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书院教育教学的特点及其当代价值(精)

合集下载

古代书院教育教学的特点及其当代价值

古代书院教育教学的特点及其当代价值

古代书院教育教学的特点及其当代价值王桂相书院是中国历史上的一种特殊的文化教育组织形式,在中国古代教育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它萌芽于唐,兴盛于宋,延续于元,全面普及于明清,清末改制为新式学堂,延绵1000余年,其别具一格的教育教学特色,对我国当代教育改革和开展具有许多借鉴意义。

一、教学活动与学术研究相结合中国古代著名的书院既是教育教学中心,又是学术研究基地,是著名学者进行学术活动的中心。

书院的主持人多为名师宿儒,既热衷于从事培养人才的教育教学工作,又积极从事学术理论的研究与传播,承当着教学与学术研究的双重职责,教育教学与学术研究二者相得益彰。

历代书院的主持人(山长)几乎都是学坛巨子,学有专长,不少人在学术上自成流派。

他们在书院里把自己的所思所想、所悟所学以他们自己的方式传达给学生,这样就把教学和学术研究结合了起来。

如宋明两代书院的勃兴与宋明理学的高度开展有关。

由于学术大师们充分利用书院来宣传与开展学术,这就使得学校教育与学术研究关系空前紧密,并且使学术流派在地理上得到广泛的传播。

反观现在我们的教学与研究,很多人的教与研相互脱节。

学生难以学到高深的学问,老师难以做出高深的学问。

我们的中等教育围绕高考指挥棒,本科教育围绕考研指挥棒,教材是全国通用的教材。

而古代书院将教育活动与学术研究紧密结合的教学方式,表达了书院教育的独立精神,这种独立包括独立组织、独立进行教学和学术研究,对于当今的教育界仍有值得借鉴的地方。

二、尊重学术自由开放教学书院盛行讲会制度,提倡百家争鸣,形成一种宽松的学术气氛。

书院盛行的“讲会〞活动始于南宋,在明代得到很大开展,一直延续到清代,并逐步制度化、组织化。

历史上一些影响较大的书院都有关于讲会制度的规定。

如“白鹿洞书院续规〞规定了明确的会讲之期,且规定即非公讲之日也可随时研讨。

书院的讲会制度鼓励不同学派共同讲学、平等论学,以探究一个学派精义之处或辨析不同学派主张之异同。

讲会以学问为重,推崇辩论争鸣、取长补短的学风。

古代书院的教学管理特色及其现代意义

古代书院的教学管理特色及其现代意义

古代书院的教学管理特色及其现代意义引言书院是中国古代特色的教学组织形式,蕴藏着丰富的教育资源。

中国书院作为一种独特的教育组织形式,是中国流传千年的教育研究结构,是我国封建教育的重要辅助和有益补充。

面对新时代的文化要求,重新审视书院,目的是把书院教育中的闪光点攫取下来,使其能够结合现代教育的现状,在当今的教育实践中积极的运用,以此推动现代教育的不断前进。

新课改的前提下,国家和社会对学校和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

学校在积极的倡导新教育观念的同时,在教学实践中还存在的一些弊端。

因此,作者认为,探寻书院教学中处处体现出的多层次、多方式的教学和管理特色对现代教学方式和管理方式都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对于尽早实现教学与研究相结合、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平等互助的师生关系、开放性的学术交流都有很大益处。

这也是论文选题的背景所在。

一、古代书院的产生和发展概况(一)古代书院的产生书院是指以私人创建或主持为主,收藏一定数量的图书,聚徒讲学,重视读书自学,师生共同研讨,高于一般蒙学的特殊教育组织形式。

[1]广收图书、聚徒讲学为书院教育的本质特征。

“刚开始时,书院只是一种藏书楼或者学者们聚集一起讨论学术问题的场所,后来才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特殊的教学机构。

”[2]袁枚的《随园随笔》记载,书院之名始于唐代,主要职责是为朝廷修书。

而作为真正教育机构的书院,始于私人著书讲学。

科举的刺激、学者的留意、地主家族政治的需要、官学的颓废,都促使了中唐时期私学性质的书院产生[3]。

书院的职能全面进入讲学和读书阶段,是在唐末五代时期。

社会的动荡、文化的衰落,使士儒们寄居草野,潜身讲学。

书院的产生,是中国古代教育史上的一朵奇葩。

作为古代高等教育机构,书院在其千年的办学历程中,积累并形成了许多具有科学内涵的教学和管理特色。

(二)古代书院的发展概况北宋时期,书院作为一种新型教育组织形式,以新生事物的强大生命力得到很大程度的发展。

在宋朝出现了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应天府书院、石鼓书院、嵩阳书院等著名书院,对当时教育文化起到很大作用。

传统书院教育的特质及现代意义-模板

传统书院教育的特质及现代意义-模板

传统书院教育的特质及现代意义书院教育﹐是中国传统高等教育中最有价值的一部份。

先秦时候孔子兴办私学﹐可说是书院教育之雏形﹔而汉唐时候的精舍﹐可说是书院的前身﹔到北宋时候﹐书院教育才正式确立。

书院教育的最大特色﹐在於她是由民间学者创办﹐没有政府的认可与资助﹐与官办高等学府在许多方面呈现截然不同的面貌。

如果我们翻阅中国教育史的着作﹐我们会发现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就是﹕在历代之中﹐最有活力的教育都是书院类型的私学﹐而这些私学当发展到高峰的时候﹐往往因受到政府的认可和资助而转化成官学﹐而一旦成为官学之後﹐便往往失之了她的活力﹐最後趋於衰落﹐被其他新兴的私学取代其地位。

