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路2021年中国经济新引擎由产业新城向城镇转型

合集下载

2021济宁市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加速新旧动能转换推动产业转型升级试题与答案12

2021济宁市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加速新旧动能转换推动产业转型升级试题与答案12

济宁市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加速新旧动能转换推动产业转型升级》试题加速新旧动能转换推动产业转型升级试卷九试卷总分:100分, 考试时长:60 分钟正确答案以红色字体标注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 共30题)1.关于统筹城乡一体进展,以下表述中,正确的选项是(以上均对)。

答案正确推动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大力进展特色县域经济深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上均对2.“新经济”是一种经济进展理念和形态,既不能(唯技术论),亦不能泛化。

唯物论唯技术论唯心论唯历史论3.就山东省济宁市来讲,以下表述中,不正确的选项是(产业结构合理)。

答案正确进展面临的深层次矛盾和不平稳不充分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加速提升进展的质量和效益更为紧迫产业结构合理新动能对经济进展的引领支撑作用尚未充分发挥4.自(2021)年后,制造业内部的相关产业增加值同比增加大体上处于下降趋势。

答案正确20212021202120215.就效劳业内部进展而言,(新旧动能转换)体此刻生产性效劳业的进展优先于生活性效劳业的进展。

答案正确传统动能新动能旧动能新旧动能转换6.以(社会效劳)为代表的生活性效劳业的增加值占效劳业增加值的比重逐年下降,从2021年的%下降到2021年的%,平均每一年下降%。

答案正确社会效劳良好气氛劳动力劳动密度7.从不同区域,效劳业对经济增加的拉动率来看,2021-2021年期间,东中西部省份第三产业对G选项4P增加的拉动率呈现趋同,这表此刻(2)方面。

答案正确12348.全国的工业化指数H在2021年之前都是小于(),说明1995-2021年的中国都处在工业化低级时期,这一时期都伴随着经济高速增加。

答案正确19.(2021)年后,全国工业化水平大幅提升,工业化进程已经完成过半,转而经济增优势于换挡期,随着工业化完成过半,经济增加难以维持以往的高速增加,需要内涵式进展。

答案正确20212021202110.我国第三产业的重心点转移轨迹,第三产业重心整体是(西)西移动的。

国家中心城市: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国家中心城市: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国家中心城市: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引擎【摘要】国家中心城市在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它们不仅是经济发展的引擎,也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支撑。

本文首先分析了国家中心城市地位的重要性以及其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接着介绍了国家中心城市的功能和定位以及新时代的建设。

论述了国家中心城市在经济发展中的优势和对周边地区的带动作用。

最后探讨了国家中心城市在推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强调了其在新时代中国经济中的重要性和未来的发展展望。

国家中心城市将继续引领中国经济发展的新方向,推动国家经济向更高水平、更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国家中心城市、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重要性、功能、定位、建设、经济发展优势、带动作用、推动国民经济发展、展望、新方向。

1. 引言1.1 国家中心城市地位的重要性国家中心城市地位的重要性体现在多个方面。

国家中心城市作为国家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枢,承载着国家发展的重要责任和使命。

其地位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其所处地理位置的优势,更在于其集聚了丰富的资源和人才,能够为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支撑和保障。

国家中心城市在国际上的地位也至关重要,它的发展水平和综合实力直接关系到国家在国际舞台上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只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才能更好地展示国家形象,吸引更多的国际资源和投资。

国家中心城市还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其发展水平和特色产业的壮大不仅能够带动周边地区的发展,也能够为国家带来更多的经济增长点和发展动力。

国家中心城市地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只有不断加强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才能更好地推动国家经济发展迈向新的高度。

1.2 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引擎中国经济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之一,在不断发展壮大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寻找新的发展引擎。

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深入发展,新兴产业和科技创新已经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国家中心城市作为先进生产力集聚的重要地区,在这一新时代的背景下,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产业转型升级

产业转型升级

产业转型升级产业转型升级,从低附加值转向高附加值升级,从高能耗高污染转向低能耗低污染升级,从粗放型转向集约型升级。

产业转型升级,应定义为产业结构高级化,即向更有利于经济、社会发展方向发展。

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是技术进步,在引进先进技术的基础上消化吸收,并加以研究、改进和创新,建立属于自己的技术体系。

第三,产业转型升级必须依赖于政府行政法规的指导以及资金、政策支持,需要把产业转型升级与职工培训、再就业结合起来。

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推动经济持续跨越近年来,我们坚定不移地走转型升级、创新驱动,增量型、吸纳式开放拉动,沿江开发强“极”带动,工业化、城市化、农业现代化“三化”互动和城乡一体化、统筹推动之路,突出产业转型升级,有力地支撑了全市经济社会持续跨越发展。

一是经济总量大幅攀升。

2009年全市GDP达到356亿元,“十一五”以来年均递增25.11%;实现财政总收入51.8亿元、一般预算收入21.7亿元,一般预算收入“十一五”以来年均递增53.19%。

二是结构调整成效明显。

“十一五”以来装备制造业占制造业比重提高30个百分点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工业比重提高10.3个百分点。

