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性位置性眩晕指南解读2017.ppt

合集下载

良性位置性眩晕讲课资料精美课件

良性位置性眩晕讲课资料精美课件
轻或消除眩晕症状。
常用的手法复位方法包括Epley 法和Brandt-Daroff法等,这些 方法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手法复位治疗的效果因人而异, 对于大多数患者来说,经过一次 或多次复位治疗后,症状可以得
到明显改善。
其他治疗方法
其他治疗方法包括中医针灸、物理疗 法和心理治疗等,这些方法可以作为 药物治疗和手法复位治疗的辅助手段 。
创新治疗手段
随着科技的发展,未来可能会有更多 的创新治疗手段应用于良性位置性眩 晕的治疗,如基因治疗、细胞治疗等 。
06
总结与展望
总结
良性位置性眩晕(BPPV)是一 种常见的眩晕疾病,主要由于 耳石脱落引起。
本课件介绍了BPPV的病因、临 床表现、诊断和治疗方法,重 点介绍了耳石复位治疗。
通过本课件的学习,学员可以 全面了解BPPV的诊疗过程,提 高对该疾病的认识和诊疗水平 。
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是良性位置性眩晕的常用治疗方法之一,主要通过口服药物来缓解症状。
常用的药物包括抗胆碱能药物和前庭抑制剂,这些药物可以抑制前庭系统的兴奋性 ,减轻眩晕症状。
药物治疗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患者需要按时服药,并注意药物的副作用和相 互作用。
手法复位治疗
手法复位治疗是良性位置性眩晕 的有效治疗方法之一,通过特定 的手法操作来纠正头部位置,减
理论依据。
治疗方法研究
目前,良性位置性眩晕的治疗方 法主要包括手法复位、药物治疗 和前庭功能训练等。研究者们正 在探索更加安全、有效的治疗方
法。
研究展望
深入了解发病机制
提高预防意识
未来研究将进一步深入了解良性位置 性眩晕的发病机制,以期为治疗提供 更多新的思路和方法。
通过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对良性位 置性眩晕的认知和预防意识,减少发 病率和复发率。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诊断和治疗指南(2017) PPT课件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诊断和治疗指南(2017) PPT课件
荣誉 责任 忠诚
临床分类
• 目前尚无统一的分类标准,可按照病因和 受累半规管进行分类。
荣誉 责任 忠诚
按病因分类
• 1.特发性BPPV:病因不明,约占50%-97%。 • 2.继发性BPPV:继发于其他耳科或全身系统性疾
病,如梅尼埃病、前庭神经炎、特发性突聋、中 耳炎、头部外伤、偏头痛、手术后(中耳内耳手术 、口腔颌面手术、骨科手术等)以及应用耳毒性药 物等.
荣誉 责任 忠诚
检查-基本检查
• BPPV的基本检查为位置试验。
荣誉 责任 忠诚
检查-可选检查
• 1.前庭功能检查:包括自发性眼震、凝视眼震、视动、平 稳跟踪、扫视、冷热试验、旋转试验、摇头试验、头脉冲 试验、前庭自旋转试验、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主观垂直 视觉/主观水平视觉等。
• 2.听力学检查:纯音测听、声导抗、听性脑干反应、耳声 反射、耳蜗电图等。
• 2.位置试验可诱发眩晕及眼震,眼震特点符合相应半规管 兴奋或抑制的表现:(1)后半规管BPPV:患耳向地时出现 带扭转成分的垂直上跳性眼震(垂直成分向上,扭转成分 向下位耳),回到坐位时眼震方向逆转,眩晕及眼震持续 时间通常不超过1min;(2)外半规管BPPV:双侧位置试验 均可诱发水平向地性或水平离地性眼震。
荣誉 责任 忠诚
定义
• BPPV是一种相对于重力方向的头位变化所 诱发的、以反复发作的短暂性眩晕和特征 性眼球震颤为表现的外周性前庭疾病,常 具有自限性,易复发。
荣誉 责任 忠诚
流行病学
• BPPV检查技术的快速发展和诊断标准的不断完善 导致不同时期的流行病学数据差异较大,目前为 止报道的年发病率为(10.7-600)/10万,年患病率 约1.6%,终生患病率约2.4%。BPPV占前庭性眩晕 患者的20%-30%,男女比例为1:1.5-1:2.0,通常 40岁以后高发,且发病率随年龄增长呈逐渐上升 趋势。

