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教育的原点出发读后感

合集下载

读《从教育原点出发》有感

读《从教育原点出发》有感

读《从教育原点出发》有感
前几日学校发了一本书,《从教育原点出发》——“自育自学”理论与方法,为何炳章先生著。

恰与同事就聊了起来,说了自觉学习、自主学习、自育自学,我还搬出了多年前试用过几个年级的“自学指导教学法”(详见前面博文谈谈“自学指导教学法”),感叹教学研究真是要持之以恒,教学创新实践也要持之以恒,要向何先生学习。

我的理解是:有强烈的追求知识的动力这就是自觉学习,而自主学习则比较理性,有计划性,自育自学,除了何先生书中所列,还有学习的自觉性,自主性,同时落实在实践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自育自学,要教会学生做时间的主人,做学习的主人、做集体的主人、做评价的主人,而在课堂上就是要引导学生如何自学,本人从八十年代开始做过三个层次学生“自学指导法”教学的实践,科目是数学,一是初二学生、二是成人中专、三是职业高中,最大的收获是学生的学习力与能力有较大的提高,课堂呈现积极性,活跃性。

但我在自学指导教学法中,体会并不是所有教学内容都适合,同时在教学实践中耗费时间较多。

这仅是我实践后的个人看法。

何先生的“自育自学”这本书有很强的实践指导性,很多表格,案例可以拿来就用。

同时这本书可以从另一角度进行发掘,是家长学习,了解学校教育一本好教材,将指导家长如何在家中引导“自育自学”。

《从教育原点出发》读后感.doc

《从教育原点出发》读后感.doc

《从教育原点出发》读后感合肥少儿艺校朱亮我认真拜读了何炳章先生的《从教育原点出发—“自育自学”理论与方法》一书,这是何老“自育自学”论的第五卷书,读完我感受颇深。

正如陈雪梅局长所说“这是一本由科学的操作体系支撑着精辟的教育理论(“自育自学”论)使之变为教育现实的好书,说它是有志于教学改革后的校长和教师们的工具书,也不过分。

”作为一线教师我对“坚持从教育原点出发的实验”这一部分尤为关注,特别是《运用“引导自学”型课堂,让“课堂”成为学生学习的“学堂”》这一篇对我的启发最大。

因为进入屯小接触“自育自学”不知不觉已有一年,一路走来,有过困惑、迷茫、不解。

带着自己的疑惑从《何炳章文选1》读到《何炳章文选4》再到这本《从教育原点出发—“自育自学”理论与方法》,读完茅塞顿开,内心充满了感激与感动。

在《运用“引导自学”型课堂,让“课堂”成为学生学习的“学堂”》这一篇中,何老主张“教学领域的改革必须旗帜鲜明地进中心(课堂),必须单刀直入地改核心(结构),必须毫不犹豫地抓灵魂(自学)。

只有这样,才能将课堂由教师主讲的“讲堂”变为基本上由学生自学的“学堂”——才能实现我们孜孜追求的教育理想。

”何老从“引导自学”的基本含义、“引导自学”型课堂的基本结构、“引导自学”型课堂结构的“变式”和践行“引导自学”型课堂结构的指导方略四个方面详细地作了阐述并提出了操作性建议和指导方略。

关于“引导自学”型课堂的基本结构的5个环节,何老提出了以下建议:1、明确自学重点的过程,在教的方面是驾驭教材的过程,是吃透学情的过程;在学的方面,是目标激励的过程,是有的放矢的过程。

自学重点由教师在“驾驭”、“把握”、“统筹”、“权衡”的前提下提出并确定。

2、围绕重点自学的过程,教师要宣布自学多长时间。

自学过程始终坚持“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原则,尤其在重点、难点和疑点上作出圈点勾画眉批。

另外,自学过程中,教师应加强巡视,发挥教师引导作用。

3、交流自学情况的过程,分为两个部分:小组讨论和全班交流。

从教育的原点出发

从教育的原点出发

从教育的原点出发--------学期初教师培训心得汪洋借用朱永新老师的一句话:“从教育的原点出发”作为培训心得的题目,这既是学期初教师三天培训的体会,更是一段时间以来的思考,故有此心得,很不成熟,望阅看同事指正。

教育,更多的人把他作为社会的一种行业,而却忽视了教育应该是一个动态过程,正因为如此,教育的功利化倾向日趋突显,故此,教育的问题也就层出不穷,究其原因,正如白岩松所说:走的太远了,忘记了当初为什么出发。

教育何尝不是如此?教育的原点在哪里?于春详老师认为:教育既是回归,回归教育规律、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课堂教学规律、学科知识建构规律,而当前之所以问题层出不穷,是因为舍本逐末,无“道”无“德”。

肖川认为:真正良好的教育一定是最具服务精神的教育,服务于三大目的:对学生的监护、提高学生的知识与技能水平和发展学生个性。

课程改革,改什么,谁去改,改到什么程度?为什么改革?目的在于教师发展、质量提高,作为职业学校,而现在究竟是那些因素制约着我们教师的发展和教学质量的提高,这应该值得深思,然后有针对性的改革,改什么,谁去改,怎么改,改到什么程度,首先全方位多角度深入的调研很重要,因为最终教师是在课堂和学生交流的人。

