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级医院评审》介入评审标准

合集下载

《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 详细

《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 详细

7-1医院运行基本监测指标7-1-1资源配置1.实际开放床位、重症医学科实际开放床位、急诊留观实际开放床位2.全院员工总数、卫生技术人员数(医师数、护理人员数、医技人数)3.医院医用建筑面积7-1-2工作负荷1.年门诊人次、健康体检人次、年急诊人次、留观人次2.年住院患者入院、出院例数,出院患者实际占用总床日3.年住院手术例数、年门诊手术例数7-1-3治疗质量1.手术冰冻与石蜡诊断符合例数2.恶性肿瘤手术前诊断与术后病理诊断符合例数3.住院患者死亡与自动出院例数4.住院手术例数、死亡例数5.住院危重抢救例数、死亡例数6.急诊科危重抢救例数、死亡例数7.新生儿患者住院死亡率7-1-4工作效率1.出院患者平均住院日2.平均每张床位工作日3.床位使用率(%)4.床位周转次数7-1-5患者负担1.每门诊人次费用(元),其中药费(元)2.每住院人次费用(元),其中药费(元)7-1-6资产运营1.流动比率、速动比率2.医疗收入/百元固定资产3.业务支出/百元业务收入4.资产负债率5.固定资产总值6.医疗收入中药品收入、医用材料收入比率7-1-7科研成果(评审前五年)1.国内论文数ISSN、国内论文数及被引用数次(以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发布信息为准)、SCI收录论文数/每百张开放床位2.承担与完成国家、省级科研课题数/每百张开放床位3.获得国家、省级科研基金额度/每百张开放床位7-2住院患者医疗质量与安全监测指标7-2-1住院重点疾病总例数、死亡例数、2周与1月内再住院例数、平均住院日与平均住院费用有以下十八种重点疾病及ICD10编码1.急性心肌梗死主要诊断ICD10:I21-I22编码为急性心肌梗死的非产妇出院患者,排除编码为心脏手术的患者2.充血性心力衰竭第二诊断ICD10:I50编码为心源性心力衰竭的非产妇出院患者,不包括非心源性的心力衰竭和各种疾病的终末情况,并除外心功能Ⅱ级3.脑出血和脑梗死主要诊断ICD10:I60-I63编码为脑出血、脑梗死的非产妇出院患者,排除编码为颅脑手术/操作的患者4.创伤性颅脑损伤主要诊断ICD10:S06编码为创伤性颅脑损伤的非产妇出院患者5.消化道出血(无并发症)主要诊断ICD10:K25-K28伴有.0-.2,.4-.6亚目编码,K29.0,K92.2为消化道出血(无并发症)的非产妇出院患者6.累及身体多个部位的损伤主要诊断编码为ICD10:T00-T07累及身体多个部位的损伤的非产妇出院患者7.细菌性肺炎(成人、无并发症)主要诊断ICD10: J10.0,J11.0,J12-J18(不包括J17*)编码为细菌性肺炎(成人、无并发症)的非产妇出院患者8.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主要诊断编码ICD10: J44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所有非产妇、非创伤的出院患者9.糖尿病伴短期与长期并发症(1)主要诊断ICD10: E10-E14编码为糖尿病短期并发症(酮症酸中毒、高渗透压、昏迷)(2)主要诊断ICD10: E10-E14编码为糖尿病长期并发症(肾脏、眼睛、神经、循环或其他未特指并发症)的所有非产妇/非新生儿出院患者(3)主要诊断ICD10: E10-E14任何手术/操作ICD9-CM-3编码为下肢截肢且任意诊断编码为糖尿病的非产妇出院患者(4)主要诊断ICD10: E10-E14编码为未控制血糖的糖尿病,无短期或长期合并症的非产妇出院患者10.结节性甲状腺肿主要诊断ICD10: E04编码为结节性甲状腺肿的所有非产妇/非新生儿出院患者11.急性阑尾炎伴弥漫性腹膜炎及脓肿主要诊断ICD10: K35.0,K35.1编码为急性阑尾炎伴弥漫性腹膜炎及脓肿的所有非产妇/非新生儿出院患者12.前列腺增生主要诊断ICD10: N40编码为前列腺增生的所有非产妇/非新生儿出院患者13.肾衰竭主要诊断ICD10: N17-N19编码为肾衰竭的所有非产妇/非新生儿出院患者14.败血症(成人)主要诊断ICD10: A40-A41编码为败血症(成人)的所有非产妇/非新生儿出院患者15.高血压病(成人)主要诊断ICD10编码为I10-I15高血压病(成人)的所有非产妇/非新生儿出院患者,排除编码为心脏手术/操作的患者及诊断为Ⅰ~Ⅳ期肾疾病且有血液透析准备(透析通路手术)操作的患者16.急性胰腺炎主要诊断ICD10: K85编码为急性胰腺炎的所有非产妇/非新生儿出院患者17.恶性肿瘤术后化疗主要诊断ICD10: Z51.101编码出院患者18.恶性肿瘤维持性化学治疗主要诊断ICD10: Z51.201、Z51.103编码出院患者7-2-2住院重点手术总例数、死亡例数、术后非预期再手术例数、平均住院日与平均住院费用1.髋、膝关节置换术手术/操作编码为ICD-9-CM-3:81.51-55髋、膝关节置换术的所有出院患者2.椎板切除术或脊柱融合相关手术手术/操作为ICD-9-CM-3编码为03.01、02、09,80.50、51、59,81.00、01-08,81.30、31-39,81.62-66,84.60、61-69,03.0、03.1-2、03.4-7椎板切除术或脊柱融合术等相关手术的所有出院患者3.胰腺切除手术手术/操作编码为ICD-9-CM-3:52.6或52.7的出院患者4.食管切除手术手术/操作ICD9-CM-3编码中有42.4,42.40-42.42,42.5,42.51-42.56,42.58-42.59或42.6,42.61-42.69或主诊断编码为所选择的编码且手术/操作编码为43.99的出院患者5.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手术/操作ICD9-CM-3编码中有ICD9-CM-3:51.23、24任何诊断为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患者6.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手术/操作ICD9-CM-3编码中有36.1的出院患者7.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手术/操作ICD9-CM-3编码为0066,36.01,36.02或36.05,36.06,36.07的出院患者8.