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即将发表于中国信息技术教育杂志)

合集下载

有关智慧教室系统的参考文献

有关智慧教室系统的参考文献

有关智慧教室系统的参考文献智慧教室系统是一种基于先进技术的教育手段,旨在提供更高效、更互动的教学环境。

它结合了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和教育理念,为学生和教师创造了全新的学习和教学体验。

为了更深入地了解智慧教室系统及其最新发展,我收集了以下几篇参考文献。

1. "智慧教室系统构建与应用研究",于XX年发表于《教育信息化与现代教育技术》杂志。

本文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探讨了智慧教室系统的构建和应用。

作者重点介绍了智慧教室系统的结构、功能和关键技术,并结合实际案例讨论了智慧教室系统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为智慧教室系统的进一步研究和推广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2. "智慧教室系统中的虚拟现实技术研究",于XX年发表于《教育技术研究》杂志。

本文就虚拟现实技术在智慧教室系统中的应用进行了全面的研究。

作者详细阐述了虚拟现实技术的原理和特点,并介绍了将虚拟现实技术应用于智慧教室系统中的方法和效果。

文章指出,虚拟现实技术可以为教师提供更丰富、更真实的教学资源,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3. "智慧教室系统下基于大数据的学习分析研究",于XX年发表于《现代教育技术》杂志。

本文重点关注大数据在智慧教室系统中的应用和学习分析。

作者介绍了智慧教室系统中数据的采集、存储和处理方法,并探讨了如何利用大数据技术实现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全面分析。

该研究对教师提供个性化、有针对性的学习指导具有较高的实用性和参考价值。

4. "智慧教室系统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影响研究",于XX年发表于《现代教育技术与教育信息化》杂志。

本文通过实证研究的方法,对智慧教室系统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影响进行了深入探讨。

作者设计了相应的实验,并分析了学生在智慧教室系统下的学习表现和成绩变化。

研究结果表明,智慧教室系统的应用能够显著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兴趣,为学校推广智慧教室系统提供了有力的实证依据。

以上是我收集的关于智慧教室系统的参考文献。

《2024年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的革命性影响》范文

《2024年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的革命性影响》范文

《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的革命性影响》篇一一、引言信息技术,作为一个21世纪的强大引擎,以其深远的影响力和无尽的潜力,已经深深渗透到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

其中,它对教育领域的影响更是举足轻重。

它不仅重塑了教育的形式和内容,也大大加速了教育现代化的进程。

本文旨在探讨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的革命性影响。

二、信息技术改变了教育的方式和手段首先,信息技术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

过去,教师是知识的唯一传播者,而如今,借助信息技术,教育不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在线教育、远程教育、混合式教学等新型教学模式的出现,使得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获取知识。

此外,交互式电子白板、在线实验室等新型教学工具也为学生提供了更为直观、生动的学习体验。

其次,信息技术为教育带来了丰富的教学资源。

通过互联网,学生可以接触到世界各地的优秀教学资源,无论是在线课程、教育APP、电子图书还是虚拟实验环境等。

这些资源为学生提供了多样化的学习途径和丰富的学习体验。

三、信息技术促进了教育的个性化和差异化信息技术的使用为教育个性化提供了可能。

借助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教育系统可以根据每个学生的学习需求和特点,提供个性化的学习内容和路径。

这种个性化的教学模式能够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此外,信息技术还为差异化教学提供了支持。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反馈,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以适应不同学生的需求。

这种差异化的教学方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四、信息技术推动了教育的公平和普及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教育资源得以更加公平地分配。

通过在线教育等手段,优质的教育资源可以传播到更远的地方,使得更多人能够接受到高质量的教育。

这有助于缩小地区间、城乡间、贫富间的教育差距,推动教育的公平和普及。

五、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的挑战与应对虽然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带来了巨大的革命性影响,但也存在一些挑战。

如信息安全问题、技术使用过度等问题都需要我们认真对待和解决。

大数据助推教育科学决策

大数据助推教育科学决策

大数据助推教育科学决策作者:高宁王迎军来源:《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6年第02期2008年,数据科学家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在《大数据时代》一书中首次提出大数据理论,并引发了各国政府、企业对大数据应用的重视。

2015年,李克强总理签批,国务院印发《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系统部署了大数据发展工作,对大数据的发展和应用提出具体要求。

历来重视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淄博市教育局也对大数据的运用进行了积极有效的探索。

高层规划,全面布局《淄博市教育信息化三年行动计划》提出,建立基于云架构的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实现优质资源共建共享。

同时,要求各区县、各学校高度重视教育“大数据”应用,进一步加大培训力度,积极整合各级各类教育管理信息资源,建立事务处理、业务监管、动态监测、评估评价、决策分析等教育管理信息系统。

充分运用“大数据”挖掘分析、可视化呈现,为教育管理、科学决策、教育教学提供服务。

为切实将大数据应用落实到各学校,我局从转变教育管理者思想入手,以提升校长信息化领导能力、培养校长大数据应用意识为着眼点,组织开展了面向全体校长的季度读书活动,分别向全体校长推荐阅读了《21世纪技能》《大数据》《迈向新学习时代——上海基础教育信息化趋势蓝皮书》等和大数据应用有关的书籍,并通过读书沙龙、读书征文等多种方式,加强交流和引导,收到良好效果。

