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和古代中国治乱兴衰启示录 以田氏代齐共15页

合集下载

《资治通鉴》原文及翻译

《资治通鉴》原文及翻译

《资治通鉴》原文及翻译《资治通鉴》原文及翻译100句“《通鉴》不特记治乱之迹而已,至于礼乐、历数、天文、地理、尤致其详。

读者如饮河之鼠,各充其量而已。

”今天我整理了《资治通鉴》原文及翻译供大家参考,一起来看看吧!《资治通鉴》原文及翻译1、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翻译:都听取别人的意见就会变得明白,偏听偏信就会处于狭隘中,如同看不见一样。

唐太宗的手下有很多名人,比如房玄龄、杜如晦、魏征、王珪、李绩、李靖、马周等,他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角度,这样一来,太宗就能从各个角度来考虑问题了。

众人拾柴火焰高,所以我们也要多听一听别人的意见。

2、非信无以使民,非民无以守国。

翻译:只有讲诚信才能管理好民众,只有民众才能守卫好国家。

赢得别人的信任是办事的基础,只有相互信任的人才能很好地配合,也是为人处世的基础。

3、币厚言甘,古人所畏也。

翻译:送来大礼,说话甜言蜜语,这样的人是古人所警惕的.。

“无事不登三宝殿”,如果突然有人向你频频献殷勤,就要想一想他是不是有意图了。

4、得财失行,吾所不取。

翻译:得到了财富但是行为失态,这样的事情我是不会做的。

不义之财不可取,君子做事情永远要正大光明,经得起别人的追问。

5、凡人之情,穷则思变。

翻译:人的本性在到了没有办法的时候,就要设法改变了。

但是与其到了没有办法的时候再被动变化,不如早些就做好应变的准备,未雨绸缪。

6、没齿而无怨言,圣人以为难。

翻译:一辈子一句怨恨的话也不说,恐怕连圣人也觉得很难办到。

抱怨是人的天性,但是抱怨永远不能解决问题。

如果我们能把抱怨的时间用以行动,我们也就接近“圣人”了。

7、汝知稼樯之艰难,则常有斯饭矣。

翻译:如果你能了解耕种收获的艰难,也就常能有一碗饭吃了。

不知道珍惜劳动的人,难免会有饿肚子的时候,只有亲身体验过辛苦的生活,才懂得珍惜。

8.去食去兵,不可去信。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魏纪》即便失去了粮食,失去了武器,也不可以失去诚信。

9. 有功不赏,为善失其望;奸回不诘,为恶肆其凶。

《资治通鉴》简介

《资治通鉴》简介

《资治通鉴》简介《资治通鉴》,简称“通鉴”,是北宋司马光所主编的一本长篇编年体史书,共294卷,三百万字,耗时19年。

记载的历史由周威烈王二十三年(西元前403年)三家分晋(战国时代)写起,一直到五代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西元959年)征淮南,计跨16个朝代,包括秦、汉、晋、隋、唐统一王朝和战国七雄、魏蜀吴三国、五胡十六国、南北朝、五代十国等等其他政权,共1362年的逐年记载详细历史。

它是中国的一部编年体通史,在中国史书中有极重要的地位。

《资治通鉴》是继《春秋》后的一部以编年体的史学巨著,司马光自幼好读《左氏春秋》,喜欢编辑旧事以成编。

宋英宗治平元年(1064年)呈《历年图》五卷,治平三年(1066年),又呈《通志》八卷,作品涵盖周、秦二朝,当时的皇帝宋英宗看了很满意,于是下令在崇文院内设置书局,将颖邸旧书2400卷,赏赐给司马光参考,并供给笔墨、缯帛、费用、餐点、果物等服务,要他继续写下去,并准许他借阅皇家龙图阁、天章阁、昭文馆、史馆、集贤院、秘阁的藏书。

于是司马光就在洛阳编修《资治通鉴》,居家极其简陋,夏天闷热难堪,汗水常滴在草稿上,请匠人另辟一地下室,“常读书于其中”,“日力不足,继之以夜”,每夜秉烛著书,生病时亦不休息。

好友劝他“宜少节烦劳”,他说:“先王曰,死生命也。

”就这样过了15年不问政事的著书岁月。

书名为宋神宗所定,取意“有鉴于往事,以资于治道”。

“资治”两字意谓著“帮助”“治理”。

“通”则意谓著博通古今的“通史”,“鉴”则有引为“借镜”之意(以史为镜)。

宋神宗亲自作了一篇序,赐给司马光。

这篇序后来保护《通鉴》免遭毁版的灾难。

《资治通鉴》编修工作艰巨,先由助手搜集资料和编写初稿,然后由司马光综合全书,加以增删,再由司马康检订文字。

首先,在资料搜集方面,单是正史有十七种,参考的野史,谱录,别集,碑志等杂史有三百多种,加上龙图阁等藏书,可以想见当时资料之丰富。

清人袁枚称:“李邺侯北伐之谋,保储之谏,辨建宁之冤,保李晟、马燧之功,新、旧两《书》俱不载入……微温公《通鉴》取李繁《家传》大为阐扬,则邺侯一代伟人,几乎黯然无色。

《资治通鉴》名著简介资治通鉴情节介绍资治通鉴作者→MAIGOO百科

《资治通鉴》名著简介资治通鉴情节介绍资治通鉴作者→MAIGOO百科

《资治通鉴》名著简介资治通鉴情节介绍资治通鉴作者→MAIGOO百科《资治通鉴》所记历史有限,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下迄后周显德六年(959年),前后共1362年。

