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中国建筑的特征》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一等奖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一等奖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一等奖教案:中国建筑的特征一、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建筑的发展历史和特征;2.明确中国传统建筑的造型、结构、材料和装饰的特点;3.培养学生对中国建筑文化的认识和鉴赏能力。

二、教学内容:1.中国建筑的发展历史;2.中国传统建筑的造型特点;3.中国传统建筑的结构特点;4.中国传统建筑的材料特点;5.中国传统建筑的装饰特点。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教师出示中国传统建筑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讲授(20分钟)1.中国建筑的发展历史简要介绍中国建筑的发展历史,包括古代的宫殿和寺庙建筑、古代城市的建设和防御工事,以及现代建筑的发展。

2.中国传统建筑的造型特点详细介绍中国传统建筑的造型特点,包括建筑造型的平衡与和谐、飞檐翘角的独特形式、建筑的庭院布局和格局等。

3.中国传统建筑的结构特点讲解中国传统建筑的结构特点,包括木结构和石结构,以及斗拱、揭山、拼花等特殊结构形式。

4.中国传统建筑的材料特点介绍中国传统建筑所使用的材料特点,如木材、砖瓦、青石等,以及中国传统建筑为了适应地理环境和气候的特殊选择。

5.中国传统建筑的装饰特点讲解中国传统建筑的装饰特点,包括彩画、雕刻、琉璃瓦等精美的艺术装饰手法。

三、展示与讨论(15分钟)1.学生自由展示他们在互联网上找到的中国传统建筑的图片、视频等资料,与全班进行分享和讨论。

2.学生就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进行小组或全班讨论,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观点。

四、归纳总结(10分钟)教师逐条归纳学生讨论出的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以及学生在观察中发现的其他特点,总结形成学生的思维导图或简洁叙述。

五、拓展延伸(15分钟)将中国传统建筑与其他国家的建筑进行比较,探讨其异同,加深学生对中国建筑特点的理解。

六、作业(5分钟)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在家中或社区中继续观察和记录中国传统建筑,以及对其特点进行分析与评价。

四、教学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有了初步的了解,培养了他们的鉴赏能力和审美素养,锻炼了他们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教学设计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教学设计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中国建筑的特征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和特征;2.掌握中国传统建筑的基本构造和装饰特色;3.能够分析中国传统建筑的地域特色和历史演变。

教学重点:1.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和特征;2.中国传统建筑的基本构造和装饰特色。

教学难点:1.学生理解中国传统建筑的地域特色和历史演变;2.学生掌握中国传统建筑的基本构造和装饰特色。

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和展示图片,介绍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和特征;2.实地考察法: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了解中国传统建筑的实际特征;3.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中国传统建筑的地域特色和历史演变。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中国传统建筑的历史和特点,引导学生进入主题。

二、讲解(20分钟)1.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和特征:包括屋顶形状、建筑结构、装饰风格等;2.中国传统建筑的地域特色和历史演变:介绍不同地区的建筑风格和演变过程。

三、实地考察(30分钟)1.带领学生到校园内的一些具有中国传统建筑特色的建筑进行实地考察;2.学生观察建筑的外观、结构和装饰风格,记录自己的观察和感受。

四、小组讨论(20分钟)1.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他们讨论自己观察到的中国传统建筑的特征;2.每个小组选举一名代表,向全班汇报讨论结果,并展示自己的观察记录。

五、总结(1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引导学生思考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和意义。

六、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作业:要求学生选择一座具有中国传统建筑特色的建筑,详细介绍其特点和历史背景。

教学评估:1.实地考察成果:学生是否准确观察和记录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特征;2.讨论结果:学生是否能够合理分析中国传统建筑的地域特色和历史演变;3.作业表现:学生对中国传统建筑的理解和认识是否深化。

教学反思:1.教学内容是否新颖有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2.学生实地考察和小组讨论的积极性和表现;3.布置的作业是否能够巩固和深化学生对中国传统建筑的了解和认识。

(14)第11课:中国建筑的特征-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课文详解+教案设计

(14)第11课:中国建筑的特征-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课文详解+教案设计

(一)课文分析本文是一篇关于中国建筑的科学论文,阐述了中国建筑的主要特征,总结了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展示了中国建筑的独特魅力,表达了作者弘扬中国建筑优良传统的热切愿望。

作者是中国现代著名建筑学家,为研究、保护中国古建筑倾注了毕生的精力。

这样一位学者来介绍中国建筑的特征再合适不过了。

全文分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作者首先提出中国建筑体系是“独特的”这一观点,并从地域和历史,即空间和时间两方面阐述中国建筑的影响,语言简练准确,让人对中国建筑体系的独特性及影响力形成初步的认识,这是全文的引论。

