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中国古代书院制度

合集下载

中国书院制史略

中国书院制史略

中国书院制史略中国书院制史略胡适我为何讲这个题目?因为古时的书院与现今教育界所倡的“道尔顿制”精神大概相同。

一千年以来,书院实在占教育上一个重要位置,国内的最高学府和思想的渊源,惟书院是赖。

盖书院为稳固古时最高的教育机关。

所可惜的,就是光绪变政,把一千年来书院制完全推翻,而以形式一律的学堂代替教育。

要知我国书院的程度,足可以比外国的大学研究院。

譬如南菁书院,它所出版的书籍,等于外国博士所做的论文。

书院之废,实在是吾中国一大不幸事。

一千年来学者自动的研究精神,将不复现于今日了。

所以我今日要讲这个书院的问题。

本题计分两节:第一,书院的历史;第二,书院的精神。

兹分别言之:一、书院的历史精舍与书院书院在顶古的时候,无史可考;因古代的学校,都是私家设立,不甚出名。

周朝学制,亦无书院的名称。

战国时候,讲学风起,私家学校渐为人所器重。

汉时私家传授之盛,为古所未有。

观汉朝的国子监太学生,多至数万人,即可见学风之盛。

六朝时候,除官学外,复有精舍。

此精舍系由少数的贵族或士大夫在郊外建屋数椽,以备他们春夏射御,秋冬读书的处所。

惟此精舍,仍由私家学塾蝉蜕而来,其教授方法,与佛家讲经相同。

佛家讲经只许和尚沉思默想,倘和尚不明经理而欲请教于大和尚,此时大和尚就以杖叩和尚之头,在问者虽受重击,毫无怨言,仍俯首思索如故。

有时思索不得,竟不远千里朝拜名山,俾一旦触机觉悟,此法系启发学者思想。

不借外界驱策而能自动学习;所以精舍也采取佛家方法。

其后道家讲经,也和佛家相同。

到唐明皇的时候,始有书院的名称。

书院之有学校的价值,固自唐始,但至宋朝更进步了。

宋代四大书院书院名称,至宋朝时候才完全成立。

当时最负盛名的书院,如石鼓、岳麓、应天、白鹿洞,世人称为四大书院。

这些书院,都系私人集资建造,请一个学者来院主教,称他叫山长。

书院大半在山水优秀的地方,院内广藏书籍,使学生自修时候,不致无参考书。

此藏书之多,正所以引起学生自由研究的兴趣。

此四大书院,不独藏书很多,并且请有学者在院内负指导责任。

中国古代书院相关历史

中国古代书院相关历史

中国古代书院相关历史
中国古代书院是中国古代教育制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人才和推动学术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书院起源于战国时期,经过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等历史阶段的发展和变迁。

书院最早出现在战国时期的中国,当时的书院是贵族家庭或地方政权为培养人才而设立的学校。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书院逐渐发展成独立的学府,成为研究儒家经典和培养学生的场所。

在秦汉时期,随着统一朝廷的建立和经济的繁荣,书院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此时的书院除了继续传统的文人教育外,还开始注重实用能力的培养,如政治、经济等方面的知识。

到了唐宋时期,书院开始成为学术研究和传播的重要机构。

当时的书院都以儒家经典为主要教材,注重经典的解释和研究。

书院内一般都设有讲坛,知识界名人经常在此进行讲学或辩论。

书院还注重思想交流和学问的传承,一些知名的学者会成为书院的负责人或教职人员。

明清时期,书院的发展达到了巅峰。

明代的书院更加注重实用教育,培养办学中兼具理论与实践的专门人才。

清代的书院则更加注重经学的研究,经学在明清时期成为主导的学科。

此时的书院在学术研究上取得了很多成就,对于后来的学术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总之,中国古代书院在培养人才、推动学术发展等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

它不仅为后来的学校制度和教育思想提供了重要参考,也是中华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场所。

书院制度

书院制度

什么是“书院制”?书院制是实现通识教育(素质教育)和专才教育相结合,力图达到均衡教育目标的一种学生教育管理制度。

书院通过通识教育课程和提供非形式教育(即非课程形式),配合完全学分制,推展学术及文化活动,实现学生文理渗透、专业互补、个性拓展,鼓励不同背景的学生互相学习交流,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要,最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书院制源自耶鲁主推素质教育虽然很多人都有大学生活的经历,但大学里的“书院制”对他们来说还是个新鲜事儿。

书院制是引用古代书院的名称,借鉴国外耶鲁大学传统教育“住宿学院”住宿管理模式,而发展起来的新式学生管理模式。

它与普通大学的管理区别主要在于“书院制”管理更注重学生素质的培养,更关心学生的生活,其次才是学生技能的培训。

不是以往的只注重成绩,不注重能力的教学方法,而是要使学生在心灵,智慧,品德等方面综合发展。

复旦学院的书院,从2005年起,迄今已有四个年头。

书院建设从开始就是有一定的设计的,它主要考虑以下这三个要素:一是打乱专业、分散居住的寝室分配;二是一定的软硬件文化环境设计;三是以“四大计划”(大学导航、学养拓展、公民教养、关爱成长)为核心的学生工作内容。

这是一个发端,而不是结果。

西安交大学生培养推出书院制管理,将学生的专业学习和素质培养、通识教育、思政工作从管理机制上分开,前者由专业学院承担,后者由书院承担。

书院一方面协助专业学院提高学生学习成绩,另一方面负责整体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和个人气质,承担全部的学生事务。

在国外,越是著名的大学,越注重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对学生的要求也越严格、越具体。

住宿学院以大学历史上的著名人物命名,有助于学生产生对学院和学校的自豪感和荣誉感,对学生会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作为居住生活的场所,住宿学院为学生营造了一个小型的学习生活环境,增强了学生间的交往,有利于形成集体合作的氛围,对学生的性格养成、学术兴趣、价值取向等会产生积极影响;住宿学院精细的管理、完善的设施为学生成长提供了有利条件,有利于对学生开展专业知识知识以外的能力素质培养。

