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论述中国古代书院制度
第七章 中国古代书院制度
第七章中国古代书院制度书院是我国封建社会后期出现的一种特有的教育组织形式,是私学发展的高级形式。
它是以私人创办为主,积聚大量图书,教育活动与学术研究相结合的高等教育机构。
我国古代的书院制度,从唐末五代至清末光绪二十七年八月(1901年9月),清廷上谕改书院为学堂,存在了一千年多年。
它在办学形式、教育教学的组织与管理以及教学原则和方法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从而对我国封建社会教育的发展产生过重大的影响。
书院制度也是中国对世界教育发展所做伟大贡献之一。
第一节古代书院的产生和发展书院制度自宋初基本形成,至清末改书院为学堂。
在这一千多年的历史进程中,时兴时衰,走着曲折的道路。
考察各个历史时期书院发展的概况,探讨其兴衰的原因,不仅有助于阐明书院制度在封建社会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而且可以使我们了解封建教育发展的某些规律。
甚至可以说,倘若完全离开了书院的研究,那么要弄清唐以后,尤其是宋以来的教育发展史、文化学术思想史,都是相当困难的。
它所形成的特色和经验,对当前我国正在进行的教育改革,特别是高等教育改革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书院的起源在悠久的中国历史上,唐朝曾处于封建社会的上升时期,其间政治、经济和文化空前繁荣昌盛。
从文化角度讲,无论在文学艺术还是在自然科学方面,都做出了卓越的成绩,是中国封建社会辉煌灿烂的时期,特别是书籍的普遍印行,已成为这一时期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
在唐代,官府所藏书籍已有明显增加,为此不得不为藏书而开“乾元院”。
唐玄宗开元元年(717年),将乾元院更名为丽正修书院,后改名为集贤殿书院,这便是书院之名的最初例证,可以看出,它是专门用于藏书和校书的场所,类似于皇家图书馆,不是教学机构。
“安史之乱”后,中国进入了一个藩镇割据、连绵混战的时期,这不仅给广大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也使学校荒废,文化遭到破坏。
于是,许多人为避战乱和保护优秀文化,远走较为安定的穷乡僻壤和山林之间,以耕读为业。
他们在个人治学的基础上,开辟了一些家塾式的教学场所。
书院制发展历程
书院制发展历程
书院制是中国古代一种特殊的教育机构和办学模式,起源于西汉时期。
它最早是在县学和私塾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由具有一定知识水平的士人自发组织并承担教学任务。
随着时间的演进和发展,书院制逐渐成为了中国古代教育的主要形式,也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在唐代,书院制开始得到官方的承认和支持。
唐太宗设立了国子监,派遣王校长任监官,规定了国子监的组织结构和管理制度。
国子监成为了全国最高学府,培养了许多知名的文人学士和官僚。
此后,书院制在全国范围内得到了推广和普及,成为了中国古代教育的主流形式。
宋代是中国书院制发展的高峰时期。
北宋政府加强了对书院的管理和指导,设立了讲学院等官方的教育机构,提供了更多的学习资源和机会。
同时,书院也开始注重教育内容的规范和科学性的提高,推崇程朱理学。
一些著名的书院如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等成为了学术研究和书院制发展的中心。
明清时期,书院制仍然是中国教育的主要形式,但逐渐出现了一些问题。
一方面,书院制普及程度不高,只有有一定家庭背景和经济条件的士人才能进入书院学习。
另一方面,科举制度使得书院教育过度偏重应试教育,忽视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实际能力的培养。
这些问题导致了书院制逐渐衰落。
自从近代以来,西方的教育制度开始影响到中国,书院制逐渐被取代。
新式学堂等现代学校开始兴起,提供了更加系统和科
学的教育内容和方法。
然而,书院制作为中国古代教育发展的重要里程碑,对中国的文化和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如今,一些书院如曲阜孔庙、白鹿洞书院等成为了重要的文化景点和学术交流的场所。
我国古代书院的藏书制度
“ ; 人”他的继乐 罔 代政事 , 又负责保藏政府 艾献 史记》 太祖赵匡胤说,宰相须川渎 1 , 《
就 是 周 王 窜 有 目 的 地 收 藏 图 书 档 案 的 地
书院几乎遍及各省通都大邑 , 以至 穷乡僻壤 , 这一时期 出现 rபைடு நூலகம்代 比 。
.
