗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鲜明的时代特点深受人们喜爱。

通过回顾乐府诗词的起源、发展和特色等方面,我们更能欣赏到其无穷魅力所在,并且看到它对中国文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塘上行原文翻译及古诗词赏析

塘上行原文翻译及古诗词赏析

塘上行原文翻译及古诗词赏析塘上行原文翻译及古诗词赏析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没少做古诗词鉴赏吧?不管是对古诗词中的某一个字/词进行分析,还是探讨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及人生观,都属于古诗词鉴赏。

古诗词鉴赏的正确赏析步骤是怎样的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塘上行原文翻译及古诗词赏析,欢迎阅读与收藏。

原文《塘上行》蒲生我池中,其叶何离离。

傍能行仁义,莫若妾自知。

众口铄黄金,使君生别离。

念君去我时,独愁常苦悲。

想见君颜色,感结伤心脾。

念君常苦悲,夜夜不能寐。

莫以豪贤故,弃捐素所爱?莫以鱼肉贱,弃捐葱与薤?莫以麻枲贱,弃捐菅与蒯?出亦复何苦,入亦复何愁。

边地多悲风,树木何翛翛!从君致独乐,延年寿千秋。

注释池:池塘。

离离:繁荣而茂盛的样子。

傍:依靠。

豪贤:豪杰贤达之士。

这里是委婉的说法,指的是曹丕身边的新宠。

修修:树木在风中悲鸣的声音简介《塘上行》由甄宓(即文昭甄皇后)所作,这首描写闺怨的诗触怒文帝,甄宓黄初二年(公元221年)被赐毒酒而死。

直到儿子曹睿嗣位,才被追谥为皇后。

此后历朝历代,正史典籍,载其人,未载其名,均以甄后称之。

译文蒲草长满了水池,它们的叶子隐约相间。

正如你的宽厚正直,不说我也自然知晓。

大家都这么说混淆是非,使你不得不离去。

每当想起我们相距这么远,我就像没有丈夫一样苦苦的思念。

一想到你离去时的神情,我的心就像长了结一样。

一想起你那悲伤的表情,我每天晚上都不能入睡。

不要以为有身份有地位,就可以抛弃自己所爱的东西?不要以为鱼肉多了,就可以抛弃大葱和薤菜。

不要以为麻枲多了,就可以不要菅草和蒯草了。

出去了为什么又回来,回来了却又想着再出去。

边疆的风声使人倍感凄凉,树被风吹的声音都是那么凄凉!从了军以后就要自己让自己快乐,要好好的活下去。

鉴赏甄氏丈夫带兵征战时,甄氏在家创作了大量抒发个人苦闷情绪的“闺怨诗”,后被全部收录到了《古诗源》当中。

其中的一首《塘上行》最为著名,论功力,此诗不亚于当时任何一位优秀的男性诗人:“浦生我池中,其叶何离离;果能行仁义,莫若妾自知。

《湘江曲》张籍唐诗鉴赏

《湘江曲》张籍唐诗鉴赏

《湘江曲》张籍唐诗鉴赏【作品介绍】《湘江曲》是唐代诗人张籍宦游湖南时创作的一首乐府诗。

诗句语浅情深、看似平常却奇崛。

诗的第一句点明空间的辽阔;第二句点明时间的幽静;后两句写送别情景。

表达了诗人送别友人时的惜别之情。

这首诗极富民歌风味,在平淡中融曲折,在清浅中寄至味。

【原文】湘江曲湘水无潮秋水阔1,湘中月落行人发2。

送人发,送人归,白蘋3茫茫鹧鸪飞4。

【注释】潮:指波涛。

发:出发。

白蘋:一种植物。

鹧鸪:鸟名,叫声如“行不得也,哥哥”,听之悲切。

【白话译文】秋天的湘江风平浪静,宽广无际,江上月落时出外的人乘船而去。

送人出外,我还得回去,面对茫茫的白蘋和翻飞的鹧鸪,我惆怅无限。

【赏析】这首诗,寓新语于古风,写来浅白轻灵而富于情韵。

诗的首句先点染秋日湘江的景色。

秋日湘江,无风无浪,放眼望去,更显得江面开阔。

七个字中出现两个“水”字,这是诗词中常见的“同字”手法。

前一个“湘水”,点明送行的地点,后一个“秋水”,点明时令正是使离人善感的秋天,笔意轻捷而富变化。

联系全诗送别的情境来理解,秋江的无潮正反衬出诗人心潮难平;秋江的开阔正反照出诗人心情的愁苦抑郁。

次句“湘中月落行人发”,具体交代送行的时间,是玉兔已沉、晨光熹微的黎明时分。

第一句着重写空间,第二句着重写时间,而且,次句开始的“湘中”和首句开始的“湘水”,“湘”字重复,不仅加浓了地方色彩的渲染,也增强了音韵的回环往复之美。

流利自然,是乐府诗的特色之一,而在句式上用了长短句,是获得流利自然的艺术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