如此有影响力的中国建筑具有哪些特征呢?在文章的第二部分,作者将这些特征概括为九点。

这九点可以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一)(二)说明中国建筑的总体特征:从立体构成来说,单个的建筑自下而上一般是由台基、主体(房屋)和屋顶三个主要部分构成的;就平面布局而言,一所房子由一个建筑群落组成,左右呈轴对称,主要房屋朝南,整个建筑群有主有从,有“户外的空间”。

(三)至(五)说明中国建筑的结构特点。

(三从整体上介绍了中国建筑的结构方法,即以“木材做立柱和横梁”的框架结构,并解释了中国建筑的力学原理,指出其与现代钢筋混凝土构架或钢骨架建筑从结构原则上是一样的。

(四)说明斗拱的作用,先给一个描述性的定义:拱是“弓形短木”,斗是“斗形方木块”,它们组合起来称“斗拱”。

斗拱不但可以减少立柱和横梁交接处的剪力,还具有装饰作用。

(五)说明“举折,举架”的作用,即屋顶形成斜坡或曲面。

在介绍结构特点的基础上,作者进入局部。

(六)至(九)介绍中国建筑外观、颜色、装饰等方面的特点。

(六)介绍屋顶,指出它是“中国建筑中最主要的特征之一”,并在与其他建筑体系的比较中,盛称“像翼舒展”的屋顶是我们民族文化的骄傲。

(七)从着色方面介绍中国建筑的特征,指出中国建筑在使用颜色方面是世界各建筑体系中最大胆的,不但在大建筑物中使用朱红色,而且还大量用彩绘来装饰木架部件。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

《中国建筑的特征》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和风格;(2)使学生掌握中国建筑的主要结构和材料;(3)培养学生对中国建筑艺术的欣赏和评价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观察和实例分析,让学生了解中国建筑的特点;(2)运用比较法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采用实地考察和手工制作,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国建筑艺术的热爱和自豪感;(2)提高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3)引导学生关注和保护文化遗产。

二、教学内容1. 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和风格(1)介绍中国建筑的总体风格,如对称、和谐、层次分明等;(2)分析中国建筑的主要结构,如木结构、砖石结构等;(3)讲解中国建筑的装饰艺术,如雕梁画栋、飞檐翘角等。

2. 中国建筑的主要结构和材料(1)介绍中国传统建筑的结构体系,如柱梁枋檩、斗拱等;(2)讲解中国建筑所使用的材料,如木材、砖石、琉璃等;(3)分析不同材料在建筑中的作用和审美价值。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中国建筑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和欣赏中国建筑的美;(2)提问:“你们对中国建筑有哪些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和风格;(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点评并总结。

3. 实例分析:(1)展示中国传统建筑的图片,让学生分析其结构和特点;(2)教师讲解实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中国建筑的风格和特点。

4. 课堂讨论:(1)提出问题:“中国建筑与其他国家的建筑有哪些不同?”;(2)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课后作业1. 让学生结合所学内容,选择一座中国传统建筑进行观察和分析,了解其结构和特点;2. 让学生绘制一幅中国建筑的示意图,展示其结构和装饰艺术;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和表现;2. 课后作业:评价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如内容丰富、结构清晰、表达准确等;3. 实践操作:评价学生在实地考察和手工制作过程中的表现,如操作规范、创新意识、团队合作等。

《中国建筑特征》教案

《中国建筑特征》教案

《中国建筑特征》教案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国建筑的特征和独特之处,掌握中国建筑的发展历程,培养学生对中国建筑文化的兴趣和鉴赏能力。

同时,通过设计小建筑模型的活动,促进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性思维。

二、教学内容1.中国建筑的发展历程2.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和风格3.中国传统建筑与西方建筑的比较4.学生设计小建筑模型三、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与激发兴趣(5分钟)通过一段短视频或图片展示中国传统建筑的美丽特色,激发学生对中国建筑文化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中国建筑与西方建筑的差异。

第二步:讲解中国建筑的发展历程(15分钟)1.介绍中国建筑的起源和发展历程,包括古代木构建筑、砖石结构建筑的发展。

2.分析中国建筑发展的原因,如地理环境、文化传统等因素对中国建筑的影响。

第三步:分析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和风格(20分钟)1.介绍中国传统建筑的基本构件,如庭院、屋面、廊道等。