三是城乡一体进程加快。

“十一五”以来城市化率提高10.7个百分点;城乡住房、就业、医疗、养老等各类保障的覆盖范围进一步扩大。

四是人民生活显著改善。

“十一五”以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年递增16.58%和14.96%;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7%以内。

全市经济社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由长期以来“苏中的苏北”迅速跻身苏中第一方阵。

一、坚持科学发展,在更高定位上坚定产业转型升级自觉性。

抢抓长三角一体化、江苏沿海开发、上海“两大中心”建设等多重叠加机遇,加快发展港口现代物流、软件开发等产业,加快建设熔盛、神马等目标千百亿能级企业,不断增强项目承载能力,持续加大科技、人才引进力度,努力在快转型、快见效上狠下功夫,勇当新时期“渡江突击队”。

产业转型升级对城市发展的影响及应对策略

产业转型升级对城市发展的影响及应对策略

产业转型升级对城市发展的影响及应对策略随着时代的变迁,不断的发展和变化,各行各业都在不断地进行转型升级。

经济发展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在这个系统中,产业转型升级被视为经济发展的主要引擎之一。

对于城市而言,产业转型升级不仅仅是经济发展的机遇,而且也是城市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那么,产业转型升级对城市发展的影响及其应对策略又是如何的呢?一、产业转型升级对城市的影响1、经济增长产业转型升级能够带动经济持续增长,使得当地经济活力不断提升,促进了各行各业的发展。

此外,产业转型升级还可以促进城市的创新创造,使得企业不断地推陈出新,增强了城市竞争力。

2、促进人口流动产业转型升级能够推动城市产业结构的调整,为当地就业创造了更多的机会。

这就促进了人口的流动,增加了城市的人口数量。

这种现象能够进一步推动城市的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

3、提高生活品质随着城市中高端产业的逐渐壮大,城市居民的可支配收入也会逐步提高,生活品质也会相应提高。

同时,未来城市还将更加注重生态环境保护,保证城市的生态环境更加清新自然。

二、应对策略1、因时因地因人施策每个城市在推广产业转型升级时都应该根据自身的优势和劣势进行因时因地因人的施策。

政府应该结合企业和人才的需求,制定针对性很强的政策,为产业升级提供坚实的支撑。

2、创新驱动创新驱动是产业转型升级的核心战略之一。

为了提升城市创造力、创新力、竞争力,城市通过提供资金、推动科技创新、决策议事等方式,使城市的创新机制更加优化,为城市创新发展提供坚实的保障。

3、拓展经济新领域随着科技和时代的不断进步,城市应该积极拓展新的经济领域,不断推陈出新,使城市的产业转型升级更加完整,包含了丰富多彩的新经济领域和产业。

总之,产业转型升级对城市发展影响巨大,推广产业转型升级应该落实到具体行动,政府应该带头为所在城市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城市企业应该根据市场需求不断优化产业结构,使得产业转型升级更加顺畅、完善。

这样才能使城市经济不断发展,生活品质不断提高。

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

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
2.加快用地制度改革步伐Βιβλιοθήκη 同时推进城乡建设用地制度改革
(二)推进新型城镇化亟待加快的改革
3.完善城镇化发展资金保障
既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 又发挥民间资本的主体作用
(二)推进新型城镇化亟待加快的改革
4.推进行政区划管理改革
促进不同层级间城市的平等竞争 调动广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活力
(二)推进新型城镇化亟待加快的改革
逐步消除行政级别对 公共资源配置的影响
(一)新型城镇化需要处理好的几对关系
4.处理好城镇发展占地 与耕地保护的关系
(一)新型城镇化需要处理好的几对关系
5.处理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与服务差异化的关系
如何推动相关公共服务对外来人口的 覆盖,需要从实事求是的角度出发,承 认差异化服务。以民办学校为例,外来 农民工是将民办学校与流出地学校进行 比较,流入地的民办学校在硬件、软件 等方面一般要优于流出地学校,没必要 完全要求与流入地公办学校一致。而在 一些外来人口集中地区,一次性通过公 办学校解决难度较大,应允许民办教育 作为过渡形式存在,承认差异化,并采 取各种办法支持其发展。
走中国特 色城镇化 道路的战 略决策
具体部署积 极稳妥推进 城镇化
城镇化是全 面建设小康 社会的载体 之一
走以人为本、四 化同步、优化布 局、生态文明、 文化传承的中国 特色新型城镇化 道路
目 录
为何要走新型城镇化道路
1
2
新型城镇化“新”在哪儿
3
新型城镇化之路怎么走
一 为何要走新型城镇化道路
(一)发展现状 1978-2013年,我国城镇常住 人口从1.7亿人增加到7.3亿人,城 镇化率从17.9%提升到53.7%;城 市数量从193个增加到658个,建 制镇数量从2173个增加到20113个。 京津冀、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 三大城市群,以2.8%的国土面积 集聚了18%的人口,创造了36%的 国内生产总值,成为带动我国经济 快速增长和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 争的主要平台。

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及其政策研究

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及其政策研究

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及其政策研究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变化,中国的经济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和机遇。

