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大型军事类书武备志

合集下载

古典兵学第一部作品 [古典兵学的百科全书]

古典兵学第一部作品 [古典兵学的百科全书]

古典兵学的百科全书《武备志》《武备志》是明代重要的军事著作,属于中国古代字数最多的一部综合性兵书。

明朝茅元仪辑,240卷,文200 余万字,图738幅,有明天启元年(1621)本、清道光中活字排印本、日本宽文年间(1661~1672)须原屋茂兵卫等刊本流传。

清乾隆年间曾被列为禁书。

《武备志》作者简介茅元仪(1594~1644?),字止生,号石民,归安(今浙江吴兴)人,自幼"喜读兵农之道"(《石民四十集》卷69),成年熟悉用兵方略、九边关塞,曾任经略辽东的兵部右侍郎杨镐幕僚,后为兵部尚书孙承宗所重用。

崇祯二年(1629),因战功升任副总兵,治舟师戍守觉华岛(即菊花岛,今辽宁兴城南),获罪遣戍漳浦(今属福建),忧愤国事,郁郁而死。

他目睹武备废弛状况,曾多次上言富强大计,汇集兵家、术数之书2000余种,历时15年辑成《武备志》。

《武备志》体例《武备志》由兵诀评、战略考、阵练制、军资乘、占度载五部分组成。

兵诀评18卷收录了《武经七书》,并选录《太白阴经》、《虎钤经》的部分内容,加以评点。

认为"先秦之言兵者六家,前孙子者,孙子不遗,后孙子者,不能遗孙子"(《武备志》天启元年本,下同),学兵诀不可不读《孙子》。

战略考33卷以时间为序,从《武备志》战略的高度选录了从春秋到元各代有参考价值的六百余个战例。

所选注重奇略,"足益人意志"。

如,吴越争霸,勾践的卧薪尝胆、乘虚捣隙;马陵之战,孙膑的减灶示弱,诱敌入伏;赤壁之战,孙刘的联合破曹,巧用火攻;淝水之战,苻坚的分兵冒进,谢玄的以战为守;虎牢之战,李世民的据险扼要,疲敌制胜;蔡州之战,李愬的乘虚奇袭等等战法。

又如诸葛亮的据荆益、和诸戎、结孙权、向宛洛、出秦川的隆中决策;岳飞的行营田,连河朔、捣中原、以复故土的计划;成吉思汗的避潼关、假宋道、下唐邓、捣大梁的谋略,等等。

其所录战例大都是以奇谋伟略取胜的,在紧要之处均有所评点。

规模最大篇幅最多内容最全面的兵学巨著

规模最大篇幅最多内容最全面的兵学巨著
总结(编辑)
这本书分为五个部分。
《孙子兵法》、《武子》、《司马法》、《三略》、《六道》、《围子》、《李卫公问》、《太白银经》等共十八卷。
《兵法》第31卷记载了各朝代军队的得失,从春秋时期到元朝。
《防卫与训练体系》,第41卷,是一部电影的历史,士兵的训练和士兵的弓,弩,剑,枪,钯,藤条,狼鞭,棒,和拳击技术的集合。在刀法演示中,有一些刀手被画成猿猴。
规模最大篇幅最多内容最全面的兵学巨著
《武备志》,又称《武备全书》,明代茅源义丛书,240卷,10405页。《兵书》编撰于明代天启元年1621年,收集历代军事书籍2000余种,插图较多。在明代的军事典籍中,《武备志》是篇幅最长的,其典籍的形象和编撰比宋朝的《武经》总纲还要多。但是,有些枪的图纸并不准确,只能作为参考。
该书第55卷记载了兵营、行军、旗帜、军械、军舰、火器、陆营、水利、河道、航运、医药、马匹等的建立。
《战都传》96卷是《阴阳卦》、《启门六人》、《防雨》、《海防》、《江防》、《航海》等著作的汇编。
甚至连弩枪9个颜色枪 Nhomakorabea这把刀
包头的潜力
城市地图
架战车
顾客的箭头
威远枪
由战略评估、战略测试、阵列训练系统、军事资产和车辆、占领负荷五部分组成。18卷包括七本书的武术,以及摘录从太白银和虎王

明末清初汉籍东传背景下的《武备志》入日考

明末清初汉籍东传背景下的《武备志》入日考

第15卷第11期2016年11月南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Nanyang Norm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Vol. 15 No. 11Nov.2016明末清初汉籍东传背景下的《武备志》入日考赵凤翔\关增建2(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上海200240)摘要:书籍交流作为文化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日之间持续了上千年,汉籍东传日本则是和汉书籍交流的主体。

《武备志》成书于1621年,是明末清初东传日本的一部重要的兵学著作,通过和汉史料的记载,特别是通过《西湖二集》中一条新史料的发掘,笔者认为,考证《武备志》东传日本的时间当在1628—1631 年间,由江浙海商通过私人海上贸易的方式,经由琉球传入日本。

本文的最后考察了和刻本《武备志》,并注意到清末和劍本《武备志》回流中国这一史实。

关键词:明末清初;《武备志》;曰本;《西湖二集》;和刻本中图分类号:D922. 11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1 -6132(2016)11 -0025 -05绪论自公元607(推古15)年日本女帝推古天皇向中国 委派“遣隋使”“求买书籍”始,至1868年(明治元年)日本明治天皇颁布“五政复古”诏书实行明治维新止的1200多年,和汉之间以书籍为载体的文化交流就未 曾中断过,而汉籍东传日本无疑是这一时期中日书籍交流的主体,日籍西传中国作为客体,数量则极为微少。

早在9世纪末藤原佐世编纂的《本朝见在书目录》著录的汉籍已达1578部,19世纪中期森立夫等人编撰的《经籍访古志》著录江户末期日本保存的汉籍善本尚有662种,流布日本的汉籍数量之大可见一斑。

