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世纪论与国际秩序的未来

合集下载

新型国际关系:世界秩序重构的中国方案

新型国际关系:世界秩序重构的中国方案

促 进 共 同发 展 的外 交政 策 宗 旨 ,坚 定 不移 在 和 平 共 处 五 全 球 治 理 实 质 上 是 旨在 治理 由经 济 全 球 化 带 来 的 或 伴 生
项 原 则 上 发 展 同 各 国 的友 好 合 作 ,推 动 建 设 相 互 尊 重 、 的全 球 性 问 题 、全球 公共 物 品缺 失 等 挑 战 或 危 机 的 国 际
重 要 任 务的 新 时 代 。 一 方面 ,经 济 全 球 化进 入 了新 的 历 和 意 识 形 态 色 彩 ,欧 美 中心 主 义 、权 力对 抗 意 识 、文 明
62I PRWORLD I ‘ 世界
冲 突理 念十 分 明 显 ,核 心 造竞 争 发 展 。冷 战 结 束特 别 是 尊 重 、公平 正义和 合f
的时 代呼 唤新 型 国际 关 系
国际关 系 ,这 是关 乎人 类命 运 的历 史性 选 择 。
近年 来 。国 际 关 系正 在 经 历 转 型 发 展 ,一 个突 出 的
由于 近 现 代 国 际 关 系 是 从 欧 洲 政 治 经 济 文 化 关 系 演
特 点 是经 济 全 球 化 进 一 步 调整 、全 球 危 机 整 体性 呈现 、 化 而 来 的 ,并在 北 美 得 以强 化 ,实 际 上 长 时 间 形成 了 以
公平 正 义 、合 作 共赢 的新 型 国际 关 系。”新 型 国 际关 系是 行 动 。 当前 ,人 口的 爆炸 性 增 长 仍 然 在 继 续 ,全 球 失 衡
客 观 历 史进 程 与 人 类 理 想 追 求 相 统 一 的结 果 。从 实 践 上 现 象 从 经 济政 治 和社 会 多维 度 展 开 ,世 界 性 资 源 储 备 面
进 入 21世纪 以 来 ,国际 政 治 出现 了 一系 列新 变 化 ,最 积 度 和经 济维度对 新型 [

当前国际秩序之争

当前国际秩序之争

当前国际秩序之争当前国际秩序现状:新旧交换当前的国际秩序是原有规则的既得利益者试图千方百计地维持现状,或者试图利用其在某一领域的领先优势掌控主导权,以制定有利于其自身利益的新规则。

另一方面,新兴国家和广大发展中国家则认为,在制定21世纪的国际规则的过程中,它们非但不能缺席,而且应该增强其发言和话语权。

经济方面:人民币、欧元与美元的不断抗衡。

1944年7月,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即将胜利的前夕,二战中的44个同盟国在英国和美国的组织下,通过了《国际货币基金协定》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协定》,总称布雷顿森林协定,从此开始了布雷顿森林体系。

美元确立国际货币体系中的这种霸主地位。

美国也从此操纵世界的经济。

但随着世界新的经济中心的出现,例如以中国为主导的上合组织银行、金砖国家开发银行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出现,以及许多国家愿意与中国合作,使用人民币进行贸易结算、金融机构之间货币互换,将打破了以美国垄断国际金融市场,以及美元独霸全球货币流通的局面。

军事方面:世界正处在大变革大调整之中,尽管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主题,但世界并不太平,地区冲突和动荡此起彼伏。

比如朝鲜半岛问题,朝鲜半岛问题是世界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互相争斗的产物。

自从1945年美苏以北纬38度为两国分界线开始,朝鲜半岛已经不再属于真正的自治主权,表面上是俩个国家的自治,而实际上是沦为以美苏为代表的对抗的棋子,半岛问题已经不单单是南北朝鲜的问题,已经是个国际化挑战。

最近随着美国重返亚太战略的转移,朝鲜半岛的局势处于风雨飘摇的地步。

自从金正日的去世和金正恩的当权,朝鲜半岛就被钉在了世界报纸的头条,朝鲜半岛局势骤然紧张加剧,一举超越了中日之间的争吵、叙利亚内战的烽烟,成为世界又一大热点。

政治方面,各个国家也在通过彼此间的合作来增加自己的话语权。

秩序之争的原因:未来利益之争人类的发展历程中,农业社会是转折点。

它让智人抛下了与自然紧紧相连的共生关系,大步走向贪婪。

在农业革命之后,‘未来’的重要性提到历史新高。

21世纪中国面临怎样的国际环境

21世纪中国面临怎样的国际环境

未来中国面临怎样的国际环境?20世纪是人类社会经历浩劫同时又狂飙突进的时代。

当20世纪的群星在晨曦中消失,21世纪的阳光普照大地之时,中国人从来没有过像今天这样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信心。

然而,21世纪也必然是一个充满惊涛骇浪的世纪。

在21世纪,中国将面临一个什么样的国际环境?世界格局在多极化进程中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世界经济将呈现什么样的特点和趋势?世界军事安全走向如何?21世纪世界科技和文化又将会发生哪些变化?本刊为此邀请了一些专家学者就这些问题作了详尽的分析。

人类将进入多极化世界王在邦2000年既是世纪之交年,也是千年转换年。

人类将同时告别20世纪与第二个千年,迎来21世纪乃至第三个千年。

按照不平衡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可望在下世纪初叶进入一个更富多极化的世界。

力量对比失衡的状况将有所改变谈世界格局,离不开分析世界力量对比的变化。

当今世界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科技革命迅猛发展。

一方面意味着技术传播的速度将因地而异,其结果仍有可能如同近年来情况所表明的那样,即当今主要发达国家长期位居世界科技发展的前列,而某些科技基础最为薄弱的发展中国家则更加难以借助科技进步与传播实现"赶超式发展"。

另一方面,竞争免不了要促使高科技产品的成本下降,这意味着某些国家可以在较小科技投入的情况下,有可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本国产业升级换代,形成某种局部"后发效应"。

这就是说,科技成果的扩散与传播不可避免地会使世界各国不时呈现出某种不平衡发展的状况。

鉴于此,未来10-20年,冷战后世界力量对比关系不平衡加剧的趋势可望有所缓解。

近年来,美国经济在全球独领风骚成为冷战后一大景观,主要原因有三:一是美国80年代开始的结构调整明显早于其他发达国家;二是美凭借科技优势,率先开发信息产业,得知识经济的先鞭之利,今年纽约股市道琼斯指数突破万点大关并长期居高不下,主要得益于高科技股的拉动;三是东亚等地金融危机爆发后,大量资金流向美国避风逐利,也在一定程度上驱动纽约股市"牛气"上扬。

