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文言文核心知识汇总整理
高考语文文言文复习知识点
![高考语文文言文复习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3056752817fc700abb68a98271fe910ef12daec6.png)
高考语文文言文复习知识点高考语文文言文复习知识点(通用12篇)上学期间,相信大家一定都记得文言文吧,文言文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古人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文言文。
你还记得哪些经典的文言文呢?以下是店铺为大家收集的高考语文文言文复习知识点,欢迎阅读与收藏。
高考语文文言文复习知识点篇1一、重点词语解释1、贾人夏则资皮(积蓄,储备。
这里作"准备")2、吊有忧(慰问)3、当室者死(指嫡子,正妻所生的长子)4、支子死(庶子,指妾所生的儿子)5、践辞曰(推辞)6、越四封之内(疆界)7、其有敢不尽力者乎(副词,表诘问,同"岂",难道)8、旅进旅退(俱,共同)9、果行,国人皆劝(果决地)10、孰是君也,而可无死乎?(谁)11、是故败吴于囿(因此)12、无乃后乎("无乃……",恐怕……吧)二、通假字(写出句中通假字的本字,并解释)1、将帅二三子以蕃(帅通"率")2、令壮者无取老妇(取通"娶")3、将免者以告(免通"娩")4、三年释其政(政通"征")5、国之孺子之游者,无不餔也(餔通"哺")6、衣水犀之甲者亿有三千(有通"又")7、而摩厉之于义(摩厉通"磨砺")三、一词多义(解释多义词)1、知: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知道)如寡人者,安与知耻(感到,觉得)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管理,主持)孰为汝多知乎(通"智")2、复:山重水复疑无路(繁复)其有敢不尽力者乎,请复战(再)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恢复)高考语文文言文复习知识点篇2《虎丘记》一、掌握下列重点词语1、蔀(bù)屋:指穷苦人家昏暗的房屋,这里指贫民。
2、栉:木梳。
3、角:较量,竞比。
4、瓦釜:用黏土烧制的锅,这里比喻粗俗的歌声。
5、竹肉:这里指箫管与歌喉。
高中必考的文言文知识点
![高中必考的文言文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2cadf7371fb91a37f111f18583d049649a660e1a.png)
高中必考的文言文知识点文言文在高中语文学习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对于高考来说更是必考的内容。
掌握好文言文的知识点,不仅有助于我们理解古代文化,还能在考试中取得优异的成绩。
下面就来详细介绍一下高中必考的文言文知识点。
一、实词实词是文言文学习的重点之一。
常见的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等。
在文言文中,实词的词义往往与现代汉语有所不同,需要我们特别注意。
1、古今异义古今异义是指同一个词在古代和现代的意义不同。
例如,“妻子”在古代指妻子和儿女,而在现代仅指妻子;“无论”在古代表示更不必说,而现代则表示不管、不论。
2、一词多义一个词在不同的语境中可能有不同的意义。
比如“兵”,可以指兵器、士兵、军队等;“故”,有缘故、旧的、所以等意思。
3、通假字通假字是古人在书写时用一个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本字。
例如,“项为之强”中的“强”通“僵”,僵硬的意思;“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中的“知”通“智”,智慧的意思。
4、词类活用词类活用是指某些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改变了其词性和语法功能。
常见的词类活用有名词作动词、名词作状语、动词作名词、形容词作名词、形容词作动词等。
例如,“沛公军霸上”中的“军”,名词用作动词,意为驻军;“其一犬坐于前”中的“犬”,名词作状语,像狗一样。
二、虚词虚词在文言文中虽然数量不多,但使用频率很高,对理解文意起着重要的作用。
1、而“而”在文言文中用法多样,可以表示并列、转折、承接、修饰等关系。
例如,“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中表示并列;“人不知而不愠”中表示转折;“温故而知新”中表示承接;“吾尝跂而望矣”中表示修饰。
2、以“以”常见的用法有介词,用、把、凭借等;连词,表目的,来;表结果,以致等。
如“以刀劈狼首”中是介词,用;“以光先帝遗德”中是连词,来;“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中是连词,以致。
3、之“之”的用法有代词、助词、动词等。
作代词时,代人、代物、代事;作助词时,可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或作宾语前置的标志,或作定语后置的标志,或补足音节;作动词时,意为到、往。
高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归纳
![高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22327f7ebc64783e0912a21614791711cc7979b6.png)
高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归纳【必修一】烛之武退秦师【重点实词】1、贰①从属二主。
(本文: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例: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左传•隐公元年》)②离心,背叛。
(例:夫诸侯之贿,聚于公室,则诸侯贰。
《左传》)③不专一。
(例:贰则疑惑。
《荀子•解蔽》)④再,重复。
(例:不迁怒,不贰过。
《论语•雍也》)2、鄙(边境界封疆藩篱)①边邑,边远的地方。
(例:《为学》:“蜀之鄙有二僧。
”)(本文:“越国以鄙远”)②庸俗,鄙陋。
(例:《左传•庄公十年》:“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③看不起,轻视。
(例:《左传•昭公十六年》:“我皆有礼,夫犹鄙我。
”)3、许①准许。
(同现代汉语)②答应,听从。
(例:本文:“许之”、“许君焦、暇……”)③赞同。
(例《愚公移山》:“杂然相许。
”)④约数。
(例:《小石潭记》:“潭中鱼可百许头。
”许,左右)⑤表处所。
(例:陶渊明《五柳先生传》:“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何许人,何处人)4、阙①què皇宫,引申为朝廷宫阙。
①què城楼,城阙。
①quē侵损,削减。
(本文:阙秦)①quē通“缺”5、微①没有。
(如果没有)(“微斯人,吾谁与归?”)(本文:微夫人之力不及此)②细小,轻微。
(同现义)③衰败国势衰微。
④精微微言大义。
(成语)⑤微服暗访:乔装。
⑥卑贱,人微言轻。
(低微)《史记•曹相国世家》:“参如微时,与萧何善。
”⑦隐蔽,不显露,悄悄。
见微知著(成语)微访(暗中查访)6、敝①坏,破旧。
方苞《左忠毅公逸事》:“使史更敝衣草屦。
”敝帚自珍②谦词敝人。
③疲惫。
(例:《资治通鉴》:“曹操之众,远来疲敝。
”)④损害,衰败。
(本文:因人之力以敝之。
)使……疲敝。
【重点虚词】1、以①以其无礼于晋——因为,连词。
②敢以烦执事——以乱易整——拿,用,介词。
③越国以鄙远——表目的,来,连词。
④焉用亡郑以陪邻?——表结果,用来,连词。
⑤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把,介词。
高考重点文言文必背知识资料
![高考重点文言文必背知识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bbd7672254270722192e453610661ed9ac515556.png)
高考重点文言文必背知识资料高考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归纳一、通假字。
1.北冥有鱼冥,通“溟”,大海。
2.小知不及大知知通,“智”,智慧。
3.此小大之辩也辩通,“辨”,区别。
