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城区26课六年级语文导学案
六年级语文上册 第26课 将相和教案 语文S版
将相和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过程与方法: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念:理解课文内容,从蔺相如为了国家利益,对敌不畏强暴,机制勇敢和对友胸怀宽广,忍辱推让的好品质,从中受到启示和教育。
二、教学重点1、理解三个故事的原因和结果。
2、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
三、教学时间两课时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引入,整体感知。
1、同学们,你们喜欢历史故事吗?为什么喜欢?你知道的历史故事有哪些呢?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个历史故事--板书:将相和2、请同学们读课题。
看到课题时,你想到了哪些问题呢?3、(检查预习〕通过预习,你解决了哪些问题?(学生板书文中出现的三个小故事)还有什么问题没有弄明白呢?二、深入探究。
下面,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来读书。
1、请你选择你喜欢的一个故事读,说说你读懂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解决了哪些问题?2、全班交流。
相机指导朗读。
3、你喜欢谁?为什么?(学生板书自己喜欢的理由,就是人物具备的品质)4、他们两个人使我们喜欢的相同之处是什么呢?(爱国之心)三、作业。
选择自己喜欢的故事,自由结合,练习表演故事。
第二课时一、回忆。
1、说自己弄明白的问题。
2、提出自己没有解决的问题。
这三个故事之间有怎样的联系呢?二、深入探究。
1、继续读书,讨论这些问题。
继续讨论。
2、交流。
三、表演。
小组表演自己喜欢的小故事。
大家认真看,看后做评论:哪里演得好,哪里不好,为什么?四、总结。
1、通过学习,解决了哪些问题?有什么收获?获得了什么启发?2、有哪些不满意的地方?如何修改?3、还有哪些问题?我们课下讨论,查找资料解决好吗?五、作业。
小组合作,编写课本剧。
六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第26课我的伯父鲁迅先生|部编版
小学六年级语文与学案班级:姓名:时间学习内容18、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主备王秀兰课时二课时四、探究与讨论:(1)伯父摸着胡子,笑了笑,说:“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
”探讨:伯父说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你想,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请结合时代背景理解鲁迅先生这句话的深刻内涵。
(3)他们把那个拉车的扶上车子,一个蹲着,一个半跪着,爸爸拿镣子夹出碎玻璃片,伯父拿硼酸水给他洗干净。
他们又给他敷上药,扎好绷带。
本段用()、()、()、()、()、()、()七个动词,表现了鲁迅()品质。
(4)这时候,我清清楚楚地看见,而且现在也清清楚楚地记得,他的脸上不再有那种慈祥的愉快的表情了,他变得那么严肃。
他没有回答我,只把枯瘦的手按在我的头上,半天没动,最后深深地叹了一口气。
鲁迅先生在救助车夫以后,为什么脸上变得那么严肃?他在想什么?(5)、鲁迅先生是如何关心女佣阿三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O (6)伯父之所以得到那么多人的爱戴是因为:(7)第一部分与后面部分的关系是()。
(8)课文最后一自然段在全文的作用()。
五、拓展延伸1、对于鲁迅先生的逝世,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人流泪?2、齐读最后一自然段。
3、如果你当时就在调研现场,面对鲁迅先生慈祥的面容,你有什么话想说,请把它写下来。
(日记本上完成)学习内容主备课时二课时【资料补充】主备学习内容课时板书设计:。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26课《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设计及反思(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26课《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设计及反思教学目标:1、理解运用“囫囵吞枣、恍然大悟”等词语。
2、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给文段加上小标题,品悟关键语句的深刻含义。
3、学习通过具体事情写一个人,表达出自己的情感。
4、体会作者对鲁迅先生的怀念,感受鲁迅先生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的崇高品质。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给文段加上小标题,品悟关键词句。
