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年货币政策演变

合集下载

对我国近十年以来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搭配演变情况及其原因做了简单的回顾

对我国近十年以来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搭配演变情况及其原因做了简单的回顾

对我国近十年以来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搭配演变情况及其原因做了简单的回顾,并对相应搭配产生的效果做了一定的分析。

据有关统计表明,近十年来,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年均增长9.7%。

在看似一路平稳递增的经济增长背后,我国宏观经济政策进行了三次较大的调整:时间财政政策货币政策1994~1997 适度从紧适度从紧1998~2003 积极稳健“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1994~1997)1、宏观经济背景:从1993年开始中国经济出现过热现象。

作为推动我国经济增长主要因素的固定资产投资高速增长,1992年至1993年增速分别为42.6%和58.6%,大大超过以往的增长速度。

投资需求带动了消费需求,当时我国正处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投资需求与消费需求的双膨胀,加剧了商品供给的短缺状况,造成1993年至1994年全国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分别上升了13.2%和21.7%,产生了较为严重的通货膨胀。

经济增长过快带来的经济过热与严重的通货膨胀,成为社会经济稳定的巨大隐患。

其实在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多次出现经济过热现象,为了给经济过热降温,受当时宏观调控经验不足的局限,国家相关部门往往采取“紧缩到底”的政策手段,使经济由过热一下子陷入过冷。

这种热与冷的转换,好像是快速行驶中的急刹车,经济过热是消除了,但又面临着如何启动经济的问题。

热与冷的骤然交替,造成剧烈的经济波动,对国民经济运行产生了十分不利的影响。

决策部门认识到,必须改变过去那种“一松就热、一紧就冷”的传统做法,做到既要为经济过热降温,也要保证国民经济的正常发展速度,防止经济运行中的大起大落现象再次发生。

于是,正是基于这样一种思路,中央适时提出了“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对过热的经济实施恰如其分的宏观调控,实现“高增长、低通胀”的新的经济发展态势。

2、相关措施:1994-1997年,实行的是“双紧”配合,财政政策方面结合分税制改革,强化了增值税、消费税的调控作用,合理压缩财政支出,并通过发行国债,引导社会资金流向。

改革开放后中国货币政策的演变与启示

改革开放后中国货币政策的演变与启示

改革开放后中国货币政策的演变与启示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实现了快速发展,货币政策也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演变。

在这一变革过程中,中国取得了很多成功,并从失败中吸取了教训。

本文旨在探讨改革开放后中国货币政策的演变与启示。

一、改革开放初期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经济正处于社会主义建设阶段,所以货币政策的目标是为了更好地服务国家的社会主义经济。

在这个过程中,货币政策的重点是满足国家的需要,刺激生产力的发展,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同时,中国的货币政策也受到国际市场和国际金融标准的影响。

在1978年,中国签署了IMF协议,并参与到全球货币政策的制定中。

在这个时代,货币政策更多地聚焦于金融市场的稳定,以及国际市场的影响。

二、货币政策的转型期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中国的货币政策不断地跟随全球市场的变化。

中国经济逐渐转型为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体系,货币政策也从社会主义国家的标准向市场化方向发展。

在此期间,中国国内对货币政策的需求日益增加,中国的银行业也进一步发展。

同时,中国的货币政策对于国际市场越来越敏感。

这一阶段的货币政策变革,主要表现为更加注重资源分配和市场规律的遵循。

三、中国货币政策的发展改革开放后,中国的货币政策有着明显的发展阶段。

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时期:(一)市场化启动期在市场化启动期,中国经济正处于转型的初期。

货币政策的主要目标定位为稳定通货膨胀,推动经济发展。

为此,中国采取了差别化利率的政策,同时还大量引进外资,推进国际化发展。

(二)金融市场化时期在1986年,中国银行业出现了第一所股份制银行,国内金融市场也开始逐渐走向市场化。

在这个时期,货币政策的基础任务是稳定市场,并实现金融市场价值的最大化。

同时,中国还采用了隔夜保证金的做法,来遏制激进投资的炒作现象。

(三)改革开放后的基准利率百度网首页新闻h2016年10月24日火车头新闻-北京关键词: 政府,基准利率,货币政策10月24日,中国央行发布公告,宣布将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基准利率全面下调25个基点。

近四十年来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内容演变

近四十年来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内容演变

近四十年来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内容演变改革开放近四十年来,我国经济年均保持超过9.0%的高速增长。

2016年,GDP总量超过70万亿元,同期美国的GDP总量为18.562万亿美元,约为美国GDP总量的60.0%左右【2】,继续位居世界第二位。

人均GDP超过8000美元,进一步向高收入国家迈进。

同时,我国的制造业产值、外汇储备等多年来一直位居世界前列。

近四十年来取得的这些辉煌成就与我国根据不同时期的宏观经济运行实情,主动采取相应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进行调控高度相关。

一、1978~1992年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主要内容从1978年到20世纪90年代初期,我国在正式文件中没有明确提出财政政策的概念(P42),也没有具体提出货币政策的概念,然而实践中却在积极探索,并运用一些财政政策工具、货币政策工具对宏观经济进行调控。

①(一)1978~1981年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主要内容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家的工作重心开始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为了使国民经济尽快摆脱因文革所形成的长期停滞的不利局面,我国在改革开放之初实施了积极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