全书按朝代分为十六纪,即《周纪》五卷、《秦纪》三卷、《汉纪》六十卷、《魏纪》十卷、《晋纪》四十卷、《宋纪》十六卷、《齐纪》十卷、《梁纪》二十二卷、《陈纪》十卷、《隋纪》八卷、《唐纪》八十一卷、《后梁纪》六卷、《后唐纪》八卷、《后晋纪》六卷、《后汉纪》四卷、《后周纪》五卷。

《资治通鉴》的内容以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为主,兼及经济、文化和历史人物评价,目的是通过对事关国家盛衰、民族兴亡的统治阶级政策的描述警示后人。

书名的由来,就是宋神宗认为该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而钦赐此名的。

由此可见,《资治通鉴》的得名,既是史家治史以资政自觉意识增强的表现,也是封建帝王利用史学为政治服务自觉意识增强的表现。

《通鉴》是一部编年体的通史(《史记》为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春秋》为现存最早编年体史书),按时间先后叙次史事,往往用追叙和终言的手法,说明史事的前因后果,容易使人得到系统而明晰的印象。

它的内容以政治、军事的史实为主,借以展示历代君臣治乱、成败、安危之迹,作为历史的借鉴。

叙述了各族人民的生活与斗争。

1.《周纪》,五卷 9.《陈纪》,十卷2.《秦纪》,三卷:《周纪》与《秦纪》原为《通志》卷10.《隋纪》,八卷3.《汉纪》,六十卷 11.《唐纪》,最多,凡八十一卷4.《魏纪》,十卷 12.《后梁纪》,六卷5.《晋纪》,四十卷 13.《后唐纪》,八卷6.《宋纪》,十六卷 14.《后晋纪》,六卷7.《齐纪》,十卷 15.《后汉纪》,四卷8.《梁纪》,二十二卷 16.《后周纪》,五卷司马光曾患历代史籍浩繁,学者难以遍览,因欲撮取其要,撰纪传体史。

初成《通志》8卷,起战国至秦二世,表进于朝,引起宋英宗的重视。

治平三年(1066),诏置书局于崇文院,继续编纂。

《资治通鉴·汉纪》原文及译文

《资治通鉴·汉纪》原文及译文

《资治通鉴·汉纪》原文及译文《资治通鉴》(常简作《通鉴》),由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共294卷,历时19年完成。

主要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写起,到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征淮南停笔,涵盖16朝1362年的历史。

在这部书里,编者总结出许多经验教训,供统治者借鉴,宋神宗认为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即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诫来加强统治,所以定名为《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全书294卷,约300多万字,另有《考异》、《目录》各三十卷。

《资治通鉴》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在中国官修史书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

《资治通鉴》汉纪·楚汉相争【原文】汉太祖高皇帝三年(公元前204年)汉王谓陈平[1]曰:'天下纷纷,何时定乎?'陈平曰:'项王骨鲠之臣[2],亚父、钟离昧、龙且、周殷[3]之属,不过数人耳。

大王诚能捐[4]数万斤金,行反间[5],间其君臣,以疑其心;项王为人,意忌信谗,必内相诛,汉因举兵而攻之,破楚必矣。

'汉王曰:'善!'乃出黄金四万斤与平,恣[6]所为,不问其出入。

平多以金纵反问于楚军,宣言:'诸将钟离昧等为项王将,功多矣,然而终不得裂地而王,欲与汉为一,以灭项氏而分王其地。

'项王果意不信钟离昧等。

【注释】[1]陈平:刘邦谋臣。

足智多谋,锐意进取,屡以奇计辅佐刘邦定天下,汉初被封为曲逆侯。

汉文帝时,曾升为右丞相,后改任左丞相。

[2]骨鲠之臣:忠直敢于直言进谏的属下。

[3]亚父:即范增,项羽的主要谋士,被尊称为'亚父'。

钟离昧:楚王项羽的大将。

龙且、周殷:均为项羽的大将。

[4]捐:舍弃。

[5]间(jiàn):离间。

[6]恣(zì):放纵,没有拘束。

【译文】汉太祖高皇帝三年(公元前204年)汉王对陈平说:'纷乱的天下什么时候才能太平呢?'陈平说:'项王身边正直忠心的臣子不过是亚父、钟离昧、龙且、周殷这些人,只几个人而已。