4.而征一国者而通,“耐”,能。
5.旬有五日而后反有通,“又”,反通“返”。
6.曲终收拔当心画,“画通划”。
7.钿头银篦击节碎“篦”通金字旁的篦,密齿梳。
二、虚词。
1.之。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助词,的。
鹏之徙于南冥也:助词,协调音节。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助词,主谓问取消独立性。
2.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其……其:是……还是,用在选择句中,加强揣测语气。
3.风斯在下矣斯:则,就。
4.时则不至则:或。
5.奚以之几万里而南为奚以……为:表示反问,哪里用得着……呢。
三、实词。
(一)重点实词。
1.《齐谐》者,志怪者也志:记载。
2.置杯焉则胶胶:粘,着地。
3.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决:快速的样子;枪:碰、撞。
4.而后乃今将图南图:图谋。
5.而控于地控:投,落下。
(二)词类活用。
1.最可觞客觞,名词作动词,劝人饮酒。
2.吏吴两载吏,名词作动词,任县令。
3.岁征民间岁:名词作状语,每年。
4.笼归笼:名词作动词,用笼装。
5.取儿稿葬稿:名词作状语,用草席裹着。
四、特殊句式。
(一)介宾结构后置。
1.岁征民间。
2.焚拜如前人。
3.掭以草尖。
4.既而得其尸于井。
5.覆之以掌。
6.柱以白壁,砌以青玉,床以珊瑚,帘以水精。
(二)省略句。
1.令以责之里正。
2.折藏之,归以示成。
3.留待限期,以塞官责。
4.将献公堂,惴惴恐不当意。
五、古今异义。
1.明年秋,送客湓浦口(明年:古:第二年今:指今年的下一年)。
2.老大嫁作商人妇(老大:古:年纪大了今:长子、长兄等)。
3.又闻此语重唧唧(唧唧:古:叹息声今:一般指虫鸣)。
4.因为长句(因为:古:因此写了今:表原因)。
5.暮去朝来颜色故(颜色:古:容貌今:色彩)。
6.凄凄不似向前声(向前:古:刚才今:朝向前方(面))。
高考语文必背的文言文知识
![高考语文必背的文言文知识](https://img.taocdn.com/s3/m/4240dae227fff705cc1755270722192e453658c4.png)
高考语文必背的文言文知识高考语文文言文知识归纳词类活用.(一)名词作动词.1、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游泳)2、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低于)3、方其破荆州,下江陵(攻占)4、顺流而东(东进)5、卧而梦(做梦)6、故为之文以志(写*)7、外与天际(交会)(二)名词作状语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每天)2、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向上,向下)3、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向西,向东)4、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向南)5、日与其徒上高山(每天)6、四望如一(名词用作状语,向四面;数词用作形容词,相同)(三)形容词作名词1、其曲中规(弯曲的弧度)2、吾未见其明也(高明的地方)3、絮青缭白(青山,自水)4、自远而至(远处)5、穷山之高而止(顶点)(四)形容词做动词1、不知东方之既白(显出白色)2、穷回溪(走到尽头)3、穷山之高而止(走到尽头)(五)使动用法1、舞幽整之潜蛟(使…··起舞)2、泣孤舟之嫠妇(使……哭泣).(六)意动用法1、吾从而师之(以……为师.)2、而耻学于师(以……为耻.)3、孔子师郯子(以……为师。
)4、侣鱼虾而友麋鹿(以…··为侣,以……为友.)5、始指异之(以……为异.)三、古今异义.1、輮以为轮古义:把……做成今义:认为2、金就砺则利古义:文中指金属制成的刀剑等今义:黄金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古义:广泛地学习今义:学问广博精深4、古之学者必有师古义:求学的人今义:指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5、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古义:不一定今义:不需要6、无贵无贱,无长无少古义:无论今义:没有,常为否定副词7、吾从而师之古义:跟随、而且今义:表目的或结果的连词8、今之众人古义:一般人今义:许多人9、小学而大遗古义:小的`方面学习今义:指小学教育的阶段10、徘徊于斗牛之间古义: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今义:一种游戏方式11、白露横江古义:白茫茫的水汽今义:二十四节气之一12、凌万顷之茫然古义:旷远的样子今义:完全不知道的样子13、于是饮酒乐甚古义:在这个(时候)今义:表示后一事紧接着前一事14、然后知是山之特立古义:这样之后今义·表示一件事情之后接着又发生另一件事情15、颓然就醉古义:倒喝,文中指身子倾倒的样子今义:精神萎靡不振16、游于是乎始古义:从此今义·表示一件事情之后接着又发生另一件事情四、虚词归纳.(一)而1、连词,表转折(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2)冰,水为之而寒于水(3)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4)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5)惑而不从师(6)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7)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8)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9)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10)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11)而不知其所穷(12)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13)小学而大遗2、连词,表修饰(1)吾尝终日而思矣(2)吾尝跂而望矣(3) 登高而招(4) 顺风而呼(5)则群聚而笑之(6)倚歌而和之(7)自其不变者而观之(8)施施而行,漫漫而游(9)攀援而登,箕踞而遨3、连词,表递进(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2)则知明而行无过矣4、连词,表并列(1)蟹六跪而二螯.(2)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3)侣鱼虾而友麋鹿5、连词,表承接(1)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2)人非生而知之者(3)吾从而师之(4)择师而教之(5)正襟危坐,而问客曰(6)拔草而坐,倾壶而醉(7)卧而梦(8)觉而起,起而归(9)自远而至6、连词,表因果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7、连词,表条件穷山之高而止8、与“己”运用,表陈述语气如是而已(二) 焉1、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兼词,于之,从这里)2、积水成渊,蛟龙生焉(兼词,于之,从这里)3、积善成德,而神明白得,圣心备焉(句末语气助词,了)(三)之1、代词.(1)青,取之于蓝 (代靛青)(2)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代“冰” )(3)人非生而知之者(指代知识、道理等)(4)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指代童子)(5)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代词,这)(6) 郯子之徒 (代词,这)(7)作师说以贻之 (代词,他,指代李蟠)(8)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代词,它)(9)耳得之而为声(代词,它)(10)取之无禁,用之不褐(代词,它们)(11)始指异之(代词,它,指西山)(12)故为之文以志(代词,它,指宴游西山这件事)(13)圣人之所以为圣 (指代这件事)2、助词.