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

作者:刘静

来源:《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2014年第06期

【摘要】《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出版于20世纪30年代,是一部有关于清代思想史研究的开拓性著作,是其代表作之一。这部著作原本是梁启超在1923年为南开大学和清华大学授课的讲义,自出版发行至今,历版不衰,影响极大。

【关键词】梁启超著作结构体裁特点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4)06-017-01

中国学术史兴起于明清之际黄宗羲的《明儒学案》。此后,点评中国历代学术的著作层出不穷,且愈而详尽。这一系列以学案出现的学术史大致将上至秦汉,下至清中叶的中国传统学术加以分析。直至近代,1840年以后,西学东渐,中国学术界思想出现翻天覆地的变化,学者们试图以新的思维来审视国学,梁启超的《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便是这一时代背景下的产物。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记载的时间为1623—1923年,在内容方面,作者认为此书的范围与其《清代学术概论》差不多,但材料和组织有些不同。梁启超指出,这三百年的学术主潮和趋势有两个方面:一是厌倦主观的冥想而倾向于客观的考察;二是排斥理论,提倡实践。第一个潮流所影响的范围大多停留在学术上,未对现实产生极大的影响,第二个潮流则是起伏不定,始终未占主流。

一、《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的结构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的结构因该是先总领全文,对清代学术的大致走向做一总体介绍,随后又分人物、派别,分别对清代的学者及其学派做进一步的介绍,最后对整理旧学的成绩做了总结。第一部分应是第一节到第四节。总论了清以前宋、元、明三朝的学术,而后,又对清代初期、中期和晚期的学术变迁与政治的影响分别予以说明。使人们对清代学术的发展及其走向有一个大概的脉络和印象。第二部分是第五节到第十二节,对一个时代的学术分门归类,以每一学派的领袖人物总起,传其生平,突出其个人的学术成就,再传其传人,以揭示其学术流传变迁。第三部分是第十三节到第十六节,这一部分是总结性质的,对清代学者整理旧学的总成绩进行了归纳和总结。

二、《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的体裁

该书体裁已然颠覆了传统的学案体裁。中国学术史沿用三百年的学案体以学术流派为分割对象,这样以人系学,以学系统,揭示出学派的本末原委。

这种学术史的撰述方式寓学于人,既突出其个性有突出其共性,是一个优良的传统。梁启超的《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将学术的划分标准定于学术方向而并非学术流派。梁书则仅仅以“清代经学建设”为题,总起该篇,篇中虽提及经学流派演变却更注重流派间的联系。

梁启超虽然总体上是以学术方向作为分类标准,然又不拘泥于这一划分标准。他根据清代学术发展的特点在篇章上灵活变通,以免削足适履。如理学本为经学发展而来,但书中关于清初的“阳明学派的余波”和清中叶的“程朱学派”均自立篇章以着重论述;王夫之,朱舜水经史皆通而行迹相仿,《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为二人单独立篇以反映明清易代这一特定环境下人物的学术发展。诸如此类不胜枚举。梁启超这种因宜置篇的处理方式如不建立在对清代学术整体理解的基础上是很难做到的。

三、《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的特点

真正值得大书特书的是《学术史》中所体现出来的梁启超的学术思想。中国传统学术史均以王朝为断限,如《宋元学案》,《两汉三国学案》等等。《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论述的为满清一代学术,却没有用《清代学术史》一名而采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为题,这恰恰体现了梁启超的卓识。梁启超自称:“晚明的二十多年,已开清学的先河;民国的十多年,也可以算清学的结束和蜕化,把最近三百年认做学术史上一个时代的单位,似还恰当。”这种贯通的学术史思想符合清代学术的发展历程。于是合书第一篇直接对明代思潮进行了鞭辟入里的探讨,并冠之以“反动与先驱”作篇名来昭示一个新的学术时代的到来。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另一个特色是在具体论述清代各门学术前先以三篇的篇幅来对有清一代的学术进行高屋建瓴的概述,并且将学术变迁和政治的影响联系起来。

而单就《学术史》中对学术所表现出来的见解而言,梁启超对清代学术的认识更为人所敬仰。《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所谓的学术远远超出了中国传统学术经、史、子、集的范畴。整部著作的一个着重点就是近代科学,这一点在全书若干篇章均有体现。它涉及到山川、地理、天文、历法、农业、工业、数学等等,而这些多是传统学术所缺失的;同时,作者的开放包容思想也值得一提,《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对西学东渐这一学术交流充满敬意,对李善兰、郭嵩焘、华衡芳等等这些引进西学的学者很是推重。甚至将“明清之际耶稣会教在中国者及其著述”列于书中。这些都是发前人所未曾发的。

四、总结

但作为一个在当时那样时代下的人物,梁启超的个人局限和时代印迹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也表现出来。曾国藩为清末理学复兴大家,《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无片言涉及;康有为借今古文之争著《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是为革新先驱,梁氏作为当事人对这些避而不谈而只论及康的变法,这是不应该的;清末甲骨学,敦煌学兴起,王国维,罗振玉主其事,是为学术界盛举,《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均未涉及,这些不能不算是一大遗憾。后世

史学家对梁氏大多认为“学识渊博,浅尝多变”。也许《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所体现出来的这些不足就是这一些吧。

梁氏先前并有《清代学术概论》一书问世,它和《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互为经纬,可以兼为参照。稍晚钱穆亦著《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至为详博,也可参阅。

[ 参考文献 ]

[1]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北京市中国书店,1985年3月第1版.

[2]章太炎,刘师培等撰:《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论》,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10月第1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