这首诗的后半首就是这样。

“送人发,送人归”,以“顶针”格的修辞手法紧承第二句,前后连用三个“人”字,两个“送”字,两个“发”字,加强了诗的行云流水回旋复沓的旋律,而加上“发”与“归”的渐行渐远的进层描写,就对送别的意绪作了回环往复的充分渲染。

如果说,前面两个七字句弹奏的还是平和舒缓的曲调,那么,“送人发,送人归”,则为变奏之声,急管繁弦,就“凄凄不似向前声”了。

李白诗词《古朗月行》的诗意赏析

李白诗词《古朗月行》的诗意赏析

李白诗词《古朗月行》的诗意赏析本文是关于李白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古朗月行》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借乐府古题所作的一首五言古诗。

此诗作于安史之乱之前不久。

此诗先写儿童时期对月亮稚气的认识,写出了月亮初升时逐渐明朗和宛若仙境般的景致,接着写月亮渐渐地由圆而蚀,继而沦没而迷惑不清,心中感到忧愤不平。

诗人运用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通过丰富的想象,神话传说的巧妙加工,以及强烈的抒情,构成瑰丽神奇而含意深蕴的艺术形象。

全诗文辞如行云流水,富有魅力,发人深思,体现出李白诗歌雄奇奔放、清新俊逸的风格。

《古朗月行》【年代】:唐【作者】:李白【内容】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仙人垂两足,桂树何团团。

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蟾蜍蚀圆影,大明夜已残。

羿昔落九乌,天人清且安。

阴精此沦惑,去去不足观。

忧来其如何?凄怆摧心肝。

【赏析】:这是一首乐府诗。

“朗月行”,是乐府古题,属《杂曲歌辞》。

鲍照有《朗月行》,写佳人对月弦歌。

李白采用这个题目,故称《古朗月行》,但没有因袭旧的内容。

诗人运用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通过丰富的想象,神话传说的巧妙加工,以及强烈的抒情,构成瑰丽神奇而含意深蕴的艺术形象。

诗中先写儿童时期对月亮稚气的认识:“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以“白玉盘”、“瑶台镜”作比,生动地表现出月亮的形状和月光的皎洁可爱,使人感到非常新颖有趣。

“呼”、“疑”这两个动词,传达出儿童的天真烂漫之态。

这四句诗,看似信手写来,却是情采俱佳。

然后,又写月亮的升起:“仙人垂两足,桂树何团团?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古代神话说,月中有仙人、桂树、白兔。

当月亮初生的时候,先看见仙人的两只脚,而后逐渐看见仙人和桂树的全形,看见一轮圆月,看见月中白兔在捣药。

诗人运用这一神话传说,写出了月亮初生时逐渐明朗和宛若仙境般的景致。

然而好景不长,月亮渐渐地由圆而蚀:“蟾蜍蚀圆影,大明夜已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乐府诗词的赏析
【摘要】无论从教材角度,从考试角度,还是从继承与创新文学遗产的角度上,培养与提高学生古诗词的鉴赏能力,成为每一个语文教师刻不容缓的任务。

【关键词】赏析;乐府诗;鉴赏
古典诗词是我国文学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中语文教材中占有一定的分量。