夏代 为小国藏 } 5 之始 。 嗣后 , 殷商时代开
三 彳小 始有 rJ式 的史官 , 称为“ 作册 ” 史”他 官请教 。 代帝 1 直接谈说读 忙械 1 或“ , 们是 窄文献 拟 者和保藏者 。《 尚书・ 多 多 , 史帝 曹丕 说 :盖 文 事 , l 魏 “ 绛 叫之 I,
是 界 史 最前,个 史 以 , 世 历 上 早这 历 可 麾 追溯 到i 下多年 的夏朝 。傅 璇 人
细 英
官员后 , 秦代也有 门藏书处叫 率 . . 及
汉 ,武帝置太史公 , “ 命大 下汁 先 f太史,
副 上宰相 , 歼献书之路 , 臀写 书之官 , 外仃 久 常、 太史 、 博十之藏 , 内有延阁 、 J秘率之 广1、 人 府。”《 (隋 》 3{ 卷 2经籍忠》魏晋南J 设 ) 匕
“ ” 始见于《 ・ 书‘ 藏一 书 词 韩非子 , 唐 1
,
口
有如许好处 , 焉能不重视减 ?J , 更多的 朝代则是以实际行动说明 对减 } ; 的霞
继 周代 有 藏 书 的“ 窜 ” 有执 掌 减 f 藏 , 5 之 【 的
所有 是国 藏则该制 共,我 辜应 J 但 萼书 古 代
面 , 创 了 成 套 导 引 的 先 河 , 为后 世 导 引 连年不断,汉书・ 开 这 些优 秀进 步 的 思想 还 受 《 匈奴传》 中有这样 的描述 : 社 会 的基本 形 念 ,一
中国古代书院的发展
我国古代书院的发展概述:我国古代书院是我国教育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起源于汉代,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
书院既是教育机构,也是学术研究和知识传播的中心。
本文将从书院的起源、发展和影响三个方面,探讨我国古代书院的发展。
一、书院的起源1. 前期教育形式:在商周时期,贵族子弟通过家庭教育接受知识。
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方式逐渐不再适应社会需求。
2. 学官制度的兴起:秦始皇统一我国后,建立了学官制度,选拔人才,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同时,为了培养更多优秀人才,书院开始兴起。
3. 两汉时期的书院:在东汉时期,书院开始成为一种常见的教育机构。
它们通常由有学识的士人组织,提供各种学科的教育。
二、书院的发展1. 隋唐时期的繁荣:隋唐时期,书院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成为推动文化繁荣的中心。
在这一时期,书院的规模逐渐扩大,教授的学科也更加丰富。
2. 宋代的进一步发展:宋代是我国古代书院发展的高峰时期。
书院规模庞大,分为南北两派,分别以岳阳楼和白鹿洞书院为代表。
书院内部设有多个科目,注重经学、史学、诗词等传统文化的传承。
3. 元明时期的变革:元代以后,我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书院也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
明代推行科举制度,书院的地位受到了冲击。
但是,一些书院仍然坚持传统的教育方式,并在学术研究上取得了重要成果。
三、书院的影响1. 人才培养:书院为我国古代培养了大量的人才,他们成为了各个领域的杰出代表,推动了我国社会的发展。
2. 学术研究:书院成为学术研究的中心,促进了各种学术思想的交流和碰撞。
在书院中,许多重要的学术成果得以孕育和传承。
3. 文化传播:书院为我国古代文化的传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在书院中,人们不仅学习到了知识,还了解了我国古代的价值观、道德规范和社会规则。
结论:我国古代书院是我国教育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起源于汉代,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
书院为人才培养、学术研究和文化传播做出了巨大贡献,对我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古代书院相关历史
中国古代书院相关历史
中国古代书院是中国古代教育制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人才和推动学术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书院起源于战国时期,经过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等历史阶段的发展和变迁。
书院最早出现在战国时期的中国,当时的书院是贵族家庭或地方政权为培养人才而设立的学校。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书院逐渐发展成独立的学府,成为研究儒家经典和培养学生的场所。
在秦汉时期,随着统一朝廷的建立和经济的繁荣,书院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此时的书院除了继续传统的文人教育外,还开始注重实用能力的培养,如政治、经济等方面的知识。
到了唐宋时期,书院开始成为学术研究和传播的重要机构。
当时的书院都以儒家经典为主要教材,注重经典的解释和研究。
书院内一般都设有讲坛,知识界名人经常在此进行讲学或辩论。
书院还注重思想交流和学问的传承,一些知名的学者会成为书院的负责人或教职人员。
明清时期,书院的发展达到了巅峰。
明代的书院更加注重实用教育,培养办学中兼具理论与实践的专门人才。
清代的书院则更加注重经学的研究,经学在明清时期成为主导的学科。
此时的书院在学术研究上取得了很多成就,对于后来的学术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总之,中国古代书院在培养人才、推动学术发展等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
它不仅为后来的学校制度和教育思想提供了重要参考,也是中华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场所。
中国古代书院的特点及意义
中国古代书院的特点及意义中国古代书院是一种以培养人才为目的的教育机构,是中国古代教育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书院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自主管理:书院通常由一位或多位学者创办和管理,独立于官方教育机构,享有一定的自主权。
这种自主管理使得书院能够更加注重学术研究和教育品质,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
2. 知识传承:书院以经典著作为主要教材,注重对古代文化和知识的传承。
