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各生育期需水情况

合集下载

马铃薯

马铃薯

马铃薯马铃薯是茄科(Solanaceae)茄属中能形成地下块茎的栽培种,一年生草本植物。

学名马铃薯,别名土豆、山药蛋、洋芋、地蛋、荷兰薯。

普遍栽培的马铃薯种它有两个亚种ssp.andigena和ssp.tuberosum,二者同为四倍体。

在南美洲栽培的有7个品种。

每100g 块茎含水分75-82g、淀粉17.5g、糖1.0g、粗蛋白2.0g,以及各种维生素。

欧、美一些国家多用于主食,中国东北、西北及西南高山地区则粮菜兼用,华北及江淮流域多作蔬菜;也可作饲料和生产淀粉、葡萄糖、酒精等的原料。

马铃薯分布遍及欧、亚、非、美、大洋洲,从阿根迁南部到挪威、从平原到海拔4000米左右的南美高山和中国青藏高原均有栽培。

起源和传播:马铃薯起源于秘鲁和玻利维亚的安第斯山区,为印第安人驯化。

据秘鲁利马发掘的材料证明马铃薯的栽培约有8000年的历史。

马铃薯亚种ssp.andigena 分布于南美洲,ssp.tuberosum最初在智利南部沿海栽培,哥仑布发现美洲大陆后才陆续传播到世界各地。

1570年左右传入西班牙,1590年传入英格兰,经过两个世纪才遍布欧洲;1621年传入北美洲;17世纪末传到印度和日本,1650年传入中国。

植物学性状:须根系。

块茎发芽后,先从幼芽基部长出初生根,后在茎的叶节处抽出匍匐茎,发生3-5条匍匐根。

初生根先呈水平方向扩展,约30cm后转而向下,有的深达60-70cm,开成马铃薯的主要吸收根群。

匍匐根主要向水平方向伸长约20cm。

地上茎为绿色或着生紫色斑点,横断面棱形,具波状或直形棱翅,称茎翼。

茎端顶芽形成花芽,呈假二叉分支。

茎上各叶腋均能发生侧枝。

地下茎一般有6-8个节,节上叶退化成鳞片状,从叶腋抽生匍匐茎,在湿润黑暗条件下呈横向生长,见光时则转而向上形成枝条。

匍匐茎尖端短缩膨大形成块茎。

块茎上分布很多呈螺旋状排列的芽眼,靠匍匐茎的脐部周围芽眼分布较稀,顶部较密。

顶部芽眼发牙势较强,长势旺,块茎表面分布很多皮孔,是气体交换的通道,初生叶为单叶,心脏形,后发生的叶为奇数羽状。

抗旱播种时不同用水量对马铃薯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抗旱播种时不同用水量对马铃薯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WA G C a h i C E h n— a , U S a g j g B I o g s e g N ho— a, H N C u y n G h n — i , A n — h n , n Y WA G C a —g i Z U Pn , H N u— i, A G S e g xa N h o u , HO i Z A G S j Y N h n — i g e n
× . )行距 6 m, 24i , n 0e 窝距 3 f 0C L 。小区间不留走道 、 重
复 间留走道 8 m。 0e 14 调查记 载项 目 播 种期 : 当天 的 日期 ; . 播种 出苗 期 : 小 区出苗率 达 到 5 % 的 日期 ; 熟 期 : 区 5% 的 叶 片 0 成 小 0 变 黄的 日 ; 期 生育天 数 : 出苗期 到成熟期 天数 。 主要经 济性 状 : 用 小 区 对 : 五点 取 样 法 , 点 采 线 每
( ie ntueo A r u ua Si csi G i o rv c , ie 5 70 C ia Bj st f gi l r c n e n uz uPoi e Bj 10 , hn ) iI it c t l e h n i5
Ab ta t n o d rt x lr h p i l w tra u t s d i ed o g t o ai g swig o oao h f cso i e e t s r c :I r e e po e t e o t o ma ae mo n e t r u h —c mb t o n f tt ,t e ef t fdf r n u n h n p e f
m n ieetra et,ra et (. gwtr osm t nprsce)ot ndtehget id ogd f n t t n t t n 5 2 0k a nu pi e okt ba e i s y l. fr e m s e m ec o i h e h