这种现象﹐唐君毅先生尝称之为「三部曲」﹐即私学由兴起﹐到转为官学﹐到最後衰落的三个阶段。

(注2)本文不拟讨论上述现象的产生原因﹐笔者提及此事﹐只是想突出一个不争的事实﹐就是相对於官学来说﹐传统的书院教育﹐有其巨大的价值和意义。

笔者甚至认为﹐就是在现代社会中﹐传统的书院教育仍有其不可或缺的价值。

就笔者所知﹐传统书院教育的主要特质有以下各项﹕1.强调道德教育﹐反对追逐名利唐宋以来﹐官学的最主要特徵之一﹐是把教育和科举取士结合起来。

从好处来说﹐这种教育能培养国家所需人才﹐并有利於政府的统治﹔然而﹐从坏处来说﹐则官学容易沦为士人追名逐利的场所﹐令教育趋於堕落腐化。

书院教育﹐则往往秉承儒家的教育理想﹐从个人方面说﹐是以成就道德人格为最终目的﹐从社会方面说﹐则是进身朝政以实行推己及人的外王之道﹐或者在朝野上依社会良心议论朝政﹐令国家朝政纳于正规﹐人民能安居乐业。

理学家朱子(朱熹)曾说﹕「熹窃观古昔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意﹐莫非使之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後推以及人﹐非徒欲其务记览﹑为词章﹐以钓声名取利禄而已也。

」 (注3)就是这个意思。

2.着重尊师爱生﹐建立师生情谊中国古代教育素有「尊师爱生」的优良传统﹐但这个传统却并非在官学而在书院﹐因为官学的师生许多时候以利害关系为主﹐故关系容易流于冷漠疏远﹐不及书院的师生往往有着纯粹而真的师生关系。

从古代书院教育的特点看我国当代高等教育

从古代书院教育的特点看我国当代高等教育

!第"#卷第$期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年+月,&-./0’&123/0/45/0/6378090:5&/;&’’3<3=-<("##*从古代书院教育的特点看我国当代高等教育郭!梅>,李!霞",张!威?(>(湖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英语系,湖北武汉$?##@A;"(河南工业大学管理学院,河南郑州$B##B";?(武汉大学教育学院,湖北武汉$?##@?)[关键词]书院教育;高等教育;教育体制[摘!要]中国书院自产生以来,就表现出蓬勃的生命力。

书院作为一种十分成熟完善的文化教育组织,是中国古代教育高度发展的结果,它继承并发扬了中国古代优良的教育传统。

我国当代高等教育有必要在办学模式、教育体系、教育精神等方面,借鉴古代书院教育的优良传统。

[中图分类号]C*$A("!![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D B@A?("##*)#$D##$"D#"!!中国有着几千年的文化与教育史,而书院在悠久的中国文化教育史上居于重要地位。

我国古代的书院始名于唐代官方,指朝廷收藏、校勘图书的地方;经唐末五代至宋朝真正形成制度;此后直至明清,逐步发展成以私人创建为主、聚书研修、讲学授徒的独特的教育组织形式。

随着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书院虽然时盛时衰、时断时续,但它作为一种制度、一种文化组织,一直绵延了>###多年,遍布了中华的南北大地。

古代书院不仅是师授生学的教学机构,而且是士人研究学术、传承文化、实施教化的重要基地;它继承、发扬了我国优良的教育传统,是中国古代教育高度发展中的最具特点的教育机构。

从古代书院教育极为鲜明的特点来看我国当代高等教育一直具有现实意义与借鉴性。

一、中国古代书院教育的特点第一,官学与私学相结合的教育体制。

中国古代书院的特点及意义

中国古代书院的特点及意义

中国古代书院的特点及意义中国古代书院是中国古代教育制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特点和意义对于理解中国古代教育制度和文化传统具有重要意义。

一、特点1. 学术氛围浓厚:书院是古代学术交流的重要场所,书院内有许多学者和学生进行学术讨论和研究,形成了浓厚的学术氛围。

2. 师生关系密切:书院中的学生与老师之间建立了密切的师生关系。

老师不仅传授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的人格培养和道德修养。

3. 集中教学资源:书院聚集了大量的学术资源,包括书籍、文献、诗文等,为学生提供了学习的材料和资源。

4. 传统文化传承:书院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重要场所,通过书院的教育,传承和弘扬了中国古代文化和价值观念。

二、意义1. 教育普及:书院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了接受教育的机会,使更多的人能够接触到知识和学术,提高文化素养。

2. 人才培养:书院培养了大量的人才,其中不乏历史上的名人和杰出人物。

书院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人格修养,培养了一批具有高尚品质和良好素养的人才。

3. 学术研究:书院是古代学术研究的重要场所,书院内的学者进行了大量的学术研究和讨论,推动了中国古代学问的发展和进步。

4. 价值观传承:书院教育注重道德教育和价值观的传承,培养了一代又一代具有崇高品质和正确价值观的人才,对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5. 文化传统保护:书院作为中国古代文化传统的重要载体,通过书院的教育和传承,保护和传承了中国古代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

三、扩展描述书院在中国古代教育制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其特点和意义不仅体现在教育方面,也涉及到社会和文化方面。

从教育方面来看,书院的特点在于学术氛围浓厚、师生关系密切、集中教学资源等。

这些特点使得书院成为学术交流和研究的重要场所,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了接受教育的机会。

书院的意义在于普及教育、培养人才、推动学术研究和传承价值观。

通过书院教育,培养了一批具有高尚品质和良好素养的人才,推动了中国古代学问的发展和进步,同时也传承和弘扬了中国古代文化和价值观念。

中国传统书院的仪式教育活动及其现代价值

中国传统书院的仪式教育活动及其现代价值

摘要:传统书院的仪式教育活动主要包括祭祀仪式、讲会仪式和尊师仪式。

神圣性、表演性和教育性是传统书院仪式的显著特点。

书院仪式教育活动中蕴涵着丰富的德育价值、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

传统书院仪式活动对当代高校仪式教育的启示主要有三个方面:高校仪式教育活动要注重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高校仪式教育活动要体现学术自觉和自由精神、高校仪式教育活动要提升自身的文化属性。