如何找到新的引擎,推动中国经济迈向更高水平、更高质量的发展,一直是我们需要思考和研究的重要问题。

一、新引擎的概念和内涵新引擎是指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动力和新投入,可以使经济增长模式和产业结构发生根本性变化,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的转型升级。

新引擎的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技术领先和创新驱动。

新引擎必须是具有技术领先性、创新性和前瞻性的产业,能够引领和支撑全产业的发展。

2、资源整合和优化配置。

新引擎必须依靠资源的整合和优化配置,实现不同领域、不同层次的资源协同发挥作用,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和综合效益。

3、市场需求导向和智能化。

新引擎必须把市场需求放在首位,实现对市场的精准洞察和快速响应。

同时,还要注重运用智能化技术,提高生产效率和市场竞争力。

二、新引擎的发展方向和政策支持1、新一代信息技术新一代信息技术包括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和人工智能等领域。

这些技术已经被应用于不同的行业,推动了现代产业的快速发展。

政府应加大对新一代信息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支持,建立和完善相关的政策和法规,鼓励企业加强与科研机构和高校的合作,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

2、新能源汽车随着汽车工业的快速发展和环境污染问题的增加,新能源汽车成为了行业的新焦点。

政府应当加大对新能源汽车的支持,鼓励企业在新材料、节能减排、电力储存等领域开展研发,并将其作为重点产业加以培育。

3、高端装备制造高端装备制造是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

政府应当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培育自主品牌和核心技术,同时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水平。

4、现代服务业现代服务业作为未来经济的新动力,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政府应当加大对现代服务业的支持和培育,完善相关政策和法规,鼓励企业积极探索新的服务业领域,提高服务品质和增强竞争力。

三、总结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立足于创新和变革,加强对新引擎的引领和支持,建立和完善相关的政策和法规,为各类企业和产业创造更好的发展环境和条件。

2021年中国取得的成就和机遇

2021年中国取得的成就和机遇

2021年,作为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一年,我国在各个领域取得了许多令人瞩目的成就,同时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2021年是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开局之年。

在经济领域,我国成功实现了“十三五”规划的收官,顺利跨入了“十四五”规划的实施阶段。

我国经济保持了相对较快的增长势头,稳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地位。

我国在科技创新、绿色发展、数字经济等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1年是我国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关键一年。

我国不断加大改革力度,推动形成更高水平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各项改革举措相继推出,进一步释放市场活力,激发了社会各界的创新创业潜能。

我国坚定不移扩大开放,积极参与全球化进程,提高对外开放的双向水平,为全球经济复苏注入了强劲动力。

再次,2021年是我国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扎实推进之年。

新发展格局强调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双循环为主导,主要是指要扩大国内市场需求,优化产业结构布局,实现产业链供应链本土化。

要推动国际国内双循环相互促进,遵循市场规律,扩大开放领域,促进全球化发展。

这一发展理念为我国经济发展指明了方向,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了有力支撑。

2021年是我国应对外部挑战、拓展国际合作的重要一年。

面对新冠疫情、经济下行压力、地缘政治风险等多重挑战,我国坚定不移维护国家利益,保持了战略定力和战略定力。

我国积极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为促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作出了重大贡献。

2021年我国在各个领域都取得了不俗的成就,同时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我国在经济建设、改革开放、构建新发展格局、应对外部挑战等方面都走在了世界前列,展现出了强大的发展势头和活力。

未来,随着国家力量不断增强,我坚信我国的成就和机遇将会更加辉煌,在新的征程中谱写出新的华章。

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2021年的成就固然值得骄傲,但也需要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前行的道路上依然存在着重重挑战和难题。

2025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中国版专题练: 乡村和城镇(含答案).doc

2025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中国版专题练: 乡村和城镇(含答案).doc

2025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中国版专题练:乡村和城镇一、单选题同城化指两市打破行政壁垒,进行区域一体化建设,旨在促进两地经济文化交流。

下图为广东省某两市职住空间分布格局及跨界地区职住空间模式。

据此完成下面问题。

1.与A市相比,B市的职住空间格局整体呈现出( )A.就业多中心B.就业郊区化C.大分散小聚集D.职住分离明显2.A市职住空间格局的形成,主要得益于( )A.乡镇经济蓬勃发展B.新型城市化建设C.政府政策引导D.城市化快速发展3.图中的跨界地区承接AB城区的居住外溢,其最突出的优势是( )A.基础完善B.工业发达C.地价较低D.环境优美下图为我国东部某城市示意图。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4.该地早期形成城市的有利条件有( )①水源充足,水运便利②地形平坦,利于建城③土壤肥沃,便于农耕④高速公路经过,交通便利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5.图中布局不合理的设施有( )A.工业区、批发市场B.批发市场、普通公路C.高速公路、工业区D.高速公路、普通公路中国的经济正在由高速增长阶段转为高质量发展阶段,城镇化也处于由低质量发展向高质量发展迈进的关键转型期。

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内涵是人地和谐、高效低碳、生态环保、节约创新、智慧平安。

