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性饮料红茶菌研究进展
红茶菌酸奶探索研究结题报告
(5)密闭发酵:用保鲜膜封住锥形瓶口,再将锥形瓶转移至 45℃恒温水浴锅内,密闭发酵, 处理 22 小时左右。
(6)冷却和后熟:经过一定时间,当牛乳发生凝结,并成块到较好的状态后,将达到发酵终点 的牛乳从恒温水浴锅取出,在短时间内降到 15-20℃,并立即将酸奶转移至 0-4℃的冰箱内,存放 24 小时以上以促进芳香物质的产生。
红茶菌是一种民间传统酸性饮料,具有多种保健作用。红茶菌是用糖茶水加菌种发酵后生成的 对人体有益的物质,其本身的酸度抑制了有害细菌的生长,对人体健康非常有益,尤其对萎缩性胃 炎,胃溃疡等疑难病有很好的治疗作用,而且有提高人体免疫力,调节血压,清理胃肠,帮助消化, 提高大脑活力,消除疲劳,振奋精神的功效。其中的三类对人体有益的微生物即醋酸菌、乳酸菌、 酵母菌。酵母菌之所以有益于人体,是因为它可使体内营养得到充分利用,促进新陈代谢,抑杀肠 内杂菌等。酵母菌的的细胞壁膜能产生一种物质"B 古鲁 4",目前被认为是很有希望的抗癌药。 此 外,乳酸菌能抑杀肠内杂菌,产生一些增强免疫功能的物质,有抗病毒及抗癌作用。
10ml + — +++ + ++ + +++ + ++ ++ ++ + +++ +++ ++ ++ ++ +++ + +++
15ml + — +++ + ++ + +++ + + ++ ++ + ++ +++ ++ + ++ +++ + +++
红茶菌饮料的研究进展_宋清鹏
[9 ]
。表 1 列出来了部分研究结果。 从表 1
中可以分析得出红茶菌发酵的比较合适的条件大 温 度 30℃ , 接 种 量 5% ~ 致为: 发 酵 时 间 为 5d,
-1 10% , 糖浓度 50 ~ 100g · L 。 但具体条件也应
视原料等因素而定。
表1 时 作者 间 /d 部分红茶菌发酵条件的研究结果 温 度 /℃ 接种 量 /% 木醋 李璇 5 30 杆菌 / 巴斯 德酵 母各 5 F. Beigmoghammadi 马骋 左勇 朱晓庆 5 31 10 5 5 10 10 50 蔗糖 100 葡萄糖 50 蔗糖 84. 5 蔗糖 70 蔗糖 — 300 100 /250 — — 3 初始 红茶 pH = 6 0. 4 — — — — 84. 5 蔗糖 — 0. 7 绿茶 — 糖浓 度 /g ·L - 1 装瓶 茶叶 量 浓度 / mL / % 其 他
250mL 的三角瓶中装 75mL 的培养液。 Goh W N、 Rosma A 等研究了不同蔗糖浓度
[19 ] 对细菌纤维素产量的影响 。 结果得出: 90g · L - 1 的蔗糖最适合 BC 的合成; 纤维素产量和空气
接触面积成正相关。由于选取的菌种以及原料不 同, 细菌纤维素的合成条件也不同。 关于细菌纤 维素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地探索 。 2 营养成分
饮料的自由基清除能力降低; 高温处理会降低红 茶菌抗氧化能力; 随着时间的延长, 氮和超氧自由 基清除能力增加, 而羟自由基清除能力却有所降 低。Radomir V. Malba 还发现, 不同发酵剂对红茶 菌的抗氧化能力有很大影响。红茶菌的氧化性有 助于人类治疗由自由基积累而造成的疾病 , 抗衰 延长寿命。 老, 3. 3 其他功能性 除了有抑菌和抗氧化功能外, 红茶菌还有诸 Morse M A 就提出了红 多功能性。早在 1990 年, 4 - 内酯 茶菌饮料抗癌因子 D - 葡萄糖二酸 - 1 , [39 ] ( DSL) 的作用机理 。 他研究发现 DSL 能有效 地抑制与癌症病发有关的 β 葡聚苷酸酶的活性。 DSL 仍然是红茶菌功能性物质的研究焦点 。 至今, 而俸毅等的研究表明, 红茶菌菌液对胃癌致病物 [40 ] 质亚硝酸盐有一定的降解作用 。 各种研究都 说明了红茶菌的确具有预防癌症的功能 。 近几年的研究还表明, 红茶菌有抗寒、 减肥、 降低血脂和胆固醇和保肝等功能 。张虎成等通过 给小鼠喂食红茶菌发酵液, 长期喂食红茶菌液有 助于增强自由基清除能力, 增强免疫力和对寒冷 的抵抗力。 王鸥等 和 Lina Kallel 等 的 研 究 均 发 现, 红茶菌菌液对淀粉的水解和消化有抑制作 [41 - 43 ] 。王鸥等认为, 用 红茶菌菌液能抑制消化酶 ( 如 α - 淀粉酶 ) 的活性。 这些研究结果都暗示 红茶菌菌液可能具有减肥的功效 。而李涛等的研 红茶菌对小鼠的体重控制有很好的效 究也显示, [44 ] 果 。这为研制红茶菌减肥功能性饮料和食品 奠定了基础。 Ahmed Aloulou 等在试验中给患有糖尿病的 得出了红茶菌有降血糖 大鼠喂食红茶菌菌液 , 和降血脂的功能。 他认为, 红茶菌饮料在未来可 以作为预防和辅助治疗糖尿病的药物 。 Semantee Bhattacharya 等和 对小鼠进行试验, Jalil Abshenas 等研究证实了红茶菌菌液具有保肝 性能。 Semantee Bhattacharya 等发现红茶菌对过 ROS ) 诱导的氧化应激有 氧化氢( 一种活性氧族, 抑制作用, 从而可以防止肝细胞凋亡、 衰老, 达到
功能性饮料红茶菌研究进展
综述功能位饮料红茶茴研究进展陈秀清杨润贤(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化学工程系,江苏扬州225127)摘要红茶茵是一种历史悠久的功能性饮料,检索国内外相关文献,从红茶茵菌种类型、成分、保健功能等方面进行综述,以期为红茶茵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红茶茵,乳酸饮料,醋酸饮料,细菌纤维素红茶菌是一种有着悠久历史的传统功能性饮料.具有多种保健作用,也是一种很有利用价值的天然微生物发酵产品。
红茶菌中有益的微生物主要由乳酸菌,酵母菌,醋酸菌组成“)。
其保健功能主要体现在清理肠胃、消除疲劳、增强食欲、帮助消化、防治高血压和动脉硬化、预防和治疗糖尿病、以及防癌抗癌以及增强机体免疫力等旺】。
目前对红茶菌发酵条件及保健功能的研究不断增多。
本文对国内红茶菌主要菌体组成、营养成分、培养方法等方而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1红茶菌主要菌体组成及营养成分1.1红茶菌菌体组成红茶菌主要是一种以糖茶水为原料,经醋酸菌、酵母菌、乳酸菌等微生物共同发酵而成的功能性饮料。
到日前为止.从各种红茶菌中分离得到的醋酸菌有:木醋杆菌、拟木醋杆菌、葡萄糖酸杆菌、产酮醋杆菌、弱氧化醋酸菌、葡萄糖醋酸菌、醋化醋杆菌和巴氏醋杆菌等,其中最主要的是木醋杆菌;酵母蔚有:酿酒酵母、不显酵母、路德类酵母、粟酒裂殖酵母、热带假丝酵母、克鲁斯假丝酵母、汉逊德巴利酵母、酒香酵母、克勒克酵母、拜耳接合酵母等㈥…㈣;乳酸菌有保加利亚乳杆菌、乳酸菌A、乳酸菌P、乳酸菌R等。