1978年,财政仍处于盈余状态,盈余额为10.2亿元。

然而,到了1979年,财政就处于赤字状态了,赤字额为135.4亿元,财政支出指数比财政收入指数高出13个百分点。

与1978年相比,1979年M0供给增长26.3%;与1979年相比,1980年M0供给增长29.3%.银行信贷余额也呈上涨态势,增长率由1979年的10.2%迅速提高至1980年的19.0%.现在看来,1979~1980年的积极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力度并不是很大,但在当时经济总量不是很大、国民收入水平较低且人们思想还不够解放的情况下,扩大财政支出与货币信贷规模发展经济却是了不得的事情。

积极政策的成效十分显着,有力地促进了国民经济增长,但是,由于经验匮乏,也导致物价快速上涨,出现了改革开放后的首次经济过热现象。

针对经济过热的现象,1981年我国实行了紧缩性的财政政策,财政支出增长率为-7.4%,促使1979~1980年连续两年的财政赤字转为财政盈余。

3143 中国货币政策的历史演变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3143 中国货币政策的历史演变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中国货币政策的历史演变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货币政策的定义和作用在深入探讨中国货币政策的历史演变以及它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之前,先了解一下货币政策的定义和作用。

货币政策是指国家或央行通过调节货币供给和利率,以达到管理经济、稳定物价、促进经济增长和就业等宏观调控目的的政策。

换言之,货币政策是通过调节货币供求关系,引导金融机构和社会资金流向实体经济,从而对宏观经济、金融市场和社会发展产生影响。

中国货币政策的演变早期的货币政策中国货币政策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封建社会。

春秋战国时期,一些国家开始铸造铜钱作为货币流通,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开始使用金、银、铜等贵重金属作为货币媒介。

直到20世纪初,清朝政府引进外国货币,取消银元的自由铸造,实行银元兑换券制度,控制货币发行量,确保物价稳定。

新民主主义时期的货币政策新中国成立后,为恢复经济,原国民政府发行的货币失去信用,人民政府于1949年8月20日推出了人民币,开始了新民主主义时期的货币政策。

在当时,中国政府对货币政策的主要目标是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采取了控制通货膨胀、扩大财政支出、保证对外贸易平衡、发展经济建设等一系列措施。

社会主义时期的货币政策1950年代到1970年代是中国社会主义时期,货币政策主要通过计划经济、国家垄断、集中管理等方式实现。

此时国家对货币发行实行严格控制和集中管理,通货膨胀相对稳定。

改革开放以来的货币政策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货币政策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政府放开了货币政策的调节力度,开始实施开放式的货币政策。

1994年,中国央行开始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将货币供应量和信贷扩张逐步控制。

然而,在1998年的亚洲金融危机期间,央行不得不采取了宽松的货币政策,稳定金融市场。

21世纪后,中国货币政策进一步扩大和深化。

央行通过调整货币政策利率和公开市场业务等手段,引导市场利率变化,实现货币供应量控制和微调。

中国货币政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促进经济增长货币政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是不可忽略的。

我国货币政策的演变历程

我国货币政策的演变历程
第二:经济收缩阶段(1989年9月一1990年)实施了 先紧缩后放松的货币政策,先是严格控制信贷总量的增长 并提高了银行存贷款利率,后又为了恢复经济,扩大了贷 款规模,下调了出口汇率和三次存贷款利率等。
三、1992-1997年以反通胀和国际收支平衡为目标的 “软着陆式”调控
1、政策出台的背景
在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精神的激励下, 加上之前实施的宽松货币政策,我国经济进入高速发展的 轨道。1993年上半年,由于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的过猛扩 张和金融秩序持续的混乱,经济过热现象开始明显,我国 社会经济出现了“四热”(开发区热、房地产热、股票热 和集资热)、“四高”(高货币增长、高物价、高投资和高 工业增长)、“四紧”(资金紧张、能源紧张、交通紧张和 重要原材料紧张)和“一乱”(经济秩序尤其是金融秩序混 乱)。通货膨胀率在1994年又达到了峰值(24.1%),同时在 国际市场上收支情况也出现恶化的趋势,外贸赤字创历史 新高(679.4亿美元),人民币也开始大幅贬值。这个阶段 我国经济的主要特点是过热,所以货币政策的主要目标是 要抑制通货膨胀和平衡国际收支。
我国货币政策的演变历程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增长不断起伏(见图1-1),政 府为此采取了不同的宏观调控手段加以干预和调节。从总 体来说,经济波动呈现谷位升高、峰位降低、波动幅度缩 小的趋势,一定程度上说明我国政府的政策调控水平在不 断提高。
在1984年之前,我国人民银行和商业银行的职能没有 分开。因此,我国真正意义上实践货币政策来调控宏观经 济是从1984年人民银行专门行使央行职能而建立起正式 的二级银行体制开始的。从此之后,可以把我国货币政策 调控宏观经济运行的历程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本时期的主要特点是需求膨胀—财政赤字—货币供 应量激增—物价上涨等几个方面的恶性循环。88年我国的 通货膨胀率创建国以来新高,达到了18.8%。为满足资金 需求,政府加大财政支出,导致财政赤字进一步加大。为 解决财政赤字,货币供给不断在大规模增加,在1991年 年底,M2余额已达到19349.9亿元。

中国货币政策这些年(1997-2011)

中国货币政策这些年(1997-2011)

中国货币政策这些年(1997-2011)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后为应对当时的严峻经济形势,中国开始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

1998年-2002年中国面临通缩压力,货币政策趋向是增加货币供应量。

2003年-2007年为控制经济增长过快,稳健的货币政策内涵开始发生变化,适当紧缩银根,多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和利率。