积极探索,注重应用大数据具有数据量大(Volume)、类型繁多(Variety)、价值密度低(Value)、时效高(Velocity)等特性。

除对教师管理、学籍管理、资产管理统一要求外,我们还积极探索运用大数据提高教育教学管理水平和教育科学决策水平,将大数据的应用深入教育各个领域。

1.利用大数据开展网上评教(评校)工作为积极推进家校共育,我们听取了学生和家长对教育发展的意见,改进了学校管理。

我们连续两年组织开展了学生评教和家长评教工作。

全市29所高中学校的103025名学生、101311位家长对所在学校,分学校、班级和任课教师三个层面,按照满意、比较满意、不满意、不了解四个选项进行综合评价。

《2024年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的革命性影响》范文

《2024年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的革命性影响》范文

《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的革命性影响》篇一一、引言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教育领域正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革命。

信息技术以其独特的优势和特点,正在改变着教育的方式、方法和手段,为教育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的革命性影响。

二、信息技术改变了教育的方式1. 远程教育的兴起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远程教育成为可能。

通过网络平台,学生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进行学习,打破了传统教育的时空限制。

这种教育方式为更多人提供了接受优质教育的机会,尤其是对于偏远地区的学生来说,信息技术使得他们能够享受到与城市学生同等的教育资源。

2. 个性化学习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教育更加个性化。

通过分析学生的学习数据,教师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习惯、兴趣爱好和需求,从而为学生提供更加个性化的学习方案。

同时,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进度和兴趣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和方式,提高学习效果。

三、信息技术改变了教育的方法和手段1. 多媒体教学的普及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多媒体教学成为主流。

通过图像、声音、视频等多种形式,将知识更加生动、形象地呈现给学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2. 智能教学系统的应用智能教学系统能够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需求,自动调整教学内容和方式,为学生提供更加精准的教学服务。

同时,智能教学系统还能够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实时监测和评估,为教师提供更加准确的教学反馈。

四、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的深远影响1. 教育资源均衡化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教育资源更加均衡化。

通过网络平台,优质的教育资源可以迅速传播到各个角落,为更多人提供接受优质教育的机会。

这有助于缩小地区之间的教育差距,提高整体教育水平。

2. 教师角色的转变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教师的角色发生了转变。

教师不再只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伙伴。

教师需要不断学习和更新知识,提高自己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以更好地适应信息时代的教育需求。

3. 教育创新的动力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教育创新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2024年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的革命性影响》范文

《2024年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的革命性影响》范文

《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的革命性影响》篇一一、引言在人类社会的漫长历程中,信息技术(IT)的崛起与迅猛发展无疑是影响最深远、改变最广泛的变革之一。

尤其是在教育领域,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已经对教育发展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

本文将深入探讨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的具体影响,并分析其背后的深层原因及未来可能的发展趋势。

二、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的影响1. 教育资源的全球化共享信息技术的普及使得教育资源得以全球化共享。

无论是发达地区还是欠发达地区,学校、教师和学生都可以通过网络获取全球范围内的教育资源。

这极大地丰富了教学内容,提高了教学质量。

2. 个性化教学与学习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教育更加个性化。

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制定个性化的教学方案,实现因材施教。

同时,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选择合适的学习资源和方式,提高学习效率。

3. 教学模式的变革信息技术使得教学模式发生了深刻变革。

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授课模式逐渐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互动式、探究式教学模式。

这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效果。

4. 远程教育与在线学习信息技术使得远程教育和在线学习成为可能。

学生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进行学习,这为终身学习和教育公平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同时,这也为教育资源的均衡分配和优质教育资源的普及提供了可能。

三、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的深层原因分析1. 技术进步推动教育变革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教育变革提供了可能。

从计算机辅助教学到人工智能辅助教学,从网络教育到虚拟现实教育,每一次技术的进步都为教育带来了新的可能性。

2. 教育需求的变化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对教育的需求也在发生变化。

人们越来越注重教育的个性化、多元化和高效性,而信息技术的发展正好可以满足这些需求。

3. 教育公平的追求信息技术的发展有助于实现教育公平。

通过全球化共享的教育资源、远程教育和在线学习等方式,可以让更多人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缩小地域、城乡、贫富之间的教育差距。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杂志 月刊 省级教育类期刊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杂志 月刊 省级教育类期刊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杂志月刊省级教育类期刊《中国信息技术教育》是一份“引领课程整合,服务教学需要”的中央级信息技术教研刊物,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中央电化教育馆等单位主办。

杂志倡导现代教育理念,探索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的新型教育模式,为推进中小学素质教育的现代化进程提供卓有成效的帮助,为教育信息化产业的创新发展提供资源整合的服务平台。

刊名:中国信息技术教育China Information Technology Education主办:教育部中央电化教育馆;北京中图联文化教育开发中心周期:月刊出版地:北京市语种:中文;开本:大16开ISSN:1674-2117CN:11-5678/TP邮发代号: 82-676编辑QQ:2315126918历史沿革:现用刊名:中国信息技术教育曾用刊名:信息技术教育创刊时间:2000主要栏目专题、巡礼、信息技术课、课程整合、技术与应用、域外采风、数字社区、课程整合论文快速发表绿色通道—期刊之家网发表流程:收稿---稿件初审---商定期刊---杂志社审稿---办理定金---修改定稿---确认---付余款---杂志社发采稿通知---发表见刊---接收期刊样册---知网收录论文刊发时间:从收到论文版面费起3-4个月(特殊情况除外),针对需要快速发表的作者提供绿色通道服务。

本站声明:期刊之家网与多家医学期刊结成了学术联盟,如果您有发表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SCI收录期刊的需求,以及对于需要论文发票的作者可以与我们联系1、学术期刊论文发表时间安排等相关咨询联系杨老师Q/微信17604051512、不违反宪法和法律,不损害公共利益。

3、是作者本人取得的原创性、学术研究成果,不侵犯任何著作权和版权,不损害第三方的其他权利;来稿我方可提供“中国知网期刊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检测,提供修改建议,达到文字复制比符合用稿标准,引用部分文字的在参考文献中注明;署名和作者单位无误。

