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虚词之、焉意义及用法教材示例
文言文中焉的用法和意义及例句
![文言文中焉的用法和意义及例句](https://img.taocdn.com/s3/m/555c73f664ce0508763231126edb6f1aff007137.png)
文言文中焉的用法和意义及例句一、焉的用法和意义在文言文中,焉是一个非常常见的副词,它具有多种用法和意义。
首先,焉可以表示地点或方位,在句子中作为地点状语使用。
例如,《庄子·道德经》中有句:“无尽之乡焉。
”这里的“焉”表示“在哪里”、“何处”,表达了乡村的广袤无边。
其次,焉还可表示理由或根据,在句子中充当原因状语。
例如《后汉书·卫贞传》中有句:“既而告于至尊曰:‘彼欲借百万以风秦朝,臣知其不可,并请拒之,以自明也’”其中,“焉”指代前文提到的“遂令于公佗报焉。
”可见,“焉”在此处表示了原因或根据。
此外,焉还可以引导出现反问的感叹疑问等情态动词所构成的问句或命题。
例如,《论语·先进篇》中就写道:“程子曰:‘人而不仁者有焉;人而不义者有焉;人而无耻者有焉;人而无信者有焉。
’”二、例句说明1. 于是少年盖棺露顶焉这句话出自《庄子·秋水》一章,描述了少年为学问所困扰而使自己的头发盖住了棺材,暴露在外面。
其中,“焉”表示结果或状态,表明了他现在已经处于这种境地。
2. 以今之世未明者焉这句话出自《孟子·梁惠王下》一篇中,梁惠王问孟子说:“人之情性本善乎?”孟子回答道:“以今之世未明者焉。
”这里的“焉”表示原因或根据,指代前文提到的“以今之世未明也”,即因为当时的社会还没有认识到人性本善。
3. 文采藏而不发焉这句话出自《庄子·养生主》一章中。
文章谈论写作时要把文采藏起来不暴露给他人,即可“存”的意思。
“焉”表示目的、手段或行为方式,在此处指隐藏文采不暴露。
4. 湛恩誓默默爱某女竟成夫妇瞒天过海结局巨好焉!这是一个现代文言文例句,《湛恩败家娘亲骗人主公》中的某人对湛恩和某女的结局表示赞叹。
这里,“焉”表示感叹或肯定,强调结局非常好。
5.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以明其有焉这是《道德经》开篇的一句话,其中“焉”表示结果或状态,指代前文提到的“无以明其有”。
高考18个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
![高考18个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https://img.taocdn.com/s3/m/2e85b63f6fdb6f1aff00bed5b9f3f90f76c64db5.png)
高考18个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高考语文文言文虚词常考的共有18个,分别是之、乎、者、也、因、其、所、与、而、且、乃、于、若、为,则、何、以、焉!它们的意义及用法如下:一、之(一)代词1.第三人称代词:他、她、它(们)。
有时灵活运用为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
例:(1)太后盛气而揖之。
(《触龙说赵太后》)(2)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廉颇蔺相如列传》)(3)然语之,又恐汝日日为吾担忧。
(《与妻书》)2.指示代词:这,此。
例:(1)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季氏将伐颛臾》)(2)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季氏将伐颛臾》)(3)之二虫又何知!(《逍遥游》)(二)助词1.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
例: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季氏将伐颛臾》)2.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例: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烛之武退秦师》)3.放在倒置的动(介)宾短语之间,作为宾语前置的标志。
例: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师说》)4.放在倒置的定语与中心语之间,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
例: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劝学》)5.用在时间名词或动词(多为不及物动词)后面,凑足音节,没有实在意义。
例: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寡人之于国也》)(三)动词,到……去例: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兮辞》)二、乎(一)语气助词1.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呢”。
例:(1)儿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2)技盖至此乎?(《庖丁解牛》)2.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例: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廉颇蔺相如列传》)3.表揣度或商量语气,可译为“吧”。