2007年6月13日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货币政策开始“稳中适度从紧”。

2007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2008年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定为“两个防止”: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

会议要求实行从紧的货币政策。

2008年7月至2008年底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加剧、国内通胀压力减缓等情况,中国人民银行调整金融宏观调控措施,连续三次下调存贷款基准利率,两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取消对商业银行信贷规划的约束,并引导商业银行扩大贷款总量。

2008年11月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要求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2009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2010年要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要保持连续性和稳定性,增强针对性和灵活性。

2010年3月5日政府工作报告指出,2010年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2010年7月2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强调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2010年12月12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2011年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基本取向要积极稳健、审慎灵活,重点是更加积极稳妥地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

所谓“积极稳健、审慎灵活”,就是指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增强宏观调控的针对性、灵活性、有效性。

2003年开始,中国经济形势再次发生变化,出现了通货膨胀压力加大、信贷和投资增长过快、外资流入偏多等问题。

在这一背景下,政府从2004年逐步调整财政政策的作用方向和力度,适当调整长期建设国债规模和优化国债项目资金使用结构,向社会传递出政府合理控制投资的政策信号,并在2005年宣布财政政策再次转型,实施以“控制赤字、调整结构、推进改革、增收节支”为特征的稳健的财政政策。

中国货币政策发展历程

中国货币政策发展历程

中国货币政策发展历程
中国货币政策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
成立时期。

以下是中国货币政策的主要发展阶段:
1. 新中国成立初期(1949年-1978年):在这个时期,中国实
行了计划经济体制,货币政策主要以控制物价为主要目标。

人民币被严格管理,外汇管理严格,货币供应受到计划经济的调控。

2. 改革开放初期(1978年-1994年):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
推进,中国开始逐步引入市场经济机制,货币政策也开始逐渐转向以宏观调控为主。

人民币汇率开始逐渐市场化,并推出了金融市场改革,如发行人民银行票据和人民币债券等。

3. 经济改革与金融改革时期(1994年-2008年):在这个时期,中国加强了宏观调控,实施了稳健货币政策和积极财政政策。

人民银行改变了货币政策工具,开始使用利率政策来调节货币供应和需求。

4. 金融危机后的货币政策调整(2008年至今):全球金融危
机发生后,中国采取了一系列货币政策措施来应对经济放缓的问题。

这些措施包括降低利率、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加大对实体经济的金融支持等。

同时,中国还逐步推动人民币国际化,加强了货币政策的国际协调与影响力。

需要注意的是,货币政策的发展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受到国内外经济形势、政策环境以及国家发展目标的影响。

随着中国经
济的不断发展和国际经济的变化,中国货币政策也将继续调整和完善。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货币政策发展脉络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货币政策发展脉络

系建立后,中国进入了通过调控货币供应量来调节宏观经济的时期。

1992年~1997年,中国进行货币政策调控改革时期,其理论依据主要是范从来的货币数量论。

自1994年开始,中国进行了外汇体制改革,将官方汇率与市场调剂汇率并轨,实行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外汇占款成为了基础货币投放的主要渠道。

2.1998年~2007年:高经济增长和低通胀时期
从中国货币政策调整的第二阶段来看,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中国经济虽未受较大影响,但也呈现出低通胀特征。

1998年~2002年,中国人民银行成功地将货币政策从直接调控转为间接调控,采取的货币政策工具包括: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公开市场操作(主要包括正回购交易和线圈卖断交易)、存贷款基准利率、再贴现率等政策工具。

2003年~2007年,央行为了抑制通胀,在原有公开市场操作方式的基础上,发展出了新工具,即采用发行央行票据作为回收流动性的主要工具。

同时,2005年7月,中国进行汇率制度改革,人民币不再单一地钉住美元,而是实施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揽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易纲认为汇率对于调节国际收支和抑制通胀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3.2008年~2018年:“新常态”经济和低通胀时期
从中国货币政策调整的第三阶段来看,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席卷全球,中国经济也受到较大冲击。

中国进入经济增长“新常态”和低通胀时期。

因此,在该阶段,中国人民银行除了通过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存贷款基准利率、公开市场操作等政策工具,还结合采用中期贷款便利、定向降准等政策工具,调控通胀并维持宏观经济稳定。

现代人民币货币的历史演变和货币政策

现代人民币货币的历史演变和货币政策

现代人民币货币的历史演变和货币政策随着时代进步和经济发展,货币作为一种重要的经济交易媒介和价值尺度,也在不断地演变和变革。

中国的货币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但是本文重点探讨的是现代人民币货币的历史演变和货币政策。

从人民币的诞生到现在,经历了多次货币改革。

1955年,人民币正式进入流通领域,成为中国的法定货币。

当时的人民币仅有1分、2分、5分、1角、2角、5角、1元、2元、5元九种面额,与现在相比,面额单一,种类少。

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人民币在逐渐的加强,也在不断的变化。

1978年,中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这也标志着国家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同时,国家对货币政策也进行了激烈的探讨和讨论。