关于汉籍东传日本的研究,日本史学界已然作了大量 系统性的研究,并有诸多研究成果问世,中国史学界的 研究起步虽晚于日本,但研究成果亦颇丰。

在众多研 究中,尤以日本学者大庭修®和中国学者严绍璗@等 人的研究影响最为深远,中国学者王勇基于他们的研究成果,结合“丝绸之路”概念,提出了中日“书籍之 路”的说法。

规模最大篇幅最多内容最全面的兵学巨著

规模最大篇幅最多内容最全面的兵学巨著

规模最大篇幅最多内容最全面的兵学巨著
规模最大、篇幅最多、内容最全面的兵学巨著是《武备志》。

《武备志》是明代重要的军事著作,属于中国古代字数最多的一部综合性兵书。

明朝茅元仪辑,240卷,文200 余万字,图738幅,有明天启元年(1621)本、清道光中活字排印本、日本宽文年间(1661~1672)须原屋茂兵卫等刊本流传。

清乾隆年间曾被列为禁书。

作为一部百科全书式的兵书,《武备志》由兵诀评、战略考、阵练制、军资乘、占度载五部分组成。

《武备志》体系宏大,条理清晰,体例统一。

它将二千余种各朝的军事著作分门别类,每类之前有序言,考镜源流,概括内容,说明编纂的指导思想和资料依据。

每一大类之下又分为若干小类,小类之下根据需要设置细目,如《军资乘》下又分为八类六十四个细目
作者简介
武备志中华再造善本
茅元仪(1594~1644?),字止生,号石民,归安(今浙江吴兴)人,自幼“喜读兵农之道”(《石民四十集》卷69),成年熟悉用兵方略、九边关塞,曾任经略辽东的兵部右侍郎杨镐幕僚,后为兵部尚书孙承宗所重用。

崇祯二年(1629),因战功升任副总兵,治舟师戍守觉华岛(即菊花岛,今辽宁兴城南),获罪遣戍漳浦(今属福建),忧愤国事,郁郁而死。

他目睹武备废弛状况,曾多次上言富强大计,汇集兵
家、术数之书2000余种,历时15年辑成《武备志》。

明朝军事制度都有哪些

明朝军事制度都有哪些

明朝军事制度都有哪些作为中国古代科技领先的朝代,明朝对中国乃至世界文明作出了很多伟大贡献。

大家是不是想知道明朝军事制度都有哪些呢?下面为大家推荐一些明朝军事制度的知识,希望大家有用哦。

卫所制为在全国各地军事要地设立卫所驻军,卫有军队五千六百人,其下依序有千户所、百户所、总旗及小旗等单位,各卫所都隶属于五军都督府,亦隶属于兵部,有事从征调发,无事则还归卫所。

军队来源为世袭的军户,由每户派一人为正丁至卫所当兵,军人在卫所中轮流戊守以及屯田,屯田所得以供给军队及将官等所需。

其目标在养兵而不耗国家财力,但明宣宗以后渐无法维持,军人生活水平及社会地位日渐低下,逃兵也逐渐增加,军备因此逐渐废驰。

在嘉靖年间,应付倭寇之乱时,将领戚继光在浙江地区采用招募民兵加以训练的方式,来取代不堪的卫所兵。

正因为明朝正规军卫所军的不堪用,故这些民兵,在明朝后期逐渐担负起维持明朝有效统治的作战部队,而其中最为有名的就是戚继光的召募以浙江人为主戚家军,李如松的私人部队辽东铁骑,及袁崇焕所召募以辽东人为主的关宁铁骑。

纪效新书是明朝军事家戚继光所著的一部兵书,初撰于嘉靖39年(1560年),共18卷正文加一卷卷首,后戚继光晚年时又加以手校,修订为14卷。

全书语言简明通俗,涵盖了兵员选拔、训练、武器、阵法、律令、行营、兵法等多个方面,是戚继光一生征战的心得之作。

明朝军事制度:神机营神机营是明代京城禁卫军三大营之一(其余两营为五军营及三千营),是军队中专门掌管火器的特殊部队。

明成祖平交阯后,得神机枪炮法,特置神机营肄习。

该营装备有火枪、火铳等,后期又添置火绳枪。

明正统十四年(1449年) 土木之变后,三大营丧失几尽,后改革军制,建立营团,未入选的军士归本营,称“老家”,嘉靖时罢营团,恢复三大营旧制。

明朝的军事体制明代军事机关体制是经过几度调整变革然后才比较固定下来的。

以中央军事领导机关来说,起义时期,朱元璋以都元帅身份自主行枢密院事,亲自指挥全盘军事,以后,改行枢密院为大都督府,设大都督一人,名义上是“节制中外诸军事”,一切大小军政,包括军官任免、军队调遣、战役指挥、战略考虑等,都由都元帅决定,大都督府不过是主持后勤给养。

基于武术典籍分析明代武术发展概况-武术论文-体育论文

基于武术典籍分析明代武术发展概况-武术论文-体育论文

基于武术典籍分析明代武术发展概况-武术论文-体育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武术古籍是我国古代文献典籍特殊的领域,是具有很高学术价值和现实价值的民族文化遗产[1]318。

据当代武术史学者马明达对中国武术古籍文献的研究,不包括射箭、蹴鞠、弹弓、摔跤类图书,我国古籍总数约40 多种。

其中除《纪效新书》、《手臂录》和太极拳的部分资料曾点校出版外,只有数量极少的明清刊本和抄本存世,其中至少有一半是人所罕知的孤本。

如果再扩大一下,以我国传统的武艺(民族体育的主体)为中心,把射箭、蹴鞠等图书收纳进来,再加上诸如棋类、游艺类图书,总的数量当在70 多种左右。

如果再把武术院保存的挖掘整理成果中,确有价值的部分和民间新的发现包括进来,总数可接近八九十种。

这是对现存我国古代民族传统体育文献基本情况的粗略估计,但相差不远[1]322。

由此可知,我国有关武术文献可谓珍稀,汉代以前的有关手搏等武术古籍文献均已佚失,五代末宋初人调露子所着的《角力记》为目前所知最早武术文献。

从明始,在一些军事着作及大型类书中,才有关于军阵武艺的器械、拳术记载,如唐顺之的《武编》、何良臣的《阵纪》、戚继光的《纪效新书》、茅元仪的《武备志》等,并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武术专着,如程宗猷的《少林棍法阐宗》、《单刀法选》、《长枪法选》,随后清代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各种拳谱,民间亦流行各类拳谱手抄本。