马铃薯最新种植管理技术

马铃薯最新种植管理技术

马铃薯最新种植管理技术我国马铃薯主产区主要分为北方一作区、中原二作区、西南一二混作区和南方冬作区。

近三年来,我国马铃薯面积稳定在7500万亩左右。

为科学指导今年马铃薯生产,现将主要生产技术介绍如下。

一、北方一作区该区种植面积占全国种植面积的37%左右,细分为东北、华北和西北3个一季作区,东北一季作区包括黑龙江、吉林、内蒙古东部和辽宁北部,华北一季作区包括内蒙古中西部、山西和河北北部,西北一季作区包括甘肃、青海、宁夏和新疆的全部及陕西北部。

(一)东北一季作区1.选用优良新品种。

适合种植早熟和中晚熟、抗晚疫病的品种,可根据市场需求适当搭配早熟品种和加工型品种。

有灌溉条件的地区选择抗病、高产和优质品种。

2.种薯选择与处理。

选用符合 GB18133-2012国家标准的一、二级大田用脱毒种薯。

播种前15-20天出窖(库),在室温15-18℃下催芽,芽长0.5-1厘米,散射光下壮芽。

切种应切成立体形状,切忌切成片状,切刀用75%的酒精或0.3%-0.5%的高锰酸钾水溶液浸泡消毒。

每个切块重25-35克为宜,保留1-2个完整芽眼。

切块用杀真菌剂和杀细菌剂拌种。

种薯生产提倡35-50克重小整薯播种。

3.选地及整地。

地块要土层深厚、土质肥沃、团粒结构好、排水保水性能好、通气性好,且轮作倒茬三年以上未种过马铃薯及其他茄科作物,前茬未使用过咪唑乙烟酸、氟磺胺草醚、氯嘧磺隆、甲磺隆、异噁草松等除草剂。