《资治通鉴》与古代中国治乱兴衰启示录 ——以田氏代齐

《资治通鉴》与古代中国治乱兴衰启示录 ——以田氏代齐

周武王12年 — 秦统一 前1065—前221 周武王12年-秦统一 前1065年—前386年。 前489年,田恒(常, 无宇)杀齐简公。 前386年田和为齐侯。 前379年,齐康公死。
4
姜太公建国方略:
第一, 为政简易,平易近民。 《史记鲁周公世家》记载,“鲁公伯禽之初受封之鲁,三年而后报政周公。 周公曰:“何迟也?”伯禽曰:“变其俗,革其礼,丧三年然后除之,故迟。” 太公亦封于齐,五月而报政周公。周公曰:“何疾也?”曰:“吾简其君臣礼, 从其俗为也。”及后闻伯禽政迟,乃叹曰:“呜呼!鲁后世其北面事齐矣!夫 政不简不易,民不有近;平易近民,民必归之。” 第二,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而人民多归齐,齐为泱泱大国 “太公至国,修政,因其俗,简其礼,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而人民多 归齐,齐为大国” “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虞不出则财匮少。 财匮少而山泽不辟矣。”此四者,民所衣食之原也。原大则饶,原小则鲜。上 则富国,下则富家。贫富之道,莫之夺予,而巧者有余,拙者不足。故太公望 封于营丘,地舄卤,人民寡,于是太公劝其女功,极技巧,通鱼盐,则人物归 之,襁至而辐凑。故齐冠带衣履天下,海岱之闲敛袂而往朝焉。
——明 ·杨慎《临江仙》
3
田氏代齐——与民争利,可以亡国;让利于民,可以兴国。
齐 800年 姜齐(32世) 686年 田齐
1,自田完奔齐(前 671年)7世到田常杀 齐简公(前489年) 182年。 2,自田完奔齐10世到 太公和立为诸侯(前 389年),历时10世 281年。 3,自田和立为诸侯, 六传到齐王建灭于秦
8
第四,高压措施。 景公“籍重而狱多,拘者满圄,怨者满朝”。(赋敛沉重,狱讼繁多,被捕的 人,塞满监狱,怨恨的人充满了外朝。 公笑曰:“子近市,识贵贱乎?”对曰:“既窃利之,敢不识乎?”公曰: “何贵何贱?”是时,公繁于刑,有鬻爵踊者,故对曰:“踊贵而屦贱”。公 愀(qiao )然改容。公为是省于刑。 屦贱踊贵。 第五,不关心人民死活。遇到灾情,也不去赈济。 “孤老冻馁,而死狗有祭祀;鳏寡不恤,而死狗有棺。” 景公出游,目睹路边的尸体,都默不作声,不予理会。 景公之时,雨雪三日而不霁。公被白狐之裘,坐堂侧陛。晏子入见,立有间, 公曰:“怪哉!雨雪三日而天不寒。”晏子对曰:“天不寒乎?”公笑。 景公时,霖雨十七日,坏室乡有数十,饥氓里有数家,百姓老弱,冻寒不得短 褐,饥饿不得糟糠。景公饮酒作乐,日夜相继。马食府粟,狗厌刍豢,三保之 妾,俱足粱肉。晏子请发粟于民,三请,不见许。不得已,晏子分粟于民,致 任器于陌。

资治通鉴原文与译文

资治通鉴原文与译文

资治通鉴原文与译文资治通鉴原文与译文《资治通鉴》,简称“通鉴”,是北宋司马光所主编的一本长篇编年体史书,共294卷,三百万字,耗时19年。

记载的历史由周威烈王二十三年(西元前403年)写起,一直到五代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西元959年)征淮南,计跨16个朝代,包括秦、汉、晋、隋、唐统一王朝和战国七雄、魏蜀吴三国、五胡十六国、南北朝、五代十国等等其他政权,共1362年的逐年记载详细历史。