学生在书院中学习儒家经典、诗词、文学等内容,同时也进行讨论和辩论,以增进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3. 师徒关系:书院强调师徒关系的建立和培养。
学生在书院中跟随老师学习,与老师进行亲密的交流和互动,老师也负责指导学生的学习和成长。
这种师徒制度有助于学生的个人成长和知识的传承。
4. 教育全面发展:书院注重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不仅关注学术能力,还注重品德修养、道德教育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学生在书院中不仅能够学到知识,还能够塑造个人的品格和价值观。
5. 社会影响力:书院在古代社会中具有较大的影响力。
一方面,书院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场所,为社会输送了大量的人才,对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另一方面,书院也是文化交流和思想碰撞的重要场所,推动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中国古代书院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传承古代文化:书院作为古代教育机构,承载着传承古代文化的重要使命。
通过教育和研究,书院将古代文化中的经典著作和思想传承给后人,保持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延续性和稳定性。
2. 培养人才:书院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场所,为社会输送了大量的政治家、学者、文人等各行各业的杰出人才。
这些人才在社会中发挥重要作用,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3. 促进社会进步:书院不仅培养人才,还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书院中的学术研究和思想交流,促进了知识的创新和传播,对社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4. 传播文化价值观:书院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教育和社会责任感,通过传授儒家思想和价值观,塑造学生的品德和修养。
第八章 中国古代的书院制度
第一,北宋科举取士规模日益扩大,而宋初官学却长期处于低迷不振的状态。士人求学需求很大,却苦无其所,在这种情况下,书院应运而生,起到了填补官学空白的作用,为广大士子提供了读书求学的场所。
第二,朝廷崇尚儒术,鼓励民间办学。宋初提倡文治,但国家一时又无力大量创办官学,故朝廷对书院给予多方面的表彰和赞助。像著名的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应天府书院、嵩阳书院都得到朝廷赐书、赐匾额、赐学田和奖励办学者等不同形式的支持,这些支持无疑是促进宋初书院兴盛的直接动因之一。
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右五教之目。尧舜使契为司徒,敬敷五教,即此是也。学者学此而已。而其所以学之之序,亦有五焉。其别如左: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辩之,笃行之。
右为学之序。学问思辩四者,所以穷理也。若夫笃行之事,则自修身以至于处事接物,亦各有要。其别如左:
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
白鹿洞书院
岳麓书院
应天府书院
嵩阳书院
石鼓书院
茅山书院
南宋书院在各方面都比北宋有长足的进步。书院的数量和分布的区域大幅度扩大;大量的宋初著名书院都得到了恢复和重建;书院内部的设施和功能更加完善;书院的规章制度也更加完备。著名的书院有:
白鹿洞书院
岳麓书院
象山书院
丽泽书院
在史料中反映出的两宋书院,总数大体约在200到400所之间。其中,北宋和南宋的书院数量比例大致为2:8左右。
从分布看,北宋书院仅在今河南、湖南、江西几个省区办过,而南宋书院分布在今湖南、江苏、安徽、浙江、江西、湖广、福建、四川等地区,遍布南宋统治的大部分疆土。在上述书院分布的地区中,以江西和福建两地的书院最多。这显然与理学家的活动密切相关。
中国古代书院制度及其启示
中国古代书院制度及其启示中国古代书院制度是中国教育史上的一大亮点,不仅在中国教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也对今天的教育仍有启示。
本文将探讨中国古代书院制度的背景、特点以及其对今天教育的启示。
中国古代书院制度起源于南北朝时期,经过隋唐时期的发展成为中国古代教育制度的最高形式。
书院是指寄宿制的教育机构,一般位于山林之间,环境清幽,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书院的主要功能是招收学生、传授经典文化知识,以及培养士人才能。
中国古代书院制度的特点之一是注重挖掘人才。
书院不仅为学生提供学习的环境和资源,更重要的是为学生搭建了一个展示自己才华的平台。
通过选拔与竞争,优秀的学生可以被提拔为助教或助教,进一步接受高级教育。
这种选拔制度有助于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并为他们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机会。
其次,中国古代书院制度注重经典文化的传承。
古代书院以经典文化为基础,学生们在书院中主要学习经典作品,这不仅为学生提供了体验传统文化的机会,也有利于他们在文化认同感上加深对中华文化的理解。
同时,书院通过对经典文化的传承和研究,提升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地位,保护了中华文化的传统。
此外,中国古代书院制度崇尚师生关系。
书院中的师生关系不仅仅是教与学的关系,更是一种师徒关系。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徒者,虔信顺从学道。
这种师道关系是书院教育的核心,通过师者的言传身教和徒者对师者的敬止顺从,使得学术传承和道德教育得以充分发展。
这种师道关系也体现了中国古代教育注重个人品德和学识并重的教育理念。
中国古代书院制度对今天教育仍有很多启示。
首先,书院制度的选拔机制可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培养他们的竞争意识。
今天的教育可以借鉴这一点,通过建立更加科学合理的选拔机制,让优秀的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机会。
其次,中国古代书院制度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
