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中的五戒、八戒、十戒、三宝分别是什么

合集下载

【一钵法师】:五戒十善可免灾

【一钵法师】:五戒十善可免灾

【一钵法师】:五戒十善可免灾
【一钵法师】:五戒十善可免灾
(2014-01-12 09:31:00)
分类:佛经大全、论典、律学、密咒
作者:一钵法师
什么是五戒?五戒是杀生、偷盗、淫欲、妄语、饮酒。

众生持好五戒可免灾难。

世界灾难的来源皆因人类的贪欲而造成的,因人有欲望,有贪欲,就会为了钱,为了名利而奔波,就会争利。

人们为了争利不守五戒就会起惑造业,因为众生所造的恶业增多,所以这个世界才出现这么多的种种的灾难。

所谓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众生起惑造业就要受报,佛法讲因果,种什么因就接什么果,如果我们不起惑,就不会造业,也就不会受报。

所为起惑就是因为众生的心起了贪欲的妄想,为了满足其贪欲就会造业,你造了杀业,就会得病或减损寿命;若是造了偷盗的业,就会有贫穷的果报;要是犯了淫欲的戒,就会有骨肉分离的果报;说谎话打妄语的人,就会有眷属斗诤的因果报应。

这个世界的众生若是都不搞杀盗淫妄的事情,这个世界人类的素质就会变得很好,大家都吃素不杀生,就会感召这个世界减少地震、台风、泥石流等自然灾害。

如果人们都持五戒,这个世界的人们的素质道德就会变得越来越好。

人心都变善变好了,所为一切唯心造,人心都行善、作善、思善,
这个宇宙,这个世界就会和谐,自然界的灾难就会化解,这是人们的善心所造啊。

所以人类持好五戒可以避免自然界了的灾害发生。

一钵师父原创。

什么是戒律?什么是五戒?

什么是戒律?什么是五戒?

什么是戒律?什么是五戒?戒、定、慧三学是佛门修学的基础,戒律是修定修慧的基础,五戒则是佛门所有一切戒律的基础。

在说五戒之前,我们先说说什么戒律。

古语说的好:“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凡是一个有组织有理想的团体,都必然会有自己的一套规章制度,这个组织是否健全,就要看看它的规章制度是不是完善。

家有家规,校有校规,国有国法,政党有党章,军队有军纪,国际组织则有国际公约。

定这些规矩都是为组织内成员的权利义务和完成共同的理想而服务的。

佛教也不例外,为了自度度他,也有它自己相应的戒律。

但是世界上任何规章制度,都不是长久不变的,也都不是永远存在的,只有宗教徒的戒律是不变的。

一个宗教是否能长盛不衰,越传越广,也要看它的戒律内容。

人类世界在有史以来,产生过无数的宗教,但到目前为止,能被全世界所公认的宗教,却屈指可数。

因为戒律不但是为防止信徒的腐化,还要能够带给人类乃至一切众生幸福的生活,否则的话,就会逐渐被淘汰。

虽然各个宗教都有自己的戒律,可还没有哪一个其他宗教,能有佛教如此完善的戒律,但也不能否定他们戒律的作用。

戒律是梵文意译,戒在梵文里叫尸罗;律叫毗奈耶。

戒是警觉的意思,是一种道德标准的限制;律是规范、模式、榜样、标准的意思。

戒是指有所不为,律是指有所当为;戒是说这样的事不能做,律是说应该按照这样去做;戒是个人的持守,律则是团体的规章制度。

凡是任何有益于人类的高级宗教,它的戒律都不会违背人类的道德标准。

虽然佛教的戒律,层层发挥,超出一切宗教之外,但和其他几大宗教的戒律,也相差不远。

佛教的五戒,是一切佛教戒律的基础,五戒也没有什么特别稀奇之处。

在古代的印度,各个宗教都有五戒,并且内容大体相同,即便是基督教十戒,它的后五戒也是如此。

佛教五戒分别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儒家的五常:仁、义、礼、智、信;基督教的后五戒:勿杀、勿盗、勿淫、勿妄证、勿贪他人之所有。

佛教五戒和其他宗教戒律不同一点就是不饮酒,因为佛教着重开发智慧,饮酒就会让人昏迷,头脑不清醒,甚至因此而犯了前四戒,所以不许饮酒,属于遮戒。

佛教不同层级对应的称谓和戒律

佛教不同层级对应的称谓和戒律
◎沙弥尼,
意思是勤策女,称呼年龄已到14岁但还不到18岁的少女出家者。不受“具足戒”的约束,但也有很强的行为规范要遵守。比如, 不得于避处自弄身体、不得照镜子化妆等。
◎式叉摩尼,
意思是学法女,称呼年满18岁但还不满20岁的沙弥尼,她们专修“四根本戒”和“六法”。之所以要沙弥尼再经两年的式叉摩 那时期才受具足戒,是因为要检验女弟子会不会怀孕。
◎优婆塞,
意思是清信士、近事男,称呼在家修行的男性佛教信众。这些信众虽然没有出家,但也要遵守“三皈五戒”。
◎优婆夷,
意思是清信女、近事女,称呼在家修行的女性佛教信众。她们与优婆塞同样,也要遵守“三皈五戒”。
别称Biblioteka ◎僧,梵文音译“僧伽”的简称,意译为“和合众”,就是众多的出家人和合相处在一起。所以僧实际上是一种集体称呼,一名出家人 不能称为僧,由四个以上信奉佛法、遵守戒律的人所组成的组织才能称为“僧”。
具足戒的内容,南北传佛教所传的戒本各异,按《四分律》所 载,比丘戒有二百五十条,比丘尼戒有三百四十八条。
最重的戒有四条,称"波罗夷罪",犯者被开除僧团("不共住 "),有淫、盗、杀、妄(大妄语,妄称自己得道成圣);其 次为"僧残罪",犯者经过严格的在僧众面前忏悔的程序,才能 被保留在僧团,有十三条,有手淫、触摩女人身体、诬陷好人、 破坏僧团等。此外还有很多情节较轻的戒条,以及有关日常修 行和生活的规则、仪规等。
间的物欲,乃至自己的身命,到佛法的真理及开悟解脱的。 以及用以救人的智慧及
均己没有了我及我所有的系 缚心,这时才真正到了阿罗 汉的境界。
这两种都叫做出世间道,也
叫做出世的佛教。对一般人 事物,也全部忘了,那 来说,实在是并不容易的事。 才真是菩萨。