颅、脑手术手术/操作ICD9-CM-3编码为01.02-06,02.0、02.1-的颅、脑手术的出院患者9.子宫切除术手术/操作编码为ICD9-CM-3:68.4-68.7子宫切除术的所有女性出院患者10.剖宫产手术/操作编码为ICD9-CM-3:74.0,74.1,74.2,74.4,74.99确定为剖宫产的出院患者11.阴道分娩手术/ 操作编码为确定为ICD-9-CM-3:72,73.0-73.2,73.4-73.9(伴ICD10:Z37)阴道分娩的出院患者12.乳腺手术手术/操作编码为确定为ICD9-CM-3:85.4的出院患者13.肺切除术手术/操作编码为确定为ICD9-CM-3:32.4、32.5的出院患者14.胃切除术手术/操作编码为确定为ICD9-CM-3:43.5-43.9的出院患者15.直肠切除术手术/操作编码为确定为ICD9-CM-3:48.4-48.6的出院患者16.肾与前列腺相关手术手术/操作编码为确定为ICD9-CM-3:55.4-6,60.3-5前列腺手术的出院患者17.血管内修补术手术/操作ICD9-CM-3编码中有38.34,38.44,38.64或39.71-74血管内修补术的出院患者18.恶性肿瘤手术是指主要诊断ICD10 C00-C97,伴手术/操作ICD.9-CM-3“某器官全切除术”、或大部分(或部分)切除术者18.1 甲状腺癌联合根治术 ICD9-CM-3: 06.2-06.518.2 喉癌联合根治术 ICD9-CM-3: 30.418.3 肺叶切除术 ICD9-CM-3: 32.4 002 ,全肺切除术 ICD9-CM-3: 32.5,胸腔镜肺癌切除术18.4 食管部分切除、食管胃弓上吻合术 ICD9-CM-3: 42.5 ,食管部分切除、食管胃弓下吻合术 ICD9-CM-3: 42.5 18.5胃远端切除术ICD9-CM-3:43.6、43.7;胃近端切除术ICD9-CM-3:43.5;全胃切除术ICD9-CM-3:43.99;根治性全胃切除术ICD9-CM-3: 43.9918.6肝叶切除术ICD9-CM-3:50.301;半肝切除术CM-3:50.302;肝段切除术CM-3:50.2203;肝肿物不规则切除术(部分切除术)CM-3: 50.2 20118.7左半结肠切除术CM-3:45.27501;右半结肠切除术CM-3:45.27301;直肠前切除术CM-3:48.6301;腹会阴直肠切除术CM-3: 48.5 01 ;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手术18.8 惠普尔氏术(根治性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ICD9-CM-3: 52.7 ; 胰体尾切除术 ICD9-CM-3: 52.5 90218.9 乳腺癌改良根治术 ICD9-CM-3: 85.4 ; 乳腺癌保留乳房术 ICD9-CM-3: 85.2 10318.10 肾癌根治术 ICD9-CM-3: 55.5; 肾肿瘤保留肾单位手术 ICD9-CM-3: 55.318.11 前列腺癌根治术 ICD9-CM-3: 60.518.12 根治性膀胱切除术18.13 双侧输卵管-卵癌切除术ICD9-CM-3: 65.618.14 全子宫切除术ICD9-CM-3: 68.418.15 盆腔淋巴结清扫术ICD9-CM-3: 40.597-2-3麻醉1.麻醉总例数/季/年(含:全身麻醉例数/季/年、体外循环例数/季/年、脊髓麻醉例数/季/年、其他类麻醉例数/季/年)2.由麻醉医师实施镇痛治疗例数/季/年(含:门诊患者例数/季/年、住院患者例数/季/年、手术后镇痛/季/年)3.由麻醉医师实施心肺复苏治疗例数/季/年 ;复苏成功例数/季/年4.麻醉复苏(Steward苏醒评分)管理例数/季/年: 进入麻醉复苏室例数/季/年、离室时Steward评分≥4分例数/季/年5.麻醉非预期的相关事件例数/年: 麻醉中发生未预期的意识障碍例数/季/年、麻醉中出现氧饱和度重度降低例数/季/年、全身麻醉结束时使用催醒药物例数/季/年、麻醉中因误咽误吸引发呼吸道梗阻例数/季/年、麻醉意外死亡例数/季/年、其他非预期的相关事件例数/季/年6.麻醉分级(ASA病情分级)管理例数/季/年:(1)ASA-Ⅰ级例数/季/年、术后死亡例数/季/年;(2)ASA-Ⅱ级例数/季/年、术后死亡例数/季/年;(3)ASA-Ⅲ级例数/季/年、术后死亡例数/季/年;(4)ASA-Ⅳ级例数/季/年、术后死亡例数/季/年;(5)ASA-Ⅴ级例数/季/年、术后死亡例数/季/年7-2-4手术并发症与患者安全指标1.住院患者压疮发生率及严重程度:(1)患者入院前已有压疮 (季度),包括:一级、二级、三级、四级,自家庭入住时、自养老院入住时、自其他医院转入时、自其他来源入住时有压疮的病人;(2)住院期间发生压疮(季度),包括:一级、二级、三级、四级例数;(3)住院期间压疮发生率(季度),包括发生在骶尾椎骨、坐骨、股骨粗隆、跟骨、足踝、肩胛骨、枕骨处压疮发生率以及同一次住院期间多处压疮发生率2.医院内跌倒/坠床发生率及伤害严重程度:(1)住院患者的跌倒与不同原因的发生率,包括:因患者健康状况、因治疗、药物和(或)麻醉反应、因环境中危险因子等其他因素而造成跌倒比率;(2)跌倒造成伤害程度分级比例,包括:1级、2级、3级、二次及二次以上发生跌倒比率3.择期手术后并发症(肺栓塞、深静脉血栓、败血症、出血或血肿、伤口裂开、猝死、呼吸衰竭、骨折、生理/代谢紊乱、肺部感染、人工气道意外脱出)发生率4.产伤发生率5.因用药错误导致患者死亡发生率6.输血/输液反应发生率7.手术过程中异物遗留发生率8.医源性气胸发生率9.医源性意外穿刺伤或撕裂伤发生率7-3单病种质量指标7-3-1急性心肌梗死AMI(ICD10 I21.0-I21.3,I21.4,I21.9)7-3-2急性心力衰竭(ICD10 I05-I09,I11-I13,I20-I25,伴I50)7-3-3社区获得性肺炎CAP--住院、成人(ICD10 J13- J15,J18.1)7-3-4脑梗死STK(ICD10 I63)7-3-5髋关节置换术(ICD9-CM-3 81.51-52)、膝关节置换术(ICD9-CM-3 81.54)7-3-6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ICD9-CM-3 36.1)7-3-7围术期预防感染(PIP) 指标,包括:手术前预防性抗菌药物选用符合规范要求、预防性抗菌药物在手术前一小时内使用、手术超过三小时或失血量大于1500Ml,术中可给予第二剂、择期手术在结束后24、48、72小时内停止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的时间、手术野皮肤准备与手术切口愈合例数;适合该项指标的手术种类有:(1)单侧甲状腺叶切除术ICD9-CM-3:06.2。