中国古代书院教育

中国古代书院教育

中国古代的书院教育书院教育的产生和发展封建社会的教育,除了国家办的官学之外,还有私人办的私学。

在私学的各种办学方式中,书院是其中一种具有一定规模,办学制度严密的教育组织,可以称得上是封建社会中后期私学的代表。

书院这种教育组织,荫芽于唐朝末年,兴盛于宋代,历元、明、清三代一千余年,直到清末转型为近代新式学堂,成为封建社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一讲我们就来考察书院这种教育机构的产生和发展情况。

一、书院产生的原因根据文献记载,唐朝时就出现了书院这个名称〖详见教材P204〗,当时有两种场所被称为书院:一是由中央政府设立的主要用作收藏、校勘和整理图书的机构,一是由民间设立的主要供个人读书治学的地方。

到了唐朝末期,在私人设立的书院中,出现了授徒讲学的活动,虽然没有在整个社会形成制度,规模也不大,但可以看成是书院作为教育组织的萌芽。

之所以在唐朝末年萌芽,有以下几方面原因:1、官学衰落、士人失学经过唐朝中期的“安史之乱”后,唐朝就不断地陷入军阀割据的境地,各节度使拥兵自重,不断地进行战争,使得中央和地方的财政走向困顿,社会秩序紊乱,官学日趋衰弱,士人大量失学,不得不另找求学的途径。

2、书籍的积累与传播自从雕版印刷术在唐朝发明后,书籍的成本大幅度降低,民间印刷作坊林立,书籍传播迅速。

[比如元稹在给白居易的诗集——《白氏长庆集》写的序文中就说:当时人们把白居易的诗“缮写模勒”,在街上贩卖,到处都是这样。

从前人们把刻石称为“模勒”,到了唐代,也就把雕版称为”模勒“了。

这里的“模勒”两字就是雕版印刷的意思。

] 这就给书院的出现提供了技术基础。

3、私人讲学的传统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私学就是一种重要的教育组织形式。

虽然在秦朝曾短暂采取了禁私学的文教政策,但到了汉朝私学马上得以恢复和发展,以书馆、经馆的形式遍设于全国城乡各地。

魏晋南北朝时期又以家学的方式维系文化传承(象著名的《颜氏家训》就出现在这个时期)。

可以说,每当社会发生动乱,官学无法维持时,私学往往能以顽强的生命力生存下来,成为维系教育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

中国古代书院概况——讲稿(17页)

中国古代书院概况——讲稿(17页)

中国古代书院概况一、何为中国古代书院书院比较正式的解释是东亚古代教育制度,有别于官学的教育系统。

这句话的含义是,书院主要存在于东亚地区,最早发端于中国,是古代的教育系统,并且和官学有所区别。

据我考证,书院一词有文字确切记载的时间是唐玄宗开元六年,在当时的东都洛阳,设立了丽正书院。

从唐代以后,书院的发展几起几落。

可以说中国古代书院始于唐,经五代,兴盛于宋,延续于元,全面普及于明清。

在发展的过程中,书院逐渐从地方扩展到全国,后来又走出国门,传到了当时的朝鲜和日本,再后来又发展到了欧美。

所以,书院是中国对人类文明非常有价值的贡献。

有人曾说过,书院的创立开启了教育起点公平的先河。

我们知道,在中国古代,一般的老百姓想要受教育,难度是非常之大的,由于当时的科学技术和经济社会发展等原因,只有相当少的人才有条件接受教育。

普通老百姓想要接受教育,几乎是不可能的。

直到书院的创立,为那些莘莘学子提供了一个窗口,所以书院还是很有意义的。

二、中国古代书院的六大职能中国古代书院究竟是干什么的?我概括了六大职能:编书、藏书、教书、印书、祭书、写书。

中国古代书院的第一大职能——编书。

编书是中国古代书院最初的职能,有文字可考的中国第一所书院叫做丽正书院,它设立于唐玄宗开元六年,也就是公元718年。

丽正书院设立的目的是唐玄宗想要编撰一些比较大的文史著作,比如,张说(音:yue)、贺知章等这些当时的大咖就被请到丽正书院参与编写大部头的著作,其中很有名的一部就是《六典》。

有朋友问我,在唐玄宗之前就没有编书的专门机构吗?这个确实有。

比如,西汉的时候,这样的机构叫做石渠。

东汉的时候叫做兰台。

可以说,唐玄宗之前都有类似的机构,只不过当时不叫书院。

在这里,我想给各位朋友分享一下有关兰台的故事。

李商隐的《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里有一句“走马兰台类转蓬”。

这首诗里的兰台和一个人以及一部书有关,这个人叫班固,这部书叫做《汉书》。

很多朋友不一定知道,没有兰台这个地方就不可能有《汉书》。

书院制度

书院制度

●历史悠久,贡献卓著。

历史长:起于唐代,废于清末,绵延达千年以上。

数量众:由唐至清,逐渐增多,至清代有近5000所书院(历史上共有7000多所)。

分布广:既有位于省府的高级别的省级书院,也有大量遍布州县、乡镇的地方书院。

特色明:书院一般是在个别著名学者领导下,积聚大量图书,聚众授徒,教学与研究相结合。

贡献著:书院是人才培养的重要方面军,也是学术研究的重要方面军,又是传播文化、进行教化的重要场所。

影响大:书院不仅对中国社会历史文化影响深远,她还走出国门,对中外文化交流、世界文明化进程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经验宝贵,遗产丰厚。

办学经验。

书院是在总结官学和私学办学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其办学宗旨、师生来源、经费收支、课程设置、图书管理、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关系的处理、建筑布局等等方面,都很有特色和可取之处,值得总结,值得借鉴。