下图是“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四阶段规律示意图”。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6.图中( )A.城镇化与工业化呈现同步推进B.工业化初期城镇人口少质量高C.发展中国家已达到城镇化终期D.后工业化时期城镇化速度最快7.针对不同区域,推进城镇化高质量发展应采取相应的措施( )A.粮食主产区转型发展工业,提高城镇化水平B.生态脆弱区加大城镇建设,提升环境的质量C.大城市持续扩大城市的规模,满足居住需求D.民族自治区城镇化过程中注意传承民族文化8.目前,我国各城市在规划时需要划定城镇建设开发边界,其目的是( )①避免城市无序扩张②限制城市产业发展③提高土地利用效率④促进空间结构优化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逆城市化是人口从大城市和主要的大都市区,向小都市区、小城镇甚至非城市区迁移的分散化过程。

中国城镇化的现实图景、演进逻辑与未来展望

中国城镇化的现实图景、演进逻辑与未来展望

经济中国城镇化的现实图景、演进逻辑与未来展望文/侯祥鹏2020年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收官,并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对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012年党的十八大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

新型城镇化的核心要义是“人的城镇化”,首要原则是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稳步提升城镇化的水平和质量。

至2()19年末,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0.6%,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4.38%。

2020年新型城镇化规划收官,城镇化率规划目标基本能够实现。

在开启新的城镇化建设之际.有必要梳理我国城镇化发展现实,厘清未来发展趋势。

中国城镇化的现实图景改革开放4()年间.我国城镇人口增加6亿多,城镇化率提高4()多个百分点。

建制市数量从1978年的193个增加到2018年的672个,建制镇数量从2176个增加到21297个。

我国已成为城镇化发展速度最t夬的国家之一,但我国城镇化的快速发展是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交织在一起的。

城镇化发展的不平衡首先体现在区域空间上的不平衡。

新中国成立之初,为了在较短时间内实现工业化并缩小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我国采取了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工业化发展需要城镇地区作依托。

在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下,我国工业投资和城市建设向东北和内陆地区倾斜,这对加快我国中西部地区城市发展起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2()世纪6()年代的“三线”建设高潮,再次使得我国城镇布局较大幅度地南移,城市和城市人口重心向西南推移,而东部沿海则处于相对停滞局面。

这一格局一直保持到改革开放初期「随着改革开放的起步和不断深化,我国逐渐形成了沿海、沿边、沿江开放格局,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外资向东部沿海地区转移和集聚.极大地促进了东部地区城镇化发展,全国形成了较为明显的“东高西低”的城镇化梯度格局。

城镇化发展的不平衡还体现在城镇化维度的不平衡。

人口城镇化是城镇化的基本维度之一。

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目录1. 城乡融合发展 (2)1.1 城乡融合发展的意义 (3)1.1.1 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 (5)1.1.2 社会进步的必然趋势 (6)1.1.3 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7)1.2 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 (8)1.2.1 经济现代化 (10)1.2.2 政治现代化 (11)1.2.3 文化现代化 (12)1.2.4 社会现代化 (13)1.2.5 生态文明建设 (14)1.3 城乡融合发展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关系 (15)1.3.1 城乡差异与现代化的挑战 (16)1.3.2 城乡融合发展的机遇与策略 (17)1.4 城乡融合发展的政策与实践 (18)1.4.1 政策框架与目标 (19)1.4.2 典型案例分析 (20)1.4.3 面临的挑战与建议 (21)2. 城乡融合发展的理论基础 (23)2.1 经济学视角 (24)2.2 社会学视角 (26)2.3 可持续发展视角 (27)2.4 政策科学视角 (28)3. 城乡融合发展面临的挑战 (29)3.1 城乡二元结构的固化 (31)3.2 资源配置不均衡 (31)3.3 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 (33)3.4 城乡居民观念差异 (34)4. 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策略 (35)4.1 加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 (36)4.2 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 (37)4.3 促进城乡产业融合 (38)4.4 优化城乡空间布局 (39)4.5 加快人才流动与培训 (40)1. 城乡融合发展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一项重要战略,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乡差距逐渐扩大,城市发展迅猛与农村相对滞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为了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必须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将城市和农村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加强城乡之间的经济联系、文化交流和社会互动。

这不仅有助于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更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城乡融合发展涉及经济、社会、文化等多个领域。

最新全国新型城镇化十大经典范例

最新全国新型城镇化十大经典范例

“全国新型城镇化十大经典范例”2014年01月06日09:33 来源:人民网十大经典案例目录1.辽宁省铁岭市:以人为本绿色低碳——凡河新城引领未来城市发展方向2.甘肃省金昌市:创新体制机制城乡融合发展3.深圳市龙岗区:打造深圳国际低碳城探路新型城镇化4.山东省宁阳县鹤山乡:建设“九皋文化社区城”探索特色城镇化道路5.长沙高新区麓谷街道: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探索与实践6.黑龙江省伊春市金山屯区:高起点谋划高品位建设——全力打造金山旅游名镇7.湖北省宜都市:地上新城镇地下鲟鱼城8.陕西省宝鸡市东岭村:村企合一以企带村——东岭特色新型城镇化之路9.浙江省桐乡市洲泉镇:变“工业立城”为“产城人融合”发展10.贵州省德江县:加快建设黔东北区域性中心城市案例1以人为本绿色低碳凡河新城引领未来城市发展方向铁岭市人民政府凡河新城推进新型城镇化,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提出的重要发展战略,是铁岭未来发展的最大潜力和机遇。