例: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4.用于感叹句或祈使句,可译为“啊”“呀”等。
例: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
(《离骚》)(二)介词,相当于“于”“在”等,在文中有不同的翻译。
焉的用法和意义及举例说明例子
![焉的用法和意义及举例说明例子](https://img.taocdn.com/s3/m/77e6bb59974bcf84b9d528ea81c758f5f61f29bd.png)
焉的用法和意义及举例说明例子焉的用法和意义及举例说明一、焉的用法和意义在汉语中,焉是一个表示疑问、反问或感叹的副词。
它常常用于文言文中,现代汉语中已经较少使用,但在一些成语、名句和文化中仍会出现。
1. 表示疑问:焉可以用来引出问题或表达疑惑之情。
例如,“吾之过也,焉知非苦也?”(《晏子春秋·行权》)这句话的意思是“我做错了什么?怎么知道不辛苦呢?”通过使用焉,凸显了对问题的追问和思考。
2. 表示反问:在反问句中,焉可以强调前面提到的事实或观点。
例如,“夫妻者其相与也爱人以己之欲利之岂不可哉?然而有侪焉”(《孟子·离娄上》),这句话的意思是“夫妻间应该相互爱护以满足自己的欲望,岂不是可以吗?可是还有别人呢。
”通过使用焉,加强了对比并突出强调。
3. 表示感叹:焉可以用来表达惊叹、感慨或欣赏之情。
例如,“山河破碎风雷全无,将军下马看孩儿焉”(明·张岱《金陵城歌》),这句话表达了对时局的悲愤和对儿子的关切之情。
二、举例说明1. 老子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老子·道德经》)老子用焉来引出了自己的疑问和思考,强调了道与名的本质区别。
2. 古人云:“楚虽三户能亡秦,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元·郑燮《笙箫吟》)这句诗中使用了焉来加强反问语气,并表达了对当时战乱时期国家存亡的忧虑。
3. 欧阳修写道:“外邦小教如一庭芳草五六品味已为伊开端下日换骨。
腐面何须再授信斯物无分唯秋合案。
”(《渔家傲·常记溪亭日暮》)欧阳修在描述花草易逝的同时,使用焉来强调自己的疑问和愧疚之情。
总结:焉作为一个表达疑问、反问或感叹的副词,在汉语中使用较少,但在一些文言文中仍有出现。
它可以用于引出问题、强调观点对比或表达情感,具有丰富的语境和意义。
通过了解焉的用法和意义,并通过例子加以说明,我们能更好地理解并运用这个词汇。
虚词焉的用法及例子
![虚词焉的用法及例子](https://img.taocdn.com/s3/m/1cd8fab77d1cfad6195f312b3169a4517723e520.png)
虚词焉的用法及例子一、虚词焉的概述虚词是语法中具有相对较弱意义或相对缺乏独立语法功能的词类,如助词、介词、连词等。
而在汉语中,虚词有很多种类,并且在实际运用中,这些虚词经常出现,起到非常重要的连接或衔接的作用。
本文将着重介绍一种虚词——焉,并详细阐述其用法及给出例子。
二、焉字的基本意义焉(yān)作为助词和介词经常出现于古代文言文中,表示疑问或反问等语气,在现代汉语中已经不常使用了。
然而,在一些成语和古体小说剧本等特定场景下,我们仍可以看到它用以突显情感或表达较为古朴的意境。
三、虚指地点时用焉1. 方位名词+焉:如“东焉”、“北焉”,表示方向所在。
例:朝思暮想南国之芳蕙隐匿东焉。
2. 被修饰名词+之+焉:如“白马之畔”,表示地点。
例:人间仙云描画白马之畔,笙歌可听云林焉。
四、虚指时间时用焉1. 时间名词+焉:如“当年焉”,表示特定的一段时间。
例:当年焉,红颜落寞黯然离开国门。
2. 动词/形容词+焉:如“知乐焉”,表示有些动作或具体状态。
例:“咳咳!”小丫鬟哈哈笑,“主子晓得我爱磕瓜子,所以常在这里赠与我。
” 主子听了知乐焉。
五、引申示意情感时用焉1. 疑问副词/代词+焉:如“何以祭奠?”、“君安否焉?”,表达询问或关心的语气。
例:求之不得大於无他,祭祀何以明兆于夢境;君安否若欲章回野史?2. 形容词/副词/动词+若疑问句式+之+真言(则)……其结果应如何,加闹洞庭?问卧龙宋筠端居青霞岭主人请教时根据实际条件去答复,不要充数哟!如下表达清晰明了,不背离实际例:“郎何意也?”似笑非笑的视线落在丁巳身上,“丁巳若不觉得生气可焉?年少南洞庭唯能是闹而已。
”六、总结虚词焉作为古代文言文中的助词和介词,经常出现在成语和古体小说剧本等特定场景中,用以突显情感或表达古朴的意境。
它具有虚指地点、时间和引申示意情感的功能。
通过学习并运用虚词焉,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汉语思维方式,并且在翻译文言文时更加准确地传达作者原意。
文言文中的焉的用法及例句
![文言文中的焉的用法及例句](https://img.taocdn.com/s3/m/29d75c9377a20029bd64783e0912a21614797fc6.png)
文言文中的焉的用法及例句一、焉的用法在文言文中,焉属于疑问代词,并常用作疑问句的主语或宾语。
具体使用方式如下:1. 焉作主语:例如:“焉知其所止?”(出自《管子·牧民》)意为“怎么知道它会停下来呢?”这里,焉作为“怎么”、“何以”的意义出现。
2. 焉作宾语:例如:“孰焉从政?”(出自《庄子·明堂》)意为“谁要从政呢?”这里,焉起到宾语的作用,表示询问对方的选择。
3. 焉在名词后作定语:例如:“上好无愆,而焉可味也。
”(出自《周礼·太仆》)意为“无论如何好也不值得品尝。
”这里,焉修饰名词“可味”,表示否定之意。
二、焉的例句1. “何以人臣称止?己所以观天地之不终日也。
天地虽将比物万物归一而已矣,人臣未有至止者也。
”(《荀子·止马乐》)解释:此句中,“何以”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怎么样”或者“凭什么”,表示疑问。
焉在第一句中作宾语,引导并强调了“人臣称止”的观点。