一、书院的发展轨迹(一)唐代:书院开始出现时间:唐朝玄宗开元年间(公元713—741年)地点:中央——丽正、集贤书院地方——湖南光山书院(二)宋代:书院名扬天下宋代是我国书院发展最富有朝气的时代:一是出现了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等“千年学府”,书院之名天下闻名;二是一些对后世影响深远的顶尖级学者如朱熹、张栻、陆九渊、吕祖谦等有丰富的书院活动;三是规范书院教学和讲学的各项规章制度得以确立。

(三)明代:书院与政府关系紧张明代书院发展的一个突出现象是政府对书院的打压。

大体而言,前期书院不受政府支持和重视,发展缓慢;中后期虽发展迅猛,但多次遭到政府的禁毁。

明代三毁书院一是嘉靖之毁:矛头直指王阳明、湛若水二是万历之毁:张居正痛恨讲学三是天启之毁:魏忠贤残害东林(四)清代:书院的普及与改制清代书院的发展是前所未有的,目前所知有四千多所,比以前所有书院的总和还要多两倍以上,接近明朝的3倍。

其中有三大突出的现象:一是书院的普及。

一方面出现了大量的省级书院,一方面乡镇大建书院。

二是书院的科举化。

三是书院的改制。

中国古代的书院教育制度

中国古代的书院教育制度

中国古代的书院教育制度书院是中国古代一种颇具特色的教育机构。

书院发展成为集藏书、讲学和学术研究活动于一身的场所,成为古代高等学府的一个典型类别,又是推动一方学术文化发展的重要基地。

书院的名称最早见于唐代,在早期的书院中,最著名的是建在庐山的白鹿洞书院,约公元800年前后,最初是洛阳人李渤兄弟读书修行的地方。

相传李渤当时随身豢养了一只白鹿,所以人们称这个地方为“白鹿洞”。

北宋时成为书院。

北宋最著名的有六大书院。

除白鹿洞书院外,还有岳麓书院,嵩阳书院,石鼓书院,茅山书院。

北宋初是书院发展的高潮时期。

到南宋时,书院再次复兴。

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嵩阳书院等一些北宋著名书院陆续修复并扩建,而且又创办了一大批新的书院。

南宋书院的数量超过了北宋。

南宋书院的复兴,主要是在理学家的推动下促成的。

在南宋书院的复兴过程中,朱熹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他热心书院事业,先后主持修复并扩建了著名的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

朱熹为白鹿洞书院制定了名为《白鹿洞书院揭示》的学规,它不同于一般官学学规多为禁令惩办性质的条规,而是重在引导,指明学习和道德修养的基本方法和原则。

这个学规集中体现了书院教育的特点。

书院的集体教学活动主要是讲学,大体相当于现在的学术讲座。

书院实行“门户开放”的方针,学生可以自由前来求教听讲,这大概是学术会议最早的传统体现了。

书院搞讲学活动也不限于自己的教师,甚至可以邀请不同学派的学者来书院讲学。

书院的门户开放是古代高等教育中最有积极意义的特点之一。

元代以后,书院的发展趋势是官学化。

元代将书院纳入地方学校体系,书院的山长也纳入官吏系列,属于封建品官等级中的低级官吏。

明代不再将书院归到官学体制中,但严格加以控制,稍有失控,就下令取缔,全国性的禁止和捣毁书院就有四次,最后一次一直延续到明朝亡国。

清代前期仍不支持书院兴办,雍正以后才开始鼓励办书院。

但绝大部分书院是以学习科举之业为主的,只是官学的辅助或补充而已。

尽管如此,仍然有一些书院注重钻研学术、涵养道德情操,保持了宋代书院的优良传统,代表了书院发展的主流。

略论中国书院制度

略论中国书院制度

略论中国书院制度历史师范101 赵小燕 20号华夏上下五千年,中国的文化教育也是源远流长,走过了很长的历程。

在官学与私学的更替中,世事风云变幻。

当印刷术给书带来了无限复制的契机,当战争使城镇成了沸腾的战场,这时候,文化人开始寻求他们安心专研学术的天堂,于是,他们将目光转移到僻静的山间,一种新的文化教育形式随之出现,即书院。

书院教育是我国教育史上一种独具特色的制度,它萌芽于唐,兴盛于宋,延续于元,普及于明清,后经改革,至今绵延不绝。

书院作为一种独特的教育机构,由于发展程度的不同,故在不同时期可能会呈现出一些不同的特点,所以我在前人的基础上加以归纳,概括了一些共性特点:首先,不得不提的是在书院制度下,书院的教育特点。

从教学原则上看,一是教学与学术研究相结合,这被普遍地认为是书院的一个最突出的特点。

书院的教学与学术研究两者并行,起了一个相辅相成的作用,书院完美的将两者结合起来。

学术研究是书院教学的基础, 书院教学又传授和进一步发展了研究成果。

明清的一些著名学者,如王阳明、黄宗羲、戴震等等,他们在书院既进行教学活动又开展学术研究,组织学生编纂图书等。

历史上有名的书院,基本也是当时教育活动中心。

二是反对为科举而学,强调人格的陶冶,培养健全的人格。

很多书院都订立了学规,以此来规范学子修身、处事、接物的行为。

例如《白鹿洞学规》的修身之要是: “言忠信, 行笃敬; 惩忿窒欲,迁善改过。

”处事之要是: “正其谊, 不谋其利; 明其道, 不计其功。

”接物之要是: “已所不欲, 勿施于人; 行有不得, 反求诸已。

”这些都体现了朱熹的德育实践方法, 那就是自我修养的过程。

从教学方式上看,一是实行自由讲会,书院确立了“讲会”制度,允许不同学派,不同观点进行讲会,开展争辩,不同书院间也可以进行学术交流,共同辩论。

南宋时,朱熹和陆九渊二人属于不同的学派,他们俩曾于淳熙二年(1175年)在鹅湖寺进行公开辩论,这便是有名的“鹅湖之会”。

中国书院制的前世与今生

中国书院制的前世与今生

中国书院制的前世与今生书院是中国封建社会特有的一种教育组织形式,它是以人创办为主、积聚大量图书、教学活动与学术研究密切相关的高等教育机构。

书院在办学形式、教育教学的组织管理及原则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中国封建社会教育的发展产生过重大的影响。