信息技术在基础教育中的价值

信息技术在基础教育中的价值

信息技术在基础教育中的价值作者:来源:《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3年第12期晚上,一朋友发来微信,本以为是平常的问候,细看,原来是今天(11月25日)《人民日报》刊载的文章《基础教育要警惕过度信息化》。

文章认为,“信息技术在基础教育阶段所起的作用,应该限定在辅助、支持、保障、提升的层面,而不是‘引领’”,并具体阐述,“当前,不少中小学教育教学过程中出现了完全的电子化教学趋势:先用电子白板取代传统教学中的黑板,进而用触摸屏取代电子白板。

电子手段完全取代传统教学,一切都以PPT和平板电脑为介质进行互动教学。

这种信息技术‘引领’基础教育教学的观点和做法,存在很大问题。

”朋友对这一观点颇有微词,认为:“只有明确了信息技术融于教育的核心价值在哪里,再藉此反观我们的教育信息化实践做到了什么水准、还有什么问题,才能去谈是不是过度。

基于教育信息化进程中的部分错误行为就说教育信息化已经过度,是会影响教育信息化正常进程的。

因为信息化的方向不会错,只是存在一些乱用信息技术的问题,那是不懂信息化,不属于信息化行为。

”时下,关于信息技术在基础教育中的运用,赞同、反对、不置可否的声音比比皆是。

作为编辑,这几年看了不少稿子,接触了不少基础教育一线的教师,发现老师们在谈到信息技术的运用时,经常会以课堂上利用了多少信息技术作为评价教师是否擅长信息技术教学应用的标准。

这当然是认识上的误区。

那么,我们在基础教育中究竟该如何运用信息技术?运用信息技术又是为了什么?我一直认为,以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现代化,最终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学习,为了使我们的学生不再深陷应试教育的泥潭,能真正感受到学习所带来的快乐。

信息技术之于基础教育,带来的变化我们看得见,带来的意义我们在寻找。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信息技术在基础教育中的价值毋庸置疑。

只有在行动中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地探索,避免“乱用信息技术的问题”出现,才能保证教育信息化的稳步、有序推进。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杂志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杂志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杂志杂志特色——权威性、创新性、实用性●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中央电化教育馆等单位主办的国家级刊物●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活动(NOC活动)指定刊物●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GJFD)全文收录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CAJCED)统计源期刊,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全文上网期刊,龙源期刊网全文收录期刊《中国信息技术教育》杂志是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的海内外公开发行的国家级刊物。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674-2117 国内统一刊号:CN 11-5678/TP 邮发代号:82-676《中国信息技术教育》杂志立足时代前沿,以先进的教育理念、丰富的信息内涵作为自己的追求。

注重网络时代现代教育理论的探讨,报道全国各地信息技术教育的进程,面向信息技术教育领域,关注教育教学的教育科研,展示学校教育现代化的风采,宣传现代信息技术教学科研成果。

全力以教育信息化推进教育现代化。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杂志的读者对象是广大一线教育工作者、教育行政管理人员、教育科研人员、海外教育专家、教学设备采购人员、政府主管信息化人员、教育行业企业及其他相关人员。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杂志海内外公开发行,覆盖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其所辖市、县的教育主管机构:教育厅(局/委)、电教馆、教研室、教育技术装备中心(站)、各大中小学校。

主要栏目介绍:专题:教育信息化时事、热点的及时、全面、深度报道特别关注:对话/访谈/观点圆桌,前瞻性的理论探讨和话题解析巡礼:区域、学校信息化经验策略谈信息技术课:信息技术课程教法、学法的研讨,教学设计案例及点评课程整合:多媒体教学、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展示与剖析,整合实践的所思所感技术与应用:技术如何为教育教学所用,教学资源、课件、教育平台等新媒体新技术应用交流域外采风:国外信息技术教育热点、现状、思潮等的展示与分析两岸交流:海峡两岸围绕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沟通与交流数字社区:汇集教育叙事、教育人物、数字前沿等内容的轻松社区NOC-ZONE: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活动专栏投稿细则:●投稿方式投稿信箱:qklww163@(注明刊物)责任采编:赵编辑qq 523174340 投稿快捷咨询电话:189918331审阅通过后一星期之内必有回音。

创客运动如何发展

创客运动如何发展

创客运动如何发展创客和创客运动创客,在百度百科的词条是这样定义的:“创客”一词来源于英文单词"Maker”,是指不以盈利为目标,努力把各种创意转变为现实,并加以分享的人。

在商品生产不发达的时代,人们会根据生活的需求,自己设计、动手制作出物品,或者对现成的物品进行改进,以此有利于更好的解决问题,提高生活质量。

比如陶艺制作、织毛衣等。

但是在以前,个别化的创意项目很少被人知晓。

而现在,互联网让这一现状得以改善,让鼓励协作、创造和积极参与的创客运动得以发展。

“过去一些孤立的事情,现在被广泛的分享。

”非盈利教育技术组织 Generation YES的主席,《创造即学习》作者Sylvia Libow Martinez说,“再加上新技术,让让人们自己制造有实用性价值的物品成为可能。

”我国创客运动的引入及其在学校中的发展2021年以来,“创客”的概念传入我国,上海新车间、北京创客空间、深圳柴火空间等相继成立,英特尔等科技公司也陆续举办创客嘉年华、创客大赛等活动。

2021年3月2日,我国发布《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21〕9号,明确提出“鼓励社会力量围绕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组织开展各类公益活动”的要求。

国务院在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作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双引擎”之一,强调要让人们在创造财富的过程中,更好地实现精神追求和自身价值。