2.分析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如注重对称和谐、讲究色彩搭配等。

3.考察中国传统建筑的不同风格,如四合院、宫殿式建筑等。

第四步:对比中国传统建筑与西方建筑(15分钟)1.对比中国传统建筑与西方建筑的差异,如建筑风格、建筑材料等。

2.分析中国传统建筑对于中国人文化认同的重要性和作用。

第五步:学生设计小建筑模型(30分钟)1.给学生提供各种建筑模型设计素材,如纸板、色彩纸、剪刀、胶水等。

2.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设计和制作中国传统建筑的小模型。

3.学生可展示自己设计的模型,分享设计过程和心得。

四、教学方法1.视频展示:通过短视频向学生展示中国传统建筑的美丽特色,激发学生的兴趣。

2.讲解与讨论:通过讲解和讨论的方式,使学生了解中国建筑的发展历程、特点和风格。

3.听说训练:通过提问和回答的方式,检验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4.动手实践:通过设计小建筑模型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性思维。

五、教学评估1.课堂讨论:通过提问和讨论的方式,检验学生对中国建筑特征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本文的基本概念和观点,如“中国建筑的特征”、“斗拱”、“瓦当”等;(2)掌握建筑描写的顺序、方法及其作用;(3)了解中国建筑的历史、艺术特点和文化内涵。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2)运用比较、分析等方法,探讨中国建筑的审美价值;(3)学会欣赏建筑艺术,提高审美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建筑的热爱和自豪感;(2)增强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提高文化自信;(3)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文化遗产,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点1. 理解并掌握本文的基本概念和观点;2. 分析建筑描写的顺序、方法及其作用;3. 了解中国建筑的历史、艺术特点和文化内涵。

三、教学难点1. 文本中一些专业术语的理解和运用;2. 中国建筑艺术特点的阐述和分析;3. 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合作探究能力的培养。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中国古代建筑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建筑特点;(2)简要介绍中国建筑的历史、艺术特点和文化内涵;(3)提问:请大家谈谈对建筑艺术的认识。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文章结构和主要内容;(2)要求学生勾画出文本中的关键概念和观点,做好笔记;(3)针对自主学习内容,进行提问检查。

3. 合作探究:(1)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探讨中国建筑的特征和审美价值;(2)每组选取一个代表进行汇报,分享讨论成果;(3)教师点评,总结各组的观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4. 课堂讲解:(1)讲解文本中的基本概念和观点,如“斗拱”、“瓦当”等;(2)分析建筑描写的顺序、方法及其作用;(3)阐述中国建筑的历史、艺术特点和文化内涵。

5. 课堂练习:(1)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举例说明中国建筑的特征;(2)选取一些建筑图片,让学生分析其艺术特点;6. 课堂小结:(1)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点;(2)强调对中国建筑艺术的理解和欣赏;(3)布置课后作业。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学设计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学设计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学设计作者:龚有志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2012年第11期【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体味本文准确生动、简洁严密的语言风格。

(2)过程与方法目标:引导学生“文寻其脉”,归纳文章的主要观点,并能自主探究体味语言的角度和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我国古代悠久的建筑艺术的热爱之情,树立科学意识;领悟作者寄寓文中的拳拳爱国心与浓浓的民族自豪感,培养正确的审美观念。

【教学重点】了解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并梳理文脉,体会本文的思路美。

同时,引导学生发现本文语言的文学性。

【教学难点】体会科普小论文类文章语言的准确性及体会文字下流淌的作者的情感,发现文章的语言美与情感美。

【教学方法】(1)设疑法(2)启思法(3)探究法【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提及2008年的汶川地震,相信每个人仍心有余悸。

大地崩裂,山川颤栗,多少高楼夷为平地。

然而,位于震中地区的报恩寺,这座千年古刹只受到小小的破坏,依然屹立在群山之间。

同样,在2010年的玉树地震中,玉树文成公主庙的外观居然没有明显损坏的痕迹。

这些古建筑群为何在遭受强震后安然无恙?它们到底有怎样的特征?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建筑大师梁思成的《中国建筑的特征》,相信我们能从中找到答案。