2、学习通过事情写一个人,表达自己的情感。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对鲁迅先生的怀念,感受鲁迅先生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的崇高品质。
教学策略:1、生词教学通过查阅资料、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实际等方法理解词语。
如:“吊唁”可出示祭奠类照片加以理解;“囫囵吞枣”“张冠李戴”“恍然大悟”可结合自身生活实际进行理解;“饱经风霜”可以通过联系上下文,感受文中车夫生活的艰辛。
2、阅读理解抓住这些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思考:课文写了关于鲁迅先生的哪几件事?你能给每件事加一个小标题吗?你认为鲁迅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你是从哪些词句体会到的?让学生在自主思考中披文入情,既学习了阅读理解的方法,又品味了文字的魅力,还能更好地理解文本的情感。
“通过具体事情写一个人,表达自己的情感”是本单元的重点学习内容。
学生在此基础上进行朗读,体会作者对鲁迅先生的怀念,感受鲁迅先生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的人格魅力。
3、表达运用学习通过具体事情写一个人,表达自己的情感。
通过回忆的五件小事,让学生体会到鲁迅先生风趣幽默,爱憎分明,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的崇高品质,感受到作者对伯父鲁迅先生的爱戴与怀念之情。
从而使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将方法灵活运用在自己的习作中,让学生真正从学过走向学会。
课前准备:1、预习提纲(1)初读课文,借助资料理解“吊唁、囫囵吞枣”等词语。
(2)再读课文,想想鲁迅先生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多媒体课件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流程:一、悲壮之景展眼前,未成曲调情先染1、(出示课件:人们送别鲁迅先生场面的图片;播放悲伤的纯音乐)师:1936年10月19日,一颗伟大的心脏永远停止了跳动。
六年级语文教案26课
26 月光曲第一课时总第60课时 12月14日第十六周周三教学内容:初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教学目标1、自学本课生字新词,理解词义。
2、初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重点、难点:扫除文字障碍,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
同学们,也许你们听说过《月光曲》这一钢琴曲的名字,你们想知道这首曲子是谁谱写的吗?你们想知道这首曲子是怎样谱写成的吗?那么,我们就先来听一听《月光曲》,然后再带着问题学习课文吧!(教师放《月光曲》请学生欣赏。
)二、自学本课生字新词。
1.请学生默读课文,画下不认识的生字和词。
(1)读准字音qùn券这个字的声母是“q”,不是“j”,特别注意引导学生读准字音。
(2)记住字形。
生字中,有两个字的字形容易写错,我们可以这样指导学生。
“券”,下半部分是“刀”,我们可以这样记:“盲”,上半部是死亡的“亡”字,“亡”是丢失的意思,眼睛丢失了,不就瞎了,成了盲人了吗?所以“亡”不要写成“云”。
(3)理解字义。
课文中有的词语,学生理解起来不容易,我们可以通过不同的方法让学生记忆。
例如:①通过查资料或查字典记住词语。
莱茵河:西欧最大的河流,发源于阿尔卑斯山北麓,流经奥、德、法、荷等国,全长1320公里,流域面积约25万平方公里。
②用比较法理解词语。
幽静、恬静、安静这三个词语都有静的意思。
但是,“幽静”比“安静”更静,多用于形容环境、夜色等。
如:清晨,校园十分幽静。
恬静:安静、宁静。
安静:没有声音,没有吵闹和喧哗。
③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词语。
入场券:就是我们用来进入场地的票据。
④抓住重点字理解。
入场券:抓住“券”,“券”就是票据或作凭证的纸片。
那么“入场券”,本课就是指听贝多芬演奏作入场凭证的纸片。
⑤有的词可以采用拆合法理解。
水天相接:先解释“相接”,即“连接起来”。
水天,就是水和天。
把拆开的两个词合起来解释,就是水和天连接起来。
微波粼粼:粼粼,水清澈的样子。
微波,微小的波浪。
S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26课《理想的风筝》导学案
《理想的风筝》导学案【学习目标】1.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体会刘老师是一个对工作、对生活有着强烈的爱与崇高的追求的人;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3.引导学生学会“哽、蜈、蚣、翩”4个会认字,掌握“风筝、哽咽、翩翩起舞、忠厚、酸涩、沉醉、精妙”等词语。
【学习重点】了解作者回忆了刘老师的哪几件事。
【学习难点】探究刘老师是一位怎样的老师。
【学习指导】自读——体会——表达——感悟【知识链接】苏叔阳是当代著名作家。
他自己曾遭受过不公正的待遇,也曾身患绝症,但他笑对生活,顽强、乐观地与命运抗争,为人民奉献了大量的优秀作品。
【学习过程】一、基础达标。
1.你会注音并组词吗?哽( ) 蜈( )蚣( ) 翩( )2.你能结合课文理解下列词语吗?哽咽:翩翩起舞:忠厚:酸涩:沉醉:精妙:擎住:3.近义词舒展()天穹()不由自主()慈祥()酸涩()沉醉()各式各样()4.反义词强壮()沉重()清楚()强烈()二、初读。