由于受到物价上涨的压力,国家决定进行货币改革,从1981年开始,人民币开始重新出现。

这次货币改革不仅增加了面额种类,还大幅提高了面额大小。

1987年,人民币面世了1万元的大面额钞票,此后,国家又陆续推出5万元、10万元、50万元、100万元的高面额钞票,方便人们进行更加便捷的交易。

同时,国家也加大了对货币政策的控制力度,加大了监管力度。

2005年,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人民币正式成为参考货币。

国家对货币政策也做出了进一步的调整和改变。

逐渐的实行“利用汇率调节国际收支平衡”,并逐步实行“货币政策主要以人民币汇率稳定为目标”的方针。

随着国家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人民币在国际上得到了更多国家的认可和应用。

在货币政策方面,国家主要采取量化宽松政策和合理调整经济结构政策。

量化宽松政策主要是指,通过增加货币供应量,以刺激经济,减轻企业的融资难题和成本压力,并通过市场供求关系来促进价格变化。

与此同时,合理调整经济结构政策主要是指,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逐步淘汰一些落后的产业和生产方式,加速发展新能源、新技术和新产业,促进经济转型,实现经济稳定增长。

总之,货币的演变和变革是一个不断进化的过程。

各国都在探索最合适的货币政策,中国也在敏锐地感知国际环境的变化和国内经济的新挑战,积极进行货币政策的调整和完善,以保持经济的稳定发展。

2008-2016我国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

2008-2016我国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


第二阶段 08年11月至2009年12月 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 2008年,由于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波及全球,中国也未 幸免于难, 外贸出口受到严重冲击;与此同时,在从紧货币政策 的作用下,国内企业面临着严峻的资金压力,投资需求受到抑制。 在国内外双重压力下,中国传统的靠“投资——出口”拉动的增 长模式失灵,国民经济增速出现明显下滑。在此背景下,中央果 断作出决策,决定从2008年11月起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 的货币政策,一方面应对金融危机的冲击,另一方面致力于调整 经济结构,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型。
财政政策——积极财政政

• 1 . 增加财政支出,出台“四万亿”投资计划 (中央1、18万亿元),主要投向包括基础设施、 农村、文教卫生、医改、自主创业、生态环保、
廉租房等领域;增发国债(包括允许地方发行债
务2000亿元);
• 2 .取消100项行政事业收费,结构性减税,包括
增值税转型,提高出口退税率,免征利息税等

货币政策—稳健的财政政策
从紧的货币政策:为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
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2007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从2008年起货 币政策由“稳健”改为“从紧”。至此,我国实施10年之久的“稳健”货币
政策正式被“从紧”货币政策所取代。
2008年存款准备金率历次调整
小组成员:刘惠 朱琪琦 王文艺 李杰 陈淑妤 王苗 王淼 韩磊
阶段
08年初至08年11 月 08年11月至 2009年12月 2010年初至 2010年12月 11年初-11年 6月
财政政策
稳健的财 政政策 积极的财 政政策 积极的财 政政策 积极的财 政政策

中国货币政策大事记

中国货币政策大事记

20038月23日,经国务院批准,中国人民银行宣布从2003年9月21日起,将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由原来的6%调高至7%,城市信用社和农村信用社暂时执行6%的存款准备金率不变。

12月21日,下调超额存款准备金利率,金融机构在人民银行的超额存款准备金利率由现行年利率1.89%下调到1.62%,法定存款准备金利率维持1.89%不变10月29日,报经国务院同意,上调金融机构存贷款基准利率,放开金融机构(城乡信用社除外)人民币贷款利率上限并允许人民币存款利率下浮。

金融机构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上调0.27个百分点,由现行的1.98%提高到2.25%;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上调0.27个百分点,由现行的5.31%提高到5.58%。

20043月17日,经国务院批准,金融机构在人民银行的超额准备金存款利率由现行年利率1.62%下调到0.99%,法定准备金存款利率维持1.89%不变。

20057月21日,经国务院批准,发布《关于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公告》(中国人民银行公告[2005]第16号)。

一是自2005年7月21日起,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20064月28日,上调金融机构贷款基准利率。

其中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上调0.27个百分点,由5.58%提高到5.85%。

其他各档次贷款利率也相应调整。

金融机构存款利率保持不变。

6月16日,经国务院批准,中国人民银行宣布,从7月5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执行8%存款准备金率,农村信用社(含农村合作银行)暂不上调。

8月14日,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9月15日起提高外汇存款准备金率1个百分点,执行4%的外汇存款准备金率。

8月19日,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

金融机构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上调0.27个百分点,由2.25%提高到2.52%;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上调0.27个百分点,由5.85%提高到6.12%;其他各档次存贷款基准利率也相应调整,长期利率上调幅度大于短期利率上调幅度。

中国近十年(1998年-2008年)货币政策回顾以及未来货币政策回顾经典

中国近十年(1998年-2008年)货币政策回顾以及未来货币政策回顾经典
2000年,中央银行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对国民经济各项指标的好转功不可没。面对1998年我国经济在快速增长后出现的重大变化,国家采取了扩大内需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在财政政策方面提出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而在货币政策方面,没有相应提出积极的货币政策,而是提出稳健的货币政策,这是因为当时我国货币供应存量和增量过多,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负债率过高,贷款有效需求不足,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实行过分扩张的货币政策,就会激化潜在的金融风险并加大化解金融的压力,不利于宏观金融稳健运行。另外,造成我国物价连续下跌的主要原因是经济结构失衡,而不是货币供应不足,因此应把重点放在调整经济结构上。总结98年以来实行稳健货币政策的工作实践,主要包含三方面内容:一是根据扩大需求的方针,适当增加货币供应量;二是及时制定信贷政策,引导贷款投向,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三是加强金融监管,执行金融稳定计划,这是实施稳健货币政策的基础。几年年来的实践证明,稳健的货币政策有利地促进了经济结构的调整,促进了经济增长,对国民经济好转起到了重大的作用。
经济增长与国际收支平衡的矛盾。随着经济增长,对进口商品的需求通常也会增加,结果会出现贸易逆差;反之,为消除逆差,平衡国际收支,需要紧缩信用,减少货币供给,从而导致经济增长速度放慢。
第三节:货币政策工具及其效果
货币政策工具——又称货币政策手段,是指中央银行为调控中介指标进而实现货币政策目标所采用的政策手段。西方国家中央银行多年来采用的三大政策工具,即法定存款准备率、再贴现政策和公开市场业务,这三大传统的政策工具有时也称为“三大法宝”,主要用于调节货币总量。
具体来说,由于经济金融形势发展的需要,98年货币政策与金融调控的重心在继续实行适度从紧的基础上逐渐由监管加微调向加大信贷投放、改进金融服务方向倾斜,以比较积极的姿态为促进经济增长服务。货币政策与金融调控措施基本上围绕着以下三个方面。