它是中国的一部编年体通史,在中国史书中有极重要的地位。

以下是资治通鉴原文与译文,欢迎阅读。

东海太守濮阳汲黯为主爵都尉。

始,黯为谒者,以严见惮。

其在东海,治官理民,好清静,择丞、史任之,责大指而已,不苛小。

黯多病,卧闺阁内不出;岁余,东海大治,称之。

上闻,召为主爵都尉,列于九卿。

其治务在无为,引大体,不拘文法。

黯为人,性倨少礼,面折,不能容人之过。

时天子方招文学儒者,上曰:“吾欲云云。

”黯对曰:“陛下内多欲而外施仁义,奈何欲效唐、虞之治乎!”上默然,怒,变色而罢朝,公卿皆为黯惧。

上退,谓左右曰:“甚矣汲黯之戆也!”群臣或数黯,黯曰:“天子置公卿辅弼之臣,宁令从谀承意,陷主于不义乎!且已在其位。

纵爱身,奈辱朝廷何!”黯多病,病且满三月;上常赐告者数,终不愈。

最后病,庄助为请告。

上曰:“汲黯何如人哉?”助曰:“使黯任职居官,无以逾人;然至其辅少主,守城深坚,招之不来,麾之不去,虽自谓贲、育亦不能夺之矣!”上曰:“然。

古有社稷之臣,至如黯,近之矣!”大将军青尊宠,于群臣无二,公卿以下皆卑奉之,独汲黯与亢礼。

人或说黯曰:“自天子欲群臣下大将军,大将军尊重,君不可以不拜。

”黯曰:“夫以大将军,有揖客反不重邪!”大将军闻,愈贤黯,数请问国家朝廷所疑,遇黯加于平日。

大将军青虽贵,有时侍中,上踞厕而视之;丞相弘燕见,上或时不冠;至如汲黯见,上不冠不见也。

上尝坐武帐中,黯前奏事,上不冠,望见黯,避帐中,使人可其奏。

其见敬礼如此……上召拜黯为淮阳太守。

资治通鉴,PDF(带标签),文白对应

资治通鉴,PDF(带标签),文白对应

资治通鉴,PDF(带标签),文白对应资治通鉴第四卷 (59)资治通鉴第五卷 (78)资治通鉴第六卷 (95)资治通鉴第七卷 (118)资治通鉴第八卷 (138)资治通鉴第九卷 (156)资治通鉴第十卷 (171)资治通鉴第十一卷 (185)资治通鉴第十二卷 (201)资治通鉴第十三卷 (221)资治通鉴第十四卷 (240)资治通鉴第十五卷 (256)资治通鉴第十六卷 (275)资治通鉴第十七卷 (298)资治通鉴第十八卷 (316)资治通鉴第十九卷 (335)资治通鉴第二十卷 (354)资治通鉴第二十一卷 (372)资治通鉴第二十二卷 (393)资治通鉴第二十三卷 (412)资治通鉴第二十四卷 (428)资治通鉴第二十五卷 (447)资治通鉴第二十六卷 (466)资治通鉴第二十七卷 (479)资治通鉴第二十八卷 (495)资治通鉴第二十九卷 (505)资治通鉴第三十卷 (524)资治通鉴第三十一卷 (544)资治通鉴第三十二卷 (554)资治通鉴第三十三卷 (567)资治通鉴第三十四卷 (581)资治通鉴第三十五卷 (595)资治通鉴第三十六卷 (612)资治通鉴第三十七卷 (628)资治通鉴第三十八卷 (647)资治通鉴第三十九卷 (666)资治通鉴第四十卷 (686)资治通鉴第四十一卷 (706)资治通鉴第四十二卷 (727)资治通鉴第四十三卷 (746)资治通鉴第四十四卷 (768)资治通鉴第四十八卷 (846)资治通鉴第四十九卷 (867)资治通鉴第五十卷 (890)资治通鉴第五十一卷 (915)资治通鉴第五十二卷 (939)资治通鉴第五十三卷 (961)资治通鉴第五十四卷 (982)资治通鉴第五十五卷 (1003)资治通鉴第五十六卷 (1021)资治通鉴第五十七卷 (1040)资治通鉴第一卷周纪一威烈王二十三年(戊寅、前403)周纪一周威烈王二十三年(戊寅,公元前403年)[1]初命晋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

史部文献_资治通鉴

史部文献_资治通鉴

历代版本
• (三)清刻本: 1. 胡克家本:清仁宗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胡克家仿刻兴文署本;清仁宗嘉庆二十一 年,胡克家原刻印本,清同治八年江苏书局修补本。 2. 清同治十年湖北崇文书局本。 3. 清光绪十四年上海蜚英馆石印本。该版本附毕沅《续资治通鉴》。 • (四)民国刊本: 1. 民国元年:涵芬楼铅印本。附《通鉴释文》十二卷。 2. 百衲本:书题作《百衲本宋本资治通鉴》,民国八年商务印书馆附设图书馆影印本。
作者简介:司马光
• 成长: (1)司马光砸缸 (2)壮游天下 (3)与庞籍为友
• 仕途: (1)步入官场 (2)出任地方 (3)重回中央 (4)留任谏职
(5)反对熙丰变法 (6)赋闲西洛 (7)元祐更化 (8)晚年
作者简介:司马光
治国思想 哲学思想
社会历史观
伦理道德思想
内容总论
• 司马光从治平三年奉命编写《通鉴》,到元丰七年告成, 全书共294卷,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上起周威烈王二十 三年(前403),下迄后周显德六年(959),内容涵盖了上下十 六 • 朝共计1362年各朝各代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和民族 关系。全书二百九十四卷,目录三十卷,考异三十卷。卷峡浩 繁、洋洋大观,是我国第一部规模空前的编年体通史。
• 第三部
• 由司马光就长编所载,考其同异,删其繁冗, 修改润色,写成《通鉴》的定稿。
助手
虽然此书中司马光自己的意见皆以“臣光曰”出现,但并 非司马光一人完成,据资料记载,司马光编集此书,朝廷 许他“自辟属官”,他邀请了刘攽、刘恕、范祖禹成为助 手,这些人都是当时著名史家,可谓一时之选。其中刘攽 负责两汉史,范祖禹负责唐代及五代史,魏晋南北朝归刘 恕[16][17],司马光的儿子司马康也加入一起编修《资治通 鉴》,负责检订文字。删改定稿则完全由主编司马光一人 完成,故行文颇为一致。刘恕之子刘羲仲说:“先人在书 局,只类事迹,勒成长编,其是非予夺之际,一出君实笔 削。”

