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稀释效应:
国债投资的方式是集中性的而不是社会化的,投资的机制是行政性的而不是 市场化的,因而这种投资规模再大,在分散到各个地区和部门以后,也不过 是杯水车薪,不足以对社会经济产生持续的和有效的拉动作用。特别是目前 国债投资的方向大都为基础设施建设,其在产业发展链条上的前项关联与后 项关联都相对较弱,再加上我国生产资料市场已处于典型的买方市场格局, 因而以基础设施为主要投向的国债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也就不能不具 有比较明显的局限性。 依存效应: 依存效应体现在发展依存与体制依存两个方面。发展依存是指经济的有效增 长对积极财政政策已经产生了比较明显的依赖性,似乎要保持7%以上的经济 增长,就必须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体制依存是指行政性的投资选择机制所 造成的层层的行政依附,并且导致企业在对市场依赖与政府依赖的选择中, 自觉或不自觉地向后者倾斜,这又会在客观上放大政府与行政机制对市场和 市场机制的遏制作用。 上述四个方面的负面效应已经在我国的经济运行中逐步开始显现,应当引起 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充分重视。鉴于世界经济与我国经济的现实状况,在短期 内淡出积极财政政策还不可能,因此,在继续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过程中, 应当赋予这种政策以更充分的改革内涵,并且要在政策的作用方向和作用机 制上进行必要的甚至是比较大的调整,以便把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与我国经 济的市场化和国际化进程有机地结合起来和协调起来。

• • •
【内容】:实行紧缩的财政和货币政策 【工具的使用】: 主要是通过提高税率,减少政府购买及政府转移支付,紧缩银根,抑制 通货膨胀。 【效果】:实现GDP较上年增长13.5%
第一阶段GDP、CPI增长情况 单位:亿元
120 115 110 105 100 95 90 1980年 1982年 1984年 1986年 1988年 1990年 1992年 CPI
30000 25000 20000 15000 10000 5000 0 1980年 1982年 1984年 1986年 1988年 1990年 1992年 GDP
第一,IS线越平坦,挤出效应越大。d大IS 平,大-敏感-平缓。 第二,LM线越平坦,挤出效应越小。
递减效应: 这种递减效应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对经济拉动效应的递减。 近年来,我国的国债发行和投资都呈现出日益扩大的趋势,但 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却在递减。据有关部门测算,国债投资 对GDP的拉动作用,1998年为1.5个百分点,1999年为2个百分 点,2000年为1.7个百分点,而2001年则约为1.67个百分点。2、 投资与消费传导效应的递减。从1998—2000年,全国城镇居民 人均纯收入的提高幅度分别为5.13%、7.91%和7.28%,但农村 居民人均纯收入的提高幅度却分别只有3.44%、2.23%和1.95%, 呈绝对的递减趋势。投资对居民收入特别是对占我国人口绝大 部分比重的农村人口的收入不能形成有效的拉动作用,就无法 在投资与消费之间建立起有效的传导桥梁,从而也就不能对消 费市场的扩大起到有效的刺激作用。3、国债投资收益的递减。 由于国债投资大都是政府投资,建设项目大都为国有项目,形 成的企业也大都是国有企业,因而在没有强有力的财产约束机 制与利益激励机制的情况下,这种投资的收益率是很难保证的
• • • • •
【时间】:1982年 【背景】:国民经济出现下滑 【内容】:实行宽松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工具的使用】: 主要是通过放松银根,继续深化财政体制改革,对企业实行利改税,调 动企业和地方的生产积极性,增加有效供给,缩小总供给与总需求之间 的差距。 【效果】:从1982年开始,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逐步回升,当年增长 9.1%,增幅较上年提高3.9个百分点,1983年加快到10.9%。 【时间】:1985年 【背景】:改革以后,除了1979年的物价有上涨之外,应该说中国经济 的宏观局势在1984-1986年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这是第一次由这个转型 中的经济体制内部生成严重通货膨胀的时期。
主题:中国货币政策及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财政政策分析
中国货币政策及财政政策
(1)财政政策及货币政策效果分析 (2)中国历年财政与货币政策概述 (3)中国近三十年的CPI及GDP变化趋势图
(一)
财政政策及货币政策 效果分析
挤出效应
• 当政府支出增加时,或税收减少时,货 币需求会增加,在货币供给既定情况下, 利率会上升,私人部门的投资会受到抑 制,产生政府支出挤出私人投资的现象, 这就是所谓“挤出效应”。 • 挤出效应的大小关系到财政政策效果的 大小

• 【时间】:1979年 【背景】:经济出现过热现象及引发的财政赤字严重、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 双膨胀、物价持续上涨、外贸逆差增加等问题。 【内容】:实行紧缩性财政政策和紧缩性货币政策 • 【工具使用】: • 中央提出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八字方针。 一是改革财政体制,减少政府购买及转移性支付,促进各级财政实现收支 平衡。 二是压缩基建规模,提高利率,控制投资需求。 • 三是控制消费需求,压缩各项开支。 四是增加农业、轻工业投资,提高消费品供给能力。 五是稳定市场,平抑物价。 • 六是调整进出口商品结构,平衡国际收支。 【效果】:通过宏观调控,基本实现了财政收支平衡、物价稳定和信贷平衡 的预期目标。但由于经济调整中紧缩的政策力度过大,经济增长率从1980年 的7.8%降到1981年的5.2%。
均衡收入和均衡利率的变动
• r LM
E1
IS曲线变动:
r1 r0 E0 IS1 IS0 Y
7
Y1
Y2
均衡收入和均衡利率的变动
• r r2 r1 r0 E0 IS1 IS0 Y1 Y
8
LM曲线变动: LM LM
(二)
中国历年财政及货币政策 概述
• 第一阶段从1979年到1980年,主要表现为两大 政策“双松”配合;1981年是财政政策紧,而 货币政策松;1982年到1984年,表现为两大政 策“双松”配合;1985年则是两大政策“双紧” 配合;1986年到1988年,仍表现为两大政策的 “双松”配合;1989年到1991年,是两大政策 的“双紧”配合;1992年到1993年上半年,再 次出现“双松”配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