推荐进行秋耕整地,整平耙细,耕深35-40厘米以上,有条件的地区可随耕翻整地亩施充分腐熟农家肥2-3吨或适量商品有机肥作基肥,配合施用微生物菌剂。

4.适期播种。

土壤10厘米地温稳定(连续三天)在7-10℃时播种。

黑龙江省一般4月下旬至5月中旬播种,其中南部地区一般4月下旬至5月初,北部地区一般5月初至5月中旬播种。

5.合理密植。

采用垄宽80-90厘米的垄作方式,根据品种、土壤肥沃程度和产品用途确定密度。

一般早熟品种每亩4000-4500株、晚熟品种3000-3500株为宜,肥沃土壤种植密度适当小一些,贫瘠土壤适当增加密度。

马铃薯高产栽培技术

马铃薯高产栽培技术

马铃薯高产栽培技术马铃薯以其营养价值高,耐贮藏而深受人们喜爱。

近几年栽培面积不断增加,要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必需采取先进合理的技术措施。

马铃薯产量高,对环境的适应性较强,中国马铃薯的主产区是西南山区、西北、内蒙古和东北地区。

其中以西南山区的播种面积最大,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3。

黑龙江省则是全国最大的马铃薯种植基地。

一、马铃薯生长特点:利用块茎无性繁殖时,种薯在土温5~8℃的条件下即可萌发生长,最适温度为15~20℃。

适于植株茎叶生长和开花的气温为16~22℃。

夜间最适于块茎形成的气温为10~13℃(土温16~18℃),高于20℃时则形成缓慢。

出土和幼苗期在气温降至-2℃即遭冻害。

开花和块茎形成期为全生育期中需水量最大的时期,如遇干旱,每亩每次灌水15~20吨是保证马铃薯高产稳产的关键技术措施。

马铃薯一般在亩产1330~1650千克情况下约吸收氮6.65~11.65千克,磷酸2.8~3.3千克和氧化钾9.3~15.3千克。

马铃薯虽能适应多种土壤,但以疏松而富含有机质的(ph5.5~6.0)黑土最为理想。

密度每亩保苗不能少于4000株。

二、马铃薯耕种技术要求:1.选择优良品种选择抗病、高产、早熟的脱毒种薯,如早大白、东农303、鲁引一、尤金等。

种薯产地一般在高海拔冷凉地带。

选择适宜播期,早春马铃薯一般采用地膜覆盖栽培,辽南在3月上旬播种,宜早不宜晚。

2.选地选择土壤肥沃,土层深厚,疏松,透气性好,微酸性的沙壤土,有排灌设施的土壤,前茬作物无茄科作物或马铃薯参与轮作的土壤。

选择地势平缓,中性或偏酸性砂壤土。

3.整地施肥播种前要进行灭茬、深耕,耕深应达20厘米。

结合翻地应施入腐熟的有机肥2000千克/亩。

根据当地的土壤情况施入20千克以上的复合肥(氮、磷、钾的比例为1:0.5:2)以满足马铃薯整个生育期对肥料的需求。

深翻20—25厘米,最好施有机肥,一般每667平方米1500—2000公斤。

4.催芽播种前30-40天进行催芽,先将种薯出窖,严格挑选种薯,去除烂薯。

马铃薯生长发育的适宜环境

马铃薯生长发育的适宜环境

马铃薯生长发育的适宜环境马铃薯是冷凉型作物,特别在低温短日照条件下利于块茎生长和发育,因此在生产上因地制宜采取有效的技术措施,创造利于块茎生长发育条件,促进块茎高产。

马铃薯生产发育适宜环境:温度解除休眠的块茎5℃时即可发芽。

初苗生长发育的最适温度为13℃-18℃,茎叶生长在18℃-21℃时最适宜,开花最适温度为15℃-18℃,块茎形成的适宜温度是20℃。

水份马铃薯生长发育过程中对水的需要量很大,研究结果表明每制造生产1000克干物质的耗水708公斤、在公顷产块茎22.5吨-30吨时,公顷耗水量达3200-4200吨。

从蕾开始到块茎膨大这一时期是产量形成的关键时期,对水分供应极为敏感,一旦缺水、产量将大幅度下降,用其它技术难以弥补。

土壤马铃薯对土壤的适应范围较广,除过酸、过碱、过粘的土壤及低洼排水不良的耕地外都可栽培。

但以耕层深、土质疏松、排水透气良好的沙壤土最适宜。

肥料马铃薯是高产作物,对肥料需求量很大,肥料供应不足,则不能获得高产。

据实验每生产1000斤块茎需从土壤中吸收氮5-6斤、磷1-3斤、钾11-13斤。

氮肥的主要作用是提高光合生产率,增加叶绿素含量。

合理施用氮肥可促使植物早生快发,形成丰产株型。

但如施氮过量,则使生长中心以地上发育为主,引起徒长,阻碍块茎发育,严重影响产量。

磷肥能大大增强氮肥的增产效益,加强块茎干物质和淀粉积累,提高快茎淀粉含量。

磷肥可促进根系生长,提高植株的抗寒、抗旱能力,还有促进早熟的作用。

如缺磷、叶片生长受阻,块茎内出现褐斑,蒸煮时脆而不软,严重影响食用品质。

钾肥有加强植株体内代谢过程的作用,增强光合强度,延缓叶片衰老,促进块茎营养物质合成,使茎杆增粗,减轻倒伏,叶片增厚,提高抗病能力及抗寒性。

植株缺钾则生长缓慢,甚至停止生长、节间变短,植株很容易受寄生病菌侵害;地下块茎变小,品质变劣。

其它元素在马铃薯生育期间,钙、镁、硼等微量元素也必不可少。

光照马铃薯生长发育对光照强度及每天日照时数有明显反应。

马铃薯物候特性

马铃薯物候特性

1、发芽期从块茎上的芽开始萌发到幼苗出土,是马铃薯的发芽期。

幼苗出土时,地下主茎有明显伸长的6~8个节,所以发芽期的生长以地下主茎生长为主,并包含以后茎叶的分化,是马铃薯扎根、结薯、保证后期茎叶健壮生长发育的基础,也是构成产量的基础。