一、书院的产生“书院”产生于唐朝,当时有两类场所被称为书院:一种是由中央政府设立的主要用于收藏、校勘和整理图书的机构,如丽正书院和集贤殿书院等;另一种是由民间设立的主要供个人读书或聚徒讲学之所,如四川张九宗书院,湖南李宽中秀才书院,江西的梧桐书院、义门书院,福建的松州书院等。

其中,在私人设立的书院中,出现了授徒讲学的活动。

究其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世乱失学、私学传统和禅林影响等方面。

1、世乱失学唐朝自“安史之乱”以后,由盛而衰,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各地藩镇拥兵自重,相互征伐,战争不断,严重危害了学校教育事业,造成官学日趋衰落,士人大量失学。

于是,一些好学之士便在山林名胜僻静安全之处,建屋藏书,读书求学,进而聚徒讲学。

这便是书院产生的直接原因。

2、私学传统中国的私学源远流长。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曾出现过私学取代官学的现象。

秦朝虽禁私学,但私学禁而不止,表现出顽强的生命力。

汉朝以后,私学一直与官学并行发展,成为培养人才的又一条重要渠道。

当社会发生动乱官学无法维持时,私人讲学之分反而开始兴盛。

唐代私人创设的书院中有聚书讲学授徒的活动,正是历史上私学传统的继承和发展。

3、禅林影响佛教自汉末传入中国,到魏晋时期日益兴盛。

至唐代,佛教的重要流派禅宗广为流传,逐渐成为中国佛教的最大宗派。

禅宗把禅作为修养的重要途径之一,佛教徒每每在山林名胜之处建立禅林精舍,从事于坐禅和讲授禅经,认为依傍山林胜地便于清静潜修,因此,书院的建置模式和讲学的形式也受了禅林讲学的影响。

二、书院制度的形成、兴盛与衰落书院虽萌芽于唐末,但作为一种教育制度则是在宋朝形成和兴盛起来的。

宋朝的建立结束了唐末五代分裂割据的局面,实现了国家的统一,生产逐渐恢复发展,社会趋于安定,文风日起,士子们纷纷要求就学读书,国家也需要大批治术之才。

中国古书院介绍

中国古书院介绍

第一部分书院介绍书院定义中文名称:书院英文名称:ancient college定义:专指历史上设立的供人读书或讲学的处所。

书院是宋代的地方教育组织。

书院之名始见于唐代,但发展于宋代。

最初,书院为民办的学馆。

原由富室、学者自行筹款,于山林僻静之处建学舍,或置学田收租,以充经费。

当时,著名的书院有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湖南长沙的岳麓书院、河南商丘的应天书院、湖南衡阳石鼓山的石鼓书院、河南登封太室山的嵩阳书院等。

后由朝廷赐敕额、书籍,并委派教官、调拨田亩和经费等,逐步变为半民半官性质的地方教育组织。

仁宗庆历年间,各地州府皆建官学,一些书院与官学合并。

神宗时,朝廷将书院的钱、粮一律拨归州学,书院一度衰落。

基本介绍书院,是东亚古代教育制度有别於官学的另一种教育系统。

唐宋至明清出现的一种独立的教育机构,是私人或官府所设的聚徒讲授、研究学问的场所。

宋代著名的四大书院是: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湖南善化的岳麓书院、湖南衡阳的石鼓书院和河南商丘的应天府书院。

明代无锡有“东林书院”,曾培养了杨涟、左光斗这样一批不畏阉党权势、正直刚硬廉洁的进步人士,他们被称为“东林党”。

中国最早的官办书院开始于唐朝,为开元六年(718年)唐玄宗所创设的丽正修书院。

宋代书院的兴起是始于范仲淹执掌南都府学,特别是庆历新政之後,在北宋盛极一时。

这时候出现了四大书院的说法。

到了南宋更盛,各延大儒主持,成为理学书院。

元朝时书院制度更为兴盛,专讲程朱之学,并供祀两宋理学家。

明朝初年书院转衰,直到王阳明出,书院再度兴盛。

随後书院因批评时政,遭当道之忌,明世宗、张居正皆曾毁书院,尤其是东林书院事件,魏忠贤尽毁天下书院,书院乃大没落。

满清入主中国,对书院所保存的元气,犹有馀悸,继续抑制书院。

雍正十一年(1733年),正式明令各省建书院,改采鼓励态度,书院渐兴;惟不分官立私立,皆受政府监督,不复宋元时的讲学自由。

直到戊戌变法,中国的书院全部消失。

自民国年代起在香港、台湾均有不同学校称作「书院」,但已与古代的书院有所出入。

浅论中国古代书院教育制度

浅论中国古代书院教育制度

浅论中国古代书院教育制度1900年梁启超所写散文中这样写道,“使举国之少年而果为少年也,则吾中国为未来之国,其进步未可量也。

使举国之少年而亦为老大也,则吾中国为过去之国,其澌亡可翘足而待也。

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可见少年的强与衰将决定着一个国家的强与衰,然而少年的强衰取决于少年接受的教育。

有着五千年文化底蕴的中国,在教育方面,从远古时期的实践教育到诸子百家到宋代书院教育再到清末的民主教育,中国从没松懈过,虽然各个时期都有利弊。

在家庭教育之外,学校教育最重要,而古代的书院教育则是中国独有的一种教育制度,为中华民族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学校”在古代被称为书院或私塾,而书院的建置始于五代而初盛于宋,书院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特有的一种教育组织,从宋初到清末,存在了近一千年。

书院的组织管理形式和教育教学制度、方法等方面跟官立的太学、郡县学不同,它有许多显著的特点,对我国封建社会教育的发展产生过重要的影响。

书院制度形成于宋代,但书院的名称早在唐代就有了,不过那时只是官方藏书、校书或私人读书治学的地方。

所以,书院又可分为官方设立的书院和私人创建的书院。

官方设立的书院在我国古时历代都很注意书籍的整理和校勘工作,并设立专职官员来管理这件事,到了唐代,这种校书和藏书的地方才改称为书院,其主要职责是“掌刊辑古今之经籍”,负责举荐贤才和提出某些建议,供皇帝选用和参考。