《雷音法问》第二品-五戒的概念

《雷音法问》第二品-五戒的概念

上次我讲到什么是三宝、如何皈依三宝,大家都知道佛教的信仰基础就是三皈五戒,那么这次我就详细的解释一下什么是五戒,为什么要五戒,五戒的含义和功德又是什么!什么是五戒,说起来大家几乎都知道: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邪淫,四不妄语,五不饮酒。

阿含经中就说到,优婆塞具足戒是远离杀生、不与取、邪淫、妄语、饮酒等,而不乐作,是名优婆塞戒具足。

这样看来,这五戒是无论在家众还是出家众都必须遵守的基本戒律!这五戒从字面上都很好理解:一、杀生戒就是不伤害一切有生命的性命,那么有人就说植物也是生命,是不是也不能杀呢?其实在佛经中就说过杀生是指杀害有情众生,解释一下什么叫有情众生,有情众生是指会有害怕死亡的基本智慧的生物,所以植物不在此列。

这里又会有人提出那蛇虫鼠蚁等会咬我会危害我们生命的害虫呢?这个我要分两头讲:第一是如何对待这些生命,在佛经有记载,一次释迦牟尼佛和众弟子回倒久未居住的房舍,里面到处是虫蚁,阿难问释迦牟尼佛怎么办,释迦牟尼佛说道:用水冲;阿难说:会杀生,答曰:不为杀生,为清洁!从这段经文故事里我们可以看出不杀生的另一个定义,就是不为杀!第二就是你以怎样的态度去看待这些生命,比如说,你在街上看见一个疯子在拿砖块砸人,你会拿个砖块砸回去么?或者说蚊子咬你一口你就要把它也咬上一口么?我们的境界比它们要高,可以不去计较他们,这样就是不杀生初意!二、不偷盗很多人认为不偷窃就是不偷盗了,其实贪官的贪赃,经商的虚假广告蒙骗、单位里虚报账务假公济私都是犯了偷盗戒,那么什么样的就算是犯了偷盗戒呢?只要是不告而取、不与而取就是犯了此戒!三、不邪淫什么叫淫这个字有很多种解释,如:侵犯、浸渍、浸淫、沉迷、淫乱奸邪等,在这里特指淫乱奸邪,很多人会问哪跟自己的合法妻子交合算不算犯戒?不邪淫是特指在家众的邪,而不是淫,佛教信徒分为在家众和出家众,出家众是根本戒淫,在家众是指除了跟合法妻子以外的人交合,还有纯粹为了感官的满足不分场合、时间的跟自己妻子同房也算犯了邪淫戒!四、不妄语妄语就是不经思考、没有实证的言语,没有修证说修证了,犯了错却说没有错,例如:只知道说话要机锋竣烈,却不闻佛法本意,明明看见人胡说八道,却说没听见,对过失巧言粉饰,夸张所见所言,就都是犯了妄语戒!五、不饮酒这一条很多人不理解,认为饮酒没什么大不了,其实这也是佛教不同于其他宗教戒律而最有意义的一个戒律,饮酒会使人智识迷糊、乱人根性,很多犯罪事实的起因都是饮酒而起,犯罪者事后清醒却追悔莫以,不饮酒可以从根本上断绝这样的过失,防范人在酒后所造恶业,四分律上记载了饮酒的十过三十六失,可见饮酒的害处!,再者,这只是戒律的表面意思,现在的社会发展,麻醉性的饮品例如:软、硬毒品等就都是危害极大的神经刺激饮品,而且从实修禅坐来说饮酒也不利于入定!上面我给各位居士仔细的讲解了五戒的内容,那么持五戒的必要性在那里呢?大家知道凡是一个有规模的组织都必然有个规矩,就如同党有党章、校有校规、军队也有相应军人的军规,同理佛教的为了说明自己的立场,不致使信徒腐化、收摄欲念参修佛法也有自己的规矩,但是不同于一般的法律是在于佛教的戒律是分为两个部分的,戒和律,戒的意思是警戒、告知众生不能做的不要去做,那么律的意义在于在于规律和行为,这里我们只讲戒的目的,佛戒跟其他宗教戒律的不同在于佛教的戒律不勉强与人,你尊不遵守不是为了佛,是为了自己的心灵加上一个准则,为了自己的意志而守戒!所以继三皈之后的五戒便是成佛开悟的起步!接下来我要讲解的是持五戒的意义和功德,佛要求信众守戒的目的是希望能增长功德,但功德增长都是由慈悲而来,大家看五戒的表面是消极的,让信徒不作恶,其实不然,不杀生也好、不妄言、不邪淫也好、或者不饮酒的根本目的是什么?是不侵犯的大慈悲!知一切众生都如同自己而不杀生,不仅不杀而且还要救护,知自己资产的重要而不偷盗与人,不仅不偷还要发心布施,其他三戒也同如此理!这是救度众生的大慈悲大功德!所以五戒亦被说成是五大布施,是在施予一切众生的五畏惧心,由於我持杀戒,不怕我伤害;我持盗戒,不必怕我偷盗;我持邪淫戒,不必怕我淫汙其亲属;我持妄语戒,不必怕我欺骗;我持饮酒戒,不必怕我以饮酒而疯狂。