块茎萌发出苗的时间与土温有关,土壤10厘米深度温度达到13~15℃时,从播种到出苗,需25~30天。

块茎萌发时所需的营养和水分,主要由种薯本身提供。

2、幼苗期从幼苗出土到现蕾一般为20~25天,此期为幼苗期。

出苗之初茎叶生长量不大,但展叶速度很快。

出苗一周后主茎的地下部的叶腋处就发生匍匐枝,半月左右地上主茎形成6~8片叶(第一叶序),此期为幼苗的前期,管理上要抓紧中耕促根,追肥壮稞。

此后茎叶的生长量猛增,并开始形成侧枝,待主茎上叶片分化到12~16片后,顶芽便进入孕蕾期。

地上部分出现花蕾时,地下匍匐茎已有一定数目,而且匍匐茎的顶端开始膨大,此期为幼苗期的后期,也称为发稞期,要促控结合,秧稞健壮,但不徒长。

幼苗期是以茎叶生长为中心的时期,也是为开花结实、块茎形成和淀粉积累奠定基础的时期。

幼苗期生长要求的温度为21℃,需要充分的光照、适宜的土壤水分(土壤含水量占田间最大持水量的60%)和丰富的氮素供应,所以栽培上应以促根、壮秧为中心,要早追肥、早灌水(尤其对早熟品种),多次中耕,疏松土壤,促使幼苗迅速生长和根系发育,并限制茎叶徒长,为地下块茎丰收打下良好的基础。

3、产品器官形成期马铃薯产品器官形成期,又可分为三个时期。

(1)块茎形成期(现蕾期):从现蕾到开花为块茎形成期,地上部现蕾是地下部块茎开始形成的标志,块茎的数目也是在这个时期确定的。

此期是由茎叶生长为中心转向块茎的生长为中心的转折点,从现蕾到开花这段时期,主茎和侧枝并茂,花的发育迅速,块茎不断膨大。

所以这个阶段的生长中存在养分的制造、消耗和贮藏之间的矛盾,栽培上应采取促进与控制相结合的方法,以保证这三个过程的协调进行。

马铃薯需水规律试验研究

马铃薯需水规律试验研究

建平 县 位 于 辽 宁省 西 部 。 耕地 面 积 1 . h 。 中 总 46万 m 其 平坦 耕 地 占 2 2%。 耕 地 占 7 坡 8%。 马铃 薯种 植 面 积 占平 坦 耕地的 1 / 右 。 次 于 玉米 的种 植面 积 , 当地 主 要 经济 4左 仅 是 作物 之 一 。 铃 薯是 需水 较 多 的农 作物 , 茎叶 含水 量 约 占 马 其 9 % 。 茎 含 水 量 也 达 8 %左 右 。 0 块 0 在马 铃 薯生 长 过 程 中 , 必 须有 足 够 的水 分 才能获 得较 高的产 量 I]因此 , 讨 马铃 薯 j。 - 2 探 各生 育 阶段 需 水量 和 需水 规律 , 可提 高 其单 位 面积 产 量 。 在
农 田灌 溉 中合 理 、 学 用水 , 足作 物 营 养生长 和 生 殖生 长 科 满
需水 要 求 , 到高 产稳 产 的 目的 , 缓解 水 资源 紧缺 带来 的 达 对 矛 盾具 有 十分 重要 的 意义 。
1 材 料 与 方 法 11 试 验 地 概 况 .
发 展[ 。 序 形 成 期 是指 从 分 枝 到 开花 初 , 3 , 期 的 4 花 _ 习 约 0 此 d
地 上部 向块 茎转 运碳 水 化合 物 、 白质和 灰分 。 茎 日增 重 蛋 块 达 最大 值 , 量 保持 根 茎叶 减 缓衰 亡 , 速 同化 物 向块 茎 中 尽 加
候 过 渡区 境 内 , 于半 湿 润半 干旱 季 风型 大 陆性 气候 。 年 属 多 平 均 降水 量 为 4 0 r 多 年 平 均气 温 为 7I 多年 平 均 蒸 1 m, t i .C,  ̄ 发 量 为 1 0 ~ 0 m, 效 积 温 3 0 。 壤 质 地 为砂 0 2 0m 有 8 0 0o 土 2 C