关键词:传统书院;仪式教育活动;现代价值书院是中国传统社会中独具特色的教育教学机构和学术研究场所,在中国教育史、学术史和文化史上发挥过重要的影响。

当今中国高等教育中,有实行“书院制”的有益探索。

中国传统书院教育中蕴涵着许多优秀的因子,其注重仪式教育活动对士子的培养即是其中之一。

本文通过梳理中国传统书院的仪式教育活动,分析书院仪式教育活动的特点,进而探讨其对当代高等教育的价值和启示。

一、中国传统书院仪式教育活动的类型“仪式”这一专有名词早在19世纪就已出现,主要是表达人类经验的一个范畴存在。

[1]仪式教育活动的本质是通过情境设置聚集情绪,强调情绪渲染和情绪调动在学习中的作用。

中国传统书院教育中的诸多仪式教育活动,无一不体现着书院教育家们通过情境教学来调动学生学习的功能。

中国传统书院仪式教育活动的类型主要表现为三大方面。

(一)祭祀仪式教育活动祭祀活动是中国传统书院教育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书院的标志性特征,被很多书院研究专家视作书院的“三大事业”之一。

[2]书院的祭祀仪式主要包括释奠礼、释菜礼和祭祀先贤。

中国传统书院自创建以来大多非常重视祭祀活动,早在北宋初年,书院中就已经存在祭祀活动。

岳麓书院的祭祀传统从北宋一直延续至清代,规模不断扩大和完善。

《新增丁祭公费记》中详细记载了清代乾隆六十年(1795年)岳麓书院的祭祀仪式教育活动。

“鼓乐彻三日夜,鞭爆应山谷,约数万响不舍,燃灯起朔日,讫于望日,历半月乃止。

”[3]从宋初至晚清,书院祭祀活动一直是书院教育中的重要内容。

传统书院教育的特质及现代意义 传统书院教育的特质及现代意义

传统书院教育的特质及现代意义 传统书院教育的特质及现代意义

传统书院教育的特质及现代意义传统书院教育的特质及现代意义書院﹐是中國傳統高等教育中最有價值的一部份。

先秦時候孔子興辦私學﹐可說是書院教育之雛形﹔而漢唐時候的精舍﹐可說是書院的前身﹔到北宋時候﹐書院教育才正式確立。

書院教育的最大特色﹐在於她是由民間學者創辦﹐沒有政府的認可與資助﹐與官辦高等學府在許多方面呈現截然不同的面貌。

如果我們翻閱中國教育史的著作﹐我們會發現一個很奇怪的現象﹐就是﹕在歷代之中﹐最有活力的教育都是書院類型的私學﹐而這些私學當發展到高峰的時候﹐往往因受到政府的認可和資助而轉化成官學﹐而一旦成為官學之後﹐便往往失之了她的活力﹐最後趨於衰落﹐被其他新興的私學取代其地位。

這種現象﹐唐君毅先生嘗稱之為「三部曲」﹐即私學由興起﹐到轉為官學﹐到最後衰落的三個階段。

(註2)本文不擬討論上述現象的產生原因﹐筆者提及此事﹐只是想突出一個不爭的事實﹐就是相對於官學來說﹐傳統的書院教育﹐有其巨大的價值和意義。

筆者甚至認為﹐就是在現代社會中﹐傳統的書院教育仍有其不可或缺的價值。

就筆者所知﹐傳統書院教育的主要特質有以下各項﹕1.強調道德教育﹐反對追逐名利唐宋以來﹐官學的最主要特徵之一﹐是把教育和科舉取士結合起來。

從好處來說﹐這種教育能培養國家所需人才﹐並有利於政府的統治﹔然而﹐從壞處來說﹐則官學容易淪為士人追名逐利的場所﹐令教育趨於墮落腐化。

書院教育﹐則往往秉承儒家的教育理想﹐從個人方面說﹐是以成就道德人格為最終目的﹐從社會方面說﹐則是進身朝政以實行推己及人的外王之道﹐或者在朝野上依社會良心議論朝政﹐令國家朝政納于正規﹐人民能安居樂業。

理學家朱子(朱熹)曾說﹕「熹竊觀古昔聖賢所以教人為學之意﹐莫非使之講明義理﹐以修其身﹐然後推以及人﹐非徒欲其務記覽﹑為詞章﹐以釣聲名取利祿而已也。

」(註3)就是這個意思。

2.著重尊師愛生﹐建立師生情誼中國古代教育素有「尊師愛生」的優良傳統﹐但這個傳統卻並非在官學而在書院﹐因為官學的師生許多時候以利害關係為主﹐故關係容易流于冷漠疏遠﹐不及書院的師生往往有著純粹而真 的師生關係。

试述书院的特色及其对当前教育改革的借鉴意义

试述书院的特色及其对当前教育改革的借鉴意义

题目分析书院的特点及其精神对当前我国教育的启发。

答案解析书院是中国古代特有的教育组织形式。

它以私人创办和组织为主,将图书的收藏、校对与教学、研究合为一体,是相对独立于官学之外的民间性学术研究和教育机构。

(1)北宋时期书院兴盛的主要原因:①北宋科举取士规模日益扩大,而宋初官学却长期处于低速不振的状态。

士人求学需求很大,却苦无其所,在这种情况下,书院应运而生,起到了填补官学空白的作用,为广大士子提供了读书求学的场所。

②朝廷崇尚儒术,鼓励民间办学。

宋初提倡文治,但国家一时又无力大量创办官学,故朝廷对书院给予多方面的表彰和赞助,这些支持无疑是促进宋初书院兴盛的直接动因之一。

③佛教禅林制度的影响。

佛教出于避世遁俗、潜心修行的宗旨,多选择环境僻静优美的山林建立寺庙。

佛教禅林集藏经、讲经、研经于一体,也对书院教学产生了明显的影响。

如:书院的讲会制度就是借鉴了佛教的讲经方式。

④印刷术的应用。

使书籍的制作与手写本相比变得极为便利,是促成宋代书院兴旺发展的重要基础。

书籍不再是珍藏品而是公众都可以拥有的,才有可能使书院拥有丰富的藏书,并真正成为面向社会的教学研究场所。

(2)书院具有的教育特点:①教学与研究相结合。

书院既是一个教育机构,又是学术研究基地,同时,许多书院还有一定规模的图书馆和有影响的印刷出版机关。

书院的创建者、主持人大多是一方有名的学者,他们担任主讲时,一般都是讲自己的学术心得。

②教学形式多样。

有学生自学、教师讲授、师生质疑问难、学友相互切磋、会讲等。

③教学上实行门户开放。

书院教学不受地域和学派的限制,允许不同书院、不同学派的师生互相讲学,互相听课,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百家争鸣”的精神。