吴薇等对来自北京的某个红茶菌进行了菌种分离和鉴定.实验的结果与国外文献报道的内容基本相一致。
红茶菌菌种都是由酵母菌、醋酸菌和乳酸菌三类组成佑)。
D ebas r ee D ut t a等从红茶菌中分离得到菌株R G37属于葡糖酸醋酸杆菌.R G l t属于醋酸杆菌。
蒋立文等培养的红茶菌菌种由乳酸菌A、乳酸菌P、酵母菌、醋酸菌旧1组成。
1.2红茶菌营养成分红茶菌通过共生菌代谢途径,将茶、糖等原料经过生物技术发酵工艺转化为极其丰富的营养成分。
红茶菌饮料主要营养成分及相应的功能阐述和推广
红茶菌饮料主要营养成分及相应的功能阐述和推广一、多糖、茶多酚、低聚异麦芽糖、茶碱:提高人体免疫力,增强自身抵抗力;调节血脂,调节血糖;促进双歧杆菌生长,减少肠道腐败物质和致癌物质;增加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的数量,提高机体的防御能力。
二、醋酸、乳酸、柠檬酸:清理肠胃,帮助消化,防治便秘,提高维生素的稳定性,预防有害病菌、病毒入侵,预防感冒。
三、咖啡因:提高大脑活力,消除疲劳,振作精神。
另外,红茶菌中含有三种对人体有益的益生菌:酵母菌,醋酸菌和乳酸菌。
对人体可起到特殊的保健作用。
红茶菌国内外研究应用概况红茶菌是有着悠久历史的一种民间传统酸性饮料,它的产生可追溯到我国古代的秦朝。
除了中国、日本、韩国等东南亚地区,红茶菌在欧洲中部和东部各国也一直广为流传,那里的人们把酸茶酒(即红茶菌)当清凉饮料来治疗消化不良和动脉硬化等症。
自20 世纪90 年代初期到现在,红茶菌又在德国、美国和加拿大等西方国家广为流传,成为一种时尚。
它是以糖茶水为原料,经醋酸菌、酵母菌和乳酸菌等多种微生物共同发酵而成的。
红茶菌菌液中含有一部分茶叶的浸出物、活的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这些物质主要包括葡萄糖酸、醋酸、葡萄糖、果糖、蛋白质、氨基酸、维生素、微量元素、茶多酚、咖啡因、乙醇和二氧化碳等。
红茶菌一直被饮用它的人们认为是一种对人体有多种保健作用的健康饮品。
它的保健作用包括:清理肠胃,预防和治疗便秘和痔疮;帮助消化;对高血压、高血脂、动脉硬化等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有预防和治疗作用;避免各种结石的发生;帮助身体及时排除毒素,防癌、抗癌以及增强机体免疫力等等。
可以说它是一种良好的健身饮料。
红茶菌虽然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但对它的科学研究却起步较晚。
我国著名微生物学家方心芳先生于1951年《黄海》杂志第12 卷第5 期刊登了《海宝是什么》一文,这是我国关于红茶菌的首篇科学论文。
让红茶菌卷土重来
让"红茶菌〞卷土重来---重新认识红茶菌饮料近年来,红茶菌在日本及欧美兴起了应用和研究的新高潮。
在1925—1950年期间进展的医学研究说明,红茶菌具有抗菌作用,调节胃、肠和腺体的功能,能缓解关节风湿病、痛风和痔疮的病症,能降低胆固醇,对动脉粥样硬化、毒物排泄、糖尿病和衰老有改善作用。
苏联中央肿瘤研究所与俄罗斯联邦科学院在1951年进展的流行病学研究发现,每天饮用红茶菌具有很好的抗癌作用,长期饮用能提高免疫力和促进干扰素的产生。
施塔伊克劳斯等人在1996年报道,红茶菌的抗幽门螺旋杆菌、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肿胀脓杆菌作用主要是来源于发酵过程中生产的醋酸。
红茶菌的多数功能也是来自它的酸性成分。
红茶菌是风行全美的十种植物药之一,是美国很受欢送的家庭保健饮料。
美国一家权威天然药物食品杂志"whole foods",1995年通过读者投票选出最受欢送的十种植物药,其中红茶菌位居第六!比银杏叶更受爱挑剔的美国家庭的欢送。
其理由是红茶菌具有膜醋酸杆菌,酵母菌和乳酸菌三种活菌株,有益于提高人体T细胞的数量,增强人体的免疫力和抗衰老,且酸甜可口,老少皆宜,乐于享用。
【红茶菌的由来】红茶菌又名"海宝〞、"胃宝〞,它起源于我国渤海一带,后来被带入苏联,并在苏联的高加索一带培养应用。
直到1971年日本俄文女教师乌安在苏联的高加索地区发现一个长寿村。
那里的老年人大都身体强健,既能下田耕作又能操持家务,有的老年人还能结婚生育。
其中百岁以上的老人约占十分之一。
这一现象使乌安感到十分惊奇,经调查该村家家都有一大缸红茶菌发酵饮料,村里的人无论长幼口渴即饮,她猜测这可能就是村民能长寿的奥秘。
乌安把红茶菌带回日本开场饮用自制的红茶菌汤。
乌安饮用一段时间后发现,她的高血压恢复正常并保持稳定,白内障消失,长期医治无效的白癣痊愈。
由于电台与报纸的大力宣传,红茶菌一时风行日本,饮用者达数百万人。
红茶饮料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探究红茶饮料发酵工艺的优化条件;2. 评估红茶饮料的保健功效;3. 为红茶饮料的生产和推广提供理论依据。
二、实验材料1. 红茶:选用优质红茶,以茶汤为发酵底物;2. 蔗糖:作为发酵过程中的碳源;3. 红茶菌:选用具有良好发酵性能的红茶菌;4. 培养基:用于培养红茶菌;5. 发酵设备:发酵瓶、恒温培养箱、酒精灯、培养皿等;6. 试剂:pH试纸、葡萄糖试剂盒、酒精、蒸馏水等;7. 仪器:电子天平、pH计、显微镜、分光光度计等。
三、实验方法1. 红茶菌的活化与培养(1)将红茶菌接种于培养基中,在适宜的温度和pH条件下培养;(2)定期观察红茶菌的生长状况,适时调整培养条件;(3)将活化后的红茶菌用于红茶饮料的发酵。
2. 红茶饮料发酵工艺优化(1)将红茶菌接种于红茶茶汤中,以蔗糖为碳源进行发酵;(2)在发酵过程中,定期测定pH、温度、酒精含量等指标;(3)通过调整发酵时间、温度、pH等条件,优化红茶饮料的发酵工艺。
3. 红茶饮料保健功效评估(1)检测红茶饮料中的总多酚、总黄酮、维生素C等成分;(2)测定红茶饮料对小鼠的抗氧化、抗炎、降血脂等作用;(3)评估红茶饮料的保健功效。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红茶菌的活化与培养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红茶菌生长良好,菌体呈乳白色,表面光滑,具有一定的黏性。
2. 红茶饮料发酵工艺优化通过调整发酵时间、温度、pH等条件,优化了红茶饮料的发酵工艺。
在发酵时间为24小时、温度为30℃、pH为4.5时,红茶饮料的口感、香气、颜色等指标均达到最佳。