历史文献:《资治通鉴》全文解读

历史文献:《资治通鉴》全文解读

历史文献:《资治通鉴》全文解读1. 引言1.1 概述《资治通鉴》是中国历史上一部重要的通史著作,由宋代史学家司马光编纂而成。

它以编年体的形式,扼要地记录了从春秋时期到五代十国时期的历史事件和政治斗争,被誉为中国历史文献中最富盛名的一部作品之一。

本文旨在对《资治通鉴》进行全文解读,并对其特点、内容、影响和意义进行深入分析。

1.2 文章结构本文共分为五个主要部分,包括引言、资治通鉴简介、《资治通鉴》的主要内容概述、对《资治通鉴》全文进行解读与分析以及结论。

通过这样的结构安排,我们将系统性地介绍《资治通鉴》这一经典著作,并详细阐述其编纂方法、涵盖的时期和事件、重要历史人物等关键内容。

1.3 目的本文旨在通过对《资治通鉴》全文进行解读,探索其在历史研究领域中的意义和价值。

首先,我们将介绍作者司马光以及背景,以便更好地理解他编纂《资治通鉴》的动机和目的。

其次,我们将探讨《资治通鉴》成书背景和意义,分析它对历史研究和政治决策的影响。

然后,我们将概述《资治通鉴》的主要内容,并着重解读其中涉及的重要历史人物和事件。

最后,我们将全文进行综合解读与分析,剖析其结构特点、不同时期与朝代历史的对比以及重要历史人物的思想、政策等方面。

通过本文的阐述,希望进一步认识《资治通鉴》这一经典文献的价值,并探索如何在今天学习与应用其中蕴含的智慧与经验,以提升对历史发展规律及人类社会演变过程的理解能力。

同时也希望为未来关于《资治通鉴》的研究方向提供一些启示和展望。

2. 资治通鉴简介:资治通鉴是中国历史上一部重要的编年体史书,由宋代史学家司马光编纂而成。

本篇将从三个方面对资治通鉴进行简要介绍:作者和背景、成书背景和意义,以及历史价值和影响。

2.1 资治通鉴的作者和背景:资治通鉴的作者是司马光(1019年-1086年)。

司马光是北宋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和史学家,同时也是一位著名的文学家和散文作家。

他在政治上坚守道德原则,积极参与政务,并提出了“心血国事读书法”的观点。

智慧树答案国学与国学前沿知到课后答案章节测试2022年

智慧树答案国学与国学前沿知到课后答案章节测试2022年

第一章1.《汉书·艺文志》中说:“人更三圣,世历三古”中“人更三圣”指代的是伏羲、周文王和()答案:孔子2.《周易》六十四卦中下面哪一卦不属于十二消息卦()答案:讼卦3.“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出自《易传》中哪一传()答案:《象传》4.《易传》共有十部,俗称“十翼”,其中没有分上、下的是()答案:《文言》5.《周易》认为:可以“成变化成鬼神”的“大衍之数”是()答案:55第二章1.《诗经》“三颂”,篇数最少的是()。

答案:《鲁颂》2.以“重章叠句,多用比兴”为形式特点的是()。

答案:风诗3.在末章描述了牧野之战的诗篇是()。

答案:大明4.《卫风·氓》中的诗句涉及婚姻“六礼”中的()。

答案:请期;纳吉;亲迎5.“六笙诗”不包括()。

答案:鱼丽;南有嘉鱼;南山有台6.周代礼仪用诗,“合乐”用的是《诗经》中哪两个部分的诗?()答案:周南;召南7.继孔子、子夏之后,战国诸子中被认为在《诗》学传承上有重要地位的是()。

答案:荀子8.汉代今文“三家诗”不包括()。

答案:毛诗9.诗经宋学的代表作是()。

答案:《诗集传》10.以下楚简文献中,哪篇并非上博简?()答案:《耆夜》第三章1.五经不包括下列哪部经典()答案:《汉书》2.司马迁创作《史记》的事迹可被概括为“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答案:成一家之言3.《汉书》成书于()答案:东汉前期4.孔子、项羽和李广在《史记》中分别处于何种体例的篇章之中?答案:世家、本纪、列传5.以下哪部史书不属于中古以来的“三史”答案:《后汉书》6.中国史学史上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是()答案:《汉书》7.史书类文献在《汉书·艺文志》中属于哪一个分类?答案:六艺略·春秋类8.《汉纪》的作者是()答案:荀悦9.在古典目录中,史部名称第一次出现在()答案:《隋书·经籍志》10.中国古典史学开始独立发展是在()时代答案:魏晋第四章1.司马光的故乡是今天的()答案:山西夏县2.王安石的“三不足”是()答案:人言不足恤;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3.司马光编修《资治通鉴》的三个助手是()答案:刘攽;刘恕;范祖禹4.司马光编修《资治通鉴》的三个步骤是()答案:起草长编;删改定本;编制丛目5.《资治通鉴》对历史的记载起止年是()答案:前403-9596.司马光记载北宋历史的著作是()答案:涑水记闻7.《资治通鉴》内容编写的原则包括()答案:善可为法;恶可为鉴;帝王所宜知者;国家之兴衰;生民之休戚8.胡三省注《资治通鉴》的贡献包括()答案:音注;拾遗;训诂;辨误9.《资治通鉴》取材包括()答案:《飞燕外传》;《则天实录》;《汉武故事》10.《资治通鉴》中引用过其史论的史学家有()答案:仲长统;司马迁;欧阳修第五章1.按照司马迁《史记》的记载,下列哪一个称呼是用来称“李耳”的:答案:老聃2.老聃其人生活的大致年代是:答案:春秋末期3.战国时期的“黄老”之学,其中“黄”指代的是:答案:黄帝之学4.下列哪一种观点不可能是《老子》一书的主张:答案:舍生取义5.著有《解老》、《喻老》两篇文章的是:答案:韩非子第六章1.《论语》的“论”,有多种诠释,不包括以下哪种?()答案:辩也2.孔子“生在贵族的家庭,长在礼教的邦国”,“礼教的邦国”指的是()。