良性位置性眩晕讲课资料精美PPT课件

良性位置性眩晕讲课资料精美PPT课件
18
第18页/共47页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诊断指南
• 诊断依据 • 头部运动到某一特定的位置出现短暂眩晕的病史; • 变位性眼震试验显示上述眼震特点。
• 疗效评估 • 痊愈:眩晕或位置性眼震完全消失; • 有效:眩晕或位置性眼震减轻,但未消失; • 无效:眩晕位置性眼震无变化,加剧或转为他型
19
• 变性脱落的耳石沉积到半规管壶腹嵴终顶使嵴顶比 重超出了周围的内淋巴液
• 嵴顶对重力牵引及直线加速度刺激变得极为敏感 • 头位变化导致位置反应增强, • 同时伴有朝向壶腹嵴受刺激 方向的眼震
7
第7页/共47页
发病机制
• 2. 管石症学说(canalithiasis) • 1952年Dix和Hallpike命名BPPV • 详细阐述该病的症状和体征,提出诱发试验 • Hall于1979年根据重复刺激时产生的疲劳现象提出管石症概念: • 变性的耳石碎片漂浮于半规管的内淋巴液中 • 碎片移动时推动内淋巴→牵引壶腹嵴使其末梢受刺激而兴奋→引起眩 晕发作。
劳性; • ③位置试验(Dix-Hallpike试验)阳性,后半规管
BP-PV眼震快相向地性逆时针旋转,上半规管 BPPV眼震快相离地性顺时针旋转,复原至坐位时 出现反方向旋转型眼震。Dix-Hallpike试验时,
第22页/共47页
诊断
水平半规管BPPV诊断依据: • ①有因头位改变而诱发的短暂眩晕发作史,常伴恶心,重者呕吐,发病体位多为床
第29页/共47页
治疗

BPPV的复位疗法

Dix和Hallpike于52年首先详细地描述了本病,并提出体位复位
疗法

80年Brandt and Daroff根据壶腹脊顶结石提出单次手法复位

良性位置性眩晕PPT精品课程课件讲义

良性位置性眩晕PPT精品课程课件讲义
BPPV)。本病极为常见,在眩晕病人中占18%。
谢谢聆听
THANK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可在患者向一耳或另一耳侧
卧,或当头往后仰向上看时发生。眼震可同样出现,
但无耳聋或耳鸣伴发。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可在 数周到数月内消退,但可能在数月或数年后复发。 •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由一定的头位所诱发 的,持续短于30秒的剧烈眩晕称为良性阵发性位置
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
• 位置性眩晕分为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和中 枢性位置性眩晕两类。
•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是在某一特定头
位时,激发伴随有眼震的短暂阵发性眩晕,
但不伴有耳鸣、耳聋等耳宣传员症状。
症状体征
• 1、发病突然 • 症状的发生常与某种头位或体位活动有关。激发头位(患耳向下) 时出现眩 晕症状,眼震发生于头位变化后3—10s之内,眩晕则常持续 于60s之内,可伴恶心及呕吐。 • 2、眼震十分特殊 • 在坐位训练改变至激发头位时出现一种旋转性的短暂的易疲劳的 眼球震动,左耳向下时眼震为顺时针方向,右耳向下时为逆时针方向, 眼睛震持续过程中,先是逐渐增强,其后逐渐减弱,当从卧位回至坐 位时,出现一种方向相反的短暂低速度眼震。 • 3、病程 • 可为数小时至数周,个别可达数月或数年,眩晕可周期性加重或 缓解,眩晕的成为变化较大,严重者于头轻微活动时即出现眩晕,间 歇期可无任何不适,或有头晕、眩晕发作后可有较场时间的头重脚轻 及飘浮感。 • 4、多见于中年患者(45—50岁)。
• 5、体位疗法 • 指导病人闭眼,从坐位到侧卧位, 当眩晕消失后坐起,30s后再向另一侧侧 卧,两侧交替进行直至症状消失为止, 每3h进行一次,通常7—10g症状可消失。 • 6、手法耳石复位 • 目的是使沉积在后半规管的耳石复 位。根据耳石异位的半规管的不同,手 法不同。 • 7、手术疗法 • 如上述疗法无效,且影响生活工作 质量者,可行后壶腹神经切断术、半规 管阻塞术、4%多卡因和链霉素鼓室内 注射等。手术治疗适用于单侧病变且患 者听力已严重丧失或丧失者。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诊断与治疗【PPT课件】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诊断与治疗【PPT课件】
28
(一) 保守治疗
BPPV 虽属自愈类疾病,
但病程长短不一 ; 部分可持续数月或数年,重者可长期丧
失工作及生活自理能力; 早期治疗和干预有助于早日康复。
29
(二)保守治疗
药物治疗
有学者提出,BPPV治疗时药物治疗不应作为首选方式, 但酌情选用抗眩晕药物可以降低前庭神经的兴奋性,从 而达到尽快减轻眩晕,缓解恶心、呕吐等自主神经的 症状。
和最重要的检查
14
Dix – Hallpike 变位性眼震试验
A:患者坐于检查床 上,检查者位于病人 身旁,双手把持其头 部向右转45°
B:保持上述头位不 变,同时将体位迅速 改变为仰卧位,头向 后悬垂于床外,与水 平面呈30°
➢注意观察眼震和眩 晕情况。
15
位置诱发试验
2.滚转试验(roll maneuver )
80年Brandt and Daroff根据壶腹脊顶结石提 出单次手法复位法
92年Epley 根据管结石症理论提出手法复位法 1994年Vannucchi提出HC-BPPV的复位手法
27
治疗
随着BPPV的病因和病理生理机制 的逐步明确,相关的治疗亦有了长 足的进步,治疗方法日趋简便
BPPV首选复位治疗,辅以药物治 疗,久治无效者可考虑手术治疗。
可引起眩晕的疾病
眩晕病因复杂,涉及临床多科, 属边缘学科。
多数为外周性眩晕,少数为中枢 性眩晕。
1
前庭系统的特点
前庭系统包括外 周和中枢二部分
外周前庭系统包 括前庭感受器和 初级神经元(前 庭神经节)
中枢前庭系统为 前庭核群及核上 各级中枢
2
位置性眩晕分类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中枢性位置性眩晕 其他疾病引起的位置性眩晕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演示课件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演示课件