这与中国武术拳种最早可追溯至明代,且大多追溯到清代的历史事实相吻合。

因此,本研究对中国明代武术发展的研究,便是以明代武术文献为基础的考查。

在中国兵器史上,一般称火药武器发明以前的刀剑枪棍之类的器械为冷兵器,如果以北宋初兵书《武经总要》中明确记载火药兵器为最早文献,则北宋以前被称为冷兵器时代,北宋开始为火药器和冷兵器并用时代,直到清末冷兵器方退出军事舞台[2]。

明清军事文献中出现大量有关武术器械的记载,表明最初起源于军事武艺的武术,在冷兵器时代主要是以器械使用为主,身体的操练还属于似无预于大战之技[3]227。

步战三米大枪只能列阵?你了解中国“丈八矛”吗

步战三米大枪只能列阵?你了解中国“丈八矛”吗

步战三米大枪只能列阵?你了解中国“丈八矛”吗步战三米大枪只能列阵?你了解中国“丈八矛”吗(四)枪骑士长枪、马槊、丈八矛关注他19 人赞同了该文章很多人以为古代军队武艺跟民间武艺泾渭分明,其实有时候分别并不大。

中国历史上很多正规军,主体人员也是农民,很多农民兵靠杀敌上位,其中不少人入伍前就很强了。

孔子还教授射御之术,孔子的团队算不算军事组织?汉代尚武,民间骑射、击剑之风盛行,有很多武艺高强的良家子。

这些人从军后,到底算民间高手还是军队高手。

古代有不少将军都是平民上位的,卫青和霍去病这种出身低贱的,也能成为大将。

中国古代军旅武艺和民间武艺的联系明代中后期,虽然重文轻武,但跟宋朝又不同。

明代有很多文人都喜欢习武,研究军事,颇有早期儒家弟子的风貌。

明代武术发展兴盛,对兵器管制并不严,刀枪剑棍戟和弓弩随便玩,明代后期基本淘汰了弩(因为火器更强)。

出现了很多习武人士四处交流切磋的现象,很像日本战国时代至江户时代的剑士修业旅行和剑术比武。

宫本武藏那种死人的真剑比武,大部分是传说,不靠谱。

没有深仇大恨,谁乐意玩命?实际上正式比武,大多是用木刀。

而真剑比武,很少。

剑圣上泉信纲发明袋竹刀之后,安全性较高的剑术比武才开始多了起来。

一言不合拔刀相向,那叫械斗,不算试合(比武较技、竞技)。

即使是真剑试合,跟械斗的性质也完全不同。

明代枪术的发展状态很多事情,我觉得引用古文比自己空口说更好。

明末清初吴殳《手臂录》石敬岩枪法记——短枪之近祖,有刘德长,初为少林寺僧,又遍游天下,而后枪技特绝。

受边帅之辟,弃其方袍,仕为游击将军,真定巡抚中丞韩公皛(xiao)宇延教其部将。

常熟石电,号敬岩,与少林僧洪记往见。

洪记,少林推第一,意殊傲蔑。

及校技,而杖物为德长所拨去,乃心折,与敬岩百拜,请授教。

余少时见中原多事,倘得见用,必与兵事,故常与里中诸少年驰射于郊,习读孙武、戚继光之书,考求其故。

崇祯癸酉,敬岩至娄,寓报本寺,余约同里夏君宣、(夏)玉如、陆桴亭拜学焉。

重武以供治世:管窥官修图书中明代武术的价值功用

重武以供治世:管窥官修图书中明代武术的价值功用
中国古代的文献整理活动有别于西方,对于过去 形成的历史事物,我们对它的分析与描述,必然坚持 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方法,即“以古论古”,而非“以 今论古”。[3] 而官修图书是统治者治理国家的工具之一, 其中蕴含着统治者执政治国的理念与思想,是一个朝 代兴衰成败的缩影。本研究将官修图书中明代武术的 价值功用总括为“重武以供治世”,是基于价值功用 层面的阐释。正如马克思所说:“我们的叙述方法自 然要取决于对象本身的性质”[4],而“重武以供治世” 即是官修图书中明代武术价值功用这一对象“本身的 性质”,当然,此“重武”并非“轻文重武”之意, 而是重视、重用之意。那么,明代武术的价值功用在 官修图书中究竟是怎样体现出来的呢?
基金项目:成都体育学院中华国术院 2022 年度研究项目,中国古代官修国术文献记载及文化贡献研究,编号:GS22B05。 作者简介:冯丽娜(1992~),女,硕士,馆员。研究方向:文献学。