正如毛泽东所说:调查就是解决问题。

通过调查摸底,用事实说话,让教师深刻认识到教改的必要性,知止而进,清楚课改的方向、要求和方法,落实机制,以点带面,分项逐步推进。

让教师成为教学改革的推动者和一线的战斗者,否则,结果就是一场课改最终以一场形式滑稽告终或不了了之。

传统教学,全部摒弃吗,我们该留住点什么?职业学校,没有统一的课改模式,借杜郎口之玉,功职业课堂之石,带来了更多的冲击和思考,在新课改理念的指导下又有了一种新的方式,在学习杜郎口:重自学、重展示的同时,我们的职业学校延续30年的建筑教学经验,我们应该留住点、总结点什么?个人认为:学徒式的师傅带徒弟的模式我们是否也应该在实习实训课堂传承、改进和创新?新的课堂模式,我们该注意些什么?本人参加了郭瑞教授的新课堂体验,我认为有四个问题应该思考成熟后在确定我们的课堂模式:1、独立思考。

回到教育原点的心得体会

回到教育原点的心得体会

在忙碌而喧嚣的现代社会,我们常常被各种外在的声音和压力所裹挟,忘记了教育的本质和初衷。

近年来,我有幸深入一线教育,重新审视教育的原点,体验到了教育的真谛。

以下是我对回到教育原点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教育的原点是爱教育的原点是爱,这是我对教育最基本的理解。

爱是教育的灵魂,没有爱,教育就失去了其存在的意义。

爱是一种无条件的接纳和关怀,它不仅体现在教师对学生的关爱上,更体现在教育过程中对每个个体的尊重和包容。

在回到教育原点的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爱的力量。

当我放下教师的身份,以一个普通人的视角去观察学生时,我发现他们身上有许多闪光点。

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和特长,他们需要的不是一味的批评和指责,而是理解和支持。

当我用爱心去对待每一个学生时,他们回报给我的也是无尽的感激和信任。

二、教育的原点是尊重尊重是教育的基石,它要求我们在教育过程中尊重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的选择、尊重学生的成长规律。

尊重意味着教师不再是一个高高在上的权威,而是与学生平等相待的朋友和伙伴。

回到教育原点,我意识到尊重的重要性。

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中,教师往往以权威的身份出现,对学生进行严格的要求和约束。

这种模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成绩,但却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他们失去了自我发展的空间。

而尊重则要求教师放下身段,与学生共同成长,共同进步。

在实际教学中,我尝试着尊重学生的个性和选择。

比如,在课堂讨论中,我会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即使这些观点与我的预期不符,我也会给予他们充分的尊重。

这种尊重不仅让学生感受到了平等和自由,也使他们在学习中获得了更多的乐趣和成就感。

三、教育的原点是启迪教育的原点是启迪,它要求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启迪学生的思维,激发他们的潜能。

启迪是一种激发,一种引导,一种唤醒。

它要求教师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引导他们发现自我,探索未知。

回到教育原点,我更加注重启迪学生的思维。

在教学中,我不再仅仅关注学生的成绩,而是关注他们的成长过程。

回归教育的原点心得体会(3篇)

回归教育的原点心得体会(3篇)

第1篇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教育领域也在不断地变革。

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从传统教育到现代教育,教育理念和实践在不断更新。

然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是否曾思考过教育的原点是什么?如何回归教育的原点,实现教育的真正目的?本文将从回归教育的原点这一角度,谈谈我的心得体会。

一、教育的原点教育的原点,即教育的根本目的和出发点。

在我国,教育的原点是“立德树人”。

这一理念源于《礼记·大学》中的“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这里的“明明德”指的是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亲民”指的是关爱民众,“止于至善”指的是追求最高尚的境界。

这一理念强调了教育要以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为目标。

回归教育的原点,就是要回归到教育的本质,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1. 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道德品质是人的立身之本,教育首先要关注学生的道德教育。

我们要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培养他们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

2. 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我们要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兴趣爱好、个性特长等方面,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现代社会对人才的基本要求。

我们要鼓励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实践,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回归教育的原点的途径1. 转变教育观念。

要回归教育的原点,首先要转变教育观念。

我们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关注学生的需求和发展,尊重学生的个性,激发学生的潜能。

2. 改革课程设置。

课程是教育的基本载体。

要回归教育的原点,就要改革课程设置,使之更加符合学生的需求和发展。

我们要减少应试教育的课程,增加实践性、探究性的课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 改进教学方法。

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以教师为中心,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要回归教育的原点,就要改进教学方法,注重启发式、探究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回到教育的原点读后感精选

回到教育的原点读后感精选

回到教育的原点读后感拜读了窦桂梅老师的回到教育原点,她坚持的理念是:我是教母语的,我是教人学母语的,我是用母语教人的。

她注重儿童习惯的养成,提出了“三个一〞的质量目标,即:一手好汉字,一副好口才,一篇好文章。

窦老师认为,让学生打牢根底才能让学生用一灵一肉支撑起“人〞字的一撇一捺。

窦老师的的见解精彩纷呈,叙事说理声情并茂,既幽默诙谐又博大精深,让人看得意犹未尽、手不释卷。

窦老师在书中所表达的一个个案例,流露出她对教育的孜孜以求,对孩子们深深的爱。

我总认为:一个人只有在他真心付出的时候,才会在乎。

越是在乎,越是难忘,恰好也说明了他付出的越多,正是由于窦老师平时的`真情付出,才换来今天他们师生之间的深情厚谊和非凡的教育人生。

从教以来,月月年年,我也曾彷徨过,也曾抱怨过,看完了这本书我无时无刻不被窦老师的对教育事业那份热诚所感动,对她自我超越那份认真所震撼,对她对读书的痴迷和狂热而思索。

