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和合文化在近代以来中国外交思想中的传承
广州中医药大学研究生政治课程《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政治考试题及答案要点
广州中医药大学研究生政治课程《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考试题及答案要点1.结合世界历史及科学技术的发展,运用马克思主义科技观,谈谈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观点和当代科技革命的重大意义的认识。
(20分)A 指在现代生产力中,同其他各构成要素相比,科学技术的比重已上升到第一位,科学技术在现代生产力和社会经济发展中越来越具有主导作用和超前作用。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且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
科学技术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动力。
首先,一部世界经济发展史就是先进生产力替代、淘汰落后生产力的历史,决定这一进程的直接原因是科学技术的进步。
尤其到了近代,科学技术从生产力的非独立因素变成了相对独立的因素,并越来越显示出其重要性。
其次,用科学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大幅度地优化我国产业结构,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将是我国先进生产力发挥作用的重要方式。
再次,当今时代,科学技术特别是高技术正日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焦点。
国家核心竞争力越来越表现为对智力资源和智慧成果的培育、配置、调控能力,表现为对知识产权的拥有、运用能力。
在知识和科技创新方面占据优势,就能在综合国力竞争中占据更有利的战略地位。
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是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目标的关键。
B 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
自古以来,科学技术就以一种不可逆转、不可抗拒的力量推动着人类社会向前发展。
16世纪以来,世界发生了多次科技革命,每一次都深刻影响了世界力量格局。
从某种意义上说,科技实力决定着世界政治经济力量对比的变化,也决定着各国各民族的前途命运。
进入21世纪以来,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兴起,全球科技创新呈现出新的发展态势和特征。
学科交叉融合加速,新兴学科不断涌现,前沿领域不断延伸,物质结构、宇宙演化、生命起源、意识本质等基础科学领域正在或有望取得重大突破性进展。
心得体会:中华和合文化的历史脉络和当代价值(最新)
心得体会:中华和合文化的历史脉络和当代价值(最新)心得体会:中华和合文化的历史脉络和当代价值(最新)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使之成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精神力量。
他系统梳理了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的中华和合文化的历史脉络,深入阐发了中华和合文化的丰富内涵以及历史意义和当代价值,将中华和合文化运用于治国理政实践中,创造性地传承、弘扬和发展了中华和合文化。
中华和合文化的历史渊源纵观中华民族5000年文明史,“和合”理念代代相传,深深植根于中国人的精神中,构成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甲骨文和金文已经出现“和”“合”二字。
“和”的初义是声音相应和谐;“合”的本义是上下唇合拢。
殷周之时,“和”与“合”为单一概念,还没有联用。
《易经》上说:“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
首出庶物,万国咸宁。
”天道、王朝、人事不断变化,各正性命,各得其所,天地万物保持最大的和合、和谐,是普利万物的首要因素,所有邦国都会因此得到稳定和安宁。
《尚书》上说,九族和睦了,就可以平理百官族姓,昭明礼仪。
百官族姓明理彰义,就能实现天下和谐。
《诗经》不仅提出“既且和平,依我磬声”,寄托了对社会和谐的向往,而且还蕴含和乐、和鸾、和旨、和奏、和鸣、和羹等美好理念。
“和合”二字联用,构成一个范畴,最早见于《国语·郑语》:“商契能和合五教,以保于百姓者也。
”意思是说,商契能把“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等“五教”加以和合,使百姓安身立命。
《国语·郑语》还记述了史伯的“和”“同”言论:和合中包含了不同事物的差异,矛盾多样性的统一,不同的东西彼此和谐才能产生世间万物,完全相同的东西则无所生。
春秋战国是一个“圣王不作,诸侯放恣,处士横议”的时代,群雄纷争、列国混战、生灵涂炭,顺理自然地使和谐、和平、和睦、祥和的生活成为人们的美好向往。
诸子百家中的不少思想家都阐述了“和合”理念。
浅谈传统和合思想的现当代价值
浅谈传统和合思想的现当代价值传统和合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历史内涵和价值观念。
在现代社会中,传统和合思想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当代价值,对于推动社会进步、传承传统文化、增强国家凝聚力等方面都有着积极的影响。
本文将从传统和合思想的内涵、现当代价值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传统和合思想的内涵传统和合思想源于中国古代思想体系,强调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和相互尊重。
传统和合思想融汇了儒、道、法、墨等多种思想,形成了独特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
“和”是传统和合思想的核心概念,强调了平等、和谐、包容、宽容等价值观念。
传统和合思想提倡了“仁爱”、“和谐”、“礼敬”等基本原则,对于人与人之间的相处、社会秩序、政治治理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1. 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在现代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不可避免,传统和合思想强调了“和”、“谐”等价值观念,可以帮助人们化解矛盾、增进理解、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在当今社会中,传统和合思想对于社会的和谐发展和稳定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可以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促进社会秩序和谐。
2. 强化道德观念传统和合思想强调了“仁爱”、“礼敬”等道德规范,可以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增强人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公德心,推动人们遵纪守法,诚实守信,促进社会秩序良好。
在当今社会中,传统和合思想对于强化社会的道德观念和人文精神有着积极的作用,可以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珍视传统文化。
