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先秦诸子选读》第四单元 有无相生 6
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第四单元《有无相生》课件(40张PPT)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
子曰:“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
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
道家思想中积极用世的一面: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
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第十九章)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
(第二章)
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
• 本章阐全面阐述“小国寡民”的社会 理想和政治措施。
• 总的措施是:弃用各种器具,让百姓
安土重迁。
• 具体做法是:不用船车,使百姓出行
困难;不用武器,避免战争;不用文字,
把事情简单化,让百姓无忧无虑,老死不
相往来。
你同意吗?
小国寡民的社会理想与清静无为的政
治思想有关。回到远古并永远停滞,不符
合社会发展规律,也就没有实现的可能。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 国家昏乱,有忠臣。
——《十八章》
老子以为智巧谋虑的产生就意味着纯真本性的迷 失,所以我们要防止智巧谋虑,恢复自然本真的状态, 见素抱朴。
人们只有改变占有的观念,摆脱贪欲的困扰,恢 复本真,顺应自然,这样才能恬然安适。
七十八章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其无 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 行。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 祥,是为天下主。正言若反。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 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其 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 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 能行。
水的特性:
弱能胜强、柔能克刚
七十八章
七十八章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其无 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 行。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 祥,是为天下主。正言若反。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教案:第四单元有无相生教案Word版含解析
1580 500262500一天,理氏在村头的河边洗衣服,忽见上游飘下一个黄澄澄的李子。
理氏忙用树枝将这个拳头大小的黄李子捞了上来。
到了中午,理氏又热又渴,便将这个李子吃了下去。
从此,理氏怀了身孕。
理氏怀了81年的胎,生下一个男孩。
这男孩一生下就白眉白发,白白的大络腮胡子。
因此,理氏给他取的名子叫“老子”。
老子生下来就会说话,他指着院子中的一棵李子树,说:“李就是我的姓。
”《说文》:“聃,耳曼也”。
就是耳长而大,这是寿者像。
古人名字相应,所以名耳字聃。
李耳高寿,故以“老”称之。
老子在中国古代神话中是一个显赫的人物。
在《封神演义》中,洪均老祖亲传的三大弟子一一原始天尊、老子、通天教主分别创立阐、道、截三教,老子为道教教主。
当时三位教主共立封神榜,后来通天教主大摆诛仙阵,老子应邀闯阵,在阵中与通天教主一场大战,酣战中,老子把青牛一拍,跳出圈子来,把鱼尾冠一推,只见头顶上三道气出,化为三清,少顷,从东、南、北方向来了上清、玉清、太清三个道人,俱各霞光万道、鹤发童颜,将通天教主团团围住,混战中,通天教主中了老子几扁拐,落荒而逃。
这就是著名的“老子一气化三清”的故事。
后人有诗赞曰:“函关初出至昆仑,一统华夷属道门;我体本同天地老,须弭山倒性还存。
”老子出关老子最后看到周王朝越来越衰弱了,衰败得不像样子了。
他决定出走了,要远走高飞了。
这要说到老子出关的事了。
老子要到秦国去,到西域去,这就得经过函谷关。
另外一种说法是大散关。
函谷关大概原来在今天的河南灵宝县,后来关口移到了今天的河南新安县。
这里两山对峙,中间一条小路,因为路在山谷中,又深又险要,好像在函子里一样,所以取名为函谷关。
守关的长官是尹喜,称关令尹喜。
这一天他正站在城关上了望着,只见关谷中有一团紫气从东方冉冉飘移过来。
关令尹喜是一个修养与学识极其高深的人。
他一看到这种气象,心里一顿,这是有圣人来了!只有圣人来才会有这样的云气,今天一定有圣人要经过我的城关了,不知是哪一位。
「精品」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教案:第四单元 有无相生 教案2-精品