中国历年通胀通缩采取的货币政策

中国历年通胀通缩采取的货币政策
中国历年通胀通缩采取的货币政策 (1980~2008)
报告人:鞠聪慧 刘洪伟 2014年10月29日
内容概述
公司未来五年发展计划 从价格指数和货币供应量上进行考察,将我国改革开放后历次通货
膨胀划分为五个时期(分别是 1980 年、1984-1985 年、19871989 年、 1993-1995 年、2007年-2008年)。
02
03 04
第五次通货膨胀(2007-2008年)
连续多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和利率
大力发行央行票据
调整政策
明确贯彻施行从紧的货币政策 执行稳健的财政政策 对房地产和股市进行相应调控
结果及结论
• 这一系列措施对我国通货膨胀的治理产生了一定 的积极作用,比如,CPI 从 2007 年 4.8%降到 2009 年-1.6%,出现负增长,PPI 也从 6.1%降到 -4.5%,通货膨胀治理初见成效。
(3)第三次通货膨胀(1987-1989 年) 请在这里输入您的标题
第三次通货膨胀(1987-1989 年) 内部市场化的意义
大理的同时,中国人民银行还出台了一系列新的紧缩措 施: • 一、开始向信托机构开办特种存款; • 二、将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由12%上调为13%,并规定提高准备率1%所 收缴的资金,留在当地人民银行调剂使用; • 三、于1988年9月1日上调存贷款利率,并于:1989年2月1 日再次提高 存贷款利率; • 四、对城乡居民3年期以上储蓄存款实行保值贴息; • 五、切实加强对拆借资金的管理,要求专业银行之间拆借资金的最长期 限不得超过3个月,严禁拆借资金用于固定资产投资。
结果及结论
• 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由1993年的58. 6%下降到1996年的18. 2%; •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由1994年21. 7%的峰值下降到1995年的 14.8%,1996年进一步下降到6. 1%; • 广义货币供应量M2增长由1993年的36.1%下降到1996年的29.42%, • 狭义货币供应量Ml也由1993年的35.89%下降到1996年的18. 9%,宏 观经济基本进入了高增长低通胀的增长轨道。

我国货币政策的演变历程

我国货币政策的演变历程
.
2.调控措施 面对国内外严峻的经济形势,我国政府一方面在国际
市场上坚持人民币不贬值,稳定汇率,另一方面采取稳健 的货币政策来扩大内需、应对通货紧缩和刺激经济增长, 主要措施有:
第一:取消了对贷款规模的限额控制; 第二:连续五次大幅下调了金融机构存款(一年期 5.67%降到1.9%)和贷款(三年期9.36%降到5.49%)基准利 率; 第三:五次降低了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从7.56%下调 到1.89%; 第四:扩大公开市场操作,调节货币供求,保持货币 供应量适度增长; 第五:加大外汇管理,健全外汇市场。
本时期的主要特点是需求膨胀—财政赤字—货币供 应量激增—物价上涨等几个方面的恶性循环。88年我国的 通货膨胀率创建国以来新高,达到了18.8%。为满足资金 需求,政府加大财政支出,导致财政赤字进一步加大。为 解决财政赤字,货币供给不断在大规模增加,在1991年年 底,M2余额已达到19349.9亿元。
第二:经济收缩阶段(1989年9月一1990年)实施了 先紧缩后放松的货币政策,先是严格控制信贷总量的增长 并提高了银行存贷款利率,后又为了恢复经济,扩大了贷 款规模,下调了出口汇率和三次存贷款利率等。
.
三、1992-1997年以反通胀台的背景
在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精神的激励下, 加上之前实施的宽松货币政策,我国经济进入高速发展的 轨道。1993年上半年,由于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的过猛扩张 和金融秩序持续的混乱,经济过热现象开始明显,我国社 会经济出现了“四热”(开发区热、房地产热、股票热和 集资热)、“四高”(高货币增长、高物价、高投资和高工 业增长)、“四紧”(资金紧张、能源紧张、交通紧张和重 要原材料紧张)和“一乱”(经济秩序尤其是金融秩序混乱)。 通货膨胀率在1994年又达到了峰值(24.1%),同时在国际 市场上收支情况也出现恶化的趋势,外贸赤字创历史新高 (679.4亿美元),人民币也开始大幅贬值。这个阶段我国经 济的主要特点是过热,所以货币政策的主要目标是要抑制 通货膨胀和平衡国际收支。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演变过程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演变过程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演变过程第一阶段是从1979年到1992年。

这一阶段的中国经济在高速增长的同时,也呈现出有效供给不足的特征,资金需求一直有较大缺口,因此财政货币政策配合更多着眼于影响总供给,并且以“松”为主的扩张性政策搭配出现更多。