二.理读课文1.教师活动:文章题目是“中国建筑的特征”,那么,文中一共讲了几点特征?这几点特征分别是什么?请简要概括一下。

学生活动:自主找到相应文段,并运用正确的方法提炼出关键词。

如果遇到困难,教师适时点拨诱导。

互动结果:九点。

分别是个别建筑物的构成,平面布置,结构方法(木材结构),斗拱,“举折”、“举架”,屋顶,颜色,具有装饰效果的构件,其他装饰。

2.教师活动:读了这几点特征,那么你能告诉我,我国古建筑群为何在遭受强震后安然无恙吗?注意,从文中找理由。

学生活动:阅读文本,同桌互动交流。

互动结果:从三、四、五这几点特征可以看出,中国古建筑结构牢。

8《中国建筑的特征》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8《中国建筑的特征》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学设计学情分析《中国建筑的特征》是必修下册第三单元的第三课,是梁思成的自然科学小论文,主要讲述了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和“文法”“词汇”“可译性”三个方面,并呼吁要传承优良的建筑传统,文章说明事理形象且逻辑分明,单元导语中强调要培养学生阅读知识性读物的阅读方法,同时要分析作者阐释说明的特点,学习提示中有“学习文章用严密、准确的语言介绍事物、阐释原理的方法”。

学习提示为:“阅读本文,要注意文章如何用简介而又准确的语言介绍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重点把握所谓中国建筑的‘文法’和‘词汇’的含义;思考为何不同的建筑‘词汇’能表达不同的‘感情’;理解各民族的建筑之间的‘可译性’的问题……学习这篇文章要体会科技论文的特点,学习文章用严密、准确的语言介绍、阐述原理的方法,还要想一想作者的语文素养对他的研究与思考有什么帮助。

”教学目标1. 理解“文法”“词汇”“可译性”的含义2. 分析打比方、对比说明事理的方法3. 感受梁思成对于中国建筑的民族自豪感和作者兼容并包的文化视野和横贯古今的历史视野。

教学重难点重点:打比方、对比说理的说明方法。

难点:“文法”“词汇”的写作目的。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教师活动介绍梁思成即使成了半残之人,在二战期间不顾一切地在极端条件下致力于学术,用英文写成《图像中国建筑史》的故事。

然后听听学生的想法,你们觉得梁思成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那么,如此伟大的梁思成先生是如何向我们介绍中国建筑的特征的呢?环节一二:复习回顾教师活动上节课,我们已经将文章划分成了五个部分1~2 段:中国建筑体系概说3 段:概括中国建筑九大特征4~7段:总结中国建筑的“文法”和词汇8~9 段:各民族建筑之间的“可译性”意义10段:呼吁用中国建筑的优良传统。

并梳理了文章的结构为“总—分—总”,在讲解前两个部分时,我们说作者在写九大特征的时候呢没有随意而写,而是先介绍结构特征,再介绍装饰特征,在写作顺序上是由整体到局部,对局部的介绍又是从下到上,从内而外写的。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
支撑如此巨大重量的屋顶,需要什么样的下部结构呢?顶级的梁柱即将登场。屋架之下是种类达40余种的梁柱框架,它们像一个木结构机器彼此咬合衔接承托来自屋顶的全部重量。在梁柱框架之上还装有650攒斗拱,太和殿的斗拱数量庞大、种类丰富、构造复杂,且保存几乎完好无损,成为研究明清宫殿建筑斗拱特征极为珍贵的实例。除此之外,太和殿的梁、枋、垫板等木结构上都绘有以龙为主题的彩绘纹饰。
追问:找找九大基本特征中的关键词,作者概括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是按什么顺序展开的?哪些特征属于结构特征?哪些特征属于装饰特征?九大特征能否调换顺序?
预设:九大特征分别是个别建筑的特征、群体建筑的特征、结构方法、斗拱、举折举架、屋顶、颜色——朱红、部件的装饰作用、材料的装饰作用。按照由主到次、由整体到局部的顺序。
——梁思成《华北古建调查报告》1940年
任务5:思考《中国建筑的特征》的当代意义。
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2021年新型城镇化和城乡融合发展重点任务》,要求落实适用、经济、绿色、美观的新时期建筑方针,严禁建设“丑陋建筑”。
建筑是凝固的艺术,也是城市的名片,更是留给未来的印记。公共建筑既是城市品位的体现,也是城市文脉的凝结,更是城市审美的表达。从古至今,我们史上有很多经典,也不乏兼收并蓄的成功案例,成为一份给地球的礼物。
如今,在车水马龙的中华大地上,能够体现封建极权的完整建筑仅有太和殿一例。作为600年来中国重要历史事件的发生地,太和殿不仅是一个顶级的木构建筑,还是一个顶级的见证者。
任务3:怎么理解作者提出的“中国建筑的‘文法’”和各民族建筑之间的“可译性”
追问:这种具有特色的“文法”和“词汇”是如何形成的?
“研究中国建筑可以说是逆时代的工作。近年来中国生活在剧烈的变化中趋向西化,社会对于中国固有的建筑及其附艺多加以普遍的摧残。一切时代趋势是历史因果,似乎含着不可免的因素。中国建筑既是延续了两千余年的工程技术,本身已造成一个艺术系统……。除非我们不知尊重这古国灿烂文化,如果有复兴国家民族的决心,对我国历代文物加以认真整理及保护时,我们便不能忽略中国建筑的研究。……”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
(四)教学任务三:结合背景资料,理解本文的写作意图
【学生活动】分享课前收集的相关资料,探究引入语言学概念阐述建筑特征的写作意图
【教师活动】明确:本文写于1954年,正值新中国成立之初,随着北京新城建设的开展,古城的城墙和城门也随之面临被拆除的命运。作者从古为今用的立场出发,提倡我们要了解自己民族的建筑风格,用它的“文法”和“词汇”为新中国的建筑事业服务,在现代社会把我们民族优良的建筑传统发扬光大。阅读本文,同学们不仅可以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作者的科学探究精神,还能体会到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文法”: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
“词汇”:中国建筑中那些相对独立的建筑个体。
“可译性”:各民族建筑在实质上有“同一性质”,尽管各民族使用不同的建筑手法,建造出各种不同的建筑,但往往是出于同样的需要,解决同样的问题,甚至表达同样的情感,因而各民族建筑之间是相通的。
(2)明确:作者之所以引入语言学的术语而不直接用建筑学的术语,一是因为建筑学和语言文学虽是不同学科但有共通点,作者是从一个更大的体系——民族文化体系去思考比较,运用联系比较的思维方式,发表创见,设喻贴切二是将比较复杂的问题论述得通俗易懂,有助于非建筑学专业的读者深化对中国建筑规则的认识。
【学生活动2】小组讨论交流
(1)结合文本,简要说明:什么是中国建筑的“文法”和“词汇”?我们又该怎样理解各民族建筑间的“可译性”呢?
(2)在厘清三组关键概念内涵的基础上,进一步思考:作者为何引入语言学的术语而不直接用建筑学的术语?
【教师活动2】
(1)明确“文法”“词汇”“可译性”三组关键概念的内涵:
(五)课堂小结
【学生活动】尝试写出主问题的结论,并梳理解决问题的路径
【教师活动】课堂结论及阅读路径指导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10篇优秀版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10篇优秀版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一):【教学目标】1.学习和领会科普文章语言特色,并加以借鉴和运用。