《先秦诸子选读---有无相生》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掌握本章的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方法目标:掌握阅读、赏析古文的方法,提高阅读水平情感目标:体会老子关于事物相辅相成,对立统一的哲学思想,培养客观看待问题的精神教学重难点:重点:掌握本章的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难点:体会老子关于事物相辅相成,对立统一的哲学思想教材分析:作为语录体《老子》中的篇目大多言简意赅,但丰富多样的语言形式着实为后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就是从辩证法的角度,精选了《老子》中七个章节的部分内容,引导学生对社会问题和人生问题进行思考。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在中国的人物传奇故事中,有一个人充满了神话的色彩,人们在求神问卦的时候都会口中高喊:天灵灵,地灵灵,太上老君来显灵。
太上老君就是---老子,道家学派创始人。
(打出PPT介绍老子,在神话传说中走近老子)材料补充:老子出生的传说据传,被道教奉为太上老君的老子是彭祖的后裔,在商朝阳甲年,公神化气,老子寄胎于玄妙王之女理氏腹中。
一天,理氏在村头的河边洗衣服,忽见上游飘下一个黄澄澄的李子。
理氏忙用树枝将这个拳头大小的黄李子捞了上来。
到了中午,理氏又热又渴,便将这个李子吃了下去。
从此,理氏怀了身孕。
理氏怀了81年的胎,生下一个男孩。
这男孩一生下就白眉白发,白白的大络腮胡子。
因此,理氏给他取的名子叫“老子”。
老子生下来就会说话,他指着院子中的一棵李子树,说:“李就是我的姓”。
老子在中国古代神话中是一个显赫的人物。
在《封神演义》中,洪均老祖亲传的三大弟子——原始天尊、老子、通天教主分别创立阐、道、截三教,老子为道教教主。
当时三位教主共立封神榜,后来通天教主大摆诛仙阵,老子应邀闯阵,在阵中与通天教主一场大战,酣战中,老子把青牛一拍,跳出圈子来,把鱼尾冠一推,只见头顶上三道气出,化为三清,少顷,从东、南、北方向来了上清、玉清、太清三个道人,俱各霞光万道、鹤发童颜,将通天教主团团围住,混战中,通天教主中了老子几扁拐,落荒而逃。
《先秦诸子选读》第四单元:《老子》选读《有无相生》讲学稿,(学生版)导学案(人教版高二选修)
《先秦诸子选读》第四单元:《老子》选读《有无相生》讲学稿,(学生版)导学案(人教版高二选修)课题:《先秦诸子选读》第四单元:《老子》选读《有无相生》第一课时年级:高二()班学生姓名:学号:组名:【教学目标】1、重点学习选文第1、3、4、5、6 则;2、掌握相关实词、虚词,句式等文言现象;3、把握老子的人生智慧及启示意义。
【教学重点】在诵读的基础上梳理课文,积累掌握掌握各类文言知识。
【教学难点】体会老子关于事物相辅相成、对立统一的哲学思想,把握《老子》中的人生智慧及启示意义。
【课时】: 二课时教学过程:一、整体感知:诵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分清句读。
1 、校正字音(1)斯恶已(2)音声相和(3)共一毂(4)埏埴以为器5)凿户牖以为室(6)自见者不明,自矜者不长7)曰余食赘形,物或恶之(8)其脆易泮(9)起于累二、归纳文言现象:1、通假字自见者不明死而不亡者寿其脆易泮起于累土2、词类活用(找出并解释)自是者不彰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其未兆易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3、古今异义(写出古义)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埏埴以为器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4、文言句式自知者明/ 自胜者强报德以怨,图难于其易千里之行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三、研读文本:(1)诵读。
(2)梳理,在课本上标出加点字的意思。
(3)翻译。
(4)分析。
1、研读第 1 节:【原文1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译文1 】:天下都知道什么是美,就知道了;都知道什么是善,就知道什么是不善了。
有和无是互相的(有有就有无,有无就有有),难和易是互相的,长和短是互相的(没有长也就无所谓短,反过来也一样),高和下是互相的,乐器的音响和人的声音是互相的,前和后是互相的,这道理是的。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教案:第四单元 有无相生 教案5 Word版含解析
《有无相生》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重点学习选文第1、3、4、5、6则;2 、掌握相关实词、虚词,句式等文言现象;3、把握老子的人生智慧及启示意义。
【教学重点】在诵读的基础上梳理课文,积累掌握掌握各类文言知识。