这里所说的“众创空间”,是指为创业者提供工作空间、网络空间、社交空间和资源共享空间的场所,强调创新与创业相结合、线上与线下相结合、孵化与投资相结合。

与社会上的众创空间强调创新和创业不同,高校的创客空间旨在“呵护学生的想法和创意”。

在欧美国家的学校中,“创客”已经渗透在日常教育中,很多学校都设置有专门的创客课程,并开设了创客空间,为学生们提供实现“让想象落地”的平台。

在我国,创客被一些高等院校引入相关的课程体系。

十年寄语

十年寄语

十年寄语作者:来源:《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2年第11期从2002年11月到2012年11月,《中国信息技术教育》杂志创刊十年!因为有你们,一期期杂志才得以精彩。

创刊十年,谨以近期杂志作者的心声,与所有关注杂志的朋友共勉!《中国信息技术教育》杂志是中国教育信息化的产物。

十年来,杂志站在教育信息化前沿,贴近基层学校,服务中小学教师,对推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践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引领作用,祝愿《中国信息技术教育》越办越好!——金陵信息技术在不断突破性地推进人类社会的发展,愿《中国信息技术教育》引领中国的教育,用新眼睛看世界,用新思维实践教育。

——庄秀丽你是我心中永远的美丽,因为我与你共同经历课程的风雨。

从你孩提时代到青春少年,到今日的丰华正茂、熠熠闪耀,我们在一起见证与创造、发展与创新,让我们继续在未来的天空翱翔。

——王爱胜杂志的十年,提供了中国信息技术教育百家争鸣的平台,反映了实践领域的点滴思考,促进了每一位信息技术教育工作者“作新民”,也促进中国信息技术教育能“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吴向东教师专业发展一般有个“135”的十年规律。

一年适应教师行业,三年达到熟悉业务,五年形成自己的教学特点。

然而岂能独学无友?杂志十年的变迁与教师的成长同行,以新思维、新视角助力中国教师,善莫大焉。

——武健《中国信息技术教育》创刊十年,与我相伴亦已十年。

十年间我们共同见证了杂志从起航走向成熟的历程,十年来杂志也留下了我们共同成长的印记。

在此,谨祝《中国信息技术教育》在新十年有新辉煌!——张勤坚十年,多少教师从新手成长为专家十年,多少技术从诞生直到成熟这一切,你用文字记录我们有理由期待,下一个十年,两个十年……你依然陪伴我们前行见证我们的辉煌——魏宁要问十年来,中国基础教育信息化发生了哪些变革,在这变革进程中师生的教与学方式有何变化,请你打开一本本厚实的《中国信息技术教育》杂志,切合趋势的专题、来自教学一线的声音、富有创意的技术方案,定会让你感慨,有它相伴,永不out!——黄利锋十年弹指一挥间,道不尽,几多磨难。

《2024年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的革命性影响》范文

《2024年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的革命性影响》范文

《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的革命性影响》篇一一、引言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其已经深深地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教育领域。

信息技术正在全球范围内改变教育模式、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使教育更为开放、自由和个性化。

本文将探讨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的革命性影响。

二、信息技术的引入与教育模式的转变1. 线上教育的崛起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线上教育成为可能。

线上教育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学生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进行学习,大大提高了教育的可及性。

同时,线上教育平台可以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使学生能够接触到更广泛的知识。

2. 个性化教育的实现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教育更加个性化。

通过大数据分析,教师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习惯和需求,从而为他们提供更为个性化的学习方案。

此外,人工智能技术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反馈,智能调整教学策略,实现真正的个性化教学。

三、信息技术在教育内容和方法上的影响1. 教育内容的数字化和多媒体化信息技术的应用使得教育内容更加丰富和多样。

数字化和多媒体化的教育资源,如视频、音频、虚拟现实等,使学习变得更加生动有趣。

此外,数字化的教育资源也方便了教师的共享和交流。

2. 混合式学习和项目式学习方法的兴起信息技术的应用推动了混合式学习和项目式学习方法的兴起。

混合式学习结合了线上和线下的学习方式,充分利用了二者的优势。

而项目式学习则以实际问题为出发点,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知识,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信息技术对教师角色的影响信息技术的应用使得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变化。

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单向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协助者和促进者。

教师需要利用信息技术来帮助学生找到合适的学习资源,解决学习中的问题,同时也要帮助学生培养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五、信息技术的挑战与对策虽然信息技术为教育带来了巨大的变革,但也带来了一些挑战。

如网络安全问题、信息素养的培养等。

因此,我们需要采取相应的对策来应对这些挑战。

《2024年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的革命性影响》范文

《2024年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的革命性影响》范文

《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的革命性影响》篇一一、引言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信息技术已经深刻影响了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这其中尤以教育领域的影响最为深远。

从早期的电子计算器到现代的教育机器人,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革。

本文旨在探讨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的革命性影响,分析其如何改变教育模式、提高教育质量,并展望未来的教育发展趋势。

二、信息技术对教育模式的改变1. 个性化学习体验信息技术为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数字化资源,使得教育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课堂教学。

通过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教育系统可以分析学生的学习行为、兴趣爱好等数据,为每个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体验。

这种个性化的学习体验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2. 线上与线下教育的融合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线上与线下教育得以融合。

在线课程、远程教育等新兴教育模式为师生提供了更为灵活的学习方式。

学生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进行学习,而教师则可以通过网络平台进行在线辅导和互动。

这种融合模式使得教育资源得以更加公平地分配,促进了教育的普及。

三、信息技术对教育质量的提高1. 多媒体教学资源信息技术使得教育资源数字化,包括文本、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形式的教学资源。

