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亭送别+古代戏曲常识

合集下载

长亭送别基础知识整理

长亭送别基础知识整理

《长亭送别》基础知识整理一、作家:王实甫,中国元代杂剧作家。

名德信。

大都(今北京市)人。

生卒年与生平事迹不详。

他的创作活动大致在元成宗的元贞、大德年间。

长期混迹于教坊、行院,与伎艺为伍,是位不得志的落拓文人。

编撰杂剧13种,只有代表作《西厢记》与《丽春堂》传世,《贩茶船》、《芙蓉亭》各传曲文一折,余则散佚。

王实甫是我国古代一位杰出的语言艺术大师,他吸收了当时民间生动活泼的口语,继承了唐诗宋词精美的语言艺术,融化百家,创造了文彩斑斓的元曲语汇,成为我国戏曲史上文采派最杰出的代表,形成了非常优美的“花间美人”的艺术风格。

二、作品演变:《莺莺传》(唐/元稹)——《西厢记诸宫调》(金/董解元)——《西厢记》(元/王实甫)得名由来: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拂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 [明月三五夜]三、相关情节1、《莺莺传》亦名《会真记》,主要讲唐代书生张珙(“性温茂,美风容,内秉孤坚,非礼不可入”)曾游于蒲州,住在普救寺内,其姨母(崔氏)也带着女儿莺莺住在这里。

适逢乱军“大掠蒲人”,崔氏母女“旅寓惶骇,不知所托”。

幸得张生保护,“遂不及于难”。

张生对美丽的莺莺一往情深,以至“行忘止,食忘饱,恐不能逾旦暮”。

莺莺终亦“自荐枕席”,“朝隐而入,同安于曩所谓西厢者几一月矣。

”不久,张生赴长安,数月后,“复游于蒲,会于崔氏者又累月”。

莺莺“待张生之意甚厚。

”后以“文调及期”,张生又将西赴长安,“崔已阴知将诀矣”;张生因“文战不胜”,“遂止于京(长安)”。

曾“赠书于崔”,莺莺亦复信表达深情。

而张生已变心,视莺莺为“妖孽”,以所谓“予之德不足以胜妖孽,是用忍情”的说词,抛弃了莺莺。

但作者最后却说:“时人多许张为善补过者。

予尝于朋会之中,往往及此意者,夫使知者不为,为之者不惑。

”《莺莺传》写出的这个爱情悲剧故事,实际是当时社会现实的反映。

作品里的张生,无疑是一个充满封建意识的负心者、变节者;但作为一个唐代的封建文人,要投身到功名利禄的角逐中去,也只能采取“当日社会所公认之正当行为”。

《长亭送别》

《长亭送别》

《董西厢》从根本上改变了元稹《莺莺传》 的思想倾向,把莺莺受张生引诱失身的悲剧故事 改变为莺莺和张生为争取自愿结合的婚姻、共同 向封建家长斗争、终于取得胜利的喜剧。这一改 变,赋予崔、张故事以新的主题思想,使它具有 明显的反抗封建礼教的精神。董解元把轻薄文人 张生改变为用情专一的青年;把深受封建礼教压 抑的莺莺塑造成为能够冲破封建礼教束缚的少女; 加上对正面人物如红娘、法聪、白马将军和反面 人物如郑恒、孙飞虎、老夫人等的刻画,初步完 成了从《莺莺传》到《西厢记》的改造。
离 愁 渐 远 渐 无 穷
“古道烟霭图”
禾夕 淡 疏 青 黍阳 烟 林 山 秋古 暮 不 隔 风道 霭 做 送 听无 相 美 行 马人 遮 嘶语 蔽
四围山色中,一鞭残照里
(滚绣球):要抓住表示依恋不舍的词语和三个“恨”字。
“迟”“疾”“系”“挂”“快快”“却告了”------又早“松 了”“减了”,每一句都在咏叹不忍分离的苦楚。三个“恨”反复 出现,越“恨”含义越深广,表现了炽热而又复杂的感情。垂垂的 柳丝,在莺莺的眼中成为拴马的缰绳,疏朗的树林,也可挂住斜阳 的绳索。拉住心爱的人儿不再前行,拖住将落的太阳,让时光永驻。 周围的景物一切都成为莺莺抒发心中离愁的对象,由情及景。经历 了千辛万苦,多少波折,才结束了苦苦相思,还未等倾吐衷曲,又 被发誓“三辈儿不招白衣女婿”的狠心母亲逼迫分离。“听得道一 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夸张地表现 了在感情折磨下的身心交瘁,尤其是“马儿 迍迍的行,车儿快快的 随”更是绝妙,马儿慢慢行,是莺莺的希望,更是张生的心愿,再 慢也要前行,车儿只得快跟。 一慢一快,紧相追随,多希望马停 车偎,比肩并坐,疏林挂日,长相守。这一番微妙的心理,真是把 莺莺的情思,写得淋漓尽致,真不知作者是如何写出来的。