3. 红茶饮料保健功效评估(1)总多酚、总黄酮、维生素C等成分含量较高,表明红茶饮料具有一定的抗氧化、抗炎、降血脂等功效;(2)红茶饮料对小鼠的抗氧化、抗炎、降血脂等作用明显,证实了其保健功效。
五、实验结论1. 通过优化红茶饮料的发酵工艺,可提高其口感、香气、颜色等品质;2. 红茶饮料具有较好的保健功效,具有一定的抗氧化、抗炎、降血脂等作用;3. 本实验为红茶饮料的生产和推广提供了理论依据。
红茶菌的起源及研究进展
Food and Fermentation &Technology第56卷(第4期)Vol.56,No.4收稿日期:2020-03-03作者简介:姜尧(1999-),男,本科。
研究方向:食品科学与工程。
*通讯作者红茶菌的起源及研究进展姜尧,郑毅*(福建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福建福州350007)摘要:红茶菌又称“海宝”、“胃宝”、“康普茶”,是由酵母菌、醋酸菌和乳酸菌在含糖茶水中发酵而成的微生物共生体,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民间传统酸性食疗饮品。
虽然红茶菌起源于我国环渤海地区,有悠久的饮用历史,但对红茶菌的研究推动总体比较落后。
随着近年来红茶菌饮料在欧美各国的盛行,让人们更全面的了解红茶菌的来源和发展状况变得越发重要。
本文以红茶菌的起源为背景,综述红茶菌的菌种组成及研究方法、主要功能性成分,及红茶菌类产品的开发。
关键词:红茶菌;起源;菌种组成;功效成分;产品开发中图分类号:TS20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506X (2020)04-0075-0003The Origin and Research Progress of Black Tea FungusJIANG Yao ,ZHENG Yi *(Life Science College ,Fujian Normal University ,Fuzhou Fujian 350007,China )Abstract :The black tea fungus ,also known as "Haibao","Weibao"and "Kombucha",is a microbial symbiont formed by fermentation of yeast ,acetobacter and lactobacillus in sugary tea water.It is a traditional folk acid diet drink with a long history.Although black tea fungus originated in the Bohai Rim region of China and has a long history of drinking ,our research and promotion of black tea fungus is relatively backward ,and with the prevalence of black tea fungus beverages in Europe and the United States in recent years ,it has become increasingly important for people to have a more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of the source and development of black tea fungus.Based on the origin of black tea fungus ,this paper systematically introduced the strain composition and research methods ,functional components ,and product development of black tea fungus.Key words :black tea fungus ;historical origin ;composition of strain ;functional ingredients ;product developmentdoi :10.3969/j.issn.1674-506X.2020.04-015红茶菌据说最早起源于公元前220年的中国东北部及渤海地区,在公元414年作为一种药材传播到日本,并通过贸易路线传播到俄罗斯和东欧,是我国古老的传统发酵型养生饮品[1-2]。
红茶菌成分及功能研究进展
2020年第39卷第10期总第344期• 5 •中国酿造专论与综述红茶菌成分及功能研究进展李晓敏,王 晴,檀馨悅,黎 琪,张晓琳*(中粮营养健康研究院有限公司营养健康与食品安全北京市重点实验室老年营养食品研究北京市工程实验室C 北京102209)摘要:红茶菌是一种富含营养物质的发酵饮品。
由于其对健康具有诸多益处,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
文章详述了红茶菌成分和功能的研 ,其在 因和 ,为茶菌健康功效研 品 供参考。
关键词:茶菌;发酵饮品;成;功能;在中图分类号:TS201.1 文章编号:0254-5071 (2020) 10-0005-06 doi:10.11882/j.issn.0254-5071.2020.10.002引文格式:李晓敏,王晴,檀馨悦,等•红茶菌成分及功能研究进展!J ].中国酿造,2020,39(10):5-10.Research progress on composition and functions ofkombuchaLI Xiaomin, WANG Qing, TAN Xinyue, LI Qi, ZHANG Xiaolin *(Beijing Key Laboratoiy of N utrition & Health anE Food Safety, Beijing Engineering Laboratory of G eriatric Nutrition & Food,COFCO Nutrition and Health Research Institute, Beijing 102209, China)Abstract : Kombucha is a kind of fermented beverage with rich nutrition. It has been widely concerned by domestic and foreign scholars due to its vari