一节课原来也可以是一种艺术品的展示,原来可以有如此美妙的享受,原来可以有如此深远的影响。

而这一切都是源于窦桂梅老师对梦想的不懈追求,源于她对理想的点点营造。

才使她从一个山区的农家小姑娘最终成为一代名师。

寒夜孤灯,她披衣裹被,捧书卷、闻墨香。

我被她高雅的人格折服,更为她真诚的独白而惊叹。

这个暑假过的格外充实,因为我有幸品读了清华大学附属小学校长窦桂梅的回到教育原点一书,她在书中所阐述的教育观点与教育理论精华,着实让我的心灵为之震撼。

一提到当代的中国教育,我们脑海中便会出现“应试〞二字,所有的一切都会围绕着各种各样的考试而展开。

学校的升学压力,家长的盼子成龙,社会对于教育的关注目光等等,这些都是困扰着当代中国教育的一大难题。

我们在喊着为学生减负的同时,课业的压力却丝毫没有减弱。

评价一个教师的标准也是基于升学率的根底之上。

而这一切的矛盾点却将我们的教育畸形化。

我们在一味追求成绩的同时,却忽略了教育的本质到底是什么。

我们的教育应该如何面对这样的局面。

读《从教育的原点出发》心得体会

读《从教育的原点出发》心得体会

读《从教育的原点出发》心得体会在读《原点》的实验子课题二的操作建议:关于“引导自学”型课堂的基本结构之后加上前天在望湖小学听了何老关于近一步推进自育自学实验的讲座,我个人对引导自学型课堂教学结构中关于“明确自学重点”这一环节有以下学习体会:一、学会提炼“自学重点”是进行“引导自学”型课堂教学实验的基本功“自学重点”是进行“引导自学型”课堂教学的关键,学生只有明确了“自学重点”才能有针对性的进行自学,或者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本文来源:轩辕文献网)从《实施建议》来看,自学重点的提炼并不是有的课时有有的课时无的问题,而是每节课都应有自学的重点,而且要求每一个学生都要明确自学重点。

在自学重点的提炼上,通过阅读《原点》及何老讲座中关于“自学重点”的论述,我认为“提炼自学重点”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提炼“自学重点”必须兼顾教的方面与学的方面提炼“自学重点”时并不是就课论课,而是首先应着眼于教材的宏观角度,从本节课、本单元、本册教材、本学科知识系统的视角去提炼,进而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确定恰当的“自学重点”。

用何老的话说也就是“重点的确定是一个“驾驭、把握”的问题,有一个“统筹、权衡”的问题,不能就事论事、就一节课论一节课来确定。

”提炼重点时分析学情是不可缺少的部分,重点的确立除了考虑到的教这一方面的合理性,更好把握学生的学情,只有适合学生的科学的“自学重点”,才能让在“引导自学”型课堂中学习的每个学生学有所获,从而真正做到“以学定教”,学习有效。

2、提炼“自学重点”必须取其精髓、主次分明何老在前天的讲座中提出了当前实验过程中的一些问题,其中他重点说了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就是“重点不重”的问题。

所谓“重点不重”依我的理解就是“贪多求全、不肯放手”,提炼出的“自学重点”面面俱到。

在P87页,何老说了这样一句话“既然是重点,就要少而精,多了就谈不上重点了”虽然用字不多,但却告诉我们,重点之重在于“精”,只有挖掘到教材内涵,权衡好教与学的关系才能制定出科学、合理的“自学重点”来。

(读后感)回到教育原点读后感

(读后感)回到教育原点读后感

回到教育的原点读后有感回到教育的原点读后有感(一)拜读着窦老师的《回到教育的原点》,越加深刻地感觉到了她的人品魅力,教课成就越加的钦佩之至。

窦桂梅是我们此刻语文界的一个标杆,一位其实不是专科出身的老师,走到今日的这一步,此刻我们看到的不过她的光环,她的光荣,她的成功,其实,在窦老师这么多成绩的背后,我们又能知道多少呢?她付出了多少呢?她的讲堂是灵巧的,充分的,朴素的,扎实的,充满激 -情的,让人回味的,让人神往的,我不知道该用什么词语来赞叹窦老师的讲堂,真的,她的激情,她的深度,她的厚积,都深深感人了我。

印象最深的就是窦桂梅老师念书一世的阅读态度。

她以为:好老师的知识构造应当由三块构成,即精湛的专业知识,宽阔的人文视线,深沉的教育理论 -功底。

在她看来,要以学生生命奠定为追求,一定靠念书学习进行自己的填充和深造,要像海绵吸水同样不停地汲取和纳龋窦老师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启发时的小人书叩开了她阅读之窗,念书看报的习惯培育了她的心性,只需碰到好书总会不由自主的翻阅,有的甚至读上好几遍。

