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心理学概念
《普通心理学》课程标准
《普通心理学》课程标准一、课程概述普通心理学是心理学、教育学专业教学计划中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
它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它为学生提供心理学最一般知识,为学习其他专业课程奠定基础,是心理学、教育学专业学生的入门课程。
本课程主要研究行为控制与调节、人的心理特性、活动与发展等内容。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比较完整、系统地掌握普通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了解心理学各分支的发展与应用情况。
特别是对心理学有关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动机、情绪、能力、人格等基础知识有所了解和掌握,为今后的专业学习打下基础。
二、课程目标1.知道《普通心理学》这门学科的性质、地位和独立价值。
知道这门学科的研究范围、研究方法、学科进展情况。
2.使学生从系统论的角度理解和掌握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理解心理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关系,建立普通心理学的知识结构,为进一步学习其它心理学奠定基础。
3.学会用心理学的知识理解和分析人的心理,帮助学生加深对心理现象及规律的认识,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心理观。
4.运用心理学的理论知识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使学生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和提高学习效率,为将来从事教育工作奠定一定的基础。
三、课程内容与教学要求这门学科的知识与技能要求分为知道、理解、掌握、学会四个层次。
这四个层次的一般涵义表述如下:知道———是指对这门学科和教学现象的认知。
理解———是指对这门学科涉及到的概念、原理、策略与技术的说明和解释,能提示所涉及到的教学现象演变过程的特征、形成原因以及教学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掌握———是指运用已理解的教学概念和原理说明、解释、类推同类教学事件和现象。
学会———是指能模仿或在教师指导下独立地完成某些教学知识和技能的操作任务,或能识别操作中的一般差错。
教学内容和要求表中的“√”号表示教学知识和技能的教学要求层次。
本标准中打“*”号的内容可作为自学,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确定要求或不布置要求。
普通心理学名词解释和简答
普通心理学名词解释和简答普通心理学的名词解释和简答题普心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 心理学: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的科学,具体来说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2. 实验法:实验法是指有目的、有计划地控制条件,使被试产生某种心理活动,然后进行分析研究,以得出心理现象发生的原因或起作用的规律。
3. 反射:有机体借助于神经系统实现的对内外环境的刺激,所做出的有规律的反应。
4. 心理:心理是脑的机能,是在实践活动中发生发展的,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应,包括心理过程和人格。
5. 兴奋:动物体或人体内的某些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变为显著活跃的状态的过程。
6. 抑制:动物体或人体内的某些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阻止皮层的兴奋和器官机能的活动。
7. 动型:即动力定型,是指一系列刺激引起的一系列反应,经训练巩固后,刺激系列的第一个刺激一出现,反应系列就一次出现。
8. 反映:有机体接受和回答客观事物影响的活动过程。
(物质与物质相互作用并留下痕迹的过程)9. 意识:意识是指人以感觉、知觉、记忆和思维等心理活动过程为基础的系统整体,对自己身心状态与外界环境变化的觉知和认识。
10. 注意: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11. 有意注意:指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12. 有意后注意:是指事前有预定的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13. 感受性:人的感觉系统机能的基本指标。
14. 绝对阈限:指刚刚能够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强度。
15. 差别阈限: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两个同类性质刺激物之间的最小差异量称为差别感觉阈限。
16. 感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17. 联觉:一种感觉引起另一种感觉的现象,是感觉相互作用的另一种表现。
18. 知觉: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各个部分和属性的整体反映。
19. 空间知觉:空间知觉是人对物体的形状、大小、深度(距离)、方位等空间特性的知觉。
普通心理学名词解释概论
普通心理学名词解释第一章心理学的对象心理过程:是指人的心理活动发生、发展的过程。
认识过程:是人通过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形式反映客观事物的特性、联系或关系的过程。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知觉:是人对事物的各种属性、各个部分以及它们之间关系的综合的、整体的直接反映。
记忆:是经验的印留、保持和再作用的过程。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属性与规律的概括、间接的反映。
想象:是人脑对已储存的表象加上改造形成新形象的过程。
情绪和情感:对待所认识的客观事物总是持有一定的态度,人对这种态度的体验就是情绪和情感。