私人创建的书院大多是读书人自己读书治学的地方。

志书所记,“书院”这个名称最早来源于私人讲学,后经官方提倡、赞助逐步形成为书院制度,成为封建社会特有的一种教育组织。

书院初成立时,组织很简单,它的主持人既要负责书院的组织管理,又担负书院的主要教学工作,一般没有其他管理人员和机构。

书院主持人的名称,各朝代、各地区有所不同,就是同一朝代、同一地区也不完全一致。

书院制的发展历程

书院制的发展历程

书院制的发展历程
书院制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特别是宋代和明代。

这种教育制度起源于中国古代的儒家文化传统,强调以经世致用为目标的教育理念。

在宋代,书院作为地区或城市教育的中心逐渐兴起。

这些书院由有识之士、贵族或地方政府支持建立,旨在培养学生的儒家思想和传统文化。

学生们通常在书院内集中学习经典著作,听取经义讲座,并参加各种学术讨论和比赛。

随着时间的推移,书院成为了儒家学术和文化的重要中心。

无论是学术研究还是培养人才,书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同时,一些著名的学者和思想家也通过书院制教育成为知名人物,例如程颢、程颐、朱熹等。

在明代,书院制度得到了更大的普及和发展。

明代书院广泛分布于全国各地,起到了传播儒家思想和培养人才的作用。

明代的书院往往由教授和学生组成,学生需要在书院内学习一定的时间后参加考试,通过考试才能获得文凭。

然而,随着近代教育体制的改革和西方教育模式的引入,书院制逐渐式微。

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中国开始大规模引进西方的教育理念和体制,建立了现代学校制度。

书院制度逐渐被学校制度所取代,儒家传统教育也受到了挑战。

尽管书院制在现代教育中逐渐消失,但其对中国古代教育的影响和贡献是不可否认的。

书院制度提供了一个培养传统文化和
儒家思想的重要平台,同时也为中国古代社会培养了大量的人才,为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书院制度是怎样发展起来的?对促进古代的教育有何作用

书院制度是怎样发展起来的?对促进古代的教育有何作用

书院制度是怎样发展起来的?对促进古代的教育有何作用书院制度是怎样发展起来的?书院是一种由儒家士大夫创办并主持的独特教育机构,它形成了一套独具特色的组织制度、基本规制、讲学形式,对中国文化的繁荣和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

“书院”之名渊源于唐代。

唐开元六年时曾一度将皇家藏书、校书之所的“乾元院”更名为“丽正修书院”。

到了开元十三年,又改名为“集贤殿书院”。

这虽然是“书院”之名的开始,但它毕竟只是朝廷收藏、校勘经籍的地方,还不是后来的那种由儒家士大夫创办的文化教育组织。

在此之后,民间开始出现了许多称为书院的地方。

《全唐诗》中,可以偶尔看到一些以书院为题的作品,如《题玉真观李泌书院》《南溪书院》《宿沈彬进士书院》等。

此外,地方志中也记载了一些创办于唐代的书院,如江西高安的桂岩书院、福建建阳的鳌峰书院、湖南衡山的邺侯书院等。

上述这些书院均是为儒家士大夫所创办,其中一些还具备了治学、讲学、会文、藏书等功能,这些书院的出现才真正标志着书院的出现。

书院的全面兴起是在北宋。

宋初官学不兴,这时,唐五代时期萌芽的书院则受到热心文化教育的士大夫们的青睐,各地纷纷创办书院,其规模之大、数量之多,已非往日可比。

其中一些创办得十分成功的书院还受到了皇帝赐额、赐书、赐田产的特殊待遇。

这时涌现出一些著名书院,包括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嵩阳书院、应天府书院、石鼓书院、茅山书院、徂徕书院、泰山书院等,后来还出现了说法不一的“天下四大书院”之说。

南宋时期,书院进入到它的鼎盛时期,其显著标志就是它和理学思潮的紧密结合。

当时许多著名的理学家如朱熹、张栻、吕祖谦、陆九渊等人均创办和主持书院,以书院为基地而形成不同学派,开展学术交流和争鸣活动。

这时,书院的文化教育功能、组织制度、基本规制则进一步完善,充分显示了它在文化教育方面的优势和特色。

书院制度成熟与繁荣,逐步并发展成为儒家学术文化、人文教育的基地。

对促进古代的教育有何作用1、强调人格培养,反对为科举而学为了纠正官学流为科举附庸的弊病,理学家们为书院提出了新的教育宗旨,即要求恢复先秦儒家教育的传统,以道德修身为书院教育的目的。

第七章 中国古代书院制度

第七章 中国古代书院制度

第七章中国古代书院制度书院是我国封建社会后期出现的一种特有的教育组织形式,是私学发展的高级形式。

它是以私人创办为主,积聚大量图书,教育活动与学术研究相结合的高等教育机构。

我国古代的书院制度,从唐末五代至清末光绪二十七年八月(1901年9月),清廷上谕改书院为学堂,存在了一千年多年。

它在办学形式、教育教学的组织与管理以及教学原则和方法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从而对我国封建社会教育的发展产生过重大的影响。

书院制度也是中国对世界教育发展所做伟大贡献之一。

第一节古代书院的产生和发展书院制度自宋初基本形成,至清末改书院为学堂。

在这一千多年的历史进程中,时兴时衰,走着曲折的道路。

考察各个历史时期书院发展的概况,探讨其兴衰的原因,不仅有助于阐明书院制度在封建社会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而且可以使我们了解封建教育发展的某些规律。

甚至可以说,倘若完全离开了书院的研究,那么要弄清唐以后,尤其是宋以来的教育发展史、文化学术思想史,都是相当困难的。

它所形成的特色和经验,对当前我国正在进行的教育改革,特别是高等教育改革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书院的起源在悠久的中国历史上,唐朝曾处于封建社会的上升时期,其间政治、经济和文化空前繁荣昌盛。