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取一定比例的武官(指挥官以下),亲自进行御前验试, 其余武官一并轮番进行,如果军士骑射都达标或优等, 其统帅的将领就会受到奖赏,否则就要连带受罚。此 外,《明会典》记载,洪武十六年(1383 年),皇帝 亲自发布赦令,要求天下卫所的土兵都要练习射箭, 并且要在每十个人中挑选出一个擅长射箭的人,在农 闲之时进京参与比试。[6] 同书还记载了明洪武十六年、 二十年、二十二年、二十五年、宣德五年等时间明廷 选军士进京验试的记录。可以看出,明代皇帝对练兵 之时与验兵之事的重视与严苛要求。 1.2 既学艺,必试敌
洪武二十年,礼部尚书奏请“立武学,用武举”, 这一上奏就遭到太祖朱元璋的强烈反对,他认为此举 动属于前朝旧制,将文臣和武将分开培养不是一个好 主意,这种结局只会让天下缺少能文亦能武的全才, 但他并没有否定武艺对朝廷兴衰的重要价值,只是强 烈希望朝廷能够培养出文武兼济、智勇双全的人才。 所以早在元顺帝时,太祖就下令,每年让各州县举荐 一些贤才之人,即既要有武、有勇,又要有谋、有略, 还要通古知今,且要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人才送往 京师,作为文武大臣的备用人选。到了洪武三年八月, 太祖改变主意,决定文臣武将的选拔都需要通过科举 考试来进行筛选。此外,朱元璋还要求学校教育要普 及四书五经,达到“设科分教,务求实才”[7] 之目的。 他还颁布诏令要求国子生和郡县学生都要学习射礼, 据《明史》记载:“……太祖又以先王射礼久废,弧 矢之事专习于武夫, 而文士多未解,乃诏国学及郡县 生员皆令习射,颁仪式于天下。”[7] 此外,太祖还考虑 到武将的子嗣、亲眷只知道习武,而对于“四书”“五经” 等传统文化只能略知一二,甚至一无所知,所以他下 令要求大都督府选取一些国学经典,让武臣、勋臣的 子弟都要入监读书。“武学之设,自洪武时置大宁等 卫儒学,以教武官子弟”[7]。正是因为统治者注重培养 文武兼学,智勇双全的人才,明代得以出现文人能武 的现象,如,天启进士卢象升,“暇即角射,箭衔花, 五十步外,发必中”[7]。再如,习武练武的明末大家唐 顺之,不仅饱腹经书,并且投笔从戎,救国于危难之中, 还编写出《武编》等诸多武学名作。也正是朝廷号召 的这种文武兼济的应试举措与文化氛围,才使得众多 久经沙场的勇猛战将发挥文采,纷纷跃试,撰写出诸 多诗词歌赋,为后世文学留下宝贵的文化遗产。比如, 明末战将陈廷玉创作出朗朗上口的《长短句》;再比如, 出生于将门的明代著名军事家、民族英雄戚继光不但 战功卓绝,还做到兵儒结合、文武交融,创作了《纪 效新书》等兵书,亦能发挥文学特长,留下《止止堂集》 等诗文集刊。 2.2 设武学,育武官

明代大型军事类书武备志

明代大型军事类书武备志

明代大型军事类书武备志中国明代大型军事类书。

明茅元仪辑,240卷,文200 余万字,图738幅,有明天启元年(1621)本、清道光中活字排印本、日本宽文年间(1661~1672)须原屋茂兵卫等刊本流传。

清乾隆年间曾被列为禁书。

茅元仪(1594~1644?),字止生,号石民,归安(今浙江吴兴)人,自幼“喜读兵农之道”(《石民四十集》卷69),成年熟悉用兵方略、九边□塞,曾任经略辽东的兵部右侍郎杨镐幕僚,后为兵部尚书孙承宗所重用。

崇祯二年(1629),因战功升任副总兵,治舟师戍守觉华岛(即菊花岛,今辽宁兴城南),获罪遣戍漳浦(今属福建),忧愤国事,郁郁而死。

他目睹武备废弛状况,曾多次上言富强大计,汇集兵家、术数之书20 00余种,历时15年辑成《武备志》。

《武备志》由兵诀评、战略考、阵练制、军资乘、占度载五部分组成。

兵诀评18卷,收录了《武经七书》,并选录《太白阴经》、《虎钤经》的部分内容,加以评点。

认为“先秦之言兵者六家,前孙子者,孙子不遗,后孙子者,不能遗孙子”(《武备志》天启元年本,下同),学兵诀不可不读《孙子》。

战略考33卷,选录了从春秋到元各代有参考价值的战例。

所选注重奇略,“足益人意志”。

如,吴越争霸,勾践的卧薪尝胆、乘虚捣隙;马陵之战,孙膑的减灶示弱,诱敌入伏;赤壁之战,孙刘的联合破曹,巧用火攻;淝水之战,苻坚的分兵冒进,谢玄的以战为守;虎牢之战,李世民的据险扼要,疲敌制胜;蔡州之战,李□的乘虚奇袭等等战法。

又如诸葛亮的据荆益、和诸戎、结孙权、向宛洛、出秦川的隆中决策;岳飞的行营田,连河朔、捣中原、以复故土的计划;成吉思□的避潼关、假宋道、下唐邓、捣大梁的谋略,等等。