翻译:你凭什么认为人臣有所谓的终结?是因为你从天地中看到了事物没有停止?尽管天地将万物归于一个结果,但人臣并不存在这种终极状态。
2. “夫子焉讲学。
”(《荀子·修身》)解释:“焉”在此例句中作为主语出现,表示疑问。
此外,“夫子”指的是孔子。
翻译:孔子怎么会来讲学呢?3. “君其出走焉!”(《诗经·小雅·鹤鸣》)解释:“焉”在此句中用于命令性或劝告性的口气,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就去”,用于表达建议、要求等。
翻译:君王,请您就立刻离开这里!总结:文言文中的“焉”常常作为疑问代词出现,包括作主语、宾语以及名词后定语等多种用法。
通过以上的例句可以看出,“焉”在文言文中常用来引导疑问、询问对方选择、强调观点或提出命令、劝告等。
因此,在阅读文言文时,理解和掌握“焉”的用法是十分重要的,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句子的意思。
焉的用法和举例古代汉语翻译
![焉的用法和举例古代汉语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a4b397fafc0a79563c1ec5da50e2524de518d0e0.png)
焉的用法和举例古代汉语翻译焉的用法和举例一、焉的基本含义和用法在古代汉语中,焉是一个常见的副词,用来引导疑问句或者起连接作用。
它可以表示地点、方式、原因、时间等不同的意义,根据上下文的不同而有所变化。
在文言文中,焉通常放在疑问词之前或句子末尾,具有一定的修饰作用。
二、焉作为疑问词1. 地点:焉可以询问事物发生的地点。
例如,“君子之道,岂曰窃乎?”(荀子)。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论语》)2. 方式:焉可以询问事情是以何种方式进行的。
例如,“贤哲群贪!唯贤哲之谓必知焉。
”(庄子)3. 原因:焉可以询问事情发生的原因。
例如,“人能知天地之化育者,则贵人而贱人;知其杂气之所合,则谨修其坚刚。
”(《庄子》)4. 时间:焉可以询问某事发生的时间。
例如,“蹇厌其始,窘于其中而忘其盛。
”(《孟子》)三、其他用法和举例1. 表示肯定:有时候焉也可以用来表示肯定或者断言的语气。
例如,“吾之求鳌也,其由于阳朔。
”(《庄子》)。
“易曰:‘道之以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观其所止而不敢越者,则固矣。
’”2. 连接词:焉还可以用作连接词,连接两个句子或者短语。
例如,“无反是已乎!毋代庶几临;临川竛居楚则远榖邻!” (宋·辛文绢《自赞》)3. 引述他人的话:焉可以用来引述他人的话。
例如,“是非今昔矣哉?先彼后此矣哉?”(《论语》)总结:焉在古代汉语中具有多种含义和用法,在不同的上下文中起到不同的作用。
它可以用作疑问词询问地点、方式、原因和时间等信息;还可以表示肯定、连接句子或者引述他人的话。
对于学习古代汉语和阅读相关文献来说,了解焉的用法和举例是十分重要的。
参考文献:1. 程杰萍. 古代汉语研究中的焉字活用方式及其功能研究[J]. 抚顺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1(3): 32-34.2. 贾庆华, 许楠楠. 字源探微: 盘古至赵慎之字形考纂[M]. 宁波大学出版社, 2017.3. 裴斯荪著;姜守拙校释. 古汉语词典[M]. 商务印书馆, 1981.。
文言文焉字的用法及例句
![文言文焉字的用法及例句](https://img.taocdn.com/s3/m/a9aa28afafaad1f34693daef5ef7ba0d4a736deb.png)
文言文焉字的用法及例句文言文焉字的用法与例句一、焉字的基本含义与用法焉(yān)是一个常见的文言助词,表示询问、疑问以及判断的语气。
它在句子中常用作疑问副词,具体用法如下:1. 询问:焉可以单独使用,表示询问“什么”。
例:余闻上古之人,有七步之才焉,六出之技焉。
2. 疑问语气:通常与否连用,表示“怎么会”、“为何”等疑问。
例:彼既已得天下之人心而制国家,无不称其至断行谨察所致也。
焉能得由浅显于鲁?3. 表示判断:配合形容词或动宾结构使用,表示主观判断。
例:良马尔买乎?大衣亦奇美也!噫!买者将改驯?斯事或可与世分秋蠶也焉!二、「焉」字在文言文中的典型例句1. 《论语·卫灵公》:“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此句表达了“困境导致变化,变化导致交流和顺畅,交流和顺畅则能持续长久”的道理。
这里的“何以变”,即是问“为什么要变化”。
2. 《尚书·虞夏书》:“神明降命,百姓攸序。
”这句话表达了“神明降下命令,百姓才会井然有序”的意思。
其中的“何代于国?”即是问“为什么会导致国家如此有序”。
3. 《史记·韩信陵侯列传》:“臣之力屈,今日不幸,请先彼君。
”这一句中,“焉得以下民?”即是指疑问词“为什么能够以下层人民民心?”。
意思为:“我等的才智被压制,今天倒霉了,请让前面君主去。
”三、使用文言文中指导焉字用法与技巧1. 合理运用反问法:在判断或评论某一事物时,可以运用问句的形式加强说服力。
例:此地堪耕耘否?虽草木丰茂,焉能胜却大江南北?2. 结合上下义愿:分析句子结构和上下文意义,辅助理解语境中焉字的用法。
例:山岳之所以为高,莫过于地势卓然。
焉能等同平原之深?3. 关注焉字与其他文言助词的搭配:熟知焉字和其他常见文言助词如何进行搭配使用。
例:人生苦短,未安知物质享受析善恶之难分?焉能追求纷繁世俗而忘记家规校训乎?四、在现代汉语中简化运用焉字虽然现代汉语中不再普遍使用“焉”的形式,但其表达含义仍可借鉴。
虚词焉的用法及例句意义
![虚词焉的用法及例句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bb85a248591b6bd97f192279168884868762b8e0.png)