长亭送别基础知识

长亭送别基础知识

元杂剧相关知识元曲亦称元剧,它是元代散曲和杂剧的合称,是具有和唐诗、宋词一样高的盛誉的中国古代优秀文化遗产。

元剧四大家各是关、马、郑、白,即: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白朴。

元杂剧:元杂剧又称北杂剧、北曲、元曲。

元曲包括元杂剧和元代散曲两个部分,它在金院本的基础上孕育发展而形成的,正当南戏盛行之际,北杂剧走向成熟。

关汉卿代表作是《窦娥冤》马致远代表作是《汉宫秋》郑光祖代表作是《倩女离魂》白朴代表作是《梧桐雨》四折一楔子”是元杂剧最常见的剧本结构形式,合为一本,每个剧本一般由四折戏组成,有时再加一个楔子。

所谓的“折”相当于现在的“幕”,是音乐组织的单元,也是全剧矛盾冲突的自然段落;四折即是开端、发展、高潮、结尾四个阶段。

元杂剧在四折戏外,为了交代情节或贯穿线索,往往在全剧之首或折与折之间,加上一小段独立的戏,称为“楔子”。

安排在第一折之前的,称为开场楔子;置于在各折之间的,称为过场楔子2、剧本内容构成:曲、科、白曲即唱词,由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组成的一套曲子。

讲究对仗押韵,一韵到底。

科,又称介,戏剧角色动作的总称,包括武打、舞蹈、舞台程式和舞台效果等,舞台动作往往有夸张性、象征性(三五步走遍天下,七八人百万雄兵)以及虚拟化、程式化(关门开门的虚拟手势)。

白,即宾白、道白,是剧中人物说的部分背诵名句悲欢聚散一杯酒,南北东西万里程。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

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下西风黄叶纷飞,染寒烟衰草凄迷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拆鸳鸯在两下里。

泪添九曲黄河溢,恨压三峰华岳低。

青山隔送行,疏林不做美,淡烟暮霭相遮蔽。

夕阳古道无人语,禾黍秋风听马嘶。

四围山色中,一鞭残照里。

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名句赏析1分析端正好唱词: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参考答案:这支曲子选择了蓝天的白云、满地的黄花、南飞的大雁、如丹的枫叶这四个富有深秋特征的意象,与凄紧的西风融为一体,组成了一幅黯然销魂的秋日送别图(1)。