其所录内容,在紧要之处均有所评点。

阵练制41卷,分阵和练两部分。

阵,载西周至明代各种阵法,配以319幅阵图,所收较《续武经总要》为多,以诸葛亮的八阵、李靖的六花阵、戚继光的鸳鸯阵为详。

阵有说记,有辩证。

“记”载“圣王贤将”所立之阵,予以广扬;“辩”言唐宋伪托附会之阵,予以廓清。

武备志全文译文

武备志全文译文

武备志全文译文
《武备志》全文译文
武备志序
大明承元之后,胡虏群盗并起,虽有制器尚象之备,皆纸上谈兵也。

余感于此,遂与同志收古今兵籍,以甲乙丙丁分列,凡诸国间见行用之器,皆为图不录其文,而止述其事故所以然。

因触类引伸,备将具区发九流之警,庶学者一目了然。

乃名之曰武备志云。

又采古名将语录附于本条之下,以便观览。

虽然,兵阴阳者虚而为实,非通微贯幽者,不能与于斯矣。

是书网罗古今之秘,今多不传,得其一二亦足以备不虞矣。

嘉靖辛丑仲夏豹谷逸民郁金朱时中识。

武备志全文译文
凡例
一、此书自南北舆地、占候、九流百家之言,至于烟火、医药、阴阳、百巧诸家之书靡不毕集。

惟欲学者知所本原,游刃于规矩之变,略知所措,则充于用矣。

所以兵家、阴阳家者流不欲轻传于匪人,皆有说焉。

兵制一卷,尽述诸法制而不载图。

其门之末各注所存于某帙某叶。

甚者或画图象而述其制,注亦存焉。

欲学者按图求之,按注求之,较若列眉矣。

一、此书多述图经,注亦并入,犹恐卷帙浩繁,检阅不便,故以甲乙丙丁分列之。

但有系于书者尚存注内。

一、此书始末具载《凡例》,其总各卷之末,皆记其类目存于某帙某叶,较若列眉。

学者一览而得矣。

明末军事百科全书《武备志》

明末军事百科全书《武备志》

明末军事百科全书《武备志》茅元仪是明末杰出的军事家和文学家。

他编纂的兵学巨著《武备志》,是中国古代卷帙最多、门类最齐全的军事百科全书,受到中外学者的高度评价。

(1)兵学巨匠茅元仪茅元仪,字止生,号石民,又号东海波臣、梦阁主人等,归安(今浙江吴兴)人。

明朝著名学者茅坤之孙,万历二十二年(公元1594年)生,自幼好学,尤喜兵农之书。

成年后,对长城沿线的隘道了如指掌。

面对后金的崛起,明廷的腐败,他立志发奋著书,探讨历代兵法韬略,搜集器械战具资料,积15年心血,辑成了《武备志》,于天启元年(公元1621年)刻印(见图16)。

自此声名大振,以知兵之名被任命为赞画,随大学士孙承宗督师辽东,抵御后金,并到江南募集战船舟师,提高明军战斗力。

与孙承宗、袁崇焕、徐光启、李之藻、孙元化等人,同为御敌保国之中坚。

孙承宗遭排挤后,茅元仪亦被削除官职,告病南归。

崇祯帝继位后不久,他进呈《武备志》,因被权臣王在晋等中伤,以傲上之罪被放逐至定兴(今属河北)江村。

崇祯二年(公元1629年)冬,后金骑兵直逼北京,孙承宗再度奉命督师。

茅元仪和24骑护卫孙承宗,从东便门突至通州(今北京通县),击退后金军,解了北京之危。

茅元仪因功升为副总兵,督理觉华岛(今辽宁兴城菊花岛)水师。

不久被权臣所忌而解职,又受辽东兵哗之累,遣戍漳浦(今属福建)。

辽东军情危急时,他又请求效死勤王,遭权臣阻挠,约于崇祯十年(公元1637年,一说公元1640年)前后纵酒而亡。

茅元仪文武双全,时人称道“年少出西吴,名成北阙闻,下帷称学者,上马即将军”。

他一生曾著有60多种、数百万言的著作,但因屡遭禁毁,散佚较多,而《武备志》得传后世。

图16 天启元年本《武备志》(2) 明代大型军事百科全书《武备志》《武备志》共240卷,200多万字,附图近738幅。

现存有明天启元年(公元1621年)茅元仪辑本、清道光中木活字本、日本宽文四年(公元1664年)须原屋茂兵卫等刊本,其中以天启刊本最佳。

明代民间日用类书中的“武备门”研究

明代民间日用类书中的“武备门”研究
19 射艺彀的 临战兵机
万历 四十二年 (1614) 潭邑书林 对山熊氏 刊本
积玉全书
刘兴 我
兵法 门卷 6
不祥
崇祯年间 建阳忠贤 堂刊本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有些民间日用类书的目录与
实际内容或各卷类目名称往往不同,如崇祯元年(公
元 1628 年)刊本《万宝全书》,其目录“附卷十三”
为“武学门”,但在正文中,却不见“武学门”部分。
明代多个版本的《事林广记》延续了“至顺本” 的分类,有关武艺的内容也是射艺与军阵。直至明万 历二十四年(1596 年)刊刻的《新锲天下备览文林类 记万书萃宝》再次出现了专门有关武艺的类目——“武 备门”,随后的多种类书中均设有这一门类,其内容 主要为阵法、射艺以及武术三个部分,如表 2 所示:
从表 2 的类目来看,万历年间刊刻的日用类书之 “武备门”新增了拳棒类武艺内容,而这种情况出现
及至宋代,由于政治的统一与社会的相对安定, 促使了经济与文化的繁荣昌盛,加之科举的兴盛等大 好局面,使得此一时期的类书不仅数量大增,而且种 类繁杂。除官方刊刻的大型类书如《太平御览》《太 平广记》等之外,为文人行文便利、为应付科举、农 业方面、文图并茂等类型的类书也大量出现。此外, 宋代开始出现了一些内容通俗的类书如《锦绣万花谷》 等。然而这些较通俗、与日常生活关系比较接近的类
经三十二势”,也是目前学界对中国武术拳法渊源流
别研究的重要文献。在万历二十七年(1699 年)余氏
双峰堂刊刻的《四民便览》之“武备门”中,有“拳
法三十二势”,其势名如下:
封逼势、低四品马势、追风势、
四封势、鬼拜灯势、招阳悬脚金鸡势、鹰晒翼势、猛
新刊翰苑广 记补订四民 捷用学海群 玉(《学海 群玉》)
武纬 子补 订

武备志全文译文

武备志全文译文

武备志全文译文
(原创版)
目录
1.武备志简介
2.武备志的内容概述
3.武备志的历史价值
4.武备志的现代意义
正文
【武备志简介】
《武备志》是我国明代一部著名的军事著作,由明代著名军事家、兵器专家赵士桢所著。

全书共分为四卷,内容涵盖了兵器、战争、军事组织和军事战略等方面的知识。

【武备志的内容概述】
在《武备志》中,赵士桢详细介绍了各种冷兵器和火器的制作和使用方法,以及战争的策略和战术。

此外,他还详细描述了当时的军事组织形式和军事制度,为后世研究明代军事制度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

【武备志的历史价值】
《武备志》不仅是一部军事著作,也是一部重要的历史文献。

它不仅反映了明代的军事技术和战争策略,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政治和经济状况。

对于研究明代历史,特别是明代的军事历史,有着重要的历史价值。

【武备志的现代意义】
虽然《武备志》是一部古代的军事著作,但是其中许多军事理论和战争策略仍然对现代有借鉴意义。

例如,书中强调的“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战争原则,以及“攻心为上,攻城为下”的战术思想,都是现代战争中
仍然适用的。