ous health effects. In this paper,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composition and functions of kombucha was reviewed, and the potential risk factors as well as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 were discussed, to provide kombucha's health effects and reference for product development.Key words : kombucha; fermented drink; composition; function; potential risk红茶菌(又称“海宝”和“胃宝”等,现多被称作“康普 茶”)起源于我国秦朝时期,是一种口味酸甜的健康发酵 饮品。
红茶菌A4发酵功能饮料的研制
关 键 词 红 茶 菌 ; 发酵 ; 功 能饮 料 ; 抗 氧 化
红 茶 菌发 酵 饮 料 大 多 以 家 庭 自制 为 主 , 市 面 上 鲜 有成 功 产 品 , 其菌株 均为混合菌株 , 由醋 酸 菌 、 酵 母 菌、 乳 酸 菌 等 多 种 菌 种 共 同组 成 , 将 原 料 经 过 生 物技术发酵 工艺后 , 代 谢产 生营养 物质 , 具 有 一 定
二酸 1 , 4 一 内酯 ( D- s a c c h a i f c a c i d 1 , 4 ・ l a c t o n e m o n o -
பைடு நூலகம்
风 味 。红 茶 菌 是 历 史悠 久 的 酸 性 保 健 饮 料 , 其 起 源 可 以追 溯 到 我 国 古 代 秦 朝 时 期 , 但 目前 红 茶 菌 的 研 究 多 在 菌种 分 离鉴 定 、 代 谢 产 物 鉴 定 以及 红 茶 菌
的保 健 功 能 , 并 赋 予产 品酸甜 相宜 、 清 香 爽 口 的
1 材 料 与方 法
1 . 1 材 料 与 试 剂
纯蜂 蜜 , 蕊悦 同仁 堂市售 ; 云南滇 红红茶 , 北 京吴 裕 泰茶 叶股 份 有 限公 司专 卖 店 售 ; 葡 糖 酸 醋 酸 杆 菌 ( G l u c o n a c e t o b a c t e r s p . , A 4 ) , 保藏 于 中科 院微 生 物菌 株 保藏 中心 ( 专利 号 : Z L 2 0 0 4 1 0 0 9 1 4 8 8 . X) ; 食 品级 碳 酸钙 , 河南 思远 生 物科 技 有 限 公 司 ; 食 品级 酵母 抽 提物, 唐 山拓 普生 物科 技有 限公 司 ; 食 品级柠 檬 酸 、 食 品级 D L 一 苹 果酸 , 北 京 易 秀博 谷 生 物科 技 有 限 公 司 ; 白砂 糖 , 北 京 闽松 经 贸有 限公 司 ; 甲醇 ( 高 效 气 相 色 谱用 ) ( Me t h a n o 1 ) , 西陇化 工股 份有 限公 司 ; D . 葡萄 糖
红茶菌类产品的研究进展
治疗早期癌症等 [2]。 我国对红茶菌的研制历史悠久,但相关方面的深 度研究却起步较晚,多局限在红茶菌饮料方面,对红 茶菌混合菌种及其相互作用的研究仅停留在基础阶段, 在发酵机理方面的研究则更少。近年来,随着人们对 红茶菌健康保健作用的认知逐渐提高,越来越多的研 究者把其应用到各种产品中,研制出一系列红茶菌类 相关产品。这类产品以红茶菌为发酵菌株,以各种可 食用物质为发酵原料,经过加工处理制作而成,产品 集红茶菌及原料食品功能为一身,既充分利用原料营
1 红茶菌类产品研究现状
1.1 红茶菌饮料
红茶菌饮料在世界各国都颇受欢迎,随着人们对 其保健功能的认可,红茶菌饮料的研制开发也逐渐增 多。在传统的发酵茶糖水的基础上,添加新的发酵基 质充当碳源,结合现代发酵技术,改进产品品质。张 泽生等在红茶菌发酵过程中加入了枸杞和金银花,增 加了发酵液中的营养成分,且通过振荡通气培养促进 红茶菌成熟,使产品既有红茶菌的酸甜,又增加了醇 和品质;王润东等以固定化细胞技术制备红茶菌细胞 颗粒,用于发酵葛根制备葛根茶饮料,即克服游离菌 混合静置发酵时易染菌、不宜保存等弊端,又有效地 提高了产品的质量;王春霞等以红枣为原料,利用红 茶菌发酵得到红枣饮料,产品既有红枣营养,又有食 疗作用,其副产物枣渣制成枣香浓郁、纤维丰富且富 含益生菌的枣纤维片;郭书贤等先后研制了玉米红茶 菌复合饮料和芦荟红茶菌复合饮料,新食源的加入既 增加了产品的保健功能,也增添了产品风味Biblioteka [3-6]1.4 红茶菌泡菜
刘林等把红茶菌应用于泡菜制作。以胡萝卜和红 茶为主要原料,经过红茶菌发酵,研制出具有红茶风 味的胡萝卜泡菜。具体制作工艺:配制卤水→灭菌→ 接种红茶菌→初发酵→原料加人卤水中→发酵→成品。 通过筛选优化最佳工艺为:将扩培后的红茶菌按 12% 量接种到 9% 盐水中,在 30 ℃恒温初发酵 3 d,然后 把原料与卤水按 1 ∶ 1 装坛密封发酵 5 d,0 ~ 48 h 主 要是产酸过程, 96 h 后总酸变化不大 [9]。 产品酸咸适宜, 口感佳,脆性好。
益生菌的另一个应用领域:红茶菌饮料
添加剂与营养September 2017 CHINA FOOD SAFETY55消费者如果想要寻找一种既含有少量酒精又含有益生菌的饮品,不妨关注红茶菌饮料—将茶、糖、细菌和酵母菌混合经发酵制成的饮料。
红茶菌对人体健康有诸多益处,主要包括解毒、抗氧化、激发能量和提高免疫力等。
有关红茶菌的研究显示,红茶菌可预防广谱代谢和感染性疾病。
可能少数人知道酒精性饮料是一种可冷藏且非常健康的替代饮料,但极少人知道,红茶菌饮料在离开生产车间后仍有可能继续发酵,使酒精含量达到较高水平。
按照美国法定非酒精性饮料的标准,红茶菌饮料如果在生产、灌装及其他过程中酒精含量达到或超过0.5%也会被认定为酒精性饮料。
据美国联邦法规定,若美国酒精与烟草税务贸易局(TTB)在市场上抽取的红茶菌产品酒精组分达到或超过0.5%,TTB 将要求生产商修正生产步骤,例如改良生产方法并确保在产品灌装后不会持续发酵;或由TTB 认证成为一家酒精性饮料生产商。
为良好规范红茶菌饮料生产,美国酒精与烟草税务贸易局对于红茶菌饮料有以下几项要求:一是必须达到TTB 的要求(Internal Revenue Code1986),酒精含量不达到或超过0.5%;二是必须符合相应的标签、配方和纳税要求;三是红茶菌饲料必须符合酒精饮料标签法案(1988)要求的健康声明。
显然,红茶菌制造商希望产品酒精含量低于0.5%,从而减少花费和繁杂的认证工作。
在一项近期的分析中,研究人员用气相色谱分析仪对18种在售红茶菌产品中的酒精含量进行了检测,发现这些产品的酒精含量均在1.12%~2.00%(v/v),远高于要求的0.5%。