虚词焉的用法及例句意义一、虚词焉的定义和语法特点虚词是指在句子中不具有独立意义且不可拆分的词语。
其中,焉是一个古代汉语中常见的虚词,常被用于问句、引导疑问副词等语法结构之中。
在古代文言文中,焉可以作为问句的导言词,表达“何”、“如何”、“怎样”的含义,同时还可以作为过去时态动词“曰”的省略形式出现。
然而,在现代汉语中,焉已经逐渐淡化并且不再使用。
二、虚词焉在文言文中的用法1. 作为问句结构的引导字:焉可以引导带有疑问意味的结构,提出问题或者表达反问。
例如:“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焉,忽然而已。
”此句意有所思念他方景况之有限。
“神州成长至今万载矣。
当日谁非幼童焉?”此句表达反问之辞。
2. 作为替代“怎样”、“如何”的字:在一些现代作品或者翻译文献中,焉被用作替代“怎样”、“如何”的字。
例如:“不过去可!心上愧,形同背者焉。
”此句表达传统价值体系的意涵。
3. 作为动词曰的省略形式:在某些情况下,文言文中的动词“曰”会被省略成为焉。
例如:“道高尚矣!\n人无我有之,则曰盗焉;聊以一日服一日耳。
”此句通过使用焉来表达动词“曰”的含义。
三、虚词焉用法的例句及意义解析1. "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焉,忽然而已。
"(《论语·任问》)这句话是孔子在《论语》中的一段对话。
“人生天地之间”是引导部分,“若白驹之过隙”是描绘部分,“瑟兮生白驹,飒飒如流霜”,结构中没有使用符号常见所连把整句概括前始发展所写景而带出结果主题句很具精神气魄。
“过隙焉”起着提问的作用,“忽然而已”表示事情瞬息即逝。
2. "神州成长至今万载矣。
当日谁非幼童焉?"(郭沫若)这句话出自郭沫若的《神州长云暗雪浩荡》中。
此句即表达了对中国五千年文明的赞美与景仰之情,“神州成长至今万载矣”是她对中国历史悠久的肯定,而“谁非幼童焉?”则反问了那些与祖国紧密联系在一起,并始终珍爱着祖国的人们。
3. "不过去可!心上愧,形同背者焉。
文言文虚词焉的用法及例句
![文言文虚词焉的用法及例句](https://img.taocdn.com/s3/m/065110a69a89680203d8ce2f0066f5335b816758.png)
文言文虚词焉的用法及例句一、引言文言文作为我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语言形式独特,使用虚词较多。
其中,“焉”是常见的虚词之一。
本文将介绍“焉”的用法以及提供相关例句,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个虚词。
二、“焉”的基本意义与用法1. “焉”字最初的本义是表达处所,“于此处”之意。
后来逐渐扩展为表达存在、动作发生的场所和状态。
例如:“吾家有山水之居,川流其间而居焉。
”这句话中的“居焉”就表示作者住在山水交融之处。
2. “焉”也可以表示某人或某事抵达某种状态、情况。
例如:“仁者乐山川之间方行盖胸怀不离仁善故行盖道也。
”这句话中的“方行盖”表示抵达了行走之案。
3. 另外,“焉”还可用于问句中,表示疑问、否定等语气。
例如:“何谓美?美者兮!美者乎?”这里的“美者兮”、“美者乎”都是用来发问并强调问题对应答者的追求与期望。
三、“焉”的例句下面将分不同场景介绍“焉”的具体用法,并提供例句以便读者更好理解。
1. 表示处所例如:“余于此谈笑,靡有孑遗。
”这句话中的“于此”即意味着在某个特定的地方;在文言文中,可以将其改写为“余于斯土谈笑,靡有孑遗。
”同样表达了相同的意思。
2. 表示存在状态例如:“人而父母兄弟為者,蓋將云「我」乎?”这里的“云‘我’乎”表示存在状态,即个人所附属的身份和称呼。
3. 表示说话或提问例如:“婦人犯而逃也,偷則焉没。
”这句话中,“偷则焉没”表示教训、告诫对方。
还有一个类似用法:“庸何能自找于它行?」即询问对方是否能够自己找到一条他(她)认为更好的道路来走。
4. 表示否定或疑问例如:“入士不附杂物多贪取突郎则焝冒位装飾,请私友者存心勿为也。
”其中,“则焝”,意指并非如此,是否有冒犯之意。
5. 表示结果例如:“民参于勇者身胫足有齐眉之長则焔死而不顾。
”这句话中,“长则焔死”指明原因导致了某个结果,即发展到一定程度后会付出生命的代价。
四、“焉”的特点与运用1. “焉”作为文言文中的虚词,常常放在句末,具有强调或倒装的作用。
文言文中焉字的用法及例句
![文言文中焉字的用法及例句](https://img.taocdn.com/s3/m/6f806a570a4e767f5acfa1c7aa00b52acec79c5e.png)
文言文中焉字的用法及例句一、焉字的用法及例句在文言文中,焉字是一个常用的副词,可以表示地点、时间、方式等。
它的含义比较广泛,根据具体的语境,应用也略有差异。
下面将介绍焉字在不同语境中的使用方法,并提供相应的例句进行解释。
二、表示地点1. 表示离开或转移:焉之南(离开南方)。
例句:自上大夫之垒而来将军于焉。
(出自《左传·僖公四年》)翻译:大夫离开城堡后,将军就来到了那里。
2. 表示所在地:焉止朝夕(就住在这里)。
例句:楚膇子立罪,且祷昭期于庙门之内;未至庙门,王以会掖舘于焉。
(出自《国语·楚语上》)翻译:楚膇子被指控犯罪,并请求庄严接见;还没到达庙门,王先安排把他接进了掖舘。
三、表示时间1. 表示时间点:行年弱而后一旦成立家焉。
(出自《木经·夏谷》)例句:年龄还小,突然就组建了家庭。
2. 表示时间段:八月之望嘉辰立焉。
(出自《竹书纪年》)例句:在八月的时候,吉日亮相了。
四、表示方式1. 表示手段或方法:非不禁而不能也。
焉用刑政乎?(出自《管子·中山下》)例句:并非不加以限制就做不到,为何非得采取刑法治理?2. 表示原因或依据:故生乎其位焉。
(出自《庄子·天运》)例句:所以能够生存在它应有的位置。
五、其他用法及注意事项1. 焉可以与“自”连用,表示起始点或来源。
例句:尔曰:“人谁无过?”曰:“自断豕者。