《武备志》版本流传考

《武备志》版本流传考

《武备志》版本流传考
乔娜
【期刊名称】《清史论丛》
【年(卷),期】2016(000)001
【摘要】《武备志》是明末茅元仪所辑综合性军事著作,在我国军事文化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天启元年,茅氏自刻成书,其侄茅尚望在明末重订有崇祯抄本。

清代,随着刻书业的发达,《武备志》先后出现过清初刻本、日本宽文刻本、清道光木活字本(三种)等多种版本,不仅在国内流传较广,还远传海外多个国家。

本文对《武备志》现存各种版本做了较为详细的考订,进而比较了各版本的具体特征及其文字差异,并考察了其后世流传情况。

【总页数】20页(P298-317)
【作者】乔娜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350
【相关文献】
1.《秘书监志》版本流传及整理略论 [J], 洪一麟
2.《秘书监志》版本流传及整理略论 [J], 洪一麟;
3.明末清初汉籍东传背景下的《武备志》入日考 [J], 赵凤翔;关增建
4.刘赞廷《恩达县图志》的编纂、版本流传及史学价值 [J], 吴会蓉
5.茅元仪《武备志》与戚继光著述关系考 [J], 赵娜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国武术古籍简介

中国武术古籍简介

中国武术古籍简介《汉书·艺文志》所列199篇在《汉书·艺文志》“兵书”类的“兵技巧”部分中介绍了武术,共有13家、199篇,其中除射法外还提到“手搏六篇”、“剑道三十八篇”、“蒲苴子戈法四篇”等。

这些都是中国最古的武术著作,虽然都已亡佚,但可看出中国早在汉代,拳术、剑术等武术技巧就已用文字留传下来。

《马槊谱》作者不详,是中国隋代的枪法书,后来亡佚,内容已不可考,但其序言在《古今图书集成》中有收录。

《角力记》宋代调露子著,是中国五代十国到宋初的有关角力和拳术的史料书,有述旨、名目、出处、杂说等篇。

在《宋史·艺文志》、宋郑樵《通志》、清《琳琅密室丛书》等书中均有收录。

《武经总要》宋代曾公亮撰,成书于1044年,是北宋王朝用国家力量编辑的一部军事著作,但涉及武术的内容颇多。

《武编》明代唐顺之编,介绍了明代以前各种武术器械和各派拳术的练法,并与明代戚继光所著《纪效新书》一样,也介绍了中国各派武术的情况。

《唐荆川先生文集》明代唐顺之的随笔和文集,其中涉及武术的有“游嵩山少林寺”、“杨教师枪歌”、“峨嵋道人拳歌”等。

唐顺之(1507—1560),字应德,号荆川,江苏省武进县人,明代抗倭名将。

《正气堂集》明代俞大猷著,有“余集”、“续集”,又名《北虏忌讳》。

此书“余集”卷4载有《剑经》,戚继光在《纪效新书》中转录。

《江南经略》明代郑若曾著,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刊行。

该书卷8“兵器总论”记述了武术流派,其内容与《续文献通考》几乎相同,仅赵家拳一项记述内容稍异。

《纪效新书》明代戚继光著,有多种刊本,目录内容多不相同。

如周世选本分18卷,有关武术的篇章有长兵、牌筅、短兵、射法、拳经等;王象乾本则分14卷,有关武术的篇章有手足篇,记述了枪、牌、筅、棍、钯、射、拳等武术;《纪效新书》收录了“杨家六合八母枪法”、俞大猷的《剑经》和戚继光自编的《拳经》32势图诀等。

此书是历来研究武术的重要文献,在以后出版的《武备志》以至《三才图会》等书中均有转载。

武编

武编
武编
读书笔记模板
01 思维导图
03 目录分析 05 读书笔记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作者介绍 06 精彩摘录
思维导图
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强弱
武备
武编
间谍
纂辑
唐顺
内容摘要
《武编》,明代军事著作。由唐顺之纂辑。本书纂辑于明嘉靖中。当时,明廷武备废弛,将帅缓带轻裘,军 队养成懒惰散慢的习性,徒有简兵练卒之名,而无强兵锐卒之用,一有战事,则蒙头缩项,胆落神悸,毫无战斗 力。唐顺之有慨于此,为振兴武备,广搜博采,从历代兵书及其他史书中辑录对于武备有所稗益的资料,“一切 命将驭士之道,天时地利之宜,攻战守御之法,虚实强弱之形,进退作止之度,间谍秘诡之权,营阵行伍之次, 舟车火器之需,靡不毕具。”
目录分析
目录分析
作者介绍
这是《武编》的读书笔记模板,暂无该书作者的介绍。
读书笔记
这是《武编》的读书笔记模板,可以替换为自己的心得。
精彩摘录
这是《武编》的读书笔记模板,可以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代大型军事类书武备志中国明代大型军事类书。

明茅元仪辑,240卷,文200 余万字,图738幅,有明天启元年(1621)本、清道光中活字排印本、日本宽文年间(1661~1672)须原屋茂兵卫等刊本流传。

清乾隆年间曾被列为禁书。

茅元仪(1594~1644?),字止生,号石民,归安(今浙江吴兴)人,自幼“喜读兵农之道”(《石民四十集》卷69),成年熟悉用兵方略、九边□塞,曾任经略辽东的兵部右侍郎杨镐幕僚,后为兵部尚书孙承宗所重用。