苏教版必修五《长亭送别》知识清单

苏教版必修五《长亭送别》知识清单

《长亭送别》知识清单一、作者简介王实甫,名德信,元大都(今北京)人,元代戏曲作家。

他大约和关汉卿同时代,曾做过官,后退职在家。

据贾仲明在追悼他的《凌波仙》词中介绍,王实甫在当时即享有盛名,常与演员、歌伎往来。

王实甫所作杂剧十四种,现仅存《崔莺莺待月西厢记》《四丞相高会丽春堂》《吕蒙正风雪破窑记》三种。

《西厢记》(原名《崔莺莺待月西厢记》)是他的代表作。

二、创作背景《西厢记》写唐德宗时,进京赶考的书生张珙,经过蒲东闲游普救寺时,遇见已故崔相国的女儿崔莺莺。

二人一见钟情,张珙便借故住进普救寺。

夜晚莺莺烧香时,二人隔墙吟诗,互致情意。

后来,叛军孙飞虎包围了普救寺,声言要掳莺莺为妻。

崔母在此紧急情况下,宣布谁能献计解围,便将莺莺嫁给他。

张珙于是写信请好友白马将军来救。

危机过后,崔母竟自食其言,以莺莺从小已许给她的内侄郑恒为由赖婚,只许莺莺和张珙以兄妹之礼相见。

张珙气愤忧郁成病。

崔家侍女红娘出于正义感,热心帮助他俩相会并私下结为夫妻。

崔母发觉后,拷问红娘,在红娘义正词严的反问下,崔母为了顾全“体面”,只好答应这门亲事,但逼张珙求取功名后方可成亲。

莺莺送张珙于十里长亭,被迫分离。

剧本最后写张珙考中状元回来,虽又经一些波折,但有情人终成眷属。

三、文体知识:元杂剧用北曲(北方的曲调)演唱的一种戏曲形式,金末元初产生于中国北方。

作为一种新型的完整的戏剧形式,元杂剧有一套较严格的体制。

结构:元杂剧一般是一本四折演一个完整的故事,个别的有五折、六折或多本连演。

折是音乐组织的单元,也是故事情节发展的自然段落,它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

每一折大都包括较多的场次,类似于现代戏剧的“幕”。

有的杂剧还有“楔子”,通常在第一折之前起交代作用,相当于现代剧的序幕,用来说明情节,介绍人物。

杂剧每折限用同一宫调的曲牌组成一套曲子,演出时一本四折都由正末或正旦独唱(其他角色只有说白),分别称为“末本”或“旦本”。

角色:扮演的角色有末、旦、净、丑等。

《西厢记》:长亭送别

《西厢记》:长亭送别

赏析[滚绣球]: 选取了哪些意象?抒发了 莺莺的什么感情?这支曲子运用了哪些艺 术手法,其艺术效果如何?
柳丝 玉骢 疏林 斜晖 马儿 车儿 松了金钏 减了玉肌
情景交融、夸张,身心交瘁、难分难舍
[叨叨令] “儿”化,叠音形容词,排比句巧妙 组合衔接,并间以反复的感叹,造成音韵的回环 往复,产生一唱三叹、声情并茂的艺术效果。把 莺莺柔肠百结的离别苦痛写得哀哀切切,见情见 态。
《端正好》选取了哪些意象?这曲中的环境描
写有何作用?
意象
蓝天、白云、黄花 西风、北雁、霜林
画面
点染了一幅寥廓萧瑟、令人黯然 的暮秋霜林图
意境: 委婉深沉、令人感伤的悲凉意境

萧瑟的秋景与悲凄
关键字: 染、醉、紧
的心境化而为一
前四句一句一景,以具有深秋时节特征的景物,衬托 出崔莺莺为离别所烦恼的痛苦压抑的心情;后二句自 问自答,采用夸张手法表现了崔因张生即将远离而无 限感伤的心境。
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郑光祖、马致远、白朴。 元人四大爱情剧:关汉卿《拜月亭》、郑光祖《倩女 离魂》、王实甫《西厢记》、白朴《墙头马上》。
元代:关汉卿——《窦娥冤》;马致远——《汉宫秋》 白 朴——《梧桐雨》;郑光祖——《倩女离魂》 王实甫——《西厢记》;纪君祥——《赵氏孤儿》 明代——汤显祖——《牡丹亭》 清代——孔尚任——《桃花扇》
《长 西亭 厢送 记别 》
——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 ——江淹《别赋》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柳永《雨霖铃》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 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李叔同《送别》
《长亭送别》这折戏按时间的推移、 情节的发展,可概括为四幅图画,请 你构思设计好画面,并拟好小标题。