中国现代化的国际环境和外交战略

中国现代化的国际环境和外交战略

二、以开阔的眼界放眼全球、放 眼未来,把握历史进程
• 第一,邓小平所指出的和平问题, 是指维护世界和平,防止发生新的 世界性战争。 • 第二,邓小平所指出的发展问题, 主要是指社会经济的繁荣与进步。
第12章 国际环境和外交战略
三、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
实现和平发展,是中国人民的真诚愿望 和不懈追求。 自20世纪70年代末实行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成功地走上了一条与本国国情和时代特 征相适应的和平发展道路。 和平、发展、开放、合作、和谐、共赢 是我们的主张、我们的追求。 第12章 国际环境和外交战略
中国对外政策的目标是 争取世界和平。 在争取和平的前提下, 一心一意搞现代化建设,发 展自己的国家,建设具有中 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邓小平
第12章 国际环境和外交战略
(三)在国际斗争中坚持和发展和 平共处五项原则
• 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提出了新世纪中国对外工作十 条方针政策,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做出了进一步 的丰富和发展:主张顺应历史潮流,维护全人类 的共同利益;主张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 新秩序;主张维护世界多样性,提倡国际关系民 主化和发展模式多样化;主张反对一切形式的恐 怖主义;继续加强睦邻友好;继续改善和发展中 国同发达国家的关系;继续积极参与多边外交活 动;积极坚持在党际关系四项原则基础上开展党 际交流与合作;继续广泛开展民间外交。
邓小平
第12章 国际环境和外交战略
第一次不结盟会议
1961年25个国家的 第一次不结盟会议
铁托出席不结盟会议并讲话
第12章 国际环境和外交战略
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表现
上海五国元首签署裁军协定
(1)美国加紧构筑由美国独霸世界的单极格局 (2)美国继续坚持冷战思维,通过不断扩大、 强化和调整其军事同盟,加强对世界重要战略地 区的控制。 (3)美国提出庞大的防务计划,西方主要大国 加紧扩充军备。 (4)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宣扬 “人权高于 主权”,打着维护人权和人道主义的旗号,肆意 干涉主权国家的内政,甚至不惜动用武力。

如何看待当前国际秩序之争

如何看待当前国际秩序之争

如何看待当前国际秩序之争摘要:当前国际秩序正处于新旧交替之间,从二战后便建立的国际旧秩序已经随着时代变化而不符合现在的局势。

国际新秩序的建立已经提上行程,国际新秩序之争将发生在以中国为首的发展中国家与以美国为首的发展国家之间。

关键词:国际秩序之争指环王一、国际秩序的定义为了拯救中土世界的未来,魔法师、精灵族、矮人族、半兽人、霍比特人和人类等9大种族召开了圣白大会。

这是美国大片《指环王》这个宏大的史诗电影系列里发生的一个情节。

而在现实世界中,其实也有这样一种有形或无形的“会议”决定着人类命运的走向,我们称之为“国际政治秩序”,也叫“全球治理体系”。

国际秩序是指在一定世界格局基础上形成的国际行为规则和相应的保障机制,通常包括国际规则、国际协议、国际惯例和国际组织等。

它规定了国际社会应该按什么原则,通过什么手段、方式和机制来处理国际问题。

二、国际秩序的建立与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秩序正式建立,其突出标志是联合国等一系列国际组织的建立及其对国际事务的长期管理。

1942年1月1日,中、苏、美、英等26个反法西斯同盟国家代表在华盛顿签署《联合国宣言》。

1944年7月1日,44个国家或政府的经济特使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的布雷顿森林召开了联合国货币金融会议(简称布雷顿森林会议),商讨战后的世界贸易格局。

经过3周的讨论,会议通过了以“布雷顿森林会议怀特计划”为基础制订的《国际货币基金协定》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协定》,确立了布雷顿森林体系。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正式成立,两机构并于1947年11月15日起成为联合国的常设专门机构。

随着时代改变,围绕国际秩序的增量改革也在不断发展,表现在:1.政治安全领域,联合国仍是中心,但同时一些区域、次区域组织在各自地区的事务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欧盟、东盟、非盟一体化建设均取得新的进展。

2.经济贸易领域,世界银行(WB)、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世贸组织(WTO)作为国际经济秩序的三大支柱,仍然在世界贸易和金融格局中发挥着至为关键的作用,同时以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关系协定(TP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RCEP)等为代表的区域化自贸安排也在逐步增加和发展。

大变局中的中国与世界形势与政策论文

大变局中的中国与世界形势与政策论文

当前,中国正处于自近代以来发展最好的时期,世界正在经历着一百年来从未发生的巨大变化。

他们两个人彼此相遇并互相搅动。

在2018年6月22日至23日的中央外交事务工作会议上强调了这一点。

放眼世界,我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变化。

无论国际形势如何变化,中国维护国家主权与安全的信心和决心都不会改变,中国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诚意和善意也不会改变。

谈论中国和世界的巨大变化。

首先,我们必须深刻理解上个世纪的空前变化,其中国际力量平衡最明显的变化是“东升西降”,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已成群上升。

从经济总量看,国际数量平衡正在朝着更加统一的方向发展。

在世纪格局的变化中,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形成了“两层”对抗格局;20世纪末,美国成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世界形成了“一个超级很多强”的局面。

自21世纪以来,资本主义与中国之间的矛盾激化了。

随着科学技术的变化,大量的新产业,新格式和新模式正在重写人类发展的历史,重塑全球经济结构,并给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

科学技术的发展也带来了新的未知数和挑战,影响了每个国家的未来和命运以及国际秩序和格局的演变。

同时,我们的现代化发展模式也发生了变化,中国建立并发展了完整的产业体系和国民经济。

它建立了最广泛,最真实的人民民主制度,并促进了经济,国家和人民的现代化。

其次,我深刻认识到,机遇与挑战并存。

巨大的变化催生了新的机会。

它孕育了加速新经济全球化和全球变暖系统变化的机会。

它是开放的,包容的,包容的,平衡的,双赢的,新型的经济全球化是世界各国领导的,以实现共同的发展,繁荣与繁荣。

大变化也充满了风险挑战,大国之间的博弈加剧了。

国际秩序的改革令人痛苦,有发高烧的热点问题;更多的全球经济风险正在累积。

最后,我们必须谈谈中国在巨大变化中的作用。

中国的发展与振兴是上个世纪大变革的重大变革之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1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人民一心一意地努力,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智慧,勇气甚至牺牲。