她博学多才,小孩经典令她和学生成立起了共同的话语系统,也帮助孩子学习到了童话人物的人品特质和道德勇气,建立了正确的人生观;文学社科经典令她无形中拥有价值判断能力和自我提高的能力,对生命的质感和情调拥有触摸和创建的能力;经典教育理论书本用理论去指导,并用想象去填充,用实践去充分。

这样的阅读是真切的,也是适用的,更是快乐的。

备课,一定付出艰辛的努力。

俗语说:教要成功,备要当先。

看了本书以后,我深刻的感觉到,窦老师讲堂上轻松自然,手到擒来的教课技术,不是她与生俱来的,是她一次又一次深度备课的成果。

1、初读教材和参照说明。

2、通读原着和作者平生。

3、选读原着和有关议论。

4、再读教材并确立主题。

5、确立教课基调解策略。

窦老师的深度备课法给了我好多触动。

就这样一读再读,静下心来努力深入到文本的字、词、句,甚至到标点中去理解,去发现。

回到教育的原点读后感(三篇)

回到教育的原点读后感(三篇)

回到教育的原点读后感读了窦桂梅老师的《回到教育的原点》一书,感触颇深,无论是对窦桂梅老师个人的教师素养还是书的内容。

这本书中,留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不管怎样,总要读书;不管怎样,总要善良;不管怎样,总要心向光明”这句话。

这句话在本书中出现了多次,这是一次又一次的告诉我们要时刻与书为伴,要充满善良,要向着光明不断努力。

其中,读书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海中。

作为一个语文教师丰富的文化知识是必不可少的。

这些知识是从哪里来?这些知识很大程度来自书籍。

我们要阅读各方面知识的书籍来填补我们空缺的知识储备。

如今是个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时代,孩子们通过手机、电脑获得了很多新的知识,作为教师,我们不能停留在原来的地方,而是通过更广泛的渠道去充实我们自己。

现在孩子们需要一滴水,我们要拥有一条流动的小溪,因为我们不知道孩子们需要的那滴水到底是什么,所以只有不断充实自己才能解决学生突如其来的问题。

说到读书,我不得不说窦老师,在我心中,窦老师已成为了一个小小的书库。

窦老师读了那么多书:名著、教育书籍、历史哲学书籍等等。

看到那么多没有听到过的书名,我深感惭愧。

为什么我的大脑如此枯竭,那是因为我读的书不够多,那时因为我读的书不够细,缺乏一定的思考。

窦老师激起了我读书的热情,我也要遨游在图书的海洋,而且读的书也要涉猎多方面,从各个方面来充实自己。

我们不但要读书,还要反思,更要去写,用自己的笔书写出属于自己的那篇天地,书写自己的疑惑,更书写自己的收获。

窦老师读书之丰富让我敬佩,窦老师扎实的基本功更是让我拍手叫绝。

基本功一直都是我的弱项,看到窦老师琴棋书画样样精通,我的惭愧有一次展现在了我的脸上。

窦老师的基本功如此扎实,离不开她的勤学苦练,而我正是缺乏了这种持之以恒的精神,仅仅把基本功当成了作业来完成,检查时就突击,一点也没有起到练习的作用。

所以,要想练好基本功,不能光说不练,要付诸实际行动,期待自己的基本功能取得不断的进步。

窦老师的课堂充满激情,充满活力,这除了她扎实的基本功和丰富的知识储备以外,还有她课前的精心备课。

,教育原点读后感

,教育原点读后感

读了何炳章先生的《从教育原点出发》本学期,我读了何炳章先生的《从教育原点出发》。

这本书主要向我们阐述了自育自学思想及其实验。

“自育自学”论揭示了教育教学的本质,凸显了教育教学的原点。

只有坚守这个本质、坚持从这个原点出发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自育自学”实验,是从教育原点出发的实验,是向广大学子“烧心香”的实验。

教育教育就是教学生会自育;教学教学就是教学生会自学。

这是“自育自学”论的核心理念。

我校在信息技术条件下引导自学型课堂,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引导学生自学。

遵循了自育自学的教育规律。

“自学课堂”的教学流程是明确学习目标——交流自学情况——师生共同探究——学生自我小结——巩固自学成果。

我校实行这样的教育模式以来,学生的自学能力大大提高了,真正实现了教是为了不教的教学境界。

为了提高课堂效率,我们学校制定自学方案,学生提前在家自学,课堂上重点谈收获和解决疑难问题。

自学课堂完全以学生为主,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

何先生提出“四做”,即做课堂学习的主人、做课外阅读的主人、做考试的主人、做网络的主人。

中小学生要做学习的主人,首先就要做课堂学习的主人。

失去课堂学习的主动权,等于放弃自己的天职,是最危险的失去;浪费课堂时间,等于虚度人生的黄金时代,是最可怕的浪费。

课堂上,教师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想法,教师真正做到以生为本,这样,学生的自主性就能体现。

引导自学型课堂,是我校两大特色之一,另一个特色就是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已经并将继续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学习方式和行为方式。

引导中小学生从小学会做网络的主人,是引导他们能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的重大课题。