崇祯二年(1629),因战功升任副总兵,治舟师戍守觉华岛(即菊花岛,今辽宁兴城南),获罪遣戍漳浦(今属福建),忧愤国事,郁郁而死。

他目睹武备废弛状况,曾多次上言富强大计,汇集兵家、术数之书20 00余种,历时15年辑成《武备志》。

《武备志》由兵诀评、战略考、阵练制、军资乘、占度载五部分组成。

兵诀评18卷,收录了《武经七书》,并选录《太白阴经》、《虎钤经》的部分内容,加以评点。

认为“先秦之言兵者六家,前孙子者,孙子不遗,后孙子者,不能遗孙子”(《武备志》天启元年本,下同),学兵诀不可不读《孙子》。

战略考33卷,选录了从春秋到元各代有参考价值的战例。

所选注重奇略,“足益人意志”。

如,吴越争霸,勾践的卧薪尝胆、乘虚捣隙;马陵之战,孙膑的减灶示弱,诱敌入伏;赤壁之战,孙刘的联合破曹,巧用火攻;淝水之战,苻坚的分兵冒进,谢玄的以战为守;虎牢之战,李世民的据险扼要,疲敌制胜;蔡州之战,李□的乘虚奇袭等等战法。

又如诸葛亮的据荆益、和诸戎、结孙权、向宛洛、出秦川的隆中决策;岳飞的行营田,连河朔、捣中原、以复故土的计划;成吉思□的避潼关、假宋道、下唐邓、捣大梁的谋略,等等。

其所录内容,在紧要之处均有所评点。

阵练制41卷,分阵和练两部分。

阵,载西周至明代各种阵法,配以319幅阵图,所收较《续武经总要》为多,以诸葛亮的八阵、李靖的六花阵、戚继光的鸳鸯阵为详。

阵有说记,有辩证。

“记”载“圣王贤将”所立之阵,予以广扬;“辩”言唐宋伪托附会之阵,予以廓清。

对古阵图,“举而合之”又“陈异同之说”,其中“有最卑浅而无当者,然废之适足以惑世”,此亦“鲜所删铲,陈所掊击,以广学者之目”。

练,详记选士练卒之法,包括选士、编伍、悬令赏罚、教旗、教艺五方面内容,选自唐、宋、明有关兵书中的律令,尤以《纪效新书》、《练兵实纪》为重。

如编伍,推戚氏编步、编骑、编车、编水之法;悬令赏罚,采自《行军需知》、《练兵实纪》中的作战、训练条约。

认为“士不选,则不可练”,“士不练,则不可以阵,不可以攻,不可以守,不可以营,不可以战”,所以“练为最要”。

军资乘55卷,分营、战、攻、守、水、火、饷、马八类,下设65项细目,内容十分广泛,涉及到行军设营、作战布阵、旌旗号令、审时料敌、攻守城池、配制火药、造用火器、河海运输、战船军马、屯田开矿、粮饷供应、人马医护等事项,颇为详备。