关于中国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探讨

关于中国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探讨
大贡献 。18 9 9年 1 , 又重 申,应 经得起 考验 的 ,具有 强大 的生命力 。 0月 他 “
0世纪 5 0年代 中期 中国和印度 、 该建 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相适应。我特 自 2 别推荐五十年代 由我们亚洲人提 出的 缅 甸等国联合倡 导 以来 , 和平共 处五 和平共处五 项原则 , 作为 今后 国际政 项原则 已先后 为亚非会议 、 不结盟 国 治新 秩序 的 准则 。 ” 19 9 0年 3月 3 家首脑会议和联合国大会通 过的决议
基本原则 , 邓小平强调“ 中印两 国共 同 的坚定信心 , 围绕建立 国际政治经济
倡导的和平共处 五项 原则 是最 经得住 新秩序这一 跨世纪 战略 目标 , 中国政 考验 的” “ ,这五项原则非常明确 , 干净 府提出了一 系列 的战略原则和基本 主 利落 , 清楚 楚。我们 应当用和 平共 张 清 处 五项 原则作 为指 导 国 际关 系 的准 二 . 和平共处五项 原则基 础上 在 则。我们向国际社会推荐这些原则来 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斯秩序 指导 国 际关系 。” 当时 国际政 治经 在 中国政府主 张在互相尊重主权 和 济 的空前变化 刚刚开始 , 许多 走向 尚 领土完整 、 不侵犯 、 互 互不干涉 内政 、 未 完全显露 的情 况下 , 邓小平 的这些 平等互 利、 和平共处五 项原则 的基 础
见解和主张充分反映了他 的魄力和远 上 , 建立和平稳定 、 公正合理的 国际政
见卓识 。明确提出在 和平共处五项原 治经济新秩序。这是 因为 : 第一 , 经过 4 多年 的国际风云变 0 则 的基础 上建立 国 际政 治 经济 新秩
序 ,是对当代国际政治理论 的一个重 幻 , 史证 明和平共处 五项原则是 最 历

21 世纪的中国与世界

21 世纪的中国与世界

21 世纪的中国与世界随着世界的不断发展,21 世纪的中国在各个方面的影响力也日益增强,逐渐成为全球经济、政治和文化中的重要力量。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探讨21世纪的中国与世界的关系。

中国作为经济重心的转移在过去几十年,中国的经济发展迅速。

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经济、技术和外交等诸多领域都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中国与世界的经济联系也在不断加强,成为全球经济中不可忽视的力量。

2010年,中国超越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如今已经成为全球贸易最大的国家之一。

中国作为世界经济的重心的转移,对全球经济和政治产生了深远影响。

过去西方国家是世界经济的主导方,但在中国的崛起下,亚洲成为世界经济增长最快的区域之一。

中国的崛起促进了全球化的发展和亚洲一体化的加速,对世界经济的平衡和稳定产生了深远影响。

中国外交的崛起中国在外交领域也取得了显著进展。

中国积极扩大其在国际组织中的影响力和话语权,倡导建立更加开放的国际经济秩序,注重发展与发展中国家的合作,为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了贡献。

中国的崛起对国际社会的影响已经越来越大。

虽然中国仍然遭受一些西方国家的批评和质疑,但中国已成为全球政治和经济中至关重要的力量。

随着中国在国际组织中的角色变得更加重要,中国对于全球政治的影响将会进一步扩大。

中国不断强化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合作,逐渐成为全球领导和决策的重要参与者。

中国对于全球环境和气候影响全球环境和气候问题已经成为人类面临的一个重大挑战。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碳排放国之一,对于全球环境问题的解决具有重要意义。

在应对全球变暖的挑战方面,中国已经承诺大力减少碳排放,并利用新技术开展环境保护工作。

中国在环境保护方面的进展,对于全球环境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可再生能源投资国之一,并积极推进可持续发展和环境治理。

中国的实际行动和态度,将会对于未来全球环境和气候变化的应对产生深远的影响。

中国文化的传播与影响中国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国家,其文化传承和影响也一直备受关注。

国际秩序

国际秩序

《全球共治:中西方世界秩序观的差异及其调和》
高奇琦 《世界经济与政治》 2015年第4期
中国制造2025: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 当前国际秩序之争
当前国际秩序是怎样的? 如何认识中国在国际秩序演变中的作用?
当前国际秩序之争
《时事报告》杂志社
形势与政策课专用

《时事报告》杂志社
形势与政策课专用

《时事报告》杂志社
形势与政策课专用

《时事报告》杂志社
形势与政策课专用

《时事报告》杂志社
形势与政策课专用

《时事报告》杂志社
形势与政策课专用

(一)国际秩序的建立(经济)
美元和
黄金直接挂钩
(二)国际秩序的变化(政治)
美苏
1947~1991
两极对抗结束
一超多强格局
(二)国际秩序的变化(经济)
20世纪70年代初
1
2
21世纪初
美国一家独大
八国集团
八国 集团 + 11个 新兴 市场 国家 + 欧盟
美、日、欧三足鼎立
二十国集团
(二)国际秩序的变化
(一)国际秩序的建立(经济)
1944年7月1日,44个国家或政府的经济特使召开联合国货币 金融会议,商讨战后的世界贸易格局。 《 国 际 货 币 基 金 协 定 》 世 界 银 行 《 国 际 复 兴 开 发 银 行 协 定 》
1945年成立
国 际 货 币 基 1947 年 成 为 金 联合国的常 组 设专门机构 织
网 络 空 间 命 运 共 同 体
(二)国际秩序未来发展方向
1 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巩固
一超
美国作为唯一超级大国 的地位不变

大变局中的中国与世界形势与政策论文

大变局中的中国与世界形势与政策论文

大变局中的中国与世界形势与政策论文看待百年大变局,要把握好几个基本问题:一是时间跨度。

上一个百年,即20世纪的1900年起至1999年止的一百年为基础,重点是此后的百年,即2000年至2099年的21世纪。

二者紧密相连,前百年发生的重大事件,是新百年大变局的基础,所以要准确研究把握新百年大变局,一定要做好前百年甚至更早情况的梳理,才能准确把握历史的脉络,立足现实,展望未来。

二是核心实质。

分析研究百年大变局,重在一个“变”字,过去的一百年的变局已尘埃落定,重点是2000年至2099年新的百年大变局。

新的百年已走过20年,期间发生的一切,强烈昭示着新的百年大变局,而“变什么、怎么变、变到哪里去”,这是研究百年大变局的核心本质。

具体来说,还可从范畴分,即全球之变与中国之变;从内涵分,即权势之变与秩序之变;从领域分,即政治之变、经济之变与社会之变。

这对我们客观分析、研究百年大变局,准确把握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极具帮助。

在“历史上的‘百年大变局’及演变动力”一文中,通过对近代以来的“百年大变局”的回顾,包括“三十年战争”(1618年—1648年)与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建立、欧洲诸国争霸与五强的崛起、欧洲均势与美法革命、维也纳体系的建立与东亚纳入国际体系、第一次世界大战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第二次世界大战与雅尔塔体系、冷战后的多极世界等重大事件和现象,深入探讨了推动、促进百年大变革的主要动因,即在社会各个领域,如政治、经济、科技、军事、文化等方面,出现了重大突破和发展,具体包括:一是国家类型变化与大国竞争的结果。