3. 增强国家凝聚力传统和合思想强调了“和”、“谐”、“礼”等价值观念,可以帮助人们增强国家凝聚力,形成共同的价值追求和文化认同。
在当今社会中,传统和合思想对于增强国家凝聚力和文化自信有着积极的作用,可以帮助人们积极参与国家建设,共同维护国家团结和统一。
4. 传承传统文化传统和合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历史内涵和价值观念,传承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责任和使命。
在当今社会中,传统和合思想对于传承传统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可以帮助人们珍视传统文化,传承和发扬优秀的传统文化。
浅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外交中_和_思想的发展(1)
12 党史文苑 下 半 月 2009.04
专题研究
藏在两极格局下的各种矛盾开始浮出水面。 世界政治中的 矛盾呈现出多层次、复杂化的趋势。 民族矛盾、宗教冲突等 各种矛盾交织在一起,使世界政治变得更为复杂,严重威 胁到世界和平与发展。 在这种情况下,从维护和平的角度 出发,江泽民创造性地提出了世界多样性的观点。 他指出, 世界文明是多样性的, 每一种文明都为人类文明的一部 分,文明间的差异不可避免,但各种文明是可以共存的。 在 此基础上,他提出了“和而不同”外交思想,提倡国际关系 民主化和发展模式多样化,这为妥善解决各种矛盾、冲突, 提供了一条很好的思路。 “和而不同”,尊重各国、各民族在 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水平、文化等方面存在差别,强调要正 确地认识差异,在平等、互利、相互尊重的基础上通过协商 和平地解决矛盾冲突。
[关键词] 文化传统 “和”思想 和而不同 发展的过程中,可 以观察到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并能从中发掘出前进的力 量。 费正清说:“理解中国伟大的传统如同理解 19 世纪一 样重要”。 [1]中国文化传统的核心,就是“和”思想。 “和与中 和是中国文化精神的精髓。 和合是中国文化的首要价值, 是中国文化生命的最完善的体现形式。 ”[2]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外交思想的发展汲取了“和”思想,并对“和”的内涵不 断挖掘、发展。
二和思想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外交思想中的体现和収展一和思想在外交思想中的体现从外交哲学角度来说一个国家的外交实践背后所依托的价值叏向和文化积淀就是该国的外交精髓所在
专题研究
浅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外交中“和”思想的发展
马东博 张久安
(北京师范大学 北京 100875)
[摘 要] 历史的发展是不可分割的。 中国外交思想和外交实践背后所依托的价值取向和文化积淀,就是文化传统中的“和”思 想。 “和”思想,是贯穿于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外交思想的整个发展过程的一条主脉。 从文化精神价值角度出发,理清中国外交思想 发展过程中对“和”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对于研究中国外交思想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在大国外交中的作用与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在大国外交中的作用与影响中国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大国,在其外交交往中,传统文化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智慧,为中国在大国外交中的作用和影响提供了有力支撑。
首先,中国传统文化在大国外交中起到了桥梁的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注重和谐、尊重和包容,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和相互理解。
这种文化特质使得中国在与其他大国的外交交往中能够更好地建立起互信和友好的关系。
例如,中国古代的“礼”文化强调以礼待人,尊重他人的身份和地位,这种尊重和包容的态度使得中国能够更好地与其他国家进行外交交往,促进相互间的合作与发展。
其次,中国传统文化在大国外交中展示了中国的软实力。
中国传统文化深厚而博大,包含了丰富的哲学思想、文学艺术和传统习俗等。
这些文化元素不仅体现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也展示了中国的独特魅力和文化自信。
在与其他大国的外交交往中,中国传统文化的展示不仅能够吸引对方的兴趣,还能够增加对中国的了解和认同,从而提升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和地位。
此外,中国传统文化在大国外交中还具有塑造国家形象的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体现了中国人民的精神风貌和道德伦理。
这种文化特质在大国外交中成为中国塑造国家形象的重要资源。
例如,中国的“和为贵”、“和而不同”等价值观念,强调和平、合作和共赢,这种和谐的理念使得中国在国际社会中被看作是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为世界和平与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
最后,中国传统文化在大国外交中还具有文化交流和互鉴的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之处和与众不同之处,吸引了世界各国的关注和学习。
在与其他大国的外交交往中,中国传统文化的展示和分享,为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互鉴提供了契机。
通过文化交流,中国能够更好地传播自己的价值观念和文化特色,同时也能够从其他国家的文化中汲取营养,提升自身的软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综上所述,中国传统文化在大国外交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和影响。
它既是中国与其他大国建立友好关系的桥梁,也展示了中国的软实力和文化自信,同时还塑造了中国的国家形象,并促进了文化交流和互鉴。
浅谈传统和合思想的现当代价值
浅谈传统和合思想的现当代价值传统和合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体现了中国人民的民族精神和文化传统。
在现当代社会,传统和合思想仍然具有重要的价值,不仅在中国国内受到推崇,也受到了世界各国人民的关注和认可。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来谈论传统和合思想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
传统和合思想在现当代社会中具有重要的道德价值。
传统和合思想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互相尊重和关爱,以及家庭和社会之间的和谐相处。
在当今社会,道德沦丧、利己主义盛行的现象越来越严重,很多人忽视了传统的道德观念,导致了社会的不断恶化。
而传统和合思想则能够提醒人们要关爱他人,尊重他人,从而构建一个和谐的社会。
这对于解决当今社会中的诸多问题具有积极的意义。