④学习以个人钻研为主。

书院强调学生读书自学,重视对学生自修的指导。

⑤师生关系融洽。

(3)书院产生的历史意义;书院扩大了中国古代学校教育的类型,起到了弥补官学不足的作用。

书院提倡自由讲学,注重讨论,学术风气浓厚,开辟了新的学风,成为推动教育和学术发展的重要动力。

中国古代书院教育的教学特点

中国古代书院教育的教学特点

中国古代书院教育的教学特点刘瞻予⑴教学活动与学术研究相结合。

书院既是教学机构,又是学术研究机构。

由于书院的私立性质,中国古代书院教育体现着独立的精神,这种独立包括独立组织、独立进行教学和学术研究。

组织方面,中国古代书院在大多数情况下(并非完全如此),官方对其的干预相对较少。

教学方面,学生“进德广业”是书院教学要达到的教学目标,因此,老师和学生都不大受科举的影响。

老师可以自由讲学,学生可以自由读书、学习、思考、辩论。

学术研究方面,由于书院是从古代的“精舍”、“精庐”、“学馆”发展来的,本是私人读书治学的场所,以后,一直保留了这个传统。

书院里坐堂讲学、研修的学人一般都不是急功近利的人,他们奉行达则兼济天下,隐则独善其身的原则,在一个依山傍水,风景幽静的环境里,专心教学——培育人才、治学——提高修养。

况且,历代书院出任山长的人几乎都是学坛巨子,学有专长,不少人在学术上自成流派。

他们在书院里把自己的所思所想、所悟所学以他们自己的方式传达给学生,这样就把教学和学术研究结合了起来。

比如,被理学家奉为圭臬的《朱子语类》,就是朱熹的讲学语录。

它影响了我国思想一千余年。

反观现在我们的教学与研究,很多人的教与研简直是风马牛不相及。

学生难以学到高深的学问,老师难以做出高深的学问。

我们的中等教育围绕高考指挥棒,本科教育围绕考研指挥棒,教材是全国通用的教材,学术是路人尽知的知识,思想像营养不良贫血病人的脸色一样苍白。

在这里,我不禁要问一句,我们大学的独立精神哪里去了?书院的兴盛与衰落过程,与我国一千多年的灿烂辉煌文化相联系,仅仅是因为我们官办,人家私立吗?同是教学治学的大学,套用范伟的话说,“差距怎么就那么大呢?”⑵学术辩论。

朱熹创立了讲会制度,即学术辩论制度。

不同学派的学者可以往来讲学,进行学术交流,使不同的思想出现在同一书院的讲坛上,体现了求是的精神。

而且,求是精神历来是书院所秉持、所追求的精神品格。

什么是求是的精神?胡适先生的解释是“只认真理,不肯调和”。

南宋书院教育特点及对我国学校教育的启示

南宋书院教育特点及对我国学校教育的启示

南宋书院教育特点及对我国学校教育的启示陈立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净月实验学校,吉林长春130117私立学校和公立学校在历史上相得益彰。

南宋太学的衰落促进了私立学院的发展,弥补了官学的不足,并在很大程度上承担了人才培养和文化传承的责任。

《中国书院史》有言:“在中国书院发展史上,南宋时期的书院发展可谓达到了一个鼎盛时期。

”一、南宋时期书院发展的概况南宋初期,国事不稳,统治者无暇顾及教育事业的发展,官学不兴,为书院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契机。

许多学者自创学派,各立书院,聚徒讲学。

南宋时期的书院总数多达442所,其中317所创建或兴复于南宋;在书院的地理分布上,以江西、湖南、浙江、福建为最多,形成了“南宋四大书院”——白鹿洞、岳麓、丽泽、象山书院和“江西三大书院”——白鹿洞、鹅湖和白鹭洲书院。

二、南宋时期书院特点(一)坐落在环境优雅的地方故中国古代士人往往寻求环境幽静、山川秀美之地用以读书治学,修身养性。

南宋时期作为中国古代书院发展史上的黄金时期,其书院选址非常讲究,大多坐落于风光雅致、环境幽静的山川名胜之地。

(二)名师硕儒均在书院讲学人们对官学发展失去了信心,名家硕儒都在书院讲学,为书院树立了威信,扩大了影响,促进了书院发达。

北宋的著名学者,多在官学任教,而南宋的著名学者却多在书院讲学。

北宋的教育家胡玻在苏州、湖州任州学教授,以后任国子监直讲。

因为他教学有方,成绩卓著,四方学子闻风而至,蜂拥蚁聚,学舍至不能容;周敦颐也以官吏兼讲论经术;程预、程颐兄弟,在洛阳自己家中讲学;杨时曾任荆州州学教授,晚年任国子监祭酒;游醉两任太学博士,并任颖州府学教授。

南宋的著名学者逐步从官学移向书院,朱熹、陆九渊、吕祖谦、张杜等都是当时学术界的名流,也是书院的主要讲师。

再如,休宁的西山书院是程大昌的讲学处;柳溪书院是汪苹的讲学处;魏了翁在鹤山书院讲学;黄辣在白鹿洞书院讲学。

南宋的书院差不多都由学者主持,或者主讲。

书院讲学往往采取一种比官学较为自由的形式,讲学的内容多是讲学者自己的专长;主讲人不限于本院讲师,还可别请名师做临时主讲或作专题讲授;听讲者也不限本院生徒,四方学士都可前来。