04 并发症预防与处理策略
常见并发症类型及危险因素分析
常见并发症类型
包括跌倒、焦虑、抑郁等,这些并发症可能 进一步加重患者的症状,影响生活质量。
危险因素分析
年龄、性别、基础疾病、药物使用等都可能 成为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并发症的危险因 素。
预防措施制定和执行情况回顾
预防措施制定
针对上述危险因素,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如加强平衡训练、调整药物使用、心理干预 等。
详细询问患者眩晕发作的特点、 持续时间、诱发因素、伴随症状 等。
体格检查
包括神经系统检查、耳科检查、 眼科检查等,以排除其他可能导 致眩晕的疾病。
实验室检查项目选择
01
02
03
血液检查
包括血常规、血糖、血脂 、电解质等,以评估患者 的全身状况。
尿液检查
检测尿常规、肾功能等指 标,排除肾脏疾病引起的 眩晕。
转椅试验
患者坐于转椅上,头部固定,身体随转椅 匀速旋转,观察眼球震颤及自主神经反应 ,以判断前庭功能。
B
C
摇头试验
患者坐于检查台上,头部快速左右摆动,观 察眼球震颤情况,以评估前庭功能。
前庭肌源性诱发电位
通过记录声刺激或振动刺激诱发的肌源性电 位,评估前庭神经及核团功能状态。
D
03 治疗方案与药物选择
存在问题分析及改进建议提
诊断问题
部分基层医院对BPPV的认识不足 ,导致漏诊、误诊情况时有发生 。建议加强基层医生的培训,提 高诊断准确率。
治疗问题
手法复位操作不规范、药物治疗方 案不合理等问题影响治疗效果。建 议制定统一的治疗规范,加强医生 技能培训。
患者管理问题
部分患者对疾病认知不足,治疗依 从性差。建议加强患者教育,提高 患者对疾病的认知和治疗依从性。