整体感知。
3.自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互相交流学习方法。
4.课文按(不同内容,不同时间),分成(三)部分: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写(春天柳枝染绿,风筝竟翔的美景;)第二部分(第4一l 0自然段)写(刘老师外貌、性格工作特点和生活片段;)第三部分(第11—1 2自然段)抒发了(“我”对刘老师深深的思念。
)三、再读课文,归纳大意,理解感悟。
5.课文讲了刘老师的哪几件事?分别可以看出刘老师的什么特点?四、精读。
重点突破。
6.第2自然段描写春天的景色,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答:作者用拟人的手法,描写了春天景物的生机勃勃、生意盎然,从而触景生情、睹物思人,引发对刘老师的深切怀念,为下文做好铺垫。
7.为什么我一看到春天的一些景物,就不由自主地想到刘老师?而刘老师留给我印象最深的为什么是放风筝?8、第3自然段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答:承上启下。
9、填空(1)第4自然段第第一句通过描写刘老师的(外貌),突出了刘老师(慈祥)、(忠厚)的性格。
2018年秋语文S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26课《将相和》导学案(教师版)
2018年秋语文S版六年级语文上册26、将相和课型:精读课教材分析:这篇课文是根据司马迁《史记》中的《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的。
它以战国时期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和廉颇两个主要人物的活动为线索,讲述了这将相之间从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三个生动的故事,文末的“从此以后,他们俩成了好朋友,同心协力保卫赵国”既照应了题目,又暗点了中心。
三个故事中,都对人物的语言、行动作了精当、简明的记叙,既赞扬了蔺相如勇敢机智、不畏强暴的品质,又赞扬了廉颇勇于认错、知错就改的精神,更赞扬了他们俩能顾大局、识大体、以国家利益为重的共同的爱国思想。
这三个故事都有矛盾的发生、发展和结果,有相对的完整性和独立性。
三个故事之间紧密联系:第二个故事是第一个故事的发展;前两个故事的结果又是第三个故事的起因,合起来构成“将相和”这一更加曲折而完整的故事,有很强的可读性和吸引力。
学情分析:这个班级的学生大多本性纯朴,学习踏实,有比较良好的学习品质,对语文学习比较感兴趣,课上注意力集中,能在教师的主指导下积极思考。
五年多的学习中掌握了一些基本的阅读方法,具有初步的理解、感悟的能力,能在品味语言文字的基础上体会文章主题,有近二分之一的学生思维活跃,能够积极主动地与教师和同学交流。
但农村孩子由于条件所限,语文课外知识较为匮乏,在学习本组课文之前,只有极少同学知道一些《史记》的作品,对廉颇和蔺相如的深刻了解普遍缺乏。
接触本组课文后,学生通过资料搜集,开始对人物有些了解,通过引导产生了想对历史人物进一步深刻了解的欲望。
所以教学中要加强引导学生对《史记》的学习兴趣,指导用“言行——品质”的方法去感悟人物形象,提高阅读历史故事的能力。
教学目标:1、读懂课文内容,认识故事主要人物蔺相如和廉颇的性格品质。
领悟三个小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文章的命题方法。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简要地讲述故事,用小标题概括每个故事,并任选课文中的一个故事,编成剧本在班上表演。
2019年六年级语文上册 第26课《回忆鲁迅先生》导学案西师大版
2019年六年级语文上册第26课《回忆鲁迅先生》导学案西师大版学习目标:1、了解课文背景,整体感知课文,体会伟人鲁迅日常生活中平易温和的一面。
2、学习本文从撷取生活琐事中去展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3、学习鲁迅先生克己待人待客、关爱亲人、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的精神。
学习过程:一、明确目标(自读目标,明确本节课的方向,课堂上才能做到有的放矢)二、课前热身(充分利用提前学习学案的时间,对课文进行预习,感知。
)(一)背景说明及人物介绍1、创作背景鲁迅说过:“想看好花,一定要有好土。
”又曾表示:“只要能培一朵花,就不妨做会朽的腐草。
”为了培育萧红这朵中国三四十年代中国女性文学园圃的奇葩,鲁迅甘作春泥,甘为人梯,在她的作品中倾注了大量心血;鲁迅去世之后,萧红从悲痛中振作起来,陆续出版和发表了《马伯乐》、《回忆鲁迅先生》、《呼兰河传》等名篇佳作。
这些作品又像春泥一样,继续滋养着中国文坛的茂林佳卉。
鲁迅和萧红之间的情谊已经成为文坛佳话,被千千万万的读者传诵……在林林总总的鲁迅回忆录中,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一枝独秀。
它不仅是鲁迅回忆录中的珍品,而且是中国现代怀人散文的典范,是敬献于鲁迅墓前的一个永不凋谢的花环。
由于作者萧红跟回忆对象鲁迅之间有着直接交往,对回忆对象充满着缅怀崇敬之情,素材又来自于亲历、亲闻,因此作品不仅富于史传性,而且也富于文学性。
2.关于萧红萧红,1911年出生于黑龙江省呼兰县一个地主家庭。
1930年为了反抗父母包办的婚姻离家出走。
1932年认识萧军并与之结为志同道合的伴侣。