”(出自《论语·公冶长》)翻译:孔子问:“哪个人没有犯过错?”答说:“我始终坚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2. 焉字可以用于疑问句中,代替什么来表达询问的对象。
例句:其何道哉?焉能终也。
(出自《庄子·外物》)翻译:它怎么可能持久呢?3. 在一些固定的词组中,焉具有特殊的用法。
例句:彼竹素服,入则执戟,出则芑畔约焉。
(出自《左传·文公二年》)翻译:他穿着简朴的竹衣服,进去就拿起战戟,离开就与平民在田畔碰面。
需要注意的是,在使用文言文时,焉字应根据语境进行灵活运用。
举例说明虚词焉的用法
![举例说明虚词焉的用法](https://img.taocdn.com/s3/m/f03ae16c7275a417866fb84ae45c3b3567ecdd1c.png)
举例说明虚词焉的用法一、虚词焉的基本含义和用法虚词是指在句子中不具有独立意义的词语,主要用来起到衔接、修饰、表示态度等作用。
其中,“焉”作为一个古代汉语的虚词,在文言文中频繁出现,并且具有多种用法。
本文将举例说明虚词“焉”的不同用法。
二、表达存在或位置的使用1. 存在于某处:《孟子·离娄上》:“余闻之曰:‘君子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 臣事君,鸡犬之声闻於曲阿尔——此何居?”2. 存在于某项行动或状态中:《国语·楚语》:“则交通霸市焉。
”3. 表示住所或所属关系:《红楼梦·第五十回》:“何敢奢望见亲眷哩!断定他进去息秋香那里罢了。
”此时,“焉”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在”。
三、表示助词功能的使用1. 表示程度或修饰:《庄子·外物》:“谓风涌水流下而不能沃天下,则它化吾谁者焉。
”这种用法中,“焉”起到加强意义、修饰句子的作用。
2. 表示疑问:《红楼梦·第五回》:“将来家业维持谁?”当“焉”用于疑问句中时,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呢”。
四、表示敬词或态度的使用1. 表示客气或措辞婉转:《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且郑王爱而智焉,取诸其士则素膳之官。
”这里的“焉”在文言文中常常用于表示客气、恭敬或委婉的说话方式。
2. 表示陈述口吻:《左传·昭公二十三年》:“余闻之曰:‘康近民心,不如甡土察民意。
’”这里的“居闻之曰”,其中的“焉”表示陈述事实,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听说”。
五、其他非常见但也出现过的用法1. 表示标志性动作:《红楼梦·第八十四回》:“众人听了话,一个个自从院门外走散。
”2. 表示杂种词:此处的“杂种词”是指既有名词又有动词等功能的词语,“焉”可以用来表示这类词。
例如:焉知非福?六、总结综上所述,“焉”作为古代汉语中的虚词,具有多种用法。
一方面,“焉”可以表示存在或位置;另一方面,“焉”还可以起到助词、敬词或标志性动作等的作用。
虚词焉的用法及例句意义解释
![虚词焉的用法及例句意义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7ec0b050f08583d049649b6648d7c1c709a10b69.png)
虚词焉的用法及例句意义解释一、虚词焉的用法及例句意义解释虚词是语言中的一种特殊类别,它们通常没有具体的词义,而是在句子中起到连接、补充、修饰等作用。
其中,虚词焉就是古代汉语中的一个重要虚词之一。
本文将对焉的用法进行详细解释,并通过例句来说明其意义。
1. 焉的基本含义焉在古代汉语中是一个代词,通常表示处所、方式以及心理状态等。
它可以独立使用或与其他成分搭配使用,起到限定或修饰的作用。
2. 表示处所前人齐集京师,孔子曰:“吾岂匡哺生乎?”(《论语·公冶长》)这句话中的焉表示了一个处所,在这里可以理解为“于此”。
孔子询问众人是否来到他所在之处。
3. 表示方式天子使司寇问〔谲术士〕王候能占神也。
(《左传》)这个例句中,焉表示了一种方式,即“以何方法”。
天子派遣司寇以某种方法去问王候是否能够预测神明。
4. 表示心理状态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焉。
”(《论语·颜渊》)这句话中的焉表达了一种心理状态,即“在其中”。
孔子说,如果心志真正向着仁德,就不会有坏的东西在内。
5. 结合其他成分使用大舅为师尽佐郎。
(《老子·道德经》)这个例句中,“为师”可以理解为“教导”,而焉则表示了“在何处”。
这句话整体的意思是大舅以教导者的身份全力帮助郎(指学生、弟子)。
二、虚词焉与其他虚词之间的区别1. 焉与乎乎是另一个比较常见的古代汉语虚词。
虽然焉和乎在某些情况下可以互换使用,但它们之间还是有一定区别的。
焉多用于陈述句或问句,并涵盖更广泛的意义;而乎多用于疑问和反问句,具有强调或加重语气的作用。
2. 焉与哉哉也是一个常见的虚词,在某些情况下它们可以替换使用。
但需要注意的是,哉更多地用于感叹句、句末或句中的修辞问句,强调语气,并带有一定的感情色彩;而焉则更加普遍,可以用于各种情况。
三、结语总之,虚词焉在古代汉语中起到连接、补充和修饰等作用。
它通常表示处所、方式以及心理状态等。
通过例句我们可以看到,在不同的语境下,焉会有不同的意义和用法。
焉的用法和举例文言文例句
![焉的用法和举例文言文例句](https://img.taocdn.com/s3/m/b1b89699d05abe23482fb4daa58da0116c171f28.png)
焉的用法和举例文言文例句一、焉的用法在文言文中,焉是一个常见的代词,主要有以下几种用法:1. 作为疑问代词在一些疑问句中,焉可以表示何以、怎样等含义。
例如:“夫孰知其不可知也哉?”(出自《论语·子罕》)这句话中的“焉”就表示“怎么样”。