今天的教育应该更加注重对本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让学生在学习现代知识的同时,对本国的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和认同。
最后,中国古代书院制度注重师生关系。
中国古代的书院教育制度
中国古代的书院教育制度书院是中国古代一种颇具特色的教育机构。
书院发展成为集藏书、讲学和学术研究活动于一身的场所,成为古代高等学府的一个典型类别,又是推动一方学术文化发展的重要基地。
书院的名称最早见于唐代,在早期的书院中,最著名的是建在庐山的白鹿洞书院,约公元800年前后,最初是洛阳人李渤兄弟读书修行的地方。
相传李渤当时随身豢养了一只白鹿,所以人们称这个地方为“白鹿洞”。
北宋时成为书院。
北宋最著名的有六大书院。
除白鹿洞书院外,还有岳麓书院,嵩阳书院,石鼓书院,茅山书院。
北宋初是书院发展的高潮时期。
到南宋时,书院再次复兴。
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嵩阳书院等一些北宋著名书院陆续修复并扩建,而且又创办了一大批新的书院。
南宋书院的数量超过了北宋。
南宋书院的复兴,主要是在理学家的推动下促成的。
在南宋书院的复兴过程中,朱熹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他热心书院事业,先后主持修复并扩建了著名的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
朱熹为白鹿洞书院制定了名为《白鹿洞书院揭示》的学规,它不同于一般官学学规多为禁令惩办性质的条规,而是重在引导,指明学习和道德修养的基本方法和原则。
这个学规集中体现了书院教育的特点。
书院的集体教学活动主要是讲学,大体相当于现在的学术讲座。
书院实行“门户开放”的方针,学生可以自由前来求教听讲,这大概是学术会议最早的传统体现了。
书院搞讲学活动也不限于自己的教师,甚至可以邀请不同学派的学者来书院讲学。
书院的门户开放是古代高等教育中最有积极意义的特点之一。
元代以后,书院的发展趋势是官学化。
元代将书院纳入地方学校体系,书院的山长也纳入官吏系列,属于封建品官等级中的低级官吏。
明代不再将书院归到官学体制中,但严格加以控制,稍有失控,就下令取缔,全国性的禁止和捣毁书院就有四次,最后一次一直延续到明朝亡国。
清代前期仍不支持书院兴办,雍正以后才开始鼓励办书院。
但绝大部分书院是以学习科举之业为主的,只是官学的辅助或补充而已。
尽管如此,仍然有一些书院注重钻研学术、涵养道德情操,保持了宋代书院的优良传统,代表了书院发展的主流。
书院 制度
书院制度
书院制度是指一种教育制度,是指古代中国一种以教育为中心的学习机构。
它是中国传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
书院制度源自唐代,兴盛于宋代,发展至明清时期达到巅峰。
书院通常由士人或知识界人士创办,以教书育人为主要目标。
书院制度的特点是注重实际学习,崇尚经世致用,强调教育的实用性。
书院通常设有经学、文学、史学、诗词等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才艺和品德。
书院制度强调师生关系的亲密和师徒传帮,注重学习的自由和独立性。
学生可以根据个人兴趣和学业需要,自由选择课程和研究方向,不受强制性的考试和课程要求。
书院制度对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和知识的传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它不仅为培养优秀的学者和文化精英提供了平台,也为社会培养了大量的人才和知识人士,对中国古代文化和社会进步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然而,随着现代教育体系的建立和发展,书院制度逐渐衰落。
但书院制度仍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研究和传承中国古代学术和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古代书院的藏书制度
10 90年 6月 2 }敦 煌 莫 岛 窟 藏 经 2 】
使敦煌这个千年圣地 洞被发现之时, 其起初是 会 世 义化 千佛洞 的经卷 、 以及文书等全部集 中并 大量经卷和历史文物, 佛像 50 约 个 ; t I 堆放到石室封闭。无论上述哪种说法是正确 的文物流失海外达 3 00多件 , 占所有文 上 ^有 重 要 位 置 在 当时 然 还 足 ・ 爪 9 的, 一个不争的客观事实是 : 敦煌藏经洞中珍 物 的 三分 之二 l 。 l 1 4 3 藏了大量古代典籍文献资料 , 总数约五万卷 , 其 中佛经约 占百分之九十 , 最早始 自前秦苻 (16 , 19 ) 前后跨越达千年之久。
思想 渊 源 的火 键依 据 。 年 , 化 人帅 圳 逝 义
戮图 古代 敦煌雯 考略 口张雷 春
敦 煌 文 献 是 我 国 数 量 庞
就是根据这个敦煌写奉《 坛经》运川 义献学 ,
和历 史学的研究方法 , 考辨和论释 rt 弹
学 的 本 质 内容 和 特 点 功 能 , … r 久 JI 捉 j的 l
生 了久 远 影 响 。
一
艄适借去欧洲参加“f l 揿 全仆 蚕 英 经洞 的事情迅速 报告 给 _ r当地 年 ,
的 , 到伦 敦 夫 I物 馆 卡 铤 七后 ¨ 知 县 , 且 随带 送 去 r一些 洞 内 会 ” 机 会 , 并
文物 。然而 , 当时适逢八 国联军
立 书馆等查找有天唐代传乐 卜 米的
被 敦 煌 县 令 和 省 政 官 僚 私 自瓜 括 《 神会和尚语录》《 、菩提达摩 I 萄宗定足 I } : 等 分, 下落不 明。及至 10 97年 , 英 语 录 》 , 这 些 都 是 以往 一・ 多 人
浅论中国古代书院教育制度
浅论中国古代书院教育制度1900年梁启超所写散文中这样写道,“使举国之少年而果为少年也,则吾中国为未来之国,其进步未可量也。
使举国之少年而亦为老大也,则吾中国为过去之国,其澌亡可翘足而待也。
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可见少年的强与衰将决定着一个国家的强与衰,然而少年的强衰取决于少年接受的教育。
有着五千年文化底蕴的中国,在教育方面,从远古时期的实践教育到诸子百家到宋代书院教育再到清末的民主教育,中国从没松懈过,虽然各个时期都有利弊。
在家庭教育之外,学校教育最重要,而古代的书院教育则是中国独有的一种教育制度,为中华民族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学校”在古代被称为书院或私塾,而书院的建置始于五代而初盛于宋,书院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特有的一种教育组织,从宋初到清末,存在了近一千年。