佛教十戒的名词解释

佛教十戒的名词解释

佛教十戒的名词解释佛教是一门追求智慧与慈悲的宗教,佛教十戒是佛教徒信仰和修行生活中的重要指导。

这十戒旨在教导人们如何追求内心的平静、提高个人修养并促进社会和谐。

下面我将对佛教十戒中的关键名词进行解释,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一重要的教导。

第一戒:不杀生佛教教导我们不要伤害任何生命体。

这不仅仅指的是不要杀死人类,也包括不要伤害动物。

佛教认为所有生命都应受到尊重,杀戮只会导致痛苦和破坏。

因此,佛教徒应以慈悲心对待所有的生命,并努力保护它们。

第二戒:不偷盗佛教教导我们不要占有他人的财物。

这戒律要求我们遵守正当的道德准则,而不以不正当手段获取财富。

佛教强调个人修行和通过正当劳动创造繁荣,而不是通过偷窃和欺骗。

第三戒:不邪淫佛教鼓励人们保持纯洁的心灵,并警示我们避免追求不道德的性行为。

佛教认为欲望和贪欲会给人带来痛苦,并破坏个人和谐。

因此,佛教徒应该尊重自己和他人的尊严,避免将欲望作为生活的中心。

第四戒:不妄语佛教教导我们避免说谎和口出恶言。

诚实和善意的言辞是建立良好关系和促进和谐社会的关键。

佛教提醒人们要审慎选择自己的话语,避免用言辞伤害他人,并将真实和正面的信息传递给他人。

第五戒:不饮酒佛教鼓励我们远离饮酒和药物的滥用。

佛教认为酒精和毒品会妨碍我们的清醒和决策能力,导致贫困和痛苦。

高度警觉的意识是修行和个人成长的重要组成部分,佛教徒因此要保持良好身心状态。

第六戒:不戏谑佛教教导我们不要以讽刺或嘲笑他人为乐。

戏谑可能会伤害他人的感情,并导致尴尬和破裂的人际关系。

佛教的理念是以慈悲和互相尊重来培养友谊和和谐。

因此,佛教徒应该谨慎选择自己的言辞和行为,避免伤害他人。

第七戒:不追求奢华佛教鼓励简朴的生活方式,并警示不要追求奢侈和无限的物质欲望。

贪婪和追求物质财富只会带来痛苦和困扰。

佛教徒应该学会满足于所拥有的,将精力集中于内心的修行,而不是将追求物质利益作为生活的目标。

第八戒:不妄语佛教教导我们不要说谎和夸大事实以获取他人的好感。

八戒是哪八个“戒”呢?

八戒是哪八个“戒”呢?

希望能帮助到您
八戒是哪八个“戒”呢?
本文是关于八戒是哪八个“戒”呢?,感谢您的阅读!
八戒是哪八个“戒”呢?《西游记》中,猪八戒的样子实在可笑,他大名猪无能,法名八戒,这八戒是佛家用语,具体指哪八戒呢?
第一戒杀生
第二戒偷盗
第三戒淫
第四戒妄语
第五戒饮酒
第六戒着香华
第七戒坐卧高广大床
第八戒非时食
你看,要是做到这八点,还真可以成圣人,这不,猪八戒通过不懈的努力,最终不是得到了如来的认可,被封为净坛使者吗!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五戒十善与三纲五常

五戒十善与三纲五常

第一次小组讨论资料整理陈志豪12314043内容:五戒是做人的准则,是完善人格的基础。

五戒者: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邪淫四、不妄语五、不饮酒十善: 十种的善业,即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不嗔、不痴。

身业有三种:不杀、不盗、不邪淫;口业有四种:不妄语欺骗、不是非两舌、不恶口伤人、不说绮语(花言巧语讨好别人);意业有三种:不贪、不嗔、不愚痴。

三纲指三种儒家认定的人道关系的原则:孝、忠、贞。

五常指五种儒家认定的人伦关系的原则:仁、义、礼、智、信。

目的:佛陀制戒,目的在防非止惡。

五戒十善為做人處事的準則,以達到「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進而超凡入聖。

若欲來生得保人身,今生就須淨守五戒。

受持一條戒,就有五位護法善神守護,若能受持滿分五戒,就有二十五位護法善神守護。

由戒生定,因定發慧,戒定慧三無漏學成就,即可解脫。

因此持守五戒,具有了生脫死、超凡入聖、成佛種智之殊勝功德。

主要是佛教弟子为了自身的修行而自我遵守的一种道德准则,目的是为了超凡入圣。

三纲五常则是儒家的统治工具,是为了维护社会秩序而制定的社会道德标准,除了士大夫,被统治的民众同样需要以三纲五常为标准。

积极入世,维护世俗统治,达到社会稳定统治安定的作用。

自孔子倡名教,经孟子、董仲舒的发展,到朱子开理学,三纲五常成为世俗一般道德标准兴盛于宋明。

其出发的角度由初始已是立足于社会的层面。

作用:五戒十善有消極和積極二面。

身業方面,不僅不殺、不盜、不淫,進而能護生、布施,即獲身業清淨。

口業方面,不僅守口如瓶,不妄語、不兩舌、不綺語、不惡口,進而能以誠實語、和諍語、質直語、柔軟語,待人接物,規過勸善,即獲口業清淨。

意業方面,不僅防意如城,不貪、不瞋、不癡,進而廣行布施,慈悲濟世,體解因緣、心性妙法,即獲意業清淨。

三纲五常的作用:消极作用: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产生了消极影响。

佛教的八关斋戒是哪八戒

佛教的八关斋戒是哪八戒

佛教的八关斋戒是哪八戒
2013年08月19日 09:46
来源:《佛学入门简要》作者:佚名
朝山(图片来源:凤凰网华人佛教)
八关斋戒,又名八斋戒。

十善戒经说:“八戒斋者,是过去现在诸佛如来,为在家人制出家法。

”可知八戒斋是适应在家佛教徒一日一夜方便受持之戒法,使其能随分随力,学习出家戒法的方便法门。

八关斋戒是由五戒,再加上三戒,即是八戒:
五戒是:
(1) 不杀生,
(2) 不偷盗,
(3) 不邪淫(习八关戒斋者守不淫戒,不但制止非礼的邪淫,即夫妻亦不得有淫),
(4) 不妄语,
(5) 不饮酒。