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建立,正是由于欧洲国家类型发生重大变化,国家主权越来越受到重视,主权至上的原则逐步确立,从原先的帝国、城邦以及社会文化共同体等政治实体中建立起现代民族国家,并得到承认,以教皇为中心的神权统治开始受到质疑,并逐渐没落。

这不仅推动欧洲的政治体制和秩序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也影响左右着国际体制与秩序发生重大改变。

世纪的中国新时代的挑战与机遇

世纪的中国新时代的挑战与机遇

世纪的中国新时代的挑战与机遇随着新时代的到来,中国面临着许多全新的挑战和机遇。

在这个世纪初期,中国正努力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同时也在承担着全球责任和影响力的不断增长。

本文将探讨中国面临的挑战,并剖析其中蕴藏的机遇。

一、经济转型的挑战中国经济在过去几十年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随之而来的挑战也日益增多。

首先,中国需要从以工业制造业为主导的经济模式转变为以创新和服务为重点的经济模式。

这意味着必须大力发展科技创新,并提高整个国家的科技水平。

此外,中国还面临着人口老龄化和就业压力等问题,需要找到合适的解决办法来保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然而,这些挑战也孕育了众多机遇。

转型过程中,中国将有机会培育新兴产业,如人工智能、云计算和新能源等领域。

同时,经济转型也将促进消费升级,带动服务业的发展。

这些机遇将为中国经济注入新的活力,并推动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二、环境保护的挑战随着工业化的快速发展,中国也面临着严重的环境问题。

空气、水、土壤污染等污染问题已经威胁到人民的健康和生活质量。

解决环境问题成为了新时代中国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

然而,保护环境也蕴藏着巨大的机遇。

中国已经意识到了绿色发展的重要性,并承诺到2030年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

这将推动清洁能源的发展和应用,带动环保技术的创新,创造绿色经济的新机遇。

同时,环保产业也将成为未来的新增长点,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

三、社会发展的挑战在新时代中,中国社会将面临着许多挑战,如教育不均衡、医疗资源不平衡、收入分配不公等问题。

解决这些社会问题需要整体的协调和推动。

然而,这些挑战也蕴藏着巨大的机遇。

通过提升教育水平和健全社会保障制度,中国可以更好地发展人力资源,提高人民的素质和生活水平。

此外,社会问题的解决也可以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为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

四、全球治理的挑战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人口大国,中国在全球治理中承担着越来越多的责任和角色。

然而,全球治理体系仍存在不平衡和不完善的问题,中国需要应对外部压力和期望,积极参与全球事务的决策和协调。

国际关系的历史演变和未来发展趋势

国际关系的历史演变和未来发展趋势

国际关系的历史演变和未来发展趋势国际关系是指不同国家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各方面的交往和相互关系。

它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也是各国共同面对的问题。

随着历史和社会的变迁,国际关系也在不断演变和发展。

一、历史演变国际关系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

在古代,不同国家之间的关系主要体现在战争和贸易上。

例如,古代中东地区的希腊城邦、波斯帝国、罗马帝国等之间就有过多次战争和贸易。

在中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之间的关系也是国际关系的一种。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国际关系也在发生着深刻变化。

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趋势加速了各个国家之间的联系和互动。

同时,国际组织和国际法的发展也为国际关系的发展提供了基础和制度保障。

二、未来发展趋势在当前全球化、信息化的大背景下,未来国际关系的发展趋势主要有以下几个方向:1.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是未来国际关系的主要发展趋势之一。

全球各地的经济联系越来越密切,全球商品和服务的流动也越来越便捷。

经济全球化为各国经济发展带来了诸多机遇,同时也带来了诸多挑战和问题。

2.地区安全合作的增强未来国际关系的发展中,地区安全合作将愈加重要。

各地区之间的地缘政治关系将变得更为复杂,而地区安全稳定对于整个国际社会的和平与稳定都是至关重要的。

3.环保合作的加强人类面临的最重要的挑战之一就是环境问题。

全球气候变化和环境破坏的危机已经引起了全球各国的注意。

未来,各国应该加强环保与可持续发展的合作,共同解决环保和气候变化等重要问题。

4.新兴力量崛起未来国际关系的发展中,新兴力量的崛起将不可避免。

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对于国际事务的影响力将会逐渐提升,这将对国际秩序和国际规则的构建产生一定的影响。

总之,国际关系的发展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历史的演变和未来的趋势都在提示我们,各国应该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加强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性的挑战和问题,构建更为和谐和稳定的国际秩序。

中国近代史上的国际合作与外交政策

中国近代史上的国际合作与外交政策

中国近代史上的国际合作与外交政策中国近代史上的国际合作与外交政策是中国在与外部世界的接触中所形成的一系列明智和长远的决策。

这些决策在建立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声誉和地位,促进和平与繁荣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本文将重点探讨中国近代史上的国际合作与外交政策,并分析其对中国和全球的影响。

一、近代化运动与国际合作19世纪末,中国开始面临来自列强的帝国主义侵略,这促使中国启动近代化运动,以增强国家实力。

中国早期的国际合作主要集中在吸取西方技术与知识上。

作为对外国资本和技术引进的回报,中国前往各国寻求帮助和合作,以推动国内的现代化进程。

中国与日本的合作是一个重要的例子。

日本作为一个早已成功实现近代化的亚洲国家,给予了中国丰富的经验和教训。

中国借鉴了日本的成功之处,开始积极进行西化改革,并邀请日本专家到中国提供技术援助。

这种国际合作不仅加快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也增强了两国的友谊和合作关系。

二、领土争端与外交政策中国近代史上的外交政策也受到了领土争端的影响。

由于历史原因,中国与许多邻国之间存在着领土争议。

在处理这些争端时,中国采取了一系列的外交政策,以维护国家利益和地区稳定。

例如,中印边境争端就是一个引发了数次武装冲突的问题。

中国始终坚持通过和平方式解决争端,并与印度保持对话与合作。

尽管双方在具体争议上存在不同,但双方通过建立对话机制,以及基于相互尊重和平等的原则,设法保持了联络和合作。

这种外交政策的坚持对维护中印地区稳定和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三、经济发展与多边合作中国的经济发展是近代国际合作与外交政策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与其他国家和地区之间开展了广泛的贸易合作与投资合作。