马铃薯种植技术学习资料

马铃薯种植技术学习资料

马铃薯一、马铃薯的生物学基础(一)生育期和生育时期1、生育期。

从播种到成熟的天数又叫全生育期。

我区有年前播种的习惯,生育期从幼苗出土到成熟或收获为止。

2、生育时期。

(1)发芽期(块茎萌发——出苗)度过休眠期的块茎,在适宜条件下,幼苗突破表皮伸出叫萌发。

该期生长中心是芽的生长和初生根的形成。

(2)幼苗期(出苗—现蕾)出苗20—30天开始现蕾。

此期以根、茎、叶营养生长为中心。

(3)块茎形成期(现蕾—盛花)约30—40天,该期生长中心是由同化器官的建成转到大块茎的建成,由营养生长转为生殖生长期。

(4)结薯期(盛花—茎叶枯黄)茎叶逐渐停止生长,基部叶片逐渐变黄,营养物质加速向块茎输送而膨大,该期生长中心是块茎的膨大,物质的转运和积累。

(二)马铃薯形态特征马铃薯属茄科,一年生自花授粉草本植物。

1、马铃薯地下部分(1)根。

属须根系,用种子繁殖的实生苗由主茎和侧根组成,用块茎繁殖为须根,无直根。

(2)匍匐茎。

是由地下主茎节上的腋芽形成的侧枝。

它可以向两个方向发展;其顶部膨大形成块茎,向地上生长则形成地上茎。

(3)块茎。

为收获的主产品,具有贮存养料和繁殖后代的功能。

块茎含有茄素,见光和发芽后含量增多,薯皮变绿,食用过多会引起呕吐、昏迷等症状。

因此变绿的土豆不能直接食用。

2、马铃薯的地上部分(1)地上茎由块茎芽胚中萌发出来的枝条。

(2)每个地上茎节长出1片叶子。

(3)每个叶腋均可长出一个分枝。

(三)马铃薯需水需肥规律1、需水规律。

亩产4000斤土豆,每亩需水量为280吨左右,需水最多的时期是孕蕾至盛花期。

通常土壤水分要保持在60%以上较合适。

水分过多过少,生育受阻,产量降低。

2、需肥规律。

据分析,亩产200斤土豆需吸收纯N1斤,P2O50.4斤,K2O2.1斤,N、P、K的比例为1:0.4:2.1。

因此,土豆需肥量较大,在N、P、K三要素中,以钾需要最多,氮次之,磷最少。

二、春马铃薯高产栽培技术要点(一)马铃薯对土壤要求与整地1、土层深厚,结构疏松,排水较好的砂质土壤。

马铃薯种植的气候条件分析

马铃薯种植的气候条件分析

马铃薯种植的气候条件分析马铃薯是一种全年生长期较短、适应性较广的作物,对气候的要求相对较低,但仍然有其适宜的生长温度、光照强度和降雨量等要素。

以下将详细分析马铃薯种植的气候条件。

一、温度马铃薯适应温度范围较宽,其生长温度范围在15-25℃之间,但是最适生长温度为18-25℃。

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对马铃薯的生长造成不利影响。

夏季气温过高,达到30℃以上,势必会导致马铃薯的休眠期提前,生育期缩短,开花、结薯数量减少,品质下降。

而在寒冬时节,长期低温、凝霜和冰雪会使马铃薯的地上部受到损害,影响其正常生长和发育。

二、光照光照是马铃薯生长的重要影响因素,适宜的光照强度可以促进其正常的生长和发育。

一般情况下,马铃薯对日光照时间的要求在10-14小时之间,光照强度在2000-2500勒克斯。

在夏季高温时节,充足的光照可以促进光合作用,加快马铃薯生长进程,提高产量和品质。

但是,在强光照射下,叶片易出现老化、脱水、气孔关闭等现象,应注意光照的适度和均匀性。

三、降雨量降雨是马铃薯生长发育的必要条件之一,适宜的降水量可以保证马铃薯良好的生长和发育。

通常情况下,马铃薯对土壤水分要求较高,生育初期和中期对水分需求量达到60%-75%,开花后对水分需求量达到85%-90%。