三级医院评审标准

三级医院评审标准

三级医院评审标准一、背景介绍三级医院是医疗机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服务范围、技术水平和设施设备应当处于较高水平。

为了保障患者的权益,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三级医院需要进行定期的评审和监管。

本文将探讨三级医院评审的标准和要求。

二、评审标准1. 医疗技术水平评审三级医院时,需要对其医疗技术水平进行综合评估。

包括医疗设备的先进程度、医生和护士的专业水平、手术成功率等方面。

医院应当配备先进的医疗设备,并有一支专业的医疗团队来保障医疗服务的质量。

2. 医疗服务质量医疗服务质量是评审三级医院的重要标准之一。

医院应当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包括患者就诊体验、医疗诊疗流程、医疗纪录管理等方面。

医院应当注重职业道德和患者权益保障,确保医疗服务的公平、公正和透明。

3. 设施与环境评审三级医院时,需要考察医院的硬件设施和环境条件。

医院应当建有良好的医疗设施,如手术室、重症监护室等,并保持洁净、整洁的环境。

医院的卫生安全措施应当得到合理落实,以确保患者和医护人员的健康与安全。

4. 管理与运营三级医院的管理与运营也是评审的重点之一。

医院应当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和规范的运营流程,确保医疗服务的有序进行。

医院应当定期进行内部审核和评估,以不断优化医疗服务质量和提升医院管理水平。

三、总结三级医院评审标准是保障医疗服务质量和医疗安全的重要手段。

正确执行评审标准,能够有效提高医院的整体水平,为患者提供更加优质的医疗服务。

希望各医疗机构认真履行评审标准,不断提升自身实力,为人民群众的健康保驾护航。

三级医院评审标准

三级医院评审标准

重 点 专 科
考 核 内 容 1、肺功能检查:①残气测定②弥散测定 2、下呼吸道感染的正确诊断(病源学和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 3、弥漫性肺疾病的鉴别诊断 4、支气管肺癌的诊断及正确内科治疗 5、纤维支气管镜介入诊治 6、胸膜活检的应用 7、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诊治 8、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 9、重症呼吸衰竭的诊治 1、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技术 2、设呼吸监护室(RCU) 3、支气管肺泡灌洗术和灌洗液细胞学检查 4、各种重症呼吸衰竭的诊治(包括多种机械通气模式) 5、肺血栓栓塞的诊治(包括检查、血流灌注、通气扫描、抗凝及溶栓治疗等) 6、间质性疾病的诊治 7、气道高反应性测定 8、张力性气胸及各种气胸的处理 9、支气管动脉插管诊疗技术(PAI)
重 点 专 科
一般专科:开展 个,部分开展 个,示开展 个,部分开展 个,示开展 重点专科::开展 未列入考核内容,但水平相当的项目请列出:
二、呼吸内科
一 般 专 科
□一般专科
□重点专科(每年开展例数少于10例的,请注明例数) 重点专科(每年开展例数少于10例的,请注明例数) 10例的
开展 1、□ 2、□ 3、□ 4、□ 5、□ 6、□ 7、□ 8、□ 9、□ 1、□ 2、□ 3、□ 4、□ 5、□ 6、□ 7、□ 8、□ 9、□ 部分开展 □ □ □ □ □ □ □ □ □ □ □ □ □ □ □ □ □ □ 未开展 □ □ □ □ □ □ □ □ □ □ □ □ □ □ □ □ □ □
1、顽固性心律失常的诊治(Holter、食道调搏) 2、心源性休克 3、心脏监护(CCU) 4、急性大面积心肌梗死的抢救 5、心脏亚极量负荷试验(踏车运动试验、活动平板试验) 6、右心导管检查及造影 1、顽固性心律失常的诊治(标准的心内电生理检查) 2、CCU(血液动力学监测:动态血压、腔内压测定) 3、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气囊扩张)+支架植入术 4、冠状动脉造影术 5、左心导管检查及造影 6、二尖气囊护扩张术()可选取 7、核素心肌显像 8、右心导管检查及造影 9、埋藏式永久起搏 个 个一、心血管内科考 一来自般 专 科 核□一般专科

《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实施细则(2011年版)临床科室部》

《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实施细则(2011年版)临床科室部》

《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实施细则(2011 年版)临床科室部》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实施细则临床科室部分(仅供参考)(2011 年版)二0 一一年十二月概述为全面推进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积极稳妥推进公立医院改革,逐步建立我国医院评审评价体系,促进医疗机构加强自身建设和管理,不断提高医疗质量,保证医疗安全,改善医疗服务,更好地履行社会职责和义务,提高医疗行业整体服务水平与服务能力,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的医疗服务需求,在总结我国第一周期医院评审和医院管理年活动等工作经验的基础上,我部印发了《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2011 年版)》(卫医管发〔2011〕33号)为增强评审标准的操作性,指导医院加强日常管理与持续质量改进,为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加强行业监管与评审工作提供依据,制定本细则。

一、本细则适用范围《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实施细则(2011 年版)》适用于三级综合性公立医院,其余各级各类医院可参照使用。

本细则共设置7 章73 节378 条标准与监测指标。

第一章至第六章共67 节342 条636 款标准,用于对三级综合医院实地评审,并作为医院自我评价与改进之用; 在本说明的各章节中带“ ?”为“核心条款”,共48 项。

第七章共 6 节36 条监测指标,用于对三级综合医院的医院运行、医疗质量与安全指标的监测与追踪评价二、细则的项目分类II(一)基本标准适用于所有三级综合医院。

(二)核心条款为保持医院的医疗质量与患者安全,对那些最基本、最常用、最易做到、必须做好的标准条款,且若未达到合格以上要求,势必影响医疗安全与患者权益的标准,列为“核心条款”,带有?标志。

(三)可选项目主要是指可能由于区域卫生规划与医院功能任务的限制,或是由政府特别控制,需要审批,而不能由医院自行决定即可开展的项目。

1 第一章至第六章各章节的条款分布表章节款核心条款,?, 条第一章坚持医院公益性 6 31 33 4第二章医院服务8 33 38 5第三章患者安全10 25 26 4第四章医疗质量安全管理与持续改进27 163 379 27第五章护理管理与质量持续改进 5 30 53 2第六章医院管理11 60 107 6合计67 342 636 48三、评审表述方式(一)评审采用 A 、B、C、D、E 五档表述方式。

《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实施细则》量化指标

《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实施细则》量化指标

《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实施细则》量化指标一、大于等于类指标(一)医院设置、功能和任务符合区域卫生规划和医疗机构设置规划的定位和要求1.医院符合卫生行政部门规定三级医院设置标准,获得批准等级至少正式执业时间≥3年以上。