再加上三戒是:
(6) 不涂香花鬟,不观听歌舞——即不涂脂粉香水,也不戴花环金饰之类;应穿纯色衣服,不要往观歌舞妓乐,或到娱乐场所去。

(7) 不卧高广大床——不睡高而宽大华丽的床铺。

(8) 不非时食——即过午之后不吃任何食物,只可喝水解渴。

以上八关戒中,前七项是属于戒法,第八项是属于斋法,故总名八关斋。

八关斋戒的“关”字,是关禁或关闭八种杀盗淫妄等罪过之门,使之不犯,斋只是过午不食之斋法,所以称为八关斋戒。

此八戒是由出家十戒法择其重要而适合在家居士,短暂过出家清净生活的戒。

所以出家在家都可以方便受持。

佛家五戒

佛家五戒

五戒,实乃人伦之本。与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相吻合。佛教所说的五戒,与儒家所说的五伦大致相同。不杀生即仁;不偷盗即义;不邪淫即礼;不妄语即信;不饮酒即智;为一切大众所应遵守。其它的八关斋戒、沙弥十戒、比丘等戒都由此五戒而引生的。
பைடு நூலகம்
持戒的真义:
一、戒的意义,从消极上来说是防止作恶,积极方面是作善,止持并行,“恶”要停止,“善”要奉持。戒的最高含义,应该行善而不行,亦是犯戒。这就是戒的精神──应当要做的善行,你不做就是犯戒。
五戒是诸佛的根本,是基础,五戒能守好,可保持人身,不堕落三涂,那你成佛的根基已经有了。什么是五戒呢?
不杀生戒:
佛教以慈悲为主,慈悲就是有恻隐之心,不忍杀害众生,佛陀的慈悲是无微不致的。我们学佛应该与佛陀一样有同等的慈悲心。佛教中有六道轮回之说,今生为人,来生可能为畜;前生的父母亲朋,也许今生沦落在畜生道中为羊......。如果我们杀生,可能所杀的都是我们前生中的父母、师长、亲朋,那岂不是一件残酷的事吗?所以佛教中的不杀戒,目的就是为了拥护、提倡我们的爱心,长养我们的慈念,因此我们对于一切众生,都应以柔和爱心来爱护之。
上求佛道,下化众生
我们发心,受持五戒,要“上求佛道”,求佛陀加被我们;要“下化众生”,与众生结缘,念念不忙众生,能与众生结缘,我们修行才没有障碍才得到帮助。
这样说来,利人就是利己,成就佛道还是要在众生身上求。像观世音菩萨、文殊菩萨、普贤菩萨等,何止上求圆满?下化究竟了?那为甚么还要倒驾慈航呢?这就是菩萨的悲心无尽,悲愿无穷。因为还有无量无边的苦恼众生,悲心所使还要化度众生。
我们要圆成佛道,第一要发菩提心利益众生,怎样利益众生?每一个众生有困难,都是我们的责任。要效法菩萨的无缘大慈,同体大悲,视一切众生的困难,就是我们自己的困难。去帮助他,解救他,舍己为人的精神。救人者常自救,与人乐者常自乐!

五戒就是五布施

五戒就是五布施

第一个,不杀生,给人以安全感,就是佛教讲的施无畏。

坚持不杀生的人,别人愿意亲近他,不仅人愿意亲近他,动物也愿意亲近他。

有一次,释迦牟尼佛和大阿罗汉舍利弗尊者在一起散步。

有一只鸽子被天上的老鹰追赶,没有地方藏,就躲到舍利弗尊者的阴影里面,但很害怕,身体还在发抖。

后来这个鸽子又跳到佛陀的身边,就很安祥。

于是,舍利弗就问释迦牟尼佛,我已经断了烦恼,证得阿罗汉果,为什么这个鸽子在我身边还会恐惧呢?佛陀说,你已经证得阿罗汉的果位,但是你过去很久很久以来的那种杀生的习气还在,所以鸽子会害怕。

习气是什么?就比如这个杯子装过粪便,再怎么刷,都还有点味。

如果你用这个杯子装过很脏的东西,然后我刷、刷、刷,刷过再给你倒茶,你也不会喝。

佛陀说,我不仅断除了一切烦恼,而且净化了一切的过患和习气,所以它在我这里有安全感。

不杀生,布施给众生无畏。

而且坚持不杀生的人,他的身边会比较祥和,少有斗争和纠纷,他将来会出生在和平的国家,出生在和平的年代。

我们知道在这个地球上有些地方经常发生战争,有些地方就没有战争。

比如说瑞士,明契法师的国家,就很少打仗,有好几百年都没有战争,生活在那的人当然就有安全感。

Iamspeakingofyourcountry,forverylonghistorythereisnotwar(对明契法师说).为什么这个地方会很长时间都没有战争?为什么在中东,在有些地方就老打仗呢?生活在那儿的人就受战争之苦啊!这都是有因果的,所以如果你们想生活在瑞士,你们先不要杀生。

不仅可以生活在瑞士,而且可以生活在更和平的地方。

听说,巴勒斯坦一带的炸弹非常普遍,就跟我们走路可能碰到一块石头一样。

第二个,不偷盗,是布施给众生财物坚固。

持这条戒,会使众生的财物坚固不受侵犯。

这个也有它的因果。

老偷盗的人会使自己的生命进入一个极其黑暗的境界,佛教叫这个境界为地狱。

除此以外,他的财物会不坚固。

比如说,他发了很大的财,有很多的钱,但是突然一下,像亚洲金融风暴一样的,钱财都空了;或者很多的钱被小偷偷走了;很多的钱被水火带走了;很多的钱被亲戚朋友借了,以后不还了。

佛法僧三宝各代表什么

佛法僧三宝各代表什么

佛法僧三宝各代表什么
佛法僧三宝指什么?
佛法三宝是佛教的教法和证法的核心。

简单地说,三宝指佛宝、法宝、僧宝。

佛宝,指圆证佛道的本师释迦牟尼佛,也泛指尽虚空、遍法界、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法宝,指佛的一切教法,包括三藏十二部经及八万四千法门;僧宝,指依诸佛教法如实修行、弘传佛法、度化众生的出家沙门。