无论从教材角度,从考试角度,还是从继承与创新文学遗产的角度上,培养与提高学生古诗词的鉴赏能力,成为每一个语文教师刻不容缓的任务。

今天我们来浅谈一下乐府诗词的赏析。

乐府诗是一个总的概念,时间上它从两汉乐府歌辞到唐代的新乐府歌辞,在性质上是有变化的。

赏析首先从诗歌创作的演变来谈。

如《十五从军征》,作者指出它是继承了《诗经》的《王风·君子于役》。

从这首诗的“君子于役,不知其期”,到唐代杜甫《无家别》的“家乡既荡尽”,似乎都可以看到这样的从军者的形象。

作者指出《十五从军征》是继承了《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的。

通过这种演变,我们进一步看到象《君子于役》只是反映思妇的感情,思妇在家,“鸡栖于埘”,“牛羊下来”,生活还是安定的。

《十五从军征》跟《君子于役》就不同了,八十始得归,已经家为墟了。

《无家别》同样悲惨,描绘得更细致。

这里又显出杜甫的诗在继承现实主义传统上又有发展,这种发展还有待探索。

又如《焦仲卿妻》的开头“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联系《艳歌何尝行》的“飞来双白鹄,乃从西北来”,说明两者的继承关系。

但《艳歌何尝行》写白鹄妻病写得多,写“念与君离别”、“亡者会黄泉”写得极为简略。

这同《焦仲卿妻》只用“孔雀东南飞”两句起兴,下面写刘兰芝夫妇的悲剧写得极细致生动又完全不同。

这又说明叙事诗和通过比拟来达意抒情的诗是不同的。

这样通过继承来看乐府诗在艺术手法上的演变与起兴的含义,对读者是有启发的。

第二步,赏析从乐府诗在艺术创新来看:如《折杨柳》的“腹中愁不乐,愿作郎马鞭”,赏析指出想到马上郎是离不开马鞭的,愿作郎马鞭,岂不出入与郎在一起吗?又引张衡《同声歌》的“思为莞蒻席,在下蔽匡床;愿为罗衾帱,在上卫风霜”,陶渊明《闲情赋》的“愿在衣而为领,承华首之余芳;悲罗襟之宵离,怨秋夜之未央”,用来跟“愿作郎马鞭”相比,突出北方民族妇女的不同想法,因为北方男子过着鞍马生活,所以新创了这样的比喻。

这也使人体会到,只有密切体会生活才能创新。

《折杨柳歌辞》里又说:“放马两泉泽,忘不著连羁。

”赏析里引用明代钟惺、谭元春在《古诗归》里的评语:“解得‘忘不著’三字,即通首俱佳。

”忘掉没有拴好马,为什么会忘掉呢?莫不是思念远方的郎么?这样设想未经人道,也是一种创新。

把读者容易忽略的地方指出,加以阐发,是有启发作用的。

第三步,来看看乐府诗的表现手法。

如《木兰诗》,写她从军前,清人张玉穀《古诗赏析》里指出:“改男妆事,宜于此处顺便点清,今偏特地藏过,直至后幅反妆,突然反托出来,又足见叙事虚实互用之妙。

”赏析里介绍了这个虚实互用的表现手法,又指出其妙处尚不止此处,启发我们去想。

按照赏析里的指示去想,真的看到还有虚实互用的写法。

在木兰替父出征时只提到阿爷,在她行军中只提到怀念爷娘,没有写爷娘送她出征。

到她回来时,才写“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

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

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这又是一个虚实互用的写法。

去从军时不写,在归来时写,突出了热烈欢乐的气氛,是
很有意义的,倘在去从军时写,不免歧路沾巾,有损于诗中所表达的豪情壮慨。

著者在这里点明要我们想,即留有让我们想的余地,不把话说完,这是一种好的谈赏析法。

又如曹操《苦寒行》,结尾“悲彼东山诗,悠悠使我哀”,赏析里指出周公《东山》诗所以使我哀,不是悲哀而是内心激动,既然出征是正义,必有凯旋的一天,怎能不使诗人思潮起伏,久久不能平静呢!这里指出“哀”不是悲哀,含有胜利凯旋的激动。

这就是修辞手法中的“倒反格”,象称极爱的人为“冤家”之类。

这里又指出曹操用周公《东山》诗来比,在苦寒中衬出将要凯旋的喜悦,实是修辞中的映衬手法。

又用周公来自比,表达他的志向。

他在《短歌行》里点明“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在这里隐而不露,又是修辞中的婉曲手法。