2. 作为指示代词焉还可以表示具体的位置、地点,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在哪里”。
例如:“予所保全者忧劳之家而食肯矣!”(出自《论语·泰伯篇》)这句话中的“焉”表示“在哪里”。
3. 作为关系代词有时,焉可以引导从句来形成定语从句或状语从句。
例如,“雅正其位以便异人之事”的“异人之事”就是由“焉”引导的定语从句。
4. 作为宾语或谓语补足语在一些动词后面,焉可以作为宾语或谓语补足语,具体意义根据动词而定。
例如,“左手书易,则右手把策”,其中的“书易”和“把策”中的“焉”都是作为宾语。
二、举例文言文例句以下是一些典型的文言文例句,展示了焉的用法:1. 焉者,所以限意志也。
(《史记·秦始皇本纪》)(焉表示限定意志的方式)2.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之所以然者,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磐之间不陷坚。
(《后汉书·耿章传》)(焉表示原因)3. 子曰:“温恭、信敏、而求诸多贤拜,则何如?”子贡曰:“夫子非邓析之谄也,见义不受命焉。
”(《论语·卫灵公篇》)(焉表示情况)4. 吾地方少信息流通,当如何解决?乃聘门下学士肄业舍人、翰林院编修王菖严察咨焉。
(清·沈德潜《龙京逸事》)(焉引导定语从句)5. 非此耳。
余听周公谓箕子曰:“吁!殷有后乎。
”箕子厚重其辞。
周公曰:“殷有后乎,文王、武王之亡也欤?既阙而后庭作厉。
”箕子愈厚重其辞。
(《史记·箕子列传》)(焉表示疑问)结语:通过以上例句的学习,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焉在文言文中的用法。
它可以用于疑问句、指示代词、关系代词以及宾语或谓语补足语等多种语法功能,具体意义要根据上下文来理解。
古汉语文言虚词《焉的意义和用法》
![古汉语文言虚词《焉的意义和用法》](https://img.taocdn.com/s3/m/8938fcd0d4bbfd0a79563c1ec5da50e2534dd140.png)
常用文言文虚词之十:焉.《说文》:“焉,焉鸟,黄色,出于江淮。
”本义为鸟名。
虚词“焉”与本义无关,是假借字。
可用作代词、副词、连词、助词、语气词。
先秦已有用例,后沿用于文言中。
介词用作疑问代词一、“焉”代人,一般作宾语。
可译为“谁”。
例:君定王室而残其姻族,民将焉.放?(《国语·晋语四》)二、“焉”代事物。
(一)“焉”作小句谓语在主语前,主语是“所+动词”,构成“焉·所·动”的小句。
例:尧舜禹汤文武焉.所从事?曰从事兼,不从事别。
兼者,处大国不攻小国。
(《墨子·天志中》)(二)“焉”作宾语,在动词前。
例: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
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归去来兮辞》)三、“焉”代处所。
(一)作动词宾语,在动词前。
例:北郭骚沐浴而见晏子,曰:“夫子将焉.适?”晏子曰:“见疑于齐君,将出奔。
”(《吕氏春秋·节士》)“焉”的处所义虚化,询问程度,可译为“……到什么程度”。
例:武王使人候殷,反报岐周曰:“殷其乱矣!”武王曰:“其乱焉.至?”对曰:“谗慝胜良。
”(《吕氏春秋·贵因》)“焉”作宾语,构成“焉往而不……”的格式,可译为“到哪里而不……”。
例: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论语·微子》)(二)作状语。
例: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副词“焉”表反诘。
可译为“怎”“哪”“何”等。
后面常与助动词“得”“敢”“可”“可以”“能”“足”“足以”等连用。
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烛之武退秦师》)连词用于复合句后一分句之首,承接上文,表示在上面所说的情况下将会如何。
可译为“于是就”“就”等。
例:君为政,焉.勿卤莽!治民,焉.勿灭裂!(《庄子·则阳》)助词一、用于形容词、副词或动词之后,表示状态。
可译为“地”“然”“着”“似的”“如……状”等。
例: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
文言虚词焉的用法举例
![文言虚词焉的用法举例](https://img.taocdn.com/s3/m/7d87a77b590216fc700abb68a98271fe910eaf19.png)
文言虚词焉的用法举例文言虚词是指在古代汉语文言中起连接、无实义的虚词。
其中,焉作为一种典型的文言虚词,在句子中起到了一定的衔接作用。
本文将通过举例介绍焉在文言中的多种用法,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一关键词。
一、表示疑问或感叹1. 如何_疑问《孟子》中有云:“厚而薄之,耀乎先王之道者不乐乎哉?”这里的焉起到了询问“如何”的作用,表达了作者对于他人行为判断标准不清楚要求更加明确,并带有强调效果。
2. 吁咈_感叹《左传》记载:“君如仲尼焉。
圣德也。
”“君”在这里指的是国君,作者赞扬仲尼具备圣贤之德,并以“焉”作为感叹呼喊之辞,加强了赞美之情。
二、表示语气或态度1. 尔等杂然_语气《庄子·逍遥游》中有云:“朝三暮四,则必杂然而寐。
”这里的焉在逻辑上并没有实际含义,仅用于强调语气的无限扩大。
2. 焉_就是《论语》中有云:“子谓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这里的“焉”起到了加强肯定意味、补充示例的作用。
将“其斯之谓与”看作是对前面所述内容的点明,在增加句式变化和文采优美性的同时,也提高了表达力。