【教学难点】体会老子关于事物相辅相成、对立统一的哲学思想,把握《老子》中的人生智慧及启示意义。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准备】PPT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曾说:“宇宙中各个部分都可以分为相互对立的两半:地分为高山和平原,水分为淡水和咸水……气候分为冬和夏、春和秋”,“没有那些非正义的事情,人们也就不知道正义的名字”。
与此相仿,在两千多年前的中国也有一位哲学家提出过类似的观点:“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声音相和,前后相随”。
”大家知道这位哲学家是谁吗?(老子)对,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老子>选读》中的《有无相生》这篇课文。
二、老子及《老子》老子的有关情况在教材第3页和第73页均有介绍,请同学们自己阅读,并勾画出主要的信息点。
老师介绍以下情况。
老子,春秋末期人,姓李名耳字聃,道家创始人。
生卒年月不可考,约生于公元前580年,约死于公元前500年。
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是道家学派创始人。
相传他母亲怀了九九八十一年身孕,从腋下将他产出,老子一生下来就是白眉毛白胡子,所以被称为老子。
在道教中,老子是太上老君的第十八个化身。
史载,曾任周王室史官,孔子曾经向他问礼。
晚年见周王室日趋没落,便骑青牛而去,回故乡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过着隐居生活。
传世的《老子》(又名《道德经》)一书,成于老子后学之手,一共有八十一章,分上、下篇,集中表现了老子的思想。
“道”是老子思想的核心。
“道”就是自然,路,道理,法则,规律。
他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认为世间一切皆有道生出,道是万事万物的本源。
老子的主张是“无为”,理想政治境界是“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第四单元《有无相生》优秀教学设计(3页)
《有无相生》教学设计安徽省芜湖一中汪贲教材分析本文为高中《先秦诸子选读》第四单元选文||,《先秦诸子选读》是高中选修课程系列中的“文化论著研读”系列中的一个模块||,其宗旨是通过向学生讲授先秦诸子的一些经典散文||,启发和引导学生陶冶身心||,涵养德性||,提高学生对我国文化传统的认识||,加深学生对优良文化传统的热爱||,增强学生阅读和分析古文的基本功||,培养学生把握各种社会人生问题的能力||。
《老子—有无相生》既包含了大量的文言知识||,又蕴含深厚的情感因素||,其句式参差错落、骈散结合||,大体有韵||,几近诗歌||,显示出浓郁的诗性特征||,“有无相生”的辩证思想乃是我国先秦时期辩证思维萌芽的主要表现之一||。
基于以上分析||,本文的教学我确立了以下四个关注点:1、学习掌握有关的文言字词||。
2、通过诵读涵泳体味老子语言的诗性之美||。
3、分析理解老子“有无相生”的辩证思想||。
4、体会老子虚静、退让、柔弱的美学特质||。
学情分析《先秦诸子选读》的教学是在高二必修教学结束之后进行||,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文言阅读能力||,而且本文课下注释详尽||,所以文言字词的梳理交由学生合作完成||,教师总结补充||,不占用课堂教学的主要时间||,这也体现出选修教学与必修教学的差异||。
关于老子和《老子》中的文章||,学生比较陌生||,初中和高中必修学段都没有接触过||,所以从语文学习的角度讲学生缺乏一定的基础||。
学生对辩证思维的理解有一定的困难||。
教学目标1、积累、掌握本文重要文言实词虚词的用法及特殊句式2、诵读课文||,体会《老子》句式参差错落、骈散结合的声韵美3、分析理解老子“有无相生”的辩证思想4、体会老子虚静、退让、柔弱的美学特质||。
教学重难点1、分析理解老子“有无相生”的辩证思想2、体会老子虚静、退让、柔弱的美学特质||。
教法设计1、合作探究||,调动学生参与对文本的解读2、联系学生的现实人生问题||,加深对文本的理解3、诵读课文||,体会文章的声韵美课前准备1、布置学生查阅了解老子其人及主要思想2、结合课下注释||,分组整理本文重要文言实词虚词的用法及特殊句式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检查预习:学生展示PPT||,介绍老子其人及主要思想(教师做适当补充)二、导入:清华大学自主招生某年有这样一道试题:“如果老子和孔子打架||,你会帮谁?”||,各位同学你们的意见呢?学生各抒己见教师总结三、梳理全文||,整体感知学生分组||,每组负责一则||,从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四个角度整理相应的文言字词||,并口头翻译相应文段||。
人教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第四单元 《有无相生》课件(共65张PPT)
老子常常从世人的习性中发掘出其负面因素。在日常生 活中,人们在事情接近成功的时候通常都不太用心、不太慎 重,因而放松自己的努力。老子指出,很多事情终归失败, 根源就在这里,在接近完成的时候,必须要像对待开始一样 慎之又慎。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犯“自见”“自是”“自伐”“自 矜”的毛病。老子指出,这样做不仅达不到目的,而且会离目 标越来越远。