2.用心探究和体会中国建筑的特征,结合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热情。

3.理清作者说明线索。

【教学模式】读写结合式模式就是学生在反复吟咏成诵,充分感悟文本基础上,并以此为素材而进行的文本再创造,以读悟写,以写促读的一种双向互进教学共赢的教学法。

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是指在课堂教学中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透过学生质疑、探究、归纳、整合从而获得知识技能和学习愉悦的方法。

【教学过程】温故知新激情导课请同学跟老师一齐重温下面的名句,大声朗读,看看它们描述的对象是什么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

王勃《滕王阁序》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

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

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

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高低冥迷,不知西东?杜牧《阿房宫赋》一个是滕王阁,一个是阿房宫。

一楼是点,一宫是面,一点一面构成了中国的建筑群,那么中国的建筑有什么特征呢?让我们跟随着我国当代建筑大师梁思成一齐去探究。

自主探究整体把握快速阅读全文,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哪些是属于结构特征?哪些是属于装饰特征?它们是按什么顺序一一展开的呢学生自主探究预设生成:中国建筑总体特征(12)(1)立体构成:台基房屋屋顶(2)平面布局:建筑群组成左右对称坐北朝南有主有次户外空间中国建筑结构特征(35)(3)结构方法框架结构(4)斗拱作用(5)举折举架作用中国建筑外部特征(外观、颜色、装饰等)(69)(6)介绍屋顶(7)着色特点(8)装饰特征(9)用材特点九大特征精要地概括出中国建筑的特征,既有形象生动的描述,又有理论层面的解释,从总体到结构到外部的说明顺序一一展开,其中(3)(4)(5)属于结构特征,(6)(7)(8)(9)属于装饰特征。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教案题目:中国建筑的特征探究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建筑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脉络。

2.掌握中国建筑的特征和特点。

3.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批判思维。

教学重难点:1.理解中国建筑的特征和特点。

2.了解中国建筑的发展和演变过程。

教学过程:一、导入(10分钟)1.给学生呈现中国传统建筑的图片,引导学生感受中国传统建筑的独特之处。

2.学生交流观点,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二、讲解(25分钟)1.简要介绍中国建筑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脉络,强调中国建筑的传统和独特性。