《资治通鉴》与家国兴衰

《资治通鉴》与家国兴衰
• 楚汉之争
• 项羽:“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 刘邦:“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
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 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 取,吾不如韩信。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 吾所以取天下者也。项羽有一范増而不能用, 此所以为我禽也。”
《资治通鉴》的借鉴作用
司马光与《资治通鉴》
司马光与《资治通鉴》
撰写的三个步骤:丛目、长编、定稿。
• 制作丛目。每位助手将收集的资料按时间顺序进行 编排,归纳于逐年逐月逐日之下,尽最大可能将史料 收集完备。便于日后复核。
• 编修长编。各位助手对各事目之下所附史料,进行 筛选,决定取舍。原则是“宁失于繁,毋失于略。” 实际上就是对原始史料进行初步甄别、整理、加工后 的初稿。
《资治通鉴》与家国兴衰
主讲人:
司马光《资治通鉴》手稿 (国家典籍博物馆藏)
司马光《资治通鉴》手稿 (国家典籍博物馆藏)
《资治通鉴》与家国兴衰
• 毛泽东:“中国有两大部书,一曰 《史记》,一曰《资治通鉴》,都 是有才气的人在政治上不得志的境 遇中编写的”。
一、司马光与《资治通鉴》
司 马 光 像
• 《资治通鉴·晋纪三十六》:尚书殷仲文 以朝廷音乐未备,言于刘裕,请治之。裕 曰:“今日不暇给,且性所不解。”仲文 曰:“好之自解。”裕曰:“正以解则好 之,故不习耳。”
《资治通鉴》的借鉴作用
• 《资治通鉴·后唐纪五》:(后唐明宗) 与冯道从容语及年谷屡登,四方无事。道 曰:“臣常记在先皇幕府,奉使中山,历 井陉之险,臣忧马蹶,执衔甚谨,幸而无 失;逮至平路,放辔自逸,俄至颠陨。凡 为天下者亦犹是也。”上深以为然。
《资治通鉴》的借鉴作用
• 《资治通鉴·唐纪八》:(唐太宗)问侍 臣:“创业与守成孰难?”房玄龄曰: “草昧之初,与群雄并起角力而后臣之, 创业难矣!。”魏征曰:“自古帝王, 莫不得之于艰难,失之于安逸,守成难 矣!”

资治通鉴(附考异)(中国史学要籍丛刊)

资治通鉴(附考异)(中国史学要籍丛刊)
九十五
资治通鉴卷第九十 七
资治通鉴卷第九十 六
资治通鉴卷第九十 八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
资治通鉴卷第九十 九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 一
资治通鉴卷第 1
一百二
资治通鉴卷第 2
一百三
3 资治通鉴卷第
一百四
4 资治通鉴卷第
一百五
5 资治通鉴卷第
一百六
0 1
资治通鉴卷 3
资治通鉴卷 第一百九
5 资治通鉴考异
卷第五
0 1
资治通鉴考 异卷第六
0 2
资治通鉴考 异卷第七
0 3
资治通鉴考 异卷第八
0 4
资治通鉴考 异卷第九
0 6
资治通鉴考 异卷第十一
0 5
资治通鉴考 异卷第十
资治通鉴考异卷第十 二
资治通鉴考异卷第十 三
资治通鉴考异卷第十 四
资治通鉴考异卷第十 五
资治通鉴考异卷第十 六
资治通鉴考异卷第十 七
二百一十六
4 资治通鉴卷第
二百一十七
5 资治通鉴卷第
二百一十八
资治通鉴卷第 1
二百一十九
资治通鉴卷第 2
二百二十
3 资治通鉴卷第
二百二十一
4 资治通鉴卷第
二百二十二
5 资治通鉴卷第
二百二十三
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二 十四
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二 十五
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二 十六
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二 十七
资治通鉴卷第 1
5 资治通鉴卷第
一百九十一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九 十二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九 十三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九 十四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九 十五
资治通鉴卷第 1
一百九十六

资治通鉴全本新注

资治通鉴全本新注

我被书中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深入剖析所吸引。通过历史事件,我看到了人 性的光辉与暗淡,智慧与愚蠢,以及命运的无常。而书中的人物,他们的性格、 行为和决策,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比如智氏的灭亡,让我看到了智宣子识 人不明,赵简子立贤为后,没有选好接班人是智氏身死族灭的根本原因。这让我 思考了如何选贤用人,以德为先。
社会篇主要介绍了中国古代的社会制度、社会结构、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内容。其中,编纂者着重 介绍了中国古代的社会制度和结构,以及各个朝代的民俗文化和历史事件。
《资治通鉴全本新注》的结语部分总结了本书的主要内容和观点,并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和评价。 编纂者也指出了本书的不足之处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精彩摘录
《资治通鉴》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历史著作,它涵盖了从周威烈王到五代 后周世宗显德六年的历史,共计294卷。这部书以其独特的编年体例和丰富的历 史内容,成为了中国古代史学的经典之作。
目录分析
《资治通鉴全本新注》是一本由华中科技大学社的图书,由宋代的司马光编 著,张大可进行注释。这本书是对中国历史的重要文献《资治通鉴》的全本新注, 对于研究和理解中国历史具有重要的价值。
在《资治通鉴全本新注》的目录中,我们可以看到这本书的结构和内容。目 录按照时间顺序排列,从周威烈王开始,一直到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每一年 的历史事件都有详细的介绍和注释,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各个方面。
书中的注释部分也给我带来了许多启示。张大可先生的注释深入浅出,将复 杂的史实和深奥的道理以易于理解的方式呈现出来。这让我在阅读过程中更加轻 松,同时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历史。
书中还包含了许多关于人生、道德、政治等方面的深刻见解。这些见解让我 在阅读过程中不断思考,也让我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资治通鉴全本新注》是一本非常值得一读的书。它不仅让我了解了中国古 代的历史和文化,更让我在阅读过程中不断思考和成长。我相信这本书将会成为 我人生中的一笔宝贵财富。