书院的组织管理形式和教育教学制度、方法等方面跟官立的太学、郡县学不同,它有许多显著的特点,对我国封建社会教育的发展产生过重要的影响。
书院制度形成于宋代,但书院的名称早在唐代就有了,不过那时只是官方藏书、校书或私人读书治学的地方。
所以,书院又可分为官方设立的书院和私人创建的书院。
官方设立的书院在我国古时历代都很注意书籍的整理和校勘工作,并设立专职官员来管理这件事,到了唐代,这种校书和藏书的地方才改称为书院,其主要职责是“掌刊辑古今之经籍”,负责举荐贤才和提出某些建议,供皇帝选用和参考。
私人创建的书院大多是读书人自己读书治学的地方。
志书所记,“书院”这个名称最早来源于私人讲学,后经官方提倡、赞助逐步形成为书院制度,成为封建社会特有的一种教育组织。
书院初成立时,组织很简单,它的主持人既要负责书院的组织管理,又担负书院的主要教学工作,一般没有其他管理人员和机构。
书院主持人的名称,各朝代、各地区有所不同,就是同一朝代、同一地区也不完全一致。
中国古代书院制度
中国古代书院制度中国古代书院制度一、背景概述中国古代书院制度是中国古代教育制度的一种重要形式。
书院起源于东汉,盛行于唐宋,并一直延续至明清时期。
书院以培养人才为目标,成为中国古代教育的主要机构。
本文将从书院的起源、发展、组织结构、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和影响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二、起源与发展书院制度起源于东汉时期的明经教育,随着时间的推移,发展成为唐宋时期的兴起阶段,最终成为明清时期教育的主要形式。
中国古代的书院可以追溯到魏晋时期的太学,孔子的学院也已经称为太学。
然而,在东汉时期,出现了更加兴盛的私立书院。
由于私立书院有较大自主权,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更加注重知识的深入和实用性。
在唐宋时期,书院成为培养政治和文化人才的重要机构。
到了明清时期,书院制度进一步完善,且书院在宗教、哲学、文学等领域的学术研究方面扮演了重要角色。
三、组织结构书院制度在不同朝代和地区有不同的组织结构,但一般包括院长、教习、助教和学生。
院长通常由当地的名士或文化名人担任,他们负责管理书院的日常事务和制定教学计划。
教习和助教负责具体的教学工作,传授各个学科的知识。
学生来自不同阶层,包括贵族子弟、士人、商人和农民,他们通过考试入学,并分为不同年级学习。
四、课程设置书院的课程设置以儒学为主,包括四书五经和经义学、文史哲学等学科。
四书指的是《大学》、《中庸》、《论语》和《孟子》。
五经指的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和《春秋》。
经义学是对经书的注释和解释,注重对传统文化的研究。
此外,书院也会设置一些其他学科,如天文、地理、音乐、绘画等。
五、教学方法书院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包括讲授、讨论和辩论。
教学过程以教习为中心,学生通过听讲、阅读经书和经义、辩论等方式进行学习。
教习会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以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六、影响力中国古代书院制度在培养人才、推动学术发展和弘扬传统文化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国历代书院制
中国历代书院制
中国历代书院制,萌芽于唐朝,兴盛于宋朝,延续于元朝,全面普及于明清。
唐代的雕版印刷术发达并在全国迅速推广,书籍的质量不仅得以改善,而且数量大增。
在官方丽正书院、集贤书院首先以书院命名为“修书之地”“藏书之所”的诱发下,“书院”之名便在民间更广泛地流行起来。
宋初,胡瑗、孙复、石介等学者应运而生,他们在庙学讲学,标志着宋代理学的滥觞。
这些学者虽然分散在各地讲学,但他们的思想却一脉相承。
明朝时期,书院建设出现了官学化的趋势。
明朝初期,由于官学变得日益僵化,讲学之风盛行,书院开始充当讲学的角色。
在此背景下,许多著名学者前往书院讲学,如顾宪成、高攀龙等。
清朝时期,书院逐渐成为官学的一部分。
清政府对书院的重视程度也日益提高,不断加强对于书院的管控。
同时,为了防止学生参加科举考试时作弊,清政府开始限制学生参加科举考试的资格。
这一政策导致了书院教学内容与官学内容的趋同化,使得书院逐渐失去了其独立性和特色。
总的来说,中国历代书院制的发展历程是一个不断演变和发展的过程。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书院制经历了不同的变化和发展。
然而,无论在哪个时期,书院制始终是中国教育史上一种独具特色的学校教育制度。
中国古代书院制度
中国古代书院制度中国古代的书院制度是中国教育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种官办学校制度,旨在培养优秀人才,传承国学经典。
书院制度在唐代达到鼎盛时期,直至明清时期也有不少兴盛。
下面就让我们来了解一下中国古代的书院制度。
中国古代的书院制度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
那时,书院是贵族家庭对子弟进行教育的私人院校。
而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才选拔制度的变化,书院逐渐成为官办学校,并开始对外开放。
隋唐时期,书院迎来了鼎盛时期,成为培养政治、军事、文化人才的重要场所。
书院经常邀请名士、学者为学生讲授课程,学生可以在书院内广泛学习文史哲学等学科知识。
中国古代的书院通常设有“文安”和“武安”两个部门,分别负责文学和武艺的教育。
学生们要经过一系列选拔考试才能进入书院学习,入学考试一般由县、州、府三级官员组成的考试委员会进行组织。
书院设有校长和教授,他们负责招生、选拔、教学等工作。
书院教学内容丰富多样,包括经典著作的讲解、文学创作、写作实践等。
书院注重德育教育,强调修养人格和培养学生为国家立功的精神。
中国古代的书院制度有助于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
书院为年轻人提供了学习和进取的平台,广泛吸纳人才,不分贫富贵贱。
书院培养的学生大多数能够成为一方文化、政治的领袖,或者在科技、军事等领域有所杰出。
如唐代的韩愈、杜牧、宋代的苏东坡、明代的杨时等,都是书院培养起来的闪光之星。
然而,中国古代的书院制度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方面,书院的选拔考试往往只看重文化成绩,忽视了实践能力和实用知识的培养;另一方面,书院的学科设置较为固定,缺少综合性的科学和艺术等学科的教育。