一、基础巩固 1.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 B.死而不亡者寿 C.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D.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 【解析】 A 项,“见”同“现”。B 项,“亡”通“妄”,荒 谬。C 项,“知”通“智”。
【答案】 D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3.一词多义 (1)恶物天或下恶皆.之知美之,为厌美,恶,斯动恶.词已 丑,形容词 (2)强强自.行胜者者有强.志刚竭强力,,形形容容词词
其死也坚强. 硬,形容词
其.死也坚强 他,代词 (3)其当其.无 它,代词
为大于其.细 它的,代词
有车之.用 的,结构助词 (4)之物 民或之.从 恶之事.,常它于们几,成代而词败之
【解析】 B 项,“于”,介词,表所自,从/介词,表比 较,比;A 项,“而”,连词,表转折,可是;C 项,“也”, 语气助词,表停顿,不译;D 项,“之”,结构助词,用在主 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春秋战国是一个战乱频繁的时代,各诸侯国为了称霸, 经常爆发不义战争,抢夺土地和人民,而老子为周王朝藏书 室的官吏,掌管史册典籍。作为一个史官,他从历史看出了 兴亡更替的规律,昔日的霸主最终或是众叛亲离,或是趋于 衰亡。所以他不认为争强好胜是可以达到长久之道的,他更 赞成人们采取一种清静无为的态度。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第四单元《有无相生》经典实用课件 (共40张PPT)
2019/11/8
有无相生
第二课时
高二(13) 余 浩
2017.3.29
米洛斯的维纳斯
整体感知
• 朗读第1、3、4、5、6则 • 学生翻译 • 梳理内容
• 第1则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
善已。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 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 任何事物都是对立统一,相辅相成,相互依存的,这是 一个永恒的道理。
3、古今异义 埏埴以为器(来做) 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走不远;不能明理) 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做事;差不多成功)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柔软;僵硬) 4、文言句式 自知者明/自胜者强(宾语前置) 报德以怨,图难于其易(状语后置) 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状语后置) 千里之行(宾语前置) 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被动句)
是柱 方子 的是 ?圆
的 还
11/8/2019
老子名言
• 上善若水 •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 天长地久。 • 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 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 • 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 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
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 可以示人。
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校正字音 •斯恶已wù
其脆易泮pàn 音声相和hè
自矜者不长 jīn zhǎng 起于累土 léi
重点文言现象: 1、通假字 自见者不明(现) 死而不亡者寿(妄) 其脆易泮(判) 起于累土(蔂)
2、词类活用 自是者不彰(意动,认为……正确)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意动,把……当作有为, 把……当作事业,把……当作有味) 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 必作于细(形作名) 夫轻诺必寡信(使动,使……减少) 多易必多难(意动,把……看得容易;使动,使……增多) 是以圣人犹难之(意动,认为……难) 其未兆易谋(名作动,显露迹象) 常于几成而败之(使动,使……失败) 慎终如始(形作动,慎重对待)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课件:第四单元 有无相生