1)佛宝:
成就圆满佛道,是为佛宝之条件,换言之,佛宝为佛陀从觉悟中发展的心灵力量和圆满智慧的德行。

1> 于无量阿僧祇劫,不惜身命,勤修六度万行圆满,获一切种智,具足一切胜妙功德的佛果者。

此佛身有三:法身、报身、应化身。

2> 成就佛果的诸佛具足十力、四无所畏、十八不共法、四无量心及寿命自在、神通自在等德相。

综言之,即是智、断、恩三德。

2)法宝:
诸佛之教法是为法宝,此亦有三个要素。

1> 以涅槃解脱、常乐我净为体性
2> 以三十七道品为方便。

3> 以八万四千法门为调伏众生的甘露法药
3)僧宝:
依著上述诸佛之教法,如实修行的出家沙门,是为僧宝。

佛门五戒

佛门五戒

“五戒”是佛教中最根本的戒律,是一切戒律的基础。

【五戒】谓戒有五也。

一不杀。

二不偷盗。

三不邪淫(在家人受。

则云邪淫。

若出家人受。

则云离非梵行缘。

一切都断故)。

四不妄语。

五不饮酒。

看起来杀、盗、淫、妄、酒的五条戒,是最普通最简单的事,但要仔细研究了五戒的内容之后,便知道并不如一般人所想象的那么简单和轻松的事了。

如果人人受持五戒,那么人类可以和乐相处,一切众生可解除人为的灾祸了。

1.不杀生戒“不杀生”不但是佛教第一条的戒律,同时也成为国家重要的法律了。

2.不偷盗戒偷盗不是好事,是人人皆知的。

在佛法中,不论在家戒或出家戒,都制有盗戒,而且判为犯重罪的。

不论是古代或现代,世界各国的法律,皆是严格的禁止偷盗,只要是属盗窃行为,不论是暗偷或明抢,都是违反法律,犯了偷盗,而受法律制裁。

3.不邪淫戒现在家庭的不和睦,往往都是由于不正常的男女关系而来。

譬如“男人金屋藏娇,女人红杏出墙”等,都是由于邪淫引起,严重的会演变成家破人亡。

古往今来,不计其数,都是因为贪染淫欲所致。

由此可知淫欲的祸患很大,所有有智慧之人,远离淫欲,如避火坑。

4.不妄语戒也就是守口业。

既然是佛教徒,我们就要培养自己高尚的人格,一个人言谈,关系一生的信誉,所以我们与人相处,要以诚信为基础,说话必须心口一致。

让人家相信我们,而且要多赞叹人家,鼓励人家。

如果一人老是爱撒谎,没有信用,那么谁还会相信他?因此不得不慎防重口业。

5.不饮酒戒酒会乱性,使人失去理智,不得清醒糊里糊涂,一旦酒精中毒,往往还会导致生命的危险。

由于饮酒而导致的犯罪很多,如酒后驾车而出事故,酒后无德而打架斗殴等现象屡见不鲜都是由于饮酒而造成的。

五戒十善是什么

五戒十善是什么

五戒十善是什么
五戒和十善是佛教中重要的伦理规范和修行指导。

它们是佛教徒在日常生活中遵守的道德准则,旨在帮助人们远离恶行、培养善行,提升心性和修行进程。

五戒(Wu Jie)是指佛教中的五条戒律,即:
1.不杀生:不伤害、不杀害其他生物,尊重生命的价值。

2.不偷盗:不盗窃他人的财物,以诚实守信的态度面对人与
物。

3.不淫欲:不追求肉体上的欲望,保持纯洁的身心。

4.不妄语:不说谎、不造谣、不恶语诋毁他人,保持真实、
和谐的言辞。

5.不饮酒:不沉溺于酒精,保持清醒的心态。

十善(Shi Shan)是指佛教中的十种善行,即:
1.不杀生:尊重生命,不伤害其他生物。

2.不偷盗:不窃取他人财物,守法守规。

3.不淫欲:避免放纵、贪求肉体上的欲望。

4.不妄语:口不虚言,言论真实、和善。

5.不恶口:避免恶言诽谤,发言友善、体贴。

6.不綺語:避免浮夸、虚假的言辞。

7.不贪婪:不迷恋财物,满足而知足。

8.不嗔怒:不生气、宽容待人。

9.不邪淫:保持忠诚、合法的性关系。

10.不戏谑:避免取笑他人,言行谦和。

五戒和十善的遵守有助于净化人们的身心,培养善行和正念,促进自身的修行进程。

通过修持五戒和十善,佛教徒可以提升个人道德素养,培养智慧、慈悲、忍辱等善巧行为,逐渐远离痛苦、陷入纷争和烦恼,实现心灵的平静与解脱。

佛家弟子规矩

佛家弟子规矩

佛家弟子规矩是指佛教信徒在日常生活中应该遵守的行为准则
和道德规范。

这些规矩旨在维护佛教的信仰和精神,同时也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修行和提升自己的境界。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佛家弟子规矩:
1.尊敬师长:佛教强调尊师重道,弟子要尊重师长,听从师长的教诲和指导,不得违背师长的意愿。

2.持守五戒:佛教中的五戒是指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和不饮酒。

这是每个佛教信徒必须遵守的基本戒条,以保持内心的清净和修行。

3.注重身心修养:佛教认为身体和心灵是密切相关的,因此弟子需要注重身心修养,保持良好的心态和健康的生活方式。

4.尊重他人:佛教强调尊重他人,包括尊重他人的信仰、人格和生活方式等。

弟子需要避免对他人的冒犯和伤害,以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

5.勤修功课:佛教要求弟子勤修功课,包括念经、打坐、参禅等。

通过这些功课,弟子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内心世界,提高自己的修行水平。

6.注重因果报应:佛教认为因果报应是存在的,而且是有规律的。

弟子需要遵循因果报应的原则,不做恶事,多做善事,以获得更好的果报。

总之,佛家弟子规矩是佛教信仰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帮助弟子更好地修行和提升自己的境界。