此外,古代的书院制度对女性教育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女性很难进入书院学习。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的书院制度在官学、名师、严格选拔和多学科发展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书院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人才,为中国的经济、文化乃至政治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然而,书院制度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不断改进和完善。
论中国古代书院的学礼制度
论中国古代书院的学礼制度
中国古代的书院的学礼制度是中国古代社会教育史上最重要的
部分,它包括学徒、准备学习期间的礼仪,书院教学活动,以及毕业考试期间的礼仪等内容,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它就已经初步形成。
古代书院学礼制度的始祖是著名的书院制度,它形成了中国古代教育的框架,它的内容包括礼物、吟诗、节日宴会等等。
因此,书院学礼制度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按照书院的学礼制度,学生们要求遵守规矩,勤奋学习,不得恶作剧,不得拖延,不得偷窃,不得有轻微的冒犯行为。
同时,学生们还要穿着正式、整齐齐全的衣服,在教室里面要保持安静,不要使用污言秽语,要尊重他人,不准带食物进入教室。
学习期间,学生要在书院学习拜读,并用手板和练习写字,学礼严格,要求学生穿着整齐,头上戴有宽带子;除此之外,学生还要进行开卷考试、口语考试、画画考试等,有时还要辅导学生举行各种学术活动。
毕业考试期间,学生们要认真准备,穿着校服参加考试,要屏住呼吸,不准咳嗽,以免影响其他人。
同时,学生们要礼貌行事,做出适当回答,但不要无礼口出狂言,以免作弊。
总之,古代书院的学礼制度是中国古代社会教育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促进了中国古代社会的文化发展,对古代书院学生的影响深远。
从学习环境的整洁行为的规范,到考试期间的礼仪行为,书院学礼制度既培养了学生的礼貌,又显示出中国古代学习环境的先进性。
书院制的发展历程
书院制的发展历程
书院制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特别是宋代和明代。
这种教育制度起源于中国古代的儒家文化传统,强调以经世致用为目标的教育理念。
在宋代,书院作为地区或城市教育的中心逐渐兴起。
这些书院由有识之士、贵族或地方政府支持建立,旨在培养学生的儒家思想和传统文化。
学生们通常在书院内集中学习经典著作,听取经义讲座,并参加各种学术讨论和比赛。
随着时间的推移,书院成为了儒家学术和文化的重要中心。
无论是学术研究还是培养人才,书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同时,一些著名的学者和思想家也通过书院制教育成为知名人物,例如程颢、程颐、朱熹等。
在明代,书院制度得到了更大的普及和发展。
明代书院广泛分布于全国各地,起到了传播儒家思想和培养人才的作用。
明代的书院往往由教授和学生组成,学生需要在书院内学习一定的时间后参加考试,通过考试才能获得文凭。
然而,随着近代教育体制的改革和西方教育模式的引入,书院制逐渐式微。
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中国开始大规模引进西方的教育理念和体制,建立了现代学校制度。
书院制度逐渐被学校制度所取代,儒家传统教育也受到了挑战。
尽管书院制在现代教育中逐渐消失,但其对中国古代教育的影响和贡献是不可否认的。
书院制度提供了一个培养传统文化和
儒家思想的重要平台,同时也为中国古代社会培养了大量的人才,为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书院制度与中国古代的学术传统
书院制度与中国古代的学术传统在中国古代,书院制度是传承和发展学术文化的一个重要机制。
它是教育琢磨的开始,是儒家思想教育的主要趋势。
其特点是由一位学者执掌,招收一批学生,在书院中教授儒家经典,通过传承和借鉴,实现学者的相互认同和交流,从而培养出优秀的学者和人才。
书院起源于汉代,但真正兴盛的时期是唐代。
唐代书院建设规模较大,数量较多,充分发挥了书院制度的传承教学和学术交流的作用。
其中,洛阳的龙门书院、长安的国子监、绥德的崇文院、泾州的西华书院等书院,成为当时最有影响力的学术机构。
这些书院不仅吸引了许多天下英才,也在促进各地学术的交流和发展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随着历史的发展,书院制度并没有消失,而是一直流传至清代。
清朝时期,尤以东南地区和广西壮族自治区最为兴盛。
如福建泉州的文庙书院、广西百色普觉书院、广东梅州古典书院等,都是书院制度的代表。
这些书院发挥了重要的教育和文化交流的作用,为当地的学术繁荣和人才培养做出了积极贡献。
书院制度不仅对学术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同时也在贯彻和传承儒家思想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
在书院中,学生可以接受师傅的悉心教诲和指导,学习经典典籍,感受儒家思想的庄严深邃,更进一步深入了解传统文化并有机会对其进行消化和诠释。
书院的教育内容也十分丰富,不仅仅是儒家经典的教学,还包括书法、诗歌、音乐、绘画、卜筮、天文、地理等众多课程。
这些课程丰富且实用,引发了许多才华横溢的学子的兴趣,在提升个人修养的同时,也为中国的文化遗产增添了更深的内涵。
然而,在现代社会,由于社会因素的影响,书院制度已经渐渐式微。
传统的书院制度也已不能完全适应当今复杂而多样化的社会背景。
然而,我们不应该忘记,书院制度代表着中国古代优秀的文化传统,其中不乏深刻而适合现代教育的思想和方法,这是我们应该拥有和传承的。
现在,大学已经成为学术研究的重要机构,承担着沉甸甸的学术传承责任。
与传统的书院相比,大学虽然形式和内涵不同,但本质上仍然承担着承传、发扬和创新传统文化的重要使命。
中国教育史课件-中国古代的书院制度
■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 ■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
■ 清代初年,统治者推崇科举和官学,对书院采取抑 制的态度。
■ 雍正十一年(1733年)诏谕在各省设立书院,同时 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对书院的管理和控制。
■ 著名学者阮元创办的杭州诂经精舍和广东学海堂,
就是当时训诂考据学研究与教学的重点场所。
讲堂
笃行之事,则自修身以至于处事接物,亦各有要。 其别如左:
■ 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 ■ 右修身之要。 ■ 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 ■ 右处事之要。 ■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 右接物之要。