(1)不如须臾之所学 (用于定语和中心词间,无实义)(2)彼童子之师(的)(3)非蛇蟠之穴,无可寄托者(的)(4)古之学者必有师(的)(5)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的)(6)月出于东山之上(的)(7)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任席之下(的)(9)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的标志)(10)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宾语前置的标志)(11)凌万顷之茫然(定语后置的标志)(12)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13)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14)苟非吾之所有(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15)吾与子之所共适(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16)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17)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18)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19)不知日之入(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高考语文文言文知识点【高考语文】兼词1.【高考语文】相当于“于之”、“于此”、“于彼”。
高考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归纳(2篇)
![高考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归纳(2篇)](https://img.taocdn.com/s3/m/79d9b341f08583d049649b6648d7c1c709a10b6f.png)
高考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归纳语法现象:1.积累性的实词:重要实词、通假字、偏义复词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虚词:重要虚词、固定结构2.规律性的:词类活用、各类句式文言文翻译的标准翻译文言文的标准是:信、达、雅“信”要求忠实于原文,用现代汉语字字落实、句句落实直译,不可以随意增减内容。
例: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六国灭亡,不是武器不锋利,战术不好,弊病在于贿赂秦国。
“雅”要求用简明、优美、富有文采的现代汉语把原文的内容、形式以及风格准确的表达出来。
例:曹公,豺虎也。
曹操是豺狼猛虎。
曹操是象豺狼猛虎一样(凶狠残暴)的人。
凭着勇气在诸侯中间闻名凭勇气闻名在诸侯国例:以勇气闻于诸侯。
“达”要求译文表意明确、语言通畅、语气一致。
翻译的程序2、分析原文句式的特点。
3、进行初步的字字落实的翻译,特别注意一些容易理解错的字和关键的字的翻译。
5、按照现代汉语的规范,将文言句子准确表达出来。
6、查对字词的落实,誊写到答案卷上。
文言文翻译的原则: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直译为主:对原文逐字逐句对应翻译,字字落实。
例: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
郑国人让我掌管他们的北门的钥匙2、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等到太子丹用荆轲刺秦王作为对付秦国的计谋,才招致祸患。
意译为辅:在尊重原文的基础上,灵活地增减内容,改变句式,使文意连贯。
例1: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
张衡到职工作了三年,向朝廷上表章请求告老还乡。
例2: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樊篱,却匈奴七百余里。
于是(又)派蒙恬到北方去修筑长城,守卫边境,击退匈奴七百多里。
例3: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秦孝公)有并吞天下的野心。
1、留(保留原文某些不必翻译的词语)古今同义的词语,专有名词如:帝号、年号、人名、物名、地名、国名、朝代名、称谓、器具、度量衡单位、典章制度可照录不翻译。
如果名称不全的要补全。
例:1:阳嘉元年,复造地动仪。
2、邹忌修八尺有余。
3、德佑二年____月____日,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
2025年高考语文核心知识记背清单3:五种文言句式
![2025年高考语文核心知识记背清单3:五种文言句式](https://img.taocdn.com/s3/m/2d521d8e29ea81c758f5f61fb7360b4c2f3f2a63.png)
文言句式1.判断句文言判断句,一般是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作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的句式。
文言文中常用以下几种形式表示判断:①标志词语:……者,……也如: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②标志词语:……也如:固一世之雄也(《赤壁赋》)③标志词语:……者也如: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鸿门宴》)④标志词语:乃如: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⑤标志词语:为如:朝歌夜弦,为秦宫人(《阿房宫赋》)⑥标志词语:则如: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⑦标志词语:非如:富贵非吾愿(《归去来兮辞》)⑧无标志如:今臣亡国贱俘(《陈情表》)2.被动句在文言文中,有些语句的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这种句式就是被动句。
被动句主要有以下形式:①标志词语:……于……如:而君幸于赵王。
(《廉颇蔺相如列传》)②标志词语:……见……如: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廉颇蔺相如列传》)③标志词语:……见……于……如: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廉颇蔺相如列传》)④标志词语:为如: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伶官传序》)⑤标志词语:为……所……如: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六国论》)⑥标志词语:……为所……如: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⑦无标志如:感斯人言。
(《琵琶行并序》)⑧标志词语:被如: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3.倒装句在文言文中,某些句子的语序与现代汉语不同,我们称之为倒装句。
其倒装现象主要有: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等。
(1)主谓倒装如: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2)宾语前置①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如:忌不自信。
(《邹忌讽齐王纳谏》)②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如:大王来何操?(《鸿门宴》)③用“之”“是”作宾语提前的标志如: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