从文化角度讲,无论在文学艺术还是在自然科学方面,都做出了卓越的成绩,是中国封建社会辉煌灿烂的时期,特别是书籍的普遍印行,已成为这一时期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

在唐代,官府所藏书籍已有明显增加,为此不得不为藏书而开“乾元院”。

唐玄宗开元元年(717年),将乾元院更名为丽正修书院,后改名为集贤殿书院,这便是书院之名的最初例证,可以看出,它是专门用于藏书和校书的场所,类似于皇家图书馆,不是教学机构。

“安史之乱”后,中国进入了一个藩镇割据、连绵混战的时期,这不仅给广大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也使学校荒废,文化遭到破坏。

于是,许多人为避战乱和保护优秀文化,远走较为安定的穷乡僻壤和山林之间,以耕读为业。

他们在个人治学的基础上,开辟了一些家塾式的教学场所。

华夏文化-书院制度的起源

华夏文化-书院制度的起源

华夏文化-书院制度的起源书院制度的起源书院虽然渊源于唐末五代十国期间,但是作为一种正式教育制度的形成,则是在宋代,是在北宋开国十余年后。

书院是唐代末年出现的一种重要的教育组织形式。

“书院”之名始于唐代。

根据史书上记载,唐代有两种场所被称为书院:一种是中央政府设立的藏书、校书之所,如丽正修书院、集贤殿书院。

还有一种是由民间设立的供人们读书治学的地方。

作为教育机构的书院,起源于私人讲学。

书院制度是私学教育发展的最高形态。

唐末五代十国以来,由于战争频繁,官学衰废,一些士大夫选择山林名胜之地,建屋立舍,研究学问,聚徒讲学,这便是书院的前身。

书院虽然渊源于唐末五代十国期间,但是作为一种正式教育制度的形成,则是在宋代,是在北宋开国十余年后。

探究书院的产生,主要原因在于:官学衰落,士子失学。

唐代自“安史之乱”以后,社会由盛转衰,形成了藩镇割据的局面。

各地方节度使拥兵自重,相互征伐,战争不断,严重地危害了学校教育的发展,造成官学日趋衰落,士子失学的状况。

为此,一些笃学之士便在山林名胜之地建屋立舍,藏书授书,聚徒讲学。

正如朱熹在《衡州石鼓书院记》中所记述的那样:“前代庠序之教不修,士病无所于学,往往相与择胜地,立精舍,以为群居讲习之所。

”说明书院的产生确实与唐末五代社会动乱、官学衰微,士子失学有直接关系。

禅林影响自西汉末年,东汉初年佛教传入中国之后,至魏晋南北朝时期已经极盛。

到了唐代,佛教的重要派别禅宗广为流行。

佛教徒往往在山林名胜之地建立禅林精舍,从事于坐禅和讲授佛经。

佛教这种注重自然环境的选择、公开讲经、注重修养的讲学制度,对书院的影响很大。

宋代的许多儒者虽然排斥佛教,捍卫儒学,但是在办学形式和讲学制度等方面,却吸收了禅林的有益影响。

这可以说是书院兴起的又一重要原因。

私学传统我国有着渊远流长的私学传统。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私学就是一种重要的教育组织形式。

在漫长的封建社会,只有秦朝暂禁私学,奉行“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的文教政策,对私学的存续和发展造成了不利影响。

书院制度与中国古代的学术传统

书院制度与中国古代的学术传统

书院制度与中国古代的学术传统在中国古代,书院制度是传承和发展学术文化的一个重要机制。

它是教育琢磨的开始,是儒家思想教育的主要趋势。

其特点是由一位学者执掌,招收一批学生,在书院中教授儒家经典,通过传承和借鉴,实现学者的相互认同和交流,从而培养出优秀的学者和人才。

书院起源于汉代,但真正兴盛的时期是唐代。

唐代书院建设规模较大,数量较多,充分发挥了书院制度的传承教学和学术交流的作用。

其中,洛阳的龙门书院、长安的国子监、绥德的崇文院、泾州的西华书院等书院,成为当时最有影响力的学术机构。

这些书院不仅吸引了许多天下英才,也在促进各地学术的交流和发展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随着历史的发展,书院制度并没有消失,而是一直流传至清代。

清朝时期,尤以东南地区和广西壮族自治区最为兴盛。

如福建泉州的文庙书院、广西百色普觉书院、广东梅州古典书院等,都是书院制度的代表。

这些书院发挥了重要的教育和文化交流的作用,为当地的学术繁荣和人才培养做出了积极贡献。

书院制度不仅对学术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同时也在贯彻和传承儒家思想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

在书院中,学生可以接受师傅的悉心教诲和指导,学习经典典籍,感受儒家思想的庄严深邃,更进一步深入了解传统文化并有机会对其进行消化和诠释。

书院的教育内容也十分丰富,不仅仅是儒家经典的教学,还包括书法、诗歌、音乐、绘画、卜筮、天文、地理等众多课程。

这些课程丰富且实用,引发了许多才华横溢的学子的兴趣,在提升个人修养的同时,也为中国的文化遗产增添了更深的内涵。

然而,在现代社会,由于社会因素的影响,书院制度已经渐渐式微。

传统的书院制度也已不能完全适应当今复杂而多样化的社会背景。

然而,我们不应该忘记,书院制度代表着中国古代优秀的文化传统,其中不乏深刻而适合现代教育的思想和方法,这是我们应该拥有和传承的。

现在,大学已经成为学术研究的重要机构,承担着沉甸甸的学术传承责任。

与传统的书院相比,大学虽然形式和内涵不同,但本质上仍然承担着承传、发扬和创新传统文化的重要使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章中国古代书院制度书院是我国封建社会后期出现的一种特有的教育组织形式,是私学发展的高级形式。