这些多媒体教学资源能够使教学更加生动、形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2. 智能辅助教学系统智能辅助教学系统(如智能题库、智能评估系统等)能够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提供针对性的辅导和评估。

这些系统能够实时分析学生的学习数据,为教师提供更为准确的教学反馈,帮助教师更好地调整教学策略。

四、未来教育发展趋势1. 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技术的应用随着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技术的不断发展,未来教育将更加注重沉浸式学习体验的营造。

通过VR/AR技术,学生可以更加直观地了解抽象的概念和知识,提高学习效果。

2. 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将进一步渗透到教育领域,为个性化教学和智能辅助教学提供更加强大的技术支持。

影响信息技术在教育中 有效应用的因素分析

影响信息技术在教育中 有效应用的因素分析

影响信息技术在教育中有效应用的因素分析作者:盛密来源:《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22年第24期摘要: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横向对比的研究方法,将信息技术在教育、经济、医疗领域的应用进行对比分析,最终得出影响信息技术在教育中有效应用的三个因素,即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场景复杂、应用对象适应性低、应用产品与教育问题需求的匹配度低。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育技术应用;有效性因素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4-2117(2022)24-0096-03● 研究背景和现状近年来,信息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应用使得人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效果却不理想。

王春蕾等人认为,美国影响信息技术在教育中应用的障碍主要有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设备的购置及维护费用、师生的硬件需求是否得到满足等。

许多国内的教育专家或学者从教育的保守性来分析信息技术在教育应用中的滞后性。

教育理念的保守性、教学模式的渐进性变革以及教育管理体制的僵化等原因,使得信息技術在教育发展中的作用并不理想。

[1]此外,一部分人认为,影响信息技术在教育中应用的有效性因素包括两个维度(主体和环境两个维度)三个方面(学校领导因素、教师因素和关键的环境与支持因素)。

[2]本文尝试通过对比的方法,将信息技术在经济和医疗行业的应用与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进行对比,从多个维度分析信息技术在教育中应用效果不理想的原因,并根据这些原因提出方案措施和建议。

● 信息技术在教育中应用效果不理想的原因分析本文通过横向对比的方法,将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与在经济领域、医疗领域的应用进行对比分析,从应用场景、应用对象、应用产品的需求定位三个角度阐述信息技术应用于中小学教育效果不理想的原因。

1.应用场景复杂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场景较为复杂,并存在一些随时间而不断变化且相互作用的因素,而在经济和医疗领域的场景都具有标准化的流程和行为模式。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杂志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杂志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杂志关键词:信息技术教育;中小学;教学困境;改善策略信息技术发展迅速,日新月异。

智能化信息技术发展为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提供了更多的便利,并且这种渗透人才不断的加深。

了解并掌握信息技术的相关技能目前已经成为各大企业对人才的最基本需求。

当前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仍存在一定的不足,对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形成了一定的制约。

一、分析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不足首先,从学校教学安排层面来看,中小学的信息技术教育目前尚未形成完善的教学体系,严重影响了信息技术的教学质量。

主要表现为:其一,相关教学领导对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视程度不足,没有意识到信息技术教学对学生将来发展、就业的重要性。

在应试教育下,很多中小学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安排比较少,甚至存在很多占课的现象,往往难以完成教学大纲的要求。

另外,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内容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能力不匹配。

目前大部分学生都掌握一定的信息技术,但是中小学信息技术课本中的内容相对浅显,很难满足学生学习的需求,甚至会导致学生失去学习兴趣。

其次,很多中小学为了完成和应对教学检查等工作,所开展的信息技术教学过于形式化。

教师的教学大多围绕理论,一堂课下来,学生真正操作的时间很少,而且限制较大,学生只能按照老师的要求进行操作。

而不同学生之间对信息技术的掌握程度参差不齐,教师往往要花费角较多的时间完成教学内容,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教学资源的浪费。

此外,信息技术教学需要大量的信息技术设备,但是受制于学校的重视程度和经济条件,很多学校并没有引进足够的教学设备。

或者一些学校虽然引进了较为先进的信息技术教学设备,但是在教学安排上欠缺考虑,造成了教学设备的浪费。

从教师的层面来说。

受到学校的影响,很多教师对信息技术这门课程并不重视,因此在教学上往往不够认真,严重限制了教学质量。

并且,很多中小学的信息技术教师在专业水平上存在严重的不足,一方面,中小学校为信息技术教师提供的薪资较低,难以激起教学热情。

{信息技术}(本文即将发表于中国信息技术教育杂志)

{信息技术}(本文即将发表于中国信息技术教育杂志)

(信息技术)(本文即将发表于中国信息技术教育杂志)(本文即将发表于《中国信息技术教育》杂志)基于网络的教师实践社群建设理念和构想张伟春刘永东(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教育局教研室,广东广州510640)交往实践观认为,实践是“主体-客体”和“主体-主体”双重关系统壹构成的整体,即“主体-客体-主体”结构①。

开展基于网络的教师实践社群(网络教研实践共同体)的建设,从根本上说,是交往实践观于教学研究中的应用,标志着教研从“主体-客体”的传统思维模式向“主体-客体-主体”结构的转换。