但是,在过度湿润或干旱的条件下,都会对马铃薯产生不利的影响。

过度湿润时,土壤空气不流通,土壤含氧量低,容易发生腐烂、病害,同时也会造成马铃薯水分过多、根系腐烂、生育不良等现象。

而在干旱条件下,马铃薯会出现叶片萎蔫、茎秆变短、叶片变黄、薯块产量减少等问题。

马铃薯生长发育及对环境条件的要求

马铃薯生长发育及对环境条件的要求


21 一 l
农 林 科研 f{l
于 敏 朱 丰 田
科霾 赢
马铃 薯生 长发育 及 对环 境条 件 的要 求
( 克山 农 场农 业科 , 黑龙 江 克 山 1 12 ) 6 6 1
摘 要 : 薯是一种产量高、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铃 适应性 强、 分布广、 营养丰 富、 经济价值 高的宜粮 、 宜菜、 宜饲 、 宜做 工业原料 的经济作 物。水分是 产量 形成的基 础, 灌溉是马铃 薯高产稳产的 重l 条件 。认识 马铃薯需水规律及 对其 它 要 环境条件的要求具有重要 意义 。 关键词 : 马铃 薯; 生长发育 ; 环境奈件, 分析
马铃薯起源于南美洲冷凉的 山区, 原产 在 地以及被引进到其 他地 区以后 ,只限于气候冷 凉的地 区种植。 直到后来新 品种 的育成 , 才扩大 了种 植 区 域 。 目前 马铃 薯 已经 成 为 世界 上 四 大 种植作物( 小麦、 水稻 、 玉米 、 马铃薯) 之一, 种植 国家有 1 8个 , 4 总面积达 13 8 8万公 顷 , 总严量 近 3 亿 吨 。我 国 的 种 植 面积 为 4) 万 一 5 () ( 4 0万 公顷 ,占世界马铃薯总 面积的 2 % ~ 5 ; 0 2 % 总 产约 占 1 % ,占亚洲 的 7 %;人 均占有量为 8 0 4 . 克 , 均 实 际 消 费 3 . 克 左 右 。根 据 58千 人 21千 自然条件和马铃薯栽培特点 ,可将我 国马铃薯 生产划分为四个 区域 , 分别是北 方 …季作区 . 原 两季 作 区 、南 方 秋 冬 作 区 西 南 单 双 季 混 作 区。本文主要分析北方一季作区马铃薯生 长发 育 期 对环 境 条 件 的 要 求 。 8℃时 ,幼芽即可生长成茁 ;0厘米地 温达 到 促进高产 。 1

马铃薯对肥料及水分需求研究初探

马铃薯对肥料及水分需求研究初探

的积 累 , 粉含量 比其 它处 理 高 , 产 幅度 较 大 , 淀 增 产
量较 高 , 取得 了较好 的试 验效果 。
遍 中耕 在马铃 薯花 蕾期 时封 垄 前进 行 中耕 培土 , 培 土后 1 内封 垄 。播后 苗前 进行 化 学 除 草 , 周 每公 顷
用 9 乙草胺 2 3 g 0 嗪草 酮 0 5 g 人 工 除 O . k +7 .k ;
营养 , 但水 分不足 , 然 不 能 获得 较 高产 量 , 肥 区 仍 施 比不施 肥 区产量 高 , 灌水 区 比不 灌水 区产量 高 , 各处 理产量 均 比对 照增 产 , 产效果较 好 , 水后 的经济 增 灌 效益较 高 , 水 区 肥 料 利 用 率 远 远 高 于 不 灌 水 区 。 灌 由此可 知 , 水分 可促进 氮 、 、 的吸收利 用 , 磷 钾 只有 同 时保 证充 足 的水 分 和养 分 供 应 , 才能 满 足 马铃 薯 的


占田间最大持 水量 的 6 . ; 9 6 团棵期 土 壤 含水 量 占 田间最 大持水量 的 7 . , 棵期 土 壤 含水 量 占田 13 发 间最 大持水 量 的 7 . % , 薯 期 土壤 含水 量 占田间 |4 结 5
处 株 高
理 c m