意志:是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调节和支配自己的行动,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个性心理特征:是在个体身上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点,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能力:是个人顺利完成一定活动所必备的心理条件,是一种相对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
气质:指在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中表现的稳定的动力特点。
性格:是表现在个人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上的较为稳定而有核心意义的心理特征。
客观性原则:客观性原则实际上就是实事求是原则。
测量:是指心理或行为可以被科学地观察和记录。
发展性原则: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客观事物是不断运动、变化和发展的那么,作为对客观事物反映心理也是发展变化的。
系统性原则:对心理现象的研究必须在各个因素的前后联系、相互作用的关系中去分析认识。
教育性原则:在进行心理研究时,研究的选题、实用的方法和程序不应损坏被试(即被研究者的身心发展的,即以人为研究对象进行心理分析时,在选择方法对被试身心是否产生不良影响。
观察法: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被试在一定的条件下言行的变化,作出详尽的记录,然后进行分析、处理,从而判断其心理活动的方法。
实验法:按照研究目的,有计划地严格控制或创设条件去主动引起或改变被试的心理活动,从而进行分析研究的方法。
普通心理学名词解释(彭聃龄版)
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一门科学,主要研究个体心理的,包括认知、情绪和动机、能力和人格。
也研究团体和社会心理。
2,认知-是指人们获得知识或应用知识的过程,或信息加工的过程。
这是人最基本的心理过程。
它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和语言等。
3,无意识-人们在正常情况下觉察不到,也不能自觉调节和控制的心理现象。
4,双盲控制-在实验中,主试者和被试者都不知到自变量是怎样被控制的,这种实验叫双盲控制。
1,神经元-即神经细胞,是神经系统结构和机能的单位。
由胞体、树突和轴突组成,它的基本作用是接受和传送信息。
2,神经冲动-当任何一种刺激作用与神经时,神经元就会由比较静息的状态转化为比较活动的状态,这就是神经冲动。
3,静息电位-在静息状态下,细胞膜对K+有较大的通透性,对Na+的通透性很差,其结果是K+经过离子通道外流,而Na+则被挡在膜外,致使膜内外出现电位差,膜内比膜外略带负电,这就是静息电位。
4,动作电位-神经受刺激时的电位变化。
当神经受到刺激时,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变化,钠离子通道临时打开,带正电荷的钠离子被泵入细胞膜内部,使膜内正电荷迅速上升,并高于膜外电位。
这一变化过程就是动作电位。
5,神经-体液调节-所有内分泌腺的活动都受到神经系统的调节和控制。
神经系统通过内分泌腺的激素影响各种效应器官的活动,这就是神经-体液调节。
1,感觉编码-我们的神经系统不能直接加工外界输入的物理能量和化学能量,这些能量必须经过感官的换能作用,才能转化为神经系统能够接受的神经能或神经冲动。
这个过程就是我们说得感觉编码。
2,差别阈限和差别感受性-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物间的最小差异量,叫差别阈限;对这一最小差异量的感觉能力叫差别感受性。
差别感受性和差别阈限在数值上成反比例。
3,侧抑制-是指相邻的感受器之间能够互相抑制的现象。
4,普肯耶现象-当人们从锥体视觉向棒体视觉转变时,人眼对光谱的最大感受性将向短波方向移动,因而,出现了明度不同的变化。
普通心理学第一章心理学概述
普通⼼理学第⼀章⼼理学概述第⼀编绪论⼀、⼼理学概述⼆、⼼理和⾏为的⽣物学基础第⼆编认知三、意识和注意四、感觉五、知觉六、记忆七、思维⼋、⾔语第三编⾏为的调节和控制九、动机需要意志⼗、情绪情感第四编⼈的⼼理特性⼗⼀、能⼒⼗⼆、⼈格第五编活动与发展⼗三、学习⼗四、⼈⽣全程发展⼗五、社会⼼理学第⼀章⼼理学概述⼀、⼼理学的研究对象⼼理学是研究⼼理现象的科学。
⼼理学以⼈的⼼理现象为主要研究对象,也研究动物的⼼理。
(⼀)个体⼼理个体⼼理是个⼈所具有的⼼理现象。
1.传统⼼理学观点1)⼼⾥过程[1]认知过程:⼈获得或应⽤知识的过程,或加⼯信息的过程,是⼈的对基本的⼼理过程。
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和语⾔等。
[2]情绪情感过程:⼈脑对客观事物是否满⾜⾃⾝物质和精神需要⽽产⽣的态度体验,是⼈对客观事物要求的反映。
[3]意志过程:⼈⾃觉地确定⽬的并为实现⽬的⽽⾃觉⽀配的调节⾏为的⼼理过程。
这种⾃觉的能动性是⼈和动物的本质区别。
2)个性⼼理(⼈格)[1]个性倾向性(⼼理动⼒):⼈对客观事物的态度及对活动对象的选择与趋向,是⼈从事活动的指向性与基本动⼒。
包括动机、需要、兴趣等。
[2]个性⼼理特征:⼈在⼼⾥过程中形成的稳定⽽经常表现出来的⼼理特点,是多种⼼理特点的独特结合,集中反映了⼀个⼈的⼼理⾯貌。
包括能⼒、⽓质和性格。
2.认知⼼理学观点1)信息加⼯过程:即认知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语等2)⾏为调节和控制:包括动机、情绪情感等3)⼈的⼼理特征:包括能⼒和⼈格。
(⼆)个体⾏为:⾏为是有机体的反应系统,由⼀系列反应动作和活动构成。
刺激是引起⾏为的内外因素。
⼼理⽀配⾏为,⼜通过⾏为表现出来(三)个体意识:意识由⼈的认知、情感、欲望等构成,是⼈能动的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内部资源。
⽆意识是⼈在正常情况下察觉不到,也不能⾃觉调节和控制的⼼理现象。
(四)社会⼼理---⼈的本质属性:社会⼼理是在社会的共同⽣活条件和环境中产⽣的,是该社会内个体⼼理特征的典型表现。
普通心理学(北师大精品课程)29
概念和词是不可分的.概念是用词来表达, 概念和词是不可分的.概念是用词来表达, 巩固和记载的, 巩固和记载的,概念的形成也是借助于词和句子 来实现的.词的意义不断充实的过程, 来实现的.词的意义不断充实的过程,也是概念 不断扩大和深化的过程.但是, 不断扩大和深化的过程.但是,概念与词不是一 一对应的.同一概念可以由不同的词来表示, 一对应的.同一概念可以由不同的词来表示,同 一词也可以表达不同的概念. 一词也可以表达不同的概念.