这是时代精神的体现,是实现区域教研壹体化和教育质量均衡的动力。

广州市天河区近几年开始开展基于网络的教师实践社群建设研究,其基本假设是:如果形成数量众多、目标明确的实践共同体,就可实现具体教师于具体教学内容上的具体优化。

这个假设提出了建设实践社群的四个核心问题,即:●教研是什么?●基于网络的教师实践社群建设应是有组织的行为。

●基于网络的教师实践社群的形成应以具体教学内容的教学优化为目标。

●基于网络的教师实践社群成果应系统积累。

壹、教研是什么?①任平. 走向交往实践的唯物主义,中国社会科学,1999年第1期,P53教师的发展有三个途径:自我钻研、教研及培训(继续教育)。

自我钻研体现的是主体作用,有效的教研及培训体现的是主体间性。

那么到底教研是什么呢?这是对教研本质的追问。

“每壹回你观察世界的角度有所移动——哪怕是多么轻微的移动,你均会见到此前未曾见过的事物”②。

能够从三个角度去观察教研是什么。

首先,从社会学见,教研反映的是人和人之间的关系。

壹个教研组教研工作的开展得好,教师之间的人际关系必然是和谐的。

壹个学科里教师之间的人际关系紧张,其教研工作不可能开展得好。

因此,教研就是心连心,网络教研就是通过网络心连心。

其次,从心理学的角度见,教研就是再生力。

再生力(Generativity)是超越自己对家庭、工作、社会或下壹代的承诺③,这是30-40岁时壹个至关重要的发展阶段(McAdams&deSt.Aubin,1998).成为壹名关心他人、富有同情心且拥有良好的社会关系的人(Ryff,1989),是再生力的本质。

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信息技术教育杂志社信息安全小专家教案.doc

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信息技术教育杂志社信息安全小专家教案.doc

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信息技术教育杂志社编著《信息技术》四年级上册-------海天出版社2009年8月第一版,2012年8月第4次印刷第15课:信息安全小专家教案一、教学目的:(一)认识计算机病毒,了解预防和查杀计算机病毒的方法(二)通过本课的学习,根据学生实际使学生初步形成信息安全意识。

二、教学过程:(一)认识计算机病毒:(1)通过交流导入新课老师:同学们知道什么是计算机病毒吗?学生:……!老师:同学们想知道吗?我们先看一个案例吧!(2)以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

1988年冬天,正在康乃尔大学攻读的莫里斯,把一个被称为“蠕虫”的电脑病毒送进了美国最大的电脑网络——互联网。

从美国东海岸到西海岸,互联网用户陷入一片恐慌。

到11月3日清晨5点,当加州伯克利分校的专家找出阻止病毒蔓延的办法时,短短12小时内,已有6200台采用Unix操作系统的SUN工作站和V AX小型机瘫痪或半瘫痪,不计其数的数据和资料毁于这一夜之间。

造成一场损失近亿美元的空前大劫难!请大家现在就通过网络来寻找答案,在三分钟后用自己的语言告诉我“什么是计算机病毒”计算机病毒:是一种特殊的计算机程序;可以造成计算机死机,运行变慢,资料丢失等故障。

(二)预防计算机病毒:(1)养成良好的计算机使用习惯和持续的安全意识。

(2)安装360安全卫士和360杀毒软件,启动保护,并经常杀毒(3)不用盗版软件。

(4)定期备份(三)查杀计算机病毒:当计算机运行出现异常时,可以运行杀毒软件杀毒。

(1)目前计算机杀毒软件种类较多,360杀毒软件、江民杀毒、卡巴斯基等。

一般选一种就可以了。

(2)以我们的教学电脑自带的杀毒软件为例;可以实践一下。

三、小结:通过学习本课,同学们要了解计算机病毒,学会了预防和查杀计算机病毒的方法,初步形成信息安全意识,要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在今后的生活、学习中。

四、作业:回家后将自己家里的电脑进行一次全面的清查病毒。

五、教学反思:学生的学习只有通过自身的实践,才有可能是有效的。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杂志稿约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杂志稿约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杂志稿约
佚名
【期刊名称】《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年(卷),期】2010(000)020
【摘要】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中央电化教育馆等单位主办的国家级刊物
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活动(NOC活动)指定刊物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GJFD)全文收录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CAJCED)统计源期刊。

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全文上网期刊。

【总页数】1页(P1)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稿约《中国信息技术教育》杂志 [J],
2.稿约《中国信息技术教育》杂志 [J],
3.稿约《中国信息技术教育》杂志 [J],
4.稿约《中国信息技术教育》杂志 [J],
5.《中国信息技术教育》杂志稿约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信息技术教育工具化的成因及在教学中应用

信息技术教育工具化的成因及在教学中应用

信息技术教育工具化的成因及在教学中应用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普及,教育领域也发生了巨大的变革。

信息技术的工具化使得教学变得更加丰富多样,也提升了学习效果。

本文将探讨信息技术教育工具化的成因以及在教学中的应用。

一、成因1. 科技的快速发展:随着计算机、网络、移动设备等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技术的应用和普及已经成为大势所趋。

教育界也意识到信息技术对于教学的重要性,开始将信息技术引入到教育中。

2. 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现代学生对于信息技术的使用已经成为一种习惯。

他们习惯于通过网络和移动设备获取信息,这也要求教育界对教学方式进行改革,使其与学生的学习方式相适应。

3. 提高教学效果的需求:信息技术的工具化可以提供更加丰富多样的教学资源和教学工具,帮助教师提高教学效果。

教师也可以通过信息技术的工具化进行教学评估和教学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二、在教学中的应用1. 提供丰富多样的教学资源:信息技术的工具化为教师提供了丰富多样的教学资源,包括课件、教学视频、在线课程等。

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和学生需求,选择适合的教学资源进行教学。

这样可以提高教学的多样性和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个性化教学:信息技术的工具化可以实现个性化教学,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和需求,为其量身定制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

通过教育软件和在线学习平台,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进度和兴趣进行学习,实现自主学习。

3. 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信息技术的工具化可以提供各种创造性的工具和平台,帮助学生进行创作和表达。