2.卫生技术人员与开放床位之比应≥1.15∶1。

3.病房护士与开放床位之比应≥0.4∶1。

4.在岗护士占卫生技术人员总数≥50%。

5.全院工程技术人员占全院技术人员总数的比例≥1%。

6.医技科室主任具有正高职称>70%。

7.主要承担急危重症和疑难疾病的诊疗。

医学影像与介入诊疗部门可提供24小时急诊诊疗服务。

【B】符合“C”,并重症医学科统一管理全院重症医学床位,重症医学床位占医院总床位的5%~8%,符合重症收治标准的患者≥80%。

【A】符合“B”,并重症医学科床位占医院总床位≥8%,符合重症收治标准的患者≥90%。

二、承担公立医院与基层医疗机构对口协作等政府指令性任务1.承担政府分配的为社区、农村培养人才的指令性任务,制订相关的制度、培训方案,并有具体措施予以保障。

【C】到农村服务医师人数占符合晋升条件人数比例≥60%。

【B】到农村服务医师人数占符合晋升条件人数比例≥70%。

【A】到农村服务医师人数占符合晋升条件人数比例≥90%。

2.开展全员应急培训和演练,提高各级、各类人员的应急素质和医院的整体应急能力。

各科室、部门每年组织系统的防灾训练次数≥1次。

应急预案与流程的员工知晓率达到100%。

三、临床医学教育及科研成果推广1.继续医学教育学分完成率≥90%。

2..每年承担省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5个。

3.继续医学教育学分完成率≥95%。

4.每年承担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5个。

5.医院配套经费到位率≥80%(以年终财务报表数据为准)。

6.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获得院内外研究经费,并取得研究成果。

医院配套经费到位率≥90%(以年终财务报表数据为准)。

7.依法取得相关资质,并按药物临床试验管理规范(GCP)要求开展临床试验。

三级医院评审规范标准

三级医院评审规范标准

/*《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一、医院功能与任务(50 分 )( 一 )医疗服务 (20 分 ) 能供给全面连续的医疗护理、预防保健和痊愈医疗服务。

1、在高质量综合性医疗服务的基础上,供给高水平的专科服务。

肩负紧急重症和疑难病诊治任务,展开双向转诊。

2、有足够的医疗服务辐射能力,年出院病人中应有必定比率来自医院所在地之外的地域或省。

3、按国家相关规定,参加当地急诊医疗网,在卫生行政部门领导下,能配合急救中心快速做出应急反响,肩负灾祸事故的紧急营救任务,并能接受成批伤病员进行院内急救。

4、展开心理卫生、遗传搜寻门诊服务和支持、指导社区医疗、护理、痊愈医疗服务。

( 二 )教课科研(15 分 )1、肩负高等医学院的临床教课和实习,能培育高级临床医学人材。

并肩负二级医院技术骨干的临床专业深造任务。

2、肩负国家、省(自治区 ,直辖市 )科研课题。

( 三 )业务技术指导(10分 )执行对下级医疗机构技术指导是医院的职责和义务,成立常常性技术指导与合作关系,帮助展开新技术、新项目,解决疑难问题,培育卫生技术和管理人材。

达成当地卫生行政部门的卫生或支农工作。

( 四 ) 预防保健(5 分 )1、展开健康教育。

2、肩负当地卫生行政部门交办的预防保健,主要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 )的临床流行病学检查和防治工作。

3、参加城市初级卫生保健工作。

二科室设置(30分 )高医院科室设置应与其功能、任务和规模相适应。

职能科室的设置应切合精简、效的原则,适应管理工作的需要。

业务科室应在《医疗机构设置规划》的指导下和整体发展的基础上,增强专科建设,部分一级科室推行二级分科,突出专科优势。

(一)临床科室(20分)1、一级专业科室,应切合《医疗机构基本标准》及当地<</font>医疗设置规划>的规定。

2、二级专业科室内科 :应起码设7 个科室,以下科室为必设科室:心血管、消化、呼吸、血液、神经内科、肾内、内分泌专业科室。

三级医院介入诊疗科科护理质量评价标准

三级医院介入诊疗科科护理质量评价标准
14.常备药品做到分类放置、定期检查,无过期失效现象。
(3分)
15.各类气体定位置、分类放置,标识醒目,使用管理规范。
(3分)
医院
感染
管理
1.严格落实医院感染管理相关制度(2分)
2.医护人员进入介入手术室必须更衣、换鞋、戴口罩 帽 子。(3分)
3.严格限制参观人数,防止交叉感染(手术间<30ms参 观人数一次不超过3人)。(3分)
(1)准确识别患者,实施正确的治疗和护理;
(2)手术安全防护措施到位,正确使用约束带,以防 止发生坠床等意外事件;护理人员全程陪护;
(3)患者的敏感器官和组织有防护。
&科室应备有辐射防护用品,固定位置存放,定期消毒; 工作人员职业健康防护符合规范;(4分)
(1)有放射防护管理制度,落实到位;
(2)工作人员按照有关规定佩戴个人剂量计;
人力
资源
1.明确护理各级人员的资质及岗位技术能力要求。(2分)
2.护理人员知晓介入手术室工作制度和岗位职责,掌握介 入手术相关理论知识及操作技能。(2分)
3.护理人员必须经过介入治疗专业技术培训,考试合格后 方可上岗。(2分)
4.有介入手术室护理人员培训方案和培养计划。(2分)
5.严格执行培训计划,有培训效果的追踪和评价机制,根 据培训结果,持续改进培训工作。(2分)
5.及时、准确执行医嘱:执行口头医嘱时,护士必须复诵 一遍,核对无误后方可执行,并做好记录。(3分)
6.术中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生命体征及心电图的变化、 穿刺肢体的温度及足背动脉搏动情况、面部的皮肤有无 潮红、丘疹等)如有异常及时报告医师,及时处理。(6分)
7.患者安全措施落实到位:(6分)
50分
现场查看 查阅资料 随机考核

卫生部《三甲医院评审标准》

卫生部《三甲医院评审标准》

卫生部关于印发《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2011年版)》的通知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2011-04-22--------------------------------------------------------------------------------卫医管发〔2011〕3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为全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积极稳妥推进公立医院改革,逐步健全我国医院评审评价体系,促进医疗机构加强自身建设和管理,不断提高医疗质量,保证医疗安全,改善医疗服务,更好地履行社会职责和义务,提高医疗行业整体服务水平和服务能力,在总结我国医院评审评价和医院管理年活动等工作经验的基础上,我部组织制定了《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标准(2011年版)》)。

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标准(2011年版)》是各地开展三级医院等级评审工作的主要依据。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可根据当前医疗卫生工作重点、医院管理实际和卫生政策导向,结合本地特点,遵循“标准只升不降,内容只增不减”的原则,对《标准(2011年版)》进行适当调整,报我部备案后实行。

各地在工作过程中如有问题或建议,请及时联系我部医疗服务监管司。

联系人:卫生部医疗服务监管司陈虎、刘勇联系电话:0传真:0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2011年版)为全面推进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积极稳妥推进公立医院改革,逐步建立我国医院评审评价体系,促进医疗机构加强自身建设和管理,不断提高医疗质量,保证医疗安全,改善医疗服务,更好地履行社会职责和义务,提高医疗行业整体服务水平与服务能力,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的医疗服务需求,在总结我国第一周期医院评审和医院管理年活动等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在关注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的同时,紧紧围绕医改中心任务,结合公立医院改革总体设计,将评价的重点放在改进服务管理、加强护理管理、城乡对口支援、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推进规范诊疗和单病种费用控制等工作落实情况。