三、元、明、清的书院
■ 官学化是元代书院的一大特点, 将书院山长列 为各地儒学提举司下属官员的编制,规定书院 山长待遇同州学学正相等,山长由行省任免。 元代设立直学之职,掌管书院钱粮,于是书院 财权也由官方掌管。学生和地方官学学生一样, 通过考核也可以有作官的前途。这样,书院就 完全被纳入官方教育体制。
■ (一)书院兴盛的原因
■ 造成北宋书院兴盛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 中最主要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 第一,北宋科举取士规模日益扩大,而宋初官学却 长期处于低迷不振的状态。第二,朝廷崇尚儒术, 鼓励民间办学。
■ 第三,佛教禅林制度的影响。 ■ 第四,印刷术的应用,使书籍的制作与手写本相比
变得极为便利,是促成宋代书院兴旺发展的重要基 础。
■ 官方创办的书院只是校书、藏书的场所,如唐 代的丽正书院.唐开元六年(718)将乾元院改为 丽正修书院,十三年(725)改丽正修书院为集贤 殿书院。
■ 私人所设的书院多是读书人私人读书之地,他 们把自己的书房称为书院,如白鹿洞书院。
二、两宋的书院
l论述中国古代书院制度
姓名:刘莎学号:201011034023 专业:公共事业管理学院教育学院论述中国古代书院制度摘要:书院是我国封建社会独具特色的文化教育模式.。
书院制度具有独特的办学理念和学规,书院制度不断创新,积累了丰富的教学及办学经验,使书院良好运行,促进了我国古代教育的发展与繁荣。
关键词:书院制度发展衍变教学特点组织管理书院之名始于唐代,分官私两类,但都不是聚徒讲学的教育组织,前者如集贤殿书院爲藏书修书之所,后者为文人士子治学之地。
唐朝“安史之乱”以后,国家由强盛走向衰落,政治腐败,民生凋敝,文教事业也受到严重冲击,官学废驰,礼义衰亡。
于是一些宿学鸿儒受佛教禅林的启发,纷纷到一些清静、优美的名胜之地读书治学。
此后,归隐山林、论道修身,聚徒讲学之风逐渐兴起。
真正具有聚徒讲学性质的书院至五代末期也基本形成,北宋初年才发展成爲较完备的书院制度,成为中国传统教育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有着源远流长的私学传统。
秦代后,死穴一直蓬勃发展,作为培养人才的组织,与官学相并行,在教育教学上积累丰富经验,也在教育管理学上形成许多独具特色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自汉代后,私学遍布城乡每个角落,在社会动荡时期,官学无法维持的情况下,死穴作为观学的补充,发展更为迅速中国源远流长的私学传统对书院产生了直接影响。
雕版印刷术的发达和名师在书院讲学促进了私学发展到了宋代,国家重归统一,社会生产得到了恢复和发展,人民生活相对稳定,士心开始向学,由于统治者忙于拓疆守土,无暇顾及兴学建校之事,只重科举对现有人才的选拔和吸收,以满足立国之初的一时之需。
因此在建国近百年的时间里,官学一直未得到应有的重视。
正是在此背景下,书院才以其强大的生命力获得较大的发展,并确立了自己作为一种重要的教育组织形式的地位。
宋代书院的发展轨迹,大致可分为三大阶段:1)宋初的勃兴宋立国后,暂时无力顾及振兴官学,因而对著名私学采取“赎买”政策,始为官私联营的学校模式出现。
宋初的六大著名书院即为代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姓名:刘莎学号:201011034023 专业:公共事业管理学院教育学院论述中国古代书院制度摘要:书院是我国封建社会独具特色的文化教育模式.。
书院制度具有独特的办学理念和学规,书院制度不断创新,积累了丰富的教学及办学经验,使书院良好运行,促进了我国古代教育的发展与繁荣。
关键词:书院制度发展衍变教学特点组织管理书院之名始于唐代,分官私两类,但都不是聚徒讲学的教育组织,前者如集贤殿书院爲藏书修书之所,后者为文人士子治学之地。
唐朝“安史之乱”以后,国家由强盛走向衰落,政治腐败,民生凋敝,文教事业也受到严重冲击,官学废驰,礼义衰亡。
于是一些宿学鸿儒受佛教禅林的启发,纷纷到一些清静、优美的名胜之地读书治学。
此后,归隐山林、论道修身,聚徒讲学之风逐渐兴起。
真正具有聚徒讲学性质的书院至五代末期也基本形成,北宋初年才发展成爲较完备的书院制度,成为中国传统教育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有着源远流长的私学传统。
秦代后,死穴一直蓬勃发展,作为培养人才的组织,与官学相并行,在教育教学上积累丰富经验,也在教育管理学上形成许多独具特色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自汉代后,私学遍布城乡每个角落,在社会动荡时期,官学无法维持的情况下,死穴作为观学的补充,发展更为迅速中国源远流长的私学传统对书院产生了直接影响。
雕版印刷术的发达和名师在书院讲学促进了私学发展到了宋代,国家重归统一,社会生产得到了恢复和发展,人民生活相对稳定,士心开始向学,由于统治者忙于拓疆守土,无暇顾及兴学建校之事,只重科举对现有人才的选拔和吸收,以满足立国之初的一时之需。
因此在建国近百年的时间里,官学一直未得到应有的重视。
正是在此背景下,书院才以其强大的生命力获得较大的发展,并确立了自己作为一种重要的教育组织形式的地位。
宋代书院的发展轨迹,大致可分为三大阶段:1)宋初的勃兴宋立国后,暂时无力顾及振兴官学,因而对著名私学采取“赎买”政策,始为官私联营的学校模式出现。
宋初的六大著名书院即为代表。
2)中期的消沉北宋三次兴学期间,官学空前兴盛;且重在改革的实践理性成为主流,纯学术的研究日渐消沉,因而书院不彰,连著名的六大书院也破败停办或改为官学。
3)南宋的大盛外族的入侵,内部的倾轧和科举的腐败,致使南宋的官学形同虚设。
更由于朱熹等人对书院卓有成效的复办和理学的流行,书院又日渐昌炽。
宋代书院普遍订立了比较完备的条规,这是书院制度化的重要标志,其中朱熹亲自拟订的《白鹿洞书院揭示》,成为书院学规的典范。
北宋出现赫赫有名的六大书院。
分别为白鹿洞书院、石鼓书院、岳麓书院、应天府书院、嵩阳书院、茅山书院。
这些书院大都建于风景优美的山林幽静处,组织机构极为简单,内容也较为单一,但它们却标志着真正意义上书院制度的建立,并对后世书院产生有益影响。
北宋书院经过宋初的兴盛后,曾一度衰落。
主要原因是官符三次兴学运动,中央和地方官学得到蓬勃发展;科举取士的大力发展,读书人看到非经科举,难得入仕之途,胸怀抱负的学子自然不甘枯守山林,潜心为学。
读书人对书院的兴趣减退,以至书院几乎尽废,就连六大书院也遭停办或改为官学。
南宋时期兴办书院之风再起,书院又日益发达并超过北宋,几乎取代官学成为当时主要的教育机构,公认影响较大的四大书院有: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象山书院、丽泽书院。
南宋书院的发达和理学的盛行息息相关,南宋理学家往往以一所或几所书院作为讲学和学术活动的场所,一方面传播理学思想,一方面培养力学人才。