近年来,铁岭市委、市政府以凡河新城建设为突破口,不断加快新型城镇化步伐,在建设理念、体制机制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尤其是创造性地开展了单户城镇化,走出了一条以人为本、绿色低碳、三位一体、良性循环的新型城镇化之路。

一、背景与起因第一,规划建设凡河新城,是贯彻落实辽宁省委省政府重要指示精神、做大做强铁岭中心城区的需要。

2005年初,时任辽宁省委书记李克强到铁岭调研时指出,铁岭30万人口的城市太小了,要向大城市发展,建设自己的区域性中心城市,推动以城带乡。

按照区域经济和城市发展规律,一个地区中心城市的人口和经济总量应该占全地区的30%左右,打造成区域经济增长极,才能起到辐射和带动作用。

而当时,铁岭中心城区的人口和经济总量均只占全市的10%左右,对区域经济的辐射拉动作用不强。

在城市总体规划修编过程中,铁岭市委、市政府多次组织国内外知名规划专家,对城市规划、空间布局以及产业发展进行了广泛调研、充分论证,提出通过建设凡河新城来做大做强中心城区。

枢纽经济发展趋势与实现路径

枢纽经济发展趋势与实现路径

枢纽经济发展趋势与实现路径作者:贺兴东汪鸣来源:《中国经济报告》2021年第05期提要:枢纽经济是以综合交通枢纽为核心依托,创新生产要素聚集和资源配置方式而形成的新型经济形态,由枢纽场站、交通物流信息平台、枢纽偏好型产业和枢纽功能区四个基本单元和“点—线—面—体”“港—产—城”“投入—产出”三个循环子系统构成。

新时代枢纽经济发展呈现出各类要素高度融合、产业组织功能充分凸显、产业集群化特征鲜明、多枢纽多区域深度协同等发展趋势,必须统筹综合交通枢纽建设、综合服务平台打造、枢纽偏好型产业培育和枢纽功能区开发,推动枢纽经济在各地蓬勃发展。

枢纽经济是一种创新生产要素聚集和资源配置方式而形成的新型经济组织形态,科学深入理解和把握其概念内涵、演化机理、发展趋势和实现路径,对于新时代打造经济发展新引擎、实现区域经济内生动力更新和提升经济运行效率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一)枢纽经济的特征枢纽经济现象产生于现代产业链供应链组织和空间聚集方式的变革,其基本发展理念和特征是发挥各类枢纽的功能和作用,依靠枢纽功能聚集要素和提升效率,营造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新规模经济发展环境。

枢纽经济是伴随着各类枢纽的形成、发展、更替而不断演变的,现阶段可以将枢纽经济理解为依托交通枢纽、物流枢纽、产业枢纽等重要资源要素集聚载体,以聚流、引流、驻流和辐射为特征,通过技术变革、制度创新、组织更新,优化区域经济要素的时空配置,重塑产业空间分工体系和供应链服务体系,精准配置交通、物流等基础设施网络,全面提升区域经济运行质量效率的一种新的经济形态。

枢纽经济具有要素、时间、空间三个维度交叉融合的丰富内涵。

从要素维度看,枢纽经济是依托枢纽运行加速资源要素投入产出流动速度和效率的过程。

交通枢纽对物流、人流、资金流、技术流和信息流等投入流,以及客流、物流、商流、数据流和服务流等产出流,都具有非常强大的加速作用。

从时间维度看,枢纽经济是枢纽运行基础上各种要素时间价值、组织价值的增值。

“ 镇改市”:中国新型城镇化主要方向

“ 镇改市”:中国新型城镇化主要方向

2014年5月4日,在武汉市汉口建设大道的拆迁工地,一声巨响后,到处都是灰尘。

CFP供图
省平级的直辖市、省辖市和县辖市。

中国大陆的市可以有省、地、县三个基本等级,而县处于较低的行政序列,因此,在县市关系上只有市管辖县,还没有县管辖市。

在中国历史上,县、市、镇作为区域行政单位出现并不一致,县作为区域行政单位早在春秋时期就已有之,因历代皆承秦“郡县制”,县作为国家基月广州市政厅改为广州市政府。

镇起源于古代各地兴起的草市,也就是乡村集市,宋时就把一些人口集中草市升为了县和镇,镇受县管辖,与乡村脱节;明清长三角、珠三角的一些工商业专业镇,如清苏州府盛泽镇、广州府佛山镇等,人口数量和繁华程度甚至超过许多县城和府城。

目前,国家有意通过新型设市模。

主动城市化或成为中国经济增长新引擎

主动城市化或成为中国经济增长新引擎

主动城市化或成为中国经济增长新引擎经济学博士、应用经济学博士后孙建波发布时间:2009-12-24城镇化发展战略被赋予了扩大内需和促进结构调整的重要使命。

这标志着我国城市化发展将从工业化带动的被动城市化阶段过渡到主动城市化阶段,主动城市化也将成为未来中国经济增长新引擎。

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之后,“城镇化”被提高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高度,并赋予了其肩负扩大内需和促进结构调整的重要使命。