(5)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译文:人__们__做__事___,__常__常__是__在__将__要__成__功__的__时__候___让__它__失__败__了__。__将__要__完__ _成__的__时__候__像__开__始__的__时__候__一__样__谨__慎__,__就__不__会__败__坏__事__情__了__。__ (6)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译文:因__此__军__队__逞__强__就__会__被__消__灭__,__树__木__刚__强__就__容__易__被__折__断__。__逞__强__逞__ _大__的__人__落__入__下__风__,__持__守__柔__弱__的__人__占__据__上__风__。__
(3)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译文:__(就__好__像__)_自__逞__己__见__的__人__反__而__不__能__明__理___,__自__以__为__是__的__人__反__而__得__ _不__到__彰__显__,__自__我__炫__耀__功__劳__的__人__反__而__不__能___成__就__大__功__,__自__尊__自__大__的__人__反_____ _而__得__不__到__敬__重__。___ (4)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译文:_天__底__下__的__难__事__一__定__产__生__于__一__件__件__容__易__的__事__,__天__底__下__的__大__事__一__定____ _产__生__于__一__件__件__细__小__的__事__。__
绕船月明江水寒:_明_亮__ 明于治乱,娴于辞令:_明__白__,__清__楚__,__明__确_ 明道德之广崇:说__明__,__阐__明__ ③明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__圣__明___ 左丘失明:_视__力___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_次__,__下__一__个__ 未可明诏大号以绳天下之梅也:_明__白__地__,__公__开__地__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第四单元《有无相生》说课课件(26张PPT)
26
20
思考领悟
❖ 3.读第四、五、六则,找出你认为对自己的 生活最有指导意义的一句话,并把自己的感 受和大家分享。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
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
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为学》[清]彭端淑
21
感受鉴赏
比较思考老子和孔子不同的语言风格。
15
课程设计
❖ 1.重点与难点:感受老子“形象性强、凝练纯净 、感染力强”的语言特色。 探究老子的思想特 点,即逆向思维、辩证思维、知行合一。
❖ 2.方法选择:启发式教学法与自主、合作、探究 式学习相结合。
❖ 3.课时安排:1课时
❖ 4.教学过程
16
月 亮 的 味 道
17
梳理探究
❖ 诵读第二则选文,思考老子写了哪些“有”,用意 是什么?
2
梳理探究
❖ 2.诵读第一段选文,大家边听边找出该段中对立 的词语,并探究老子的思维特点。 辩证思维
❖ 清浊 强弱 荣辱
❖ 从这些词语中任意选取一个,用简洁的语言,说 说你的理解。
要求:句式对称,不超过二十个字
3
知其荣,守其辱 。——《老子》第二十八章
将欲弱之,必固强之——《老子》第三十六章
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 ——《老子》第十五章
月 亮 的 味 道
1
梳理探究
❖ 诵读第二则选文,思考老子写了哪些“有”,用意 是什么?
通过“有”来阐述“无” 逆向思维
❖ 补充:老子一般认为他姓李名耳,相传生活在春秋 时期,曾做过周朝“守藏室之官”(管理藏书的官 员),后隐退著书,游历江南塞北,又西出陕关, 不知所终。著有五千言《道德经》,道家学派创始 人,他的学说后被庄周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无相生》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理解老子思想核心“道”德含义;2、掌握相关实词、虚词,句式等文言现象。
3、把握老子的人生智慧及启示意义。
【教学重点】在诵读的基础上梳理课文,积累掌握掌握各类文言知识。
【教学难点】体会老子关于事物相辅相成、对立统一的哲学思想,把握《老子》中的人生智慧及启示意义。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准备】PPT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由现实生活入手,先引导学生形成独立思考、追求智慧的自主意识。
二、老子及《老子》老子,春秋末期人,姓李名耳字聃,道家创始人。
生卒年月不可考,约生于公元前580年,约死于公元前500年。
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是道家学派创始人。
相传他母亲怀了九九八十一年身孕,从腋下将他产出,老子一生下来就是白眉毛白胡子,所以被称为老子。
在道教中,老子是太上老君的第十八个化身。