传统和合思想在现当代社会中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如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佛家思想等,都在很大程度上强调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这些思想在当今社会中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们带给了人们对于生活、人生、自然等问题的深刻思考,对于塑造人们的文化自觉和精神追求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而传统和合思想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积淀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传统,具有重要的文化积淀和传承功能。
传统和合思想在现当代社会中具有重要的道德、文化、社会和人性价值。
在当今社会中,传统和合思想是我们应该重视和传承的重要文化遗产,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建设性意义。
我们应该在传承和弘扬传统和合思想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和发展它,以更好地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希望我们能够更加重视和深入思考传统和合思想在当代社会中的价值,让它在当今社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2000字】。
论“和合”传统文化对中国外交政策的影响
的结果 , 中国的儒 家思 想就构成 了中国文 化 的基本 内核 , 在两 千多年 的历史长河 中。潜 移默化地影 响着 中国人 的 思维方 式 。 在 儒家传统文 化 中, “ 和合 ” 文 化对于我 国外交
j 口目E 掘 譬
论“ 和合" 传统文化对中国外交政策的影响
曾庆 栋
( 华天涉外职业技术 学院 福建厦 门 3 6 1 0 2 2 )
[ 摘 要 ] 文化越来越成为影响一个国家、 一个地 区以及整 个国际关 系的重要 因素。作 为中国传统文化精 髓之 一的“ 和合 ” 思 想,
动写 照 , 在“ 大同” 世界中, “ 天 下为公 ” 的思想令 我们 感受 到 了儒 家思想 中的天 下主义 的世 界主义情 怀 。这使 得 中
国古代 的政治 活动有 时候是 民族 界限模糊 的 ,使得 古代
各个 民族 以惊人 的融合力 闻名于世 。它体现 了 中国人 最
根深 蒂 固的一个 愿望 , 即和谐。“ 协 和万邦 ” “ 天人合一 ” 所
绝 对又相对 , 既稳 定又不稳定 。比如 , “ 普天之 下” 到底 覆
以“ 和为贵 ” 是指 处理任 何事情 要 以和 为贵 , 用 和平 的手段来解 决问题 。中国政府 向来 主张用和 平的手段来 解 决 国际争 端 .注重依 靠 国际力量 和国际组织 来实现所
谓 的“ 天 下 太平 ” 。 主张 “ 天 下太 平 ” 的观 点 我们 可 以从
例子生动地反映 了中国“ 天下 主义 ” 的和平观 。 2 . “ 中和” 思想影响 了国家之 间的关 系处理 。 “ 和合 ” 文
浅谈传统和合思想的现当代价值
浅谈传统和合思想的现当代价值1. 引言1.1 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宝贵财富,是代代相传的文化传统。
传统文化承载着丰富的历史经验和智慧,是我们民族的根与魂。
在当今社会,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至关重要。
传统文化的传承可以使人们更加尊重历史,珍视传统。
通过学习传统文化,我们可以了解祖先们的智慧和品德,体会传统价值观的深刻内涵,进而传承和发扬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
传统文化的发展可以丰富我们的精神生活,激发人们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
传统文化中蕴藏着丰富的艺术元素和哲学思想,这些都可以启发人们的思维,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也可以增强民族凝聚力和认同感。
通过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可以让人们更加自信和自豪,从而形成团结一致,共同发展的良好氛围。
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对于当代社会有着重要意义。
它不仅是历史的延续和传承,更是对我们文化底蕴的珍视和弘扬。
只有不忘初心,传承好传统文化,我们才能走得更稳更远。
1.2 合理思想的探究与实践合理思想的探究与实践是我们应当关注的重要议题。
在当今社会,人们对于合理思想的追求和实践越发凸显其重要性。
合理思想不仅包括了理性思维和逻辑推理,更包括了道德伦理和社会公正等方面。
在这个多元化的社会中,我们需要对合理思想进行深入的探讨和实践,以引领我们更好地理解世界、处理问题,促进人类社会的和谐发展。
合理思想的探究是一种探索的精神,是对世界的认知和理解过程。
通过对合理思想的学习和研究,我们能够培养自己的批判性思维、逻辑思维,提高我们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合理思想的实践也是十分重要的,只有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才能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在当代社会,合理思想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需要懂得如何辨别真伪、取舍得失,而这都需要合理思想的指导。
只有通过不断地探究和实践合理思想,我们才能更好地驾驭和把握这个充满挑战和机遇的时代。
2. 正文2.1 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的意义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不仅是国家的精神支柱,更是我们民族的根基和价值观念的来源。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对中华传统“和合”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Changchu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第33卷第1期2020年1月Vol.33No.1Jan.2020“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对中华传统“和合”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张埔华(福建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福州,350117)[摘要]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治国理政的重要内容,是中国特色外交的重要表达,是超越民族和国家为谋求全人类利益而提出的中国方案。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秉承了中华传统“和合”文化的基因,彰显了传统文化中和而不同的社会观,天人合一的自然观,与人和谐、与邦和谐的交往观,最终实现合作共生的发展前景。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吸收借鉴人类文明成果,丰富了“和合”文化的内涵,以“一带一路”为依托拓宽了“和合”文化的当代实践表达,增强了“和合”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从而为其注入生机与活力。