学生可以利用多媒体软件制作动画、漫画和视频,展示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4. 提供实践机会:信息技术的工具化可以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

通过虚拟实验室和模拟软件,学生可以进行各种实践操作和实验,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信息技术教育工具化的成因主要是科技的快速发展、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以及提高教学效果的需求。

在教学中,信息技术工具化的应用可以提供丰富多样的教学资源、实现个性化教学、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提供实践机会以及实时反馈和评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文即将发表于《中国信息技术教育》杂志)基于网络的教师实践社群建设理念与构想张伟春刘永东(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教育局教研室,广东广州510640)交往实践观认为,实践是“主体-客体”与“主体-主体”双重关系统一构成的整体,即“主体-客体-主体”结构①。

开展基于网络的教师实践社群(网络教研实践共同体)的建设,从根本上说,是交往实践观在教学研究中的应用,标志着教研从“主体-客体”的传统思维模式向“主体-客体-主体”结构的转换。

这是时代精神的体现,是实现区域教研一体化和教育质量均衡的动力。

广州市天河区近几年开始开展基于网络的教师实践社群建设研究,其基本假设是:如果形成数量众多、目标明确的实践共同体,就可实现具体教师在具体教学内容上的具体优化。

这个假设提出了建设实践社群的四个核心问题,即:●教研是什么?●基于网络的教师实践社群建设应是有组织的行为。

●基于网络的教师实践社群的形成应以具体教学内容的教学优化为目标。

●基于网络的教师实践社群成果应系统积累。

一、教研是什么?教师的发展有三个途径:自我钻研、教研及培训(继续教育)。

自我钻研体现的是主体作用,有效的教研及培训体现的是主体间性。

那么到底教研是什么呢?这是对教研本质的追问。

“每一回你观察世界的角度有所移动——哪怕是多么轻微的移动,你都会看到此前未曾看过的事物”②。

可以从三个角度去观察教研是什么。

首先,从社会学看,教研反映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一个教研组教研工作的开展得好,教师之间的人际关系必然是和谐的。

一个学科里教师之间的人际关系紧张,其教研工作不可能开展得好。

因此,教研就是心连心,网络教研就是通过网络心连心。

其次,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教研就是再生力。

再生力(Generativity)是超越自己对家庭、工作、社会或下一代的承诺③,这是30-40岁时一个至关重要的发展阶段(McAdams & de①任平. 走向交往实践的唯物主义,中国社会科学,1999年第1期,P53②Craib.当代社会理论[M].台北:桂冠图书有限公司,1986:332③理查德格里格等著.心理学与和生活(第16版),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年10月第1版,P315St.Aubin,1998).成为一名关心他人、富有同情心并拥有良好的社会关系的人(Ryff,1989),是再生力的本质。

再次,从知识管理的角度看,教研是知识的转化(包括内化与外化)与传播(包括组合化与社会化)。

知识有不同的分类方法,例如可以分为显性知识(知)和隐性知识(行)。

内化是指显性知识转化为隐性知识,例如教师将所学理论转化为教学实践;外化是指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如通过科研总结出自己的教学风格或模式。

知识的传播过程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

显性知识在个体-群组-组织-跨组织之间的传播称为组合化,如校长将优秀理论文章通过博客推荐给学校教师阅读;隐性知识在个体-群组-组织-跨组织之间的传播称为社会化,例如学校开展的青蓝工程,科组内或校际间的观课等(如图1)。

图1 教研是知识的转化与传播二、基于网络的教师实践社群建设应是有组织的行为无论是从心理学、社会学的角度,还是从知识管理的角度,教研反映的都是主体间性。

现在需要探讨的问题是,再生力、心连心、知识的转化与传播是自然发生的吗?实践表明,也许可以看到自发形成的教师实践社群,但这种因道德力量而形成的特例是不能作为普遍性的。

那么,怎么样才能形成促进教师发展的教师实践社群呢?我们来做个类比分析。

水从高处往低处流,并不是水本身的特性,其原因是看不见的手——地球的吸引力造成的。

优秀教师与普通教师的教学水平有高低,如同水从高处往低处流是因为有看不见的“手”一样,也要寻找优秀教师与普通教师形成实践社群的那只看不见的“手”。

笔者认为,这只看不见的“手”就是理念先行,课题引领,项目带动。

理念先行,实施一体化战略,重新界定“名师”概念。

互联网、博客和Moodle可使区际、校际、教师间的持续合作成为可能。

一体化战略的隐喻是通过持续合作,让一个学校的教师成为“一个教师”;让一个区域内的多个教师、多间学校成为“一个教师”“一间学校”;让多个区域成为“一个区域”,打破教师间、校际间、区际间的思想和行动壁垒,通过共建、共享,缩小教师间、校际间、区际间发展的不平衡。

同时,重新界定“名师”的概念。

在原始社会,生产力低下,人们的劳动仅够果腹,社会没有多少多余的物品交换,商品经济不能形成;只有当生产力逐步提高,人的时间精力主要用于生产实践,生产的产品除满足自己外还能用于交换,社会财富才空前丰富(如图2)。

与此类似,当一个地区的老师只能“教”,因为研究能力低下而不能“研”,不能将所做的说出来,写出来,那么人与人之间交流的途径就只有师傅带徒弟(师徒结对,青蓝工程)一个途径,可以称之为教研的原始阶段;只有一个单位,一个学科教师的合作、关怀文化远远强于竞争文化,人与人的关系处于双赢的利人利已象限(如图3),教师们不仅仅关注自己的教(知识内化),也关注研(知识外化),教研财富才能形成,教育均衡才能达成。