古代书院教学方法对现代教学的影响

古代书院教学方法对现代教学的影响

上海外国语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英语语言文学专业英汉互I. Translate the following into English (75分)我们搭小火轮去广州。

晚上十点钟离开香港。

开船的时候,伴侣A在舱外唤我。

我走出舱去,便听见A说:“香港的夜是很秀丽的,你不行不看。

”我站在舱外,身子靠着栏杆,望着那慢慢退去的香港。

海是黑的,天也是黑的。

天上有些星子,但大半都不光明。

只有对面的香港成了万颗星点的聚合。

山上有灯,街市上有灯,建筑物上有灯。

每一盏灯就像一颗星,在我的肉眼里它比星子更光明,更光芒。

它们密密麻麻的排列着,像是一座星的山,放射着万丈光辉的星的山。

夜是清寂的,柔软的。

从对面我听不见一点声音。

香港好像闭了它的大口。

但是当我留意到那一座光辉万丈的星的山的时候,我又仿佛听见那很多灯光的私语了。

由于船的移动,灯光也好像移动起来。

而且电车汽车上的灯也在飞跑。

我观察它们时明时暗,就像人在刺眼,或者像他们在追赶,在说话。

我的视觉和听觉混合起来。

我仿佛造用眼睛听了。

那一座星的'山并不是静默的,在那里正奏着宏大的交响乐。

我差不多到了忘我的境界……船好像在转弯。

星的山愈过愈变得窄小了。

但我的眼里还留着一片金光,还响着那秀丽的交响乐。

II. Translate the following into Chinese (75分)The fact is that, as a writer, Faulkner is no more interested in solving problems than he is tempted to indulge in sociological comments on the sudden changes in the economic position of the southern states. The defeat and the consequences of defeat are merely the soil out of which his epics grow. He is not fascinated by men as a community but by man in the community, the individual as a final unity in himself, curiously unmoved by external conditions. The tragedies of these individuals have nothing in common with Greek tragedy: they are led to their inexorable end by passions caused by inheritance, traditions, and environment, passions which are expressed either in a sudden outburst or in a slow liberation from perhaps generationsold restrictions. With almost every new work Faulkner penetrates deeper into the human psyche, into man's greatness and powers of selfsacrifice, lust for power, cupidity, spiritual poverty, narrowmindedness, burlesque obstinacy, anguish, terror, and degenerate aberrations. As a probing psychologist he is the unrivalled master among all living British and American novelists. Neither do any of his colleagues possess his fantastic imaginative powers and his ability to create characters. His su。

宋代书院的教育特点及其意义

宋代书院的教育特点及其意义

宋代书院的教育特点及其意义宋代书院是中国古代教育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其教育特点及意义深远。

以下是对宋代书院的教育特点及其意义的详细分析。

一、宋代书院的教育特点1.注重学生全面发展:宋代书院不仅注重知识的传授,还十分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

学生在书院中不仅要学习经史子集等基础知识,还要学习诗词歌赋、书法绘画等艺术技能。

此外,书院还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强调“学以至道”的教育理念。

2.教学模式以自学为主:宋代书院的教学模式以自学为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在自学过程中,可以通过相互讨论、请教老师等方式,逐渐形成自己的见解和思维方式。

这种教学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终身学习的习惯。

3.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宋代书院的教学方式多样化,包括讲授、讨论、答疑、自习等。

讲授主要由山长或教授主讲,讨论则是学生分组或集体讨论问题,答疑是在固定时间由讲师解答学生问题,自习是学生自己学习的时间。

这些教学方式都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思维能力。

4.强调师生关系和谐:宋代书院强调师生关系和谐,注重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和思想沟通。

教师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还关心学生的生活和思想状况,与学生建立起了深厚的师生情谊。

这种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利于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二、宋代书院的教育意义1.传承文化:宋代书院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通过教学活动和学术研究,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和思想精髓。

书院中所教授的经史子集等经典著作,不仅让学生了解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还培养了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2.培养人才:宋代书院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和自学为主的教学模式,培养了大批优秀的人才。

这些人才不仅在学术上有所建树,还在社会各个领域取得了卓越成就。

书院教育为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3.推动教育普及:宋代书院的兴起和发展,推动了教育的普及和社会的文化进步。

古代书院教育的特点及其对我国当代研究生教育的启示

古代书院教育的特点及其对我国当代研究生教育的启示

“ 院 ” 名 称 始现 于唐 朝 , 时 书 院分 官私 两 种 , 书 的 当 一 种 是 由 中 央 政 府 设 立 , 要 用 于 收 藏 、 勘 和 整 理 图 书 的 主 校 机 构 。据 《 唐 书 ・ 官 志 》 载 , 开 元 六 年 ( 元 7 8 新 百 记 唐 公 1 年) 。唐 玄 宗 将 乾 元 院 改 名 为 丽 正 修 书 院①,开 元 十 三 年 ( 元7 6 ) 改 称 集贤 殿 书 院 。另 一种 是 由民间 设立 , 公 2年 又
治 阶级重 视 学 校 教 育 , 力发 展官 学 , 书 院不 重 视 、 大 对 不
要 贡献 。 育教 学 与学 术研 究并 重 的教 育 特点 , 书院教 教 是 育 与 当代研 究 生培 养 的相 似之 处 。12 年 蔡 元培 向学界 92 推 荐 《 南 自修 大 学 组 织 大 纲 》 《 纲 》 一 张 “ 旨 及 定 湖 ,大 第 宗 名 ” :采 取 古 代 书 院 与 现 代 学 校 二 者 之 长 , 其 自动 之 称 “ 取 法 , 究各 种学 术 , 期 发 现真 理 , 就人 才 。” 元 培之 研 以 造 蔡 所 以对 此 “ 旨 ” 有 好 感 , 因 感 慨 于 “ 二 十 年 来 , 宗 大 皆 近 取
法 欧 美 , 设 学 校 ; 重 分 班 授 课 、 年 毕 业 之 制 。 院 旧 建 偏 限 书 制 . 然 无 存 ”故 寄 希 望 于 “ 吾 国 书 院 与 西 洋 研 究 所 之 荡 , 和 长 而活 用之 ” 新文 化运 动 的倡 导 者 胡适 也 曾大发 感慨 : 。 “ 院之 废 , 在 是 吾 中 国 一 大 不 幸 事 。 一 千 年 来 学 者 自 书 实 动 的 研 究 精 神 , 不 复 现 于 今 日 。 ”1 0 纪 中 国 大 学 成 将 t 世 1 2