作为班主任要经常教育学生认识到网络是把双刃剑,我们要做网络的主人,从中获益,不受戕害。

教育一线的老师要用“自育自学”的理论武装自己的头脑,遵循“自育自学”的教育规律,教会每一个学生自育自学。

会自育会自学,既是一个人安身立命之本,又是一个人发展竞争之源。

会自育会自学,既是人生有所作为的必备本领,又是人生无尽追求的崇高境界。

《从教育的原点出发》读后感

《从教育的原点出发》读后感

《从教育的原点出发》读后感暑假里,静心拜读了《从教育的原点出发》,深刻感受到《从教育的原点出发》是何老用四十年来的智慧和汗水凝聚成的,其中满怀着何先生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对教育理想的追求,成为了所有教育人的一笔宝贵的财富。

阅读《从教育的原点出发》,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他对于教育的热爱,这种热爱让他在四十年来,不懈的探索教育的本质与规律。

那些于教育实践的思考与探寻,从教育的各个层面生动地概括了教育的本质规律及基本要求,闪烁着智慧的火花,充满人文的光辉。

通过阅读让我知道教育是渐进性、渐变性的累积,我们教师应该更加注重教育的过程,因为教育本身就是润物无声的;在教育实践中要用多把尺子衡量学生,真正面向全体;最重要的是学习何先生耐得住寂寞与清贫,做一个精神家园的守望者。

尤其是何先生的“自学自学”论,阐述了教育要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让我们认识到“自育自学能力”是培养学生其他各种能力的基础与发端。

上学期,我参与了学校的“引导自学”型堂教学结构的实验,在这一过程中,我解放了自己的教学思想。

从常规的教学思想、教学方法中解放出来,根植先进的教学思想,发挥自己特有的教学优势;一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而确定教必有效、学必有得的具体方法;从“无论在教上下多大功夫,优等生、中等生、学困生总是各占三分之一”的沿袭观念中解放出来,确信只要教法得当,大部分学生都可以成为成绩优秀的学生;从“越是学困生,就越要死抠书本,不要文阅读”的因袭思想中解放出来,确信“越是学困生越要加强外阅读,扩大智力背景,才能摆脱困境,后来居上”;从“引导自学型堂结构是否真的见效的疑虑中解放出来,确信它是较快造就教师人才群体的平台,更是学生学得实惠,惠及终生的载体等等。

何先生说:“教育教育,就是教会学生自育;教学教学,就是教会学生自学。

”怎样形成一个可靠的平台,让这个根本的教育理念渗透在自己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切实提高学生自我教育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水平,培养出一代会自育、会自学的新人,这是我们每一个教育人不懈追求的又一个目标。

读《从教育原点出发》有感

读《从教育原点出发》有感

读《从教育原点出发》有感
《从教育原点出发》是一本非常有见地的教育理论著作,充分展示了教育本质上的自然特征。

它综合性强,可谓“系统性的
教育学概论”,将现代教育学中关键概念“教育”、“学习”、“教学”等串联起来,呈现出教育的大体框架和核心要素。

它深入
探究了“学习”这一教育核心概念,介绍了学习策略,如学习技巧、教学设计等;它提出了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观,指出教师应当谨慎,因材施教,重视个性的发展;它还关注学习者的道德品质,强调传播仁爱、和谐的社会文明。

通过阅读《从教育原点出发》,我深深感到,教育的根源在于学习。

学习不仅涉及知识的学习,还包括情感的学习、态度的学习、道德的学习和角色扮演的学习。

真正的教育,是通过各种方法、技巧和信仰来唤醒学习者内在的潜力并促使其自主学习。

教育应当注重培养学习者的主动性、适应性和创新能力,而不是填充一篇习题,也不是一味的模仿,而是要引导学习者有效利用自身的潜能,开发他们的知识能力和思维能力,培养他们的多元化能力,让其学以致用,让他们锻炼自己,做到“学而有用”。

在现代教育实践中,我们应当把《从教育原点出发》的观点落实到实际教学行动中,用这些观点来指导我们的教学,探索最有效、最高效的学习方法,实施“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课程设计,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培养他们的自我学习能力,提升他们的道德素质,努力做到“实践出真知”,以培养学生为己任,使学习者体会到学习的快乐,掌握学习的乐趣,在真知学习的追求中激发其潜能,迎接未来的挑战。

j_从教育原点出发读书心得

j_从教育原点出发读书心得

《从教育原点出发—“自育自学”理论与方法》读书心得近期认真拜读了何炳章先生的《从教育原点出发——“自育自学”理论与方法》后,我觉得这是一本非常细致的教育类书籍,它做到了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统一,这又是一本由科学的操作体系支撑着的精辟的教育理论(‘自育自学’论)使之变为教育现实的好书。

书中凝聚了何老多年的心血,他不但深入论述了自育自学理论,而且还将自育自学的子课题列举出来,并详细阐述了操作方法。

这些都是宝贵的经验总结和非常实用的方法,对于刚接触自育自学或是在自育自学实验中有困惑的老师是大有协助的。

我从《原点》看到,它不但仅有准确的教育理念,而且形成了一整套系统的操作模式——概括起来有7个方面,即“做”(做“四个主人”)、“学”(“引导自学”课型)、“读”(“每生每天在家”课外阅读)、“吃-睡”(吃好早餐、确保睡眠)、“炼”(“每生每天在家”坚持锻炼)、“弹”(每位学生自学一样乐器)“析”(学生自育自学情况个案分析)。