良性位置性眩晕PPT课件

良性位置性眩晕PPT课件

38
BPPV合并脑血管病
案例5:女,79岁。主诉:间断性头晕1年,加重1月。
病史:一年前有3次眩晕发作,天旋地 转。在其他医院眩晕门诊,变位试验阳 性,诊断为水平半规管BPPV,经水平半 规管耳石复位治疗,症状消失。3月前 再次出现发作性眩晕,近一月来加重, 轻时头重脚轻,重时天旋地转,发作持 续数分钟或数小时不等。 查体:右侧凝视时,出现水平眼震,持 续数秒钟,不到1分钟。Hallpike和 Supine roll 均阴性,轻度眼偏斜征, Romberg可疑阳性。CTA:双颈内动脉虹 吸部点状钙化斑。TCD:椎动脉-基底动 脉近端血流速度偏慢。MRI多发性腔隙 性梗塞。 诊断:缺血性脑血管病,多发性腔隙性梗塞,伴BPPV。 治疗:经血管病治疗及前庭康复,无头晕不适,恢复良好。
治疗:按BPPV给予耳石复位治疗 (Epley手法),但治疗不成功, 无缓解。 病程:MRI显示四脑室背外侧急性 梗死灶。但后循环MRA无明显异常。
37
案例4:男,69岁。主诉:反复头晕发作2月。
病史:轻度发作大约持续30-60秒,为 非特异性头晕及平衡不稳,有时伴偏 斜性复视。严重发作时平衡不稳加重, 恶心,严重的弥散性头痛,偶有手发 麻。发作逐渐趋严重,达到每天发作4 次。MRI(-)、MRA正常,椎动脉颅外 段正常。 病程:由于发作频繁,持续不断,做 了脑血管造影。发现在PICA远端的椎 动脉部分高度狭窄,左侧更显著。基 底动脉在AICA分支水平的近端也有明 显狭窄。 治疗:按血管病给予heparin和warfarin治疗,在随后的两年内无症 状,没有再发作。
36
案例3 : 男,75岁。主诉:反复发作性位置性眩晕。
病史:发作时有旋转感,与体位改 变有关,大多数由平卧位起来时, 持续数秒。

良性阵发性眩晕的ppt课件

良性阵发性眩晕的ppt课件


患者经常能自己感觉出来哪边的症状较重, 即头往哪边偏更容易出现眩晕或眩晕症状 更重。眩晕持续一般不超过30秒,但有些 病人自称眩晕能持续几分钟甚至更久。关 于这一点,可能是因为与眩晕同时发生的 恶心欲吐,心慌出汗等症状会使患者持续 担心害怕,自我暗示的结果。本病发作呈 阵法性,较轻的患者一周发作几次,较重 的一天就可以发作很多次。

Barbecue 翻滚法 Barbecue者,烤肉也,形容患者按此法在 床上翻滚如同为了均匀受热而不停转动的 烤肉。 患者在治疗者帮助下由坐位迅速平卧,头 向健侧扭转90度,再使头和身体向健侧翻 转90度(鼻尖朝下),继续朝健侧方向翻转90 度,然后再向健侧方向翻转90度回到仰卧 位为一个治疗循环。


发病机制大致为:椭圆囊中的耳石因缺血 或震动脱落后进入半规管,当半规管中存 在过量的耳石颗粒后,随着患者头部运动, 在重力作用下耳石也发生位移,影响内淋 巴回流,从而诱发眩晕及眼震。任何一个 半规管都可能受累。其中后半规管发病最 常见,水平半规管次之,前半规管很少见。
BPPV的诊断
病史 患者的首发症状为当患者头位变动达到特 定位置后,突发的比较强烈的眩晕,视物 旋转,在水平或(和)垂直方向失去平衡。 比较常见的头位变化例子,如在床上翻身、 抬头向上看以及向前弯腰等。


尽管50%-70%的BPPV为原发性,诊断时 还是要考虑继发于其他疾病的可能,常见 的有颅外伤,中耳炎或前庭神经炎,梅尼 埃氏病,偏头痛及耳科手术等。
诊断试验

BPPV以后半规管发病最常见,水平半规 管次之,前半规管很少见。后半规管和水 平半规管分别通过Dix-Hallpike试验和仰卧 侧头位试验来帮助诊断。这两个试验的本 质其实是一样的,都是让受检半规管所在 平面与地面垂直后,使其在垂直平面内发 生转动,引起耳石位移,诱发眩晕及眼震。 眼震分快速象和慢速象,以快速象方向为 眼震方向。