[关键词]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华传统文化;和合文化[中图分类号]D820[文献标志码]A[作者简介]张埔华(1991-),女,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共党史与中国文化。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在治国理政的历史实践中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理念。
在深刻洞悉国内外局势、准确把握时代特征、深度关切全人类前途命运的基础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倡:“让和平的薪火代代相传,让发展的动力源源不断,让文明的光辉熠熠生辉,是各国人民的期待,也是我们这一代政治家应有的担当。
中国的方案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赢共享。
”[1]“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就是我国着眼于人类发展和世界前途命运而提出来的中国方案。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提出,借鉴了世界文明的成果,但首先是其厚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和发展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和合”文化的结果,反映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诉求。
对于两者之间的继承与发展关系,必须在分析人类命运共同体内涵的基础上进行考察。
中国传统文化与外交
中国传统文化与外交中国自古以来就拥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几千年的文明史为中国留下了无数的遗产,包括诗歌、绘画、哲学、音乐、戏曲等等。
这些文化遗产不仅是在中国国内广泛流传,也在世界各地展示着中国的魅力和文化。
在外交领域,中国传统文化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中国外交一向秉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推动着世界的和平与繁荣,得到了许多国家的赞赏和尊重。
而中国的传统文化则在外交上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是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强调“仁爱”、“礼义”,提倡“以德治国”,这些理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着重要位置。
中国外交中,中国也一直秉持着这些理念,通过和平的方式维护国家利益,主张国际社会要遵循国际法和基本的道德规范。
另外,中国的传统文化也注重谦虚、友善和尊重他人。
外交中,中国的外交官也是以这样的态度对待外国使节和国际组织代表。
中国外交官的这种低调、务实的外交风格,让国际社会对中国更加敬重。
同时,中国传统文化也在其他方面对中国外交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比如战国时期的《孙子兵法》被认为是一本与战争有关的著作,但在当代却被广泛地运用到了各种外交场合中。
孙子兵法中的“制敌于不战”的思想,强调谋略和政治手段,在今天的外交谈判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此外,中国文化在传播上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数千年来,中国文化得以顺利传承和发展,其中的秘诀是多种多样的世界文化通婚交流和借鉴。
中国的繁荣和文明的发展不仅是中国人民的努力和智慧的结晶,也离不开来自世界各地的文化交流。
总之,中国传统文化在外交领域中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成为中华民族对外交往中最宝贵的资源之一。
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将是中国外交走向更加广阔的未来的重要保证。
除了以上提到的儒家思想和孙子兵法,中国还有很多其他的传统文化元素在外交中受到广泛运用。
比如中国的书法、绘画、茶道、武术等等,都体现了中国独特的艺术之美和文化智慧。
这些文化元素在中国外交中也被充分利用。
例如,中国的礼仪之邦传统,强调以客为尊、以友为重、以和为贵的礼仪准则,在国际外交中具有很强的实践意义。
浅谈传统和合思想的现当代价值
浅谈传统和合思想的现当代价值作者:王鑫来源:《大经贸·创业圈》2019年第10期【摘要】“和合”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十分重要的思想之一,是我国古代先哲在对世界各种复杂事物的建构认识的基础上建立的一种哲学理论,反映出一种矛盾和谐观与动态和谐观。
“和合”思想从古代到现代经过了不断的完善和发展,对社会产生了深遠的影响。
至今,仍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如何继承和传扬和合思想,并探寻这种思想在当代的价值,是一项十分有价值的研究。
【关键词】和合思想现当代价值一、和合思想的内涵与渊源和合思想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先贤在实践中孕育出的哲学智慧。
在古文字中,和合两字最早见于甲骨文和金文,“和”的初义是声音相应和谐的意思,后来演化为调和、和平、祥和等含义。
“合”的本义是指上下唇的合拢,后来演化为结合、合作、聚合之意。
和合思想最早出现于先秦时期的著作《国语·郑语》“商契能和合五教,以保于百姓者也”中。
这里的“和合”主要指母慈、夫义、子孝兄友、弟恭这五种道德伦常的和谐存在。
《易传》中的“和合”思想是先秦“和合”思想的代表,其核心是阴阳的对立与统一。
“天人合一”、人与天地合德是它追求的最高目标。
春秋战国时期,儒、释、道等各种思想流派不断交融碰撞。
“和合”思想成为儒释道三家思想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各有千秋,各有侧重。
儒家思想中的“和合”强调人与社会的和谐。
道家的“和合”思想则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
佛教思想中的“和合”则强调人内心的和谐。
“人心和,则世界和”,内心和谐的重点在于净化心灵、以益人之心、宽爱之心、慈悲之心对待他人以及世间万物,致使天下太平,万物和谐。
二、和合思想的现当代价值(一)从人与自然的关系来看,人类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整体,和合思想强调天人合一,有助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古人很早就意识到了人与自然应当和谐共生,在天人关系上,道家提出“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主张人类要顺应自然,以自然法则为运行规律。
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外交的影响
中国是历史悠久的世界文明古国。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源远流长、绚丽多姿、跌宕起伏,兼容并蓄、影响深远的统一的复合体系。
中国传统文化对外交的影响是多层次、多方面的。
其中既包括好的方面也包括不好的方面,应该区别对待。
(一)好的方面外交道义:(仁爱原则、贵义原则、崇和原则)道义或道德都是以善恶评价为形式,依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内心信念用以调节人际关系的心理意识、原则规划和行为活动的总和。
通过确立一定的善恶价值标准和行为准则,道义或道德可用于规范人们的相互关系和约束个人行为,从而调节社会关系。