中国古代书院在管理和教学上的特点

中国古代书院在管理和教学上的特点

我国古代书院在管理和教学上的特点一、概述我国古代书院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学术机构,是我国古代教育的主要形式之一。

它起源于汉代,兴盛于唐宋,直至明清两代。

古代书院在管理和教学上有着许多独特的特点,这些特点不仅体现了我国古代教育制度的特色,也对后世的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管理上的特点1. 隶属于官府古代书院大多隶属于地方官府,由县、州、府级官员管理。

这种官办学制体现了政府对教育的重视,也保证了书院的稳定和正规运作。

2. 地方特色明显古代书院多以地方闻名,不同地区的书院在管理上有着各自的特色。

有些书院以儒家学术为主导,有些则注重佛教禅宗,反映了我国古代教育的多样性和地域特色。

3. 民间参与虽然书院隶属于官府,但在管理上也允许一定程度的民间参与。

地方名士、富商等都可以向书院捐资助学,有利于书院的独立发展和自主经营。

三、教学上的特点1. 以经典为纲古代书院的教学以经典为纲,经典的诵读、注解和解释是教学的核心内容。

学生们以诵读经书为主要学习内容,通过背诵、默写等方式熟悉经典内容,强调经典的传承和发扬。

2. 崇尚师生关系古代书院注重师生关系,师德师风倍受重视,学生需尊师重道、谦虚好学,师长则需善待学生,教育方式注重启发和启蒙,传递道统。

这种师生关系的崇尚使得书院的教学环境更加严谨和纯粹。

3. 重视实践与经验古代书院的教学方式鼓励学生通过实践和经验来丰富自身的学识和经验。

这种培养方式更注重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和创新思维,使学生能够在实践中不断成长和完善。

四、现代教育的借鉴我国古代书院在管理和教学上的许多特点都对现代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教育管理体系的建设、师生相处的方式、教学内容的设置等方面都可以借鉴古代书院的经验。

古代书院注重实践和经验的教育理念也给当代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和启示。

五、结语我国古代书院在管理和教学上的特点是我国古代教育的一大特色,它体现了我国古代教育制度的丰富多样,也为现代教育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借鉴。

略谈中国古代书院教学特点

略谈中国古代书院教学特点

略谈中国古代书院教学特点【摘要】中国古代书院教育起源于先秦时期,是我国古代的一种传统教育形式。

书院教学的宗旨是培养人才,强调德育为先,提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书院教学的课程设置主要包括经义、史传、文学等内容,注重传统经典的学习和理解。

师生关系在书院教学中十分重要,师者传道、授业解惑,弟子则恭敬听从,师生关系更像是师友关系。

书院教学的教学方式主要是讲授和讨论相结合,重视学生思维的独立发展。

而书院教学的评价标准则注重学生的品德和学识,强调以德行为先。

中国古代书院教学深刻影响了后世的教育制度和人才培养模式,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留下了宝贵的经验和传统。

【关键词】引言: 中国古代书院教育的起源正文:1. 书院教学的宗旨2. 书院教学的课程设置3. 书院教学的师生关系4. 书院教学的教学方式5. 书院教学的评价标准结论: 中国古代书院教学的影响关键词:古代书院、教育、起源、宗旨、课程设置、师生关系、教学方式、评价标准、影响。

1. 引言1.1 中国古代书院教育的起源中国古代书院教育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学说兴起。

随着儒家思想的逐渐传播和深入人心,书院教育逐渐形成并得到推广。

最初的书院多为私人创办,以教授经书、礼仪、文学等内容为主,培养学子的品德修养和学问能力。

随着时间的推移,书院在汉代开始得到官方的认可和支持,成为培养士子、官吏的重要机构。

书院教育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的夏商周三代,那时公官文帝职务繁重,政治流弊,文化教育受到严重冷落。

可以看出,书院教育是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的,其目的是为了传承和弘扬儒家思想,培养有德有才的人才,为社会的长治久安和国家的繁荣稳定做出贡献。

在古代社会中,书院教育是一种重要的教育形式,对于推动社会进步和文化传承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2. 正文2.1 书院教学的宗旨书院教学的宗旨主要体现在强调修身、明德、格物、致知的教育理念上。

书院教学的宗旨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人格修养,倡导孝悌忠信等传统价值观念,强调个人修身养性的重要性。

试述书院的特色及其对当前教育改革的借鉴意义

试述书院的特色及其对当前教育改革的借鉴意义

试述书院的特色及其对当前教育改革的借鉴意义书院,古称书社或学社,是一种非正式的教育机构,由多个倡导者合力组建,用于探讨科技、文学、政治、艺术、宗教等各方面的问题。

追溯到历史上,书院在欧洲及英语国家有着悠久的历史,是知识分子的社交中心。

中国也有非常古老的书院,如唐代的洞庭书院,宋代的岳阳书院,这些书院对当时官方教育机构有着重要的贡献。

书院有其独特的特色,它是一种非正规化的教育机构,至少在当前中国,它是一种政治上不受官方控制的机构,倡导者可以在不受官方影响的情况下,自由地交流、探讨任何公共问题。

书院将多元文化、多元文化背景的学者聚集在一起,形成良好的社会气氛,让学习者掌握社会发展的洞察力,实践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

而这种灵活的异质性社群,可以有效拉近彼此的间隔,加深大家的思想认知,提高学习者的思维结构和思路能力。

书院的另一个重要特征是它的自主性,书院既可以改善学习者的自由探索性学习方式,又可以开放自由的学习空间,由学习者自主拟定学习内容,实现学习者自主深入提升自己的学习成果,这正是当代教育改革趋势所需要的。