1934年在鲁迅的帮助下和萧军一起来到上海。
抗战爆发后,上海沦陷,萧红到了香港,1942年病逝于香港九龙。
主要作品有:《生死场》、《马伯乐》、《呼兰河传》、《小城三月》。
3.关于鲁迅我们曾经学过鲁迅的文章和,请说说自己对鲁迅本人及他的作品的了解。
(二)自读课文,做好预习批注。
1、标明本文的18个小节。
(每小节以自然段之间所空一行为标志)2、标出读不准的字音和不理解的词语。
六 年级 语文 上册26课导学案
温馨寄语
让我们随着本组课文的学习,一起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吧!
班级
上课
时间
主备人
审核人
课题
2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正确读写生字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辨课文中哪些是实在的事物,哪些是由事物引起的联想,体会两者结合的作用。
3.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音乐的魅力,感受贝多芬博大高尚的情怀。
六、拓展延伸
1.阅读
贝多芬的小故事
1787年,贝多芬动身去当时的音乐之都维也纳,并拜见了莫扎克。当时17岁的贝多芬默默无闻,而莫扎特早已名满欧洲。可能贝多芬的相貌太一般了,连莫扎特也看走了眼,对这个年轻人并没有太大的兴趣。他拿了一段音乐让贝多芬用钢琴即兴发挥,自己却到隔壁屋子和别人聊天。然而邻屋充满灵感和气氛的音乐使得莫扎特不由自主地又跑回钢琴旁——作为伟大的音乐家,莫扎特对于音乐的感悟力是非凡的。他从这个年轻人的琴声中听到了无穷的创造力和灵感,因此贝多芬演奏刚完毕,莫扎特便大声对屋内的人说:“注意这个年轻人!……有朝一日,他会震惊世界!”
二标:标段落、音节、组词、划词语。
三查:对文中不理解的字词查找工具书解决。
四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学会用简练的语言概括。
二、导课检测
1.我来读读课文,努力做到正确流利。
2.我能正确读写本课生字和词语
三、合作探究
1.课文读熟后,我知道文章讲了这样一件事。
2.我还知道贝多芬是一个的人。盲姑娘是一个的人。
3.我有几点疑问想与老师和同学交流:
四、展示汇报
小组代表汇报,教师相机点拨,
五、当堂检测
选词填空:
幽静清幽恬静清秀干净
六年级下语文导学案26 鹤群翔空_鲁教版
本文由一线教师精心整理/word 可编辑1 / 126 鹤群翔空内 容 设 计 区导学设计 错题更正区学科 语文 课题主备人 主备日期2.赏析自己所选精彩部分,回答:①写出了“鹤群”什么特点?(优先选用原文词、句表述)②感受到“鹤群”怎样的精神品质?3.纵览整篇课文,你感受到作者怎样的写作目的?4.设想:抗震救灾中,你受命深入灾区采访报道,你会写出哪些蕴含“鹤群”精神品质的感人场面?学以致用: 1.会阅读:散文阅读三部曲:一、感受景、物特征,二、理解蕴含的情感道理,三、感悟现实人物、事件的意义。
作者“借物抒情”,读者“由物及人”。
2.会写作:作者观“群鹤”翔空,谱写了一曲“鹤”之赞歌;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在抗震救灾中也有充分地展现。
拿起你的笔,谱写一曲民族赞歌。
课型新授课时1教案序号修改日期学 习 目 标 概括文章内容,感受“鹤群”形象,理解“鹤群”精神,感悟人文情理。
重 点 难 点强化“感受景、物——理解情、理——感悟人、事”的散文阅读流程意识。
内 容 设 计 区导学设计、错题更正区自学引导:1.自己默读课文,画出重点词、句,概括文章大意。
(1)给下列加点字的注音:蜿蜒. 伫.立 绮.丽 湮.没 剽.悍 飓.风 飞飏. 飕. (2)圈画出有概括意义的动词、形容词以及表达作者情感的句子。
2.合上课本默想、回答:①文章写了“鹤群”的什么事?②“鹤群”的哪一点给你最深刻感受?写出文中用以表现的词、句。
3.打开课本,对照课文内容,补充、修正第2题答案。
合作探究:1.你认为文章哪一部分写得最精彩?用恰当的语气语调大声朗读,小组内互听互评。
学后总结审阅签字 上课时间。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26课 将相和 导学案
第二十六课将相和学习目标:1.我要学会写“赵、璧”等9个生字,会认“璧、诺”等7个生字。
正确读写“召集、允诺”等词语。
2.我能正确流利朗读课文并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学习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前置学习一. 明确学习目标二.自主学习1、读课题:题目中“将”指;“相”又是指;“和”的意思是;“将相和”的意思是:。
2、读一读“资料袋”批画知识点。
查找历史背景和相关资料。
3、把课文读几遍,读通顺;4、把课后的生字读两遍,读准字音,给课后方格中的生字组词。
读读词语盘点中本课的词语。
合作与探究1、互相读字词、合作读课文并对子交流自主学习环节中不懂的问题。
2、给三个故事加上小标题《》、《》和《》。
(不懂的问题及时提出在小组内交流。
)3、课文的主要内容是:。
4.完成课后第四题。
展示交流1.指名读字组词2.听写词语3.抽读课文拓展延伸了解时代背景:1.战国时候:公元前475一公元前221,离现在两千多年了。
2.秦国是当时“七雄”中最强的一个,总有吞掉其他国家的野心。
赵国的东面是比较富强的齐国,西面是强大的秦国,赵国处在两大强国之间,因此在军事和外交方面的措施,就具有关系国家兴亡的重大意义。
3.编课本剧在班上表演当堂训练《语文练习册》学后反思: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 我能通过读、议、演等形式感受人物形象。