佛家八戒

佛家八戒

佛家八戒佛家八戒:一戒杀生,二戒偷盗,三戒淫邪,四戒妄语,五戒饮酒,六戒着香华,七戒坐卧高广大床,八戒非时食。

第一戒者,尽一日一夜持心如真人,无有杀意,慈念众生,不得贼害,动之类,不加刀杀,念欲利安,莫复为杀,如清净戒,以一心习;第二戒者,尽一日一夜持心如真人,无贪取意,思念布施,当欢喜与、自手与、洁净与、恭敬与、不望与、却悭贪与,如清净戒,以一心习;第三戒者,一日一夜持心如真人,无意,不念房室,修治梵行,不为邪欲,心不贪色,如清净戒,以一心习;第四戒者,一日一夜持心如真人,无妄语意,思念至诚,安定徐言,不为伪诈,心口相应,如清净戒,以一心习;第五戒者一日一夜持心如真人,不饮酒,不醉不迷乱,不失志,去放逸意,如清净戒,以一心习;第六戒者,一日一夜持心如真人,无求安意,不著华香,不傅脂粉,不为歌舞倡乐,如清净戒,以一心习;第七戒者,一日一夜持心如真人,无求安意,不卧好床,卑床草席,捐除睡卧,思念经道,如清净戒,以一心习;第八戒者,一日一夜持心如真人,奉法时食,食少节身,过日中后不复食,如清净戒,以一心习。

“《西游记》中猪刚鬣受了菩萨戒行,断了五荤三厌,唐僧因此给他起了个别号,叫做“八戒”。

五荤三厌,属宗教戒条,信徒不准食用。

五荤,即五辛,指五种辛味蔬菜。

包括大蒜、小葱、韭与渠(形似萝卜味如蒜)。

三厌,道教把雁、狗、乌龟作为不能吃的三种动物,列为教条。

认为“雁有夫妇之伦,狗有扈主之谊;乌龟有君臣忠敬之心,故不忍食”(《涌幢小品》)。

厌,在此是不忍食之意。

不过,这五荤三厌是佛道二教的混合物,佛教的“八戒”实际另有所指。

八戒全称“八斋戒”,是佛教为在家的男女教徒制定的八项戒条。

包括不杀生,不偷盗,不淫欲,不妄语,不饮酒,不眠坐华丽之床,不打扮及观听歌舞,正午过后不食。

佛教戒律还有很多。

猪悟能虽称“八戒”,但他始终“戒”得不彻底,也不情愿。

唐僧给八戒取得名字是有一定含义的。

五戒是居士也就是信佛的不出家的人所受的戒,可以按照自己的执行能力受一个乃至五个.没有十戒的说法,出家人最开始受沙弥戒,一共十条.具足戒是出家人在符合条件之后可以受持的戒律,比丘二百五十戒,及比丘尼的三百四十八戒.非常严格.八戒是在家人可以受持的最严格的戒律,和沙弥戒比起来只有很小的差别.最短可以只受一天,最长也可以终生持守.作为严格的谈戒律来说,在家人的五戒之中没有不食肉的戒律,当然汉地佛教徒有食素的传统,这是提高了对佛弟子的要求,从一方面来说,是好事,但是对于无法执行的人来说,也有揠苗助长的效果.但是如果受了不杀生的戒律,那么不去杀生,这是应该的.让邻居帮助杀生,自己吃肉,这的确是一种虚伪的行为,这只说明一个问题,就是很多号称自己学佛的人实际上对于戒律本身并不能严格执行,如果这样的话,不如舍戒.另一方面,为他们授予戒律的出家人在对于戒律的解释说明和教育工作上面也做得不好,使戒律没有能够真正起到规范行为的作用.。

五戒十善

五戒十善

五戒十善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

佛教认为,这五类不道德的行为应该严格禁止,所以称为五戒。

出自《增壹阿含经》:一、不杀生戒,谓人若于彼众生,妄加杀害,而夺其命,死堕恶道;或生人中,亦寿命短促。

若不作是事,名不杀戒。

不杀配仁,慈爱好生曰仁,五行之木亦主于仁,仁则不杀,故以不杀配仁也。

二、不偷盗戒,谓人若于有主物不与而窃取之,死堕恶道;或生人中,亦受贫乏报。

若不作是事,名不偷盗戒。

不盗配智,邪正明了曰智,五行之水亦主于智,智则不盗,故以不盗配智也。

三、不邪淫戒,谓人若淫泆无度,好犯他人妻妾,死堕恶道;或生人中,妻妾亦不贞良。

若不作是事,名不邪淫戒。

不邪淫配义,制事合宜曰义,五行之金亦主于义,义则不邪淫,故以不邪淫配义也。

四、不妄语戒,谓人若妄造虚言,隐覆实事,诳惑众听,死堕恶道;或生人中,亦口气臭恶,为人所憎。

若不作是事,名不妄语戒。

不妄语配信,真实不欺曰信,五行之土亦主于信,信则不妄语,故以不妄语配信也。

五、不饮酒戒,谓人若饮酒则纵逸狂悖,昏乱愚痴,无有智慧。

若不饮者,是名不饮酒戒。

不饮酒配礼,处事有则曰礼,五行之火亦主于礼,礼则防于过失,故以不饮酒配礼也。

十善,即十种的善业,即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不嗔、不痴。

十善是在五戒的基础上建立的,约身、口、意三业分成十种,内容包括“身三”,即不杀、不盗、不淫;“口四”、即不两舌、不恶口、不妄言、不绮语;“意三”、即不贪、不嗔、不痴。