一、贵和尚中的影响:由于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中国历来主张以和为贵,这与与西方文化所倡导的竞争意识形成强烈反差。
贵和的意思是主张和谐,而尚中指的是主张中庸,不走极端。
天地万物存于自然之中,他们的运行却始终保持着各自的个性,而达到最大程度的和谐才是最为光明的前景。
在中国人与人的交往向来主张和谐,自然地,在国际间的合作中,中国也保持着这样的精神,求同存异,共同进步,以此构建和谐新世界,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作出一个大国应该有的风范。
建设和谐世界的目标是建立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世界,是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平发展理论的集成和升华。
现今,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更应该努力推进区域经济和全球经济合作,建立更完善的多边贸易体制,争取以“和而不同”的方式处理与他国的问题。
二、和平互利的国家关系:中国素以“仁义”为宗旨,与邻国和平共处时期远长于征战时期。
中国自古疆远民众、国力强盛。
但即使强盛如汉唐时期,也不曾超出本国领土范围外出侵略,而注重传播本国文明、接纳外国客商的和平外交,毫无保留地把本国文化成果贡献给全世界。
古代中国提倡“中外一体、天下一家”宽待外族政策。
如犹太民族自公元70年失国后,人口流散于东到印度,西到非洲至西欧的广大区域,在许多地方受到迫害。
而在宋朝流徙到中国开封的犹太人却受到宽厚待遇,获准维持原信仰和风俗,参加科举并与汉人通婚。
河北省中考道德与法治 专题复习五 坚持依法治国 建设法治国家(课时5我们共同的世界)全面演练-人教版
专题复习五坚持依法治国建设法治国家(课时5我们共同的世界)全面演练一、选择题1.(2018·某某某某)“中国是东方文明的重要代表,欧洲是西方文明的发祥地。
”正如中国人喜爱茶,而比利时人喜爱啤酒一样,它们代表了品味生命、解读世界的两种不同方式,既可以品茶品味品人生,又可以酒逢知己千杯少。
这段话说明( )①中华文化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文化②世界文化具有多样性和丰富性的特点③不同的文化可以多元和谐发展④世界各国文化要同步发展,同步繁荣A.①④ B.①② C.②④ D.②③2.(2018·某某某某)在《花开某某·盛放世界》这一面向全球发布的最新城市形象片中,展现了一对中外男女在某某相遇、相识、相恋的文化之旅:既有粤海关大楼、圣心大教堂等经典西洋建筑,更有陈家祠、广彩、广绣、粵剧、凉茶等广府文化名片。
该片反映了某某的文化特质是( )①尊重文化的多样性②不同文化包容共存③坚持中华文化自信④不同文化相互独立A.①②④ B.①③④C.①②③ D.②③④3.(2018·某某某某)《中庸》说:“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
”这启示我们在世界文化的交流中要( )①以一种世界的、开放的眼光,尊重每个民族文化的传统和个性②以平等的态度交流与对话,与世界人民友好交往③大胆地吸收和利用世界一切文明成果④学会接纳多元文化A.①②④ B.①②③C.②③④ D.①②③④4.(2018·某某黔西南)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世界经济越来越成为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
下列对于经济全球化认识不正确的是( )A.有助于世界各国经济的交往B.只对世界上的发达国家有利C.国家之间相互依存的程度日益加深D.为世界各国和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机遇5.(2018·某某某某)G20峰会、APEC会议、金砖国家领导人会晤、某某合作组织峰会……这些活动反映了( )①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②国际社会合作不断加强③各国消除了矛盾并形成利益共同体④世界多极化格局已经形成A.①② B.①④C.②③ D.②④6.(2018·某某达州)当今世界,一些国家和地区的人们依然生活在战争的阴影里,非洲粮食安全和人口营养不良问题日益严峻。
“和合”文化与当代中国文化外交思想的构建的论文
“和合”文化与当代中国文化外交思想的构建的论文“和合”文化与当代中国文化外交思想的构建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全方位的融入世界,在与不同国家、民族相互影响、相互联系之中,文化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文化外交已与政治、经济外交并称为中国外交工作的三大支柱。
中国历经五千年文明史,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和合”文化作为中国文化的精髓,在当代中国文化外交思想的构建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
一、中国“和合”文化的内涵“和合”之“和”意指不同元素可以共同存在,“和合”之“合”意指不同元素可以相容相通,二者合二为一,表示世间万物虽然千差万别但仍然可以相互交融,达致和谐。
针对“和合文化”,不同学者提出了不同的观点。
“和合”学的倡导者张立文教授将“和合”文化定义为“和生、和处、和立、和达、和爱”五原理,认为“和合”文化是一种融突的文化,五大原理是相互联系、缺一不可的五大中心价值①。
学者吴新文认为“和合既是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文化演化的客观过程,也是一种思维方式。
”②但是也有学者认为,称“和合”文化不是使中国的文化内涵更加明确了,而是更加模糊了,因为“和”与“合”是两个不同且相反的概念,将二者组合在一起并不恰当。
但是笔者认为:“和”主要是诉求和平的意思,并没有突出矛盾体之间的融合;而“合”则是强调不同事物之间矛盾的化解,最终达至整体和平、和谐的状态;“和合”文化是中国人安身立命的一种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有充分肯定世界多样性的融合,相信用“爱”可以融突,实现天下和谐的终极目标等基本特征。
二、“和合”文化运用于当代中国外交的时代意义改革开放拉开了现代中国崛起的序幕,目前这一事实基本得到国际认同。
但另一种不利于中国发展的声音——“中国威胁论”也愈演愈烈。
在全球化的今天,将“和合”文化融入中国外交,实现中国乃至世界的和平发展,成为一种时代需要。
(一)中国在世界的崛起,需要以文化为主要构成内容的软实力的支撑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中国迅速崛起。
中国传统文化对当代外交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对当代外交的影响【内容提要】从文化角度理解一国对外关系行为已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视角。
中国有着源远流长、底蕴深厚的文化传统,对当代中国外交战略、政策实践产生了潜移默化的深刻影响。
具体而言,传统文化的非宗教性质有助于保持中国外交的非扩张性;力求稳定、讲求秩序的保守性使中国更易于选择融入战略、维护现有国际秩序;整体主义的价值取向与整体性的思维方式令中国外交体现出独特的行为特征;道德本位的政治权力意识则赋予中国外交以自律性和理想主义风格,为中国承担起“负责任的大国”这一角色注入了内在的精神动力。
【关键词】传统文化/当代中国外交/影响一引言及综述传统文化与当代中国外交之间到底有没有关系?如果有,又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传统文化如何影响新中国自成立以来的外交战略、政策实践?回溯传统文化渊源、解读国际政治舞台上的精英人物身上所携带的文化基因,对于全面理解、正确判断一国的外交战略、政策走向无疑具有某种启示作用,从而构成一个重要的研究视角。