(曹操《求贤令》)(3)定语后置①中心词+之+定语如:蚓无爪牙之利(《劝学》)②中心词+之+定语+者如:马之千里者(《马说》)③中心词+定语+者如:求人可使报秦者(《廉颇蔺相如列传》)(4)状语后置①动词+以+状语如:申之以孝悌之义(《寡人之于国也》)②动词+于+状语如:月出于东山之上(《赤壁赋》)③形容词+于+状语如:青于蓝(《劝学》)4.省略句在文言文语句中省略某一词语或某种成分的句子叫省略句。
新高考必背文言文古诗词汇总
![新高考必背文言文古诗词汇总](https://img.taocdn.com/s3/m/bf818da5fbb069dc5022aaea998fcc22bdd1431f.png)
新高考必背文言文古诗词汇总新高考必背文言文古诗词汇总涵盖了高中阶段学生需要掌握的文言文和古诗文词汇,这些词汇不仅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文言文和古诗文,也是高考语文科目中的重要考察点。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文言文古诗词汇及其释义,供学生复习参考:1. 之: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的”或“之”;也用作助词,无实际意义。
2. 而:连词,表示并列、递进、转折、假设等关系。
3. 于:介词,表示时间、地点、对象等。
4. 其:代词,用作主语、宾语或定语,相当于“他”、“它”、“那个”。
5. 以:介词,表示“用”、“凭借”等;也用作连词,表示目的或结果。
6. 为:动词,表示“做”、“成为”;也用作介词,表示“为了”。
7. 所:助词,构成“所”字结构,相当于“的”或“被”。
8. 何:疑问代词,相当于“什么”、“怎么”。
9. 乃:副词,表示“才”、“于是”;也用作连词,表示“于是”、“就”。
10. 若:代词,相当于“你”、“你们”;也用作连词,表示“如果”、“像”。
11. 既:副词,表示“已经”、“既然”。
12. 则:连词,表示“就”、“那么”。
13. 也:助词,用于句末,相当于“的”、“了”。
14. 乎:助词,用于句末,相当于“吗”、“呢”。
15. 矣:助词,用于句末,表示“了”。
16. 哉:助词,用于句末,表示感叹,相当于“啊”、“呀”。
17. 矣乎:助词,用于句末,表示感叹,相当于“啊”、“呢”。
18. 夫:助词,用于句首或句中,相当于“那”、“这个”。
19. 者:助词,用于句末,表示“的人”、“的事”。
20. 矣:助词,用于句末,表示“了”。
古诗文词汇:1. 桃之夭夭:形容桃花盛开的样子。
2. 窈窕淑女:形容女子体态轻盈,举止优雅。
3. 君子好逑:指男子有好的配偶。
4. 关关雎鸠:形容雎鸠鸟的叫声,比喻男女相爱。
5. 青青子衿:形容年轻学子的朝气蓬勃。
6. 悠悠我心:形容内心长久的思念。
7. 蒹葭苍苍:形容芦苇茂盛的样子。
高考语文课内文言文重点字词归纳
![高考语文课内文言文重点字词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185f302cb94ae45c3b3567ec102de2bd9605dedd.png)
高考语文课内文言文重点字词归纳一、内容提要本篇文档旨在总结高考语文课内文言文重点字词,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文言文的基础知识。
本文主要涵盖了高中阶段常见的重要实词、虚词的用法和含义,并针对不同文体进行了分类归纳。
二、重点字词归纳1. 常见实词(1)兵:武器;士兵;战争。
(2)走:逃跑;逃离;逃离人或事。
(3)故:事故;缘故;老朋友。
(4)焉:语气助词,无实意;于何处;他。
(5)谢:道歉;告知;感谢。
(6)亡:丢失;逃走;无。
(7)固:本来;固然;坚固。
(8)以:因为;用;认为。
(9)之:代词;助词,取消句子的独立性;语气助词。
(10)为:被;替;做。
2. 常见虚词(1)以:和,跟;由于;以致于。
(2)其:他的;其中的;多么。
(3)于:在……里面;从……来;对……来说。
(4)而:并且;但是;而且。
(5)为:是;是……的原因;表示被动。
3. 特殊实词(1)则:就;那么;如果。
(2)乃:竟然;是。
(3)所:……的地方。
(4)夫:那。
4. 特殊虚词(1)也:用于陈述或疑问句,表判断或肯定回答。
(2)乎:用于疑问句中,表疑问或感叹。
(3)其:表示选择或推测,相当于“或者……或者……”。
(4)且:表示递进关系,相当于“而且”。
三、文体分类归纳1. 记叙类文章记叙类文章中常见的实词、虚词用法较多,如“兵”、“走”、“故”、“焉”、“谢”、“亡”、“固”等,需要掌握其基本含义和用法。
同时,需要注意一些特殊的句式和表达方式,如倒装句、省略句、比喻句等。
例如,《烛之武退秦师》中的“晋侯、秦伯围郑”一句,“围”为使动用法,“郑”为代词,“晋侯、秦伯”为并列关系,“退”为动词作名词。
此外,还需要注意文章中的人物形象和情感表达。
2. 议论类文章议论类文章中常见的实词、虚词用法较少,但需要掌握一些常见的固定搭配和表达方式,如“以”、“之”、“于”、“所”、“且”等。
同时,需要注意一些特殊的论证方法和逻辑表达方式,如对比论证、归纳论证、因果论证等。
高考语文高中语文课内文言文文化常识总结(必备)
![高考语文高中语文课内文言文文化常识总结(必备)](https://img.taocdn.com/s3/m/7c8fb75f4b73f242326c5f6c.png)
高考语文高中语文课内文言文文化常识总结(必备)必修一《诗经》两篇1、《诗经》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诗歌总集。
原本只称《诗》、《诗三百》,汉代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是我国古代诗歌现实主义的源头。
它共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表现手法是赋、比、兴三大类。
“风”有15国风,大都是民间歌谣;“雅”分大雅、小雅,是宫廷乐歌;“颂”分周颂、鲁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2、古代少年男女把头发扎成丫髻,叫总角,后来指代少年时代。
3、卜筮是古代民间占问吉凶的两种方法,是古代巫术的一种表现。
指用龟甲,筮草等工具预测某些事项,不同的时代使用的方法有不同,历代也有创新。
《离骚》1、考:指已故的父亲。
2、三后:三个君主或诸侯。
古代天子﹑诸侯皆称后。
“三后”一般指夏禹、商汤、周文王。
《孔雀东南飞》1、“箜篌”古代的一种弦乐器,23弦或25弦,分卧式、竖式两种。
2、诗书:古代常指《诗经》和《尚书》,有时泛指一般的诗经。
3、初阳岁:农历冬末春初,即冬以后,春之前。
4、初七:乞巧节,指农历七月七,旧时妇女在这天晚上在院子里陈设瓜果,向织女星祈祷,祈求提高刺绣缝纫技巧,称为“乞巧”。
5、下九:古人以农历每月的二十九为上九,初九为中九,十九为下九。
在汉代,每月十九日是妇女欢聚的日子。
6、六合:指结婚选好日子,要年、月、日的干支都相合适,这叫“六合”。
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总称为十天干。
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叫作十二地支。
7、青庐:用青布搭成的帐篷,举行婚礼的地方,东汉至唐有这种风俗。
8、黄昏:十二个时辰之一,是戌时。
人定:是亥时。
9、12个时辰: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
10结发:束发。
古时人到了一定的年龄(男子20岁,女子15岁)把头发结起来,算是到了成年,可以结婚了。
也指成婚之夕,男左女右共髻束发。
高考语文文言文必背常识语文文言文常识
![高考语文文言文必背常识语文文言文常识](https://img.taocdn.com/s3/m/f96e5ef0d05abe23482fb4daa58da0116d171f47.png)
高考语文文言文必背常识语文文言文常识高考语文文言文必背常识|语文文言文常识1.《诗经》:又名“诗三百”,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篇,分为“风”、“雅”、“颂”三部分,被列为“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之首。
著名篇目有《关雎》《蒹葭》《氓》《硕鼠》《七月》等。
2.屈原:名平,字原,号李重福,战国末期楚国人。
我国第一位了不起的爱国诗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Seiches波兰的哥白尼、英国的莎士比亚、意大利的但丁)。