对于酒精不耐受、酒精成瘾或药物交互反应的人群来说,这个问题比较敏感。
此类人群可选择自制红茶菌饮料,但如果准备工作不充分,可能会导致红茶菌饮料中有害细菌和霉菌的滋生。
过去的研究显示,红茶菌污染会造成肾脏疾病、乳酸堆积和过敏。
专家建议制作红茶菌要严格控制制作环境和仪器的卫生条件。
红茶菌的培养及其成分与安全性的研究
红茶菌的培养及其成分与安全性的研究摘要:红茶菌的菌液中主要含有醋酸菌、酵母菌、乳酸菌等菌体。
文章就红茶菌的菌体组成、培养方法、成分分析和安全性等方面做了综述和实验分析,总结了红茶菌菌液的pH值和菌体浓度随时间的变化其变化规律,并重点分析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随后将培养好的红茶菌菌液和菌膜进行经口急性毒性实验和灌胃给药毒性实验,证明了红茶菌饮品的安全性。
关键词:红茶菌;成分分析;菌体浓度;安全性研究[中图分类号]Q81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红茶菌是一种民间很受欢迎的一种酸性饮品,它是以糖茶水为发酵基质,经醋酸菌、酵母菌和乳酸菌等多种微生物共同发酵而成的。
在我国至少有几百年的饮用历史。
后来红茶菌流传到国外,在日本和欧美也兴起了相应的应用和研究[1]。
虽然我国对红茶菌的饮用历史比较长久,但对其发酵培养相关机理的科学研究却起步较晚。
1951年著名微生物学家方心芳发表了《海宝是什么》一文,这是我国第一篇有关红茶菌方面的理论研究的文章[2]。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红茶菌饮料在我国非常流行,一些介绍红茶菌效果和制作方法的文章大量涌现。
1.菌体组成研究发现,红茶菌菌液中含有多种对人体有益的益生菌,这些益生菌主要有醋酸菌、酵母菌、乳酸菌。
这些益生菌还有丰富的葡萄糖酸、醋酸、葡萄糖、果糖、蛋白质、氨基酸、维生素、微量元素、茶多酚、咖啡因、乙醇和二氧化碳等。
因此红茶菌在我国常作为功能性保健饮料来饮用,它的保健作用只要体现在清理肠道,帮助消化,对便秘和痔疮有良好的预防作用。
另外在治疗高血压、高血脂、动脉硬化等心脑血管疾病上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此外还发现,长期饮用红茶菌饮品可以帮助人们排除身体内的毒素,预防癌症,增强个人的免疫能力的能力。
培养成熟的红茶菌菌液清澈透明,体色呈现出一种橙黄色,底部有少量的淡褐色沉淀。
在菌液的上部漂浮着一层由膜醋酸菌合成的灰白色坚韧的细菌纤维素膜,膜下挂有絮状白丝。
培养液表面有一层白色膜状物,其主要组成部分是(C6H10O5)n,它是由木醋酸菌通过把D-葡萄糖以β-1,4糖苷键连接而成的链状高分子,这种高分子物质以纯纤维素的形式存在[3]。
红茶菌研究进展综述
红茶菌研究进展综述沈旭珂【摘要】本文综述了红茶菌的菌体组成、发酵条件的研究、红茶菌菌液的成分和红茶菌的作用机理,及红茶菌的产品开发现状,并对红茶菌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期刊名称】《产业与科技论坛》【年(卷),期】2012(000)002【总页数】2页(P104-105)【关键词】红茶菌;发酵技术;保健作用;研究进展【作者】沈旭珂【作者单位】许昌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273.2一、红茶菌简介红茶菌是糖茶水经接种红茶菌母发酵而成的一种酸性饮料,其味酸甜可口略似酸梅汤,其菌膜酷似海蜇的皮。
红茶菌发酵液被人们认为是一种对人体有多种保健作用的健康饮品,称为“胃宝”。
近年来,红茶菌在欧美及日本兴起了应用和研究的新高潮,特别是它的解毒抗癌和增强机体免疫力等功能备受关注,越来越多的资料表明红茶菌是一种很有利用价值的天然微生物发酵产品。
20世纪70年代末期到80年代初期,红茶菌作为一种健身饮料,在我国非常流行,当时主要研究红茶菌保健作用及制作方法。
从20世纪中期开始一直到现在,有关红茶菌的微生物组成及相互作用、发酵条件、菌液成分、作用机理等方面的研究陆续有文献报道。
现在主要研究红茶菌组成菌的分离鉴定及代谢产物的测定。
二、红茶菌的菌体组成红茶菌菌种纯化鉴定是研究红茶菌的基础,对红茶菌的生产起到重要作用。
经研究证实,红茶菌菌种都是由酵母菌、醋酸菌、乳酸菌三类组成。
菌液的菌种组成在种类和数量上会因红茶菌来源的不同而存在差异。
到目前为止,人们从各种红茶菌中分离到的醋酸菌有:木醋杆菌、拟木醋杆菌、葡萄糖醋酸菌、葡萄糖酸杆菌、醋化醋杆菌、产酮醋杆菌、弱氧化醋酸菌、巴氏醋杆菌、重氮营养醋杆菌、液化醋杆菌和甲醇醋杆菌,其中最重要的是木醋杆菌。
酵母菌有酿酒酵母、酒香酵母、不显酵母、栗酒裂殖酵母、汉逊德巴利酵母、路德类酵母、热带假丝酵母、克鲁斯假丝酵母、克勒克酵母、拜耳接合酵母。
而乳酸菌主要是保加利亚乳杆菌、乳酸菌A、乳酸菌P、乳酸菌R等。
红茶菌研究进展
文献资料表明, 发酵液的微生物组成 、 碳源种类和浓度 、 接种量, 以及培养温度等, 都对红茶菌的发酵有较大影响. 王硕等将 1 5 株醋酸菌分别与酵母菌进行混合接种培养, 发现各微生物组合在产酸 、 糖耗和产率上都有差异¨ . 蒋立 文等的研究结果显示 , 采用 5 %乙醇作为混合碳源发酵, 对菌膜的产量具有显著的影响, 而当乙醇浓度超过 1 0 %或只以乙 醇为碳源时并不形成菌膜 ; 采用相同浓度的葡萄糖和蔗糖为碳源时对膜的形成量也有较大差异… . L E E s P等发现, 以棕 色糖为碳源时, 发酵液总酸和菌膜的产量均可达到最高值; 而且, 增加发酵液中的乙酸和乙醇的含量, 有利于膜的形成¨ . 程江峰的研究结果发现, 采用 2 0 %的接种量培养 6 天, 红茶菌发酵液多糖含量即可达到9 . 6 4 g / L ¨ . M i - A e - C h o i 等认为,
关键 词 : 红茶 菌 ; 微 生 物组 成 ; 发 酵 条件 ; 代谢 产 物 ; 抑 菌作 用
中 图分类 号 : T S 2 0 1 . 3 文 献标 识 码 : A
红茶菌在我国民间很早就有培养和流传, 是一种传统保健型发酵饮料. 它是以糖茶水为原料, 经多种微生物共同发酵 而成 , 很多资料表明, 红茶菌是一种应用价值很高的天然发酵产品 .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保健意识的增强, 红茶菌的各 种保健功能备受关注. 虽然红茶菌在我国流传时间较长, 但对它的科学研究起步却较晚. 近些年来 , 我国对红茶菌的发酵条 件进行了一些研究, 同时, 红茶菌的菌种组成、 代谢产物组分、 抗菌作用及机理等方面已成为研究热点 .