美国学者麦哲(Michael J. Mazarr)认为,“文化,是当前研究著作中最时髦的概念。
最近发表的大量论文、著作都指出,文化是驱使民族国家、其他机构团体乃至个人采取行动和自组动作的基本动力。
许多著作还强调,文化的重要性正日益突出"。
与此同时,中国学者也意识到这一研究路线的重要意义。
例如,王缉思指出,“外交行为受领导人思想意识的支配,而领导人的外交思想不仅是在对外部环境长期做出反应的基础上形成的,也是本国家、本民族的政治之化、观念形态的反映。
国际政治包含着不同国家利益的协调与冲突,也充满着不同思想原则的相互撞击。
因此研究一个国家,特别是大国的外交政策,必须联系该国的政治传统、价值观念,以至广义上的文化来进行考察"。
另外,中国国内的一些学者已试图从中国传统文化与哲学的视角来解读建国后不同时期、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外交政策。
这些研究的一个突出特征在于指出了中国传统文化与哲学中的和合文化、中庸之道、重义轻利等思想构成了中国外交"和平共处"、“和平崛起”的文化根源,并强调了中国自古以来的和平外交传统,其主要针对的目标是“中国威胁论”。
和合精神与中国的和平外交
国际关系学院学报 2007年第1期Journal of University of I nternati onal Relati ons,2007No11和合精神与中国的和平外交李亚敏,王以鹏(中共中央党校战略研究所,北京100091) [摘要]中华和合文化所提供的整体性、系统性的辩证思维视角,对中国的外交理念与外交战略的形成有深远的影响。
“协和万邦,亲仁善邻”的传统对中国当前“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睦邻区域和谐外交方针有深远的影响;“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的“和生”思想催生了维护世界多样性的和谐外交;“和为贵”、“和而不同”的伦理与处事哲学是中国国际秩序战略的哲学基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忠恕观是中国和平发展战略的理念之源。
[关键词]和合精神;睦邻外交;中国外交[中图分类号]D8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23489(2007)0120006204一中华和合文化人文精神源远流长,“和”、“合”二字都见于骨甲文和金文中。
“和”的初义是声音相应和谐,“合”的本义是上下唇合拢、结合的意思。
[1](P.460-461)春秋时期,和合二字相联并举,构成和合范畴。
从目前掌握的文献资料看,最早使用“和合”一词的是先秦典籍《国语・郑语》。
《国语・郑语》称:“商契能和合五教,以保于百姓者也。
”韦昭注:“五教,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
”意思是说,商契能把五教加以和合,使百姓能安身立命。
《国语・郑语》接着记载了西周末年史伯论“和同”:“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
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
故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
”(汉韦昭注:“杂,合也”)和蕴涵着“他”与“他”的关系,即相互差异的事物的融合或平衡。
譬如,阴阳和而万物生,金木水火土差异事物合而成百物等等,完全相同的东西不能生万物。
[2](P.76)后来,《管子》、《墨子》都提出“和合”范畴。
《周易》讲阴阳和合,《诗经》讲“和羹”,孔子讲“和为贵”,《老子》讲“知和日常”,《易传》讲“保合太和”,《太平经》讲“和合阴阳”,佛教讲“因缘和合”等等。
新时期中国外交思想的传统文化内涵
新时期中国外交思想的传统文化内涵作者:邢丽菊来源:《国际问题研究》2015年第03期〔提要〕传统优秀文化是中国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的重要理论基础。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领导人在许多重要外交政策的讲话中,善于把中国文化与当前世界形势的发展结合起来,展现了高度的文化自信和深邃的哲学内涵。
新时期中国外交思想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关联性、包容性、和合性、整体性等思维。
充满传统文化底蕴的中国外交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为世界和平发展做出了思想和实践贡献。
〔关键词〕中国外交、传统文化、新型国际关系、公共产品〔作者简介〕邢丽菊,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副教授〔中图分类号〕D8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52 8832(2015)3期0098-13中华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要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习近平主席多次强调指出,“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软实力”。
一、透过中华传统文化看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十八大以来,中国领导人在对外政策讲话中,经常透过中华传统文化来看中国与世界的关系。
(一)在复杂的世界局势中坚持走中国自己的道路习近平指出,中国不能全盘照搬别国的政治制度和发展模式,否则会水土不服,甚至带来灾难性后果,因为“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
”“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了才会知道。
”一个国家的发展道路合不合适,只有这个国家的人民最有发言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人民自己选择的适合本国国情的道路,要坚定不移走下去。
他指出,要正确认识中国,切忌“盲人摸象”,要想实现客观的认识,历史、现实都要看,物质、精神都要看,要有“治大国如烹小鲜”的态度,也要有“众人拾柴火焰高”的集体智慧。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_和_对中国外交的影响
第63卷 第2期2010年3月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Wuhan U niversity Journal (Philosophy &Social Sciences) V ol.63.N o.2Mar.2010.187~194 作者简介:肖 晞,吉林大学行政学院副教授,法学博士;吉林长春130012。
牛 勇,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硕士生。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一般项目(09Y J C810017);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09J ZD0037) [文章编号]167227320(2010)022*******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对中国外交的影响肖 晞 牛 勇[摘 要]文化是影响国家外交的重要因素之一,从文化角度理解一国对外关系已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视角。
中国有着源远流长、底蕴深厚的传统文化,“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以和为贵”、“和而不同”、“天人合一”是其深刻内涵的三个重要层面。