中国积极主张和参与多边合作,例如通过成立贸易组织、签订自由贸易协定和推动全球贸易自由化等。

中国也积极参与全球性问题的解决,例如气候变化、非传统安全、全球卫生等领域的合作。

中国的开放和合作政策在提供经济增长、促进全球发展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国际合作未来中国政府的国际关系发展计划

国际合作未来中国政府的国际关系发展计划

国际合作未来中国政府的国际关系发展计划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深,国际合作成为了各国政府发展国际关系的重要途径。

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政府已经意识到国际合作对于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维护国家利益的重要性。

因此,中国政府正在制定国际关系发展计划,以进一步加强与其他国家的合作。

本文将探讨中国政府在国际合作方面的战略和计划,并展望未来的发展。

一、中国政府在国际合作中的战略取向中国政府秉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坚持互利共赢的原则,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在国际合作中,中国政府致力于践行多边主义,维护国际规则,推动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

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的改革和建设,以促进国际秩序的公正合理。

二、国际经济合作中国政府通过参与多边经济合作,推动全球经济增长和贸易自由化。

中国已经成为了联合国、世界贸易组织等国际机构的重要成员,并积极参与制定国际经济规则。

中国政府倡导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通过自贸区建设、区域一体化等方式推动区域和全球经济的互联互通。

三、政治和安全合作中国政府重视维护国际和地区的和平与安全。

中国积极参与解决地区热点问题,并提供建设性的解决方案。

中国政府通过与其他国家的政治对话和外交渠道,推动国际社会关注的议题,如网络安全、恐怖主义等问题的解决。

四、人文交流与教育合作中国政府重视人文交流与教育合作,加强与其他国家的人文交流和旅游合作。

中国政府通过举办文化活动、派遣文化交流团等举措,促进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交流与融合。

同时,中国政府鼓励国内高校与外国高校开展合作项目,提升中国教育的国际化水平。

五、绿色发展和气候合作中国政府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推动绿色发展和气候变化合作。

中国政府致力于落实《巴黎协定》,加强自身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并为发展中国家提供支持和援助,以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

六、区域合作与一带一路倡议中国政府积极推动区域合作与一带一路倡议,加强与亚洲、非洲、欧洲等地区的合作。

中国政府通过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推动各国之间的互联互通与经济合作。

“自由国际主义”的迷思与世界秩序的危机

“自由国际主义”的迷思与世界秩序的危机

220鑫9月()*路,”:概012$笔4”三分的观念,分、(中亚)和沙赫尔(Iranshahr,本部),而可以说是波斯的“后院”。

帝国晚期的君主就自诩为古代话里与中亚游牧作战的凯扬王朝的者。

①相比之下+与之间则是关系微妙的政治、和意态领域的长期竞争对手。

随崛起的国家上承袭统,普世的“家园”与的“战争地带”(Dar al-Harb,先是拜占庭帝国)的对立可以说明这一点。

另外,古代没有接受“帝国”的概念,他们通常用“道拉”(dawlah)—词来表@“王朝”和“国家”,而用意为“王国”的“马穆”(mamla-kah)来指称时期世界各地的古王国(包括西方的“帝国”)和时期的国家、伊斯兰城邦王国与地区性王国。

②此,的“帝国”与的“Khshassa”、的“家园”代相互对立的东国家体制和国际体系的观念+双以东地中界,展开期的政治、和文化博弈,而塞尔柱突厥人和更把这一对抗先展的西部和巴尔干地区。

可以说+中古时期的查理曼帝国和神圣帝国代古帝国观念的存续,而代民族国家的使这一观念通帝国得以残存。

从全球史的视角看+中东与对帝国这种超民族的国家形态存的,但帝国在上作为一种跨文化、跨地域的国家的长期存在是毋庸置疑的。

由此,1880+黎巴嫩派家、近代文化复兴的先驱之一鲁斯•塔尼,在他写的第一部现代阿拉伯语百科全书、多卷本《百科全书》卷中,第一使用了来自西文的化的“皇帝”(Imbaratur)一+提东上存在的若干帝国。

③此后+者频繁使用化的“帝国”一,但很少用它来指称上的政权(帝国除外)。

中世纪欧洲的基家们根据《旧约•但以理书》中犹太先知但以理的解梦,建“巴比伦、波、顿、”帝国交替统治世界的理论,来自神意的罗马帝国的统治将永世长存。

而今,帝国者、中东的帝国和中东的一个传统帝国帝国都已经随风消逝。

中东本土的民族国家则蓬勃兴起+唯一的国家形式。

但如述,传统国家的影响犹在,近代中东的“三泛”思想、国家联盟的建立和土耳其“主义”外交政策的出台都是这种影响的表.可以说+对中东传统国家的认识是打开当今中东政治和国际关系之门的一把金钥匙。

中国经济发展与国际经济形势论文

中国经济发展与国际经济形势论文

论中国经济发展与国际经济形势一中国经济发展趋势跨入21世纪,今天的中国是20多年前的中国人和世界人都无法想象的:短短的20多年里创造的经济业绩令世界不得不对其刮目相看。

在许多外国人的眼里,中国是世界上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中国产业竞争力的增长速度非常惊人甚至令人畏惧,但是在中国人看来,中国仍然是一个低收入的发展中国家。

面临着经济知识化和经济全球化洪流的严重冲击,中国经济将进入大调整、大转折、大变化、大发展时期。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中国政府审时度势,主动应对,灵活运用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经济调控手段,对经济发展中的波动进行了有效的宏观调控,极大地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

但也存在不少困难问题。

二发展中存在众多的困难与问题尽管我们连续多年的高经济增长速度,但是这些高速度更多是靠投资和牺牲环境代价来实现!我们真正的绿色GDP是多少呢?我们的高CPI严重制约我国经济发展!我们的老百姓还有多少处于温饱之下呢?其次,中国的军队数量确实是世界第一,但是军队总体质量呢,武器装备的质量呢,人与武器装备结合的能力呢,尽管我们已经列装了一大批心事武器装备,但是我军发展的脚步还严重滞后于世界强军水平。

另外,中国世界上应对灾难的能力还不强,一个雪灾和地震就几乎瘫痪了半个中国,尽管在雪灾和地震就在中,多重展示了我军优良的一面但同时也暴漏了出不少亟待改进的问题,这一切都需要我们卧薪尝胆的去努力。

问题还有很多:经济高速增长与低效率、低质量并存,经济仍然以粗放型增长为主,资源配置结构不合理,规模经济效益差;东南沿海地区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人民生活奔向富裕与中西部多数地区经济发展缓慢、收入水平相对低下并存,经济发展的地区差距日益拉大;经济规模迅速扩大与资源浪费、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并存,能源和水资源短缺和生态失衡、环境恶化日益成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