(重点)2. 我能领悟三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
(难点)前置学习一.读生词,听写二.熟读课文合作探究:1、我来概括第一个故事的主要内容,并讲讲方法,再考考其他人。
(谁干什么?)2、默读故事一,我来演演其中最精彩的部分。
我认为蔺相如是个的人(说理由)3、读故事二,我来与同学讨论:蔺相如为什么逼秦王击缶?秦王击缶后,为什么“不敢拿赵王怎么样”?我体会到。
4、我来与同学分角色读故事三:我感受到廉颇是个、的人,因为;蔺相如是个的人,因为。
5、我来说说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
展示交流:组内分工:积极展示,认真倾听,抓住机会,及时补充拓展延伸1.你喜欢的人物是谁?为什么?2. 蔺相如与秦王斗智斗勇,在( )、( )上立了大功,被封为上卿,职位比( )高。
樊城区六年级小学语文导学案
樊城区六年级小学语文导学案课题:18、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课型:阅读课课时: 2 课时(第1课时:导学、独学、对学、群学);第2课时(预展、大展示、评学)学习目标:1、我能准确读写本课生字词,并能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我能通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鲁迅先生爱憎分明,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高贵品质。
3、我能联系上下文或结合时代背景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学习抓住语言、动作、神态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
重难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鲁迅先生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的高尚品质。
当堂测评分层达标落实基础★1、巧填巧用四字词语。
()声()哭()()吞枣()冠()戴马马()()()然大()北风()()()()忙忙()经风()a.听到鲁迅先生逝世的消息,我不禁()。
b.听了老师的讲解,我()。
c.看书要认真,可不能()哟!D.〈水浒传〉中的每个人物的个性都是不一样的,可不能()哟!2、内容梳理。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之所以得到那么多人的爱戴,是因为:。
发展水平★★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1)“四周围黑洞洞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
(2)“碰壁”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句话意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合时代背景,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提升素养★★★读一读课后阅读链接,看看别人眼中的鲁迅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参考资料:萧红《回忆鲁迅先生》,巴金《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
读完以后和你的同伴们分享一下你的感受。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26课我的伯父鲁迅先生部编版
部编版小学语文教学资料,请参考使用!《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设计教学要求:1.知识与技能(1)学习作者用几件具体事例来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
(2)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3)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1)联系上下文和当时的社会背景,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2)抓住描写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的语句,体会人物的品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鲁迅先生爱憎分明,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的崇高品质。
(2)激发学生对鲁迅先生的崇敬之情,并从中受到熏陶与教育。
教学重点:抓住描写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的语句,体会人物的品质。
教学难点:联系上下文与当时的社会背景来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PPT课件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
1.齐读课题。