茎 粗
较早 较 多 , 中薯率及 商 品薯 率均 比其它处 理高 , 大 前 期 土壤含水 量 能够 满足 马 铃薯 的正 常 生长 需求 , 结 薯期 干旱对 产量 影响很 大 , 灌水处 理 区进行 灌水 , 对
是决 定马铃 薯高产 的重 要 因素 。
2 2 产 量 结 果 .
表 l 产 ■ 结 果
个 处理 , 理 l为空 白对 照 ; 处 处理 2每公 顷施磷 酸二

马铃薯种植技术

马铃薯种植技术

—s n M栽培技术马铃圚种齷技术董亚明一、 整地施肥选择土地肥沃、深厚、疏松的砂质土壤环境,是创造马 铃薯丰产的土壤基础,肥沃是靠多年的培肥,而深厚、疏松就是农事操作问题,应在上茬作物收后选择比较适宜的墒 情深耕,并适时耖耙二至三次,增强土壤保水能力,让耕作层充分熟化,加速土壤矿殖化进程,提髙土壤速效养分含量,以利马铃薯出苗和加强幼苗根系建成,马铃薯在生长期中形成大量的茎叶和块茎,需要的肥料中以钾的需要量最多,氮次之,磷最少。

施足底肥对马铃薯增产起着重要的作 用。

马铃薯的底肥可用腐熟的堆厩肥和人畜粪等农家肥,配 合磷、钾肥。

一般要获得2500公斤的产量,亩施农家肥要 3000-40000公斤,过磷酸钙15-25公斤,草木灰100-150 公斤。

底肥应结合作畦或挖穴施于10厘米以下的土层中,以利于植株吸收和疏松结薯层。

二、 种子处理1、 困种催芽:种薯于播种前15-20天出窖,置于温度 13-15"的黑暗处,平铺2-3层;2-3天翻动一次,促使解除休眠,催紫芽;当芽长至0.5-1厘米左右时,卩可切块,隹 备播种。

2、 种薯切块:切刀用70%的酒精或5*的来苏儿水消毒,选用健康种薯竖切,每块栽子确保1-2个健壮芽眼。

机械播种,每块重40-50克为宜;人工播种,每块重35-40克为宜。

3、 拌种:每100公斤种薯用百菌清0.1公斤和滑石粉1 公斤及微量元素拌种后,放在通风处1-2天,待创伤愈合即可播种。

4、 用种量:一般每亩用种120-150公斤。

三、 播种1、 播种时间:当10厘米土层温度稳定地通过7-10"时,即进人适宜播种期。

2、 播种方法:人工播种,采用大垄距机械开沟施肥、点 种,沟深10-15厘米,薯块保持在地平面或稍下方,做到 种、肥分开;种肥位置保持在种薯稍下方2-5厘米,覆土厚 度10厘米左右,播后及时镇压。

机械播种,主要适宜大面积 种植,方法是机械施肥播种一次成垄。

马铃薯生育期

马铃薯生育期
土壤要疏松,通气。中耕除草,培土,追肥,灌水最重要时期。是水肥临界点。是其一生的转折期,
这个时期是对水肥和温度等环境最为敏感的时期,是单株结薯多少的关键期。16度到18度对块茎开成和增长有利。
块茎增长期
盛花→茎叶衰老
15天→25天左右
块茎最大直径达3CM以上。
茎叶生长达到最大值,茎叶和块茎生长迅速,是需水肥最多时期,占全生育期的50%。
保证土壤水分不缺乏,还在防止N肥过多,避免造成贪青晚熟。防高温。
成熟期
2∕3植株枯黄
时期
经历过程
天数
特点
发育部位
田间管理
水肥和温度条件
备注
发芽期
播种→幼苗出土
15天→30天
刚出土
根系,芽条生长
结薯和壮苗为主
注意地温和墒情
幼苗期
出苗→现蕾
15天→25天
茎叶占全生育期1∕4到1∕5
茎叶生长和根系的发育。匍匐茎的伸长和侧枝芽叶的分化,是决定匍匐茎数量和根系发达程度关键时期
壮苗和促秧为主。早浇水早追肥,加源自中耕除草促进根系发痛和匍匐茎的形成。
科学管理水肥,防止植株徒长,降低土壤温度,减少畸形块茎形成。
需水肥最多时期,占全生育期的50%。
淀粉形成期
终花→2∕3枯黄
20天→30天
植株2/3茎叶枯黄
茎叶停止生长而块茎增大增重仍在继续,速度慢。干物质积累快。30%到40%干物质在这期形成
防止茎叶早衷,防止温度造成薯块皮孔开裂不耐贮藏或黑心烂薯。
需全生育期的15%左右。对水肥敏感。N肥不足会影响茎叶生长。少P和干旱会影响根系的发育和匍匐茎的伸长
块茎形成期
现蕾→开花
20天→30天
株高达到最大高度的1∕2。主茎面部出现花蕾,匍匐茎停止生长,顶端膨大形成块茎,3cm左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铃薯各生育期需水情况
一、马铃薯生长发育时期及特点
1、发芽期:种薯播种至幼芽出土。