《资治通鉴》及续编解析

《资治通鉴》及续编解析

部杰出的编年体通史。是宋 代史学的一项光辉的成果。 全书记事上起周威烈王二十 三年(前403年),下迄五
忘。臣之精力,尽于此 书。”司马光为此书付出 毕生精力,成书不到2年,
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959 年),共记载了16个朝代 1362年的历史,历经19年 编辑完成。
他便积劳而逝。《资治通 鉴》从发凡起例至删削定 稿,司马君实都亲自动笔, 不假他人之手。清代学者
这一年作了一篇长论,以为:三
2)纪年问题 司马光说:“据汉传于魏,而晋 受之;晋传于东,以至于陈,而 隋取之;唐传于梁,以至于周, 而宋承之,故不得不取魏、宋、 齐、梁、陈、后梁、后唐、后晋、 后汉、后周年号以记诸国事,非 尊此而卑彼,有正闰之辨也。”
晋不请于天子而自立,则为悖逆 ❖ 南北朝时全用南朝年号。
❖ 2)有一套比较完善 的编纂方法。
❖ 刘备在樊口,日遣逻吏于水
次候望权军。吏望见瑜船, 驰往白备,备遣人慰劳之。 瑜曰:“有军任,不可得委 署;傥能屈威,诚副其所
❖ 谢安得驿书,知秦兵已 败,时方与客围棋,摄 书置床上,了无喜色,
望。”备乃乘单舸往见瑜问 围棋如故。客问之,徐
曰: “今拒曹公,深为得
之臣。今请于天子而天子许之, ❖ 一年里有几个年号时,司马光就
谁得而讨之?故三晋之列于诸侯, 用下半年这一年号。
非三晋之坏礼,乃天子自坏也。 反映出司马光维护周天子统治和

原有的政治制度的意愿。这同书
以《资治通鉴》命名是完全一致
的。
❖ 下限于五代,大概是宋朝那段不 好修。
❖ 3)史料选择
❖ 首先是政治史,主要是 讲国家的兴亡,朝代的 兴亡。好皇帝最高标准 是西汉文帝、景帝,到 汉武帝就差一点了,但 尚有可取之处。封建社 会到唐太宗时到顶了。 《通鉴》也写政治腐败。

《〈通鉴〉与中国治乱兴衰启示录》

《〈通鉴〉与中国治乱兴衰启示录》
轻田租(人头税未减); • ③军事上:与匈奴和亲——集中精力解
决内部问题; • ④文化上:用黄老无为思想治国。
三、西汉的治乱兴衰
• 1.背景:刘邦对于秦亡教训的分析: • 2.西汉初年(高祖~景帝)君臣关系的
演变: • ①高祖吕后时期:兴汉三杰的不用命运;
萧何
汉初丞相的权力
汉武帝削弱相权
韩信
变: • 3.汉武帝的正确措施:
三、西汉的治乱兴衰
• 1.背景:刘邦对于秦亡教训的分析: • 2.西汉初年(高祖~景帝)君臣关系的演
变: • 3.汉武帝的正确措施: • ①政治上:“推恩令”和“酎金夺侯”解
决王国问题;
汉武帝的“推恩令”和“酎金夺
侯”
三、西汉的治乱兴衰
• 1.背景:刘邦对于秦亡教训的分析: • 2.西汉初年(高祖~景帝)君臣关系的演
三、西汉的治乱兴衰
• 1.背景:刘邦对于秦亡教训的分析: • ①政治上:郡国并行制(从异姓王到同
姓王),察举制;
汉初异姓王侯
汉初同姓王
西汉的郡国并行制
三、西汉的治乱兴衰
• 1.背景:刘邦对于秦亡教训的分析: • ①政治上:郡国并行制(从异姓王到同
姓王),察举制; • ②经济上:士兵复员给田宅减税役,减
北宋的“积贫”和“积弱”
七、未来向何处去
• 1.两宋:重文轻武必然造成外部势力趁 虚而入时毫无防御之力;
• 2.元朝:“只识弯弓射大雕”的少数民 族政权尚需锻炼;
• 3.明朝:工资太低必然造成人心外流, 不重视天文历法一定会酿成恶果的;
• 4.清朝:便宜不能捡太久。
八、我的一点感悟
• 第一、枪杆子里面出政权——一定要牢牢控制住军队; • 第二、对新统一的政权来说,培养民族凝聚力是刻不容缓的事

《资治通鉴》原文及译文赏析

《资治通鉴》原文及译文赏析

《资治通鉴》原文及译文赏析《资治通鉴》序(宋神宗)御制朕惟(想,思考)君子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其德,故能刚健笃实,辉光日新①。

《书》亦曰:“王,人求多闻,时惟(愿,希望)建事。

”《诗》、《书》、《春秋》,皆所以明乎得失之迹,存王道之正,垂鉴于后世者也。

汉司马迁r(chou,缀集:连缀汇集。

多用于著述、编辑)石室金匮之书,据左氏《国语》,推《世本》、《战国策》、《楚汉春秋》,采经摭(zhí,采集)传,罔罗天下放失(轶)旧闻,考之行事,驰骋上下数千载间,首记轩辕,至于麟止②,作为纪、表、世家、书、传,后之述者不能易此体也。