2.分析中国建筑的特征和特点:a.注重环境和地域特点:山水与建筑相辅相成,注重环境协调。

b.重视平衡和对称:体现“天人合一”哲学思想。

c.借鉴自然元素:透过建筑来表达自然元素的美感。

d.注重空间布局和功能合理性:以功能性为核心,体现人文关怀。

e.注重装饰和细节:以砖雕、石雕、木雕等手法进行装饰。

f.模仿和吸收外来文化:在保持中国传统建筑特色的同时,吸收外来文化元素进行创新。

三、案例分析(30分钟)1.展示中国古代建筑的典型例子,如北京故宫、苏州园林等。

2.请学生分析展示例子中体现的中国建筑特征和特点。

3.让学生就自己所了解的中国建筑进行特征和特点的讨论,引导他们发现建筑背后的文化内涵。

四、拓展延伸(25分钟)1.组织学生上网查找更多的中国古代建筑的例子,并分析其特征和特点。

2.设计小组活动,要求学生自行组队,以小组为单位设计一个传统中国建筑结构,并解释其特征和特点。

五、总结归纳(10分钟)1.让学生总结今天的学习内容,梳理中国建筑的特征和特点。

2.与学生共同总结建筑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

教学评价:1.观察能力:通过图片观察、案例分析等环节,学生是否能够准确地观察和分析中国建筑的特征和特点。

2.表达能力:在拓展延伸环节中,学生设计的建筑结构是否能够准确地体现中国建筑的特征和特点。

3.批判思维:在案例分析和小组活动中,学生是否能够发现建筑背后的文化内涵,并进行批判性思考和分析。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并掌握本文的主要概念和观点,如“中国建筑的特征”、“斗拱”、“瓦当”等。

(2)学会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如对比、举例、引用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文章内容。

(2)学会从多角度审视问题,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中国建筑的兴趣和自豪感,培养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1. 理解并掌握文章的主要概念和观点。

2. 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三、教学难点1. 对中国建筑特征的理解和把握。

2. 文章中所涉及的的专业术语的解释和理解。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激发兴趣:展示中国古代建筑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建筑特点。

(2)提问:你们对中国建筑有哪些了解?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文章,理解文章大意。

(2)让学生结合文章内容,自主学习相关专业知识。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文章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4. 深入讲解:(1)讲解文章中的专业术语,如“斗拱”、“瓦当”等。

(2)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如对比、举例、引用等。

5. 实践拓展:(1)让学生结合所学,举例说明其他中国建筑的特点。

五、课后作业1. 复习文章内容,巩固所学专业知识。

3. 结合所学,举例说明其他中国建筑的特点,培养审美情趣。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的方式,了解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程度。

2.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了解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复习和巩固情况,以及对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

七、教学策略1. 生动讲解:运用图片、模型等教具,直观地展示中国建筑的特点,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案例分析:结合具体建筑案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

3. 互动教学:鼓励学生提问、发表见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八、教学反思1. 反思内容:回顾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检查是否全面、准确地传达了文章的主要观点和知识。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新教材统编版语文必修下册第三单元第8课教学设计第8课《中国建筑的特征》目录一、素养目标二、教学素养三、预习任务四、作者背景常识五、鉴赏活动六、文本研读七、文本联读第8课《中国建筑的特征》一、素养目标1.理清文章结构脉络,了解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和“文法”。

2.品味文章的语言特色,学习借鉴运用。

3.感受中国建筑之美,激发热爱祖国的热情。

二、教学素养人们常说,世界上有三种不需要语言交流就可以达到心灵沟通的事物,那就是音乐、美术与建筑。

不同的建筑,有其相通性,但这些建筑又表现出了不同的特征。

“特征”就是指事物外表或形式上独特的象征或标志。

今天,我们要学习建筑大师梁思成先生有关建筑的文章,随着他的介绍去了解中国建筑的特征。

三、预习任务(一)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墁.地(màn)接榫.(sǔn) 屋脊.(jǐ)额枋.(fānɡ) 水榭.(xiè) 穹.宇(qióng)斗拱.(gǒng) 框.架(kuàng)(二)辨析下列词语,在横线处填上恰当的词语。

1.布置·布局[辨词] 二者都有“分布”的意思,但使用的范围不同。

“布置”,在一个地方安排和陈列各种物件使这个地方适合某种需要,或对活动做出安排。

“布局”,对事物的结构、格局进行全面安排;围棋、象棋竞赛中指一局棋开始阶段布置棋子。

[运用] ①校学生会打算召开各班班长和劳动委员联席会,布置一下包干区的划分区域和清扫要求。

②至此,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体系完成总体布局设计,“东数西算”工程正式全面启动。