如收录的攻守器具、战车舰、船、各种兵器就达600种。

其中火器180多种,有陆战用、有水战用,有飞行器式,也有地雷式,品种之多,应用之广,前所未见。

占度载93卷,分占和度两部分。

占,载日、月、星、云、风、雨、雷、电、五行、云物、太乙、奇门、六壬等占验,其中虽有人们对天文气象的某些粗浅认识,但多不经之谈。

度,载兵要地志,分方舆、镇戍、海防、江防、四夷、航海六类,图文并举地叙述了地理形势、关塞险要、海陆敌情、卫所部署、督抚监司、将领兵额、兵源财赋等等内容。

指出,兵家谈地理或无方舆之概、户口兵马之数,或缺关塞险要,“非所以言武备也,故我志武备,经之以度”。

《武备志》的编辑、刊行,对改变明末重文轻武,武将多不知兵法韬略,武备废弛的状况有现实意义。

它设类详备,收辑甚全,是一部类似军事百科性的重要兵书。

其中存录很多十分珍贵的资料,如《郑和航海图》、杂家阵图阵法和某些兵器,为他书罕载。

故该书在军事史上占有较高地位,为后世所推重。

《武备志》的编者是明代的茅元仪。

茅元仪,生于1594年,死于1640年。

他是归安(今浙江吴兴)人。

自幼喜“兵农之道”,曾任经略辽东的兵部右侍郎杨镐幕僚,并受到兵部尚书孙承宗重用。

崇祯二年(1629年)因战功升任副总兵。

以后又获罪遣戎漳浦(今属福建),郁郁而死。

他多次上书朝廷,阐述富强大计。

先后汇集兵书二千余种,历时十五年,终于完成了《武备志》这一著作。

《武备志》是中国古代字数最多的一部综合性兵书。

全书二百四十卷,约二百万字,附图七百三十幅,被当代人称为是“军事学的百科全书”。

此书是茅元仪有感于明朝国运衰落,政治腐败而后金政权日益强大,屡犯边境的形势有感而作的,用世之心十分明显。

作为一部百科全书式的兵书,《武备志》体系宏大,条理清晰,体例统一。

它将二千余种各朝的军事著作分门别类,每类之前有序言,考镜源流,概括内容,说明编纂的指导思想和资料依据。

每一大类之下又分为若干小类,小类之下根据需要设置细目,如《军资乘》下又分为八类六十四个细目。

文中有夹注,解释难懂的典故,并且用各种不同的符号文字眉批表现茅元仪对各个问题的看法。

《武备志》由兵诀评、战略考、阵练制、军资乘、占度载五大部分组成。

《兵诀评》十八卷,选录《孙子》、《吴子》、《司马法》、《三略》、《六韬》、《尉缭子》、《李卫公问对》全文及《太白阴经》、《虎钤经》的部分内容进行评点。

茅元仪对《孙子》最为推重,认为“自古谈兵者必首推孙武子”。

并说:“先秦之言兵家者六家,前孙子者,孙子不遗,后孙子者,不能遗孙子,谓五家为孙子注疏可也。

”《战略考》三十三卷,以时间为序,从战略的高度选录了春秋、战国、西汉、东汉、三国、两晋一直到元代有参考价值的战争实例。

茅元仪认为:“良工不能离规矩,哲士不能离往法。

古今之事,异形而同情,情同则法可通;古今之人,异情而同事,事同则意可祖。

”(《战略考·序》)也就是说,虽然时代不同占事有异,但是,其基本道理是相通的。

因此,这些过去发生的战争是可以作为借鉴的。

在这一部分里,他一共录了六百余个战例,这些战例大都是以奇谋伟略取胜的,如马陵之战、赤壁之战、淝水之战、虎牢之战等。

《阵练制》四十一卷,由“阵”和“练”两大部分组成,前者强调要详细,后者强调要通俗实用。

“阵”下又分九十四个细目,附录三百一十九幅阵图,详细证载了从先秦至明代各种阵法阵图。

茅元仪认为,古代阵法失传,后人便胡编乱造。

他把这些图绘制下来,目的就是要正本清源,以正视听。

“练”又分选士、编伍、悬令教旗,教艺五个部分,详细地记载了士卒的选练方法,其中包括士卒的选拔淘汰,车、步、骑、北兵的编伍,赏罚赏律例,教兵方法,兵器训练等。

内容多采自《太白阴经》、《虎钤经》、《行军需知》、《纪效新书》、《练兵实纪》等兵书。

《军资乘》五十五卷,由营、战、攻、守、水、火、饷、马八部分组成。

每类下又有子目,子目下又分细目,内容非常广泛。

这一部分所记军用物资完备而详细,从攻守器械、火器火药、车马战船到粮饷米盐,无不具载,堪称古代军用物质大全。

尤其是在军事技术方面收录的资料更丰富,共收录各类武器装备六百余种,其中仅火器即达一百八十多种,这在中国古代的兵书中是最多的。

《占度载》九十三卷,由占、度两部分组成。

占即占天,主要记载天文气象。

子目有占天、占日、占月、占星、占云、占风雨、占风、占蒙雾、占红霓、占霞、占雨雹、占雷电、占霜露、占冰雪、占五行等。

这部分内容是把自然与人事联一起,认为某种天象往往就是某种人事即将发生的征兆。

如“天色惨白,风声凄切,大兵起”。

度即度地,记载兵要地志,主要有方舆、镇戍、海防、江防、四夷、航海几个部分。

它详细地记载了明代山川形势、关隘要塞、道里远近,州府及卫所设置,兵马驻防督抚监司、镇守将领、钱粮兵额等。

在编纂和内容上,《武备志》具有以下特点:一是材料丰富而又取舍精当。

茅元仪的父亲茅坤是明代著名文学家和藏书家,家中藏书本来就很丰富,再加上他四方搜寻,到处传借,因此,《武备志》采录的图书达二千余种,对他之前的主要兵书可以说是差不多全部网罗了。

对于这些兵书,茅元仪并不是有闻必录,有见必采,而是下了取舍的功夫的。

他选录的大都是可靠的资料,而对道听途说的一些稗官野史宁可弃而不用。

不仅如此,茅元仪在选取材料时,紧紧围绕武备问题来进行,“于武备稍远者,听之舆图方史可矣。

”名胜古迹主要供游览、吊古之用,与行军作战没有太大关系,就弃而不录。

同时,茅元仪还注意选录最新的资料。

全书对明代军事记载最详,不仅选录了先于编者茅元仪的戚继光、俞大猷等人的治军、练兵、作战等方面的言行,也选录了与他同时代人的军事资料,如王鸣鹤的“号令说”等。

二是编排合理,有一定的逻辑秩序,全书五大部分,从理论到实践,井然有序,又不可分割。

郎文焕在给此书作序时,以医药比喻此书编排:“首兵诀者,如医之探腑脏,论脉理也。

次战略者,如医之举旧案,宗往法也。

次阵练者,如医之辨药性,讲泡制也。

次军资者,如医之分寒温,定丸散也。

终占候者,如医之考壮弱,断死生也。

”每部分的子目顺序也是按照它们的内在联系排列的,如茅元仪在说明《军资乘》子目的排列顺序时说:“三军既聚必先安其身,身安而后气可养,身安而后患可防。

故首以营,营具而可以战矣,故次之战。

地有异形,时有异势,不可徒恃其野战,故次之以攻。

可以攻人,人亦可攻我,故次之以守,五兵之用有时穷,则必济之水火,水火之资生者大,故其为杀也亦暴。

智伯曰:…吾知水之可以亡人国也‟。

故次之水。

水待于地,火时于天,地亦有定而天常移,是以火之效居多,故次之火。

明乎六者而思过半矣,然民以食为天,故次之饷。

士以马为命,故次之马。

于兹八者,核其详,辨其制,是为军资乘。

”这里,茅元仪谈了《军资乘》在子目顺序上的安排,虽然在营战、攻、守、水、火、饷、马这八者的关系问题上的认识未必妥当,但是,他毕竟告诉了我们,《军资乘》绝对不是随意安排子目的,而是有其内在的逻辑顺序。

由此及彼,由《军资乘》可以看到,整部《武备志》是一个严密的整体,有着不能随便安排的构架。

《武备志》的价值首先在于它辑录了古代许多其他书中很少记载的珍贵资料。

如一些杂家阵法阵图,这是在专门研究阵法阵图的著作如《续武经总要》中都没有记载的,但在《武备志》中却有详细的记载。

尤其是它收录了“郑和航海图”,“航海天文图”以及明代一些少见的舰船兵器及火器等,更显可贵。

另外,它图文并茂,全书附图七百三十八幅,除《手段诀评》和《战略考》外,都有大量附图,生动形象,使我们可以在数百年后看到古代兵器、车船等的形制以及山川河流的概貌。

其次,《武备志》也有一定的理论价值。

总的说来,《武备志》是历代兵学成果的汇编,虽然包含的军事思想非常丰富,但不能把它们看作是茅元仪的思想。

然而,在序言及评点中,也可以看到茅元仪的一些军事思想以及他精辟的看法。

简单地说,茅元仪在《武备志》中表现了要加强武备,富国强兵等思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