史载,曾任周王室史官,孔子曾经向他问礼。
晚年见周王室日趋没落,便骑青牛而去,回故乡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过着隐居生活。
传世的《老子》(又名《道德经》)一书,成于老子后学之手,一共有八十一章,分上、下篇,集中表现了老子的思想。
“道”是老子思想的核心。
“道”就是自然,路,道理,法则,规律。
他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认为世间一切皆有道生出,道是万事万物的本源。
老子的主张是“无为”,理想政治境界是“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道”为客观自然规律,同时又具有“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义。
《老子》书中包括大量朴素辩证法观点,如以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反者道之动”,并能由对立而转化,“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又以为世间事物均为“有”与“无”之统一,“有无相生”,而“无”为基础,“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三、整体感知诵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分清句读。
(1)斯恶(è)已(2)音声相和(hè)(3)共一毂(gǔ)(4)埏埴(shánzhí)以为器(5)凿(záo)户牖(yǒu)以为室(6)自见(xiàn)者不明,自矜(jīn)者不长(zhǎng)(7)曰余食赘(zhuì)形,物或恶(wù)之(8)其脆易泮(pàn)(9)起于累(léi)土四、研读文本1、研读第1节。
(1)诵读。
(2)梳理。
天下皆知美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结构独立性)为(判断词,是)美,斯(连词,那么、就)恶(丑,与“美”相对)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有无相(副词,互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对照,比较),高下相盈(充满),音声相和(应和),前后相随,恒也。
(《老子》第二章)(3)翻译。
天下都知道什么是美,就知道什么是丑了;都知道什么是善,就知道什么是不善了。
有和无是互相生成的(有有就有无,有无就有有),难和易是互相促成的,长和短是互相比较的(没有长也就无所谓短,反过来也一样),高和下是互相补足的,乐器的音响和人的声音是互相应和的,前和后是互相跟随的,这道理是永恒的。
(4)分析。
《老子》把很多社会人生现象提炼为一系列的对立项,比如美与丑、善与恶、有与无、难与易、长与短、高与下、前与后等等,认为所有这些因素都是相反相成的。
问题探究:“美丑相对”“有无相生”“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都不难理解,可“难易相成”该如何理解呢?学生讨论后提示:传世《老子》第六十三章有一句话说:“天下难事必作于易”,意思是指,天底下困难的事一定产生于一件件容易的事。
比如人们常说: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
做一件好事这是“易”,无数个做一件好事加在一起,或者说一辈子做好事,这就难了——也正因为很难,所以更加可贵。
这个例子就显示了“易”生成“难”的道理。
在面对某个问题需要解决的时候,人们由于把解决这一问题看得很难,就更加谨慎更加用心更加用力地去面对它,结果问题反倒容易解决;相反,人们由于把解决这一问题看得很容易,不够慎重不够用心不够用力地去面对它,结果问题反倒难以解决了。
这里面也包含了有难生成易,有易生成难的道理。
2、研读第3则。
(1)诵读。
(2)梳理。
企(踮着脚跟)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通“现”表现)者不明,自是(意动用法,以……为是)者不彰,自伐(夸耀)者无功,自矜(夸耀)者不长(得到尊重)。
其(如果)在(存问、询问)道也,曰余食赘(肉瘤)形,物(指牲畜)或(有的)恶(厌恶)之。
故有道者不处(居于、立身)。
(《老子》二十四章)(3)翻译。
踮着脚跟的人站不牢,跨步行的人走不远,(就好像)自逞己见的人反而不能明理,自以为是的人反而得不到彰显,自我炫耀功劳的人反而不能成就大功(或不被人为有功),自尊自大的人反而得不到尊重。
(“自见”“自是”“自伐”“自矜”等行为)用道的观点来看,是吃剩下的食物或身体上的肉瘤,就连有的牲畜都厌恶这些东西。
所以有道的人不居于“自见”“自是”“自伐”“自矜”的境地。
(4)分析。
《老子》更值得称道的一点,是它对矛盾对立项的辩证把握和持守。
在《老子》看来,“自见”“自是”“自伐”“自矜”都是要不得的,“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是一种态度,“自见”“自是”“自伐”“自矜”是另一种态度,一般人认为后种态度距离目的更近,可是《老子》认为应该选择前一种。
因为自见而不明,自是而不彰,自伐而无功,自矜而不长,因为“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老子》二十二章)。