三、引导从句1. 何以_原因《孟子》中有云:“赵简子质子四千人于齐……何以教?”这里的“何以”引导了一个由原因构成的从句,询问为什么要给人质。
2. 谁能_条件《左传·宣公十一年》记载:“王曰:‘退而告之……谁能使’”,这里的“焉”引导了一个条件状语从句,表示希望能找到一个可以解决问题的人。
四、拒绝或推脱1. 难若纶之焉_回避《庄子》有言:“纷缘丝故汴水渌,微波荡漾易长息。
”通过使用“焉”,表明了在某种困境面前的推脱或回避。
2. 又焉_拒绝《范晔·后汉书》中:“惠红于医,又焉”,通过使用“焉”表示拒绝求助。
五、表示所指1. 吾_泛指个人《孟子·尽心》记载:“熙熙乎,惠然小人哉!居然无亲,尔何以有?”这里的“焉”代指个人。
作者通过用文言虚词来展示出对于身份和行为的否定态度。
虚词焉的用法和意义
![虚词焉的用法和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cdf38fb24793daef5ef7ba0d4a7302768e996fcb.png)
虚词焉的用法和意义一、虚词焉的定义和基本用法虚词是指在句子中不具有实际意义、不能单独作为一个句子成分存在的词语。
它们通常起到连接或修饰其他成分的作用,常见的虚词包括助动词、连系动词、介词等。
其中,焉是一种古代汉语中常见的助词,用于加强语气或表示疑问、反问、感叹等情感色彩。
1. 焉的语气加强作用在古代汉语中,焉可以加强语气,使得表达更加强调或决定。
例如:“何以喻之?岂其玄邪也!”(《左传》)这里的焉起到了加强情感色彩的作用,突显出说话者对某种怀疑或否认态度。
2. 焉表示问题或选择焉还可以引导问题或选择性表达。
例如:“既去焉, 谁与渡之?”(《后汉书》)这里的焉引导了一个反问句,表达了说话者对于没有人能够帮助自己渡河的困惑和无奈。
二、焉的意义和使用场景1. 表示疑问用焉来引导疑问句时,常表示对某种事物的怀疑或询问。
例如:“谁将为我解脱?我生恶人乎?”(《诗经·小雅·鹤鸣》)这里的焉表示对于没有人帮助自己解脱困境的疑问。
2. 表示感叹焉还可以用来表示感叹或强调说话者的情感。
例如:“哲人在邦, 忧心忡忡;Lucius Domitius Quintus焉存焉处?”(《荀子·劝学篇》)这里的焉加强了作者对于哲人在国家内部忧虑和不安的感叹。
3. 替代其他虚词有时,焉也可以替代其他虚词,起到类似作用。
例如,“吾闻阪上有贤者,吾欲往觅之。
”(《庄子·敬亭》)这里,“往”的否定“不”被省略,而使用了焉来表示否定的意义。
三、虚词焉的变体和演变1. 雅化体现在现代汉语中,“焉”逐渐淘汰,其地位主要由“何”所取代。
但是,在文言文或较正式场合仍然保留有使用。
“何”在古代常被称为“焉”,现代汉语对其进行了雅化。
2. 用法的变化焉在古代常用于否定句中,而在现代汉语中,它的使用更加灵活多样。
例如:“今日焉与吾辩者乎?”(《论语·子路》)这里,“焉”用于疑问句中,表示反问的意义。
四、虚词焉在文言文中的运用1. 强调感情色彩在文言文中,焉经常被使用来增强表达者的感情色彩。
文言文中焉的用法及意思及例句
![文言文中焉的用法及意思及例句](https://img.taocdn.com/s3/m/ce8ac6c78662caaedd3383c4bb4cf7ec4afeb615.png)
文言文中焉的用法及意思及例句一、焉的用法及意思在古代汉语中,焉是一个常见的副词,它可以表示地点、方式、原因、目的等多种含义。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分析焉的用法及意思,并举例说明。
1. 表示地点焉可以表示人或物所在的地点。
例如,《论语·为政》中有句话:“茂陵美田,然后乐队。
”这句话中,“而”字起到连接作用,“然则”可理解为“在哪里”,即“在茂陵美田”,表示某事发生的场所。
2. 表示方式焉还可以表示某事发生或进行的方式。
例如,在《战国策·韩策三》中有句:“韩康子曰:‘无宝刀胶装而盛者,我焉取之?’”其中,“我焉取之?”可理解为“我怎么拿?”表达了韩康子对于没有安全措施的宝刀感到困惑和质疑。
3. 表示原因在一些问句中,焉可以用来询问事情产生的原因。
例如,《论语·公冶长》中有句话:“子谓公冶长:“可妻也焉。
”这句话中,“也焉”的意思是“为什么”或“出于何种原因”,表示孔子询问公冶长为什么可以娶妻。
4. 表示目的焉还可以表示某事的目的。
例如,《诗经·郑风·子衿》中有句:“勉勉我思,不敢竞焉。
”当中“不敢竞焉”可理解为“不敢与之争斗”,表达了诗人对于与强者竞争的顾虑和谨慎。
二、例句1. 畏友康子。
约车而问曰:“无宝刀胶装而盛者,我焉取之?”康子曰:“瓶之以漆裹其鞘,则拔而后能用也。
”(《战国策·韩策三》)这句话出自战国时期的《战国策》,其中的“我焉取之?”可以理解为“我怎么拿?”通过这个例句可以看到焉作为一个副词,用来表示方式和方法。
2. 曰:“凤西颠祸相蹊重,与物相感共气候”。
至逮丁页,望闻讵计心损代,甚hei义满常左络数以地震飧物固治居共?龚抚旧起黄珍稗,“如cang茂炯陵焉美华tian。
”这是一段较为复杂的文言文,其中的“茂陵焉美田”表示某事发生的位置。
这个例句展示了焉作为副词并表示地点的用法。
3. 子谓公冶长:“可妻也焉。
”(《论语·公冶长》)这句话出自《论语》,其中的“也焉”的意思是“为什么”,可以解读成孔子询问公冶长为什么可以结婚。
文言虚词焉的用法及例句
![文言虚词焉的用法及例句](https://img.taocdn.com/s3/m/8d5aaa41a200a6c30c22590102020740be1ecdc1.png)
文言虚词焉的用法及例句
1. “焉”可以作兼词用呢,就像“积土成山,风雨兴焉”,这里的“焉”就相当于“于此”,哎呀,是不是很有意思呀!
2. 它还能作疑问代词呀,例如“且焉置土石”,这里的“焉”就是“哪里”的意思呢,你说神奇不神奇!
3. 当“焉”作语气助词的时候也不少哦,像“寒暑易节,始一反焉”,这就表示一个停顿和舒缓呢,就好像给句子加了个小逗号一样,哈哈。
4. 在“永之人争奔走焉”这句话里,“焉”又表示“于之”的意思,这用法是不是很特别呀?