它是以私人创办为主,积聚大量图书,教育活动与学术研究相结合的高等教育机构。

我国古代的书院制度,从唐末五代至清末光绪二十七年八月(1901年9月),清廷上谕改书院为学堂,存在了一千年多年。

它在办学形式、教育教学的组织与管理以及教学原则和方法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从而对我国封建社会教育的发展产生过重大的影响。

书院制度也是中国对世界教育发展所做伟大贡献之一。

第一节古代书院的产生和发展书院制度自宋初基本形成,至清末改书院为学堂。

在这一千多年的历史进程中,时兴时衰,走着曲折的道路。

考察各个历史时期书院发展的概况,探讨其兴衰的原因,不仅有助于阐明书院制度在封建社会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而且可以使我们了解封建教育发展的某些规律。

甚至可以说,倘若完全离开了书院的研究,那么要弄清唐以后,尤其是宋以来的教育发展史、文化学术思想史,都是相当困难的。

它所形成的特色和经验,对当前我国正在进行的教育改革,特别是高等教育改革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书院的起源在悠久的中国历史上,唐朝曾处于封建社会的上升时期,其间政治、经济和文化空前繁荣昌盛。

从文化角度讲,无论在文学艺术还是在自然科学方面,都做出了卓越的成绩,是中国封建社会辉煌灿烂的时期,特别是书籍的普遍印行,已成为这一时期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

在唐代,官府所藏书籍已有明显增加,为此不得不为藏书而开“乾元院”。

唐玄宗开元元年(717年),将乾元院更名为丽正修书院,后改名为集贤殿书院,这便是书院之名的最初例证,可以看出,它是专门用于藏书和校书的场所,类似于皇家图书馆,不是教学机构。

“安史之乱”后,中国进入了一个藩镇割据、连绵混战的时期,这不仅给广大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也使学校荒废,文化遭到破坏。

于是,许多人为避战乱和保护优秀文化,远走较为安定的穷乡僻壤和山林之间,以耕读为业。

他们在个人治学的基础上,开辟了一些家塾式的教学场所。

同时受佛教禅林寺院的影响,一些有识之士在山林胜地隐居读书,创办了个人读书治学的书院。

这些书院逐渐也开始授徒讲学活动,于是,一种新的教育组织形式便出现了。

二、宋初著名书院统一的北宋王朝的建立,促进了社会生产的进步,也为文化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但在立国之初,统治者还无暇顾及教育,也没有足够的经济实力兴学设教,所以官方转而支持正在发展中的书院,给予他们以部分经济上的资助,这样,四海之内,儒生多设书院,在这些书院中,尤以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应天府书院、嵩阳书院和石鼓书院等为最著名。

它们大都设建于风景优美的山林幽静处,虽然其规模还都不大,组织机构也极为简单,活动内容也较单一,但它们却标志着真正意义上书院制度的确立,并对后世书院的发展产生了有益的影响。

但宋初书院的兴盛状况为时很短,便由于宋王朝大力提倡科举,尤在北宋的三次兴学运动中渐渐冷落下去。

在范仲淹、王安石发起的“新政”、“变法”运动中派生出的这三次兴学高潮,重点在振兴官学,建立一个从中央到地方的较为完整的教育体系,同时又大力推广胡瑷的“苏湖教法”,规定士子须在官学三百日方能应举等办法,特别是王安石制定的“三舍法”从而将养士和选士结合起来,并归于学校,这些都极大地推动了学校教育的发展。

与此同时,在整个宋代又一直很重视科举,扩大取士名额,提高得第者的待遇,这些都极大地刺激着潜心于山林之中的书院人,于是很多人纷纷出山,或就读于官学,或在官学任教。

这样以来,北宋书院在短期兴盛之后必然归于沉寂,其间大约持续了一百多年的时间。

三、南宋书院的发达由于书院制度是在宋代才逐渐形成,当时出现了一大批著名的、对后世有重大影响的书院,特别是南宋书院在教育教学、学术研究、印书藏书等方面都充分表现出独特的书院特色,加之朱熹亲订《白鹿洞书院教条》,使书院教育进一步制度化、正规化。

南宋书院堪称是中国书院发展史上的黄金时代。

偏安江左的南宋,内忧外患,从中央到地方虽都勉强设学,但由于国力的衰微,学校大都有名无实,于是,以私人为主体的讲学活动又开始活跃起来,使书院的发展达到空前的程度。

这一时期,不仅书院的数量多,规模大,且组织更加严密,制度也趋于完善。

由于活动内容的丰富又有深度,使得官学中的优秀者,还常常到书院作进一步研修。

南宋书院的昌达虽有其政治经济的原因,但从更更直接的方面来讲,它的昌盛实和理学的发展,特别是受了朱熹兴复白鹿洞书院的推动。

我们知道,由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长期以来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精神支柱,并在发展中渐渐渗透在我们的民族意识里面,但这有一个过程。

先秦的儒家,以其自身人文思想的独特说服力,成为当时的“显学”;汉王朝的建立,“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的实施,使儒家表现为经学,儒家经典经由董仲舒等人的重新解释而成了中国人的“圣经”,但就在此时,佛教传入我国,土生土长的道教也得以兴起,等到离乱的魏晋南北朝时期,清谈玄学思潮又成了一种时尚风气,这使一直处于独尊地位的儒家哲学面临严重的挑战,在玄、儒、佛、道的相互斗争中,儒学的地位大大削弱。