具体来看,从1979年到1980年,主要表现为两大政策“双松”配合;1981年是财政政策紧,而货币政策松;1982年到1984年,表现为两大政策“双松”配合;1985年则是两大政策“双紧”配合;1986年到1988年,仍表现为两大政策的“双松”配合;1989年到1991年,是两大政策的“双紧”配合;1992年到1993年上半年,再次出现“双松”配合。

该阶段的财政货币政策配合有两个突出特点,一是由于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还处于起步阶段,政策协调的外部环境尚不完善,表现为政策作用的微观主体多是国有企业,并且通常运用行政性手段来完成政策实施。

二是在长期短缺经济环境影响下,政府还缺乏市场经济调控机制应用的经验,表现在两大政策协调方面,一直以直接调控为主,很少用财政和金融中间变量来间接影响经济主体,而且“同松同紧”情况居多,没有更多的多元化政策搭配,这也造成了政策协调的效果不佳,“一放就乱,一抓就死”成为常态。

第二阶段是从1993年到1996年。

该阶段中国经济的市场化程度开始迅速提高,经济总量不断扩大,微观经济主体的活跃程度也在提高。

但与此同时,在有效供给不足的背景下,经济过热也导致了通货膨胀的风险积累。

从1993年下半年到1996年,财政货币政策一直采取“双紧”配合,政策协调目标就是通过紧缩性政策,来控制赤字、减少发债、压缩政府开支、控制货币总投放量等。

与此同时,两大政策配合也逐渐获得制度改革方面的基础,其中1994年的税制和分税制改革逐渐奠定了公共财政的基础,而1995年通过的《中国人民银行法》也使得货币政策制定进一步得以独立。

应该说这期间两大政策的协调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包括调控手段多样化配合、调控技巧改善、驾驭宏观经济能力有所提高,这对于实现经济“软着陆”起到了较大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演变过程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演变过程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演变过程第一阶段是从1979年到1992年。

这一阶段的中国经济在高速增长的同时,也呈现出有效供给不足的特征,资金需求一直有较大缺口,因此财政货币政策配合更多着眼于影响总供给,并且以“松”为主的扩张性政策搭配出现更多。

具体来看,从1979年到1980年,主要表现为两大政策“双松”配合;1981年是财政政策紧,而货币政策松;1982年到1984年,表现为两大政策“双松”配合;1985年则是两大政策“双紧”配合;1986年到1988年,仍表现为两大政策的“双松”配合;1989年到1991年,是两大政策的“双紧”配合;1992年到1993年上半年,再次出现“双松”配合。

该阶段的财政货币政策配合有两个突出特点,一是由于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还处于起步阶段,政策协调的外部环境尚不完善,表现为政策作用的微观主体多是国有企业,并且通常运用行政性手段来完成政策实施。

二是在长期短缺经济环境影响下,政府还缺乏市场经济调控机制应用的经验,表现在两大政策协调方面,一直以直接调控为主,很少用财政和金融中间变量来间接影响经济主体,而且“同松同紧”情况居多,没有更多的多元化政策搭配,这也造成了政策协调的效果不佳,“一放就乱,一抓就死”成为常态。

第二阶段是从1993年到1996年。

该阶段中国经济的市场化程度开始迅速提高,经济总量不断扩大,微观经济主体的活跃程度也在提高。

但与此同时,在有效供给不足的背景下,经济过热也导致了通货膨胀的风险积累。

从1993年下半年到1996年,财政货币政策一直采取“双紧”配合,政策协调目标就是通过紧缩性政策,来控制赤字、减少发债、压缩政府开支、控制货币总投放量等。

与此同时,两大政策配合也逐渐获得制度改革方面的基础,其中1994年的税制和分税制改革逐渐奠定了公共财政的基础,而1995年通过的《中国人民银行法》也使得货币政策制定进一步得以独立。

应该说这期间两大政策的协调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包括调控手段多样化配合、调控技巧改善、驾驭宏观经济能力有所提高,这对于实现经济“软着陆”起到了较大作用。

6413 中国货币政策的历史演变及其对经济的影响

6413 中国货币政策的历史演变及其对经济的影响

中国货币政策的历史演变及其对经济的影响引言近年来,中国经济的发展速度让世界为之惊叹,而在这一过程中,货币政策的演变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笔者将从历史演变和对经济的影响两个角度,深入分析中国货币政策的变革与调整。

历史演变依靠传统的金本位制度在中国财政主权尚未恢复的那一段时间里,汉字文化圈诸国都是以流通在市场上的黄金和白银为交易媒介的金本位制度。

此后,在诸多因素的影响下,金本位制度逐渐失败。

我们在此不再对此深入探析。

解放初期货币松散无序中国解放战争胜利之后,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政权的交替,使得当时的货币政策松散无序,失去控制,充斥了各种形式的“自由金融市场”,甚至出现了银行家和地方政府滥发纸币的现象,引发了银行危机和通货膨胀。

深化货币金融改革1978年,中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随着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和国际环境的变化,货币金融改革也随之深化。

中国人民银行作为国家货币政策实施机构,相继推出了一系列货币金融政策,包括实行新币种统一、建立金融市场、实行存款保险、完善利率体系等,大幅提高了中国货币政策的效率和透明度。

注重市场化定价机制随着市场条件和全球经济的飞速发展,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其货币政策的现状也变得空前复杂。

尤其在2010年后,中国货币政策的原则演变为“货币公开市场操作为主、利率等价格型货币政策工具为辅”,进一步强调市场化定价机制在货币政策中的地位和重要性,释放市场预期导向。