在笔者看来,这意味着中国即将告别被动城市化的历史发展阶段,并进入到主动城市化的发展新阶段。

由此,主动城市化将成为未来中国经济增长新引擎。

之所以说,城镇化将推动当前中国的城市化发展由“被动城市化”向“主动城市化”方向转变,是因为当下中国工业化发展已进入到“进口替代”的中后期阶段,其重要特征是重工业化基本上已达到顶峰,国民经济积累率也基本上达到了顶峰,工业化的外延式扩张已达到一个临界点。

此时,工业化推动的被动城市化发展动力开始弱化,这意味着未来中国的城市化将由“被动化”转向“主动化”的发展之路。

确实,中国经历了工业化推动下被动城市化的发展历史。

过去30年以来,凭借劳动力成本低下、土地成本较低等竞争优势,中国快速承接了全球加工制造业的转移,并逐渐成为“世界工厂”,工业化进程对城市化发展影响深远。

数据显示,1978年-2008年,我国城镇人口比重已从17.92%上升到45.68%。

特别是自1995年以来,随着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加速,城镇人口比重从29.04%起步呈年均1.28%的增长态势。

可以说,“主动城市化”是工业化完成外延式扩张之后的必然发展趋势,其基础是农业生产力的发展。

在中国,主动城市化的试验早已展开。

例如,成都和重庆的城乡统筹试验,小港村的农户-公司等农业生产合作模式,以及嘉兴地区以宅基地入市整合农村集体用地等。

这一切变化都是由农业生产力发展带来的,也必将进一步带动农村生活模式和生产模式的变革。

笔者认为,主动城市化将对口就业结构、收入结构和消费结构的转型产生很大的作用与影响,最终将有助于扩大内需。

【在线考试】《新型城镇化规划与布局》在线考试

【在线考试】《新型城镇化规划与布局》在线考试

【在线考试】《新型城镇化规划与布局》在线考试测验说明《新型城镇化规划与布局》在线考试考核作业第1 题收藏好题收藏我不懂的需要记忆未分类1929年大伦敦规划中,()首次提出要在伦敦外围建设“绿色腰带”,以让城市人更便利地享受自然。

(5分)A. RaymondUnwin爵士B. 埃比尼泽·霍华德C. 恩温第2 题收藏好题收藏我不懂的需要记忆未分类1937年,美国经济学家罗伯特逊提出()是经济增长的动机与源泉。

(5分)A. 生产技术B. 土地C. 外贸第3 题收藏好题收藏我不懂的需要记忆未分类根据《卫生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通知,万人拥有医疗床位数为()张。

(5分)A. 25B. 30C. 35第4 题收藏好题收藏我不懂的需要记忆未分类2009年的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中国向世界做出了负责任的承诺:到2020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

(5分)A. 30%~35%B. 35%~40%C. 40%~45%第5 题收藏好题收藏我不懂的需要记忆未分类()规划是落实十八大精神和《城乡规划法》的规定,优化空间资源配置、加强自然生态环境和不可再生资源的保护、加强城乡建设活动管理的重要手段。

(5分)A. “退二进三”B. “五位一体”C. “退二还一”收藏好题收藏我不懂的需要记忆未分类奥姆斯特德(fredericklawolmsted,1822-1903)被誉为“美国景观设计学之父,波士顿的()是他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对国家公园运动乃至整个职业的发展都产生了无法估量的影响。

(5分)A. 田园都市C. 开放空间第7 题收藏好题收藏我不懂的需要记忆未分类城镇化过程中,()的发展模式有效解决了城镇化过程中遇到的“钱从哪儿来”、“人到哪儿去”等现实问题。

(5分)A. 产业园区B. 产城融合C. 出让土地第8 题收藏好题收藏我不懂的需要记忆未分类根据地均GDP和城镇化率关系图的数据显示,()地区的城镇化率和土地效益同时处于较低水平,未能形成一定的规模和集聚效应。

着力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的理论内涵、特征及实现路径探赜

着力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的理论内涵、特征及实现路径探赜

着力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的理论内涵、特征及实现路径探赜目录一、内容概览 (2)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2)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3)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4)二、新型城镇化理论内涵 (5)2.1 以人为核心的核心理念 (6)2.2 新型城镇化的基本特征 (7)2.3 新型城镇化与传统城镇化的区别 (8)三、新型城镇化的特征分析 (9)3.1 人口城镇化 (11)3.2 经济城镇化 (12)3.3 社会城镇化 (14)3.4 生态城镇化 (15)四、新型城镇化的实现路径探析 (17)4.1 转变城市发展方式 (18)4.2 优化城市空间布局 (19)4.3 完善城市基础设施 (20)4.4 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22)4.5 加强城市社会治理创新 (23)五、案例分析 (24)5.1 上海新型城镇化实践 (25)5.2 丹麦哥本哈根新型城镇化经验 (27)5.3 中国杭州新型城镇化案例 (29)六、结论与展望 (30)6.1 结论总结 (31)6.2 研究不足与局限 (32)6.3 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33)一、内容概览理论内涵:阐述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的概念、意义及其在当今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