5. “则将焉用彼相矣”中,“焉”表示“怎么”,好像在问一个问题一样呢,是不是很形象呀!
6. 还有还有,“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这里的“焉”表示一会儿,多形象生动呀,感觉时间就这么过去了一下。
7. “盘盘焉,囷囷焉”,这里的“焉”用来形容那个盘旋的样子,是不是很妙呀!
8. “或师焉,或不焉”,这里的“焉”又是作语气助词呢。
哇,“焉”的用法真是丰富多彩呀,你现在是不是对它更了解啦!
我的观点结论就是:文言虚词焉的用法多样又有趣,只要我们多加学习和理解,就能很好地掌握它呀!。
高中文言虚词“焉”的用法及举例
![高中文言虚词“焉”的用法及举例](https://img.taocdn.com/s3/m/490388edb9f3f90f76c61b3e.png)
高中文言虚词“焉”的用法及举例
一、兼词
1.相当于“于之”、“于此”、“于彼”。
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在其中)。
(《论语》)
②积土成山,风雨兴焉(从这里)。
(《劝学》)
③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子被逮,激于义而死焉(在这件事情上)者也。
(《五人墓碑记》)2.相当于“于何”。
译为“在哪里”“从哪里”等。
①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②非再至,焉知其若此?
③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齐桓晋文之事》)
二、代词
1.相当于“之”。
①惟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捕蛇者说》)
②犹且从师而问焉。
(《师说》)
③去今之墓而葬焉,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
(《五人墓碑记》)
2.哪里,怎么。
①未知生,焉知死(《论语》)
②割鸡焉用牛刀(《论语》)
三、语气词
1.句末语气词,了,啊,呢。
①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六国论》)
②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
(《齐桓晋文之事》)
③则牛羊何择焉?(《齐桓晋文之事》)
2.作句中语气词,表示停顿,相当于“也”。
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师说》)
②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赤壁赋》)
3.作词尾,相当于“然”,译为“……的样子”“……地”。
①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乎几千万落(《阿房宫赋》)
②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石钟山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 疑问代词。
• 焉用亡郑以陪邻(为什么) •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哪里)
•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 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 激于义而死焉 • 朝济而夕设版焉
(2) 语气助词。
•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 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 吴之民方痛心焉 • 子亦有不利焉 • 尽心焉耳矣 •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
(3) 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然"。
• 盘盘焉,困困焉
(4) 代词。
(6) 动词,往,去。
• 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 • 佯狂不知所之者 •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 及其所之既倦
(7) 衬音助词,无义。
• 填然鼓之 • 树之以桑 • 顷之,持一象笏至 • 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文以
言 虚 词
教 材
焉
意示
义 及 用
例 归
法纳
(1) 兼词,于之,从这里。
文以
言 虚 词
教 材
之
意示
义 及 青,取之于蓝(代靛青) •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代冰) • 人非生而知之 • 作师说以贻之 •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 郯子之徒 •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 • 耳得之而为声 • 取之无禁,用之不竭 • 始指异之(指西山)
• 故为之文以志(指宴游西山这件事) • 子孙视之不甚惜(指土地) • 奉之弥繁,侵之愈急、(代词,前一个代"秦", 后一个代"贿赂") • 此言得之(指上文说的道理) • 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前一个代指"秦"; 后一个助词,的) • 奈何取之尽锱铢(代财物) • 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代秦人) • 人皆得以隶使之(指代他们) • 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指代石碑) • 因人之力而敝之(指代秦君) •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代这件事)
(3) 助词,的。
• 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 • 古之学者必有师 • 彼童子之师 • 月出于东山之上 • 哀吾生之须臾 • 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 • 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 • 破灭之道也 • 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
• 胜负之数,存亡之理 • 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 • 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 • 是寡人之过也 • 因人之力而敝之 • 为刎颈之交 • 今日之事何如 • 而知日月之行 • 是社稷之臣也 • 是谁之过与 • 吾恐季孙之忧 • 而在萧墙之内也
• 诸侯之所亡 • 秦国之所大欲 • 五人之当刑也,意气扬扬 • 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 • 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 •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 臣闻求木之长者 • 即患秦兵之来 •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 寡人之于国也 •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 虽以史迁之善传游侠 • 盖夫秋之为状也 • 臣之进退 • 鹏之徙于南冥也 • 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 • 夫人之相与 • 不知老之将至
• 将焉取之(代土地) • 岂其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指代"天下") • 我见相如,必辱之(指代"相如") • 均之二策(这) • 立而饮之(指代"酒") • 夫子欲之(它) • 既来之,则安之(代远人) • 申之以孝悌之义(指代百姓) • 未之有也(代前面所说的事) • 吾党菁华付之一炬(代"吾党菁华")
•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 凌万顷之茫然 • 钩党之捕遍于天下 • 夫晋,何厌之有
(5) 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 师说之不传也久矣 • 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 苟非吾之所有 • 吾与子之所共适 • 然后知是山之特立 • 不知日之入 • 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 • 较秦之所得
• 察邻国之政 • 王道之始也 • 以坚毅不挠之精神 • 全国久蛰之人心 • 乃其一气之余烈 • 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 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 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 • 其翼若垂天之云(助词,的) • 暮春之初 • 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4) 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 木遭之而叶脱(代秋声) • 他日汝当用之(代象笏) • 渔父见而问之(代屈原) • 而莫之天阏者 • 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指宋荣子) • 众人匹之,不亦悲乎(指彭祖) • 之二虫又何知 • 感慨系之矣 • 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2) 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 苟以天下之大 • 人君当神器之重 • 将崇极天之峻 • 泾流之大 • 并以为国人之读兹编者勖 • 安能以身之察察 • 仰观宇宙之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