同时,货币政策的执行还要考虑到全球经济形势和国际资本市场变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对经济的影响推动经济发展货币政策通过调控国内利率、汇率等因素,解决了从国内企业融资问题到各种相互关联的宏观经济调控问题的复杂挑战。

通过适当调整货币政策工具,我们可以适度控制货币供应量,拉动经济增长。

稳定价格和产品流通货币政策的执行与经济影响密不可分,货币政策稳定可保证物价稳定,保障国民生计水平。

同时,货币政策还可以控制资本流动,防范国际和地区金融风险。

历年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变化

历年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根据经济运行态势和体制环境不同,共进行了6次紧缩型的宏观调控,时间段分别是:1979—1981年、1985—1986年、1989—1990年、1993年下半年—1996年、2003年下半年—2004年、2006年2008年。

在前四次宏观调控中,首先,当时针对的都是经济波动中已经出现的超过11%的“大起”高峰。

1978年经济增长率达11.7%,1984年达15.2%,1987、1988年达11.6%和11.3%,1992年达14.2%。

其次,当时针对的都是经济的全面过热或总量过热。

1978年以来,中国经济经历了4个完整周期和一个“半周期”。

每次GDP的增长率到达波峰,都伴随着或者可能伴随通货膨胀、物价上涨等“过热”症状,于是国家采取相应措施为经济降温,因此,1978年以来的三十年里,国家共进行了5次宏观调控,分别发生在1979年-1981年、1985年-1986年、1988年-1989年、1993年-1995年以及2003年至今。

1977年之后,中国经济开始加速增长。

1978年中央提出了加快发展的目标,并且强调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设备。

当年GDP增长率达到了11.7%的高点。

迅速增长的基建投资使财政支出大大增加,1979年出现了赤字。

财政支出的增加导致需求增长,超出了计划,而计划之外的产品供给,相当一部分采取议价方式,这就抬高了物价指数。

而且,为提高地方、企业和职工的积极性,增发了工资、奖金和补贴,社会购买力快速增长,供不应求的状况更加严重,于是,国家调高了多种产品的价格,1980年的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达到了7.5%。

中央从1979年开始采取措施,提出“调整、改革、整顿、提高”八字方针。

1980年之后变得严厉,年底调整了国民经济计划,降低各项指标,压缩中央和地方的财政支出;当年还发行了48亿元国库券,冻结企业和居民的余钱,抑制需求的过快增长。

这些措施实施之后,GDP和物价指数的增长率都在1981年开始下降。

货币政策历史

货币政策历史

货币政策历史1.计划经济时期的货币政策(1949年至1978年)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实行的是封闭式经济和计划经济体制,货币政策主要服务于国家的经济发展计划。

这一时期,人民币作为国内唯一的法定货币,其管理和区域分配由中国人民银行负责。

货币政策的主要目标是配合国家财政政策,保障资金供应以支持政府主导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建设。

2.改革开放与市场化改革(1978年至1993年)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开始向市场经济转型,货币政策也随之发生了深刻变化。

随着经济主体的增多和市场活动的活跃,中国人民银行逐步调整了货币政策工具和操作方式,从单一的行政指令性管理转向更灵活的市场化手段,并开始注重通过调控货币供应量来影响经济运行。

3.法制化与现代中央银行制度的确立(1995年至今) 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银行法》颁布实施,明确规定了中国人民银行作为中央银行的地位,明确了货币政策目标为“保持货币币值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

同年,中国人民银行开始采用新的货币政策框架,更加关注货币供应量的增长率作为主要的中介目标。

1)1996年,中国人民银行启动公开市场业务,通过买卖短期国债等金融工具进行流动性调节,标志着中国货币政策操作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2)进入21世纪,中国人民银行不断完善货币政策工具箱,包括存款准备金率、利率市场化改革、再贷款与再贴现政策、中期借贷便利(MLF)、常备借贷便利(SLF)等多种工具,并且在应对金融危机、保持宏观经济稳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3)随着金融市场的深化以及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化,中国人民银行还在不断探索和完善货币政策框架,例如引入宏观审慎政策,以更好地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并结合经济新常态下的结构性改革需要,引导金融机构支持实体经济转型升级。

4.利率市场化改革(1996年至今)自1996年起,中国人民银行逐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包括取消贷款利率上限、放宽存款利率浮动区间等措施。

2013年7月,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2015年10月,取消了存款利率浮动上限,标志着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基本完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背景资料:中国历年货币政策演变货币政策演变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后,开始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

2003年稳健货币政策内涵开始发生变化,适当紧缩银根,多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和利率。

2007年6月13日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货币政策开始“稳中适度从紧”。

2007年12月5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实行从紧的货币政策。

2008年11月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要求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2009年7月2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2009年12月5日至7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货币政策。

2010年3月5日政府工作报告指出,2010年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2010年7月2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强调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2010年12月3日政治局会议,提出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

历年货币政策回顾2010-12-07 16:51:30 评论()条随时随地看新闻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后为应对当时的严峻经济形势,中国开始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

1998年-2002年中国面临通缩压力,货币政策趋向是增加货币供应量。

2003年-2007年为控制经济增长过快,稳健的货币政策内涵开始发生变化,适当紧缩银根,多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和利率。

2007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2008年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定为“两个防止”: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

会议要求实行从紧的货币政策。

2008年7月至2008年底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加剧、国内通胀压力减缓等情况,中国人民银行调整金融宏观调控措施,连续三次下调存贷款基准利率,两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取消对商业银行信贷规划的约束,并引导商业银行扩大贷款总量。