强调城镇化不仅仅是土地和空间的转变,更应该是人的全面发展与生活质量提升的过程。

特征分析:探讨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的主要特征,包括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公平正义、可持续发展等方面。

分析这些特征在城镇化进程中的体现和作用。

实现路径:结合实际情况,探讨如何着力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

包括优化城镇空间布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公共服务水平、促进人口合理流动等方面。

实践案例: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案例,阐述在实践中如何落实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理念,以及取得的成效和面临的挑战。

展望与反思:对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展望,并反思当前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为今后的实践提供借鉴和参考。

通过本文的阐述,旨在加深对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的理解,为推进城镇化进程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中国园区经济向城市经济转型模式研究

中国园区经济向城市经济转型模式研究

园。 园区经 济的 发展除 了增 强城 市经
济 总量和 发 展水 平之外 ,还 促进 自身 经济发 展空 间膨 胀、城 市经 济结 构 的 调 整 与优 化 ,使城 市和 园 区在产 业 、 空间 上相 互融合 ,最 终融入 到城 市体 系 中。因此 ,强 化 园区的集 聚功 能和 簇群 功能 ,增强 招商 引资 的竞争 力 , 有效 地引进 大集 团 、大项 目,充 分发 挥 园区经 济对城 市经 济 的辐射 、带 动 作 用。 2 .城 市 经 济对 园 区经 济 的反 哺
产业群体社会化创新模式园区内产业集群从松散型价值链向紧密型价值链或者从紧密型价值链的低级形式向高级形式进化隐性升级其根本目的在于园区内园区之间园区与其他区域之间在园区企业的生产网络技术信息网络和社会关系网络三个层面协调集群中各利益主体行动进行资产资本和技术的累积整合与优化最终实现园区整体绩效最大园区管理部门利用宏观调控手段加强产业内与产业间的联系形成园区产业网络建立相对稳定和快速的物流信息流渠道
区的发 展和 生产 的专 业化 、市 场化 , 也派 生 、吸 引一 批为 专业化 制 造企 业
பைடு நூலகம்
园 区经济 ,特 别是 服务 业的 发展 。转 变 园区 滚动式 开发 模式 ,加 强规 划 、 功能分 区和 土 地置 换 ,并预 留 区域 性
的物 流 、商 贸中心 用地 ;利 用交通 枢 纽 ,构 建 “ 一 一网络 ”体 系 ,优 点 轴 化 园区空 间布 局与 结构 ,园区空 间升
实 际和需 求 ,调整 园区 的地域 范 围与 行 政 权 限 ,便 于 对 园 区 的 建 设 、 管 理 、招商 引资 和资 源分配 等 。 模 式 二 :产 业 群 体 社 会 化 创 新 模式 园 区 内产 业 集群 从 松 散 型 价 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探路2021年中国经济新引擎由产业新城向城镇转型
2021年,面对疲软的世界经济大环境,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稳中求进”基调,“稳”字当头,稳中求进,成为明年经济工作基调。

在“稳增长、控物价、调结构、惠民生、抓改革、促和谐”的2021年六大经济工作目标任务之中,除稳增长外,控物价、促和谐等目标任务也透露出“稳”的信号: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

“调结构、惠民生”成为除货币金融政策之外,实体经济实现“稳”的重要手段。

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经济局势,有什么动力可以实现中国2021年经济“稳中求进”的目标呢?也许,从近期一些专家的言论中,我们可以找到答案。

调结构实现产业健康发展
“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

这一点落实在2021年的经济建设过程中,看到的更多的是国家对于实体经济的支持。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王一鸣表示,“中国经济当前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解决的根本还是在于推进改革,加快市场化机制为导向的改革,增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归根结底,2021年要解决一些目前结构调整出现的一些问题:实体经济竞争力升级、产业园区科学发展、城乡统筹及区域协调平衡、产业转移及培育。

在2021年,由华夏幸福基业投资开发股份有限公司、《英才》杂志、《中国经营报》社、新浪网联合主办的“产业中国”年会上,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陈东琪曾指出“具有产业优化及升级作用的科学型产业园区则是下一轮长周期新产业动力”。

在这其中,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开发区及新城镇建设成功案例,以产业聚集推动产业优化及区域经济发展为主要思路的综合性开发区更加引人注目。

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金培,在第二届中国县域经济发展论坛中提到了一种“深化产业促进与城市发展双轮驱动”、“强化产业转移与转型”、“促成园区、城市、区域三个发展主体全方位价值的提升”的开发区建设及产业引进培植的创新型模式,此模式带给与会专家及县长很多启示。

这种由拥有10年扎实的综合性园区投资运营经验的华夏幸福基业投资开发股份有限公司所提出的新型开发区模式,被一些业界专家誉为“华夏模式”,它通过开发区载体,助力产业结构调整及发展,打造产业新城的探索,为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及区域经济发展提供重要参考。

