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书院的兴衰流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中国古代书院的兴衰流变

文传A1121班汉语言文学何星星12号

【正文】书院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教育组织形式,对我国古代高等教育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书院不仅促进了文化的繁荣和学术的进步,也为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舞台。随着书院官学化倾向的日益严重,极盛一时的书院最终退出了历史发展的舞台。

【关键字】中国古代书院、兴盛、衰落

中国的古代书院历千年,为我国古代的教育事业做出了不可逾越的贡献,为我国培养了无数个杰出的人才,理应成为中国历史上屹立不倒的丰碑。

一、中国古代书院的兴盛

书院是我国封建社会独具特色的文化教育模式。它萌芽于汉代,产生于唐朝,兴盛于宋朝,延续于元朝,在明清时普及。据《后汉书·包咸传》记载,包咸“少为诸生,受业长安,师事博士右师细君,习《鲁诗》、《论语》。后住东海,立精舍讲授。”《后汉书·儒林传论》载:“精庐暂建,赢粮动有千百。”这里说的“精舍”、“精庐”,意即聚集生徒、私家讲学的场所。不过,限于汉代的出版印刷水平,当时的“精舍”、“精庐”讲学方式皆是口耳相传,尚不具备藏书条件,将它们当作书院的前身未尝不可,但还不能算作真正的书院。由此可见早在汉朝就有了书院的雏形,而这一场所主要起着作为书院最为重要的功能--讲学的作用。

“书院”一词起源于唐代,袁牧在《随园随笔》卷十四中也言:“书院之名起唐玄宗时,集贤书院、丽正书院,皆建于朝省,为修书之地,非士子肆业之所也。”因此很多人认为在唐玄宗时期的丽正书院是我国书院名称的开始。但是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在唐朝贞观年间就有了书院,那时除了官方建立的书院外,还有不少民间私人创建的书院。《嘉庆四川通志》第79卷记载“张九宗书院”于“遂宁县,唐贞观九年建。”

宋朝书院发展迅速,无论是书院的数量还是“质量”都有了较大的发展,书院制度也完全确立起来。理学大师朱熹就以白鹿洞书院为起点,使其所影响的范围甚广。这一时期的书院办学制度也形成了自己的特色:自主办学,讲会制度盛行,学生以自学为主,注重讨论和论辩等。

明朝正德、嘉靖年间,以王守仁、湛若水为代表,将书院作为阵地,发起了一场思想解放运动。书院再度辉煌,成为鼎盛时期,数量上,超过了以往书院的总和。他们以书院为讲坛,抨击时政,宣扬自己的政治主张和学术思想,发出了“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呼声。他们在朱熹《白鹿洞规条》的基础上,提出了“饬四要,破二惑,学五益,屏九损”的《东林会约》。这是对书院制度最重要的贡献之一。

清朝的书院发展趋势已经势不可挡,清代书院形成了以县级为主体,以府、州级为骨干,以省级为鳌头,以乡镇级为辅助的一个极为庞大的教育体系。在数量上,据商衍鎏著《清代科举制度述录》估计全国书院接近“二三千之数”。

综上所述,汉代已经形成书院的雏形,书院一词起源于唐朝,也就是说书院在这一时期取得了初步的发展,到宋朝得以兴盛,明清时期进一步发展。据此分析中国古代书院之所以兴盛德原因,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我国拥有源远流长的私人讲学传统。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私学就是一种重要的教育组织形式。秦朝虽禁私学,但私学禁而不止。汉朝以后,私学一直与官学并行发展,遍设与全国城乡各地,成为培养人才的另一条重要渠道。当社会发生动乱,官学无法维持时,私学往往能以顽强的生命力存活下来,甚至还会有一定程度的发展。因此汉代随着私人讲学的发展,从而形成了书院的雏形。

(2)据朱熹在《衡州石鼓书院记》一文中所说:“前代庠序之教不修,士病无所于学,往往相与择圣地,立精舍,以为群居讲习之所。”则直接阐明了社会动乱、官学衰落是书院在唐时期萌芽的直接原因。唐代至安史之乱后,社会动荡不堪,官学日渐衰落,士人失学。从而促使一些好学之士远离纷争,到山林名胜偏僻安全之处,建屋藏书,读书求学,进而聚徒讲学。所以书院在唐朝取得了初步发展。

(3)深受佛教禅林的影响。佛教在西汉末,东汉初开始传入中国,魏晋时期日益兴盛。至唐朝,佛教重要派别禅宗流行。禅宗把禅定作为修养的重要途径之一。佛教徒往往

在山林名胜之处建立禅林精舍,从事于坐禅和讲授佛经。他们认为依傍山林胜地便于清净潜修。书院大多也设立于名胜之处,显然是受到禅林的影响。此外,佛教禅林中,高僧讲经说法通常所采取的升堂讲说,质疑问难等方式,以及徒众把讲经说法的内容记录下来称为《语录》,《章句》,《讲义》等做法,对于书院的教学活动也产生了影响。

(4)书院的办学特设:自主办学,讲会制度盛行,学生以自学为主,注重讨论和论辩等。以及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的使命:书院为讲坛,抨击时政,宣扬自己的政治主张和学术思想。

以上这些原因都促使得中国古代书院得以走向鼎盛。

二、中国古代书院的衰落

中国古代书院虽然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盛行,但在这期间也存在着许多弊端,最终衰落于近代的开端。随着鸦片战争的开始,国门被西方人的坚船利炮打开,西方文明思潮对中国封建思想展开了猛烈地冲击。到了光绪年间,“新学”和“西学”的结合,书院也开始了从古代向近代的过渡,先是戊戌变法中诏令改书院为新式学堂;变法失败后慈禧太后又改学堂为书院;1901年,清政府再次宣布将全国所有的书院改为大、中、小三级学堂,并多设蒙养学堂。所有书院藏书便陆续为各地图书馆所接收,只有极个别书院延续到20世纪20年代。至此以后书院一词便退出了历史舞台。其实,近代西方文明对中国古代书院只是起着较大的冲击作用,书院之所以衰落的重要原因,还是在于食物的内部原因:(1)书院自身衰败蜕变书院山长悬虚, 庸师充斥。元代官方大兴书院, 导致山长不足, 遂由官吏充任。明清时代, 这一现象更趋严重。不少山长和讲师们不学无术, 滥竽充数。据《天下书院总志序》记载“所谓院长,,不问其人学行, 贸贸然奉以为师,多为庸恶陋劣, 素无学问,,诸生有经年而不得见, 见而未尝奉教一言, 经史子集诗赋古文之旨, 茫无所解。”有的甚至更糟糕,由山长冒名顶替,“所称院长并不到馆, 及令教职兼充, 且有并非科第出身之人, 靦居是席, 流品更为冒滥”(《清续文献通考》卷一)。可见书院山长和讲师既然堕落到如此程度,教学质量变差,书院衰落的命运也就不足为怪了。

(2)师生沉浸科举, 陷入空虚玄谈。书院曾经有别于官学, 但它最终没有摆脱科举的牢笼, 成为士子参加科举考试的预备场, “专究制艺, 不务实学”(《梵天庐从录》卷十七, 《龙门书院》)。可见书院无论是教师,还是士子无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