表7-1研究概念形成的实验材料
实验采用配对学习的方法, 实验采用配对学习的方法, 将汉字与某一无意 义音节配对呈现.实验程序是, 12个汉字组成一 义音节配对呈现.实验程序是,用12个汉字组成一 个单元代表一个概念, 12个单元 个单元, 个单元代表一个概念,共12个单元,每次呈现一个 单元的刺激, 单元的刺激,直到被试自动将偏旁与无意义音节联 系起来为止,说明被试抓住了这些汉字的共同特征, 系起来为止,说明被试抓住了这些汉字的共同特征, 同时排除了无关的因素.如沛, 沈等字都叫00 00, 同时排除了无关的因素.如沛,泳,沈等字都叫00, 因为它们都是用" 作偏旁,概念" 00建 因为它们都是用"氵"作偏旁,概念"氵"与00建 立起联系就说明形成了概念.继赫尔之后, 立起联系就说明形成了概念.继赫尔之后,很多心 理系家进行了类似的实验.50年代以后 年代以后, 理系家进行了类似的实验.50年代以后,在概念形 成的研究中,人工概念的研究占主导地位. 成的研究中,人工概念的研究占主导地位.
2.内隐学习说 内隐学习说认为, 内隐学习说认为,一些抽象概念的复杂结构 是在无意识的内隐学习中获得的. 是在无意识的内隐学习中获得的.在概念形成过 程中, 程中,被试依赖于一些属性在无意识中累加的频 来区分所要形成概念的相关属性和无关属性. 次,来区分所要形成概念的相关属性和无关属性. 里伯等人的实验说明,当刺激结构高度复杂, 里伯等人的实验说明,当刺激结构高度复杂, 比较被动的,无意识的学习方式可能更有效.里 比较被动的,无意识的学习方式可能更有效. 伯认为, 伯认为,一些抽象概念的复杂结构就是在这种无 意识的内隐学习中获得的. 意识的内隐学习中获得的.
《普通心理学》重点知识 彭聃龄版
心理学重点知识一、名词解释1、心理学——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活动规律的科学。
2、心理过程——指认识过程(感觉、知觉、识记、想象和思维)、情绪和情感过程及意志过程。
3、观察法——观察,旨在自然条件下,人们为一定目的而对事物所进行的有计划的知觉过程。
观察法就是以感官活动为先决条件,与积极的思维相结合,系统地运用感官对客观事物进行感知、考察和描述的一种研究方法。
4、自然实验法——在自然的正常的情况下,根据预定的计划,有意识地引起或创造所要研究的现象5、反射——是有机体借助于中枢神经系统而实现的对体内外刺激所做出的规律性的应答活动。
6、反射弧——是实现反射的生理结构。
它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反馈和效应器。
7、无条件反射——无条件反射是先天的、生来就有的不需要学习就会的反射.8、条件反射——是后天的,是在个体生活过程中经过学习而形成的反射.9、兴奋过程——是指有关大脑皮层区及相应器官的机能由相对休息状态转向活动状态.10、抑制过程——是指有关大脑皮层区及相应器官的机能由活动状态转向相对休息状态11、兴奋和抑制的扩散与集中——当大脑皮层的某部位产生兴奋或抑制时,并不是停留在原发点不动,而是向周围的神经细胞传布开来,这就是兴奋和抑制的扩散.扩散到一定限度后,又向原发点聚集,这就是兴奋和抑制的集中.12、兴奋和抑制的相互诱导——是指一种神经过程能引起与它相反的神经过程的增强.13、第一信号系统——是具体刺激物引起的条件反射系统14、第二信号系统——是由词语作为条件刺激物而引起的条件反射系统15、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
16、有意注意——是指具有预定目的,需作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17、无意注意——是一种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任何意志努力的注意。
18、有意后注意——是指既有目的性,又不需作较大意志努力的注意。
19、注意的分配——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对象或活动上的特征。
普通心理学期末重点
心理学一.名词解释心理学: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活动规律的科学。
心理过程:指认识过程(感觉、知觉、识记、想象和思维)、情绪和情感过程及意志过程。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知觉:是人脑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
错觉:是指在特定条件下对事物产生不正确的知觉适应:由刺激物的持续作用而引起的感受性变化叫做适应。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
注意分配: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对象或活动上的特征。
注意转移:是根据新的需要,主动及时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的特性。
记忆:是过去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
记忆表象:被感知过的事物不在面前时,它的形象仍能在头脑中呈现出来,这个现象叫记忆表象。
识记:就是通过反复感知从而识别、记住某种事物,并在头脑中留下映象的过程。