他用楚辞形式译成了我国第一首长篇政治抒情诗《古诗》,其中的名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千古传颂。
中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就是纪念屈原的。
3.孔子:名丘,字仲尼,世称“圣人”,春秋时期鲁国人。
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私学创办人。
孔子及其弟子的主要言行思想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在《论语》20篇中。
《论语》各取篇中开头二字为篇名,是儒家经典“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之一。
4.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世称“亚圣”。
主要作品为《孟子》7篇,各篇取结尾几字为篇名,该书记述了孟子的思想和政治言论,为“四书”之一。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鱼我所欲也》即为出自于《孟子》。
5.墨子:名翟,战国时期墨家学派的创始人。
《墨子》一般认为是墨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对墨子言行的辑录,其中《兼爱》《非攻》等代表了墨子的主要思想。
《公输》即选自《墨子》。
6.庄子:名周,战国时期哲学家,道家代表人物。
主要作品为《庄子》,道家经典之一,具备浓郁的唯美色彩。
代表作《逍遥游》。
7.韩非子:战国末期韩国人,荀子的弟子,先秦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著有《韩非子》一书。
《扁鹊见蔡桓公》《五蠹》《智子疑邻》等均出自此书。
8.司马迁:西汉史学家,字子长,别名太史公。
主要作品为《史记》,又名《太史公书》,就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至汉武帝长达年的历史,全书篇,分成“本纪、世家、本纪、表中、书”五种体裁。
高考语文有哪些必考的文言文知识点
![高考语文有哪些必考的文言文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01e71832e97101f69e3143323968011ca300f789.png)
高考语文有哪些必考的文言文知识点高考语文必备文言文知识掌握一、一词多义梳理①事、事故、变故、原因、缘故:公问其故②旧、往昔、过去的、原来的:豫章故郡③故交、老朋友:君安与项伯有故(《鸿门宴》故④衰老:暮去朝来颜色故(《琵琶行》)⑤故意、特地:故久立与其客语(《信陵君窃符救赵》)⑥依然、依旧:大人故嫌迟(《孔雀东南飞》)③因果连词,所以:故幸来告良(《鸿门宴》①完:担中肉尽(《狼》)②全部用出或极力完成: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游褒禅山记》) 尽③全、都:宾主尽东南之美《滕王阁序》④所有的:尽人皆知⑤极:尽善尽美属 (以下读shǔ) ①统属、隶属、届寸::时维九月,序属三秋②类、辈: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以下读zhǔ③连接:平原君使者冠盖相属于魏(《信陵君窃符救赵》)④撰写:屈平属草稿未定(《屈原列传》)⑤嘱托,通“嘱”: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①走近、靠近、接近:以缚即炉火烧绝之②立即、就: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即③就是:此即风景之尤胜者也④假如:即有如不称。
妾得无随坐乎⑤当、当前:成功在即⑥通“则”,就:且壮士不死即已⑦如同: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①却、可是: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且②将近:年且九十《愚公移山》③姑且、暂且: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梦游天姥吟留别》)④边……边,又……又: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⑤况且、再说: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⑥尚且:臣死且不避(《鸿门宴》)胜中秋尤胜——盛大予观夫巴陵胜状——优美山水日出江花红胜火——超过数不胜数——尽,能承受错纷错如织——交错它山之石,可以为错——磨刀石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通“措”,处置状雷锟电霍,无得而状——描述以筒水灌之始出,状极俊健——形态予观夫巴陵胜状——景色、景观状河伯留客之久——估计寻而病寻作,余既岂归——不久未果,寻病终——不久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寻找八尺为寻——量词,一寻二、词类活用名作动:襟三江而带五湖——襟:以……为禁,带:以……为带;名词意动用法无得而状——形状,描摹形状缓板而歌——板:敲撞板,歌:唱歌最可觞客——觞:请饮酒面北为平远堂——面:面对着祠韦苏州——祠:筑祠堂吏吴两载——吏:做官名作状:雄州雾列,俊采星驰雾:像雾一样;星:像星辰一样栉比如鳞——像梳子齿密密麻麻檀板丘积——像小山/樽壘云泻——像云彩形容词作动词。
高中文言文知识点归纳整理
![高中文言文知识点归纳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bb3b3da9bb0d4a7302768e9951e79b8969026863.png)
高中文言文知识点归纳整理一、实词1. 古今异义词义扩大:如“江”“河”,古义专指长江、黄河,今义泛指河流。
词义缩小:如“臭”,古义指气味,今义指难闻的气味。
词义转移:如“走”,古义指跑,今义指行走。
2. 一词多义本义:词最初的、最基本的意义。
引申义:由本义引申出来的意义。
比喻义:用打比方的方法形成的新的意义。
3. 通假字同音通假:如“蚤”通“早”。
形近通假:如“说”通“悦”。
4. 词类活用名词活用为动词:如“沛公军霸上”中的“军”,名词用作动词,意为“驻军”。
名词作状语:如“吾得兄事之”中的“兄”,名词作状语,意为“像兄长一样”。
动词活用为名词:如“追亡逐北”中的“亡”“北”,动词用作名词,意为“逃亡的人”“败逃的人”。
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如“素善留侯张良”中的“善”,形容词用作动词,意为“与……交好”。
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如“将军身被坚执锐”中的“坚”“锐”,形容词用作名词,意为“坚固的铠甲”“锐利的武器”。
二、虚词1. 而表并列:如“蟹六跪而二螯”。
表递进: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表承接:如“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表转折: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表假设:如“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表修饰:如“吾尝跂而望矣”。
2. 何疑问代词,“什么”“哪里”“为什么”等。
副词,“多么”。
3. 乎表疑问语气:“吗”“呢”。
表测度语气:“吧”。
表感叹语气:“啊”“呀”。
介词,“于”。
4. 乃于是,就。
才。
竟然。
是,就是。
代词:人称代词(他、她、它、他们)、指示代词(这、那)。
副词:表推测(大概)、表反问(难道)、表祈使(一定)、表商量(还是)。
连词:表假设(如果)、表选择(是……还是……)。
6. 且连词:表并列(又)、表递进(而且)、表让步(尚且)。
副词:“将要”“暂且”。
7. 若动词:“像”“比得上”。
代词:“你”“你们”“这样”。
连词:“如果”“或者”。
8. 所与“为”组成“为……所……”表被动。
语文文言文高考必备知识点
![语文文言文高考必备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6470bf03a9956bec0975f46527d3240c8447a19a.png)
语文文言文高考必备知识点一、文言文基础知识1.文言文的定义:文言文是指中国古代的文学作品所使用的语言形式,包括古代诗、词、曲、赋、文等文学体裁。