《老子》这种选择显示了它对现实社会的一种洞见,也显示了它的人生智慧,在很多时候,人们“若欲如之何,必先居于此如之何之反面”(冯友兰《中国哲学史》)。
3、研读第4则。
(1)诵读。
(2)梳理。
知人(了解别人)者智,自知(了解自己)者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qi áng,刚强)。
知足者富。
强(qiǎng,尽力,竭力)行者有志。
不失其所(名词,地方,位置)者久。
死而不亡(通“妄”,荒谬)者寿。
(3)翻译。
了解别人的人聪明,了解自己的人圣明(即了解自己更重要)。
战胜别人的人有劲儿,战胜自己的仁刚强(即战胜自己更重要)。
知道满足的人就是富人。
确定不移、竭力实行的人有意志。
不丧失合适位置的人(比如那些自知、自胜的人)能够长久。
死得不荒唐的人即正常死亡的人就是长寿的。
(4)分析。
《老子》所体现出来的有关“自知、自胜、知足、强行的人”的看法,都显示了对社会人生的独特理解,对今人的启示意义是深刻的。
4、研读第5节。
(1)朗读。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
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
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2)梳理。
为(意动用法,把……当做有为)无为(道家指清静虚无、顺其自然),事(意动用法,把……当做事业)无事(道家指无为而治),味(意动用法,把……当做有味)无味。
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名词,难事)于(介词,从)其易(名词,容易处),为大(名词,大事)于其细(名词,细小处)。
天下难事必作(开始)于易(名词,容易的事),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名词,细小的事)。
是以圣人终不为大(名词,大事),故能成其大(名词,伟大)。
夫轻诺必寡(使动用法,使……减少)信,多易(意动用法,把……看得容易)必多(使动用法,使……增多)难。
是以圣人犹难(意动用法,把……看得困难)之,故终无难矣。
(3)翻译。
以“无为”的态度作为,以不生事的态度做事,以恬淡无味为滋味。
大生于小,多起于少,用恩德来报答怨恨,从难事的容易处入手来解决它,从大事的细小处来完成它。
天底下的难事一定产生于一件件容易的事,天底下的大事一定产生于一件件细小的事(解决了一件件容易的事,最终也就解决了难事;完成了一件件细小的事,最终也就完成了大事)。
所以达到最高境界的人始终不做大事,因此成就了自己的伟大。
轻易向人许诺一定缺少诚信,把很多事情看得容易一定会遭遇很多困难。
因此达到最高境界的人遇事尚且把它看成困难,因此它始终没有困难。
(4)分析。
依然是从一系列对立项的逻辑关系中来考量事物、思考问题,使《老子》充满了一种智慧。
5、研读第6则。
(1)朗读。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
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
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2)梳理。
其安易持,其未兆(名词作动词,显露迹象)易谋,其脆易泮(通“判”,分离),其微易散。
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
九层之台,起于累(通“蔂”,装土的工具)土。
千里之行(即“行千里”),始于足下。
民之从事(做事、行事),常于(在)几成(几乎成功)而败(使动用法,使……失败)之。
慎(慎重对待)终如始,则无败事。
(3)翻译。
事情安稳的时候容易持守,问题还没有显露迹象的时候容易解决,事物脆弱的时候容易分离,事物细小的时候容易散失。
要在还没有出现问题的时候解决问题,要在还没有陷入混乱的时候治理混乱。
张开两臂才能抱得过来的大树,是从极细小的萌芽生长起来的。
很高很高的台子,是从一筐土开始建起来的。
很遥远很遥远的的行程,是从脚下那一小步走出来的。
人们做事,常常是在将要成功的时候让它失败了。
如果在将要完成的时候像开始的时候一样谨慎,就不会败坏事情了。
(4)分析。
本则体现了《老子》看待问题的前瞻性。
五、课堂讨论(学生发言,教师提示。
)1.对于“强大处下,柔弱处上”的说法,你怎样看待?《老子》辩证法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在对立项的列举中,特别重视“柔”“弱”“贱”的一方。
这就是有名的“守柔曰强”的思想。
这除了教导统治者要谦虚谨慎、重视基础(“圣人无心,以百姓之心为心”)之外,主要是要人们注意到只有处于“柔”“弱”的一方,才永远不会被战胜。
这就是说,不但不要过分地暴露了自己的才能、力量和优势,要善于隐藏优势或强大,而且不要去竞赛或争夺那种强大。
要“守雌”“贵柔”“知足”,这样就能保持住自己,就能持久而有韧性,就能战胜对方而不被转化掉。
这一观念在总结世事经验、开启人生智慧上曾起过作用。
从“老子不为天下先”“先让一步然后还手”到“哀兵必胜”“宁受胯下之辱”“君子报仇十年不晚”等等,在忍让和委屈中以求得生存的可能和积蓄力量,用以夺取最后的胜利。
这也属于中国的智慧。
它仍然承续了不动情感、清醒冷静的理智态度和不失主体活动的特征,以服务于家族、邦国和个体的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