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流体的驱动和控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种新的不稳定现象
影响突起的因素:基底的结构、吸收的液体量 应用:微化学反应器
3.电渗驱动
电渗流
电渗微泵:直流电渗微泵,交流电渗非对称电极 微泵,交流电渗对称电极微泵
行波电渗微流体驱动
优点:使用电压低、容易集成、流体的流动稳定等 驱动机理: 两个假设条件:电压幅值足够低、驱动频率足够低 行进波产生的行进电场驱动双电层的电荷做定向迁移
总结
早期的驱动方式:原理成熟、亚微米以上级应用 较广 缺点:难以适应需求尺度的下降、有可动部件 基于微尺度下流动特性的驱动方式:原理新颖、 应该范围广 缺点:应用的流体有局限性 发展:开展相应微机械工艺技术的研究、微流体 流动特性的研究
参考文献
周兆英、叶为英等.微流体驱动与控制技术研究进展.力学 进展.2002 李清岭、陈令新.微流体驱动与控制技术.化学进展.2008 章维一、朱丽等.微流体系统驱动技术的研进展MEMS器 件与技术.2006 罗玉元、张国贤.微泵驱动方式比较研究.液压与动.2003 刘长松.微流体的表面张力驱动.青岛理工大学学报.2008 杨胡坤、姜洪源等.行波电渗微流体驱动仿真和实验研 究.MEMS器件与技术.2008 仲武、陈云飞等.电渗泵的机理分析.东南大学学报.2003 白竹川、高杨等.电渗泵的研究进展.MEMS器件与技术 2008 董涛、张玉龙等.MEMS器件中微气泡控制生长研究进展. 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第十一届学术会议
实验 实验用芯片 参数 电极:10nmTi层和100nmPi层 电极宽度:20um 电极间距:20um 通道高度:360um 实验观察 施加幅值1V、频率1KHz、相位差90度的正弦信号 通过侧面的显微镜观察,可见溶液中的荧光粒子做定 向运动 通过显微镜记录实验的视频文件,将录像中的每一帧 的图片进行叠加,可以得到粒子运动的轨迹线
实验结果分析 电极底层:粒子随着溶液的运动呈波浪式向左运动 远离电极表面:粒子运动轨迹平直 在某一临界高度,粒子运动方向发生改变,向相反的 方向运动
建模与仿真结果
结果分析: 结果与实验一致
其他的驱动方式
气泡驱动 原理:通过给液体加热,使液体中产生气泡, 气泡随温度增加而膨胀,从而驱动液体 优点:所需电压小、实现简单、易于集成 缺点:目前能达到的驱动速度小 离心力驱动 原理:流体在离心力的作用下沿着微管道网络 向远离圆心的方向运动 优点:功率低、驱动范围广、流速范围大 缺点:控制的灵活性差
压电致动器驱动微泵
பைடு நூலகம்
静电力驱动微泵
2.表面张力驱动技术
原理:形成表面张力梯度,驱动流体流动
宏观表现:固--液之间的界面湿润性梯度
改变支持面的润湿性
1)表面的化学组成 1992年,whitesides研究小组的研究成果
2)改变表面粗糙度 ZnO微纳米结构的光响应润湿性变化 ZnO的结构
ZnO微纳米阶层结构表面经过VUV照射后,表面化学 组成将发生变化,表面润湿性也相应发生变化
微流体驱动技术
SC09005018 周彬
微流体
MEMS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特点:集成化、批量生产、能耗少、响应快等 应用前景:流体的微量配合、药物的微量注射等 发展:微混合、分离样品等 驱动方式: 1)从宏观流体驱动移植过来 2)根据微尺度下流体特性设计
微流体的驱动技术
1.压力驱动
原理:压差驱动流体 宏观泵的推力和微泵 微泵 活塞式微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