2.文言文的特点:文言文以古代汉语为基础,具有古朴、简练、含蓄、意境丰富等特点,需要通过学习才能理解和运用。
3.文言文的阅读方法:阅读文言文需要掌握古汉字的读音、词义、句法结构等知识,通过注释和翻译理解古文的意思。
4.文言文的鉴赏能力:学习文言文需要培养对古代文学的鉴赏能力,包括理解作品的意境、思想情感、表达手法等。
二、文言文的基本句式1.并列句:指以“而、乃、即、是”等连词连接的两个或多个意义相对独立、结构相对简单的句子。
2.独立主格句:以“宾语+谓语”结构独立于主句而存在的句子。
3.“以……为”结构:表示以某种方式或条件作为前提。
4.“不仅……而且”结构:用于列举两个或多个并列的事物或情况。
5.“虽……却”结构:表示前后两个句子之间的转折关系。
三、文言文的修辞手法1.比喻:通过对事物的相似之处进行类比,增强表达的形象性和生动性。
2.夸张:夸大表达的程度,以突出事物的特点或感情的强烈程度。
3.反问:用疑问的形式来表达肯定或否定的意思,增强语气的独特效果。
4.排比:用并列的句子或短语来列举事物,增强语言的节奏感和表达的力度。
5.对偶:通过重复某个词语、句子或句型,形成平衡和对比的效果。
四、文言文的常见修辞用语1.借景抒怀:通过描写自然景物来表达情感或思想。
2.借史喻今:通过引用历史典故来说明当前的问题或情况。
3.借代言人:通过虚构的人物或事物来表达作者的观点或立场。
4.借比兴义:通过比喻和类比来说明事物的特点或意义。
5.借双关语:通过双关语的使用来达到一种含蓄和巧妙的表达效果。
五、文言文的阅读技巧1.了解上下文:通过阅读文言文的上下文,理解句子的意义和篇章的结构。
2.注意关键词:关注文言文中的关键词,理解其词义和在句子中的作用。
3.掌握常用词汇:熟悉文言文中常用的词汇和成语,便于理解和翻译古文。
高考语文文言文文化常识(最全版)-高考语文文言文文化常识
![高考语文文言文文化常识(最全版)-高考语文文言文文化常识](https://img.taocdn.com/s3/m/22f48c33a0116c175f0e48e9.png)
古代文化常识1.关于古诗与星宿苏轼《赤壁赋》:“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斗”“牛”就指二十八宿中的斗宿和牛宿,是写景之句,以星衬月。
王勃《滕王阁序》:“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
”是咏物之句,以星衬物。
《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歌咏牛郎织女的离别相思。
杜牧《秋夕》:“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写月夜观看牛郎织女星的闲适。
李商隐《马嵬》:“此日),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以“笑牵牛”来写唐玄宗当年与杨贵妃朝夕相伴的美好时光。
2.关于古诗文与纪时平明:“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日中:见于《陈太丘与友期》《两小儿辩日》。
人定:“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
”(《孔雀东南飞》)日暮:“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崔颢《黄鹤楼》)更定:见于张岱《湖心亭看雪》。
夜阑:“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暮春:见于王羲之《兰亭集序》。
三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孟郊《游子吟》)三秋:“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柳永《望海潮》)又见于王勃《滕王阁序》。
3.关于古诗文与节日古代诗文中涉及的节日很多,常见的有春节、上元(元宵)、寒食节、清明节、端午节、乞巧节(七夕)、中秋节、重阳节等。
这些节日,大部分延续到现在,不过过节的内容和习俗改变了很多。
有些节日活动(如妇女七夕乞巧),因为社会生活的变化现在消失了。
4.关于中国古代纪年中国古代从汉武帝时开始使用年号纪年。
第一个年号为建元(前140一前135)。
在中国历史上,清代用康熙的年号纪年时间最长,为1662一1722年,历61年;其次是乾隆,为1736一1795年,历60 年。
年号的长短和社会的治乱大运,但最终也不能避免亡国的命运。
当然,国号的更替也和皇帝的寿命、政治改革等因素有关,不能一概而论。
5.关于古人的名和字古人自称时称名,如:1.“不然,籍何以至此?”(司马迁《鸿门宴》“籍”,项羽名)2.“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
高三语文必背文言文知识点归纳【五篇】
![高三语文必背文言文知识点归纳【五篇】](https://img.taocdn.com/s3/m/00c0bbef6c175f0e7dd1374e.png)
高三语文必背文言文知识点归纳【五篇】高中语文需要背诵的知识点有很多,掌握好高中语文的文言文对于大家进行整个高中语文学习非常有帮助。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高三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希望能帮助到大家!高三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1通假字①今老矣,无能为也已(通“矣”)②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通“供”,供给)③秦伯说(同“悦”)④失其所与,不知(同“智”,明智)词类活用①晋军函陵、秦军汜南(名词用作动词,驻扎)②既东封郑(封,疆界。
这里用作动词,使……成为疆界)③若不阙秦(使动用法,使……削减)④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形容词作动词,损害)⑤越国以鄙远(名词的意动用法,把……当作边邑)⑥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使动用法,使……灭亡)⑦烛之武退秦师(使动用法,使……撤兵)古今异义①夫人(古义为“那个人”,今义为“妻子”的尊称)②行李(古义为“出使的人”,今义为“出门时所带包裹”)特殊句式(1)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A.以其无礼于晋B.若亡郑而有益于君C.佚之狐言于郑伯(2)省略句A.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汜南(省略介词“于”)B.(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省略主语)C.敢以(之)烦执事(省略介词宾语,以之)(3)宾语前置夫晋,何厌之有(“之”作宾语前置的标志)高三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21、烛之武退秦师(退,使动用法,使……撤兵。
)2、晋军函陵,秦军汜南(军,名词作动词,驻军。
)3、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亡,使动用法,使……灭亡。
)4、越国以鄙远(鄙,名词意动,把……当作边邑;远,形容词作名词,远地。
)5、邻之厚,君之薄也(厚,薄,形容词作动词,变雄厚、变薄弱。
)6、既东封郑(东,名词作状语,向东;封,名词意动用法,以……为疆界。
)7、若不阙秦(阙,动词使动用法,使……削弱。
)8、阙秦以利晋(利,名词使动用法,使……获利。
)9、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敝,形容词用作动词,损害。
)10、共其乏困(乏困,形容词作名词,缺少的东西。
高考文言六大知识点总结
![高考文言六大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e7bd8fb4690203d8ce2f0066f5335a8102d266c6.png)
高考文言六大知识点总结文言文作为高中语文考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们备战高考的重点之一。
了解文言文的基本知识点,掌握其核心要点,对于高考取得好成绩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六个方面对高考文言文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帮助学生们更好地备战高考。