这些问题都是短期内难以克服的,必须经过长期的艰苦努力和精心的操作才能逐步解决。

二战后的国际秩序与变革

二战后的国际秩序与变革

二战后的国际秩序与变革二战结束后,世界秩序经历了巨大的变革。

战后国际体系的塑造,特别是由美国主导的发展,为国际和平与合作奠定了基础。

本文将探讨二战后国际秩序的演变,以及新兴超级大国的崛起对国际秩序的影响。

一、战后多边主义的崛起二战结束后,世界各国认识到合作和相互依赖的重要性,多边主义得到广泛推崇。

于是,联合国成立,旨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

联合国通过成立安全理事会,建立了防止战争爆发和解决国际争端的机制。

此外,各个国际组织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设立,也标志着国际经济合作的深入。

二、冷战对国际秩序的挑战二战后,世界成为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竞争舞台,形成了冷战格局。

这导致国际秩序面临严重挑战。

两个超级大国之间的意识形态对立和军备竞赛,加剧了世界的不稳定性。

国际社会分裂为东西方两大阵营,相互之间产生了一系列紧张矛盾,如古巴导弹危机和柏林墙的建立。

三、全球化对国际秩序的影响20世纪末以来,全球化使得国际秩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信息技术的进步、贸易自由化和跨国公司的兴起,加速了各国之间的联系。

国际经济秩序逐渐由西方主导转向全球崛起的新兴经济体,如中国和印度。

这些新兴经济体成为国际经济秩序的重要参与者,并通过组织如金砖国家合作机制来推动全球治理的改革。

四、新兴超级大国的崛起二战后,美国作为战胜国崛起为超级大国,在国际秩序形成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新兴经济体的兴起打破了美国的霸权地位。

中国的发展成为世界经济的引擎,将全球供应链变为其自身的利益体系。

其他新兴经济体也在不同领域迅速崛起,如印度在软件服务领域的发展。

五、国际秩序的挑战与调整新兴超级大国的崛起对国际秩序带来了新的挑战。

传统的国际规则和制度需要进行调整和改革,以适应这些新的力量。

此外,全球性问题如气候变化和恐怖主义威胁,需要国际社会共同努力来解决。

国际合作和协商变得尤为重要,以维护全球安全与可持续发展。

六、结语二战后的国际秩序经历了巨大的变革和调整。

【经济类论文】关于中国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探讨

【经济类论文】关于中国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探讨

关于中国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探讨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同其他发展中国家一样,长期以来遭受国际旧秩序的不公正待遇,因此,一贯主张改变这一状况。

不过,真正形成全面、明确的建立国际新秩序的主张,并使之成为中国对外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的事情。

一、邓小平提出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主张冷战结束前夕,邓小平敏锐地把握住了国际社会正在发生着的深刻变化,率先提出了建立包括国际政治和经济新秩序在内的国际新秩序主张。

1988年9月21日,邓小平在同斯里兰卡总统谈话时首次公开提出:当今世界“需要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也需要建立国际政治新秩序。

”同年10月4日,邓小平对来访的联邦德国前总理施密特说,现在要研究提出建立一个国际政治新秩序的问题,他明确指出,建立国际政治新秩序,就是要结束霸权主义,实现和平共处与友好合作;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就是要解决南北问题,谋求各国共同发展与繁荣。

1988年12月21日,邓小平在会见印度总理拉吉夫.甘地时又说,“世界总的局势在变,各国都在考虑相应的新政策,建立新的国际秩序”。

“世界上现在有两件事要同时做,一个是建立国际政治新秩序,一个是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

关于建立国际新秩序的基本原则,邓小平强调“中印两国共同倡导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最经得住考验的”,“这五项原则非常明确,干净利落,清清楚楚。

我们应当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国际关系的准则。

我们向国际社会推荐这些原则来指导国际关系。

”在当时国际政治经济的空前变化刚刚开始,许多走向尚未完全显露的情况下,邓小平的这些见解和主张充分反映了他的魄力和远见卓识。

明确提出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是对当代国际政治理论的一个重大贡献。

1989年10月,他又重申,“应该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相适应。

我特别推荐五十年代由我们亚洲人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今后国际政治新秩序的准则。

”1990年3月3日,邓小平在同几位中央负责同志谈话中明确指出,“我们对外政策还是两条,第一条是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第二条是建立国际政治新秩序和经济新秩序。

中国如何构建国际新秩序

中国如何构建国际新秩序

中国如何构建国际新秩序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全面建立国际新秩序的问题变得更加紧迫。

所谓国际秩序是指某一时期国际社会中的国际行为主体(主要是主权国家)之间,围绕着一定的目标,在某种利益基础上相互作用、相互斗争而确立的国际行为规则和相应的保障机制。

对任何一个国家来说,国际秩序实际上是其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外部环境。

国际秩序是在一定世界格局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世界格局是指在国际舞台的主要政治力量从自身的利益出发,在一定历史时期内相互制约所形成的一种稳定的结构状态,一种力量对比态势,包括政治格局,经济格局,军事格局;所以,当世界格局这种稳定状态开始变更时,国际秩序免不了要重新构建。

当今的世界格局是是朝着多极化发展的,而当今的国际秩序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主导的国际旧秩序。

在旧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下,殖民主义、帝国主义国家和超级大国凭借其军事、经济、科技实力垄断国际事务,侵略、压迫和掠夺第三世界国家和人民,导致国际局势动荡不安、贫富差距日益扩大。

但是, 全球化进程的深入发展逐渐暴露出了现存国际旧秩序的不适应性, 迫使人们反思现存国际游戏规则的公正性与合理性。

然而,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的努力还没有取得实质性成果。

中华民族历来爱好和平自古就有和为贵、亲仁善邻的传统。

中国谋求发展既不损害别人,更不威胁别人。

我们始终倡导并信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近代中国人民频遭劫难,最珍惜和平、安宁、和谐、自由。

中国将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

一个繁荣发展的中国,一个和平合作的中国,愿意也能够随着自身发展为人类和平与发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胡锦涛在“金砖四国”领导人会晤时的讲话。

对于中国而言,漫长而深厚的历史积淀和时代变迁使得中国文化具有了非常丰富亦可说是非常复杂的内涵。

古老礼仪之邦的东方哲学与伦理体系、近现代历史催生的社会主义实践路径、改革开放新形势下的实力崛起,赋予了中国敞向世界格局的多维面孔,中国发展备受世人瞩目,同时中国介入建立国际政治新秩序和经济新秩序的步伐加速并逐渐有力,关于国际新秩序下中国角色问题的谈论也日渐深入。