葡萄糖醋 酸菌( G l u c o n o b a c t e r l i q u e f a c i e n s )
红茶菌研究进展
我国对红茶菌的科学研究起 步较 国外晚I 0 。2 世纪
7 年代末期到 8 年代初期 ,红茶菌作为一种健身饮料 , 0 0
曾风靡社会 , 但人们在认为红茶菌具有保健功效 的同时 ,
有关红茶菌在菌种鉴定 、 发酵代谢 、 作用机理以及产品开 (rtno ve) Be avm cs、克勒克酵母(l cea、拜耳接合酵母 t Ko kr) e 发方面的研究也处于发展阶段 。 2 红茶菌的菌种分离鉴定 红茶菌菌种纯化鉴定是研究红茶菌的基础 ,对红茶 (yoac ao y e a i Z g sch rm csb ii l)、巴斯德酵母(ac ao ve Sch rm cs
个菌种 , 而在此之前 , 从红茶菌中分 离得到的醋酸菌主要
1 前 言
有 :木醋杆 菌( e o a tr x ln m) AC t b c e y i u 、拟 木醋杆 菌 ( eo a tr v iod s、葡萄糖酸 杆菌( a tru Ac tb ce x ln i e ) B ce im
31 . 菌种对发酵的影响
不 同菌种对碳源的利用速度 、代谢 途径和主要产物
作者简介 : 冯林 ( 9 6 1 8 年一 ) ,男,硕士 ,研 究方 向为制茶工程与贸易。 21 0 1年第 1 期
综
逆
都不同。吴薇等人 I 。 通过组合酵母菌 Y 、Y 3 1 1 1 、醋酸菌 但培养时间延 长 , 表面积大 , 污染杂菌的几率也相应 的增 M三个 菌种 ,葡萄糖 、果糖 、 蔗糖 或浓缩苹果汁三种 不同 高 。王硕1研究了醋酸菌 C 0 和酵母菌 S 0 分别在静止 1 1 1 23 C3
一
带一说 ,红茶菌经我 国流人前苏联西伯利 亚的贝加尔
(lcnbc riuf i s、 Guooat qe c n) 醋化醋杆菌(ct at ae) el a e A e bc rct、 o e i
红茶菌饮料发酵工艺及保健功效研究进展
Tropical Agricultural Science&Technology红茶菌饮料发酵工艺及保健功效研究进展万旺,王娟,夏思营,吕才有*(云南农业大学龙润普洱茶学院,昆明650201)摘要摘要::红茶菌饮料传统上是以红茶汤、蔗糖为底物,接种由醋酸菌、酵母菌、乳酸菌组成的共生菌,再经发酵制成的一种口感酸甜适宜的发酵型饮料。
目前在其工艺研究上,发酵底物已不局限于单一的茶汤发酵,而是呈现出多样式选择;发酵工艺优化逐渐以获得高质量、高稳定性、适用于大规模生产的产品为目标。
且研究证实,红茶菌饮料具有多种保健功效,如抗氧化性、抑菌性、护肝、降血糖、增加机体免疫力等。
本文综述了红茶菌饮料工艺研究和保健功效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关键词:红茶菌饮料;工艺研究;抗氧化;抗菌性;护肝;降血糖中图分类号:S57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450X(2021)01-0041-06——————————————Advances in Research of Fermentation Technology and Health Care of Kombucha Tea Beverage WAN Wang,WANG Juan,XIA Siying,LYU Caiyou*College of Longrun Pu`er Tea,Yun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Kunming650000,ChinaAbstract:Kombucha beverage,also known as Haibao and Weibao,is traditionally fermented with black tea and other sub-strates like sucrose and symbiotic bacteria.Nowadays,there is multi-option in the fermentation substrates for tea soup.The fermentation process is optimized gradually to obtain high-quality,high-stability,and large-scale production products.Studies have confirmed that Kombucha drinks have a variety of health benefits,such as antioxidant,antibacterial,liver pro-tection,blood sugar lowering,and strengthening body immunity.In this paper,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kombucha beverage in technology and health benefits was presented.wordsKey words:Kombucha beverage;technology research;antioxidant;antibacterial;liver protection;blood sugar lowering DOI:10.16005/ki.tast.2021.01.011红茶菌饮料是我国民间传统的发酵型饮料,最早可追溯至秦朝时期,相传起源于东北及渤海地区一带,公元441年传入日本,继而通过贸易通道传入东南亚及东欧地区[1]。
红茶菌功能性微生物开发与利用研究进展
红茶菌功能性微生物开发与利用研究进展
刘思琪;樊璐瑶;王硕;王莹;袁磊
【期刊名称】《食品工业科技》
【年(卷),期】2024(45)11
【摘要】红茶菌(Kombucha)是一种以糖茶水为主要发酵基质,经酵母、醋酸菌和乳酸菌组成的共生菌群代谢所形成的天然保健饮料,因其抗氧化、降血糖、抑菌等生理活性而深受国内外学者关注和消费者喜爱。
现有研究结果表明,红茶菌的感官品质和功能性组分差异与红茶菌发酵过程中微生物群落的组成和变化密切相关。