遗忘: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再认或再现,或者错误的再认和再现,这种现象叫遗忘。
思维:是人脑多客观事物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它可以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思维品质:是指个体在思维活动中智力特征的表现,也就是人与人之间的思维活动上表现的差异问题:不能用已有的知识处理,可以间接用已有知识处理的情境想象: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
幻想:与个人的愿望相联系并指向于未来想象。
意志:是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支配和调节自己的行为,克服困难实现预定目的的过程。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的体验。
情绪:是人对反映内容的一种特殊态度,它具有独特的主观体验、外部表现、并总伴有植物性神经系统的生理反应应激:是由出乎意料情况所引起的高度紧张的情绪状态。
需要:是人们在个体或社会生活中欠缺某种东西,并力求获得满足的一种心理倾向。
需要反映某种客观存在和要求的必然性,并成为个人活动的积极性的源泉。
动机:是指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容动力。
普通心理学新版笔记
普通心理学新版笔记一、心理学概述。
1.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 心理现象:认知(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情绪情感、意志过程。
- 个体心理与行为:行为是心理的外在表现,通过行为可以研究心理。
- 个体意识与无意识:意识是能觉察到的心理部分,无意识是不能觉察到但对行为有影响的部分。
2.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 观察法:自然观察和实验室观察,优点是能直接获取资料,缺点是可能存在观察者偏差。
- 实验法:自变量、因变量、控制变量的设置。
实验室实验和自然实验,优点是能揭示因果关系,缺点是实验环境可能影响结果的外部效度。
- 调查法:问卷法和访谈法,优点是能快速收集大量数据,缺点是被试可能提供虚假信息。
- 测验法:通过标准化测验来测量心理特征,如智力测验、人格测验,要注意测验的信度和效度。
- 个案法:对个别案例进行深入研究,优点是能深入了解个体,缺点是结果难以推广。
3. 心理学的发展历史。
- 哲学渊源:古希腊哲学家如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对灵魂、心理现象的思考。
- 科学心理学的诞生:1879年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
- 主要流派。
- 构造主义:冯特、铁钦纳,主张研究意识的结构,通过内省法。
- 机能主义:詹姆斯、杜威,强调意识的功能,适应环境。
- 行为主义:华生、斯金纳,反对研究意识,主张研究可观察的行为,通过实验法。
- 格式塔心理学:韦特海默、考夫卡、苛勒,强调心理的整体性,反对元素主义。
- 精神分析:弗洛伊德,重视潜意识和性本能对行为的影响,通过自由联想和梦的分析。
- 人本主义:马斯洛、罗杰斯,关注人的自我实现和积极面,强调人的主观体验。
- 认知心理学:奈瑟尔,把人看作信息加工系统,研究认知过程。
二、心理的神经生理机制。
1. 神经元。
- 神经元的结构:细胞体、树突、轴突。
- 神经元的功能:接受、整合、传导信息。
- 神经冲动的传导:在神经元内部是电传导,在神经元之间是化学传导(通过突触)。
普通心理学中的概念
普通心理学中的概念第一至第四章绪论1、心理过程:泛指心理操作的加工程序,包括心理事件的相互作用和相互转化的加工进程。
2、心理特征:指一个人的心理过程进行时经常表现出来的稳定特点。
3、个性:一个人的总的精神面貌,她是通过个人的生活道路而形成的,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稳定的差异的特征。
4、自我(自我意识):个人对自己的自觉因素。
自我意识是一种多维度、多层次的心理系统。
5、变量:指在量上或质上可以有变异的因素或特征。
机体变量:指个体自身的特征。
反应变量:刺激引起在行为上发生变化的反应种类和特征。
6、感应性:生物以自己的活动或状态的变化对外界的影响作出反应,以维持新陈代谢正常进行的能力。
7、意识水平:指在某一时刻一个人对自己的活动能够觉知的程度。
8、条件抑制:也称为内抑制,指后天获得的抑制,其发生的根本原因是条件刺激不被无条件刺激所强化。
9、分化抑制:受强化的条件刺激在皮质产生兴奋过程,而不受强化的其他刺激则产生抑制。
10、第一信号系统:以直接作用于各种感觉器官的具体刺激胃信号刺激而建立的条件反射系统。
第二信号系统:由词语作为信号刺激而建立的条件反射系统。
11、心理环境:人与人、人与物相互作用时所形成的环境。
12、生活空间:人的行为,也就是人和环境的交互作用。
13、效价:生活空间所具有的吸引或排斥的动力性质。
14、文化:凝聚在一个民族的世世代代的人身上和全部财富中的生活方式之总体。
15、团体:一些以共同的纽带和利益联系起来具有一定组织结构,在心理和行为上相互作用的人们的聚合体。
16、人际关系:在一定社会团体中人与人之间在思想上、情感上的直接相互作用的关系。