三级医院评审标准2023版细则解读

三级医院评审标准2023版细则解读

三级医院评审标准2023版细则解读一、引言近年来,随着社会发展和人民健康意识的提高,医疗服务的需求量不断增加。

为了保障医疗质量和提升医疗水平,进行医院评审成为必要的手段之一。

本文将对2023年版三级医院评审标准的细则进行解读,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评审标准和评审过程。

二、三级医院评审标准2023版概述三级医院评审标准2023版由卫生健康委员会制定,旨在评估三级医院的综合实力和医疗服务质量,促进医院提高医疗技术水平、医疗设备更新、人才培养等方面。

评审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医疗质量管理体系对医疗质量管理体系的要求是评审标准的核心内容之一。

医疗质量管理体系应包括标准化操作流程、病案管理、医疗事件报告和风险管理、医疗纠纷处理等方面。

医院应建立和实施健全的质量管理制度,通过细化的操作规程、培训和考核等方式确保医疗服务的安全和质量。

2. 专业技术人员队伍评审标准对专业技术人员队伍的建设提出了要求。

医院应拥有一支专业的医疗团队,包括具备相应资质和专业技能的医生、护士、技师等。

医院应建立健全的人才培养机制,重视医疗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和学术研究,以提升医疗服务水平。

3. 医疗设备与技术装备医疗设备与技术装备是评审标准的重要考核内容之一。

医院应配备符合标准要求的医疗设备,并确保设备的安全运行和有效使用。

医院还应关注技术装备的更新换代,引进先进的医疗技术和设备,提升医疗服务的水平和效果。

4. 医疗服务规范与特色评审标准对医疗服务规范与特色提出了要求。

医院应按照规范的科研与临床路径进行医疗服务,确保医疗行为合理、科学和规范。

同时,医院应根据自身特点和优势,发展具有特色的医疗服务项目,提供更加个性化和优质的医疗服务。

5. 患者安全与满意度评审标准还对患者安全和满意度提出了考核要求。

医院应加强医疗过程中的风险管控,保障患者的安全。

同时,医院还应注重患者的医疗体验和满意度,提升医疗服务的质量和人文关怀。

三、三级医院评审标准2023版细则解读1. 医疗质量管理体系三级医院评审标准对医疗质量管理体系的要求较为详细,要求医院建立和实施科学的质量管理制度,并明确各项质量管理指标。

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

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

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一、基础设施和场所条件评审标准1.基础设施建设:包括医疗设备、急救设备、监测设备、医用材料等的齐全度和先进程度;2.场所条件:包括病房、手术室、检验室、诊室、急诊室等的布局合理性、通风和排污设施、水电气设施等的安全性和便利性。

二、医疗技术水平评审标准1.医疗团队:包括专家学科结构的合理性、医疗技术力量的强弱、科室之间的协作能力等;2.专科设置:包括各专科的数量、病种覆盖范围和病种治疗水平等;3.医疗技术:包括手术和介入治疗水平、重症救治水平、影像学、实验室检验等技术水平;4.医疗质量管理:包括医疗质控、医院感染控制、药品合理使用等医疗质量管理工作。

三、医疗服务评审标准1.医疗人员素质:包括医生、护士等医疗人员的专业素质、服务意识等;2.医疗服务流程:包括就诊流程、住院流程、出院流程的合理性、规范性和便利性;3.门诊服务:包括门诊就诊效率、门诊医生处方合理性、医患沟通等;4.住院服务:包括住院环境、护理服务、膳食服务等;5.急诊抢救:包括急诊患者的诊断与治疗效率、急救设备的齐全性和应急反应能力等。

四、医疗安全评审标准1.医院安全管理体制:包括内部的责任体系、培训制度和医疗风险管理等;2.医疗事故处理:包括医疗事故的报告与处理机制、医疗事故的赔偿等;3.医疗设施安全:包括医疗设备的维护与保养、药品的储存与配送等;4.医疗质控体系:包括质控指标的设定与评估、医疗质量的监测与改进等。

五、社会责任评审标准1.社会服务:包括医院在社区和偏远地区的服务覆盖情况、医务人员义诊等社会服务;2.慈善活动:包括医院的慈善事业投入和参与度等。

六、综合评审标准对以上各个方面进行综合评价,综合考虑医院的发展水平、科研能力、教学水平、学科建设、科技创新等方面的综合评价。

以上是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的基本内容,通过对各级评审标准的评价和评估,能够全面了解医院的发展情况和水平,为医院的发展提供参考和指导。

三级医院评审标准

三级医院评审标准

三级医院评审标准本标准是三级医院建设和发展的标准,也是其水平和质量的评价依据。

一、科室设置医院科室设置应与其功能、任务、规模相适应。

职能科室的设置应符合精简、高效的原则,适应管理工作的需要。

业务科室应在区域性卫生规划的指导和综合性发展的基础上,加强专科建设,实行二级分科,突出专科优势。

(一)临床科室1.一级专业科室设有急诊科、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中医科、眼科、耳鼻喉科、口腔科、皮肤科、麻醉科、理疗科、康复科或老年病科、肿瘤科、家庭病床科、介入性放射科。

2.二级专业分科(1)内科 :分设消化、循环、呼吸、神经、血液、泌尿、内分泌等专业科室。

(2)外科:分设腹外、心胸外科、神经外科、泌尿外科、骨科、烧伤、整形外科等专业科室。

(3)妇产科:分设妇科、产科、计划生育等专业科室。

(4)儿科:分设新生儿、儿内、儿外等专业科室。

(5)其他:必设ICU病房(室)、CCU病房(室)。

(二)医技科室及其他业务科室应设药剂科、影像诊断科、检验科、核医学科、营养科、病理科、物理诊断科、内窥镜室、手术室、消毒供应室、病案室、统计室、图书室、预防保健科。

(三)重点专科1.全院应有2个以上重点专科。

2.重点专科条件:(1)学科带头人具有主任医师职称;(2)专业水平居国内先进行列;(3)专业人才形成梯队;(4)具有20张以上床位,有开展本专业医疗、教学、科研所需的配套设备(包括设备中心的有关设备)。

二、人员结构医院应配备与其功能相适应的技术力量,卫生技术人员及其他专业技术人员结构必须满足下列要求:1.医师与护士比为1?22.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主治医师:医师比为1?3?5?7,护师以上占护理人员总数?30%。