因此,书院也可以为当今的教育改革提供借鉴意义。

书院的多元文化、多元文化背景的学者聚集模式,可以启发当前教育界应该构建多元文化、多元文化背景的行业小组,探讨教育问题而不受官方影响,而书院的自主性可以为学生探索性学习以及自主深入提升提供借鉴意义。

同时,书院还可以非常有效地提高社会文明,增强人们的国际视野,以及提升学习者的语言能力和文化底蕴,也是当前教育应有的目标。

因此,书院的特色及其对当前教育改革的借鉴意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书院可以为当前的教育改革提供一种极具新意的发展方向,激发官方教育机构的创新,为教育改革的政策落实提供积极的支持和促进。

宋代书院的教育特点及其意义

宋代书院的教育特点及其意义

宋代书院的教育特点及其意义宋代书院在教育及教学管理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其具体内容如下:第一、书院的教育经费来源多样化。

书院的经费,得到官府的资助,也依靠民间自己筹集,主要靠学田供给。

以白鹿洞书院为例,在南宋先后三次由官府增置学田。

第一次在淳熙七年(1180年),始置学田870亩;第二次在淳熙十年(1183年),置办700亩;第三次在嘉定十四年(1221年),置办学田300亩。

书院总共拥有学田1870亩。

岳麓书院在绍熙五年(1194年),官府一次就拨给学田50顷,书院学生日给米一升四合,钱六十文。

像浙东一代的富庶地区,则常有巨商赞助书院。

东阳(今浙江金华)郭氏累代出资创办书院,家拨良田数百亩用于养士,其子孙后代先后设立了石洞书院、西园书院和南湖书院。

浙东的杜州六先生书院,也是私人出资办学,设有先圣碑亭、礼殿、讲堂、生员六宅、慈湖祠、书库、门廊、庖湢,书院内部设施十分完善,办学条件也很优越。

第二,书院实行山长负责制,管理体制日趋完备。

宋代书院的最高首脑称为山长、洞主或洞长。

山长既是主要的教学者,又是最高的管理者,并且往往都由著名的学者来担任。

北宋的书院除了山长之外,其他教学管理辅助人员的设置很少。

南宋书院,随着办学规模的日益扩大和书院内部设施的日益增多,书院教学管理人员的设置也相应增加。

以金陵的明道书院为例,除设山长一员总负教养之责外,斋舍六堂各设堂长一员,分司其职。

此外还有讲书、堂录、堂宾、直学、讲宾、司计、掌书、掌祠、医谕和职事生员协助管理。

教职人员的名目达十余种之多。

书院教职人员人数的扩大和分工管理制度的形成,标志着书院教育管理水平的提高,也是书院教学管理形式更加规范化、制度化的一个方面。

第三、书院实行开放式的教学和研究。

求学者不受地域、学派的限制均可前来听讲、求教。

例如朱熹的学生黄干在白鹿洞书院讲《易经》乾坤二卦,山南山北的人士都来听讲。

白鹿洞书院后来还拨出一笔专款,用来接待四方来求学的人,并有专人负责招待。

古代书院的教学特点及其对研究生教育的启示

古代书院的教学特点及其对研究生教育的启示

古代书院的教学特点及其对研究生教育的启示作者:钟错朱春梅来源:《文教资料》2011年第08期摘要:书院作为我国历史上具有众多特色的教育教学组织形式,蕴含着丰富而先进的教育思想。

书院在其滥觞与发展过程中,在教育教学、学术研究、学术创新、人格教育、注重学生个性发展等方面颇具特色,对当前研究生教育有巨大的启示。

关键词:古代书院教学特点研究生教育启示书院是中国历史上独具特色的高等教育机构,是中国封建社会特有的一种教育组织形式,以私人办学为主,教学活动和学术研究相结合的高等教育机构,在文化传播与人才培养方面曾作出了重要贡献。

书院之名始于唐代。

[1]唐玄宗开元六年(公元718年)设丽正书院,后改称集贤殿书院。

当时还仅是官方藏书、修书之所,并不是教学机构。

到五代时,由于战事不断,学校停办,一些文人学者选择名山胜地,修建房舍,招收生徒,进行讲学活动,如著名的白鹿洞书院,亦称“庐山国学”,就是聚徒讲学的机构。

[2]作为教学组织形式的书院,这时已经基本形成。

至宋明,由于理学发展与一些名师宿儒的热心推动,书院的发展进入到黄金时期,出现了著名的六大书院。

至清末结束,书院在我国历史上延续了千年之久。

一、书院在形成与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系列的教育教学特色(一)教育教学与学术研究并重,二者相得益彰。

中国古代著名的书院既是教育教学中心,又是学术研究基地,是著名学者进行学术活动的中心。

书院的主持人多为名师宿儒,既热衷于从事培养人才的教育教学工作,又积极从事学术理论的研究与传播,承担着教学与学术研究的双重职责,教育教学与学术研究二者相得益彰。

书院教学与学术发展是互相推动的,书院的兴衰与学术的发展休戚相关。

如宋明两代书院的勃兴与宋明理学的高度发展有关。

由于学术大师们充分利用书院来宣传与发展学术,这就使得学校教育与学术研究关系空前紧密,并且使学术流派在地理上得到广泛的传播。

同时,书院实行讲会制度,不仅有利于书院本身的教学,而且为学术交流提供了机会,使书院打破门户之见而融各家之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书院教育教学的特点及其当代价值
王桂相
书院是中国历史上的一种特殊的文化教育组织形式,在中国古代教育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它萌芽于唐,兴盛于宋,延续于元,全面普及于明清,清末改制为新式学堂,延绵1000余年,其别具一格的教育教学特色,对我国当代教育改革和发展具有许多借鉴意义。