17、舆论:人们在共同关心的有争议问题上多数人意见的总和。
18、社会化:一个人在社会环境的影响下掌握社会经验和行为规范称为社会的人,同时他也积极地反作用于社会环境的双向过程。
19、角色:某个人在特定的社会和团体中被该社会和团体所规定了的行为模式。
第五章需要和动机1、需要:有机体内部的某种缺乏或不平衡状态,它表现出有机体的生存和发展对于客观条件的依赖性,是有机体活动的积极性源泉。
普通心理学知识点复习资料重点
第一章普通心理学知识点第一节绪论第一单元基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及内容一、心理学概述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和活动规律的科学2、、基础心理学是以正常成人的心理现象为研究对象,总结心理活动最普遍、最一般规律的心理学基础学科。
二、基础心理学的内容1、心理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情绪、情感、意志2、心理特征:①需要和动机一心理活动的动力,②能力、气质、性格--人格特征第二单元人的心理本质1、人的心理是脑的机能,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这两个科学命题是我们认识心理现象的指导思想一、心理是脑的机能1、心理是脑的机能这一论断的证明材料:①人们的生活经验、②临床的事实、③心理发生和发展过程、④脑解剖和生理过程的科学研究。
2、心理现象是在动物适应环境的活动过程中,随着神经系统的产生而出现的,又随着神经系统的不断发展和完善,由初级发展到高级的。
3、①变形虫是单细胞动物,有趋利避害的能力,这种只能叫感受性,不能叫心理现象;②蚯蚓是环节动物,有神经系统,开始有了“感觉”的心理现象,这种感觉非常简单,只有一个感觉器官;③脊椎动物如:猫、鸽子、草蛇等有了脊髓和脑,即有了知觉的心理现象;④灵长类动物如猩猩、猴子,心理发展到思维的萌芽状态;⑤只有人类才有了思维,这是人和动物的木质区别,人的心理是心理发展的最高阶段4、心理现象的产生是和神经系统的出现相联系的,心理由初级向高级发展,又是和神经系统的不断完善相联系的,人的大脑是神经系统发展的最高产物,心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说明:心理是神经系统,特别是大脑活动的结果,大脑是心理活动的器官。
二、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1、客观现实是心理的源泉和内容2、心理的反映不是镜子式的反映,而是能动的反映3、心理是大脑活动的结果,却不是大脑活动的产品,因为心理是一种主观映像,这种主观映像可以是事物的形象,也可以是概念,还可以是体验,它是主观的,而不是物质的。
4、心理是在人的大脑中产生的客观事物的映像,心理支配人的行为活动,又通过行为活动表现出来。
普通心理学 重点知识点
第一章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第一节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科学一、心理学概念1.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及动物行为的科学。
2.心理学是关于个体的行为及精神过程的科学。
3.心理学是既研究人的心理现象,也研究动物心理现象,既研究个体心理现象,也研究群体心理现象的科学。
4.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科学。
既研究动物心理,也研究人的心理,而以人的心理现象为主要的研究对象。
二、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一)个体心理认识过程:感知、表象、思维、记忆等心理过程情感过程:对事物的体验过程(情绪\情感)意志过程:意志行动过程(克服障碍\达成目标)心理心理状态个性心理倾向:需要、动机、信念、理想、价值观等个性心理个性心理特征:气质、性格、能力认识过程④:感知表象、思维、想象、记忆等心理过程①情感过程⑤:对事物的态度体验过程意志过程⑥:意志行动的心理过程心理状态注意、灵感、激情、犹豫等。
个性倾向性:需要、动机、信念、理想、价值观等个性心理③个性心理特点:能力、气质、性格①心理过程:指在人的认识、情感、意志行动方面表现出来的那些心理活动,它们经常处于动态变化的过程中。
②个性心理:指一个人在心理过程的发展和进程中,经常表现出来的那些比较稳定的心理倾向和心理特点。
③情感过程:在认识客观事物时所产生的各种态度体验如:常满意或不满意,喜爱或厌恶等。
④认识过程:指个体对客观刺激(信息)接受、编码、存储、提取的心理过程。
⑤意志过程:人不仅能认识客观事物,对它产生一定的态度体验,还能自觉确定目标,并根据目标调节自身行动,力求加以实现,这一心理过程称为意志过程。
(二)个体心理现象和行为·行为(behavior):指有机体的反应系统,心理学通过行为研究人的心理。
(三)个体意识与无意识1.意识(conciousness)—现时正被人觉知到的心理现象。
2.无意识(unconsciousness)—人们在正常情况下觉察不到,也不能自觉调节和控制的心理现象。
普通心理学入门知识课件最新版
延脑
C.4:它的损伤对人来说是致命的,因为它是呼吸、血
压和心跳的调节中枢。 C.5:它与动机、情绪状态和记忆过程相关,也参与体 温、血压和血糖水平的调节,是体内环境的高级调节 中枢,也是情绪的调节中枢。
5.心理现象有何规律?