又对《西洲曲》的分析,指出这首诗不仅内容丰富多彩,而且感情的表达婉约、细致;不仅语言的音乐节奏纡徐,而且章法结构巧妙。

这样说就是提出了这首诗在风格上的特色:内容丰富多彩,具有绚烂的风格,表情婉约细致,具有柔婉的风格;结构巧妙,具有严密的风格。

一首诗具有多方面的艺术特色是很难得的。

赏析里又指出这首诗巧妙的运用了“钩接”的修辞手法,这样讲,不仅帮助我们去好好欣赏,也帮助我们从中学习各种艺术手法。

这里说的风格是作品的风格。

赏析里还谈到作家的风格,如傅玄《豫章行苦相篇》,赏析指出钟嵘、沈德潜、陈沆的评傅玄诗,都只着眼于傅玄诗的某一方面的特点。

赏析则从全面来看,指出傅玄诗以委婉哀怨、温雅富丽为主要风格。

这样,诗歌的风格和作者的风格,在赏析里都接触到了。

赏析里还谈到描写人物。

诗里刻画人物,《焦仲卿妻》是很突出的某一方面的特点。

赏析里提到“新妇起严妆”的“事事四五通”,写她极意装束,一遍两遍都不能满意,要做到“精妙世无双”,表现自己完美的形象。

打扮的是外貌,反映的却是内心,身受迫害而不屈服,达到外在美与内在美的统一。

美丽而坚强,可爱更可敬。

这一艺术典型,正是通过“事事四五通”的细节描写来的。

又如《陇上歌》,写“陇上壮士有陈安”,赏析里先指出陈安“躯干虽小腹中宽,爱养将士同心肝”的突出品质。

其次从四个侧面来描写,一是用骏马铁鞍来衬托壮士的威武,二是用七尺宝刀挥舞如急湍来反映壮士的雄健,三是用丈八蛇矛的盘旋如风突出壮士的勇猛,四是刻画壮士冲杀突围的英勇。

接下来写英雄末路,在寡不敌众的决战中,蛇矛被夺走,失去坐骑而被杀。

在塑造完整的艺术形象上,有“躯干小”和“腹中宽”的对比,有“爱养将士同心肝”的比喻说明。

这样写,就不仅突出他的英勇,还写出他的品质,跟结尾结合:“西流之水东流河,一去不还奈子何!”在这结尾里充满了人民对他的深切怀念。

把这种感情跟他的英勇结合起来,使陈安的形象更为生动饱满了,。

这里,可以看到在比较精练的篇幅不大的诗的语言里,怎样塑造人物,有什么样的特色。

把这两篇结合起来,又可看到诗中塑造人物的不同手法。

《焦仲卿妻》是通过故事情节来塑造人物的,其中有细致生动的描绘。

《陇上歌》里只描绘陈安的英勇,加以抒情的说明,缺少故事情节,写的也很成功。

这可以帮助我们体会诗歌中塑造人物形象不同的艺术手法。

赏析里又往往结合历史来谈,加强诗中所写的真实性,作深入的分析。

如曹植《野田黄雀行》,引黄节《曹子建诗注》,指出丁仪在曹操前赞美曹植,希望曹操立曹植为太子,这就得罪了曹丕。

曹丕掌权后要杀丁仪,曹植“深望(夏侯)尚之能救仪,如少年之救雀也”赏析还指出曹丕要杀的,还有杨修,终于被杀。

给黄节注作了补充。

又指出首二句“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既是这种事情的形象化写照。

结合历史事实来谈,对诗的体会就更深切了。

又《城中谣》“城中好高髻,四方高一尺”等,赏析里结合《后汉书·马廖传》,指出明德马后“躯履节
俭,事从简约”,马廖鉴于历史教训,担心这种俭约有始有终,就上疏皇帝与太后,引了这首民谣,来说明“改政移风,必有其本”,“吏不奉法,良由慢起京师”的道理。

经过这样说明,对这歌谣的含义,就体会得更深刻了。

赏析里对于用典,也讲得生动而有意义。

如曹操《秋胡行》中说:“坐磐石之上,弹五弦之琴,作为清角韵,意中迷烦。

”《史记·乐书》:“舜弹五弦之琴,歌《南风》之诗,而天下治。

”指出“弹五弦之琴”暗喻忧思国事,希望天下大治。

又引《韩非子·十过》,晋平公要师旷奏清角,师旷说:“今主君德薄,不足听之,听之恐有败。

”曹操“作为清角韵”,当是自比有德者以统一天下为己任。

但此时三国鼎立之势已成,不由心中迷乱忧烦。

这样结合国典来讲,指出它的出处,推求它的含义,跟诗的内容结合起来论证,作了深入辨析,是难得的。

在赏析里,又指出对这首诗有的文学史评价偏低,赏析提出不同看法。

类似这些,显出赏析有自己的见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