历史演进与国际秩序

历史演进与国际秩序

历史演进与国际秩序近几个世纪以来,世界上的国际秩序经历了巨大的变革和演进,不断适应着时代的发展和国际关系的变化。

这种演进是由各种因素共同推动的,包括技术进步、经济全球化、政治力量的崛起和转移等。

本文将探讨历史演进如何塑造了现代的国际秩序。

首先,技术进步对国际秩序的演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从工业革命到信息时代,技术创新不断改变着世界的格局和国家间的关系。

例如,蒸汽机的发明和广泛应用为欧洲列强的崛起提供了动力,导致国际秩序从封建的、基于家族和土地的统治向以工业和工厂为基础的现代化秩序转变。

同样地,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出现使得信息的流动变得更加自由和迅速,这进一步加速了国际社会的交流和互动,对国际秩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次,经济全球化是国际秩序演进的重要动力之一。

随着贸易的自由化和跨国公司的兴起,国家之间的联系变得更加紧密。

全球供应链和跨国投资的发展使得国家间的经济关系成为推动和塑造国际秩序的重要因素。

例如,二战后,国际社会为了避免再次陷入战争,推动建立了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全球治理体系,鼓励和维护贸易自由化,以实现经济的繁荣和和平的共同利益。

这一演进过程中,国际合作的重要性得到了全球范围内的认可。

另一方面,政治力量的崛起和转移也对国际秩序的演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历史上,英国的工业化和帝国主义扩张,以及美国的崛起和超级大国地位的确立,都对国际秩序产生了重要影响。

这些国家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实力的变化改变了国际关系的格局,重新规定了国际秩序的框架。

例如,二战后,美国的崛起和苏联的崩溃导致了冷战时期的国际秩序,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之间形成了对立的双极结构。

然而,随着冷战的结束和中国和其他新兴国家的崛起,当前的国际秩序正在朝着多极化的趋势发展。

尽管历史演进对国际秩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国际秩序的塑造并非是一个完全受到控制的过程。

历史上,国际秩序的形成往往是基于强权的竞争和权力的较量。

国家的利益、价值观和意识形态差异等原因都可能导致国际秩序的变革和转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世纪论”与国际秩序的未来3刘贞晔[内容提要] “中国世纪论”是近年来在西方主流舆论领域兴起的一种新的关于中国崛起的理论认识。

其主要观点为:中国在新的21世纪将会持续性地崛起,而美国“单极时代”的终结不可避免;在对中国的崛起怀有忧虑的基础上,劝导中国认同和融入西方主导的国际秩序;为西方如何应对中国崛起并保持对国际秩序的主导地位开药方等。

事实上,由于中国崛起的内向性质和维持现状倾向,未来国际秩序的走向主要取决于其是否向着更加开放、包容和更加易于融入和参与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 “中国世纪论” 国际秩序 中国崛起[分类号]D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6505(2009)04200182053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项目“中国改革开放的世界影响与国际评价研究”(项目编号:2008J Y J008)的阶段性成果。

“中国世纪论”是近年来在西方主流舆论领域兴起的一种新的关于中国崛起的理论认识,其最早可以追述到拿破仑曾经的预言:中国睡狮一旦醒来将震惊整个世界,以及关于“21世纪将是亚洲太平洋的世纪”的论断。

而在今天的西方世界,最直接的影响则来自于2007年1月11日美国《时代》杂志发表的《中国世纪》的报道文章。

①这篇由该刊多位驻外记者集体采写的报道称,中国的经济和外交实力持续上升,海外投资和对全球天然资源的需求左右了世界经济,外交上也积极进取,而美国的相对力量则在下滑,因此21世纪是中国的世纪。

为此主题,该杂志还特将封面故事命名为“中国:一个新王朝的黎明”。

事实上,在此之前的西方主流舆论就对中国的崛起提出了各种不同的看法。

2005年,美国学者奥蒂得・申卡尔(Oded Shenkar )就著书专门讨论了“中国世纪”的到来对全球经济、均势和就业的影响。

②2006年,华盛顿出版乔治城大学外交学院教授罗伯特・萨特(R obert G 1Sutter )的著作《中国崛起:对美国在亚洲领导地位的影响》。

2008年,英国牛津出版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全球冲突与合作研究所主任谢淑丽(Susan L 1Shirk )教授的著作《中国:脆弱的超级大国》。

2008年,《外交》杂志发表美国著名国际关系教授G 1约翰・伊肯伯利(G.John Ikenberry )的文章《中国的崛起与西方的未来》③等。

这些都对中国崛起所产生的冲击、中国国内存在的问题以及美国的对策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如何看待西方主流舆论的这些认识?如何对待和回应西方舆论所提出的应对中国崛起的策略?如何看待和定位中国在当今国际秩序中的地位、影响和作用?当今的国际秩序将由于中国的崛起而向何种未来发展?所有这些问题都已经成为中国和平崛起过程中所不能不回答的紧迫问题。

一、“中国世纪论”的主要观点 “中国世纪论”的主要主张是强调中国的经济崛起、外交扩展对全球经济、国际秩序和世界政治格局所产生的巨大影响,以及西方世界特别是美国为应对中国崛起所应采取的战略抉择。

这体现了西方世界对中国崛起及其世界性影响所带来的压力、冲击和挑战所作出的理论和认识上的反应。

其主要观点如下:首先,各种关于“中国世纪论”的文章和著作几乎都认为,中国在新的21世纪将会持续性地崛起,而美国“单极时代”的终结不可避免。

许多学者指出,自20世纪末期以来中国经济增长强劲,中国更积极拓展其经济版图,中国企业在非洲兴建道路和铁路,开设制衣厂和开凿油井,中国人到澳大利亚和拉美国家大手笔地收购金属矿山和各种资源,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感受到中国企业无远弗届的影响力。

④在国内经济增长方面,中国的经济规模从20世纪70年代后期启动市场改革以来《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双月刊)2009年第4期已翻了两番,据估计,未来十年还要再翻一番。

中国已成为世界主要的制造业中心之一,大概消费世界钢、铁、煤供应量的1Π3。

中国积累了雄厚的外汇储备,至今已达两万亿美元。

在军事外交方面,中国的军费开支每年以18%以上的速度膨胀,中国的外交触角不仅影响亚洲,而且伸向了非洲、拉美以及中东。

同时,美国因处理中东问题不力,在东南亚地区的影响力已大不如前,中国正好趁此真空状态,取代美国在区内的支配地位。

由于美国霸权的衰落和中国的崛起,“西方主导的世界秩序正被日益由东方主导的世界秩序所取代”⑤。

其次,对于中国的崛起给西方世界带来的冲击和压力以及对美国主导地位的挑战怀有深深的忧虑。

其忧虑之一是,中国在21世纪的崛起是否不可阻挡?中国在21世纪将以何种方式实现崛起?忧虑之二是,对于西方来说,中国的崛起意味着什么?崛起后的中国是要推翻现有秩序还是成为现有国际秩序的一部分?忧虑之三是,崛起的中国是否会像历史上的日本和德国崛起那样威胁现有秩序主导大国的利益,甚至会以战争方式出现?或者是否有对中国崛起所产生的冲击和压力进行和平管理的可能?忧虑之四是,美国在保持其国际地位和维护国际秩序方面是否还能有所作为?无论如何,西方学者认为,今天中国在经济上的崛起和影响以及其向军事领域发展的潜能,都说明了中国崛起给西方带来的压力和挑战远超当年的挑战对手———苏联。