良性位置性眩晕课件ppt课件

良性位置性眩晕课件ppt课件
四脑室附近肿瘤(Watson 等人,1981报告):可呈典型 BPPV表现。可能与前庭核位于四脑室底部有关。
小脑绒球小结叶肿瘤(Malecki等人,1965报告):也可 引发典型的BPPV表现。
一、类似BPPV的CPPV疾病
2、脑血管病:脑血管病通常发病急骤,后循环血管病常有眩晕发作,
一过性缺血发作、出血、缺血性卒中(Hosomi et al. 2008)均可有类 似BPPV的发作性位置性眩晕的表现。
CPPV是一组中枢源性的发作性位置性眩晕,常见病变部位:(1) 四脑室背外侧部(Brandt 1991; Hosomi et al.2008);(2)小 脑背侧蚓部(Gregorius et al.1976;Kattach et al.1984; Shoman & Longridge 2007; Sakata et al. 1987; 1991);(3) 小脑小结叶和舌叶(Buttner et al.1999)。
不符合所刺激半规管轴向-方向 纯垂直性或纯旋转性眼震
典型,不一定与眼震同步消失 单次检测出现频率高
疲劳性 易疲劳,水平半规管可能例外 可能易疲劳,但大多疲劳性差
虽有可资鉴别之处,但在位置性眩晕和位置性眼震的特征方面有较多重叠性, 鉴别诊断?
一、类似BPPV的CPPV疾病 二、BPPV同时合并其它疾病 三、BPPV与CPPV鉴别诊断
案例2:女,40岁。主诉:位置性眩晕发作一年。
病史:眩晕发作时,伴有天旋地转的 感觉和恶心。大约持续数秒至数分钟。 发作与体位改变有关,尤在仰卧位或 翻转时。右耳有饱胀和耳鸣,感觉听 力下降和失衡感。
查体:Dix-Hallpike:阳性,头转向 右侧,出现逆时针旋转性眼震,重复 多次后发生疲劳,电测听正常。