《长亭送别》

《长亭送别》

西厢记妙词通戏语 牡丹亭艳曲警芳心(《红楼梦》第 二十三回) 林黛玉把花具且都放下,接 书来瞧,从头看去,越看越 爱看,不到一顿饭工夫,将 十六出俱已看完,自觉词藻 警人,余香满口。虽看完了 书。却只管出神,心内还默 默记诵。宝玉笑道:“妹 妹,你说好不好?”林黛玉笑 道:“果然有趣。”宝玉笑 道:“我就是个‘多愁多病 的 身’,你就是那‘倾国倾城 貌’。”林黛玉听了,不觉 带
故事梗概
在为崔相国做超生道场时,张生、莺莺再次相遇,两 人默默地相爱了。就在这时,守桥叛将孙飞虎带兵围住寺 院,要抢莺莺为妻,崔夫人四处求救无援,因而许愿: “谁有退兵计策,就把莺莺嫁给谁。”张生挺身而出,写 信给白马将军杜确。杜确救兵赶到,孙飞虎兵败被擒。 不料崔夫人言而无信,不肯把女儿嫁给张生,只许二 人以兄妹相称。张生因此致病。红娘为张生出谋,让他月 下弹琴,莺莺听后十分感动,便叫红娘前去安慰。张生叫 红娘给莺莺带去一信,莺莺回信以“待月西厢下,迎风户 半开;隔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约张生相会。当晚,张 生赴约,由于红娘在场,莺莺只好假装生气,训斥张生不 礼貌,张生从此一病不起。
清 王 国 维
戏 曲 者 , 谓 以 歌 舞 演 故 事 也
—— ·
宋元南戏 中 国 古 代 戏 曲 元杂剧 明清传奇 近代、现代的京剧 和各种地方戏
元杂剧
元 代 杂 剧
散曲 元曲 杂剧 小令 (一宫调一曲子) 套曲 (一宫调数曲子)

唱+演 (散曲+“科”+“白”)
元杂剧简介
• 结构: 元杂剧基
《庄子》 《史记》 《少陵集》 《水浒传》 《西厢记》
明 四 大 奇 书
《三国演义》 《水浒传》 《金瓶梅》
元曲四大家: 四 大 爱 情 剧 四 大 悲 剧

第3单元戏剧12长亭送别

第3单元戏剧12长亭送别
12
要点一:分析莺莺的形象 在《长亭送别》中,哪些地方突出表现了崔莺莺珍视爱情、 鄙弃功名利禄的思想感情? 【点拨】要分析崔莺莺珍视爱情、鄙弃功名利禄的思想感情 主要从剧情、唱词和道白等方面去分析。 如:【幺篇】“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朝 天子】“‘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拆鸳鸯在两下里。”科白: “ 生,此一行得官不得官,疾便回来。”【二煞】“你休忧‘文齐福 不齐’,我则怕你‘停妻再娶妻’。休要‘一春鱼雁无消息’!我 里青鸾有信频须寄,你却休‘金榜无名誓不归’。”
24
知识的渴求,您背着手术后的我往返于学校、家和医院之间;怎 能忘,为给女儿驱走冬日的寒冷和夏日的炎热,您陪女儿挑灯夜 读至午夜甚至凌晨;怎能忘,为了让女儿感受到“回家的感觉”, 在每个放假的日子,您在家门口翘首远望;怎能忘 ……妈妈用 点点滴滴的爱汇成了宽广无边的海洋。”
而具体的叙述、描写则不宜用排比,尤其是结构复杂“臃 肿”的排比。抒情散文要求语言精彩、流畅,议论文要求语言严 谨、生动,恰当地运用排比等整句即能收到预期的效果,而且 “剂量”大些也无妨。
1.知人论世 王实甫,名德信,元代著名杂剧《西厢记》 的作者,但是关于他生平情况的历史记载却很 少。其主要创作活动大约在元成宗元贞、大德年 间(1295-1307),这正是元杂剧的鼎盛时期。王实甫早年曾经 为官,宦途坎坷,他常在演出杂剧及歌舞的游艺场所出入,是个 不为封建礼法所拘、与倡优(当时的演员)有密切交往的文人。晚
7
2.字形识别 眷 誊 誉 谂 稔
萋萋 凄凄
悴 粹 萃 藉 籍霭 蔼 谒 Nhomakorabea宵 霄 靥 魇 餍
8
3.词语积累 ①举案齐眉:东汉梁鸿的妻子孟光给丈夫送饭时,总是把端 饭的盘子举得跟眉毛一样齐,以表示尊敬。后人用来形容夫妻相 敬相爱。 ②蝇头微利:如同苍蝇头那样的小利,比喻微不足道的利润。 贬义词。 ③劳燕分飞:劳,指伯劳鸟。伯劳、燕子各飞东西。比喻夫 妻、情侣别离。