这7个操作模式也就是“自育自学”实验的7个子课题,或者说是“自育自学”思想的“实现形式”。

正是通过这7个方面的操作模式,使“自育自学”思想渗透到学校教育的一些主要渠道和主要环节之中,变成了“教育现实”;使“自育自学”实验成了“全人教育”实验,让学生终生受益。

这是本书操作性很强,书中阐述了大量的方法供教师参考,并用一些生动形象的比喻协助教师理解。

本书给我的最大感受就是:细。

无论是什么样的理论,里面分为几点,何老都帮具体的细节展示了出来。

如“诵读老师的相关赠言”这个条,为了节省查找的时间,何老将赠言一一列出,表达出他的关心和细心。

给我印象最深的的是他列出的“三个关心”活动的八条公约,如:关心生病同学、关心同学生日等等,假如一个班级的老师和学生都能做到这个点,我想这个定是个温馨有凝聚力的班级,再大的困难也不会难倒他们。

书中我认为的另一个亮点就是何老就“引导自学”型课堂教学结构的相关问题和回答一一列举了出来。

读《从教育原点出发》有感

读《从教育原点出发》有感

读《从原点出发》有感闲暇时间,我拜读了《从原点出发》一书,阅读此书,让我对教育的本质有了不一样的理解。

教育,就是教学生会自育;教学,就是教学生会自学。

不能教学生会自育的教育,不是真教育,不能教学生会自学的教学,不是真教学。

一些后进生他们就不善于自育自学,需要老师在课堂上给他们更多的引导,而“自育自学”型课堂为每一位学生提供了自育自学的平台,让老师有更多的时间去关注后进生,去培养他们的自育自学能力,同时学生也在自学中培养了善于思考的能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合作中养成认真倾听,积极思考,遵守纪律的良好习惯。

通过阅读我充分认识“引导自学”的基本含义,所谓“引导”就是引领、引发、指导的意思;“自学”就是自主学习、自动学习、自觉学习、自得学习。

在课堂上,引导和自学是辩证的统一,老师引导的水平与意识越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便越增强,自学的水平就越高,自学的能力增强了,水平提高了,又要求引导更加得法,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这就要求老师要熟练地驾驭和把握教材,了解和掌握学生,这样才能轻松自如地去运用“引导自学”课型,去进行轻松愉快的教学。

在阅读中,我重点学习了《运用…引导自学‟课型让…课堂‟成为学生自学的…学堂‟》一文。

所谓的“引导自学”型课堂,是指在教师的精心组织和引导下,学生有较为充分的时间自主学习、自行探究的课堂,是将课堂有教师的“讲堂”变成由学生基本自学的“学堂”。

其基本结构有:1.明确自学重点;2.围绕自学重点;3.交流自学情况;4.点拨自学得失;5.巩固自学成果。

“教有常法”“教无定法”,这五个环节的顺序也可根据情况变化。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就是我对这本书的“自育自学”的精髓的理解。

然而,知识是无穷的,课堂是有限的。

在有限的课堂中所学和所获都是渺小的。

教育教育,就是要教学生会自育;教学教学,就是教学生会自学,不能教学生会自育的教育不是真教育,不能教学生会自学的教学不是真教学。

自育自学就是让学生树立自育自学的意识,学会自育自学的方法。

读《从教育原点出发》有感

读《从教育原点出发》有感

小学老师一本教育名著读后感《从教育原点出发》本学期,我拜读了何炳章先生的《从教育原点出发》——“自育自学”理论与方法。

《从教育原点出发》——“自育自学”理论与方法。

共收入何炳章先生38篇文章。

这38篇文章大体分成四个部分:《揭示教育本质的理论》,《坚持从教育原点出发的实验》,《点面磨剑近三十年》,《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从中有许多收获,得到许多启示。

在阅读这本书得时候,我结合学校开展的信息技术条件下“引导自学型课堂”的教改课题,重点阅读了关于自学能力的培养这一部分。

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这个课题正诠释着这句话。

教师要更新观念,改变教法,把学生看作学习的主人,培养他们自觉阅读,提出问题,释疑归纳的能力。

“把课堂变成基本上由学生自学的学堂”,是我们教育改革的出发点和归宿。

何炳章先生在关于自学能力的培养这一部分里提到的做法:1.提高全体教师认识。

2.改革课堂教学结构。

3.开展多种自学活动。

4.校内设立自学堂。

5.校外鼓励超前自学。

给了我教学观念的彻底转变,我在实际教学中尝试以下的做法:1、提出明确的学习目标使学生知道学习的目标,是引起学生学习动机和调节学生学习行为的一种好方法。

创设“自觉学”、“自己学”的氛围,充分调动起学生自主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是打造高效课堂的基础。

2、创设激趣的问题情境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学生没有学习的愿望,我们所有的计划,所有的探索和理论统统都会落空。

”而思维永远是由问题开始的,设计适当的自学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牵引学生的思维处于活跃状态。

提高自学问题的有效性,能引起学生的思维、兴趣的激发。

3、创造合作进取的学习氛围;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课堂教学是否高效自然也主要看学生学习的效果。

为此,在学生独立学习的基础上,积极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从课前预习开始,到课内探究和课后帮教,充分发挥小组成员的积极性,对学习中的薄弱环节进行监控、反思、调节、补救,增强学生的学习效能感。