一、字词辨析文言文中的字词辨析是考试中常见的知识点,也是学生们容易出错的地方。
首先,要熟悉文言文中常见的同音字、形近字和近义词。
例如,常见的“倾、轻”、“宾、彬”、“俱、具”等字词,在理解句子时要根据上下文的语境来正确选择。
其次,掌握一些常见的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这些虚词在句子中起到连接或修饰的作用,如“所、者、乃、之、以、则”等。
了解这些虚词的用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文言文句子的意思。
最后,要注意动词的主谓搭配和宾谓搭配。
文言文中的动词有着严格的搭配关系,掌握这些搭配可以帮助我们正确理解句子的结构和意义。
二、句式结构文言文中的句式结构有着自己的特点和规律,掌握这些结构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意义。
首先,要熟悉常见的并列和从属关系的句式结构。
文言文中并列结构的句子多用于列举、连续动作或对比,而从属结构的句子则主要用于表示条件、因果和目的等关系。
其次,要掌握文言文中的修辞手法和句式变化。
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手法有倒装、排比、对偶等,这些手法可以提高句子的文采和表达效果。
同时,还要注意句子中的省略和重复现象,这些现象在文言文中很常见,对理解句子的意义十分重要。
三、文言文词语的解释文言文中的一些词语,因为其时代背景和用法的特殊性,往往需要进行解释和理解。
在解释文言文词语时,首先要了解其本义和引申义,理解词语在句子中的具体含义。
其次,要注意词语的字义和词义之间的转换,同时还要注意多音字和异体字的读音和写法。
四、古文阅读技巧在高考文言文阅读中,阅读理解是一个重要的环节。
为了提高阅读理解的能力,我们可以运用一些阅读技巧来辅助我们的阅读。
首先,要有阅读文言文的兴趣,了解文言文背后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这样可以更好地理解句子的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语文文言文核心知识汇总整理核心句式一、判断句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表示判断的句子,叫判断句。
1、“……者……也”式。
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2、“……者……”式。
“者”不译,只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加判断词“是”。
如:柳敬亭者,扬州之泰州人,本姓曹。
3、“……,……者也”式。
如: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4、“……,……也”式。
“也”不译,翻译时只在主谓之间加“是”。
如:和氏壁,天下所共传宝也。
【所+v.=n.】5、“……,……”式。
译成现代汉语时,只需在主谓语之间加“是”。
如:刘备,天下枭雄。
6、“……为……”式。
如: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司马迁《鸿门宴》)7、用“乃、即、则、皆、必”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用副词“非”表示否定判断。
如:①今公子有急【紧急情况】,此乃臣效命之秋【时候】也。
②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范仲淹《岳阳楼记》)8、用“是”作判断动词,文言文中也有,但出现较晚并且少见。
如: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
(司马光《赤壁之战》)二、被动句1.“谓语+于……”.用介词“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表被动。
如: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
(《触龙说赵太后》)2.“见+谓语”在动词前边用“见”表示被动。
如: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司马迁《屈原列传》)“见+谓语+于”:把动作行为的主动者介绍出来,在动词后加介词“于”如: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3.“受+谓语”在动词前用“受”字来表示被动,如:(1)有罪受.贰。
如果需引进主动者,就构成了“受+谓语+于”的形式。
如:(2)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4.“为+动词”在动词前边加介词“为”。
这种句式的“为”和“见”不同:“见“是助词,不能带宾语,所以它总是紧挨着动词;“为”是介词,它可以紧挨着动词(省略了宾语),也可以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如: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5.“为……所……”式用“为”引进主动者,谓语前再加“所”,表被动。
如: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苏洵《六国论》)“为”的行为主动者有时不出现,或被承前省略了,变为“…为所…”如: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司马迁《鸿门宴》)6.“被+动词”如: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三、省略句1.省略主语(1)承前省①廉颇为赵将,(廉颇)伐齐,大破之。
②永州之野产异蛇,(异蛇)黑质而白章,(异蛇)触草木,(草木)尽死。
(2)蒙后省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司马迁《鸿门宴》)(3)对话省①(孟子)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王)曰:“不若与人。
”②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今日这事)甚急。
”(司马迁《鸿门宴》)2.省略谓语(1)承上文谓语省略如: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为乐)。
(司马迁《鸿门宴》)(2)蒙下文谓语而省略杨子之邻人亡羊,既率其党(追之),又请杨子之竖追之。
(3)根据上下文一看便会明白省略的是什么。
如:后公改(任)两广,太监泣别,赠大珠四枚。
3.省略宾语(所省多是代词“之”。
)(1)省略动词后的宾语,如: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之)以事。
(2)省略介词后的宾语,如:成视,庞然修伟,自增惭怍,不敢与(之)较。
4 省略介词古文中常常省略介词“于”,还有介词“以”“自”等,这些介词与后面的宾语组成介词结构,当这个介词结构作补语时,这个介词常常被省掉。
(1)省略介词“于”,如: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
(司马光《赤壁之战》)(2)省略介词”以”,如:试与他虫斗,虫尽靡;又试之鸡,果如成言。
(3)介词“自”也可省略,如: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郦道元《三峡》)四、谓语前置(通常出现在感叹句和疑问句中。
)如: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五、宾语前置1.动词宾语前置(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置于动词前。
所谓否定句是表示否定的句子,即凡句中有否定副词“不”、“弗”、“未”、“非”、“否”、“毋”或表示否定的动词“无”或无定代词“莫”,这种句子叫否定句。
如果它的宾语是代词,一般放在动词谓语之前。
世溷浊而莫余.知兮,吾方高驰而不顾。
(屈原《离骚》)(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放在动词谓语之前。