2009年,国内新增信贷总量创下历史最高,全年新增信贷总额达到9.59万亿元。

2009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2010年要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要保持连续性和稳定性,增强针对性和灵活性。

以下为存款准备金率历次调整一览表:(责任编辑:贺霞)央行近年来存贷款基准利率调整一览 2011年02月08日19:34 中国新闻网中新网2月8日电中国人民银行决定,自2011年2月9日起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

金融机构一年期存贷款基准利率分别上调0.25个百分点,其他各档次存贷款基准利率相应调整。

近年来央行利率调整一览:2010年12月25日中国人民银行决定,自2010年12月26日起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

金融机构一年期存贷款基准利率分别上调0.25个百分点,其他各档次存贷款基准利率相应调整。

2010年10月19日自2010年10月20日起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

金融机构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上调0.25个百分点,由现行的2.25%提高到2.50%;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上调0.25个百分点,由现行的5.31%提高到5.56%;其他各档次存贷款基准利率据此相应调整。

2008年11月27日从2008年11月27日起,下调金融机构一年期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各1.08个百分点,其他期限档次存贷款基准利率作相应调整。

同时,下调中央银行再贷款、再贴现等利率。

2008年10月29日从2008年10月30日起,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由现行的3.87%下调至3.60%,下调0.27个百分点;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由现行的6.93%下调至6.66%,下调0.27个百分点;其他各档次存、贷款基准利率相应调整。

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保持不变。

2008年10月8日从2008年10月9日起下调一年期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各0.27个百分点;从2008年10月15日起下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

2008年9月15日从2008年9月16日起,下调一年期人民币贷款基准利率0.27个百分点;从2008年9月25日起,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下调1个百分点。

2007年12月20日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上调0.27个百分点;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上调0.18个百分点。

2007年9月15日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0.27个百分点。

2007年8月22日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0.27个百分点。

2007年7月20日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0.27个百分点。

2007年5月19日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上调0.27个百分点;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上调0.18个百分点。

2007年3月18日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0.27个百分点。

2006年8月19日一年期存、贷款基准利率均上调0.27%。

2006年4月28日金融机构贷款利率上调0.27%,提高到5.85%。

2005年3月17日提高了住房贷款利率。

2004年10月29日一年期存、贷款利率均上调0.27%。

1993年7月11日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9.18%上调到10.98%。

1993年5月15日各档次定期存款年利率平均提高2.18%,各项贷款利率平均提高0.82%。

中国人民银行称,2011年2月9日起,金融机构一年期存款利率将上调25个基点至3.0%,一年期贷款利率将上调25个基点至6.06%以下为中国自1993年以来历次存、贷款利率变动情况:1.以下为中国1995年以来金融机构基准贷款利率变动详细表:一年期(%) 一至三年(%) 三至五年(%) 五年以上(%)===============================================================1995/07/01 12.06 13.50 15.12 15.301996/05/01 10.98 13.14 14.94 15.121996/08/23 10.08 10.98 11.70 12.421997/10/23 8.64 9.36 9.90 10.531998/03/25 7.92 9.00 9.72 10.351998/07/01 6.93 7.11 7.65 8.011998/12/07 6.39 6.66 7.20 7.561999/06/10 5.85 5.94 6.03 6.212002/02/21 5.31 5.49 5.58 5.762004/10/29 5.58 5.76 5.85 6.122006/04/28 5.85 6.03 6.12 6.392006/08/19 6.12 6.30 6.48 6.842007/03/18 6.39 6.57 6.75 7.112007/05/19 6.57 6.75 6.93 7.202007/07/21 6.84 7.02 7.20 7.382007/08/22 7.02 7.20 7.38 7.562007/09/15 7.29 7.47 7.65 7.832007/12/21 7.47 7.56 7.74 7.832008/09/16 7.20 7.29 7.56 7.742008/10/09 6.93 7.02 7.29 7.472008/10/30 6.66 6.75 7.02 7.202008/11/27 5.58 5.67 5.94 6.122008/12/23 5.31 5.40 5.76 5.942010/10/20 5.56 5.60 5.96 6.142010/12/26 5.81 5.85 6.22 6.402011/02/09 6.06 6.10 6.45 6.60=============================================================== 2.以下为自1993年以来部分期限居民储蓄利率变化表一年期(%) 三年期(%) 五年期(%)=====================================================1993/07/11 10.98 12.24 13.861996/05/01 9.18 10.80 12.061996/08/23 7.47 8.28 9.001997/10/23 5.67 6.21 6.661998/03/25 5.22 6.21 6.661998/07/01 4.77 4.95 5.221998/12/07 3.78 4.14 4.501999/06/10 2.25 2.70 2.882002/02/21 1.98 2.52 2.792004/10/29 2.25 3.24 3.602006/08/19 2.52 3.69 4.142007/03/18 2.79 3.96 4.412007/05/19 3.06 4.41 4.952007/07/21 3.33 4.68 5.222007/08/22 3.60 4.95 5.492007/09/15 3.87 5.22 5.762007/12/21 4.14 5.40 5.852008/10/09 3.87 5.13 5.582008/10/30 3.60 4.77 5.132008/11/27 2.52 3.60 3.872008/12/23 2.25 3.33 3.602010/10/20 2.50 3.85 4.202010/12/26 2.75 4.15 4.552011/02/09 3.00 4.50 5.00注:中国自2008年10月9日起对储蓄存款利息所得暂免徵收个人所得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