“和”作为中华文化的人文精神及价值理想,对当代中国外交的指导原则、发展道路和战略目标产生了潜移默化的深刻影响。
[关键词]文化;“和”;中国外交[中图分类号]D60 [文献标识码]A文化是影响国家外交的重要因素之一,一国制定和推行的对外政策并非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而是深受其植根的传统文化的影响。
目前,从文化角度理解一国对外关系已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视角。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所蕴涵的价值观念及行为准则不仅具有强烈的历史感,而且还带有鲜明的现实性,从最深处影响着包括当代中国外交在内的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
但是,非常遗憾的是,中国传统文化如何影响中国的外交战略和政策,仍然未得到足够的关注和专门的研究。
为了弥补这一不足,本文将在这一方面进行探索。
一、文化与外交由于文化有着极其深厚的内涵和广阔的外延,致使对文化的界定成为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没有一个能被所有学者所接受和认可的概念,不同学科和不同学者们对文化有着不同的理解与解释。
“和”思想的现代传承与回归
“和”思想的现代传承与回归本文阐述了“和”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分析了“和”思想在中国古代的实践路径,探讨了“和”思想在当代的境遇和回归问题。
指出,当今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需要和谐,“和谐社会”的重建,“和”思想的唤回以及被赋予新的内涵,对于中国来说是一个极为务实的创举。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时代命题一经产生,就被广泛认同。
这不仅是一个顺乎民意的发展目标,也成为一次重大理论创新。
标签:“和”思想;社会稳定;和谐发展;智慧;回归“和”是一种状态,一种方式,一种境界,一种目标。
“和为贵”是中国儒家文化一个极其重要的理念,反映人类社会几千年来所追求的理想的“和谐社会”。
在中国浩如烟海的优秀传统文化中,“和”思想成为古代哲学的核心范畴之一,贯穿于中国思想发展史的各个时期和诸家学派中,并得以传承、弘扬和发展,积淀为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核心内容和基本精神。
分析儒、道、释等诸多传统思想文化,可以看到,无论是儒教的“德治”管理之道、“中庸”处世之道、“正人正己”修身之道、“由道而德”教化之道,还是道家的“道法自然”、“为而不争”、“虚其心”、“正言若反”、“清静为天下正”等等,皆是“和”的目标、理念、思维、途径、方式等多向层面的延伸。
古代“和”思想所倡导的宇宙自然万物之间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自身的和谐以及国与国的和谐,将宇宙世界和人类社会间的所有关系纳入到这一哲学理念中,在哲学思想、文化传统上有其重要的理论价值,在维系社会稳定、促进社会进步、保持社会统一、推动社会发展中有着重要的历史作用,“和”思想也成为维护统治阶级利益,协调国家、社会和个人之间关系,保持做人根本的行为准则和精神工具。
一、“和”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代表。
探究“和”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首先要考证“和”思想在孔子创立的儒学思想中的地位。
关于儒学的核心,学术界历来有争论,基本上围绕孔子的“礼”、“仁”、“中庸”展开辩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6卷第3期2007年6月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 f Zhengzhou Institute o fA e ronautica l Industry M anage m en t(Soc ial Science Ed iti on)V o.l 26N o .32007.6收稿日期:2007-03-09基金项目:2003-2004年度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基金资助项目(AHSK03-0418);安徽师范大学专项基金资助项目(2004XZXII)作者简介:杨守明(1962-),男,安徽亳州人,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国际政治。
程又中(1953-),男,湖北浠水人,华中师范大学国际事务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华传统和合文化在近代以来中国外交思想中的传承杨守明1,程又中2(1.安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2.华中师范大学国际事务研究所,湖北 武汉 430079)摘 要:中华传统和合文化中涉及国家间关系的主要思想是 和平 、 合作 、 信义 。
中华传统和合文化在晚清政府外交思想中的传承是:从第一次鸦片战争到中法战争,表现为 天朝大国 的以 抚 为特征的恩威兼施;从中法战争到中日甲午战争,表现为以 信 来 保全和局 ;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入侵,表现为借助列强之力维持和平;从八国联军战争到辛亥革命,表现为 委屈求和 。
中华传统和合文化在民国政府外交思想中的传承是:从广东国民政府到南京国民政府以三民主义思想为主导;从南京政府成立到 七七事变 ,表现为对日妥协有 度 以及努力促和;从 七七事变 到抗战结束,表现为立足于战争,不放弃和平,并以 信 求和。
中华传统和合文化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思想中得到了很好传承。
关键词:和合文化;中国外交思想;传承中图分类号:D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1750(2007)03-0076-04一、中华传统和合文化及其国际关系原则主张恩格斯说: 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
[1]中国传统文化的产生同其他国家一样,都是起源于原始宗教。
在经历原始宗教阶段之后,具有政治因素的伦理道德就开始萌生,并进而替代了宗教意识所具有的社会作用和地位。
其原因是西周统治者通过总结、反思夏、商覆灭的历史教训,认为统治者的政治命运是由他自己的道德表现决定的。
于是在传统的原始观念中产生了第一个道德观念!!! 敬德 ,即崇尚道德修养。
与此同时,西周统治者还产生了 保民 思想,提出: 先知稼穑之艰难∀∀则知小民之依∀∀保惠庶民, (#尚书∃无逸%)可见,周人的道德观念具有很强的政治性。
除此之外,周人还从殷人的宗教观念中发展出 礼 的伦理思想,如 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 (#礼记∃曲礼%),以此来维持宗法的伦理秩序。
此后,儒家创始人孔子进一步发展了殷周之际的道德伦理思想,提出一个新的、内容极为丰富的道德规范 仁 ,其本质含义就是 爱人 。
它所表明的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相亲关系。
孔子把支配原始社会的氏族血亲之爱加以发展,扩大到广大地域的人际关系,把血亲之爱变成了人际关系普遍遵循的原则,主张: 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颜渊%),进而,他又提出了处理朋友关系的 信 的道德规范,他认为 信 即是仁,即是在朋友之间应遵奉的 爱人 的原则。
同孔子一样,孟子的 仁爱 也突破了血族的局限,主张天下一家亲,彼此相爱。