“苏联只是在军事上成为美国的竞争对手,与此不同,中国作为美国军事和经济两方面的对手正在崛起”,而这被西方学者认为是预示着全球力量分布和国际秩序即将发生深刻的变化。

第三,劝导中国认同和融入西方主导的国际秩序。

西方部分学者认为,崛起国与主导国之间是否会发生冲突的关键因素在于国际体系和秩序的性质,而当今的国际体系和秩序的性质是有利于新兴国和崛起国实现自己的利益的。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政治与国际事务教授G1约翰・伊肯伯利就曾指出:现存的国际秩序有益于中国的和平崛起。

这个秩序是“开放性的、互相协调的、以规则为基础的,具有广泛而深刻的政治基础”。

美国学者马可・兰泰恩也进一步阐述说,与苏联相比,中国是在西方主导的体系内而不是之外发挥影响作用的。

“中国不同于世界上其他国家,因而也不同于以前的全球力量之处在于,中国不仅在前所未有的发达国际体系环境中实现了迅猛发展,而且更为重要的是,中国在发展的同时,积极利用这些制度来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

”⑥也就是说,中国在西方体系之中,而不是在西方体系之外,日益发挥着更大的作用。

另一方面,西方学者认为,现今的具体国际制度和机制也有利于新兴国家的崛起。

与过去的帝国体系不同,围绕各种非歧视的和市场开放的规则和原则建立起来的西方体系,创造出让新崛起的国家在西方体系框架内发展经济、实现政治目标的条件。

中国的经济利益与目前的世界经济体系———一种开放的、制度松散的、中国热衷于融入并在其中繁荣发展的体系———是很一致的。

任何大国如果要想成为世界性的强国,就别无选择,只有加入这一世界经济体系之中。

中国积极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说明了现存的国际贸易体系有利于中国,而且这种好处正日益增长。

再一个方面就是,现存国际体系的规则和制度还能够为新兴国的崛起提供必要的保护和参与机会。

例如,WT O的多边贸易原则和争端解决机制,为中国提供了新兴的经济力量常常面临的贸易歧视和保护主义威胁的防御工具。

“中国的政策变化让人感到中国领导人认识到了如下好处:北京一边通过扩大对经济自由化的承诺来增加自己想要的外国投资和贸易,一边日益适应世界贸易规则。

”⑦现存的国际经济制度还提供了让新的力量通过它们的平台崛起的各种机会。

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中,管理是以经济份额为基础的,发展中国家可以把这种经济份额转变成国际体系中更大的发言权。

第四,为西方如何应对中国崛起并保持对国际秩序的主导地位开药方。

针对中国的崛起,西方学者认为,如果要成功地管理即将到来的竞争,要成功地引导中国不去支持那些与西方相敌对的体制,“关键就在于认清中国的国家利益与西方利益相重合之所在,以及相互合作所能够带来的相互共同利益之所在”⑧。

比如,在中国积极争取天然资源的问题上,美国就可以邀请中国加入能源组织和八国集团,以协商化解分歧。

另一方面,美国和西方国家还应强化西方体系鼓励参与、整合以及遏制的特征。

假如西方体系提供的规则和制度对各种发展层次的国家———崛起的和衰退的、弱小的和强大的、刚兴起的和发展成熟的国家———都有益,那么,美国和西方国家在国际体系中本期聚焦的支配地位就是毋庸置疑的。

另外,除了保持西方体系的开放性和持久性之外,美国和西方国家还必须加倍努力把崛起的发展中国家整合到重要的全球制度中,让新兴的国家进入国际体系的控制之中。

比如,美国和欧洲在谈判桌前应该为中国这样的国家找到空间,这样才能使西方主导的国际体系获得新生。

⑨如同美国外交学会会长理查德・哈斯所言,“我们的目标应当是让中国成为全球化世界的一大支柱,让它与全球化息息相关,这样它就不会去扰乱其平稳运行”,因此,美国“对中国不要孤立,要融合”。

⑩ 二、“中国世纪论”者对中国崛起战略走向的评估 由上述“中国世纪论”的观点可以看出,西方世界对中国崛起给西方世界和国际秩序的发展所带来的冲击、压力和挑战怀有深刻的疑虑,并未雨绸缪地网织了各种应对策略。

但西方世界的这些应对之策是否可行还要取决于中国未来在崛起过程中的战略走向。

为此,“中国世纪论”者对中国崛起所面临的问题、崛起过程中的对外政策倾向等进行了评估。

在中国经济发展方面,西方学者认为,中国崛起虽方兴未艾,但内外都面对严重挑战。

中国经济近年每年增长10%,2007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接近3000美元,但仍远低于美国的412万美元,而且待业人口比新增职位超出20%,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贪污问题相当严重,群体性事件频发。

因此,“今后20年,中国的首要任务仍将是内部问题,要集中解决大量国内问题。

毕竟,在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继续进行经济和政治现代化,并非小任务。

中国最高政治领导人相信,今后20年是他们国家发展的战略机遇期” λϖ。

所以,中国在国际事务中采取“低姿态”,“努力与外部世界发展良好的关系”,从而“为它的现代化计划创造一个有利的国际环境”。

λω中国领导人因而“力图避免与美国对抗”,“并加强与美国的合作”。

美国学者罗伯特・萨特也指出:“中国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中国“至少现在仍然在集中精力进行国家建设”,“在这种背景下”,中国政府将“避免与美国对抗”仍然看成是“能够最大限度地为他们的利益服务”的一种战略对策,“中国政府将继续对美国采取一种温和的并且总体上来说是合作的对策,避免出现动摇美国在亚洲领导地位的一些大的挑战”。

λξ在军事方面,西方学者认为,虽然中国的军费开支在十年内增加近300%,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由1995年的1108%增至2005年的1155%,但中国不会像二战前的德国或日本那样破坏世界和平。

对待台湾问题,只要“一个中国”的原则不被挑战,中国也将容忍两岸关系的不确定性。

中国大陆对台湾动武的机会很小,因为中国不会冒险牺牲200年来发展前景最灿烂的时期,同时美国根本不支持台湾“独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