2.典范·典型[辨词] “典范”强调其示范性,指可以作为学习、仿效标准的人或事物。

“典型”强调其代表性,指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或事件。

[运用] ①苏州园林是中国园林建筑史上的典范。

②他们是典型的悲观论者,喜欢杞人忧天。

(三)请在下列括号处填入本课中的成语并解释。

1.人们发现,无论走到哪个城市,目光所及,全是( )的高楼群、玻璃墙、霓虹灯、宽马路、大广场,很多具有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反映城市历史风貌和地方特色的古建筑屡遭破坏。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本文的主要观点,掌握中国建筑的特征及其历史演变。

(2)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

(2)学会从建筑艺术的角度,欣赏中国古建筑的美。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中国古建筑的热爱和自豪感,增强民族自信心。

二、教学重点1. 中国建筑的主要特征及其历史演变。

2. 文章的论证方法及批判性思维的运用。

三、教学难点1. 古代建筑专业术语的理解和运用。

2. 对中国古建筑艺术价值的深度鉴赏。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中国古建筑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古建筑的美。

(2)简介中国古建筑的历史地位和影响。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

(2)布置思考题,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进行思考。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课堂讲解(1)讲解中国建筑的主要特征及其历史演变。

(2)解析文章的论证思路和批判性思维的运用。

5. 实践环节(1)组织学生参观古建筑,进行实地考察。

五、课后作业1. 复习课文,整理课堂笔记。

2. 结合自身生活经验,谈谈对中国古建筑的认识和感受。

3. 选择一座古建筑进行深入研究,了解其历史背景、建筑特点及文化价值。

六、教学评价1. 知识与技能:通过课堂表现、作业和考试,评价学生对中国建筑特征的掌握情况。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评价学生对中国古建筑的热爱和自豪感,以及民族自信心的培养。

七、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以确保教学目标的实现。

反思内容如下:1. 教学内容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2. 教学方法是否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3. 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如何?4. 教学评价是否全面、客观地反映了学生的学习情况?八、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古建筑模型制作比赛,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2. 邀请古建筑专家进行讲座,让学生深入了解古建筑的构造和设计原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学设计
一、选材依据、地位和作用。

本文是必修5的说明文单元第一篇。

在必修2的基础上是一种提升与拓展,这篇文章的学习对后面几篇文章具有引导性,这篇简单的文章学好了,可以引起学生对说明文极大的兴趣。

二、学习目标:
1.引导学生理清作者的说明线索,列出课文的结构。

2.学习科普文章的语言特色。

3.训练学生筛选课文重要信息的能力,激发学生对我国古代悠久的建筑艺术的热爱之情。

三、教学方法:师生互动法、共同探究法、引导法
四、教学时数:1课时
五、教学流程预设
(一)导入新课,引起兴趣。

(让学生抱着对流失文化的伤感与带着对文化的尊重以及对了作者的敬仰态度去阅读文本)同学们!你们还是中国人吗?也许问这个问题大家觉得不可思议。

但是大家想一想:我们现在所在的教室、宿舍、政府建筑等等还是中国的建筑特征吗?没有。

只有在哪里还可以见到具有中国特色的建筑?寺庙、公园和古镇。

其实我们现在身边的许多建筑都是西方式建筑,而具有中国特色的建筑已经越来越少。

为何具有中国特色的建筑会越来越少呢?(讨论一下缘由:中国文化的流逝)其实我们今天好多具有中国特色的东西都在逐渐的流逝,比如代表我们的中国文化
的文言文只被越来越少的人接受。

其实我们的建筑文化在世界上都是非常丰富的,然而今天却在流失,那么我们想不想来了解一下中国建筑是什么样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对中国建筑有特殊感情的梁思成先生的一篇科普文章《中国建筑的特征》。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伟大的作者——梁先生。

(二)作者简介(主要介绍作者在建筑方面的治学精神和气质——重点让学生自己从《学练考》P42页的“写作背景”来了解作者对中国建筑的感情)
梁思成(1901—1972),我国著名建筑学家,清华大学教授,广东人。

1915年至1923年就学于北京清华学校, 1927年获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硕士, 1928年回国,到沈阳东北大学创办了建筑系,并任教授兼系主任直到1931年。