回到教育的原点读书感悟

回到教育的原点读书感悟

回到教育的原点读书感悟哎,大家好,今天我想聊聊“回到教育的原点”这个话题。

说实话,回想起我上学的那些年,真是又好笑又感慨。

你知道的,那个时候我们都觉得学习是件特无聊的事,像吃药一样,苦得要命。

谁还记得那些枯燥的课本,翻开一看,全是密密麻麻的字,脑袋就开始打转。

不过,慢慢长大,才发现学习其实是一扇窗,打开后,外面有个全新的世界在等着你。

说到读书,小时候真是个“书呆子”。

那时候我总是拿着一本书,坐在角落里,旁边的朋友们打打闹闹,我却跟着书里的角色走,哈哈,简直就是个“小书虫”。

记得有一次,我看了一本关于探险的书,里面讲了很多神秘的地方和奇妙的经历。

那时候我心里想着,等我长大了,也要去那些地方看看,体验一下书中描绘的奇妙旅程。

结果,没想到书中的世界真的深深吸引了我,学习的动力也因此悄然生根。

读书就像是一场“时间旅行”。

你坐在书本前,转眼间就可以回到古代,见识那些英雄豪杰,或是穿越到未来,体验科技的奇迹。

真心觉得,这种感觉太妙了!所以,后来我逐渐意识到,学习并不只是为了应付考试,更多的是为了了解世界、理解自己。

书中的每一个字,都在告诉我们一些大道理。

哎,想想当年我那么抗拒学习,现在却爱上了这过程,真是有点不可思议呢。

而且啊,教育的原点其实就是启发。

很多时候,老师的一个小问题,或者是同学间的讨论,都会激发出新的想法。

就像是点燃了一把火,照亮了心中的那片天地。

有一次,老师让我们讨论“友谊”的意义,结果一群小伙伴们在那儿侃侃而谈,大家的观点五花八门。

听着听着,我突然意识到,友谊真的是人生中不可或缺的宝贵财富。

你看,这样的讨论多么有意思!不知不觉中,我开始爱上了这样的课堂。

书中的知识有时候就像是生活的调味品,让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就拿我爱看的小说来说吧,里面的情感描绘真的是让人感同身受。

每当我看到角色经历挫折又站起来的时候,心里就会默默为他们加油。

那种共鸣,让我觉得自己也变得更坚强,面对生活中的挑战时,不再那么畏惧。

追溯教育的原点心得体会(3篇)

追溯教育的原点心得体会(3篇)

第1篇教育,自古以来就是人类文明传承的重要途径,是培养人才、塑造人格、推动社会进步的关键因素。

追溯教育的原点,我们可以从古代的私塾教育、官学制度,到近代的洋务运动、新文化运动,再到现代的教育改革,感受教育发展的脉络,体悟教育的真谛。

以下是我对追溯教育原点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教育的原点:传承与启蒙追溯教育的原点,我们首先要明确教育的本质。

教育的原点在于传承,即传递文化、知识和价值观。

在我国,教育起源于古代的私塾教育。

私塾是古代民间教育的一种形式,以家庭为单位,以儒家经典为主要教学内容,强调“传道、授业、解惑”。

私塾教育注重启蒙,培养人的道德品质、文化素养和创新能力。

在私塾教育中,教师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他们既是知识的传授者,也是道德的引领者。

私塾教育强调师生之间的互动,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

这种教育模式在我国历史上培养了大量的优秀人才,为中华民族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官学制度:规范与选拔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逐渐从民间走向官方,形成了官学制度。

官学制度起源于周朝,以国家为主体,以科举制度为选拔人才的主要手段。

官学教育注重规范,强调学术研究和社会责任,选拔出一批又一批优秀人才,为国家的繁荣昌盛作出了巨大贡献。

官学制度在选拔人才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

通过科举考试,选拔出的官员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和道德品质,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统一。

然而,官学制度也存在一定的弊端,如过分强调学术研究,忽视实践能力的培养;选拔过程过于注重门第和出身,导致社会阶层固化。

三、洋务运动与新文化运动:改革与探索近代以来,我国教育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洋务运动和新文化运动成为我国教育改革的重要历史节点。

洋务运动是我国近代史上的一次重要改革运动,旨在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培养实用型人才。

洋务运动期间,我国创办了新式学堂,如江南制造局学堂、北洋水师学堂等,培养了大量的工程技术人才。

然而,洋务运动的教育改革过于注重技术,忽视人文素养的培养,导致教育质量参差不齐。

《从教育的原点出发》读后感精选范文

《从教育的原点出发》读后感精选范文

暑假里,静心拜读了从教育的原点出发,深刻感受到从教育的原点出发是何老用四十年来的智慧和汗水凝聚成的,其中满怀着何先生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对教育理想的追求,成为了所有教育人的一笔珍贵的财富。

阅读从教育的原点出发,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他对于教育的热爱,这种热爱让他在四十年来,不懈的探索教育的本质与规律。

那些来源于教育实践的思考与探寻,从教育的各个层面生动地概括了教育的本质规律及根本要求,闪烁着智慧的火花,充满人文的光芒。

通过阅读让我知道教育是渐进性、渐变性的累积,我们教师应该更加注重教育的过程,因为教育本身就是润物无声的;在教育实践中要用多把尺子衡量学生,真正面向全体;最重要的是学习何先生耐得住寂寞与清贫,做一个精神家园的守望者。