长亭送别

长亭送别

《长亭送别》是元杂剧大家王实甫《西厢记》中的第四本第三折,写的是崔莺莺及家人送张生赴京应科举的情景,主要刻画了莺莺在送别时微妙而复杂的心情——难舍难离之情,忧虑之情。

该折戏虽没有曲折的戏剧情节,亦无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但其曲词在《西厢记》中颇具代表性,尤其在言“愁”方面,其内容打动人心,其手法精妙入微,曲词独具魅力。

元杂剧总要写情,它是以情感人的,没有无情之戏。

《长亭送别》中的情主要就在一个“愁”字上,其情沁人心脾,感人至深。

在此,我结合艺术手法具体谈谈。

第一,寓情于景。

起首[端正好]一曲,通过莺莺对暮秋郊野景色的感受,抒发了痛苦压抑的哀伤之情。

在这首曲子中,作者选取了这样几种带有季节特征的景物:蓝天白云,菊花满地,大雁南飞,秋风瑟瑟,树叶如丹。

寥寥数语,犹如“枯藤老树昏鸦”般的意境,令人黯然神伤。

“晓来”两句,使客观景物染上了浓重的主观色彩。

“染”“醉”二字,写得极有分量。

一“染”字不仅把外射的感受化为具有动态的心理过程,而且令离人的涟连别泪如在目前。

一“醉”字既写出了枫林的色彩,更赋予了在离愁的重压下不能自持的人的情态。

清人梁廷楠在《曲话》中记载,王实甫在写《西厢记》时竭智尽能,当写到[端正好]一曲时,居然“思竭,扑地遂死”。

王实甫是否这样死去,倒不一定;此说的流传,可以说明王实甫在写作时,自己已进入了角色,或者是说自己先被自己的作品所打动了。

结尾[一煞]是以景托情,临分手时,莺莺在“四道无人语,禾黍秋风听马嘶”,隐隐青山隔断了人影,层层树林遮住了人形,沉沉暮霭掩没了人迹。

夕阳古道上听不见情人的温存话语,只听得秋风中禾黍飒飒作响,自己车上的马儿嘶鸣萧萧,这衰瑟悲凉的景象,把莺莺柔肠寸断的心情烘托得催人泪下。

《长亭送别》以写景始,以写景终,通过暮秋郊野景色的渲染,营造出萧瑟凄凉的氛围,这同莺莺浓浓的离愁别绪水乳交融,意境十分优美。

第二,寓情于形。

写其外形,显示她的形销体损。

送行途中,莺莺说:“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

12长亭送别

12长亭送别

前四句,以深秋时节特征的景物,衬托出 为离别而烦恼痛苦。后两句是自问自答, 2.情感抒发, 委婉含蓄 : 在流了一夜眼泪的莺莺心中,经霜的树林 是因离情而变红。 “染”字,写出景物色彩变化,而且沟通 3.动词运用, 了景与情的联系,使得景物融入凝重的离 恰到好处 : 愁,蒙上忧伤的色彩。
莺 莺 的 心 理 起 伏 变 化

别离

功名
被弃
羁旅


故事之美 歌颂爱情,批判世俗(封建礼教,功名利禄) 人物之美
张生——钟情之美 莺莺——深情之美 红娘——热情之美
叛逆、抗争、执着 温柔、体贴、缠绵
意境之美 以景衬情,化情入景,情景交融
情景交融,典雅华丽,充满诗情画意。
曲词之美
清丽华美,生动活泼 词句警人,满口余香
作业:


分析莺莺这个人物形象,并探究景物的 特征。 完成课后思考与探究第1、2题。
人物形象
崔莺莺是敢于追求爱情和婚姻自主的
多情女子,她珍视爱情,厌恶功名,张生
被逼去应试,莺莺表现出对封建势力和世
俗名利极大的藐视和怨恨,但是,从她身 上我们也能看到封建时代的妇女身上所承 受的巨大压力,以及在男尊女卑社会中女 性悲惨屈辱的地位,她的痛苦是一种不能 左右自己命运的痛苦。



2、说白:元杂剧以唱为主,说白为宾,所 以称为“宾白”。有对白、独白等。 如: [夫人长老上云]……、 [红云]……


3、科介:简称“科”,科介是舞台提示, 是对剧中人主要动作、表情及舞台效果的 简要说明。 [做到见夫人科]、 [末辞洁科]
二、作者简介:
王实甫名德信,大 都人,元代著名杂剧作 家。著有:《西厢记》、 《破窑记》、《丽春堂》 等剧作,作品抒情性强, 曲词优美典雅,艺术风 格人称“花间美人”。