3.临床营养师以上职称人员?2人。

4.工程技术人员(技师、助理工程师及以上人员)占卫生技术人员总数?1%。

5.各一级科室和重点二级科室主任必须是主任医师,一般二级科室主任应为副主任医师。

医学院校附属医院以及承担国家教学、科研任务的医院,按卫生部1979年《关于综合医院编制》规定,适当增加人员比例。

三级医院评审标准

三级医院评审标准

《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一、医院功能与任务(50分)(一)医疗服务(20分)能提供全面连续的医疗护理、预防保健和康复医疗服务。

1、在高质量综合性医疗服务的基础上,提供高水平的专科服务。

承担危急重症和疑难病诊治任务,开展双向转诊。

2、有足够的医疗服务辐射能力,年出院病人中应有一定比例来自医院所在地以外的地区或省。

3、按国家有关规定,参加当地急诊医疗网,在卫生行政部门领导下,能配合急救中心迅速做出应急反应,承担灾害事故的紧急救援任务,并能接受成批伤病员进行院内急救。

4、开展心理卫生、遗传找寻门诊服务和支持、指导社区医疗、护理、康复医疗服务。

(二)教学科研(15分)1、承担高等医学院的临床教学和实习,能培养高级临床医学人才。

并承担二级医院技术骨干的临床专业进修任务。

2、承担国家、省(自治区,直辖市)科研课题。

(三)业务技术指导(10分)履行对下级医疗机构技术指导是医院的职责和义务,建立经常性技术指导与合作关系,帮助开展新技术、新项目,解决疑难问题,培养卫生技术和管理人才。

完成当地卫生行政部门的卫生或支农工作。

(四)预防保健(5分)1、开展健康教育。

2、承担当地卫生行政部门交办的预防保健,主要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的临床流行病学调查和防治工作。

3、参与城市初级卫生保健工作。

二科室设置(30分)医院科室设置应与其功能、任务和规模相适应。

职能科室的设置应符合精简、高效的原则,适应管理工作的需要。

业务科室应在《医疗机构设置规划》的指导下和整体发展的基础上,加强专科建设,部分一级科室实行二级分科,突出专科优势。

(一)临床科室(20分)1、一级专业科室,应符合《医疗机构基本标准》及当地<</font>医疗设置规划>的规定。

2、二级专业科室内科:应至少设7个科室,下列科室为必设科室:心血管、消化、呼吸、血液、神经内科、肾内、内分泌专业科室。

外科:应设普外、心胸外科、神经外科、泌尿外科、骨科等专业科室。

三级医院评审介入评审标准

三级医院评审介入评审标准

三级医院评审介入评审标准第一篇范文:合同编号:XXXXXXXXXXXX甲方:__________(医院名称)地址:__________联系人:__________联系电话:__________乙方:__________(评审机构名称)地址:__________联系人:__________联系电话:__________鉴于甲方为提升医疗服务质量,自愿接受乙方按照三级医院评审介入评审标准进行评审,双方经充分协商,达成如下协议:一、评审内容1.甲方同意按照乙方的评审标准,全面评估医院的管理水平、医疗质量、技术水平、服务流程等方面。

2.乙方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院等级划分标准》等相关规定,对甲方进行现场评审。

二、评审时间1.双方同意在____年__月__日前完成评审工作。

2.乙方根据评审工作计划,提前通知甲方具体评审时间。

三、评审费用1.甲方应支付给乙方的评审费用为人民币____元整(大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元整)。

2.乙方收取评审费用后,向甲方提供正式发票。

四、保密条款1.双方在合同执行过程中获取的对方商业秘密、技术秘密和个人信息,应予以严格保密。

2.未经对方同意,不得向第三方披露合同内容及其它相关信息。

五、违约责任1.甲方未按照约定时间支付评审费用的,应向乙方支付违约金,违约金为评审费用的__%。

2.乙方未按照约定时间完成评审工作的,应向甲方支付违约金,违约金为评审费用的__%。

六、争议解决1.双方在履行合同过程中发生的争议,应首先通过友好协商解决;协商不成的,可以向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起诉。

七、其他条款1.本合同自双方签字(或盖章)之日起生效,有效期为____年。

2.本合同一式两份,甲乙双方各执一份,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甲方(盖章):__________ 乙方(盖章):__________代表(签名):__________ 代表(签名):__________日期:____年__月__日日期:____年__月__日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院等级划分标准》2.三级医院评审介入评审方案3.评审费用支付凭证第二篇范文:第三方主体+甲方权益主导甲方:__________(医院名称)地址:__________联系人:__________联系电话:__________第三方:__________(第三方评审机构名称)地址:__________联系人:__________联系电话:__________乙方:__________(评审机构名称)地址:__________联系人:__________联系电话:__________鉴于甲方为提升医疗服务质量,自愿接受乙方和第三方按照三级医院评审介入评审标准进行评审,甲方作为合同主体,自愿引入第三方主体增强评审的客观性和权威性,双方经充分协商,达成如下协议:一、第三方主体职责1.第三方主体负责协助甲方进行评审准备工作,包括但不限于提供评审标准、培训甲方人员等。

三级医院评审标准2024版细则

三级医院评审标准2024版细则

三级医院评审标准2024版细则三级医院评审标准是指对医疗机构进行评价和审核的指导性文件,旨在确保医疗机构的服务质量和安全水平,保障患者的切身利益。

2024版的三级医院评审标准主要是在原有标准的基础上进行了一些修订和完善,以适应当前医疗环境和需求。

一、机构设置与管理1.院长办公室:院长办公室应建立健全机构内部各个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做好决策、组织、协调和监督等工作。

2.组织架构:医疗机构应根据本地区医疗资源和服务需求进行合理的组织架构设计,并建立起严格的岗位职责和权限制度。

3.人员管理:医疗机构应建立健全人员管理制度,确保医护人员能够按照规定的程序进行招聘、聘任与考核。

二、基础设施与设备1.医疗设备:医疗机构应配置适当的医疗设备,且设备应经过检测、校准和维护,以确保其技术性能和安全性能符合要求。

2.资源配置与更新:医疗机构应合理配置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做好设备的更新与维护工作,确保设备的可靠性和持续性。

三、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1.质量管理体系:医疗机构应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包括规范的操作程序、质量风险评估与控制,以及不断改进质量的机制等。

2.感染控制:医疗机构应建立健全感染控制制度,加强手卫生和环境卫生管理,定期开展感染监测与评价工作。

3.医疗安全管理:医疗机构应建立完善的医疗安全管理制度,加强药品、器械和电子医疗信息系统的管理和监控,保障患者的安全。

四、医疗服务与管理1.诊疗服务:医疗机构应提供规范、高效、安全的诊疗服务,包括初诊、复诊、疾病诊断与治疗等各个环节。

2.护理服务:医疗机构应建立完善的护理服务体系,提供病人全程的护理服务,并加强护理质量的评价和提升。

3.医患沟通与医务人员文明礼貌服务:医疗机构应加强医患沟通和医务人员文明礼貌服务的培训,提高医患关系的亲和力和沟通能力。

五、学科建设和科研创新1.学科建设:医疗机构应优化学科布局,完善学科发展规划和学科带头人选拔机制,提升学科建设的水平和质量。

《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详细)