尤其是何先生的“自学自学〞论,阐述了教育要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让我们认识到“自育自学能力〞是培养学生其他各种能力的根底与发端。

上学期,我参与了学校的“引导自学〞型课堂教学结构的实验,在这一过程中,我解放了自己的教学思想。

从常规的教学思想、教学方法中解放出来,根植先进的教学思想,发挥自己特有的教学优势;一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而确定教必有效、学必有得的具体方法;从“无论在教上下多大功夫,优等生、中等生、学困生总是各占三分之一〞的沿袭观念中解放出来,确信只要教法得当,大局部学生都可以成为成绩优秀的学生;从“越是学困生,就越要死抠书本,不要课文阅读〞的因袭思想中解放出来,确信“越是学困生越要加强课外阅读,扩大智力背景,才能摆脱困境,后来居上〞;从“引导自学型课堂结构是否真的见效的疑虑中解放出来,确信它是较快造就教师人才群体的平台,更是学生学得实惠,惠及终生的载体等等。

何先生说:“教育教育,就是教会学生自育;教学教学,就是教会学生自学。

〞怎样形成一个可靠的平台,让这个根本的教育理念渗透在自己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切实提高学生自我教育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水平,培养出一代会自育、会自学的新人,这是我们每一个教育人不懈追求的又一个目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教育的原点出发》读后感
潘惠娟
寒假里,我静心拜读了何炳章先生的《从教育原点出发》——“自育自学”理论与方法,深刻感受到《从教育的原点出发》是何老用四十年来的智慧和汗水凝聚成的,其中满怀着何先生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对教育理想的追求,成为了所有教育人的一笔宝贵的财富。

通过阅读让我知道教育是渐进性、渐变性的累积,我们教师应该更加注重教育的过程,因为教育本身就是润物无声的;在教育实践中,要用多把尺子衡量学生,真正面向全体;最重要的是学习何先生耐得住寂寞与清贫,做一个精神家园的守望者。

尤其是何先生的“自育自学”论,阐述了教育要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让我们认识到“自育自学能力”是培养学生其他各种能力的基础与发端。

何先生说:“教育教育,就是教会学生自育;教学教学,就是教会学生自学。

”这鲜明揭示了教育教学本质的理念,以这样的理念作为“自育自学”的根本指导思想无疑是正确的。

何先生在书中提出的“四个主人”的理念非常吸引人,若能如此,必然能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真正做到一切从学生出发,以生为本!
1、做时间的主人。

时间是最伟大的批评家,世间一切人和事,只有世间老人能最终作出公正的评判!珍惜时间,就是珍惜生命。

何先生说:“作为一名中小学生,能够守时,十分惜时,讲究时间利用率,争做时间的主人,则是会自育的精髓所在,是会自学的根本所在。

”“引导学生做时间的主人,是引导学生会自育的铺路石,是指导学生会自学的敲门砖。

”对此,何先生提出:一要通过诵读或是名人惜时名言、或是同学自拟勉言、或是老师相关赠言等,增强惜时观念;二要通过选择古今中外珍惜时间的典型人物,评选学生身边的惜时先进等作为学生做时间主人的榜样;三要通过开展诸如“一分钟听写”、“一分钟抄写”、“一分钟跳绳”、“争分夺秒计划”等活动,体验时间价值,增强时间观念,争做时间主人;四要组织学生及时交流小结和评选表彰,从而达到及时强化和共同提高的目的。

2、做集体的主人。

一个人的成长成才,总是离不开集体!班级是学校基本的教育教学单位,是学生在学校进行自育自学的人际环境。

要想真正做集体的主人,必须:一要诵读有关热爱集体、报效祖国的名人名言,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做集体主人的意识;二要收集名人、身边人的先进事例或事迹,使学生学有榜样,赶有目标;三要做到“三个参与”(即班级之事人人参与做、班级之“长”人人参与当、班级之规人人参与制订)、“三个关心(即关心同学、关心老师、关心家长)”,加强训练;四要及时小结提高,并进行评选表彰“关爱集体标兵”。

一个班级,要做要管的事很多。

有的班级如果离开班主任,就乱成了“一锅粥”。

要让学生都成为集体的主人,就要做到班级的事,事事有人管;班级的人,人人有事做。

3、做学习的主人。

学习是学生的天职,做学习的主人是学生的本分。

做学习的主人,意味着勤奋、刻苦、方法、习惯:以勤奋夺取成功,以刻苦换取快乐,以方法提高效率,以习惯受益终生。

引导方法和前面要求一样:一要诵读有关勤奋刻苦学习、讲究学习方法、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名人名言;二要树立勤奋刻苦学习的名人和周围先进同学为榜样,使学生远学有楷模,近学有典型;三要开展“四做”(做课堂学习的主人、做课外阅读的主人、做考试的主人、做网络的主人)、“一争当”(争当小先生)实践活动;四要及时小结提高,评选表彰先进。

4、做评价的主人。

在认真开展做时间的主人、做集体的主人、做学习的主人三项活动基础上,最后“做评价的主人”活动需单独进行,这既是综合性的巩固,又是整体性的提高。

教育者先受教育,以教人者教己。

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自身应率先垂范。

“四个主人”的思想,教者应当注重“身教”,并坚持下去。

只有这样,才能实现自育自学的目标,才是大本领的教育、真功夫的教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