此期以根系及芽生长为中心,持续时间与土温有关,当土温达8-9℃时需35-40天,13-15℃时需25-30天,16-18℃时需20-21天。

此期是构成壮苗的基础。

2、幼苗期:出苗至孕蕾。

此期以茎叶生长和根系发育为中心,历时约10-15天。

此期是根系吸收能力及块茎形成多少的基础。

3、块茎形成期:从孕蕾至开花初,历时约20-30天。

此期是决定结薯多少的关键时期。

4、块茎增长期:盛花至茎叶衰老。

此期是决定块茎产量和大、中薯率的关键时期。

5、淀粉积累期:茎叶衰老至茎叶枯萎。

此期是以淀粉积累为中心,淀粉积累可一直继续到叶片全部枯死以前。

二、需水规律
马铃薯各生育阶段的需水量不同,苗期占全生育期总需水量的10-15%,块茎形成期20-30%,块茎增长期50%以上,淀粉积累期10%左右。

从马铃薯需水规律及当地气候来看,需要关注的是幼苗期、块茎形成期和块茎增长期。

三、马铃薯节水灌溉技术要点
(一)马铃薯各生育期灌水要求
1、发芽期不灌水。

2、幼苗期在40厘米土层内保持田间最大持水量的65%左右为宜。

3、块茎形成期,以60厘米土层内保持田间最大持水量的75%-80%为宜。

该期严重缺水的标志是花蕾早期脱落、植株生长缓慢、叶色浓绿、叶片变厚等。

4、块茎增长期,以60厘米土层内保持田间最大持水量的75%~80%为宜。

如早熟品种在初花、盛花及终花阶段,晚熟品种在盛花、终花及花后1周内,应根据降雨情况来决定灌溉措施。

勿灌水过多,以免引起茎叶徒长。

5、淀粉积累期,以60厘米土层内保持田间最大持水量的60%左右。

6、成熟收获期不灌水。

收获前15天停止灌溉,以确保收获的块茎周皮充分老化,便于贮运。

(二)灌溉决策
根据土壤田间持水量决定灌溉,土壤持水量低于各时期适宜最大持水量5%时,就应立即进行灌水。

每次灌水量达到适宜持水量指标或地表干土层湿透与下部湿土层相接即可。

当无测水条件时,可根据植株的生育表现决策,当中午叶片开始表现萎蔫症状时进行灌水。

也可用简易测定法决策,在干墒、灰墒、黄墒时灌水,在褐墒、黑墒时不灌水(手握土干燥、无凉意则是干墒,手握土稍感凉意则是灰墒,手握土明显感到湿润则是黄墒,手握土成团、手有湿痕则是褐墒,手握土可挤出水痕则是黑墒)。

(三)灌溉方法
灌水要匀、用水要省、进度要快。

目前,灌溉效果较好的节水灌溉方法是喷灌和滴灌。

喷灌灌水均匀,少占耕地,节省人力,但受风影响大,设备投资高。

滴灌节水效果最好,主要使根系层湿润,可减少马铃薯冠层的湿度,降低马铃薯晚疫病发生的机会,节省人力。

(四)注意事项
灌水时,除根据需水规律和生育特点外,对土壤类型、降雨量和雨量分配时期等应进行综合考虑,正确确定灌水时间和灌水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