《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详细)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1.国内论文数ISSN、国内论文数及被引用数次(以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发布信息为准)、SCI收录论文数/每百张开放床位
2.承担与完成国家、省级科研课题数/每百张开放床位 3.获得国家、省级科研基金额度/每百张开放床位 7-2住院患者医疗质量与安全监测指标 7-2-1住院重点疾病总例数、死亡例数、2周与1月内再住院例数、平均住院日与平均住院费用 有以下十八种重点疾病及ICD10编码 1.急性心肌梗死 主要诊断ICD10:I21-I22编码为急性心肌梗死的非产妇出院患者,排除编码为心脏手术的患者 2.充血性心力衰竭 第二诊断ICD10:I50编码为心源性心力衰竭的非产妇出院患者,不包括非心源性的心力衰竭和各种 疾病的终末情况,并除外心功能Ⅱ级
3.脑出血和脑梗死 主要诊断ICD10:I60-I63编码为脑出血、脑梗死的非产妇出院患者,排除编码为颅脑手术/操作的患 者 4.创伤性颅脑损伤 主要诊断ICD10:S06编码为创伤性颅脑损伤的非产妇出院患者
5.消化道出血(无并发症) 主要诊断ICD10:K25-K28伴有.0-.2,.4-.6亚目编码,K29.0,K92.2为消化道出 血(无并发症)的非产妇出院患者 6.累及身体多个部位的损伤 主要诊断编码为ICD10:T00-T07累及身体多个部位的损伤的非产妇出院患者
7-1-5患者负担 1.每门诊人次费用(元),其中药费(元) 2.每住院人次费用(元),其中药费(元) 7-1-6资产运营 1.流动比率、速动比率 2.医疗收入/百元固定资产 3.业务支出/百元业务收入 4.资产负债率 5.固定资产总值 6.医疗收入中药品收入、医用材料收入比率 7-1-7科研成果(评审前五年)
15.高血压病(成人) 主要诊断ICD10编码为I10-I15高血压病(成人)的所有非产妇/非新生儿出院患者,排除编码为心 脏手术/操作的患者及诊断为Ⅰ~Ⅳ期肾疾病且有血液透析准备(透析通路手术)操作的患者 16.急性胰腺炎 主要诊断ICD10: K85编码为急性胰腺炎的所有非产妇/非新生儿出院患者 17.恶性肿瘤术后化疗 主要诊断ICD10: Z51.101编码出院患者 18.恶性肿瘤维持性化学治疗 主要诊断ICD10: Z51.201、Z51.103编码出院患者 7-2-2住院重点手术总例数、死亡例数、术后非预期再手术例数、平均住院日与平均住院费用 1.髋、膝关节置换术 手术/操作编码为ICD-9-CM-3:81.51-55髋、膝关节置换术的所有出院患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配备800mA,120KV以上并具有电动操 作功能、数字减影功能和“路途”功能,影像质 量和放射防护条件良好的血管造影机及高压注 射器。
2.有磁共振(MRI)、计算机X线断层摄影 (C T)、多普勒超声设备及相配套的专业诊断队伍。3.有设备使用及维护技术人员,有保证影像诊 断质量的相关措施,并落实。
4.患者的敏感器官和组织有防护。
5.定期对相关人员防护进行培训,组织应急演 练,并有考核。
6.定期组织对放射诊疗工作场所、设备和人员 进行放射防护检测、监测和检查。
7.定期对相关人员进行健康检查,有健康档案。
1、提供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放射防护评价报告;
2、提供放射诊疗和放射防护管理制度;
3、现场检查放射诊疗工作人员按照有关规定佩戴个人剂量计和 患者敏感器官防护情况;
持续改进有成效,环境、设施及人员操作等达到院内感染管理规 定。
4.21.4有介入诊疗器材登记制度,器材来源可追溯。介入诊疗器 材使用符合规范。
4.21.4.1有介入诊疗器材 购入、使用登记制 度,保证器材来源 可追溯。
【C】
1.有介入诊疗器材购入、使用登记制度,保证 器材来源可追溯。
(1)每一例介入诊疗器材使用者的病历中均有 器材使用的识别标志的记录。
【B】符合“C”,并
1.有多部门联合监督管理机制,职责明确,并
能定期开展联合检查。
检查多部门(医疗、设备、院感等)联合监督管理、定期联合检
查记录,对发现问题和缺陷有总结、分析及整改措施。
2.对发现问题和缺陷有总结、分析及整改措施。
【A】符合“B”,并
持续改进有成效, 全院所有介入器材管理使用规 范,可追溯,无违规采购、使用案例。
1、现场检查导管室设置、设备配备、急救药品配备等是否符合 上述要求;
2、现场检查CT、MRI和超声等设备和专业诊断队伍情况;
3、现场检查设备维护技术人员力量、影像诊断质量管理的相关 措施以及设备维护保养记录。
【B】符合“C”,并
1.有设备使用管理相关制度,有专人负责,有 保养、维护、维修记录。
2.主管部门对大型仪器设备使用与维护情况有 监管与评价,对存在问题有改进措施。
5、现场检查相关科室和人员对协作职能和工作流程的知效率。
【B】符合“C”, 主管部门对开展项目及质量有监管, 对存在问题 与缺陷有总结,有改进措施。
提供主管部门对开展项目及质量的监管记录, 对存在问题与缺陷 有总结,有改进措施。
【A】符合“B”,并1.根据临床需要,能提供24小时介入诊疗服务。2.相关科室协作良好,共同保障患者的诊疗质 量与安全。
1、检查院科两级对制度与岗位职责落实情况检查、总结、对介 入诊疗质量有定期评价和分析等文字资料, 对存在问题有整改措 施。
2.检查患者随访资料。
【A】符合“B”,并
1.持续改进有成效,规范实施介入诊疗。
2.对术后患者诊治效果随访率≥90%。
1.持续改进有成效,规范实施介入诊疗。
2.统计登记本和随访记录,对术后患者诊治效果随访率≥90%。
4、检查相关人员对本部门、本岗位消毒隔离制度知晓率和执行 情况。
【B】符合“C”,并 院科按照制度和流程要求检查落实情况, 对存在 问题与缺陷有整改措施。
检查院科两级按照制度和流程要求定期检查落实记录, 对存在问 题与缺陷有整改措施。
【A】符合“B”,并 持续改进有成效,环境、设施及人员操作等达到 院内感染管理规定。
2、检查主管部门对执行情况的检查记录,对存在问题有改进措 施。