西厢记-长亭送别-王实甫

西厢记-长亭送别-王实甫
指示。舞台动作往往具有夸张性、象征性。
白:也叫“宾白”“说白”,是剧中人物说话旳部
分。人物上下场时旳宾白多为韵语,内容是概括剧中 旳主要情节,并对剧中事件表白态度,“白”有独白、 对白、旁白等。
宫调:杂剧唱词是按一定宫调写成旳。五个宫调:
正宫、中吕宫、南吕工、仙吕宫、黄钟宫;元杂剧每 一折限用同一种宫调,每个宫调都包括一套不同曲牌 旳曲子。
【幺篇】 【朝天子】 莺莺怨恨地诅咒功名是“蜗角虚名,蝇头微
利”“状元及第”不如“得一种并头莲”。正是它 们“拆鸳鸯在两下里”此为“恨”之二。
莺莺诅咒功名,但张生依然不得不进京赶考,因 为老夫人旳“三辈儿不招白衣女婿”旳宗旨,“驳落 呵休来见我”旳毫无盘旋余地旳顽固立场。这里体现 了母女两人对科举功名迥然不同旳态度,所以,莺莺 诅咒功名,实际上是对老夫人逼考旳不满和对抗。
分析女主人公莺莺旳经典形象。
(1)莺莺是一位敢于追求婚姻自主和幸福 爱情生活旳多情女子,她珍视自由爱情,厌 弃功名利禄。 (2)张生被逼去应试,莺莺体现出对封建 势力及世俗名利观旳怨恨和蔑视。 (3)莺莺旳痛苦是一种不能左右自己命 运旳痛苦。
鉴赏曲词
【端恰好】碧云天,黄花地,西 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 醉?总是离人泪。 【耍孩儿】淋漓襟袖啼红泪,比 司马青衫更湿。伯劳东去燕西飞, 未登程先问归期。虽然眼底人千 里,且尽生前酒一杯。未饮心先 醉,眼中流血,心里成灰。
----长亭送别
一、王实甫与《西厢记》
王实甫,名德信,大都人,元杂剧作家,约 生活于1260-1336年间元杂剧旳鼎盛时期。剧 作有《西厢记》、《破窑记》、《丽春堂》等 传世,大都以青年女性对抗封建礼教为题材, 塑造了崔莺莺、红娘等不同妇女旳经典形象。
《西厢记》是元杂剧旳“压卷”之作,是中 国古典戏曲旳典范作品,也是以爱情为题材旳 元代杂剧旳高峰。

长亭送别

长亭送别

二、元杂剧常识
(1)结构:元杂剧一般是一本四折演一完整的故 结构: 个别的有五折、六折或多本连演。 事,个别的有五折、六折或多本连演。折是音乐组织 的单元,也是故事情节发展的自然段落,它不受时间、 的单元,也是故事情节发展的自然段落,它不受时间、 地点的限制,每一折大都包括较多的场次, 地点的限制,每一折大都包括较多的场次,类似于现 代戏剧的“ 有的杂剧还有“楔子” 代戏剧的“幕”。有的杂剧还有“楔子”,通常在第 一折之前起交代故事的由来、剧情作用, 一折之前起交代故事的由来、剧情作用,相当于现代 剧的序幕。 剧的序幕。 杂剧每折限用同一宫调的曲牌组成的一套曲子。 杂剧每折限用同一宫调的曲牌组成的一套曲子。 演出时一本四折都由正末或正旦独唱。( 。(其他角色只 演出时一本四折都由正末或正旦独唱。(其他角色只 有说白),分别称为“末本” ),分别称为 旦本” 有说白),分别称为“末本”或“旦本”。
理清故事情节
(一)赶赴长亭的情景:写莺莺为离别而愁苦 赶赴长亭的情景: 的情景 怨恨的心境。 怨恨的心境。 (二)长亭饯别的场面:主要刻画莺莺、张生 长亭饯别的场面:主要刻画莺莺、 的场面 二人缠绵依恋而又无可奈何的情态、心理。 二人缠绵依恋而又无可奈何的情态、心理。 (三)临别叮嘱的场面:主要表现莺莺对张生 临别叮嘱的场面: 的场面 的关心和担心。 的关心和担心。 (四)目送惜别的场面:描写莺莺目送张生、 目送惜别的场面:描写莺莺目送张生、 的场面 依依不舍的情景。 依依不舍的情景。
2. 融古代诗词与民间口语为一体。 融古代诗词与民间口语为一体。
“黄花地”、“多半是相思泪”、 “遍人间烦恼填胸 黄花地” 黄花地 多半是相思泪” 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 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述
中国古典戏曲是以“戏”和“曲”为主要 因素,以演员表演为中心,以唱、念、做、打 等手段为基础,融文学、音乐、舞蹈、美术、 武术、杂技等为一体的综合性舞台艺术。它是 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历代人 民群众所喜闻乐见。中国古典戏曲在其漫长的 发展过程中,曾先后出现了宋元南戏、元代杂 剧、明清传奇和清代中期以后的各地方戏种等 基本形式。现在我们所说的中国古代戏曲主要 现在我们所说的中国古代戏曲主要 现在我们所说的 元杂剧和明清传奇。 指元杂剧和明清传奇。