因此,本综述总结了红茶菌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其发酵机理、红茶菌中促进特征风味和益生物质生成和细菌纤维素合成的功能性微生物,以及当前红茶菌研究的局限性,以期为更好地挖掘和探索我国特色红茶菌微生物资源对产品风味和益生功能的作用,并为我国红茶菌高价值产品的工业化生产提供主要理论基础。
【总页数】8页(P388-395)
【作者】刘思琪;樊璐瑶;王硕;王莹;袁磊
【作者单位】扬州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南阳理工学院河南省工业微生物资源与发酵技术重点实验室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S201.1
【相关文献】
1.黄秋葵籽的功能性成分及综合开发利用的研究进展
2.山楂功能性成分及其开发利用研究进展
3.黄秋葵籽的功能性成分及综合开发利用的研究进展
4.黄酒糟中功能性成分的开发利用研究进展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综述功能位饮料红茶茴研究进展陈秀清杨润贤(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化学工程系,江苏扬州225127)摘要红茶茵是一种历史悠久的功能性饮料,检索国内外相关文献,从红茶茵菌种类型、成分、保健功能等方面进行综述,以期为红茶茵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红茶茵,乳酸饮料,醋酸饮料,细菌纤维素红茶菌是一种有着悠久历史的传统功能性饮料.具有多种保健作用,也是一种很有利用价值的天然微生物发酵产品。
红茶菌中有益的微生物主要由乳酸菌,酵母菌,醋酸菌组成“)。
其保健功能主要体现在清理肠胃、消除疲劳、增强食欲、帮助消化、防治高血压和动脉硬化、预防和治疗糖尿病、以及防癌抗癌以及增强机体免疫力等旺】。
目前对红茶菌发酵条件及保健功能的研究不断增多。
本文对国内红茶菌主要菌体组成、营养成分、培养方法等方而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1红茶菌主要菌体组成及营养成分1.1红茶菌菌体组成红茶菌主要是一种以糖茶水为原料,经醋酸菌、酵母菌、乳酸菌等微生物共同发酵而成的功能性饮料。
到日前为止.从各种红茶菌中分离得到的醋酸菌有:木醋杆菌、拟木醋杆菌、葡萄糖酸杆菌、产酮醋杆菌、弱氧化醋酸菌、葡萄糖醋酸菌、醋化醋杆菌和巴氏醋杆菌等,其中最主要的是木醋杆菌;酵母蔚有:酿酒酵母、不显酵母、路德类酵母、粟酒裂殖酵母、热带假丝酵母、克鲁斯假丝酵母、汉逊德巴利酵母、酒香酵母、克勒克酵母、拜耳接合酵母等㈥…㈣;乳酸菌有保加利亚乳杆菌、乳酸菌A、乳酸菌P、乳酸菌R等。
吴薇等对来自北京的某个红茶菌进行了菌种分离和鉴定.实验的结果与国外文献报道的内容基本相一致。
红茶菌菌种都是由酵母菌、醋酸菌和乳酸菌三类组成佑)。
D ebas r ee D ut t a等从红茶菌中分离得到菌株R G37属于葡糖酸醋酸杆菌.R G l t属于醋酸杆菌。
蒋立文等培养的红茶菌菌种由乳酸菌A、乳酸菌P、酵母菌、醋酸菌旧1组成。
1.2红茶菌营养成分红茶菌通过共生菌代谢途径,将茶、糖等原料经过生物技术发酵工艺转化为极其丰富的营养成分。
菌种、培养条件等对红茶菌发酵液中成分有一定影响,到目前为止,在红茶菌中发现的营养成分丰要有葡萄糖醛酸、葡萄糖酸、D一葡萄糖二酸一1.4内酯、醋酸、酒精、多糖、乳酸、氨基酸、蛋白质、叶酸、地衣酸、Vc 和多种B族维牛素等i王侃等采用纯化的酵母菌和木醋酸菌菌株培养红茶菌液.其中在红茶菌液中的营养成分D一葡萄糖二酸一1,4内酯(D S L)含量达1.09g/L嗡)。
廖卢艳在红茶菌发酵过程中除了对发酵液中还原糖、总糖、乙酸、乙醇含量进行分析外.还对表儿茶素、表没食子儿茶素、表没食子酸酯、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进行测定,发现红茶菌发酵后儿茶素总量为发酵前的91.81%。
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为发酵前的84.7%.表没食子酸酯为发酵前的88.89%,表没食子儿茶素增加2.14%.表儿茶素增加16.53%,为红茶菌的生理保健作用提供了理论参数和依据‘9】。
谢俊杰等从红茶菌培养液中提取出抗菌蛋白,表现出一定的杀菌作用,并非溶菌作用“m。
吴薇等通过测定还原糖总酸的变化.了解各菌种或菌种组合的代谢葡萄糖产生有机酸的能力.通过考察总酸与乙酸的差值.判断葡萄糖酸葡萄糖醛酸的产量葡萄糖醛酸和葡萄糖二酸1,4内酯都是葡萄糖的氧化产物,也足红茶菌中重要的功能因子u“。
2红茶菌培养方法2.1芦荟红茶菌发酵芦荟红茶复合发酵饮料的最佳生产工艺为:去离子水加热至100℃,加入0.3%的红茶叶,煮沸5m i n后,加入6%的蔗糖搅匀,四层纱布过滤,冷却作为红茶水备用;向红茶水中加入15%的红茶菌母液,芦荟汁加量20%,放人30℃的电热培养箱中培养,发酵5d,在此期间不可晃动。
培养过程中红茶菌接种量对发酵影响最大。
决定发酵的快慢以及发酵的效果。
红茶菌接种量大,发酵快,但并不是越大越好,15%的加量为好。
芦荟汁的加量则较大的影响芦荟风味的显现.芦荟加量大,饮料风味更好,更能突现芦荟饮料的特点。
从控制生产成本的角度考虑,20%的芦荟量即可。
发酵时间越长,酸味越莺,但不易调配,应以5d 发酵为最好,发酵液酸甜味适中,更有天然味道。
发酵温度一般采用30℃.这样易控制,而且节省成本,制得的发酵饮料酸甜爽口.诸味柔和,既具有红茶和芦荟的清香.又含有丰富的营养成分,且饮料生产工艺简便,生产成本低,生产周期短,可作为一种新型保健茶饮料[12J。
2.2红枣红茶菌发酵制备红茶菌发酵液的条件为枣水最佳配比为l:4.混合菌液的接种总量为5%(酵母菌1%、醋酸杆菌1%、乳酸杆菌3%),发酵温度(30斗.2)℃,发酵I j寸l hl55--60h。
发酵开始后24h内对酵基摇动数次.使菌体在有氧条件下迅速繁殖.以后不再摇动,防止乙醇含量过高,既影响红茶菌枣饮料的口味.又不符合非酒精饮料的要求。
控制发酵时间55--60h.适时终止发酵,避免有机酸含量过高,使产品的风味受到影响,保证后续枣纤维产品的色泽、风味“m。