【A】符合“B”,并 持续改进有成效,授权管理落实到位,根据评价 结果动态管理,相关资料完整。
持续改进有成效,授权管理落实到位,根据评价结果动态管理, 相关资料完整。
4.21.3.2掌握介入诊疗技 术的适应证和禁 忌症,履行知情同 意,保障患者安 全。
持续改进有成效,全院பைடு நூலகம்有介入器材管理使用规范,可追溯,无 违规采购、使用案例。
4.21.5环境保护及工作人员职业健康防护符合规定。
4.21.5.1环境保护及工作 人员职业健康防 护符合规定。
【C】
1.有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放射防护评价报告。
2.有放射诊疗和放射防护管理制度,并落实。
3.放射诊疗工作人员按照有关规定佩戴个人剂 量计。
所有介入诊疗人员资质与能力符合上岗要求。
符合上岗要求。
4.21.3掌握介入诊疗技术的适应证,规范技术操作,开展质量控 制,定期质量评价。
4.21.3.1有介入诊疗医师 资质的授权管理。
【C】
1.有对实施介入诊疗医师资质授权管理制度与 流程,相关人员知晓,并执行。
2.在实施介入诊疗前,必须经2名以上具有介 入诊疗资格的医师决定 (其中至少1名为副主任 医师),并有记录。
【B】符合“C”,并
1.主管部门对人员上岗情况有定期检查,对存 在问题有整改措施。
2.有对相关人员培训后上岗能力的评价,并有 相关资料。
1、检查主管部门对人员上岗情况定期检查记录,对存在问题有 整改措施;
2、检查对相关人员培训后上岗能力的评价资料。
【A】符合“B”,并
持续改进有成效, 所有介入诊疗人员资质与能力
1、检查10份介入科病历,重点检查介入诊疗技术的适应证与禁 忌证、手术前访视、术前讨论与介入诊疗方案确定、履行告知义 务等要求落实情况;
2、现场询问相关医师对上述要求的知晓率。
5.相关医师对上述要求知晓率100%。
【B】符合“C”,并
1.由手术者或者第一助手用易理解的方式向患 者或近亲属进行知情同意告知
4. 有介入诊疗科室与相关科室共同制定介入诊 疗应急预案与工作流程。
5.相关科室和人员知晓协作职能和工作流程。
1、比对执业注册证和所开展的诊疗科目,检查有关介入诊疗项 目(如心血管介入)准入资格批文;
2、至少应开展心、脑血管疾病,肝肾肺等实质脏器疾病等介入 诊疗;
3、提供相应介入病历,反映相关临床科室为介入诊疗的并发症 与其他意外紧急情况处理提供技术支持情况;4、提供介入诊疗应急预案与工作流程;
1、检查设备使用管理相关制度,有专人负责,有保养、维护、 维修记录;
2、检查主管部门对大型仪器设备使用与维护情况的监管与评价 记录,对存在问题有改进措施。
【A】符合“B”,并
1.大型影像诊断设备实现数字化,有完善的影 像存储与传输系统(PACS) 。
2.设备维修响应及时,保障安全运行,保障临 床需要。
1、检查介入诊疗技术管理规范实施细则文件与管理流程;
2、检查有相关人员培训计划、培训方案和考核记录
【B】符合“C”,并
1.相关人员熟练掌握本岗位技术操作规范,考 核合格率≥90%。
2.有主管部门对规范落实情况、培训效果监督 检查,对存在问题有改进措施。
1、现场考核相关人员掌握岗位技术操作规范情况,考核合格率 ≥90%。
4.21.3.4有消毒隔离制度。
【C】
1.介入手术室(导管室)应纳入全院感染管理 和监测范围。
2.按照相关规定,对介入手术室(导管室)实 施定期监测并有记录。
3.对相关人员有培训与教育。4.相关人员对本部门、本岗位消毒隔离制度知 晓,并执行。
1、检查医院感染管理部门对介入手术科的监测记录;2、检查导管室的消毒隔离制度;3、检查对相关人员培训与教育记录;
2、检查主管部门对规范落实情况、培训效果监督检查记录资料, 对存在问题有改进措施。
【A】符合“B”,并1.持续改进有成效,相关人员无违规操作事件 发生。
2.相关人员技术操作规范考核合格率100%。
1.持续改进有成效,相关人员无违规操作事件发生。
2.相关人员技术操作规范考核合格率100%。
4.21.2.2医师、医技和护理 人员经介入治疗 专业技术培训合 格。
1、检查对实施介入诊疗医师资质授权管理制度与流程及其落实 资料;(个人申报、科室讨论、科主任签名认可、医院科学技术 委员会审批)
2、检查10份介入科病历,了解术前讨论情况。
【B】符合“C”,并
1.授权管理落实到每一位医师,能力评价有记 录。
2.主管部门对执行情况有检查,对存在问题有 改进措施。
1、检查医师授权管理情况和技术能力评价记录;
评审标准
评审要点
4.21.1专业设置、人员配备及其设备、设施符合《放射诊疗管理 规定》等相关要求和医院功能任务要求,满足临床需要,能提供24小时诊疗服务。
4.21.1.1介入诊疗技术与 医院功能、任务相 适应,符合医疗机 构基本要求。
【C】1.所开展的介入诊疗技术项目与卫生行政部门 核准的临床诊疗科目一致,有关介入诊疗项目 (如心血管介入)获取准入资格。2.介入诊疗技术与医院功能、任务相适应。3.有与介入诊疗项目相关临床科室,能为介入 诊疗的并发症与其他意外紧急情况处理提供技 术支持。
1、提供介入诊疗工作制度、导管室管理制度、技术操作常规和 介入诊疗各级各类人员岗位职责;2、询问各级各类人员对相关制度和岗位职责得知效率。
【B】符合“C”,并
1.有院科两级对制度与岗位职责落实情况检查、 总结,对存在问题有整改措施。
2.对介入诊疗质量有定期评价和分析,并有记 录。
3.对术后患者进行随访。
2.科室定期对介入诊疗病例的适应症进行回顾 总结,保障介入诊疗质量。
3.主管部门对介入诊疗技术适应症有监管与评
价,有改进措施。
1、现场询问拟行介入手术的病人对知情告知的了解情况;
2、检查科室定期对介入诊疗病例的适应症进行回顾总结资料;3、检查主管部门对介入诊疗技术适应症有监管与评价记录,有 改进措施。
【C】
1.各级医师掌握介入诊疗技术的适应证与禁忌 证,并严格执行,
2.介入诊疗前,手术医师手术前到病房查看病 历,检查患者,确认手术适应证。
3.介入诊疗方案确定与实施按照授权规定执行。4.在实施介入诊疗前,由手术者或者第一助手 向患者或近亲属进行知情同意告知, 包括手术目 的、手术风险、术后注意事项、可能发生的并发 症及预防措施以及高值耗材的选择等, 并签署知 情同意书,保存在病案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