例如朱熹主持白鹿洞书院,张式主持岳麓书院,陆九渊主持象山书院,吕祖谦主持丽泽书院。
朱熹对白鹿洞书院的修复,拟定教条,使其成为书院的标准学规,是书院标准化的主要标志。
以后书院以白鹿洞书院教条为纲领,逐步建立一套完整的书院制度。
到了元代,统治者为缓和蒙汉民族的矛盾,笼络汉族士心,对书院采取保护提倡的政策,同时也逐渐加以控制,使元代书院日益呈官学化趋势。
朝廷规定,各书院一律由礼部派人充任山长,书院被官方控制,逐渐失去自由讲学和学术研究的广泛空间。
明代书院不及宋元两代发达。
主要原因使命出通知这把兴建官学、提倡科举作为教育的重点,对书院不予重视。
明初的百余年里,书院处于沉寂状态,大约从成化年间,书院才开发展。
明代最有影响的书院是东林书院,著名学者顾宪成、高攀龙讲学其中。
明代书院讲学的政治色彩浓厚,,“讽议朝政、裁量人物”。
明代后期,当权者先后四次禁毁书院,严重地戕害了学术思想的发展。
尤其是,“洞学科举”的创设,使书院、官学、科举逐渐融为一体。
清代的书院绝大部分是官办学校,完全沦为科举考试的预备机关。
书院学习的主要内容是八股文制艺,目的是参加科举考试,获取功名,完全丧失了书院原有的教学风格与学术研究的性质,其独立性和自主性已所剩无几。
鸦片战争之后,闭关锁国百余年的“天朝大国”的大门终于被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所打破。
在“师夷制夷”的洋务运动中,洋务学堂如雨后春笋般兴起,改革旧式书院就成为大势所趋。
在此情形下,清政府终于采纳了张之洞、刘坤一的建议,于光绪二十七年(1901)下诏将各省城书院改为大学堂,各府书院改为中学堂,各州县书院改为小学堂,并多设蒙养学堂。
至此书院制度走完了近千年的曲折历程之后,最终汇入了近代学校教育的洪流之中。
在中国古代教育史上做出突出贡献的是宋明理学家、心学家和清代的实学家所创建的精舍和书院,这些书院和精舍的教育实践形成了另外一种独具特色的教育模式:第一、培养目标不同。
书院的培养目标,首先要求士子学做人,他追求学生人格的完善,强调道德与学问并进,不像官学那样以科举为主要目标。
第二、自由讲学。
每一个学派的大师所主持的书院精舍,一般就成为这个学派进行学术研究和教育活动的基地。
书院教育自由讲学注重学术研讨的特点十分明显。
宋明的书院,更多地承袭了私学讲学自由、各有所本之风习,以传播学术思想为职志,宋代理学的流行与书院自由讲学,研讨学术的追求密不可分。
第三、学生自由择师,不受家庭出身和籍贯的限制。
第四、教学以自学、独立研究为主,师生之间质疑问难。
第五、倡导不同学派间的学术争鸣与交流。
宋代书院倡导并推行“会讲”制度,所谓“会讲”就是一种学术交流,在书院举行的定期会讲中,各派学者云集荟萃,彼此议论学术上的得失。
书院作为一种特殊的教育机构,在一千多年的发展中,作为官学的有益补充,是中国封建社会教育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长期的实践中形成一些显著特色。
在此就简要谈谈组织管理和教育教学上的特色。
书院在组织管理上形成以下几个特点:第一,机构简单,管理人员较少。
书院的主持人通常是书院的主讲人,一般有学者担任。
书院的负责人一般称为山长,管理人除山长外,还设有副山长、助教、讲书等。
另外,学生也可参与书院管理。
第二,课程设置较灵活,不同的书院在课程设置上有很大差异。
教学以学生自学、师生之间的自由研讨为主。
对学生的考查,注重德才兼备和平时的考核第三,设置、颁布严格的学规,进行规范化、制度化管理。
第四,书院经费自主。
书院的主持人往往自筹经费。
经费来源既有名人捐赠,也有官方赐学田和房屋。
书院开支用于教学,购书和进行学术研究第五,注重形成独特色。
每个书院都是某个大师学术研究的基地,著名学者都注意形成自己书院鲜明的个性,形成独具的教学科研特色。
书院在形成与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系列的教育教学特色:(一)教育教学与学术研究并重,二者相得益彰。
学术研究是书院教育教学的基础,而书院的教育教学又使其学术研究成果得以传播和进一步发展的必要条件,两者密切相连,共生互动(二)书院盛行讲会制度,提倡百家争鸣,形成一种宽松的学术氛围。
书院教学采取“百家争鸣”门户开放的政策,允许不同学派之间进行辩鸣。
书院的主讲在讲学中都欢迎别质疑问难,进行辩论,逐渐形成书院的讲会制度,是我国古代高等教育的教学气氛活跃,学术研究气氛浓厚。
而且书院讲会制度的盛行打破了各家书院之间的门户之见,还打破了师生之间在受业上的地域限制,学生来去自由,师生之间自由交流,行成了高等学校开放的办学传统。
(三)书院的教学注重发展学生个性,提倡教学相长,采用师生论辩式教学模式。
教学多采用问难论辩式,注重启发诱导,因材施教,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书院教学注重知识与实践相结合,读书穷理与躬行实践结合(四)师生之间关系融洽,以道相交,感情深厚(五)人格教育与知识教育并重。
虽然历经历史的演变,古代书院教育和高等教育内容不同,但古代书院制度蕴含的宝贵教育经验仍值得当代高等教育汲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吸收借鉴其合理成份,以促进中国高等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一)教育教学与学术研究有机结合,明确教学与科研之间的关系,把教学与科研置于适当的位置,使二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这既是书院带给人们的启示,也是当前高等学校改革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现实问题。
(二)重视学术创新,鼓励学术交流。
我国书院讲求学术创新,鼓励学术交流与争辩。
这是古代书院教育在学术研究方面对当代高等教育的重要启示。
(三)、重视师生关系的和谐构建,发挥导师育人功效。
当代有的学校教育实行导师制,学生跟着该领域有突出贡献的教授学者进行研究学习,这与古代书院学子师从名师宿儒学习颇有些相似。
(四)、注重学术自学能力、创新能力和批判分析能力的培养。
朱熹指出:“书用你自去读,道理用你自去究索,某只是做得个引路的人,做得个证明的人,有疑难处,同商量而已。
”(五)、书院教育注意启发学生思维,发展学生的思考能力,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
这对当前的高等教育意义重大。
学生除了必须具备牢固的基础知识,还要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具有批判质疑的能力,富有开拓创新的思维。
参考文献:《中外教育史》王凌皓主编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中国教育史》陈青之著岳麓书社《中国教育史》张传燧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中国教育史》孙培青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