惟其是非不谬于圣人,褒贬出於至当,则良史之材矣。

若稽古英考③,留神载籍,万机之下,未尝废卷。

尝命龙图阁直学士司马光论次历代君臣事迹,俾就祕阁翻阅,给吏史笔札,起周威烈王,讫于五代。

光之志以为周积衰,王室徵,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平王东迁,齐、楚、秦、晋始大,桓、文更霸,犹讬尊王为辞以服天下;威烈王自陪臣命韩、赵、魏为诸侯,周虽未灭,王制尽矣!此亦古人述作造端立意之所繇也。

其所载明君、良臣,切摩(切磋)治道,议论之精语,德刑之善制,天人相与之际,休咎庶证(吉凶、善恶各种现象)之原,威福盛衰之本,规模利害之效,良将之方略,循吏之条敎,断之以邪正,要之於治忽,辞令渊厚之体,箴谏深切之义,良谓备焉。

凡十六代,勒成二百九十六卷,列于户牖之间而尽古今之统,博而得其要,简而周于事,是亦典刑之总会,策牍之渊林矣。

……《诗》云:“商鉴不远,在夏后之世。

”故赐书名曰《资治通鉴》以著朕之志焉耳。

①刚健笃实,辉光日新:《易·大畜》:“刚健笃实,辉光日新。

”高亨注:“天之道刚健,山之性厚实,天光山色,相映成辉,日日有新气象。

”后常指一个人在道德、文学、艺术等方面日有长进。

②至于麟止:到西汉发现麒麟为止。

③英考:(宋神宗)已故父皇英宗。

4.对下列句子中的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君子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其德畜:培养B.此亦古人述作造端立意之所繇也繇:原由C.勒成二百九十六卷勒:编辑D.以著联之志焉耳著:完成5.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A.考之行事。

【资治通鉴全译】线装大字本

【资治通鉴全译】线装大字本

【资治通鉴全译】线装大字本
《资治通鉴》是北宋著名史学家、政治家司马光和他的助手刘攽、刘恕、范祖禹、司马康等人历时十九年编纂的一部规模空前的编年体通史巨著。

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的史实。

在这部书里,编者总结出许多经验教训,供统治者借鉴,宋神宗认为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即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诫来加强统治,所以定名为《资治通鉴》。

文章由中藏联盟网编辑整理。

《资治通鉴》全书294卷,约300多万字,另有《考异》、《目录》各三十卷。

是我国编年史中包含时间最长的一部巨著(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是《春秋》)。

《资治通鉴》所记历史有限,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下迄后周显德六年(959年),前后共1362年。

全书按朝代分为十六纪,即《周纪》五卷、《秦纪》三卷、《汉纪》六十卷、《魏纪》十卷、《晋纪》四十卷、《宋纪》十六卷、《齐纪》十卷、《梁纪》二十二卷、《陈纪》十卷、《隋纪》八卷、《唐纪》八十一卷、
《后梁纪》六卷、《后唐纪》八卷、《后晋纪》六卷、《后汉纪》四卷、《后周纪》五卷。

高中语文大阅读 资治通鉴与国家兴衰 阅读指导课课件设计 (2)

高中语文大阅读 资治通鉴与国家兴衰 阅读指导课课件设计 (2)
三、培养热爱传统文化、爱国敬业、团结协作、德 才兼备的思想观念。
《资治通鉴》与家国兴衰
• 《资治通鉴》是门类北宋司马光主持编纂 的著名编年体史书、传统史籍“通鉴体” 的开山之作。该书以政治、军事为记述主 线,上起公元前403年,下迄公元959年, 以294卷、300多万字的篇幅,系统展现一 千三百多年间华夏大地波澜壮阔的历史画 卷。
《资治通鉴》与家国兴衰
学• 《习资过治程通:鉴》是门类北宋司马光主持编纂 二的、提著升名阅编读年能体力史和书思维、品传质统史籍“通鉴体”
的开山之作。该书以政治、军事为记述主 线2.合,作上探起究公,元交前流提40高3年,下迄公元959年, 以294卷、300多万字的篇幅,系统展现一 千三百多年间华夏大地波澜壮阔的历史画 卷。
《资治通鉴》与家国兴衰
学• 《习资过治程通:鉴》是门类北宋司马光主持编纂 一的、巩著固名基编本年的体阅史读书方法、传统史籍“通鉴体”
的2.如开何山进之行作深。度该阅读书:以政治、军事为记述主 线,上起公元前403年,下迄公元959年, 以294卷、300多万字的篇幅,系统展现一 千三百多年间华夏大地波澜壮阔的历史画 卷。
/courses/TsinghuaX/00612642_2015X/2015_T1/about
《资治通鉴》与家国兴衰
• 《资治通鉴》是门类北宋司马光主持编纂 的著名编年体史书、传统史籍“通鉴体” 的开山之作。该书以政治、军事为记述主 线,上起公元前403年,下迄公元959年, 以294卷、300多万字的篇幅,系统展现一 千三百多年间华夏大地波澜壮阔的历史画 卷。
《资治通鉴》与家国兴衰
• 清《华资大治学通张鉴国》刚是教门授类凭北多宋年司教马学光经主验持和编对纂历 史的的著独名特编理年解体,史把书这、部传近统六史百籍万“字通的鉴巨体著”浓 缩的为开一山册之二作十。万该字书的以案政头治宝、典军。事为记述主 线,上起公元前403年,下迄公元959年, 以294卷、300多万字的篇幅,系统展现一 千三百多年间华夏大地波澜壮阔的历史画 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