例1.2 眼见不一定为实
19世纪,有这样一种“降神会”。主持 者把室内的灯都熄灭,窗帘遮蔽得严严实实, 然后点上一支蜡烛插在烛台上,摆放在桌子 中央,大家静静地围坐在四周,盯着那一点 微弱的亮光。不一会,人们发现光点好像开 始四处飘动,似乎还有微风轻拂,于是主持 人宣布,他所召唤的“灵体”到来了。
5.心理现象有何规律? 例2: 记 忆
一则关于记忆的广告
例2的分析 应用的原理:第四节 第一单元
二、基础心理学的三个最基本:
心理活动的最基本最重要的规律 心理学的最一般概念 心理学研究的最一般的方法论原则和具 体方法
第二节 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
1.认识我们的大脑 (1)爱因斯坦的大脑
科学家们发现,从表面皮层面积、结构 和脑的重量来看,爱因斯坦的大脑都和 普通人一样,他的脑重也只有1179克, 轻于成人大脑重量的平均值。
边缘系统
D.大脑皮层的功能与结构—案例
D.1对上面案例的分析: 应用原理:第二节第一单元 第五节 第四单元
通过对大脑区域进行 扫描,科学家发现在阅读 时有3个区域时比较活跃的, 神经细胞或神经纤维的缺 失或受损阻止了阅读障碍 患者合理利用这3个区域, 所以他们出现了阅读障碍。
这三个区域分别是左枕颞区,左顶 颞区、布洛卡区。
例1.1: 耳听不到却为实 2006年9月2日《新闻晨报》 《成人听不见的“神奇手机铃声”在校园流行》
最全普通心理学PPT课件
06 个性与人格
个性人格概述
个性人格定义
01
指个体在行为、情感、思维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独特、稳定的
特征总和。
个性人格结构
02
包括气质、性格、能力等要素,这些要素相互作用,共同构成
个性人格的整体。
个性人格与心理健康
03
个性人格的健全与否直接关系到个体的心理健康状况。
个性的形成与发展
遗传因素
遗传基因对个性形成具有重要 影响,如气质类型、智力水平
感知觉与心理健康
感知觉异常是许多心理问题的表现之一,如抑郁 症患者可能出现感觉麻木、知觉迟钝等症状。因 此,关注自己的感知觉状态有助于及时发现并应 对心理问题。
03 记忆与遗忘
记忆系统概述
01
02
03
记忆系统的定义
记忆是大脑对经验进行编 码、存储和提取的过程。
记忆系统的分类
根据信息保持时间的长短 ,记忆可分为感觉记忆、 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想象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组织加工,创造新形象的过程。 它可以是对过去感知过的事物的形象的重现,也可以是对未 曾感知过的事物的形象的创造。
想象的作用
想象在人的心理活动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它不仅可以丰富人 的精神世界,使人超越现实的限制,还可以激发人的创造潜 能,推动社会的进步。
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与激发
创造性思维的特点
情绪和情感在人的心理活动中占据重要地位,它们是动机的源泉之一,是动机系统的一个 基本成分,能够激励人的活动,提高人的活动效率。
情绪的种类与功能
情绪的基本种类
快乐、愤怒、悲哀、恐惧等是人类最基本的情绪,它们代表了人的基本情感体验。
情绪的功能
情绪具有适应功能、动机功能、组织功能和社会功能。适应功能指情绪能够使人更好地适应环境;动机功能指情 绪能够激励人进行某种活动;组织功能指情绪能够影响人的认知和行为;社会功能指情绪能够传递社会信息,促 进人际交往。
《普通心理学》重点复习知识点总结-心理学知识点归纳
《普通心理学》重点复习知识点总结-心理学知识点归纳一、绪论1、心理学概念: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的科学。
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2、心理现象:1、从动态性维度划分:心理过程(注意伴随心理过程):1、认知过程2情绪情感过程3、意志过程个性心理:1、个性倾向性(需要与动机、态度价值观)2、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气质、性格(稳定的))2、从意识性维度划分:意识和无意识意识(在觉醒状态下的觉知):客体意识(对外界事物的觉知)自我意识(对自身内部状态的觉知)无意识(个体没有觉察到的心理过程和心理活动)3、辨证唯物主义的心理观:1、心理是脑的机能2、脑是心理的器官(沟回)3、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应4、心理学的发展:心理学是一门古老而又年轻的学科。
“有一个漫长的过去,但只有短暂的历史”---艾宾浩斯(1885)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
5、心理学的主要流派:1、构造主义:代表人物(冯特、铁钦纳)观点:心理学应该研究人的直接经验。
(即意识。
意识分为感觉、意向、感情三个要素)2、机能主义:代表人物(詹姆斯、杜威)观点:心理活动或心理机能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强调意识的作用与功能,而不像构造主义那样强调意识的结构。
3、行为主义:代表人物(华生)观点:心理学不应该研究意识,而应该可观察可测量的行为。
研究的主要内容为刺激与反应(S--R)之间的关系,直接的观察和测量是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而内省发是不科学的。
4、格式塔心理学:代表人物(威特海墨、考夫卡、苛勒)观点:主要研究有关人的知觉过程,认为人的知觉过程就是构建“完型”的过程。
5、精神分析:代表人物(弗洛伊德)主要研究:意识理论、人格结构理论、儿童人格发展阶段理论。
意识理论:意识、前意识(可控)、无意识(不可控)无意识分为(被压抑的无意识,潜伏的无意识)人格结构理论:1、“本我”:本能冲动,追求快乐原则2、“自我”:现实原则,规则意识3、“超我”:道德化的自我儿童人格发展阶段理论(性感器):1、口唇期(0-18个月)孩子刺激口唇(最大的快乐)唇舌是动情区,依赖性和攻击性,产生贪婪和产生依赖2、肛门区(18个月-3岁)肛门排放性性格肛门便秘性性格3、性器区(3岁-6岁)生殖器(性感区)出现性格角色分化(恋母情结、恋父情结)4、潜伏期(6岁-12岁)玩伴为同性5、生殖期(青春期-成长)两性期6、人本主义:代表人物(马斯洛、罗杰斯)观点:认为心理学应研究正常人,认为人有无限的潜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普通心理学概念1、普通心理学:研究人的心理现象的科学,具体来说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它是一门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特征的中间学科。