长亭送别

长亭送别

反抗的窦娥
在押赴刑场时,窦娥要求走后街,这一细节 刻画对塑造窦娥形象和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
自己已走在通向死亡的路上,想到的还是如 何不使年迈孤寂的婆婆伤心,这是何等的善 良啊!而剧作家越是刻画她的善良,也就越 发显出其冤屈,她的抗争与反抗也就越发令 人同情。因此,这一细节的描写不仅使窦娥 这个形象更其丰满动人,也使剧作对封建社 会的批判更为有力和深刻。
我是一颗响当当的铜豌豆
1、在课文中共出现多少曲牌?都属什么宫调? 2、根据10个曲牌和故事情节,可以把课文 分成几个层次?各层大意是什么? 共出现10个曲牌,都属于正宫调。 10个曲牌有3个层次
第1层([端正好][滚绣球]两个曲牌) 窦娥指斥天地鬼神。 第2层([倘秀才]至[鲍老儿]四个曲牌) 窦娥告别婆婆。 第3层([耍孩儿]至[煞尾]四个曲牌) 窦娥在刑场上发下三大誓愿。
• 关汉卿戏剧语言不事雕琢镂饰,呈 其自然朴实的本色,既富有生活气 息,又具有强烈的艺术韵味,被称 道为“字字本色”,尊为“本色派” 之首。关汉卿驾驭语言的能力是惊 人的,他可以根据生活本身所提供 的语言来反映现实,充分为剧情和 人物性格服务。窦娥对婆婆的一段 说白,出自这个封建社会小媳妇的 口里是那样的贴切,表现得是那么 自然、生动。
关汉卿,号己斋叟,元代杂剧的代表 作家,也是我国戏剧史上最早也最伟 大的戏剧作家。他与郑光祖、白朴、 马致远齐名,被称为“元曲四大家”。 他不仅写作剧本,有时还登台演唱。 他一生创作杂剧有60多部,但大都 散失,现仅存15部。《窦娥冤》 《救风尘》《单刀会》等流传很广。 其中的《窦娥冤》是我国十大古典悲 剧之一。1956年,他的名字被列入 世界文化名人之列。
A、这三愿充分揭露了当时社会官吏昏聩,法制 腐败,人民蒙受奇冤而又呼告无门的真实情况。 B、它着力表现主人公至死不屈的斗争精神, 这种精神甚至产生了感动天地的力量。 C、三桩奇愿充分体现了人民伸张人间正义, 杀尽贪官污吏,洗雪冤屈的良好意志与愿望。