这时,名师才是真正的名师(如图2)。

图2 名师与商品的概念类比图图3 主体间关系图课题引领,项目带动。

如果说理念先行是从道德和文化层面推进,那么课题引领和项目带动就是从精神和物质两个方面推进。

由于基础教育的特殊性,科研的效益多数是间接的,缓释的,这时,特别需要当地教育行政部门有坚持之心透过表象看到科研作用的发挥。

广州市天河区教科研课题与项目的投入约占全区教育经费的0.5%。

2009年天河区教育教研部门将通过招标的方式资助250个左右的小团队研究。

三、基于网络的教师实践社群的形成应以具体教学内容的教学优化为目标基于网络的教师实践社群的哲学结构是“主体-客体-主体”,天河过往相关的实践表明,对学校的教师实践社群而言,其中的“客体”应是具体的教学内容,也就是说实践社群的研讨是围绕当前教学进度的教学内容来展开的,这是保持网络教研实践共同体生命力的关键所在,也是学校科组知识管理的要求。

考察一个学校教研组知识管理的水平,只需问两个问题:本科组(教研组,备课组)本学科同事拥有哪些学科教学知识?这些知识存在哪里?如果回答含糊,这个学校科组建设就还是个体实践没有共同实践,还是个体知识没有共同体知识。

对于区域实践社群而言,客体的确定有两个途径。

一是通过教研员或优秀教师的教学经验来确定研讨主题,二是通过区域教学质量监控系统来确定。

第一个途径可由学科教研员组织、每月一次、有确定主题、教师分学科和年级全员参与的集中式研讨。

第二个途径则基于网络阅卷系统提供的数据,主要是全区每个学校或教师在历次考试相关知识点上的教学对比情况(如图4、图5),通过具体数据来科学组合实践社群的主体(教师,学校)和客体(知识点)。

这样,区域教学质量监控系统“为了教学的评价”功能就能充分发挥出来,也就将质量监控系统传统的区分优劣功能(“法官”)转换为了诊断发展功能(“医生”)。

图4.学校在具体知识点上的教学情况图5.教师在具体知识点上的教学对比情况四、基于网络的教师实践社群之间成果应系统积累系统性一方面指社群应有组织、有计划地研究相关教学内容(客体),另一方面指对具体主体本身的教学薄弱环节有步骤地持续改进。

信息技术如博客、MOODLE,为积累提供了可能性,社群的知识能得到存储和管理。

系统积累的目的在于通过资源共享来促进每一个教师的发展。

换句话说,网络实践社群建设有效性就是看哪个教师在哪个内容的教学上发生了哪些优化。

由于社群的发展是逐步成长与完善的,系统积累的过程将是一个逐步求精的过程。

五、案例为更好说明以上理念与构想,下面提供一个目前正在开展的天河区初中数学八年级教师实践社群建设研究案例,该案例在学业质量监控数据分析为基础,构建初中数学教师师实践社群行动模式,体现了社群建设的组织、目标及系列三个特征。

第一步:问题创生。

寻找社群共同的研究目标,是创生问题的关键。

在教研员和社群负责人的组织下,根据天河区质量监控系统,结合人民教育出版社八年级数学上册内容的历次测试数据进行分析(见表1),发现《一次函数》一章在整册书的测试得分率、及格率、优分率偏低,说明学生掌握较差,可能存在教学问题或学生学习问题,而且区分度较高,说明两极分化较为严重。

同时社群教师发现这正是他们在教学实践中碰到的难以向学生传授的问题,也是初中数学三年教学难点。

因此决定以函数问题为主线组织研究,这里体现了问题集中、社群认同的特征。

第二步:协作共享。

在问题创生之后,需要制定具体教学内容的优化协作研究。

为此确定学期研究主题内容是核心概念“函数”、数学思想“对应”和函数应用教学,同时研讨华东师大版和人教版两种教材中在这些专题中处理的异同,探索在人教版中如何处理更能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研究过程主要是通过《一次函数的应用》和《函数与变量》的课例研讨以及对《一次函数》一章的处理的网络教研形式来开展研究(见表2)。

在社群人员独立研究和相互交流的基础上,主动承担实地课例实践,真实反应了教学存在的问题,教研员组织全区数学教师针对开展的专题进行面对面的问题研讨,从而形成一些基本观点社群共享。

第三步:融合广延。

通过网络教研④延续探索,使社群教师的局部研究观点,在广泛讨论的基础上得到集思广益,逐步形成更能提高教学有效性的成果,拓展了问题研究的深度。

而社群教师的研究成果也得以展示,如全文骊老师的文章《对“变量与函数(函数第一课时)”的教学思考》在《广州教学研究》中交流。

同时也初步解决一些困扰教师的教学问题。

本案例形成了区域教师实践社群研究的一般过程模型(如图6)。

④见天河部落“紫气东永”网址:/lyd8907/article/632980962752500000/633633372425781250.aspx图6. 区域教师实践社群研究一般过程模型表1:数学学科天河区学科分析表(知识点)人教版八上单元知识点内容及格率优秀率区分度全等三角形0.77 0.68 0.75轴对称0.78 0.57 0.61实数0.53 0.36 0.72一次函数0.46 0.33 0.89整式乘除0.58 0.28 0.73全卷表2:初中数学八年级小团队研究计划(2008-9-10)教育不均衡的主要原因是资源配置问题,包括办学条件、经费投入及师资水平。

随着相关政策的出台,教育的投入不断加大,办学条件不断改善,质量的均衡最终将成为教育均衡的难点。

显然,教师的发展将对质量均衡直接起作用。

基于网络的教师实践社群建设如同调色盘中的不同颜色,正是它们的分工与调合,不断促进教师的发展,从而走出一条实现教育均衡的道路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