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即将发表于中国信息技术教育杂志)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文即将发表于《中国信息技术教育》杂志)

基于网络的教师实践社群建设理念与构想

张伟春刘永东

(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教育局教研室,广东广州510640)

交往实践观认为,实践是“主体-客体”与“主体-主体”双重关系统一构成的整体,即“主体-客体-主体”结构①。开展基于网络的教师实践社群(网络教研实践共同体)的建设,从根本上说,是交往实践观在教学研究中的应用,标志着教研从“主体-客体”的传统思维模式向“主体-客体-主体”结构的转换。这是时代精神的体现,是实现区域教研一体化和教育质量均衡的动力。

广州市天河区近几年开始开展基于网络的教师实践社群建设研究,其基本假设是:如果形成数量众多、目标明确的实践共同体,就可实现具体教师在具体教学内容上的具体优化。这个假设提出了建设实践社群的四个核心问题,即:

●教研是什么?

●基于网络的教师实践社群建设应是有组织的行为。

●基于网络的教师实践社群的形成应以具体教学内容的教学优化为目标。

●基于网络的教师实践社群成果应系统积累。

一、教研是什么?

教师的发展有三个途径:自我钻研、教研及培训(继续教育)。自我钻研体现的是主体作用,有效的教研及培训体现的是主体间性。那么到底教研是什么呢?这是对教研本质的追问。

“每一回你观察世界的角度有所移动——哪怕是多么轻微的移动,你都会看到此前未曾看过的事物”②。可以从三个角度去观察教研是什么。

首先,从社会学看,教研反映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一个教研组教研工作的开展得好,教师之间的人际关系必然是和谐的。一个学科里教师之间的人际关系紧张,其教研工作不可能开展得好。因此,教研就是心连心,网络教研就是通过网络心连心。

其次,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教研就是再生力。再生力(Generativity)是超越自己对家庭、工作、社会或下一代的承诺③,这是30-40岁时一个至关重要的发展阶段(McAdams & de

①任平. 走向交往实践的唯物主义,中国社会科学,1999年第1期,P53

②Craib.当代社会理论[M].台北:桂冠图书有限公司,1986:332

③理查德格里格等著.心理学与和生活(第16版),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年10月第1版,P315

St.Aubin,1998).成为一名关心他人、富有同情心并拥有良好的社会关系的人(Ryff,1989),是再生力的本质。

再次,从知识管理的角度看,教研是知识的转化(包括内化与外化)与传播(包括组合化与社会化)。知识有不同的分类方法,例如可以分为显性知识(知)和隐性知识(行)。内化是指显性知识转化为隐性知识,例如教师将所学理论转化为教学实践;外化是指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如通过科研总结出自己的教学风格或模式。知识的传播过程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显性知识在个体-群组-组织-跨组织之间的传播称为组合化,如校长将优秀理论文章通过博客推荐给学校教师阅读;隐性知识在个体-群组-组织-跨组织之间的传播称为社会化,例如学校开展的青蓝工程,科组内或校际间的观课等(如图1)。

图1 教研是知识的转化与传播

二、基于网络的教师实践社群建设应是有组织的行为

无论是从心理学、社会学的角度,还是从知识管理的角度,教研反映的都是主体间性。现在需要探讨的问题是,再生力、心连心、知识的转化与传播是自然发生的吗?

实践表明,也许可以看到自发形成的教师实践社群,但这种因道德力量而形成的特例是不能作为普遍性的。那么,怎么样才能形成促进教师发展的教师实践社群呢?

我们来做个类比分析。水从高处往低处流,并不是水本身的特性,其原因是看不见的手——地球的吸引力造成的。优秀教师与普通教师的教学水平有高低,如同水从高处往低处流是因为有看不见的“手”一样,也要寻找优秀教师与普通教师形成实践社群的那只看不见的“手”。

笔者认为,这只看不见的“手”就是理念先行,课题引领,项目带动。

理念先行,实施一体化战略,重新界定“名师”概念。互联网、博客和Moodle可使区际、校际、教师间的持续合作成为可能。一体化战略的隐喻是通过持续合作,让一个学校的教师成为“一个教师”;让一个区域内的多个教师、多间学校成为“一个教师”“一间学校”;让多个区域成为“一个区域”,打破教师间、校际间、区际间的思想和行动壁垒,通过共建、共享,缩小教师间、校际间、区际间发展的不平衡。

同时,重新界定“名师”的概念。在原始社会,生产力低下,人们的劳动仅够果腹,社会没有多少多余的物品交换,商品经济不能形成;只有当生产力逐步提高,人的时间精力主要用于生产实践,生产的产品除满足自己外还能用于交换,社会财富才空前丰富(如图2)。与此类似,当一个地区的老师只能“教”,因为研究能力低下而不能“研”,不能将所做的说出来,写出来,那么人与人之间交流的途径就只有师傅带徒弟(师徒结对,青蓝工程)一个途径,可以称之为教研的原始阶段;只有一个单位,一个学科教师的合作、关怀文化远远强于竞争文化,人与人的关系处于双赢的利人利已象限(如图3),教师们不仅仅关注自己的教(知识内化),也关注研(知识外化),教研财富才能形成,教育均衡才能达成。这时,名师才是真正的名师(如图2)。。

图2 名师与商品的概念类比图

图3 主体间关系图

课题引领,项目带动。如果说理念先行是从道德和文化层面推进,那么课题引领和项目带动就是从精神和物质两个方面推进。由于基础教育的特殊性,科研的效益多数是间接的,缓释的,这时,特别需要当地教育行政部门有坚持之心透过表象看到科研作用的发挥。广州市天河区教科研课题与项目的投入约占全区教育经费的0.5%。2009年天河区教育教研部门将通过招标的方式资助250个左右的小团队研究。

三、基于网络的教师实践社群的形成应以具体教学内容的教学优化为目标

基于网络的教师实践社群的哲学结构是“主体-客体-主体”,天河过往相关的实践表明,对学校的教师实践社群而言,其中的“客体”应是具体的教学内容,也就是说实践社群的研讨是围绕当前教学进度的教学内容来展开的,这是保持网络教研实践共同体生命力的关键所在,也是学校科组知识管理的要求。考察一个学校教研组知识管理的水平,只需问两个问题:本科组(教研组,备课组)本学科同事拥有哪些学科教学知识?这些知识存在哪里?如果回答含糊,这个学校科组建设就还是个体实践没有共同实践,还是个体知识没有共同体知识。

对于区域实践社群而言,客体的确定有两个途径。一是通过教研员或优秀教师的教学经验来确定研讨主题,二是通过区域教学质量监控系统来确定。第一个途径可由学科教研员组织、每月一次、有确定主题、教师分学科和年级全员参与的集中式研讨。第二个途径则基于网络阅卷系统提供的数据,主要是全区每个学校或教师在历次考试相关知识点上的教学对比情况(如图4、图5),通过具体数据来科学组合实践社群的主体(教师,学校)和客体(知识点)。这样,区域教学质量监控系统“为了教学的评价”功能就能充分发挥出来,也就将质量监控系统传统的区分优劣功能(“法官”)转换为了诊断发展功能(“医生”)。

图4.学校在具体知识点上的教学情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