他说: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梁惠王上%)。
墨子在孔子的 仁者爱人 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 兼爱 ,即 爱人,待周爱人,而后为爱人 (#墨子∃小取%)。
即是说,爱人,要等到普遍爱了所有的人,然后才可以称为爱人,并且 爱无厚薄 (#墨子∃大取%),即爱是没有等级差别的。
上述 爱人 与 兼爱 的思想,为群体的生存和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基础,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核,当然也是中国和合文化的渊源。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核 爱人 、 兼爱 形成的同时,也形成了以 爱 为基础的处理国家间关系的思想观念。
首先,当论及国际关系原则时,老子谈到: 大邦以下小邦,则取小邦;小邦以下大邦,则取大邦 (#道德经∃第六十一章%),即大国对小国谦让,则取得小国的尊重;小国对大国谦下,则取得大国的容让。
墨子认为: 今天下无大小国,皆天之邑也 (#墨子∃法仪第四%),并说: 大不攻小也,强不侮弱也,众不贼寡也,诈不欺愚也,贯不傲贱也,富不骄贫也,壮不夺老也。
是以天下庶国,莫以水火毒药相害也。
(#墨子∃天志下%),即无论大国小国,都是天的国家,国家之间应做到不以大压小,以强凌弱,这样天下的国家,都不用水火毒药兵器互相残害了。
其次,当论及国家间冲突,造成天下大乱的原因时,墨子分析到: 诸侯各爱其国,不爱异国,故攻异国以利其国 , 察此何自起,皆起不相爱 (#墨子∃兼爱上%),即诸侯各爱自己的国家,不爱别杨守明,程又中:中华传统和合文化在近代以来中国外交思想中的传承国,所以才攻打别国。
细察国家之间发生战争的原因,都起源于互不相爱。
可见 爱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如此之重要,以至于兵家的军事思想也都体现着 爱。
孙子说: 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杀士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灾也。
∀∀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
(#孙子∃谋攻%)其主要含义是战争以运用谋略和外交手段取胜为上策,最差的手段是军事进攻以至士兵伤亡。
这就是 爱在古代军事思想中的体现,这也可以被看做当代 战争法中的人道主义原则的思想渊源。
总而言之, 仁、 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核,并由此形成 礼、 义、 信等道德规范以及 大同、 和而不同等思想观念。
这些规范和观念构成了中国传统和合文化。
传统和合文化中涉及国际关系的最主要内容是 和平、 合作、 信义。
因此,笔者所探讨的就是以 和平、 合作、 信义等传统和合文化在中国近代以来外交思想中的传承。
二、中国传统和合文化在晚清政府外交思想中的传承晚清是指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11年辛亥革命的70年。
这是清帝国由衰败走向灭亡,由 天朝上国走向割地赔款,丧失主权,面临瓜分的时期。
晚清政府的外交思想在这一时期虽然有阶段性的变化,但中国传统和合文化却始终贯穿其中。
1.从第一次鸦片战争到中法战争,清政府虽然签订了割地赔款等不平等条约,但仍然坚持天朝大国对待邻国(夷狄)的 怀柔政策。
在第一次鸦片战争开始之际,道光帝就提出了 上不可以失国体,下不可以开衅(#清宣宗实录%,道光二十年七月祭丑)的对外总政策,即是说,在保持中国的大国威严的前提下,主要采取 抚或者说 妥协的方式来对待英国的侵略,希望以此显示出大国皇帝的宽宏厚德,从而体现出中国的 大国以下小国的传统文化理念。
2.从中法战争到中日甲午战争,清政府的外交思想转变为 执行条约、 保全和局。
在经历两次鸦片战争之后,同治朝总结了过去道光、咸丰时期对外政策失败的教训,确立了 执行条约、 保全和局的外交思想。
同治政府认识到: 外交之道,我处心信而使彼不疑,守信之法,务在中国官民,均以条约为准。
同治政府认为,信守那些条约,就可以不使外国人生事,从而 保全和局。
这一外交思想来源于中国传统文化中处理朋友关系的道德规范!!!信。
但西方国家却不按照这一道德规范来对待中国,例如,在缔结 马关条约的谈判过程中,日方的谈判策略就是:同中国代表商谈,不谈道德,只能谈事实,中国对草案不论接受、拒绝、或各条修正,论点皆须以事实问题为限[2]。
可见,西方列强是不同中国谈 道德的。
因此,中国以 信义为出发点的外交政策最终是失败的,其标志就是 马关条约的签订,它使中国进一步沦为半殖民地的地位。
3.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入侵,清政府的外交思想是 以夷制夷,即借助一方的力量,制衡另一方侵略中国的行为,说到底也是为了 保全和局。
中日甲午战争使清政府深刻认识到, 执行条约并不能维持和平,因为中国没有保护自己、维持和平的力量。
而从 马关条约之后发生的 三国干涉还辽事件,使清政府产生了所谓 以夷制夷或者称为 借力维和的外交思想。
在这一外交思想指导下的最重要的外交实践是1896年 中俄密约的签订。
自三国干涉还辽后,清廷上下莫不感激俄国,都主张与俄 深相结纳,互为声援[3],都主张给俄国以好处、同它订立援助中国的密约。
当李鸿章作为中国特使到俄国后,俄方提出了在中国东北修铁路的要求,沙皇说: 东省接路,实为将来调兵捷速, 将来英日难保不再生事,俄可出力援助。
惟华自办恐力不足[4]。
可见,沙皇非常明白中国因力量不足,想借助俄国力量维持和平的心理。
当 中俄密约签订后,李鸿章回到上海时洋洋得意地说 二十年无事,总可得也。
由此可见,中国不惜牺牲国家主权,同意俄国在中国修铁路的最终目的,不是通过军事同盟进行侵略和扩张,而是维持和平局面,也就是说,在中国人的头脑里,总丢不掉 和平这根线。
4.从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到辛亥革命,清政府的外交思想是 委屈求和。
中俄密约的签订和李鸿章出访英、法、德、美四国试图达到 联络西洋,牵制东洋的要策,最终是以八国联军侵略中国而宣告彻底失败。
在追求和平外交思想的尝试一次次失败后,从1901年 辛丑条约的签订到1911年辛亥革命的暴发,清政府选择了完全屈服于帝国主义列强的 委屈求和的外交路线。
三、中国传统和合文化在 中华民国政府外交思想中的传承就南方的国民政府来说,其外交思想的发展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从广东国民政府到蒋介石南京政府成立之前,国民政府把 力图改正条约恢复我国在国际上自由平等的地位作为对外政策的基本原则,并以新三民主义作为这一时期的外交指导思想。
而三民主义的产生,用孙中山自己的话说就是: 余之谋中国革命,其所持主义,有因袭吾国固有之思想者,有规抚欧洲之学说事迹者,有吾所独见而首创者。
[5]可见,在三民主义的三个思想来源中,中国传统文化排在第一位。
在具体解释中国传统文化对 民族主义思想所产生的影响时,孙中山说:余之民族主义,特就先民所遗留者,发挥而光大之。
随着时势的推移,又把以 排满为主要内容的民族主义,发展到 对于世界诸民族,务保持吾民族之独立地位, 以期于诸民族并驱于世界,以驯至于大同。
[5]在说明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 三大政策的思想来源时,孙中山说, 联俄是因为 夫苏维埃主义者,即孔子之所谓大同也[6],总之,孙中山的外交思想中蕴含着丰富的中国传统道德观念。
他说: 讲到中国固有的道德,中国人至今不能忘记的,首是忠孝,次是仁爱,其次是信义,其次是和平。
[7]2.从1928年到1937年南京国民政府时期,蒋介石对第3期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6卷日本采取妥协政策,这一政策背后的思想,仍然是中国传统的 谦让、 容忍、 和为贵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