2.3绿茶一甘蔗汁红茶菌发酵当目的产物为菌膜时.红茶菌较佳的培养液条件为:0.5%绿茶、40%甘蔗汁、l%鸡蛋清,pH值为自然值,10层纱布、30℃静置培养7天。
在此条件下酿制的红茶菌保健饮料酸甜可口,既具有茶的清香,又具有醇香,能防暑解渴“”。
红茶菌发酵多采用三种菌共同发酵.通过改变培养基组分及培养条件,结合现代生物技术及天然药食两用保健植物,能得到各种不同口味的红茶菌饮料。
3红茶菌发展展望红茶菌虽然是具有悠久历史的功能性饮料,但由于人们生作者简介:陈秀清,男,(1978.4一),硕士,助教,主要研究向:生物化工。
综述活水平提高及自我保健意识的增强。
近年又掀起一股红茶蔚研究热潮。
目前乳制品发展势头迅猛.其中酸奶具有防病、治病、延缓衰老等的作用,结合红茶菌中乳酸菌培养,能够成为具有良好营养价值的理想保健品。
醋酸饮料足饮料行业具有全新功能的饮料,具有多种保健功能,也可利用红茶菌中的醋酸杆菌发酵.并与红茶菌发酵相结合,开发新型发酵饮料。
另外,纳塔(细菌纤维素)是一种由微牛物经液态发酵形成于液体表面的凝胶膜状物。
由于细菌纤维素作为一种细菌多糖和膳食纤维.对人体也具有许多独特的功能.可优化消化系统内的环境.起到抗衰老作用,同时它持水性好,具有独特的凝胶状半透明质地,其最广泛的应用是加工成各种纳塔食品.将其与红茶菌发酵相结合,发酵产物(菌膜和发酵液)都能够得到利用。
同时.随着对红茶菌成分的单独分析及其功能成分作用机理研究.必将为红茶菌的深度开发奠定基础。
为人类健康事业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1]李梅,刁治民,马海斌.“胃宝”复合发酵液抗菌活性的研究[J].青海科技,200l,4:34—35.[2]D eba sr ee D ut t a,R at an G achh ui.N i t r ogen-f i x i ng a nd cell ul o s e--pr oduc i ng G l uco nac et o bac t er kom b uchae s p.nov.,i s ol at edf r om K om bucha t ea[J].I nter nat i onal Jour nal of Sys t em at i ca nd E vol ut i onar y M i c r obi ol ogy2007。
57:353-357.(3]D e ba sr e e D ut t a.R at an G a chhu i.D eba sr ee D ut t a,R at an G achhui.N o vel ni t r ogen f i xi ng A c et o bac t er ni t rogeni fi gens s p.nov.,i s o l ated f r om K om bucha t e a[J].I nt e m a t i ona l J oum al ofSys t em at i c and E vo l ut i ona r y M i c r obi ol o gy2006,56=l899-1903.[4]R Lde Si lva,T V Sar avanp avan.T ea C i de卜A Pot ent i al W i nner【J].T ea Q uar t er l y,1968,39(3):37-41.[5]C H U u.W H H su.T he i s olat i on a nd i dent i fi cat ion of m i cr o be sf r o m a f e r m ent ed t ea be ver age,H a i pa o,and t hei r i nt er at i onsduri ngH a i paofer m ent at i on[J).Food M i cr obi ol ogy,1996,13(1):407-415.(6]吴薇,盖宗川,籍保平.红茶菌混合菌种的分离与鉴定[J].食品科学,2004。
25(4):55-58.[7]蒋立文,刘德华,易灿,等.红茶菌中优势微生物发酵儿茶素的变化研究[J].食品科学,2007,28(8):257—260.[8]王侃,甘旭华,唐欣的,等值养成分对红茶菌液中D一葡萄糖二酸一1,4一内醋和总酸含量的影响【J].食品与发酵工业,2007。
33(6):25—27.[9]廖卢艳,红茶菌优势菌的分离鉴定及代谢产物变化规律的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07:51-52.[10]谢俊杰,余世望,许杨,等.红茶菌抗菌蛋白产生方式的初步研究[J].微生物学通报,2000,27(6):424-427.[11]吴薇,盖宝川,籍保平.红茶菌菌种主要代谢产物的试验研究[J].食品科学,2004,25(12):147—151.[12]郭书贤,王冬梅,王庆洁,等.芦荟红茶菌复合发酵饮料的研制[J].食品科学,2006,27(12):940—944.[13]杜青平,袁保红.红枣红茶菌复合保健饮料的研制[J].食品科技.2002.8:43—44.[14]蔡丽玲,赵惠明.红茶菌在绿茶一甘蔗汁培养液中培养条件的研究[J].科技通报,2003,19(3):252—255.(上接第11页)[2]温琼英,刘素纯.黑茶渥堆过程中微生物种群的变化[J].茶叶科学,1991,11(增刊):10一16[3)马静,罗龙新.黑茶加工中微生物鉴定研究进展[J].中国茶叶,1994,(4):12一13[4]师大亮,余继忠,郭敏明.微生物在茶叶上的应用及展望[J].杭州农业科技,2006(6):29—34[5]刘仲华,黄建安,施兆鹏.黑茶初制中主要酶类的变化[J3.茶叶科学,1991,11(增刊):17—22[6]周红杰,李家华,赵龙飞,等.渥堆过程中主要微生物对云南普洱茶品质形成的研究[J].茶叶科学,2004,24(3):212—218 [7]王尊生,华秀英.有效微生物菌群制剂中的酵母菌的分析[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00,31(31:304[8]川上美智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