身、口、意代表了行为、语言和思想。

一、不杀生,不杀生者,谓不害一切物命,即是止杀之善。

既不杀已,当行放生之善也。

以救生离杀生。

二、不偷盗,不偷盗者,谓不窃取他人财物,即是止盗之善。

既不盗已,当行布施之善也。

以布施离偷盗。

三、不邪淫,不邪淫者,谓不行邪淫欲事,即是止淫之善。

既不邪淫,当行清净梵行之善也。

以净行离邪淫。

四、不妄语,不妄语者,谓不起虚言,诳惑他人,即是止妄语之善。

佛教的五条基本戒律

佛教的五条基本戒律

佛教的五条基本戒律
佛教的基本戒律是五戒,不管出家在家都要遵守。

菩萨戒,也是以五戒为基础。

何谓戒?就是要行善,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要达到诸恶莫作,众善奉行,首先要把意识打扫干净,做到意业清净,口业清净,身业清净,就不会杀、盗、邪淫、妄语、饮酒,不会犯五戒。

不杀生,以慈悲为本,不要杀害生命,水陆空中、大的小的都不要残杀,不杀生就可以得长寿,将来就不再结怨,达到怨亲平等。

不偷盗,别人的东西不要拿,哪怕一分一厘都不要拿,养成一种廉洁、淡泊的行为,就很有福报。

不邪淫就是说在家居士,保持一夫一妻制,不能够淫乱,不破坏别人家庭婚姻,就可和谐。

不妄语,就是不说谎话,不说离间话,不说粗恶话,不说下流话,要说真实话、正直话、和合话、如意话,这才是真正的语言美,从心底到语言都很美。

不饮酒,因为酒是乱性的,学佛人要修定,保持最高的理智,饮酒就易干扰,使你失性,失了性就乱了。

包括白粉、麻醉品等都不能吃。

这五条戒很基本,发展开来就是十善业,哪十善?身业三种,不杀、不盗、不邪淫;语业四种,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意业三种,不贪欲、不嗔恚、不邪见。

能够持五戒十善,那么你纵然一生一世没得到解脱,但起码可以保持人身,不会堕恶道,保持人身就还可以进一步争取、上进,很殊胜,所以必须要遵守五戒十善。

佛教的戒律教育解析戒律对修行者的重要意义与应用

佛教的戒律教育解析戒律对修行者的重要意义与应用

佛教的戒律教育解析戒律对修行者的重要意义与应用佛教作为世界主要宗教之一,以其独特的教义和修行方式吸引着众多信徒。

其中戒律教育作为佛教修行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升修行者的道德修养和精神境界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本文将对佛教的戒律教育进行解析,探讨戒律对修行者的重要意义与应用。

一、戒律教育的原则与内容佛教的戒律教育以戒律为基础,通过规范修行者的行为举止和心态状态,来帮助修行者达到解脱和觉悟的目标。

戒律教育的原则主要包括尊重生命、爱护万物、远离恶业等。

具体而言,戒律教育内容主要包括五戒、十戒、二十二种不善行为等。

五戒是佛教最基础的戒律,分别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

五戒的遵守要求修行者在日常生活中远离恶行,以正畏避邪,积极培养善良品德。

此外,十戒和二十二种不善行为是在五戒的基础上进一步严格的要求,涉及到更多细节和内心净化的修行。

二、戒律对修行者的重要意义戒律对于佛教修行者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戒律教育可以帮助修行者保持纯净的身心状态。

通过遵守戒律,修行者可以远离恶行,保持心灵的纯洁和善良。

在修行的过程中,净化身心是非常关键的,只有摒除了负面情绪和行为,才能真正悟道。

其次,戒律教育培养修行者遵守规则的自律能力。

在佛教修行中,遵守戒律是一个持久而不断的过程。

通过戒律的约束和约束,修行者可以激发出自律的力量,培养自身品质。

这种自律能力不仅对修行有益,也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提高个人素质和道德修养。

另外,戒律教育也对修行者的个人成长和精神境界有着深远的影响。

戒律教育要求修行者遵守道德规范和法则,在修行的过程中锤炼了自己的品德。

通过遵循戒律,修行者可以增强自己的道德观念和忍耐力,培养慈悲心和智慧。

三、戒律的应用和实践戒律教育不仅停留在理论层面,更重要的是将其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佛教经典中有关于戒律的详细解释和说明,修行者可以通过学习和理解这些内容来应用于自己的修行过程。

在实际操作中,戒律的应用需要修行者具备正确的心态和态度。

八戒是指哪八戒

八戒是指哪八戒

八戒是指哪八戒
八戒是指:一戒杀生,二戒偷盗,三戒淫邪,四戒妄语,五戒饮酒,
六戒着香华,七戒坐卧高广大床,八戒非时食。

八戒全称为八关斋戒,是佛陀为在家弟子制定的暂时的出家修行的戒
律与斋法。

因为在家修行的人,家庭和社会的种种事务很繁忙,要想修行,障碍
也很多。

佛陀悲悯在家的弟子,为了让他们能够过一日一夜的出家人的清净生活,悟出出世的善因,又能够适应在家人生活的特点,所以特别制定了在
家人的出家戒,就是八关斋戒。

扩展资料:
佛教戒律分大乘和小乘两个系统。

小乘戒律后来集中在《律藏》,大
乘戒律则散见于大乘经典中。

中国汉传佛教虽为大乘佛教,但出家弟子的标志仍是受小乘佛教的具
足戒:比丘戒二百五十条,比丘尼戒三百四十八条或五百条。

因小乘戒是在印度制定的,传到中国后,因与中国本土的时间、地域
文化、社会背景的差异,中国的佛弟子们根本无法做到所有戒规,怕世人
以此来攻击僧侣,诋毁佛教。

不过,不管是何原因,在佛法进入二十一世纪,居士学戒已不再鲜见,律学不外露几乎做不到。

大小乘戒都不神秘。

佛制戒的目的是为了对治弟子的欲望、习气,规范僧团的共同生活的。

而戒律条文的制定也不是一时形成的,是随着佛陀对弟子们的度化以及僧
团中共同生活出现的问题,因时因地制定一些戒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佛教中的五戒、八戒、十戒、三宝分别是什么
五戒就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