长亭送别

长亭送别
试着说说:
1、“旦做悲科”
——旦这个角色做悲伤的表情。
2、“生拜辞夫人科”
——生这个角色做拜辞夫人的动作。 3、“内做风科” ——就是里面做刮风的效果。
脚色,也称角色。
戏曲中的人物类型。有末、旦、外、净、 丑、杂六种类型。 末:剧中男脚。正末是男主脚。如:张生。
旦:剧中女脚。正末是女主脚。如:莺莺。
渲染因离别而产 生惆怅凄凉之情。
在送别途中,途中之景无一不是莺莺传情 记恨的标志,而在离别筵席中,杯盘酒菜 都供传情,请找出有关句子加以体会。
“将来的酒和食,尝着似土和泥。” “暖溶溶的玉醅,白泠泠似水,多 半是相思泪”
(夸张、比喻以表现愁苦至极)
课文解读: 莺莺送别张生是为了上京取
应,获得科举功名,莺莺愿意吗?
佳期如梦:张生染病,莺莺放心不下,托红娘问汤药,传 情诗。
长亭送别
长亭送别
王实甫
送别途中
【端正好】【滚绣球】【叨叨令】
长亭饯别
【脱布衫】【小梁州】 【幺篇】【上小楼】 【幺篇】【满庭芳】 【快活三】【朝天子】
临别叮嘱
【四边静】【耍孩儿】 【五煞】【四煞】 【三煞】【二煞】
惜别目送
【一煞】【收尾】
佛殿相逢:唐贞元年间,“上朝取应”的张珙于普救寺 佛殿偶逢已故相国的千金崔莺莺。
夫人赖婚:孙飞虎兵围普救寺欲得崔莺莺,张生修书, 召白马将军杜确解围,老夫人许亲复赖婚。
月夜听琴:张生深夜弹琴作歌,词衷意切,令莺
红娘传书:张生托红娘传书,“相思恨转添,漫把瑶琴弄。 乐事又逢春,芳心尔亦动。此情不可违,虚誉何须奉?莫负


李叔同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觚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长亭送别

长亭送别

崔莺莺眼中张生是个怎样的人?
[小梁州]:他阁泪汪汪不敢垂恐怕人知;猛然见了把 头低长吁气 ,推整素罗衣。 (胆怯)
[幺篇]:年少呵轻远别,情薄呵易弃掷。 (幼稚、负心)
[二煞]此一节君须记,若见了那异乡花草,再休似 此处栖迟。 (滥情)
如果按照崔莺莺标准去做,在本文末尾, 崔张二人的故事可能会如何发展?
五、五大角色 1、生:扮演男性角色。老生指中老年男子,都带胡 子,故又名须生,如诸葛亮、蔺相如。小生扮青少年男子, 不挂胡须,如周瑜、张生。武生扮演武艺高强的青壮年。 其中长打武生用长兵器、穿厚底靴、扎大靠(盔甲),表现 马战,如赵云;短打武生用短兵器、穿薄底靴,表现步战, 如武松。 2、旦:扮演女性角色。其中正旦演中青年女主角, 外旦、贴旦为次要女演员;其中穿青色褶子的又称青衣, 多演悲剧主角,如秦香莲。花旦演天真活泼的女青年,彩 旦演滑稽、奸刁的女性,如媒婆。刀马旦演擅舞的女将, 如穆桂英。武旦演勇猛的妇女,如孙二娘。老旦扮演老太 婆,如佘太君。
六、元曲三要素 唱:是杂剧的主要部分。元杂剧一般是一 人主唱或男、女主角唱,如《长亭送别》莺 莺主唱 。 白:也叫道白或说白,它是演员说的话、 包括人物的对白和独白。 科:也叫云、介。元杂剧中指示人物动作 和表情的术语。
七、其它 元曲四大悲剧:关汉卿的《窦娥冤》,白朴的 《梧桐雨》,马致远的《汉宫秋》、纪君祥的 《赵氏孤儿》。 元曲四大爱情剧:关汉卿的《拜月庭》,王实 甫的《西厢记》,白朴的《墙头马上》、郑光祖 的《倩女离魂》。 元曲四大家:关汉卿,代表作为《窦娥冤》 白朴,代表作为《墙头马上》 马致远,代表作为《汉宫秋》 郑光祖,代表作为《倩女离魂》
课文中那些内容可作为贾强如状元及 第。”
【朝天子】“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拆鸳鸯在两 下里。” 【幺篇】:全不想腿儿相挨,脸儿相偎,手儿相携。 “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 科 白: “张生,此一行得官不得官,疾便回来。” 【二煞】: 你休忧“文齐福不齐”, 你却休“金榜无名誓不归”。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