扩内需促进民生质量提升
“从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来看,2021年出口格局较弱,投资需要培养新的增长点,明年消费对GDP贡献的占比较今年会有明显提升。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中国银行业协会首席经济学家巴曙松公开表示。

扩大内需这个老生常谈的问题,再次摆上桌面。

“财政扶植的投资需更多围绕民生,以此带动消费需求。

”巴曙松说。

可见,内需是经济增长的基础,未来我国的经济增长可能要更多立足国内需求。

而拉动内需的重点,更多落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上。

改善民生不仅包括社会福利、教育等方面,更包括减少城乡差距,区域经济促进,城镇化建设等民生基础,更多要落在基层。

古有云“郡县治、天下安”。

在1月举办的第二届中国县域经济发展论坛中,多方专家一直认可“县域发展,决定中国现代化的未来”。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陈昌智指出“县域经济统筹不能忽视农业和农村”。

县域涵盖城镇与乡村,是承上启下、沟通条块、联结城乡的枢纽;兼有农业与非农产业,是宏观和微观、城市和农村的结合部,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关键载体。

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地区经济司副司长范恒山在论坛上也指出“县域经济发展要突破行政区划限制”。

国际上,以产业发展为带动,实现区域经济腾飞及人民安居的县域发展的成功例子不少,日本群马就是其中一个。

放眼全球,发掘区域优势,视开发区建设为区域发展引擎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实现可
持续性发展。

综合商务、生活、文化、金融、生态等多方面需求,通过开发区经济助力,打造产业新城,联动区域经济,实现城镇发展、产业配套、就业增长。

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惠民生”。

正如中国社科院工经所——华夏幸福研究院院长金碚,在1月央视主办的县域经济发展论坛上的所说:“中国工业化中期的县域经济发展的关键之一是创造县域产业升级和现代化的可行路径和方式。

强县富民的基础是形成具有竞争力的县域产业群。

在这方面,各地区的发展实践中已经创造出一些有益的成功经验。

其中,华夏幸福基业投资开发股份有限公司与一些县区合作创造了一种政府主导、企业运营为突出特征的开发区投资运营模式,成为县域经济蓬勃发展的引擎与动力。

他们的这一实践经验受到各方高度关注。


而这种“产业促进与城市发展双轮驱动”的发展实践经验,也同与会的张家港市长姚林荣介绍的“新兴产业转型升级实现城镇发展”思路暗合。

此开发区投资运营模式,获得与会县长及专家的广泛认可。

以开发区为载体实现城镇转型
“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统筹城乡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的指导思想,毫无疑问,“城镇转型”业已成为国民经济重点。

作为国民经济基本单元,以及我国城市经济和农村经济“二元结构”结合部的县域经济,无疑成为实现城镇转型的核心。

而依托产业园区载体,通过产业的引进、培育、发展,实现产业升级和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综合性发展思路,已取得共识,成为破除县域经济发展瓶颈,实现城镇转型的不二选择。

华夏幸福基业投资开发股份有限公司通过10年扎实的综合性园区投资运营经验,在大北京及环渤海地区成功建立了一些综合性开发区,包括位于天安门正南50公里的固安工业园区,位于国贸正东30公里的大厂潮白河工业区,以及位于八达岭长城脚下、官厅湖畔的京北生态新区怀来等等,助力县域经济及城镇转型。

其中,固安工业园区是河北省人民政府批准的省级开发区,2021年被河北省商务厅评定为“河北省发展速度最快园区”,现已形成“中国
北方电子信息产业基地”、“中国北方汽车零部件产业基地”和“现代装备制造产业基地”三大产业集群,吸引了京东方、东方信联、阿尔西、正兴等国内外众多知名企业入区发展,成为大北京地区及环渤海经济圈最具投资价值的区域之一。

通过系统推进区域经济、社会、环境的和谐发展,固安工业园区带动了县域经济的整体跃迁,已成为环渤海地区典型的产业新城,是河北省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样板区域。

大厂潮白河工业区更是通过绿色新能源等创新企业的引进和发展,获得肯定,为地区经济作出了贡献。

2021年11月10日,国家民委在河北省大厂回族自治县举行仪式,授予大厂回族自治县“全国民族自治县(旗)科学发展示范县”荣誉称号。

深化产业促进与城市发展双轮驱动的创新探索,强化产业转移与转型的规律性探索。

在经济层面契合市场需求和行业发展趋势,通过服务体系创新、开发模式创新、运作机制创新,促成园区、城市、区域三个发展主体全方位价值的提升。

“华夏模式”不仅体现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最科学思路,更为中国经济尤其是区域经济提供成功范本。

着眼未来,放眼全球进行园区规划及运营,实现园区可持续性优质发展;构建综合性开发区,由产业实现城镇转型;依托开发区为基础实现产业升级及产业转移,促成区域经济共荣。

以华夏幸福基业投资开发股份有限公司为代表的,以产业为导向的复合新城正在出现,它们实现园区发展模式向城市组团发展模式的转变;实现单一的工业经济发展向产业并举的方向转变;实现单纯的园区管理向城乡统筹,多种发展的转变,是开发区向新城镇转型的成功探索,成为中国经济发展新引擎。

(据《国际金融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