《杂阿含经》卷三十三载:云何名为优婆塞戒具足?应远离杀生、不与取、邪淫、妄语、饮酒等,而不乐作,是名优婆塞戒具足。

可见五戒是在家优婆塞、优婆夷应持守的戒律。

佛教的戒律虽然有出家戒、在家戒的区别,但是一切戒律都是依据五戒为根本,所以五戒又称为根本大戒。

五戒的内容◎不杀生:就是不侵犯他人的生命。

大至杀人,小至杀死蟑螂、老鼠、蚊蚁等,都是杀生。

不过,佛教是以人为本的宗教,所以不杀生,主要是指不杀人。

杀人是犯波罗夷[极重罪],是戒律中的根本大戒,是不通纤悔的。

如果杀死蟑螂、蚊蚁等,是犯突吉罗[轻垢罪],属于恶作,虽然一样有罪,但跟杀人不一样。

此外,浪费时间,破坏物质,也是杀生,因为生命是时间的累积,所以浪费时间如同杀生;相同的,随便浪费物品也是杀生,因为物品是大众的资源,是大众集聚因缘而成的。

戒杀生,主要是培养我们的慈悲心,《涅盘经》说:‘食肉者,断大慈种,行住坐卧,一切众生闻其肉气悉生恐怖。

’所以佛教徒吃素,主要是不忍心杀害鸡、鸭、猪、羊等动物的生命,是为了长养慈悲心。

有人认为植物也有生命,但佛教认为动物有心识的反应,而植物只有物理的反应,因此吃素
不算杀生。

◎不偷盗:就是不侵犯别人的财富。

简单的说,不是自己的东西,未经许可便占为己有,就是偷盗;光天化日之下,强取他人的财物,更是盗窃。

根据戒律,盗取价值五钱[古印度摩揭陀国钱币单位]以上的东西,这样的偷盗行为,就犯了根本大戒。

平时顺手取用公家的信纸、信封、原子笔等,乃至借用东西末还,叫做不清净的行为,虽然不是犯了根本戒,但还是要负因果责任的。

在戒律中,最难受持的戒律,就是盗戒,因为凡将无主以外的东西,私自据为己有,就犯了盗戒。

◎不邪淫:所谓邪淫,是指合法的夫妻关系以外的男女爱欲行为。

例如强奸、嫖妓、重婚、诱拐、贩卖人囗、妨碍家庭、强迫别人从事卖淫等有伤社会风化的行为,都犯了邪淫戒。

至于心中恋慕某人,但末付诸行动,虽然没有触犯根本戒,但是心中不清净,烦恼妄想扰动,日子也不好过,而持戒的目的,主要是使身心清净。

邪淫,是社会混乱的导火线。

例如乱伦.雏妓问题,是文明社会的一大耻辱。

他如同性恋衍生的爱滋病,更引起了廿世纪的大恐慌。

如果人人都能持不邪淫戒,便不会发生这些问题;夫妻坚持不邪淫戒,则家庭是个和乐的家庭,社会是个守礼的社会。

◎不妄语:妄语,就是说虚妄不实的话,包括挑拨离间的两舌、恶毒伤人的恶囗、欺瞒不实的妄言、阿谀奉承的绮
语。

妄语依其性质又可分为:大妄语、小妄语、方便妄语三种。

大妄语:指没有证果的人,说证果了,没有得到神通,说得神通了。

此种未证谓证、未得谓得,是属于大妄语的行为。

另外说四众的过失,尤其说出家二众的过失,也犯了严重的根本大戒。

小妄语:见言不见,不见言见;是说非,非说是;乃至知而不言,不知而言,这些都属于妄语。

方便妄语;就是俗称的善意的欺骗。

譬如医生为顾及绝症病人的情绪,因此隐瞒实际病情,这种为别人利益着想而说的妄语,就是方便妄语。

◎不饮酒:虽然明指为酒,但是凡能刺激神经,使人丧失理智、败坏德行的东西,诸如大麻、鸦片、安非他命、速赐康、强力胶、玛啡、红中白板等,都是不饮酒戒所要戒除的。

五戒中的前四戒,所禁戒的行为本质就是罪恶,因此称为性戒;不饮酒戒是佛教五戒的特色,酒的本质虽非罪恶,但是饮酒容易引起世人诽谤,或诱发其他的性罪,因此称为遮戒。

《大毗婆娑论》卷百二十三说:印度有位优婆塞,由于饮酒,于是盗取邻居的鸡,犯了偷盗戒;烹杀做为下酒菜,犯了杀生戒;邻妇问起,他妄言说没看见鸡,犯了妄语戒;此时又见邻妇貌美,非礼她,犯了邪淫戒。

喝酒使人无惭无愧、丧失理智,由于喝酒而造下杀、盗、淫、妄等四重罪,所以应该戒除喝酒。

佛教中的五戒、八戒、十戒、三宝分别是什么?
【五戒】指三皈五戒中的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

不杀生是不杀伤生命;不偷盗是不盗取别人的财物;不邪淫是不作夫妇以外的淫事;不妄语是不说欺诳骗人的话;不饮酒是不吸食含有麻醉人性的酒类及毒品。

这五戒,是佛门四众弟子的基本戒,不论出家在家皆应遵守的。

【八戒斋】又叫做八斋戒、八关斋、八支斋,简称八戒。

一、不杀生,不杀有生命的动物;二、不与取,不取他不与之物;三、不非梵行,不作男女之媾合;四、不虚诳语,不说不符事实的话;五、不饮酒,不饮一切的酒类;六、不涂饰鬘舞歌观听,不身涂香饰花鬘及观舞蹈听歌曲;七、不眠坐高广严丽床上,不坐卧于高广严丽的床上,八、不非时食,不食非时之食,亦即过午不食。

离上述八种之非法为八戒,又因此八戒中之第八离非时食是斋法,故总名八戒斋。

【十戒】不杀生、不偷盗、不淫、不妄语、不饮酒,不著华鬘好香涂身、不歌舞观听、不坐高广大床上、不非时食、不捉钱金银宝物。

【三宝】佛,法,僧称为三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