2、心理过程:人的心理过程分为认识过程、情绪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三个方面;(1)认识过程:人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是人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地反映客观事物特性及其内在联系的心理活动。
(2)情绪情感过程: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身物质和精神上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
(3)意志过程: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克服内部和外部困难,力求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3、个性:个性是指一个人的整个心理面貌,是个人心理活动稳定的心理倾向和心理特征的总和。
个性主要包括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两个方面。
(1)个性倾向性是指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及对活动对象的选择与趋向。
个性倾向性是人从事活动的基本动力,主要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价值观和世界观等。
(2)个性心理特征集中反映了一个人的心理面貌。
能力、气质和性格统称为个性心理特征。
4、突触:一个神经元与另一个神经元彼此接触的部位叫突触,他是神经元在机能上发生联系的部位,是信息传递和整合的关键。
突触包含三个部分:突触前部分、突触间隙及突触后部分。
突触前部分指神经元轴突末梢分支膨大形成的突触小体,其中含有突触小泡,突触小泡内储存有神经递质。
突触小体的前端膜成为突触前膜。
突触后部分是指与突触小体临近的神经元的某一部位,突触前膜与另一部分膜相对,这部分膜成为突触后膜,在突触后膜上面有突触受体。
在突触前膜与突触后膜之间有一空隙,称为突触间隙。
除了化学性突触外,还有电性突触。
5、反射:反射是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有机体对内外环境刺激作出的规律性反应,它是神经系统的基本活动方式。
6、反射弧:实现反射活动的神经结构称为反射弧,它是反射活动的基础。
反射弧包括五个部分:感受器、传入神经、中间神经、传出神经和效应器。
7、条件反射:有机体在个体生活过程中为适应环境变化通过学习建立起来的反射叫条件反射.8、非条件反射:非条件反射又称无条件反射,是有机体在种系发展过程中形成并遗传下来的反射。
无条件反射的神经通路是固定的、与生俱来的,是在种系发展过程中形成而遗传的。
9、经典条件反射:巴甫洛夫关于狗的事务性条件反射的研究。
10、操作条件反射:斯金纳通过“斯金纳箱”对白鼠和鸽子进行实验,并提出操作条件反射,又称工具性条件反射。
这种通过动物自己的活动、操作才能得到强化而形成条件反射,及操作性条件反射。
11、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指人对于自身内心世界的有意识的反映,包括自己的感知、思考和体验、愿望和冬季以及客观事物的自身利害关系的反映,是借助与思维活动来实现的。
12、注意:注意通常指选择地加工某些刺激而忽视其他刺激的倾向。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13、无意注意: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作意志努力的注意。
这种注意的产生和维持,不是依靠意志努力,而是人们自然而然地对那些强烈的、新颖的和感兴趣的事物所表现的心理活动的指向和集中。
有事把无意注意称为情绪注意,把无意注意称为消极注意。
14、有意注意: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在心理学文献中有时把有意注意称为积极注意或者意志注意。
15、有意后注意:事前有预定的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有意后注意是注意的一种特殊形式。
有意后注意是个人的心理活动对有意义、有价值的事物的指向和集中,他是在友谊之一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有意后注意是一种高级类型的注意,具有高度的稳定性,是人类从事创造性活动的必要条件。
16、感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感觉是意识和心理活动的重要依据,是意识对外部世界的直接反映,也是人脑与外部世界的直接联系,割断了这种联系,大脑就无法反映客观存在,意识也就无从产生。
17、绝对感觉阈限:绝对感受阈限简称绝对阈限,是指刚刚能够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强度。
通过绝对感觉阈限的测量来了解感觉系统的绝对感受性。
绝对阈限又分为感觉的下绝对阈限和上绝对阈限。
18、绝对感受性:绝对阈限与绝对感受性之间成反比关系。
绝对阈限越低,及能引起感觉所需的刺激量越小,绝对感受性就越高,对刺激就越敏感。
用字母S 代表绝对感受性,用字母R代表绝对阈限,则两者之间的关系可用公式表示为:S=1/R19、差别感觉阈限、差别感受性:刚刚能英气差别感觉的两个同类性质刺激物之间的最小差异量称为差别感觉阈限,与之相应的感受性称为差别感受性。
差别感觉阈限时被试辨别两种同类刺激强度不同时所需要的最小差异值。
这一量值又称为最小可觉差,对这一最小差异量的感觉能力称为差别感受性。
20、知觉、感觉: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各个部分和属性的整体反映。
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它是对感觉信息整合后的反映。
21、记忆: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验的保持和再现(回忆或再认)。
记忆是通过识记、保持、再认或回忆三个基本环节在人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
从信息加工的观点看,记忆是人脑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储存和提取的过程。