2017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2017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诱发试验 Roll Test
• 随着身体向一侧90度倾倒,该 侧外半规管弓的外侧处于整个管 腔的最低部位,耳石颗粒朝下运 动
• 除了主观的眩晕外,合并水平性
眼震,方向指向朝下的耳侧。对
于这类 BPPV 的诊断主要是分
别向两耳方向侧卧位进行激惹诱
| 33
外半规管BPPV眼震特点
仰卧向左右侧头均可诱发眼震 向强背弱 管结石:向地水平眼震,以向患侧明显(强度大、持续时
Dix-Hallpike试验 正中深悬头位试验
| 25
Dix-Hallpike试验的连续过程
| 26
Dix-Hallpike 试验的结果判 断
• 随着头部的后垂和转动 45 度,内淋巴液以及其中 的耳石离开壶腹运动。
• 患侧后半规管处于兴奋状态,眼震方向朝向患侧 ,持续很短,多为数秒钟。
• 看到眼震的同时,病人也有头晕的主观感觉;
耳石只能从半规管总脚返回椭圆囊
不能从壶腹嵴直接返回
| 37
受累半规管及与之对应复位手法
受累半规管 后半规管 外半规管
前半规管
诊断实验
Epley法、改良Epley法、 Semont法
管结石症:Barbecue法、 Gufoni法(向健侧)
嵴帽结石症:Gufoni法(向 患侧)、改良Semont法
Yacovino法
• 往往有眼震等神经系统定位体征,物体向 眼震的反相方向旋转,有明显的恶心,发 作时伴随呕吐。
|3
易于混淆的几个概念
• 头晕:常表现以间歇性或持续性头重脚轻 和摇晃不稳为主症,多于行立起坐中或用 眼时加重,不伴有恶心、呕吐、眼球震颤 等症状。
• 常见而重要的有:
1、眼性头晕; 2、深感觉性头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7 BPPV诊断和治疗指南解读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流行病学现状
? 迄今为止,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确切的发病率和患病率尚不清楚, 多项研究结果差异较大。
差异较大的原因可能是
? 各研究的纳入标准和试验设计不同; ? 疾病诊断标准发生变迁
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编辑委员会, 等. 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2017;52(3):173-176.
孔维佳 教授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执笔起草专家
金昕 孔维佳 冷杨名 刘博 刘波 余力生 张甦琳 张祎
参与讨论专家
陈太生 蒋子栋 刘博 宋海涛 吴皓 张华 (女)
陈晓巍 金昕 刘波 孙建军 吴子明 张青
迟放鲁 孔维佳 刘秀丽 王海波 余力生 张甦琳
樊兆民 冷杨名 刘玉和 王璟 徐先荣 张祎
国内首个比较完善和规范化 BPPV诊疗指南
? 2017年发布的《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诊断和治疗指南》是国内首个比较 完善和规范化BPPV诊疗指南
? 对我国现有BPPV诊疗标准的修订和补充 ? 涉及内容:
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编辑委员会, 等. 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2017;52(3):173-176.
17 指南
VS.
06 指南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定义:
? BPPV是一种相对于重力方向的头位变化所诱发的、以反复发作的短暂性眩 晕和特征性眼球震颤为表现的外周性前庭疾病,常具有自限性,易复发。
1. 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编辑委员会, 等. 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2007;42(3):163-164. 2. 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编辑委员会, 等. 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2017;52(3):173-176.
17指南建议命名统一采用“位置性”眩晕
? 根据新定义,本指南建议统一采用位置性眩晕、位置性眼震及位置试验。 两种命名反映了不同的发病机制
位置性
头位相对于重力方向改 变所诱发的眩晕,眩晕
出现在头位改变后
or
变位性
头位变化过程中 出现的眩晕
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编辑委员会, 等. 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2017;52(3):173-176.
2017 BPPV诊断和治疗指南
17指南由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分会及 《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编辑部共同组织
? 组织机构: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编辑委员会和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头 颈外科学分会
? 主要工作:组织国内专家多次研讨,参考借鉴国外最新指南的同时,结合自 身的临床实践经验和中国国情
临床分类
临床分类
? 目前尚无统一的分类标准,可按照病因和受累半规管进行分类。 按病因分类
? 特发性 BPPV :病因不明,约占 50%~97% ? 继发性 BPPV :继发与其他耳科或全身系统性疾病
按受累半规管分类
? 后半规管 BPPV:最为常见,约占 70%~90 ? 外半规管 BPPV(水平半规管 BPPV ):约占 10%~30% ? 前半规管 BPPV:少见类型,约占 I%~2% ? 多半规管 BPPV:为同侧多个半规管或双侧半规管同时受累,约占 9.3%~12%
冯永 李华伟 倪道凤 王利一 杨军 郑虹
高志强 梁勇 区永康 王武庆 殷善开 郑亿庆
韩东一 林鹏 邱建华 魏均民 曾祥丽 周慧芳
黄魏宁 林颖 任基浩 吴海燕 张道宫 庄建华
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编辑委员会, 等. 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2017;52(3):173-176.
17版指南的制定基于循证医学证据
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编辑委员会, 等. 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2017;52(3):173-176.
多位专家参与 17版指南制定
? 通过征集汇总了全国各地数十位专家意见,参考借鉴国内2006年贵阳标准以 及国外相关文献对指南内容进行认真、细致、深入的讨论,最终形成17版指南。
执笔起草专家带头人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指南 ——旨在规范和完善国内 BPPV的诊疗工作
? 为规范和完善已发布2版BPPV 相关指南(06指南、17指南)。
2006 BPPV的诊断依据和疗效评估
BPPV=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1. 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编辑委员会, 等. 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2007;42(3):163-164. 2. 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编辑委员会, 等. 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2017;52(3):173-176.
1. 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编辑委员会, 等. 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2017;52(3):173-176. 2. 张娜, 等. 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2011;25(7):307-310.
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
? 典型的BPPV发作是: ? 诱因:患者相对于重力方向改变头位(如起床、躺下、床上翻身、低头或抬头) ? 特征:突然出现的短暂性眩晕 ? 持续时间:通常持续不超过1min
? 本指南制定过程中采用了牛津大学循证医学中心(Center of Evidence Based Medicine)的证据水平分级和推荐强度标准,对临床研究进行等级甄别。
1. 孔维佳, 等. 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2017;52(3):178-185. 2. 王吉耀. 肝脏. 2015;20(4):267-268.
目录
指南更新及解读
? 定义 ? 临床分类
? 发病机制 ? 临床表现 ? 诊断 ? 检查 ? 治疗 ? 疗效评估
倍他司汀在BPPV治疗中的地位
目录
指南更新及解读
? 定义 ? 临床分类
? 发病机制 ? 临床表现 ? 诊断 ? 检查 ? 治疗 ? 疗效评估
倍他司汀在BPPV治疗中的地位
定义
17指南重新修订临床定义
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编辑委员会, 等. 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2017;52(3):173-176.
发病机制
目前公认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嵴帽结石症学说1
管结石症学说1
? 外伤的机械力量直接使耳石脱落 ; ? 突发性聋患者的 内耳微循环灌注量不足 或感染 ; ? 迷路炎和前庭神经炎导致 内、外淋巴液 成分改变, 代谢紊乱 及上皮变性 ; ? 梅尼埃患者 膜迷路积水 。 上述疾病作为 BPPV 的病因已获得共识,都可累及椭圆囊使耳石脱落产生 BPPV 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