在古汉语里,使用频率高的疑问代词为“何”字,其他还有“谁、孰、恶、安、焉、胡、奚、曷”等,它们作宾语时,也放在动词谓语之前。
如:①良问曰:“大王来何.操?” (司马迁《鸿门宴》)②沛公安.在?(司马迁《鸿门宴》)(3)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加重语气。
①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②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韩愈《师说》)③去我三十里,惟命.是听。
表示动作对象的单一性和强调宾语,往往用“唯(惟)……是……”和“唯(惟)……之……”等格式,可将副词“唯(惟)”译成“只”“只是”或“专”“一定”等,而助词“之”“是”是提宾的标志,不译。
如成语“唯利是图”“惟命是从”“唯你是问”“唯才是举”等,就是这种格式。
2.介词宾语前置常见的介词有“于”、“以”、“为”、“与”、“从”、“自”、“向”等,它们往往与后面的名词或名词短语结合,组成介词结构。
这些在介词后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叫介词宾语。
(1)疑问代词作宾语,一般放在介词前。
①王问:“何.以知之?”②微斯人,吾谁.与归?(范仲淹《岳阳楼记》)(2)介词宾语不是疑问代词,但是为了强调它,也放在介词的前面,这种情况最常见。
①余是.以记之。
②一.言.以蔽之。
(成语)(3)介词宾语是方位词,也放在介词的前面。
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
(司马迁《鸿门宴》)六、定语后置1.构成“中心词﹢定语﹢者”。
(相当于结构助词“的”。
)①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荆轲刺秦王》)②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2.中心词﹢之﹢定语﹢者”。
①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韩愈《马说》)②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苏轼《石钟山记》)3、中心词﹢而﹢定语﹢者”: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张溥《五人墓碑记》)4、“中心词﹢之﹢定语”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劝学》)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范仲淹《岳阳楼记》)七、介词结构后置1.状语后置:(介词结构“于……”常放在谓语动词后作补语,翻译的时候,就把它作了状语)①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②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曹刿论战》)2.后置状语:(介词结构“以……”放在谓语后)①乃取蒙冲斗舰十艘,载燥获枯柴,灌油其中,裹以.帷.幕.。
(司马光《赤壁之战》)②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固定用法一、表陈述语气1.“有以”“无以”,分别译为“有用来……的办法”“没有用来……的办法”。
如:袁人大愤,然未有以报也。
(《书博鸡者事》)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荀子《劝学》)2.“有所”“无所”,分别译为“有……的人(事、物)”“没有……的人(事、物)”。
如: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
(司马迁《鸿门宴》)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
(司马迁《鸿门宴》)3.“何以”,表示询问行为所凭借的方式.方法,译为“凭什么”“依据什么”。
如:君何以知燕王。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4.“比及”译为“等到……的时候”。
如: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5.“以为”、“以……为”,译为“认为”、“把……当作……”、“用……做……”。
如: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
(苏轼《石钟山记》)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苏洵《六国论》)6.“……之谓也”“其……之谓也”,译为“说的就是……啊”。
如: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庄子·秋水》)其李将军之谓也。
(司马迁《史记·李广列传》)7.“不亦……乎”,译为“不是……吗”。
如: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论语》)8.“非……不得”,表强调,译为“非……不可”。
如:则谓非草木不得。
(《芙蕖》)二、表疑问语气1.“如何”“若何”“奈何”,分别译为“怎么”“怎么样”“怎么办”。
如: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2.“如……何”“奈……何”“若……何”,表示对事情不知道如何处置、对付,译为“对……怎么样”“对……该怎么办呢”。
如: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西门豹顾曰:“巫妪、三老不来还,奈之何?”(《西门豹治邺》)则较死为苦也,将若之何?(林觉民《与妻书》)3.“何……为”“何(奚)以……为”,译为“要、拿、用……做(干)什么呢”或“怎么(为什么)用得着……呢”。
如: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司马迁《鸿门宴》)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逍遥游》)三、表反问语气1.“况……乎“,译为“何况……呢”。
如: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苏轼《石钟山记》)2.“岂……耶”“岂……乎”“独……哉”,可译为“难道……吗”。
如:赵岂敢留璧得罪大王乎?(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耶?(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独畏廉将军哉。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3.“安得……也哉”,译为“怎么能够……呢”。
如:安得使予多暇日,……以疗梅也哉。
(龚自珍《病梅馆记》)4.“安……哉”,译为“怎么……呢”。
如: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
(张溥《五人墓碑记》)5.“况……欤”,译为“何况……呢”。
如:况草野之无闻者欤。
(张溥《五人墓碑记》)6.“无乃……与”,译为“难道不是……吗”。
如:无乃尔是过与。
(《季氏将伐颛臾》)7.“何……之有”,译为“有什么……呢”。
如: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司马迁《史记·魏公子列传》)姜氏何厌之有?(《郑伯克段于鄢》)四、表感叹语气1.“何其”“一何”,译为“多么”“何等”。
如: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欧阳修《伶官传序》)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杜甫《石壕吏》)2.“亦……哉”,译为“也……啊”。
如:亦盛矣哉。
(张溥《五人墓碑记》)五、表推测语气1.“得无……乎”“得无……耶”,表推测语气,译为“恐怕……吧”。
如:吾辈得无苦贫乎。
(《记王忠肃公翱事》)得无教我猎虫所耶。
(蒲松龄《促织》)2.“其……乎”,除了表反问语气外,也可以表委婉的推测预期,译为“大概……吧”。
如: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庄暴见孟子》)六、表判断语气“唯(顾、直)……耳”译为“只是……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