22、遗忘:既不能再认也不能回忆的现象称为遗忘,遗忘是保持的对立面。
23、倒摄抑制:后继的学习和记忆对先前学习材料的保持与回忆的干扰作用。
24、前摄抑制:先前的学习与记忆对后继学习与记忆的干扰作用。
25、表象:表象是当感知过的事物不在眼前时,人们在头脑中出现的关于该事物的形象;表象是人们在头脑中以形象的形式对物体进行操作和加工,是物体不在眼前是关于物体的心理复现;表像是由人脑中刺激恒基的再现所引起的,它以知觉提供的材料为基础,但又不只是知觉的翻版和重复,是知觉痕迹经过加工后的产物。
26、想象:想象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想象是在记忆表象的基础上进行的,它以直观形式呈现人们头脑中具有形象性特征的表征,而不是言语符号;想象是以组织起来的形象系统对客观现实的超前反映。
27、动作思维:以实际动作为支柱的思维,也称操作思维或时间思维。
28、聚合思维:又叫求同思维、集中思维、辐合思维、会聚思维,是指把问题所提供的各种信息聚合起来,朝着同一个方向得出一个正确答案的思维,其主要特点是求同。
29、分散思维:又叫求异思维、分散思维、辐射思维,是指从一个目标出发,沿着各种不同途径去思考,探求多种答案的思维,其主要特点是求异与创新。
30、概念:概念是人脑对现实的对象和现象的一般特征和本质特征的反映;概念是用词来标志的;概念是关于事物本质属性或内部关系的反映。
31、语言:以词为基本结构单位,以语法为构造规则的符号系统。
它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是音义统一的人类交际工具。
32、言语:言语是人们在交际中对语言的运用。
它是在个体身上进行的活动,即个体借助语言这种交际工具来传递信息的过程,也就是理解语言和用语言来表达思想的过程,它必须遵从这种语言的规范。
33、情绪与情感: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的体验,是人对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的关系的反映。
34、心境:心境是一种深入的、比较微弱而持久的、影响人的整个精神活动的情绪状态。
35、激情:激情是一种强烈的、短暂的、爆发性的情绪状态。
36、应激:在出乎意料的紧张与危急情况下出现的情绪状态,是人对意外的环境刺激作出的适应性反应。
37、意志:一个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来支配和调节自己的行动,克服种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意志是人类所特有的。
它是在人不断深入地认识世界和更有效地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得到发展的。
意志是人的主观能动性的最突出表现,也是人和动物在本质上的区别。
38、动作技能:也称运动技能或操作技能,是指由一系列外部动作所组成的动作系统。
动作技能主要借助于骨骼、肌肉和与之相应的神经过程实现,是通过练习和实践而习得的身体运动能力。
39、练习曲线:所谓练习曲线,就是在连续多次的练习期间所发生的动作效率变化的图解。
40、个性:指一个人的整个心理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各种心理特征的总和。
个性是复杂的、多侧面多层次的统一体。
个性的心理结构包括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两大部分。
41、个性倾向性:人进行活动的基本动力,是个性结构中最活跃的因素。
它决定着人对现实的态度,决定着人对认识活动的对象的趋向和选择。
42、个性心理特征:指一个人身上经常地,稳定地表现出来的心理特点。
它是个性结构中比较稳定的成分,主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在个性发展过程中,这些心理特征较早地形成,并且不同程度地受生理因素的影响。
43、需要:需要是人脑对生理需求和社会需求的反映。
需要是个体行为和心理活动的内部动力,它在人的活动、心理过程和个性中起重要作用。
需要是个体行为积极性的源泉。
44、动机:动机是一个过程,它以某种方式引发、促进、保持和中止指向目标的行为。
动机是一个解释性的概念,简单地说,就是个体为什么有这样或那样的行为。
动机可以是有意识的,也可以是潜(无)意识的。
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
45、兴趣:兴趣是个体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从事某项活动的心理倾向。
它表现为个体对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选择性态度和积极的情绪反应。
兴趣是认识和从事活动的巨大动力,是推动人们去寻求知识和从事活动的心理因素,兴趣是引起和保持注意的重要因素,人们对感兴趣的事物,总是愉快地、主动地探究它。
46、理想:理想是个人对未来有可能实现的奋斗目标的向往和追求。
理想是个人动机系统的一部分,一旦形成,就成为鼓舞人们前进的巨大动力。
理想是人生的航标,为人们提供了奋斗目标,为人生的航船指明方向。
47、信念:信念是坚信某种观点的正确性,并支配自己行动的个性倾向。
信念是关于自然界和社会的某些原理、见解、意见、知识,人不怀疑它们的真理性,认为它们有无可争辩的确凿性,力图在生活中以它们为指针。
48、气质:气质是人心理活动的稳定的动力特征。
气质不是推动个体进行活动的心理原因,而是心理活动的稳定的动力特征,它影响个体活动的一切方面。
气质不仅包括情绪和动作方面的某些动力特征,而且包括认识过程和意志过程的动力特征。
气质是指不以人的活动的动机、目的和内容为转移的,稳定的心理过程的动力特征。
49、气质类型:感受性、耐受性、反应的敏捷性、可塑性、情绪兴奋性、向性。
50、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兴奋型、活泼型、安静型、抑郁型。
51、多血质:多血质的人感受性低而耐受性高,不随意反应性强,具有外向性和可塑性,情绪兴奋性高而且外部表现明显,反应速度快而灵活。
52、胆汁质:胆汁质的人感受性低而耐受性高,不随意反应性强,反应的不随意性占优势,外向性明显,情绪兴奋高,抑制能力差,反应速度快而不灵活。
53、粘液质:粘液质的人感受性低而耐受性高,不随意的反应性和情绪兴奋性均低,明显内向,外部表现少,反应速度慢而具有稳定性。
54、抑郁质:抑郁质的人感受性高而耐受性低,不随意的反应低,严重内向,情绪兴奋性高并且体验深,反应速度慢,具有刻板性和不灵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