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腔京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单元京腔京韵
教学内容:
1. 听:《京调》(笛子与乐队)、《门前情思大碗茶》、《京剧锣鼓》、《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2.唱:《甘洒热血写春秋》、《梨园英秀》
3.动:我的创造“填词演唱西皮流水旋律”、歌表演《梨园英秀》、露一手“京剧身段表演”
4.拓展:西皮、二黄;京剧脸谱欣赏
教学目标:
1.在“听、唱、动”的活动中走进国粹京剧,了解有关京剧的基本知识,增添对祖国传统艺术的热爱之情和民族自豪感。
2.能熟练有感情地演唱本单元歌曲、戏曲、乐曲。能有兴趣地聆听本单元所欣赏的一些戏曲、乐曲。初步体验京剧特有的声腔、节奏特点,并尝试表现出来。
3.乐于模仿戏曲中一些简单的身段、动作,并与同学合作表演“急急风”中“走圆场”,增强与他人合作和协调的能力,感受京剧独特表现力。
教学重点:
以“京腔京韵”为主线,通过欣赏、学唱与表演,让学生初步感受“京腔京韵”的独特魅力,并带孩子们尝试、模仿,走进不常涉猎的祖国戏曲艺术宝库,唤起学生了解、熟悉、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的热情。
教材分析:
1.《京调》(笛子与乐队)
这是顾冠仁于1960年根据京剧西皮原版和西皮流水音调改编的一首民族管弦乐队。乐曲采用清脆明亮的竹笛领奏,模拟人们熟悉的京剧唱腔,配以轻快流畅的伴奏音型,构思别具一格,表现了一种欢快喜悦、生动活泼的情趣。乐曲结构为带再现的三部曲式引子+ABABA+尾声。
2. 京剧锣鼓
京剧锣鼓的基本乐器包括:鼓板(鼓板实为檀板、单皮鼓两件乐器,因由一人掌握,故合称为鼓板)、大锣、铙钹、小锣四件乐器。鼓板在京剧乐队中是起指挥作用的乐器。
锣鼓在京剧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唱、念、做、打都离不开它。它的特点是音响强烈,节奏鲜明,用来加强节奏,制造气氛。“急急风”是京剧常用的一种锣鼓点,常被用来表现人物的奔跑、战斗、撕打等急促紧张激烈的场面。
3. 前门情思大碗茶
这是一首具有京腔风格的创作歌曲。它通过归国华侨回忆儿时在北京生活时的往事及对大碗茶的情思,表达了远方游子祖祖辈辈对祖国故乡北京的无限爱恋之情。歌曲的旋律吸收了京韵大鼓的音乐素材,运用大鼓,吐字运腔的装饰手法,体现说唱风味,字正腔圆,声声入耳。在伴奏中使用电子合成器模仿三弦、琵琶等音色,使歌曲京味十足,韵味无穷。
4.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是在原歌的基础上,渗入京剧的音调改编的创作歌曲。这种创作者借用或化用戏曲音乐作为素材创作而成的歌曲称为戏歌。它保持了原歌的特征音调,又打破了歌曲规整的节奏,以抑扬长短的错落,加入京剧“西皮腔”的乐汇,戏曲化地倾吐人民对共产党的热爱。
5. 京剧唱腔
京剧唱腔是板腔体,“西皮”是腔(旋律),“流水”是板(节拍),西皮腔,京胡用6、3定弦,上下句结构,旦腔落在6、5上。“西皮”和“二黄”本是京剧中两种不同的声腔。“西皮腔”脱胎于梆子腔,其旋律高亢激昂,具有明显的北方特点,西皮流水曲调流畅,旋律琅琅上口。
西皮的主要板式有:导板、慢板、原板、二六、流水、快板、散板等等。而其中的“流水”是快板的一种,为西皮腔下有板无眼的板式,结构紧凑,叙说性强。
这段西皮流水是传统戏《苏三起解》中的一个旦角唱段,脍炙人口,几乎达到家喻户晓的程度。
6. 京剧选段《甘洒热血写春秋》
选自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故事取材于曲波的同名小说《林海雪原》。侦察排长杨子荣主动请命乔扮土匪胡彪,以献联络图为名打入威虎山匪窟。这个唱段是杨子荣在百鸡宴上胜利前的演唱,唱出了信心与英雄气概。
《甘洒热血写春秋》属于老生行当的唱腔,与旦角唱腔旋律不同,上下句落音在2、1上,用大嗓唱,加上锣鼓伴奏烘托,更显刚强有力。此段为“快二六”,这也是快板的一种,一气呵成,犹如蓄势后拉开闸门,将戏曲推向高潮。
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 听:《京调》(笛子与乐队)
2.动:我的创造“填词演唱西皮流水旋律”
3.拓展:西皮、二黄
教学课时目标:
1.通过听、动的音乐活动带领学生“走进”国粹京剧,了解有关京剧的基本知识,增添对祖国传统艺术的热爱之情和民族自豪感。
2.通过拓展活动,让学生了解京剧中“西皮”、“二黄”的基本知识。
教学重点:
了解京剧的起源于形成的历史知识。
教学难点:
认识“西皮”、“二黄”声腔与板式基本知识。
教学准备:
钢琴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师生问好
二.听:《京调》(笛子与乐队)
1.导入:老师唱京剧选段问学生,老师唱的是什么戏曲种类?——京剧。
2.讲述:简介京剧知识。
(京剧的形成大约有150年左右。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江南久享盛名的徽班"三庆班"入京为乾隆帝祝寿。徽班是指演徽调或徽戏的戏班,清代初年在南方深受欢迎。
徽调多为二黄调、高拨子、吹腔、四平调等,汉调演员演的则是西皮调和二黄调。徽、汉两班合作,两调合流,经过一个时期的互相融会吸收,再加上京音化,又从昆曲、弋腔、秦腔不断汲取营养,终于形成了一个新的剧种--京剧。第一代京剧演员的成熟和被承认,大约是在1840年左右。)
(京剧的形成大约有150年左右。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江南久享盛名的徽班"三庆班"入京为清高宗(乾隆帝)的八旬"万寿"祝寿。徽班是指演徽调或徽戏的戏班,清代初年在南方深受欢迎。继此,许多徽班接踵而来,其中最著名的有三庆、四喜、春台、和春,习称"四大徽班"。他们在演出上各具特色,三庆擅演整本大戏;四喜长于昆腔剧目;春台多青少年为主的童伶;和春武戏出众。
徽调多为二黄调、高拨子、吹腔、四平调等,间或亦有西皮调、昆腔和弋腔;而汉调演员演的则是西皮调和二黄调。徽、汉两班合作,两调合流,经过一个时期的互相融会吸收,再加上京音化,又从昆曲、弋腔、秦腔不断汲取营养,终于形成了一个新的剧种--京剧。第一代京剧演员的成熟和被承认,大约是在1840年左右。)
3.听《苏三起解》的伴奏音乐,感受京剧的韵味。
4. 讲解:“西皮”、二黄”知识。
(西皮、二黄是京剧中两种不同声腔。西皮定弦为“6-3”;二黄定弦为“5-2”。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