问:这篇课文是写人还是写事的?(写人)2.写了谁?(鲁迅先生)3.请用文中的一句话说一说,鲁迅先生是个怎样的人?(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4.写人离不开写事,这篇课文回忆了鲁迅先生的哪几件事来表现他崇高的品质?(生边说师边板书)5.透过这些事情,一个活生生的鲁迅先生是不是就出现在我们面前?那这篇课文又是抓住了鲁迅先生的什么描写,让人物的形象如此鲜活?(神态、动作、语言)师:请孩子们找出文中描写鲁迅先生动作、语言以及神态的句子,认真加以体会,并做好批注,准备交流汇报。
二.品读交流。
1.谈《水浒》。
(1)伯父摸着胡子,笑了笑,说:“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
”a.这句话中,摸是人物的动作描写,笑是神态描写,“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
”是语言描写。
通过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描写,表现伯父的慈祥、风趣。
b. 伯父委婉地批评我读书不认真。
(2)“那天临走的时候,伯父送我两本书……”a.伯父关心我。
b.勉励我要认真读书。
(3)《表》和《小约翰》都是外国儿童文学作品,是鲁迅先生在繁忙的工作之余为少年儿童翻译的,他还翻译了许多其他的儿童文学作品。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26课我的伯父鲁迅先生部编版
部编版小学语文教学资料,请参考使用!《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张冠李戴”等词意,正确、流利、感情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体会句子的含义,理解鲁迅“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的品质。
3、感受人物形象,学习鲁迅的美好品质。
教学重点、难点:1、引导学生学习作者抓住人物动作、神态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
理解鲁迅“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的品质。
2、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鲁迅先生的崇高品质。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揭题导入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和资料的收集,你了解到了关于鲁迅先生的那些知识?学生交流后,教师播放视频“鲁迅自传简介”补充。
(可放在课前)2、这是一位怎样的伯父,一位怎样的先生呢?让我们跟随作者周晔的思绪一起走近鲁迅先生。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1、打开书,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思考课文讲了几件事?2、出示生字词、正音。
追悼逝世爱抚挽联枯瘦深奥咳嗽呻吟恍然大悟囫囵吞枣饱经风霜张冠李戴北风怒号三更半夜3、强调字音字形:水浒.传挨.骂夹.住扎.绷带三、整体感知,理清思路1、课文一共写了几件事?(五件事空行分段)2、概括小标题。
师:能不能用简单的几个词给每件事写一个小标题呢?3、练习概括第一件事的小标题。
第一件事写了什么?伯父去世了,很多人都来追悼他。
看能不能抓住主要事件用几个字概括小标题?追悼伯父(怀念伯父)4、再读课文,看看文中周晔回忆了鲁迅的几件事?请用小标题的形式概括出来写在书上。
5、学生读文概括,师巡视。
汇报,师板书:谈读书谈“碰壁”救助车夫关心女佣6、总结学法:同学们,读这种篇幅较长的文章,可以用概括小标题的方法,帮助我们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平时阅读有小标题的文章,可以借助小标题快速把握课文内容。
四、理解课文,品读感悟(一)学习“救助车夫”部分1、通过初读课文,你认为鲁迅先生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2、过渡:就是这样一位伯父,就是这样一位先生,离周晔而去了,她,静静地站在万国殡仪馆的礼堂里,呆呆地望着来来往往吊唁的人,(屏幕出示:想到永远见不到伯父的面了,听不到他的声音了,也得不到他的爱抚了,泪珠就一滴一滴地掉下来。
26《忆读书》学生预学案设计
学生预学案设计
课题
忆读书
时间建议
10~15分钟
预学Biblioteka 内容熟读课文
默读一遍,朗读两遍,读通、读顺课文。
预习字词
1.把下列字的音节补充完整。
____ǔl____ k____ x____ ____ēn
浒鲁 寇栩呻
2.工整地抄写下面的词语。
衰亡报刊津津有味
舅舅琐事朴实
3.查字典,给本课出现的多音字注音,再把课文中带多音字的词语圈出来,大声地读两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四部分(第 段),主要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资料搜集
本文作者(),原名(),现代著名女作家。她倡导(),其诗作深受印度诗人()的影响,有著名短诗集()、(),冰心被称为()。
阅读质疑
1.例:文中结尾段提出的“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是什么意思?