1946年为清华大学创办了建筑系,担任教授兼系主任到1972年。

1947年1月至1947年6月,作为中国代表担任联合国大厦设计委员会顾问。

梁思成教授长期从事建筑教育事业,对建筑教育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学术研究方面,梁思成教授自20世纪30年代起,对我国古代建筑进行了系统的调查研究,他生前写的许多有关中国古代建筑的专著和论文,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梁思成教授还以巨大的政治热情,对北京市的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提出很多重要的建议,并参加了北京市城市规划工作,参加了国徽的设计和人民英雄纪念碑、扬州鉴真和尚纪念堂等建筑的设计工作,对建筑设计的民族形式进行了探索。

(三)整体感知课文,明确本文的整体写作思路。

请同学们带着课后练习第一二题的问题阅读全文,整理本篇文章作者的思路。

明确:练习一:作者将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概括为九点。

这九点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至(二)说明中国建筑的总体特征。

(一)讲立体构成,单个的建筑自下而上一般是由台基、主体(房屋)和屋顶三个主要部分构成的;(二)讲平面布局,一所房子由一个建筑群落组成,左右呈轴对称,主要房屋朝南,整个建筑群有主有从,有“户外的空间”。

(三)至(五)说明中国建筑的结构特点。

(三)从整体上介绍了中国建筑的结构方法,即以“木材做立柱和横梁”的框架结构,并解释了中国建筑的力学原理,指出这与“现代的钢筋混凝土构架或钢骨架”从结构原则上是一样的。

(四)说明斗拱的作用,先给予一个描述性的定义:拱是“弓形短木”,斗是“斗形方木块”,它们组合起来称“斗拱”。

它不但可“用以减少立柱和横梁交接处的剪力”,还具有装饰作用。

(五)说明“举折,举架”的作用,即为了形成屋顶的斜坡或曲面。

(六)至(九)介绍中国建筑外观、颜色、装饰等方面的特点。

(六)介绍屋顶,指出它是“中国建筑中最主要的特征之一”,并在与其他建筑体系的比较中,盛称翘起如翼的屋顶是我们民族文化的骄傲。

(七)从着色方面介绍中国建筑的特征,指出“在使用颜色上,中国建筑是世界各建筑体系中最大胆的”,不但在大建筑物中使用朱红色,而且还大量用彩绘来装饰木架部件。

(八)介绍中国建筑的装饰部件,大
到结构部件、脊吻、瓦当,小到门窗、门环、角叶,都具有很强的装饰形状或图案。

(九)说明中国建筑在用材方面的装饰特点,有色的琉璃砖瓦、油漆、木刻、石雕、砖雕等,无不尽显中国建筑的装饰特征。

九大特征精要地概括了中国建筑的特点,既有形象生动的描述,也有理论层面上的解释,给读者一个明晰的印象。

(四)研读课文,讨论问题。

1、作者着重说明了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中的哪几项?
明确:作者总结出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并不是平均用笔的,而是根据重要程度或说明的难易程度有所侧重,重点说明的特征有:(二)平面布置,表现出中国院落文化的特色;(三)结构方法,体现了中国建筑结构体系的特殊性;(四)斗拱,是“中国建筑中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六)屋顶,斜坡飞檐是中国建筑的典型形象;(七)色彩,大胆使用朱红和彩绘成为中国建筑鲜明的特色。

2、怎样理解作者提出的“中国建筑的‘文法’”?
明确:这是一种比喻的说法,借语言文字中“文法”的术语来说明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

所谓“中国建筑的‘文法’”,是中国建筑几千年来形成并沿用的惯例法式,从建筑框架,到整体构成,从台基到屋顶,都有一定之规,有它的“拘束性”,但也有它的“灵活性”,体现在具体的建筑上,既表现出中国建筑的一贯风格,也具有独特的个性。

3、怎样理解作者提出的各民族建筑之间的“可译性”?
明确:这也是用“语言和文学”为喻。

各民族建筑的功用或主要性能是一致的,有相通性,但表现出来的形式却有很大不同,恰似不同民族的语言,表达同一个意思,语言形式却不相同一样。

所谓的“可译性”,是指各民族建筑在实质上有“同一性质”,可以透过其纷繁多样的表现形式解读出来。

(五)语言品味。

本文作者能够将中国几千年的建筑文化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呈现在我们眼前,这足见作者深厚的语言素养。

所以本文的语言是异常丰富的。

你看看作者本文语言上最大的特色是什么?然后讨论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三”。

(六)课外练笔及拓展。

调查一下我们家乡具有中国特色的建筑。

然后描写出来,试将本文作对比。

(七)反思与总结。

说明文最重要的是要让学生说明思路清晰,说出与众不同的特征,同时要让学生在说明文在这种枯燥的语言中体会说明文语言的生动、形象、简洁的特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