一、教学活动与学术研究相结合中国古代著名的书院既是教育教学中心,又是学术研究基地,是著名学者进行学术活动的中心。

书院的主持人多为名师宿儒,既热衷于从事培养人才的教育教学工作,又积极从事学术理论的研究与传播,承担着教学与学术研究的双重职责,教育教学与学术研究二者相得益彰。

历代书院的主持人(山长几乎都是学坛巨子,学有专长,不少人在学术上自成流派。

他们在书院里把自己的所思所想、所悟所学以他们自己的方式传达给学生,这样就把教学和学术研究结合了起来。

如宋明两代书院的勃兴与宋明理学的高度发展有关。

由于学术大师们充分利用书院来宣传与发展学术,这就使得学校教育与学术研究关系空前紧密,并且使学术流派在地理上得到广泛的传播。

反观现在我们的教学与研究,很多人的教与研相互脱节。

学生难以学到高深的学问,老师难以做出高深的学问。

我们的中等教育围绕高考指挥棒,本科教育围绕考研指挥棒,教材是全国通用的教材。

而古代书院将教育活动与学术研究紧密结合的教学方式,体现了书院教育的独立精神,这种独立包括独立组织、独立进行教学和学术研究,对于当今的教育界仍有值得借鉴的地方。

二、尊重学术自由开放教学书院盛行讲会制度,提倡百家争鸣,形成一种宽松的学术氛围。

书院盛行的“讲会”活动始于南宋,在明代得到很大发展,一直延续到清代,并逐步制度化、组织化。

历史上一些影响较大的书院都有关于讲会制度的规定。

如“白鹿洞书院续规”规定了明确的会讲之期,且规定即非公讲之日也可随时研讨。

书院的讲会制度鼓励不同学派共同讲学、平等论学,以探究一个学派精义之处或辨析不同学派主张之异同。

讲会以学问为重,推崇辩论争鸣、取长补短的学风。

书院的会讲使书院打破门户之见而博采众家之长,学术上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

例如,朱子主持白鹿洞书院,甚至邀请论敌陆象山前往讲学,双方都显示出兼容并包的学术胸襟。

不仅不同学派间求同存异,即使同一学派内部也允许有不同主张,师生间互为学友,自由切磋,学生被鼓励提出新的学术观点和见解。

而且,学生可自由听讲,不受地域、学派的限制,允许学生中途易师。

可以说,书院的“讲会制度”为不同学派争鸣论辩搭建了广阔的平台,体现了中国古代书院教育的自由精神和兼容并蓄精神。

这种思想和教育的包容性给我们在今天全球化、多元化的文化背景下的教育教学如何更大程度地追求学术的“兼容并蓄”和开放办学以有益的启示。

三、注重自学能力、创新能力和批判分析能力的培养书院多提倡自学精神。

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提高,讲究教学方法的灵活性。

书院采取比较自由的教学方法,一般由山长本人或其他教师十天半月讲一次课,其他时间以自学为主,在自学中有什么问题可以向教师询问,或者学生间互相讨论。

这样乍一看以为容易放任自流,实际上有明确的学规,课程安排清晰有序,每月有几次严格的考核。

此外,学生还必须把自己每日读书的情况记录在…功课程簿‟上,由山长定期亲自抽查。

书院的教学模式,注意启发学生思维,发展学生的思考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创新能力和批判分析能力。

朱熹指出:“书用你自去读,道理用你自去究索,某只是做得个
引路的人,做得个证明的人,有疑难处,同商量而已。

”这就要学生除了必须具备牢固的基础知识,还要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具有批判质疑的能力,富有开拓创新的思维。

这种以学生自我钻研、体悟为主的教学方法,不仅有助于养成学生独立性、批判性的思维方式,而且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人格的完善。

而我们现代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最欠缺的就是师生间的面对面的直接交流与探讨。

“教师满堂灌、学生埋头
记”依然是当今大学乃至中小教学的主要方式和方法,学生很少有与教师“辩难”的机会,这在一定程度上扼杀了学生的思想和创造力。

它不利于教与学的相互促进,也不利于各种思想的相互交流与碰撞,说到底,它不利于学术的繁荣。

因此,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学相长,推行这种师生间的“辩难”不失为一种很好的教学方法和途径。

让师生在平等、和谐的气氛中相互诘难、论辩,使学生受到启发,从而促进其个性的发展、人格的完善。

这又是书院教育对现代教育的巨大启示作用。

这对当前的教育意义重大。

四、重视师生关系的和谐构建中国古代教育素有「尊师爱生」的优良传统﹐但这个传统却并非在官学而在书院﹐因为官学的师生许多时候以利害关系为主﹐故关系容易流于冷漠疏远﹐不及书院的师生往往有着纯粹而真挚的师生关系。

一方面﹐由于生徒是择师而从的﹐他们未入门时已对老师的学问和人格十分仰慕﹐加上入门后得到老师的悉心教导及人格感召﹐故对老师更加尊崇。

例如,理学家陆象山﹐当他客死他乡时,他的学生千余人,一路浩浩荡荡将其灵柩送归故里,此情此意,震撼人心。

另一方面﹐老师教导学生﹐并不重在传授知识﹐而着重动之以情﹐说之以理﹐更重以身作则的人格感召﹐因此﹐往往对学生十分爱护和关怀。

这样师生之间以道义相守、以诚相待,时间长了自然感情深厚、关系融洽。

而现代教育注重技能知识的传授,师生缺乏交流,相对来说却疏忽人的情感,因此,人与人之间往往只求理性的了解,而许多时候不能有互相的关怀和感通,造成老师与学生之间的疏离和隔膜。

这种师生关系势必会影响教育效果。

被称为“最后的儒家”的梁漱溟说过“要办教育便须与学生成为极亲近的朋友而后始能有一种了解,始能对他有一些指导。

”这就是强调教育要重视学生心理、生理上的健康,要和学生心灵相同,方能取得最佳的教育效力。

因此,书院这种和谐的、融洽的师生关系是当前教育尤其是高度教育应该汲取的经验,这也是书院教学的名师为我们提供的宝贵的启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