2.读了课文,我还要在上课时努力弄懂下面的问题:
________
传着卷
____
内容感知
全文共可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段),主要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部分(第 段),主要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部分(第 段),主要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樊城区学校六年级语文导学案
课题:月光曲课型:阅读课课时:2 课时(第1课时:导学、独学、对学、群学);第2课时(预展、大展示、评学)学习目标:1、我能正确书写8个生字,正确读写“谱写、幽静、蜡烛、纯熟、陌生”等词语。
2、我能做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我能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音乐的魅力,感受贝多芬博大高尚的情怀。
4、我能分辨课文中哪些是实在的事物,哪些是由事物引起的联想,体会两者结合的作用。
重、难点:领会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心情,分辨课文中哪些是实在的事物,哪些是由实在的事物引起的联想。
当堂测评分层达标
落实基础★
1、比一比, 再组成词语.
茵()券()腊()屡()
菌()卷()蜡()缕()
粼()谱()醒()键()
嶙()普()醉()健()
发展能力★★
2、阅读
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月光照进窗子,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清幽。
贝多芬望了望站在他身旁的兄妹俩,借着()的月光,按起了琴键。
皮鞋匠静静地听着。
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的地方升起来。
()的海面上,霎时间洒遍了银光。
月亮越升越高,穿过()轻纱似的微云。
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
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皮鞋匠看看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
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在月光照耀下的()的大海。
1、按原文填空。
2、下面不是比喻句的一句诗()
①月光照进窗子,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
②月亮越升越高,穿过轻纱似的微云。
③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
3、用“__”在文中画出实在事物,用“~~”划出联想的内容。
4、皮鞋匠的第一次联想描绘了三幅画面,它们是
(1)_________(2)_____(3)______
5、为什么说盲姑娘“仿佛”也看到了她从没看见过的景象?
6、借助皮鞋匠的联想,我仿佛听到了贝多芬的《月光曲》:时而________,时而________,时而________,时而________。
提升素养★★★
3、写话练习:(二选一)
①假如我是盲人兄妹,我期望什么?请以人物的内心角度写一段话。
②假如我是贝多芬我又会说写什么?
4、成语链接——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传说战国时期,一位叫韩娥的女子来到齐国,因为一路饥饿,断粮已好几日了,于是在齐国临淄城西南门卖唱求食。
她美妙而婉转的歌声深深地打动了听众的心弦,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三天以后,人们还听到她的歌声的余音在房梁间缭绕,人们都说韩娥之歌“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韩娥投宿一家旅店,因为贫困,韩娥遭到了旅店主人的侮辱,韩娥伤心透了,“曼声哀哭”而去。
声音是那么悲凉,凡是听到她歌声的人都觉得好象沉浸在哀怨里。
一时间,“老幼悲愁,垂泪相对,三日不食”,旅店主人只好又把她请回来唱一首欢乐愉快的歌曲。
韩娥“复为曼声长歌”,众人闻之“喜跃抃舞,弗能自禁”,气氛顿时欢悦起来,把此前的悲愁全忘了。
其歌声之动人,乃至于此。
因此后世就有了“余音绕梁”、“绕梁三日”的成语典故,以形容美妙的歌声和音乐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