当然,在相互斗争的过程中,相互吸收、相互融合的趋势最终经过唐代的进一步扩展和巩固,在宋代便形成了以儒学为中心、杂揉有佛道思想的新的儒学体系,即理学。

在新的儒学体系的建构过程中,宋时的许多学者,如二程、张载等对其作出了巨大贡献,而最终由朱熹总其成。

以朱熹为代表的理学家们,为了大力宣扬理学,纷纷创建或主持书院,以作为他们的阵地。

位于庐山之上的白鹿洞书院,原是唐人李渤兄弟读书的地方,但在五代时期发展成以李善道为洞主的白鹿洞学馆,北宋建立后,又演变成颇具影响的四大书院之一。

南宋朱熹知南康军时,为了扩大儒学影响,发展地方教育,曾上书申修白鹿洞书院,并请为其题额、赐书,获皇帝恩准后,书院便在朱熹的直接关注和督促下得以尽快兴复。

为了真正重振白鹿洞书院,朱熹还招纳各方学者来此讲学,并亲自参与组织和管理,直至亲临讲堂授课。

特别是他还为此书院拟定了《白鹿洞书院学规》,这一在理学思想指导下形成的封建教育的总纲,不仅对白鹿洞书院,而且成了其它书院,以至成了各级各类官学的办学宗旨,且它的影响还持续到后来几个朝代,兴复后的白鹿洞书院,为而后几百年各学派建设书院树立了样板。

四、元代书院的初步官学化蒙古人统治的元朝诞生后,这使汉族知识分子受到了极大的刺激,他们除不愿做元朝的官外,也不肯在元朝设立的官学任教,甚至都不让其子女入官方的学校。

对此,元朝采取了承认和提倡开办书院这一较为灵活的政策,用以缓和民族矛盾,促进教育事业的恢复和发展。

因而,元代书院较前代又有了一个长足的发展,此时,书院不仅数量有所增加,分布更加普遍,且由于吸收了一批南宋著名儒师及其门生,使得元时的书院质量也比较高。

当然作为存在有民族防备心理的蒙古族统治者,却逐渐对书院的师资任用、组织管理和经费使用等加强了控制,并通过笼络一些高级知识分子来影响整个学术界的办法,加强思想钳制。

这些来自官方的限制,使书院在元朝的发展呈现出明显的官学化倾向,书院的特色被大大削弱了。

五、明代书院的由衰到兴明代的书院时兴时废。

明初,由于重视文化建设,士子在官学待遇很优厚,科举前程也极为荣崇,使得很多人已不再热心于书院,除沿元制旧设立了洙泗、尼山二字书院外,此时,书院的总态势是衰歇的。

直到明中时,伴随着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商品经济的发展,中外交往的扩大,统一思想的被打破,于是,思想领域内的自由讲学之风兴盛,书院也随之蓬勃发展起来。

特别是王守仁、湛若水等人为了反对理学、宣扬心学思想,所到之处,必建书院,这对当时书院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但明后期书院曾遭遇四次被禁毁的厄运。

发生在嘉靖十六年(1537年)和十七年(1538年)的两次毁书院举动,主要是当权者针对王守仁、湛若水反理学的心学思想而发动的,此次虽力毁力禁,但终未能如愿,反倒办得更多。

发生于明万历七年(1579年)的书院被毁事件,虽然作为发动者的张居正出发点是好心,即想借此举统一思想,加强官学,发展教育,但在理论和实践上都不失是一个错误的方针,所以虽禁犹存,三年后,由于他的死,所禁书院也都陆续恢复了。

但由宦官魏忠贤一手制造的时代第四次禁毁书院行动,虽其矛头主要指向东林书院,然而在客观上却使天下书院遭受了空前的浩劫。

六、清代书院的繁盛清初,为了消灭汉人复国情绪的漫延,压制舆论,统治者对文化教育采取了抑制的政策,此时的书院基本上处于停滞状态。

但不久,清政府对书院由消极的抑制转为积极的控制,使元以来逐渐加强的书院官学化倾向发展到极点。

这时的书院设于省会,并完全为封疆大吏所控制,其经费也由政府拔给,其师生也全由官员选任,书院彻底丧失了独立性和自主权,和官学相差无几。

特别是在发展中,很多书院就如同官学一样,成了科举的附庸,官员的养成所,进而彻底背离了书院开初的宗旨。

和封建教育的其它形式一样,书院最终也为近代教育新体制所取代。

第二节书院制度与中国传统教育纵观书院发展千年史,虽然它曾以其自身的特色,在一个相对特殊的层次领域内,为我国文化教育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但在其日趋官学化后,也伴随着封建制度的没落,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

然而,书院终究在我国教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作为一种制度文化,对于我国传统教育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研究它有助于我们弄清自唐朝以来我国教育理论和教育实际的历史发展状况,而它的影响又不仅在中国,更波及到日本、朝鲜和东南亚地区,充分显示了其伟大的历史意义。

一、书院极大地推动了中国学术思想和文化的发展研究表明,文化的传播与交流,以及促进文化的进步与更新,都有赖于教育。

书院作为我国传统教育中一个富于特色的部分,它对于中国学术思想的发展起了巨大作用。

也就是说,书院正是在宋代理学不断发展的基础上趋于发达的,而书院的昌盛又反过来极大地推动了理学的发展。

具体来讲,理学于北宋始奠基,书院也在北宋才正式成一种教育制度;理学发展到南宋而大盛,并逐步成熟,而书院也以南宋为最昌达,是书院发展的黄金时期;明初,理学无生气,书院也处于衰歇状态;等到王守仁、湛若水所讲之“心学”兴起,书院又为之一振。

这里特别要提到的是南宋时期,此时理学由朱熹集其大成,但这是经过相互论争后才确立的,其间书院对它的贡献是非常大的。

想当初,在未形成完善的理学时期,学派林立,各派纷纷创办书院,借以宣扬自己的主张,扩大其影响。

例如,湘湖学派的代表人物胡安国创办碧泉书院,张栻创办城南书院、主教岳麓书院;朱熹创建云谷、寒泉、武夷等书院,兴复白鹿洞书院;心学代表陆九渊创建象山书院;“金花之学”代表吕祖谦创办丽泽书院等等,在书院这块土地上,著名学者传播自己的主张,发展各自的学派,并致力于培养本学派的继承人,以使其思想能够持续和长期发展下去,特别是以不同学派所标榜的书院,又通过“讲会”,展开相互的论争,这不仅推动了整个学术的发展,而且也使各个学派逐渐走向成熟,更加完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